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专业

2024-11-09

侦查专业(精选12篇)

侦查专业 篇1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 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仍居高不下, 藏区刑事案件发案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对侦查专业双语人才的需求及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侦查专业汉藏双语人才匮乏, 以青海省为例, 在全省政法系统中, 懂汉藏双语的民警占总数的15.6%, 兼通汉藏双语并具备双语文字能力的民警仅占5%。而青海藏区 (六州) 面积为69.6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96.6%, 一些地区90%以上都是藏族农牧群众, 发展侦查专业双语教学迫在眉睫。从侦查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培养等方面, 探索培养符合藏区工作特点的侦查人员, 构建公安院校侦查专业汉藏双语教学新体系, 对培养侦查专业双语人才、改革公安教育意义重大。

1 构建侦查专业双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是对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设计, 是决定学生培养规格的依据, 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决定了具体课程建设的科目和建设的标准, 因为不同的课程其课程建设的内容不同, 具体的课程建设是总体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的支撑点, 没有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的课程建设就可能偏离方向,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侦查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应侦查实践需求, 而汉藏双语侦查课程体系尚未构建, 如何根据汉藏双语特色和学生实际进一步改革、优化原有的侦查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适合侦查专业汉藏双语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新体系, 是研究侦查专业汉藏双语教学体系的基础。

1.1 打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依藏区刑侦民警能力需求确定专业课程

侦查专业汉藏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原有专业相关课程的藏语翻译过程, 而是根据实战部门的警务需求, 确立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支撑的关键所在, 明确刑事侦查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动态设置专业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首先, 要根据藏区民警从事的业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出发, 提高其岗位核心能力;其次, 对传统的侦查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梳理, 确立适合藏区工作需求的专业的核心课程;再次, 对专业核心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保证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课程设置可打破传统的系统模式, 注重藏区侦查人员的能力培养, 课程名称可依据实际需求而定, 教学上强调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环节, 真正做到“少而精、精讲多练、务实、操作”。

1.2 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使侦查专业课程设置更具双语特色

公安院校侦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原有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警务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几大类, 其中具体课程多达二三十门, 而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少, 其中, 实践训练及素质提高与拓展没有考虑到, 对藏族学生的双语教学也没有深入思考;2008年, 公安教育改革后, 课程体系有所改变, 大大提高了专业课时的比例, 相应增设了课内实践课时, 更加贴近实战。但侦查专业汉藏双语课程新体系没有构建起来, 只是在原有的侦查专业课程中使用了双语进行讲授, 没有突出藏区刑事侦查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构建动态的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 应改变传统的侦查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按教学平台、教学模块、教学板块和教学专题四个层次设置, 按各课程培养能力的不同, 将其分别列入四个层次之中。其次, 在课程结构体系各平台中依据藏区刑侦民警岗位核心能力来确定相关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中突出双语侦查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后, 在课程内容上要结合双语学生的汉语、藏语能力水平动态地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课时, 从而更加突出双语侦查的特色。

1.3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使“专业”与“双语”有效结合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内容要有先进性、科学性, 要及时反映侦查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当前侦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迟缓, 基层实战中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不能及时补充到专业教学中, 重知识的传承, 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虽有创新但力度不大, 还未摆脱体系化教学的模式。而侦查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内容研究始终处于起步阶段, 停留在简单的对传统课程内容的翻译过程中, 不能突出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 教学内容设置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出发, 要从双语教学对象自身语言条件出发, 充分考虑藏区公安实践的需求, 在强化侦查方法、措施、手段培训的同时, 注意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在教学中的渗透, 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战, 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侦查双语教学面向法治、面向实战、面向现代化。

2 加快侦查专业双语教材体系建设

侦查专业双语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侦查专业汉藏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 也是双语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环节。科学的侦查专业双语教材对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拓宽专业面,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双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这部教材建设尚未起步, 侦查双语课程还延用着汉语侦查专业相关的教材, 如何针对双语教学对象, 结合侦查专业需求, 建设汉藏双语教学新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材建设不仅要体现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还要重视教材的逻辑性、准确性、概括性等特点, 同时还应突出侦查专业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2.1 教材的自学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首选资料, 教材是否通俗易懂、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学生自学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侦查专业双语教材在内容选取、内容编排、案例选择上要精益求精, 在注重学生知识传递过程中, 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通过自学提出疑问, 寻找知识要点,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还能通过自学知识要点提示学生对拓展知识的学习与补充。

2.2 教材的创造性

侦查专业双语教材不仅要体现公安特色, 适合公安侦查的实践, 同时还应注重双语学生特色的设计。教育部统编的公安院校通用侦查教材, 这类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能够体现侦查的基本理论及学术动态, 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但理论性较强, 针对性较弱, 其内容结合公安实践少, 这就削弱了该课程对侦查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应有作用。侦查专业双语教材要有公安实践支撑的鲜活的知识体系, 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要注重方便双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注重激发双语学生对侦查专业学习的兴趣, 更要注重培养未来的执法者执法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 双语教材的创造性是不应忽视的问题。

3 重视师资培养, 提高公安双语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实施侦查双语教学, 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举足轻重, 当前, 全国公安院校侦查专业双语教师人员短缺, 而这些有限教师的侦查实践能力较弱。很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而侦查专业的教学, 教师不单纯是课堂上的授课者,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要通过精讲、辅导、指导练习与实践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的标准, 这就需要加快培养侦查专业的汉藏双语教师, 提高现有的侦查双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1 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随着公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公安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更新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观念, 培养能教、能练、能战的双语教师专业队伍成为当务之急。首先, 要转变理论化教学的师资培养观念。打破教师以课堂书本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性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把传授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训练、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其次, 要拓宽双语教师的知识面, 多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 让教师最大限度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经验, 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再次, 搭建有效的双语教师实践的平台, 多让教师参加实践, 使实践锻炼不流于形式, 教师真正成为基层的重要补充力量。最后, 从基层选拔优秀的双语民警充实双语教师队伍, 使这支队伍真正成为能教能战的双语教学力量。

3.2 加快公安院校汉藏双语学生的培养工作

侦查双语教师的选拔培养主要可以从优秀双语毕业生中选拔并进行师资培训, 同时也可以考虑选取法律类的双语教师送到公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结合基层实践锻炼, 尽快提升侦查专业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

3.3 现有侦查专业双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以适应教学方法改革需要

侦查专业双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走素质之路, 走实用之路, 走理论和实践结合之路。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际情况为导向, 以操作为手段, 以能解决问题为目的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在知识结构上, 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了解掌握侦查专业发展和公安实战部门新动态, 随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侦查实践。

4 改革教学方法, 研究侦查专业双语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是实现侦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活动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为基础, 学习的目的是有利于实践, 这是当今国际教育的新理念。侦查专业双语实践教学如何开展, 是该专业双语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便于知识的实践, 便于知识的掌握、便于规范执法的学习是侦查专业双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

当前, 公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双语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都是制约公安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侦查专业双语教学应当从实际出发,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原则, 以点带面, 先部分后整体地灵活地设置多种教学模式。

4.1 课堂单项教学训练模式

课堂单项教学训练模式, 就是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课堂讲授后, 立即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 再现实践活动情境, 使学生设身处地的积极参与,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共同研讨, 通过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训练法能帮助双语学生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讨论, 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 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同时,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 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的不足, 通过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最终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堂单项教学训练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 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 学生应有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 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 还应该保证课堂上有时间开展训练;最后还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 避免草草收场, 达不到预期效果。

4.2 模拟实践训练模式

模拟实践训练模式,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开展模拟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 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 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对阶段知识和课程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

模拟实践训练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案情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案例为蓝本, 设计案发的时间、案发的地点、现场情况、侦查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及确定嫌疑人的依据。模拟接近现实, 这样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并能真正感受到案件侦查的情景。同时, 该项教学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总之, 课堂单项训练法和模拟实践训练法, 在激发双语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思维活动及实践动手能力方面, 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空间, 不仅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生动, 而且还能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 对于双语学生而言在理性认知的同时, 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知。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 实现了真正的课堂角色互换, 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学生兴趣学习、自信学习创造了条件, 真正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摘要:侦查专业“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从公安院校侦查专业汉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及教学模式建设等方面, 对侦查专业汉藏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侦查专业,汉藏双语,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立峰.公安院校侦查教学改革途径探索[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8 (3) .

