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补充保险(通用11篇)
企业补充保险 篇1
一、现阶段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可追溯到1983年劳动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险福利工作会议, 至今已有25年。在这25年中,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 保障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斐然, 两个确保和建立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然而,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 改革进程也遭遇不少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1)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社会保险制度也实行城乡分区保障。城镇社保比较完善, 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滞后, 发展极不平衡。 (2)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窄。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 截止到2003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5506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373万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0902万人, 而中国有13多亿人口, 这意味着多数国民仍在社会保险的“保护伞”之外。 (3)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化程度低。以已经实施社会保险的企业为例, 由于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太低, 企业式的社会保险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社会保险资金短缺, 收支缺口日益扩大。
由于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展开, 一些企业乘机欠缴或恶意少缴社会保险费。一些地区的政府为了招揽投资, 发展本地区经济, 纷纷出台政策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 这种牺牲人民安全保障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留下了隐患。
3、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不善, 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资金流失。
社会保险部门负有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和增值的义务, 然而, 社会保险部门在履行这项义务的过程中, 由于运营不当, 造成亏损。此外, 社会保险基金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 财政、审计、法律、社会监督及内部控制有机配合的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但是, 这些监督多是事后监督,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4、社会保险体系管理混乱, 地区、行业差异严重。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分别由劳动部、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等部门管理, 机构重设, 政出多门, 导致行政效率不高, 提高了社会保险成本。同时, 正如经济发展存在地区、行业差异一样, 社会保险也存在这些差异, 不同省份, 甚至不同市、县的社会保险政策都存在差异。
二、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对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多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来自世界银行专家, 即三个支柱的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 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 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 广覆盖 (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 、低水平 (工资的15%-25%) 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 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 通过个人账户管理的, 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 (工资的40%-50%) 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 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从目前国家改革的方向来看,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1、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降低支付标准, 取消过度保障, 增加各种税收, 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
2、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 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 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
3、从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模式转变, 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 最终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个人账户的发展
庞大的、需要中国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债务直接制约了以个人账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因此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着手, 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以个人账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比较适当的改革思路。
之所以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 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1) 政府对于政府机关、不同形式的企业、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单位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本来就存在差别。从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承诺强度看, 可以说是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依次减弱的, 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力量, 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承诺是较强的;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个人账户制, 能够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 (2) 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 将“减人增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在实施“减人增效”的改革中, 国有企业为安置下岗人员已经承担了不少成本, 这些成本中可以说主要就是社会保障成本;从企业出发建立个人账户制, 可以说是对这些支出的规范化。 (3) 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 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进而在整个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在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由于社会保险费率上升、负担不合理等, 欠交、少交社会保障基金的企业明显增加;社会保障负担重的企业出于甩包袱的倾向, 参加所谓社会保险的态度十分积极, 而一些社会保障负担轻的企业则设法逃避责任。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终于在世纪之交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以上为社会保险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社会救助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 等一系列法规文件, 构筑了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亟待补充
企业补充保险 篇2
(1)依法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生产经营状况比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
(3)民主管理基础较好。
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有条件的行业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相关阅读:
养老保险的基本作用
养老保险是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为指标的,通过再分配手段或者储蓄方式建立保险基金,支付老年人生活费用。它的实施具有以下作用:
有利保证劳动力再生产
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有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等于保障了社会相当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对于在职劳动者而言,参加养老保险,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免除了后顾之忧,从社会心态来说,人们多了些稳定、少了些浮躁,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各国设计养老保险制度多将公平与效率挂钩,尤其是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的养老金筹集模式。劳动者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额,与其在职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缴费多少有直接的联系,这无疑能够产生一种激励劳动者的职期间积极劳动,提高效率。
此外,由于养老保险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其运作中能够筹集到大量的养老保险金,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实行基金制的养老保险模式,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以数十年计算,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更大,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对规模资金的运营和利用,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在中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1.怎么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如何支付?
