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药剂学论文(精选8篇)
本科药剂学论文 篇1
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7月考试《药剂学(本科)》 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C A.聚乙烯醇 B.壳多糖 C.聚氯乙烯 D.果胶
2.下述中哪项不是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D A.粒子大小及分布 B.含湿量
C.加入其他成分 D.润湿剂
3.乳剂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的比重不同,造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称为A.表相 B.破裂 C.酸败 D.乳析
4.以下不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机制的是
B A.融合 B.降解 C.内吞 D.吸附
5.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小孔压出
A B.药物由控释膜的微孔恒速释放 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 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
6.片剂硬度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是
D A.压片力小 B.崩解剂不足 C.黏合剂过量 D.颗粒流动性差
7.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将pH调到3.7,其目的为
B A.使阿拉伯胶荷正电 B.使明胶荷正电 C.使阿拉伯胶荷负电 D.使明胶荷负电
8.下列关于胶囊剂的叙述哪一条不正确
C A.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B.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D.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
9.属于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
D A.pH敏感脂质体
D
B.氨苄青霉素毫微粒 C.抗体—药物载体复合物 D.磁性微球
10.以下不用于制备纳米粒的有
A A.干膜超声法
B.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C.液中干燥法 D.自动乳化法
11.下列关于粉体密度的比较关系式正确的是
B A.ρt >ρg >ρb B.ρg >ρt >ρb C.ρb >ρt >ρg D.ρg >ρb >ρt 12.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硫酸钠水溶液的作用是
A A.凝聚剂 B.稳定剂 C.阻滞剂 D.增塑剂
13.下列哪种材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作用
C A.PEG B.PVP C.EC D.胆酸
14.下列哪项不属于输液的质量要求
D A.无菌 B.无热原
C.无过敏性物质 D.无等渗调节剂 E.无降压性物质
15.以下不能表示物料流动性的是
C A.流出速度 B.休止角 C.接触角
D.内摩擦系数
16.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C A.皮肤因素
B.经皮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17.微囊和微球的质量评价项目不包括
B A.载药量和包封率 B.崩解时限 C.药物释放速度 D.药物含量 18.栓剂直肠给药有可能较口服给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原因是
B A.栓剂进入体内,体温下熔化、软化,因此药物较其他固体制剂,释放药物快而完全 B.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代谢作用
C.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进入大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代谢作用 D.药物在直肠粘膜的吸收好 E.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19.制备散剂时,组分比例差异过大的处方,为混合均匀应采取的方法为
C A.加入表面活性剂,增加润湿性 B.应用溶剂分散法 C.等量递加混合法
D.密度小的先加,密度大的后加
20.影响固体药物降解的因素不包括
A A.药物粉末的流动性 B.药物相互作用 C.药物分解平衡 D.药物多晶型
21.灭菌法中降低一个1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是
A A.Z值 B.D值 C.F值 D.F0值
22.浸出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
B A.粘度 B.粉碎度 C.浓度梯度 D.温度
23.下列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药物制剂在储存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属于稳定性问题
B.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 C.药物制剂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
D.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般分为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24.配制溶液剂时,将药物粉碎,搅拌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C A.溶解度 B.稳定性 C.溶解速度 D.润湿性
25.下列辅料中哪个不能作为薄膜衣材料
C A.乙基纤维素
B.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C.微晶纤维素 D.羧甲基纤维素
26.已知某脂质体药物的投料量W总,被包封于脂质体的摇量W包和未包入脂质体的药量W游,试计算此药的重量包封率QW%
C A.QW%=W包/W游×100% B.QW%=W游/W包×100% C.QW%=W包/W总×100% D.QW%=(W总-W包)/W总×100% 27.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外界因素是
A A.温度 B.溶剂 C.离子强度 D.广义酸碱
28.在一个容器中装入一些药物粉末,有一个力通过活塞施加于这一堆粉末,假定,这个力大到足够使粒子内空隙和粒子间都消除,测定该粉体体积,用此体积求算出来的密度为 A A.真密度 B.粒子密度 C.表观密度
D.粒子平均密度
29.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
D A.15小时 B.24小时 C.<1小时 D.2-8小时
30.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不包括
C A.血药浓度没有峰谷现象,平稳持久 B.避免了肝的首过作用 C.适合长时间大剂量给药
D.适合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31.中国药典中关于筛号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B A.筛号是以每英寸筛目表示 B.一号筛孔最大,九号筛孔最小 C.最大筛孔为十号筛
D.二号筛相当于工业200目筛
32.下列叙述不是包衣目的的是
A A.改善外观
B.防止药物配伍变化 C.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D.药物进入体内分散程度大,增加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E.增加药物稳定性
F.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
33.固体分散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A.久贮不够稳定 B.药物高度分散
C.药物的难溶性得不到改善 D.不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4.油性软膏基质中加入羊毛脂的作用是
B A.促进药物吸收 B.改善基质的吸水性 C.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D.加速药物释放
