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

2024-06-14

数据造假(共9篇)

数据造假 篇1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

由于过于强劲, 中国12月份外贸数据遭到高盛等外资银行集体质疑。中国商务部昨日 (1月17日) 驳斥了数据被“人为拔高”的指责。“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 去年企业12月突击出口等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外贸数据被外资机构形容为“好得不可思议”。根据这一统计, 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上涨14.1%, 高于11月2.9%的上涨, 是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进口继前一个月零增长后实现6%的增长。

瑞银集团认为出口数据的增长和贸易伙伴的货物进出口不相符, 高盛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则指出, 出口数据与制造业指数的海外订单数据相背离。

外界担心, 质量有问题却无法辨明的数据将误导政府做出错误的规划, 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对此, 沈丹阳表示, 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 在相邻的月份, 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

原因一方面是, 去年整个外贸环境严峻, 同时受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 12月份外贸企业加快了出口进度, “到12月31日, 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 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 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 要抢出运。早几天跟晚几天是不一样的。”

沈丹阳说, 商务部还在就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相信对于12月的数据, 这些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对于新一年外贸形势的判断, 沈丹阳坦言商务部不敢掉以轻心。他表示,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2013年将争取保持全国外贸增速与GDP增速大体同步。

实际使用外资3年来首降

商务部昨天 (1月17日) 公布数据显示,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009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2012年1-12月, 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2亿美元, 同比下降3.7%。12月当月, 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0亿美元, 同比下降4.5%。

不过, 商务部强调, 虽然制造业外迁情况目前确实存在, 但属正常现象, 并未出现外资企业大规模外迁现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 2013年, 商务部会继续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方面将采取的举措已在此前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思路。

截至2012年, 中国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沈丹阳表示, 这说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很有信心。

“中国粮食威胁论缺乏依据”

中国激增的粮食进口将引发世界的粮食危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 中国粮食威胁论缺乏依据。在昨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他透露去年前十一个月, 进口增速较大的小麦、玉米和大米, 配额使用不足50%。关税配额量是根据安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因素确定的, 因此整体进口规模在合理范围内。

根据海关的统计, 2012年1-11月份, 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 同比大幅增长了294.5%。

沈丹阳称, 三种产品进口较快的原因是, 第一, 国内外市场价差增大, 企业进口意愿增强, 比如进口小麦每吨均价下降了9.4%, 玉米每吨价格同比下降了3.2%, 大米进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6.5%;第二, 企业增长饲料用粮的库存;第三, 2011年同期, 这三类产品进口的基数相对较低。因此, 总体上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

“强烈要求欧盟撤销不合理裁决”

欧盟委员会已认定中国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 建议欧盟对华征收最高达50%的反补贴税。商务部昨天回应说, 中方已向欧方提出了书面抗辩意见, 并强烈要求欧方撤销不合理的裁决意见, 终止该案调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昨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尽管中国企业和政府充分积极配合欧委会调查, 提供了大量详尽的应诉抗辩材料, 欧委会仍不顾事实和证据, 裁定中国企业高额的倾销和补贴幅度。“这种基于不合理调查所做出的裁决, 将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沈丹阳指出。

这并非欧盟首次对中国涂层钢“发难”。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清介绍, 随着中国彩涂板出口第二大国欧盟在2011年12月21日的反倾销和2012年2月22日的反补贴调查, 中国彩涂板出口量从80.82万吨下降到54.69万吨, 降幅达32.33%。“欧盟越来越密集的双反调查, 将使我国原本过剩的彩涂板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王国清表示。

数据造假 篇2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4月6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堂主持召开了局务会议,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罗兰传达了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研究部署全国统计系统今年廉政建设任务。马建堂强调,各级统计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推动统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为民,副局长徐一帆,党组成员、副局长谢鸿光、许宪春,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京平,各司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机关纪委委员及纪检监察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马建堂指出,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学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对做好统计部门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建堂要求,各地统计系统要结合统计工作的具体实际,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的要求,狠抓今年各项任务的落实和监督检查。为确保统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马建堂提出了六点具体要求:

——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统计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统计系统的实际,围绕统计“三个提高”和四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经费使用管理改革,切实抓好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保障统计改革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依法统计,坚决惩治和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

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响,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统计人员参与数据造假或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数据的,都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加大统计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继续曝光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打击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统计环境和氛围,促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统计局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各级统计机构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感,提高执行力,确保统计系统政令畅通。要明确要求,细化督查任务,加大督办力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完善价格统计,加强投资、房地产和收入统计等为重点,认真做好《政府工

作报告》分配给国家统计局的有关工作任务。以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加强国家调查队管理等重点督办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2012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的落实。

——推进经费使用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厉行节约工作。

要发扬勤俭办统计事业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增长。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要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确保今年年底前县以上统计机构实行这项制度。要推动财务预决算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的期限和方式。

——规范公务接待,加强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的廉洁自律。

规范公务接待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国家统计局机关和局领导要做表率。对邀请国家统计局领导出席参加的会议活动,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从严控制。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出差要尽量减少随行人员,接待单位要减少陪同人员,不得搞层层陪同,减少接待车辆,尽量集中乘车。要严格执行接待标准,领导干部不得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档消费活动,严禁高档装修办公室,不得购置搜罗奇花异石和名贵工艺品。

