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

2024-10-19

小学数学复习(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复习 篇1

“复习课最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 尤其一到期末总复习阶段,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确实如此,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 又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 它担负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本册内容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内容的重任。

其实,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 而小学数学总复习面广量大, 内容较多, 时间紧迫, 任务艰巨, 极易引起两极分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并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复习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教完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计量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统计表、应用题八大部分后进行的, 前后知识情况间隔达六年, 如果不制订翔实的复习计划, 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 那么如何制订复习计划呢?

1. 摸清学情, 找准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针对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 在复习每一板块之前, 选择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地完成。我们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学生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 找准学生在该板块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问题所在, 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原因。老师复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归纳、整理、明确重点难点。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 教师反复阅读大纲和教材, 弄清重点章节, 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制订复习计划时, 要切实把握复习的具体内容, 贯彻落实大纲的精神, 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时, 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系统。

二、复习要有系统性

1. 复习时应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

让学生重新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 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从全方位出发, 促进提高。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 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如小数部分整理为:

(1) 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 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在小数里,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 小数的分类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 叫做纯小数。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 叫做带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 叫做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 叫做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 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 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 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叫做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叫做混循环小数。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 为了简便,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 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 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 真正增强复习效果。

三、要充分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要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 更重要的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综合运用。以解应用题为例, 同一道题, 可以看成是工程问题, 也可以看成是归一问题, 还可以看成是比的问题, 一题多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 列式不同, 结果相同,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启迪, 开阔解题思路。这是教师复习的最终目的, 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有些应用题虽然形式不同, 但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如工程问题和相遇问题中的部分习题, 虽然类型不同, 但解题的思路和分析方法是一样的。复习时,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 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按照上述方法, 就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复习 篇2

在复习中,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与代数的知识、空间和几何初步知识还有简单统计和概率等知识,并能灵活自如地用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结合复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有其他规律性”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科学态度和创造性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每个领域的知识分成若干段来逐渐地进行复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更加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数的认识运算、简易方程、比和比例、尤其计量单位的换算时学生容易算错,还有正比例、反比例两个比例的意义等等。

要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笔计算等等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平面及立体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相互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类一些计算部分要让学生锻炼限时完成,并能自如地运用简便的算法。运用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能看懂和绘制统计图表,并能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推断的方法。

在把知识进行整合梳理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每册书的知识体系构建的特点,要分章分节逐层深入地的纲要进行复习,每节课的内容要创设一定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质疑,每一部分的复习内容都要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巩固,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反馈出学生复习时的掌握运用知识的情况。

每周的复习要增设检测试题,通过大量的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自己学习滨意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自己反馈出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方法;策略

一、小学数学复习中的问题表现

1.“地毯式”复习方式

所谓“地毯式”的复习方式,就是在复习的过程中面面俱到,把学习过的知识点重新进行整合归纳。这样的复习方式有其优点,那就是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掌握起来。但这样的复习方式也有缺点,即无法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

2.“串珠式”复习方式

所谓“串珠式”的复习方式就是将知识点用一个主要的学习内容贯穿起来,它主要是把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整合。这种复习方式,虽然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会遗漏很多内容,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漏洞,而不利于知识的衔接。

这两种复习方式都有问题,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只是重复以前教过的内容与学习过的内容,到最后师生身心俱疲,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因此,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的复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复习出“味道”来。

二、小学数学课的复习策略

1.新——激活复习内容

复习课毕竟是重复学过的知识,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课内容既不会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会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整理知识与复习的过程中要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复习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另外,小学的复习课还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把理论上的内容融合于有趣的情境中去,学生就能在熟悉的事物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通过有趣的、新颖的实例,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和实践。最终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深层次内涵。

比如,在复习“计量单位”时,笔者以一篇小学生的日志进行导课,日志内容是这样的:早上六点我准时起床了,其实真不愿意离开那张长1.5厘米,宽1厘米的大床。起床后,我拿出那个重0.5千克的牙刷刷起了牙来,洗漱结束,我匆忙地吃了点东西,就背着我那重4吨的书包上学去了。

这段复习内容,从学情和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计了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不仅摆脱了纯理论性的知识的讲解,还加入了新的元素,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理——促进主体建构

复习课是以梳理、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重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如果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疑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解决。