35.下列关于长期稳定性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一般在25℃下进行 B.相对湿度为75%±5% C.不能及时发现药物的变化及原因 D.在通常包装储存条件下观察
36.盐酸普鲁卡因的主要降解途径是
A
A.水解 B.氧化 C.脱羧 D.聚合
37.下列关于微囊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药物制成微囊可具有肝或肺的靶向性 B.通过制备微囊可使液体药物固化 C.微囊可减少药物的配伍禁忌 D.微囊化后药物结构发生改变 38.下列哪项不能制备成输液
C A.氨基酸 B.氯化钠 C.大豆油 D.葡萄糖
E.所有水溶性药物
39.以下关于微粒分散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微粒分散系有利于提高药物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
B.微粒分散体系属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表现为分散系中的微粒易发生聚结 C.胶体微粒分散体系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泽尔现象、和电泳等性质 D.在DLVO理论中,势能曲线上的势垒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40.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B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DMSO 41.下列那组可作为肠溶衣材料
A A.CAP,Eudragit L B.HPMCP,CMC C.PVP,HPMC D.PEG,CAP 4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的正确叙述为
C A.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15,常为O/W型乳化剂 B.司盘80,HLB4.3,常为W/O型乳化剂 C.吐温80,HLB15,常为O/W型乳化剂 D.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15,常为增溶剂,乳化剂
43.既能影响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有与药物氧化反应有密切关系的是
A A.pH B.广义的酸碱催化 C.溶剂
D.离子强度
44.CRH用于评价
C A.流动性 B.分散度 C.吸湿性 D.聚集性
45.透皮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C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46.以下方法中,不是微囊制备方法的是
D A.凝聚法 B.液中干燥法 C.界面缩聚法 D.薄膜分散法
47.下列剂型中专供内服的是
C A.溶液剂 B.醑剂 C.合剂 D.酊剂 E.酒剂
48.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是
D A.氢化植物油 B.脂肪 C.淀粉浆 D.蔗糖
49.口服制剂设计一般不要求
C A.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 B.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C.药物吸收迅速,能用于急救 D.制剂易于吞咽
50.构成脂质体的膜材为
B A.明胶-阿拉伯胶 B.磷脂-胆固醇 C.白蛋白-聚乳酸 D.β环糊精-苯甲醇
5.下列有关灭菌过程的正确描述
A A.Z值的单位为℃ B.F0值常用于干热灭菌过程灭菌效率的评价
C.热压灭菌中过热蒸汽由于含热量较高故灭菌效率高于饱和蒸汽 D.注射用油可用湿热法灭菌
6.在一定条件下粉碎所需要的能量
A A.与表面积的增加成正比 B.与表面积的增加呈反比
C.与单个粒子体积的减少成反比 D.与颗粒中裂缝的长度成反比
7.HAS在蛋白质类药物中的作用是
C A.调节pH B.抑制蛋白质聚集 C.保护剂
D.增加溶解度
15.I2+KI-KI3,其溶解机理属于
C A.潜溶 B.增溶 C.助溶
19.散剂的吸湿性取决于原、辅料的CRH%值,如A、B两种粉末的CRH%值分别分30%和70%,则混合物的CRH%值约为
C A.100% B.50% C.20% D.40% 20.下列数学模型中,不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
D A.零级速率方程 B.一级速率方程 C.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23.压片时出现裂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C A.颗粒含水量过大 B.润滑剂不足 C.粘合剂不足
D.颗粒的硬度过大
25.用包括粉体本身孔隙及粒子间孔隙在内的体积计算的密度为
A A.松密度 B.真密度 C.颗粒密度 D.高压密度
6.固体分散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A.久贮不够稳定 B.药物高度分散
C.药物的难溶性得不到改善 D.不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7.为使混悬剂稳定,加入适量亲水高分子物质称为
A A.助悬剂 B.润湿剂 C.絮凝剂
D.等渗调节剂
28.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溶液出现混浊,此温度称为
B A.临界胶团浓度点 B.昙点 C.克氏点 D.共沉淀点
29.包衣时加隔离层的目的是
A A.防止片芯受潮 B.增加片剂硬度 C.加速片剂崩解 D.使片剂外观好
30.以下关于溶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可采用分散法制备溶胶剂 B.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C.加电解质可使溶胶聚沉
D.ζ电位越大,溶胶剂越稳定
31.下列辅料可以作为片剂崩解剂的是
A A.L-HPC B.HPMC C.HPC D.EC 33.既能影响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有与药物氧化反应有密切关系的是
A A.pH B.广义的酸碱催化 C.溶剂
D.离子强度
34.属于被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
D A.pH敏感脂质体 B.氨苄青霉素毫微粒 C.抗体—药物载体复合物 D.磁性微球
36.以下关于药物稳定性的酸碱催化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离子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也叫广义的酸碱催化 B.在pH很低时,药物的降解主要受酸催化
C.在pH-速度曲线图中,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最稳定pH D.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都可能催化水解 38.下列对热原性质的正确描述是
A A.耐热,不挥发 B.耐热,不溶于水
C.有挥发性,但可被吸附 D.溶于水,不耐热
39.栓剂直肠给药有可能较口服给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原因是
B A.栓剂进入体内,体温下熔化、软化,因此药物较其他固体制剂,释放药物快而完全 B.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代谢作用
C.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进入大循环,避免肝脏的首过代谢作用 D.药物在直肠粘膜的吸收好 E.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40.下列叙述不是包衣目的的是
D A.改善外观
B.防止药物配伍变化 C.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D.药物进入体内分散程度大,增加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E.增加药物稳定性
F.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
42.下列关于骨架型缓释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D.骨架型缓释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44.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不包括
