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化教学(精选12篇)
简易化教学 篇1
在现行考试评价机制下, 初中英语教学应试化倾向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重讲解轻对话, 重训练轻阅读, 重记忆轻体验, 仍然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常态。此外, 供学生阅读的英文材料也呈现以下特点:生词多、句式难、趣味性低、故事性弱等。这些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 耗时多、收效少、进步小,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不升反降, 语言感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长期徘徊不前。以下基于笔者硕士毕业论文《通过泛读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成果, 尝试开展了利用简易英文名著进行泛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1阅读材料的选择
笔者选定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版“书虫系列”作为学生的泛读阅读材料。该套丛书将初中阶段学生阅读列为四至六级, 共35 本简易名著, 阅读词汇总量达18 万多。笔者之所以选择该套丛书作为泛读教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语言地道, 富有生活性和生命力, 并且难度适中, 能够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畏难心理; (2) 故事趣味性强, 情节引人入胜, 其中不乏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如:《野性的呼唤》《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格列佛游记》,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且能够同学生阅读积累形成有效对接; (3) 该丛书按照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分级, 1~2 级适合初一, 3 级适合初二, 4 级适合初三, 这样分级有利于建立学生长期阅读序列,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4) 精致短小, 篇幅适中, 并配有丰富的插图, 翻译流畅生动,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泛读教学的实施
(1) 三年规划的构想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简易读物的难易程度, 笔者制定如下三年阅读规划:
(2) 具体实施的举措
笔者指导学生每两周阅读一本简易读物, 主要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30 分钟的午读课及周末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 制定个性化阅读进度表, 如下表所示 (以《双城记》为例)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 笔者主要担当顾问和助手角色, 学生根据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个性, 确定个人阅读进度。笔者通过设计任务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讨论活动, 定期开展阅读分享、评奖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分享, 在完成阅读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感受英文名著的语言魅力和西方文化, 这样既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更能够激活学习潜能, 形成常态化阅读推进机制。学生每两周阅读一本简易读物, 完成150~200 词左右的读书摘抄或读书心得, 笔者组织分组讨论、修订, 并将修订稿汇编成册,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另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3) 教学活动的设计
1) 阅读前:教师引路——介绍背景, 复述梗概
许多时候, 简易读物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其实不“简”, 因此, 教师从旁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 减少学生的阅读阻力。
(1) 梳理提纲, 整体感知。印制阅读提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简易读物, 对整部书形成整体感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是阅读难度适中, 则尽可能取消这个环节, 以增强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2) 复述故事梗概。简易读物的字数虽然没有原著多, 但是里面所包含的词汇也让学生吃不消, 为此, 教师在阅读前对简易读物的故事梗概进行概括,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围绕故事大意走, 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 介绍作者以及文化背景。在阅读简易读物前, 了解读物的背景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猜测生词的含义, 从而使在阅读时的附带词汇习得变得更有效。
2) 阅读中:教师放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聚焦人物, 梳理关系。在阅读过程中, 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尝试画出人物关系图。对于存在阅读障碍的学生, 笔者通过画人物关系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顺情节、感知文本。
(2) 梳理情节, 详述故事。书虫系列读物的情节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笔者引导学生对各时段内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 并尝试详述故事内容。在这个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纠错、合作梳理情节。
(3) 关注高频词汇。有统计表明, 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在2000 个左右, 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中使用词汇的72% ;如果达到3000 个单词, 可涵盖79% ;达到4000个词以上, 才能读懂具有学术性的阅读材料。
(4) 摘抄重点词汇及名言佳句。笔者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的阅读习惯, 每位同学准备一个摘抄本, 用于记录重点词汇及名言佳句, 建立个人的词汇及佳句库。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又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3) 阅读后:教师赏识——交流分享, 物化成果
阅读是一次远足, 到达目的地并不是最终的目标, 而回顾反思、总结提升的意义更大。笔者将阅读后的重点工作放在对全文的回顾、反思以及二度创作上面。这一阶段, 学生已经掌握了读物的主要内容, 并形成了自己的整体认知。笔者每两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 分享阅读心得, 并鼓励学生尝试对情节进行改编、续写等二度创作。
(1) 分角色朗诵、表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诵简易读物中的精彩对白, 或者选取读物中有代表性的某个章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又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以及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2) 撰写读后感或阅读心得。阅读完一本简易读物, 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 同时也把学到的词汇进行应用,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也深化了词汇的灵活运用。
(3) 二度创作。学生对情节进行改编、续写等二度创作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例如, 学生在原著人物关系的基础上, 对某个人物进行改写, 重新安排人物命运, 从而创作出一种新的故事结局;或者对故事结局进行续写, 创作出新的人物结局。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结构、语文风格及社会背景等, 使得阅读活动更加立体化, 更深切感受西方文化。
3成效得失的反思
根据笔者的实践, 通过简易英文名著进行泛读教学一方面大面积提升了学生阅读能力, 包括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速度、提升了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重要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和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动机提高了, 焦虑感降低了。名著简易读本提供了丰富、有趣、现实的话题, 从亲情与金钱的冲突到对哈克探险精神的颂扬, 从化身博士人性善与恶的斗争到大卫一生的奋斗, 从呼啸山庄充满复仇的爱情纠葛到简·爱对完美人格、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无不给学生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寓意深刻的题材。这些材料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动机,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2) 表达能力增强了, 自信心提高了。目前的初中生语言输入量少, 语言的表达也因情景对话任务的相对简单而显机械, 新、旧语言知识的激活和运用也局限在很窄小的范围内。而以名著简易读本为教材, 能使学生的表达力在听、读、说、写的大量并多番刺激、多轮循环后更娴熟, 为其进行规范而鲜活的语言交流做好更充分的语言和心理准备。 (苏翊翔, 2009)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以及学生学习任务的加重, 部分学生难以每天抽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泛读教学的效果。另外, 虽然笔者积极倡导学生自主阅读, 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各自的阅读体验, 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阅读障碍。鉴于此, 笔者建议,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 同时, 对部分阅读较为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适时指导和帮助, 分解阅读难度。此外, 教师还应加强对阅读的过程性监控和评价, 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学生, 保证泛读教学活动高效性和常态化。
参考文献
[2]黄海东.指导初中生阅读简易英语名著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4 (6) .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苏翊翔.文学名著简易读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6) .
