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课程

2024-10-22

行政管理课程(共12篇)

行政管理课程 篇1

1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概念的产生

1.1 课程管理的产生

苏联的教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课程都被看作是教学的一个分支,课程研究受到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学的研究,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无法涉及和展开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渐渐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们也逐渐关注起课程问题。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课程理论的输入使我国学者意识到,还有如此丰富的课程研究领域深藏在学校教育之中。因此,随着我们课程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富,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课程概念也逐渐独立出来,课程被看作是教学的上位概念,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课程问题已不能够完全用原来使用的“教学管理”来解释,因此,课程管理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然而,“真正对课程管理研究予以重视,则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关。由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学校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1)那么,多种关于课程方面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广大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也就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愈加关注。

1.2 课程领导的产生

在西方,课程领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新名词,在50、60年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譬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帕索教授在1952年就以《以集体为中心的课程领导》为博士研究项目;贺拉斯·曼·林肯学校研究所曾就关于课程领导的项目进行过为期14个月的研究,最后于1955年出版了《培训合作研究的课程领导者》。(2)其真正发展还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随着传统科学管理理论的式微、民主化的推进,以改造线性的、单向的、强制的、标准化的、追求控制的管理为主旨的‘领导’概念应运而生。”(3)20世纪80、90年代,管理理论取得了突破,新的管理理念逐渐流行,在这种背景下,对课程领导的研究开始形成气候。对于我国而言,课程领导这一概念是“外来品”,学者们也是在近些年才开始真正对课程领导的理念、模式等进行研究,这是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话题,是一个目前存在于理论性探讨中的命题。

2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涵义

2.1 课程管理的涵义

当前学术界对课程管理的定义有着多种表述,但是基本涵义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第一,课程管理之主体包括涉及课程的所以当事人。上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属于此。第二,课程管理之范围囊括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设置课程目标,到组织课程实施,到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其中。第三,课程管理之过程要求对与课程相关的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有利于课程更好的实施。第四,课程管理之目标是通过管理的手段,激发各种潜能,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达成预设的课程目的。

2.2 课程领导的涵义

同样的,国内外学者对课程领导也有不同的界定,但我们仍可以得出一些共识:第一,课程领导是一种课程实践方式,它指引并统领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强调的不是要控制他人,而在于引导。第二,课程领导的主体没有固定的限制,同样是涉及课程的所有当事人。第三,课程领导是课程和领导这两个范畴的紧密结合,它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观。第四,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运用关于领导的理论和策略来完成课程范畴内的任务,以此来保证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的顺利推进。第五,课程领导强调互动、合作,它运用的并不是传统的单纯依靠指示命令的管理模式,而将其看作一种所有成员共同探讨课程问题、推进课程发展的互动协作过程。

3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梳理

3.1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区别

3.1.1 两者的管理范式不同

课程管理把古典管理理论作为基础,课程领导则基于转型的领导理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等的引导下,“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侧重于对课程方面的安排、执行,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控制’,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技术因素,是一种分层组织式的管理模式。”(4)而课程领导恰好相反,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体现出以下显著的特征:领导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决策的过程更加民主化、沟通的模式更加便捷化、领导的职能在于“引领”而不是“控制”。可见,课程领导吸收了“领导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基于一种人本管理的理念,强调人的主人翁地位、重视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倡导通过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去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课程领导过程中更多的呈现了一种民主、互动、合作、和谐的氛围。

3.1.2 两者的具体要求不同

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对我们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可以从各自的特征中得到反映。从上文所体现的课程管理的特征可看出,课程其实是具有相应秩序的一个系统,各中小学校及教师忠实地执行着最高管理层下达的任务和命令。这也正同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通过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来确保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良好秩序。相应的,课程领导所提出的要求则是首先组建一个团结、开放、合作的课程领导团队,这是实现有效课程领导的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要做好团队成员中的权力分配工作,开发各成员的潜能并给其发挥的空间,彼此间形成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良好伙伴关系,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共同体验课程发展。

3.2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联系

3.2.1 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

由课程管理研究中分化出了对课程领导的研究,“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5)这个我们也可以从管理学或领导学理论中得到启示,虽然对领导与管理的定义有争议,对两者的关系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普遍认为,领导是通过影响其组织成员,让他们顺应并协调组织的行为;而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手段,结合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过程。本质上来说,领导属于管理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管理是上位概念,领导是下位概念,管理包含着领导。由此,课程管理包含了课程领导,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的下位概念,在具体的实施中,两者则各有其侧重点。

3.2.2 两者相辅相成

虽然这两者在管理理念和行为上存在着的差异,但因为课程领导是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再者领导与管理这两种职能本身就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些把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分别当作“等级”、“权威管理”以及“民主”、“合作管理”的代名词,是对两者的严重误解,也反映了一种盲目追捧新概念、新名称现象。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在概念上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而对于所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来说,也不是要在两者之间只择其一,而是要在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季诚钧.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辨析——兼与靳玉乐先生商榷[J].教育研究,2009(3).

[2]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闫守轩,李洪飞,侯玲.课程管理的意涵辨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4).

[4]徐君.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5]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行政管理课程 篇2

毕业作业

级:10春行政管理专科 学 号:1034001401693 姓 名:韩 艳 指导老师:郑小露

作业题目:《监督学》课程综述

《监督学》课程综述

目 录

内容摘要--------------第3页

一、监督学的主要内容--第3页

二、理论联系实际------第4页

三、《监督学》学习体会-第5页 结束语----------------第6页 致谢------------------第7页 参考文献--------------第8页

《监督学》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监督学》介绍了中外监督思想和监督理论,以及中国检察制度的演进和当代中国的监督运行机制。分别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行政监督、社会民主监督等具体监督方式及国外反腐败与监督制度等,旨在为研究和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以达到比较和对照,启发和借鉴的效果。随后,文章论述了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参与,重塑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推动政治关系和谐,最后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认识到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监督机关在推进廉政勤政建设的职能作用是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监督理论 有效性 监督方式

