农业发展管理(共12篇)
农业发展管理 篇1
农业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文件材料的总称。它包括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照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 计算机软件、实物、标本等形式存放的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划档案等。农业档案是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活动的结晶, 能为农业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及导向作用, 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 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 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 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 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 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 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 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 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 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 因而, 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 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 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 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 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 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 农民不识字, 缺乏文化, 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 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 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 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 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 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 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 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 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 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 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 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 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 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 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 因而, 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 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 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 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 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 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 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 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对工作高度重视,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 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 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 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 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 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 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 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 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加强农业方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 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 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 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 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 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 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 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 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摘要:农业档案是农学科研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结晶, 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直接源于生产的信息资源汇集, 能有效地指导、引导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档案反应了农业的发展动态及其一般规律, 在指导农业的正常发展、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逐渐提上议程, 农业档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为农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 在新形势下, 意识到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搞好农业档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整体风貌提升、农民的综合收入看涨, 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本文从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如何加强管理以促进农业发展及农业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阐述, 以期促进农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重视程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加强档案管理后农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巩文红, 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03) .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 2012 (07) .
[3]陈丽.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业务研究, 2008 (02) .
农业发展管理 篇2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目前的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成因,并提出了改变目前现状应采 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农业经济;农村教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农民收入的增幅近年来连年减小,1998年增幅为4.3%,1999年为3.8%,2000年增幅为2.1%,说明农业收入也是持续降低。据统计1998、1999和2000年农业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4.5%、2.3%和4.3%。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从深层次看,笔者认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 该是农村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释意
人力资本(Humal capital)是与物力资本(Material 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其代表人物有发展经济学派的马歇尔、沃尔什、舒而茨丹尼森等。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分析资本作用时曾提出资本应该包括“所有居民的有用能力”,这被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是“人力资本”概念的起源。真正赋于人力资本概念准确含义的是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而茨。舒而茨认为:人力资本即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同属于资本的范畴,二者既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又有个别特性的差异。其共同性为:二者都是资本,它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即:(1)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即需要一定的成本;(2)把它们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它们都可创造一定的价值,都可带来个人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它们的差异性表现为:(1)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继承,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则不能被继承或转让;(2)物力资本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其价值可以被准确地计量,而人力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准确地计量它的价值;(3)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物力资本的价值,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但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其存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其价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改革发放以后,党中央花了很大力气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使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大为改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仍不容乐观,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数量和质量上都依然是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数量上农村人力资本供过于求,供求严重失衡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78-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从2.8亿猛增至4.82亿,年平均增长率为4.14%,农业耕地面积(以播种面积计算)则由150亿hm2增至155hm2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28%,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率。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又据河南省商市睢县农调队2003年资料,睢县有16-60岁农业劳动力45万,耕地面积仅5.8万hm2,富余劳动力约30万。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上所需劳动力数量降低。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约需投入劳动力600工日/ hm2,而现在每年需投入劳动力300-400工日/hm2 [1],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均不增加的情况下,仍可产生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我国大约有富余农村劳动力1.5亿,并且每年以600-1000万人速度在递增。由此可见,数量上我国农村人务资本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
2、质量上,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它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工作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是知识、技能、资历和经验的多寡,而这一切都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反之依然。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87.8%,其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占7.4%,小学占31.1%,初中占49.3%;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及以上仅占0.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非但没有改善的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据笔者于2003年12月份对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一个乡镇的调查,该乡镇共有17-22岁的青少年5228名,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862名,几乎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包括在读)为328名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6.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主要是在读)为38名,约占未来劳动力可供总量的0.73%[2]。又据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农调队资料,2003年睢县16-45岁青壮年劳动中,小学、初中、高中及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2.5%、50.1%和7.4%。由此可以判断,未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仍然偏低,很难满足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原因彼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但总的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计划生育工作不到位,超生现象严重,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急剧膨胀。虽然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广大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我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形势依然是严峻的。首先,由于几千年的社会传统、家族世袭观念在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有男孩才是传递“香火”之人。如果家中没有男孩,就会感到愧对祖宗,在乡邻中抬不起头来,因而没有男孩是决不会罢休的;个别的几代单传的家庭,认为一个男孩太少,想要第二、第三个,结果越生越多,形成了数量巨大的超生大军。其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巨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障为辅的养老保障体制。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是家族式的,由子女承担父辈的疾病及各种养老费用,这就使一部分农民为了今后的养老问题而超生子女。有男孩的想要女孩;有女孩的相要男孩,有一个的想要两个,有两个的想要三个„„其结果子女越生越多。子女越多,各种抚养费用越高,家庭负担越重,越生越穷;越贫穷,子女受教育程度越低,子女的思想观念越陈旧,越想多生,越穷越生;这就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由此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远超过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本。
