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差异

2024-10-28

利率差异(共5篇)

利率差异 篇1

一、利率政策不同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官定利率, 利率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央行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 主要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 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以市场为基准, 确定利率水平, 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制定利率的方式, 充分发挥了利率水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利率风险结构不同

按照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应该是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 风险越低, 收益越低。

中国利率水平与风险并没有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在我国, 国债风险很低, 接近无风险, 而商业银行存款相比国债风险较高, 但利率水平却呈现了与风险正相关的关系。我国2009年10月15日至2009年10月31日发行的凭证式 (五期) 国债利率为2.60%, 而同期存款利率为2.25%。利率与风险脱钩, 容易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率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 容易使资金供需双方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而美国利率结构充分反映了利率与风险的关系。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资信度很高, 其发行的国债风险很小, 而美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很高, 存在着破产和倒闭的风险, 风险相对较高。美国2009年12月的国债利率为0.43%, 而同期存款利率为0.50%。

三、变化频率和幅度不同

1. 美国利率变化频率比中国利率变动频率大

美国实行的是市场化利率, 利率水平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对及时的调整, 平均每2-3个月, 利率水平就会变动一次, 而2001年全年, 利率水平变动了12次, 仅1月一个月就变动了3次 (2001年1月3日:5.75%, 2001年1月4日:5.50%, 2001年1月31日:5.00%) , 极少出现利率水平1年不变的情形。而中国利率即使在变动最频繁的2007年, 也只变动了6次, 而在1994年、1995年、2009年三年, 中国利率水平一直没有变动。美国及时变动的利率水平, 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水平, 并对经济进行调节。中国实行的是官定利率, 对利率水平的调节相对具有滞后性, 并不能及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利率, 利率的效果有时不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

2. 美国利率变动幅度比中国利率变动幅度小

由于美国利率变动的频率相对较大, 每一次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 从2006年6月29日的6.25%降到2008年12月16日的0.50%, 用了12次的调整时间, 而中国从1993年7月11日的10.98%降到2002年2月21日的1.98%只用了8次的调整时间。

四、原因分析

由于中美利率的形成机制各不相同, 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其特殊性, 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对资金的供需双方和金融市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在金融市场中, 合理的货币价格, 即利率, 要由资金的供、需双方来决定。在我国,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是资金的主要供给方, 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资金的主要需求方, 二者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而影响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1.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过高, 虽然已有1.

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并无根本上的改观, 这已严重威胁到了金融体系的安全;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尚未完成, “国有”色彩还很浓重, 基本不自负盈亏, 独立性很差, 在运行中还要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 导致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重城市和大企业, 轻农村和中小企业”, 而对不应贷的款却迫于压力不得不贷。这样商业银行的利率传导就偏离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 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2. 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 但国企中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国企对银行过度负债,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利率的提高必然会加重企业的利率负担, 加大国企破产、倒闭的风险, 利率的制定会因社会的稳定性而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风险;由于国企缺乏“预算约束”, 融资时很少考虑成本, 对贷款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在政府的扶持下大胆借贷, 而不考虑还贷的问题, 产生了货币资金的虚假需求, 资金供求所形成的利率是不真实的。

3.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 体制不健全, 参加交易的资金量不大, 信

用工具种类也很有限, 致使利率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传导, 不能适应货币政策传导的需要, 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五、对策及建议

1.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着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后存, 先大

额后小额的原则,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使利率既能够反映金融商品的价格, 又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2. 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 健全市场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逐

步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交易品种, 加快发展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市场, 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交易主体的需要;同时, 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加强各类市场间的联系与协调, 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治理结构,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

切实实行政企分开, 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形成预算和债务约束, 使企业贷款时衡量融资成本, 减少资金需求的泡沫。

参考文献

[1]江春刘春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经济管理, 2007, (20)

[2]王淳:美国与中国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的比较分析——兼论对中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启示[J]金融经济, 2007, (22)

[3]王爱俭张全旺: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3, (09)

[4]曹萧华:加强利率—汇率联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J]现代商业, 2007, (23)

[5]郭树华中美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2005~2008[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2)

利率差异 篇2

一、曲靖市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情况

从2006年年初开始, 人民银行曲靖市中心支行在辖内建立了5个民间借贷利率监测点, 120户农户、45户其他样本作为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包括农户、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公务人员等。从调查及监测情况看, 全市2007年12月末民间融资总额约为60亿元, 占同期银行类贷款余额的15%左右。

从2007年对165户监测对象抽样调查情况看, 曲靖市民间借贷利率主要在[0, 10]、[10, 15]、15, 20]、30%以上区间。如图:

(一) 民间融资农户样本利率监测情况

2007年监测农户发生借贷业务209笔, 金额557.1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18.643%, 其中最高利率是50%, 最低利率为6%。利率在[0, 10]占5.46%、[10, 15]占28.57%、[15, 20]占46.12%、[20, 25]占13.82%、[25, 30]占5.02%、30以上占1.01%, 说明农村民间融资已步入市场行为, 投资回报已成必然。

