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

2024-10-16

农业的发展(精选12篇)

农业的发展 篇1

摘要:本文在具体分析了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机遇和条件基础上, 提出并论证了贵州进行农业产业生态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加大力度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畜牧业等方面) 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这样既可以发挥出贵州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业收入, 又能防止环境破坏、更好地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了贵州农业发展、农业增收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问题。

关键词:生态农业,贵州,问题,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 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 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 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据统计, 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 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 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 并且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 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 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 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 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 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 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 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 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形成利润, 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 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 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 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 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 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 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 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 生产者以几亿计算, 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 产品完全无差别, 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 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 处于这样的市场中, 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 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 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 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 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 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 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 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 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 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 即走生态农业道路, 才能使产品有差别, 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 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 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 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 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 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 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 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 由于开发较晚, 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 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 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 以前交通不发达, 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 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在农业生态上, 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 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 加上工矿企业不多,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 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 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 由于“三废”污染少, 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 形成市场竞争力, 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 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 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 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 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 吃天然食品, 喝天然饮料, 穿天然纺织品, 用天然物品, 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 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 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 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 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 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 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 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 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 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 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 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 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 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 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 只要引导得当, 开发有方, 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 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 合理布局, 重点发展, 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 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 地方畜禽良种39种, 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水热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三废”污染小, 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 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 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 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 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 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 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 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 仅次于云南, 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 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进行标准化生产,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做实绿色农业, 做优质绿色农业, 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 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 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 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 标准水平要高, 运作载体要强, 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 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 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 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 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 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 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 抓管理,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 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 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 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 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 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 海拔较高, 不靠长江干流, 不靠海岸, 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 山地面积广布, 气候类型多样性, 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 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 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 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 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 应从保护生态着手, 发展循环农业, 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 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 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 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 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 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 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 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 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 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 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 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 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 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 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 减轻粮食压力, 要开发草场, 发展草地畜牧业, 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 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 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将大有作为。第五, 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 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 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 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 及时推广运用, 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 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 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

[3]孙玉忠:论贵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J].中国农垦经济, 2004 (1) .

农业的发展 篇2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农业的发展 篇3

从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看,工业扶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我们称之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起步互动规律。其内容是:工业发展初期要靠农业扶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要靠现代工业的扶持。我们先来看农业扶持工业。早期的工业就是从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社会成员脱离直接的农业生产,去从事科学文化工作,去从事长期的手工业活动以积累经验和技术,并发展分工协作,从而形成发展工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条件。农业积累的货币资金是工业起步的必要前提。工业起步时需要的货币积累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积累。早期的资本家多是地主、贵族和在封建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手工业者。同时,也通过国家财政和国家扶持的殖民掠夺来积累货币财富,这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的农业积累。在工业发展初期,工业几乎无积累可言,当然要靠农业积累来推动和扶持。没有农业积累,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是不可想像的。

当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后,就需要利用发达的工业扶持农业,通过农业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实现现代化。这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共同道路。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之所以必须走工业扶持农业的道路,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农业的弱质性特点所决定的。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来看,农业现代化实质上是用由大工业所创造的现代生产力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手工农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它不生产劳动手段,不能为自身的劳动手段的改造提供设备条件,只能是手工劳动;它自身无法提供现代技术实验手段,生产技术只能靠经验积累。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生产设备,以及农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科研手段等都需要由大工业来提供。现代农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由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当工业发展到以重化工为主的阶段时,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化学化。当工业实现了以微电子、宇航、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时,农业也开始运用核辐射制种、生物工程技术及自动控制工厂化生产等,逐步成为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果离开工业的支持,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发达的现代化农业都存在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其次,国民经济中存在着农业资源有限与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一是保护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二是向农业投入新的工业资源,如电力机械、化工产品、生物技术产品(如良种)、技术实验条件等等。现代“农业不能再在自己内部自然而然地找到它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些条件已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存在于农业之外……”土地等农业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工业技术可以提高原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开发利用新的农业资源。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也表明,在投入农业的生产资料中,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的比重明显上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也明显提高。工业技术越发展,为农业提供新资源的能力就越强。从经济责任来说,工业也应该承担为农业提供新资源的责任。农业是全社会的基础。保护农业资源,增加对农业投入的责任也应由全社会来承担。可以说,应该由全社会来交纳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代价。通过全社会,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缓解农业资源有限与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

再次,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经济利益关系中居于劣势,工业部门需要把创造的价值向农业转移一部分,以使部门间经济利益均等,保护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价值附着能力是有差别的。农业生产的是初级产品,农产品的价值附着能力较低;工业部门生产的是深加工制成品,其价值附着能力较强,具有高增值优势。工农业之间形成鲜明的收益差距。由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动速度差异引起的剪刀差,更进一步加大了这种产业间经济利益的差别。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各种不可知因素制约较多,风险较大等,使农业经营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使工农业经营利益均等,就必须把工业利润通过适当的方式转移到农业中。通过利益保证,提高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

工业扶持农业的条件及措施

实行工业扶持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也就是说工业和国民经济有能力扶持农业。工业扶持农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工业与农业的规模对比上。当工业的规模超过农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工业就能够拿出一部分财力支持农业,同时也表明工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备了改造农业的技术能力。世界上工业化国家一般实行农业扶持政策时(一般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或更低。如英国是从1947年开始,当时英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我国1996年农业总产值(含农林牧渔业)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5%。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农业人口多,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西欧国家的农产品自给率较低,而我国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所以农业产值的比重要高于西欧国家,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扶持农业的经济条件。那么,为什么在扶持农业问题上我们总是显得资金不足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扶持农业的利益驱动机制。由于农业在比较经济利益关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工业部门本身不愿把资金投向利润率低、风险大的农业部门。各级政府受现行体制影响对扶持农业也缺乏积极性。如果各级政府象抓“菜篮子工程”和上工业项目那样抓农业投入,扶持农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工业扶持农业实质上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利益关系的一次大规模调整,势必会受到原有利益关系的阻力,这也就增加了农业政策调整的难度。