——加强统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树立统计部门良好形象。

各级统计机构要结合创优争先活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要进一步规范统计行政审批,加大统计公开透明工作力度,做好统计调查数据发布和数据解读工作。要强化问责,对于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给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为何造假成风 篇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7月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的一份公告,要企业主动配合彻查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一个多月后,自查结果出炉,原有1622受理号中,有20%选择撤回注册申请。这个结果无疑暴露了药品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是新药审批的必备条件,事关千万人的用药安全。如此重要的环节,理应受到重视,谨慎对待。但实际上,这一环节的数据造假却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在食药总局对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严打下,1622个受理号里,竟有20%露出了狐狸尾巴,心虚地撤回了注册申请。该机构人士对财新网记者直言“新药审批临床数据造假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不是个别。2007至2008年期间,以及之后每隔两三年,国家食药总局都曾集中整顿。”

临床试验链条上每个环节都问题重重,数据大造假并不奇怪。

临床试验机构少,试验质量难以保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药物临床试验申请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申报人应当在经依法认定的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中选择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并将该临床试验机构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临床试验机构是独立于药企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保证临床试验专业性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经过国家相应资质认证过的各大医院,后者有专门负责临床试验管理的部门。

目前,我国的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以满足巨大的需求。据王静的论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现状与对策研究》援引的2012年数据,我国拥有近6000家药物研发企业和379家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当年经批准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项目高达704个。对照各年的数据,再考虑到临床试验较长的周期,可以看出每个机构都承担着大量的临床试验项目。

合同文本上写着保证临床试验通过

项目多,机构少,就会产生问题,很难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南方周末在《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提到“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网负责人汪金海认为,正是对临床机构的数量管控,造成医院的绝对强势和一些试验不规范的产生。”

首先,这些有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都是名牌大医院,而负责临床项目的医生,有一定的资历,也是最忙的一群人,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参与临床试验,就会让下面的年轻医生来接手。其次,医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控制试验成本。《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也提到,药企大笔临床试验费用的四分之三要支付给医院,而“支付给医院的费用,除了医院收取的部分,下到具体科室后,科室会扣掉一部分(主任也会留下一定比例),剩下的便是支付给研究者的费用、受试者的检查费以及部分受试者的补偿费。”

医院从药企那拿经费,不可避免也会存在医院与药企串通的情况。南方周末的调查中提到“‘我甚至见过一些合同文本上就直接写着保证临床试验一定通过。’汪金海说,‘临床试验本身就是验证性的,怎么可能保证一定通过呢?’”

CRO行业的恶性循环

严峻的现实是:缺乏准入门槛,外包服务机构杂、乱、差,为药企分担了违法成本和风险。

药企再大,也不能在制药的所有环节上面面俱到,而医药外包则可以使制药企业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控制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合同研究组织(以下简称CRO公司)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为制药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外包临床试验方案的服务机构,其业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随着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来,不但一些国际CRO公司已开始纷纷进驻中国,国内的CRO公司也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缺乏准入标准,全国400多家CRO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更是让临床试验状况雪上加霜。全国排名前十的一家CRO公司高管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CRO公司是药企的乙方,为满足甲方要求为第一要务。弄虚作假是普遍现象。”“现在的行业环境就是很多药企明确说,试验不通过验收就不付钱,而且药企明知CRO作假,但因为CRO负责新药报批的全部工作,帮药企分摊了违法成本和风险,而且没有处罚先例,所以导致CRO行业恶性循环。”

尽管过去几年,查处曝光过多起涉及药品质量问题的案件,但奇怪的是,在这些案件中,药企都并无大碍。以2009年药监部门对江苏延申和河北福尔两家公司“问题人用狂犬病疫苗”事件的处理为例,药监部门对延申罚款2563.79万元,对福尔罚款563.82万元,而这样的罚单对产值早已过亿的两家制药企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临床试验的相关人员是否受到处罚并未有公开报道。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缺少硬约束等问题助长了药企造假的行为。

标本兼治,任重道远

权力越集中,寻租空间就越大,腐败越严重。药监部门的审批权力左右着药企生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早走完审批程序,越早上市的药品,就能够提前占领市场,获得可观的收益,因此,药企存在对官员行贿的激励。这些年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药品审评中心原小组组长和科室主任陈海峰等先后在这条“审批作业线”上落马。以陈海峰为例,根据中国法院网的报道,他在明知相关药品无生产厂家及研发单位信息的情况下,仍将不合格药品予以审批注册,而且还帮助某公司加速审批所申报的药品,为此收受他人给予的“好处费”共计一百三十万元。

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药监部门,虽然相比之前郑筱萸时代的“大跃进” 审批已经谨慎很多,但这种谨慎却始终治标不治本,还需要堵上制度漏洞。

nlc202309022352

提高专业性,扩容专业人士,同时技术审批和行政审批分离已势在必行。

李文超在论文《中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有着相对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专家技术资源的丰富,比如FDA旗下的药物评审研究中心,拥有约2000位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工作人员,是FDA最大的一个评审中心。相比而言,我国的药审中心只有120人编制,且药物审批缺少专家资源,这就造成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审批任务,很难保证高效率、高质量。

专业不足的同时,倘若还和行政审批不分家,问题就更大了。现实中,技术审评就是走过场,往往是行政部门希望有什么结论,就找哪些专家。行政管理越位,技术评审形同虚设,为行政审批中权力寻租、官员腐败提供了条件,也使药企对临床数据造假问题产生了侥幸心理。

中国经营报刊发表的《临床数据“打假”,戳破药品泡沫》一文中认为,此次食药监总局开展自查风暴的初衷,正是在药审中心短期无法扩大人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新药注册申请的提前筛选,把有限的药审中心人力用在对自己更为自信的药企的药品身上,能提高药物评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可见,药监部门也意识到审批专业性和效率的问题。但不做好人员的扩编和专业、行政审批的分离依然是治标不治本,难保严打风潮一过去,企业又蠢蠢欲动。

