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2024-08-22

中药药剂学(精选8篇)

中药药剂学 篇1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71.凡士林应选用什么方法灭菌

a.湿热灭菌 b.滤过除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环氧乙烷灭菌

72.制备防风通圣丸时,用滑石粉的目的为

a.起模 b.盖面 c.包衣 d.加大成型 e.润滑

73.生产某一片重为0.25g的药品50万片,需多少干颗粒

a.200kg b.500kg c.250kg d.125kg e.750kg

7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大蜜丸水分限量为

a.≤150% b.≤16% c.≤17% d.≤18% e.≤19%

75.下列哪种融合物可作为蜜丸润滑剂

a.蜂蜡与芝麻油的融合物 b.软肥皂与甘油的融合物

c.液体石蜡与软肥皂的融合物 d.石蜡与芝麻油的融合物

e.蜂蜡与液体石蜡的融合物

76.以水溶性强的基质制备滴丸时应选用下列哪一种冷却剂

a.水 b.乙醇 c.液体石蜡与乙醇的混合物

d.煤油与乙醇的混合物 e.液体石蜡

7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的糖衣片的崩解时限是

a.60分钟 b.45分钟 c.15分钟 d.70分钟 e.30分钟

78.下列有关除去热原方法的错误叙述为

a.普通除菌滤器不能滤除热原

b.0.22μmw微孔滤膜不能除去热原

c.普通灭菌方法不能破坏热原活性

d.121℃20分钟,热压灭菌能破坏热原活性

e.干热250℃,30分钟能破坏热原活性

79.将脂溶性药物制成起效迅速的栓剂应选用下列哪种基质

a.可可豆脂 b.氢化油类

c.半合成椰子油脂 d.聚乙二醇

e.半合成棕桐油脂

80.有关药物化学反应半衰期的正确叙述为

a.药物在囟ㄎ露认滦ъ巯陆狄话胨枰氖奔?br> b.药物溶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分解10%所需要的时间

d.药物在体内消耗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溶解10%所需要的时间

81.下列宜制成软胶囊剂的是

a.o/w乳剂 b.芒硝 c.鱼肝油 d.药物稀醇溶液 e.药物水溶液

82.有关水溶性颗粒剂干燥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湿粒应及时干燥

b.干燥温度应逐渐上升

c.干燥程度控制水分在2%以内

d.干燥温度一般为85~90℃

e.可用烘箱或沸腾干燥设备

83.根据《部颁药品标准》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制品,称为

a.方剂 b.调剂 c.中药 d.汤剂 e.制剂

84.制备万氏牛黄清心丸时,每100g粉末应加炼蜜

a.200g b.110g c.140g d.50g e.80g

85.关于气雾剂的叙述中,正确的为

a.抛射剂的沸点对成品特性无显著影响

b.抛射剂的蒸气压对成品特性无显著影响

c.f12、f11各单用与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性能无差别

d.抛射剂用量大,喷出的雾滴细小

e.抛射剂用量少,喷出的雾滴细小

86.对用留样观察法测定药剂稳定性的论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需定期观察外观性状和质量检测

b.样品分别应放置在3~5℃、20~25℃、33~37℃观察和检测

c.分光照组和避光组,对比观察和检测

d.此法易于找出影响稳定性因素,利于及时改进产品质量

e.其结果符合生产和贮存实际,真实可*。

中药药剂学 篇2

1.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基础薄弱, 学习状态不稳定。

成人学生大多数学、物理、化学基础薄弱, 对于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物理、化学理论往往不能够理解, 这使中药药剂学成为成人中药学专业课中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学生大部分有过实际工作经验, 学习中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 普遍知道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 想学好这门课,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内容多, 记忆困难, 而且长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未能适应中药药剂学的教学特点, 常常事倍功半, 使其学习兴趣降低, 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忽冷忽热的不稳定状态[1]。

1.2实验动手能力差。

实验教学是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成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较差, 而且有些学生放弃了实验的机会, 不重视实验技能, 认为实验对工作没有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2.教学中的相应对策

2.1加强“三基教学”, 突出重点内容。

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贯穿“三基教学”法, 制定适合成人学生的“三基训练”纲要, 严格按照纲要进行教学工作, 加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减少复杂抽象难点内容的介绍,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 这样能为他们从事实际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在介绍片剂的制备时, 本科生要求掌握片剂制备的原理, 但是在成人教育中强调制备方法, 原理简单介绍, 不要求学生掌握。

2.2.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研讨和探究,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药剂学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 可以从各种案例中选择, 如在讲解剂型对于药效的影响时, 如果只是依照书本上的几条来讲, 不但枯燥, 而且学生对剂型的重要性不会有切身的体会, 但如果举例复方丹参滴丸, 既可使学生发现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能迅速提高疗效,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中药在应用中也可作为急救药品使用。

2.3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在课堂播放,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 借助于多媒体承载的大量信息, 是提高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2.4改进实验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 我们精选有典型意义的实验;相关实验尽量合并;增加实验的深度与广度。总的原则是加强中药药剂基础实验, 拓宽、突出综合应用实验, 重视设计与应用技术相结合, 增强创新意识, 增加开放度。

2.5加强实验教学的考核。

为了解决学生对实验课的的不重视心理, 必须加强实验课考核制度, 考核成绩要记入期末成绩中,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通过考勤、对具体的实验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及实验操作情况的考查, 为每位学生的实验课打分, 根据理论课和实验课课时的比重, 记入期末考试成绩。

总之,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实践教育-继续药学教育”的连续一体化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有实际价值的药学人才。作为教师, 应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经验, 把握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的真谛, 体现该学科的特色。

参考文献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趋向 篇3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66-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也实现了重大的创新。其中中药药剂学这一科目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药品的设计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等方面也较为成熟,这是对中药药剂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目标就是朝着“创新药,创好药”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药业普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1中药药剂学学科现状与发展目标

虽然我国的中药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在日常的应用中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中药行业发展上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最重要的就是在中药剂型设计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这对我国中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中药药剂制剂的理论体系,开拓符合中药药剂特点的制剂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辅料至关重要。