工业扶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工业向农业增加投入。对农业投入的具体形式包括三种:价值投入、物质投入和技术投入。价值投入就是工业向农业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收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来源。在我国现阶段,价值投入应担负起改造农村、使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包括在农村建设工业和使农业现代化。物质投入要保证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工业性资源。技术投入是农业增加产出的重要措施。现代农业技术主要由工业部门提供。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工业提供农业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工业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价值投入、物质投入、技术投入三者内容不同但又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技术投入是基础,物质投入是主体,价值投入是保障。没有技术投入,物质投入就没有效益,就会形成投入收益递减;没有价值投入,技术投入和物质投入就没有经济条件。必须以技术投入为基础和先导,技术投入引起相应的物质投入;根据物质投入的需要,相应地确定价值投入的规模和方向。我们在政策指导上,要首先抓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根据技术进步,保证物质供应,同时,保证农业投入的资金需要。切忌盲目的物质、价值投入,以提高农业投入的效益。

农业的发展 篇4

1. 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 (Bio—economy) 的概念最先由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 (Stan Davisand Christopher Meyer) 于2000年5月正式提出。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几乎同时甚至稍早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一新名词。但他们均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关于“生物经济”的正式定义较早出现的有:

(1) 生物经济 (Bioeconomy) 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 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

(2)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 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前者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 后者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除上述两种主要定义之外, 理查德·奥利佛 (1999) 、陈章良 (2001) 、张田勘 (2001) 、封展旗 (2002) 、陈竺 (2003) 、马述忠 (2003) 等也有关于“生物经济”的理解或诠释。

2.生物经济时代

人类经济社会经历了狩猎采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目前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中间站。分别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成为标志, 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的孕育和成长阶段。预计在2020年进入生物经济的成熟阶段, 即步入真正的生物经济时代 (Thebioecera) 。

有人把生物经济与生物经济时代到来的时间混淆不清:有人“决战2020年”, 把人类社会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的时间“计算”精确至2020年;有人甚至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这些均是由于对Stan等原文的曲解, 或混淆了“生物经济”与“生物经济时代”概念, 是不科学的结论。经过多年的研究, 我们认为:

(1) 当且仅当一个经济形态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 才可以称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该时代。生物经济的发展可以分4个阶段:孕育 (gestation) 、成长 (growth) 、成熟 (maturity) 、衰退 (decline) ——如同任何有机体的“S”生长一样。目前人类社会的主流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和生物经济的成长阶段。正如当信息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其成熟阶段时, 才可以称为人类社会 (主流) 已经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一样;生物经济将在2020年代步入其发展的成熟阶段, 那时才可称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换句话说, 人类社会目前还没有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2) 预计人类社会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的时间不可能精确到某一年。就如同我们考证把英国当时率先步入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不能精确到1760年, 而应定位在一个相对合适的时期如1760年代 (1760年~1770年之间) 一样, 我们预计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的时间应定位在2020年代, 即在2020~2030年之间。从化石能源 (主要是石油) 濒临枯竭、生物科技产品应用普及的时间等因素来看, 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的时间——如果说非要精确到某一年不可的话——倒很可能会接近2030年的2020年代末期, 而非前期的2020年。OECD也预测认为, 到2020~2030年, 生物制品很有可能变成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3.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哲学视角

当今农业发展面临以下重大问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共同提高问题;食品营养与健康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短缺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农业功能多样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问题。这些问题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 “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因而首先需要运用系统思维, 从整体和战略上进行反思与突破。正如解决农业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农业内部一样,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先有新的“非农”发展理念与思维方式。农业概念、领域和功能的拓展对于化解“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和作用。从生物经济的角度来看, 农业发展问题的本质是“非农”问题, 即包括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非农从业者在内的农与“非农”的地位与差别问题, 归根结底是如何建立起农与“非农”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与体制问题。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动力基础

1.“农业第三次拓展”概念的提出

自农业经济时代以来, 农业的概念和领域经历过两次规模化整体性拓展:

(1) 第一次拓展, 由狭义的农业即种养业, 拓展到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与农民生产直接相关的副业 (俗称“大农业”) 。

(2) 第二次拓展, 拓展到除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外, 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前部门和由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有关服务所构成的农业后部门。

在生物经济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将推动农业第三次拓展。所谓“农业第三次拓展”, 即由“大农业、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构成的“常规农业系统”, 拓展到包含常是利用问题的对立面, 促其转化或终结。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源于农业易相发展思想。所谓农业易相发展, 是指将传统的农业范畴拓展到“非农”范畴, 反过来通过“非农”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以致达到农与

规农业系统, 并包括食品、营养、健康医疗、“非农”共生共荣、整体和谐发展的状态。资源环境和生态等生物相关子系统在内的

新型农业体系。

如果说农业第一次拓展发生 (亦即成为现实) 在农业经济时代, 农业第二次拓展发生在工业经济时代和当今信息经济时代, 那么农业第三次拓展将发生在生物经济时代。

2. 农业第三次拓展的内在动力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 它的诞生, 使认识基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成为可能。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是农业第三次拓展的内在动力, 它揭示出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表现为:

(1) 生命特征的基本组成物质和生物界遗传物质的共性。

(2) 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3) 所有生物的生化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也很相似。

(4) 生命有共同的起源, 细胞中的很多结构相似, 如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

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使基因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转换表达成为可能, 使得来自两种生命形态的基因可以融为一体, 自然界物种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各种生物的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实现通用。这种高度一致性从根本上导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边界淡化和农业可拓展。

3.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及其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为农业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 将改变以往农业发展许多观念。新的时代需要多元融合的发展观, 将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达的西方现代方法论和注重整体、过程及关系的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结合起来, 即结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其“易”——整体与变易的思想, 便能够产生农业易相发展的思想 (idea) 。“易”指“变易” (Change) 、“相”乃“状态” (State) 之意。“易相” (Changing State) 就是根据事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规律而改变状态, 也就用以支撑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有: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农业体系 (New Agriculture System, NAS) 、常规农业系统、第四次浪潮 (移植借用) 、第二次绿色革命 (移植借用) 、人本化、新型非农化、新型农民等。其中核心概念包括: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农业体系。

新型农业体系 (NAS) 包括常规农业系统和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等与生物相关的五大子系统 (Sub-Systems) 。“经者, 常也” (《黄帝内经》) , 常规农业系统是相对于新的农业革命所产生的将要拓展 (变) 的部分而言, 保持相对不变 (常) 的部分。常规农业系统由“大农业、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构成。常规农业系统和新型农业体系是“不变”与“变”即农业拓展的辩证统一。由常规农业系统和其他拓展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农与“非农”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新体系, 揭示出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及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将发展成为生物经济时代未来“现代农业”新的框架模式和战略愿景。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义

