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2024-10-19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共11篇)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1

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对药物制剂和相关技术的研究为应用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使用技术和理论及制剂相关原理、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作为医药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都是以此为铺垫。执业药师的考试中这点也是作为重点进行考核的。现在高校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及技能为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应用到未来的就业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药品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多数进行的是药品的经营和零售岗位。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工作的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对临床用药也偶有偏差,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都较为低下。

一、教材的选择应以辅助学生未来就业为基准

(一)对于药剂学教材的选择要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掌握程度

该专业由于课程的内容较广,学生的掌握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本着为学生减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就业结合学院的相关条件进行课程的优化和选择。该专业的教材众多,在某些相关专业的高职学院根据国家规划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课程。教师的选择又多了很多。但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工业化掌握技能方面。但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多地对经营和零售这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在生产上面的发展。所以,对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格外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将教学的内容梳理成几个部分,然后对教材的内容再进行编制和排版。对药物的定义特点及质量要求做重点的介绍,以各种制剂的处方为例,剖析处方的设计内容及质量问题,对各种相关技术要做出大胆的减少。对概述部分需要重点讲述概念,通过这个学习,使学生对药制剂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理论上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对一些学生不怎么能懂的内容不作要求。关于新技术的内容可作为扩展部分作简要的说明,结合相关学生感兴趣的药品进行介绍。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所懂,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1]

(二)对学生药学知识的架构

高职的药剂学药品管理为学生开展很多门专业课程。例如解剖学、药理学等,现今的相关技术的学习都是独立存在的,整合性较差,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短和时间紧及课程的时间不同步下使之对知识的学习较为零散、不透彻。本着将知识点完整化的要求,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教学时应以结构为主线,将药物的性质特征进行描述,阐释其药理化特征,对产品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交代。这些环节的知识点串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优化会使专业知识之间的界限,对学生思维上的启发训练和职业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2]

二、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改革方法上来看应以改变其教学方式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专业职能为目标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这样既可以消除传统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问题,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对这种方式的教学也有其弊端,比如教学的局限性可能和方法的多样产生矛盾。例如,在对胶囊剂的制作方面,教学多以别的胶囊的制作为基准,所以在多样性上对这种胶囊的制作体现不足。[3]以上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是多种渠道,如药品生产线上等药品经营点做教学材料的收集。在教材或网络等中找寻资料,使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在引导时使学生明确基本知识,了解各种药剂的特点及质量的需求,对药物制剂的新技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该专业的技术实践中,需以学生的未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探究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辉,罗红梅,冯传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5(2):55-56.

[2]张云坤,罗翀.浅谈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9):186-187.

[3]陈素贤.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6(10):173,201.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药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考试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并为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品等工作奠定基础。药剂学是应用科学,实践性很强,课程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药剂学课程于2005年首次在我校开设,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已有了一定的教学积淀,通过分块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现已成为药学专业较优秀的专业课程。在药剂学专业教育方面,转变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已渐成一种新趋势。近年来,药剂学课程已经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三次较具规模的论证和修订,建立起了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除认真总结自身教学传统和经验外,我系还积极派骨干教师王高峰、唐显虹到企业进修学习,并获得双师培训资格及骨干教师资格,结合企业对药剂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并修订了新的课程教学计划。优化了旧有的药剂学的课程结构,增加了实践部分的教学比例,更加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懈的努力,在院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建设了模拟制剂车间、模拟药房等实验实训室;购买了压片机、制丸机、药筛、崩解度测定仪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了顶岗操作锻炼环境。有效呼应了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了模拟操作与现实项目相结合、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案例讲解、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等措施。学生普遍对课程和教学措施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药剂学 形成性评价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16-02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高职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将为药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与专业技术资格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药剂学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活动参与程度及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它是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响应职业人的需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课程实施的意义

(一)通过形成性评价达到以教促学

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已经不再能解决现在课堂“低头族”的问题,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课堂上,教师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实施有效的设计和管理。形成性评价模式下的教学是一种师生交流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能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形成性评价通过团队合作、小组竞争、个人展示等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的养成。

(二)通过形成性评价达到以教促教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实施采取多元有效的评分方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教师需要将自己提升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以便达到多元有效的评价目的。

(三)通过形成性评价达成和谐课堂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高职生。在这样的一种多元评价方式条件下,能够合理有效地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宽容、相互信任,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形成性评价提出: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评价过程中的沟通协商,关注评价过程中的认同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整体安排与设计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前提。依据学情调查报告、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特点,笔者将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做了细致的安排。