[5]纳托尔.外语阅读技巧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2.
简易化教学 篇2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x+5=8,x+5—5=8—5,x=3。看起来比较复杂。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由视频导入,通过扑克牌,让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一个确定的数。提出:新学习的内容里面的字母还表示一个确定的数吗?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进入新课。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哆啦A梦和时光机贯穿始终。儿歌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介绍数学家韦达,让学生感受悠久的数学文化。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字母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整个课堂趣味性十足,环节显得不那么枯燥。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年龄时,我提的问题不具有引导性。所以,我在巡视的时候,能列出式子的同学很少。
(2)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只关注了学生做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做题的过程。应该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做题的思路,过程。
(3)在小结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有点抽象,不够直白,学生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很少有学生能答上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方程的内因。如:在教学“2X-20=4”这个复杂的方程,在引入时,我采用出示实物﹙足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生观察足球的特点,学生兴趣高昂,是他们很快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来。能大胆放手学生探究新知。在本节课的难点处,即找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方法,想不到学生一下子列出了4种数量关系式:﹙1﹚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2﹚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3﹚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
﹙4)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4﹚÷2
本节课也不足之处:在做练习时,出现以少减多的现象,解方程时,个别同学左右两边不是同时进行的同一运算。 《稍复杂的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难点。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后,感到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学生对有关方程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在学习了一节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思维还陷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路中,在列方程时出现两种现象:
(一)用算术方法列式,然后把未知数独立放在方程的一边;
(二)找不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正确关系,列出的方程是完全错误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个人的困惑。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方程=23 24÷方程=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介绍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在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视频短片,让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美,然后再以旅游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门、柏油马路、立交桥和其他的名胜古迹的美,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4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读课文时,我采取了和学生聊天的方式作为开头:“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去环游世界,请想想,你会带些什么?”学生们抱着这一问题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了解了在作者心中,读书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肴,就如与朋友交谈、与亲人见面,使人回味无穷,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以书为伴的道理,领悟到了作者带书旅行的快乐。这时我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从文中找到,作者说读一本书就可能会读上一百遍。学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说,早厌烦了。那到底会不会这样?文章后来又把书打了两个比方。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谷底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慢慢学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对和朋友的每一次见面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每天回家有没有发现家带给你的不一样。
有了体会之后就该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了。文中介绍了很多种读同一本书的方法。读过后,学生惊奇地在那说着自己以前怎么从来不知道读书还可以这么读。都说自己以前不算读书只算看书,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读完书了。学了这篇课文对他们帮助很大,将来也能这么读书了。
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展开想象“书像什么”这个问题时,我的引导没有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要是能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素材,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找到二者之间联系,学生再想像“书像什么”就会显得简单多了。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对大部分只喜欢看电视而不愿多读书的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班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力争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这节课使我深刻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园地。我是引领者、点拨者,应让学生多谈个性化的见解、感受,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乐园。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方程=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浅谈“简易方程”一节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
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学习是以后在初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使之与以后的学习融会贯通。下面就我对“简易方程”内容的教学作一点简单的剖析。
