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工作方案

2024-06-02

侦查工作方案(精选9篇)

侦查工作方案 篇1

兴隆乡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主动病例侦查执行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乡的疟疾病例的主动发现,为了掌握我乡疟疾发病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疟疾流行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2010年6月24日至7月1日,我乡项目办组织人员对3个村开展主动病例侦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加强我乡的疟疾病例的主动发现,根据乡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

(一)目的通过主动病例侦察,搜索发现疟疾病例,掌握疟疾发病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疟疾流行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二)工作程序1、5-10月份,各乡(街道、区)卫生院选取辖区内的疟疾高发村、历史上的疫点村、有疟疾疑似病例的村及周边的自然村,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疟疾发病情况,每个自然村至少调查200人,人口数不足200人的自然村全部调查。

对遇到现症发热病人和近1年内有疟史、疑似疟史或发热史者进行登记,并采集制作血涂片或用RDT进行检查,填写《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主动病例侦查记录表》见附表1。在主动病例侦查的自然村中发现下述情况需对全村居民进行采血镜检或RDT检测:

1)发现疟疾新发病例;

2)发现疟原虫带虫者;

3)发现有疟疾漏报病例;

4)近1个月出现2例及以上疟疾病例。

2、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参照《疟疾病例发现、治疗和报告执行指南》进行治疗和报告。

(三)报表上报和存档

1、《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主动病例侦查统计表》为每次主动病例侦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并由乡疾控中心整理归档,每份统计表后附侦查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侦查工作方案 篇2

在现实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正成为许多传统犯罪的工具或媒介。目前已经出现了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犯罪形式,甚至于传统面对面实施的杀人、强奸案件也越来越多地和网络关联。这样的客观现实要求或迫使公安民警,在发生违法犯罪案件后必须从网络中寻找破案线索、搜寻犯罪证据,甚至是查获犯罪嫌疑人。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侦查不仅涉及网络技术,也涉及刑事犯罪侦查技术,更和法律运用密切相关,所以进行基于网络的犯罪侦查研究要涉及技术、法律和社会问题,不但面广,面临的困难也多。对涉及网络的犯罪实施侦查,要利用网络技术也要考虑传统侦查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破案。研究涉网犯罪侦查工作内容,并建立基于过程的侦查工作模型,一方面可以规范形式繁杂的侦查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构建网络侦查应用平台奠定基础。

1涉网犯罪分类

涉及网络的犯罪表现有多种,分类方法和结果也各异,但是, 仅从犯罪侦查的角度考虑可以把它们归为两类,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从事的犯罪,二是针对网络资源实施的犯罪。两类犯罪的目的不同,实施犯罪的方法有差异,侦查的策略和方法自然不同,认清两类犯罪的本质是有效开展涉网犯罪侦查工作的关键。

1.1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

在此类犯罪活动中,网络要么是实施犯罪的平台,要么是犯罪工具,网络仅是全部犯罪活动的部分内容。此类犯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在网络中构建实施犯罪的平台或将网络作为实施犯罪的工具。在网络中构建犯罪环境或搭建网络应用平台的种类较多, 有将犯罪用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设置成点对点通信环境,有在互联网上构建犯罪用专门网站,也有直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犯罪活动。不同目的的网络环境需要不同的技术或后续工作, 有些犯罪的网络环境在建成后需要经常性维护以获得更多利益,若仅把网络当作一个宣传媒介,则可能无需后期维护。

以常规或非常规的手段达到犯罪的最终目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者想收钱,必然要利用银行、手机收费平台、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合法途径,或直接敲诈现金,或见面接触交易, 前者是考虑长期行为,犯罪涉及面宽且量大,后者仅对个别公司、个人实施犯罪。以发泄私愤为目的者,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在实施犯罪后立即收手。达到犯罪目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针对该类犯罪的侦查手段千差万别。

1.2针对网络实施的犯罪

在此类犯罪活动中,网络既是实施犯罪的平台,又是行为人攻击破坏的目标,犯罪危害对象是网络资源,包括硬、软件、 数据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功能。实施此类犯罪通常要精通网络技术,犯罪过程大致包括以下阶段。

侵入系统。利用系统漏洞获取口令文件,或利用木马骗取口令,或利用特殊软件直接攻击防火墙系统。侵入后若预留后门,可降低下一次入侵的难度。

获取使用特权。获取超级用户权限,才绝对拥有系统的控制权,所以超级用户将成为侵入后新一轮的攻击目标。

利用权限实施危害活动。侵入后的活动范围和获取的权限有直接关系,权限越大活动范围越广后果越严重。

清除侵入、活动记录。退出被侵入的系统前,侵入者会清除日志记录或破坏整个系统,擦掉入侵痕迹。

2涉网犯罪侦查工作基本思路

涉网犯罪使网络成为记录犯罪痕迹的重要媒介,利用网络技术侦查犯罪自然成为重要的工作手段,然而两类涉网犯罪和网络的关系存在重大差别,实施侦查的具体方法必然也有所不同。