(一)调查报告是实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去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和认知程度,笔者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及以往的考试评分满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多方面地对平时成绩进行评价,比如出勤、参与讨论、作业、阶段考试、小组内部评分、自主评分、教师评分、实验操作、产品展示等,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要有针对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有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并非生搬硬套一些网络流行的教学方式。基于调查了解到的学情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为了达成形成性评价的多元评价目的,笔者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高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具备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考虑到药剂学课程的前后内容的内在关系与各个剂型间的平行关系,教学内容注重前后呼应,制剂工艺的横向对比及知识的巩固。比如介绍液体制剂的附加剂时,我们知道防腐剂就是学习的共性;眼用灭菌制剂与注射剂的无菌要求也是他们的共性,对于具有共性的内容,笔者喜欢采用图表展示,并进行对比和突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固体制剂中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片剂的制备工艺上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可以采用阶梯展示的方式来介绍,既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又便于理解。

面对多样的先进教学手段,不但可以适当引入“微课”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可以发挥不同教师在不同教学内容上的特长。当然,正是因为药剂学内容看似零散独立,却有着间接的联系,比如表面活性剂与液体制剂,基本操作与制剂工艺流程等,需要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为此,笔者根据内容特点,将药剂学每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分成两到三次的阶段考试,阶段考试的目的是刺激学生对已经学习内容的巩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个人学习效果的考验。为了增加乐趣与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简单剂型与总结性内容由学生小组展示课件,乳剂、混悬剂制备等内容由小组合作制备。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介绍通过案例引导,并结合开放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也发挥其团队的合作能力。

(三)关注第一次课的效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初始,尤其是第一次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是否对你的课程有兴趣。笔者改变以往的重复讲述课程重要性,换成了开放式问题的设计,由学生去思考本门课程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并由学生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思维转换,让学生自主思考到本门课程与其未来职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达到重视课程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课程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第一次课就把课程的评分项目和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能否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不是期末考试前的两三天突击复习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平时的积极参与和积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期末考试的合格或者做一名考试高分生。另外,在第一次课中,还要完成随机分组任务,每个小组4到5人,为接下来的团队学习做好准备。

三、具体实施的效果

针对2013级学生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研究。我院2013级药学专业(服务方向)1305、1306班学生总数为102人,均为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被我院录取的学生,按同一分数段随机编排进入两个班中,每班同一分数段的学生均等,两个班级学生入校时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课时都是45学时。其中,药学1306班(52人)为实验组,笔者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及形成性评价方式下预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药学1305班(50人)为对照组,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课堂主要以接受教师的讲授为主。学期结束后,进行平行考核及收集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或建议。学期结束后,考核结果见表1。

两组比较,1305对照班平均成绩比1306实验班低4.2分,平均方差比对实验组高2.2,说明实验班教学效果更佳,学生成绩更为平均,同时不及格人数中对照组比实验组多了十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考核有差异,实验组教学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意义、可实施的评价方式,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教学实施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质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目标相一致,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目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有价值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熊阳,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

[2]林竹贞,何丽容,蓝明雄,李詠平.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在药剂学课堂上的一次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

[3]沈志冲.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11)

[4]周庆颂,李洁.陈振华.互动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8)

浅谈药剂学教学体会 篇4

一、药剂学教学内容的设置

药剂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配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机械设备的使用及安全性、稳定性与有效性, 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实践, 从而培养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药剂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 既包括药剂学发展的传统剂型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技术, 还包括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剂型等。由于内容非常丰富, 教学时数有限, 并且以生物技术专业为授课对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 重点讲解基本剂型、基本理论, 同时合理增加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 不受固定篇章拘泥, 注重内容的灵活性, 以充分掌握知识为目的, 将基本剂型和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有机组合。同时, 充分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地域优势, 将我校老师在长白山特种药物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此外, 为了更好地掌握药剂学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设了实训课, 即通过参观药厂使学生了解药物制剂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 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药剂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技术科学,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及工程学等学科, 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庞杂且难点多。比如在第一篇药物制剂基本理论部分, 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微粒分散系理论、粉体学理论、流变学理论, 主要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 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对难点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形象、生动的实图展现给学生, 或将FLASH动画引入教学, 使药剂学教学过程“活跃”起来,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激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实际案例为基础,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宗旨, 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以案例内容为基本素材, 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和决策,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以及多向互动, 积极对话和探讨,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复杂与抽象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 有针对性地精选经典案例布置给学生,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各组派学生代表对本组的观点进行总结性陈述, 各组间可相互提问, 既调动了课堂学习氛围, 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教师在最后做评价, 并对所提案例做综合性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说”的转变。

(三) 实践教学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 安排实训课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 如何让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真正使学生对药物各种剂型的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处方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系统化制剂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直是我们药剂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仅凭课堂讲授是无法做到的, 必须采用“开放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 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制药厂车间进行参观学习。为此, 我们在学期末安排了实训课, 与制药企业联系, 组织学生参观生产流程、了解现代化制药厂的生产与加工过程。通过实习与实践教学, 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对药物制剂的制备全过程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亲身体会, 提升学生对药剂学的学习兴趣, 同时强化学生对未来毕业后投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 药剂学是一门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紧随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的重要学科,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在这一漫长的实践中, 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总结经验, 在探索中不断改进, 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药剂学是一门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 为了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效果, 文章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两个方面对药剂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旨在进一步深化药剂学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模式,体会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葛月宾, 向梅先, 邓旭坤等.药剂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5) :474-475.

