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出路(精选12篇)
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1
有着五千年农耕史的中国农业, 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它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但是,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 古老的中国农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 也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发展对于农业的较高要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产出率较低, 生产效益、农民受益不高等, 现实矛盾重重。如何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条件下, 实现中国农业的飞跃式发展,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中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道路
所谓集约化, 简单的讲就是改变过去一家一户, 条块分割的土地分散局面, 打破土地经营的地域限制, 把小而散的有限的土地资源, 通过政府引导, 种粮大户或者集体组织经营, 市场化操作的方式, 集中到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种植公司, 让它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 现代化的机械, 动态的农业市场信息情况, 综合经营自己手中的土地, 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创造出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经营更高的经济效益。原有的农民, 可以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偿, 得到一笔土地出让金, 用于进行其它经营, 以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改善自身的生活, 亦可以以土地作为股金, 以土地入股合作, 从年终的土地收益中获得分红, 并且他们自身也可以从土地种植中解放出来, 可以参与到其它行业的经营工作, 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也可以再次参加到所在农业公司或种植大户的生产活动中, 获得除分红以外的另一笔收入。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走公司化、专业化道路
公司化, 顾名思义, 就是由许多农业公司去经营现有的土地种植, 改变过去分散式的, 一家一户独立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公司化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 进行土地的改造, 平整土地, 使土地大块化、平整化、规模化, 连片集中, 附以配套的水利设施和农药喷淋设施, 便于机械化操作。加之公司经营自身的特点, 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它们更专业, 可以利用国内的、国际的市场需要, 调配种植经营规模和方式,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 公司化以后, 由于规模大了, 可以更好的抵御农业市场的风险, 减小不确定性。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公司化、专业化将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走机械化道路
进入21世纪, 过去那种人种马拉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显得十分落后, 它不仅影响种植效率, 也减少了单位面积上的农业经营产出率, 使得广大农民既费工费时, 又收入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农业生产设备的大量涌现, 使得农业种植变得既简单, 又高效, 而且种植效率高, 农民收益更多, 过去往往需要几天或者十几天的种植和收获, 自从有了机械作业以后, 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轻松完成, 它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土地收益大幅提升。而且也使得广大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可以从事其它生产活动,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见, 机械化生产也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走技术现代化道路
农业要发展, 根本的改变是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技术发展, 也需要机械技术的发展。良种、良肥、优良的种植技术, 加之良好的机械设备都是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载体, 它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成倍提高。可以想见,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现代化, 先进的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在土地资源不能增加的现实情况下, 只有靠科技的发展, 让单位面积上的产出率成倍提高, 才能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 农业科技现代化也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中国农业未来发展需走市场化、信息化道路
农业要发展, 必须面对市场的需要, 市场才是调配种植资源的指挥棒。市场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 种植什么。而了解市场, 我们需要依靠信息, 在现代社会, 掌握农业市场信息的渠道很多, 我们只有掌握了信息, 了解了市场, 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才会有更大的受益。农业市场化、信息化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在未来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 获得更大的产出率, 更好的为中国现代化服好务, 就需要我们农业战线的广大从业者集思广益, 不断找出更好的方法, 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找出更好的出路, 获得更好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2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9个有关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性文件,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全国各省、市中支农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关键取决于财政实力。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浙江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140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谈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路 篇3
【关键词】福善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出路
1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使用和维护农业机械的技能
继续加强普及义务教育、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层次和水平、使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大力度搞好福善镇山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组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送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即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安装调试、“三包”服务等是无偿服务,推销的农机新产品、更换易损零部件、自有机具作业、组织跨区作业等是有偿服务。通过无偿服务让广大山区农民掌握和具备一定的使用和维护农业机械的技能。同时规范农田作业市场,制定农机作业收费指导价,让有机户增收节支,有机户有利可图,提高农民购机和用机两方面的积极性。
2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轉移
在实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工农业作业必然要被机械所代替,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安置,必然会影响农民对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渴求而阻碍农机化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从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反而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主要是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容量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无法转移。
3 结合山区特点,集中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及设施农业作业机具
在我国,农用土地产权在世界上是比较特殊的,而且农业用地产权转移缓慢。一方面所有权是农村集体所有,而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另一方面是使用权归家庭所有。且长期不变。这样产权不明晰使其交易比较困难。加之缺少中介服务,乡村间交易少。由此,农业用地过于分散,影响土地的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所以政府应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农用土地产权,使农业用地尽可能集中而产生土地的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结合山区特点,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栽培,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发展以大棚为主的山区设施农业及设施农业作业机具。由于设施农业具有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土地产出率高等优点,对农民增收大有帮助,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棚室内的作业项目大多为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而现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又无法进入棚室内作业。因此,应大力研制、推广应用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技术和系列机具,以满足山区设施农业的需要,确保山区农民增收。