2.1传统侦查手段和网侦并用

对于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可以采用传统侦查和网侦并用方法,有些甚至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的犯罪侦查思路和手段实施侦查,如控制交易环节、从作案动机反查犯罪嫌疑人、从交易中介追踪犯罪嫌疑人、利用犯罪现场信息追踪犯罪嫌疑人等。虽然有些涉网犯罪活动看似技术含量很高,实际上所需要的侦查手段可能并不复杂,如发生在郑州的杨、何网络传黄案, 因开设的网站上面挂接了许多国外的广告,其牟利目的明显,所以,利用银行付款流向自然能够查获犯罪嫌疑人。当然,涉网案件过分依赖传统手段,会牵涉社会资源的配合侦查问题,对于小案或基层单位很可能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在涉网犯罪的侦查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自然是首要选择,但是认清网络犯罪中网络的作用才能把握主动,若一味强调网络犯罪的高技术而忽视传统侦查技术并不可取,尤其是网络仅在犯罪中起工具作用的案件,传统侦查手段会起到更大或至关重要作用。

2.2网侦主导

由于在针对网络实施的犯罪中网络承载了犯罪的全部过程,所以相关犯罪的侦查工作也必须依托网络,侦查人员要在网络中寻找犯罪活动的蛛丝马迹,只有寻“线”追踪才可能最终查获犯罪嫌疑人。以网侦为主导的侦查活动可以分为初期的线索查找阶段、获取线索后的追踪阶段和网络证据搜查阶段。

初期的手段有:网络犯罪现场勘验,固定易失证据,提取有关的网络痕迹;利用黑客的自我陶醉情结,到黑客网站、技术聊天室、BBS上查找线索;监控犯罪嫌疑人预留的“后门”,等待下一次侵入;恢复被破坏的日志记录和文件,查找登录线索。

中期的手段主要是IP地址的追踪,在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后,可利用专门的监控软件和ISP的信息追查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IP地址,并以此为突破口寻觅与此关联的其他网络标记,尽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活动的具体位置,达到以IP地址找“人” 的最终目的。

后期工作主要是网络搜查取证。取证工作必须做到取证程序合法、过程无侵权,扣押合理,对于扣押的证据要妥善保管, 既要能够证明证据的可靠性,也要避免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通常要求取证遵循合法性、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专业人员收集证据原则和专门技术、工具收集证据原则。

2.3网侦主要手段

获取网络追踪线索是网侦的首要任务,有目的监控是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有效手段,在查获和网络犯罪有关的设备后利用数据恢复技术、文件指纹特征分析技术、残留数据分析技术等, 可以获取证据。

2.3.1网上线索查找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在网上查找案件线索是网络侦查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案情在相关网站检索与案件有关的信息。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必然会在网上留下线索或活动痕迹, 因此,根据案情制定有目的网络线索查找方案,确定查找的信息内容和网站,进行案件线索查找是网侦重要的前期手段。

有针对性分析网络通信记录。若案件能和网络通信记录关联,则可以利用时间二维表分析法查找指定时间段内的线性活动轨迹,也可以利用时间坐标网格分析多对象关系。在平面坐标中标注多个对象的活动情况,既可以判断多个对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坐标点的疏密确定网络活动中的主次关系, 该方法常用于多对象并发活动的网络行为分析。

专业数据库信息查询。若能在犯罪现场获取有价值的物证痕迹等信息,可以此为线索在相关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与之关联的信息,扩展搜查范围甚至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故宫盗窃案的侦破过程就是典型的应用案例。

2.3.2网上监控

许多证据需要在侦控对象实施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获取,因此,网络监视是发现、获取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必要手段。 常见的网上监控包括事件监控、全内容监控、陷阱跟踪监控等。

(1)判断是否需要监控

是否需要进行网络监控要视情况而定,基本准则是网络监控能获取更多证据时,需要网络监控。为了方便判断可提前设定基本条件,满足条件进行网络监控。基本条件可条目罗列, 如涉网犯罪活动会持续进行、已收集的证据不足以查获行为人或定罪、涉网络犯罪现场发现行为人预留的后门……。

(2)监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监控中既要考虑技术问题,也要重视法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证据记录问题。证据记录的方法因监控目的而异,仅仅是为了发现犯罪线索的监控记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若准备将获取的内容作为法庭证据使用,就必须满足来源合法性、形式合法性的证据要求。

1事件监控的证据记录

对特定事件监控有明确的目的性,最好使用第三方的监控软件记录特定活动情况,可以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记录, 也可以使用屏幕录像的方式直接从屏幕上记录活动情况。事件监视获取证据具有较大的动态性,必须采取合法的方法收集并及时固定证据。对于监控程序自动记录的内容应采用必要方法, 使其具有抗修改性或采用辅助证明方式提高能证性。

2全内容监控的问题

直接从通信信道上收集原始数据包进而获取信息的方法称为全内容监控。在网上监控需要建立获取全部通信内容的监视系统,此工作既面临法律因素制约,也有对网络正常运行影响问题,不慎重考量可能引起法律官司或干扰正常网络通信,从而使问题复杂化。

3非内容信息记录

陷阱跟踪能获取非内容信息,可用于发现异常现象、确定信息源头。若从捕获的信息中,解析得到源IP和源端口、目标IP和目标端口等数据,就可以判别真伪进而发现问题。陷阱跟踪的输出文件是所有经过网络适配器的通信报头信息,信息记录量庞大,对繁忙网络影响较大。

2.3.3IP地址追踪

利用网络监控获取信息源IP地址,可寻址追踪查获信息源头,但判断真假是首要工作。IP地址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无论用户使用哪种IP地址,ISP都有相应的使用记录,可以直接从ISP的服务器中提取。ISP的IP地址使用记录信息量大,查询历史纪录得到的IP地址又要和用户关联才能体现利用价值,所以检索查询工作量大且有难度。

3基于过程的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

建立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侦查模型,既是规范涉网犯罪侦查工作的需要,也是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涉网犯罪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型。