C A.血药浓度没有峰谷现象,平稳持久 B.避免了肝的首过作用 C.适合长时间大剂量给药
D.适合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45.混悬剂中加入适量枸橼酸盐的作用是
C A.与药物成盐增加溶解度 B.保持溶液的最稳定PH值
C.使ξ电位降到一定程度,造成絮凝 D.与金属离子络合,增加稳定性
47.以下各因素中,不属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的是
A A.安瓿的理化性质 B.药液的pH C.溶剂的极性 D.附加剂
50.下列关于药物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B.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映可用零级、一级反应进行处理
C.若药物的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药物有效期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若药物的降解反应是零级反应,则药物有效期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1.在酊剂中,普通药材的含量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
D A. 2g B. 2-5g C. 10g D. 20g E. 30g 2.普通乳滴直径在多少um之间
A A. 1~100 B. 0.1~0.5 C. 0.01~0.1 D. 1.5~20 E. 1~200 3.乳剂放置后,有时会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
A
A分层(乳析)B絮凝 C破裂 D转相 E反絮凝
4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时,以下不属于抗氧化措施的是
D
A通入二氧化碳 B加亚硫酸氢钠
C调节PH值为6.0~6.2 D 100℃15min灭菌
E将注射用水煮沸放冷后使用
5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
A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 C片重差异 D含量 E脆碎度 6.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D A. 制成盐类 B. 制成酯类 C. 加增溶剂 D. 加助溶剂 E. 混合溶媒 7.糖浆剂中蔗糖浓度以g/ml表示不应低于
D A. 70% B. 75% C. 80% D. 85% E. 65%
8.湿热灭菌法除了流通蒸汽灭菌法及煮沸灭菌法外,还有
E
A. 射线灭菌法 B. 滤过灭菌法 C. 火焰灭菌法
D. 干热空气灭菌法 E. 热压灭菌法
9.流通蒸汽灭菌时的温度为
D A. 1210C B. 1150C C. 950C D. 1000C E. 1050C 10.在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法是
A A. 热压灭菌法
B. 干热空气灭菌法 C. 火焰灭菌法 D. 射线灭菌法 E. 滤过灭菌法
11.下列各种蒸汽中灭菌效率最高的是
A
A. 饱和蒸汽 B. 湿饱和蒸汽 C. 不饱和蒸汽 D. 过热蒸汽 E. 流通蒸汽 12.注射用水可采用哪种方法制备
E A. 离子交换法 B. 蒸馏法 C. 反渗透法 D. 电渗析法 E. 重蒸馏法 13有的注射剂需要检查酸值、碘值、皂化值,这类的注射剂为
D
A水溶性注射剂
B无菌分装的粉针剂 C静脉注射剂 D油溶性注射剂
E加了助溶剂的注射剂
14.氯霉素眼药水中加硼酸的主要作用是
B A. 增溶
B. 调节PH值 C. 防腐
D. 增加疗效 E. 以上都不是 15.工业筛孔数目即目数习惯上指
C A. 每厘米长度上筛孔数目
B. 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筛孔数目 C. 每英寸长度上筛孔数目
D. 每平方英寸面积上筛孔数目 E. 每平方面积上筛孔数目 16.六号筛相当于工业筛多少目
E A. 24目 B. 60目
C. 80目 D. 90目 E. 100目 17一般应制成倍散的是 含毒性药品的散剂
A A眼用散剂
B含液体制剂的散剂 C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D口服散剂
18可以作为片剂崩解剂的是
E A乳糖
B糖粉 C白碳黑
D轻质液体石蜡
E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19同时可作片剂崩解剂和稀释剂的是
C A枸橼酸与碳酸钠 B聚乙二醇 C淀粉
D羧甲基淀粉钠 E滑石粉 20同时可作片剂黏合剂与填充剂的是
D A聚乙二醇 B淀粉
B羟甲基淀粉钠 D糊精
E硬脂酸镁 21羧甲基淀粉钠一般可作片剂的哪类辅料
D A稀释剂 B黏合剂 C润滑剂 D崩解剂 E润湿剂 22以下哪一类不是片剂处方中润滑剂的作用
B A增加颗粒的流动性
B促进片剂在胃中的润湿 C使片剂易于从冲模中推出 D防止颗粒粘附于冲头上
E减少冲头、冲模的损失 23一步制粒机可完成的工序是
B A粉碎
混合 制粒
干燥 B混合制粒
干燥
C过筛
制粒
混合干燥 D过筛
制粒
混合 E制粒
混合干燥 24有关片剂包衣叙述错误的是
B A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
B用聚维酮包肠溶衣,具有包衣容易、抗胃酸性强的特点 C乙基纤维素可以作为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 D滚转包衣法也适用于包肠溶衣
E用醋酸纤维素酞酸酯包衣,也具有肠溶的特性 25压片时造成粘冲原因的错误表达是
A A压力过大
B冲头表面粗糙 C润滑剂用量不当 D颗粒含水量过多 E颗粒吸湿 26压制不良的片子表面会出现粗糙不平或凹痕,这种现象称为
D
A裂片 B松片 C花斑 D粘冲 E色斑
本科药剂学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头孢丙烯,学生实验
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及制剂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新药研发、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设计、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以及临床合理应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药物动力学实验是药动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严谨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药学专业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来本实验课程选用的实验是“血药浓度法测定家兔口服阿司匹林混悬剂和片剂后的药动学参数”, 该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1.所测定的阿司匹林的代谢物水杨酸的半衰期为5~8小时, 根据药动学取样设计的指导原则, 取样持续时间应该至少为3~5个半衰期, 即最终取样持续时间应该至少为给药后24小时, 这对于学生实验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
2.样品处理和测定的方法为将血浆中水杨酸衍生化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 随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方法。该样品处理方法较为繁琐, 在处理过程中样品容易发生乳化而导致样品损失;另外由于采用测定的方法为荧光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并不具备色谱分离的功能, 导致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不高, 准确度差, 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一步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时存在很大误差, 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基于此, 我们对本科生的药动学实验进行改革, 将实验改为“血药浓度法测定家兔口服头孢丙烯胶囊剂和片剂后的药动学参数”, 采用头孢丙烯为实验药物, 并且建立了操作简单的有机溶剂沉淀法处理家兔血浆样品并采用高效液相 (HPLC) -紫外检测器测定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测定方法。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学生实验, 使实验取样时间大大缩短, 预处理方法简单, 更重要的是所测得的药动学参数更加准确,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内容