一、启发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等概念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应该从等式讲起,教师可以这样逐步引入:出示天平并分以下几步进行演示(1)在天平左盘放入重10克和20克的方块各一个,右盘放入重50克的砝码一个,让学生观察并得出不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不相等;(2)把天平右边的砝码换成30克的,让学生观察并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启发学生用式子表示这种等量关系。教师板书:10+20=30,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式(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3)在天平左盘放入一个10克的方块和未标明实际重量的40克的方块(教师用粉笔在方块上写上x,表示这块方块重x克),在右盘放入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教师启发引导得出表达式后在黑板上板书:10+x=50,引导学生比较“10+20=30”和“10+x=50”,教师提问:“这两个式子都是什么样的式子?”(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个式子中都是已知数,第二个式子中有已知的数,也有未知的数);(4)在左盘放入未标重量但实际重量为50克的方块两个(教师说明两方块同重,并用粉笔分别写上x,表示分别重x克),在右盘放入10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后写出表达式,教师板书:2x=100,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10+20=30,10+x=50,2x=100这三个式子,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关系。然后教师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应该强调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它必须是等式,二它必须含有未知数。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当x等于多少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例如x=40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就把x=40叫做方程10+x=50的解。接着提问:“2x=100的解是多少?”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x=50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概念“解方程”的定义,并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学时可以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它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值的演算过程。但这里没有必要强调,可以通过解方程和检验方程的解使学生具体体会。出示例一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并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强调如何检验。
二、引导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小学阶段所学的简易方程包括ax±b=c和ax±bx=c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解这类方程是以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的,要与中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区别开来。教学中要认真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地进一步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如果出现形如ax±b=c的方程,启发学生把原方程变形为ax=c的形式,再通过乘除运算法则求解。教学时可以先给出“过渡题”再引出问题,启迪学生“拾级而上”。例如:
过渡题:10+( )=50
例题:10+2x=50
学生不难从过渡题获得启发,得到2x相当于(),那么把2x看作一个数,就可以先求出来,然后再求x等于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例二。对于例三的解答稍有困难,此时教师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解这道方程应先算什么?”(6×3)“把2x看作什么?”(未知数)“2x在整个方程中处于什么位置?”(2x是减数)。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方程解完。例四是列方程解文字题,教师根据条件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然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对形如ax±bx=c的方程可借助形象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它的含义,进而掌握解法。出示例五,引导学生观察图。教师讲述:要求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必须知道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但题目没有直接告诉,只告诉每车运x吨,上午运了四车,下午运了三车。“如何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呢?”(4x和3x)“又如何表示一天运的吨数?”(4x+3x)。4x表示四个x,3x表示3个x;4x+3x表示四个x加三个x。提问:“四个x加三个x等于多少个x?”(七个)。教师板书4x+3x=7x。出示例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方程,根据学生思考后的回答,教师可作启发性的提问:“7x加9x等于80,表示几个x等于80?”(16个x等于80)。教师讲述,这是一道含有两个相同未知数的方程,在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会出现类似的方程,解这种类型的方程时一般是通过加或减的计算,先把它变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即ax=c再往下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解例六。现在,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解形如ax±bx=c的方程了。
三、教给学生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检验是解方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并且这也为以后初中阶段出现增根埋下伏笔。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把求出未知数X的数值代入方程,看左右两边的数值是否相等,要掌握检验的书写格式。学生熟练后就可以口算检验了。
四、学习“简易方程”一节的意义
通过小学教学简易方的教学,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总之,同学们学习这节内容后,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参考文献:
简易化教学 篇4
图1是我们制作简易无线调频话筒初期使用过的一个电路原理图。依此原理制作的电路容易起振、灵敏度较高, 但发射功率较小, 有效距离很难超过20米。发射频率也不大稳定, 偶有声音失真现象。
图2是改进后的电路原理图。成品电路音质清晰明亮、灵敏度高、功率较大, 发射距离可达方圆50米以上。
一、工作原理分析
1. 音频电路
音频电路由驻极体话筒MIC、电阻R1、电位器Rw、电容C1组成。MIC能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其内部的场效应管把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声音信号的变化会引起场效应管漏极电流产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通过R1和Rw得到相应变化的电压信号, 经电容C1耦合至高频振荡电路。
2. 高频振荡调制电路
三极管Q1、Q2, 电阻R2, 电感线圈L2, 电容C2等组成高频振荡调制电路。L2与C2构成LC谐振回路, 具有选频作用。适当调整L2的匝间距离和匝数可使振荡频率落在88MHz至108MHz之间。由C1耦合过来的音频信号对高频振荡信号进行频率调制后, 通过C3耦合至后级功放电路。
3. 功率放大电路
功放电路由三极管Q3、电阻R3、R4等组成。这里采用了电压负反馈的形式, 目的是使功放电路工作点较稳定且信号不易失真。这样做虽然前后级阻抗不是很匹配, 但并不妨碍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学生一种创新的思想意识。当然, 如果采用集电极调谐的窄带放大器也不错, 但调试难度稍大, 如此一来便显得有些不“简易”了。最后, 调频调制信号经C4耦合至天线TX向周围空间发射出去。
4. 发射天线
一般的发射天线使用长约40厘米左右的拖尾软导线, 但这种软导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晃动, 造成电路板分布参数的改变而导致工作频率常有偏移、不稳定现象。所以这里用一根直径2.5平方毫米、长约25厘米的单股铜导线代替拖尾软导线, 很好地解决了频偏问题。同时, 发射功率也略有增加, 但方向性会更强些。
二、安装和调试
1. 元器件清单如表1
2. 安装
为便于学生自制, 选用万能板进行安装。
简易无线调频话筒工作频率较高, 电路结构应尽量紧凑, 元器件引脚长度须符合规范要求。电感线圈用Φ0.51mm的漆包线在水笔芯 (直径约0.45mm) 上绕6圈而成。驻极体话筒用两根10mm左右的元器件引脚从正、负接点引出并在万能板边缘焊牢以方便送话。天线装接在驻极体话筒对面电路板的边缘上, 向外面伸出。
3. 调试
(1) 用频率计先测好发射频率, 再把调频收音机调谐到相应的频点 (实际接收点比所测频率稍低些) , 并调节Rw使收听到的语音最清晰为止。
(2) 如果没有频率计, 可打开话筒电源, 用驻极体话筒对着接收机的扬声器, 调节调谐旋钮, 当听到刺耳的啸叫声时再按 (1) 所述方法调试。
4. 常见问题及处理
(1) 不起振。常见原因是三极管管脚接错、漆包线引脚未刮漆等。对此, 只需认真检查后作相应处理即可。
(2) 频率太低甚至低于78MHz, 调频收音机无法接收。适当将线圈拨开些, 必要时减少线圈匝数可得到解决。
(3) 频率太高, 有时可达200MHz以上且不够稳定。原因是C2有一脚虚焊。
(4) 用频率计能测到高频信号却无法送话, 多因驻极体话筒正负接点接反所致。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5