1.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体现的逻辑关系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体现以下两种逻辑思想:

(1) 拓展 (易) 与常规 (经) 的“非农”发展理念。农与“非农”的关系是农业、农村、农民与其对立面的辩证关系。由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推动, 才促使农业能够突破常规农业范畴, 并最终从整体上形成第三次拓展, 从而实现农与“非农”融合互补, 共生共荣, 协调发展。在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时代, 农业将成为唯一与其他部门有着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部门,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界线将更加模糊, 乡村与城镇的边界也将淡化, 农民作为一种职业的内涵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2)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系统思想。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直接利用生物功能;前者则侧重于改变、修饰、重构生物功能, 即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来改造生命, 使之产生新的生物功能或地球上本非天然存在的物质。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之间更非孤立地各自向前发展, 而是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联系, 相互促进与制约, 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网络系统。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生产经营所遵循的往往是机械、线性的思维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以基于物理和化学的定律为主。较之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的主流技术, 基于生物经济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更强。系统生物学及相关组学进一步发展, 使得基因不再视作为单个部件, 生物更不是由无数单个基因组成的装配流水线, 基因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相互依存, 互相影响, 整体的作用超过个体的作用之和;生物经济所依托的技术以基于生物的定律为特色。

2.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一个正在实践的思想体系

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正在构成一种体系: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物种界限从根本上被打破—农业边界淡化、功能拓展与产业间融合—农业第三次拓展—非农发展理念—农业易相发展—新型农业体系。该理论及其相关思想已在默化或揭示并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如农业领域与功能的拓展、未来农业“人本化”、“农业是未来生活的中心”等。

该理论的思想体系逻辑自洽, 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简明性, 体现出一种和谐、整体、开放与包容;该理论的思想体系正在接受生物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的检验, 因而同时具有可实验检验性。理论的创建是革命性的, 也会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该理论的思想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

由此可见, 新型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范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是在农业易相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战略愿景。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新型农业体系, 分别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 是机制与表象的关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

终结以“小农”为特征的传统农民, 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型农业体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体包括三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1) 农业——产业化、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产品易地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的过程。农业“新型化”是指在稳定发展常规农业的基础上, 加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多功能农业开发的过程。

(2) 农村——城镇及社区化、农场化、等值化。从资源利用效率、规模经济上衡量, 城镇及社区化实质上是整合并节约了农业用地, 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只有在基本实现城镇及社区化的基础上, 才可能实现农场化。“等值化”是指城乡制度趋于统一、收入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互有特色、人口双向流动的过程。

(3) 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新型非农化是指大部分传统农民将转而从事

倡导发展生物经济与农业易相发展, “农业后部门”服务和食品、营养、健康医

可以为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食品、营养、健康、医疗、水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思维和决策依据。用“化解”而非“解决”, 也正是体现“易”的整体、和谐与变化的思想。

现代农业及烟草农业的内涵与发展 篇5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在推陈出新,农业也不例外。刀耕火种的年代已经过去,现代农业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严峻的挑战,烟草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时代的前列,烟草人以精湛的专业技能,敢于探索的精神,使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本文将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农业 现代烟草农业 内涵 发展

民以食为天,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业的繁荣,随着世界人口大爆炸,农业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当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技术条件,已无法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烟草农业作为农业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的肩负着这一重任,烟草行业的精英们也正为此而努力着。

一、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1】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

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2】。

①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②(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1年,农业部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统领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农业部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分析农业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需求,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3】。

“金农工程”推进电子政务驶入“快车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12个系统之一的“金农工程”,今年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农业部本级项目已建成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开发60多个行业数据

库,建成集农业部门户网站及部领导、司局和事业单位50多个子站、30多个地方子站、100多个行业(专业)频道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包括16个统计业务子系统,系统填报用户近3万,批发市场价格采集系统每日采集价格近万笔,电子结算数据十几万条。网站群日访问量达500万次以上,用户访问者数8-10万人。

物联网架起现代农业“金桥”。农业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开展合作,支持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校攻关研发,与北京、黑龙江、江苏等省(区、市)合作实施,共同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开展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示范,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4】。

12316“三农”服务热线成为广大农民好帮手。农业部积极指导各省区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规范统一了各地“三农”服务热线,在全国开通了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统一热线电话服务,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价格、政策、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基本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每年咨询人数达上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5】。

二、现代烟草农业

(一)、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

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进传统生产方式,通过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6】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草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已逐渐成为我国卷烟生产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具备烟叶生产条件的农村地区实现“财政增收、烟农增效”的重要手段。

各烟叶产地为探寻更加适合烟叶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响应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号召,近年来,符合条件的烟叶生产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有新的举措。如何才能将现代烟草农

业建设与烟叶产业化提质升级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壮大烟草农业种植生产队伍,真正助推烟叶种植面积、烟叶质量及烟叶产量的同步良性发展,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更好地为符合条件的山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服务;切实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增添动力,为各烟叶产区的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7】。下面本文就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条件、重点及启示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首先,寻找适合发展优质烟叶生产的区域地带。一般以雨量适度,光照充足,气温立体差异明显,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磷、钾,土壤PH值介于5.0和7.5之间,并且烟地肥力较高的地区才比较适宜生产优质烟叶【8】。其次,在区域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前期认真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早拟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所需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规划并及时申请落实到位;做好烟农思想及素质调查,统一烟农的思想意识,加强烟农的宣传引导,及时排除个别烟农可能存在的滞后发展观念。最后,通过与所在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协调好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尽可能让烟田或烟地能够有效连接成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管理。烟草企业应组织一定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烟叶规模化种植生产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烟叶技术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以提高指导烟农进行科学化烟叶种植水平。

(三)、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的重点

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核心就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创新生产模式,优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能力,以规模化种植为依托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进程稳步前行。为此,各级烟草企业需要会同地方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一道,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细化对烟农的种烟技术指导,更加优化各项专业化服务的人员和设备配置,逐渐深化烟农对烟叶生产方式转变的认识,努力使烟叶生产做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良性运行【9】。要切实搞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重点抓好各项基础工作,以此来实现传统烟叶种植向现代烟草农业迈进的转变。

