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2024-10-25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 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读懂教材,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其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 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用时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 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 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刻度的标杆和皮尺, 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为难, 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 量一下标杆的长度, 再将标杆立起来, 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 并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过的比例的内容, 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 同学们不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表面模型供上课用, 这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并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了;看过了, 可能就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是21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 这个时代人才辈出,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 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 我们要“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学,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 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1/5、1/15、2/11、3/8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1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8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2/1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1份, 也有这样的2份, 却不能化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的价值。

总而言之,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 课堂将思路畅通, 热情高涨,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会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例如, 我在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数学例子。打动学生童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对于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有着广泛的意义。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 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读懂教材,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其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篇2

蔡桥小学 陶源

干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理念决定行动,方法决定成败。想把小学数学教学这件事情干好,同样需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学学科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高度抽象性和规律性。

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表现为好奇、好动,喜欢形象、直观,抽象、推理能力差,注意力不持久等。

根据个人的经验,我把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概括成“一个理念、两个动力、三个阶段、四个方法”。

一个理念,就是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图形性质,并且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记住现成的数学知识比猫画虎地拿来套用。

两个动力,就是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既有用又有趣,充分发挥“有用”这个外在动力和“有趣”这个内在动力的作用。

三个阶段,就是把握好学习过程由“感悟”到“掌握”再到“贯通”这三个阶段。“感悟”就是通过探索和思考,初步发现、感知和领悟新事物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就是经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得到新知识,并能初步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解决一些课本上和生活中的问题;“贯通”就是把所获得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并在解决问题和深层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思考时间,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尊严、有追求、可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 篇3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在教改实验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总结教改与实践经验,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有以下认识。

一、关于数学教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数学文化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我们将学生的发展、数学素质的提高概括为:三主、四基、三系统、三层面。

(一)三主是指在发挥学生主体自觉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能力发展过程和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的自主能动作用,学生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认识的内化过程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学生要把人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或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或思想观点,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教师的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有效地转化。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数学教师就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同时应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承认学生具有巨大潜能,每名学生都有待于完善,相信每名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材的;学生又是具体的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四基是指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改为“四基”,提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学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对应思想、假设思想、比较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可逆思想、化归思想、变中抓不变思想、模型思想、整体思想。那么,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主要有以下途径:(1)在教育目标中明晰;(2)在知识的形成中落实;(3)在方法训练中强化;(4)在概括总结中升华。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动。它一般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根据从事数学活动的不同模式,数学基本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的数学活动、间接的数学活动、专门的数学活动。每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所在的学校的现实环境,围绕数学素养创造性地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三系统是指发展学生心理的三大系统

1.动力系统——需要、兴趣、动机、爱好的情感倾向

动机是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它作为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是同学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但是,并不是任何学习需要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当学习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的积极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有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即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人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兴趣的一种,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个性倾向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巩固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2.认知系统——语言、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1)记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的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采用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识记概念,记忆方法是处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过渡时期。

(2)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他们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但整体来看,思维是处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3)注意特点。在生动有趣的课上,在争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时,学生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有意后注意,即在思维活动开始后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扰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了,这就发展到有意注意为主的时期。当然,小学生好动,思维持久性差,也就是小学生的听讲是断续进行的,学生注意的间歇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这说明学生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4)语言特点。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是很不丰富的,特别是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科学,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行为自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行为调整

小学生犯错误,绝大多数并不是不懂章法或者明知故犯,而是缺乏一种对自我言行的控制能力或自制力,不善于协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意教育的明确性;把握教育的预见性。

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对小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耐心的、细致的、持续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建构数学素质的三个层面

1.数学知识素养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据、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数学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建模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含推理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心理素养

核心是数学思维品质——思维的前瞻性、思维的完善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开拓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可操作性。