4 租赁农业机械是一种可以较快发展生产:减少投入,获取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农户户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小,且绝大多数农户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较年每户投资于农业机械的费用仅百元左右,在购置农业机具时不能及时得到贷款。因此,对大多数资金较少、不能及时得到政策贷款的山区农户来说,租赁农业机械是一种可以较快发展生产,减少投入,获取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农村近些年兴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就具有机械装备租赁、租用的某些特征。通过农业机械化作业,确保农作物及时收获,颗粒归仓,为下季作物腾出宝贵的播种时间。同时确保进城农民工安心工作,增加收入;尽可能避免农村民工往返城乡造成的时间浪费、路费支出和收入减少,为购置农机打下一定经济基础。在这里所不同的是设备的出租人大多不是租赁公司,而是设备的拥有者9往往是购买了机械设备的农户个人或联户购置集体,以及少数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目前,这种具有特定用途的农机租赁业务已经日益被农民所接受,而农户家家都要拥有大中型农机具的传统观念也日渐淡薄。
5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政策措施、典型经验、优秀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突出培训重点,对合作社负责人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社务管理操作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带领社员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6加强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的主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农机部门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加强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适合山区的中小型机械的补贴力度,按照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在项目安排、补贴资金等方面,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优先扶持,促其扩大机具数量、规模;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在工商注册等方面搞好服务;重要农时季节,要优先向农机合作组织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并及时提供气象预报、作业价格、机具数量、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服务,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
7做好发展和信息的引导
应正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不能为机械化而机械化,盲目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水平不是目的,而是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发展中不能单纯的追求总动力的增加和总台套数量上的扩长,而应搞好规划设计。应以中小型为主。要做好先进性、适用性的新型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重点应放在产业发展上,使其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产生规模效益。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机手流动作业,探讨以合同形式约定春秋两季农田耕整,搞好外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来我县跨区开展水稻机收,走内外结合之路,整合农机力量,花小钱办大事,形成农民和机手双赢的局面。组织和引导全县农机操作手定期培训,学习技术,正确操作,减少事故发生,积极创造条件,根据自愿建立基层合作组织,使农机作业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组织和引导农机生产厂家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销售网络,为机手提供技术保证。正确引导农民配合国家农田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实施,自觉增加投入,恢复和修建机耕道、过桥等基础设施,逐渐消灭农机作业死角,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
8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4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 劳动手段机械化, 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 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 对提高粮食产量, 增强抗灾能力, 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 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 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 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 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 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 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 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 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 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 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 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 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 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 农民收入也比较高, 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 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 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 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文明生产, 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 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 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 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 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 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 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 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 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 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 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生产成本, 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 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 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调整战略, 优化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 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 积极引导, 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 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 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 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 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 第一, 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 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 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 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 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 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 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机械化 篇5
农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农业机械的市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但接踵而至的还有农机售后服务等诸多维修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机维修成为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思路都是在农机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是农户自己用已有的工具和自己对农机的了解现场应对出现的问题,或是依据购买农机时签订的农机三包合同和农机三包手册等求助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上门服务;或是寻找附近的维修网点修理出现问题的农机。以上几种方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本解决农机维修困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农机维修困难的问题,就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农机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农机维修方便性、农机使用过程中要熟悉农机的操作规程、农机售后维修要达到方便快捷。笔者认为在农机制造过程将售后维修的方便性考虑进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是解决农机维修问题釜底抽薪的方法。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 篇6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