1. 实验药物。实验制剂1:头孢丙烯胶囊;规格:每粒含头孢丙烯250mg;生产厂家:上海普康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制剂2:头孢丙烯片;规格:每片含头孢丙烯250mg;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2. 实验动物:家兔 (性别:雌雄不限, 体重2-3Kg左右, 同一批家兔体重差异最好不超过0.2kg—0.3kg)
3. 实验方法。 (1) 给药方案。a.家兔采血方法及血样保存:家兔实验前禁食一天, 采血前将其放入兔箱中, 待安静后, 剪去耳缘侧兔毛, 暴露家兔耳缘静脉, 用酒精棉球擦拭兔耳缘使血管充盈, 选取兔近耳尖耳缘静脉血流交汇处切一小口, 干棉球擦拭, 滴取空白血约0.5~1.0ml于预加肝素试管中, 2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吸取上层约0.2~0.4ml血浆于离心管中, -18℃冰箱保存。b.家兔口服片剂或者胶囊 (2片或2粒) :一同学将坩埚钳横插于家兔口内, 翻转, 将舌头压在坩埚钳下, 另一同学用镊子夹住片剂, 从坩埚钳的孔中水平送入至咽部, 用镊子将片子塞入, 片子落入食管, 然后用注射针筒灌胃, 缓慢给予家兔温水20ml。c.定时采血:两种制剂给药后, 分别于0.25、0.5、0.75、1、1.5、2、2.5、3、4、5、6小时取血约0.5~1.0ml于预加肝素试管中, 2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吸取上层约0.3~0.5ml血浆于离心管中, -18℃冰箱保存。 (2) 血样测定。a.色谱仪器。日本岛津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LC-10AT VP泵, SPD-10A VP型紫外检测器, CTO-10A柱温箱及杭州英谱公司HS2000色谱工作站b.色谱条件。色谱柱:采用DIKMAC18色谱柱 (200×4.6mm, 5μm) ;流动相:0.1%三氟乙酸 (用三乙胺调至p H2.3) :甲醇=75:25;流速:1.2ml/min;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280nmc.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头孢丙烯标准品一定量, 用水配制成1mg/ml的标准溶液。分别精移取标准溶液适量, 用水稀释至含头孢丙烯1, 5, 10, 50, 100, 200, 500μg/ml, 分别精密取上述溶液10μl, 加入90μl空白兔血浆, 然后加入300μl甲醇 (用于沉淀蛋白) , 涡旋混合10秒, 1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 然后加蒸馏水100μl, 涡旋混合10秒, 微量进样器进样20μl, 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 记录峰面积 (A) , 建立A对C (浓度) 的标准曲线方程。d.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空白血浆或样品血浆室温下解冻, 待融化后, 精密移取100μl, 加入300μ甲醇, 涡旋混合10秒, 1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 然后加蒸馏水100μl, 涡旋混合10秒, 微量进样器进样20μl, 记录峰面积 (A) 。将测得峰面积带入标准曲线方程, 采用外标法计算血浆样品中头孢丙烯浓度。
二、实验结果
1. 专属性考察:
在此色谱条件下, 头孢丙烯与血浆中内源性杂质均完全分离, 峰形尖锐, 其保留时间约为9.5分钟, 其他均为内源性杂质。考察了6份不同来源的家兔血浆, 在所建立的HPLC条件下, 血浆中的内源性杂质不干扰头孢丙烯的测定, 其典型色谱图见图1。
(A) 标准溶液定位图谱; (B) 空白血浆色谱图; (C) 标准血浆色谱图; (D) 家兔服药后色谱图
2. 标准曲线的线性:
以药物与内标峰面积比值 (Y) 对药物浓度 (C, μg/ml) , 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标准曲线 (加权系数为1/C) , 结果如下:Y=9876C-243 (r=0.9999, n=6) , 线性范围:0.1~50μg/ml。
3. 提取回收率。
取空白兔血浆0.5 ml数份, 分别加入头孢丙烯标准溶液使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浓度分别为0.1, 5, 50μg/ml, 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记录峰面积 (A1) 。另取0.1, 5, 50μg/ml头孢丙烯标准液, 按照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记录峰面积 (A2) , 由两者的比值计算提取回收率, 经测定高中低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在93.07%~99.14%之间, 符合提取回收率的要求。
4. 方法回收率。
取空白兔血浆0.5ml数份, 分别加入头孢丙烯标准溶液, 使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浓度分别为0.1, 5, 50μg/ml, 每一浓度配制5份样品, 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将测得的浓度与样品配制的浓度相比, 得方法回收率。经测定, 高中低浓度的测定值在96.95%~99.92%之间, 符合方法回收率的测定要求。
5. 批内、批间精密度。
配制0.1, 5, 50μg/ml的标准血样各5管, 于同一天以一个批次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计算测定数据的相对标准差, 即为批内精密度。以后连续测定5天, 每天以一个批次测定上述浓度的样品, 计算批间精密度。结果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3.13%, 符合精密度的测定要求。
三、讨论
1. 实验药物的选择。
经文献查阅, 头孢丙烯在体内的半衰期为1~2小时, 达峰时间约为1.5小时。根据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 取样时间应为3~5个半衰期, 因此本实验的取样时间为6小时即可, 比原先实验需要24小时的取血时间大为缩短, 实际操作性好。
2.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为沉淀蛋白法, 操作极为简单, 引入误差小, 样品的取用量少。而原先样品预处理方法为衍生化后有机溶剂提取法, 该方法操作繁琐, 在处理过程中样品容易发生乳化而导致样品损失;另外该方法的血浆样品取用量大, 实际操作性差。
3. 测定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中我们开发了测定家兔血浆中头孢丙烯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该方法灵敏、专属、准确性高, 药动学参数测定准确。原先实验设计的测定的方法为荧光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并不具备色谱分离的功能, 导致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不高, 准确度差, 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一步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时存在很大误差, 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
经本校2011、2012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证明, 该实验方法操作性强、实验方法简化、测定结果准确, 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建国.口服头孢菌素——头孢丙烯[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8, (19) :350–357.
[2]Park TH, KimJK, Jee JP, Park JS, Kim CK.HPL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efprozil diastereomers in human plasma[J].J Pharm Biomed Anal, 2004, (36) :243–248.