监督学是行政管理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本文将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原理进行综述,并将它应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去。此外学习这门课我还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一、监督学的主要内容

《监督学》首先介绍了监督的基本涵义、特征、功能、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独立、客观行使监督权、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等七大监督基本原则,指出腐败产生的根源,简要介绍了监督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古今中外主要监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系统论述了人民主权理论、议行合一理论、三权分立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五种监督理论及其对监督制度的影响以及监督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随后,介绍了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和当代中国的监督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与职权,监察制度的特点,论述了我国监督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基本内涵,监督制度完善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预防为主的监督制度的构建及廉政监督机制与效能监督机制的整合。

在《监督学》后半部分分别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行政监督、社会民主监督等具体监督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种监督方式的含义、特征、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先后介绍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涵及作用,比较中外人民代表大会在监督体系中的差异性;介绍了纪检机关查办违反党纪案件的基本内容,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委员会、党的常委会的关系;分析监察机关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职务犯罪监督 3 的内容、基本方式、基本程序,贿赂罪的认定方法;介绍审判监督的概念和特点,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重点分析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认定与行政赔偿及如何确保审判机关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罪后,《监督学》还对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反腐败与监督制度,如瑞典、美国、日本等国的监督制度作了分析和介绍,重点分析了各国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达到比较和对照、启发和借鉴的效果。

纵观全书的章节设置及主要内容,《监督学》尝试从预防腐败、构建多元化政府模式和发挥多主体监督职能的三维视觉,分析把握监督的功能定位,在例行分析监督现状的基础上,从多元监督的全景视觉审视其内在的原因,力图揭示监督的内在规律和有效监督的实现路径,提出完善我国监督制度及机制的一些设想。

二、理论联系实际

监督学课程对我而言是与我的工作相投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系统的了解了一些关于监督学的知识理论。以前在工作中,只是简单的把监督看成一个动词,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它在的含义及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所告示人们的一些最简单的道理,只是片面狭义地理解它的含义,并没有认识到它还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的学科,更没有从更深远如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它,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监督学课程,我全方面的了解了有关监督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了有关监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了解了世界各国在对权力的监督与监察方面所取得的实践与理论成果。通过课程中学习的一些实例,我借鉴其中的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监督所引起的直接概念就是腐败。从市场中心的观点来看腐败是一种勾结,一种无需预先支出任何私有物的交易行为,权利就是资本,一些官员利用权利经商,满足经济利益的需求,当前腐败的问题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官员以权谋私,另外还有一部分官员地位上的利益连同名誉上的收入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腐败的目的之中最主要的正式经济利益。长久以来,政府政策的形成、决策和施行的过程对于一般的百姓而言一直是遥远而充满神秘感的。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人是有逃避责任追求快乐的天性的,除了少数有强烈责任感和控制欲去追求权力的人以外,其他人无论是什么何时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力交给政府的同时放弃自己的责任,转向轻松的受众一方,旁观者一样对政府的行为评头论足、指责抱怨,被动的对政府的行为做出有限的反应;另一方面群众过于依赖警察、法院和检察机关,并没有维护自己的权力的意识,认为腐败是贪国家的钱而不是自己荷包里的,不采取主动参与到反腐败的斗争中来。

在中国这种高度集权有不透明的财政体制下,下级的任何一个专项奖金的审批都没有办法绕过上级的审批,而下级积极进行审批的目的又多半是为了满足自己荷包的需要,自然会想方设法的跑门路拉关系,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思想,想办事就得送钱,办事办的好不好就得看送钱送的多少,因此导致社会上腐败现象丛生,这些官员所受贿的天文数字的专款这样一层一层的被剥掉,消失在一片黑暗中。监督对于每一个单位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监督能很好的凝结下层人员对于上层人员工作的监督,增加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在企业实行者实有效的监督体制,对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出更大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

三、《监督学》学习体会

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监督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正确实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促进和发展民主政治,保障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有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司法监督不到位,市民社会不发达等问题制约着中国监督制度功能的发挥。在反腐败中,中国的监督主体很多,但各监督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协调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整体合力。另外,我国监督制度存在许多瓶颈,如监督机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政党监督尚未形成完善高效的监督机制,权利机关的监督未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协调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运作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是我们待解决的问题。要使我国的监督制度很好地发挥效用,必须加强和完善监督和监督制度,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为基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特别需要制定一套制度来规范各种组织机构的地位、只能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使个监督主体很好的发挥作用,必须保证其应有的权威性,这才是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体系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做好一名管理人员不仅提高了我的个人在一生中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目标的需要。作为中青年骨干,只有在社会这座大熔炉里锻炼和磨练才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奉献的重任。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磨练,组织纪律得到进一步加强,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自觉做到公私界限分明,坚持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保存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抵制腐败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结束语

通过学习《监督学》,我掌握了很多监督学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并要努力监督自己和他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学习得过程中还要深刻理解书中的经典理论,并不断的与时俱进和当今和会问题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将这些理论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致 谢

本文是在郑小露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文章的选题、结构到资料的整理等工作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在撰写过程中,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令学生终生受益,谨此表示学生最衷心的感谢。

在攻读专科的这几年时间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的矛盾,但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家人、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向他们致谢。

最后向本文的评阅人等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光明 寇学军权利监督与廉政制度建设研究【M】经济日报社出版:2009.5

2、张成福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3、张亮 权利监督与腐败预防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百题【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4、(美)罗森布鲁姆 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5、林喆 权利腐败与权利制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

6、吴丕 政治监督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开发养德课程 创新管理育人 篇3

1.创新背景

塑造儿童就是塑造未来,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在现代社会里,独生子女多,少年儿童不做家务、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适应我国未来的社会竞争。特别是不能满足与世界各国儿童共同竞争、发展的需要。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利用节庆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新时期的少年儿童需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需要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修身养性,立德励志。