3.练——追求深度发展

复习课中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过于简单的练习题起不到练习的效果,而过于难的练习题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要注意练习题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要注重练习题的层次性和渐变性。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思维方式也会得到一定的训练。但是,过于单一的问题又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练习题要广泛。小题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大题要涉及计算题和应用类的题目。同时还要设计一些求同练习、求异练习、类比练习和书面的练习等。

另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出一些练习题。学生自己在出练习题的时候势必会深思熟虑,既能把原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还能巩固原有的知识,最终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动——营造复习氛围

要达到有序整理、高效復习,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复习氛围,创设情境要生动,学生投入复习要主动,突出师生交往与互动,组织好合作交流等活动。在复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活动起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在独立思考后得出新的结论,才能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比如,在复习“简单的计算”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创新。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不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吗?这样的复习方式和原来有区别吗?其实所谓的“动”不是学生无目的地活动,而是学生在学习中把脑子动起来。在小学数学中有好多的数学题存在着多种解法,教师不要认为学生能做出题来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再用其他的方法解决此问题。

参考文献:

[1]霍丛德.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6).

[2]苗建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1).

小学数学复习刍议 篇4

1. 复习课的目的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开篇首章首句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意思是说:“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 不也高兴吗?”“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我们认为, 孔子的这句话, 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又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广泛地熟读典籍, 复习所学的知识, 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好复习课, 对学生系统学好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 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漏, 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 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 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先学习时, 知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暂时联系痕迹, 经过一段时间, 会逐渐模糊, 出现遗忘。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 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往往需要有反复。所以, 通过整理与复习, 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 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 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 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增进持久记忆。有人说:“平时数学教学是栽活一棵树, 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课的重要性。

2. 联系实际, 激趣导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搜索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整理和复习几何形体的体积 (容积) , 教师上课时打出投影—为小金鱼搬家,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鱼缸和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水瓢, 给鱼缸加满水, 请同学们估测一下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水瓢倒几次能将圆柱体鱼缸加满水?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 纷纷提出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如何计算体积。学生积极参与, 情绪高涨。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并不陌生和抽象, 同时也感受到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 教师在复习课前要善于搜集日常生活中, 新闻媒体上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激趣导入复习内容, 这样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 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概念系统化。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 而系统都是有结构、分层次的。小学数学教材也是一个整体, 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 在一定的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 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 连成片, 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以便记忆和运用。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互助评价, 开展辩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 体验成功,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4. 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 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 进行温习补救,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5. 精心设计练习,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课上的具体题目设计, 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只针对一些学生已经做过的题目进行复习, 学生上课时会产生厌烦情绪;太难,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做而生烦;太浅, 容易产生松懈怠慢心理, 也不利于个性品质的培养。所以,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复习, 习题的设计十分关键。

在复习课上, 也应注意学生纠错的习题安排。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总有一些常犯的错误, 因此, 在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应恰如其分安排一些学生重点练习的题目, 包括学生已经做过的练习。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做了题后, 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些题目需要经常练习, 才能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不然, 很可能导致复习课表面热热闹闹, 实则学生一无收获。

6. 练习题的设计与处理应注意以下两点。

6.1 练习题的设计体现针对性、挑战性。

如:在复习中安排这样一道题:“老师家中挂了幅圆形装饰画, 它的底板是一块三合板。这个圆是从一块长10分米, 宽6分米的长方形三合板上切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圆。请你描述一下, 这幅装饰画有多大。”学生从个人的知识经验出发, 有的用面积来描述, 有的用半径来描述, 有的用直径来描述, 还有的灵光一闪用周长来描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高,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挑战性。

6.2 练习的思维过程要具有独立性。

小学数学复习计划 篇5

基础上制定复习工作计划如下:

一、数与代数部分:

1、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复习时能够透过让学生自己举出实例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忙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促进理解。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能够透过比较、辨析、帮忙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

2、重视计算潜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在复习时,学生在理解算理及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每一天进行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混合计算及简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这部分的复习时间相对于其他资料的复习时间要长一些。

二、空间与图形:

1、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

这部分资料囊括了小学阶段所有学过的平面图形与主体图形。复习时先让同学回忆这部分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透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

在复习这部分资料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时需发挥图示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组织必要的动手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多练习一些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这些知识问题的潜力

三、统计与概念

1、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材给出了一个资料比较丰富的调查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改善构成一个易于操作的调查表

2、透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地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结合调查表,系统地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和有关的统计量的知识。

3、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学会依据数据及事实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预测和决策。

四、综合应用:

本单元设计了三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透过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潜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要求实。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复习的过程要踏踏实实,严格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走过场,还要讲求实效。因此,每一节复习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每次复习都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

第二,要求活。机械重复是复习的大忌,就应努力避免。所谓求“活”,就是要在复习中,引导学生透过“变式、变序、综合”的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在“活”中求得扎扎实实的复习效果,在“活”中提高学生的潜力,在“活”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第三,要抓联系,找规律。要用心引导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注意发现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抓住联系。在联系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联系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

第四,抓准复习的起点。

(1)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由点成片,让学生感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把他们已有的知识串成片,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潜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潜力。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潜力。要注重小学基础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

(3)对总复习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4)应注意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搞加班加点,严禁有偿补课。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51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怎样才能避免复习中数学知识的无效重复训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呢?笔者认为,数学复习课应从知识梳理、查漏补缺、练习提升三个环节来进行。下面笔者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一章节为例谈谈具体的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上数学复习课时,要想达到通过复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就是让学生先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再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清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个章节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让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1.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等。2.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及面积公式。3.梯形的定义、面积公式及主要用途。在总结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充分放手,退居学生身后,学生能自行总结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查漏补缺

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提高每个学生数学能力的理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一个问题也不放过,深化复习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收集错例”“分析错因”“加强训练”来落实。当错例再现时,由于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知识梳理,这时候会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有利于学生分析错因,使课堂复习更加有效。

在“知识梳理”环节完毕后,笔者让学生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部分知识进行自我检查。这种检查既包括提出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确的知识内容,也包括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包括一些拓展性问题。在查漏补缺过程中,学生就自己所学内容展开自查,发现了以下问题:1.定义吃不透,在做选择题时经常混淆,分不清对错。2.实践应用能力差,定义背得透熟,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却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3.计算错误。4.关于横截面积经常搞不明白。在学生找到错因以后,是不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找到错因后,只有针对错误现象进行强化练习,才能有效改变学生错误的思维习惯,同时使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一直以来,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都只是重视数学练习的机械重复训练,而不重视深入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复习质量不高。而采取查漏补缺的办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为高效复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提升

在复习课教学中,为了使数学复习更加有效,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练习并不需要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更侧重于练习的层次性与针对性。一般来说,我们通常采用基本练习和扩展性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通过复习得到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的目标得到落实。

针对学生查漏补缺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具有针对性的练习。1.判断:①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梯形一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③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 )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2.实际运用:一个超市门口的广告牌是长方形,长5米,宽1.5米。这块广告牌有多少平方米?如果在这块广告牌的正反两面都涂上油漆,假设每平方米要用油漆5千克,那么,现在准备的50千克油漆够用吗?3.一个小型水库的横截面上底长500米,下底长800米,高30米,这座小型水库大坝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在这些习题的设计中,主要根据查漏补缺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提高,有助于全体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总之,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有助于学生把分散的数学知识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梳理、查漏补缺、练习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

谈小学数学总复习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策略

总复习在小学阶段极为重要, 它是对所学知识回顾、总结及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我们要引领学生找出疏漏, 弥补不足, 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计划地做题, 避免题海战术, 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乏味的复习变得灵活、有趣;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建构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的知识网络就像一棵大树, 由树根到树干到树枝再到树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贯通,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通过启发性的提示, 为这棵大树添枝增叶, 把过去零散的不同时段学习的知识从纵横两方面沟通起来, 使之结构化、系统化。

数学学科是一个体系, 环环相扣, 不论哪部分知识没有学好, 后面与它相关的学习内容都会受到影响。通过建构知识网络, 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引导学生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本学段应掌握的知识, 同时清楚地知道复习的重点, 分配好每一知识块的时间,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创新复习模式

1.选择适合的题型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选取不同类型的习题, 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做基础题,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题后适当地做一些能力题。虽然他们的题量比别人多, 但是由于基础掌握较好, 不会加长做题时间。

设计练习时,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 能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2.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者、激发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解说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 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3.发挥小组作用

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 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取长补短, 分工协作,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 同时使小组之间有可比性, 形成竞争意识。

教师要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 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 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欲望就会更强烈, 课堂氛围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三、运用激励评价

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 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 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 它不仅能使学生树立信心, 还可以促使学生乐于提问。组内有些学生胆子小, 表达能力差, 教师应该让这些学生在组内充分地讨论交流, 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学习动力。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 有效地激励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主动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 既要关注整体也要注重个性。