3.数学精神素养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

二、对数学教学的新理解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数学活动,以探究已知初等数学为对象,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多向互动、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目的明确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教学构建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趣味交流和发展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数学教学有以下的层次: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教师的教育反思。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注意获取信息反馈,及时矫正弥补、效果回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创新

数学创新的根本在于提升“文化”,挖掘我国教学之精华,如启发式教学;接纳他国教学之真谛,如发现法、掌握学习等。因此,一是学习、二是思考、三是实践探索、四是归纳升华。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在于突破、在于创建,不在于解读,不在于按条款办事,而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1.知识不能灌输,只能是学生自己获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能力不能根植,只能是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内化的思想方法,外化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3.情感不能产生于空洞的说教,只能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有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才可能有情感的体验和倾向,情感的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困难,才能有意志磨炼。这一切都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完成。

概而言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文化心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

四、数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究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再用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为社会科研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孝武,管南雄.新课标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2]何雄智,王兴宇.小学数学教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结合刍议 篇4

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科学结合,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趣味化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氛围之中,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定要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 尽可能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数学命题和公式的基本原理。有了目标和兴趣, 还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样教师才能把课堂教学的秩序搞好, 把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调动起来, 这也是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创设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动形象的文化背景, 充分发挥趣味化教学资源优势, 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 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起来, 与同学们一块探讨, 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实施形象化演示, 并且进行动态化的直观教学观摩, 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情境, 使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善, 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整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有效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营造积极探索的文化氛围, 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强化训练,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夯实基础, 培养习惯, 启迪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基础是成功的起点, 没有好的基础, 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抓好学生的基础, 特别是小学教师, 绝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 让他们养成一次弄明白的习惯。教育家洛克说过: “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现实中人们常说, 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高度去看教育, 那么就会觉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了。 现实中,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我那时学习有多好, 就是没有那个命, 但仔细分析, 就是因为习惯不好。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的。一是提前预习的习惯; 二是及时复习的习惯; 三是善于提问的习惯; 四是规范书写的习惯; 五是关于倾听的习惯; 六是持之以恒, 坚持的习惯。其实我们都明白习惯的重要性, 但往往对于学生的习惯, 不能坚持到底, 有时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放弃了。这样, 习惯就不利于培养。

三、改变传统, 构建新型的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 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重点, 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 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器材的使用,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形象化表现。教师通过实施 “数”与“形”的有效转化, 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同学们交流, 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 这一切可通过构建新型教学环境实施,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教学情境,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对课堂教学进程实施有效的调控, 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及其内在的规律, 对概念的形成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反复演示, 直至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为止, 从而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 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 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鼓励探索, 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 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 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实践, 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 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去获取知识, 在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在课外书籍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关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 人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爱听好听的, 不爱听刺耳的, 虽然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 在他们有成绩时、有进步时多鼓励, 让学生有自信心, 信心足了, 学起来就有劲了, 觉得自己不是一事无成的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会给教学产生良好效果。

结束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理念成功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 构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文化情境, 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把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 和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 融会贯通, 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在成熟理论指导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充分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新型教学理念, 构建和谐文化氛围,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实践全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倡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全过程, 改变传统教师教与学生认真听讲的二元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创建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探讨的激情与欲望, 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 篇5

亿利东方学校刘耀飞

生本教育是对当前师本教育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生本教育的基本方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有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老师们都清楚一件事: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就是之一。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有的学生经常说话或插话;在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窃窃私语或自由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会争论不休……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应如何组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

一、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刚开始时,可能是自己还不懂怎样更好的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能学生习惯了那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显得沉闷,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我自己也很累、很没劲。但是,多次尝试、慢慢引导后,还是觉得小有成效,我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就拿我的计算教学为例,我放手让学生先学、合作、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让我欣慰,更让我惊叹。具体表现在:

1、有一部分孩子通过自学课本就掌握了笔算的书写格式;

2、有一部分学生能用多种口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3、最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孩子不仅上课时能大胆上台当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课后也能主动为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同学进行讲解,互帮互学的氛围浓厚了许多。

二、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进行或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在竞争、合作、个体化三种目标结构中,竞争的情境容易激发能力差异观念,导致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合作和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则有利于培养掌握目标。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社会比较和评价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不明显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低成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们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时机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吴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全新的学习方式;根据新的数学课程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建立新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盈智慧和灵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激情和多彩!