3.什么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4.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
5.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6.2016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
7.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什么
8.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9.什么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收回”么 篇3
【案例】曹某于2006年10月进入A公司从事销售工作, 2009年3月A公司向某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员工福利团体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被保险人为包括曹某在内的56名员工,相关保险合同中载明“离职保险金”条款为:“被保险人在养老年金领取之前离职的,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本公司可按申请时该保险人个人账户中个人交费部分以及个人账户中单位交费部分已归属该被保险人名下的账户价值一次性给付离职保险金。”A公司在投保申请被受理后,制定了《公司员工团体养老年金保险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公司在册发薪人员须在公司购买保险后工作满三年才有资格领取保险即2011年底前请辞的人员取消资格”。
2009年9月,曹某因个人原因离职(此时曹某工作未满三年)。2009年11月,A公司开会决定,“对工作未满三年离职的员工给予其离职保险金总额1/3”。次月,A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为曹某办理了离职减人退保手续。在被保险人离职清单上载明:曹某离职领取总额20328.50元,单位交费部分为0,转入公共账户为0。2009年12月,A公司以曹某名义于上海银行开了活期一本通存折。2010年1月,保险公司将20318.50元离职金存入该账户中, A公司擅自从该存折中取走13550元后,将存折交给曹某。
此后不久,曹某申请仲裁,要求A公司支付2010年1月擅自取走的商业保险金13550元。仲裁委员会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曹某随即诉至法院,该案后经调解结案,由A公司一次性返还保险金。
本案为一起典型的因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而产生的争议,该争议折射出几个问题,值得用人单位认真分析。
补充养老保险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适用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如本案所述,补充养老保险究竟属于本条所规定的“社会保险”还是属于“福利”呢?又或者既不属于社会保险也不属于福利?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以下统称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缴纳,适用本条例。另根据2011年7月1日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根据上述规定,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保险仅包含基本养老保险等五大险种,并不包含补充养老保险。
而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 “本办法所称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另据财企[2003]61号《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为职工购买个人储蓄性商业保险是一种奖励性保险待遇。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名为“保险”,实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特殊“福利待遇”,在劳动关系领域,它应当属于“福利”范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补充养老保险发生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管辖范围。本案中,仲裁委员会未予受理的决定有失妥当。
用人单位能自主决定领取条件吗
本案中,A公司制定了《公司员工团体养老年金保险的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员工的补充保险利益做出规定,办法规定工作未满3年的员工无资格领取保险。该规定是否有效呢?是否有排除劳动者权利之嫌?
根据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本案A公司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为员工购买员工福利团体养老年金保险,这是公司依法给予员工享受的福利,A公司对于员工可享受的条件有权自主决定。故该管理办法在履行民主程序和告知义务后应为有效。
变更待遇能约束离职员工吗
本案中,A公司于2009年11月又变更了关于补充养老保险待遇的规定,确定“对工作未满三年离职的员工给予其离职保险金总额”,该规定对曹某是否有约束力呢?
显然,企业变更事先约定的福利待遇需要经与职工协商一致,通常在员工离职以后,企业新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适用于已离职的员工。就离职员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义务,只得按其在职时的有关规定执行。故A公司的会议决定对曹某不具有约束力。
保险待遇可否扣回
本案A公司在办理补充养老保险结算手续时,按100%的标准结算了离职保险金。在被保险人曹某的离职清单上载明:曹某离职领取总额20328.50元,单位交费部分0,转入公共账户0,由于曹某系A 公司购买上述保险时的员工,系该保险法律关系中的被保险人,其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故该离职保险金应属曹某所有。公司的申请结算操作表明,其已同意按100%的标准支付并已实际履行。那么A公司再行扣回应征得曹某同意,否则应当返还。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篇4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概念及作用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概念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般被定义为: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 各种类型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经济状况, 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医疗保障的计划。它既体现了单位福利的合理配置, 又兼顾了个人的不同需求, 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收入的再分配,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比例越高, 个人自付的就越少, 收入的减少就越少, 相对报酬就增加。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特征有:
(1) 福利性: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是企业福利的延续。
(2) 自办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支付和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 非营利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目标和福利性决定了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
(4) 一定的强制性和自愿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要坚持自愿的原则。
(5) 统筹级次性:为了提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应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源于特殊的需要和满足这一需要所赖以实现的承受能力及保险方式。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和保障的衔接, 是职工医疗保障的第二道防线。相对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 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不同功能的另一种保障方式。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说,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连接企业和职工长期经济关系的桥梁之一, 以此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可以转移部分由国家包揽下来的职工医疗保险责任, 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 最终减轻国家的负担。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按照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水平, 依据保险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的问题。
二、国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因基本医疗的不同而形式各异, 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府不干预, 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德国的基本医疗体制具有法制健全、体制完备的特点, 该国规定所有人员均参加法定医疗保险, 只有企业自雇人员和月收入超过5800马克以上的人员才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保险。如果企业给雇员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就不能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 二者选其一。因此只有少数经济效益非常好的企业为雇员买商业医疗保险, 大部分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所有国民, 有总人口12%的高收入人群, 由雇主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法国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外,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医疗保险, 企业可自由选择。美国是政府没有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障都是企业给职工以及家属购买商业保险, 因此美国企业的医疗负担较重。日本的基本医疗保险中职员保险的待遇比较高, 补充医疗保险也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各种群体都可以“互助组合”建立基金, 成立保险公司, 企业为雇员交保险费, 获得更高的医疗保障, 企业职员医疗福利保障水平非常高。