[2]韩铮.侦查教学贴近实际的思考[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 2009 (1) .

[3]宁坚刚.对我院汉藏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4]王嘉毅, 许洁英.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 1999 (3) .

[5]才果.对青海汉藏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6]益西邓珠.论汉藏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7]王卫国, 李晓鹏.关于青海省汉藏双语政法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侦查专业 篇2

从总体上来讲,侦查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但比较稳定,随着公安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对高素质的侦查专业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侦查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会继续看好。目前有不少学校已开设了侦查学方向的研究生点,如有意对侦查学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攻读侦查学专业的研究生。

侦查学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在公安类专业中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个专业就全国来说需求量是最大的,而这个专业的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可以胜任一些非本专业的公安工作体能训练是必需的,好的身体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侦查员或者说警cha的首要条件。该职业方向要求你必须要能吃苦,而且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心理素质必须要过关!外勤只是警cha任务的一种一种普通任务,大多数只是巡逻任务或者维持治安而已,算是比较轻松的。至于要求,主要包括体能,身体,政治等方面,具体可以看公安类专业招生须知!

本专业就业最好的地区排名:深圳、东莞、西安、武汉、杭州、成都、朝阳、重庆、南京。截至6月28日,本专业平均薪资为3679元。

侦查专业 篇3

职务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在当前腐败现象中越来越严重和突出,也是当前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恶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我党反腐败斗争重点打击、惩治和预防的对象。

在实践中,职务犯罪活动往往是事先有预谋,事后又毁灭证据,再者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作案时有发生,一些犯罪分子横向联系或者上下串通,有的还与黑道结盟甚至与国外违法犯罪分子相勾结,因此,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应当掌握职务犯罪的特点、侦查所采取的强制措施以及侦查谋略,才能更好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领域进一步拓展

职务犯罪案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不仅党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而且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中也存在,同时也向一些新的经济领域、权力领域及资金密集行业蔓延,以往被人们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有了职务犯罪活动的足迹和身影。

(二)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和多样化

现阶段,犯罪分子作案的手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规避法律的能力不断强化。笔者认为,以开办公司的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以赌博形式收受贿赂,以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之类的案件,由本人办事而由其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收受贿赂物品不办理权属变更等行为均属于职务犯罪。

(三)犯罪活动群体化

职务犯罪活动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群体化作案现象日益突出,有专家将职务犯罪比喻为从地下的“马铃薯现象”发展到地上的“葡萄串现象”,在近期出现的报道中,常常是查处一案往往带出一串、挖出一窝。犯罪分子采取上下勾结,共同策划作案的现象日益明显。

(四)犯罪行为跨区域化、国际化

伴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跨国境作案、与国外犯罪分子共同勾结作案或者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好处、作案后向国境外转移赃款甚至事先将妻子、子女及财产转移国境外等现象日益突出。

二、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强制措施

职务犯罪侦查中使用强制措施,对防止职务犯罪嫌疑人继续实施危害社会或者妨碍侦查活动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强制措施有:

(一)拘传

是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常的方法,它不必以传唤为前提,只要是侦查需要可以直接采取拘传,拘传应当由检察长批准,可以由检察人员或司法警察执行。笔者认为,在日常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执行拘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拘传的时间有哪些限制。在一般情况下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但是在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笔者认为,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需要采取拘留逮捕还尚未拘留逮捕的,拘传措施实施后,一般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应当采取拘留、逮捕的才可以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办案人员应当严格把握。

(2)拘传时间的如何计算。拘传时间是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开始计算,不是从检察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宣布拘传时起算,也不是从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开始讯问时起算,这一点办案人员应当牢记。

(3)連续拘传的界限如何划分。这个界限争议较大,笔者认为,两次拘传的间隔时间,至少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正常生活,如有必要的休息时间、吃饭时间,同时结合个案,如犯罪嫌疑人个人的情况、侦查紧急的程度等来确定两次拘传的间隔时间。

(4)拘传的到案地点如何确定。由于拘传只能在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地点进行,因此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若与犯罪嫌疑人不在同一个市、县的,则应当与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的检察院联系,以便在当地指定拘传的到案地点,而不能将其带回本院。

(二)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保证人保证,一种是保证金保证。笔者认为,在取保候审适用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抓紧对案件的侦查,在取保期限届满案件仍不能侦查终结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

(2)严格执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的规定。无论是保证人还是保证金都应当由公安机关来执行,特别是对保证金的收取和保管,一律由公安机关负责。

(3)防止因取保候审不当影响侦查工作顺利进行。办案机关在适用或者变更、解除、撤销取保候审措施时,应全面正确地分析把握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是否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核心要件,如果认为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就不能轻易适用取保候审。

(三)监视居住

笔者认为,在监视居住的适用中应当注意加强防范被监视居住人在监视居住期间的反侦查活动,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话手机的技术应用广泛。笔者认为,执行机关可以对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式对其进行监督,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讯进行监控。

三、职务犯罪的侦查谋略

侦查谋略是侦查人员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职务犯罪行为人及其周围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以往侦查经验而制定的指导侦查活动以获取最佳侦查效果的侦查方法。

(1)上楼抽梯、政策攻心。这是针对某些职务犯罪嫌疑人胆战心惊和做贼心虚的心理所采用的一种攻心计策。办案人员可以利用职务犯罪嫌疑人的特定心理特点展开政策攻势,明确向犯罪嫌疑人指出只有弃旧图新,重新做人才是出路,没有回头路可走,敦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或者是坦白供认自己的罪行,认罪服法。

(2)诱敌深入,一箭双雕。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初期,侦查人员由于还不能准确掌握职务犯罪活动的具体情况,对职务犯罪活动预测往往在在二种以上可能性,这时可以采用一个方法直接达到两个目的或者是二件事情采取同时并举的做法,从而突破案件甚至带出其他职务犯罪案件,挖出串案。

侦查专业 篇4

一、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从外部环境来看, 部分地区地方保护色彩浓厚。我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 在职务犯罪查办过程中, 涉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和一些身居要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时, 检察人员会面临人为的阻力和心理上的压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一旦被查处, 地方政府领导往往持一种谨慎态度。国有企业通常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考虑到可能对经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有时也会对检察机关施加一定压力。

(二) 从队伍建设来看, 队伍专业化特征不强。职务犯罪主体和犯罪手段特殊, 而职务犯罪侦查机关专业特征并不明显。职务犯罪侦查人员与其他单位或检察机关其他部门人员对流情况较多, 并不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就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出身来看, 大多为转业军人和高校毕业生, 缺乏职务犯罪高发领域专业人才。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 也没有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 法律知识培训、侦查技能培训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出职业特点。在侦查技术和侦查措施上, 不仅没有区别公安这一普通刑事犯罪侦查群体的特殊措施和手段, 甚至在侦查技术方面与公安机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 基层检察官上升渠道狭窄, 部分侦查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与行政机关共享职级等行政资源, 挫伤了一部分在检察机关工作多年而未获得相应级别待遇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现状主要存在于基层检察院。基层检察院行政职级与检察干警数量相比相对有限, 导致检察干警上升空间狭窄。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侦查人员群体中, 近年来, 新招录年经干警辞职或调入其他行政机关的现象也在增多。基层检察机关晋职晋级慢, 而招录时相对于一般行政机关来说条件要高, 相对狭窄的职业发展渠道和工资收入水平, 对一些出身普通的年经干警来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二、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检察权不独立。一是经济不能独立, 检察经费依赖地方。检察经费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办案经费三大块, 而这三部分费用基本由当地财政支付。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的领导关系, 主要体现在业务上, 在经费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支持。二是人事不能独立。地方党委提名地方检察院检察长, 地方人大任命, 不仅如此, 地方党委有权决定检察机关的编制数量、行政职级名额、检察官晋职晋级。由此可见, 检察机关的正常运转, 检察人员的个人前程, 均带有地方色彩, 人事和经济上的依附必然导致检察权不能独立行使。

(二) 办案经费限制办案专业化和现代化。由于检察机关办案经费受制于地方政府, 因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察机关现代化建设水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 地方检察机关专业化、现代化建设发展也不平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 职务犯罪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犯罪分子经常通过互联网、手机通讯等现代化手段来进行犯罪的密谋和实施, 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办案装备能跟得上经济发展, 而现行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导致检察机关现代化建设深深地打上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烙印。

