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相关

2024-09-19

养老保险相关(共11篇)

养老保险相关 篇1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整体上呈现好的趋势,广东整体缴费率为22.2%,广州周边地区的东莞、深圳等均小于18%,而重庆、安徽等地区的缴费率均为28%。不同地区企业负担差异很大,加剧了企业的不公平竞争。鉴于我国各省份基本养老保险的抚养比差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差异、缴费率差异等原因,导致我国全国统筹进度异常缓慢,统筹水平不高。因此,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统筹的阻力因素以及选择企业养老保险统筹的路径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一、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概述

我国最开始对养老保险统筹的定义是在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指在遵循社会保险法和一定条件下,将社会养老保险由市县逐步过渡到省,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一。它主要包括制度、技术、管理、基金等多方面的全国统筹。其中,全国统筹的基础是制度统筹,核心是基金统筹,保障是技术与管理统筹。

在我国当前企业养老保险环境下,对其实行全国统筹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五性”:第一,实行全国统筹具有其必要性,它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主要存在关系转接不连贯、规模效应低、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地方分散养老保险统筹易形成地方区域效应,区域间不能形成很好的制度衔接,例如,在缴费率、待遇计发等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而全国统筹的目的正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第二,实行全国统筹具有必然性,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养老保险与劳动力这一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统筹低下势必会影响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实行全国统筹具有逻辑性,它是基金性质的内在要求,养老保险基金应当随着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而流动;第四,实行全国统筹具有紧迫性,十二五工作规划、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均对全国统筹的紧迫性做出说明;第五,实行全国统筹具有可行性,我国企业职工的参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由市县到省级的过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导致养老保险差异化,它不仅阻碍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甚至可以影响地区政策与人口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地区间的抚养比不同。抚养比是退休人员占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比例,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抚养比较高,东部沿海地区的抚养比较低。根据国家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所有省份中广东省是抚养比最低的省份,为10%,而辽宁省抚养比为32%,吉林省为37%,黑龙江省是抚养比最高的省份,为40%,即1.52个在职人员抚养1个退休人员。这样的抚养比差异严重影响着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度。

2.地区间的缴费率不同。缴费率差异与抚养比差异呈现一致性,2015年,广东省整体缴费率为22.2%,但是,全国未实现统一。这也标志着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负担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负担更重,而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负担更轻。这样的缴费率差异严重影响着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度。

3.地区间的基金结余情况不同,黑龙江2015年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88亿元,余额只够一个月支付额度。企业养老金余额较少的还有新疆兵团仅够3.3个月,吉林够7.5个月,青海8.2,河北8.6,辽宁8.9。而广东2015年底企业养老金累计结余6158亿元,全国该项基金当年的结余3.41万亿元,占比18%,可支付52.8个月的养老金;北京结余2783亿元,可支付34.6个月;浙江结余3009亿元,可支付24.8个月;江苏结余3114亿元,可支付22.8个月。地区基金结余差异势必会引起个别地区的不满。这样的基金结余差异严重影响着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度。

(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缓慢。首先,就覆盖范围而言,覆盖范围不足,2015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7451万人,而参保人数为35361万人,参保率为45.7%,可见,我国企业职工参保范围仍然不大,参保率仍然不高。但是,在77451万就业人数中有5585万人农民,这些人仍然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边界徘徊。其次,就制度而言,太过于碎片化,全国统筹前要将市县养老保险过渡到省级,但是,部分省份仍然没有实现这样的省级统筹。早在1997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广之时,人社部就要求尽早实现养老金省级统筹;但截至目前,虽然也有消息表示已有28个省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但大部分地区仅止于制度或者通过很小比例的调剂金形式部分统筹,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等7个省(市、区)实现了养老金省级统收统支,其他基本都是停留在县(市)级统筹阶段。这样的制度碎片化影响着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度。最后,就待遇计发方法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严重不均衡,但是又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支付待遇,企业在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时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较少。

三、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路径选择

(一)规范管理机构,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国家在缩小全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但是,地区间企业的养老保险仍然存在差异。首先,要对财政结构进行垂直化管理,要对新旧财务分离,全国统筹前的财务仍然归属于地方,全国统筹后的财务属于中央与地方按照比例共享,各地区的养老保险要严格按照中央统一缴费率、统一办法、统一管理和统一制度办理。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养老保险在待遇给付、基金运营、费用征缴各环节的责任。因此,规范管理机构和加大监管力度是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有效路径。