[3]陈静, 舒丽芯, 陈盛新.试论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 2008, 26 (6) :468-469.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5

关键词: BB平台    成人高等教育    方剂学    混合式教学    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正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对有效传播教学信息、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BB平台是Blackboard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简称,是一种在线学习、辅助课堂教学并能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我校引入与开始BB平台的课程建设工作,并在全日制本科教学中推广运用。我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介绍BB平台应用于方剂学课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案

1.1试点班级。因我院每年中医学专科专业招生人数少,课堂出勤人数极低,且学生多来自市四郊五县,上课学习路途远,故选定2013级中医专班作为试点班级,人数6人。

1.2试点课程。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校方剂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具有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课件、综合实验指导、自测练习、考卷等资源,对面向成人学生开设的方剂学课程建设已具备基础。

1.3教学方案。制定了《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网络课程建设标准》文件,规定了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要求、网络授课与面授的学时比例、运行方式、考核方式等。

2.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开学前教师在BB平台上构建教学平台模块,以文本、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求,详见表1。

3.教学实施

其教学与考试安排详见表2。面授讲课主要阐明课程教学方式和要求,以串讲、复习、答疑为主,旨在解决学生自学期间的问题及满足更多的学习需求;BB平台学习主要是学生登录BB平台,完成视频与课件学习、作业提交、在线练习等,并及时查看通知公告,参与讨论;BB平台考试可用时间为一周,一周内未提交视为缺考,为方便学生答题,未限制一次性完成考试的时间,可允许多次尝试,并以最后一次尝试结果进行评定。

4.结果反馈

BB平台课程统计和成绩分别见表3、表4。

由表看出,除1名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按时完成课程学习,表现为:①在线点击数不高,讨论参与度很低,原因可能为成人学生因工作、家庭等因素已很疲惫,可利用学习时间不多,缺乏积极性,期望通过集中面授掌握课程重点及获取更多知识信息。②期末成绩较高,原因可能是成人学生都具有中医专业中专学历基础,多年从事医院临床工作,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备一定能力。

综上所述,BB平台对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教师借助BB平台开展教学,能更好地设计与安排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地讲授、提炼课程内容精华,通过平台自动完成评阅作业、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并核分、加权计算、生成总成绩,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档案的实体存储空间;学生能自我掌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解决单一面授学习带来的知识断缺和不连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逐渐能主动获取知识。总之,BB平台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个灵活方便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渠道,我们会在成人高教课程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庆红,王谦,潘彦舒.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32(1):37-38.

[2]徐雅,李卫红,许筱颖,等.基于BB平台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9-40.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6

1 当前中职学校药剂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宽而不精

首先, 中职学校的药剂专业学制三年, 包括前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最后一年的实习。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不但要学习语文、政治、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普通高中文化课, 还要学习十几门专业课, 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疾病概要、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基础、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等, 此外, 还有很多实践技能训练。可想而知, 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 导致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操作技能不熟练。

其次, 药剂学理论知识过多且缺乏针对性。如片剂这一章节包括中药片剂的制备, 对于将来从事西药生产的学生来讲, 该部分根本不需要掌握, 但对将来从事中药制剂的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又不够用。此外, 还包括浸出药剂、生物药剂学简介等章节, 这无形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

最后, 实践内容重复。例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与片剂这两章, 虽然是两个章节的内容, 但它们同属固体制剂。药剂学[1]教学大纲安排了1 2学时理论和1 5学时实践, 看似实践很多, 但是实验内容完全可以合并, 因为在这些固体制剂中存在着较多的重复操作, 如粉碎、过筛、混合三大基本操作。针对这些问题, 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统筹设计, 让学生毫无创新性地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 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2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药剂学[1]教学大纲共1 4 4学时, 其中理论和实践各一半,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实践学时却未能超过总学时的2 0%。究其原因如下:

(1) 缺乏相应实验条件。如注射剂与滴眼剂, 该章共2 9学时, 其中理论1 4学时, 实践1 5学时, 但是该章内容较多, 除了常见的安瓿制剂、输液剂外, 还有热源、灭菌方法等内容。而安瓿剂的制备、热源检查、滴眼剂的制备等实践根本无法在学校进行实验教学。有些学校带学生到药厂注射剂车间参观, 有的则无此条件, 导致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佳。

(2) 教师自身缺乏技能训练。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和高等院校, 理论知识雄厚, 但缺乏药厂、医院等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 在教学中会“避重就轻”, 加大理论学时, 压缩实践学时。此外, 实验课大都是做教材安排的验证性实验, 书上怎么写, 课上就怎么做, 实验基本是机械模仿, 缺乏创新性, 造成学生动手兴趣不高, 不够重视。经典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但仅靠这些学生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