三、国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业起步较晚,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很缓慢, 政府仅对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资金筹集和管理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健全, 存在性质不明确, 保险不规范、运行模式不统一、保障水平过高或者过低等诸多问题。作者根据各个企业自身在不断探索中采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总体来看基本分成保障型、第三方管理型和企业自主管理型三种保险模式。
1、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一般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按照理赔条款赔付的保险方式。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制定理赔条款和保险费率。通过加强风险管理, 对承保和理赔环节的严格控制, 获得经营效益。为了尽可能减少医疗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从承保方案设计上控制风险, 对客户也有选择。如果企业自身年龄结构较轻, 工资总额较低可选择保障型医疗保险, 职工发生理赔条款范围内的费用时到保险公司自行理赔, 企业只需负担保险费。
大部分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只对在职职工承保, 退休职工不能参保。主要原因是退休职工医疗风险比较大。对于逐渐老龄化企业想所有职工均有医疗保障的企业来说无法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扬子——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成立到2008年均参加商业保险, 2009年有职工退休, 该职工就不能享受商业保险, 给职工和企业带来很多后顾之忧, 还要重新考虑退休职工医疗保障的问题。
启动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最早的是北京市, 2001年致2005年之间由于参保职工不懂政策, 医疗消费未真实显现, 保险公司大幅赢利, 但是保险公司没有正确评估出赢利原因。又由于各大保险公司在争相抢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蛋糕的过程中, 对社保因素、医院因素、参保企业因素以及被保险人因素估计不足, 以降低保费等条件争取保单, 结果2006~2007年参保职工由于对保险政策熟悉了, 开始逆向选择治疗, 医疗消费大幅增加, 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 2008年开始出现拒保现象。保险公司、企业和企业职工均付出巨大代价。做得相对较好的太平洋人寿厦门公司, 自1997年7月至今, 厦门市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相对合理, 参保职工超过50万人, 占全市在职职工的91%, 累计保费收入1.5亿元, 赔款支出1.38亿元, 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障问题。
2008年初, 颇有影响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员工花费3000万为4万员工, 1万供养直系亲属、1.5万独生子女购买了超过100亿元的医疗加意外保障。但是作为大型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 现在的费率厘定和保障程度还没有科学的标准, 供需尚未找到平衡点, 要么保险公司盈利过高, 要么大幅亏损, 需要长期科学的测算才能做好大型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2、第三方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所谓“第三方管理型”是相对于投保方和保险方而言的。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管理者身份出现, 负责对企业医疗保障方案提供理赔管理、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医疗保险专业化管理的经验, 向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提供理赔和医疗控制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管理及咨询服务, 保险公司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企业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的医疗管理和理赔管理能控制虚假的医疗费用, 在不降低员工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控制医疗费用的总体规模。企业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从繁琐的医疗报销中解脱出来, 减少在医疗费用报销中的内部矛盾。
我国医疗体系、商业健康保险本身起步就晚, 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更是新兴事物。各大保险公司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引入管理式医疗理念, 为客户提供更加成熟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第三方管理比较成熟的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员工健康团体保险等领域也有一些涉足。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第一部《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设定了经营健康保险的专业化条件, 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机构深层次合作、管控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等发展方向。监管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业务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低保障水平, 部分效益好, 倾向于自保, 为员工提供高保障, 降低员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大、中型企业可选择第三方管理模式。以扬子石化为例, 2001年参加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2003年实施第三方管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运作, 用小于工资总额4%的费用保障全体员工及供属子女2万多人的医疗水平。企业与保险公司根据参保前医疗费用、人员结构、医疗基金及提供保障力度等各方面情况设计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通过太平洋寿险公司的专业化管理, 在门诊上限15000元, 住院上不封顶, 人员范围涵盖在职、退休、独生子女和供属的情况下, 8年来, 保险费率基本控制在人均800元左右, 大病医疗费用最低自付比列降到2.83%。同时建立了抵御医疗费用长期支付风险的医疗基金, 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社会环境。
3、自主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队伍, 或者没有条件参加前两种模式保险的企业可自主管理医疗基金, 定制适合本企业的医疗报销方案。费用控制主要在保险方案的设计。
例如重庆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开始参加重庆市市级医疗保险统筹, 重钢医疗保险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设计收支基本平衡的企业医疗保障方案, 并建立互保互助基金方案, 将参加统筹后个人自付15.9%~33.6%降低到5.1%~19.94%。日常管理在医疗保险办公室, 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结算工作站直接与职工总医院各收费点以及重庆市医疗保险中心联网, 通过结算系统进行医药费报销。每年基本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些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自行定制医疗费补充报销方案, 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共同组织报销, 为企业职工减轻医疗费负担。
四、结论
企业补充保险 篇5
(1)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不具有强制性和盈利性。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国家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企业,是企业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企业或职工承担因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产生的所有风险;国家或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不直接干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基金运营,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依规监管。
(3)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必须依法参加了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必须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必须已建立完善的集体协商机制。
什么是企业年金?