共青团中央创始人、革命先烈“叶天底”是谢桥人,又曾在谢桥小学内举办农民夜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内涵丰富。革命烈士叶天底短暂的一生、不朽的精神,一直是谢桥小学师生的精神财富。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学校在秉承革命先烈“为人类谋幸福”的办学遗志的同时,努力探索公民道德教育之良策。

为此,谢桥小学自2010年起,就围绕人人争做“天底少年,快乐学童”开展了一系列“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校本管理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2.实施措施

谢桥小学以“给孩子一个七彩童年,全面培育快乐学童”为口号,以“养德”为宗旨,以“五小行动”为抓手,以“天底之星”评选为激励机制,小公民道德教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教育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1以正确的目标、原则作为教育的“灵魂”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特点,学校制定了“七彩童年”校园系列活动和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将“小公民道德”、“传统节庆”、“感恩幸福”等作为载体,以礼仪、勤学、感恩、责任、诚信、励志等方面的德育培养为教学目标。

遵循“五条原则”:一是儿童自主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儿童自主策划、自愿参与、自我学习、自觉行动,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二是重在实践的原则。养德教育的推进贵在参与,重在实践。通过“回归乡村,感恩幸福”、“学习雷锋,争做时代先锋”等具体、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的儿童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努力使每个儿童的都受到教育,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四是创新求实的原则。把儿童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五是全员共建的原则。将养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和各项分线工作计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与社区社会人士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新世纪合格小公民。

开展“五小行动”,以争做“家庭小帮手、社会小标兵、学校小伙伴、社区小卫士、自己小主人”为目标,把整个学期的各类德育具体活动串成了一条线,使各类活动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科学规划月活动,如开展“天底之星、文明学子”系列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七彩童年、回归乡村、感恩幸福”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和“天底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德育要求,在“养德”的指引下获得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让学生在整个学期的活动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2以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作为教育的“体魄”

积极实施以“弘扬天底精神,触摸幸福乡村生活,传承乡土文化精髓”为核心的“天底之星”德育课程。该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各项活动做到了四大结合:一是与少先队活动结合,注重体验,凸显学生的主体;二是与节庆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弘扬传统,创新活动的内容;三是与“上虞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时代性,使“孝义与诚信”教育落地生根;四是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涵养,体现教育本质。学生了解了叶天底爷爷的成长足迹、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体悟到谢桥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润泽学生的心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和探究能力。

学校每学期印发《谢桥学子德育“学分制”登记册》,以学分制规范与约束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纵向规定了四周一考核(月“天底之星”考核)、一学期两汇总的总体思路;横向把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积极体验、总结评比三个阶段,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天底之星”评选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和具体落实提供了重要保证。

2.3以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作为教育的“生命力”

首先成立了小公民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把小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做好规划、抓好落实。其次,建立和实施活动了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再次,做到了实施与反馈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及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总结、改进,以保证活动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榜样、表扬、竞争等激励机制,如国旗下讲话时,各班和校级“天底少年 文明学子”名单的通报表扬和奖状激励,校宣传窗的十佳“天底少年 文明学子”照片及主要表现的榜样示范作用等;以明确的达标要求作为活动的“方向”,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活动的指导思想,把小公民的社会道德“五小”的基本内容,进行具体分解量化,可在登记册中对照、落实;以具体活动安排作为行动的“支柱”,“七彩童年”的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让谢桥少年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

3.实施效果

该项工作开展两年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相互督促,相互提醒,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更文明、有孝心。如今谢桥小学内环境优雅,整洁舒适,看不到在地上的一张纸屑,学生见到老师都会恭恭敬敬行礼、问好。其中,葛雅淼同学被评为绍兴市十大励志少年提名奖,陆陈柯等4位同学被评为上虞市百名孝星、上虞市十大优秀少先队员。

2012年11月,师生合力编写了《养德》教材,内容包括“小故事明理”、“实践活动内化”、“行动起飞”等多个板块,更好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获得切身的体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绍兴市教育局网站等多家网站宣传我校将活动开发成课程,落实《养德》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成功经验。

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探析 篇4

一、企业行政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定位不准确。

企业行政管理是以全面提高企业组织效能而提供必要的保障服务, 决策、计划、控制、协调等构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框架,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主导和轴心位置, 是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但企业行政管理既不同于行政管理, 也不同于企业管理, 确切地说, 应是后二者的有机结合体。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用管理学的知识去分析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具备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后勤事务的能力。但是, 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 容易单方面从公共部门出发, 用纯粹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来讲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 抛开了“企业”这个立足点, 学生往往感到与已学的课程有重复, 与企业衔接不紧密, 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够。如果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入手, 整个课程以企业管理体系来梳理, 也会形成貌似企业管理, 深究起来又不是, 造成似是而非的现象。因此, 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企业行政管理教学颇感棘手。

2、可供选择的教材与辅助资料匮乏。

虽然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在国内众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但其教材体系建设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 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苏伟伦主编的《企业行政管理要素》、干方彬等编著的《做优秀的行政主管》, 还有几本高职高专的教材, 教材总量明显偏小。囿于教材等相关资料的限制, 加上案例素材的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 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较少, 一些高校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比较吃力。有人认为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 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 教材的使用还是必要的。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 学生希望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 在前几位专家学者贡献的基础上, 加入到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建设的队伍中, 编写出融合案例与理论于一体的教材, 拓宽学生阅读选择的范围。

3、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性环节虚置。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 (理论型) 向应用型 (实务型) 转变,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性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 高校教师中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是年轻的群体, 他们中大部分是研究生刚刚毕业, 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不排除他们中理论功底比较扎实, 有一些研究成果, 但置身于教学中, 常采用的方式是“板书+PPT”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讲课也很认真, 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体系, 可效果并不理想, 这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有关。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计划中均有实践课时或环节的安排, 但很多是流于形式, 无法付诸于实际操作。

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现大规模发展之后, 如何实现向质量转型, 培养出适应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 是高校不容回避的课题。为此, 改进教学既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起点, 也是关系到此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1、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