2 中职学校药剂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1 细分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普遍感到药剂学内容繁杂, 信息量大, 难以掌握, 这就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对于对药品销售比较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加强药理学、药事管理等专业课的训练, 同时对其进行人际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指导, 适当减少对其制剂技术的培训等;对于将来要在药厂工作的学生, 可以适当增加制剂技术操作培训, 培养生产型人才;对于将来要在医院工作的学生, 可以适当增加药理学方面的培训, 使其牢记药理作用及用途、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对药剂学[1]中制剂的稳定性、生物药剂学简介这些章节内容重点讲解, 对其他章节的贮藏方法及质量检查项详细讲解, 同时多安排些药物的性质实验, 减少其制剂方法的操作训练。另外, 教师也可以将内容分为几个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提高的需要选择学习某一模块和几个模块, 掌握所需的药剂学知识和技能[2]。如此,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

(1)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基于此, 学校要加大基础实验室建设, 同时开辟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药学人才。

首先, 将现场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到仪器、设备齐全的药厂参观学习, 观看操作演示;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现场介绍车间的工序、布局、工艺条件及主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各工序技术的管理要点、质量控制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而且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制药的操作原理及流程, 加深学生对现代制药企业的流程和制药设备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及对药剂学发展趋势的了解, 增强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3]。

其次,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4,5]。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 成立实验兴趣小组,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另外, 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

(2) 改革药剂学考试模式, 加大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6,7]。实验内容多样化及教学模式改革后, 若没有一套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 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 实验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比如在总成绩中提高实验成绩比例并分项单独记分, 实验课考核可以实施全程量化管理, 分平时表现、综合预习、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课终考试等5部分, 单项不及格需补考, 否则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技能操作, 促使学生多看多练, 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质量。

2.3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药剂学教师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较少, 不利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 为确保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教学工作会议, 不仅可让教师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还可以就药剂学教学改革等问题与各高校教师探讨;按照岗位的要求采取进修、培训、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校企合作, 使教师深入到医院药房、药店、药厂及科研所、药检所等医药企业单位, 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充分了解行业最新状况,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 并将其反馈到教学中,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特殊性、多面性和复杂性促使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尤其是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宏.药剂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崔福德, 侯雪莲, 杨丽, 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 2008, 24 (3) :20-22.

[3]毛小环.高职高专药剂学教学改革初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1) :103-105.

[4]刘强, 沈群, 易延逵, 等.《中药药剂学》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5) :203-204.

[5]张翮, 鲁莹, 邹豪, 等.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999-1001.

[6]罗格莲.谈药剂实验教学改革[J].海峡药学, 2009, 21 (10) :191-192.

浅谈药剂学教学的体会 篇7

1 选好教材,制定好大纲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教学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教学大纲则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课时数分配等,也包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所要求的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在授课前,选择好的教材,制定好大纲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校所选择的教材是供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第七版)。该套教材曾为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惟一一套统编教材,后更名为规划教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一流水平。我校目前有中药学、药学、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大纲,既紧密地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又与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大多从事销售工作,对专业要求要相对低一些,只需掌握本课程普通药剂学中的基本剂型与分类应用等,而更侧重销售能力和沟通能力,我们就把课时主要集中在第二篇(药物剂型概论)和第三篇(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讲授上,而第一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课时分配少点,挑选一些知识点讲授,大部分内容主要让同学们自习。而药学、中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一线工作,对专业要求较高,我们就在讲授第一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知识时比其他专业要详细,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专业需求,通过详细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就业后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2]。

2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图片、动画和录象并用,能生动、直观、形象地模拟生产过程,展示生产设备及其原理,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将复杂的生产工艺具体化,其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在教学法中,有些重要的制药设备和生产工艺,我们会采用图片、录象等展示讲授,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加强认同感,让学生一看就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学习更轻松,印象更深刻。比如,在讲授颗粒剂制备过程时,可将各阶段颗粒的状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同时附有教师解说,这样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学生更好理解[3]。而在讲授胶囊剂生产过程时,则可先用图片展示不同型号的胶囊壳、胶囊填充板、胶囊填充机的外观,关键部位等,再用flash动画表现胶囊填充过程中的运动过程,让学生对填充胶囊的细节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最后用录象展示胶囊制备的全过程,则学生更易理解胶囊填充机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易于记忆和掌握。

但多媒体教学中还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辅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有大量公式推导的药代动力学部分,我们也有个别学生反映课件显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4]。究其原因,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利用相关软件如 Excel 中作图及计算功能虽然能缩短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时间,但公式推导的过程无法详细的展示出来,因此,对存在有大量公式推导的部分如药代动力学的教学,我们采取的是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其来龙去脉,再用多媒体课件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或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5]。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优势互补。