(1)明确建设责任,健全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区域地带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度如期完成,在地方政府部门成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公司一级的现代烟草农业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现代农业建设整村推进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考评体系,健全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做好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同时,烟草企业应更加注重强化责任意识和内部各职能科室间的协同,使各环节工作均确立起明确的时限进度表;采取领导挂片,科室人员挂乡,责任到人头、田块的办法,使工作重心逐步下移;实行月度、季度和阶段检查,对烟叶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进度考核。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大烟叶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整合烟草站点和优化站点业务流程等手段,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软件支持。

(2)夯实发展基础,整合要素资源

土地、烟农、技术、资金、信息,既是发展烟叶生产的基础,也是实现烟叶产业化的重要生产要素。烟草企业在烟田规划和烟叶生产种植组织方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海拔、土壤、气候、烟农居住地等条件的前提下,规划好连片种植单元,使基本烟田面积和常年种植面积达到相应规模【10】。在尊重烟农自主选择的权利的基础上,烟草企业应密切与当地政府、村委和群众的联系,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重点打造烟叶示范片,以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吸纳包括40¬¬—50年龄妇女在内的农村留守人员,加入到种烟队伍中,就近解决劳动力问题,节约生产成本;委派具有较深资历和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定期对烟农进行烟叶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广大烟农的烟叶种植技艺。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六项工程

烟叶生产的硬件设施改造建设对整个现代农业建设而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烟草企业应该以烟叶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狠抓烟水、烟路、育苗、烤房、烟机配套及信息系统等六大基础工程。做好烟水配套项目建设的规划,保障资金投入。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上,应通过公开信息平台统一发布招标公告,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标准化运作。相关部门应根据合同相关约定,运用实地调查、定期检查、适时抽查等手段,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发现不合格的地方,及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直至达到工程验收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在工程

造价较高的烤房、烘烤工场附属设施、育苗大棚、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上,更应重点关注层层跟进、保质保量细化落实【11】。同时,将烟农档案、电子合同、生产管理、收购交接、烟叶质量追踪、电子结算、短信平台、气象预报等综合信息都纳入系统网络进行集成运行,并实现烟叶生产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

(4)着力科技兴烟,提高生产效率

在区域地带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程中,烟草企业应进一步扩大科技试验示范项目范围,尝试承担国家或省市级烟草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烟叶栽培、品种对比筛选、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示范。同时与相关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具有一定科技创新的技术推广与应用,为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寻求有效途径【12】。在田间管理、常见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和科学分级等方面,烟草企业都应设置一套严格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重点针对暴风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在加强流动防爆点建设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烟叶“防灾减害”长效预警机制,通过在灾害发生之前及时预警,在灾害发生之后迅速处置,力争使自然灾害对烟叶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状况

如何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迅速发展,以我的观点,应该明白和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政策,根据“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的总体要求,以烟叶生产为主导,探索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按照“整县推进、单元实施”的工作思路,以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方面转变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工商合作机制,高起点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组织烟叶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路子。

2、目标任务:

全面完善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农机具、育苗设施、防雹网络、烟叶工作站设施等方面的综合配套,努力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改革和工商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改善示范区生产条件,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努力推动原料保障上水平。

3、主要内容:

(1)基本烟田建设

认真规划基本烟田,确保试点村规划基本烟田面积4000亩以上,绘制基本烟田规划图(1:10000比例尺),制作基本烟田规划田间示意牌标识。

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建立完善基本烟田信息档案,制定《基本烟田保护办法》,落实保护责任。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系统规划基本烟田,选择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建立土地轮作档案。积极推行种植绿肥、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植烟土壤,实现烟叶“特色、生态、安全”。

将高低不平、机耕不适、渠道不畅的烟田建成“田地平整、路渠配套、旱涝保收”的基本烟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13】。

(2)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局关于“起点要高、管理要严、效果要好”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整村推进、综合配套,实现烟水、烟路、烤房、烟站、育苗基地、防雹网络等综合配套,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3)基层建设

基层队伍。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用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推行技能鉴定和持证上岗等措施,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工作高效的基层烟叶生产管理队伍。

烟农队伍。培育“以烟为主、精于种烟”的职业化烟农队伍【14】。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普遍开展烟叶生产技能培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大力提高烟农素质,加快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烟农队伍。

(4)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起点要高、管理要细、职责要清、效果要好”的要求,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与烟叶生产有关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等合作组织发展,培育以个人或集体组织为主体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实现育苗、烘烤的工场化作业,中间专业化服务,在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烟叶工作重点,集成实用技术配套推广,构建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和效益,进一步彰显烟叶的风格和特色。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技术队伍素质,提高实用技术集成和落实到位率,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实用技术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6)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探索

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探索以规模种植农户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纽带,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保障的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农民土地互换、租赁承包、互助组、专业合作社、股份经营公司、专业大户等多种烟叶生产组织方式。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农机设备管理运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加快以烟农参与建设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户协会、烘烤协会、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认真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使烟叶种植逐步向种植大户、职业烟农转移,提高户均种烟规模,实现规模化连片种植【15】。通过政府引导,烟草扶持,烟农自愿以土地入股组成各种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集约经营。

现代烟草农业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展示了近年来行业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做出的扎实努力,见证了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取得的骄人成绩,也彰显了 8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由点向面的转变、从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的转变,标志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后现代烟草农业将继续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历史契机,通过自身扎实的工作,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开拓进取,继续书写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崭新篇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做出行业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每个烟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一平,现代农业论述,农业学报,2007年

【2】张强,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

【3】宋金平,现代农业发展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 【4】俞菊生,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王元英,董国智,陈江华.现代烟草农业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张晓远,烟草科技,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张强(1980-),铜川市优质烤烟生产生态条件与种植布局研究(KJ-19-2007)林培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研究,研究生论文,2009年

【10】 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杨志新.云南科技报, 2006,(2006-01-19)【11】左天觉.烟草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2】朱尊权.当前制约两烟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J].烟草科技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增收;农机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25-01

一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新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我县,在现有农机化普及率同粮食主产地区相比水平较低、粮食生产量低而不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普及工作,对改变我们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农机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县地域分布复杂,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山地和丘陵,怎样使全县的农机具的普及发展均衡,促进西部山区大面积的农机使用,提高我县西部农民的机械化耕种水平和收入,是摆在我们农机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實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我县来说,许多农村中都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农机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化的生产可以大大缩短由人工生产带来的长时间的劳动,使农民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效率大幅增加,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耕作,在某一地区实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从对农机的要求看,所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最后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真正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 结束语