企业补充保险 篇6
全社会保险意识将快速提升。《决定》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场在经济社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在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民众要更多地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的理念。
伴随这种政策利好,2014年,补充保险业务将快速增长。
2014年必定是我国以人寿保险为主体的补充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的转折之年,这种快速增长的力量源于《决定》出台的一系列稳定民生的政策。
首先,《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这项政策,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13年12月6日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递延纳税式的养老年金业务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401K计划”。递延纳税式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计划的推出,将会促进递延纳税型个人年金或相关养老保险业务的试点及推广。
其次,《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我国新“土改”政策不仅使“农民”的称谓从身份转向为职业,并将提速小城镇建设。国际经验证明,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家族养老模式将由社会及补充养老所取代,并将直接推动补充保险业务的发展。由于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型需要一段时间,但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将为保险业带来长期利好,从而导致经营寿险业务的上市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建仓和关注的重点,保险股的走势在2014年将持续向好,对于重振行业信心和保险制度的社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风险管理中的转移将实现以保险为主要手段。因此,《决定》还提出要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此项表述充分表明社会化的补充保险将成为包括军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现实、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
企业补充保险 篇7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存在问题
1.1 企业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目前企业多以自主管理,基金自行、封闭的管理方式。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理念滞后、保守;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不透彻, 致使补充医疗保险未能发挥应有的保障和补充的作用;三是补充医疗保险专业管理工作纵向贯通“不畅”。
1.2 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已经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根据自身盈利能力、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基层单位由于人员规模、年龄结构、工资水平、成本负担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在制定基金计提比例、报销比例、年度报销上限等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基层单位之间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1.3 岗位人员配备制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企业因人力资源所限, 未配置专人负责社保管理工作,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 由于非社保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在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把握、工作流程规范、支付及时率、 业务进度查询等方面无法满足管理服务工作需求,致使广大参保职工对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满意情绪。
1.4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销系统无法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差异化给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带来的需求;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无法实现统一和共享,单一的应用功能严重影响业务处理工作效率。
2内涵及主要做法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两级一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是以“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以核心业务管控能力提升为基础,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运作为核心,以强化风险防控、提升管理效率为目的,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个层级、融合基本医疗政策、“信息集约管控平台”的一体化管控模式。
2.1 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级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架构
2.1.1 确立 “两级”管理目标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等一系列的内控体系,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 由总公司制定科学统一、适合管理运行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通过延伸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简化管理环节,对分公司补充医疗保险专业垂直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核心业务流程的集约管控。 明确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职责,强化总公司、分公司之间业务紧密衔接。
2.1.2 理顺 “两级”管理职责
层级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着眼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环节。 明确各层级单位在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中的职责分工。 建设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集约化管控平台, 展现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分类、层次和逻辑,业务管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改变为分层级管理。
2.1.3 优化 “两级”业务流程
不同的组织层级,根据自身业务关注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业务流程。 优化分公司报销业务流程,建立报销业务的发起、审核、审批、支付四层业务全过程管理,完善分公司报销业务岗位与流程匹配关系。 优化总公司管控分公司管理通道,完善总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岗位与流程匹配,优化总公司政策执行管控业务流程,明确分公司政策制定审批流程,实现总公司政策执行的一体化管控。
2.2 融合基本医疗政策,创新提升管理方式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职工个人自付部分的补充报销。 企业制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时,应融合基本医疗保险属地政策差异化,在保证职工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报销流程、统一操作规范。
2.2.1 建立公司级部分统筹管理模式
2.2.1.1 公司级统筹的必要性
建立公司级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政策,部分基金上缴总公司统筹使用,用来支付基层单位职工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费用。 该管理模式,增强了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提高了员工特别是大病员工的保障水平,对保障能力偏弱的单位进行有效扶持。 实现企业员工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平衡,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2.2.1.2 科学制定政策,实现公司级统筹基金效用最大化
为发挥集约管理功能优势,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在全面了解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将其有效的糅合,本着兼顾公平、提升保障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患大病员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制定用于测算公司级统筹金上缴比例以及公司统一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的数据模型,优先保障员工住院、门诊大病,以及患重病大病员工医疗待遇,剩余基金用于补助员工门诊医疗费用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的费用。 每季度对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数据做出评估,年底计算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平均数,用于测算次年各分公司缴纳的统筹金比例。