3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实现教与学互补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药学类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材上一些内容难免滞后,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及时介绍学科热点和最新进展,准确把握基础的知识点与先进性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培养的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授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方面时,可给学生介绍当前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方面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固体分散体、包合技术等。也可讲授纳米技术的应用,随之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纳米束等、纳米混悬剂、纳米乳新制剂的出现与发展,已有大量事实证明,一些难溶性的药物通过微粉技术或超微粉技术达到纳米大小范围时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吸收。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这些新的发展热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讲堂讲授与学生自习有机结合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新的论文、一些常用的网站等,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索和了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扎实掌握理论授课内容[6]。

4 运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在教学中也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教学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实现教学相长[7]。 例如,我们在介绍剂型的重要性时,可以举例天津天士力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心绞痛的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发思路、研发过程及所取得的成功。又如,在讲到灭菌时,我们在课堂上选择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引发的药品不良事件致11人死亡,并说明起因是生产过程中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擅自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问、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导致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案例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5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就科研方面的新成果进行交流和渗透,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虽然教学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是,为了培养合格的药学人才,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7]。例如,在讲授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就可以及时将科研工作中所获得的新成果如聚多卡醇注射剂、溶组织梭菌制胶原酶注射剂、托西珠单抗注射剂等传授给学生,以便为他们及时了解新知识,及时掌握新动态,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6 注重开放式教学

我们会安排学生到本地较大的药厂进行见习或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介绍车间总体布局,讲授相关品种的制备工艺流程,详细讲解所用的制药机械。通过实地参观,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知识,也能解决一些在课堂上的疑难问题,在开拓他们视野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8]。

7 结 语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任务是研究药物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药剂,以满足人民卫生事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的药学事业的发展迅猛,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复合型医药科技人才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谈了几点对药剂学课程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2]李万忠.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3-114.

[3]黄敏琪.药剂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71-73.

[4]郭波红,金描真.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10):155-158.

[5]李见春,吴华璞.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J].医药教育,2010,17(13):137-138.

[6]韩翠艳.药剂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67-1469.

[7]邓莉,鲁莹,邹豪,等.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4):30-31.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8

1 校企合作制定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提高学生就业率, 我校成立药剂专业指导委员会, 充分依托附属保健品厂和卫生职教集团, 定期召开药剂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与作为成员的院企药剂专家进行讨论学习, 及时了解药剂人才培养需求, 制定药剂人才需求调研方案, 与药品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药剂人才需求调研, 充分了解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撰写人才调研报告, 根据变化及时修订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药剂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符合行业与企业的岗位需求。

2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 按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与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为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工作需求, 应邀请药品生产企业的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药剂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因他们是药品生产一线的工作者, 对药品生产一线操作技能的要求非常熟悉, 将这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 培养出的学生能与工作岗位对接, 更能适应药品生产企业工作要求, 操作能力更强。

3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为提高学生学习药剂学的积极性和操作技能, 药剂学专职教师与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剂科技术骨干等兼职教师组成团队, 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力求教、学、做一体化, 对常用剂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造,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

3.1 组建教材开发小组

由学校药剂专业教学骨干、药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医院药剂科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教材开发小组。制定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确定主编及编者。药剂学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校企合作、岗位对接。

3.2 明确教材编写要求

主编及编者通过讨论确定教材编写要求、形式、目录、内容及分工。

3.3 编写项目化教材

编写药剂学教材可以工艺流程为主线, 横向拓展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 对接工作岗位, 关注操作步骤, 理论知识可以知识拓展形式展示, 方便学生学习时查阅资料。教材中可将思考题设计成相应表格由学生填写, 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对已学知识进行小结和巩固,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聘请专家审核教材

聘请中等职业教育专家审核编写好的《药剂学》校本教材, 并提出宝贵意见, 以进一步完善。

4 校企合作备课、授课

在药剂学教学中, 针对重要的剂型 (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 笔者尝试将课堂搬出校园, 走入企业校区, 由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备课、授课任务。

4.1 校企合作备课

开学前学校通过药剂专业指导委员会召集相应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集体备课小组, 完成集体备课内容, 包括课时目标、课时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地点、授课人员安排等。备课过程是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互学习的过程, 学校专职教师向企业技术骨干学习实践操作技能, 企业技术骨干则向学校专职教师学习理论知识, 双方达到共赢。

4.2 校企合作授课

针对个别重要的剂型 (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 学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 教学地点搬入企业生产车间, 学生对药物制剂环境、设备有更直观的认识, 充分体现车间设备的先进性给教学带来的实效。授课内容分配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 由专业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 体现其理论知识系统化优势;实践操作由企业技术骨干负责讲解及示范, 体现其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的优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 现场观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药物制剂工艺流程化的教学顺序使授课过程更为顺畅, 使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与药物制剂岗位对接[3]。

5 校企合作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由学校教师单独完成, 难以达到真实评价学生的目的。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学生的方案与标准, 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而并非由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在教学过程中, 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的兼职教师, 共同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进行评价。为帮助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学校举办药剂专业技能竞赛, 由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评委。

6 深化校企合作, 改革药剂学教学模式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 改革药剂学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 可较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生就业。

深化校企合作, 最根本的就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学校利用有利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学校和企业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培训链, 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培训效益。校企合作的开展, 既能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 融合双方的文化, 又能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 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校企双赢的目的。

摘要:中职药剂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药物制剂制备操作技能, 笔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药剂学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并实践, 大大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药品生产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教育,药剂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红芳.中专药剂专业新型校企合作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职业, 2013 (18) :100-101.