在美国,审批过程信息公开透明,而且FDA强制要求临床试验的数据要登记在它的系统里并向社会公开。一些有过不诚信记录的机构会上黑名单。南方周末的《FDA如何审评药品》一文中提到“FDA每个疾病领域都有个顾问委员会,由专业人员担任,顾问委员会开会全程对公众开放,顾问必须申明与讨论的药和公司没有利益关系。”而相比,我国的审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在“关门审批”环境中,极易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新华网刊登的《“关门审批”是腐败之源》一文提到,“关门审批”导致审批权本身已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连卫生部原部长高强都公开直言“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

编后:“一揽子”优化药品审评政策出台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对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期提高我国药品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

药学研究不达标一票否决

《公告》明确,对申报上市的仿制药注册申请,首先审查药学研究的一致性,药学研究未达到要求的,直接作出不予批准决定。

在改良型新药的审评审批方面,《公告》明确,对改变原研药剂型、酸根、碱基和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申请人需证明其技术创新性、临床价值具有明显优势,无法证明的不予批准。改变剂型和规格的儿童用药注册申请除外。

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审批

《公告》指出,国家食药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鼓励市场短缺和创新药品研发生产。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信部建立短缺药品定期沟通机制,向国家食药总局提出加快审批建议。

根据《公告》,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和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儿童用药,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疾病用药,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药品,使用先进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临床急需用药,申请人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并获准开展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或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并在欧盟、美国同步申请上市且已通过其现场检查的药品注册申请,临床急需且专利到期前3年的药品临床试验申请、专利到期前1年的药品生产申请等,将实行单独排队,加快审评审批。自2015年12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向国家食药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提出加快审评申请。

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

《公告》明确,对临床试验数据弄虚作假的申请人,3年内不受理其申报该品种的药品注册申请,1年内不受理其所有药品注册申请,已经受理的不予批准。对参与临床试验数据弄虚作假的临床试验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前不接受其参与研究的申报资料;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其相关试验资格。对同一专业出现2个及以上临床试验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其专业内已受理的所有注册申请不予批准;对临床试验机构出现3个及以上临床试验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涉及该机构已受理的所有注册申请不予批准。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处理。(据《今日评论》《健康报》)

编辑/吴雨

数据造假 篇4

关键词: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舞弊,数据检测

一、奔福德定律

奔福德定律是由美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塞蒙·纽卡姆 (Simon Newcomb) 于1881年首次发现的。他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发现许多类型的数字都很好地符合这样的规律:以1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要比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概率要大, 以2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又比以3为第一位数的随机数出现的概率要大, 以此类推。然而当时纽卡姆并没有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这一规律也很快就被人遗忘。直到1938年, 美国通用电器 (GE) 的物理学家弗瑞克·奔福德 (Frank Benford) 注意到了同样现象。他收集并验证了20组共20 229个数字,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数字都体现了同一种规律:即整数1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30%, 整数2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17%, 整数3在数字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12%, 而8和9在数字中第一位出现的概率约为5%和4%。这一规律因此也被称为“第一位数分布规律”, 也即奔福德定律。

该定律直到1996年才被美国学者Hill从理论上给出解释, 并进行了严谨的数学证明。该定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它不受计量单位的限制。经验表明, 大量数据都符合奔福德定律, 如河流的长度, 人口分布数, 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税款, 等等。一般认为, 与会计、统计、税收、金融以及证券市场的各种数字可以很好地符合奔福德定律。

二、奔福德定律的国内外研究

Carslaw (1988) 首次将奔福德定律应用到会计领域。他发现, 在报告的收入中, 数字第二位出现0的概率远大于出现9的概率, 比如数字5 984, 管理者会倾向于使它变成大于6 000, 这样一来, 第二位数字出现0的概率就远高于9的概率了。他采用新西兰1981-1985年间220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收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并证实了这一现象。且他进一步发现由国外控股的公司相较于国内的公司, 第二位数字的分布更倾向于随机分布, 国内公司的收入数据就显得相对异常了许多。

Nigrini (1997) 将奔福德定律应用扩展到审计领域。他发现如果样本量足够大, 真实的财务数据将符合奔福德定律, 而伪造的数据极少能够符合奔福德定律。人们很少能够做到像真的一样“随机”。之后, 他开发了对财务数据进行奔福德定律测试的计算机软件, 并成功地应用到对美国公司的财务审计中, 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Nigrini (1996) 还发现纳税申报的数据亦符合奔福德定律, 如果不符则说明数据存在欺骗性, 美国和欧洲的税务机构据此应用奔福德定律来检查纳税申报的数字。

Diekmann (2007) 调查了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文章中实证研究回归结果的数据, 发现这些回归系数普遍遵循奔福德定律。

Günnel和T.o.dter (2009) 的研究发现回归系数和标准误差的分布符合奔福德定律。这样, 奔福德定律就可以作为一个工具用来评估计量经济学结果的可靠性。

Charles E.Jordan, Stanley J.Clark (2011) 应用奔福德定律证实了美国的公司虽然近些年来盈余管理的发生率已经减少了很多, 但这种现象依然是存在的。

目前,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只搜索到十余篇文献, 多集中于对奔福德定律的介绍以及对财务数据的检测。

张苏彤 (2005) 发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上的文章介绍了奔福德定律, 并经检测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公布的主要财务数据较好地符合了奔福德定律。该作者 (2007) 在另一篇论文里还发现, 处于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的数值分析表现与奔福德定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其中ST板块与中小企业板块的测试结果与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值差异最大。如果分行业来看, 信息技术、化学制品、农林牧渔和食品饮料行业的主要财务指标的数值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而黑色金属、金属制品、建筑业和纺织业的财务数据数值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的相关性较差。