2.2.2 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服务方式
为适应管理模式、经办方式、参与主体等一系列的变化,创新引入“第三方”报销服务专业机构,通过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可有效设立防火墙,有力防范和化解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操作风险。 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公司制度办法的要求,配置报销理赔及后续服务的专业团队,凭借其专业、灵活、多样性和差异化定制的特点,为员工提供专属化服务,使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2.3 提升素质,打造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
坚持培训常态化、实用化,全面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一是培训常态化,紧紧围绕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将业务培训与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有机结合,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二是培训实用化,坚持学以致用,强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有针对性、侧重点的进行培训。
2.3 创建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 实现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有力聚合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创建集参保人员信息管理、基金计提、统筹金上缴、基金结转、统筹金管理、报销进度情况查询、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补充医疗信息化管控系统平台。 实现企业对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实时监控,员工可自行发起报销流程,形成“自助式”员工医疗费用报销模式。 通过状态触发功能将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与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等人资其他专业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形成人资各专业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
3实施效果
建立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型,融合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提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及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控平台。 从手段上、制度上、组织体系上强化了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从业务上,严控国家、省、市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执行,规范线上业务审批流程,形成工作流程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统一、决策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从服务水平上,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感知, 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和自助服务转变;从待遇水平上,大幅提升基层单位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摘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补充。文章结合目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开展优化提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研究,通过创建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型,在融合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及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控平台。提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维护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补充保险 篇8
何谓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何谓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综上所述, 企业年金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依法、自愿、补充。
(一) 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七十五条, “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为企业年金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 自愿
2004年1月6日,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发布, 为“自愿”原则提供了明确依据。《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亦对缴费比例进行细化指导: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
(三) 补充
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二、企业年金的缴费流程
从本质上而言, 企业年金是一种信托, 实行以信托关系为核心, 以委托代理关系为补充的治理结构。其涉及的管理各方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所涉及的缴费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企业年金的列支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有关企业年金的列支, 已在前述法律法规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计提比例来看, 分为企业缴费部分与职工个人缴费部分, 其中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 从成本 (费用) 中列支, 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不得由企业负担, 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 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
从计提总额来看, 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除此之外, 国家税务总局亦针对补充养老保险的税前扣除发布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3]45号, 2003年4月24日) 。《通知》明确规定, 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 可以在税前扣除;如为补缴, 则可在补缴当期直接扣除。
由此可见, 对企业而言, 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的缴费, 属于企业职工薪酬范围, 在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时, 其确认、计量及报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即:根据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所属部门的不同, 对企业缴纳部分进行成本与费用的区分。
由于企业年金采用信托型管理, 因此其与信托产品类似, 对其投资运营后产生基金收入和基金费用也需一并进行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列示, 其中可能涉及较为复杂的精算事项, 需根据实际投资运营状况进行个案分析, 在此不再赘述。
四、企业年金特色名词:中人
1997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的发布, 使得三个在养老保险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名词产生:老人、中人、新人。老人指1998年7月1日前的已离退休人员, 其仍按原标准发给养老金;中人指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 其在实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其实行过渡性养老金;其他的称为新人, 其按照新办法实施养老金制度。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企业年金计划, 使得对于补充养老保险而言, 上述三个概念需要再更大程度上得以贯彻。其中尤以“中人”显得较为突出:一般情况下, 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 企业年金覆盖在职职工, 因此, 绝大多数企业均未将已离退休人员纳入企业年金计划当中;而对于新人而言, 则完全按照企业内部年金实施方案执行即可, 并无特殊之处。但对于“中人”, 则涉及较为特殊的补偿问题。