(二) 民间融资其他样本利率监测情况

2007年监测的私营及个体工商户发生借贷业务71笔, 金额1185.7万元, 加权平均利率为18.65%, 其中最高利率是80%, 最低利率为5%。利率在[0, 10]占33.68%、[10, 15]占7.44%、[15, 20]占31.46%、[25, 30]占5.06%、30以上占12.23%, 说明私营及个体工商户民间融资利率主要集中在低利率区间, 因个人信用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 无息或低息比例占四成左右, 反映出曲靖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正在经历由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

(三) 民间借贷利率的主要特点

一是浮动区间较大。最高利率达80%, 最低利率为0。若少数急需性短期借贷利率高达80%, 而一些居民中的临时性借款, 一般不收利息;二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对较低, 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民间借贷利率相对较高, 民间借贷较为活跃。例如, 麒麟区 (曲靖市政府所在地) 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为20%, 明显低于辖内其他县市的民间借贷利率, 民间借贷活动也不如其他县市频繁。主因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 同时, 当地人均收入较高, 资金供给较为充足有关。三是在县域民间借贷中, 经济发不达的地区民间借贷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且利率相对较高。如:会泽县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高于曲靖市市区10%。四是利率定价及付息的随意性较大, 从监测情况看, 利率浮动幅度仅凭私人交情随意执行与收益等无关, 付息除利随本清外, 其他无规律可循。五是借款对象大多都是亲戚、朋友, 极少数是熟人和有业务往来的关系单位。

二、当前曲靖市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情况

(一)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上收, 利率浮动范围不大

在利率授权定价方面, 曲靖市辖内工、农、中、建、交、广发行贷款审批权全部集中在市级分行, 县 (市) 、区以下网点只有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权, 相应地贷款利率定价权集中在市级分行。在利率浮动方面, 贷款利率浮动集中在基准利率1~1.1倍区间;其中:一般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 级优客户下浮15%;经营性贷款利率普遍上浮10%左右, 对优质企业客户, 执行基准利率或下浮10%利率。

(二) 县级农村信用联社拥有贷款利率定价权, 但浮动较高

曲靖市所辖9个县 (市、区) 农村信用社, 能够自主进行贷款利率定价, 主要依据贷款对象、担保方式、期限、贷款用途、客户贡献率、入股情况等来确定, 利率浮动区间在基准利率的1~2倍之间, 其中以1.3~2倍的区间为主。如2007年, 曲靖市农村信用社有94.92%的贷款利率浮动在 (1.3, 2) 的区间, 期限以1年期为主, 总体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商业银行利率水平。

(三) 银行贷款利率的主要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利率上浮幅度低于农信社。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保持在30%的幅度, 而农信社利率上浮最高达100%;二是各商业银行利率具有趋同性。与辖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 虽然曲靖市商业银行能够自主进行贷款利率定价, 但由于同业竞争激烈, 导致贷款利率水平相近且贷款对象趋同现象明显, 集中向高端、低风险客户营销;三是利率浮动幅度与企业效益前景相关。市场竞争能力较强、效益良好、前景看好的企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信贷营销的主要目标, 贷款利率水平较低;四是浮动幅度与企业规模大小成反比。规模大或较大企业具有明显获取资金资源的优势, 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 而规模小的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 相应地要以较高的利率获得贷款;五是浮动幅度与信用等级成反比。信用等级是贷款风险的综合反映, 客户信用等级越高,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越低, 反之, 则高。

三、民间借贷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差异及影响

(一) 利率形成机制不同

目前, 曲靖市辖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依据是银行的经营成本、目标利润率、客户贡献率、风险溢价等因素, 综合考虑确定资金价格。由于受定价方法科学性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辖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不能完全符合市场化原则, 因为借款人除支付利息外, 还要支付诸如抵押登记费、评估费、保险费等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显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金的实际成本。而民间借贷利率则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实际情况在银行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提高或下降, 部分民间借贷反映出资金的实际价格。

(二) 利率水平不一致

曲靖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般在较固定的区间浮动, 最低不超过基准利率的0.85倍, 最高一般不超过基准利率2倍, 利率水平较平稳, 针对同一类型的客户群体和贷款种类, 利率水平也较一致。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波动性极大, 对信用好、私人关系好的借款对象, 利率可低至0, 而少数的民间借贷, 利率水平可高至银行基准利率5倍甚至上10倍。

(三) 不良资产率不一致

调查显示, 民间借贷利率虽然高于银行贷款利率, 这种非市场化的借贷行为, 不良资产率却低于国有银行。在会泽、富源、宣威等县 (市) , 尽管民间借贷的利率高, 但借债人对民间融资的还款意愿强烈, 放贷收回率极高, 不良资产几乎为零;与此相反的是, 对国有银行的贷款, 少数企业和城乡居民认为是国家的钱, 能拖就拖。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末, 曲靖市商业银行个体工商户不良贷款率高达20%。