1、教改方向有点聚向七年级的教学方法,意图是与七年级的教学接轨,这种设计本来是一件好事,让小学生尽快接受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学方法,并为七年级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课程改革改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就有点不够恰当了,因为五年级第一学期既没有学约分,更没有学六年级的倒数,这样使教师教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十分艰难。如:解方程:20÷2X=10如果用旧知识来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商”,就可以求出2X。再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X了。
而新教材的教法是方程两边同时×2X,先把方程左边的2X消去,而20÷2X×2X从小学的算理上讲,应该是从左往右算,(在三至五年级学混合运算都是这样要求学生计算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矛盾,很难接受这种算法;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算法,方程的右边出现了10×2X,这时又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10,便得到2=2X,再把2X和2调换位置,成为2X=2,然后再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才求出X=1,这种算法既费时,对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又难理解,就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落下,并对今后的学习会都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稍复杂的方程的内容安排上也欠妥。在这一内容上,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同时进行,在同一节课要解决两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难点的学习内容,至于教师是没问题的,但对学生来说难度就大了,首先,前面所说的解方程是比较简单的方程,相当部分学生学得一塌糊涂,再进行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更难掌握。
其次,正是有稍复杂的方程解答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在学生的心理上就有解不开的结,所以对怎样运用好的方法去进行列出解应用题的方程,那就更难掌握,因此,有部分学生把这一知识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放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能达到为七年级打好基础的目的。
关于教学《简易方程》的几个问题 篇6
字母的书写有其约定俗成的格式,书写时应按照这些格式书写,不能随便乱写。这些格式大致有如下几条:
①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应把数字写在前面。如3a、5x等。
②几个字母连写,其前后顺序一般应按照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书写。如ab、x + y等。
③每一个字母表示什么内容,一般也有约定,如x、y表示未知数,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h表示高,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等等。
④当字母是表已知数时,这个字母应写在前面。如第十册中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2πr不能写成2rπ。
⑤当代数式中含有除法运算时,一般应写成分式形式。例如,ab除以5的商,一般写成ab/5,不写成ab÷5。
二、关于解方程中的“连等”问题
学生初学方程时,容易出现如下错误:
解方程:32–x=18
解:32-x=18=x=32-18=14,或32-x=18=32-18=14.
这两种解法都是错误的,原因是每种解法中的几个“等式”并不相等。因此,一般来说,解方程时不允许“连等”。但这并不是说。以上解法中的“连等”之所以错误,根本原因是不相等,相等的“连等”是可以的。例如,方程32-x=18,用以下方法解也是允许的:x=32-18=14。
实际上,第十册教材中的解比例(实际也是解方程),也有“连等”的形式。例如,64/2=x/5,2x=64×5,x=64×5/2=160。
三、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不同点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受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负迁移的影响,常常用算术法德思路列出“x=50-27”、“x=245÷35”等形式的方程。因此,教学时应讲清两种解法的不同點,着重应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知条件的相互关系,用已知数逐步计算,最后求得未知数。未知数始终处于特殊的地位,是不参加运算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未知的数量暂时看做已知数量(用x表示),使未知数量在考虑所有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已知数量平等的地位,使它参加运算,从而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数。
四、关于一题多解
用算术方法解的应用题,有的题目可以一题多解。实际上,列方程解的应用题,有的也可以一题多解。例如: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0.6元,找回0.08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根据“付出的钱数 - 四节电池的总价 = 找回的钱数”,可列出方程:0.6-4x=0.08。
根据“四节电池的总价 + 找回的钱数 = 付出的钱数”,可列出方程:4x+0.08=0.6。
根据“四节电池的总价 = 付出的钱数 - 找回的钱数”,可列出方程:4x=0.6-0.08。
简易读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应用简易读物,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英语抱有热情,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即使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多教学方法只能在最初起到一定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但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会变得低落,渐渐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持续引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应用简易读物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简易读物具有比较精彩的故事内容,而且涉及的英语词汇也能很好的起到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作用。
虽然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很合理,其中包含各类题材的文章和知识内容,但教材内容毕竟是围绕英语知识点展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对而言,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会比较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千篇一律的内容和知识消磨耐心,难以保持太多的学习兴趣。而简易读物只是单纯用英语单词写就的文章,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非常宽泛,文章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趣味性和新鲜感。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变得更强,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幅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简易读物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简易读物的故事内容,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简易读物,扩大知识面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非常重视其实用性,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都是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需要考虑的,然而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语各类知识点的数量很多,关于其他文化拓展类知识的内容却很少,因此,教师可以应用简易读物,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简易读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类知识。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应用英语进行写作或者交流,而且在英语习题和阅读练习中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如,西方国家有很多节日都是我们没有的,对于这些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一般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就会无从下手,而且这些知识在写文章时也会涉及到,所以这部分知识的缺失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在万圣节时,小孩子会挨家挨户地像邻居们索要糖果、巧克力等零食,在敲门时,他们会说“treat or trick”,如果主人没有“treat”他们,他就会迎来孩子们的“trick”,这样的节日文化很有趣,也是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了解的。此外,在英语文化中,很多单词具有多重意思,而教材中往往只描述了比较常用的几个意思,对于其他意思,学生可以从简易读物中了解到。例如,“blue”这个单词最常用的意思是蓝色,然而它还有很多其他用法,“She is blue today”她今天很悲伤,在这里blue的意思是忧郁、悲伤;“I like the blues”我喜欢布鲁斯乐队,这里blue则代表乐队名字。具有类似用法的,还有green-hand菜鸟、black-sheep败家子。这些知识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简易读物获得。