[2]冯传平, 李辉, 罗红梅.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药剂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0) :123-125.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9

现从4个方面谈谈笔者对于如何将做学一体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药剂学基础这门课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1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更加贴近岗位要求

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性人才。二期课程改革提倡做学一体, 将教育的核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即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转变。要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发生改变, 就要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从一切为了考试转变为一切为了应用;从关注分数转变为重视对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从传授文化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使其由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 应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 尽量选择目前医院制剂室和药厂生产中涉及的知识点和常用的操作技能。比如医院制剂室中最常制备的是液体药剂、半固体药剂等简单剂型, 而药厂在生产中多数是机械大生产, 更注重药品质量检验这部分内容。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 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而放弃了那些新剂型等高层次研究性的内容。只有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进入药学从业人员的角色, 在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 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更加灵活

我校中职药剂学基础课程一般每次授课安排2学时, 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多数需要2~4学时才能完成, 如果机械地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并, 结果还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做学一体, 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式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1) 将实践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环节, 穿插到理论教学中讲授。如在讲到乳剂的制备时, 初乳的形成是一个关键, 所以可以在讲完理论内容后, 就让学生进行初乳的制备, 这样使学生有很直观的体会, 不仅有助于他们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也有利于他们对实践教学中要点的掌握。再如在讲到混悬剂的质量评价中沉降体积比这部分内容时, 空洞的理论讲授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 这时可以直接给学生一份混悬剂让他们进行这一项目的测定。这种安排可以同时解决在讲授理论教学难点和实践操作要点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仅在课堂上对这些操作要点进行实践肯定是不够的, 因为为了保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既要进行实践操作又要进行理论授课, 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将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内容事先准备好, 比如试剂的称量, 半成品的准备等, 而这些基本操作恰恰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做学一体教学法将难点、要点讲透, 然后再通过迁移教学, 让学生从实验准备开始完整地将实践内容操作一遍,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设计一些具体项目让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在讲到颗粒剂的时候, 可以选用一个典型项目———“板蓝根颗粒剂”, 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处方, 教师再围绕学生设计的处方进行有关理论内容的讲授, 接着让学生进行制备, 最后教师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评价。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不够全面系统, 所以笔者认为在最后的评价中, 教师应善于归纳、总结知识点, 让学生在实践后对于该剂型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过程应更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所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只有他们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时候, 应该更多地设置让学生团结协作的项目并营造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非常必要, 可以在授课前, 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强弱均衡分组, 并选定组长, 由组长负责安排小组的工作, 将原来教师的很多任务 (比如实践材料的分发、实践过程的组织安排、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实验报告的收发以及实践后卫生安排等) 交给学生, 这样也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后面的理论讲授中, 可以引入更多预习、讨论的项目,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 讨论制作PPT, 这样在上课时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在实践教学部分, 也是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学期末, 可以分别给各小组布置一个综合项目, 让他们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制备。采用分组学习方式的同时, 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在每次完成任务后, 教师都要对小组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组织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 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期中、期末考试为主, 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在课堂上和实践中的表现, 使学生将筹码都压在考前突击复习上, 这样不利于做学一体教学法的应用。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后, 评价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 评价主体互动化, 每次给出评价结果的应不只是教师, 还应有小组学生之间的互评, 这样才能使评价更全面, 也才能引导学生更关心别人, 学会正确分析评价方法; (2) 评价过程动态化, 要把评价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每次课都要进行评价; (3) 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更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总结的评价, 每次课或项目完成后, 不只是单一评价完成的成品, 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实践后的分析思考; (4) 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绩, 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5) 评价结果公正、透明化, 教师可以制作详细的表格, 每次的评价学生都可以随时查看, 这样才能让学生重视评价, 以更严肃的态度对待评价。

总之, 做学一体教学法在药剂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将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医药行业培养更贴近岗位要求的人才。但是做学一体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断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实践中不断地归纳和总结。蒉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提高中职药剂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而做学一体是项目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现就笔者在药剂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对如何在药剂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做学一体教学法提一些建议。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10

【关键词】中职;药剂学;形成性考核

现行的中职学校评价学生专业课成绩的模式,主要是采用平时考察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来综合评定。无论是平时考察还是期末考试,往往只注重结果却忽略过程,没有凸显出专业课程特点。本文拟在对中职学生专业课程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确定《药剂学》课程成绩评价依据和基本要求,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重在评价主体、内容和标准,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体现出课程的专业特点。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承担药学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师围绕《药剂学》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改革,积极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一)中职学生专业基本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中职学校的培养重心应更侧重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客观讲,进入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不会学习。但从我国当前的人才结构上来看,行业需要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必须也一定是出自这个阶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也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不如别人,但大多数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却名列前茅。经过教师合理引导和强化训练,都能在专业技能操作方面学得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药学行业岗位对中职药学类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