(二)健全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设计

健全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设计是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有效路径之一。首先,要提高参保比例,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参保比例在逐渐增高,但是,仍然有部分就业人员没有纳入参保范围,如临时用的农民工。因此,必须强化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参保比例。一是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执行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努力将灵活性很大的农民就业人数纳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参保范围内;二是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执行养老保险缴费规定,加强参保企业的监管,重点是对农民等徘徊在参保边界的群体加大征缴力度。其次,要整合各省级制度,逐渐减少省级制度碎片化现象。一是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现在省级过渡阶段时常会出现上级向下级转移养老保险事权的现象,必须厘清上级与下级的支出与事权关系,建立健全支出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二是要降低缴费标准,但并不能一次性达到全国统一的目的,必须循序渐进,一方面要将事权和缴费标准归于省级统一制定,另一方面要逐步过渡到全国。

参考文献

[1]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动力源泉与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3(11).

[2]谢增毅.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其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02).

养老保险相关 篇2

1、户口不在本市,已在大连生活多年,能否参加大连市的医疗保险?

2、事业单位参保职工个人帐户何时开始建立,个人帐户如何记录?

3、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是多少?

4、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如何确定?

5、事业单位参保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如何办理退休审批及养老金领取手续

6、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后退休,与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前相比在退休待遇上有什么区别?

7、事业单位失业人员如何缴纳养老保险费?

8、事业单位的临时工作人员,单位是否应该为其缴纳养老保险?

9、如何办理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手续?

10、如何办理职工跨统筹地区调动?

11、职工跨统筹地区调动时,其养老保险基金转移额是如何确定的?

12、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如何办理正常退休?

13、职工被本单位派到境外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14、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待遇如何确定?

15、什么是实际缴费年限?

16、什么是视同缴费年限?

17、企业与职工需缴纳几种保险、缴费比例是多少?

18、欠费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有何规定?

19、对冒领基本养老金如何处罚,依据是什么?

20、失业人员缴费年限(包括当地实行养老保险前的连续工龄)已满15年以上,但距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不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1、个体劳动者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有何规定?

22、如何办理养老保险撤保业务?

23、企业职工未达到国家退休年龄死亡、出国定居,外来劳务工返乡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24、对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员回国工作,其社会保险关系如果处理?

25、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属不属于养老保险对象?

26、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是什么?

27、什么是基本养老金?由几部分组成?

28、职工流动时,单位未参保或欠缴养老保险费怎么办?

29、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是什么?

人员从参保之月起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可采取什么办法补缴?

60、如何为机关、事业单位招用的劳动合同制工人计发养老保险金? 61、农转城人员趸缴保险费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2、企业是否可以查封、冻结或划扣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63、职工被本单位派到境外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64、职工被本单位派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65、公务员个人帐户补助资金按何标准执行?

66、企业职工调入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67、非本市户口的参保人员,是否可以在大连办理退休? 68、确属无能力恢复生产的企业,养老保险费该如何缴纳? 69、何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70、街办企业职工(已办用工手续)快到退休年龄,档案在劳动代理中心代理保管,单位已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若职工到了退休年龄,企业如何办理手续?职工退休后是否享受医保待遇? 71、随军家属在就业和劳动保障方面有何优惠政策?

72、原单位只参加了养老保险而未办医疗保险,本人现已退休并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次个人能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73、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何时分开管理?

1、户口不在本市,已在大连生活多年,能否参加大连市的医疗保险?

答:依据《大连市个体劳动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大政发[2002]15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居住在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城镇户口且已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劳动者。也就是说,个体劳动者参加大连市医疗保险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参加大连市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市内四区常住户口。

2、事业单位参保职工个人帐户何时开始建立,个人帐户如何记录?

答:根据《关于印发<大连市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通知》(大政发[2004]50号)第十一条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事业单位每个参保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即个人缴费基数的8%)和按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全部计入个人帐户。

3、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是多少?

9、如何办理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手续?