农业发展管理 篇3
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为平台,以农业展望报告为形式,通过发布权威专业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市场相关主体生产经营决策,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我国农业管理正进入以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信息引导的新阶段。
农业供需形势变化亟须农业管理方式革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是,与产量攀升相伴随的却是农业供需关系的变化。2003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粮食基本不愁卖,农产品只要种出来,就有机会卖出去。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能增加和国际粮价下跌,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更高,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象也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面临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供需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在以前,农业政策主要目标在增加农业产量,聚焦于良种良法,大力落实种植面积。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干部大多在谈催种催收。然而,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可能要成为过去时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召开展会大会,发布展望报告,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开启了新篇章。
信息引导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点突破口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数据信息逐步从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社会财富,信息成为推动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
缺乏信息引导时的农业生产决策图景大都类似于此: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从众行为来进行生产决策。大部分人采取了更简单的决策模式: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
这种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并不会产生过多问题。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满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
然而,在供需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后,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之前赚钱的品种过一阵大多会因供给过剩而带来价格下跌,之前亏钱的品种过一阵常可能因供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农户就能够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平衡供需,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利于产销及时对接,而且产品结构、物流配送也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以销定产,有效缓解产销不对接引起产业周期性波动。”
农业展望大会信息引导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探索
在建立信息引导型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发布体系,并将该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农业管理的重点工作。据本次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介绍,从组织结构看,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从发布形式看,其定期发布的年度《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月度《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周度《农作物生长报告》,成为引导美国农产品生产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
2014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开始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此项探索,标志着以信息发布引导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开端。
展望报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基础数据信息又集中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因而私人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往往难以具备权威性。依托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展望报告兼具官方性和学术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展望报告坚持专业定位。预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具体农产品的预测更是因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难上加难。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聚集顶尖的学者、一流的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群策群力,方能做出专业判断,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许世卫介绍说。据了解,20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统计数据、专业调查数据、国外机构数据、互联网站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等来源,并对2015展望报告的偏差进行了评估,报告还吸取FAO、OECD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建议。因此,依托其专业性,展望报告是能代表中国顶尖研究水平的研究成果。
展望报告坚持生产经营主体导向。据许世卫介绍说:“我国有3000多个涉农网站,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也先后建立了价格公布系统,但是因为信息更新慢、推送不畅、针对性差,农民面对这些信息往往收不到、看不懂、用不上。”要建立有效的发布平台,必须摈弃部门意识,坚持用户导向,注重用户体验。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展望大会在发布形式、报告内容等各个方面创新,报告坚持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小规模经济型小农的发展特点,分析预测重点和发布语言等方面都站在实际管用的角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让市场主体可参考、可借鉴。
农业发展管理 篇4
一、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成本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的多项信息。成本会计产生的成本信息主要用于决策制定和业绩评价, 既为管理会计, 也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计划、控制、决策等活动提供管理信息, 发挥会计信息的管理职能。财务会计主要为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 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职能。可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两者都必须依赖于成本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 两者“同源分流”。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管理会计发展历程
1、1880年以前, 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早在15世纪末, 意大利兴起“复式簿记”方法时, 就已经产生了成本的概念。当1765年工业革命爆发后, 机器生产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企业将多个单一生产过程联系起来, 逐步形成了更加复杂、经营范围更广的组织形式, 这时就需要一种指标来衡量内部产出的价格。企业主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产品利润和确定产品价格, 从而必须知道如何计量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于是, 企业主设计了一系列指标, 把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分配到产成品上, 以便计算出企业利润。这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了信息。在这一时期, 受到特别重视的是人工成本的计量;存货流转假设 (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 已经普遍地在工厂中运用。早期的管理会计指标虽然简单, 但很好地满足了企业主管理者希望控制资源 (原材料、人工、一般性管理费用) 转化为产成品全过程的需要。
2、1880—1910年, 追求效率和科学管理的管理会计阶段。
19世界末, 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运动浪潮。这场管理浪潮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罗 (Frederick Taylor) 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即“泰罗制”。“科学管理”思想给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新的方法纷纷涌现。在这一时期, 收集成本信息的目的仍然与19世纪的纺织和钢铁企业一样:评估生产过程的效率, 而非评估整个企业的绩效。
3、1910—1985年, 前信息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1900年左右的一场兼并风暴造就了一批大型企业, 生产、采购、运输、分销等从前由独立企业承担的互不相关的业务被整合到了多重业务企业中。在综合性多重业务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设计了预算指标和投资回报率指标, 来协调各部门与企业总体的目标, 并首次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资本运用的有效性上。唐纳森·布朗 (F.Donaldson Brow) 建立了一种机制, 既能评估管理者绩效, 也能协调管理者与业主的利润, 即为众所周知的“杜邦—通用管理会计模式”。在此阶段, 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结构体系, 但是管理会计执行的依据——合理分配产品成本的方法——没有进一步发展, 甚至产生了倒退。
4、1985—1990年, 信息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 “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的发展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术界进入了一个反思期。以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管理会计研究必须走出办公室, 到实践中去, 以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一时期, 学者们致力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研究。1988—1990年, 罗宾·库珀 (Robin Cooper) 和卡普兰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述作业成本计算的文章, 在西方掀起了一场“作业成本计算”研究浪潮。在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提出的“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管理会计借助“作业管理”, 致力于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服务。
5、1990年以后,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变化”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 管理会计研究要适应行业调整和全球化竞争带来的挑战。管理会计已经转变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为导向上来, 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者组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它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和实际管理工作, 研究者要具备实际管理经验。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
1、管理会计研究平台不完备。
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要立足于企业实务, 研究者们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纵观历史, 每次管理会计的革新浪潮都是由企业中的运营管理者、会计人员, 甚至是工程师开发的。如杜邦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公式是由一位电子工程师唐纳森·布朗偶然发现的。即使是专门的学者, 也会经常地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 如卡普兰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 还兼任欧美领先大型企业的绩效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的顾问。但我国企业对于自身的内部信息往往倾向于保密, 不太愿意主动向外部研究者披露管理会计信息。即使研究者与某一家企业建立了一种合作研究的关系, 一旦结题, 对该企业的研究往往终止, 缺乏系统连续性。
2、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基础薄弱。
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倾向于方法研究, 如作业成本法、盈亏平衡分析、成本性态分析、平衡记分卡等对产品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中的方法改进, 而不重视建立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对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等缺乏系统性研究与严格的理论体系。固然, 管理会计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但是, 从长远来看, 管理会计仍然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 在此理论框架上来改进、创新各种研究方法。在这方面,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就是个很好的实例。