(四) 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相互影响

一是民间借贷利率主要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影响, 总体上利率水平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呈正相关系。二是民间借贷利率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随行就市, 根据前面叙述的民间借贷利率主要特点, 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资金的成本和稀缺程度, 或多或少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能起到目前基层银行利率调节无法达到的效果,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是由于民间借贷手续方便灵活、借贷快捷迅速, 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一定挑战。基于曲靖市辖内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农村山区营业网点,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普遍较高, 已接近民间借贷利率水平, 在这一类地区, 民间借贷较活跃。由于民间借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个体私营企业, 其活跃和蔓延不可避免地侵蚀了中小金融机构的部分信贷市场, 瓜分其盈利, 使农村信用社吸存放贷压力加大。同时, 民间借贷的存在无疑会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 加强资金的组织力度, 加大信贷营销力度, 特别是增强对县域资金的吸收和利用工作力度。

四、存在问题

(一) 少数民间融资背离了资金的实际价格, 扭曲了资金的

正常传导渠道, 削弱了资金的“羊群累计”效应和宏观调控效果

同时, 民间借贷追逐高息, 到期不还、部分通过暴力收回借款, 融资双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民间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 将会影响着社会稳定。

(二) 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滞后

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趋同现象较严重, 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客户、信贷资金实际供求等情况对利率定价实行差别化细分, 同一类信贷产品利率定价趋同性明显, 而且由于贷款利率不包括其他借款人需求额外支出的诸如抵押费、评估费、保险费等费用, 利率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实际市场价格, 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失效。

(三) 商业银行高度集中权限的管理体制使利率传导机制不畅

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权的信贷管理体制, 审批环节多, 基层行丧失了利率浮动权限, 在贷款利率执行上缺乏弹性, 基层商业银行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和客户情况却没有定价权, 而上级审批机构权力集中却无法细致科学的掌握基层微观贷款需求, 二者的矛盾使得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在基层难以有效实施。同时, 商业银行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使得基层行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难以主动地去培植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执行贷款利率缺乏差异性,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效应不明显。

(四) 同业激烈竞争扭曲了贷款利率政策本意

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 为争夺辖内为数不多的优质客户, 纷纷压低贷款利率, 一些优质客户利用自身优势周旋于各金融机构之间, 以求得最低的资金成本, 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形势下, 处于发展期、真正亟须资金的中小企业却很难通过差别定价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受各家金融机构对优质客户竞争加剧的影响, 在基层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的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相关建议

(一) 正确引导、疏堵结合, 促其规范

一是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监督和管理民间借贷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舆论宣传教育, 充分揭露地下钱庄、“賨会”和其他金融“三乱”危害性, 提高群众金融风险意识, 塑造良好信用观念, 倡导群众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 对于确需向民间借款的, 提倡订立要素齐备的借款合同, 并在法律许可的利率范围内收付利息。三是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引导, 发挥其积极作用, 限制其负面作用, 使之成为资金市场一个有益组成部分;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的资金量、利率水平和交易对象等, 将民间融资纳入经济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体系。

(二) 实行银行贷款自主定价,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价格型工具对信贷资源配置和实体经济可产生渐进式影响, 民间借贷自主定价对此已有证实。2004年10月29日以来, 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 贷款计结息方式由银企双方协商确定, 实际上就是正规金融对民间借贷的有益借鉴。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可大大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信贷风险的补偿能力, 贷款利率涵盖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成本是合理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当贷款利率不能弥补贷款风险成本和支出时, 银行将无法充分计提各项损失准备, 信贷资产的损失会直接侵蚀银行资本, 威胁其持续经营。因此, 要保持金融机构的持续经营, 必须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三) 商业银行要完善自身信贷管理体制, 下发一定的贷款利率定价和信贷权限

一是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民间借贷市场进行研究, 开发适合该类客户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给基层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利率定价权限, 针对性的进行金融服务。二是下放基层一定的信贷权限, 通过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量, 利用信贷增量和民间借贷利率的关系, 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水平上, 有效控制银行储蓄量和民间融资量的比重, 间接削弱民间资本市场潜在的风险。

(四) 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继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利率差异 篇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把主要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的目光牢牢地集中在房地产信贷领域。在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过程中, 利率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指标存在并且发挥作用。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证明的, 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 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市场, 由于房地产商品自身的不可移动性和房地产消费的区域性, 不同地区房地产难以互相替代, 这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呈现区域性不平衡。

二、统一利率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一) 变量设置、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全国35个大中城市 (东部16个、中部8个、西部11个) 从2001年到2008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选取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住宅价格指标;选取相应区间的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实际值作为利率政策指标。相关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实证检验前, 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

(二) 实证检验

1、数据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所有变量皆为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在平稳性检验基础上, 本文使用E-G两步法对35个城市的房价和相应的实际利率分别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 从开发商的角度, 即供给角度来进行检验。用最小二乘法将35个城市房屋价格销售指数的对数和相应的实际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回归。其回归式如下:

模型中pi为第i个城市的房屋价格销售指数;ri是第i个城市的实际利率。

回归结果显示, 房价与贷款基准利率具有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的城市在中部有4个、东西部各1个。

其次, 从消费者的角度, 即需求角度进行检验, 方法同上。回归结果显示, 房价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具有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的城市在中部有4个、东部1个、西部2个。

3、误差修正模型。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地区住宅价格变化原因, 研究利率的短期变动对房价的影响。对于通过协整检验的城市, 分别用其房价与房价的一、二、三期滞后项、贷款基准利率指标及其一、二、三期滞后项以及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由于所有样本的第三期利率滞后项的对数差分的检验结果无一显著, 故将之去掉。因而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如式 (2) 所示:

其中, pi, t是第i个城市的当期房价;ri, t是第i个城市的当期利率水平;εi, t-1表示第i个城市协整回归所得残差是上一期值。

误差修正结果表明:短期房价受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滞后项短期变动影响的城市有3个, 其中东部1个、中部2个。利率及利率的滞后项对房价的影响基本呈正向相关。这说明,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能够对房地产供给起到抑制作用。而利率及其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值都较小, 说明利率短期变化对房价短期走势如果有影响的话, 其弹性也较小。房价的滞后项对当期房价存在短期影响的均为正向影响。这说明, 在一些城市, 房价短期变化具有惯性, 也即这些地区的房价受其他一些与利率无关因素的影响。

同理, 构造误差修正模型, 对于房价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存在协整关系的城市, 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短期变动对消费者购房需求从而对房价的影响程度。误差修正结果表明:短期房价受住房贷款利率及其滞后项短期变动影响的城市有4个, 其中东部1个、中部2个、西部1个。值得注意的是,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利率及利率的滞后项对房价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

4、差分经典回归。对于房价与利率不具备长期协整关系的城市, 本文对其数据进行了差分以消除数据非平稳造成的影响, 之后进行经典回归, 来寻求利率及其滞后项短期变动对房价变化的影响。

仍然是首先从开发商的角度, 检验贷款基准利率的短期变动对住房供给从而对房价的短期变动的影响, 构建经典回归模型如式 (3) :

其中, pi, t是第i个城市的当期房价;ri, t是第i个城市的当期利率水平, 实证过程不断剔除不显著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贷款基准利率对短期房价存在影响关系的城市东部有6个、中部2个、西部3个。

同理, 从消费者角度对房价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的24个城市构建房价短期变动与房价短期变动滞后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短期变化及其滞后项的经典回归模型, 不断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回归结果表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对短期房价存在影响关系的城市数东部7个、中部2个、西部1个。

三、结论

综合此前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差分经典回归三个部分, 现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知, 东部房价与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短期关系比较显著, 受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短期影响最少的是西部地区。而中部房价与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更多的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利率政策对中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在长期来讲最有效, 而对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影响短期最明显, 但长期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红, 殷红.房地产金融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京奎.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与住宅价格———对中国四个直辖市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 2005.5.

利率差异 篇4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 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 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世界贸易格局也有重大影响, 因而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必然全球瞩目。

整体来说, 汇率波动是一种常态, 尤其是伴随新型金融危机的出现, 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必然导致各种货币的汇率波动的区间增大。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 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并步入升值通道, 直至2015年8月, 央行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币汇率, 释放潜在贬值压力, 截止最新时间,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跌破6.5关口, 为近年新低。

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逐渐扩大, 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国际的热点。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之外, 还受到一些经济变量的内生影响, 如国内经济增长、基础货币的供给等。在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研究过程中, 基于两国利率差异的利率平价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分析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张萍 (1996)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由于中国市场存在资本流动限制、汇率预期形成机制简单化、汇率形成缺乏效率等特征, 使得利率平价在中国较难适用。但是张萍认为利率平价通过有限的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确实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 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 这一形式反映了国内金融运行机制从原计划经济下封闭的行政管制的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 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的不协调的关系。扬帆 (1997) 指出除了计划利率、外汇管制以外, 外汇远期市场的缺乏也是影响利率平价发挥作用的重要体制性因素。他指出:人民币汇率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 利率平价对汇率的影响不是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体现, 而是通过商品市场体现。易纲和范敏 (1997) 对中美间汇率和利率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人民币会不断向完全可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迈进, 中国的利率政策制定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市场因素, 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将来中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杜金珉和郑凌云 (2001) 通过对中美两国利率差异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关系的检验与分析得出了很相似的结论, 他们指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利率平价理论, 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大多数假设。

三、计量分析

本文是基于抵补利率平价模型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抵补利率平价建立在现货和远期两个市场反向操作的过程之上。现假定投资者在t期把一单位的本国货币换成外币投资, 为了避免在t+1期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外币贬值、本币收入减少, 就要在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市场上同时进行反向操作。

如果记本币利率为I, 外币利率为If, t期外汇市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为Et, 远期汇率 (远期期限为t+1) 为FE, 那么1单位本币可换成1/Et的外币, 经过t到t+1期投资后可获得本息为的外币收入。为了避免由于汇率变化带来的外币贬值风险, 同时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卖出数量为的外汇, 即到期时按照远期汇率把投资获得的外币换成本币, 所得的本币数量为。而如果直接将一单位的本国货币投资在本国货币市场上, 在相应时期可获得的本息为1+I, 如果投资本外币资产的收益不相等, 比如投资在国外的收益率大于国内投资, 投资者将购买即期外汇, 卖出远期外汇, 导致即期外汇币值上升和远期外汇币值下降, 缩小两种投资的利差, 最终使得两种投资的收入相等, 这时套利活动停止。即均衡有:

经过整理有:

在利率If较低的情况下, , 于是:

这就是抵补利率平价的结论: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利率高的货币即期汇率会升值, 远期汇率会贬。

1. 计量模型

2. 数据选取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样本选用2008年1月到2015年2月共计86个月度数据, , 以2008年1月为基期。

(1) 汇率FEt、Et

基期汇率选取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 人民币远期汇率选取的是人民币NDF市场的1月期人民币远期汇价。在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减去远期汇率的差值, 为正值表示即期大于远期, 汇率贴水, 人民币升值;为负值则表示即期小于远期, 汇率升水, 人民币贬值。

(2) 利率If、I

利率选取的是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Shibor和Libor, 同业拆借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期限短, 属一种短期融资, 该利率很好的体现了一国资本市场的资金短期需求供给现象。两者之差, 表现了中国与国际资本供需的差额。该值的增大, 表现为中国对资本的需求更大, 即更高的利率。

(3) 短期资本

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入规模来表示对汇率升值的短期冲击。短期国际资本总体具有很强的投机性, 对外汇的短期波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响。但短期贸易融资不属于短期资本流动。各文献中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间接法和混合法。本文采用的是最简单的间接法来计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国际短期资本规模=外汇储备变动规模+错误与遗漏规模-经常项目规模-FDI。

以上各项均是在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与财经网站上所得。样本数据统计如表1:

从图我们也可以看出除了受08年金融危机,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来应对国内的次贷危机, 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 表现为那段期间人民币远期汇率大幅贴水, 人民币即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有着较大波动, 之后的情况能看到即远期汇率差与国内外利率差有着较为明显的联动关系。

3. 计量分析

使用计量软件Stata11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数据, 为避免伪回归, 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检验, 本文采取的是ADF检验, 首先对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特征进行检验, 对非平稳序列进行修正, 使非平稳变量序列差分一次或两次后成为平稳序列。

滞后阶的选取对应VAR表示法的滞后阶数, 经过数据处理可得最佳滞后阶数为滞后2阶。然后在滞后2阶的基础上, 对各数据变量经行单位根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

经检验所有变量都是原序平稳的。

首先确定协整秩, 即共有多少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

包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的协整秩迹检验结果表明, 有且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 (打星号) 。而最大特征值检验也表明, 在5%水平上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

下面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协整方程, 由于只关注长期效果所以不列出误差修正模型。

结果显示1单位变动的国内外利率差, 将导致约0.095单位的即远期汇率差变动, 表现为Shibor较Libor增加1个单位, 会导致人民币增值0.095个单位。这完全符合经济学的预期, 一国利率上升, 会引起套利活动, 即兑换成利率上升货币以套取利差, 引起即期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增加, 该国货币升值 (直接标价法下即期外汇汇率下降) , 而远期套利获利回吐, 又会使利率高的货币供应增加, 该国货币贬值 (直接标价法下远期外汇汇率上升) 。但是p值较大, 在1%显著水平下不是很显著, 在5%显著水平下较为显著。

同理可以看出, 1单位的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影响是0.0046单位的人民币增值预期, 这也符合经济学理论。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 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会上升。由于定期间内, 各国的货币发行量保持稳定, 不会大幅变动, 总的货币供给不会出现相应的变动。出于供求关系的影响, 人民币有升值需要。

且p值表示影响显著, 即在短期, 短期资本对汇率的波动和贬值有着显著地影响。

如表4所示, 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可以发现即远期汇率差与国内外利率差, 即远期汇率差与短期资本净流入均拒绝不为因果关系的原假设。

上述结果表明, 从短期来看, 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是人民币预期变动的变动的决定因素, 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人。从长时期来看, 短期国际资本流人和国内外利差的变动都会影响人民币预期的变动。由于由资本市场对资本需求的反应反映到利率上, 再由利率反应到各个市场, 再由市场反映到汇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传导机制的畅通, 不难理解在短期为何是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四、结论和启示

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冲击影响在于短期, 而要使得汇率的波动受到抑制乃至使汇率的走势朝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还是利率政策的引导。

1. 放宽利率管制

目前我国于2015年进入降准降息通道, 通过多次降准降息政策措施的实施, 我国利率水平虽然还是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但也有了一定下降幅度, 同时利率市场化也走到了最后阶段, 在整个2015年, 我国在资本市场改革还是收获颇丰的。但是这个利率市场化仍然是模式上的利率市场化,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可以看到, 政府和监管机构对整个市场利率仍然有着频繁的干预, 对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定价起着很大的影响, 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自2007年我国推出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后, 始终没有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已经获得的政策成就的基础上, 进一步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 使得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2. 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市场化是同利率市场化一样重要的经济目标, 目前人民币汇率人为管理的影响过大, 并不能为了保障汇率稳定而损失汇率浮动的市场化。对汇率市场进行管理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放宽干预手段, 并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汇率波动制度。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步完善发展市场经济, 对于汇率市场的管理也应当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除此之外, 还应当配套一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新政策, 如引入外汇询价交易等, 使得外汇波动能真正反映出外汇市场的影响因素的变化, 这不仅能促进国内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良好发展, 也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范剑.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及约束条件研究[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6, 4 (8) :78-79.