许存兴、张芙蓉、王大江 (2010) 的实证研究发现, 无论是非标准意见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财务数据还是标准意见公司资产负债表财务数据, 其首位分布均较好地符合奔福德定律;从利润表来看, 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财务数据比非标准意见公司利润表财务数据其首位分布更符合奔福德定律, 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从各季数据来看, 标准意见公司各季财务数据比非标准意见公司各季财务数据其首位分布更符合奔福德定律, 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同时, 也得出第4季度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最高, 而第2季度财务数据真实性最低的结论。

刘福清、陈义文曾于2008年对一百多名注册会计师进行过调查, 99%以上的人对奔福德定律一无所知, 他们在审计实务中大部分沿用常用的审计技术方法, 如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以及分析程序, 对于统计抽样技术在审计实务中也应用很少。

总的来说, 国内对于奔福德定律的理论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都远远不及国外, 在审计实务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 我国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将奔福德定律的数值分析技术融入我国的审计实务中。

三、对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检测

为了验证奔福德定律的适用性, 本文选取了沪深股市2005-2009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金额作为检测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 计算每一年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首位数出现的概率并与奔福德定律进行比较。通过excel软件绘制出每一年金额首位数出现的概率分布表与相关系数分布图, 数值分析结果如表1、表2、图1、图2。

通过以上图表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财务数据总体与奔福德定律吻合。但相较于应收账款而言, 主营业务收入与奔福德定律的吻合性稍差于应收账款, 这可能是由于主营业务收入更易于受到人为的操纵, 故审计师在审计时应更加注意此项数据的真实性。

四、奔福德定律的扩展应用

目前, 奔福德定律已不仅仅局限于对首位数字的检测了, 国外的学者们不遗余力地将奔福德定律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一) 不仅仅是首位数字。

除了第一位数字服从奔福德定律之外, Hill也曾指出, 第二位上数字的出现概率从“0”依次到“9”也是降序排列的, 但是其差别的幅度已经远远小于第一位上数字的分布规律了。表3为Nigrini计算出的数据从第一位到第四位各数字出现的概率。

Andreas Diekmann (2007) 通过对科技文献中的数据的检测发现, 如果第二位或是靠右侧的数字偏离奔福德定律, 则更有可能表明数据的伪造性, 故对位置靠后的数据的检验可能比第一位或靠左侧数据的检验更为有效。所以审计人员在分析财务数据时不应只将眼睛盯在第一位数上, 也应该考虑到后侧的数字。

(二) 奔福德定律的二阶测试。

前文提到奔福德定律适用于大部分的财务数据, 而Mark J.Nigrini与Steven J Miller (2009) 对奔福德定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认为使用奔福德定律二阶测试能够应用于任何的交易数据集, 而奔福德定律只能用于那些期望符合该定律的数据。

这种新的奔福德定律的二阶测试由以下几个事实得到: (1) 如果一组数据由单一的几何序列 (如等比数列) 组成, 这n个元素服从奔福德定律, 那么这些有序元素的n-1个差也服从奔福德定律。 (2) 如果数据由n个非离散随机变量组成, 这些变量是从任何一个有着平滑的统计密度函数中得来 (例如均匀分布、t分布、正态分布和伽马分布等) , 那么这些有序数列的n-1个差也是基本符合奔福德定律, 基本上符合的意思是这些数据接近服从但并不是精确地服从该定律, 这样的行为即使是n趋于无穷大时也是如此。 (3) 有序数列之间的差异不服从或不近似服从奔福德定律几乎是没有的。所谓的二阶测试是指, 设x1……xn是从连续分布中获得的观察值, y1……yn是将xi按照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数。那么, 对于大多数的自然数据集, 在n足够大的情况下, yi列数据相邻数字之间的差也是吻合奔福德定律的。如果与该定律偏差太大, 则应该进一步研究这种异常现象。

该文将奔福德定律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们认为奔福德定律只是用于那些期望符合该定律的数据, 而新的二阶测试能应用于任何的交易数据集。

五、应用奔福德定律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 应用奔福德定律只需将财务数据导进excel表格, 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即可, 应用起来十分方便有效。但在应用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被检测的数据应有足够的量。

一般认为, 样本量大于1 000时检测效果较好。样本量越大, 结果也越精确。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将来源

不同的数字混合起来, 或者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之后, 就往往符合奔福德定律分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财务数据都符合奔福德定律分布。但也有一部分数据不符合该定律, 如销售价格、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这是由于价格的定价策略往往依据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 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库存现金账户存在着上下限的规定, 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变化是有着特定规律的, 故这些账户的数字均不符合奔福德定律。

(三) 虽然我们常用分布图表或相

关系数来判断财务数据的舞弊风险, 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李岩 (2010) 认为相关系数在0.95-1.00之间财务舞弊风险较低, 在0.90-0.95之间应给予关注, 小于0.90时财务数据是可疑的。许存兴 (2009) 认为相关系数在0.99-1.00之间是正常的, 在0.97-0.99之间有着财务舞弊的征兆, 小于0.97时有着显著的财务舞弊的迹象。从笔者收集的数据来看, 一些报告虚假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也能达到0.90甚至是0.95的水平, 故本文认为相关系数应达到0.98的水平, 当然这不是绝对统一的标准, 应分行业分数据来看。

(四) 如果检测的数据吻合奔福德定律并不一定表示数据不存在舞弊。

相反, 如果不符合该定律, 只能说明存在舞弊的可能, 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分层检验、寻求其他的证据。

奔福德定律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数学定律, 它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 尤其是将其应用到对财务数据的监测时有着显著的效果。而国内目前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很多财务人员并不知晓该定律的妙用。故笔者希望通过对本文奔福德定律的介绍与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能够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J

参考文献

[1].Carslaw.C.Anomalies in income numbers:evidence of goal oriented behavior.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8.