利用网络从事的大量犯罪活动与传统犯罪形式密切关联, 因此,传统侦查技术在侦查涉网犯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侦查工作模型框图可以用图1表示。在针对网络的犯罪活动中,虽然犯罪线索、证据需要在网络上搜集,最后缉捕犯罪嫌疑人的相关工作也必须在网下进行,因此,犯罪侦查的完整过程必然包含传统犯罪侦查的工作内容,侦查工作模型框图可以用图2表示。

4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基于涉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框图1的Petri网犯罪侦查工作模型包含5种元素:工作过程位置P、控制R、转换T、输入函数I及输出函数O,即C=(P,R,T,I,O),其中:

P={P1,P2,P3,P4,P5,P6}

R={R1,R2,R3,}

T={t1,t2,t3,t4,t5,t6}

I(t1)={P1,R1}

I(t2)={P2,R2}

I(t3)={P1,R3}

……

O(t1)={P2}

O(t2)={P4}

……

图3是图1用Petri网描述的犯罪侦查工作模型,由于最终输出明确,不需要增加控制性元素。

5结语

侦查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技术侦查措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完善

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设了“技术侦查措施”。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根据侦查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并增加了严格规范技术侦查措施的有关规定,但如何将技术侦查措施运用于职务犯罪案件中,是摆在各级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基本理论

1.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

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利用科学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来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的侦查措施的总称。包括监控、全程录音录像、拍照拍摄、电子定位、网络监视、信息数据恢复等等。技术侦查措施偏重于侦查手段的高技术含量,此处的技术并不同于侦查人员在办案实践中所积累的办案技巧、办案经验,而是指科学技术衍生下的科技手段、技术设备等

新《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作为专门的一节列入其中,从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使用主体、适用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制。同时,因应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公安部也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进行了修订。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也将“技术侦查”专门规定为一节,用11个条文从公安机关对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审批执行程序等方面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其中,在审批程序上,公安机关由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人民检察院须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在适用的案件范围上,更加详细的列举了部分罪名等。

2.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

技术侦查权从权属划分上看,它应当属于公权的范畴,而公权的行使是需有法律明确授权并受到严格限制和制约的,缺乏有效制约的公权将会导致公权行使上的任意性,而缺乏法律授权或超越法律授权的公权行为则是违法的、无效的。因此,检察机关自侦部门行使技术侦查权也应当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并严格按照法律的授权范围行使该权力。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有限采用原则是指可供检察机关决定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应当是确定的,检察机关不得为案件办理的便利而任意创设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法定的技术侦查措施种类范围内决定所需采用的技术侦查措施。为了确保检察机关规范运用技术侦查措施,减少和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在有关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检察机关可以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7号)中有关技术侦查措施种类的规定,采取记录监控、行踪监控、通信监控、场所监控等措施。

3.检察机关技术侦查适用的对象

檢察机关可以运用技术侦查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或者有限性。具体来讲,从适用主体上,它只能由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采用,其他部门无权采用;从案件性质上,它仅仅适用于贪污、贿赂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职务犯罪案件,不能适用于其他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从案件的严重程度上,必须是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即“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对于涉案金额在十万元以下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情节较轻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则不能运用技术侦查措施。

二、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使用问题

1.证据需转化为法定形式

新刑诉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并规定了证据的法定形式。第152条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因此,技术侦查措施获得证据材料需要进行转化,转化成为以上刑诉法所规定的证据类型进行使用。

2.当庭使用和庭外核证

庭审中需要对证据进行质证,大部分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和其他证据一样都需要进行公开质证。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3.非法技术侦查措施取得证据的排除

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证据经过转化作为证据使用之后,同样存在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关于非法技术侦查措施取得的证据,可以参照一般侦查措施取得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非法技术侦查行为所获得的言辞证据,一律予以排除。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如侦查机关超越职权进行技术侦查、技术侦查获取的资料不完整、审批手续有瑕疵等,可以根据其违法程度区别对待,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予以排除。同时,也要注意“技术侦查措施”的特殊性,着重注意其取证的程序合法性,因为一般技术侦查措施取得的实体证据较为可靠,因循合法程序取证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完善检察院自侦案件的法律规制的建议

1.完善自侦案件中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定

通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或者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来明确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使用期限、使用对象等具体问题,对技术侦查措施中“严格的审批程序”做出明确的解释,来补正和完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法律上保证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期实现指引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作用。

2.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权

检察机关具有侦查权,理应包括具体的执行权。因此赋予检察机关对于自侦案件中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权也是合理的。检察机关在得到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审批之后,如果立即予以执行有利于获取有效的案件信息,及时侦破职务犯罪案件,从而实现治理职务犯罪的良好效果。

3.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好技术侦查措施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开展技术侦查工作多年,检察机关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完善区别对待运用技术侦查措施侧重点的不同,检察机关重在已明确职务犯罪嫌疑人,经初查有职务犯罪事实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专业化。21世纪,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己经身至其中,身边接触的,手中使用的都和数字信息保持着联系。侦查工作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得到改进和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刑事司法向前发展的动力。侦查信息化是指侦查主体为实现侦查目的,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全方位收集、开发和有效利用侦查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极大提高侦查效率和降低侦查成本的过程。

4.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侦查部门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虽然设置了检察技术部门,但在业务工作重点、机制协作等方面,远不能适应《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需要,检察机关需要进一步理顺技术侦查工作机制。一是重新合理科学规划调整检察技术部门业务工作重点,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开拓技术侦查适用范围;二是积极探寻与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的有效协作机制;三是制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长远规划,形成一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程雷.论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J].政法论丛,2011(05).