(三)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侦查人才培养以“传帮带”为主, 即新人进入职务犯罪侦查队伍后, 其对案件办理的流程的熟悉和案件办理能力的增长主要是在办案实践中的自我学习和摸索, 以及老侦查员的言传身教。实践中, 老侦查员的办案能力和办案方式、办案特长有差别, 带出来的新侦查员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 帮助新入职的年轻侦查员接受系统培训。一些新的经济领域的产生, 也会滋生一些新的犯罪领域, 职务犯罪侦查培训应该做到及时组织, 而不是让侦查人员在办案中自我摸索, 边办案边寻找对策, 一些事前的培训, 比如对犯罪领域基本工作流程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建构设想

(一) 检察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一方面, 将基层检察机关人事权统一收归省级检察机关, 基层检察长、检察官任命由省级检察机关决定, 保证人事上的独立。另一方面, 检察经费由省级财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拨付, 由省级检察院根据需要提出年度预算方案, 报省级人大审议决定后责成省级财政专项支付, 再由省级检察院自上而下按既定预算方案逐级分配经费, 这样既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检察经费不足的问题, 也杜绝了地方政府借检察经费问题干预检察工作。同时, 应该在检察系统内设置直属于党中央的组织系统, 各级检察机关按照党章要求设立党组织, 建立上下级的层层领导关系, 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政策精神, 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实现对检察工作的领导。

(二) 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职业化。一是应该提高招录门槛, 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具备职务犯罪侦查潜质的大学毕业生来充实职务犯罪侦查队伍。二是要建立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完善的职务犯罪侦查培训机制应该包括法律知识培训、职务犯罪多发领域专业知识培训、侦查业务培训、职业操守培训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三是建立科学的晋升渠道, 保持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稳定性。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应该减少流动性, 要尽量减少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向其他部门、其他单位流动, 让有能力的人在为检察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三) 职务犯罪侦查分工专业化。一是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作用, 构建侦防一体化。深入企业进行职务犯罪预防, 鼓励举报, 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广泛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反腐宣传教育, 唤起普通民众反腐败的参与意识, 引导广大民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职务犯罪问题, 形成职务犯罪社会监督体系。二是侦查人员要合理搭配, 人尽其才。要充分发挥每个侦查人员的专长,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做好分工形成合力。三是省级检察机关应该成立有针对性的职务犯罪侦查研究小组, 研究各个领域职务犯罪特点和犯罪手段, 掌握易发职务犯罪的环节, 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理论支撑。侦查研究小组不仅应该包括法律专业人才, 还应该包括税务、金融、计算机等多领域的人才, 为职务犯罪侦查提供理论和专业技术支持。

(四) 职务犯罪侦查技术普及化。加大职务犯罪侦查中技术侦查的使用力度, 适当降低技术侦查使用门槛。省一级检察机关要成立专门的技术侦查管理和实施部门, 核准该省 (直辖市) 的技术侦查申请, 并具体负责实施。要设立专项资金, 为技术侦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用于技术侦查设备的保养、维护和更新, 以及技术侦查人员的培训。技术侦查应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 对于与案件无关的通过技术侦查所获资料在经鉴定后应该及时销毁, 技术侦查专门人员应该签订保密协议, 不允许私自公开或者使用所获资料, 对个人隐私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

(五) 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内部化。检察系统内部应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 约束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 对于案件办理过程中涉嫌违法违纪的侦查人员, 应该先通过内部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涉及刑事犯罪的, 移交有关机关处理。省级检察机关要在现有纪检监察部门的基础上加大规模, 完善和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 对全省 (直辖市) 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监督应该包括廉洁情况、办案程序遵守情况、强制措施的使用情况, 要建立案件跟踪体系和错案追究责任制, 保证侦查权力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开展。

摘要: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地方保护、队伍专业化不强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双重领导的检察体制下, 检察权受制于地方较多, 尤其是人事权和财权不能独立。同时,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侦查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司法改革正探索检察机关省以下实行垂直领导, 在这种背景下, 职务犯罪侦查应该把握时机, 努力实现侦查人员职业化、侦查分工专业化、侦查技术普及化、侦查监督内部化, 全面提高职务犯罪侦查水平, 提升反腐能力。

关键词:司法改革,垂直管理,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杨宗辉.侦查学总论[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9

[2]詹复亮.新刑事诉讼法与职务犯罪侦查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

[3]樊洪, 杨彩霞.职务犯罪侦查手段现代化的理解和应用[J].中国检察官, 2013年第13期.

[4]阮庆红.试析中国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实现路径——以中国检察权政治属性为视角[N].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2013年8月.

[5]王帮元.党的领导之检察独立探析[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侦查专业 篇5

刑事技术是中国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发现、揭露和证实各类犯罪活动为目标的专业。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有着较为完整的组成体系,按刑事技术的专业类别划分为:照相录像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书(含笔迹)检验技术、刑事理化检验技术、法医鉴定、DNA检验、声纹鉴别技术、气味鉴别技术、心理测定(测谎)技术、人体外貌识别技术、侦查通讯技术、刑事模拟画像等。

1、刑事侦查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刑法、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刑事影像学、痕迹检验学、文件检验学、刑事化验学、刑事侦查技术、基层公安机关实习、社会调查。

2、刑事侦查技术专业毕业后具备的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刑事侦查基本理论与技术,从事狱内刑事侦查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

狱内侦查技能。

3、刑事侦查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监狱、劳教所及其管理部门的技术与服务岗位。

浅谈视频侦查在并案侦查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并案侦查;视频侦查;公安机关;革新;并案侦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69-01

一、并案侦查的理论基础

(一)并案侦查的概念。[1]并案侦查,是刑事部门将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行为人所作的一系列案件并联起来,统一实施侦查的侦察措施。一系列案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个或者同一伙犯罪行为人连续进行一种或者多种犯罪活动,构成一批各自独立,而在作案时间,作案手段,侵犯对象,作案痕迹,作案无证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共同特征,可以认定是同一个或者同一伙犯罪行為人所为的案件。

(二)并案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1.侦破案件中发现并案线索困难。由于并案侦查针对的犯罪分子是已经实行了一系列犯罪案件的个人或犯罪团伙。因此,其反侦察意识较强,犯罪后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犯罪痕迹,物证较少,给公安机关在查找并案线索上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确定并案的并案方法局限性较大。目前,公安机关的确定并案的侦查方法有,技术鉴定法,系统分析法,特征比较法三种。由于并案侦查针对的犯罪分子或犯罪团伙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犯罪活动,反侦察意识较强。因此其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相对较少,且发现难度较大。

3.公安机关在确定并案侦查方法上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公安机关在确定并案案件上的方法已经维持了数十年之久。在经济寻思发展,社会大幅进步的今天,犯罪的方法和种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经验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案件的侦破和分析,这也突显了我国公安机关在并案侦查的创新方法上的不足。

二、视频侦察的发展

(一)视频侦查的发展状况。狭义的说,视频侦查是指如何利用视频为侦查破案的服务,其作用和目的是利用视频刻画原件相关的所有信息,以缩小侦查摸排的范围,锁定犯罪嫌疑人。开展视频侦查工作需要一个反复推敲,徐徐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现在全国各地都开始建设视频侦查队伍,其职责是视频侦查和便衣打击,全面负责全市街头抢劫,抢夺,诈骗,扒窃等违法犯罪的打击防范。而最理想化的视频侦查是随着视频侦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大部分案件都在监视之下,即使没有直观反映,也可以通过监控信息,查清案件的来龙去脉。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实现视频侦查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即智能化视频侦查。

(二)智能化视频侦查。目前,视频侦查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警方侦破刑事案件提供了更为快捷且高效的专门手段。不过,面对数量众多、内容庞杂的视频资料,全部依赖肉眼与人力进行识别、侦查,显然无法满足视频侦查技术的要求。因而,随着科学技术在视频侦查领域内的交融与碰撞,使用智能化的视频侦查方法也就成为了这一专门技术的必然趋势。而智能化视频侦查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视频侦查与人脸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智能侦查模式。