[2].Nigrini.M.J., Mittermaier.L.The use of Benford's Law as an aid in analytical procedures in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7, (8) :2-67.

[3].Nigrini, M.A Taxpayer Compliance Application of Benford’s La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 Association, 1996.

[4].Andreas Diekmann.Not the First Digit!Using Benford’s Law to Detect Fraudulent Scientific Data.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2007, (34) :321-329.

[5].Günnel.S., K, Karl-Heinz T?dter.Does Benford’s Law Hold in Economic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Empirica, 2009, (36) 273-292.

[6].Charles E.Jordan, Stanley J.Clark.Detecting Cosmetic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Benfords Law.The CPA Journal, 2011, (2) :32-37.

[7].张苏彤.奔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5, (11) :70-72.

[8].许存兴, 王大江, 张芙蓉.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基于Benford法则的造假检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 (4) :56-60.

[9].Mark J.Nigrini, Steven J.Miller.Data Diagnostics Using Second-Order Tests of Benford’s Law.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009, (28) :305-324.

数据造假 篇5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零售商业的营销方式,而电商及网络销售的风起云涌,也使越来越多买卖双方的一次次交易,成为大数据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而基于电子交易、网上搜索、公共平台互动等行为而产生的大数据,因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电子化生成、规模大、实时更新,因此被认为比传统的统计数据更加全面、及时、透明,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如果大数据出现了造假、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情景是非常恐怖的。

示例二

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的加剧与互联网创业热潮涌起,宣传过猛与包装过度的行业数据时不时曝出,而基于某一产品领域的一哥之争也让数据乱象时而浮现,第三方数据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引发“不服”,导致厂商之间口水战频频开打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从正常的逻辑来看,数据不会说话也不会说谎,但如果背后传递数据消息的人将抛出的数据修饰包装过度,往往就会演变成互联网行业的“花剌子模信使”事件。

[精彩结尾] 示例一

防止和遏制大数据造假,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已经迫在眉睫。除了要让电商吹牛就上税以外,更应尽快启动相关立法工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大数据的生产、使用、提供、发布作出规定,对利用和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的行为明确相应的处罚条款。要通过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使造假者付出其付不起的代价,同时使大数据真正在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服务生活方面发挥大价值。

示例二

数据造假 篇6

科恒实业在短短一年之内让业绩翻两番堪称一绝,而保荐人国信证券的定点疗伤能力亦令人折服。但实际上,科恒实业在业绩暴涨的同时,财务风险并未化解,公司应收账款长年高居不下,经营性现金流更是濒于枯竭,若不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或难以为继。此外,科恒实业在客户数据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方面前后矛盾,并试图掩盖客户大量流失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上市。

大客户从天而降

2010年12月首次上会遭否,科恒实业被扣上了成长性不足的帽子。发审委指出,科恒实业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且毛利率波动幅度较大。换言之,科恒实业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在2007-2009年及2010年前三季度未能实现平稳增长。

事实上,科恒实业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此后的2008-2009年,科恒实业营业收入均低于前述水平,而毛利率则从2009年的23.67%降至2010年的19.63%,科恒实业的成长性很明显处于下降通道,短期内难以出现改观。

然而科恒实业却创造了“奇迹”,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00.63%,净利润首次过亿达到1.88亿元,同比增长429.24%,毛利率则在2010年的基础上大幅增至27.16%。于是,科恒实业摇身变成高成长性企业,投资者不禁要问,科恒实业何以能在一年之内让业绩成倍的增长?

科恒实业将秘诀归结为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公司研发技术的提升,但蹊跷的是,科恒实业的竞争对手陕西彩虹荧光材料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彩虹集团2011年巨亏6.83亿元,令人费解。更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科恒实业2009-2010年的前十大客户基本较为稳定,其中江强凌电子有限公司一直是科恒实业的头号客户,每年采购金额约为1500万元左右。但在2011年,以江强凌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客户几乎从科恒实业的前十大客户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厦门海莱照明有限公司、临安金典贸易有限公司等全新的公司,并且在前十大客户中垫底的临安钱氏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采购金额高达2116.58万元,超过科恒实业2010年第一大客户的采购额。正是由于有这些大客户的加盟,因此科恒实业的营业收入在一年之内实现了翻番。

若科恒实业确有极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则在2010年之前完全可以加强市场开拓,以提高业绩,进而避免一次上会被否的尴尬,但科恒实业显然并未做到,导致营业收入在2010年以前不增反降。整个过程中,科恒实业的大客户“来历不明”,颇有从天而降的意味,科恒实业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网罗十余家大客户,仍是未解之谜。

营收逾10亿 现金流不足千万

由于营业收入暴增,因此科恒实业的净利润随之水涨船高,而毛利率的提升也是科恒实业净利翻两番的重要原因。科恒实业在公开资料中表示,因公司2011年毛利率较2010年提升7.53个百分点,故增厚业绩约7200万元。

但问题是,科恒实业的原材料之一稀土2011年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科恒实业生产成本急速上升,毛利率因之骤降44.11%,这也是彩虹集团未能免于亏损的重要原因,不过科恒实业的最终毛利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逆市劲增。对此,科恒实业的解释是,公司因经营策略得当获取了大量的存货利得,此外,公司称具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方式将毛利率增加51.72%,由此使科恒实业最终的毛利率同比提升。而业内人士指出,若科恒实业的产品定价能力确如其描述的那样突出,则2010年之前就不会出现营收下滑的局面。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科恒实业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过大,科恒实业只能被动的接受,其所谓的成本转嫁能力只不过是无奈的应对策略,长期来看,科恒实业的业绩将依然处于波动状态。