[2]柴松霞.德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特色所在[J].西部法学评论,2011(01).

[3]王瑞山.我国技术侦查的法律困境与出路选择[J].犯罪研究,2011(01).

[4]孙启亮,金颖晔.论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01).

[5]王彬.比较法视野下的技术侦查制度研究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注:本课题系广西桂林市人民检察院资助课题。

律师侦查阶段工作指南 篇4

一、侦查阶段,律师八项工作

1.会见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会见当事人,目的是获取信息,对症下药辩护。

2.查看现场。律师要去案发现场,感受环境,熟悉案情,便于以后阅读材料和交流。

3.走访相关人员。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案情,并初步掌握证据。

4.向侦查机关出具律师意见书。根据了解的情况,出具律师意见书,提醒侦查机关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提醒并监督依法办案,同时申请取保候审等。

5.向检察机关出具律师意见书。向检察院批捕部门建议,对嫌犯不批捕,提起侦查监督等。

6.给驻看守所的检察院监察室出具律师意见书,要求依法保障嫌犯人身权利。记得一个案子,嫌犯被异地化名羁押,所需的药品、衣物送不进去,律师发函去看守所监察室,得以解决。

7.申请取保候审。嫌犯尚未逮捕的,可代家属提交取保候审书,已逮捕的,可以直接申请。

8.代家属提交相关证据,请求侦查机关调查、审核。

二、核心工作是,向侦查机关出具律师意见书

侦查阶段核心工作是,向侦查机关出具律师意见书。该意见书的内容是:1.对办案程序提出法律意见2.提醒侦查机关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3.对侦查罪名提出法律意见。4.申请取保候审等问题。侦查机关通常会注意律师意见,尤其是程序问题。

三、注意事项

1.律师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作伪证,也不能教唆当事人及其家属作伪。实践中,当事人家属经常会要求律师出违法的招数去辩护,这是不可以的。

2.要保密。对了解到的情况,做好保密工作,不影响、不妨碍正常的侦查工作。

3.侦查阶段案情不明,律师的意见是大方向的,主要是程序是否合法、涉案罪名是否适当等。

侦查监督工作总结2篇 篇5

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在全省建立了联席会议、重大疑难案件沟通、上下级侦监部门联动、案件质量保障等四个工作机制。采取了严格遵守办案期限、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不捕说理加强上下沟通、市级院审捕案件报省院备案审查等八项工作措施。制定下发了《职务犯罪案件同级审查意见书》、《立案监督案件跟踪卡》、《不予逮捕理由说明书》等六个规范性文件,以确保改革工作的规范运行。

强化监督,增强效果。共受理职务犯罪审查逮捕案件350件401人,决定逮捕358人,不捕36人,不捕率为9.1 %,同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

上级院侦查监督部门积极引导取证,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介入侦查186件次,参与重大案件讨论41件43人,纠正漏捕2件2人,发出检察建议28件32人,纠正侦查活动违法11件次。

我省职务犯罪审查逮捕改革工作受到了高检院的好评,先后三次向全国检察机关转发了我们的工作经验,《法制日报》就我省职务犯罪审查逮捕改革情况,专访了王建明检察长。

侦查监督工作总结(2):

##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现有干警四人,肩负着辖区内所有刑侦部门的审查逮捕、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三项职责,由于地处市中区,刑事案件多,疑难案件多,我们以全市1/10的侦查监督干警数,承担着全市近1/3的侦查监督工作任务。

新的形势下,如何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使干警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保障侦查监督工作健康深入发展,是我们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项严肃课题。

近年来,我们按照 “xxxx”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尊重人、信任人,又善于培养人、塑造人;既关心人、帮助人,又积极理解人、支持人;既激励人、鼓舞人,又严格管理人、规范人,进一步增强全科干警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初步形成了以“团结拼搏、奉献向上”为主题的科室精神。

通过增强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侦查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做好侦查监督工作要把握的 篇6

(堵久虎 俞歌 程颖)

侦查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法治社会的逐渐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刑诉法的颁布和实行,给侦查监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和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的前沿阵地,侦查监督部门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把握好幕后和台前的关系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得到普及,群众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工作更加关注,对刑事案件的关注点由审判部门、侦查部门扩展到侦查监督部门,更多的人关注侦查监督职能是否正确履行,关注侦监部门是否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侦查监督的工作透明度和群众知晓度显著增加。如李天一案,自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社会舆论一直关注案件的发展,特别是检察机关是否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引起舆论媒体的广泛猜测,成为该案的聚焦点之一。

这种幕后到台前的变化要求侦查监督工作透明化、公开化,需将案件的舆论效果、社会效果纳入案件质量的考量范围。否则办案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成为舆论评论的焦点,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转变工作思路,适应幕后和台前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

首先,侦监干警应转变执法理念,时刻谨记错捕漏捕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将削弱司法公信力,要审慎对待每一起审查逮捕案件,尤其是重大、敏感类案件,谨慎做出批捕或不批捕的决定。

其次,要提升舆情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做好案件风险评估,对可能产生风险的案件做好预案报备工作,对已经产生风险的案件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做好总结工作。

第三,要主动适应幕后到台前的变化,迎合时代发展需求。许多检察院、检察处室、检察官个人纷纷开设微博,主动由幕后走到台前,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消除检察工作神秘感,提升工作透明度,让群众有更多途径了解检察工作、切身参与到法治建设和法律监督中。侦查监督工作者通过这一渠道也可以主动公开工作情况,使当事人或潜在当事人对侦查监督职责和办案原则有所了解。