[3]袁成, 王景祥.头孢炳烯在健康志愿者和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8, (7) :15–18.
[4]张菁, 曹忆堇, 郁继诚, 施耀国, 张婴元.头孢炳烯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干混悬剂与片剂的生物等效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 (1) :87–88.
[5]高磊, 张扑, 刘艳, 肖永红.头孢炳烯临床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214–216.
本科药剂学论文 篇3
【摘要】针对药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归纳,提出了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措施:1.课程内容模块化,2.项目教学系列化,3.教学过程任务化,4.教学方法多样化,5.考核方法过程花,6.评价手段综合化。通过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药剂学;教学改革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合理应用的综合型技术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等多门学科,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可以说药物从化合物到应用到人体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药物制剂。因此,如何将药物制成最适于人体给药、指标合格、合理应用于临床的制剂是药剂学教学目标。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一直是药剂学教师探讨的问题。本人从事药剂学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归纳,提出了相应的教改措施。
一、改革措施
作为制药工程的核心主干课程,《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生产设备、质量管理等,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门课程是学好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提和基础。本项目的研究,以注重启发、实用、创新为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适应岗位、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按照项目化教学来设计教学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流程如下:
职业岗位分析→分析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确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学习项目,完成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确定教学内容后,按照教学内容开始具体设计:模块→项目→知识链接和工作任务。
1.课程内容模块化
依据培养目标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实用”为主,将传统课程内容划分为课程模块,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压缩讲授学时,一体化设计教学环节,以课程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实施管理。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標的要求,将药剂学知识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药剂学基础理论;块二:药物剂型概论;模块三:药物制剂的新技术新剂型;模块四:药剂学的专项技能训练。
2.项目教学系列化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融合性实践训练,通过课程项目、课程模块项目、单元项目、企业项目和毕业项目等多种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融合、由低级到高级,目的明确、循序渐进、能力进阶的项目教学。通过课内、课外、企业实施,学生受到“现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3.教学过程任务化
课程设计的程序,采用从岗位入手的方式。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研,通过分析相关岗位,确定典型任务;根据典型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对课程及专业理论体系进行分析;设计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
本着因材施教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宽基础、重实践,争取在实践中补充相关知识。以高科技为主导,以应用技术为主体,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将每个模块划分出若干个具体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掌握链接知识及技术工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优劣。从学科任务和具体教学内容来看,药剂学涉及面广、学习内容多而散,涉及化学、医学、药学和机械工业等基础知识。易听懂,但难以系统掌握。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及现场教学多种方法。避免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开拓创新性实验;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促进职业素质培养。
5.考核方法过程化
《药剂学》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占50%,结果考核占50%。评价内容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占70%,方法与社会能力占30%。评价的方式有笔试、操作、结果处理与实验、实习报告等。
6.评价手段综合化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评价方法采取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10%)、教师与企业评价(80%)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目标过程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法合理化。致力消除传统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活学活用,强化能力。
二、改革意义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每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通过对《药剂学》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使岗位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真实任务项目为主,开展项目式教学法,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田春林,王珍.梧州学院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3(1):57-61.
[2]郑增娟.药剂学教学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2008,21(02):38-39.
[3]何文,杨克剑等。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体会〔J〕.药学教育,2006,22(01):23-25.
[4]张踰,鲁莹等。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西北医药教育,2010,10(18):999-1001.