表演选秀节目是在节目以受众为本位,“以观众喜爱为重要指标”的时代诞生的,是满足受众与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产品。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电视市场新宠的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同样处在一个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如电视剧,在电视仍在大众媒体中占强势地位的今天,收看电视剧仍会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同时,游戏娱乐节目、体育娱乐节目、娱乐资讯与娱乐谈话类节目,以及电视晚会等也会对表演选秀节目构成一定的威胁。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之间的竞争。对于表演选秀节目来说,其他真人秀节目也是它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以《走入香格里拉》、《生存大挑战》为代表的生存挑战型,以《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闯关型,以及类似于《金苹果》的游戏比赛型。这几档真人秀节目大都已经有了品牌效应,对选秀节目发展有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随着《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的火爆,各大电视台竞相效仿,纷纷推出自己的选秀节目。盲目跟风,直接导致各电视台的节目大同小异,令观众提不起胃口,没有新鲜感。同时,这些选秀节目在取得高收视率和高广告回报率的时候,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
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生存条件,表演选秀节目要想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走品牌化经营道路是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最佳选择。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品牌经营
品牌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品牌栏目容易吸引和巩固电视观众,品牌效应对于受众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当一档电视栏目形成了自己的牌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无疑会更容易吸引受众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再加上品牌栏目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上往往都有一定的优势,能保证节目的稳定性、精品性、创新性,容易形成固定的受众群。①其次,品牌栏目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开发价值。电视机构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都会把品牌栏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或是安排在其他比较好的时间段,以对其市场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尽管其广告价格比较高,但在收视率高的节目中穿插广告是富有影响的,因而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像《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非常6+1》等节目就取得了高收视率和巨额广告回报率的可观成绩。同时品牌栏目的开发潜力也是很大的,一档品牌栏目往往可以拓宽节目领域,为副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这样也有利于品牌栏目的品牌延伸。再次,品牌栏目的生命周期比较长。②任何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通常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来讲,品牌栏目的导入期、成长期较短,而成熟期和衰退期则比较长,湖南卫视的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节目内容从一开始的明星加娱乐的方式转换到现在的全民娱乐,每一期都有一个不同的全民娱乐主题,这种节目的改版,让《快乐大本营》从衰退期成功地进入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稳坐同类娱乐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发展成品牌的巨大潜力:第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具备打造品牌的观众基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是一种帮助普通人实现舞台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除了娱乐性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平民化。节目方式和节目内容都贴近民众,大众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更多地成为节目的直接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就为栏目的品牌建设打下了观众基础,从而也就有了收视率的保证。
第二,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相比,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不是专业表演,而是让许多普通人来表演,让观众通过这些普通人产生一种真实感,消除了观众在观看专业表演时产生的职业距离感和神秘感。这种以人为本的真实性,满足了当代电视观众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拉近了镜头前主人公和观众的心理距离。竞争者的广泛代表性,也让更多的观众在竞争中得到了认同感。这种真实感和认同感使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品牌打造打下了基础。
第三,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拥有打造品牌所必需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推动力。首先表现在它的高收视率与巨额广告回报率。从国内外成熟的电视产业看,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那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如2005年《超级女声》的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二位,总决赛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春晚。惊人的收视率带来巨额的广告收益,湖南卫视的合作伙伴蒙牛集团盈利2.5亿元人民币就是一个明证。这种互动双赢的合作让很多厂商都想与大众选秀节目挂钩,这就让电视台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营整档节目。其次,电视选秀节目所带来的连锁经济发展潜力大。如一个名为“职业粉丝”的新行当,正在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而日渐热门。2005年11月成立的粉丝网被称作挖掘“粉丝经济”的“急先锋”。现在“粉丝网”已有3000多个俱乐部进驻,庞大的粉丝群吸引了百事可乐、耐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知名大公司前来投放广告。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认为,运用互联网可以打造“粉丝经济”的财富链条。如湖南卫视推出的超女娃娃,就是《超级女声》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电视选秀节目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品牌效应。一个品牌栏目不仅需要自己发展良好,而且还应该起到较好的社会作用和影响。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很好地带动了信息业、传播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联合网络、报刊、电信、短信平台等现代媒介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方式与观众互动,不仅可以拓展节目宣传渠道,而且可以产生更多、更新的利润增长方式,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同时,报刊、网络等媒介也会对娱乐选秀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从而使报纸、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在对同一事件的关注中取得一种整合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对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品牌经营的几点建议
要有一套完整的品牌经营战略。当前的各种表演选秀节目在与观众见面之前,都要经历选择场地、物色选手、媒体造势等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海选、概念及品牌推广一系列运营环节,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节目生产者和品牌推广者只有具备经营意识和完整的经营战略,采取更可能多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产品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警惕过分追求市场效益的庸俗化倾向,把握节目尺度,不以怪异和低级的感官刺激取胜。
精心策划节目内容,科学设计节目环节,严格实施精品战略。在品牌推出前,务必要先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策划设计和组织准备,对受众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应当科学地分析目前的表演选秀节目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推出精品。
突出个性,精心打造,注重宣传。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仅靠形式上的“克隆”是难以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在打造品牌栏目时要彰显自身的风格和个性,强力打造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节目中加入地方特色,不斷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如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就很好地利用了江西的红色资源,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要注重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只有通过宣传将栏目的风格和价值向外推广,才能获得观众和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使观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所推出的品牌栏目。
