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意识形成(精选4篇)
侦查意识形成 篇1
篮球运动由189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普林菲尔德市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N·Smith)发明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该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上单项体育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因其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时空性、综合性等特点,[1]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目光,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篮球比赛是由两个队在规则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攻防转换完成的,进攻和防守是篮球运动竞赛的一对基本矛盾。进攻可以获得高分,但是赢得比赛必须靠防守的观念不仅在职业竞技篮球运动中盛行,更是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篮球运动开展中深入人心。篮球运动的防守主要依靠比赛场上个人和集体的努力,防守意识是篮球运动防守部分的重中之重,因此建立积极举措,帮助场上运动员形成和发展防守意识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 篮球的防守意识
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篮球防守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的比赛中防守的主观理解和认识。根据篮球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实际篮球防守中会产生一下防守意识。
1 . 1 防守的思想意识
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仅仅拥有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比赛经验,若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在比赛防守中,运动员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思想作风艰苦卓绝,态度认真顽强,才能为比赛做出自己的贡献。
1 . 2 防守的集体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项目。它需要场上运动员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全队的集体风格。防守战术以前被部分人认为是几个人甚至是单个人的防守技术问题,以致在实践比赛中经常出现防守漏洞百出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比赛成绩,更对篮球的集体性发展以及防守技术、战术的产生消极的影响。
1 . 3 防守的对抗意识
篮球运动的攻守对抗是聚集在宽15 m,长28 m较狭小的场地内进行快速、凶悍的对抗,在场上不仅仅是凭借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和经验进行比赛,更是要有对抗的意识来完成比赛。篮球的对抗意识是凶悍对抗基本规律的体现。
1 . 4 防守的时空意识
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攻守对抗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且绝大多数动作是瞬间完成的,因此完全是应急反应,运动员对防守行动、球、篮、区等方面正确地预测和判断,并根据正确的预测和判断迅速反应,采取合理的行动,达到完成场上的攻守任务.并通过利用时间和空间,来提高防守技术、防守技巧和防守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继而增强防守意识。
1 . 5 防守的转换意识
根据篮球运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攻守平衡规律,场上情况千变万化,攻后守,守后攻不断转化,使比赛节奏不断变化,防守者更应当具有不断转换的意识,以适应赛场的情况。
2 篮球防守意识的培养
2 . 1 培养篮球队员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形成篮球防守意识的前提,有些队员“意识”不强往往表现在临场情况不明,头脑不清,场上运动盲目,致使本人和全队防守技、战术的运用受到限制。因此一定要注重队员养成观看比赛和深入观察防守的习惯。利用日常的教学训练和模拟比赛以及在正式比赛中观摩对手和自己队员的进攻和防守习惯,以此丰富自己队员的外在观察能力,在训练比赛观察中激发正向积极思考,使自己充分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场上的每一位队员进行观摩,汲取其的个人比赛进攻和防守的特点。针对比赛场上的每一个瞬间情况做出积极的思维反应,并且和场上的防守队员做出的应对瞬间情况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正向积极比较。同时培养运动员的防守动态观察能力,特别是两个以上动作的组合与衔接。培养队员用眼睛余光观察防守的能力。技术训练中,要考虑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队员至多利用余光照顾到球或者不看球,防守视野的重点是观察场上全面移动情况。
2 . 2 基本技术动作加强训练
基本技术训练与篮球攻防意识训练相结合。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单独地练技术动作,而是贯穿篮球攻防意识的内容,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篮球攻防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加快篮球攻防意识的培养。具体在防守技术动作练习中要强调队员防守时的注意力集中。可以采用二攻三守以及三攻三守等方式的方法,要求进攻者固定位置传接球时,防守队员的快速随球转移其脚步进行及时移位,争取“球到手,人到位”,做到人球兼顾,并且注重提升队员的脚步移动速度和控制重心的能力。在练习中可以适当模拟进攻,并且要求进攻队员协助防守队员进行练习,锻炼防守者的动作和反应,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强调积极防守,增强队员的移动速度以及灵活性,并适当练习队员掌握合理的抢、打球的手部动作,提高手臂的伸、拉,手腕及手指的拍击、点拨、扭转等动作的力量和突然性,提高队员的手部击球准确度和灵敏性。在对手举球投篮时必须注意举开手臂进行相应的干扰,坚决不让对手轻松将球投出。当盖帽时手臂的伸展方向一定要朝向球上升的方位起跳封盖,不断提高起跳、封盖的判断力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在强调防运球姿势正确的前提下,抢先移动使用身体躯干堵截运球,防运球练习时,做到迅速跟防,不需要用手打球,脚步移动练习熟练的基础上再练习击打球的相关技术。借此全方位锻炼防守队员的基本技术动作,不断增强队员的个人防守基本功,继而为提升全队的战术防守做好充分的准备。
2 . 3 战术演练加深实践印象