[5]陈军,蔡宝昌。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7,23(6):31-33.
[6]赵洁,刘中秋。药剂学教学改革浅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4,11(2).
药剂学 篇4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
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及含义
(一)药品与新药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化学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二)辅料
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与附加剂。
(三)制剂
是指根据药典、药品标准或其他适当处方,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制剂可在药厂中生产,也可在医院药剂科的制剂室制备。
(四)方剂
是指按照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指定病人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用量的药剂。方剂的配制一般都在药剂科的调剂室中进行。
(五)药剂
药剂是制剂与方剂的总称,系指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于医疗、预防或诊断的应用形式的制品。
(六)剂型
所有药物具有一定形式,剂型一般是指药剂的形态或类别。例如片剂量是一种固体剂型,软膏是一种外用半固体剂型,而糖浆剂则是内服的液体剂型。各种剂型中又包括许多种制剂,如片剂中有红霉素片、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七)成药
一般系指按疗效确实、应用广泛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配制成一定剂量和规格的药剂,在其包装标签上其说明书中详细注明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含量(保密品种除外)、应用范围、适应症、用法、禁忌、注意事项等,以便利医疗单位和患者购用。成药的主要特点是起专门的名称而不用原来的药名(如六神丸、风湿止痛膏等),并标明了用途、用法和用量、患者可不经医师处方而直接购买应用。
药剂学 名解 篇5
@@3(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4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超过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5昙点(cloud point):对于某些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聚氧乙烯链发生强烈脱水和收缩,导致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浑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6中位径:在累积分布中累计值正好为50%所对应的粒子径
@@7目:指在筛面的25.4mm(1英寸)长度上开有的孔数
@@8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间的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9临界相对湿度(CRH):对于水溶性药物,相对湿度较低时,吸湿量很少,当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到某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通常把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CRH
@@10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11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12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13絮凝:向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为絮凝剂。
@@14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15助悬剂: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16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的溶剂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17乳剂: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
@@18乳化剂:阻止分散相聚集而使乳剂稳定的第二种物质
@@19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霉素,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
@@20等渗溶液:注射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时称为等渗溶液
@@21等张溶液: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22D值: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留率为10%)时所需要的灭菌时间
@@23Z值:指降低一个lgD值所需身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
@@24冷冻干燥技术: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从而去除水分得到干燥产品的一项技术。(凡对热敏感,且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均可采用冻干法制备干燥粉末
@@25软膏剂: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机制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26基质吸附率:1g固体药物制成软胶囊的混悬液时所需要液体基质的克数 @@27气雾剂(aerosols):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28喷雾剂(sprays):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填充于待定的装置中,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高压气体,超声震动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的制剂。
@@29置换价(displacement value):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栓剂基质的重量之比,呈为该药物对该基质的置换价
@@30微囊(microencapsules):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做囊膜,将药物(固态或液态)包裹而成药壳型微型胶囊
@@31单凝聚法: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絮凝剂以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度二
凝聚成囊的方法
@@32复凝聚法:将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胶联并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33缓释制剂(SR):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度的制剂。
@@34控释制剂(CR):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
@@35释放度: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36生物利用度(BA):指剂型中药物吸收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37生物等效性(BE):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8靶向制剂(TDDS):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选择性将药物定位并富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药物传递系统
@@39脂质体(liposomes):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40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TTS):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一类制剂(贴剂)
@@41经附属器途径(appendageal route):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42经皮透过促进剂:时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增强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药剂学(二) 篇6
[A型题] 1.下列哪一条不是影响蒸发的因素
A 药液的蒸发面积 B 液体表面压力
C 搅拌 D 加热温度与液体温度的差异
E 液体粘度
2.下列药材粉碎原则中不正确者是
A 粉碎时达到所需要的粉碎度即可
B 粉碎时尽量保存药物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变
C 植物性药材粉碎前应尽量润湿
D 粉碎毒性和刺激性药物应防止中毒
E 粉碎易燃易爆药物要注意防火防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用药筛工业筛目数(孔/英寸),下列错误的是
A 一号筛10 B 二号筛24
C 三号筛60 D 四号筛65
E 五号筛70
4.下列对于药粉粉末等叙述错误者为
A 最粗粉可全部通过一号筛 B 粗粉可全部通过三号筛
C 中粉可全部通过四号筛 D 细粉可全部通过五号筛
E 最细粉可全部通过六号筛
5.根据泊稷叶(Poiseuille)公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下列表述错误者为
A 滤渣层两侧压力差值越大,则滤速越大
B 滤过初期,滤过速度与滤器面积成正比
C 滤速与滤材或滤饼毛细管半径成正比
D 滤速与毛细管长度成正比
E 滤速与料液粘度成正比
6.不属于液体药剂者为
A 合剂 B 搽剂
C 灌肠剂 D 醑剂
E 注射剂
7.对液体制剂质量要求错误者为
A 溶液型药剂应澄明 B 分散媒最好使用有机分散媒
C 有效成分浓度应准确稳定
D 乳浊液型药剂应保证其分散项小而均匀
E 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8.液体药剂规定染菌数限量要求为每克或每毫升内不超过
A 500个 B 300个
C 200个 D 400个
E 100个
9.有关制剂pH对微生物生长影响叙述错误的为
A 霉菌可在较广pH范围内生长 B 霉菌生长最适合pH是4-6
C 细菌通常是在近中性时最易于生长 D 细菌生长适宜pH是5-8
E 碱性范围对霉菌,细菌都不适宜
10.人工合成色素液体药剂中一般用量为
A 1/百万-2/百万 B 2/百万-5/百万
C 5/百万-10/百万 D 5/百万-8/百万
《药剂学》教学实践探讨 篇7
