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2024-08-22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共13篇)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篇1

《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案例] 在教学完方程的意义与解简单方程后,我布置了课本中这样的一道练习: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检查学生作业,有两种解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图2:一架录音机原价X元,优惠45元,现价128元。列方程:X=45+128。图3:一盒圆珠笔12枝,X元/枝,每盒18元。有学生这样解答:

18÷X=12

解:18÷X×18=12×18

X=216 于是在讲评时我把这两个方程逐一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这两个方程开始议论纷纷。师: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解法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1:X=45+128不是方程,他把X单独放在一边了。生2:是方程,只要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就是方程。

生3:老师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方程改为X-45=128或者X-128=45才是正确的。(有的学生没有表态,带着疑惑的表情。)

师:从方程的意义来看X=45+128,它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它应该是方程。如果从这个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上看,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原价=优惠价+现价

师:是的,这道题要求原价,根据数量关系原价等于现价与优惠价的和,方程X=45+128实际上就是过去我们学过的算术法的算式。因此在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我们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把X单独放在一边就是这个意思。(我这么一说,下面学生有的点头,有的发出“哦”的声音。)

师:那么18÷X=12这个方程呢? 生:这个是对的。

接着我在这个方程下面继续板书那位同学的解法,刚一写完,有的同学就笑了,“老师,一盒笔才18元,一枝笔怎么216元了啊!”

师:是啊,一枝笔怎么比一盒笔还贵了呢?可方程是对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生1:老师,我知道是她算错了,方程两边不应该同时乘18。生2:那同时除以18也不对啊!师:那其他同学是怎么列方程的? 生:12X=18。

师:首先我们要肯定这位同学列的方程是对的,18÷X=12用除法列方程,而12X=18用乘法列方程,一般来说,同一数量关系,用乘法列方程比用除法列方程更容易思考,在解答上也更简便。因此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应选择乘法方程进行解答,对于18÷X=12的解法现在我们暂不学习,以后大家会接触到。

我以为讲到这里应该是可以结束了,没想一学生(生3)站起来说:“老师,这个方程可以解答的,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乘X就可以了。”这话一出,学生们又议论开了,“这样一来不是方程的左边X就没了?”我一看这样式,心想不讲清楚是不行了,干脆按那位同学的意思继续板书:18÷X×X=12×X

18=12X 生3:现在只要把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换过来就成了12X=18,也就是我们的乘法方程了。

我满意地点着头,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正因为这种解法有难度,所以我们现在暂时不学,而采用乘法方程来解答这样的问题,今后大家在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反 思:

方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刚接触方程的小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的定势,所以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受到算术法思路的干扰,列出形如X=a±b或X=ab这样的方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要以一个字母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这一点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就容易出现象 X=45+128这样的失误。另外列方程解答问题具有优越性,但在一步计算的问题中这种优越性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学生往往更习惯于用算术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我想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列出X=45+128这类方程的一个原因。要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方程的优越性,这需要有一个过渡和适应的过程。当学生的练习中出现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在肯定其正确的前提下说明一般情况不列这样的方程。为了避免算术思路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影响,教学中应注意进行对比,区别两者在思考方法上的不同,使学生理解把X单独放在一边所列的方程实际上是应用了算术法的思考方法,这样的方程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学生2在方程解答上的错误,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计算的粗心马虎,18÷X=12是一个正确的方程,只是目前来说这类方程的解答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析该生的思路,我们不难看到她应用的是逆思考的方法,由于这类方程在变形和算理解释上比较麻烦,所以在小学阶段暂不出现,而是采用“以乘代除”的方法来列方程解答。虽然在例题的讲解中我对这样的问题也作了说明,但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现象。因为对于分析问题能力

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在几种等量关系中选择一种容易计算的列方程,部分学生觉得有困难。再看学生的解答过程,我们还能发现学生把18÷X=12与X÷18=12的方程混淆了,另外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等式性质中提到的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量,应该指的是数字,所以学生没有想到也可以是字母,这也正是此类方程解答的困难所在。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这类方程,但由于一学生的错误和另一学生的创新思维,却使课堂有了新的生成,虽然解答过程不在要学的范围内,但如果这样的讲解能使部分疑惑的同学解惑,我想这样的方式应该也是可取的。

课后当我再次回想课堂上的情景时,我又有了这样的困惑:对于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新教材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确是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但由于部分类型的方程在小学阶段没有出现,学生只能选择当前能够计算的思路列方程,这样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来讲是不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篇2