高校教师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 为企业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技术。企业行政管理要把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三个层面, 即知识目标, 这是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 这是教学的关键目标;成才目标, 这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课程内容既要立足于行政管理学科知识, 也要吸收企业管理理论的精髓, 跳出二者分割的怪圈。行政管理注重的是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管理, 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组织的全盘管理, 不仅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统筹设置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内容是务实之举, 寻求适合企业行政管理的理论区域。实践性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关键元素, 要从企业实际中发掘问题, 让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既有相关理论的储备, 又能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实务开展具体工作, 这些是学生胜任今后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材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迅速, 为教学的实践者既带来了机遇, 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教师能把典型的企业行政管理活动精炼成具有普适性的教材, 或者是编写成案例专辑, 通过校内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或校际合作等方式, 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描述、分析, 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样既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 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得知, 企业组织中的很多人员希望有这样的人员来完成此项任务, 高校的学生群体也盼望能有这样的教材资料面世, 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既有益于学生, 也是对企业实体界的贡献, 同时也能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也是对高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检验, 也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氛围中, 如何运用自己“智库”里面的储备, 去分析问题, 有助于学生去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案例可以由教师自己整理得出, 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取, 既可以是成型的案例, 也可以是毛坯式的案例, 既有与课程章节相配套的专题案例, 也有几章节串联起来的综合性案例;既有事实描述性案例, 也要有能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案例。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教学中, 围绕某一专题, 自己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和讨论,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主动性明显提高, 很多模糊的概念和原理也得以理解, 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情景模拟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 它和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案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 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训练, 配合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模拟参与就会有点拨的效果, 可以弥补学生对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的不足与片面。情景的设定可以由教师拟定, 也可以由学生出题。具体步骤为:把学生分为4~6组 (根据人数, 也可适当增加组数) ;划分小组之后, 宣布小组的目标;做好准备工作, 然后展开模拟;总结评估情景模拟的结果。整个过程由教师作为指导者, 也可由班级的某位同学主持, 或者教师只给予辅助性指导, 最后对情景模拟做出点评, 并指出今后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学习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4、注重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社会生活实际, 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生动, 教学形式活泼, 具有近距离的接触, 能有亲身体验, 学生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 企业行政管理者 (如行政总监等) 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就要合理安排, 定期和不定期地聘请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到高校课堂为学生开展讲座, 互动交流, 因为在企业一线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真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员, 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能力。同时, 努力创造条件,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教师和学生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这样学生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具体、更客观的认识, 企业也可以在合作中觅得自己需要的管理人才, 实现共赢。但在加强实践环节建设的过程中, 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要具体、务实, 具有可操作性, 切忌大而空;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成绩, 使学生在实践环节能珍惜机会, 有所收获, 这些还需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不管是教学型大学, 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 都要充分重视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注意倾听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广开言路, 形成合力, 不断改革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反复修改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摘要:目前, 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确、可供选择的教材及辅导资料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重视校企合作和实践环节建设等措施,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行政管理课程试卷(第一套) 篇5

一、简释题

1.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2.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

3.行政效率与行政效能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2.简述行政信息的涵义及其意义。

3.简述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改革。

2.试述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职责三者的统一及其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正文】为改变林业生产中长期形成的林木品种单

一、林业生产率低的局面,B县人民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全县人民大搞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为贯彻县政府的指示,该县林业局立即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建设丰产林基地的问题,与会的三位局长经过简单讨论,一致决定在该县某区沿江村建设一块面积达200亩的“泡桐”速生林基地。

沿江村有一片200亩的荒滩,这片滩地由于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土壤的碱性重,根本不适合泡桐树的生长。针对这种情况,在局长办公会议的决策形成后,林业局的林业助理工程师曾专门向局长进谏,要求局长取消这个决定。

可是局长却无视劝告,一意孤行,坚持实施原决策。于是,林业局便利用省里下拨的林业扶助款,一方面从邻省购树苗,另方面从沿江村召集劳动力,从而正式开始了基地建设。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作为“样板林”的泡桐速生林基地建成。然而,至第二年春天,该基地的泡桐树苗却发芽慢、长势弱。一到夏天,由于基地的地下水位迅速增高,树苗开始大面积枯黄,至年底,树苗已死亡了40%,而到第二年年底,该基地的树苗已全部死亡。

学校课程管理的点滴思考 篇6

上学期,我校曾开展全市新教育实验开放周活动。为了全面展示我校在构建幸福课堂、研发卓越课程等方面的行动和收获,我们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全方位呈现,仅构建幸福课堂课例展示就涵盖了语、数、英、音、体、美、科学、品社、信息技术、写字、主题队会等各级各类课程,两轮共展示15节课。当时想法很单纯——以展示交流为平台,全面锻炼、提升老师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承担音、体、美、科学、品社、信息技术等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老师都是我们学校专职或半专职教师,相应学科教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但却出现了非常尴尬的一幕——语文、数学、英语课堂座无虚席,讲台上、楼道里也都挤满了听课的老师,而其他学科听课的老师却寥寥无几。虽然我们不遗余力推荐引导,但老师们还是错过了科学实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的精彩。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开那些课。”“我们没有条件上那些课。”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结果无人问津,那种失落只有任课教师最懂。课后,承担教学的老师把这种现象戏称为“被学校放了鸽子”。非常感慨地质问:“副课何时才能转正?”这声质问又道出了多少“副课”教师的尴尬和无奈。

二、我们的思考与收获

其实,主课、副课的叫法由来已久。主课,顾名思义就是主要课程,第一位的课程,起决定作用的课程。而副课,则是次要课程,属随从位置,起辅助作用。拿小学来说,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自然被重视,冠名为主课,而音乐、体育、美术、品社、科学等常识技能课一般参与上级部门对学校质量考评中榜率并不高,自然被称为副课。虽同为国家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各自的学科功能,但在师资短缺、课程紧张的时候,这些课程往往被遗忘或挤占。课程的主要不主要或重要不重要,并不在于课程的知识性质和知识的类别,而是与考不考、如何考密切相关。至此,虽然其称谓还是“主课”“副课”,但将“考什么学什么”纳入其内涵便更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即:凡是参加质量检测的课程便是“主课”,凡是不参加质量检测的课程便是“副课”。将课程置于应试教育的视野下,课程就有了“主”“副”之分。老师也就有了主课老师、副课老师之别。也就有了如下尴尬:

1.教师不专业

上级部门给学校配备教师是根据师生比,在仅有几十名学生的规模小的学校,往往只有七八名教师,不能满足开足开齐上好各门课程的要求。由于要优先保证语、数、英课程教学,在一些学校任常识技能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不乏在相关学科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但更多的是临近退休的年长老师、语数英教学长期质量滞后的老师、身体状况不能胜任语数英教学的老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的老师,常识技能类课堂成了老师们的缓冲带、实验区、练兵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2.课时无保障

为了保证语数英教学质量,有些学校往往人为增加课时,挤占常识技能课课时。在课程安排上又让带相应班级语、数、英教学的老师担任常识技能课教学,常识技能课有名无实。又比如,学校排课表会把语数英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段,师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教学效果自然好,而常识技能类课程会安排在缓冲的时段,师生身心疲惫,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考评跟不上

对于半专职教师考核侧重所任语数英课教学业绩,而对于专职教师业绩考核,很多学校并无完备的业绩考核办法,这些老师的业绩考核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人为因素多,硬性指标少,实行和语数英教师类比排队的方法,因为缺项多,操作难度大,考核结果常常靠后。久而久之,常识技能课在半专职教师心目中可有可无,上好语数英课即可。而专职教师在学校被边缘化,工作热情削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认为自己的角色无足轻重,不认真钻研专业,音乐课堂没琴声,科学课堂没仪器,体育课堂没器材,讲实验、说体育、读品德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教学效果没有保障,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4.主课教师越位

个别老师在语、数、英教学进度滞后、作业拖欠或需要个别辅导时,会理直气壮地挤占常识技能课,尤其是质量检测前更会不约而同地占用常识技能课,这样一来,常识技能课只能压缩、合并教学内容,学习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作业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5.家长支持不力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个别家长也非常功利,孩子语数英学习需要的学具、资料等无条件满足,而其他课就不同了,必要的调查、访问、实验等在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对孩子的帮助、支持力度远不如他们心目中的主课。而科学、品社等课程学习课前准备又显得尤为重要。

6.学生兴趣不浓

学生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课程要么被挤占、要么被敷衍,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孩子期望值降低,知识断层,学习没有兴趣,相关技能欠缺,这样恶性循环,纵然有一天遇到一个非常敬业的专业教师也难招架。做科学实验,结果学生不会使用滴管,体育课学习行进间传球,结果学生原地传球技术不过关,如此等等,教学又回到了低水平补课状态。

三、我们的行动与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诸多因素,副课转正还需要学校的不懈努力。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我们要从内部抓起,按照开足开齐上好各门课程的要求,努力尝试与改变自己。

1.通过比赛选拔教师

学校通过举办教师素养大赛,面向全县公开招聘专职教师等途径,选拔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相关学科教学。做到专业、专职、专长的“三专”要求,实在不能达到专职的要求可以半专职,逐步过渡。加大学校内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完善业绩考核办法

半专职教师业绩考核所任学科同等待遇,常识技能课教师和语数英教师双线考核,制定不同考核细则,独立考评,同等奖励。调动老师工作热情,使老师们把“副课”上得和“主课”一样认真。

3.加强教学指导

在落实有关规定,保证课时的基础上,学校教导处随堂听课、走动式听课等也把目光投向常识技能课教学,听评结合,即听即评,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供展示机会

对外公开课,校内展示课、教研交流向常识技能课倾斜,根除老师对常识技能课的轻视,纠正他们对该学科教师的偏见,挖掘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5.搭建交流平台

通过举行小歌手比赛、体育竞赛、科学知识问答等活动,增强学科、班级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有价值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6.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在学生奖励、班级考核等活动中,把所有课程同等对待,学科实行捆绑,增强学科教师之间的配合,提高教师对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视度。

我们的想法依然很简单,国家课程是根本,如果能切实开足开齐上好国家课程,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则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承担着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职能。在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校情、班情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任何忽略国家课程,大搞特搞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避重就轻,得不偿失的。这些应该是教育的常识,只有尊重常识,才能剔除浮躁、功利思想,静下心来,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使孩子们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课程 篇7

一、课程管理中学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古板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老师害怕出现混乱,就会制订出条条框框的规则,让学生在规则中进行学习,虽然,学生按照规矩上课,整个教学流程会顺畅很多,但是,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个性受到了限制,出现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的现象。古板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没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教育的意义是不但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管理形式放任自流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管理模式,我们在开展课程管理的时候要让学生活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的活起来,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活跃是要有限度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让课程管理看起来混乱,就会得不偿失。如果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但是如果课程管理非常放松,让学生在进行思想表达到时候没有控制,这样他们不但得不到锻炼,还容易让学生自己的思维混乱。学生把探究性的讨论课当成了课堂闲聊课,灵活的教学方式就变成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习的理由,创设的学习环境变成了学生进行放松的理由,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会造成很多管理弊端。

二、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措施

1.老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整个课程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时候,可以加大老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就容易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就能够架起小组讨论的管控力。老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形式以及讨论纪律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就要和小组长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掌控力,因为课堂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有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课程管理的意义重大。

2.开展个性化课程管理

我们在进行常规的课程管理时,同时要采取个性化课程管理措施,开展个性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比如,开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科目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抓住教育契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色彩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充颜色,比如,草的颜色是绿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是把草的颜色涂成黄色,老师就会很好奇,学生解释说是因为秋天草的颜色就会变为黄色。还有就是学生会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老师就很好奇为什么学生要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学生说草代表生机,红色代表希望,其实学生对于颜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在开展文化课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趣味性本身就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秩序一定要有所保证,这样课程管理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行政管理课程 篇8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行政管理课程 篇9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一些高校开始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就是旅游管理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是培养具有客房服务以及基本管理能力的人员。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在学校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在实际的单位中客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原理,然后通过前厅客房服务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胜任饭店的一些基层的管理工作。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校企合作。在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是面向社会和面向企业的,这种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是在理性的思考下与实际的经验进行相结合,在课程的目标上要针对性和发展性并存,在教学的实施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情况下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在这个课程设计中学校主要承担了课程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企业主要是对课程进行参谋以及评价。