三、应用简易读物,扩大词汇量
在高中英语中,阅读理解是一类非常经典的题目,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经常会碰到一些生词和短语,这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还在考察学生的猜词能力。简易读物中,涉及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同样的,文章的篇幅也会比较长,包含的词汇量也就很大,学生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可以见到很多生词短语,通过大量的阅读,即使不刻意去记忆,也能够逐渐掌握,在读物内容构建的语境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词短语的意思,也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例如,关于put的词组和短语很多,put up、put off、put aside、put an end on等等,这些词组短语的形式都差不多,但其中的含义和用法却大不相同,学生如果只是强行记忆,很容易出现混淆词义的情况。对于这类的单词短语,学生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慢慢理解记忆,在确切的语境之中明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高中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容大多停留在英语的日常交流层面,并不会具有太多专业性质,这些知识内容在简易读物中的应用非常多,因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反复见到常用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慢慢熟悉陌生的词语,最终彻底掌握。此外,学生在阅读简易读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各类词语的用法,加深对于语法的理解,其中的典型词句也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结合读物内容练习语言的应用技巧,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逐渐培养英语语感,提高写作水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简易读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简易读物中丰富的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简易化教学 篇8
一、微课的发展历史
美国人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 并将其运用于在线课程之中②。2011年, 我国学者胡铁生提出了“微课”的概念③。其实, 20世纪90年代末由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制作的“万事无忧”计算机系列教学光盘, 就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微课④。
二、微课制作的实施步骤
(一) 选课题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 根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性的生理特征, 通常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因此, 在课题的选择上, 就要考虑如何将相关内容适当分割, 将某一两个重点、难点问题讲透讲明, 尽可能将思维图像形象化, 或提供学生可反复观摩学习的操作录像。
(二) 备对象
在微课制作上,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水平, 做到因材施教。
(三) 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需要考虑本次的微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在随后的学习中是否有相应的练习作为知识拓展或巩固知识的测验手段, 讲解是否要结合课后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衔接等。
(四) 备教案和脚本
教师需要将教案尽量详细化, 规划好微课的内容、图文等表现方式和授课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如尽可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练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 引人思考。备好课件, 课件每屏尽量不要超过七八行字, 力求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同时, 制订脚本, 控制好微课的节奏。
(五) 利用简易的制作平台
网上的微课比赛精品往往需要由一个综合团队甚至由开发公司合作开发, 远离我们平时上课的实际, 较难有效开展。对于多数教师来说, 录制主要以Power Point为平台, 融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屏幕录像软件制作微课对于教师来说是最方便的, 最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作实用型微课。
(六) 录制环境
在录制时, 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喧闹的环境容易导致讲课的内容和质量下降, 师生思维中断。同时, 噪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降低教学效果。虽然教师可用滤噪的软件, 但后期加工的烦琐, 往往令众多教师望而却步。
(七) 现成素材截取
网络资源是很重要的素材。我们可以从现成的录像上截取视频片段, 在不侵犯合法版权、用于非营利性教学的前提下, 可利用视频分段截取的软件如狸窝等处理这些视频片段, 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八) 硬件准备
录制微课录像可用数码摄像机、手机或电脑。比如进行计算机硬件讲解时, 教师可利用实物进行录像, 使用数码摄像机或拍摄效果好一点的手机, 以及配以适当的光源。在录制时, 尽可能使用固定架, 以避免镜头的摇晃给学习者带来视觉上的不适应。又如某些知识点的讲解, 可以让学生通过事先学习, 在课堂进行翻转教学, 课后复习巩固, 在这种情况下, 更多的是使用幻灯片制作的电脑屏幕录像。电脑屏幕录像的硬件可使用多媒体电脑、话筒和好一点的声卡。据笔者的经验, 建议用教室讲课用质量好一点的座式有线话筒 (为避免影响电脑主机的稳定, 建议先开话筒等外设, 再开主机) 。座式有线话筒的好处是避免周围电磁波的干扰, 录制的音质较好, 性价比高, 安全耐用, 取材方便, 可有效过滤呼吸音等。录制时注意话筒不要正对嘴, 以避免啸音和破音。此外, 声卡如果本身的音质差, 会有电流声, 如果无法在计算机声音上设置的, 建议升级好一点的声卡。
(九) 软件准备
手机的录制功能一般较单调, 笔者在这里着重说一下电脑的录制。教学软件基本以Power Point为组合平台, 必要时可使用Flash等制作软件;截图软件可用Windows 7附件中自带的截图功能或QQ截图;图像处理软件, 简易的可用ACDSee、美图秀秀, 功能强大的可用Photoshop;屏幕录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等;视频播放器可以用电脑和手机版视频播放器, 手机版的Flash播放器等。
(十) 制作编辑
常用的软件是屏幕录像专家和Camtasia Studio, 两者对比如下表:
屏幕录像专家软件的学习和操作都很方便, 生成的swf文件几乎是一分钟才1M, 十分适宜学生在网上学习或下载到智能手机上观看, 图像可局部放大而且比较清晰, 还可利用暂停键边录像边调整。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建议优先使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
(十一) 服务器平台
技术实力雄厚、学生消费水平较高或使用远程教学模式的学校, 可以架设服务器, 构建目录清晰的主页网站, 让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和交流, 包括考勤和作业提交。对于普通学校的广大师生, 可以使用QQ的班级群功能。学习的资料可以放到群文件夹中, 大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并且只要几个同学下载, 互相之间就可用快传功能相互复制, 不必花费额外的流量。至于线上的交流方式, 笔者不建议大范围使用, 毕竟学生对互联网的免疫力普遍较弱, 容易分心而影响学习效果。
(十二) 播放器
如果使用电脑观看, 暴风影音、爱奇艺等都能播放。如果用手机观看, 则要看录像是什么格式。普通的录像一般为mp4格式, 常见的媒体播放软件都不成问题;而swf格式的文件播放器, 安卓系统建议使用coolswfplayer软件, 其兼容性更好。
摘要:网上共享的微课常常是比赛精品, 远离教学实际, 而密切联系实际教学的简易微课制作, 是当下广大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平民化的简易实用微课知识比高大上的精品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简易,实用
注释
1 唐烨伟, 樊程琴, 庞敬文, 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4) .