增强实战防守训练,提升篮球攻防意识及能力。篮球的防守战术主要由挤过、穿过、绕过、夹击、关门、补防、交换防守和围守中锋等基础配合。这些基础配合经过不同的组合,以应对不同的防守实际需要。在训练中,对实际防守战术的演练中,应注重队员的整体性思想灌输。在练习提高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过程中,相对应地渗透防守战术的基础配合方法和手段,让攻守战术配合有机结合,单纯依靠防守的练习不具有实效性,可能会导致队员的练习印象弱化,影响比赛中的防守效果。注重以挤过配合为重点的教学训练,穿过配合和交换配合为一般教学训练内容,使学生先建立起整体配合的表象,掌握基本方法后,在实际演练以及正式比赛中提升防守战术的意识和配合防守的质量,整体提升队员和球队的防守水平。
2 . 4 思想教育强化防守意念
思想意识的形成是思维活动在执行战术行动中的具体体现,加强年轻运动员思想教育的培养,对于他们防守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队员的心理特征来看,培养防守意识是极有针对性的举措。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应。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经验。作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间接经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的篮球队员防守意识培养训练中首先要树立的就是“积极防御、进攻性防御”指导思想,以此培养队员防守意识的积极主动性,富有攻击性的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而为形成勇猛顽强、勇于拼搏的防守强硬作风做出积极正向的强化,提升球队整体的防守风格,树立良好的球队形象。
2 . 5 善于总结反思深化意识
篮球运动,取胜的“法宝”意识就是打破对方防守获取进攻成功和防范对方进攻获得篮球到手并施行反攻的两大意识。每次的对抗性训练,都要求队员总结反思,千万不可获胜则得意忘形,失败则垂头丧气,而应胜则总结经验,败则吸取教训。掌握阵地进攻的普遍规律,形成牢固的进攻意识。在篮球进攻战术中,由守转攻时,首先应争取一切机会发动快攻。而发动快攻,又要首先加强快攻意识,这就要求每个队员都要有快的欲望和配合能力,要充分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创造机会。这要先靠平时在思想上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地反复磨练、强化,以加强队员的快攻意识,这样就能在比赛中,力争一切时机,最大限度地发动快攻;反之,如快攻意识薄弱,即便具备快攻的技术能力,也会丧失许多快攻机会。随着篮球攻守转换速度的加快,各队都重视对快攻的抑制和制约,这就要求在进攻中两条腿走路,既能打快攻,又能根据阵地进攻的普遍规律,采用各种移动进攻的战术配合,实施有效的攻击。阵地进攻中战术配合的规律,不外乎是在前锋、中锋、后卫之间所做的掩护、策应、传切、突分等四种基础配合上的各种人员的多少,方向、位置、角度、路线以及时间、空间的变化。
3 结语
篮球运动的发展是因其本身具有集体协同、凶悍对抗、攻守平衡和动态变化的规律以及时空性、转换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吸引了全球无数的观众和参与者。在进攻和防守中不断变换节奏,积极做好防守是为进攻做足准备,在进攻的同时更应考虑防守的必要。在进攻变得日益简单时,积极培养队员的防守意识,充分利用队员的防守技战术而取得比赛的胜利,不仅仅是“赢得总冠军”的座右铭,更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篮球发展的必经之路。
高校理财理念意识的形成分析 篇2
致富之道在于有法、有心、有度。懂得如何运用,如何开发,如何生产,如何储蓄,财富就会源源不绝。这就是理财。
所谓理财,顾名思义就是对财产的经营。它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习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理财做得好首先就要有一个全盘的规划。明确目标,善于理财,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校发展这么快,和校领导的大理财观,每位员工的良好的理财意识和节约意识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理财的主体,要理好学校的财,就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经营。
学校领导应重视理财文化的建设和理财理念的建设,用自身行为去倡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做表率。学校各级管理层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效和理财文化的风格,建立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带动管理者及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理财、节俭办学的理财理念,形成规范的良好气氛。
2 掌握正确理财方法
理财,其方法很多,那么作为单位理财,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手段,即开源、节流和管理。开源,顾名思义就是:开辟源头减少流失。也就是开辟增加收入的途径,让钱能生钱。节流,就是节约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和节流是理财不可或缺的理念。
管理,则是保障,监管到位才能使开源有道、节流有方、花钱有理。
同时,笔者对单位理财又做了一个归纳,就是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即以管钱为中心,以开源为起点,以节约为重点,以管理为基点。下面分四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2. 1 广开财源是理财的前题
财源也就是收入,加强财源建设,是当今理财提出的新模式。那么,作为学校的财源一共有内、外两块。也就是说,对内,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力,提高造血功能,培植乡镇财源。对于学校来说同理,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但这部分钱仅仅是过日子的,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尚未做到按需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广开思路,为学校“开源”。
一是利用现有的政策、规定,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筹集更多财政资金,满足学校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是 “以点带面、多元并举”建设多元化学校: 优化处室与个人职能与职责,完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使处室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系部有更多自主权,把系部办活; 充分挖掘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潜能;灵活运用政策,把握每个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为学校创收。
三是加大教、科研支持力度。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发展专项为依托,给予足够支持,争取更多专项经费,从而增加学校附加收入。