3、管理会计的来源信息缺乏相关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均为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 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则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但是, 目前管理会计的来源信息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会计的影响, 如财务人员为了在期末编制财务报表计算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 用很粗糙的方法来对本期的成本进行划分, 而不仔细考虑行业情况和产品情况, 这导致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来源信息——成本会计———往往被粗暴、简单地进行了记录, 缺乏相关性。
4、实务中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外披露的需要, 企业领导往往比较重视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 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典型的案例研究报告和专职管理会计师, 对我国已往的管理会计经验也未能及时加以总结。同时, 管理会计手段缺乏创新性, 往往直接照搬国外的做法。这表明, 我国管理会计的地位还有待为管理者所重视。
5、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匮乏。
高校对于管理会计的课程设置往往隶属于成本会计课程, 实际讲授管理会计的课时量比较少;且没有设置管理会计专业, 缺乏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实务中, 我国尚未建立西方国家常见的管理会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 对管理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培养与发展缺少继续教育的保障。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的成长, 很大程度上依靠对企业实际工作的认识和自我学习, 缺乏行业人员间广泛的交流。
四、加快建设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
1、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打造良好的管理会计研究平台。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简称IMA) 成立于1919年, 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保持最前沿的研究, 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作为管理会计师的行业组织, 它可以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研究创新, 增进同行间的交流, 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此外, 借鉴西方经验, 既鼓励高校的研究者们深入企业实践中去调查、发现问题, 也积极推动企业管理者与高校研究者之间的联系, 加深合作, 共同进步。
2、加快公司治理建设步伐, 营造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治理要求把企业组织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种职责分为不同的部门负责, 各司其职, 共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 是因为公司治理的状况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当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职权真正分离,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 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发展氛围, 有关各方给予理解和支持, 使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手段更加适应企业环境。
3、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促使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回归。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 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及其重要的。因此, 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成本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使其记录的成本信息与企业真实情况相一致,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管理会计报告, 使管理会计能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要。
4、追踪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改进管理会计的手段。
管理会计是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中, 管理者的需求不一样。当企业从事单一经济活动时, 管理者运用信息来评估和控制成本的效率;当垂直统一管理的大型企业出现时, 各部门的管理者致力于自身业务的效率和有效性, 而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以保证企业的整体绩效;当多部门企业组织出现, 管理者变为职业经理人时, 企业需要协调管理者与业主的目标, 解决综合性企业中复杂业务带来的内部控制损失等官僚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管理会计方法亦要不断地发展创新, 使其能够解释、指导实际管理工作, 要进一步推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集成方法、平衡记分卡、EVA等方法在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智力资本控制和绩效评价等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2]约翰逊、卡普兰: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农业发展管理 篇5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着力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浙财农〔2015〕50号)、《松阳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松政办发〔2016〕166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松阳县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是指由县财政设立和省财政切块下达,预算统筹安排,专项用于粮食生产发展、高效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化与智慧农业、农业科技与现代种业、现代农业提升发展等方面支持政策的资金。其中用于配套上级资金的,按照上级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是指对现代农业专项资金预算、分配、使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资金管理活动。
第四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坚持“指标控制、分项预算、滚动实施、跟踪绩效”的管理原则。
第五条
县财政局负责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办理资金分配、监督预算执行以及组织财政支农政策评估等工作。县农业局负责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资金分配建议,具体负责项目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以及组织具体项目绩效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及日常监督管理。
各项目建设主体即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方案的编制、申报,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和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并对提交的申报材料和财务资料等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 支持对象、重点领域和扶持方式 第六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包括符合条件的农户、家庭农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
第七条
重点支持领域。
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强县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治理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保供增收惠民生,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具体包括:
(一)粮食生产发展。支持粮油政策性补贴和粮食生产
功能区建设,扶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加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生产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护,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及社会化服务发展,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畜牧生产发展。持续推进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畜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推动畜牧产业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
(三)生态循环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新型农作制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回收利用,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农药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检测、监测和监管等。
(四)农机化与智慧农业。全面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支持发展农机化和智慧农业,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机化、设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
(五)农业科技与现代种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现代种业发展,积极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等。
(六)现代农业提升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以及关系现代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其他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作。第八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运转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建造楼堂馆所等与现代农业发展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九条
依据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支出责任,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竞争类三类。按照不同的扶持政策,可分别采取直接补助、政策补贴、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其中:
对公益类政策,应围绕县定的扶持范围、政策目标,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指标控制使用财政资金;
对准公益类政策,按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有关要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对竞争类政策,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和程序,通过竞争性评审等方式确定建设项目和财政补助资金,并积极探索和引入基金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管理
第十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按规定的程序,由县农业局在预算编报时间内向县财政局申报。申报时能明确具体项目的,要报送项目内容、申报依据、完成时间、资金总额、分财务计划及支出项目、资金来源构成、绩效目标等细化内容。
第十一条
县财政局根据财力情况和项目排序,会同县农业局提出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初步审核安排意见,列入部门预算草案,报县人民政府审定,由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十二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按不同情况分别下达: 列入预算且细化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及时下达。
列入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即需“二次分配”的专项资金,县农业局要及时提供相关文件,结合实际,会同县财政局共同研究分配资金使用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与县财政局联合发文,由县财政局直接下达资金到用款单位。
上级部门下达的现代农业专项资金视不同情况分别下达。专项转移资金文件下达时指定具体项目的,由县农业局审核,报县财政局审批后下达。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只明确使用方向和用途、没有明确具体项目的,即需“二次分配”的专项资金,参照“二次分配”程序执行。指定用途的,参照
前项执行,待县农业局会同县财政局将项目预算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后再下达。
第十三条
建立和完善农业项目储备库制度。县农业局、县财政局根据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绩效目标和支持重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筛选确定一批拟建项目进入农业项目储备库。农业项目储备实行动态管理。在分配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时,对实行项目管理的各类资金项目以及需进行“二次分配”的专项资金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储备库中择优选取。
第十四条
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应按照资金预算并结合上级部门下达的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组织做好项目申报、立项、公示、下达计划等工作。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要求做好项目实施,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因规划布局调整、土地征占用、土地(山林)纠纷、市场环境变化及重大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因素影响,确需调整项目实施主体、地点、内容等部分项目要素的,由项目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项目主管单位审查核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变更批复。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使用合法凭证,规范支付方式,并做到账证、账实相符,大额资金均要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同时要积极配
合有关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审计、绩效评价等工作,确保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拨付应严格按照资金拨付程序、项目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县财政局应当及时对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用款计划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应按用款时间要求拨付专项资金。不符合规定的,应退回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由用款单位按要求重新编制用款计划。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完成后,除有规定需由上级部门验收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原则上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九条