[2]叶佳.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4) :18-21.DOI:10.3969/j.issn.1672-5379.2007.04.005.

[3]丁伟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与汇率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DOI:10.7666/d.y2115471.

[4]高国华.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9.

[5]叶莉, 郭继鸣.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 32 (2) :107-111.DOI:10.3969/j.issn.1007-2373.2003.02.023.

[6]马明, 刘洁宁.人民币对美元利率平价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23 (6) :25-34, 73.DOI:10.3969/j.issn.1674-1625.2008.06.003.

[7]孙冬.基于协整、VEC、GARCH-M模型的人民币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DOI:10.7666/d.y1204915.

[8]叶莉, 郭继鸣.基于利率平价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新兴金融市场冲击的理论探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1, 30 (4) :79-83.DOI:10.3969/j.issn.1007-2373.2001.04.017.

[9]周虎群, 李富有.资产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基于随机风险溢价KFG理论模型的修正[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1 (4) :59-63.DOI:10.3969/j.issn.1000-2731.2011.04.011.

[10]王军.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及其防范[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1) :17-23.DOI:10.3969/j.issn.1000-7636.2011.01.002.

[11]孟晓宏.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供给过程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12) :34-37.DOI:10.3969/j.issn.1009-2382.2006.12.008.

利率差异 篇5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标志着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和艰难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处于缓慢推进的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导致存贷利差收窄,这将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巨大冲击。基于此,本文关注的问题是: 利率市场化程的推进对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风险选择行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存在哪些差异?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该如何处理不同类型银行在竞争度与风险关系方面的差异性?

关于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存在两种观点: 竞争脆弱论和竞争稳定论。Keeley( 1996) 、Allen和Gale ( 2000) 、Petersen和Rajan( 1995) 等支持“竞争脆弱论”,他们从特许权价值的角度对竞争与风险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竞争加剧将会削弱银行的市场力量,损害其特许权价值,从而恶化银行与存款者间的代理问题,最终削弱银行系统的稳定性。Beck et al. ( 2006) 对1980 - 1997年之间69个国家的47个银行危机样本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论是: 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与银行集中度反向相关,即竞争会导致银行风险积累。Turk - Ariss ( 2010) 实证检验了60个发展中国家1999 - 2005年共825家银行的经验数据,认为市场力量虽然导致成本效率降低,但有助于保持银行稳 定,支持“竞争 脆弱论”。Mishkin( 1999) 、Boyd和De Nicolo ( 2005) 等则支持“竞争稳定论”。Mishkin ( 1999) 指出集中系统中的大银行由于“大而不倒”得到隐性补贴,道德风险问题变得突出; Boyd和De Nicolo ( 2005) 认为银行竞争与风险遵从“风险转移效应”,即竞争能够通过市场作用降低利率、减少负债企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使银行信贷风险下降。Boydet al. ( 2009) 等则利用多国样本得出集中的银行系统风险承担越大,其未偿风险越高,倒闭风险越大。Berger、Klapper和Turk - Ariss ( 2009) 使用23个发达国家的8 235家银行数据,发现竞争加剧会推高信贷风险,但其总体风险却会随之下降,因为银行通过使用各种风险防御措施来降低其整体风险暴露。

近年来,除以上对立观点外,有学者试图对两种观点进 行融合。Martinez - Miera和Repullo( 2010) 指出,尽管在“风险转移效应”下贷款市场上的竞争会降低贷款利率,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银行的收益也会随之下降,并损害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即存在“利润边际效应”。他们认为,在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之间表现为U型关系。Wagner ( 2010) 同样认为银行竞争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国内学术界也针对银行竞争和银行风险的关系开展了研究,观点和结论各不相同。陈伟光和李隽 ( 2007) 使用银行系统职工人数和分支机构增长率作为银行竞争行为的度量指标,发现竞争有损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杨天宇 ( 2013) 指出银行集中度和竞争度越低,银行风险越小。张宗益和吴恒宇 ( 2012) 认为竞争有助于缓解银行信贷风险,但对其整体风险的控制无显著影响的结论。牛晓健和裘翔 ( 2013) 认为中国低利率的环境会催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由于国内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对银行整体进行研究,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不同类型银行具有鲜明的差异,一刀切式的结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现实意义较差。本文从不同银行在竞争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出发,引入时间哑变量和存贷利差,从两方面度量利率市场化这一金融改革,实证考察不同类别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差异性。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考虑到不同银行面对的市场环境有所差别,本文对银行进行了分类,试图寻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不同类别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差异; 其次,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引入利差变量扩大对利率市场化的观察视角,以存贷利差和时间哑变量双重变量衡量利率市场化,同时,选取多种风险指标衡量银行风险,力争从不同角度得到客观结论。

二、研究设计

( 一) 模型设计

根据现有研究,本文的理论假设是: 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受到“风险转移效应”和“利润边际效应”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两种效应综合得到的结果表现为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之间呈U型关系。

“风险转移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信贷市场中,集中的银行系统具有较高的市场利率,从而会推高贷款市场利率,导致借款企业承受较大的偿债压力,增加企业寻找高风险项目的动力,最终使得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增加; 相应的,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增加。与此相反,当银行竞争度提升时,风险降低。