在目前实施年金计划的上市公司中, “中人补偿”一般具体两种定义:一种是指建立年金计划后退休的职工, 即建立计划时的所有在职职工都属中人;另一种是建立年金计划并在一定时间内 (如十年内) 退休的职工, 即临近退休的职工。其中,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 尤以第二种情况较为普遍。为什么需对中人进行特殊补偿呢?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 而考虑到中年职工对于企业历史贡献的问题, 必须对其进行专门补偿, 才能保证各阶段职工退休待遇的适度公平。国务院在《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文中亦有明确说明:”;“对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后退休的人员, 企业不应在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之外再列支任何补充养老性质的福利项目;其个人年金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低于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前由企业负担的基本养老统筹外项目的, 可通过在企业年金计划中设计过渡期补偿缴费、采取加速积累或一次性补偿的方式予以解决。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10年”。因此, 根据考证, 目前上市中央企业的普遍做法是, 对中人采取补偿性缴费措施。
纵观当今上市中央企业, 其对于“中人补偿”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披露, 与普通缴费并无二致。“中人补偿”问题也未引起管理层对于其财务报告的足够重视, 甚至对于其审计师 (会计师事务所) 来说, 也不曾关注此等“中人补偿”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当前中央企业大多上海/深圳、香港、美国多地上市, 适用多地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 “中人补偿”问题绝不能小视。
案例分析:
某大型中央企业在其企业年金实施方案中有如下规定:
剩余缴费主要用于解决中人补偿问题的缴费。原则上优先解决中人补偿, 待中人问题解决后可考虑进行激励分配。
(一) 补偿对象
本企业年金方案实施之日时, 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10年 (含10年) , 且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少于相应领取标准的参加本方案的职工 (简称“中人”) 。
(二) 补偿标准
以本企业现有退休人员的补贴领取标准作为依据。
(三) 中人补偿办法
在职工退休后, 按月将该职工对应的补贴领取标准与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折算月领额的差额划入其个人账户, 具体计算公式为:
中人补偿缴费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金额=该职工对应的补贴领取标准-该职工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折算月领额激励缴费部分
剩余缴费解决中人的补偿缴费后, 方可进行激励缴费的分配, 即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增加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金额。
该企业目前尚未对所缴纳的企业年金实施投资运营, 因此该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很简单, 对每年实际缴纳的基金进行计提, 包括普通职工部分与“中人补偿”部分。乍一看, 此做法并无疑虑, 同时, 亦是目前上市中央企业的普遍做法。但若深度分析, 实则不然。“中人补偿”所引发的问题并非如预料般简单。
假设并不考虑该企业年金基金于以后年度投资运营的管理, 仅针对缴纳与计提所对应的补偿。则实质上是依靠企业与在职员工共同缴费, 该部分缴费及其利息在未来年度用以优先补偿中人后, 再考虑对在职职工的激励分配。简单而言, 在资金池的流入为缴费, 流出为补偿和激励, 其均有相关的比例约束。
然而, “中人”的定义为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10年 (含10年) , 且其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 (含本金及相应的投资收益) 少于相应领取标准的参加本方案的职工。也就是说, 当“中人”退休后, 其对于资金池的贡献停止, 开始享受资金池的流出。此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中人”的去世。由于人的寿命无法准确估计, 则实际上企业产生了这样一种可能, 即资金池中的资金无法承担所有中人的补偿, 则需要由企业单独对中人实施额外退休金的发放。
由于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未来年度可能产生的额外支付, 实际上是由当前 (“中人”尚未退休) 产生的一项推定义务, 需要用一种合理的精算方法进行估计, 并按照折现的方法, 在当前财务报表中预提出来, 再根据届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出或冲销处理。即是说, “中人补偿”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存在一笔推定的巨大负债。然而, 《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对“中人补偿”进行明确规定, 各上市公司也均为对此情况进行合理的确认。实际中,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的规范里则有可依循之处。《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中, 则存在两种概念:设定提存计划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与设定收益计划 (Defined benefit plan) 。
目前,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类似于“设定提存计划”, 即当雇员在一个器件为企业提供了服务, 企业应确认为换取该服务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因为报告企业在每一器件的义务取决于该器件提存的金额。因此, 在计量义务或费用时不需要精算假设, 也没有产生精算利得或损失的可能行。
而设定收益计划可能是不注入资金的, 或者可能全部或部分地由企业 (有时由其雇员) 以缴纳提存金给法律上独立于报告企业的实体或基金形式注入资金, 由其支付雇员福利。基金福利的到期支付不仅取决于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业绩, 而且取决于企业补偿基金资产短缺的能力 (或意愿) 。因此, 企业在实质上承担着与计划相关的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对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复杂, 因为计量义务和费用时需要运用精算假设, 并有产生精算离得和损失的可能性。另外, 义务是在折现的基础上计量的, 因为他们可能要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后的许多年才履行。
前文所述对于“中人”的补偿, 实质上就是一种设定收益计划, 对于企业而言, 实际上承担了相应的负债风险。而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该部分的规范尚处于空白。
事实上, 鉴于国际趋同的考虑, 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此等情况, 并正在向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征求意见, 计划对会计准则进行解释, 用以规范此项空白, 以达到国际趋同的目的。而对于各大执行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同时适用于国际会计准则 (如在香港联交所或其他海外上市的中央企业) 的中央企业, 上述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法律考试中心.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杨帆, 郑秉文, 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中国养老金网.中国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5]张新生.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企业补充保险 篇9
拥有近15万名职工的新疆油田,于1997年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参考“两江”试点经验,建立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6年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缴费率年年达到100%,保障了油田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在于保基本,即化解参保职工发生的一般大病风险,而对于少数参保职工发生的重特大疾病,因其医疗费用超过了基本医保的制度设计功能,给这类职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06年,一名患“多脏器衰竭”的在职职工,全年发生医疗费用共计61.8万元,个人负担8.5万元,等于当年油田企业在职人员年均收入4.9万元的1.73倍;一名患有癌症的退休人员,全年发生医疗费用共计21.5万元,因其使用自费药较多,个人负担14.1万元,等于当年油田企业退休人员年人均养老金2万元的7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建立基本医保到2006年,油田企业患有各种恶性肿瘤、白血病、器官置换等重特大疾病的参保人员共计4726人。像上述两名患者一样,仅靠基本医保难以化解其重特大疾病风险。
2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实践
在人有所望、势有所需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油田于2007年启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从而进一步减轻了重特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过重的医疗费用负担。
油田共有所属注册企业342家。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时,就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负担情况、企业承受能力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从油田实际和补充医保的功能出发,提出了明确的补充保险原则、筹资标准和保障范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企业补充医保制度体系。
2.1 基本原则
坚持“雪中送炭、力所能及、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据此制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制度、政策标准、管理机构、资金使用“四统一”的管理制度,即油田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补助标准、管理机构、保费提取和基金使用完全统一,形成基金的聚合力,最大限度发挥补充功能。