具体而言,视频侦查中所运用的人脸图像识别技术,利用了视频摄像探头所采集到的带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在视频中自动检测与追踪人脸图像,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识别与同一认定。除了刑事侦查领域外,户籍调查、治安巡逻、出入境管理等领域中,警方也已运用这一专门技术来核实人员身份。目前,部分国家已力图通过建立计算机处理系统的方式,来实现完全自动化的人脸图像识别技术。

三 视频侦查在并案侦查中的应用

(一)并案侦查中应用视频侦查的意义。

1.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安机关目前在确定并案方法上的局限性。由于犯罪份子反侦察意识不断提高,针对公安机关侦查手段采取的逃避侦查的措施日益多样化,导致了目前痕迹检验,物证检验等相关技术在解决确定并案侦查的案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目前前沿的视频侦查手段,进入犯罪分子反侦查领域的空白部分,对其实施侦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其无法应对,帮助公安机关并案破案。

2.智能化视频侦查对公安机关在并案方法上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我国公安机关在并案侦查的确定方法上的创新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不够。因此,如果能够在当下迅速利用智能化视频侦查手段,鼓励广大基层公安干警大使用,完善新技术,和提出改进的新想法,对促进我国公安机关的应用新技术确立并案与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并案侦查中使用视频侦查的要求。

1.技术升级,设备的更新和不断维护。将智能化视频侦查应用于并案侦查中,首先要要求这项技术的准确性达到一定的标准,防止在利用以后出现并案错误,对案件的处理不仅没有简化,反而导致其变的更加复杂,和办案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对智能化视频侦查在技术上予以提高,如提高摄像头分辨率,成像质量的提高,将提高视频监控资料的清晰程度,更加有利于对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的辨识。其次,我们还要在设备更新和维护上进行一些努力,如设立专门组织,定期检查维护指定区域内的监控设备,对损坏的设备即使予以更换等。并在设备的研发上不断努力,加大其存储的容量,存储容量的不断加大,使得一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可以保存得更久,在视频保存时间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

2.视频监控的资源不断整合。[3]视频监控的安装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营性的保安公司、物业公司以及经营的宾馆、商店个人。不同的主体所选择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的型号不同,日常维护管理的意识也不同,因而要不断整合视频监控资源,使得不同主体安装的视频监控资料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安、服务于犯罪侦查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3.对基层公安干警在并案侦查中使用智能化视频监控进行指导和培训。在智能化视频监控在并案侦查中普及之后,还要定期组织对基层公安干警的培训和相应指导,并组织业务考察,鼓励基层公安干警在办理并案案件的时候使用这一新技术,以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红 刑事侦查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沈臻懿“城市的眼睛”智能化的视频侦查技术[J]检察风云.

侦查专业 篇7

一、侦查监督部门适时介入侦查的优越性

实践中,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选择合适时点介入侦查活动, 是检察机关履行侦查监督职能的一种方式正在被加以推广采用, 表现出了及时有效地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提高办案质量、缩短诉讼时间等优越性。

二、侦查监督部门适时介入侦查的制度构建

(一) 适时介入侦查的范围

侦查监督部门只对重大案件予以适时介入, 为了更好地兼顾公平和效率有必要对侦查监督部门适时介入侦查的案件范围加以限定。本文提出以下几类案件, 侦查监督部门可适时介入侦查。

1.重大涉嫌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案、团伙和涉黑等对社会有严重影响的暴力性的案件;

2.涉及群众根本利益、反映特别强烈的或者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影响恶劣的案件;在本院管辖范围内有影响的案件;

3.案件的性质不明确、争议较大的疑难刑事案件或新型案件;

4.上级部门直接交办的刑事案件;

5.公安机关或检察院认为有必要适时介入的其他的重大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对上述刑事案件的适时介入可以基于以下理由:上述类型犯罪基本涵盖危害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如能对这些社会关注度高, 影响巨大的案件在合适时点对侦查活动加以指导, 可以督促侦查机关尽早组织有力的侦查力量开展侦查活动, 并提高侦破案件效率和诉讼效率。

(二) 适时介入侦查的时间

按《刑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必要的时候, 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究竟何为“适时”?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刑事诉讼的中心, 侦查监督部门提前介入案件侦查的最好时机是在犯罪嫌疑人被确定之时, 这个时点可以认为是“适时”。侦查监督部门如此时介入案件的侦查, 协助找准侦查方向, 引导侦查机关及时准确的对证据加以收集和固定, 可以有效的防止关键证据因办案效率低而灭失。

(三) 适时介入侦查的方式

1.适时介入的启动

适时介入的启动, 即检察院如何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两种方式:

一是侦查机关申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案件侦查。侦查机关对自己侦查的案件认为取证据比较因难时, 可以主动向检察机关发出申请, 要求检察机关的人员提前对取证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 案件侦查机关依据检察机关的建议, 再针对案件侦查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侦查措施, 以达到收集并固定好证据的目的。

二是检察院依职权介入侦查。就是检察机关在知晓发生重大案件后, 除非案件确实涉及国家机密, 经检察机关内部对案件讨论后, 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到案件侦查活动中, 但案件侦查机关却没有向检察机关发出申请, 检察院可以依据法律赋予其的侦查监督权, 主动要求介入到案件的侦查活动中去帮助、敦促案件侦查人员, 以便提高侦办案件的效率。但检察院选择合适时点介入案件和侦查活动, 特别是依据批捕部门的侦查监督职权介入到案件侦查活动中的, 必须要把握好介入案件的尺度。

2.适时介入侦查后的具体工作方式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如何正确引导公安机关取证和以何种方式监督侦查行为, 可以参照最高检的《人民检察院公诉工作操作规程》的规定, 但毕竟批捕的阶段与公诉的阶段对证据的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来看, 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适时介入案件侦查活动的方式:

(1) 协助案件侦查机关确定侦查思路, 对案件侦查的方案提出建议;

(2) 列席案发现场的勘验、搜查、检查和扣押活动;

(3) 提前查阅侦查卷宗,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

(4) 参加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被害人和相关证人的询问;

(5) 参加侦查机关对案件的讨论, 从批捕的角度把握对相关的证据并提出要求意见;

(6) 对法律条款选择适用时存在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外, 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在检察机关设立专门的提前介入案件侦查活动的小组或者指定比较有经验的检察官提前参与案件侦查活动。

摘要: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在合适时点介入侦查是检察机关积极履行侦查监督职能、提高侦查质量和诉讼效率的现实需要, 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做法。但是, 作为一项已经在司法实践中运作的制度, 其在现阶段发展尚不完善, 仍缺乏统一的规则, 从制度化构建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适时介入的范围、时间、方式等方面着手对其予以完善

关键词:侦查监督部门适时介入侦查制度,制度构建,范围,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邓思清.检察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叶青, 黄一超.中国检察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 2003.

[4]林维生.捕诉引导侦查之必要性研究[J].今日南国, 2010.

侦查专业 篇8

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概念是与任意性侦查措施相对的, 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受法律移植思潮的影响, 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均出现了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 强制性侦查措施是强制措施和其他带有人身或财产强制性的侦查措施的总称, 但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中表述的“探索对侦查机关所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来看, 二者是并列关系。 (1) 我们根据强制性侦查措施所限制的公民权利的性质可以将强制性侦查措施划分为对人的强制性措施和对物的强制性措施。前者指《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59条、第61条的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 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后者主要指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文章所称的强制性侦查措施指的是对物的强制性侦查措施。

强制性侦查措施具有主动性、无预警性及强制性的特点, 这就意味着其在行使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扩张性及侵犯性, 如不对其采取制约措施, 可能会对宪法保障的隐私权、尊严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基本实体人权造成极大的侵害。我国目前强制性侦查措施的采取是由侦查机关按照完全的行政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丹宁勋爵曾经指出, “社会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只要这种权力运用得当, 这些手段都是自由的保卫者。但是这种权力也可能被滥用, 而如果它被人滥用, 那么任何暴政都要甘拜下风”。 (2) 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和强化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机制, 有效地控制侦查机关强制性侦查措施的适用, 防止权力的泛化和滥用, 保障公民个人合法权利。

二、强制性侦查措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法中有关于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的规定散见于《刑事诉讼法》第二章四、五、六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四、五、六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四、五、六、七节和其他司法解释中, 缺乏系统的规定, 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 程序启动具有低标准性、单方性