培养风格各异的主持人。对于一个想把选秀节目打造成品牌的频道来说,一个风格独立的主持人也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节目的标志,提到李咏,我们就会想到《非常6+1》及《梦想中国》;提到毕福剑,我们就会想到《星光大道》。观众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喜爱他所主持的节目,反之亦然。节目主持人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是构成品牌的人格化符号,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加以培育和保护。③因此我们应根据栏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择恰当的主持人,重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
要善于在变化中把握观众的需求,因时而异。观众、市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品牌栏目也应该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变,不断满足观众要求。一个栏目品牌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只要进行工业化式的批量生产就可以了,相反,要维持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制作出更多的有影响、符合观众娱乐需求的节目,否则品牌就可能消失。
注释:
①②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③刘洁:《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7
1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中面临的困境
1.1 农民无法承担现代农业科技的费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主要将先进科技应用在大规模生产上, 但是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决定了其大部分都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生产, 只是限制在自己承包的有限范围内。尽管我国非常注重农民增收的情况, 采取了一些对策, 比如提升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降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等, 但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依然比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尽管农民希望应用相关的先进科技进行生产, 但是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不允许其承担先进科技的费用, 也就不再热衷农业科技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与农业生产规模有着一定的关系,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1.2 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缺少一定的活力
目前, 根据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规定, 农地均是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的, 将一整块农地分割成众多小块分给相应的农户。因为耕地面积比较小, 使得农民还在延续传统手工劳作, 而机械化生产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并且也比较浪费, 进而也就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仅对分工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会影响农业科技的进步。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 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不具备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效率也比较低。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农业因为自身生产效率底的情况, 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3 农业科技人员有限, 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科技与推广的过程中, 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与技术推广人员是主要组成部分, 其组成数量与素质结构将会直接对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与技术推广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农业科技人员的薪资比较低, 收入比较单一, 无法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员相对比较少, 素质结构不够合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 每10000名的农业人口中就有40名农业科技人才, 而我国大陆只有6人, 并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也比较低, 学士学位的比重占据30%、硕士学位的比重占据3%、博士学位的比重仅占据0.5%, 在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中, 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并且越来越突出。
2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先进科技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 并且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针对三农问题国家也发布了许多相应的一号文件。其中关系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民增收情况。针对这一情况, 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相关措施, 但是农业收入增幅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针对现阶段国家财政收入逐渐增加的情况, 应适当加强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让农民在衣食富足的基础上, 具有足够支撑应用先进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 进而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 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2 设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积极开展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活动, 设立相应的服务平台, 加强网络技术的扩展以及平台服务的延伸, 促进电脑、电话以及电视这三种信息载体的应用与结合, 创建新型服务模式, 增强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信息的发展与推广, 进而加强农业科技生产, 实现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目的。同时, 深入落实金农工程, 创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信息探索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 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的有效途径。
2.3 加强农业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现阶段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而开展农业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使农地使用权逐渐向市场方向发展, 让有实力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并且国家也要颁布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 真正落实农业规模化生产, 进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达到相应的规模效益。
2.4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坚持市场化原则,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目标以及要求就是, 尽快的建立并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机构, 进而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技术人员以及群众性组织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同时, 在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区域, 应用先进科技时一定要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 促进先进科技应用的落实。除此之外, 针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而言, 不仅不可以减少其活动经费, 并且还要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创建相应的奖励基金, 并且对那些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鼓励。
3 结语
总之,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并且在农业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整个经济发展中, 农业依然是比较欠缺的部分。在农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依靠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途径, 也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对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 加强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的研究是一个值得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探讨的事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我国农业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 本文主要对其发展与推广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李荣光, 郑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
[2]张宪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 (三) [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03) .