2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简易化教学 篇9
关键词:排球,教学实验,简易规则
在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很好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比赛。空中击球是排球运动的特点,在触球时时间是严格受到限制,就是说规则规定落地成死球,触球时不得停留时间明显,这样学生在排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会具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很多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基本技术不好,如果比赛规则正规化,会频繁出现失误,比赛很大一部分时间被死球所占用。而排球比赛的不连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的实效性也很差。基于以上原因,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将竞技、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探索排球的简易规则,使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战术的掌握与学习在娱乐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健身的目,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激发参与意识,习惯于经常甚至终身锻炼。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排球教学书籍、资料,为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做充分的准备。
1.2 实验法
(1)实验对象:抽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学生,分成实验组56人,对照组52人。实验对象的平均年龄:18.6岁。实验时间从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
(2)实验处理因子: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六次课教学内容和进度一样,进行正常的教学,重点学习发球、传垫球和扣球的一般介绍。后六次课,实验组:教学比赛制定的规则要简易。对照组:教学比赛按国际排联竞赛规则进行。两组教学进度、任课老师、授课时数统一。简易规则:限制性发球、降低球网高度。
(3)实验条件控制:为避免实验结果受到实验者存在系统差异的影响,在教学比赛实验前,结束第六次课后,均衡化处理两组队员的排球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等。
(4)实验的检测:测验内容包括比赛效果、技术考试的检测,技术考试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比赛效果的测试是有固定人员现场统计发球、接发球、扣球成功率等数据。
(5)数理统计法:运用T检验法对实验对象的考试成绩和比赛数据进行检验,均在SPSS10.0统计软件上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简易规则内容的确定理论依据
确定简易规则内容是以“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比赛中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不要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运动满足学生需要,为学生的个性爱好发展服务,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根据这一理论指导思想,本研究在国际排联竞赛规则基础上拟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简化。
2.1.1 限制性发球
发球和接发球是排球比赛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直接影响比赛的连续性。对初学者而言,在未充分掌握各项技术的情况下,限制仅用简单易学的下手发球或进攻线以后抛球,可以减少发球的失误,同时由于发球的速度较慢和力量不大,也可以减少接发球失误,理论上分析将有利于比赛的连续性。
2.1.2 降低球网高度
普通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或多或少接触过排球,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单纯的隔网传垫球练习或比赛不能满足他们对比赛的要求,对扣球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高职排球教学受时数和学生身体素质等诸因素限制,学生很难在短期间熟练掌握扣球技术;而标准的男子排球比赛球网高度是243cm,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球网太高,扣球时心理压力过大,学生很难把球成功扣过网。降低到男子210cm,理论上试图通过降低球网高度来提高扣球成功率,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比赛兴趣。
2.2 实施不同规则排球比赛教学实验的对比分析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赛效果的对比分析
2.2.1. 1 发球限制与否的比赛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1中反映出在比赛中用下手发球,比赛的发球和接发球成功率均高于未限制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初学者在未充分掌握各项技术的前提下,在比赛中运用下手发球,对于发球者来讲,采用下手发球,减轻了学生的发球的压力,能够将球准确发到对方有效区域,故发球的成功率高;对于接发球者来讲,由于球在空中飞行速度慢,容易判断来球的落点,能够及时准确的移动取位;同时由于球攻击性不强,可以使用垫球或上手传球等来接球,故接发球的成功率高。如果对学生不用限制的手段,学生在发球时会一味追求发球的攻击性,在加强发球攻击性的同时,相对发球而言,较易导致发球失误;而相对接发球而言,则增加了接发球难度,从而导致接发球失误率上升,比赛因而容易中断,影响了比赛的连续性。从表中Q值可以反映,在发球上加以限制,大大增加了来回球的次数,从而保证了比赛的连续性,体现了比赛的娱乐性和健身性。
2.2.1. 2 球网降低与否的比赛效果对比分析
从2表可以看出,球网降低后,每局扣球次数和成功率均高于正常球网高度的比赛时,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正常的球网高度下比赛,学生只是把球垫来垫去,有机会扣球,也由于球网太高,而扣球下网或打到天上,学生扣球积极性不高。与之对比,降低球网后,学生不再只是消极等待接球,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抓住机会主动进攻,使教学比赛更加精彩激烈。扣球次数的增多不仅增强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同时,让参与进攻的同学,有很强烈的成就感,一次次成功的扣球得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比赛兴趣。
两种球网高度下每局的拦网次数/对方扣球次数和每局成功拦网次数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正常的球网高度下比赛时,由于进攻队员很难把球高质量扣到对方场区,防守队员不用拦网,而是在原地消极地等待来球,就可能取得这一球的胜利,因此在比赛时没有一次成功的拦网。与之对比,降低球网后,学生不在消极地防守,而通过积极地移动拦网来加强防守,常出现网上争夺的激烈场面,每局都有几次拦网成功。通过这样比赛,把战术配合和拦网等很难做到的技术通过本体的体验去感受,把对他们来讲纯理论化的技术在实践中加以体会。有时也会出现很难见到的拦发球、过网击球等犯规现象,教师结合这些现象,进一步讲解规则,使学生对排球比赛有了实践体验和直观理解。
2.2.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给学生发放问卷1 0 8份,回收1 0 8份,有效问卷108份。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80%以上对照组同学认为,比赛中断太多,连续性不强,大部分时间是在捡球,学生的兴趣不高,普遍感觉每次比赛不尽兴。90%以上实验组同学认为,通过制定简易规则来进行比赛,来回球的次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同时有机会扣球得分,大大激发学生比赛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在比赛中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他们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规则;同时有92%的同学明确表示在课余继续排球运动,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
3 结论
(1)在比赛中用下手发球,比赛的发球和接发球成功率均高于未限制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大大增加了来回球的次数,从而保证了比赛的连续性,体现了比赛健身性。
(2)球网降低后,每局扣球次数和成功率和每局的拦网次数均高于正常球网高度的比赛时,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加强了网上的争夺,使教学比赛更加精彩激烈,体现了比赛娱乐性。
(3)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同时有助于他们对基本技术的掌握、战术配合的理解和规则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课余继续排球运动,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丰富比赛制式普及学校排球[J].中国排球,1994(3):46.