(二)课程设计要尊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才的培养的重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始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为了培养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对一些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对酒店前厅客房所涉及到的一些人群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把一些中高级的服务员技能和素质考核相结合进行教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职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实践专注学生的能力锻炼。

(三)课程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如今高校中对课程的设计要求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能够实现顺利的就业。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主要根据一些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中不仅要参考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还要参考社会实际的需求。通过综合的分析采取一种分层递进和四位一体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这样不但能够强化理论的教学,还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些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个常用的模式,只有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这种模式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高层次组成部分又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原则。

(二)要注重岗前学习、基层服务、基层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第一岗前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把酒店前厅客房部的新员工作为模拟的对象,这些新员工要学习岗前培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包括前厅客房部的组织机构、岗位的职责、人员的素质等。第二基层服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酒店前厅客房的一些一线员工作为模拟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这个员工如何完成自己岗位应该做的任务以及如何给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结合酒店的实际需求进行考核。第三、基层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酒店前厅客房的一些基层的管理者作为模拟的对象,主要是根据这些基层的管理人员所要具备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沟通、协调、组织、控制等。

(三)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等,系统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调控功能才能正常的运行,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要把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整理,每一个教学的过程都要详细的进行总结,得出经验,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做下铺垫。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一)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收到任务以后对任务进行分析,自主的解决问题,这其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目前教师以酒店前厅和客房一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利用一些真实的工作环节进行教学,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实训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体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高校的课程都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培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主要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点进行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可以聘请酒店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课程的开展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完成。

(三)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做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把教室和实际的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同时要利用教、学、做的方法进行内外结合,阶梯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实际的情景和课堂的教学,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四、结论

行政管理课程 篇10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2008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599万人招生规模, 一方面, 毕业生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很多用人单位也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这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毕业生数量大而质量参差不齐, 招生数量多而就业率不高, 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这些弊端促使人们反思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 显然现行的教学方法不改革则难以为继。高校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这不仅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生产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践实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 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按照教育部1998年本科生专业目录, 工商管理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 一些大学又新增物流管理等新专业, 培养管理专业人才无疑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来确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例如, 计划、定量计算、优化决策等。管理艺术则是指管理的实践性。一个深谙管理理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关键是看理论能否与实践相结合。比如, 管理中难以精确分析和判断的人的行为以及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和难以精确地预测的环境的变化等, 它要求管理者能够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以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 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因此, 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同公司实际操作的结合还存在许多脱节。从教的方面分析, 现在国内高校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把工商管理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的课程, 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 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因为一门课程的局限, 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从学生学的方面分析, 由于缺乏相关要求, 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往往注重理论学习, 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 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同企业实际结合, 因此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 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原则

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时, 要力求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是学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本, 就是以学生需要、以学生能力拓展和以学生知识结构三个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着力结合工商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 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 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 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 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 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 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 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验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实用性原则。工商管理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要与工商企业建立密切的、广泛的、多层次的长期合作,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体验公司管理实务。

4.过程管理原则。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涵盖从实践教学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 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笔者所讲授的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探讨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因运营管理课程的独特性, 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未必可以完全套用, 但可以为本学科的其它课程提供借鉴。

1.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

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是借鉴军事沙盘训练方式, 以企业管理实践为蓝本的一套模拟企业现实环境的模拟训练系统。它以沙盘为载体, 学生们通过在沙盘上模拟训练, 分角色扮演的公司总裁CE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SO, 由学生组成的若干个公司模拟经营, 使学生体验公司在运作中的搏弈;每个经营团队不同的决策会产生不同经营结果, 通过教师点评,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复杂的外部条件中如何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最大长处在于逼真地模拟公司运营实际, 使学生接触公司管理的全过程, 而且实施成本低廉。

在笔者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用友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十分注重在高校中推广其开发的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 经常邀请学生到其公司操作这套系统。每年友软件公司云南公司组织在昆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组队竞赛, 优胜队代表云南省高校赴北京参加友软件公司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大赛”。笔者所指导的学生曾于2007年获云南赛区第三名的成绩。

2.公司调研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有关理论知识之后, 其实印象并不深刻, 并不知道公司的实际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条件, 为学生安排公司考察, 以了解实际运作, 这就是公司调研的实质。公司调研成功的关键在于周密的计划和组织。笔者经长期实践, 总结了公司调研成功三步曲:

调研前, 教师首先在课堂要讲清楚有关理论知识, 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教师要精心挑选拟去调研的公司, 哪些公司的运作实务同课堂上讲的最接近?为了提高学生调研的成功率, 教师应先到公司实地考察, 掌握第一手资料, 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并公布于学生, 为下一步学生到访公司铺路。

调研中, 也就是学生身处公司的时间里。安全最应被重点强调, 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学生, 包括着装要求, 学生在生产线上行走的注意事项, 杜绝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调研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表现。

调研后, 督促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反馈所调研的公司,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调研的结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碰撞出思想火花。

在笔者曾经执教运营管理课程的几届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班级中, 对于每个教学班级, 笔者都会安排三次实践课, 包括可口可乐云南公司、云南大山饮品公司、昆明卷烟厂、昆明家乐福云纺店、云内动力等在内的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公司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学生的调研内容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设施布局、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内容。公司调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研, 学生们更喜欢实践课。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把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检验。在毕业实习阶段, 单靠个别任课老师的努力很难完成数量众多的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实习, 必须整合一个学院, 至少是一个系的资源, 包括教师团队的确定和实习经费的落实。这不同于个别管理专业课程的实习, 毕业实习持续时间长, 至少在两周以上, 实习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实习企业的关系成为保证毕业实习的关键。建立固定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十分重要, 这也是保证毕业实习成功的关键。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该院同云南澜沧铅矿有限公司长期合作, 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在云南大学进行过封闭式的企业管理培训, 实现了公司管理的正规化。该公司十分支持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习, 并成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基地之一。在2008年寒假期间, 我院6位教师组成团队, 率领40名毕业生在该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 学生们结合四年所学, 分组深入该公司的各部门, 熟悉了公司的运作, 为公司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方案, 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好评。公司总经理蒋绍平多次热情邀请同学毕业后加盟该公司, 说明毕业生的表现是得到公司认可的。