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8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1949年5月1日,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建成立, 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科研机构。1957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随后, 中国林业、农垦和水产方面的国家级科研单位陆续成立;自1958年起, 全国相继成立了省级农科院和地区、县农科所,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省、地 (部分县) 为主的农业科研体系;各类农业大学、专科学校也相继成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由此走上了科学快速发展的道路, 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53.5%。
1963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2001年1月, 国务院召开第2次全国农业科技大会, 提出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2004年至今, 党中央已连续发布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更是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 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
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 在我国农业稳步发展、粮食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的情况下, 中央继续以一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形势变化看, 我们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二是从发展需要看, 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 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 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 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 不仅效益在降低, 而且破坏环境, 难以为继。同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 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 通过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 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 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 2004年以来8个中央一号文件, 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 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 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 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主要政策导向, 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 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今年中央把一号文件的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 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据陈锡文介绍:中国农业人均只有1.38亩的耕地, 不到0.1公顷, 人均占有资源非常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刚刚超过50%, 有将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虽然提高很快,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针对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的现实, 中央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把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现代农业的出路是农业机械化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入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 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 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 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 既有成功的经验, 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 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 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 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 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 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 耕地过于分散零碎, 土地利用率低, 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 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 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 推广农业机械化, 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 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发展农业产业化, 要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
第二, 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 (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 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 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 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 进而达到自动化, 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 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 生物核, 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 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 发展农业机械化, 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 降低成本, 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 发展农业机械化, 扩大“内需”, 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四, 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同时增加了收入, 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 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逐步减少农业人.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
3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分析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 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 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 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 素质差。据统计, 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0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 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 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 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 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 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 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 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然而, 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 户均6-7亩耕地, 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 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 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现实困难, 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要发展, 而应当正视困难, 积极寻求对策, 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 实事求是, 有差别地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量力而行。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 因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对不同的地区要因时困地团倩制宜, 区别对待, 允许不平衡, 有差别地发展。农业机械类型、品种要注意实用性, 在近期重点发展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既增产又增收入机械使用中得到经济实惠, 使农业机械化成为亿万农民自觉自愿参加的经济进程。