答:(1)企业于每月10日前持《退休人员审批表》和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部门审核窗口录入新增退休人员档案。

(2)到支付窗口办理新增离退休人员支付档案手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邮局(或其它商业银行)制作养老金存折。可在审批退休时一次性办结。

退休后到异地居住的,需提供居住地邮编、详细住址、收款人姓名等。

(3)新增退休人员有非统筹、代扣款(需企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定协议)的,原单位须于每月10日前缴纳非统筹款项(金额有变化时需填报《非统筹、代扣款调整表》),每月15日后持社会保障专用收据领取代扣款。

10、如何办理职工跨统筹地区调动?

答:(1)职工跨省流动时:①提供《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部门业务窗口打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② 提供调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名称、开户银行、银行帐号到支付部门办理基金转移手续,并打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单》;③基金转入调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帐号中后,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单》及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交于调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接续手续。

(2)职工在省内流动时:①提供《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部门业务窗口打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②到支付部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并打印《辽宁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单》;③由调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将《转移单》统一上报省社保局并由省社保局统一下发至调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3)职工由企业转入事业单位时:

属于在市内四区和本县市区内流动人员:①提供《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个人帐户变更表》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认;②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部门业务窗口打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③持审核后的《个人帐户变更表》、《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到支付部门打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单》;④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底核对当月实际转移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单》,同时进行基金转移的帐务处理,并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接续手续。

属于跨市内四区和其他县市区间流动的:①提供《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个人帐户变更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部门业务窗口打印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明细单;②持审核后的《个人帐户变更表》、《职工调动表》(或劳动合同)到支付部门打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单》并办理基金转移手续(基金转移可以通过银行或提供社会保障专用收据以支票形式办理)。

(4)已失业并办理随军的军人配偶需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①提供《干部家属随军报告表》、14、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待遇如何确定?

答:依据大劳发[2003]106号,非全日制用工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以小时计酬,非全日制就业的城镇劳动者,按个人身份和本市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享受有关待遇。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非全日制就业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发生工伤依照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及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招用的外来劳动力,按我市的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15、什么是实际缴费年限?

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规定:对于因某种原因单位或个人不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视为欠费。欠缴月份无论全额还是部分欠缴均暂不记入个人账户,待单位或个人按规定补齐欠缴金额后方可补记个人账户。职工所在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期间,职工个人可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所足额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并计算为职工实际缴费年限。

16、什么是视同缴费年限?

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规定:视同缴费年限,指参保职工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政策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

17、企业与职工需缴纳几种保险、缴费比例是多少?

答:社会保险实行五个险种统一征缴,五险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缴费比例分别为:

(1)基本养老保险:单位按企业缴费基数19%缴纳,职工(含农民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缴纳;

(2)基本医疗保险:单位按企业缴费基数的8%缴纳,职工个人按个人缴费基数的2%缴纳,职工个人还需要一次性缴纳24元高额补充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单位按企业缴费基数的2%缴纳,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1%缴纳;

(4)工伤保险:单位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按国家统一确定的差别费率缴纳;

(5)生育保险:单位按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的0.5%缴纳。

18、欠费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有何规定?

答:欠费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应一次性补缴企业和职工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补缴的,欠费期间不计算缴费年限,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时,按全市上最低缴费工资计算指数。欠费企业职工退休后,两年内一次补缴企业和职工个人所欠基本养老保险费后,重新计算养老金,差额部分予以补发;超过两年的,养老金不再重新计算。

19、对冒领基本养老金如何处罚,依据是什么?

23、企业职工未达到国家退休年龄死亡、出国定居,外来劳务工返乡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答:将其个人账户中属于个人缴纳的本金和利息,一次性返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24、对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员回国工作,其社会保险关系如果处理?

答:对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员回国工作,凡同国内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应按规定参加企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享受相应待遇。这些人员同国内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离境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终止其社会保险关系,并根据职工申请,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不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将其个人账户结余部分一次性退给本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此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予退还。

25、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属不属于养老保险对象?

答:不管企业是否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要该职工给企业提供了劳动,企业(或个体业主)支付了工资,该职工就属于养老保险范围和对象,企业(或业主)就应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6、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是什么?

答: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259号)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据此规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季节工、外来工、见习期和试用期内职工均属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对象。

27、什么是基本养老金?由几部分组成?

答:在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所具有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支付货币形式的保险待遇,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

28、职工流动时,单位未参保或欠缴养老保险费怎么办?