二、把握好审查逮捕和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的关系

侦查监督工作是“一体两翼”的融合,审查逮捕是“体”,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是“翼”。但是在实践中,侦监部门往往对审查逮捕工作更加重视,未全面深入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加强“两翼”工作的活力和张力,让审查逮捕与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真正融合才能让“侦查监督实至名归”。

一方面,要把握好审查逮捕与立案监督的关系。《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但是,目前立案监督的开展存在案源少、监督难度大、监督效果不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改变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多途径保障线索来源。目前立案监督主要来源是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提出控告或者群众举报、办案过程中发现等,许多被害人并不知晓公安机关不予不立案的法律救济途径,或者即使到检察院举报,也因为拿不到侦查机关的“不立案通知书”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权利。因此,侦监部门应当与控告申诉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并利用送法下乡、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除了审查案卷时要更加细致,也应主动前往侦查机关寻找线索,积极促进行刑衔接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第二,借专项整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侦监部门强化监督意识,提高工作敏感度和敏锐度。要避免专项监督活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认真总结在专项立案监督中掌握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使立案监督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第三,多方位学习,提高立案监督水平。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总结监督经验、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学习监督卓有成效的单位和部门的宝贵经验,讲究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切实提高履职能力。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审查逮捕与侦查监督的关系。《刑事诉讼法》第9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在侦查活动中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检察院”。

侦查权是法律赋予侦查机关查获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的权力,侦查权的有效行使有利于控制犯罪、确保起诉顺利进行。[1]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权力,目的在于规范侦查权的使用,纠正违法侦查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要做好侦查活动的监督必须要在思想上有监督意识,行动上发觉监督线索,能力上提高监督水平,将侦查活动的监督工作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违法侦查活动造成冤假错案,保证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三、把握好依法办案和矛盾化解的关系

总书记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中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司法保障,是衡量侦查监督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类社会矛盾层出,除了有严重的暴力犯罪、涉众经济犯罪、新类型犯罪,也有因小矛盾引发的轻型犯罪。同时,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审查逮捕、立案监督案件时因未达到部分当事人的诉求而造成当事人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将预防和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认真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

首先,要提高侦监干警对案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察觉能力和释法说理能力,将个案矛盾放入案件总体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当事人上访案件,防止矛盾的延伸和扩大化。

其次,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两减少、两扩大”原则落到实处,即针对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老年犯中一些罪行轻微的人员,依法减少判刑、扩大非罪处理,非判刑不可的,依法减少监禁刑、扩大适用非监禁刑和缓刑。

再次,充分发挥“捕前和解”的作用,针对因家庭邻里纠纷等初级关系群众中发生轻微刑事案件,应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办案思路做当事人和解程序的推动者、监督者,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根源阶段。

四、把握好依法打击犯罪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全法制、实现法治,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2]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失范、社会矛盾、社会风险等问题。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侦查监督部门在履行打击刑事犯罪职能的同时,也是在履行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责。

一方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第一,在办案过程中应当敏锐察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增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议题。对于侦监部门而言,如何适用对流动人口的批捕权,如何降低对流动人口不逮捕措施的风险,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第二,要加强针对社会问题与侦查监督权适用的调研、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学习,增加对新问题、新现象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法律实务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如针对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可引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丰富办案技巧,提高批捕案件质量,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第三,要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如完善行刑衔接机制、“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引导舆论等。

另一方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者,发挥好检察建议的作用。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疏漏时,为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堵塞漏洞以及认为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党纪、政纪责任,向有关单位正式提出的建议或向人民法院再审民事、行政裁判所提出的建议。[3]检察机关通过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有利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应当对发出的检察建议做好追踪、反馈、总结工作,防止检察建议流于形式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把握好侦监部门与侦查部门的关系

侦查部门与侦监部门是法律程序中紧密相接的两个环节,侦查部门是侦监部门的前站,侦监部门是侦查部门的后续。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四侦会”)中着重强调了与公安机关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的部分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要贯彻落实好“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首先要明确介入侦查的范围。基层检察院提前介入的案件包括:

1、重大复杂疑难案件;

2、突发性案件;

3、有争议有分歧的案件;

4、新类型案件等。

其次,要准确定位侦监部门在介入侦查中的角色。提前介入是为了把握案件的第一手信息,引导侦查机关合理合法取证。在介入侦查中,要把握好介入的“度”,要有限介入、合理介入,不可反客为主成为侦查活动的指挥者,也不可搞成“联合办案”,丧失侦监工作的独立性。

第三,要通过介入侦查为捕诉做准备。由于侦查、公诉、审判人员在对刑事证据的把握和认识上不尽相同,一些案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证据不到位、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充分,从而使犯罪分子逃脱法律制裁;或者由于对重大案件嫌疑人的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介入侦查,侦监部门监督和引导侦查部门的取证工作,及时发现侦查环节的不当和问题,统一执法标准,减少分歧,为诉讼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六、把握好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的关系

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捕、诉两权之间既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是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必要环节。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虽是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但都承担着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职责。[4]捕诉部门能否形成统一认识,是否形成有效的合力,直接影响到执法水平的高低和办案质量的好坏。

因此,要建立健全侦查监督与公诉工作的衔接机制。建立对争议较大案件邀请公诉部门参加讨论机制,对立案监督、追捕、纠正违法、排除非法证据和实行附条件逮捕,捕后要求继续取证等案件向公诉部门通报机制;公诉部门对准备做出不起诉、建议撤案或者改变定性的决定情况应及时告知侦监部门,以便学习讨论、统一认识。[5]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在案件讨论、业务学习、调研、人员培训上加强合作和联系。