2.2 基金筹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年度缴费基数,由油田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按自治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确定。2013年,油田中的115家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补充医保的单位缴费比例由1%调整为3%;改制、地方企业等227家参保单位缴费比例由1%调整为2%。调整后,预计2013年缴费数额达27497万元,比2012年的8321万元增加19176万元。
2.3 补助标准
按现行基本医保政策报销后,参保人员按比例应承担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因住院个人负担的费用,在职职工超过2000元/年、退休人员超过1000元/年以上部分,由补充医疗保险按照以下比例分段予以补助:5万元及以内部分补助80%;超过5万元部分补助90%——这一政策是根据补充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本着向医疗费用高昂的重特大疾病倾斜的原则确定的,即医疗费用越高,补充保险的补助比例也越高,防止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
2.4 补助范围
符合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的医疗费用,按现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后,应由个人按比例负担的费用。
因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13个病种发生的超出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但由医务人员按照医学诊疗常规,根据病情需要必须使用的国药准字号和进口注册药品以及临床诊疗项目的费用。
门诊13个病种:(1)恶性肿瘤(癌症);(2)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3)重症肝炎(肝硬化);(4)人工器官置换(含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关节、血管搭桥、支架等);(5)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6)组织器官移植及术后抗排异治疗;(7)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8)血友病;(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帕金森综合症;(11)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12)肺纤维化;(13)重症肌无力。
3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效果
经过7年的运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化解重特大疾病风险、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维护边疆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案例一:刘师傅,男,46岁,在职人员。因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911428.89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654418.15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219367.88元,个人自负37642.86元,分别占总费用的72%、24%和4%。
案例二:张师傅,男,52岁,在职人员。因患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866528.4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603211.64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221851.32元,个人自负41465.44元,分别占总费用的69%、26%和5%。
案例三:朱师傅,女,69岁,退休人员。因患卵巢癌,2012年7月—2013年6月,多次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988208.74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846017.92元,补充医疗保险补助118125.02元,个人自负24065.8元,分别占总费用的86%、12%和2%。
上述三个案例显示,在化解重特大疾病风险上,基本医保发挥了主体作用,企业补充医保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雪中送炭的补充作用。朱师傅说:“由于退休早,养老金少,家里没有积蓄。如果没有补充保险,我个人要负担14万还多,每年养老金3万元,不吃不喝也得还四五年。补充保险给我报了将近12万,不仅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更减轻了精神负担,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据统计,仅2012年,油田发生的医疗费用在20万元以上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共有303人。其中,20万元至29万元的共有184人,30万元以上的有119人。他们都像刘师傅、张师傅、朱师傅一样,在享受基本医保待遇的同时,得到企业补充保险的补助,补助金额高的超过20万元,低的4万元,没有一户因病致贫或返贫,充分显示了两个层次的保障合力和效力,企业也因此增强了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与此同时,根据“住院个人负担的费用,在职职工超过2000元/年、退休人员超过1000元/年以上部分,5万元以内部分补助80%”的补充医保规定,2012年因一般大病住院的13026名患者也享受到补充保险的补助。
4 几点体会和思考
4.1 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职工权益,提升了幸福指数
油田决策层深谙社会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讲政治的高度履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责任,不仅依法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而且主动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补充保险,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油田职工都成为一份边疆的维稳力量、发展力量”。直观地看,补充医保减轻了重特大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层次看,却起到了为边疆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积聚正能量的作用,其背后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经济效益。尽管油田为此每年需要多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19176万元,但这笔投入提升了油田职工的幸福指数和边疆的和谐指数,最有价值。
4.2 加强科学决策和组织领导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油田把出钱、出力与出智结合起来,在建立健全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同时,专门成立了油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1)负责决定年度补充医疗保险费的缴费比例;(2)决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作方式;(3)审定基金预算计划和决算报告;(4)监督检查政策执行和基金收支运行情况;(5)决定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调整;(6)组织协调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7年来,管委会发挥了决策、组织、协调作用,实现了“三从三到”:一是补充医保从无到有,满足了近15万参保职工多层次的需求,年年实现基本医保与补充医保参保率、缴费率的两个100%;二是缴费标准从低到高,补充医保的缴费“调标”已纳入管委会的首要职责,标志着形成了一种机制,为补充医保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后劲;三是保障能力从弱到强,2007年补充医保初建时,重特大疾病参保患者年人均可享受4万元补助,随着筹资标准的提高,补助水平水涨船高,2012年人均达到6万元,增强了保障功能,全油田7年来没有发生因病致贫的。
4.3 与基本医保缴费年限挂钩,建立分担机制
油田规定,参加企业补充医保的人员,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男满25年、女满20年以上的(2007年1月1日之前的年限,按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和实际缴费年限计算;2007年1月1日之后的年限,按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计算),退休后可继续享受退休人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企业和个人不再缴费;退休时未达到规定缴费年限的,由个人参照本人职工基本医保缴费基数,按当年规定的补充医保缴费比例,一次性补缴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企业补充医保待遇。一次性补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当地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保费的办法按年度缴纳,享受相应的补充医保待遇,直至缴足规定的缴费年限后不再缴费,享受退休人员补充医保待遇。运行实践表明,设定缴费年限,实行筹资分担,既是与基本医保紧密衔接的有效举措,又能确保补充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7年来,企业补充医保基金年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参考文献
[1]王正芹.对推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思考[J].铁路工程学报.2005(3):38-40.