答:对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未参保或欠缴养老保险费期间劳动关系不调转;一种是缴清职工本人企业和职工应缴社会保险费后再调转劳动关系。前一种办法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是无法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再说,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很普遍,一旦该单位不复存在了,职工在该单位工作期间的养老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一种办法可以说无后遗症,但单位困难一时无法解决欠费问题,影响流动。因此,为保护职工利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采取缴清职工本人企业和职工自己应缴养老保险费办法。

29、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是什么?

答: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为每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

缴费工资,低于我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请长假人员,有工资收入的,按本人工资收入申报缴费工资,无工资收入的,按我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申报。

34、职工在企业做了一、二个月,这种情况要不要参保缴费?

答:不管职工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短,哪怕只做了一个月,只要职工提供了劳动,单位发了工资(薪水),就属于养老保险对象,就应缴纳养老保险费。

35、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都有什么相关政策?

(1)市内四区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的认定

①自由职业者、下岗、失业人员:持失业证(部分无法办理《失业证》的残疾人员持《残疾证》即可)。

②个体工商户: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招用的从业人员(本市户口)需持劳动合同、从业人员身份证及上述所有资料的复印件。

(2)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与比例

①下岗失业人员及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可在大连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60%—300%的范围内自行确定(有25个档次)。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按确定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18%缴费;

②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以本人上年实际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低于全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300%作为缴费基数。个体工商户业主负担10%,从业人员负担8%。

(3)市内四区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与比例

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按照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确定,如果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市内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则以市内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确定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按确定的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6%缴费。

(4)缴费基数的申报

灵活就业人员在同一社保内(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缴费基数不变。如果需要变更缴费基数,请于新的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在报纸上公布后至7月1日前到市内四区任一征缴网点进行变更申报;如不变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职工上一社保确定的基数比例随社平工资的变化自动变更。

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大连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59元,市内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783元。灵活就业人员最低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935元,最低养老保险缴费金额为168.30元;市内四区最低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为1783元,最低医疗保险缴费金额为106.98元。

1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大政发[2006]19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2)办理程序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所在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所在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企业(单位),以及请款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38、大龄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是如何规定的? 答:(1)政策规定

①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正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的大龄失业人员,养老保险补贴办法仍按《关于进一步扶持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通知》(大劳发[2004]58号)有关规定执行。医疗保险按上年当地社平工资和当地政府确定的缴费比例给予全额补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

②对2007年底以前,持《再就业优惠证》“4050”人员从事灵活就业后,本人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区(市)县财政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养老保险按18%比例缴费的,区(市)县财政按上年全市社平工资60%的10%给予补贴,医疗保险按上年当地社平工资和当地政府确定的缴费比例给予全额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依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市财政对各区(市)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2)办理程序

“4050”的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节终了后,按规定向户口所在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或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2]19号。

职工从外省市调入我市的,应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手续,并按其调入前实际缴费工资和全部个人帐户储存额,记录其历年缴费工资和个人帐户,其转移前个人帐户储存额仍按原办法管理。从调入之月起按我市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建立和管理个人帐户,职工退休时,按其调入前后缴费工资和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发养老金。

42、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业务都需要带什么材料?

(1)首次参加养老保险需提供:身份证、失业证、户口本、一张一寸照片(黑白、彩色均可)、2元钱工本费。

(2)参加医疗保险需提供:身份证、失业证、养老保险手册、已参加医疗保险的带医疗保险卡(没参加医疗保险的带一寸照片二张和10元钱工本费)。

(3)办理缴费人员需提供:养老保险手册、身份证、失业证。

(4)重新就业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时需提供:新单位劳动合同、养老保险手册、失业证、新单位微机编号、医疗保险卡、医疗保险证。

(5)退休时到档案存放处办理养老待遇需提供:养老保险手册、身份证、失业证、商业银行缴费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卡》到居住地社区办理)。

(6)退休时办理医疗待遇需提供:《退休审批表》、有医疗保险卡的带医疗保险卡、没办理过医疗保险卡的带一寸照片2张和10元钱工本费,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足25年的,还需要一次性补齐25年(退职人员医疗保险需缴费至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方可享受退休医疗保险待遇)。

(7)办理撤保需提供:养老保险手册、商业银行缴费卡、领取人身份证及相关手续(死亡的需携带死亡证明、农民工返乡的需携带农民工返乡申请、出国定居的需携带户口注销证明,已参加医疗保险的需携带医疗保险卡、证、册)。

(8)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参加社会保险需提供:转业证、身份证、管理手册、一张一寸照片、2元工本费。

(9)有低保证的参保人员办理医疗保险缴费:需携带《低保证》及低保领取存折。

43、小时工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待遇如何确定?