第二, 加快工业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工业以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能吸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创造条件。另外, 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 降低农机具的生产成本, 为农业提供适用、配套、高效、价廉的农机具。
第三, 倡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集中。在坚持土地国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广承包制下的租赁制、有偿转让制和股份制, 加强土地的自主经营使用的灵活性, 搞;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 资金就可由规模经营者 (国家、集体、股份合作者或私人) 筹集。如可以通过承包或租赁协议, 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种植专业户转移, 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第四, 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农业机械化, 需要大量的资金, 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但是, 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我国农业投入不足, 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足, 仅占农业总投入的1.7%左右, 单靠国家的扶助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拓宽投资渠道, 政府、企业、私人和外资均可成为出资的主体, 发动全社会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
第五, 科教兴农, 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教兴农就是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农业。去年国务院发出通知, 明确指出以乡为中心的农业服务体系不仅不能解散, 而且还要加强农机站和农技站 (即农艺推广站) 建设和管理。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的素质又取决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既要努力发展高等、中等教育、职业教育, 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又要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 提高高中升学率, 普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第六, 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法制建设。全国已有一些省出台了 (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一些农机监理的地方性法规。建议加快制订全国性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法律, 对农机生产的投资方法、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和农用燃料、电力价格补贴等要用法律加以规范。对农机市场上的不法商人要予以严厉打击,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责任编辑:孙卫国
摘要:近些年, 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走势低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明显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老化,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徘徊局面。人们开始对农业生产力现状产生忧虑, 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农业机械化又是与一个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进入新世纪, 中国农业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发展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意义深远。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10
一、内刊发展的困境
无论是公开发行的刊物,还是企业内刊,在其发展中都会存在各种使得刊物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对于企业内刊来说,跟内刊的性质、编校质量的高低、内刊编辑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有关系。
1. 内刊资金紧张。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对外发布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规定:内刊的性质是“内部资料,免费交流”,明确规定内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征订发行……”内刊的性质表明内刊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即是依附关系,内刊的发展必须依附于企业的发展,内刊所需要的经费必须由企业全额支付。企业内刊一般归属企业的宣传部门,不属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经费预算有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企业内刊的经费便有保障,倘若企业的发展出现危机,不仅企业内刊的费用会削减,甚至内刊也会遭到停刊的危机。另外,一般企业都将内刊作为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对宣传部门提出的内刊发展计划,并不重视,往往以经费紧张为由予以否决,影响了内刊的进一步发展。
2. 专业编辑缺乏。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规定,公开发行的期刊从业人员,必须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从助理编辑、责任编辑、编审逐步晋升。与公开发行的期刊不同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内刊的从业人员资质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专门从事内刊编辑工作的只有2-3人,人员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内刊编辑水平良莠不齐,不能保证内刊的出版质量。除此之外,内刊编辑没有相关的晋升渠道,许多内刊编辑工作一段时间后,纷纷转岗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刊编辑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内刊编辑的流动,内刊的风格、编校质量飘忽不定,影响了内刊的发展。
3. 稿源缺乏。
内刊的发展依附于企业,内刊服务于企业,内刊的发展也依附于企业员工的支持。作为企业内刊,当然也可以通过向外界约稿来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但是一般情况下,内刊还是以内部稿件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文化水平、整体素质等方面都会对稿件的质量产生影响,决定内刊的质量。特别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刊,如技术类的内刊,对稿件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电力行业内刊为例,公司系统2万名员工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基层供电所工作,文化水平较低。2013年,公司的刊物由综合型期刊逐步转型为技术型期刊后,稿源锐减,严重缺乏好稿。因为稿源缺乏,原本的月刊缩减为双月刊。
4. 专业审稿人员缺乏。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内刊,比如技术型内刊,不仅要面对稿源缺乏的困难,还得面对专业审稿人缺乏的困境。一般情况下,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会聘请本专业相对权威的专家担任期刊的审稿专家。本着学习和交流的目的,专家学者也愿意担任期刊的审稿专家。但是,对于企业内刊来说,由于缺乏权威性,加之稿件质量整体不高,即使是一般的专业学者,也不愿意担任内刊的审稿专家。由于缺乏专业的审稿人员,对稿件的质量把关不到位,进而又影响了期刊质量的提高。
5. 新媒体冲击。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兴起,传统的纸媒受到强力冲击,受众用整段时间阅读的方式逐步转变,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刷微博、逛朋友圈、订阅公众号。对于内刊来说,由于没有资金来源的压力,求新求变的意愿不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以如果内刊以不变的姿态应对一切,读者的流失是必然的。
二、内刊发展的出路
纵然有很多的原因导致内刊的发展陷入困境,但是面对挑战和机遇,内刊编辑只能积极探索,为编辑自己,也为内刊行业寻求出路。