七、把握好严格审查证据和打击犯罪的关系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追诉犯罪需要通过证据分析,查明案件事实实现。[6]审查逮捕过程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是为了运用查证属实的证据,解决强制措施适用问题,最终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结论。为了提高办案质量,需要准确把握审查证据的标准,既不能构罪即捕,扩大打击犯罪的范围,又不可人为拔高批捕条件,否则达不到打击犯罪的目的。

首先,要转变过于依赖口供定案的观念,强化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全面审查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等各种证据,依法排除非法证据,避免因未准确把握证据而产生的冤假错案或者放纵犯罪的现象。承办人应树立固定和运用刑事证据的意识,严格审查证据三性,即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

其次,既要注重实体证据的审查,又要注重程序证据的审查。针对侦查机关法律手续的审查也是审查证据的重要方面,侦查机关侦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程序规定,直接关系到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采性,如办案期限是否合法、是否有超期羁押现象等。

第三,不可纠缠细枝末节,人为拔高逮捕标准,放纵犯罪行为。严格把握证据的同时,又不可将逮捕标准抬得过高,影响对犯罪的查处和打击。侦监部门在审查逮捕阶段注重的是罪与非罪的判断,是对达到起刑点的部分事实与证据的局部审查判断,在这一点上与审查起诉阶段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为了保证刑事案件后续的顺利进行,侦监部门应把握好审查的“度”,切不可偏离逮捕标准应遵循的轨迹。

八、把握好独立办案和协调案件的关系

我国《宪法》第131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9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四侦会”对侦监部门独立办案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加强对协调案件的报告,针对有关部门组织协调的案件,要严格按照事实、证据和法律发表意见,重要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向上级院侦监部门报告,明知证据不足,不符合逮捕条件而不提出意见或者协调后不及时报告,造成冤假错案的,要承担错案责任。因此在办案过程中,承办人应坚守自己的关口,敢于依法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依法抗命,做到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公正权威。

九、把握好打击犯罪和依法行使逮捕权的关系

侦查监督部门通过行使逮捕权达到打击犯罪的目的,一方面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行使逮捕权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构罪即捕”、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护等现象。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对审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侦监部门更加准确把握法律精神、谨慎履行职责,平衡打击犯罪和依法行使逮捕权的关系。

首先,要转变侦查监督的工作理念,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新刑诉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相比较旧法中的“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规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侦监部门承办人应转变执法理念,既要注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也要注重犯罪嫌疑人权益的维护,将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贯彻刑事诉讼全过程。

其次,要学习和掌握新刑诉法内容,领会法律精神和要义。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更加具体和明确,原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了逮捕的事实证据条件、刑罚条件和逮捕必要性条件,新刑事诉讼法第79条保留了事实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将逮捕必要性条件修改为“社会危险性”条件,并将社会危险性细化为五种情形。承办人应加强新刑诉法内容的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新法对侦监工作的要求。

第三,要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将新逮捕条件运用到实际办案中,规范逮捕权的行使。承办人应根据新逮捕条件严格执行逮捕权,准确把握逮捕条件尤其是社会危险性条件,依法落实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羁押,改变构罪即捕、逮捕涉嫌轻罪人员、一押到底的现象,掌握好、运用好逮捕权。

十、把握好刑诉法修改后任务大幅增加和办案人员少的矛盾关系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侦查监督部门更多的权力和任务,如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对制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对非法取证行为的调查纠正、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等,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更显突出。因此强化基础建设、提高队伍能力素质成为侦监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提高侦监干警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侦会”精神,严格遵守中央改进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高检院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工作亲和力和人民满意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检察职业道德观。

其次,要加强侦监干警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侦监干警的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刑诉法修改后任务量增加的实际情况,科学计算、充分论证,积极向党组反映,充实办案人员,缓解人少案多矛盾。

侦查工作方案 篇7

关键词:反贪侦查,工作机制,改革,创新

反贪风暴在近两年来时常出现在各大新闻报纸上, 我国检察机关在取得一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 对现有工作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管辖范围的缩小、传唤机制的限制等对检察机关的制约, 都将影响到其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 对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良好改革与创新, 将会使检察机关的工作成效更加趋于最大化。

一、对我国现有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研究

(一) 随着管辖范围的逐渐变化, 所处理事务也大幅度减少

在反贪工作中, 因为其管辖范围的缩小, 致使所处理案件的总体数量缩减。各类的涉税、职务侵占、资金挪用和贿赂案件, 在各地区部门的侦查数量上, 行以下降。此种情形易倒致人员与财力的浪费。

(二) 对疑似犯罪人员的行政传唤限制, 给侦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我国现行的传唤、拘传规定中, 明确指出对未掌握确凿证据犯罪嫌疑人的传唤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使反贪部门在进行侦查工作时, 往往会因此而加大工作难度, 无法取得突破。

(三) 国企改革力度, 影响到检察院的侦查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跟上时代步伐, 国企在改革力度上空前之大, 使得检察院管辖范围内所需面对的案件大副降低。某些地区甚至由原来的几十家国企企业, 锐减为只剩两家。这样的局势, 让检察部门在行使其职能时, 面对着更强挑战。从侦查案源方面来讲, 检察人员在对其案源进行深广度的调查时, 情绪明显发生变化, 不具备积极工作的良好心态。从检察预审方面来看, 分散的管辖模式, 十分不利资源的分配, 更不利于对案件的突破工作。在面对大案、要案时, 没有造就一支具备高效能力的预审队伍, 其工作难度将大幅度增加。从反贪工作效率上来看, 工作量上的变化, 致使工作人员常常面临忙闲不均的现象, 易养成其面对工作时的惰性, 而使总体工作效率低下。