其实科恒实业目前的业绩就已经折射出多重隐忧,在1.88亿元净利润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和持续萎缩的经营性现金流。数据显示,科恒实业近三年来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均在50%以上,2011年应收账款余额则大幅攀升至2.17亿元,同比增加1.22亿元。科恒实业为增加营业收入而采取了激进营销的方式,高企的应收账款无疑对科恒实业造成极大的威胁。

此外,科恒实业去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仅为612万元,甚至不及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的2009年,与公司去年高达10.88亿元的营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正常逻辑推理,既然科恒实业2011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几乎是2009年的两倍,那么公司去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该远高于2009年的水平才属正常,而事实却正好与此相反。

换言之,在表面上,科恒实业的营业收入超10亿元,类似于富豪,但实际上公司的现金流已经濒于枯竭,形同穷光蛋。

记者注意到,科恒实业的募投项目共需资金1.74亿元,而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不足千万元,因此,若科恒实业不上市募资,募投计划基本将破产,甚至公司连日常运营也难以为继。

数据前后矛盾

对于大客户的突然空降,科恒实业未予丝毫说明,除了大客户外,公司的其他客户也更换频繁。

资料显示,科恒实业2009-2011年客户数量分别为442个、543个、536个,此外,科恒实业亦在招股书的另一位置披露公司在同期分别新增229个、246个、190个客户。表面上,这两组数据并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便不难知悉二者之间的矛盾。

假定科恒实业去年客户数及新增客户确实分别为536个、190个,以此倒推,2010年的客户应为346个,但实际为543个;同理,2009年客户数量应为100个,但实际为442个,两组数据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背离。

如果两组数据均真实可靠,那么唯一的解释是科恒实业每年在新增客户的同时,也在大批量减少客户。如科恒实业2011年新增客户数为190个,则减少客户数为197个;2010年新增客户246个,同时减少客户145个。换言之,科恒实业每年将近有四成的客户流失,而公司补救的方法就是不断开拓新客户,达到以新换旧的目的。业内人士称,从经营角度来看,科恒实业客户稳定性极差,不利于公司的存续经营,是巨大的风险因素。

数据造假 篇7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 全球不同地方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此大环境下, 我国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推行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包括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与此同时, 各地政府为配合国家政策也纷纷开展行动, 积极推动当地企业的创业板上市。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企业上市认知不足或者地方政府过多的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政府自身的发展与利益, 不能对于企业上市问题有着正确的判断, 从而可能导致盲目的推动企业的上市而不考虑企业实际的情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IPO造假的产生。

(二) 文献回顾

1. 寻租理论

在我国的现行理论中, “租”被用来表示由于国家政策及国家行政管理的管制, 市场竞争被一定程度的抑制, 从而导致了供给差额的扩大因而形成的差价收入。而寻租活动就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寻求“租”的活动。

虽然政府是一个社会组织, 其目标在于为人民谋求福利, 但是,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 政府的官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同时, 他们还拥有巨大的政府权力且权力并不是共享的, 因而, 在其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方针时, 就会考虑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利益, 导致寻求“租”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 地方政府可能更多的考虑地方经济与其政府本身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忽视他人的利益与发展。

同时, 行为短期化是有限理性主体行为的普遍特征, 由于未来的业绩在我国晋升机制中难以衡量并且权重比例较小, 因此, 政府官员可能更加重视短期的业绩成果, 而忽视长远持续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象征, 不仅可以为地方税收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 也会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因而,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扶持本地优秀企业完成上市, 对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进而导致了地方政府全力推动本地优秀企业上市。但是, 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 政府的积极推动对于不同企业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 IPO后“业绩变脸”

IPO后“业绩变脸”现象是指企业在其首次公开募股当年的报告收益较高, 大致处于其业务的最高水平, 随后开始逐年下降, 公司收益往往以IPO当年的收益为分界线呈倒V形。通过对上市企业的造假案件的分析来看, IPO“业绩变脸”是发现其造假的重要线索。而对于上市后的“业绩变脸”, 其直接原因便是上市前的盈余管理。我国理论界对上市前的盈余管理的主流观点是, 企业进行上市前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使企业能够顺利的完成上市, 从而可以在资本市场融通更多的资金,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在此利益的驱动下, 企业也极易偏离盈余管理, 走向财务造假的道路。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 以万福生科IPO造假事件为例, 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干预与企业的关系。

(二) 案例发展

在2012年万福生科的半年报中, 其营业总收入由8217万元变为2.7亿元, 使得万福生科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扭亏为盈, 金额十分重大, 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从而导致湖南省证监局很快对万福生科开展了立案调查。2012年10月, 万福生科发表公告承认其造假的事实, 并由此受到了深交所的公开谴责。

2013年3月, 万福生科发表了《关于重大事项披露及股票复牌的公告》, 在其中公布了其自查结果, 对在08年至11年间, 共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的事实供认不讳。而万福生科2008年至2011年间的报表中显示, 其四年来的净利润总额为1.81亿元, 其中1.6亿元左右为虚增的净利润, 表明万福生科四年内净利润仅有2000万元左右, 净利润造假达90%, 情节十分严重, 并由此受到了深交所的第二次公开谴责。并最终导致证监会针对万福生科此次造假行为开出了史上“最狠罚单”。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万福生科是湖南省常德市的知名企业, 截止2011年为止, 常德市的经济总量常年处于湖南省前三甲的行列, 但是截止目前为止, 该市仅有3家上市公司, 分别是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以及最后上市的万福生科。除了万福生科以外, 其他两家公司早在2000年前便完成上市, 表明至万福生科上市前, 该市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出现上市公司, 这无疑使其在与该省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显得非常不利。同时, 从常德市政府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过去的10年间, 常德市政府为鼓励当地企业上市, 出台了近10项奖励政策, 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于企业上市的热忱与强烈支持。