通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和人才市场针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进行的市场调研走访,总结出行业岗位对药学专业的从业人员综合要求是:

1.职业素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队合作。

2.核心技能:(1)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2)掌握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药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我们要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药学行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坦白讲,虽然学生轻视学习的过程,但却十分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因此,怎样考核,考核什么将明显左右学生的学习目标。

(三)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形成性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如实记录学生每一阶段性学习成果,突出学生技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围绕学生在整个技能实训与知识习得过程中的全面表现,目的是敦促学生关注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具体的考核方式和成绩分配如下:

(1)职业素养(20%)——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中职生职业素养考核应做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习与其他表现相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目前,用人单位都愿意招聘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具备团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毕业生。我们要充分认识企业用人要求,准确规划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奠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2)学习过程(40%)——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该项目考核中,平时各种作业占10%,全部单元实验共占30%,包含仪器准备操作、制剂制备、质量控制、清场、实验报告。每次作业和实验都有一定的分数,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平时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实验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在药学行业领域内进行实践的基本技能,为解决将来的工作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职业理论素养(40%)——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这将决定毕业生在未来技术领域所能从事的工作范围和岗位层次。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考核以笔试的方式在学期末进行。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注重知识应用。

二、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实行形成性考核和原有的教学考核相比,尽管平时作业收缴、各单元实验以及专项技能实训对个别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从实施效果看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2012~2013学年和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分别对11药剂班、12药剂班共75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 你更喜欢哪种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96%),终结性考核(4%)。

2. 你认为按时完成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A.很有帮助(50.7%) B.比较有帮助(41.3%)

C.不太有帮助(5.3%) D.没有帮助(2.7%)

3. 你认为课程形成性考核这种形式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吗?

A.很能体现(52%) B.比较能体现(42.7%)

C.不太能体现(4%%)D.不能体现(1.3%)

4. 你认为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合适吗?

A.很合适(74.7%)B.比较合适(20%)C.过高(5.3 %)D.过低(0)

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接受形成性考核,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对他们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习得有很好地促进。通过在《药剂学》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其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考核目的更贴近职业市场。课题组采取的形成性考核中技能训练与单元实验所占比例达到40%,通过分阶段、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中职学生自身特点、技能和知识水平,同时更加贴近职业市场需求。

2.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以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学习为主要目的打造的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记录,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考核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考核的实质在于强调对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最终得到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由于考核目标明确具体,考核方法量化可靠,更注重过程,所以使得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兴趣浓厚,成绩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明,马耀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和探索.科学教育研究,2006-07

[2]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教学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药学分支交叉学科, 也是药学、临床药学及生物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由生物药剂学 (Biopharmacertics) 与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组成。该课程涉及到生命科学、高等数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生物化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1]。近年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对医药科学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特别是对所培养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变化尤其明显。这一变化, 也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笔者在近几年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中, 对多学科交叉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1 多学科交叉教学体系

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 并有着交叉综合性课题领先并带动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界定没有统一标准[2]。我国学者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表述不一, 综和学术界对其定义的不同看法, 可以给出多学科交叉教学法的概括性定义[3,4]:多学科交叉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 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 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 多种学科或由不同的领域交叉渗透、彼此结合、相互作用, 交流、互补, 使参与者的知识得到多元更新, 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性得到加强。同时, 参与者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步趋于优化。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技术相互碰撞将会产生出新的火花和富有创造性的结果, 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协调性、自主创新性等特点。

近些年来,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性发展越发明显, 教育研究不再单纯是一门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 而是从多维视角以多种方法对教育的全方位整合。具体体现在[5,6]:其教学内容不是某个单一学科, 而是涉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综合技能;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多种知识结构、多种教学手段交织的、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建立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而不是单一学科知识人才。因此,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建立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的需要,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符合高等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及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多学科交叉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定位

在多学科交叉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要做到“厚基础、重实践、宽专业、强能力”, 因材施教, 既要重视个性特点, 更要抓好共性教育。完善选修课体系布局, 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通过选修课进行知识交叉、融合提供条件。又要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加强能力素质培养并举, 通过学科交叉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2.1 完善知识结构, 夯实专业基础

对于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 除了应继续重视加强传统的基础药学理论课程之外, 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基础。虽然以上相关课程在本科初期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设, 但由于这些课程在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属于基础课, 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 课程前后衔接较差, 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知识掌握的也不是很牢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有所遗忘, 所以还需要在学习专业课阶段加强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有关理论知识的交叉基础学科的学习。因此, 在强调夯实相关基础课程的同时, 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 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基础学科, 还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行实习、见习,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 进而加强多学科交叉教育的效果。同时, 要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 给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学习空间,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更加丰富。