在项目资金分配、验收拨付等环节有产生结余资金的情况下,按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分两类情况执行:
(一)结余资金可结转至下年使用。阶段性项目,当年有专项结余资金的,可继续结转下年使用,并根据项目进度申报下一项目预算;项目当年已实施但尚未完成而形成的结转资金;项目因故当年未实施,需要推迟到下执行形成的。
(二)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收缴、调剂、变更使用。项目已完成的结余资金;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项目中止或撤销而形成的结余资金;某一个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连续两年未动用而形成的结余资金。
第四章 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二十条
县财政局、县农业局会同项目实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采取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暂停拨付资金、收回已拨资金、减少或暂停安排新建项目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
县农业局、县财政局根据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要求,指导和帮助项目单位做好绩效评价的相关工作,并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效。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由县农业局组织,采取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形式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二条
建立项目主体黑名单制度,对各类专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主体列入黑名单,予以通报,并视情节轻重,在1~3年内不安排相关项目补助资金。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规定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或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处。
第二十四条
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应加强对项目储备、申报、立项审核、资金安排和使用等情况的公开公示,自觉接受人大、审计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松阳县政府网、松
阳农业信息网等相关平台上公开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具体分配方案等内容。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鼓励发展 强化管理 篇6
中国网吧产业历来备受争议,一方面,它为公众提供了接触互联网的机会,极大地改变了资讯传播和意见发表的方式;使人们能够便利地参与互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它更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见证了门户网站的崛起、腾讯的创业奇迹和盛大的上市神话。另一方面,它也招致了大量的批评:它被教师们斥为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学生沉迷网吧不能自拔令他们痛心疾首;它是家长眼中的电子海洛因,电脑屏幕下孩子苍白的面容,血红的双眼无疑是网吧的罪过;它被社区的居民视为洪水猛兽,充斥着暴力游戏、黄色信息的网吧打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
一、网吧行业管理制度的起因与发展
(一)网吧管理制度的成因
对网吧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政府管制进行简单的介绍。
1、政府管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根据日本学者植草益的分析,政府管制是指社会公共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而美国学者伯吉斯认为,“所谓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采取的干预行动。它通过修正或控制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来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政府管制可以决定商品的价格,或者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生影响。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管制甚至能够决定谁来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以及如何来生产或提供它们”。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管制的核心在于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施加限制,从而规范市场。
管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控制,而是在认为市场行为具有社会价值。需要保护和控制时,才对其进行管制。管制也远非通过一部法律那样简单,它强调持续、集中控制,因此,成熟的管制常常被定义为三方面基本元素的结合;制定规则;监督与检查;执行与制裁。
2、网吧管制的原因
政府管制的实质是规范市场。对于这种修正正当性,倡导管制的学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机制应当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机制,主张政府管制的人必须证明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的重要公共目标;
(2)对资源进行再分配,有时候,管制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将资源从一个团体再分配到另一个团体,如社会保险;
(3)实现非市场或者集体性的价值,如环境美观;
(4)家长主义,即政府有时候有义务保护个体不因其自身的困惑或者对自己不负责任而受到损害。
(二)网吧管制的起因与发展
作为向公众提供上网、娱乐服务的企业,网吧本质上是有益于社会的。但是,随着色情、暴力游戏的泛滥,未成年人沉迷网吧和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的出现,网吧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批评。在一系列恶性事件的诱发下,政府建立并强化了对网吧行业的管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政府网吧管制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前管制阶段;管制深化阶段和连锁经营阶段。
1、前管制阶段:1995年至1998年
国内网吧大概在1995年左右兴起。有报道称国内的首家网吧是1995年在在上海开业的3C+T网吧。最初的网吧主要提供上网终端服务和有限的游戏娱乐服务,部分网吧也提供饮料、食品等额外服务项目。网吧用户对象大多为高校师生、企业职员以及外籍人士。由于个人上网不便和所需的费用价格过高,网吧成为了人们获取网络资源的最好场所。当时的网吧消费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为每小时20元左右。
这个时期没有系统的网吧管制体系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也不明确,各个城市往往依据一些零散的规定进行管理。由于市场准入的条件很宽松,再加上利润很高,网吧大量兴起。在竞争的压力下网吧消费水平开始降低,一般为10元至15元。同时,网吧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经营含有赌博、淫秽等内容的电脑游戏,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公安部等三部一局出台《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 (以下简称三部一局《通知》),开始加强对网吧行业的管制,前管制时代结束。
2、管制深化阶段:1999年至2002年11月
1998年12月25日颁布的三部一局《通知》标志着国家正式建立了对网吧业的管制体系。《通知》规定,经营网吧,应具备营业场地安全可靠,设施齐全等条件;网吧的经营者需要“挂靠”在电信部门之下;开办网吧需要经过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部门审批。此外,《通知》还简要地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如不得经营游戏等。从总体上看,《通知》所确立的管制体系还是非常简单的。
在简单的管制框架下,网吧业持续高速发展,价格逐渐降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0年底,全国网民数量约2250人,其中20.5%的网民主要是通过“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上网的。同时,网吧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恶性事件。2000年5月17日,四川就发生了家长因儿子过度迷恋网络而怒砸网吧电脑的事件。这些现象引发了社会对网吧严厉的谴责,在2001年初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张海迪等甚至提案建议取消营业性网吧。
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4月3日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强化了对网吧业的管制。首先,《办法》将网吧定位为“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界定;其次,确立了多头管理的模式规定了各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信管理机构、公安部门、文化部门和工商部门对网吧行业的管理职责;第三提高了市场准八的门槛;第四详尽的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
法规的合理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最初一段实践内,应该说并不算成功。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管制模式下,网吧违规营业的现象依然普遍。而且,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了大量“黑网吧”的存在,社会反应强烈。为此,国务院和文化部先后于2001年4月,2002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两次对网吧的专项治理。
农业发展管理 篇7
现代农业发展中, 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 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 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 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 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 但是, 现阶段, 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 农机产品技术不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 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 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 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 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 前景比较广阔, 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 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 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 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 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 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 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 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 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 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 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重视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 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 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 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 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 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 技术上的创新, 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 准确市场定位, 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 明确客户群体, 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 必须切合客户需求, 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 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 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 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 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产品制造, 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 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 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控制农机研发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输出, 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 优化产品制作工艺, 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 完善直销渠道, 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 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 加强农机推广, 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 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 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 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 在农机管理工作中, 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 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 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 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 拓宽农机推广渠道,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 重视农机宣传, 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 重视农机技术培训, 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 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 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 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 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 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 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24) :127.