1.1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

近年来,医药领域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检测,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符合中药的整体特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是在总结中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合理地遵守古人的施药原则和方法,将中药治疗方法为主要核心,其配伍形式主要为中药有效组分和效应组分,根据药物的药性、特点等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地组合,同时结合现代的制剂技术手段,制成多种释药单元,最后还要根据一定的治疗需要来将不同的单元组合成一个释药系统中。这样就可以达到中药的整体治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对“物质组释放量”、“生物效应计量”、“整合药动学”等评价技术也有一定的运用。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充分体现了中药治病的整体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药制剂的核心竞争力。

1.1.1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应用情况

在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的应用中充分应用了一些中药药材,如丹参、大川芎、愈肠宁、芍药甘草汤等来进行深入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论证了这种释药系统在新型的中药释药系统中的可行性。

1.2中药复方经皮给药系统处方设计方法学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一些中医疗法,比如油水分散、贴膏外用等,相关的制剂处方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中医药的设计方法的要求,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用药较为困难,稳定性和渗透性较差。由于这些中药治疗方法的弊端逐渐的显露,中药制剂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中药物料溶度、表征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中药外用制剂载体技术和终端制剂共性技术。对这一技术的研究,为中药的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中药的外治疗法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医药领域的一大突破。

1.3中药超微粉碎技术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能够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出,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地减少药材的用量。针对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这些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超微粉碎的适宜性和超微粉碎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减少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盲目性。但是中药超微粉碎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规律不清、粒度控制不明确等问题,所以这种技术在中药领域中运用的不是很广泛,并有待进一步完善。

1.4新型辅料的研究与应用

1.4.1开展了增溶性辅料的行业标准研究

对于增溶性辅料的研究主要是以吐温-80的增溶适宜性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性质和增溶能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效地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一定物质基础。对于这种辅料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质量控制标准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中药的辅料和制剂的发展。

1.4.2开展了中药直接压片辅料技术研究

对于这种技术的研究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共处理的方式,因为共处理能有效地改善辅料的不良性质,使得单个辅料和整体的辅料相互协调,进而提升辅料的整体功能。这在粉末直接压片的使用中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提升了共处理辅料的性能,使其能够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对我国中药片剂的压片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5新型的中药制剂设备的研发

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现代化中药制剂的生产,有赖于新型的中药制剂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如近些年“微波提取与干燥设备”、“膜分离关键技术设备”、“中药防粘冲压片设备”等新型中药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水平,使获得质优、价廉、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变得更为容易。

2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趋势

2.1 继续深入中药药剂学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药剂学随着中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引入给中药药剂学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中药药剂学完全的向着化学药物制剂转变,尽量保持中药药剂学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出较为科学的中药药剂学思想理论体系:首先,对中药药剂学的指导原则和理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建立合理的药剂研究思维方式;再次,要充分应用具体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中药药剂学进行深入研究。

2.2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体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体系就是对中药制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现代的制药技术,提高整体的研究水平,渗入一定的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配伍理论以及药效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融合统一,进而凸显出我国中医药药剂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2.3 系统开展中成药再评价开发研究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药品自评价制度还有待发展,其规模和体系仍有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建立较为规范的再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多方面来对药物进行合理地控制,如在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制药工艺、方案、费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同时要对用药的可靠性、安全性、药量的控制上加以重视,这样才能使得中成药的自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2.4 促进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

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得我国的一些大的药业加大对药品开发的投资力度,建立现代化的药物创新平台,增强药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5 加大对中药经典名方开发与制剂研究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制药设备和药用辅料的飞速发展,传统经典名方更是经过广大患者临床应用被证明是疗效确切而毒副作用较小的。应用现代药物传递系统理念,结合中药复方传统施药特点,从名方中筛选与现代疾病联系紧密并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处方。

2.6 探索组分中药的制剂研究

近年来“组分中药”的概念开始形成,已然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开展组分中药制剂的研究,是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的新途徑。

3总结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药剂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设计方法、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传承中医药特色,完善中药制剂学理论是中药药剂学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映.中药复方现代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

中药药剂学-问答(小抄) 篇4

2.起昙现象与原因起昙现象是指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是,溶液突然浑浊,冷后又澄清。原因是其亲水基与水呈氢键结合,开始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而温度到达昙点后,氢键受到破坏,分子水化力降低,溶解度急剧下降,故而出现混浊或沉淀。

3.Stokes方程说明影响混悬液沉淀速度因素 V=2r2(ρ1-ρ2)g/9η,V(粒子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与ρ2(分别是粒子与分散媒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η(分散介质粘度)因素:沉降速度与粒子半径平方成正比;密度差与沉降速度成正比,加助悬剂;增大介质粘度,则沉降速度下降。

4.外用膏剂透皮吸收途径:透过完整表皮;透过毛囊、皮脂腺;透过汗腺

5.蜂蜜炼制种类?特点?

嫩蜜:加热至105~115℃,含水量17~20%,密度1.35,色不变,稍黏。适用于含油脂、黏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黏性较强的中药制丸。

中蜜:加热至116~118℃,含水量14~16%,密度1.37,色浅黄有光均匀气泡,黏。适用于黏性中等的中药制丸

老蜜:加热至119~122℃,含水量10%以下,密度1.4,色红棕有光大气泡,甚黏,长白丝。适用于黏性差的矿物性和纤维性中药制丸。冬用嫩蜜,夏用老

6.复凝聚发制备微囊原理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水溶液中,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明胶与阿拉伯胶:当PH调到4时,处于明胶等电点以下,因此明胶电荷正电,而负电胶体阿拉伯胶带有充分负电荷,而这中和形成复合物,以致胶体溶液溶解度下降,从而凝聚成囊

7.常用浸提方法煎煮;浸渍;渗漉;回流;水蒸气蒸馏;超临界液体提取;半仿生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