五、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 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订详细科学的实践课教学大纲。这样在实施时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减少在实践课上的随意性, 突出实践课的严谨性。

2.在财力希望上得到教育主管的经费支持。安排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 否则无法实施。提高教育主管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落实经费的首要环节;实习费用和购置实训设备是经费的主要用途。

3.下大力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公司工作的实践, 让他们讲清楚公司的具体实务也勉为其难。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先行于学生的教学实习, 称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确定评价要素, 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 指标应尽量定量化, 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建议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 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起到成效。建立一个完善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摘要:本文从讨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实施原则入手, 结合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实际, 探讨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了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议, 为本学科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施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3 (3) :105-106.

[2]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5 (1) :97-98.

[3]洪燕云, 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5) :31-36.

高校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校   管理沟通课程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4-0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应该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管理沟通课程最早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在我国发端于MBA教学,于20世纪末作为MBA培养课程引进。10多年来,管理沟通课程得到快速发展,授课对象从MBA延伸到本科、硕士、博士、EMBA,受到了各级各类院校和学生的欢迎。广西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了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也是应用性技能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的单向注入和学生的反复记忆,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考核评价方法上也较多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简单,欠缺多样性,不利于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和实践能力。笔者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讨基于该课程的内涵建设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应当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应当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导向性作用。这就要求突破教师独白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观,把课堂看作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使“教”和“学”建立在对话的平台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以讨论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

(二)追求课程“教”与“学”目标的一致。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实现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一致。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全面梳理整合教学体系。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能型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包括管理沟通理论、倾听、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组织沟通、群体团队沟通、会议沟通、危机沟通、面谈、人际冲突处理、自我沟通、压力沟通、跨文化沟通、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等等;涉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为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把各章节归类到相应模块中(具体见表1)。

表1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第1-2章 沟通与管理沟通概述

第3章 管理沟通的理论基础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第11章 倾听

第13章 口头沟通

第14章 书面沟通(补充:阅读方法与技巧)

第12章 非语言沟通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第4章 组织沟通

第5章 群体、团队沟通

第6章 会议沟通

第8章 面谈

第7章 危机沟通

第9章 人际冲突处理(补充:竞合策略、充分授权)

第10章 自我沟通(补充: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第15章 压力沟通

第16章 跨文化沟通(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沟通的影响)

第17章 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补充: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伦理问题)

注:以康青编著的《管理沟通》教材(人大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为例。

(二)更新、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与时俱进追踪课程前沿,删减陈旧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改编设计符合地区管理特色的教学案例,设计适合学生角色扮演和模拟的情景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搭建合理的内容框架。

(三)汇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情景模拟设计、阅读资料、优缺点评价、五项管理—行动日志、案例、视频资料、教学影片等大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三、实施多元教学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分教学模块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内涵式发展理念下,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课堂教学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满足实际教学为基准。除理论讲授这一基础性传统方法外,针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转换(具体见表2)。endprint

表2

教学模块 教学方法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游戏教学

口述自身沟通实例

案例分析讲解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案例分析及判断改错

现场测试

演讲

案例编写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案例分析讲解

辩论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

面试模拟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自我设计

学生自主讲课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课堂实训,针对模块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协作环节。考虑场地、道具等因素,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运用所学沟通知识的机会,出色地展示自我和提升沟通能力。

四、应用多元考评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引入绩效技术,设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法进行多次考核,让学生和老师都成为考核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实施全方位、多视角考评,反馈互动综合评定,达到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请被考核学生自评,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激励与调适,提高自我沟通能力,实现自我超越。请学生对被考核学生进行点评,一方面,改变传统只有老师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做点评的同学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学会分析,提高沟通能力,从而获得双赢的学习效果。如此,促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发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继而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二)注重考评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匹配融合。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考核方法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理解运用管理沟通知识的情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期末考核不提倡死记硬背,可以采用情景录像题、工作实务题、案例分析题、设计应用题等多样化的分析应用类题型进行考察。平时考核与各模块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融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讲解、案例编写、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面试模拟、演讲等方式进行考察,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沟通能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与教学方法相融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教学效果呈螺旋式递进,实现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同时,也可以扭转一些学生学习为了考试成绩的观念,和“重分轻能”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纵使为了考试成绩,不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考与实践,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靠考前临时抱佛脚,就无法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管理沟通课程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今后要继续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该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通过与企业合作、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江,严进.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4]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5]顾小存.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6]谢垚凡.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沟通》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7]杜玉波.提高质量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罗  敏,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行政管理课程 篇12

一、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 准确反映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原则

有人认为, “在制度化程度不高的领域中, 例如, 行政、社会工作、计划 (规划) 、教育, ‘基本知识’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远未明确”, 因此, “掌握基本知识被认为不如为了与实践相适应而对价值、规范以及态度方面进行整合那么重要”[1]。但是, 作为一个被公认的学科或专业, 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需要确定其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范围, 这样才可能将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行政管理”是存在争议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定义在“公共”范围内并与公共目标实现直接相关, 它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传统以及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构成其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论、原理、规范、方法等内容。这需要在专业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中确证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主导地位, 以此为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领, 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与针对性统一, 为管理实践具体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基础。