缺乏对相对人权利的保障且决定权和执行权赋予同一主体, 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程序缺乏权力制约。搜查、扣押的启动理由为侦查人员认为有必要或有需要, 是否与案件有关也由侦查人员自己认定。 (3) 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侦查机关有控制犯罪的动机, 不管该行为是否具备相当理由, 侦查机关就可以采取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

(二) 执行程序规定的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根据刑事诉讼法理, 侦查措施的执行程序规定的越细密, 执行的恣意性就越少, 程序正义的精神也就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我国没有对搜查时间进行规定。搜查时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搜查必须在搜查证签发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二是指搜查的具体时间。侦查实践中, 何时进行搜查完全取决于侦查人员根据案情的判断。其次是搜查、扣押的范围过大。搜查证没有指定搜查的空间和物品范围, 在填写搜查证上的搜查范围时, 往往填写的是:“×××的住宅及有关地方”, 在该范围内发现的任何物品, 只要是认为与案件有关, 就可以扣押。再次是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标的物的保管缺乏有效监督。《刑事诉讼法》第193条和、第197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妥善保管义务, 但对保管权属、保管流向以及保管场所等三大要素均未作出规范。实践中扣押物的保管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基层公安机关办案过程中, 一般都由承办人扣押并保管, 承办人手中究竟有多少扣押财物无法知晓, 存在承办人丢失或挪用赃款财物的现象。二是扣押物的保管流向不明确。公安机关各部门一般均享有一定的扣押权限, 但对扣押物却没有一个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对扣押物缺乏统一的保管场所。 (4)

(三) 终结程序缺乏确定性和保障性

我国对搜查证的使用次数并未作出限制, 实践中常有持同一搜查证多次反复搜查的情形。另外, 《刑事诉讼法》第118条规定了对“与案件无关”的物品的退还或者发还。但“是否与案件无关”一般由侦查机关来判断, 实践当中缺乏规范做法, 法律也没有对与案件有关物品如何返还作出规定, 侦查机关对扣押物尤其是赃款赃物非法使用情况非常突出, 有些地方甚至在法院终审判决被追诉人无罪的情况下, 仍然以赃款赃物为名继续扣留当事人财物拒绝返还。

(四) 缺乏对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救济途径

缺乏对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救济途径。犯罪嫌疑人认为公安机关的搜查、扣押行为有错误, 除法定情形外只能先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对侦查机关决定不服或者侦查机关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答复的才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投诉, 然而由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自己否定自己,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应进行赔偿的各种侵犯人身权利的情形中, 没有违法搜查这一项。另一方面, 《刑事诉讼法》第193条和、第197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妥善保管义务, 但对保管权属、保管流向以及保管场所等三大要素均未作出规范。 (5)

三、强制性侦查措施实施中法律监督的缺失

(一) 监督范围和标准不明确

《宪法》第129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刑事诉讼法》第76条规定了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 其监督的范围必然包括对各种侦查活动的监督, 但是除逮捕外, 拘传、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以及搜查、扣押、查封、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均由侦查机关自己决定, 检察机关对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侦查监督权并没有具体的法条依据。由于刑诉法对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具体程序规定的过粗, 缺乏可操作性, 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无章可循, 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 监督机制滞后以及监督方式的被动性

侦查机关享有对逮捕以外的强制措施和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决定权, 无需经过其他机关的批准, 必然导致检察机关无法对这些强制性措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 即便是对逮捕的监督, 由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主要形式是书面审查, 即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报送的提请逮捕的案卷材料进行审查, 而侦查活动违法的情况很难想象能够全面反映在案卷中, 公安机关也会尽量避免在报送材料中体现其自身存在违法的情况, 这就使得这种审查只是流于形式。 (6) 这反映了检察机关监督方式的被动性, 检察机关难以主动预防和及时纠正侦查机关的不当侦查行为。

(三) 监督手段乏力, 没有规定程序性制裁措施

即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搜查、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 (试行) 》中明确了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主体地位, 其中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于受理的投诉审查完毕, 认为侦查措施可能存在违法情形的, 要求侦查机关说明采取侦查措施的情况和理由。侦查机关发现侦查措施存在违法情形的, 应当立即纠正并将纠正情况书面通知检察院, 但是对于侦查机关不配合的制裁措施并未作出规定。

摘要:强制性侦查措施直接涉及公民人身、财产、隐私等多项权利, 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搜查、查封、扣押等强制性侦查措施做出系统性规定, 缺乏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现行有关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监督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尚存在监督内容和标准不明确、监督机制滞后和监督方式被动、监督手段乏力、自侦案件监督缺失等问题。我国应当明确侦查监督的价值取向, 着重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 构建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控制体系。

关键词:强制性侦查措施,法律监督权,侦查监督,非法证据排除

注释

1 谢财能:《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概念应予规范》, http://10.11.0.23/iweb-qwjs/view.jsp?DMKID=655&ZLMBH=3&BH=65389。

2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 李克强, 杨百揆, 刘庸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09页。

3 (4) (5) 朱吉龙:《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保障》, 载《公安研究》, 2009年第4期 (总第174期) 。

侦查专业 篇9

公安业务教学中如何解决好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应用的结合问题是公安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实践形式,更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等要求,促使可以远程的、基于网络仿真的训练模式建立想法的出现。

1.1 侦查实践彰显侦查初讯重要性

侦查活动中,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法定的一个程序,侦查初讯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侦查初讯作为典型的程序性手段,对查清案件事实和收集证据及审案线索具有重要的作用。侦查初讯成功与否,对于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法律的正确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1.2 侦查初讯在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简单模拟不全面、不真实、难以提高综合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讯问模式及旧的侦查活动受到重大的影响和挑战。公安专业教学如何利用便捷的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采用多媒体仿真的高效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切实的尝试。

1.3 大型实景三维游戏的启发

实景三维游戏是把实际与虚幻体验相融合的一种方式,是现在生活体验的“前期展览”。如大批玩过网游的“粉丝”都积极参与网络游戏情境旅游(俗称网景游)。在现实环境中以网络游戏中地图作为基础,创建出游戏内的场景、设施以及对应环境的实景,让旅游者像在游戏内部存在一样,进行实地、实景技能应用。使旅游者能够在实际中体验到虚幻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正是由于公安业务实践和教学中存在问题解决的需要、实景三维游戏的启发,产生了研究和建立网络仿真训练侦查初讯的想法。

2 类似网络仿真训练的情况调查

2.1 电脑游戏对操作者的训练

通过电脑游戏的方式进行操作训练是有效的。如排雷游戏,笔者认为最初感受是对使用鼠标的训练,然后才是逻辑分析、判断等内容的训练。驾驶汽车和飞行训练游戏中所用到的训练模拟器就是一种操作动作型的模拟仿真。如“模拟城市”等智能加动作操作型的模拟仿真大型游戏的内容更广泛、情况更复杂。从小型游戏到大型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配合、从简单游戏到复杂游戏、从二维游戏到三维游戏,要求的不断提高也使这些电脑终端的操作者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2 实用性的电脑模拟仿真训练与对抗

电脑游戏的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军方的重视。发达国家早在90年代就已经运用电脑游戏模拟“虚拟战场”对士兵进行训练了。几年前中美进行的电子对抗演习就是以网络仿真的形式进行的。2003年末,“阿尔法”特种部队应用电脑模拟手段,凭借着模拟出的数据制定作战计划后,安全地救出被恐怖分子挟持在俄罗斯文化宫的人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据报道,美军在对伊战争中战后的统计,未参加过对抗游戏训练的人员首次执行任务生存概率只有60%,接受过游戏训练的人员生存概率提高到90%。游戏可以供给被训练的军人一种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出“人工虚拟氛围”,让训练的军人们在相对逼真的战争氛围(尤其是模拟未来战争氛围)里开展“现实”的练习。模拟手段解决了现实中实战的预案设计和预演。

3 网络仿真训练的优势分析

3.1 运用电脑模拟技术能够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传统的、常规的模拟训练中会有时间以及空间等因素的抑制,可能会因为验证一个实际操作必须要进行多次的重复演练,如此下来,不但耗费的时间长,同时其费用也十分高昂。假如训练的初始阶段使用电脑模拟技术,就能增加全面性、缩短训练时间、降低训练成本。同时能够利用反复的演练或者单次的演练很多种方案。