8.影响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

皮肤部位(不同部位吸收速度不同);皮肤状况(病变皮肤吸收加快,应注意用量);皮肤的温度与湿度(温度上升有利于吸收);皮肤洁净度(吸收通畅)

9.混悬液的稳定剂有哪些润湿剂(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亲水胶体);助悬剂(高分子物质如树胶类、低分子物质如甘油糖浆、硅酸类、触变胶);絮凝剂【降低等电位】与反絮凝剂【增加等电位】(同一电解质用量不同可起絮凝或反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

10.蜂蜜炼制目的除去杂质,如蜂体、蜡质、淀粉;降低水分含量,增加黏合性;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防霉变腐败,增强稳定性

11.抗坏血酸注射液防药物氧化措施加入抗氧剂;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调节最稳定ph值

12.简述热原的含义及其基本性质热原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具有水溶性、耐热性、滤过性、不挥发性、其他性质(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

13.片剂制颗粒目的增加物料的流动性;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以减少药片的松裂;避免粉末分层;避免细粉飞扬

14.增溶原理及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增溶指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其原理是表面活性水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疏水部分会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胶束,被增溶的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应用: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用于中药提取的辅助剂

15.注射剂特点优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可使药物发挥定位定向的局部作用。

缺点:质量要求搞,制备过程需特定条件与设备,生产费用较大,价格高;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一旦注入集体,其对集体的作用难以逆转,若使用不当,易发生危险。

16.混合的目的及混合操作在生产中意义 目的:使多组分物质含量均匀一致

意义:应用广泛,意义重大,结果直接关系到制剂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如散剂片剂生产中,会出现色斑,崩解时限不及格,影响药效。特别是毒性药物,给疗效带来影响,甚至带来危险

17.增溶和助溶区别

定义上:增溶是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助溶是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第二种物质(助溶剂)而增加其在水中溶解度的现象

机理上:增溶:被增溶物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结合;助溶:助溶剂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或通过复分解反应形成可溶性盐类,而起到增加溶解度的作用

18.胶囊剂特点

整洁、美观、容易吞服;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可弥补其他剂型不足;可使着色、外壁印字,利于识别

19.表面活性剂要药剂中的应用

增溶剂: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主要在液体药剂中应用,应用于固体制剂可增加药物的溶出

乳化剂:可根据给药途径及乳剂型选择适合乳化剂

中药药剂学毕业实习实验报告 篇5

实习学生:

实习时间: 至 实习地点:

实习课目:中药鉴定学 指导教师:

实习主要内容:益元散剂的制备、蕲蛇药酒的制备、益母草膏的制备

实验一

益元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 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 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

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五、讨论

甘草因含有纤维性物质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总有残渣,粉碎好多次,最后还是没把甘草的细度粉碎成标准要求。因而,后面的研磨,总有粗颗粒无法研碎,制出的益元散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甘草残渣。

实验二

蕲蛇药酒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

2.药材: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

三、实验内容

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0.5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本品含醇量应为44%~50%。

四、思考题

1、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

相同点:药酒与酊剂同为浸出药剂。

不同点:(1)药酒溶剂为蒸馏酒,无一定浓度,制备方法有浸渍法和渗漉法,常加入糖或蜂蜜作为矫味剂;(2)酊剂的溶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有浓度规定,制备方法除上述两种还有溶解法和稀释法,一般不用添加矫味剂。

2、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要测定含醇量?

酊剂和流浸膏剂需测乙醇含量。

五、讨论

蕲蛇在粉碎过程中,蛇皮和蛇刺难以被粉碎,但是其他部分被粉的过细。在装入渗漉桶中时,由于不小心,导致渗漉桶壁上粘上许多药材,造成实验误差。此外,时间有限,并没有浸渍48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渗漏,因为严格按照要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结果实验全部做完后也没能收集到要求的900ml,而且药酒颜色有些淡。

实验三 益母草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4左右,即得。

四、思考题

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

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

炼糖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

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

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

两者都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和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

五、讨论

中药药剂学 篇6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公道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内容涉及中药类专业的诸多课程以及现代制药理论和技术,与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产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学、临床药学等也多有交叉。中药药剂学包括中药调剂学和中药制剂学。

☆ ☆☆☆考点2: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药物系指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而药品系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2.剂型: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是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4.中成药:系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分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配给,也可由患者直接自行购用的药品。

5.处方:是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制备任何药剂的书面文件。

6.非处方药:是用以减轻某些稍微症状或治疗某些稍微疾病的药物,简称OTC.特点是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治理制度已于2000年开始实施。

7.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8.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治理规范。

☆ ☆☆☆考点3: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夏禹时期已经能酿酒,同时发现了曲,开始有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

商代前,伊尹首创汤剂,并总结了《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汤剂延用至今还是中医用药的首选剂型。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各9卷]问世,可谓中药药剂学的先导。

秦、汉时代是我国药剂学理论、经验与技术明显发展的时期。东汉末年,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冷论》和《金匮要略》。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8卷,书中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唐代医药事业发展成绩明显,药天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收载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炙剂等多种剂型……

宋、元时期是我国成药得到很大发展、中药制剂初具规模的时期。宋熙宁九年,太医局设立“熟药所”,负责制药和售药。制药者名为“和剂局”,并由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医著颇多,中药成方及其剂型也有相应的充实和进步。如明朱柿著《普济方》,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吴尚先著《理瀹骈文》为外用膏剂之大成。[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 ☆☆☆☆考点4:药典与药品标准

1.药典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药典中收载医疗必须、疗效确切、毒性和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 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也体现出 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

中国药典:已颁布施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共8版。其中1953年版为单部,1957年又出版了1953年版《中国药典》第一补充本,其余均分为一、二两部。第一部收载中药材 和中药成方及单方制剂,第二部收载化学药、生化药、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等各类制剂。

外国药典:主要有美国药典、英国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

2.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给、使用、检验和治理部分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我国药品标准有《中国药典》和局颁标准。

☆ ☆考点5:药品卫生标准

《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及一部修订版,对中药各种剂型微生物限度标准作了严格规定。

1.口服药品不得检出大肠杆菌,不得检出活螨。含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口服制剂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