渠道管理与物流管理应均衡发展 篇8
案例B:某外资企业大中华区家居营销公司, 进入中国的头三年, 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使用关系营销, 实施向渠道中间商让利的策略, 赢得了渠道中间商的支持,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公司也因此受到总部的多次嘉奖。但正当公司准备热闹庆祝公司成立五周年、总结公司五年的发展时却发现订单在后两年逐步减少, 渠道中间商的抱怨逐步增多, 且抱怨多为供货不及时, 缺货率太高, 影响渠道中间商的信誉等等。
笔者对案例A、案例B进行了详细分析, 认为:案例A的问题在于渠道管理的不力。在当今“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营销时代, 厂商对中间商、零售商的激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此时, 物流只是基础性工作, 是企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渠道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工作, 是企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案例B的营销水平很高, 不但能很好地使用关系营销, 还认识到了渠道管理的重要性, 但忽视了物流作为企业基本能力和“第三利润源”的作用, 有时只能盯着订单干着急, 最终引发中间商和零售商的抱怨。
正确理解分销 (place)
目前, 指导我们实践的营销组合理论认为分销 (place) 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之一。而在对分销 (place) 的理解上, 有人认为分销 (place) 是实体分销, 即物品从厂商到消费者的实体流动, 后来演化为物流的概念;有人认为分销 (place) 是企业渠道, 是指企业如何通过中间商实现商品的销售以及如何与中间商、零售商打交道。其实, 实践证明, 分销 (place) 应该, 也必须同时包含物流和渠道两个方面的内容, 不但要实现物品的快速、准确、低成本地流动, 而且要实现与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良好关系, 以确保订单的持续增多。物流管理和渠道管理共同组成分销 (place) 管理, 实现企业分销 (place) 目标。
物流管理:企业应强化的基本能力
有效的收益源于在恰当的时候, 恰当的地点提供恰当的产品。这是适应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个人电脑行业, 一种产品在一个订单周期内就可能过时 (订单周期是指从收到订单到商品交付的这段时间) 。所以, 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在运输途中就已变得了无价值。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企业应强化物流管理, 把物流作为企业的基本能力进行管理。
目前, 在物流的发展上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甚至第五方物流。像诸如案例B的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外力, 进行虚拟经营, 将物流外包于物流专业公司。当然, 在企业界, 有不少企业创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 诸如案例A。笔者认为, 既然物流是企业的基本能力, 而非核心能力, 自己能做好当然最好, 自己不能做好时完全可以借助其他专业公司, 自己做和找别人做是实现企业这一基本能力的两条途径。
渠道管理:企业应牢牢把握的核心能力
企业如果想把商品卖出去, 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 这些途径便构成了渠道。在渠道中, 一般包括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等, 是价值链中的下游部分, 是企业商品的实现形式。在渠道中, 最重要的是为创造顾客价值而建立的各种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关系出现在获取、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 而对它们的管理, 我们称之为渠道管理。企业要想卖产品, 就得有渠道;企业要想扩大销量, 刺激、控制渠道也是必需的, 所以, 渠道管理应是企业牢牢把握的核心能力。
在文章开头给出案例A涉及到渠道管理的问题。案例A中的企业要想摆脱困境, 其难度非常大, 因为建立一个渠道系统并不简单而且费时、费力。所以, 企业应从起步时就应将渠道管理能力努力打造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物流管理+渠道管理:创造企业分销 (place) 管理新局面
农业发展管理 篇9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经济
1 前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 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 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 打牢农业根基, 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 明确分工负责, 落实管理责任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 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第一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第一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第一责任。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相互监督, 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 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 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 实行专账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以县为单位, 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 都必须建立专账。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 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 实行专户管理, 专账核算, 封闭运行。
3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 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 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 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 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 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4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近几年, 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 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 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益。只有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 以协调部门管理和减少资金周转环节为重点, 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过去支农资金以分散建设为主, 农口各部门条条管理, 很难“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 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 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5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 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
实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 专门负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预算、项目方案的审批、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竣工后的管理进行监管。把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对每一项财政支农资金都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同时, 要严格拨款制度, 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本着“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原则, 严格执行财政内部拨款制度, 根据单位用款计划及时拨付支农资金, 保证了支农资金的及时到位。
6 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举措, 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从基地生产、品种研发、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政策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监督, 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应该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区级农业财政财务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程序。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 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重点指导、绩效考评, 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7 实行集中支付, 提高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拨付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 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涉及村级的支农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写出专题报告, 报乡、镇长和财经所长审核签字后, 分期分批从村级支农账户上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严禁以取现金支票等方式由乡镇、村干部代领专款。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 建立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机制, 所有工程项目资金必须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手续, 否则, 县乡财政将停拨或不予拨款。
参考文献
[1]邬春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0 (05) :124-127.
[2]胡汉荣, 康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08 (09) :133-137.