2. 2 有效节流,打井深水
有了生财的出路,挣来的钱也要花的有名目。 《易·系辞下》中就曾提到“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想要打深这口井最好的办法就是量入为出、节约理财。
( 1) 量入为出: 把握现有资源、专业融通、加大预算管理作用,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给予系部更大的支持与政策,利用专业特色自主创收、有足够的空间使之活起来。
( 2) 节约理财: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节约是理财的有效途径,也是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秦朝丞相李斯曾言:“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处见精神。”
学校推行的数字化校园就是一项节约的方法,如果结合学校今年校长提出的绿色校园,真正做到数字校园、无纸化办公,那么学校共300 台打印机,每年油墨、纸张等耗材的消耗费用在30 万元左右,这等钱无形中就节约了下来。
积羽成舟,滴水成河。由小到大见微知著,积累起来将会创造多大的财富。这不禁让我想起李商隐的感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陪伴一生的素质,一种以校为家的责任、一种优秀的习惯。
学校提出绿色理念,打造 “绿色校园”。又对节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低碳、绿色、高效、智能……将为学校下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3 高效保障,永筑堤坝
我们依靠开源和节流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资金才会有所保障。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没有这些基本信息,就很难制定预算,并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搞不清楚什么地方该花钱,也就不能在花费上做出合理的改变。
而对于学校,加强监管是保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强化 “预算调控意识”,把握现有资源、加大预算调控作用,做到先 “预”、再 “算”和后 “花”的能力,就是让我们的钱在花出去之前就打好算盘。
把握每个办学项目的收益、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实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 “理实一体、校院一体”的办学特色。
把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发现资金陷阱、防止违法行为、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 完善机制,使手中的钱,收有凭、支有据,维护学校利益,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让学校发展有所保障。
2. 4 理财文化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前面我们已谈到理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正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优秀的文化却能引领人。任何一种文化理念都有自己的根基,否则它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对理财理念来讲,主要是怎么让理财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使当家理财思想、主人翁意识、勤俭持家思想,在我校教职员工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一些落后的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积极的自觉的习惯,从而激发我们的热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意义,这就是理财的文化之根、动力之源。理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应把它纳入学校厚重文化建设体系中去,构建我们学校自己的理财文化观念,通过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营养,不断总结理财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塑造良好的理财文化,并以此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3 检验理财效果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源”。掌握及实施了一系列的理财方法,更让我们欣喜的就是享受理财给我们带来的甜美的果实。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年实现一次新跨越,完成了由普通专科到全省专科名校的升华;学校收入增加了3 倍、校园面积扩大3 倍,体育馆,图书馆,善教楼,模拟中心…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校园树木成行,郁郁葱葱。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才能决定出路。所有的这一切跨越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保障,那么在没有一分外债的前提下,我们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不单单是学校正确执行了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投入,更重要的是理财的观念早早渗透到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当中,才有了今天足以令同行们艳羡的大学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理财之道,蜿蜒若溪,选择理财,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理财,就拥有了更多的生活出路; 科学理财,财为我用,创新理财,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经济脉搏快速跳动的今天,人们的理财、投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基金、债券、储蓄、外汇、保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理财按其主体分类,分为政府理财、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文章探讨了公司理财,即学校理财。我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怎样理好学校的财?怎样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文章提出一个论题:让理财成为理念。
关键词:高校,理财,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红光.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5(1).