2008年, 常德市政府从当地企业中挑选了9家发展较好的企业重点关注, 希望推动其上市, 万福生科即为其中一家。然而, 在当时的情况下, 龚永福本人对上市并无很大热忱, 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上市并不了解, 且上市前龚永福本人并不缺资金, 但在当地政府的不断动员之下, 龚永福勉强同意上市。之后, 当地政府为了支持万福生科上市, 向其给予了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 并不断为其上市奔波, 亲自敦促平安证券帮助万福生科顺利上市, 使得万福生科上市一路绿灯。由此不难看出, 正是地方政府一步步的推动使得万福生科最终上市成功, 但是, 与此同时, 政府干预也给万福生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能成功上市, 本身缺乏上市资格的万福生科不得不通过“包装”的手段来满足上市的条件, 一步错、步步错, 万福生科在其通过“包装”成功上市后, 也只能在财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 直至被证监会调查处罚才得以最终完结。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文章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万福生科IPO造假而言, 地方政府干预对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地方政府干预推动万福生科上市。

地方政府官员轮番的思想工作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倾斜, 使得万福生科董事长做出了上市的决定, 而双方均未能从万福生科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导致公司实际资质不符合上市条件却只能匆匆筹备上市, 走向造假的道路。

(二) 地方政府干预使得万福生科忽视财务舞弊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关系的存在, 使得万福生科在评估造假风险时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从而对于造假问题未能正确的认知, 认为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能成功躲避大众的眼睛, 在公司资质不足时强行伪造报表进行上市, 忽视了舞弊所带来的风险。

万福生科从曾经上市时的辉煌到如今背负着“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名声, 它的教训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地方政府应注意:其一, 地方政府应该正确的看待当地企业的上市问题, 不能仅仅考虑企业上市对于地方政绩的影响。企业上市固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 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适合上市的, 勉强上市的背后, 可能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还极有可能使得企业走上造假的道路, 最终也会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其二, 地方政府应该公正的监督当地企业的治理, 合理的建议企业上市, 不能纵容企业的造假问题甚至默许帮助企业造假上市。地方政府应该树立长远的经济发展理念, 帮助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好好规划今后的发展路线, 而不应该为了一时的成绩而引导企业走上错误的路径。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于企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 对企业上市也应有正确的认识, 不能因为追逐上市所带来的利益而忽视其带来的风险, 也不能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忽视企业本身的实力, 采取造假上市的手段。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不能急功近利, 更不能忽略实际情况而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进行上市, 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

摘要: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 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我国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的信心, 也严重扰乱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在我国现行对于上市公司造假的研究中, 大多数都着眼于证券市场制度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 而很少提及政府干预对于企业上市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本文从万福生科造假案例入手, 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干预与企业IPO造假的关系,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干预,上市公司,IPO造假

参考文献

[1]杜兴强, 雷宇, 修宗峰.政治联系、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 .

[2]徐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闫炎, 彭玫.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社会科学论坛, 2007 (02) .

[4]周云波.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

[5]朱亚兴.企业IPO会计信息造假的博弈分析.财会研究, 2011 (04) .

[6]赖少娟, 杜兴强.权力的“恶之花”:IPO中的寻租、审计市场异化与资本市场惩戒.投资研究, 2010 (12) .

容忍造假到几时? 篇8

现在举国上下正凝心聚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而造假者们也“与时俱进”, 或明或暗地将造假“升级”了。过去, 假货高发地在民生领域, 柴米油盐烟酒药之类, 如今已广泛向上层建筑领域渗透, 其危害更大。

略举几例。

假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 就业难。为安抚人心, 消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官方公布失业率为4.2%而社科院调查失业率为9.4%引发强烈质疑的不良影响, 政府要求千方百计安排就业。相当数量的高校为了表“政绩”, 竟胁迫学生或与不法单位联手, 刻假公章、签假“就业协议”, 或干脆上淘宝网购“就业协议”, “假装”就业多少多少人, 并将虚假数字上报。这样统计出来的“就业率”可信吗?新华社惊呼:高校如此“教书育人”, 未入社会先学造假, 这样的青年怎担当得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假特长。清华大学公开抵制四川高考“特长生”加分已5年, 理由很充分:加分造假, 漏洞明显。如两名女生50米蛙泳成绩分别为31.17秒和31秒, 而“蛙后”罗雪娟2006年多哈亚运会夺金成绩才31.57秒。中学生游泳快过罗雪娟, 谁信?所谓“特长生”多为“特权生”。除四川外, 湖南、广东、北京也发现“假加分”、“买加分”、“权加分”多起。

假招聘。越是一职难求, 招聘中的“猫腻”就越凶。所谓“萝卜招聘”、“戴帽招聘”、“权力招聘”已曝光多起, 恕不再举实例。招聘造假, 有权钱交易、权势压迫正义、程序腐败、公权沦为私物之嫌, 百姓愤恨。孩子还在上学, 就在某单位领工资;孩子还没毕业, 工作岗位已预留;某老还没退休, 其官职已锁定某官员之子……

假成果。科技精英是国家的“宝贝”, 是受人尊敬的群体。但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曝光一批申报科研成果、而行为不端的典型案例。事涉鄂湘津京川鲁五所大学、一个研究所的“英才”。他们在科研上造假, 或抄袭、侵占他人成果, 或伪造、篡改科研数据, 或花钱雇“枪手”写论文, 玷污了高校名誉, 抹黑了科学殿堂。