农业发展管理 篇10
1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经济管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1.1 与农业经济发展相比管理体制具有不和谐性
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其体制也无法适应农业社会结构, 更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下, 使其管理农业经济时有些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 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其管理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特别是协调利益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1.2 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层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文件, 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而且明确规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示, 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 没有很高的重视度, 执行力缺失, 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管理重视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 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思想认识必然也要与时俱进, 但是部分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却一直停滞不前;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无法落实国家制定的政策制度, 导致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 将两方面割裂起来, 造成了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1.3 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单一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其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及产业化的实现, 这都是因为其执政能力不足的原因, 若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必须将执政能力提高。
2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 管理信息化
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 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未来发展中, 农业经济管理也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变有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会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因此, 要不断使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及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为农业经济决策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不但能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管理产业化
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 促进了农业发展, 而且建设了农产品基地, 我国也出台了农业合作政策,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 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 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 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 生产变得标准化, 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 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 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 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 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 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 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 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 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 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国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 深受世界瞩目。且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 因此,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合理发展的关键, 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使农业经济的产值提高。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3 (15) .
农业发展管理 篇11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校级、院系级教学管理组织推进实施,教学管理组织的水平反映整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的实现能力,直接影响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学水平。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面临观念、体制、规模、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成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
二、教学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一)管理理念的更新
很久以来,人们对教学管理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学管理处于辅助地位。而事实上,许多著名大学发展的历程证明,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大师,更应有一流管理。二是忽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认为教学管理是纯粹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殊不知教学管理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研究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深入了解学校管理的历史背景及现有条件,分析投资效益;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来管理教学工作,是一门高等教育的应用学科。
(二)管理体制的变革
我国“高教法”规定的现行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国家是学校的主权人,学校党委被授予领导学校,把握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法令、法规,保持学校稳定,管理和选拔校内领导干部等,同时支持校长依法行政。教授通过各种委员会、领导小组在校内学术问题、规划、发展等许多问题发挥作用,教工则通过教代会、工会对学校发展和管理上享有审议权、监督权或部分决议权,是一种特殊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使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高校需要不断分析,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自主地制定办学目标,在竞争中找准自己定位,寻求自己发展机遇。高校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时期教学管理体制,追求教学质量提高,关注社会经济效益,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的“中国式”教学管理制度。
(三)管理对象的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与家长为高等教育付费,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以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享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关系。这使学生在与学校的关系中变得更主动,出现了学生选择学校,要求学校的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随着我国人才流动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另一个对象教师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各高校间的“人才战”就是充分的证明。教学管理工作如何面对教学管理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更好地让教学管理工作导向教学、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新课题。
四、发展高校组织的管理能力
美国学者艾利森指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有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现实中,不难发现学校顶层设计本身制定得很好,但宣传不够、组织与安排不精心、配套资源不充足、无适当的监督,都无法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学管理组织不仅为学校顶层设计提供依据,还承担着设计方案的实施重任。面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规模、管理对象发生明显变化的高等教育,在发展高校组织教学管理能力时,注重将个人力量转化为组织力量,形成整体协调的管理效力同时,要摆正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人、组织管理能力协同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取决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学校各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将直接影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教学管理的发展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组织问题;个人的管理水平与组织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是相互作用的,组织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高校管理组织不仅要管理别人,还要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精心打造能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现代化学校。组织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学习能力和管理知识经验的生产与共享。(1)建立管理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与共享机制。教学管理知识库是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工程。教学管理知识库产生于从事教学管理的每一位人员。校长或教学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的座谈会记录,学生实践教学记录,奖学金的评定办法等,都是教学管理知识库的内容。而一旦形成学校管理知识的生产、储存与共享的机制,学校的管理就有了实际支撑。在形成的过程中,创建管理组织信息平台,增加信息合作与共享,实现管理信息的传承。(2)加强组织对已有管理能力的继承。教学管理是将教学工作各环节连接起来锁链。学校的长期发展,在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自行生成、形成、储存了组织管理能力,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实际支撑。现行教学管理人员更换很频繁,换人时只重视是否能够完成新任务,常忽略管理经验的延续性。组织管理能力的继承将避免重复实践,跳跃性大,随意性大,促使工作迅速展开,管理者与被管理都尽快适应,少走弯路,尽快投入改革创新管理上,发挥效能。
(二)提高管理专业化与科学化水平
首先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确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组织分工合作,学校管理层面则主要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主要进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目标管理,发挥宏观调控、科学决策、监督指导作用,实现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
其次,高校的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作为管理职能部门应当树立管理不仅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体制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强管理的专业化与科学化。
(三)重视质量管理的局部与整体效应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认为,质量产生于过程,过程决定质量,强调通过抓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从过程上对质量进行管理。实践证明,质量形成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偏差,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只有保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标准,才能确保最终的结果达到质量标准。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要保证其质量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样必须对整个行为过程加以保证。
(四)加强信息网络化教学管理与现代技术的应用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将面临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竞争力关键的因素。国外一流大学往往也有着一流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我们必须自觉形成与互联网一致的网络意识,努力去形成一个所有资源无缝集成,低成本运行、个性化服务和及时反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及时共享与更新,最终促使学校由传统管理型向公开服务型转变。教学管理信息网络化在向服务对象提供信息资源的同时,各级教学管理政策、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行为等也将纳入到管理网络系统中,该动态管理系统一旦运行,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将受到学校内外各类人员的推动,信息网络化将使教学管理由控制向服务、由单向指挥向双向互动、由制定规则向协调关系转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享受对方提供的服务中形成促进与监督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香港某些大学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发展现代高校组织管理能力,创建一套完整高效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成长与科研成果培育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希望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够给予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内地高校组织管理能力一些启迪。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潘维真.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88-89.
[2]汪家惠,郑秀英,张进明等.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J].教学管理,2005(6):45-46.