[2]新疆油田公司人事处.新疆油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油新人字[2010]44号)[Z].2010.
企业补充保险 篇10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进而《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于原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的不同点有:①支付的对象不同。老政策规定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的对象是全体雇员,新政策规定的对象为投资者或者职工。②规定支付标准的权限主体不同。老政策规定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新政策规定为按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将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废除,避免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改按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
1.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计算基数
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二条规定,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一条规定,所谓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因此,财税[2009]27号文件中的工资总额应该等同于国税函[2009]3号文件中的工资、薪金总额,其计算口径应该和计算职工福利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工会经费支出所用的工资、薪金总额一样,都是按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的“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规定,“工资薪金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纳税人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填报。第2列“税收金额”,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填报。如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第3列“调增金额”。如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第4列“调增金额”。
2. 执行时间衔接涉税问题
财税[2009]27号的发布日期和执行起始日不同,要求从2008年1月1日执行,而该文件的发文日期是6月2日,已过汇算清缴期,纳税人无法在汇算清缴时执行,只能在汇算清缴期过后再按规定重新计算2008年度税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此,应该可以理解为不要加收滞纳金。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多缴税款的,纳税人可以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如果纳税人因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而涉及补税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
3.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扣除问题
企业只为少数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是否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根据上述规定,“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如果不是全体员工都参加补充保险,那么就不能使用职工工资总额作为扣除基数。
[例1】振兴股份公司2009年为职工实际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为500万元,均系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该企业2009年按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的7%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补充医疗保险费。即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35万元,支付补充医疗保险费15万元。按财税[2009]27号文件规定,该公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限额均为500×5%=25 (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超标(35-25)=10 (万元),补充医疗保险不超标,可以扣除15万元,因此,该公司2009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25)=10 (万元),注意两项分别在限额内扣除,不可合计使用。
◎补充医疗保险金、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应将其超过部分计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9]615号批复中也明确:“对职工取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部计入发放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即根据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在税前扣除,但是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必须在税后扣除。
[例2】北京市某企业职工刘某于2009年7月取得工资、薪金5000元,另外该企业为刘某缴付超过北京市政府规定比例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3000元,则刘某2009年7月份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计算如下:(5000+3000-2000)×20%-375=825(元)
◎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也即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因此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职工薪酬核算的范畴,在“应付职工薪酬”下可设“补充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是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只是以工资总额作为计算依据,并不是企业的人工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所以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由职工个人负担的补充保险费,由企业代扣代缴,从职工工资中代扣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
“湛江模式”并非真正的补充保险 篇11
作为在全国医保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湛江大病保险模式”,源自2009年湛江市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保并轨运行时引入了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合作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居民住院统筹基金报销部分由社保机构承担,住院统筹基金报销封顶线以上至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部分为大额医疗补助保险,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负责经办。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起建立了湛江市城乡居民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制度(即被媒体统称的“大病保险制度”),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在医保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的费用超过年度报销规定标准以上的部分按不同的档次进行再次报销。
调查发现,尽管当地政府文件和相关媒体宣传,均将“湛江大额医疗保险”称为补充医疗保险,但无论从大额医疗保险基金的形成,还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方式与内容来看,这种业务事实上并非补充医疗保险。
众所周知,补充医疗保险一般是指城乡居民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自行(愿)购买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以弥补社会基本医保报销金额不足或不能报销的病种。换言之,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的是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而补充医保则是对基本医保保障不足或保障范围过小的一种补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这种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补充医疗保险,如法国的医疗保险也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两种,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报销参保人看病费用的70%,剩下的30% 则属于补充保险的范畴,法国公民可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选择是否参保及如何参保。再如奥地利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会选择另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作为其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
【企业补充保险】推荐阅读: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09-0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管理09-08
分类补充-企业文化知识测试08-03
补充养老保险08-14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06-26
构建烟草企业内部管理长效机制的补充性思考05-12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06-15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和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等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07-08
合理补充05-12
补充规划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