2.外用药品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创伤、溃疡及***用含原药材粉的制剂,还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且均不得检出活螨。

3.细菌总数与真菌总数①不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真菌数不得超过100个。②含中药原粉的固体制剂,每克含细 菌数,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及不含糖茶剂、栓剂等不得超过10000个,散剂、丸剂等不得超过30000个。真菌均不得超过500个。③液体制剂每毫升 含细菌数、真菌数及酵母菌数均不得超过100个。

☆ ☆☆☆考点6:物理灭菌法

1.加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火焰灭菌法指用火焰直接灼烧物品以达到快速灭菌的方法。干热空气灭菌法指在烘箱等 设备中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本法适用于玻璃器皿、搪瓷容器及液状石蜡、油类、滑石粉、活性炭等耐高温物料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等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热压灭菌法是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留意:①使用前应检查压力表、温度表、安全阀等仪表;②首先开启放气阀门将灭菌器内空气排尽;③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 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④灭菌完毕后,待压力表指针降至0后,打开放气阀,排尽器内蒸汽,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缓缓开启门盖,骤然减压会导致容器爆 裂和药液外溢。

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系指在常压下用水蒸气或沸水灭菌的方法。

2.滤过除菌法:适用于热敏性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

3.紫外线灭菌法:仅适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

4.微波灭菌法:适于水性药液的灭菌,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

5.辐射灭菌法:适用于某些热敏性药物的灭菌,尤其适用于已包装药品的灭菌。

☆ ☆考点7:常用的防腐剂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为常用的有效防腐剂,一般用量为0.1%~0.25%.2.对羟基苯甲酸酯: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抑真菌作用较强,一般用量为0.01%~0.25%.在酸性、中性及弱碱性药液中均有 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好。在碱性药液中,由于酚羟基的解离及酯的水解而使尼泊金防腐力下降。各种酯可单用,适用效果更佳。

3.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常用浓度为0.15%~0.25%,对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力,特别适用于含有吐温的液体药剂。

4.其他:20%以上乙醇、30%以上的甘油、中药挥发油等均有防腐效力。

☆ ☆☆☆☆考点8:常用的粉碎方法

1.干法粉碎

混合粉碎:常用的有串料、串油等方法。

串料:处方中含有大量黏液质、糖分或树胶等黏性药料,如熟地黄、枸杞、大枣、桂圆肉、山萸肉、黄精、玉竹、天冬、麦冬等。

串油:处方中含有大量油脂性药料,如桃仁、柏子仁、酸枣仁、苏子、胡桃仁等。

单独粉碎:将一味药物单独进行粉碎的方法。适用于珍贵细料药,如冰片、麝香、牛黄、羚羊角等;毒性药,如马钱子、红粉等;刺激性药,如蟾酥等。

2.湿法粉碎

水飞法:如朱砂、炉甘石、珍珠、滑石粉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可用水飞法制得极细粉。但水溶性的矿物药如硼砂、芒硝等则不能采用水飞法。

加液研磨法:如樟脑、冰片、薄荷脑等的粉碎。

3.低温粉碎:如乳香、没药等,树脂、树胶类药物,糖分、黏液质、胶质较多的人参、玉竹、牛膝等药物,及中药干浸膏等,通过低温增加脆性,易于粉碎。

4.超微粉碎:可使植物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能大大进步丸剂、散剂等含原料药材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且粉碎效率高。

☆ ☆考点9:常用的粉碎机械

1.小型截切式磨粉机:适于中、小批量脆性、粉性较好物料的粉碎。

2.锤击式粉碎机:适用于粉碎干燥、脆性易碎的药物。

3.柴田粉碎机:适于粉碎较黏软、纤维多及坚硬的各类药料,但油性过多的药料不适应。

4.万能磨粉机:适于粉碎结晶性和纤维性药物。不宜用于粉碎含大量挥发性成分及黏性或遇热发粘的药料。

5.球磨机:应使球转至罐最高处以最大速度着落撞击物料,这一速度称临界转速。球磨机适于粉碎结晶性药物、易熔化的树脂、树胶、非纤维性的脆性药 物、毒性药、细料药、挥发性药及有刺激性药等;也常用于“水飞”某些矿物药。

6.流能磨:又称气流粉碎机,是利用高速流体使药物颗粒间及颗粒与室壁间碰撞而碎裂,可得5μm左右的微粉。适于脆性及坚硬的矿物药料,但物料必须预粉碎。

☆ ☆☆考点10:药筛的种类和粉末的分等

1.冲眼筛:多用于高速旋转粉碎机械的筛板及药丸的分档筛选。

2.编织筛

根据药粉细度,粉末分等如下:

最粗粉: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最细粉: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 ☆☆☆☆考点11:微粉的基本性质

1.粒子的大小与形态

粒径表示法:有长径、短径、定方向径、外接圆径、有效粒径、比表面积径。

粒径测定法:筛析法是测定粒径在45/m以上的粉体粒径的实用方法之一。还有显微镜法、沉降法、小孔通过法等。

粒子形态:一般通过显微镜观察粉体形态并测定其长、宽、高,定量表示形态。

2.微粉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或容积微粉所具有的表面积称比表面积。

3.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微粉的密度:密度系指物质单位容积的质量。真密度指除往微粒本身孔隙及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后求得的微粉容积,微粉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真 密度,一般用气体置换法求得。粒密度指除往粒子间的空隙占有的容积,而保存微粒本身孔隙求得的微粉容积,微粉质量除以此容积即得粒密度,一般用液体置换法 求得。堆密度指单位容积微粉的质量。

孔隙率:系指微粉内孔隙与微粉间孔隙所占容积与微粉总容积之比。

4.微粉的活动性:一般以停止角或流速来表示微粉的活动性。

停止角:使微粉经一漏斗流下并成一圆锥体,圆锥侧边与台平面所成夹角即为停止角。微粉活动性好,则形成矮的圆锥体,停止角小。

流速:既反映微粉粒度,又表示出微粉的均匀性。一般微粉流速快,则其均匀性好,即活动性好。

5.微粉的吸湿:相对湿度系指同温度空气中水蒸气压与饱和蒸汽压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 ☆☆☆考点12: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剂