[3]傅定涛,胡弼成.论大学教学质量的基本特点[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
中国和加拿大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比较研究
?笏 龚玉平
一、加拿大对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
加拿大的法律制度主要以判例法为基础的普通法系,但魁北克省的私法在不少方面是以欧洲大陆法系为基础的。{1}但是加拿大或是魁北克省都未曾颁布过专门处理商业秘密的成文法。当魁北克省出现了“民法”问题时,不能使用衡平法或是不成文法。实际上,正如后文所见,衡平法与不成文法中的条例经常被民法所引用,法庭通常是试图在民法典中寻找相似的法规以便可以使用特殊的不成文法法规。显然,民法典本身并不是专门处理商业秘密。与商业秘密和保密协议相关的法律完全是由法官制定的。
在魁北克省与商业秘密相关的案件是根据民法来裁决的。在没有禁止透露和使用商业秘密或机密信息的书面契约时,便可运用民法典中的1024,1053,1065及1984条进行裁决。其内容如下:
1024条:合同不仅对合同中所申明的内容有法律约束,并且从法规、法律上来看,履行合同时所产生的结果也具有法律约束力。
1053条:任何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都要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别人造成的损失负法律责任。不论这种错误是由于独断、不慎、疏忽,还是因缺乏技术而造成。
1065条:法律表明债务人在单方面毁约时有责任赔偿损失。而债权人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要求执行该法令,并且有权在债务人承担开销的情况下执行该法令,他还有权取消赋予债务人义务的合同,这些都是根据法典中所包含的特殊法规或根据其本人对损失的声明来决定的。
1484条:以下人无论是在其本人或其他团体介入时都不能成为买方,也就是说:
该财产的指定监护人或管理者,除非有法律授权,否则就不能成为买方。
担任销售该财产的代理人不能购买该财产。
负责管理该财产的管理人或受托管理人,不论他是公共团体还是个人都不能购买该财产。
通过其所在部门销售的国有财产的官员不能购买该财产。
该条中所宣布的无权购买的人不能由买方来决定,该条只倾向于对财产所有者和对所售财产有兴趣的人。
依据以上规定,原告可以获得以下方式的保护:
(一)赔偿
基于民法典1053款和1056款,在魁北克省当出现非法使用商业秘密或机密信息时通常要索赔,主要有以下几种:
-永久禁令
-损失
-交出所有包含机密信息的文件
-在魁北克省法庭没有追索权
(二)书面程序
在魁北克省并没有法规指出原告需要怎样以书面的形式描绘出机密信息或商业秘密。根据民事诉讼法典,要申请对信息的保护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1、申明原告用由该商业秘密或机密信息,并且陈述为什么它可以成为商业信息。
2、解释被告得知该信息的环境,并且解释被告如何非法使用了该信息。
3、索取赔偿
在上述情况下,法院有权将所有的辩护和与机密信息相关的发现密封起来,作为机密保护。这种解决办法虽然远不完美,但是可以给原告的财产以最小程度的保护。
除此之外,加拿大刑法对商业秘密也有相关的规定,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基于加拿大刑法,加拿大高级法院认为获取保密情报不能出于控诉偷窃的目的,也就是说复杂难缠的机密情报并非达到刑法目的的合法“所有物”。最高法院做此决定一部分原因是,在这样的案件中受害人保留有他的信息的使用和所有权,只是信息已不具有机密性。但是,法院保留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果受害人在经济利益上蒙受损失时,这种对信息的非法使用就构成了欺诈。在加拿大刑法增加的有关商业秘密保护条款草案中第301届第3条第(1)款规定如下:任何人欺诈性的违反合法权利获取、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未经他人同意而企图剥夺他人
(1)对商业秘密的控制,或
(2)与商业秘密相联系的经济优势
为应公诉的犯罪处以十年徒刑,或以简易审判处罚。{2}
二、中国关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
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起步比较晚,过去主要是通过民法进行保护,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颁布的技术合同中都有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在1991年4月9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中,我国首次使用商业秘密这一术语,但该法并没有对商业秘密作出明确的界定,参与立法人员对其的解释是:商业秘密一般涉及到企业以及经济部门的技术诀窍,商业情报等。{3}1993年9月2号,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我国商业秘密立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法对商业秘密作出了详尽的定义,而且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1997年刑法在第219条里明确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这标志着我国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处罚力度的提高,更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我国目前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形成民法,刑法,劳动法和不正当竞争法综合保护模式,以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为主。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都对商业秘密的概念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如下四种:(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第一种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四)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三种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劳动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依据以上法律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一)民事责任
1、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是指侵权行为人依人民法院的判决、调解,给负对权利人造成的财产或精神损失进行赔偿。具体表现为:
(1)违约责任。当事人根据保密合同造成权利人损失的,应当根据保密合同中约定的损失赔偿额承担赔偿责任;若合同没有约定的,可根据实际损失赔偿,但赔偿额不得超过双方签定合同时所预见的损失。
(2)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权利人因被侵权而造成的损害,侵权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权利人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同时承担被侵权人因调查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支付违约金。当事人应当依合同约定履行保密义务,因未履行保密义务或喝没有完全履行保密义务,是违反合同约定的,无论该行为是否造成权利人实际损失,均应按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3、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为防止权力人的损失扩大,最大限度减少权利人损失,人民法院向侵权人发出的警示,责任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如停止生产和销售、责令销毁侵权产品等。
4、其他民事责任。除以上三种民事责任外,侵权人应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如排除妨害;恢复名誉、荣誉等。
(二)刑事责任
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九条对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该罪的刑罚为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此,《刑法》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是非常大的。
(三)行政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违反该法第十条规定,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负有监督检查责任的县级以上工商管理机关在查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时,可以采取两种措施:
1、以强制措施制止侵权。
根据受害权利人的要求或者依照职权,工商管理机关认定侵权行为存在,并且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在权利人出具自愿对强制措施后果承担责任的书面保护的前提下,工商管理机关可以扣留侵权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再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销售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产品。在采取以上处罚措施时,工商管理机关对侵权物品可以做以下处理: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返还权利人;监督侵权人销毁使用权历任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但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
2、罚款。
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监督检查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侵权人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继续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的,视为新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
三、中国、加拿大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比较
商业秘密保护作为专门的法律制度,是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商业秘密不仅仅牵涉到私人的利益,还牵涉到公共利益,因此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就牵涉到不同的法律部门。各个国家又有其特定的社会状况,历史及社会现状的影响下,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侧重点也不一样。加拿大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模式主要是以民法为基础,以侵权和合同理论对其进行保护,这与其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加拿大属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政府只是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就主要由私法调节。合同法理论,侵权法理论,财产法理论都比较成熟。我国经济发展道路非常曲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才走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市场秩序依然混乱,人们的权利意识尚未发达,因而我国则更多的偏向于用公法的手段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即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进行调整。
由此可见我国和加拿大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但是从商业秘密自身的特性来看,还适应该侧重于从民法的角度来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商业秘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财产权的性质,侵犯商业秘密,首先是侵犯了权利人的财产权,应该使得权利人受到的损失得到弥补。因此,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亟待完善。
四、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建议