四、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形象的知识易于接受, 对一些逻辑推理的知识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通过实际观察操作, 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问题。

总之,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问题, 归纳要点, 理清重、难点;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更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舞台, 采用有效地评价机制, 激励他们爱上数学, 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复习五法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建议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

谈谈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概念复习 篇9

一、纵向梳理, 串点成线

复习时可按照整数、小数、分数、数的整除、比和比例、几何图形的顺序将每一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 抓住主要的概念进行纵向梳理、串点成线, 形成概念系统。

如“小数的分类”, 可通过复习梳理如下:

(1) 按整数部分是不是“0”来分, 分为:

(2) 按小数部分数位的多少来分, 分为:

又如“数的整除”, 复习时可抓住整除、约数、倍数、分解质因数等几个主要概念, 在复习各概念定义的基础上, 抓住各概念之间内涵的差异进行梳理, 建立概念系统:

再如复习“分数的认识”时, 可将诸多概念之间的联系作如下梳理:

(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分类;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如下:

二、横向沟通, 建立联系

数学概念一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存在于复杂、有联系的概念系统之中。为深化、提高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时要注意揭示各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 做到求同存异、融会贯通, 使知识网络化。

如“分数、除法和比”三者的联系非常密切, 但亦有区别, 在复习中只要将这“三个概念”进行横向比较, 归纳成表, 就很一目了然。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分数是一个数,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是两种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同时明确分数、除法和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小数的性质, 通过横向沟通, 使它们统一起来,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虽然形式变了, 叙述也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是相联系的。

又如在复习“正、反比例关系”时, 可根据它们的意义, 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理归纳成下表:

为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正、反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还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相关联的3种量, 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让学生分别判断当其中的一种量一定时, 另外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如: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正比例关系式改写成反比例关系式y=kx,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值 (商) 一定, 相当于一个因数一定。

三、注意辨析, 加强比较

小学阶段的许多概念, 由于关系密切或彼此类似, 致使学生对概念分辩不清, 容易混淆。如周长、面积、体积和容积;计数单位、数位和位数;时间与时刻;整除与除尽;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比和比值;略写和改写;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等概念, 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在复习中要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加强辨析对比, 掌握概念的基本属性, 以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化简比和求比值”, 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懂得比值是一个数, 这个数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最后的结果是比, 一定要写成比的形式, 不能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一般情况下) 。再通过各类型题目的练习, 让学生灵活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又如“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这3个概念的区别, 应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明确质数和质因数都是指一个数, 互质数是指两个数, 但质因数是针对某一个合数而言的, 不能单独地说某一个数是质因数, 它必须是这个合数的因数, 且一定是质数。互质数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再如“周长和面积、体积和容积”, 应通过辨析比较, 使学生明白周长和面积 (一般情况下) 用于平面几何, 体积和容积只用于立体几何;弄清“周长一条线, 面积连一片, 体积占空间, 容积算里边”的道理, 并引出其单位名称, 再通过各种练习, 掌握其各自的计算方法。

四、变式训练, 深化巩固

小学数学复习 篇10

一、精心做好复习准备

1. 进行摸底测试

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已学完的小学数学知识掌握情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了解.设计难易适中的测试题进行复习前的摸底测试, 每名学生通过测试能明白自己的情况, 做到心中有底.

2. 做好物质准备

学习用品齐全:测量和作图工具、钢笔、红笔、错题汇集本、专项作业本、已学五六年级数学课本.

3. 做好思想准备

让学生明白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学总复习使知识系统化, 并查漏补缺.复习课难免枯燥, 要求学生既不自以为是, 也不自暴自弃, 要认真对待每次听课、作业、检测, 要严以律己, 诚实待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按计划, 跟随老师的步伐认真复习.

二、切实抓好考前复习

1. 学法指导促效率

(1) 让学生自主尝试整理, 复习前提供简要提纲, 要求学生围绕提纲整理、分类、综合,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整理概括能力. (2) 要求每名学生建立错题汇集本, 将每次考试或专项训练中的错题整理、分析错误原因后重做, 并自己仿照编题再做解答, 总结解题技巧, 避免重复性错误. (3) 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优生传经送宝, 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或技巧 (4)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强化训练书写规范、计算细心的良好习惯, 提升计算能力, 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与速度.