二、针对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 加强对案件信息来源的审核, 拓宽各类渠道

由于反贪侦查的工作性质, 许多的案件信息来源为他人举报。然而就近几年的形势来看, 反贪举报线索正呈下降趋势, 而且质量偏低。针对案件来源问题, 检察机关必须作出响应, 加强改革和创新, 构建和拓宽更多的渠道, 以进一步做好反贪侦查工作。一方面, 对于群众举报, 检察机关应当理性应对, 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来巩固这一案件来源方式, 同时, 面对举报得来的信息, 不可轻易摈弃和盲目审查, 应当端正态度, 做好信息的核对与调查工作, 去伪求真, 在不随意侵犯嫌疑人权益的前提下, 力求真相;另一方面, 积极采取措施, 搞好专项的课题研究工作, 从中找寻一切珠丝马迹, 寻求规律, 挖掘出线索。反贪犯罪往往是因职务引起, 又称职务犯罪, 因此, 对于反贪工作的积极展开, 应着重于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和监督侦查。同时根据工作经验, 找寻出一条新型的案件信息来源渠道。

(二) 建立新型侦查机制, 为有效解决案件添助力

就现有的反贪机制来讲, 检察机关各部门大都各自为战。没有做到上下一体和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对此, 检察机关在执行工作时, 应注重整体工作部门的有效协调, 使各部门案件信息流畅, 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推动整体工作的良性互动。党中央高度重视反渎职侵权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文件, 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 统筹兼顾, 重点处理好加大办案力度和提高办案质量之间的关系、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反贪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 改进和完善侦查手段, 保持与新形势接轨的积极状态

社会在发展, 犯罪人员的犯罪风格与犯罪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此, 检察机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职能手段上, 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改革。从以往的单一性逐步向复合性发展;物质追求与多种权力之间的多元化发展等, 是检察机关所应关注的重点。同时, 检察工作人员还应不断自我充实多元文化知识, 以帮助了解和分析犯罪人员犯案方式方法, 创造与时代进步接轨的新型侦查手段。如, 对犯罪心理学上的学习和理解, 也将会对反贪工作大添助力。

(四) 创建新型信息情报机制, 打造完整的全信息数据库

现今的情报信息依然是由侦查人员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收集而来, 并需自行进行整理, 这无疑给反贪工作带来不小的负但, 耗费时间和人力。又因检察机关在侦查手段上须经过审批, 也给其工作造成了些许阻碍。因此, 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 在反贪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情报信息机构, 配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人员, 及时更新相关情报, 建立动态情报信息库, 同时在职务犯罪高发区秘密聘请情报信息联络员, 构建社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处理网络。情报信息机构要及时将相关的涉案信息录入信息库, 以避免在侦查人员调动、轮岗等情况下情报信息流失。

三、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反贪工作机制进行系统分析, 因机制问题而给反贪工作带来的阻碍, 并通过分析研究, 对其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通过加强对案件信息来源的审核, 拓宽各类渠道;建立新型侦查机制, 为有效解决案件添助力;改进和完善侦查手段, 保持与新形势接轨的积极状态;创建新型信息情报机制, 打造完整的全信息数据库等改革措施, 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侦查工作方案 篇8

关键词:职务犯罪;证据问题;取证工作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取证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正因为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所以其侦查中的取证工作也有别于一般的刑事案件:

1.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书证的地位突出

如银行交易明细、房产查询信息,受贿案件中受贿方的口供、行贿方的证人证言,渎职犯罪案件中规范职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议纪要等等。

2.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职务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共犯,具有一定的社會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尤其是腐败案件,都不是光天化日之下作案,一般是两个人或很少几个人进行极为秘密的犯罪活动,因此,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二、职务犯罪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教育等管理职能,都是通过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来实现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但是,权力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犯刑律。因为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职务犯罪证明要点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职务犯罪的取证工作也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对于犯罪主体的证明,主要是采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书证与证人证言等办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职务犯罪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比如干部履历表、职务任命书、工资证明、考评材料、所在单位的法人执照等。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故意或者过失。职务犯罪主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其证明要点也不尽相同。犯罪客观方面是职务犯罪案件证明的重点内容,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具体过程、造成的危害结果等,都是职务犯罪需重点证明的要点。尤其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必须供证一致,因为这两者关系到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

三、我国的职务犯罪取证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1.言词证据不到位

固定口供手段单一查办职务犯罪,固然不能单靠口供,但是言词证据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对于定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口供的收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记录不全面、记录繁琐没抓住关键点、表述不清晰、内容存在逻辑矛盾、语句有歧义等。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个犯罪事实,侦查部门为了固定证据往往会采集犯罪嫌疑人的多份口供,但是采集的这些口供,很多只是形式上的重复,没有在不同的笔录中尽可能再现犯罪事实的细节,所以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就会使整个案件陷入被动的境地。

2.不够重视对再生证据的收集

再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订立攻守同盟、威胁证人作伪证,隐藏、转移、销毁赃款赃物及其它有关罪证,各方打听、刺探侦查秘密与情报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从相反角度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再生证据能增强原生证据证明力,有助于揭露犯罪事实,但是在侦查实际中侦查人员对再生证据的收集往往不够重视