1.常用的浸提溶剂

水:极性溶剂,经济易得,溶解范围较广。

乙醇:半极性溶剂,可溶解水溶性的某些成分,90%乙醇适于浸提挥发油、树脂、叶绿素等;70%~90%乙醇适于浸提香豆素、内酯、一些苷 元等;50%~70%乙醇适于浸提生物碱、苷类等;50%以下的乙醇也可浸提一些极性较大的黄酮类、生物碱及其盐类等;乙醇含量达40%时,能延缓酯类、苷类等成分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20%以上乙醇具有防腐作用。

2.浸提辅助剂

酸:使用酸水或酸醇可促进生物碱的浸出,酸浓度一般为0.1%~1%.碱:加碱的目的在于增加偏酸性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 ☆☆☆☆考点13: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

1.煎煮法:指用水作溶剂,加热煮沸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

2.浸渍法:指用规定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将药材饮片密闭浸泡一定时间,分取浸出液以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黏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格低廉的芳香性药材的浸提。

3.渗漉法:指将适度粉碎的药材置圆锥形渗漉筒中,由上部连续加进新溶剂,收集渗漉液提取药材成分的方法。

单渗漉法:一般操纵过程是:①粉碎,药材的粒度,一般以粗粉或最粗粉为宜;②润湿,药粉在装渗漉筒前应先用浸提溶剂润湿;③装筒,已润湿的 药粉层层压实装进渗漉筒,并应松紧一致;④排气;⑤浸渍,一般浸渍放置24~48h;⑥渗漉,一般慢漉为每1kg药材每分钟流出1~3ml漉液,快漉为 3~5ml.重渗漉法:是将多个渗漉筒串联,渗漉液重复用作新药粉的溶剂,进行多次渗漉以进步渗漉液浓度的方法,避免了有效成分受热分解或挥发损失。

4.回流法:指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成分,其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循环直至有效成分提取完全的方法。

5.水蒸气蒸馏法: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或水蒸气共同加热,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并经冷凝分取挥发性成分的一种浸提方法。

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优点有:①提取速度快,效率高;②适于热敏性、易氧化的有效成分的提取;③工艺简单,该法适于提取亲脂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

☆ ☆考点14:常用分离方法

1.沉降分离法:指固体微粒依据本身重力在液体介质中自然下沉使之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2.离心分离法:指通过离心使料液中固体与液体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产生大小不同的离心力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3.滤过分离法:指将混悬液通过多孔的介质,使固体微粒被截留,液体经介质孔道流出,而达到固液分离的方法。

☆ ☆考点15:常用精制方法

1.水提醇沉法:操纵中应留意:①药液浓缩适当。②药液冷却后加乙醇,否则乙醇受热挥散损失。③醇沉浓度,颗粒剂、合剂一般使含醇量达50%~60%,而口服液为进步澄明度含醇量可达60%~70%.④加乙醇应慢加快搅。⑤密闭冷躲。⑥洗涤沉淀。

2.吸附澄清法:指水提浓缩液加进絮凝剂使高分子杂质絮凝沉降被往除。絮凝剂有明胶、琼脂、蛋清、硫酸铝等。

3.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将经预处理的中药提取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使成分被吸附后,先以水或低浓度乙醇洗脱盐、小分子糖等杂质,再以适宜浓度乙醇洗脱有效成分。

4.膜分离法:以细微孔径的薄膜为滤过介质,使药液中成分得以分离而精制。微孔滤膜滤过系指利用质地薄、孔径细微的薄膜做滤过介质,所截留的粒径 范围为0.02~10?m,用以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特点是:①微孔滤膜的孔径比较均匀,孔隙率高,滤速快;②滤膜质地薄,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且 吸附少;③滤过期无介质脱落,对药液不污染;④易堵塞,故料液须先经预滤处理。超滤系指利用以分子截留值为指标的薄膜做滤过介质,在透过溶剂的同时,透过 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

☆ ☆☆☆考点16:浓缩的方法与设备

1.常压浓缩:药液在一个大气压下的蒸发多采用倾倒式夹层锅,该法耗时较长,易使某些成分破坏。

2.减压浓缩:优点有:①压力降低,溶液的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②增大了传热温度差,进步了蒸发效率;③能不断地排除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顺利进行;④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加热源;⑤密闭容器可回收乙醇等溶剂。

减压蒸馏器:在减压及较低温度下使药液得到浓缩,同时可将乙醇等溶剂回收。

真空浓缩罐:用水流喷射泵抽气减压,适于水提液的浓缩。

管式蒸发器:加热室由管件构成。药液通过有蒸汽加热的管壁而被蒸发浓缩。

3.薄膜浓缩:特点是:①浸提液的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②不受液体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③能连续操纵,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④能将溶剂回收重复使用。

升膜式蒸发器:适用于蒸发量较大,热敏性、粘度适中和易产生泡沫的料液。

降膜式蒸发器:适于蒸发浓度较高、黏度较大的药液。

刮板式薄膜蒸发器:适于高粘度、易结垢、热敏性药液的蒸发浓缩。但结构复杂,动力消耗大。

离心式薄膜蒸发器:通过离心使药液分布成0.05~1mm的薄膜,再通过锥形盘加热面被蒸发浓缩。适于高热敏性物料蒸发浓缩。

4.多效浓缩:将前效所产生的二次蒸汽作为加热蒸汽引进另一串联的后效蒸发器组成的蒸发装置。

☆ ☆☆☆考点17:干燥的基本原理

1.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结合水系指存在于细小毛细管中和物料细胞中的水分。因毛细管内水分所产生的蒸汽压较同温度时水的蒸汽压低,此种水分难以从物料中往除完全。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物料与一定温度、湿度的空气相接触时,将会发生排除水分或吸收水分的过程,直到物料表面水分所产生的蒸汽压与空气中的 水蒸气分压相等时为止,物料中的水分与空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物料中所含的水分称为该空气状态下物料的平衡水分。平衡水分与物料的种类、空气的状态有 关。物料不同,在同一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不同;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也不同。