[3]罗守斌,高原.浅谈高职体育教学的排球教学比赛[J].哈尔滨体育学报,2003.
[4]赵芳,吴中量.对高职女生试行软式排球简易规则的教学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5]廖菲菲.关于普通高职篮球教学中采用比赛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8.
简易化教学 篇10
1. STEM教育
S T E M教育理念是当前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这一理念强调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 n g i n e e r i n g) 、数学 (Mathematics) 四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与运用。在STEM教育中, 科学素养是重点, 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基础的;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则是在实际的社会分工中普遍体现的, 它以明显的应用特点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和思路;数学素养是STEM教育的基础, 技术深入、工程论证、科学推理和建模都需要数学作为基础。[1]
2. 简易机器人教育
作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 “简易机器人制作”课程的开设成为当前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有些高中甚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机器人课程, 让机器人教育进入课堂, 进入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一活动的综合性以及知识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STEM与机器人教育的整合
STEM教育建立在集成其他学科知识, 并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 它把这一整体的最佳结合点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也正体现了当前机器人教育的诉求。
STEM理念下的机器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 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创造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图1) 。而这种价值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中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具备创新性。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需要放在“活动”的结构中来实施课程。而依据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机器人教学则很少考虑“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提出了STEM取向的课程架构, 以工程问题解决为主轴, 再辅以技术 (设计) 、数学与科学相关知识, 发展专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整合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工程的兴趣。它利用工程设计的方法把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集合成具体的项目, 通过解决核心问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以及工程设计的过程, 给学生呈现的课程任务是一个需要执行产生最终产品的一项或多项任务, 产品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模型或者一个成型的设备, 而项目活动的高潮则是一个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的产品展示以及具体的活动过程介绍。[2]
基于这一理念, 结合简易机器人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始终以系统问题解决为中心, 通过任务驱动, 在创设的情境中明确目标, 通过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实现系统问题的解决,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 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 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后, 在认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获得成长的预期, 同时目标的设计也要能体现学生对STEM理念学习的强调。例如, 在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感应接力的实际应用中, 关于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程序编写过程中涉及的分支结构均属于知识范畴, 且前者属于感知科学范畴, 后者属于编程技术领域。具体的设计过程将通过“机器人接力赛”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机器人接力赛”教学案例
STEM理念下的简易机器人教学, 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 硬件采用Lego mindstorms NXT教育机器人套件以及配套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学生在学习本项目前已经对乐高构建有了一定的经验, 熟悉了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 并有了使用传感器的经验。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48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 每个小组3名学生, 4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
1.活动主题:机器人接力赛
2. 活动目标 (如右上表)
3. 活动设计
“机器人接力赛”的任务将由4台机器完成, 学生自主设计不同角色的机器人, 共同完成机器人接力, 场地如图3所示, 1号机器人从起点出发, 到达2号接力点时, 1号机器人停止, 2号机器人前进, 依次类推, 最后4号机器人在终点处投放物体。
机器人活动的项目设计作用在于从活动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机器人教学活动如何建构。总体而言, 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和活动流程设计两部分: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对任务、规则、分工以及工具等的设计;活动流程则是对具体活动完成序列的规定, 该序列有助于活动实施过程的有序组织。
4. 活动实施
(1) 情境设计 (10分钟) 。研究阶段实际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界定。教师在该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运动途中的巡线问题以及接力过程的感应, 给出模拟流水接力的问题情境, 将学生带入问题。学生通过《机器人接力赛任务说明》以及实体场地获得对该任务的深入理解, 以团队讨论的方式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 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 如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基本的使用方法等。
(2) 活动计划 (10分钟) 。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规划, 包括明确定义问题、对问题解决进行任务的拆解和分工、时间规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是由小组合作转变为团队合作, 不同小组之间要讨论不同角色的机器人结构特点以及感应前一个或后一个机器人的方式。
(3) 结构设计与调试 (60分钟) 。按照任务要求搭建机器人并编写程序代码, 其中包括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以及传感器的应用。将载入程序的机器人放入实体场地进行调试, 对方案中结构搭建或程序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实时修正。
(4) 比赛总结 (10分钟) 。即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和项目管理过程的报告及讲演, 以团队为单位演示机器人在实体场地中完成接力任务的全过程, 并对团队合作过程进行口头报告。
机器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机器人教育中体现STEM理念也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在具体的课程中实施这一理念, 是值得广大机器人教育者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松彦.STEM教育视野下的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实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 (04) .
[2]李杨.STEM教育视野下的科学课程构建[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4.
[3]吴秀凤, 陈奕贤.STEM理念下中小学Arduino机器人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 2015 (5) .