[2]槐颖.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于高校财政经费投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
侦查意识形成 篇3
一、突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 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学生物理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协助学生经历感知物理的背景→体验物理本质→概括物理抽象→反思物理应用的完整的物理学习过程, 通过背景创设把新的物理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同自己内部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联系, 在心理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如在“简谐运动图象的描绘”的教学中:
1.让一学生提着摆线的一端O点 (摆线的另一端套着装有适量红墨水且瓶口倒置的盐水瓶) , 如图1 (甲) 所示, 在A点释放盐水瓶, 使其在同一竖直面上稳定地左右摆动.
设问一:漏下的红墨水在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图形?
2.让该学生以适当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向前走.
设问二:此时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又是什么图形?与刚才比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创设应用背景, 让学生形成表象, 初步感知简谐运动的图线形状.
3.设问三:猜想人不走动, 假设地面会向后匀速运动, 留下的痕迹又会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4.呈现自制教具, 我们可以用如图1 (乙) 的装置来验证设问三.以装适量红水的注射器借助橡皮筋的作用射出红墨水来代替盐水瓶漏下红墨水, 用匀速拉动木板来代替地面的匀速运动.注射器在竖直面内左右摆动平稳后, 安排学生匀速拉动铺了白纸 (纤化纸) 的木板.
设问四:注射器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白纸上形成的曲线形状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取物理模型, 类比拓展知识, 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布置每个学生独立地利用书上数据在坐标纸上半定量描绘图线的形状
设问五:在坐标纸上得到的简谐运动图象类似于数学上的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 由学生亲自获得知识, 充分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
教学前不少学生难以想象:始终在一段有限弧度上做往复运动的物体, 其位移竟然会随时间按正 (余) 弦规律变化,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素材, 应用能力匮乏所致.因此, 教师能在课堂上尝试该板块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 展示学习的完整过程, 再以彼此相关、逐次递进的探索性问题群来点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亲自描绘出图象的形状,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应用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主动地内化知识,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规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而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思维.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可以十分有效促进物理应用意识的养成.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片断中,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而这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为了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基础上, 可设计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1: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与薄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2: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硬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3:取一张薄纸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4:把薄纸揉成纸团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问题一: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从而论证了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二:怎样从道理上论证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自学教材中的伽利略的推理, 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三: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是空气的阻力)
实验5: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入牛顿管中, 在管内有空气和抽成真空两种情况下, 把牛顿管倒立过来, 观察比较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
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又怎样做才能使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没有空气阻力, 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 轻或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展示:自由落体的闪光照片. (由图可以看出, 相等时间内, 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 表明速度也越来越大.让学生动手测量, 相邻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 由刻度尺量出相邻位移之差相等, 因此, 可以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该实验的设计, 能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 能有效地把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对自由落体有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而且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了能力.
三、展示、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学习物理最重要目的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应充分展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同时,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还应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中自己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可以吸收, 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 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解题技能,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优化物理的应用意识.
如一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2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方向是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圆盘在桌布上的加速度a1=μ1g, 桌布抽离后圆盘在桌面上的加速度a2=μ2g;设圆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移动的位移为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的位移为x2后静止, 则有:v2=2a1x1=2a2x2;
圆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位移为x, 则:
解此题时, 有较多的学生对盘、布分离状态分析错误, 以为桌布运动到桌边时盘、布才分离, 若果真如此, 此刻圆盘也该运动到桌边, 且具有向前速度, 那势必会掉离桌面.反思此题, 其实圆盘参与了两个物理过程:首先在桌布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 之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滑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所以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析两个临界状态, 一个是桌布何时与圆盘分离, 另一个是圆盘恰好不掉离桌面的临界条件.所以只有这样做好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才能弄清问题的细节、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转化.