2.干燥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中水分的气化量。干燥过程分两个阶段,恒速阶段和降速阶段。在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与物 料湿含量无关。而在降速阶段,干燥速率近似地与物料湿含量成正比。当物料湿含量大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恒速阶段;反之属于降速阶段。

☆☆☆☆☆考点18:干燥方法与设备

1.常压干燥

烘干干燥:指在常压下,利用干热空气进行干燥的方法。

鼓式干燥:又称滚筒式干燥或鼓式薄膜干燥,是将湿物料涂布在热的金属转鼓上,利用热传导方法使物料得到干燥。

带式干燥:将湿物料平展在帆布或金属丝网等传送带上,利用热气流或红外线等加热干燥物料。

2.减压干燥:指在密闭的容器中抽真空并进行加热干燥的一种方法。

3.流化干燥

沸腾干燥:又称流化床干燥,系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化态,似“沸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湿气被抽走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喷雾干燥:是利用雾化器将一定浓度的液态物料喷射成雾状,在一定流速的热气流中进行热交换,物料被迅速干燥。喷雾干燥的特点是:药液未经长 时间浓缩又是瞬间干燥,适用于热敏性物料;产品质量好,为疏松的细粉,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操纵流程管道化,符合GMP要求,是目前中药制药 中最佳的干燥技术之一。

4.冷冻干燥:又称升华干燥,系先将被干燥液态物料冷冻成固体,再在低温减压条件下,使固态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排出往而达干燥目的的方法。其特 点是:物料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尤适于热敏性物品的干燥;干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

5.红外干燥:利用远红外辐射器产生的电磁波被含水物料吸收后,直接转变为热能,使湿物料中水分气化而干燥。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适于热敏性物料 的干燥,尤适于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薄料层、多孔性物料的干燥。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口服液及注射剂安瓿的干燥。

6.微波干燥:适于饮片、散剂、水丸、蜜丸等干燥。但设备及生产本钱均较高。

☆ 考点19: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同的分散方式和不同的分散程度分散于介质中所形成的液体分散体系。

液体药剂的特点:①比相应固体制剂的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②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但液体药剂稳定性较差,贮躲、运输不方便。

☆ ☆☆考点20:分散体系的基本类型

不同类型的分散体系中微粒的大小分布不同,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一。

☆ ☆☆☆☆考点2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高,其亲水 性越强;HLB值越低,其亲油性越强。HLB值在15~1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增溶剂,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O-W型乳化剂,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W-O型乳化剂,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适用作润湿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2.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3.起昙和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或分 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清。这种由澄清变成浑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产生起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所含的聚氧乙 烯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或分层现象,当温度下降至昙点以下时,氢键又可重新形成。[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较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比较稍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

☆ ☆☆☆考点22: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肥皂类: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轻易被酸破坏,碱土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硫酸化物:常用的有硫酸化蓖麻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磺酸化物:常用的有脂肪族磺酸化物和烷基芳基磺酸化物。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常用的有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等。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自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豆磷脂和卵磷脂,常用的是卵磷脂。

合成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部分主要是羧酸盐,阳离子部分主要是胺盐或季铵盐。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亲油性较强,常用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类。常用的有: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吐温85等。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常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常用的有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常用的有西土马哥、平平加O及埃莫尔弗等。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等。

☆☆考点2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增溶

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以上,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团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影响增溶的因素

①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增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增溶量亦不同,即使是同系物的增溶剂,也因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增溶效果。同系物增溶剂的碳链越长,其增溶量也越大。对极性或中等极性药物而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大,其增溶效果越好。

②被增溶药物的性质: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被增溶量通常越小。

③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溶液的pH值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值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溶液中加进电解质,能使被增溶 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 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进步增溶效果。

④温度:影响胶团的形成;影响被增溶物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2.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三种物质的加进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进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天生可溶性盐类而产生助溶作用。

3.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类药物,可制成盐类而增加溶解度。

☆ 考点24:溶液型液体药剂

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等。

1.溶解法:将药物溶解于处方总量3-4的溶剂中,滤过,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全量,搅匀即得。

2.稀释法:将药物先制成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储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的溶液。溶液剂制备时应留意:①处方中若含有增溶剂、助溶 剂、pH调节剂、防腐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应先加进溶剂后再加进药物;②某些溶解缓慢的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易氧化的药物溶 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③易挥发性药物或不耐热药物应在最后加进,以免因制备过程而损失。

☆ ☆考点25:高分子溶液、溶胶剂

1.高分子溶液:高分子化合物如胃蛋白酶、右旋糖酐、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称为高分子溶液,又称为亲水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2.溶胶剂: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剂,又称为疏液胶体。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考点26: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往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2.溶胶:溶胶胶粒上形成的厚度有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四周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 成的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又称扩散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称ξ电位。溶胶ξ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 主要因素。

电解质的作用:电解质离子的电中和使扩散层变薄,ε电位降低,水化膜变薄,胶粒易聚集。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溶胶中加进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能明显地进步溶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形成的溶液称为保护胶体。

溶胶的相互作用: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产生沉淀。

☆ ☆☆考点27: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型液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一般以0.5~10/m范围粒径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符合stoke‘s定律。

由Stoke‘s定律可见,沉降速度υ与r2、成正比,与η成反比。为了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在药剂学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③减小微粒与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在尽可能减小微粒粒径,留意缩小微粒之间的粒径差。

4.温度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常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从而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

☆ ☆☆☆☆考点28: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在分散体系中可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的作用。常用的稳定剂有以下几类:

1.润湿剂: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液时,常加进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有聚山梨酯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常用的助悬剂有: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②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自然高分子助悬剂有阿拉伯胶粉末、西黄芪胶、琼脂等。常用的 合成高分子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进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混悬剂中微粒四周双电层所形成的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加进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加进电解质后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进适宜的反絮凝剂也能进步混悬剂的 稳定性。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剂作用,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等。