浅析小学音乐的教学理念 篇6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学理念;音乐教学

一、引言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能得到美的感受与享受(从生理感官到心理反映),从而达到增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时,音乐又会对人体的神经、肌肉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敏捷反应力、综合分析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创造才能和表现能力的发挥。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

二、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種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主动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自身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小学阶段,除了少数从小乐感强,对学习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之外,大多数孩子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音乐的。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差,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主要在于教师采用丰富有效地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和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创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这种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出儿童的创新兴趣。同时,对学生创造性言行的适时表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儿童具有创造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被别人所认可,就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创造兴趣,进而促使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三、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方案

1.设计学生参与型音乐教学活动

在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带动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了“音乐期末争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有许多具体的项目,有全体学生集体齐唱歌曲,要求他们唱歌姿势大方。歌曲旋律准确、完整。歌声自然富有情感,参与积极。每唱一首歌曲,以上四项都能做到的就能得到一颗星,不能做到的则不得星。其次还有音阶接龙,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唱一个音,一次就过关的就能得到一颗星,提示三次以内能唱准的,不加星也不减星,提示三次仍然唱不准的减掉一颗星。聆听活动是以听音乐说曲名的形式展开的,听对一首加一颗星。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表现(独唱)活动,每人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要求和齐唱的相同,四项达到得到三颗星,加动作表演的学生能够外加一颗星。在独唱活动中,学生纷纷上台演唱自己的拿手好戏,使音乐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期末成绩以星星多者为优,依次类推,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学习。此外,为提高学生作曲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音乐剧等音乐教学活动也是有益地尝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让学生从动画片中轻松学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动画片音乐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动画片中的音乐通过筛选、重组等手段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歌曲,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宝莲灯》,还是国外动画片《机器猫》、《美女与野兽》,其中的音乐在节奏、韵律和表现手法上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式达到审美的功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一大缺陷在于缺少了音乐课所应有的审美体验过程,远离了音乐本体。

3.教师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音乐挖掘了学生智力的基源,激发了学生智力的活力,让孩子们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走知识多元化的道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审美教育上下功夫,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师们要认真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每位学生的音乐修养而努力不懈。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篇7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要求, 转变教育理念

时代在飞速发展, 教育革新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越来越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被推上了教学一线。一线教学的教师更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跟上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步伐。首先, 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洪流当中。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彻底改变原来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教学主体和教学主导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打破教师的一言堂, 彻底抛弃那种传统的专治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课题教学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一种和谐、宽松的自由环境之中,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之下紧紧抓住教学的中心, 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独到的见解, 充分激发创新思维, 为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认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提高课堂实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首先, 在常态课备课时, 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严密的逻辑思维。要完成这些就需要教师先把教材吃透, 教参参透, 认真地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同时还要与生产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在平时多加积累, 多加观察, 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 从小事中提出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 同时将其转化成具有化学性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有充分的预设, 同时又有动态生成, 还能把握好核心教学问题。其次, 好课需要亮色, 需要出其不意, 与众不同。在注意恰当的实验改进和外在的形式上的同时还需要教师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新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人才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单论述几点。

(一)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 教师是外因, 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二)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 因此,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 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当放。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 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 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全新的知识, 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练习、复习课, 教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要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铺垫:复习旧知, 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 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 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 完成认知冲突, 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 并不断提高、拓展。