1. 积极寻求领导支持。内刊的性质,决定了内刊不可能有外部的资金注入,内刊对企业的依附关系,注定内刊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内刊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必须积极寻求企业领导的支持。作为内刊的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展示内刊存在的意义,让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内刊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推广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内刊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提高内刊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提高内刊编辑的职位和待遇。只有获得企业领导人的支持和认同,内刊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
2. 对编辑进行专业培训。
个人认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参照公开出版物编辑的管理办法,对内刊从业人员实施准入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内刊编辑的从业的门槛,并建立相应的晋升渠道,整体提高内刊编辑的素质,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内刊编辑队伍。
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企业内刊可以加入相关的期刊协会,通过积极参加行业期刊协会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来提高业务素质,也可以邀请出版行业的相关专家专门授课培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另外,内刊编辑也要和同行多沟通交流,学习其他期刊的优点,努力提高编辑水平。
3. 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
优秀的期刊,从来不缺稿件。要想获得优质的稿源,内刊编辑必须从装帧设计、内容排版、文字编辑等各个方面提高办刊质量,提高内刊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从而吸引优秀的作者投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稿件,再有才华的编辑也无法办出一本优秀的期刊。作为内刊编辑,必须在自然来稿的基础上,挖掘潜力作者,和作者交朋友,用真诚感动作者,处理稿件时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取得作者的信赖,用个人魅力逐渐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为期刊服务。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投稿奖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投稿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公司员工投稿的积极性。
4. 建立审稿专家库。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刊,有条件的,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审稿专家。没有条件的,企业内刊可以在本企业内部挖掘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审稿专家,可以将部分专业素质过硬的作者发展成审稿人,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推荐,有选择的发展部分审稿人。综合之后,建立审稿专家库,根据审稿的情况,及时更新和淘汰数据库。
5. 积极利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期刊,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坦然面对新问题带来的变化,内刊也不例外。与其在被动中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型,扩大内刊的影响。具体来说,内刊编辑部在请示公司领导获得批准后,可以以内刊的名义开通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一方面,可以将用新媒体受众喜欢的语言将内刊登载的部分内容二次编辑后,在微博、微信订阅号上发布。为了不冲淡内刊的影响,这些内容在新媒体上发布时,时间可延后。另一方面,可以在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上与读者交流互动,征集读者的意见,邀请读者参与策划内容的征集,对新一期内刊的内容进行预告,扩大内刊的影响。
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出路 篇11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学;可持续发展;资源匮乏
一、可持续经济学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建设的逐步扩张,人类大力开发土地,开采自然资源,一度的无节制开垦在一时之间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但在无形当中为大自然加剧了生存的压力。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越来越多的生物种类濒临灭绝,逐渐从地球上消失,大自然的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整个社会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是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指明方向的途径。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对可持续的认知形成的一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使得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经济学的建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在于“发展”二字,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为国家政府和人民敲响了资源匮乏的警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为缓慢,为跟随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过去的几十年间曾经大量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可持续经济学的产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预测和分析奠定了基础,国家所面临的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源匮乏问题,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旦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达成反而会出现倒退的状况。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了整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资源问题。世界各国为取得经济稳定和长期生存,达成了一致共识,建立起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可持续经济学具有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的重要意义。
其次,可持续发展系统当中,人口问题被列为首要影响因素,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形态资源与可持续经济学理论构成了促进与制约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够直接理解为单纯的人口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的人口增长趋势下,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快,增长幅度高,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人口问题涉及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平衡,人的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社会整体运行的必要依据,二者相互协调,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发生冲突协调不便,则直接对经济的增长形成阻碍的屏障。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大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流失,可持续经济学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力争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数量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共存。
三、可持续经济学发展基本思路
(1)国家政府的干预与市场调节。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应恰当的发挥政府职能,在可持续经济学的作用下,在国家各个地方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无论是在环境的保护、人口的控制还是资源的消耗上都予以合理科学的安排与协调,科学的制定发展计划,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建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过去传统的资源浪费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对原本一次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进一步的再利用,亦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人口承接力,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实用技术增强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尽力杜绝资源浪费与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保证环境质量。为工业、农业发展领域制定一定的节约目标,并建立超标系统,利用相关部门职权控制节约质量和节约水平。(3)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应将环境保护同样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体系当中,使环境与发展相互统一。与此同时,我国应积极与世界环境当中的其他国家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建设,利用政府投入资金发展国家环境保护事业,从而达到可持续经济的切实落实,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结语:可持续经济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现状作出分析,明确可持续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12