☆ ☆☆☆考点29:乳化剂的种类及乳化剂的选择

1.乳化剂的种类:常用乳化剂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3类,即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以及固体粉末。其中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常用 的亲水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等,乳化时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乳化时可形成 W-O型乳剂。

2.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口服乳剂所用乳化剂必须无毒、无刺激性。外用乳剂应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剂。

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如酸、碱、盐等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的乳化剂。

选择混合乳化剂。

☆ ☆考点30:乳剂制备的留意事项及方法

1.乳剂制备留意事项

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适合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留意调节乳剂的黏度和流变性,必要时加进适量抗 氧剂、防腐剂。乳剂中添加药物时,若药物能溶于内相或外相,可先溶于内相或外相中,然后制成乳剂;若药物不溶于内相也不溶于外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 磨,再制成乳剂,也可以在制成的乳剂中研磨药物,使药物分散均匀。

2.制备方法

干胶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芪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的乳剂制备。

湿胶法。

新生皂法:如油相中硬脂酸与水相中三乙醇胺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时天生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可作为O-W型乳化剂。本法适合于乳膏的制备。

中药药剂学 篇7

1 用实例改变乏味[1,2]

中药药剂学也好, 中药炮制学等相关学科也好, 有很多章节都是泛泛介绍, 显得非常乏味, 尤其是第一章绪论尤为严重。然而第一章又非常关键, 它是全课程的开头, 是引领学生学习本课程, 认识本课程的入门之课, 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和好恶都从这堂课开始。因此如何讲好绪论, 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讲好绪论就得避开泛泛, 而充实实例, 用实例改变令人乏味的情况。

在讲解中药药剂学绪论中的中药药剂学的含义及其发展概况时, 必须抓住现代科学技术和剂型这个核心问题, 从而既阐述了其意义, 也展示了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剂型问题为什么是药剂学的核心问题?为了生动的描述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就用安体舒通的例子说明剂型的好坏影响疗效;用苯妥英钠的例子说明剂型不当会引起中毒或无效;用硫酸镁和仙鹤草的例子说明剂型不同其临床作用也可不同, 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讲授最后将其归结到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上, 并同中医药理论联系起来, 不但说明了药剂学科的核心问题, 也为日后生物药剂学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样的讲法不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这门学科的性质和意义, 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更扎实、更牢靠了。其他类似章节也同样, 比如讲到提取罐和灭菌柜的使用时, 若单纯地讲原理和讲操作则学生的记忆并不扎实, 因此讲到这两个设备时通过讲原理强调安全, 举实际发生的高压伤人事件, 并将其联系到GMP管理中, 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3]。所以要想吸引学生, 改变乏味, 就要多从实践中搜集积累实例, 有科学实例, 也有生活实例, 日积月累就能做到随手拈来, 融会贯通, 从而使单调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加强了教学效果。

2 用条理疏通繁琐

在中药药剂学和中药炮制学中有很多地方的叙述就像“流水帐”, 杂乱无章且繁琐, 如发展史的介绍, 工艺操作的叙述, 概念的讲解及章节中的小“绪论”部分等。对于这样的章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话, 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必须加以条理化, 显得清晰易懂又好记忆。如讲发展史时, 就以历史朝代为线索, 不时地加进重要的历史事件[4]。例如第一本药典“唐修本草”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二本药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如此就使“死”的发展史“活”起来了;讲到中国药典, 就必须自然地将新旧中国加以对比。如何对比就是将其加以条理化, 按其内涵分成内容、教育、生产和医疗实践四个部分加以对比讲解, 并突出中医药的内容, 突出解放后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巨大的发展;对于各章节中的小“绪言”和操作工艺等的泛泛叙述, 都要按内容特点给予逐条分段, 使其条理化, 使内容更清晰, 易于接受。

通过这样的条理化, 足可以使繁琐变得清晰明了, 使学生易于接受, 便于复习。分段是必要的, 决不是“八股文”, 而是符合教育学的“死活”原理的, 即“活学活用”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的。从几年的反馈来看, 这样的讲法, 条理清晰, 容易记笔记, 学生愿意听, 利于指导全章的学习。

3 用互动调动学生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方法, 尤其像中药药剂学这类学科属于应用技术科学, 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及相关学科。像物理化学奠定了工艺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化学奠定了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中药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工艺学的设计基础;中药药理学则为中药炮制学的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互动的话题。

互动的方式可以有两种, 即是需要学生回答和不需要学生回答。当讲到工艺学的原理时会涉及物理化学知识, 这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则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和帮助学生回忆且要求学生回答。例如讲到乳剂制备原理时就会涉及表面能和界面张力, 因此可将表面能和界面张力的概念及其意义作为问题提问学生, 以达到复习和应用的目的, 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这就是第一种互动方式, 即需要学生回答的互动方式。

第二种互动方式是不需要学生回答, 是在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却一片茫然的时候, 教师再讲出答案而达到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则一般很难忘记。这一类不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大多是涉及前沿而学生尚且不知的或需要综合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的问题[5]。比如讲到表面活性剂时就要从肥皂泡的形成一直问到热力学的三大定律, 问到“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出来的, 因此就在学生求知的热切期望中讲解答案, 则会使学生受益非浅, 记忆一定是相当地深刻。这第二种互动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 用理论讲透实践

应用技术科学就是实践的科学, 但如何讲好实践课程, 如何让实践内容更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这是一个教师讲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讲透实践的内容必须要把理论融会贯通, 在理论指导下把实践内容讲透, 让学生能听进去, 能掌握它。