1 选教材,制定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首先好的教材应该概念清晰准确,内容深浅适中,图表准确,数据可靠,印刷无错误,价格合理[1]。一本好的教材可以给学生清晰的概念、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好的教材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和学生自学的好向导。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要具有不同的培养方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侧重点。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医院药房的任务在不断扩大,除了日常的接受、审核医生处方和发放药品外,还要从事部分的制剂生产工作。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从事的是医院药学的工作,除了掌握工业制剂学,更应具备丰富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剂量及其换算、制剂稳定性和外观质量鉴别、对临床用药方案的设计、药效观察、临床用药剂量调整、血药浓度监控、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方晓玲主编的供临床药学用《药剂学》。而药学专业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开发、工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等,侧重于工业药剂学方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更要紧跟前沿结合实际,在讲授基本剂型的同时引进国内外药剂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崔福德主编的《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教材。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学生的培养往往不要求科研生产等方面的能力,药剂学对于护理专业只是辅助作用,通过对药剂学的学习,让他们对剂型有个大概认识,了解剂型的外观,质量稳定性,配伍禁忌等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行业,针对专业特点我们主要选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缪立德著作的《药剂学》为护理专业的教材。
2 运用多媒体技术
如何在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制剂工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通俗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共鸣,是药剂学教学的难点之一[2]。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板书、投影等难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内容,制作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
对于难以掌握的零散理论知识点,可以分门别类归纳总结进行成层次分明的框架结构图;对于复杂繁琐的制剂制备过程可以制作一系列流程图,学习起来一目了然,促进学生对药剂学相关知识的理解联想与记忆,以便于更快的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覆盖到各个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网络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在授课的同时可以网络引导学生洞察药剂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实际生产中的所见所闻,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广阔的研究思路,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4],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业余自学的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或表述的复杂生产操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运用案例辅助教学
药剂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用案例举不胜举。在课堂授课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穿插不同的应用案例,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索,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输液有絮状沉淀产生的情况,这种絮状沉淀往往肉眼很难观察,如有不慎,便会引发输液反应,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输液染菌污染了,可能是在制备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包装密封不好,储存过程中染菌,原因诸多。在对护理专业的药剂学讲授时,就可以以此为教学案例,把有絮状沉淀的输液瓶作为案例教学道具,让学生发现并寻找制剂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从而思考出现这种质量问题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临床事故的发生。在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血药浓度监测数据作为教学案例,列举不同病人不同时间段监测的血药浓度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血药浓度稳定和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包括体内因素、体外因素和制剂因素等等,从而让学生对药物的体内变化过程,隔室模型分布情况,药物生物利用度等药剂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制剂生产研发的案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5],选择社会中发生的药学事件如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 (欣弗) 引发的药品不良事件等,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实验答疑解惑
即便现在的教学手段诸多,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对某些知识点、药剂学现象等的理解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利用实验课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有些理论知识在课堂讲述中有一定局限性,学生很难理解,比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对剂型的制备工艺和原理的理解,诸如乳化、絮凝、反絮凝、顶冲等现象;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对制剂生物利用及体内分布的理解,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渗透压,溶血等现象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在授课时应把这些现象加以标记,以便在实验课中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讲述。同时根据课堂授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实验教材进行调整,把实验课充分利用起来,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实验教学针对学生平时思考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利用实验的机会发掘并解决疑惑,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开拓了思路,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加强实践考评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学生有很多在课堂理论学习中的问号,实验课中的问号,需要到实践中考察解决,而也有很多实际问题也是在课堂的学习中接触不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让他们将课堂所学结合到实际生产,现实工作中,更好的掌握药剂学这门课程。比如制剂的制备工艺往往了解了,但实际生产中的中试放大,边缘效应又是他们想象不到的,因此实习实践学习非常重要。通过安排学生深入到制剂单位、研究所、医院临床科室、药剂科室,进行必要的参观实习,可以使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现场教学有机地连在了一起,相得益彰,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
6 结语
总之药剂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作为一名药剂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从教材选择、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实验答疑和实践考评五个方面, 对不同专业的药剂学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结合平日工作实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药剂学教学改革, 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秀敏, 高学敏, 朱铉.药剂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10 (6) :671-673
[2]李磊, 何晓韬.浅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7:205
[3]徐敬东, 王跃秀, 候晓莉, 等.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 5 (12) :1138-1139
[4]葛月宾, 向梅先, 邓旭坤, 等.药剂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 7 (5) :474-475
[5]陈军, 蔡宝昌.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07, 23 (6) :31-33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8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工藝、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实验教学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意识,而且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药品的生产、研发、检验、销售等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2]。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药剂学的实验教学工作,结合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与实用能力的高水平药学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针对本校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考核方式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院校中药药剂学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虽有,但相对数目较少,如本校没有改革前中药药剂学实验项目共11项,综合设计性实验仅1项,课时数仅占到总实验课时数的12%。验证性实验虽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此,我们对实验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 精简验证性实验项目