3.2 运用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借助先进的网络仿真技术和课件资源,有效构造出“仿真虚拟初讯场景”,学员能够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参与模拟教学,向同行、有经验者或老师请教,与同学进行实时探讨,研究和试验不同的技术实施方案及其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灵感突发的时候,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记录和交流,会激发和调动集体的智慧和能量,更好地完成训练的任务和工作。

3.3 运用网络模拟可以进行真实对抗

许多军事研究机构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运用网络模拟可以进行真实对抗。借助构建的虚拟现场环境,模拟对抗演练平台来实现模拟作战的情形,不仅能够提升受训者技能和素养,还能进行多种对抗训练。

3.4 运用网络模拟可以进行在线指导及主导仿真训练

通过仿真环境组织对抗演练,组织操控和指挥者、可以在线指导、指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制造矛盾,激化矛盾,使参与训练的双方冲突更激烈,氛围更紧张,情形更逼真,塑造出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训练场景。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训练方案为主线,根据训练的过程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根据情况调低技术难度,达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

3.5 运用网络模拟可以进行总结、回顾

借助网络和电脑技术的强大存储功能,使得网络模拟可以不受限制地再现出来,通过视频功能展现训练的细节和过程,提供认真分析和总结的条件,对训练的整个过程、细节和个人作用加以回顾进行纠正和规范,以有效避免再次出现失误,取得训练的成效。同时也便于进行总结、回顾参训人员的训练效果,改进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促进仿真模拟训练的发展。

3.6 变枯燥的学习、训练为趣味性体验

网络仿真训练可以变枯燥的学习、训练为趣味性仿真体验。将数字化的仿真训练场景及相关环境、设施和设备,以逼真动态形式生动地呈现在参训者面前,在虚拟仿真平台中,仿真出现的各种环境、道具、季节、人员,使参训者置身于仿真的模拟系统中,体验训练过程带来的真实感和明确的震撼。虚拟仿真平台就能集趣味性、知识性、掌握技能的应用于一身适合于现代人的习惯和兴趣爱好。

4 侦查初讯网络仿真训练可行性探讨

讯问是当今公安院校侦查业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业务活动。侦查初讯是讯问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侦查讯问的基础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或是公安预审业务的实践当中,都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仿真训练的建立对于这一业务活动的学习和掌握是切实可行的。

4.1 解决模拟人员主观干扰的问题

模拟讯问是培养学员模拟实战的一种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如很多模拟讯问由于模拟者的内在动因影响,没有实质性地贴近真实感觉进行深入模拟,存在一定的主观干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模拟者扮演的角色不够深入生活。在具体的模拟讯问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所有的角色都是由共同学习的学员来担当,由于学员之间都彼此相互了解,很难入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真实感觉和场景的体现。第二,模拟讯问程序和模拟讯问内容没有充分地相结合。在模拟讯问前如果学员对模拟讯问课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和没有得到有关教师的指导,就会导致学员在模拟讯问过程中只匆匆地走完讯问程序,却没有掌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法和技巧。

4.2 编程技术成熟并有可资借鉴样本

当今,侦查讯问数字仿真重构理论已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重构技术等获取了在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相应支撑软件的出现,使信息科学与侦查讯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于侦查讯问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虽然侦查讯问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的技术支持还不趋向成熟,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考虑其中的核心技术就可以完成侦查讯问仿真教学的目的。较为经济可行的方案是利用现有的高档计算机,把相应的网路技术和仿真软件相互融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侦查初讯数字仿真,同时也可用于侦查讯问的某一个特定过程。而且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成熟,以及丰富的可资借鉴样本,都为侦查初讯仿真模拟提供了借鉴。

4.3 具有侦查初讯教学训练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侦查初讯教学训练经验。侦查初讯专业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为网络仿真训练提供各种条件。

一是具备警学相结合的基础和条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批准,让公安预审教师参加有关的公安预审业务会议,对公安机关的预审现状有所了解和熟悉;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大的案件,公安预审实践基地的办案单位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共同审讯,充分发挥出专业教师的特长;专业教师与基层公安机关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安预审部门将成功审讯的案例提供给专业教师参考。

二是人力资源齐备,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和编程技术的人才相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去学习审讯经验,并邀请骨干预审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请编程技术人员对模拟审讯过程进行数字模拟。

三是素材条件充裕。拥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的基础,学院前身于十多年前开展综合训练,并设置了侦查初讯训练的项目,主要有“模拟讯问”和“模拟犯罪现场勘查”等,是“侦查初讯学”和“犯罪现场勘查”理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四是形势发展需要,学院支持。提倡教学改革以来,学院对实训课程所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有大幅度的增加,陆续开设了侦查技术实训和刑事侦查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在侦查初讯和模拟勘察等实训课的效果来看,教学大纲完备、模拟实训实施方案详实、业务教材丰富权威、教学实践指导的经验积累等等,已具备了网络仿真训练实训课的基础。

五是网络仿真模拟训练的资源丰富,有大量案件审理材料和实战部门及人员可提供的成功经验和素材等资料为蓝本。具有一批业务能力强,热情高、团队意识好的计算机和公安预审专业教师。

5 侦查初讯网络仿真模拟训练设计举例

侦查初讯模拟训练内容涵盖模拟仿真、虚拟场景和训练内容三个方面。要想通过模拟仿真训练的方式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就要让训练者处在相应的训练环境中,被虚拟场景所吸引并产生兴趣,然后才能全身心投入模拟过程。在模拟训练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电脑游戏还是模拟仿真,其实大家最为关注的还是模拟的效果。不论是认知还是训练,最终所关注的是参与训练之后的结果,是训练前后对参训学员带来的变化和提高。

根据上述事实,在构建侦查初讯网络仿真训练模式探讨的基础上,可以构建成型的仿真系统。初步设想拟建系统采用VR技术、仿真技术和分布式交互通讯技术,实现对侦查初讯专业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计算机模拟仿真训练系统。构建内容见图1。

侦查初讯网络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仿真逻辑、模型设计、代码实现、系统集成等步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的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5.1 场景建模

为了构造一个真实的虚拟化侦查初讯教学环境,要按照系统分析真实体现场景,场景建模所用主要是3DMAX系统。

5.2 场景仿真

业内常用的VR场景仿真软件有Converse3D、multisim、softimage、maya等,其中EON Studio较为完善。EON Studio是一种依据图形使用者接口,主要设计实景程序,常在教育训练、数字旅游、建筑空间等领域应用。研发步骤包括输入3D对象,通常这些对象会先由3D绘图软件完成,如3D Studio MAX、Lightwave等等,或者CAD应用软件如ArchiCAD、ProENGINEER、AutoCAD等。最后,EON程序档案可以经由网络或封包展示,也可以与其它支持微软ActiveX组件的工具进行互动,(PowerPoint、Word、Macormedia、Authorware、Director、Shockwave、Visual Basic等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侦查初讯仿真模拟系统可以作为公安预审课程的新型教学组件,参与教学,使学员通过网络仿真系统达到学习、掌握、提高和练习实际技能的目的。通过观摩审讯场景,感受讯问范围,亲身体验,回顾总结等环节,加深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技能的提高,进而更好地把握初讯基本技能和技巧。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和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一模式还将为相关的业务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训练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实训与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模拟训练还将有新的课题在等待人们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希黔,张利.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施工技术,2001(8):31-32.

[2]王树杰,张继伟,肖成志.Windows环境下虚拟仿真界面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6(10S):140-142.

[3]杨宏伟.虚拟仿真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38-39.