依据大劳管就字[2001]83号。

劳动者以小时工形成就业,应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个人社会保险登记建户,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可按月、季、半年、年的形式缴纳,缴费年限累计计算,满一年计算一个缴费年限。养老保险缴纳按不低于本市上社会平均工资的60%的18%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本市有关规定缴纳;失业保险缴费按本市上社会月平均工资的1%缴纳。小时工的养老保险、基本

52、国家、省、市规定的各项补贴。单位缴费基数为全部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

(二)参保职工实发工资低于本人档案工资的,以本人档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5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如何规定的?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4]48号。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按单位缴费基数的23%缴纳,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缴纳。

52、农转城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的,是否可以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3]53号。

农转城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不进行补缴的,不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53、机关、事业单位招用的临时工,养老保险金如何计发。养老保险金由谁发放?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4]54号、大人发[1996]56号。

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大连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大政发[2001]54号)规定的城镇企业职工退休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执行,即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建立个人帐户前参加工作的临时聘用人员达到法定退休条件时,在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基础上,另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临时工的养老保险金由承保机构或委托用人单位按月发放。

54、机关、事业单位中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的临时工是指哪些人?

文件依据:大人发[1996]56号。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临时工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为其正式办理了用工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城镇临时工。

55、机关、事业单位招用的临时工养老保险保龄如何界定?

文件依据:大人发[1996]56号。

临时工从投保之日起计算保龄,投保满12个月为一年保龄。在办理享受养老保险手续时,其投保年限尾数不满6个月的,可视为半年保龄,其投保年限尾数6个月(含6个月)以上的,可视为一年保龄。

5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转城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满足哪些条件可以办理退休?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3]53号。

按本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7文件依据:大人发[1996]55号。

以保龄满20年为计发起点,技术工人以岗位工资、技术工资(职务)工资、奖金三项之和;普通工人以岗位工资、奖金两项之和(不含15%的工资性补贴)的80%为基数,每增加一年保龄,加发1%的养老保险金,最高不得超过90%。保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养老保险金按上述办法的70%计发。保龄不满10年的,其养老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计发标准、以其本人最后一个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每一年保龄发3个月的养老金。61、农转城人员趸缴保险费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3]53号。

一次性趸缴保险费=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不足的缴费月数,其中:

缴费基数:

(1)基本养老保险按上职工平均工资60%确定;

(2)基本医疗保险按统筹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确定。

缴费比例:

(1)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职工为27%,其中,企业为19%,职工个人为8%;个体劳动者为18%;

(2)基本医疗保险费:企业职工为10%,其中,企业为8%,职工个人为2%;个体劳动者为6%。

62、企业是否可以查封、冻结或划扣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文件依据:劳社厅函[2002]27号。

基本养老金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离退休人员能否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直接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同时,基本养老金在发放给离退休人员之前,仍属于养老保险基金,任何单位不得查封、冻结和划扣。

63、职工被本单位派到境外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文件依据:劳社厅函[2001]115号。

职工在被本单位派到境外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职工所在单位应停止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及时为其办理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的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终止其社会保险关系,并根据职工的申请,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不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退给本人。

64、职工被本单位派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工作期间,合法取得当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

文件依据:大政发[1998]55号。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公布的职工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位职工所建立的,用以记录职工的缴费情况,并作为计发和领取养老金的重要依据。

70、街办企业职工(已办用工手续)快到退休年龄,档案在劳动代理中心代理保管,单位已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若职工到了退休年龄,企业如何办理手续?职工退休后是否享受医保待遇?

(1)养老保险连续缴费15年以上,并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可以办理退休。退休由企业办理,可按规定享受退休待遇。办退休时也可与市劳动代理服务机构协商。

(2)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医疗保险连续缴费年限达到25年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可享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

71、随军家属在就业和劳动保障方面有何优惠政策?