(二) 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学科定位问题仍在学院派与实践派的讨论之中, 各个学科理论或研究方法对其渗透都会形成一种解释体系, 从而使管理理论处于“丛林”状态[2]。中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力图通过系统解读这些理论阐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诠释并规范本土管理实践的本质与特征, 探求具有宽厚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依此维度, 无论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分歧有多大, 这种纷争的一个直接结果必然是引导人们对专业案例教学方法和管理咨询服务的高度关注和运用。专业案例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中要求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专业管理实践能力问题, 就必须坚持案例教学始终服务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这一原则。

(三) 侧重专业学习方法训练原则

我们认为, 专业案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为指向, 它包括专业思维方法、知识习得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系统训练。专业思维方法旨在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观察问题、获取问题、剖析问题、定义问题和解释问题的符合理性精神的立场、观点及具体办法, 这是我们理性地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前提;知识习得方法强调认知性知识和感受性知识获得途径的快捷性和有效性, 它包含着如何能够更深刻、更准确、更广泛和更自如地对“知识”问题理解、消化、整合与运用的能力, 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础;解决问题方法则主要关注管理实践中具体问题解决的途径及其效度, 它需要排列问题信息的次序、问题的关节点, 找到破解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术, 这是专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 体现综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原则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是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 它本身不是直接感受性知识的获得, 而主要是一种特定环境设计中的间接体验过程[3]。从一般意义上讲, 案例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专业知识体系内容, 这就需要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 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 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通过综合性与典型性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行政管理问题类型并熟悉应对这些问题的有关制度、规范、程序、习惯和具体措施, 从而增加解决管理问题的必要经验。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合理化设计的要求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经由“举例教学”向专业案例教学规范发展的过程, 目前它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常规工具。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 我们认为, 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优势, 需要对课堂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流程、组织安排等基本环节进行合理化设计。

(一)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

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 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高校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主题[4]。它并非真正的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 而是在课堂中对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一种模拟分析过程。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不同于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它应该具备以下两点:一是通过案例分析演练灵活运用行政管理基本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是通过模拟事实 (事件) 累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实现课堂案例教学目标要做到:1.全面系统整合专业课程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达到精、深、广、熟的程度;2.进行经典案例的规范化演练, 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析事实的技能和途径, 激励其将所学知识向新、实、用切换的内在动力;3.引导学生养成专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提升专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思考力和行动力协同齐飞;4.任课教师必须牢记自我修炼的特殊意义, 把握专业理论知识、累积案例类型和数量的规模、创新运用案例分析的技能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应变能力。

(二)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整体结构分为案例教学概述和案例分析两部分。案例教学概述重点明确案例教学在不同学科专业运用的基本状况以及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历史进程;介绍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模型及其适用价值;介绍案例分析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角色及相关能力训练的要求;介绍行政管理案例一般结构特征及其案例编写的基本规程与方法;规范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分析则主要指课堂案例所反映的知识内容, 它除了应该反映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内容之外, 还应在具体层面进行知识点的针对性安排, 因此, 案例内容设计的类型应在综合性与典型性结合基础上考虑问题事实的相对微观化。这样可以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体验到诸多具体的管理问题应对技能, 为其从事操作性工作提供直接借鉴。

(三)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行政管理案例课堂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课堂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自由讨论、高端论坛) 、分组辩论、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实时访谈、观点聚焦) 、专家座谈、听证会等形式来演示案例, 课堂案例分析都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创意和设计完成的。多样性的案例演示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分析技术, 对课堂教学时间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表演者和参与者的演艺技能。概括而言, 在限定时间的课堂案例教学中, 比较理想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情景模拟、讨论和辩论。课程组应该对这些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艺术化设计, 总结规范的结构要素和行为要素以便让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 使其在规定的时空条件下表达案例凝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精髓。

(四)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课堂案例教学的流程没有完全一致的固定做法。就本科学生课堂案例教学而言, 由于其参与者没有实践经验和课堂时间限制, 应该将教学流程分为两个基本部分:课前阅读准备和课堂实际分析。课前准备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准备包括案例概述、主要观点或看法、主要疑问等内容的课堂发言提纲, 课后提交作为平时表现评价依据。课堂实际分析与课前准备一起, 形成面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模拟过程。课堂实际分析流程应该是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基础上的表达概述问题性质—解释分析问题结构关系—提供解决问题合理思路—总结问题分析解决价值, 这样能使课堂案例分析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实现模拟训练学生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

合理的组织安排是完成课堂案例分析目标、内容和具体任务的根本保证。组织安排合理程度关乎课堂案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是师生熟练组织管理工作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案例课程改变了教师传统课程中“主讲教师”的身份, 他们成为课程计划实施的总设计者, 将目标确定、案例选择、流程制定、课程监控和效果评价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成为案例课堂实施的主动承担者, 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案例主题、设计案例分析形式、安排案例角色、选择分析环节、准备分析技术、控制分析实施进程、组织课堂效果自我评价等。这样, 教师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总设计者、总导演、总编剧、监控员、评论员和引导员, 学生成为每一堂课的责任设计员、执行导演、责任编剧、演员, 课堂组织任务的合理分工合作成为创新诠释专业知识学习与管理能力训练方式的有效保证。

(六)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效度评价

评价教学绩效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是对学习者理解和熟悉学习与工作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流程及评价意义的整体性告知过程, 它涵盖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公共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行政管理案例课堂教学效度评价方式要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考核内容与形式应以多元化为导向。期末考试可以笔试和口 (面) 试, 涉及案例分析、案例编写或改写、事件描述与评论、讨论与辩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发言数量与质量、组织力与表现力、知识与语言准确程度、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员评价等。平时评价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深刻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 训练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可能面对的事实, 为其适应工作环境提供心理准备。

摘要: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关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及其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影响能力实现程度。本文追诉“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合理化要求, 就其课堂教学涉及到的主要方面的合理化安排作一番考量, 力求对本课程建设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案例,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2.

[2][美]哈罗德.孔茨;刘苏玲译.管理理论的丛林[J].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科版) , 1994, (1) .

[3]教军章.高校行政案例教学的价值定位: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

上一篇:体育教育训练学下一篇:非线性最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