论诱惑侦查 篇10

虽然诱惑侦查在各国的犯罪侦查活动中都早已有之, 但其作为专业术语, 对我国的法学界来说可能还有点陌生。严格考究, 它直接引鉴于日本的犯罪侦查学界, 而溯源于美国。由于是舶来品, 我国学界对其概念界定也纷争不断, 但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诱惑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者获取侦查线索及情报, 以实施某种有利可图的行为为诱饵, 暗示或引诱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待犯罪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 拘捕被诱惑者的侦查方法。

诱惑侦查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当时国家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犯罪行为日趋多样化、隐蔽化、组织化和高智商化, 特别是新型犯罪类型的出现使传统的侦查方法在案件突破和捕获犯罪嫌疑人方面显得步履维艰, 而对于一些隐蔽性极强的犯罪, 侦查机关往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 对于潜在的追究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引诱, 诱导其犯罪或者为其提供犯罪的现实机会, 然后才能将其逮捕、起诉。在此大背景下, 诱惑侦查被逐渐广泛的运用起来。

2诱惑侦查的分类及其标准

依据通说, 诱惑侦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意诱发型”, 即由于侦查机关的诱导, 行为人才产生犯罪的意图, 并进而实施犯罪。二是“机会提供型”, 即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有犯罪的意图, 侦查机关的诱导只是为其实施犯罪提供现实机会。第一种情况下, 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 它的基本特征是:被诱惑者虽被侦查者认为是犯罪嫌疑人, 但实际上他并无犯罪意图, 而正是诱惑者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刺激行为使他在强烈的诱惑下产生犯意, 进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例如, 某人开始并没有贩毒意向, 但在警方人员的诱惑下产生了牟取暴力的念头, 于是以身试法找来毒品与警方人员交易因而以贩卖毒品罪被警方逮捕。在这种诱惑侦查中, 并不存在有犯罪倾向的嫌疑人, 侦查人员的行为在整个案件中起了主导作用, 实质上与教唆或鼓励无罪的人犯罪无异, 所以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都倍受置疑。第二种类型则正好相反, 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犯罪倾向或者已有先前犯罪行为, 而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犯罪实施的客观条件和机会, 所以称之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它区别于前者的明显特征是有明确的诱惑目标, 该目标人具有重大的犯罪嫌疑, 侦查者的行为旨在诱使潜在的罪犯现身或犯罪行为的暴露, 诱惑行为充其量只是强化了犯罪嫌疑人固有的犯罪倾向, 而不存在诱人犯罪的可能。例如, 警方得知有一伙长期从事贩毒活动的团伙最近欲进行交易, 便让警方人员化装成买家用高额价格与从交易, 在交易时将此团伙人员一网打尽。在这种情况下, 警方并没有诱发本来没有犯罪的人员去从事犯罪活动, 而只是给那些犯罪人员提供了机会, 因此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中诱惑者积极主动的行为相比, 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诱惑侦查不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产生主导作用, 也就避免了引诱无犯意者犯罪的弊端。对于前者, 各国均持否定立场, 对于后者则大多持肯定立场, 这实际上也就是对诱惑侦查提出了一个基本一致的底线要求, 即:国家不能为了侦查、追诉的需要而教唆一个本来无意实施犯罪的人去犯罪?

从概念上把握诱惑侦查的类型似乎不难, 但要具体区分两者之间的界线, 又以什么为标准呢?国外的学术界和司法界对此有着长期的争论。主流的观点有两种, 即“主观标准说”和“客观标准说”。“主观标准说” 以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倾向为依据, 而“客观标准说”以诱导行为本身性质为判断标准, 孰是孰非, 几十年来在理论界可以说是争得不可开交。按前一种标准, 如果认为警方侦查属于犯意诱发, 需要由被告方先提出受到“陷阱”引诱的证据, 然后由公诉机关证明被告人本来有犯意, 而且须排除合理怀疑;而后一种标准则意味着证明责任完全由被告方承担。这是关系到诱惑侦查是否违法和被告人提出的陷阱抗辩能否成立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 以上两种标准各有其合理的因素, 主观标准说把握住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予以考察, 客观标准说则注重犯罪嫌疑人的现实行为,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考察。但两者并不全面, 应该把主客观的标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及客观结果, 使其更符合刑法学上的普遍分类。

3诱惑侦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对诱惑侦查行为, 各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否就失去了评判它合法与否的必要了呢?因为按照通常的逻辑, 法律上没有肯定的就是违法的, 其实这种结论从法理上分析未必正确。如果说合法即指合乎法律的明确规定, 人们只能在这一界限内活动, 那就同时意味着立法者对一切合法行为在法律上已经穷尽列举。然而要使立法涵盖一切合法行为,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穷尽法律规则仍找不到答案的时候, 此时我们就不得不求助于法律原则。从法理学的观点来看, 一切行为只要符合法律原则的规定都可以推定为合法。由是观之, 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是我们对某一行为的性质做出理性评判的最高依据, 而有局限性的法条只是一个参考。而这个法律原则, 笔者认为是:揭露犯罪、同犯罪作斗争, 是侦查机关天生的职责, 但不能为此目的而诱人犯罪。此外, 诱惑侦查从性质上说仍是一种任意侦查 (需要犯罪嫌疑人的自愿配合) , 没有法律上明确规定也不可能在法律上事先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以有学者提出任意侦查不适用“法定原则”, 对任意侦查必要性的掌握, 需要根据正当程序的精神因案而异地进行具体判断。打击犯罪的需要, 特别是现在社会犯罪率日益高涨, 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侦查机关有必要也有权力使用一些特殊的侦查方法, 当然这种侦查方法应首先是不违反法律的, 其实其目的是正义的。对于“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 侦查机关的诱惑行为并没有违背犯罪者的根本动机, 而是为其施实此种犯罪目的提供了机会而已。因此笔者认为此种侦查方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容置疑。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行为无异于给清白者准备好了火炕, 然后警方一步一步引诱其纵身跳入。这无疑严重侵犯了被引诱者的合法权益。合法的诱惑侦查不仅对打击犯罪来说功不可没, 而且是符合法律的原则, 但诱惑侦查的微妙之处也在与一旦超越了应有的限度, 则走向了法律的反面。从根本上说, 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已经背离了现代诉讼 (包括侦查活动) 的公正价值, 有损于侦查机关的道德责任和国家机关的政治威信。它不仅违背了法律精神, 也违背了社会的价值标准。

4诱惑侦查的法律规制

诱惑侦查的实施, 对于侦破案件的确直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打击犯罪的效率也较高, 其这一点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此种方法一旦被侦查机关滥用, 则可能成为侵权公民权利的黑手。所以各国普遍地对诱惑侦查从放任到规制, 逐渐形成了一套将诱惑侦查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的制度。笔者认为, 对于“机会提供型”的诱惑侦查, 则规定其是适用的条件, 并在立法上予以肯定, 使它真正有法律的依据。对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 鉴于其违法性, 应当被坚决地予以排斥。我们可以对现行欧美国家在此方面的法制规范进行借鉴, 并参照我国当前的形势及特殊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诱惑侦查适用范围

诱惑侦查乃是出于侦破特殊案件的需要而产生, 因为隐蔽性极强的案件很难侦破, 特别是无被害人的犯罪, 不可能依靠传统的被害人控告、揭发找到突破口, 于是诱惑侦查在侦查此类案件时方成为必要之手段。如果任意扩大适用的案件范围, 则不免有滥用侦查权之虞, 所以对诱惑侦查范围严格限制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笔者认为, 首先, 诱惑侦查应适用于具有相当隐蔽性而极难侦破的案件;其次, 只能针对“无被害人”的公诉案件, 因为对有被害人的案件进行诱惑侦查危险性太大, 不能确保人身“诱饵”的绝对安全, 不宜采用;再次, 必须是有严重危害性的重大刑事犯罪 (如毒品犯罪、走私犯罪、伪造货币犯罪等等) 才可进行诱惑侦查, 而不宜对政治职务犯罪采用诱惑侦查。

4.2诱惑侦查适用对象

诱惑侦查的对象, 本身就是区分不同类型诱惑侦查的标准之一, 在“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中, 对象的确定意味着该诱惑侦查是否方向明确, 有的放矢。从理论上看, 凡是强调镇压犯罪之必要的观点, 均对诱惑侦查对象采取比较宽泛的主张;而凡是强调人权保护、程序正当的观点, 均对诱惑侦查对象采取严格限制的主张。例如, 美国《关于秘密侦查的基准》中规定, 被确定为诱惑侦查对象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根据情报提供者及其他手段获得的情报, 足以怀疑对象有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可能实施同类违法行为的迹象时; (2) 有关违法行为的机会的构成, 包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被诱惑乃至被直接鼓动的对象, 具有实施计划性违法行为的倾向。日本为了防止侦查机关滥用诱惑侦查, 在司法运作中也将运用诱惑侦查的对象限制于“正在实施犯罪或有犯罪倾向的人”, 以保障宪法所保护的包括个人隐私权 (privacy) 和自律权在内的国民的人格权不受侵犯。 在我国, 对于侦查权的控制不尽如人意, 所以也应当对诱惑侦查的对象进行严格限制。笔者认为, 借鉴国外立法例, 诱惑侦查的对象必须是“有合理根据或足够理由表明正在实施犯罪或者有重大犯罪倾向的人”。