根据经验公式拟合原理及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有:yi=a+bxi (i=1, 2, 3, …, n)

对上式两边同乘以xi得

xiyi=axi+bx2i (i=1, 2, 3…, n)

对上面两式求累积得:

将 (1) 式两边同除以n得:

浅谈“简易方程”一节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

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学习是以后在初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使之与以后的学习融会贯通。下面就我对“简易方程”内容的教学作一点简单的剖析。

一、启发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等概念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应该从等式讲起,教师可以这样逐步引入:出示天平并分以下几步进行演示(1)在天平左盘放入重10克和20克的方块各一个,右盘放入重50克的砝码一个,让学生观察并得出不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不相等;(2)把天平右边的砝码换成30克的,让学生观察并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启发学生用式子表示这种等量关系。教师板书:10+20=30,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式(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3)在天平左盘放入一个10克的方块和未标明实际重量的40克的方块(教师用粉笔在方块上写上x,表示这块方块重x克),在右盘放入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教师启发引导得出表达式后在黑板上板书:10+x=50,引导学生比较“10+20=30”和“10+x=50”,教师提问:“这两个式子都是什么样的式子?”(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个式子中都是已知数,第二个式子中有已知的数,也有未知的数);(4)在左盘放入未标重量但实际重量为50克的方块两个(教师说明两方块同重,并用粉笔分别写上x,表示分别重x克),在右盘放入10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后写出表达式,教师板书:2x=100,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10+20=30,10+x=50,2x=100这三个式子,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关系。然后教师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应该强调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它必须是等式,二它必须含有未知数。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当x等于多少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例如x=40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就把x=40叫做方程10+x=50的解。接着提问:“2x=100的解是多少?”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x=50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概念“解方程”的定义,并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学时可以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它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值的演算过程。但这里没有必要强调,可以通过解方程和检验方程的解使学生具体体会。出示例一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并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强调如何检验。

二、引导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小学阶段所学的简易方程包括ax±b=c和ax±bx=c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解这类方程是以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的,要与中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区别开来。教学中要认真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地进一步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如果出现形如ax±b=c的方程,启发学生把原方程变形为ax=c的形式,再通过乘除运算法则求解。教学时可以先给出“过渡题”再引出问题,启迪学生“拾级而上”。例如:

过渡题:10+( )=50

例题:10+2x=50

学生不难从过渡题获得启发,得到2x相当于(),那么把2x看作一个数,就可以先求出来,然后再求x等于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例二。对于例三的解答稍有困难,此时教师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解这道方程应先算什么?”(6×3)“把2x看作什么?”(未知数)“2x在整个方程中处于什么位置?”(2x是减数)。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方程解完。例四是列方程解文字题,教师根据条件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然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对形如ax±bx=c的方程可借助形象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它的含义,进而掌握解法。出示例五,引导学生观察图。教师讲述:要求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必须知道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但题目没有直接告诉,只告诉每车运x吨,上午运了四车,下午运了三车。“如何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呢?”(4x和3x)“又如何表示一天运的吨数?”(4x+3x)。4x表示四个x,3x表示3个x;4x+3x表示四个x加三个x。提问:“四个x加三个x等于多少个x?”(七个)。教师板书4x+3x=7x。出示例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方程,根据学生思考后的回答,教师可作启发性的提问:“7x加9x等于80,表示几个x等于80?”(16个x等于80)。教师讲述,这是一道含有两个相同未知数的方程,在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会出现类似的方程,解这种类型的方程时一般是通过加或减的计算,先把它变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即ax=c再往下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解例六。现在,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解形如ax±bx=c的方程了。

三、教给学生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检验是解方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并且这也为以后初中阶段出现增根埋下伏笔。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把求出未知数X的数值代入方程,看左右两边的数值是否相等,要掌握检验的书写格式。学生熟练后就可以口算检验了。

四、学习“简易方程”一节的意义

通过小学教学简易方的教学,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总之,同学们学习这节内容后,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参考文献: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4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P90例

1、“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和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2、3、使学生理解掌握方程ax±bx=c的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ax±bx=c的解法和养成检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你们班有多少人?想知道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数吗?

用X表示我们班人数,比你们班多18人,你能列出一个什么等式?