假机构。以前也查处过几起以“国”字打头的假机构, 如赵锡永骗案, 他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2012年到云南行骗, 收受献金, 如今下落不明。这些江湖骗子“拉大旗作虎皮”, 包着自己吓唬别人, 冒充中央某部“参谋班子”, 以“选贤”、“授牌”、“指导”为幌子, 坑蒙拐骗, 鱼肉基层, 多已不知所踪。最近冒出并被查办的“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 他们假装上面“有人”, 冒充权威机构, 宣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行骗各地, 骗得巨财, 也闯下大祸。土崩瓦解是这帮无耻骗子的必然归宿。

会计造假及其防范 篇9

(一) 利用会计恒等式造假。

即利用虚增资产、虚减利润的办法达到虚增所有者权益的目的, 通过“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 骗取利益相关人的信任, 取得银行贷款或发行股票等非法目的。一是企业对于应该在当期费用化的进行了资产化, 减少了当期费用支出, 而通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进行了延续, 增加了未来企业成本费用负担, 但短期内企业能获得较高利润水平;二是企业的存货管理失控, 对于存货的购买和入库及领用手续不全面, 积累多年的物资没有进行消化, 甚至没有及时处理已毁损的物资, 结果导致存货的现实价格比账目历史成本价值低很多, 但仍在存货账上以历史成本的形式出现, 这种不实的存货价值是与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不符的;三是对应收账款的造假, 对于应收账目中出现的死账, 企业并未对其做出坏账准备计提, 从而形成了虚假的当期资产;四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造假, 通过少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减值准备, 或者对于应处理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进行账目处理, 形成了资产的虚列, 增加当期的经营利润水平。

(二) 利用利润表造假。

一是为了使利润增加, 在收入上造假, 提前对与收入确认条件不相符的收入进行确认, 利用不真实的会计科目使收入增加;二是通过虚减成本费用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不按照配比原则而推迟成本结转, 利用待摊费用或待处理财产损失推迟费用损失的结转等。

(三)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上市公司的违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的重大事项没有进行及时披露;二是披露了虚假的会计信息;三是没有准确的业绩预测结果。普通投资者之所以被误导就是因为公司没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 更有甚者把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出来。

二、会计造假防范与治理对策思考

(一) 加强监管, 提高检查质量。

一是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时, 将检查重点放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上, 其他相关部门应配合当地财政部门的工作, 来共同监督企业中的会计造假行为;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上的独立性应予以提高, 要想使企业审计得到更高的公正性, 就必须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地位, 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二)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营造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

对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关键要有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不能就会计而论会计, 出了虚假问题不能把责任都归结于会计的不诚信。首先, 要对《会计法》和《注册会计法》作不断完善, 特别是对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关的责任归属问题进行完善, 高管所应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明确下来, 要明确董事会和监事会为会计失信的第一责任人, 让管理层重视会计诚信工作并用制度约束他们;其次,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把有关的配套制度尽快予以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应不断加强, 并将其上升到和《新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 成为企业的必审内容, 而不是仅仅作为出具一个管理建议书就可以了;再次, 尽快将相关的法律制度颁布出来, 以此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通过会计继续教育提高会计诚信。使会计人员素养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开展会计继续教育, 这样做能使国家形势, 尤其是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及时被会计人员熟悉, 以此来开展会计工作。另外, 还可以使会计人员的良好品德得到培养, 以此使其会计诚信自律能力得以提高, 有助于优良道德品行的形成。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由来已久, 一是要修订财务管理制度、监事会制度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修订融通资制度;修订财务决策管理制度;修订风险管理制度;修订薪酬管理制度;修订业绩考核管理制度, 以此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约束;二是改革职务消费制度, 以此对职务消费行为进行规范。把淘汰制用于对国有企业高管的管理中, 以此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约束, 从而达到不做会计造假的“指使者”;三是对法人的治理制度要予以建立和健全, 同时责任追究制度也要予以建立, 让企业责任人明确自己的责任, 只要会计信息被上一级部门认定, 即由该企业法人负第一责任, 会计人员根据责任轻重负连带责任, 这种层层制约、逐级负责、互相牵制的制度能有效解决出错后责任不清的现象, 可以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并保护会计人员的安全。只有这样, 打击报复现象才能在监督职权的行施中得到避免。

(四) 认真执行新会计准则,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

新会计准则在实施上, 不仅对经济实质更加注重, 而且对国际趋同也同样注重。该准则不仅规定了运营业务的详细操作, 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形成良好的运营理念。实际上, 新准则在实施上有很多变化, 其中改变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二是会计信息披露愈加透明。譬如,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和现值的计算、对存货计价方法的调整、加大规范关联交易的力度、规定资产减值不准转回等等都是为了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而制定的, 能较好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所以, 从控制角度上来看, 新会计准则约束了企业信息失真行为, 但从执行角度来看, 由于对准则执行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 反而给企业不法人员可乘之机, 下一步关键就是针对新准则执行中, 会计人员可能出现信息失真的具体环节和具体规定来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以利于把新准则更好地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结合起来。

(五) 加强上市公司监管,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都集中在上市公司, 要想使这一现象得到防治, 就必须规范并监管会计信息披露。首先, 监管体系要予以建立, 会计信息披露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就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 证监会要主动对其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实施监管, 对信息的验证要随时进行。同时, 对责任制度要予以加强, 重大违规行为一旦出现, 就要对证监会的直接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其次, 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必须要严格执行, 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要用制度进行规范, 将信息披露的质量予以提高, 这样不公平的内部交易就会得到避免, 使资本市场环境越变越好;再次, 监管制度要严格, 对违规者的处罚要严厉, 这样才能对潜在违规者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违规成本也要提高, 只有这样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何燕仪.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商业经济, 2011.15.

[2]廖新亚.浅议会计造假的成因和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1.20.

上一篇:脊柱爆裂骨折下一篇:低效表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