保护商业秘密的理论,主要有侵权法理论,合同法理论,财产法理论,还有限制竞争理论和不正当竞争理论,各种竞争理论各有优势。但是在我国,侵权法理论,财产法理论,合同法理论的传统都不是很深厚,实践中,更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是依托于其他的法律,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此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在制定商业秘密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确立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商业秘密权是一种财产权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法的范畴,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其他几种保护对象,如专利,商标,和著作权都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进行保护,对商业秘密也应该一样。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已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加拿大也制定了商业秘密保护法草案,我国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也是势在必行的。商业秘密财产权理论是技术,经济基础的客观反映。{4}产权的特征是普遍性,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在法律上明确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对于实现其流转,进而使利益最大化是必然的选择。
(二)明确商业秘密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商业秘密合同主要存在于有合作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以及有雇佣关系的单位和职员之间。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只要不与公共制醋相冲突的合同都是合法的,且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有些信息,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肯定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因为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较差,或者无法得到证明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还有些合同中未明确规定需要保密的的信息,属于职员的模式义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
(三)明确侵犯商业秘密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商业秘密受到侵犯时,利益最先受到损害的是商业秘密权人。侵权人和商业秘密权人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民事关系,应由民法来调整,侵权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目前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以不正当竞争法为主,所采取的是行政手段。但是采取行政手段,只是对侵权者进行了制裁,权利人受到的损失并未得到赔偿。明确侵权者的民事责任,才能更好的保护商业秘密权人的利益,才能保护商业,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注释:
{1}刘艺工,杨士虎.加拿大民商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页.
{2}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第763页.
{3}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问题解答.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第37页.
{4}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第303页.
论探望权及其执行
?笏 张国刚 范凯文
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直接抚养方协助非抚养方行使探望权。它是由亲权派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夫妻离异后,它关系到能否定期与子女团聚,弥合家庭解体给子女造成的感情伤害,促进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国宪法规定获得父爱、母爱是一个人的宪法权利,这些权利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未来安定的重要因素,规定探望权对社会道德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离婚是现代文明社会普遍的现象,是婚姻自由权利的重要体现,抚养方都不能阻止有探望权方探望子女,伤害对方和子女的感情,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
探望权,在国外通称为探视权,探视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这一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确立探视权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我国婚姻法在修订时,正式把探望权引入,这个规定弥补了我国婚姻法中探望权制度的缺失,是婚姻立法上的一大完善。
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篇12
1 农业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过于陈旧
科研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弄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21世纪是知识量爆炸的一个恐怖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了每个阶层,每个科研团队极大的利益冲击,使每个人的观念都在重新定位之中。
1.2 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太大
有的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胡乱吹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说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以骗取科研项目经费。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中,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职称、职级的评定主要是看这个团队这一年内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而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2 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方法
2.1 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统筹规划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基本上几天一个样。或许今天需求量还非常大的东西,过不久就淘汰了。所以农业科研工作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摸清农业生产情况,多和当地农场主交流,看有什么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们的难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只有明确农民之所需,才能明确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做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总而言之,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不奋进员工的辞退,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的确立,项目策划的申请等基本职能,只有统筹协调好各项职能才能做好工作,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达到的最终目的。
2.2 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防止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产生,农业科研机构必须有一套全面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坚定的人的小心思谋杀在萌芽状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面全程监督的一种体系,包括对科研项目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夸大骗取经费的情况、科研仪器的购买和报废情况,这些都要记录在档、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能过多,当然也不能少、科研试验的实施过程,不能出现偷懒,匆匆了事的情况、人才的引进和辞退,不能有为自己亲人开小灶而辞退别人的现象等各方面。
3 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根基,其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对农民有宜的科研成果,只有对人民,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机构,才值得国家进行大力的扶持。是好是坏,取决于管理人员,如何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领导层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人,要根据人的本质特点出发,针对科研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方法和奖罚规则,给予他们激励和约束,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尽心尽责的投入到这支团队的管理当中。
摘要:对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国家的发展道路的地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一举成为发达国家少不了农业的支持。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怎么能落后呢?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思想理念落后、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项目申报时呼伦吹嘘,骗取项目经费等问题。端正农业科研研究的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加强项目申报的流程和监督机制、让科研项目中的种种不良问题通通得以解决,以达到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8(4):11-12.
[2]蔡立湘,彭新德,邓文,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3):1-15.
[3]高明琴.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动管理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190-191.
【农业发展管理】推荐阅读:
农业机械管理农业发展08-22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06-10
农业机械化发展管理07-08
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08-30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发展性资助经费管理办法06-02
财农[2009]342号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06-18
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11-04
创意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园的发展运营10-03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