2、3、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揭示课题。)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

3X=75 50÷2=25 2X+4X<246 1.8+2X=30 先独立思考,再一起读出方程。选一道方程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强调格式,并指名口头检验。

二、新授与尝试:

1、“2X+4X<246”为什么不是方程? 你能将它改成方程吗?

板:2X+4X=246(1)(2)独立试做,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6X是怎么得来的?

由2X+4X变成6X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3+5)X=56(3)这个方程的解是不是X=41呢?还需要什么?(检验)

怎样检验?(先指名两人说说检验过程,师板书,齐说。)

2、“试一试”: 解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1.9X-0.4X=60(1)独立完成,最快完成的同学板演。(2)同桌检查。

(3)说说解方程过程中哪些步骤比较重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三、1、巩固与拓展:

解方程。(任选一题写出检验过程)(★★)

12X-5X=112 5X-2.2X=7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请小老师批改。

2、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除了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3、选择题。(★★★★)

(1)方程4X-X=24的解是()

①X=6 ②X=8 ③X=0(2)X=1.8是方程()的解。

①1.6×3-X=3 ②0.2X+0.1X=6 ③10X-X=16.2 做完这题,你有什么感想?(认真审题的习惯。)

(3)()X+3X=11的解是X=2。

① 5 ② 10 ③ 2.5

四、总结与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游戏与练习:

1、小游戏“把年龄藏在方程里”:

老师把自己的年龄藏在了方程里,看谁最先找到。

1.1X-0.9X=2.6 1.5X-1.4 X=48 0.17X+0.03X=4.8

2、独立练习:

(1)每人想一道方程,使这个方程的解就是自己的年龄。(2)每人再想几道今天所学的方程,把自己父母的年龄或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数字藏在方程里。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题(第一行),第2题。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没有什么难点,所以在教学时设想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充分的练习量。

因为内容简单,所以从复习开始基本上是学生一直在练习的过程,新授也是让学生先尝试练习,然后是巩固练习、综合练习,最后安排了独立练习,整节课的安排非常紧凑,练习量较大,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基本上达到了熟练解答此类型方程的目的。

2、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为了让简单的内容不简单,本节课的设计尤其注重了练习形式和层次的变化。除了基本的解方程练习,还安排了看图列方程、选择题、把自己的年龄和父母、好友的年龄藏在方程里以及到方程里找老师年龄的练习,在选择题中层次性体现的更加清楚,由根据方程选解到根据解来找方程再到把方程的X看作已知数来求另一个未知数,这样一步步深入拓展,让学生对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生整节课的练习轻松且充满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10个“简易长寿法” 篇7

1.不碰公厕的门把手

公厕的门把手是细菌和病毒繁殖的温床。英国阿伯丁大学细菌学荣誉教授休·彭宁顿指出,人们在进公厕时,最好用指尖勾住公厕门把手的下端或用纸巾包住手再开门。

2.常吃香蕉

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具有降血压、预防中风和心脏病、抵消过量盐分对人体造成的损害等作用。专家指出,要想达到降血压的效果,人们每天需要摄入4.7克的钾,这正好是一根香蕉的含钾量。

3.练习深蹲

运动生理学家认为,常做深蹲运动能让人全身的肌肉群都得到锻炼,老年人练习深蹲是预防摔倒的最佳方法。

4.生病时喝酸奶

人在生病时常会出现体内菌群失调的情况,因此容易发生病菌感染。此时,人们若能多喝些富含益生菌的酸奶可取得保持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病菌感染的效果。

5.用吸管练习呼吸

研究发现,老年人若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用嘴叼着吸管作缓慢的深呼吸,能取得增强肺功能、提高肺活量、放缓心率、降低血压、延缓衰老的效果。

6.交健康的朋友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指出,健康的朋友会给人带来健康的好习惯。如果一个人最亲密的朋友患了肥胖症(即使他住得很远),那么这个人患肥胖症的几率会增加约1.7倍。

7.天天吃洋葱

研究发现,洋葱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质具有消除炎症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人们若每天吃80克的洋葱还可取得预防结肠癌、直肠癌、喉癌和卵巢癌的效果。

8.不把水果放在冰箱里

研究发现,与将番茄、西瓜、葡萄柚放在冰箱中储存相比,將这些水果放在室温下储存可使其所含的β胡萝卜素增加2倍,使其所含的番茄红素增加20倍。

9.每周至少过两次性生活

性生活具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受损组织的修复、减轻精神压力的作用。研究发现,与很少过性生活的男性相比,平均每周过两次性生活的男性发生过早死亡的几率会降低50%。