简易读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应用简易读物,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英语抱有热情,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即使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多教学方法只能在最初起到一定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但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会变得低落,渐渐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持续引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应用简易读物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简易读物具有比较精彩的故事内容,而且涉及的英语词汇也能很好的起到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作用。
虽然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很合理,其中包含各类题材的文章和知识内容,但教材内容毕竟是围绕英语知识点展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对而言,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会比较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千篇一律的内容和知识消磨耐心,难以保持太多的学习兴趣。而简易读物只是单纯用英语单词写就的文章,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非常宽泛,文章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趣味性和新鲜感。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变得更强,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幅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简易读物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简易读物的故事内容,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简易读物,扩大知识面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非常重视其实用性,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都是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需要考虑的,然而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语各类知识点的数量很多,关于其他文化拓展类知识的内容却很少,因此,教师可以应用简易读物,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简易读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类知识。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应用英语进行写作或者交流,而且在英语习题和阅读练习中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如,西方国家有很多节日都是我们没有的,对于这些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一般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就会无从下手,而且这些知识在写文章时也会涉及到,所以这部分知识的缺失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在万圣节时,小孩子会挨家挨户地像邻居们索要糖果、巧克力等零食,在敲门时,他们会说“treat or trick”,如果主人没有“treat”他们,他就会迎来孩子们的“trick”,这样的节日文化很有趣,也是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了解的。此外,在英语文化中,很多单词具有多重意思,而教材中往往只描述了比较常用的几个意思,对于其他意思,学生可以从简易读物中了解到。例如,“blue”这个单词最常用的意思是蓝色,然而它还有很多其他用法,“She is blue today”她今天很悲伤,在这里blue的意思是忧郁、悲伤;“I like the blues”我喜欢布鲁斯乐队,这里blue则代表乐队名字。具有类似用法的,还有green-hand菜鸟、black-sheep败家子。这些知识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简易读物获得。
三、应用简易读物,扩大词汇量
在高中英语中,阅读理解是一类非常经典的题目,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经常会碰到一些生词和短语,这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还在考察学生的猜词能力。简易读物中,涉及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同样的,文章的篇幅也会比较长,包含的词汇量也就很大,学生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可以见到很多生词短语,通过大量的阅读,即使不刻意去记忆,也能够逐渐掌握,在读物内容构建的语境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词短语的意思,也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例如,关于put的词组和短语很多,put up、put off、put aside、put an end on等等,这些词组短语的形式都差不多,但其中的含义和用法却大不相同,学生如果只是强行记忆,很容易出现混淆词义的情况。对于这类的单词短语,学生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慢慢理解记忆,在确切的语境之中明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高中英语教学的知识内容大多停留在英语的日常交流层面,并不会具有太多专业性质,这些知识内容在简易读物中的应用非常多,因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反复见到常用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慢慢熟悉陌生的词语,最终彻底掌握。此外,学生在阅读简易读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各类词语的用法,加深对于语法的理解,其中的典型词句也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结合读物内容练习语言的应用技巧,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逐渐培养英语语感,提高写作水平。
简易化教学 篇12
焊接技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随着人类发展的需求, 工业技术要求不断进步, 焊接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现在自动焊接的方法应用广泛, 但是手工焊接方法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焊接专业的学生对手工焊接的操作训练尤为重要, 训练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焊接实训操作。
焊接实习操作是对焊接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生实习操作, 主要进行板-板、管-管等的焊接, 由于焊接结构简单, 没有专用的焊接工装或者有些焊接工装在教学过程中不适用, 所以老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时都主要是在进行水平位置和对接的焊接, 其他位置焊接困难, 而在实际工作中, 则会遇横焊、仰焊、立焊等焊接位置, 为了让学生能进行全方位焊接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我们对目前使用的焊接工装进行了重新设计, 以满足需求,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工装结构和使用方法
该工装结构由支架、试弧板、板材焊接区、管材焊接区组成。主要组成部件如图1。
图1 焊接教学实训工装组成
每一个角钢和套筒之间的连接都由焊条电弧焊连接。每个套筒和横杆、套筒和立柱间, 都用螺栓连接。每一个套筒和立柱、套筒和圆柱之间应同轴并保证间隙配合。
使用时, 先在4上加持一钢板作为试弧板3, 用于初学者调节电流大小。支架和夹具间的套筒13和连接螺栓用于调节整个工装高低, 可根据学生的身高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把手15的螺栓和套筒12, 可以调节工件的宽度。
(1) 全位置焊接:
把工件放在角钢6上, 通过快速夹7夹紧后, 横杆8上360°转向, 也可松开与立柱链接的套筒进行转向调节, 实现平、横、立、仰的焊接。
(2) 环焊缝焊接:
环焊缝焊接和对接分开, 在管材焊接区焊接, 可将小管套在长管11上或放在角钢9上进行水平或竖直焊接, 也可调节套筒10和连接螺栓实现全位置焊接。
(3) T型或角接接头焊接:
在底座上先对T型或角接接头进行定位, 然后将工件加持在板材焊接区上进行焊接, 也可调节套筒和连接螺栓进行全方位焊接。
3使用成效
我们在焊接实习过程中, 教师和部分学生使用了该套工装, 指导教师能很方便、清楚的给学生演示如何进行平、横、立、仰板对接、角接、T型接头全位置焊接和小管环焊缝的全位置焊接, 学生也能对焊接操作更加感兴趣, 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焊接能力的训练得到了提升。
4结束语
将该焊接工装用于焊接实践性性环节, 使教师演示更清楚和方便,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对他们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以适应毕业后在不同企业的各方面要求。该工装将板和管和装夹分开, 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板、管装夹装置, 使用更加方便。该工装可用于各种焊接方法的全位置焊接, 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样也可应用与企业焊工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宋以国.全方位焊接工装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2) :24-25.
【简易化教学】推荐阅读: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09-03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6-09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07-07
10简易方程教学案例08-22
简易机器人教学与实践09-12
《简易方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09-25
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06
简易多媒体环境的教学功能(物理)10-24
简易分析10-20
简易栽培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