(三) 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有效保障, 并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平时课堂教学和作业讲评的过程当中, 一线教师就应该特别注重正确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每一个知识点和重要的章节都会对应着相当高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需要正向推理, 有的需要逆向思维, 就像一把锁对应着一把钥匙。所以,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困难迎刃而解,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 对应不同的习题和知识点, 看看哪一位学生的解答方法更简洁, 更容易让大家掌握, 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处处为学生着想, 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 想尽一切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动脑、动口、动手,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不断积累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并取得学业的不断创新,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 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过去传统的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合作, 学会实践, 学会创新”的理念。新课程教学理念武装了我们的头脑,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 只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都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做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8

一、有效教学的标准

(一) 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因此,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乐于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

(二) 教学过程清晰度.

课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清楚简捷表达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富有条理性,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尊重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 教学方式多样性.

在实施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教师能适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不断增长智慧, 发展能力.

(四) 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度就是学生用于学习各种资料或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全部教学时间之百分比.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 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 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 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教师要巧设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孩子,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五) 高品质思维.

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法, 通过思维发展认知技能,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 在不断的纠正错误中提高自己.

(六) 学习效果.

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理解水平, 积极评价与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据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对学习效果的强化, 最佳时间是学习新知的第2天内真正的教育, 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 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 尤其是要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 维护孩子的心力, 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一个能承担后果、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短的时间为3秒钟, 最长为15分钟, 教师设计的问题太简单、无价值等现象, 像这样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开展有效教学时, 首先应回答三个问题:1.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解决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2.过程、方法、途径怎样?我怎样到那里去?如何评价?3.我是否真的要到那里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 真正达到有效用、有效果、有效益的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 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的学习材料.

1. 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学习材料或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2. 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探究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重在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 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

3. 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具有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 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学习活动之中, 增加体验, 切实感受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 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知识.

(二)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 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 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 教学就不存在.“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详细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交往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师生是学习的伙伴, 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往中获得成长.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 学生独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

(三)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有效教学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 追求有效益, 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关怀每一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得到新的提高, 同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 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换言之, 教师对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越好, 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强.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篇9

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 新教材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 除了知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 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 充分挖掘.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 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进行加工处理, 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需要适当展开或补充, 如何取舍增补, 都需要教师去深入探讨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进而提出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 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二、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 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 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 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一位都能整除) 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 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 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能正确进行计算, 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 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 要注意柔性设计, 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 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 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 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 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四、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 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 引导教学的展开, 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 使之尽量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 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 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 将隐性目标显性化, 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五、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 还要注意它的深度.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 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 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 富有挑战性,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六、注意教学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 具有普遍性、统一性,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 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 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 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 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 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 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 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 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 初步渗透运算定律, 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 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小学教育也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害怕学生听不懂所讲知识, 把知识掰开揉碎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 学生不用动脑子教师就把问题的答案分析得非常详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感到在课上对所学知识已经理解并且掌握了, 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从哪进行分析, 更别说从数学知识库中调取有用的知识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下,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体会,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所需要的步骤, 才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实行新课程改革,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需要教师大胆对学生放手。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的感受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还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价值, 加强对数学的理解, 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 我在教学“10的认识”时, 运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了几幅图,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 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 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 感受10的组成, 培养10的数感, 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这样, 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教学,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 有所认识与提高,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二、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在新课改改革中, 需要数学教师先改变自己的观念,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学设计中。所以,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 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条件。

(一)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沿着教学目标不断进步。在新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从对知识的精心讲述中脱离出来, 成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不参与教学活动, 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只要有思考, 就能获得进步。在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能使他们感到巨大的乐趣和激情, 引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解题的经验, 他们在记忆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思维得不到发展。在对待较难问题时, 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 探索数学的本质, 使他们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得到其中蕴涵的实质, 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主动发展。

(三)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单一的教学评价针对的是传统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中, 评价针对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要作为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 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教学。