2. 夯实基础助巩固

通过摸底测试反映出学生的缺漏主要有:概念不清、知识记忆琐碎、知识点不明确、重难点不清晰、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等等, 复习以课本为主, 挑选一本合适的配套资料, 通过全盘复习, 抓好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整理、理解和记忆分类梳理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各部分的知识点, 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系统知识网络结构.因此, 第一轮复习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 将数学基础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努力扫除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便于记忆.同时选配相应的单元训练, 巩固基础知识, 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项训练促提高

第二轮复习集中在重难点内容上, 练习量适当减少, 把较多时间投入到各个知识点的专项训练上, 解决在第一轮复习中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上, 精心选取习题, 对学生进行“概念辨析”、“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及其简便运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计算”、“解决问题”等专项训练, 强化训练, 综合提升各方面能力, 着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复习, 弄清各种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练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训练, 用方程解决问题时, 虽然书写格式和解题步骤稍复杂些, 但因是顺向思考, 降低了思考难度,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 特别注重抓关键词和关系句, 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就能列出方程并解答.坚持训练, 学生不仅逐渐喜欢上用方程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也为初中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4. 注重差异促发展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对待学生不能完全统一要求, 要根据个体差异, 分层对待,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 学生进行练习时,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学困生反应较慢, 解题速度慢, 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目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 解题速度快, 完成之后无事可干, 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复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优生群体高标准严要求, 鼓励他们向更优更高的方向发展;复习教学以照顾中等生为主;特困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层次对训练目标分层: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饱”, 优秀生“吃得好”.在练习中要求学困生能正确完成基础题, 会一题一解;对中等生除基础题外, 增加提高题, 会一题两解甚至多解, 并适当增加难度;优生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增加开放题, 会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培养他们求异求同思维和创新精神.

5. 特别关爱给动力

对学困生像呵护幼苗一样, 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对他们而言, 老师的一言一行显得非常重要, 要多与他们交流谈心, 采用各种手段激励表扬, 让他们获得心理满足, 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从而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在班级组织开展“树榜样, 学榜样;结对子, 优帮差”活动, 特优生与班级极个别学困生结成同桌, 适当让学优生协助老师辅导学困生, 同龄人给同龄学困生讲解数学问题, 不仅让学困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取得较快的进步, 还让学优生提高, 也适当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实践证明收效良好.

6. 严格检测促调控

检测时一定严格考纪考风, 通过严格的综合检测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灵活性、诊断性测试,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为此, 我们借助数学年级组的集体力量, 大家不定时地交流沟通,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吸取教训定期集中备课, 精心编选测试题, 由学校统一制卷、统一测试、批改、分析, 对共同性问题集体讨论, 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 进一步调控学生的复习.同时,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测评之后, 利用手中“错题本”及时纠错补漏, 做到“吃一堑, 长一智”,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估自我, 自觉查漏补缺, 多思多想, 得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总之, 在小学数学毕业复习工作中, 精心组织、认真复习、训练四基、培养能力, 就一定能发展学生数学学力、提高数学成绩、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打好基础.

摘要:小学六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出口期, 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至关重要, 精心组织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力和素养, 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 篇11

一、从基础抓起,做好基本功

盖一个高楼大厦需要一个牢固的根基,根基不稳,大楼就容易倒塌,小学数学就是学生整个学业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根基,如果学生小学数学都学不好、学不会,那以后的求学又何从谈起。所以学好小学数学很重要,而学好小学数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环节是全面复习。复习必须要做到全面系统,面面俱到,特别要加强基础知识,构建好内部结构。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个活动的细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教师,最后要得出定论并加以巩固,还要做到在以后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这是我所提到的第一层面的复习,要注意注重基础,全面涉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在小学的几年的时间里,学完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计量单位以及几何初步认识、比和比例、简单统计、应用题共八大部分以后进行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部分的基础性知识多做巩固练习,然后按照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分别选择十道左右的专项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地完成。然后,教师再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总结。教师还要拿出部分精力编写制定复习课的教学计划,在计划中安排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搞清一些基本理念、基础计算、基本思路、基本操作等知识机构,最后做一个总结,找出最容易错的部分加以特殊记忆。