10.每口饭嚼20次

“国际内分泌大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咀嚼食物的次数若是过少,就会不知不觉地吃下更多的食物,从而使罹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翻倍。而充分地咀嚼食物则可增强人的消化吸收功能。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8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⒈进一步掌握转化的思路,正确解答二步计算的方程。

2.在掌握ax±b=c的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二步计算的文字题。

3.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解下列各方程,并说明解题的思路与解法根据。

(1)3.8一x=2.9(2)5x=12.5(3)3.8一4x=2.9(4)3×7十5x=42.5

小结:(1)一⑵是最基础的简易方程。只要根据四则互逆关系,就可以求解;⑶一⑷比前二题稍复杂,只要把ax看作一个数,那么二步的问题就转成我们最熟悉的基本方程来解答。

2.用方程表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填在横线上:

(1)x的2倍与3.5的和是7.3:

(2)从30里减去x的1.5倍,差是18:

(3)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

小结:这些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来解答,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但当我们用方程列式时,却没有那种难的感觉,在方程里,逆向问题变顺向;也就不难了。

二、新授

揭示新课内容;

转化的思路,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节课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考方法,继续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1.教学补充例:

解方程X一0.8+4=9

(1)分析题意;能不能说出这个方程所表达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很显然方程表示X减去0.8的差加上4得9。

想一想怎么转化,使得这个方程解得更顺些?

让学生议一议,最后取得共识:是应当把X一0.8看作一个加数,问题就好办多了。

⑵议出了基本思路后,可由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师巡视,确定一生板演:

解:把X一0.8看作加数,那么

X—0.8=9—4

X—0.8=5

X=5十0.8

X=5.8

全班一块用口头检验一下:5.8一0.8+4=5十4=9(正确)

小结比较:前面各题,我们通常把aX看作一个数,而本题则是把(Xl一0.8)的差看作一个数,把题顺利拿下了,说明转化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3)完成做一做的1一2解方程X+15一21=6和4(X一0.8)=9

想一想:这两题方程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可以把谁看作一个什么数来转化?

师巡视后,作简要的讲评。

⒉例4的教学。

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求这个数。

分析:这个问题所提供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根据课复习的第2个题组的训练,学生不难得到,这样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只要在格式上注意强调设题即可。

尝试作业后,师可规范板出:

解:设这个数是X。

6X一35=13

把6X看作被减数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篇10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教学难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1.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这一单元的知识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咱们进行一次“学力大比拼”来检测一下。以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最好!

二、回顾梳理 构建网络

(一)组内回顾 唤醒旧知

提出要求:在“学力大比拼”之前,老师给每个组一个交流的机会,把自己梳理的本单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要求:

(1)清楚地说给大家听;(2)认真倾听,适当补充;

(3)人人都要发言。

(教师行间巡视,适时指导。)

(二)暴露思维 组织研讨

问题:1.刚才我们以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这个单元到底有哪些知识点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交流的结果?

(三)、集体交流 拾遗补漏

问题:谁来说说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容易出错或应该注意的地方?

1.平方。

2.省略乘号。

3.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乘1时1可省略。

4.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方程两边要同加同减同乘同 除以相同的数,乘上和除以的数不能是0。

5.解方程后别忘了检验。

6.要从题目中的关键句中找准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基础练习排查漏洞

(一)用字母表示数

PPT出示练习题

提出要求:认真审题,独立解决,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教师行间巡视,记录学生的错误点及学生名单。

(二)解简易方程

出示练习:

6x+8=23

()

8x-5=15×5

()

30a+5b

()

7x-8<36

()

10x=y

()

(2.4+a)÷2.4=5

()

1÷8=0.125()

6x+8=9x-13

()问题:

1.上面哪些是方程?你是怎样判断的?用“√”表示。

2.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一个解一解。

3.反馈,指名讲解解方程的过程。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要求:任选一题,用方程解决,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集体交流。)

四、总结质疑 反思评价 问题: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这一单元结束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结:老师建议大家建立一个“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下自己在学习

过程中的困惑和平日的错题,这样就可以使今后的总复习更有

针对性,而且省时高效。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84页练习十八,第4题。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篇12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 篇13

《简易方程》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础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是本单元的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符号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简易方程,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五)教学进度

简易方程

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量一量

找规律

1课时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 2 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上一篇:年度医疗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中药药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