四、尝试、体验提出物理性问题,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问题是物理发展的原动力,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心向, 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所谓“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 通过给出某一情境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片或一段多媒体视频等) , 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境, 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一章时, 学生感觉到天体看不见、摸不着, 天体运动公式繁多, 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出舱“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一段视频, 尝试让学生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涉及力、电、热、光及原子物理等方面) .此时, 课堂立即活跃了起来, 头脑里也瞬间产生了很多问题, 诸如:
宇航员是否受地球的引力作用?
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
“漂浮”着的宇航员如何在太空行走?
“漂浮”着的宇航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
宇航员看到的天空的颜色还是蓝色的吗?
宇航员在太空如何与同伴交流?
宇航服防宇宙射线辐射的原理是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生学完《电场》一章知识后, 可以留给学生这样一幅情境:雷雨闪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请针对这一现象, 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提出了如:
云团中的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闪电与雷鸣是同时产生的吗?
闪电中释放的电能能利用吗?
闪电的温度有多高?
能否根据闪电和雷鸣的时间差来估算云层距我们多远?等等.并且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性地通过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物理性”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了物理应用的意识, 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小学生责任意识形成机制研究 篇4
一、自觉性是责任意识的本质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所谓的“意识”是人最高级最主要的反映形式, 恩格斯说:“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 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它是人自觉地认识、体验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 就意识而言, 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是, 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镜子式的反映, 是经过主体加工的反映。
责任意识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 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即对社会规范、个体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规定性的反映。责任意识与一般意识所不同的是, 它不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还需要在反映的基础上进行认同, 将反映的结果内化为自身的信念, 并辅之以相应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讲, “道德之所以是道德, 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2]经过内化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控, 从而自觉履行自身的责任。从这个层面讲, 责任意识并非是外部世界强加于人的约束, 而是责任主体的内心信念, 是责任主体的主观诉求。因此, 自觉性是责任意识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基于这一本质特点, 责任意识的培养只能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 传统的“外烁论”是违背责任意识发展规律的。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基本机制
责任意识并非生而有之, 它是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体验———建构的过程。其形成机理包括四种基本机制。
(一) 认知机制
责任意识的形成, 是以对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规定性的认知为前提的。小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是通过接受、体验两种基本方式获得的。在小学生的认知中, 接受性学习是基础, 体验性学习是接受学习的提高和超越。小学生责任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以接受学习为基础, 借助体验方式进行的接受———建构过程。
小学低年级的责任认知方式以非选择性学习为主, 对规则和规则倡导者的尊重是责任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小学阶段的儿童, 其道德发展仍处于“他律”阶段, 这使得小学生在对责任的认知中, 将成人社会的规范、成人的观点视作必然, 从而非选择性获得学习成为其主要学习方式。皮亚杰认为“所有道德都是一个规则体系, 而且, 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去求得”。[3]儿童对规则的学习首先是出于对规则的尊重, 王健敏在其《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文中提出, “对规则的倡导者的尊重情感是规则接受的必要条件”。因此, 儿童的规则学习是建立在对规则及规则倡导者尊重的基础上的, 出于尊重, 儿童对规则会进行非选择性学习。儿童的规则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 以游戏的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基础, 进而学习较为复杂的社会规则和规范。作为社会, 社会规范会以倡导或禁止的方式作用于儿童, 儿童以社会所倡导的规范作为自己的标准, 获得对社会主流或优良道德规范的认知。需要明确的是, 这种获得性学习意味着小学生对责任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的, 在获得性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内化将认知结果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强调获得性学习为主的同时, 我们还应当关注体验在责任认知中的作用。体验是一种基本的人类心理活动, 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感受。体验性学习是责任认知的辅助方式, 是指在责任认知结构和具体责任活动环境中对责任的内涵与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 其本质是借助特定的具体环境或事件, 促使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分析特定社会角色的责任的内涵, 通过价值判断, 进而提高个体责任承担的自觉性。在体验性学习中, 儿童在活动环境的刺激下, 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责任认知, 对活动中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责任分析与判断, 依据判断的结果不断进行责任认知结构的构建。由于这种体验学习所获得的认识是源自具体的活动并经过价值选择的, 而且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因而很容易被认知结构所同化。
(二) 情感形成机制