二、专题专练,各个击破

我们可以采取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学生出测试卷进行测试的测试方法,把每章每节的知识作为一个系统联系起来。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出题,把自己认为是难点的知识出题给对方,出题的过程更是互相提高的过程,这样学生之间就能够做到互通帮助、互通有无、共同提高了。我们可以对各个单元的进行测试,然后将易错题总结归纳,进行综合测试,争取做到没有遗漏。我们在总结易错题的时候尽量分出层次,综合各单元的测试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再进行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然,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能盲目地做练习,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应该定时定量,在追求定时定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争取最佳效果。我们还要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将平时做错的题摘抄下来,然后经常时不时地翻阅分析,不能总是范同一个错误。总之,我们要把学生的错误,及时归纳整理,并且确定复习思路,复习重点,一定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找出大多数学生犯的共同的错误,也要找出个别学生犯的个别错误。

三、归纳总结,整体提高

我们在平时的测验中,既要进行分单元的测试,也要进行综合测试。为了及时检查对学生的测试水平,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演练、诊断性的测试。要想达到好的测试效果,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挑选、分析、总结,然后形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四、鼓励表扬,结合生活培养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大力表扬,号召稍差些的学生向好学生学习,想方设法培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的保持下去的,它会受到各种挫折或者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小,比如说偶尔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知识难度的增加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兴趣的保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加以抚慰,给予关心和帮助,多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的地方来增强信心,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保持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数学的课外知识活动,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做买卖游戏,1.5斤小麦可以换1斤馒头,如我要三斤馒头,需要多少小麦等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计算,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实际例子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亲身去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我们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在和学生一起复习的时候,我们只要做到科学筹划、缜密构思、认真研究课本和学生,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们就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小学数学高效复习课初探 篇12

一、引导学生在有效活动中, 自主整理知识网络体系

(一) 在典型习题中归纳知识结构

复习课中, 我们要想达到甚至超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不使复习课流于形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导教, 导学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根据复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编排选择适当的方式, 创设有效情境, 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选题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目的的选择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题目, 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首先出示一道习题:你能用几种方法求下图的面积?

学生各抒己见, 最终想到了以上五种方法来求这个图形的面积。教师继续提问:在解题的过程中, 你分别用到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还缺少本单元的哪些面积公式?请补充在表格里。

这样, 通过剖析一道典型习题, 将分散的概念和公式集中起来, 达到梳理概括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明确了复习的方向, 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 在小组合作中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络

复习课虽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但并不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的重复一遍, 要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弄清各部分间的联系,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平时分散的、零碎的、局部的知识纵横联系, 使之系统化, 网络化。例如, 复习“圆”时, 让学生根据提纲将整理好的知识结构图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 指出易错易混内容, 提出学习中的缺漏等。

如: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知识结构的梳理, 迫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全面回忆, 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而且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合作掌握基本知识体系, 整理出一条知识链, 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 既能纵向分析, 又能横向思维, 而学困生也在其他学生带动下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

二、设计高效练习, 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课中,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全面复习所学的知识, 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题练习来实现。但是练习切忌题题练或按书灌, 要有针对性, 要使学生练得精, 练得巧, 练到点子上, 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 设计层次性练习

设计练习要有层次性, 既要体现练习的基础性, 又要在此基础上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使所学知识有不同层次的提升。例如, 在复习“比和比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一组阶梯式问题。已知“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2.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3.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4.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5.女生比全班少几分之几?这样一组练习梯度明显, 引导学生在解决基础题的前提下, 题目的数量关系逐步深入,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验出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 设计变式型练习

变式型练习有助于使学生辨析练习中的易混、易错题, 分析比较其异同点, 抓住问题的实质, 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复习课中要多设计变式练习, 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 锻炼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 可设计这样一组变式题:1.公鸡有80只, 母鸡是公鸡的3/5, 母鸡有多少只?2.母鸡有80只, 公鸡是母鸡的3/5, 母鸡有多少只?3.公鸡有80只, 母鸡比公鸡少2/5, 母鸡有多少只?4.公鸡有80只, 公鸡比母鸡多2/5, 母鸡有多少只?5.公鸡有80只, 母鸡有48只, 母鸡比公鸡少百分之几?6.公鸡比母鸡多32只, 公鸡与母鸡的比是5:3, 公鸡和母鸡各多少只?通过这样一组练习的对比和辨析,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 设计多解型练习

复习课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解题, 一题多解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顿生,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 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 不同观点, 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 设计综合型练习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复习课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练习, 又要注意练习的综合性, 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开放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 练习的设计可围绕某个章节的重点, 确定一条主线, 把各个环节串起来, 使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练习, 信息容量大, 包含了整章复习的内容, 达到了“练一题串一片”的作用, 切实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上一篇:真实性评价述评下一篇:办公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