2.2 加强专业素养教育, 体现创新育人理念

当前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多学科交叉两者唇齿相依, 密不可分。凭空想象无法创新, 创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然后不断放大和升华直至达到目标[7]。要求教师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 全面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动态与基本理论内核, 主动了解与交叉学科间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强化学生专业素养。通过跨学科知识, 帮助学生通观全局,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知识的精髓和相互联系, 学会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培养科研意识, 锻炼科研能力, 学会科研方法, 激发创造性, 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交叉应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打破传统专业固化, 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中, 学科专业间的知识壁垒鲜明, 常常导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被固化, 不利于具有较宽学术视野的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应考虑进行多学科渗透交叉教学, 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学习拓展空间。这种打破传统专业固化的做法, 可以很好地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融合,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 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实践能力, 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 包容学生的不同见解,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常规教学中, 再辅之高等数学、生物化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药物治疗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门基础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教育,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 多学科交叉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实施

多学科交叉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具体的应用, 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 要有系统性的实践,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最后给予实践效果评价, 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1 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学习技能训练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涉及学科多, 具有知识面广、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众多、公式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 在传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模式下, 以讲授法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只局限于死记硬背, 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 枯燥乏味, 不易理解, 学习效果不理想。必须从改变常规教学方法着手,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引入药剂学课程、新药研制与开发课程、药物分析学课程、药理学课程等多门课程理论知识, 进行交叉渗透教学, 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 教学中注重其能力培养, 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3.2 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学科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 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相关交叉课程如细胞生物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紧密衔接。归纳制剂处方、制备工艺等在体内各个过程的设计原则, 并引用自身科研实例讲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使学生对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关机理认识更加清晰, 对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在新药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 在药物动力学授课中, 运用其他交叉学科知识加强对本学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如药物动力学研究中需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运算, 像药动学参数的求解、设计给药方案等问题, 学生如果采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会很繁琐, Excel软件可以方便地处理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和绘制图表, 教学中帮助学生设计统计矩的Excel计算模板, 学生只需输入时间和血药浓度的数据, 就可以很快求得各种参数和相应的药时曲线图, 这对于探讨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既非常简单又特别快捷。

近年来,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实验方法上和应用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推动了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但是, 由于经费和条件有限, 现在本科药物动力学教学中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介绍的很少。因此, 教学过程中, 作者将3P87/3P97、DAS等药动学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给学生, 通过具体教学范例对软件使用方法进行细致演示,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巩固练习, 输入具体实验数据, 判断房室模型, 计算药物动力学相关参数, 这样进行教学, 既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又能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在课堂专题讨论课中促进知识交叉融合

在常规教学中改变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等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8]。例如, 在讲授药物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这一节时, 对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做专题讨论,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 课下以组为单位集体查阅文献资料, 共享相关信息,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统一观点, 从剂型、药物结构、微粒表面特征、生物学性质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总结该小组自学成果, 其他小组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质疑, 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向, 客观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最后简要进行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既让学生自主获取了新知识, 又在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从多个视角和知识点理解这个问题, 这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深化和从事开创性工作至关重要。

3.4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训练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

课后作业训练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形式,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训练, 可以更好地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教师应选取一系列综合性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定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 从多个选题中选取较好的作业集中汇报给教师, 介绍完成作业过程中, 自己阅读书籍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学习文献发现的闪光点。任课教师可以尝试着组织小范围的作业总结汇报会, 一般以学生作业内容分组, 并邀请相关学科教师或涉及到的交叉课程的教师参加。不同学科的教师, 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切入点不同, 专业研究方向不同, 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启迪。将课后作业训练这种融启发式教学与开放式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知识巩固模式落到实处,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3.5 在科研活动中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

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进行科研实践, 将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专业的科学研究上[9,10]。以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 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将科研实践活动变成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学习的载体。学生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有目的性的增长交叉学科知识。既丰富了自身知识体系, 又培养了科学研究能力, 积累了科研经验, 接触到了解学术前沿问题, 更容易引起思考, 进行创造性学习。

3.6 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增加平时成绩比重

教学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 教师要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要防止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60分万岁”现象发生, 要通过考勤、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习题及课后作业等方式强化过程管理, 并大力增加平时成绩比例, 鼓励素质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过程的考核, 将成绩考核变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杠杆, 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 更要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学习中主动思考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表扬和奖励, 适当做出成绩奖励。

总之, 多学科交叉教学法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 实现了师生课堂中良性互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与应用性,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可为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管晓霞, 钟书华.国内“高校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 (2) :85-87.

[3]谷晓红.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4) :140-14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5]张梅俊.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8.

[6]宋观礼.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12 (9) :1679-1681.

[7]李薇, 崔久嵬, 袁长吉, 等.多学科协作式肿瘤学教学团队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9 (3) :69-70, 137.

[8]张丽平, 程远征, 秦骁强, 等.多学科融合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720-722.

[9]张辰.药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7) :2711.

上一篇: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下一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