在责任意识的结构中, 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心理认同感, 这种心理认同感通过为履行这种责任而采取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可以为责任行为提供动力性支持。
从个体的纵向发展看, 婴幼儿时期良好的亲子依恋是责任情感体验的发端。根据朱小曼教授的研究, 婴幼儿时期的亲子依恋是婴幼儿愉快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它是健康情绪的表现, 也是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识的萌芽。婴幼儿在良好的依恋中可以获得愉悦感、安全感, 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 探索外部世界, 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我国学者李丹在对早期依恋对儿童以后的影响研究中认为, 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 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探索能力, 可以为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决定着其最初的社会态度, 而人类的责任感正是基于这种社会态度。
自我意识和同情心是责任感发展的基本动因。自我意识不仅意味着可以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 还意味着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关注。每一个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与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应的。对个体而言, 承担责任的行为就意味着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责任主体会因此产生自豪、自尊等积极的责任情感体验;反之, 未履行自身的责任则会引发消极的责任情感体验。因此, 自我意识的发展推动责任主体自觉地承担责任, 自我情感体验的满足需要带动着责任感的发展。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 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 并对其行为表示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道德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2岁以后儿童产生真正的认知同情, 这种同情已经具有了认知成分, 是在亲社会动机驱使下做出的行为, 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的起点和根源,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从社会心理学看,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和移情是同情的基础。同情心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使一个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为了追求这种满足感, 同情心会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 提升个体的责任感, 承担责任后的满足感也能使个体同情心得到肯定与加强。
小学阶段正处在自我认同感和对他人尊重感、关怀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自我认同和同情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责任感的形成, 因此, 对于责任情感体验的发展而言, 这是一个关键期。
(三) 价值选择机制
生活中的道德价值是多样复杂而又充满竞争的, 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责任问题上亦是如此, 对责任的价值选择决定着人的责任意识。
在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 主体在认识社会规范、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对社会角色的规定性的同时, 经常面临多样化的选择或自身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的冲突, 面对这种情况, 它要求主体运用已有道德认知结构进行价值辨析, 必要时还需要运用意志力量进行抉择, 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主体为自己选择某些责任。在这种价值选择中, 个体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即使是成长于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不同个体, 由于其道德认知结构的不同, 所做出的最终选择也可能会大相径庭。
当然, 这种价值选择会受到社会环境、主体自主意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价值选择的影响方式主要是倡导和禁止, 倡导与禁止以暗示和明示的形式影响所有的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而个体的自主意识发展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着主体的最终价值选择。
小学阶段的儿童, 自主意识发展滞后, 道德认知结构也尚待完善, 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价值标准, 是难以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的。这一阶段的价值选择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引导下的选择, 被动和盲从是最为显著的特点, 因此, 如何控制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最应关注的问题。
(四) 反思机制
从实践层面看, 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拘于认知领域, 对责任的践行是不可或缺的。责任的践行可以获得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最直观的道德认知, 这些对于责任意识都是必要的支持。
对于自身或他人的责任行为, 个体可以借助有效的反思, 实现对自身责任意识的内部评估, 这种内部评估可以修正已有的责任意识, 也可以促进新的责任意识的生成。所以, 反思机制是责任意识生成中不可缺少的。
“道德反思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一种形式, 强调反省、内察、体悟, 以亲身经历为基础, 进行理性思考, 反躬自检, 以求道德提升。”[4]责任意识的反思机制亦是如此。个体在生活中借助对自身责任行为的体验或对他人责任行为的观察, 会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感性认知, 这种感性认知是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之间的纽带, 借助对这种感性认知的理性思考, 个体可以实现对自身内部状态的重新认知, 并重新进行内部评价, 评价的结果可以促进和完善自身的责任认知结构, 亦可以调控自身的责任情感体验, 使之更好地与真实社会环境相适应。这种自我调控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责任教育。责任意识反思机制最基本的方式包括观察学习、体悟、内省。
小学阶段的儿童, 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其反思机制主要依靠观察学习和体悟, 特别是亲身体验。依靠亲身体验, 儿童可以获得对责任的直接认识, 可以通过亲身的践行, 体验责任的价值;依靠对他人责任行为的观察, 儿童也可以获得对责任行为的榜样学习。
三、结语
责任意识的形成从本质上是一个体验———建构的过程, 认知机制、情感形成机制、价值选择机制和反思机制共同组成了责任意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责任意识无论在内容, 还是在形成过程上都有自己典型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23.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57.
[3][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伊迪伯格出版社,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