一、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戏曲凝聚着几千年来的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同时也倾注了多少代艺术家及从业人员的热情与辛劳。就目前来说, 虽然大多数戏曲种类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却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人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内容陈旧不够新颖。中国戏曲虽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几千年来拥有无数热爱它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辛劳戏迷与艺术家们。但是中国戏曲在发展历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内容与程式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表现, 不论是艺术家的展示还是戏迷票友的娱乐, 其唱念做打、台词表情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套用。如果随意更改不仅无法取得大家的认同, 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不敬。因此不论哪种地方戏曲, 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各样故事, 随着这些故事都反映着市民生活乃至历史演变和经典故事、经典人物。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让然延续过去的老套内容和故事情节, 就很难抓住当下市民大众的目光, 虽然对于资深的艺术家以及戏迷朋友来说, 愿意看老戏, 而且每次都有新感受。但是对于想要扩大社会影响力、想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戏曲行业来说, 这种不愿意积极改变、推陈出新、顾虑多多的问题, 却极大的制约了其后续发展。
(二)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戏曲本身虽然具有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但是如果缺少了不断的继承与提升也将无法立足于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目前来说喜欢戏曲文化、愿意为之付出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从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上面来看, 却呈现出一种参与人员逐渐老龄、文化水平逐渐降低的不容乐观的现状。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止步与初步了解的状态, 她们偶尔会拿出一点时间来看一看喜欢的桥段, 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哼上一段耳熟能详的片段。但是要说戏曲发展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有高度热情与相应文化及理论功底的专业人士却在变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戏曲虽然给人赏心悦 目的感觉, 但是真正想要去掌握它确实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想要在行业当中出类拔萃甚至成为推动行业往前发展的推动力就更是难上加难。其次, 当今社会, 文化娱乐都呈现出一种快餐特点, 随着人们工作、学习愈加繁忙, 娱乐方式愈加多样, 新鲜刺激程度也不断翻新, 也让戏曲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行当失去了许多年轻人甚至是中年阶层的支持与热衷, 也就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学习与关注。
(三) 革新意识出现偏差。热爱戏曲想要不断推陈出新, 帮助中国戏曲获得崭新生命力的人一直都在, 而致力于行业发展的演职人员也都在不遗余力。但是在寻找革新方法、出路的时候却也存在着一些意识偏差的问题。就如已故老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经典小品《如此包装》 一样, 在戏曲改革的道路上, 有一部分人因为无法坚持应该把握的原则而让戏曲变成了四不像的东西, 而有一部分人则挂羊头卖狗肉利用传统戏曲结合时尚元素这种噱头来进行商业运作, 全然不顾戏曲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精神。所以这两种意识一个是无意, 一个是故意。但是都是一种错误和偏差的革新意识, 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改革都有害无益。
二、中国戏曲发展的出路探索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中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消极现状, 这些现状对中国戏曲的后续发展与未来改革都造成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因此, 作为从业人员及相关领域研究及工作人员, 必须从这些不利因素出发, 有的放矢的寻找积极突破, 这样才能够帮助中国戏曲发展的更好。
(一) 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时尚的结合一直都是艺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考量因素。但是对于中国戏曲行当来说, 由于自身所积累的深厚底蕴以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与现代、与时尚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方式方法及具体内容的选择。例如可以适当改革剧目内容, 在保留优秀传统演出项目的同时, 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多多编排一下与现代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故事, 同时在编排过程中又努力还原传统戏曲在唱念做打方面的自身特点, 彰显戏曲的传统魅力。而且笔者认为, 当下戏曲改革过程中许多所谓戏曲演出公司喜欢应用的华丽的舞台布景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道具反而是其次, 我们还是应该将内容的结合作为首要考量, 体现老瓶装新酒的新魅力。
(二) 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当下热爱戏曲的年轻朋友也不在少数, 但是其培养过程却也是非常艰辛的。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技能提升对于中国戏曲的今后发展意义重大。人员培养应该进一步细化, 开设更为精细的各项科目, 如创作类、表演类、编排类, 同时还要加强在理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力度。还应该与社会媒体展开良好的沟通协作, 积极的系统的进行相关宣传, 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中国戏曲的发展改革大军当中。
(三) 端正改革思想。改革是为了帮助中国戏曲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现代社会的行业发展又离不开经济收益的有效支持。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建设, 进一步均衡戏曲发展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结束语
中国戏曲的发展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虽然能够以革新与突破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但是一旦掌握不好方法与尺度, 也很有可能沦为改革的失败品而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意识, 把握戏曲革新及出路寻找的原则, 明确戏曲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及对市民文化的深远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寻找改革方法, 帮助中国戏曲在未来发展历程中走得更稳更好。
摘要:戏曲是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戏曲的种类及门派也不计其数。戏曲发展是否能够在未来走得更稳走得更积极也成为当前众多学者及从业人员所关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中国戏曲发展在当前社会及文化氛围当中所遭遇的困境分析入手, 结合具体实际及可能性谈谈中国戏曲的发展出路问题, 以供参考。
关键词:戏曲,发展,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1]潘杰.中国戏曲的何去与何从[J].戏曲天地, 2014 (01) .
【农业发展的出路】推荐阅读:
论海南农业发展的困局和出路10-19
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10-03
发展出路07-17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出路10-15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08-17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09-17
创意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园的发展运营10-03
县级党校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调研报告10-13
农业的发展10-16
农业企业的发展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