“利润边际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的加剧会降低贷款市场利率,降低负债企业的偿债压力,从而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降低将导致银行的收益随之下降,使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受到损害,从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当利率降低对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强于利率降低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正面影响时,利率边际效应发挥作用,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向关系。

综上所述,本文以Martinez - Miera和Repullo( 2010) 提出的“银行风险与竞争呈U型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引入银行竞争度的二次方项对银行风险与竞争度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测度。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Risk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银行风险,分别用总体风险和信用风险刻画,Compit度量第i家银行第t年的竞争度,F( n)it为一组银行控制变量,用来控制银行其他变量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G( n)t为一组宏观控制变量,用以控制宏观环境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

( 二) 变量选择

1. 银行风险

( 1) 银行信贷风险。选择不良贷款率的超越对数函数 ( PL) 作为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考察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风险———贷款市场上的风险行为。由于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有界,为保证模型等式左右的一致性,本文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超越对数处理,以消除其有界性。PL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D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不良贷款率。PLit是不良贷款率的增函数,银行不良贷款率高意味着银行的信贷风险大。

( 2) 银行总体风险。选择Z指数作为单个银行总体风险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单个银行的破产风险。具体来说,Z指数将盈利性指标、杠杆比率和盈利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和银行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带来较高的银行稳定性,而较高的盈余波动性则带来较低的银行稳定性,因此Z指数是银行总体风险的反向度量,即Z指数的增加意味着银行风险暴露的减少,说明银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Z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E /A表示银行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σROA代表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本文采取3年滚动窗口对σROA进行计算,以增大其分母的变动幅度,避免Z指数的取值完全由分子决定。

2. 银行竞争度 ( Lerner 指数)

勒纳指数基于非结构式的新经验产业组织( NEIO) 理论来衡量银行的市场势力,度量了银行产出的边际价格超过其边际成本的百分比,即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该指数介于0到1之间,Lerner = 0为完全竞争,Lerner = 1为完全垄断,0 <Lerner < 1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Lerner指数与银行竞争度呈反方向变动,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it是银行的产出价格,由银行总收入 ( 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MCit是银行的边际成本,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得出。本文借鉴Angelini and Cetorelli ( 2003) 及Fermandez and Maudos ( 2007 ) 中的计算方法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假设银行总成本为银行产出、银行资金价格、银行劳动价格、银行资本价格和技术变动的 函数, 即TC = C( TA,W1,W2,W3,Trend) 。银行的资金价格 ( W1) 用存款利息支出除以总存款表示,银行劳动价格 ( W2) 用人员开支除以员工人数表示,银行资本价格 ( W3) 用资本费用除以固定资产表示,其中资本费用为扣除人员开支后的营业成本,Trend表示技术变动,用时间趋势衡量。

经计算,Lerner指数走势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2000 2012年中的Lerner指数的均值走势1。在现实情况中,具有较大资产规模的银行在资产配置、资本获取、员工配置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即由Lerner指数反映出来的银行竞争度较低,故图1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不同类型商业银行Lerner指数趋势的分离说明将银行分类进行竞争与风险的研究是必要的。

从图1还可以观察到,自2004年利率市场化政策实现实质性推进之后,银行竞争度整体态势先降后升,这说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产生了有效促进,利率上限的适时放开有利于信贷资产的审慎定价和行业内部的有效竞争。但2009年之后,Lerner指数走势向上反转,特别是大型银行的竞争度不升反降,说明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大型银行因其固有优势所获得政策支持更多,故其市场势力在此阶段逐步攀升。

3.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本文选择时间哑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事件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选择存贷利差方面的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渐进式影响。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故本文以此为起点构建时间哑变量 ( Y05) 刻画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自2005年起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存贷利差方面,本文从基准存贷利差 ( LD)和银行净利差 ( IGAP) 两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贷利差依照“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放开,而净利差的变化趋势由于银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在2005年之后呈阶段性降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则持续增长。基准存贷利差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差值。考虑到利率政策的时滞性,我们选取年度加权值进行计算。银行净利差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IR为实际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总生息资产之商; DIR为实际存款利率,等于利息支出除以存款与短期借款之和。2000 - 2012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走势见图2,其中中小型银行代表中小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大型银行代表大型银行平均净利差。

图2中,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走势出现明显分离,中小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始终高于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由此可见,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面对的市场有所差异,中小银行面临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净息差; 与此相对应,中小银行面对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该图也为中小银行对存贷业务依赖较大提供了佐证,说明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对于利息和风险追求的动机也更为强烈。

4. 其他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宏观经济活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经济增长环境、货币环境等作为额外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加入存贷利差和时间哑变量来控制这一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环境 ( p GDP) 用平减后的实际GDP来刻画,我们预期银行风险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较小。货币环境 ( MG) 由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衡量,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过多的货币流动性带来资金业务的快速扩张和银行间的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提升。