三、创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保持持久性,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高效率对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在让学生接触新学知识时, 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其中, 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来分析问题, 使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更强, 能找到问题的入手点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情境, 使他们联系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 他们针对的是教材内容的探讨。在课堂学习之前,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扩充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而不能“教好”教材, 单纯地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 不能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分类思想, 使他们具备把一大堆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出他们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来让学生进行分类, 从而从实际动手中增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通过在学习中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物品进行分类, 把教师的教具、卫生物品、杂物进行分类, 使教室保持整洁。在生活中加入所学知识, 在数学知识中体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增加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奥秘充满探索精神, 使他们不断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策略

一、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自己的备课任务,上课责任,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会解各种复杂奇特的应用题和解答题,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因此对于新课程理念我总结为一下几大理念:①数学课程生活化;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④评价的根本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分析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有着它独特的地位。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需要运用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理工性质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教授给学生日常所需用到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就目前我国学校数学的教学情况而言,普遍还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老师教学过程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这些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来讲,每堂课上毫不分心,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授课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一些美术课,手工课这些动手能力强,富有情趣的课程。

(2)老师教授的解题方法单一,狭窄。经过我的调查和去到各学校听课的情况看来,目前各小学普遍存在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上课教授的解题方法单一,狭窄,循规蹈矩。

(3)忽视各知识点的联系,不能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解单一的知识点,并不深入探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小学阶段对这些并不看重,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知识点就可以,对自我要求不高,这就导致了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十分零散,在运用时不能做到灵活自如,不能想到所需要的知识,而在老师讲解时觉得恍然大悟。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结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老师改变旧观念,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主体——老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小学数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更应该是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一些小学生的印象里,数学老师都是古板的,严厉的,对于一些小错误会死抓着不放过,这些都给数学带来了很多不好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尤其是小学阶段,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时期,兴趣是必不可缺的。在活跃的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改变一人讲课的授课方式,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和引导者,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

(3)多选择一些开放性教学内容。在我的小学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会讲解书上或者是练习本上的习题,传统的教学就是如此,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21世纪,这种刻板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而且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要让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例如一些找规律的题目,当然这些题目必须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否则就南辕北辙了。

(4)增加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既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自主学习,一举多得。而且在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更能够发散思维,扩展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一改往日的旧习气,打破传统,老师需要有耐心,有创新,有童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自主想象发挥的空间,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彭艳丽.《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3(11)

[2]黄秀玉.《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中),2011(03)

新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篇12

对策之一:真实为先──走进璀璨的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实是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生活, 才有真实的感受, 也才能写出好作文。因此, 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璀璨的现实生活, 要求学生用真情的眼睛去观察, 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 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 这样学生笔下的作文就会多一层感悟, 多一些色彩, 多一点滋味, 多一份理性, 日久天长, 就会写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新作文。

1.领略自然风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那奥秘无穷的日月星辰、变化莫测的风云雨露、新颖别致的楼房建筑、鬼斧神工的石崖溶洞、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婀娜多姿的树木花草、静谧质朴的田园湖泊、五彩缤纷的蔬菜庄稼等等, 我们要引领学生去观察与欣赏、游览与接触, 让他们尽情领略那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

2.走进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动人心魂。我们要引领学生去周边的厂矿、工地、商场、车站、广场进行观察、采访与调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庆祝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等等。那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沸腾的现代生活, 总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 新的感受。

3.动手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开展车模和航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 动手开展植物的小种植和动物的小饲养活动, 动手剪贴、收集, 动手办手抄报等等, 以增长见识, 获得亲身体验。

4.享受人类智慧。书报、影视、歌舞、相声、广播以及网络等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 多读书多看报, 多看电影电视节目, 多看舞蹈小品, 多听歌曲相声, 多上网获取信息, 以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活跃思维, 从而更加聪慧。

对策之二:放飞想像──拥抱奇妙的理想世界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是创造的源泉和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砸开束缚学生想象的镣铐,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善于奇思妙想, 畅想未来, 拥抱奇妙无比的理想世界。