验证性实验项目可主要安排各种基本剂型的制备,课时数应控制在总实验课时的50%左右。实验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剂型的全面,又要考虑常用剂型的重点掌握,应安排在前期的实验教学中。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中药材的前处理,包括中药材的提取、精制、浓缩等操作会占用实验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所以在实验安排上,应考虑能否多个剂型用同一提取物。如本校浸出制剂选用药材是远志,渗漉法提取,制备远志流浸膏,可以用此流浸膏来制备远志糖浆、远志酊、远志口服液等,一次提取可以用于制备多个剂型,避免重复性的中药提取时间。有些实验中药材的提取需要时间比较长,也可选择由实验准备人员课前准备好,实验课时分发给同学,节约的时间能安排更多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剂型或制备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剂型,可以合并在一起进行,即可节约时间,又可以比较学习。如栓剂和滴丸的制备,前半部分都是用热熔法进行溶解,而且制备过程都比较简单易行,可以同时开展。如可以同时开设三黄栓和三黄滴丸的制备实验,将三黄粉、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以一定的比例混匀熔融后,一部分熔融液可注入栓模,等待栓剂成型。等待的时间里,可用余下的熔融液制备滴丸,即节约了原料的处理,有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节约的课时可以用于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2) 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学生在掌握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实验处方中药物的性质,自行设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经老师指导确定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课时数应控制在总实验课时的40%左右。综合设计性实验没有既定的实验方案,是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的训练,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完中药颗粒剂的有关理论内容后,给学生布置感冒清热颗粒的制备与鉴别的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感冒清热颗粒的处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方案是药材煎煮提取、浓缩、制粒、制成干颗粒后将薄荷油、桉叶油喷洒在颗粒表面,这也是传统工艺常采用的制备方法。但有的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了将薄荷油、桉叶油做成β-环糊精包合物,再与其它药材的提取物一起制粒,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可以按方案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两组进行制粒,做成颗粒后对挥发油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第二种方案将制剂新技术包合技术应用于传统剂型的制备中,对于学生学习制剂新技术有更深的理解,而不像以往仅仅开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验证性实验,做成了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后不知如何应用,同时对包合物能增加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有更深刻的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 加强工厂见习,增设开放性实验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最终是服务于生产实践的,而目前的教学大多仅限于实验室。实验教学所用仪器、设备大多是手工操作,与工业化生产脱节很大,故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对与生产实际贴近的仪器、设备等很不了解,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鉴于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增加工厂见习课,见习课时数应在总实验课时的10%左右。一些因实验室条件、环境、设备等原因难以在实验室开展的剂型实验或实验室没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去生产企业或医院制剂室进行观摩。例如,注射剂的生产条件、环境要求都比较高,一般的实验室难以开展,可以通过对注射剂的制备、灌装、灭菌等一系列工艺流程进行参观,使学生对这一生产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开放性实验应安排在正常的实验课时外,侧重于学生对某个专题实验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开放性实验与学校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或挑战杯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灵活机动地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甚至可以延伸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STHZ]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ST]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课前做好一切实验准备,实验前再给学生演示或讲解,让学生按实验指导或黑板上的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开展实验,一些学生常常对操作步骤不知其所以然,只会依葫芦画瓢,遇到问题根本不会找原因。为解决此问题,关键是我们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将学生被动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模式。
(1)课前、中、后加强引导
加强课前预习,课前布置一定的思考题让学生预习,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标,从理论上掌握要领,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课堂上善于提问,除了对课前布置的思考题进行抽查提问外,可根据实验设计的目的,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及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实验过程监督,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随堂跟班,不能讲完实验就离开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指导。课后做好实验总结,对于操作认真、善于发现问题的实验小组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不应批评,而是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网,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将与实验有关的内容、方法、视频等存放到实验室主页下,学生做每个剂型前可以现在网上看相关的视频,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放置一些工业化大生产的视频,以弥补实验室设备条件的不足,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各种剂型的制备有更理性的认识。
[STHZ]3.完善实验考核方法[ST]
实验教学考核是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性,通过考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4]。以往本校中药药剂学实验考核多是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没有开设考核性实验项目,主要也是因为中药药剂实验耗时长,操作复杂。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的掌握程度,能体现学生的思考、分析及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今后写工作报告和学术论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实验报告一直都是实验课的考核形式之一。但仅以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就会造成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轻视实验操作。而且目前许多实验项目都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的,有时会出现学生在实验中依赖他人,实验结束后抄袭别人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报告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验情况。本实验室综合考虑后,最终选择一些实验重点实验步骤作为考核项目,如湿法制粒的步骤、鱼肝油乳的制备、复乳法成囊等项目来考核,考核时也不仅仅以实验结果作为指标,而是重点看学生实验操作手法、技能等。根据本校的编排,目前本实验室中药药剂学实验考核总成绩总要有四个方面组成:课堂提问(10%),实验报告(40%),实验考核(40%),见习总结(10%)。
以上是在本学院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经验,只有不断思考、探讨、改进,才能使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逐步完善,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胡润淮.用创新性思维指导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2053-2054.
[3] 高鹏.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87-88.
【本科药剂学论文】推荐阅读:
药剂学本科论文09-01
中专药剂专业本科生求职信12-24
药剂学论文10-19
选修课美容药剂学论文01-08
药剂毕业论文06-29
药剂学07-23
中药药剂学06-28
生物药剂学10-25
药剂学学生10-26
药剂学专业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