农业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存在问题,创新,山区,新路子

0 引言

当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购买农业机械, 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势头仍将对农业生产继续发挥促进作用。然而, 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由于长期机械品种单一、小型化、规模小等特点, 不可能与平原区域的乡镇相提并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底子薄, 长期发展缓慢, 在支撑山区农业生产方面, 其技术基础是很脆弱的, 而未来山区经济也要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利用现有农机管理职能和行业系统优势, 既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又能使山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作为乡镇级的农机人员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走出一条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

1 山区乡镇的自然情况

孟家岭镇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部半山区,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 幅员面积143.2 km2, 9个行政村, 总人口1.8万人。南邻全省著名的二龙湖旅游区, 东临碧波荡漾的东辽河。孟家岭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 财政收入450万元, 粮食产量3万t。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山林覆盖率为60%, 有果园1000 hm2。

2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山区偏僻的自然条件。山区偏远僻静, 远离城市, 各方面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山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分散, 制约了农机集约经营、连片作业, 也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孟家岭镇共有9个行政村, 分布在山间, 村民的耕地也不集中, 而且还分布在坡地、山地上, 平原地块的面积也很少, 安装大包干时遗留的传统, 每户人家不可能只分到平原承包地块, 还有坡地、山地, 而且是搭配分地, 所以造成农机作业特别是连片作业困难。另外, 就是同一平原地块, 由多家经营种植, 种植品种由各家说了算, 出现一块平地多家多样种植, 给农机播种等作业都带来影响,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受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在耕作习惯上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 使山区的农机耕作方式和技术很难升级, 导致出现了山区耕作土地板结、作物产量下降的趋势难以转变。主要原因是: (1) 山区土地面积少, 一家一户耕种的条块分割的土地不可能促使农户经营较大型的农机具, 而多是经营中型以下的拖拉机, 所以农田作业不是进行深松和深翻, 而只能先进行浅层灭茬整地作业, 这样多年就形成土壤的“犁底层”, 使作物难以穿透这层硬土层而使其根系下扎, 无法吸收水分, 作物产量不高; (2) 由于第一项原因, 粮食产量不高, 又促使农民要加大化肥投入, 以此来换取粮食的高产, 久而久之, 即形成了恶性循环, 致使每年每户农户的化肥投入费用居高不下, 使生产成本加大, 而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 但总体收益却又有所下降, 出现农民高投入、高产出、低收效的结果, 得不偿失, 影响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使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凭借以往农机管理的经验对待这一现象, 作为乡镇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机站, 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思路, 以推广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为核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力为宗旨, 积极想办法, 创新思维, 勇敢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山区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引进中型以上动力的拖拉机和相应机具, 打破山区乡镇农机结构单一的格局, 并组织农民、农机手进行土壤深松作业试验, 在平原地块设立“样板田”, 用典型引路的办法, 逐步让农民看到和体会机械深松作业的效果, 以逐步改变土壤板结现象, 最终打破和消灭“犁底层”, 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技术条件。

(2) 在山区乡镇引导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担连片作业和有计划地推进农机、农业集约经验, 方便推广各种先进农业、农机技术,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农机站集体和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农民宣传集约经营的优点, 说明土地连片与农机耕作的关系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意义, 为农机化在山区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即先在平原土地面积较大的村进行土地连片作业的试点, 再逐步在全镇推广, 这样可以加快农机化同步发展。

农业的发展 篇8

关于绿色产业的发展, 涵盖的范围比较广, 既包括了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又包括了新型能源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 还要重点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规划。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农业耕种面积比较大, 农业人口比重也大,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是发展的势趋, 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更是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和共同选择。因此说: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 即是实现绿色农业, 让绿色成为引导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下对在我国实施绿色农业的必要性做一简要的分析。

第一,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已经影响到了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 而现在已经超过1 000万hm2, 污染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 氮磷污染以外, 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 000万hm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多万t。此外, 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在育种和栽培过程中使用新的高养分肥料, 降低污染, 提高肥料利用率, 研究生物肥料, 这只有靠实施绿色农业才能实现。

第二, 绿色农业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绿色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要落实到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应该包括农业, 因为农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 如果没有绿色农业的实现, 中国绿色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另外,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 百姓的饮食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 因此, 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 将“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发展绿色农业, 但发展绿色农业无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绿色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导产业,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通过运用微生物、动植物的食物链和生态链, 实现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绿色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绿色食品, 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工业农业和食品业及流通业各个系统上下游全面参与和统筹管理。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模式为: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化肥→绿色农药→绿色除草剂→绿色空气→绿色水资源→绿色土地→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食品储运→绿色生活。产业链比较长, 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都不能缺少, 只有严格执行, 才能更快的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第四, 实施绿色农业也是国人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在粮食数量基本得到满足后, 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外观高要求的心理, 许多不法分子和企业投机取巧, 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各种添加剂来改变食品营养和商品外观, 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要改变这一状况, 也需要发展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9

但我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各国的生态农业的主张, 我国并不主张完全摒弃现代化投入, 只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吸收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废料循环利用,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运用生态学理论来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由于耕地稀少, 人口众多, 使得这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阻碍。这也是导致我国一直以来片面追求农业产量, 追求粗放、不计后果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合理使用资源, 过度消耗和浪费, 严重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 以及工业水平不断提高, 人类城市化水平进程不断加快, 生活垃圾越来越多, 污染了城市周边, 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源和环境。又加上新型害虫的出现, 迫使农民大规模的大量使用农药。同时因为旷日持久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使得耕地肥力下降, 这又促使着农民大剂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耕地污染和环境破坏, 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因此, 摆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前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生态农业。因为生态农业有助于推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能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利用率,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定能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提高。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

要想发展农业, 必须立足于自身所拥有的长处, 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形成产、养、加、商、贸于一体的格局。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链。

在一些长于畜牧、水产的地区, 可以通过对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从而形成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在一些河流纵横的水田里, 可以通过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同时对河水里植物进行加工, 例如“白洋淀”地区将芦苇编织成精美的草制品而销往世界各地等等。这都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偏重于环境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来优化自身的农业产品, 形成本地独特的农业特色品牌, 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

同时, 可以将生产和销售集于一身, 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生产销售链, 形成全面的配套措施, 不仅能够减少生产销售成本, 同时可以提高销售规模,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的发展。