1. 假设想象。引导学生根据某种假设的情况, 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如《20年后的我》《月球上的晚会》《海底漫游记》等题目, 都极具超前性和挑战性, 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能诱发想象的激情, 写出新奇的作文。

2.拓展想象。以课文为基础,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对课文进行巧妙地加工、改造、嫁接、重组来塑造新形象, 构思新故事。经常进行扩想、续想、补想、改想等想象性作文训练, 能加深理解课文,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和创造性。

3.编童话想象。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通过幻想,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作假想的故事。指导学生编童话, 必须以观察为前提, 以阅读为基础, 以想象为主线, 以情感为动因, 以语言为凭借。

4.听音乐想象。好的音乐能激发情趣,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让学生听乐曲《步步高》之后, 他们情绪激昂, 想象丰富, 所写的作文《家乡巨变》生动具体, 洋溢着真情实感。

对策之三:善待童心──张开生命的彩色翅膀

《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个性的张扬, 更是生命的律动。面对习作, 要多一些宽容, 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多一些尊重,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要多一些自由, 不要用条条款款去约束。学生有了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 才能尽情地叙述自我经历, 描绘自我内心, 抒发自我情感, 畅想自我未来。

1.淡化主题意义。作文就是学生写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感悟。只要写的是亲自经历的事情, 发自内心的感受, 即使是陈年旧事也可以写出好文章。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积极的主题意义, 他们毕竟还是小学生嘛。

2.淡化切题要求。叶圣陶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 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过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过分强调了切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要淡化切题要求。只要内容具体真实, 语句通顺, 有感而发, 就是好作文。如果切题不足, 给学生指出即可。这有利于学生写放胆文, 写真事, 抒真情, 说真话。

3.淡化成人色彩。当前, 许多书刊上的优秀作文, 却少见学生那原本天真、坦白、直露、稚嫩的语言特色了, 更多的是“小大人”的口气, 显得老气横秋了。这种现象理当去关注, 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经历的事物和心中的感受, 活现出童真童趣。

此外, 还要淡化文学色彩, 不宜过分强调作文的谋篇布局、表达技巧, 只要能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 就是好作文。

对策之四:张扬个性──流淌灵性的生命欢歌

放飞囚禁的情愫, 张扬独特的个性, 有利于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 流淌灵性的生命欢歌, 引领作文教学步入新天地, 结出新硕果。

1.营造良好氛围。要营造一个能畅所欲言, 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情怀和个性特点的习作氛围, 必须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提倡写“放胆文”, 鼓励他们随感而发, 随情而抒,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喜笑怒骂皆文章”, 对学生的习作要不拘形式, 不求章法, 不论长短;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习作方式, 允许用不同的思想方式自主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没有了约束, 没有了禁锢, 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得以焕发, 自主表达的空间就会得以舒展, 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佳作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2.拓宽习作时空。要拓宽学生的习作时空与训练途径, 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时代发展的方向, 引向校外那片无边无际的灿烂天空, 引向沸腾的生活“超市”, 让他们全身心地拥抱生活, 真情透视世界, 产生独特的感受, 广开练笔渠道, 增加练笔机会,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3.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对策有: (1) 题目求新。 (2) 立意求新。 (3) 选材求新。

对策之五:发挥功能──共享习作的阳光雨露

《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具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与教育等多种交际功能。注重发挥习作的交际功能, 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感染, 可以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共享以语言为材料砌成的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 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影响他人的目的, 步入乐写、会写的快车道。

1.促进内省。作文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用心写出佳作, 以促进“自我”与“真我”之间的交流, 达到自我教育与超越自我的目的。

2.交流情感。作文具有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的功能。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交际情境, 以促使学生叙真事、写真物、吐真言、抒真情, 让学生从一篇篇作文中体验到真挚的情意和无穷的乐趣。

上一篇: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下一篇:水泥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