为控制其他银行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择银行规模、存款规模、净资本占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作为风险的解释变量。银行规模增长率 ( Sizegr)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表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不平稳,故引入其自然对数的差分项度量。规模较大的银行由于具有更大的投资范围和更多的投机机会,因而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散能力; 但同时,由于“大而不倒”的隐性保护政策,规模较大的银行对于高风险业务具有更高偏好,导致风险的积累。净资本占资产比率( EA) 值越高,意味着银行防范风险性资产引发重大损失的能力越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强。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贷款业务仍占据较大比例,本文引入存贷比 ( DB,即贷款总规模/存款总规模) 以衡量由于存贷款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三、实证研究

( 一) 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0 - 2012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银行的标准为: 能够收集到关键指标———员工总人数的商业银行。样本涵盖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6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8家农村商业银行,样本总资产占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在70%2以上,具备较高的代表性。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中国金融年鉴、国泰安经济数据库及商业银行年报。借鉴吴栋和周建平( 2006) 的银行分类标准,依据资产规模和经营区域两个标准将样本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同时也是通常意义所指的全国性银行,中小型银行则包括小型股份制银行 ( 恒丰银行、浙商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截面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发现样本数据存在截面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同期相关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可行的方法有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等。在三种方法中,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仅适用于长面板( 本文T仅为13,属于N > T,因此不适用此方法) ,而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对小样本数据的适用性较差,故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作为实证方法。在标准差选择方面,Hoechele ( 2007) 通过对聚类文件标准差、White异方差一致 标准差、Newey - West标准差和Driscoll - Kraay标准差进行比较,指出当存在截面异方差时,Driscoll - Kraay标准差回归效果最优。因此,考虑本文数据结构特征,并且在豪斯曼检验3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固定效应 ( 组内) 搭配Driscoll - Kraay标准差,回归结果见表2。考虑到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采用不同的银行控制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的方向及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本文模型具有稳健性。

(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度与风险间行为关系确有不同,体现在拐点和U型关系的方向两方面。模型1、3、5中,Lerner指数的平方项显著,符合Martinez - Miera等 ( 2007) 提出的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呈U型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本文将Lerner指数的分布与该二次函数的拐点4进行比较。银行总体Lerner指数的82. 9% 分位数为0. 539,拐点为0. 540,可知从银行总体来看,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 大型银行拐点为0. 792,结合其Lerner指数98. 1% 分位数为0. 788,可以判定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 小型银行拐点为0. 171,Lerner指数15. 1% 分位数为0. 169,可得出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为直观表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拐点关系和U型曲线开口方向画出银行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关系的概念图 ( 见图3)5。

由图3可知,银行总体的拐点位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U型曲线的分布截然不同,大型银行受到“风险转移效应”的影响更大,竞争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总体风险的降低,而小型银行的竞争 - 风险关系则由利润边际效应主导,激烈的竞争会削弱其稳定性。该结果与现实经济中的情况相符: 大型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内控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因而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竞争增加能够促使其业务转变,从而有利于降低总体风险。与此相反,由于其自身实力较弱,激烈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是利润降低,抗风险能力的削弱。

模型2、6中,银行竞争度与信贷风险正向相关。竞争度的提升可能会导致银行承受较大的利润压力,导致其取得高利润业务的动力增大,对业务风险的审核要求降低,信贷风险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中小银行由于其业务单一性和对于利差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模型4却显示,大型银行信贷风险与竞争度相关性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型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较广泛的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因而信贷风险受竞争度的影响不大。

表1、表2中基准存贷利差和净利差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 对于大银行来说,净利差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与信贷风险负相关,也就是说净利差虽然导致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但降低了其总体风险; 中小银行则正好相反,其净利差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但与与信贷风险关系不显著。关于利差的实证检验说明: 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营业范围受限、网点数量少、内部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相比大型银行更加依赖传统业务,因此净利差的收窄将会直接威胁其生存经营,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识别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关系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尤为重要。

对时间哑变量Y05的实证检验结果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竞争度和风险的关系确有影响,表现为在利率市场化实质推进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对改革不适应等原因,阶段性经营风险却有所累积。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运行产生巨大影响,市场结构与竞争机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的关系随之不断变化,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不同的竞争格局。本文利用2000 - 2012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

1. 样本期内不同类型银行的Lerner指数和净利差的走势显示出明显差异。2004年后商业银行竞争度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但是大型银行Lerner指数始终高于中小型银行的Lerner指数,且在2009年后呈现扩散态势。结合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差异性来看,竞争度的分化对两类银行的总体稳定性都是不利的。净利差方面,中小银行净利差逐年扩大,且在2009年后有快速增长的态势。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面对的是收益较高、风险较高的市场,其对于风险的追求动机更为强烈。

2.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在银行竞争度与总体风险的关系上,大型银行受“风险转移效应”影响较大,竞争加剧有利于其稳定性,而中小型银行则由“利润边际效应”主导,竞争加剧将增加其总体风险。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形成机制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市场化特征将推动大型银行向业务综合化转型,而中小银行将面对生存挑战,因此中小银行应发挥关系型业务优势,以小微业务向下扎根不失为其有利选择。

【利率差异】推荐阅读:

国债利率05-21

浮动利率05-29

拆借利率05-30

利率模型06-04

利率水平06-05

利率上调06-16

利率06-17

利率互换06-19

执行利率07-26

投资利率08-31

上一篇:疗效观察与评价下一篇:煤工尘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