2.2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 必须符合当前时代潮流以及国家颁布的农业产业相关政策。这样才更容易的吸纳民间资本以及一些外来的资本。资本增加容易推动农业向着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同时大量资本的投入也能引起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就会使得它们在政策上也会进一步倾斜于农业, 这将会推动着农业经济突出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资金以及政策的围绕, 从而闯出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这样便让农民有资本并且有意愿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循环生产。近些年来, 外来资本纷纷涌入生态农业的领域, 这既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 又有利于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双赢的同时也展示了生态农业对当下经济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下, 我国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政策上以及经济措施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例如:减少税收、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等等。同时, 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业金融机构, 鼓励绿色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2.3发挥农业的休闲性, 建立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够直接有效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同时帮助农民接受外来先进地区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观念, 从而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现在各种上星电视台所举办的真人秀节目, 例如《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等, 都能成为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一项热门宣传节目。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文化传统习俗结合起来, 形成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4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都以农业大国自居, 农产品是我国重要产物。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有着战略性的意义。但是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长期受到绿色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的困扰。因为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化肥以及农药的超规格使用, 使得水资源以及耕地受到严重的污染, 从而导致农作物、家禽肉类等产品内里含有超规格的毒素, 无法通过世界农产品作物的测量标准, 使得我国农产品受到出口的限制。所以, 发展生态农业,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规模, 提高农产品本身的质量, 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我国必须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绿色农业, 生产绿色农业产品, 从而推动农产品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结束语

生态农业讲究充分利农自然的资源, 改善现有的农业格局和农业生产环境, 形成新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它不仅提供农业发展新的方向, 同时也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飞速发展, 从而达成双赢的格局。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人们越来越开始将目光放在地球环境角度。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农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物。生态农业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整个农业生态系统, 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本文着重讨论了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7) :16.

[2]王春萍.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1 (3) :44.

农业FDI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10

农业对于提供食物、消除贫困与饥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由于其非经济周期敏感性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外汇的稳定来源。利用外商农业直接投资有助于增加农业资本存量, 缓解我国农业投资不足, 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增加就业, 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农产品出口。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外商农业直接投资来带动各省市的农业发展。

二、计量模型指标与数据处理

(一) 模型构建

在C-D函数的基础上引入FDI得:

Yit=AitHCundefinedKundefinedFDIundefined (1)

本文研究的是农业领域, 所以上面的指标都是农业方面的指标。Y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业GDP, A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HC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业人力资本存量, K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业物质资本存量, FDIit表示i省份t年的农业外商直接投资。α, β和f分别为HC, K和FDI对于Y的弹性, 表示各自改变自身值的1%引起的GDP的改变量。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 假设在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的约束条件, 即α+β=1, 将式 (1) 两边同除以HC, 再对两边取对数, 并加入随机误差项uit得:

lnYit-lnHCit= lnAit+β (lnKit-lnHCit) +flnFDIit+uit (2)

(二) 数据处理

本文估计的对象是13个省份, 13个样本, 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 共计10年。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2001—2010) , 《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1.农业总产值 (Y) (本文数据单位为亿元) 。

农业总产值是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文中引入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该指数最后转化为2000年为100, 于是各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总值是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而北京市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未能找到, 由于农林牧渔产品是由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 所以文中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代替。

2.农业外商直接投资 (FDI) (数据单位为万美元) 。

由于对农业GDP起作用的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值, 而是实际直接投资额, 所以本文选择农业领域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文中研究的是直接投资的作用, 所以不采用利用外资额。由于一部分省份找不到农业FDI数据或只能找到合同FDI, 最后只选取了13个典型地区。为了消除美元的通胀, 查询美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最后以2000年的美元价格为不变价格。

3.农业资本存量 (K) (数据单位为亿元) 。

对物质资本存量度量的方法主要有永续盘存法和资本租赁价格法。目前, 由于我国物质资本的统计数据资料缺乏, 因此国内学者对物质资本的度量进行探讨和研究都主要采取永续盘存法, 本文也采取永续盘存法度量资本存量。公式为:

Kit = I it + (1-δ) Kit-1 (3)

Kit代表第i省份第t年的农业资本存量, I 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当年投资, 文中用农业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δ为资本折旧率, 本文采用樊胜根等选取农业经济折旧率的办法, 即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率中粮食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作为农业经济折旧率, 对粮食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进行了简单平均, 取值为4.24%。

对于初始资本存量的估算本文采用Harberger和樊胜根等人估计初始资本存量的方法, 根据 Harberger的思想作如下假定:基于稳定状态的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是相等的, 利用上述假定采用如下公式估计初始农业资本存量:

Ki2000 = Ii2000 (gi +δ) (4)

本文主要以2000年为基础计算初始资本存量, 而对于江苏和上海由回归可知两省市2000年的产出并非稳态, 江苏以1990年为基年物质资本存量, 上海数据不全也以1998年为基年。为了统一,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

对于增长率gi本文选择跨越数年的平均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假定我国和各省份在给定时间段内农业总产值各自具有相同的平均增长率, 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 Yit、Yio分别表示以不变价格表示的 i省份第 t年和初始年份的农业总产值, n表示时间段长度。

4.人力资本存量 (HC) (数据单位为万人) 。

主流的度量方法有收益法、累计成本法和教育存量法。对于农业方面,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 或在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 从事农业的人口越来越少, 而农业产出越来越高。于是, 引入教育年限能更好地测量农业的人力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了教育存量法来度量。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HEit为t年第i教育层次农业从业者人数, Hi为第i教育水平的受教育年限, i=1, 2, ……, 5分别代表各种教育层次。本文将受教育年限分为五个层次:文盲或半文盲教育年限为0;具有小学程度的教育年限统一为6年;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教育年限为9年;由于高中、职业技校、中专等同样具有12年教育年限, 所以本文将统计出来的高中和中专归为一类;大专及大专以上 (指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 教育年限取平均年限16年 (专科及研究生比例远低于本科) 。

三、实证分析

用EVIES5.0得到回归方程为:

GDP=847.8474+0.02885FDI (7)

(30.15391) (7.611712)

R2=0.951734 adj-R2=0.946325

D-W=0.342537 F=175.9506

lnGDP=6.047394+0.060145lnFDI (8)

(52.02001) (3.859195)

R2=0.979617 adj-R2=0.977332

D-W=0.381330 F=428.8375

lnGDP-lnHC=-1.292787+0.020715lnFDI

(-11.24842) (1.969416)