例如当讲到片剂制备工艺时, 其中湿颗粒法制备的过程是中药提取与纯化———加辅料制软材———过筛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如果只是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叙述则十分枯燥无味, 因此要在讲每一步时都要把理论渗透进去。讲制粒则要谈制粒的目的, 且把比重差异的克服及滚动特性等渗透进去;讲到压片过程时就从能量的变化谈压片的两个力学过程;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理论的渗透。这样一来, 枯燥无味的工艺过程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再如在中药炮制学中讲到甘草炙附子而解其毒时, 就从炙后附子在薄层色谱中出现了一个既非附子的又非甘草的新斑点谈起, 讲述其生成复盐而延缓吸收的过程, 这样就把解毒原理渗透到甘草炙附子的工艺中。这样一讲不但讲透了这个工艺的实践内容,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记忆[6]。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发展实践, 将其用在自然科学实践和教学过程中, 是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讲述实践过程中, 应用理论的渗透, 不但可使实践内容透彻明晰, 而且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是笔者教学中的由衷体会。

5 用实践加深理论

人们常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而脱离实践的理论则是空洞的理论。”这个观点用在中药药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上也是普遍真理。这就是说对于中药药剂学及其相关学科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阐述相关理论时不能就理论而讲理论, 必须采用以实践加深理论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会使相关理论脱离实践而成为空洞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理论, 才能使“理论有血有肉”, 丰富多彩。

在讲到乳剂形成原理时, 必定涉及到乳化剂及水、油两相问题, 可以列举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的实际例子来加深理论。比如生活中的大豆油经过激烈地震荡可成为半透明状, 这就是乳剂的形成, 而且是油包水型的。但是放置后很快会恢复澄明状态, 原因就是它在形成时只存在机械能而没有乳化剂[7], 因而不能形成稳定的乳剂, 二者缺一不可。还可回忆很早以前奶粉的制法是采用浓缩后干燥再粉碎的工艺, 这样的奶粉很难分散于水中, 其原因就是乳化剂在长期的加热中遭到严重破坏而丧失了乳化能力。同时又与现在的速溶奶粉做对比, 这不仅在理论上说明了乳剂形成的原理, 而且又进一步描述了喷雾干燥的优越性。通过实际例子更有效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使学生易于接受, 便于记忆。

总而言之, 通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这样一些体会, 感觉到通过这样一些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 可以将本来感觉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讲好、讲活、将生动了, 对于中药药剂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的增强, 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边军昌, 杨静, 魏彩霞.中药学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986-988.

[2]刘波, 王王禹, 景玉霞.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管理新观念[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6) :49-50.

[3]王小平, 詹晓如, 徐宜兵.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 3 (7) :40-41.

[4]刘春艳, 陈金铭, 耿增岩, 韩刚.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2) :70-72.

[5]沈力, 余甘霖.中等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改革构想[J].中医教育, 2000, 19 (3) :45-46.

[6]李小翚, 吴清和, 王利胜.中药学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7) :108-110.

中药药剂学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中药药剂学 优点 问题 措施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卡本尔教授指出:人们获取信息17%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1]。足见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多感官的刺激分不开。多媒体技术把大千世界的景象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学习,自主活动,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作业题目,丰富知识,扩大眼界,丰富想象。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药药剂学》教学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我在讲授软膏剂的基质凡士林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技术,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是电影明星张柏芝涂着曼秀雷敦唇膏的广告片。这张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眼前一亮,然后我告诉学生,张柏芝的嘴唇之所以这么鲜亮,就是因为她所用唇膏的主要成分是凡士林。这种石油副产品具有强烈的护唇效果,它的油脂成分还可以让女生的双唇有一种水亮亮的感觉。这种多媒体帮助下的教学方式,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了解到凡士林这种工业品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一种早已经走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以往干巴巴的板书讲授凡士林的性状、熔点、功能等,学生聽得昏昏欲睡比起来,这种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把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中药药剂学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涉及药品生产的全过程。教师即使有再好的表达能力,也不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药品生产的各道操作工序。比如说片剂生产的制粒、整粒、压片和注射剂生产的配液、灌封和灭菌,等等。有时教师尝试带着学生到实验室对着仪器讲,但学生只是往往对仪器的外形有一定认识,对仪器的原理仍觉得既抽象又乏味[2]。由于多媒体教学声色兼备,因此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是Flash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清楚地简述各种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步骤,通过多感官刺激,让学生对这些操作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通过动画、视频和图片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到大量知识。比如我在向学生讲述药物制剂新技术这一章里的“纳米技术”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白春礼院士的报告,他用很精炼却很形象的语言,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纳米科技的原理和应用前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时让他们对纳米科技这个目前全世界来讲最尖端的科技不再望而生畏[3]。而这种教学方式既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一些教师基本上只站在控制台后面,不时地调节操控电脑,活动范围比较小,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具有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通过他的感官,让学生从他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数个途径获得大量信息的功能。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操作计算机,他的这节课就成了一堂多媒体演示课,会导致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教学要求。

(二)幻灯片的切换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写板书、板图的时间,教师只要简单操作,就会很顺利地“放映”。但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过快地更换屏幕内容,教学信息将一晃而过,会导致一些学生来不及记忆、理解和记录,屏幕就被切换掉,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4]。

(三)遇到停电或机器故障等情况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无论是电脑、投影仪、录像机、显示屏都要用到电。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偶尔会出现断电的情况,一旦遇到停电或者是机器发生故障时,一些老师就会因为平时已经习惯了使用多媒体而手足无措,甚至让学生停课[5]。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多媒体资源库。

学校在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上应该“两手都要硬”,既要抓“硬件”建设、维护升级,更要抓软件平台的建设。要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按照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注重素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尽量做到标准化,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需要,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

(二)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要求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把课件做“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是简洁明了。在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同时,应该具有美学意识,使学生从严谨的设计中感受到思维之美、规范之美。这种科学地利用人类的美学和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互联网上查找有用的信息,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即时性好、获取信息准确快捷、交流范围广等特点,这对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强化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的综合应用性学科,通过多媒体可见的引入,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讲述以前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点,从而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应该扬长避短,把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95-97.

[2]陆善源.浅谈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J].科技信息,2007(17):245.

[3]王玲,王东,白雁.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77-78.

[4]刘仿.谈多媒体教学中的利与弊[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8):59.

上一篇: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下一篇: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心得体会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