四、有效的侦查取证方法

1.转变侦查模式,不过分依赖口供

以往我们侦查人员过分迷信口供,习惯用口供来突破案件、证实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对于侦查人员长期依赖口供的习惯提出了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转换侦查思路,变“供→证”的传统侦查模式为“证→供”的现代侦查模式,更加注重侦查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外围各种类型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扩大取证来源,比如新刑诉法中新增的证据种类:电子数据,还比如“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等等。

2.前移办案重心,强化初查手段,应对律师提前介入

在案件查办中,不要急于立案或者接触犯罪嫌疑人,应周密计划,进行全面的初查,掌握大量程序合法的证据材料,尽可能将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物化为犯罪证据,力争在犯罪嫌疑人知晓办案意图之前就把关键性证据固定,待其他外围证据基本到位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然后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证实先前取得的证据,并及时收集口供产生的衍生证据。在接触犯罪嫌疑人后就意味着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全部展开,这时侦查工作一定要及时、迅速,防止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五、结语

侦查工作方案 篇9

(试 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互相配合,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规范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保证刑事诉讼依法顺利进行,维护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办法。

第二条 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主要任务是,检察机关通过介入侦查,对公安机关收集、固定、保全、完善证据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保证侦查取证工作依法、客观、全面,确保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

第三条 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应当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引导而不越位;

(二)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三)依法,适时,适度。第四条 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重点案件包括:

(一)涉外犯罪案件;

(二)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暴力犯罪案件;

(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案件;

(四)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

(五)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

(六)恐怖活动犯罪案件;

(七)集团犯罪案件;

(八)上级机关交办或者领导批示督办的案件以及侦查机关挂牌督办的案件;

(九)本地区首次办理的新罪名犯罪案件和当地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十)立案监督案件;

(十一)公、检双方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的其他案件。

第五条 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在案件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前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公诉部门认为需要或应邀请介入侦查的,可以与侦查监督部门共同进行。案件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后由公诉部门负责。

第六条 提前介入、引导取证,一般在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后进行。下列案件,公安机关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在刑事立案当日通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介入侦查:

(一)致死3人以上或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或情节特别恶劣、影响大的杀人案;

(二)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中毒的投放危险物质案;

(三)公共场所、敏感重要部位、重要设施发生的爆炸案及情节恶劣、影响大的纵火案;

(四)抢劫金融网点、运钞车及抢劫现金或财产价值100万元以上的案件;

(五)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证券违规操作案、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案;

(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毒品5千克以上案件;

(七)劫机(船、车)、暴狱、劫持人质等情节恶劣、影响大的案件;

(八)盗抢军火、非法制售贩运枪支弹药、枪支弹药失窃及放射性物质、剧毒物质被盗案;

(九)案值500万元以上的制假、售假案;

(十)伪造货币总面额3万元以上的伪造货币案;

(十一)情节严重、致人伤亡的暴力妨碍执行公务及情节严重的暴力抗法案;

(十二)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大失密、泄密及密码设备丢失、机要人员叛逃案;

(十三)造成5人以上死亡或者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的水陆交通、安全生产、火灾和食品安全事故案;

(十四)立案监督案件。

第七条 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检察人员应为两人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名具有检察官法律职务。

第八条 公安机关要求检察机关介入侦查,须经部门负责人或者主管领导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提出,并将案件情况抄送检察机关备案。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接到公安机关要求介入侦查的意见后,认为需要派员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的,由部门负责人批准;重大案件,应当报请主管检察长或者检察长决定。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认为需要主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应当经过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向主管检察长报告。必要时,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可以直接指令检察人员介入侦查,引导取证。

第九条 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参加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

(二)参加侦查机关的勘验、检查、复验、复查等;

(三)参加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被害人、证人的询问;

(四)发出《补充侦查意见书》或《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通知书(意见书)》;

(五)要求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进行医学鉴定,对其他证据进行司法鉴定;要求公安机关提供物证、书证、视听资料、搜查、勘验、检查笔录获取、制作的有关情况;

(六)参加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联席会议;

(七)发现有遗漏犯罪嫌疑人并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要求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或者一并移送审查起诉;

(八)其他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方式。

第十条 检察人员参加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取证:

(一)对案件的性质发表初步意见;

(二)对证据的收集、固定、保全的合法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根据逮捕条件或者起诉条件对案件现有证据发表意见;

(四)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对下一步侦查取证工作提出建议。

第十一条 检察人员参加公安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不能发表本案是否可以批准逮捕、起诉或公安机关可以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意见。

参加重大案件讨论的检察人员,应当制作《参加案件讨论笔录》。笔录的内容应当包括讨论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案由、案件基本情况、讨论情况、检察人员在讨论中发表的意见等。

第十二条 参加公安机关勘验、检查、复验、复查的检察人员,可以与侦查人员共同研究勘验、检查、复验、复查方案,对勘验、检查、复验、复查工作提出建议。

参加公安机关勘验、检查、复验、复查,应当制作《参加勘验(检查、复验、复查)笔录》,笔录的内容应当包括勘验(检查、复验、复查)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有关事项、结论等。

第十三条 开展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的检察人员,应当把提出的侦查取证意见、建议以及采纳情况等记录在案,并向部门负责人报告。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积极回应介入侦查活动的检察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纳和落实情况、不予采纳的理由或未落实的原因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送检察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加强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相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第十六条 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检察人员发现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违法的,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有关规定实行监督。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下一篇:学院党员教育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