+0.361849 (lnK-lnHC) (9)

(15.90254)

R2=0.984886 adj-R2=0.983046

D-W=0.561265 F=535.2608

括号中的数据为T检验值。根据上面三式的回归结果, 它们的相关系数R2和adj-R2均在0.9以上, 表明FDI与GDP的相关程度比较高。从式 (7) 中知, FDI平均每增加l万美元, GDP将增加0.02885亿元;在没引入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式 (8) 中, FDI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 GDP将增长0.060145个百分点;在引入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的 (9) 中, FDI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 GDP将增长0.020715个百分点。式 (9) 的adj-R2和F都大于式 (8) , 我们知道加入控制变量之后, FDI能更准确地反映GDP的变化。

把式 (9) 还原成式 (1) 形成:

GDP=e-1.292787HC0.638151K0.361849FDI0.020715 (10)

即当农业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每变化1个百分点, 农业GDP也相应变化0.361849、0.638151、0.020715个百分点。

进一步, 我们发现式 (7) 、 (8) 、 (9) 的D-W值都很小, 可以初步判断存在自相关。自相关导致LS估计量的方差错误因此t检验无法进行, 错误的t值一般偏高, 但是总体回归效果还是如前式所示。

四、政策建议

1.坚持以吸引农业FDI为基本政策。

虽然我国在目前情况下资金较充裕, 但是农业FDI引进的不仅仅是资金本身, 伴随FDI的流入, 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等都被一同引入到我国。从前面实证部分可知, 13个典型城市总体上的FDI弹性系数为0.020715, 对GDP有明显的正作用, 仍然要鼓励农业FDI。资金充裕的发达国家吸收了全球2/3以上的FDI, 其中美国和英国居多。从中可知, 是否引入FDI并不取决于本国资金的盈缺程度, 而取决于那些伴随FDI进入的技术水平。当前情况下, 特别是我国农业FDI相对其他产业偏少的情况下, 应该合理确定利用外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适当提高农业FDI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

2.树立正确的农业引资观念。

对于引入外资, 各级政府不应操之过急, 不顾质量地盲目吸收外资, 应建立合理的吸引外资政绩考核制度, 把外资质量等因素都纳入考核制度, 要引进项目多样化、分布地区广泛、对农业推动作用显著、技术溢出效应大的外资, 减少两高一资项目的引进, 让 “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

参考文献

[1]傅元海, 唐未兵, 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 2010 (6) :92-104.

[2]康海华.马来西亚华人农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10 (5) :27-32.

浅析设施农业的发展 篇11

设施农业,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85-02

一、设施农业的简介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

二、台安县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的措施

(一)方式:规模化生产,园区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行。

(二)模式:推广“两委+专业合作社+农户(经纪人)”的管理模式、“服务中心+站所+专业大户”的服务模式。

(三)具体措施

1.加大财政投资:2008-2010年,对于新建标准设施种植业小区(占地面积50亩),每个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0万元,其中省政府补助4万元,市政府补助3万元,县级配套3万元:对于达到省级验收标准的牧业养殖小区,省、市政府补助20万元。

2.技术支持:政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投资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3.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农业,即“一村一品”:高屯村600栋无核葡萄生产基地、镇南村广源肉鸭养殖产业区、四道村食用菌冷式大棚、二道村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杨树村西瓜生产基地等多个设施农业专业村。已建成高力乔坨网纹瓜示范园区、桓洞三岔紫长茄示范园区、西佛才文拱棚西瓜基地等30多个种植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其中“台绿牌”乔坨网纹瓜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台安绿茄”畅销东北、华北等地。

4.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闯市场,实行棚菜、棚果生产全程服务,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5.设施农业保险补贴:设施农业投入高,在面对风灾、雪灾等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时更容易受到损伤。台安县17个镇场区和县示范场均为全县农业保险施行区域,施行区域内凡从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生产的农户均可列为农业政策保险支持对象,纳入各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2009年台安共有48个村、3000多栋大棚参加了设施农业保险,赔付资金40余万元.

6.对设施农业提供贷款扶持: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标准为每栋百米温室大棚贷款1.5—2万元。

7.地方政府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财政投入。

三、取得的成就

1.全县设施农业面积2010年达到31万亩,其中种植业小区面积24万亩,标准化牧业小区面积2万亩,温室大棚7.1万栋,年产各类反季蔬菜100万吨,年创产值20亿元。

2. 2010年12月24日,台安经过4年建设,这个传统农业县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数量已达到100个,占全县153个行政村的65.4%。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20元,较前一年增长19.1%,全县整体迈入农民人均收入“万元县”行列。

3. 2010年农业部下发通知,认定全国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安县榜上有名。

4.台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超过130家,台安已成为沈阳、鞍山、盘锦、营口等周边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5.台安县国税局税收收入增幅居全市国税系统首位,目前累计入库各税收入25815万元,同比增长59.89%,增幅位居全市国税系统征收单位首位。2010年全年预计可实现税收27000万元,是1994年成立当年税收收入的10倍[1]。

四、存在的问题

1.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各地虽然都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扶持资金的投入仍显不足。

2.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广大农户规模小,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

五、借鉴以及政策建议

1.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来发展特色经济,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配套设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做好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

4.完善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有计划地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指导意见。

[1]信息来源:台安县政府,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8日.

作者简介:

农业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环保,农业,借鉴

目前, 国内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农业环保的政策、监管等还不够完善, 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屡屡发生。现在, 农业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涉及到环境、生态甚至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2010年, 我被聘用到日本九州大分县政府发改委工作一年。期间主要服务于中日两国、尤其是大分县与苏州市的农林贸易交流, 对日本的农业环保技术和政策有一定了解。体会到, 日本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希望通过以下对日本农业环保、苏州农业环保现状的概述和分析, 能对苏州农业环保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1 日本环保型农业概述

1.1 涵义

日本于1992年提出了“环保型农业”的概念, 当时是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农业除了为大众提供食品, 还需与环境相互协调, 对维护国土资源环境的安全起重要作用。日本将“环保型农业”解释为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 与生产效率协调, 正确有效并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 降低环境承受力的可持续性农业。涵义的重点是: (1) 保证农业发展能稳定地提供大众安全的食品; (2) 改进、提高农业技术, 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主要内容及分析