4.3诱惑侦查的程序控制

由于具体案件的条件灵活多变, 对于适用诱惑侦查的范围、对象、行为方式的判断可能因人而异, 因此设立统一的诱惑侦查适用的程序控制是必要的。首先, 法律必须对适用诱惑侦查的案件设置一个审批程序, 通常由侦查人员就具体案件的条件提出申请, 说明必须运用诱惑侦查的理由, 然后获得中立的第三方 (如预审法官) 的许可, 并记录存档;其次, 实施诱惑侦查时可以由检察机关对整个活动的行为是否违法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如果认为诱惑侦查可能诱发无辜者犯罪的话, 可以建议侦查机关终止诱惑侦查, 侦查机关如有异议, 可由法官进行裁决。当然, 鉴于侦查活动的迅捷性, 对其采取的控制程序应尽可能简化, 即从严从简把关。

摘要:诱惑侦查不同于常规的侦查方法,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侦查机关对于犯罪的发生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 即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没有侦查机关的参与就不会被发现, 甚至根本不会发生。所以, 在实践中运用诱惑侦查行为必须慎思慎行, 既要明确其概念和分类标准, 又要对其合法、合理性有所把握。针对合法、合理性的诱惑侦查行为要进行法律规制, 使其在法制轨道上更好地服务于案件侦破活动。

关键词:侦查,诱惑侦查,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马跃.美、日诱惑侦查法理之概观[J].人民司法, 2000, (7) .

[2]龙宗智.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探析[J].人民司法, 2000, (5) .

[3]何家弘、龙宗智.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A].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1.

[4]何家弘.证据学论坛[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5]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侦查专业 篇11

关键词:技术侦查措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完善

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设了“技术侦查措施”。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根据侦查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并增加了严格规范技术侦查措施的有关规定,但如何将技术侦查措施运用于职务犯罪案件中,是摆在各级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基本理论

1.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

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利用科学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来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的侦查措施的总称。包括监控、全程录音录像、拍照拍摄、电子定位、网络监视、信息数据恢复等等。技术侦查措施偏重于侦查手段的高技术含量,此处的技术并不同于侦查人员在办案实践中所积累的办案技巧、办案经验,而是指科学技术衍生下的科技手段、技术设备等

新《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作为专门的一节列入其中,从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使用主体、适用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制。同时,因应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公安部也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进行了修订。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也将“技术侦查”专门规定为一节,用11个条文从公安机关对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审批执行程序等方面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其中,在审批程序上,公安机关由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人民检察院须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在适用的案件范围上,更加详细的列举了部分罪名等。

2.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

技术侦查权从权属划分上看,它应当属于公权的范畴,而公权的行使是需有法律明确授权并受到严格限制和制约的,缺乏有效制约的公权将会导致公权行使上的任意性,而缺乏法律授权或超越法律授权的公权行为则是违法的、无效的。因此,检察机关自侦部门行使技术侦查权也应当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并严格按照法律的授权范围行使该权力。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有限采用原则是指可供检察机关决定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应当是确定的,检察机关不得为案件办理的便利而任意创设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法定的技术侦查措施种类范围内决定所需采用的技术侦查措施。为了确保检察机关规范运用技术侦查措施,减少和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在有关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检察机关可以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7号)中有关技术侦查措施种类的规定,采取记录监控、行踪监控、通信监控、场所监控等措施。

3.检察机关技术侦查适用的对象

檢察机关可以运用技术侦查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或者有限性。具体来讲,从适用主体上,它只能由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采用,其他部门无权采用;从案件性质上,它仅仅适用于贪污、贿赂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职务犯罪案件,不能适用于其他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从案件的严重程度上,必须是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即“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对于涉案金额在十万元以下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情节较轻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则不能运用技术侦查措施。

二、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使用问题

1.证据需转化为法定形式

新刑诉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并规定了证据的法定形式。第152条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因此,技术侦查措施获得证据材料需要进行转化,转化成为以上刑诉法所规定的证据类型进行使用。

2.当庭使用和庭外核证

庭审中需要对证据进行质证,大部分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和其他证据一样都需要进行公开质证。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3.非法技术侦查措施取得证据的排除

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证据经过转化作为证据使用之后,同样存在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关于非法技术侦查措施取得的证据,可以参照一般侦查措施取得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由非法技术侦查行为所获得的言辞证据,一律予以排除。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如侦查机关超越职权进行技术侦查、技术侦查获取的资料不完整、审批手续有瑕疵等,可以根据其违法程度区别对待,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予以排除。同时,也要注意“技术侦查措施”的特殊性,着重注意其取证的程序合法性,因为一般技术侦查措施取得的实体证据较为可靠,因循合法程序取证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完善检察院自侦案件的法律规制的建议

1.完善自侦案件中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定

通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或者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来明确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使用期限、使用对象等具体问题,对技术侦查措施中“严格的审批程序”做出明确的解释,来补正和完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法律上保证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期实现指引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作用。

2.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权

检察机关具有侦查权,理应包括具体的执行权。因此赋予检察机关对于自侦案件中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权也是合理的。检察机关在得到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审批之后,如果立即予以执行有利于获取有效的案件信息,及时侦破职务犯罪案件,从而实现治理职务犯罪的良好效果。

3.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好技术侦查措施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开展技术侦查工作多年,检察机关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完善区别对待运用技术侦查措施侧重点的不同,检察机关重在已明确职务犯罪嫌疑人,经初查有职务犯罪事实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专业化。21世纪,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己经身至其中,身边接触的,手中使用的都和数字信息保持着联系。侦查工作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得到改进和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刑事司法向前发展的动力。侦查信息化是指侦查主体为实现侦查目的,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全方位收集、开发和有效利用侦查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极大提高侦查效率和降低侦查成本的过程。

4.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侦查部门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虽然设置了检察技术部门,但在业务工作重点、机制协作等方面,远不能适应《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需要,检察机关需要进一步理顺技术侦查工作机制。一是重新合理科学规划调整检察技术部门业务工作重点,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开拓技术侦查适用范围;二是积极探寻与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的有效协作机制;三是制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长远规划,形成一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程雷.论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J].政法论丛,2011(05).

[2]柴松霞.德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特色所在[J].西部法学评论,2011(01).

[3]王瑞山.我国技术侦查的法律困境与出路选择[J].犯罪研究,2011(01).

[4]孙启亮,金颖晔.论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01).

[5]王彬.比较法视野下的技术侦查制度研究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注:本课题系广西桂林市人民检察院资助课题。

刑事侦查调查软件 篇12

1、专业性: (目前使用的相关软件并非专门为侦查工作而设计) 而本软件是专为刑事侦查而设计的。

2、全面性: (针对整个侦查过程) 。目前大部分侦查软件虽然由侦查专员设计, 可是这些软件只是为了满足其工作的某些方面的需求, 但却缺乏总体构想--这就意味着此类工具只是杯水车薪。

3、操作性:本软件的设计是基于信息交互衍生的原则, 因而有效的提高了解决侦查问题的能力。

此款软件可自动生成互动要求, 以便提升侦查标准、提高侦查效率、完善侦查者的工作表现。此款软件不仅能完善侦查者的工作表现, 还可以促进其操作性能的发展。无论是在简单或是更加复杂的侦查过程中, 此款软件大大提高了侦查成功率。

·刑侦调查:信息管理, 问讯信息的整合, 互动要求的创造, 可操作文件的交互, 特殊文件的交互, 地理图标的建立;

·整合侦查数据, 自动搜寻人际关系链条, 建立个人网络自动及安全的程序, 以建立一个相关网络 (以密码的方式使受限访问可受控、可追踪) ;

·电话网络的特征, 移动网络工具的提取数据:发射器、接收器、日期、钟点、时长、手机号码、IMEI (国际移动电话设备识别码)

4、结论:用户友善性;操作简单性;自动性;安全性。

该软件为提高侦查员的刑事侦查执行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侦查专业】推荐阅读:

视频侦查10-17

侦查羁押10-20

侦查策略05-28

侦查实践06-08

引导侦查08-14

反贪侦查08-20

补充侦查10-22

侦查对策11-17

侦查研究11-19

侦查取证11-22

上一篇:Excel技术下一篇:移动物流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