1.2.1 环保型农业的主要表现类型。

(1) 绿色农业型。日本政府鼓励各地区, 根据各自情况,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 病虫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农药, 防害做到多样化、综合化, 实现除草机械化、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 这也有利于农业绿色环保统一管理体系的建设。这种绿色农业模式也是日本整个农业模式的概括类型。 (2) 有机农业型。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转基因方式, 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等所有人为外力因素改变生物原有生长规律的物质, 遵循生态及自然规律, 采用有机农业技术, 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主要措施有:动物粪便施肥、秸秆还田, 利用物理方法防虫害, 对市场流通体系进行监控, 保护环境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3) 减化肥、低害农药型。低害农药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技术, 确定环境容量和指标, 合理减少农药的使用, 降低食品因施农药而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同时减轻农业给环境造成的负荷。形成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 采用对土壤诊断、机械除草、生物防虫等方式, 达到保产保质的效果。日本现在注册的农药大致超过5000种, 注册审查均十分严格。日本政府的农林水产省, 每年夏季要举办“防农药危害活动”, 提高市民对农产品的环保意识。 (4) 再生资源利用型。日本很多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在稻田里晒着的秸秆。这些秸秆一般不会用来焚烧, 会用作还田。这种利用有机资源, 对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在日本农业中很普遍。再利用的方式还有:将动物粪便还田施肥, 污水处理后进行农田再灌溉等。通过再利用, 环境负荷得到减轻, 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同时, 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5) 土地改良、治污型。对部分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排土、转换水源等措施, 使农业土地质量得到恢复性改善。这种治污环保措施往往多采用于工厂或者居住人口较多, 周围农业土壤受到较大污染的地区。 (6) 造林植树、生态环境改善型。日本非常重视林业发展。日本在地形分布上, 山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70%左右, 植树造林对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治十分必要。日本一些地方的林木已经到了需要适时适当修剪砍伐, 来促进林木更好生长的地步。修剪砍伐后, 将砍伐的木材用于国内销售或者出口销售。2010年, 日本大分县就与中国上海等地的相关行业协会和公司签订了木材出口的初步协议, 说明日本的林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日本通过林业机械化, 经营现代化国际化, 改善林业结构, 改进林木种植技术, 发展林业,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农业环保的维持和发展。

1.2.2 环保型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日本农业的平稳发展也得益于完善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比如, 在外来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应对方面, 日本限制进口及饲养对本国生态体系带来不利影响的外来生物, 并采取措施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1998年, 日本环境省在山梨县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中心, 并制定《外来生物法》。同时, 环境省还颁布了《农药取缔法》, 制定农药使用必须遵守的基准等。如表1所示, 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及环保方面进行法律监管。

在以上法律法规中, 适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是JAS法, 在日本被具体称为《农林物资的规格化及品质表示公正合理化相关法律》, 如表2所示, 是对此法律的细化分类, 体现出日本对农产品的规格要求比较全面。

2 苏州农业环保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问题

(1) 大气:近几年,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 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尘粒污染也越发严重, 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 由于投资成本提高, 不少原先投资于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的企业, 也开始将厂房转移至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 造成工业气体排放, 对附近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2) 土壤: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往往是土壤。建房、造路, 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相应地, 植被减少, 又加剧土地沙漠化;另外, 不合理施肥, 造成土壤结构性质破坏、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 水质: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随着工业企业逐渐向投资成本较低、但未经合理规划的农村转移, 不符合法规的工业污水排放, 造成农业水源的污染, 甚至逐渐开始威胁到部分饮用水源的安全。

以上资料,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网站 (http://www.maff.go.jp/) 和日本环境省网站 (http://www.env.go.jp) 整理。

2.2 农产品安全问题

(1) 家畜: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使用生长调节剂的现象依旧存在。 (2) 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或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3) 加工产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对健康不利甚至严重有害健康的添加剂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很大因素可能是:法律法规上, 条文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大, 违反者法律意识淡薄, 监管者监管不到位, 执行者执法不够严。

3 日本农业环保对苏州农业发展的借鉴

3.1 制定发展政策的借鉴

3.1.1 生产经营模式。

苏州很多农户是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 不利于生产资料的选择、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管理。目前像藏书羊肉等已经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提高了经营的环保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由此, 苏州可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 这样比较容易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水平, 也能使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推广。

3.1.2 政府扶持政策。

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 可考虑补贴重点由所有农户改为对专业农户, 由对农业投入改为对生产的直接补助。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区分专业农户与兼职农户, 推动兼职农户向专业农户转让出租土地, 减少弃种土地。同时对生产的直接补助也提高了生产水平。另外, 政府可以支持对农业灾害实施经济政策性保险。具体方式:增加保险品种, 提高补偿水准;不断改进灾害损失的科学评算方法;组织对农户风险管理的帮助活动。

3.1.3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农产品涉及部门较多, 多部门往往互相推诿。这种“分块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影响到部门间的效能发挥。由此, 可借鉴日本, 精简机构、集中权限, 明确责任, 提高效率。

3.2 制定法律法规的借鉴

苏州农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绿色环保发展, 就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发展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 提升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2) 农产品安全信息及时公开化,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3) 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全市农产品实施标识认证、二维码认证, 生产档案登记制。

3.3 农业环保投入的借鉴

(1) 推进食品安全, 加大力度推行农产品规格认证制度。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定期公布各种农产品环保标准和安全监测情况。 (3)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治理的投入,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3.4 农业环保技术和科研教育的借鉴

3.4.1 农业环保技术方面:

(1) 可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 提高土地出产率。在集约化经营方式下生物技术的应用取代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减轻了农业发展的环境负荷。 (2) 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将以前按行政区域开展推广农业技术的模式转变为按产业发展布局来推广农业技术, 使苏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

3.4.2 科研教育方面:

(1) 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 (2) 切实加大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全民教育。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 使城市的未来一代, 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环保知识, 具有环保意识, 并能严格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施锦芳.日本农产品安全与农业发展问题[J].日本研究, 2011 (1) .

[2]王永静, 程广斌.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6) .

[3]武春霞, 杨静慧, 杜长城.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 2008, 14 (3) .

[4]陈慧萍, 王玉斌, 武拉平.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9) .

[5]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9) .

[6]葛文杰, 董淑兰.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4) .

[7]侯惠英, 张大胜.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 2010, 31 (5) .

上一篇:指纹数据下一篇:快乐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