文件依据:大劳发[2001]35号。

(1)凡符合随军条件的,市有关部门应下达进市安置指标,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应积极协调用人单位接收安置随军家属,并尽快予以办理有关手续。对无职业的随军家属,公安部门应按失业人员身份办理迁入户口。

(2)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专门窗口为随军家属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参加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培训的,免收培训费、职业技能鉴定费和证书工本费。凡接受劳动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且月收入不足450元的,给予补足到450元。

(3)有生产任务的企业,原则上不得安排现役军人配偶下岗。不得不下岗的,要严格按照《关于妥善处理企业特殊下岗职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大政发[1997]70号)的规定执行。企业破产、关闭的,随军家属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妥善安置。

(4)对非个人原因不能就业的随军家属,其档案由劳动代理服务机构接收管理,并免收劳动代理费。

(5)用人单位要依法为随军家属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从外地迁入我市的已参加社会保险的随军家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指导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协助其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自谋职业和暂未就业的随军家属,可按《大连市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大政发[1998]57号文件)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72、原单位只参加了养老保险而未办医疗保险,本人现已退休并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次个人能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文件依据:大政发[2002]15号。

巨灾保险防灾减灾相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巨灾保险;防灾;减灾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损失补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国家从汶川地震以来更是经历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保险对于灾民损失的减少能够起很大的作用,灾后政府的惠民政策比如取消房贷、拨款等也能大大地减少灾民的损失,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小,受害人和被保险人因为有后期保障的存在,防灾减灾的意识难以提高,有时更会放任灾害的发生,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损失,因此对巨灾保险防灾减灾作用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我国巨灾保险遇到的挑战

1.灾害发生前的侥幸心理降低投保与防灾积极性

侥幸心理即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低估,人们习惯从报刊杂志上获取灾害发生的新闻,但多数人并不认为这些灾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相信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料到且可以避免发生损失,因此往往不愿意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造成这一心理的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中国人行为倡导经验主义,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经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估,由于自己并未亲身经历灾害的发生,周围的其他人在某事上并未采取防范措施,因此人们就会对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产生质疑;二是前期投入成本对自有财产的消耗,采取防范措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会带来财产的消耗,一旦投入,财产消耗就成为一个确定事件,而发生危险的概率非常小,人们很难选择作这样的前期投入;三是对未来危险造成损失的不可预见,人们无法预估提早采取防范措施的效益,这样的侥幸心理会减少防灾的积极性。

2.信息不对称影响保险双方合作积极性

首先,政府对灾害信息不公开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已有学者研究说明,政府对灾害信息的披露存在顾虑。显然,可能作为巨灾保险的标的的财产价值较高,而常见的标的如房屋、建筑等,其所涉及的领域多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如果政府将房屋、建筑等存在危险的信息作出披露,对信息对称当然有好处,但对当地引进外资、房地产发展等众多事务都会是巨大的灾难,从概率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损失与真正发生灾害的损失相比,可能性大了许多,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灾害信息披露制度在政府看来可能是一件因小失大的事情。

另外,告知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履行也成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投保人告知义务履行的困难,虽然保险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告知义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保险人告知义务履行与否的确定是一个难题,我国立法司法上坚持询问主义,即投保人对保险人未询问的内容没有告知的义务,因为投保人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在标的价值重大的巨灾保险中,这样的规定使得保险人无法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举证和归责存在很大的阻碍,如果增加兜底性条款,即类似“是否还有其他”的条款,将违反告知义务的责任移转到投保人身上,无论这两种方法采取哪一个,对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一方都将显失公平;另外保险人对告知义务的履行也成为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我国的立法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仅仅停留在对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上,但是说明义务的规定不够细化,在举证环节中也因立法时对责任的分配来判断具体责任的承担,这使得投保人难以从制度上获取清晰明确的信息。

3.保险免赔率与保费对投保积极性存在直接影响

商业保险涉及的保险人与投保人分别代表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巨灾保险发挥作用首先应当经历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两个阶段,设置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取决于保险人也就是代表着私人利益的保险公司的利益平衡,而投保的积极性则取决于投保人也就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投保人的利益,具体而言即指灾害直接指向的人。保费设置太高会直接降低投保人选择通过商业保险来保障财产安全的积极性,导致巨灾保险涉及面窄,覆盖率低,达不到保障社会财产安全的效果,设置太低容易引起保险公司推出产品的积极性,保险产品出世这一环节直接被切断。

同样,保险免赔率也是保险公司设置保费和投保人选择投保时要权衡的一个因素,巨灾造成破坏后,如果免赔率太高,无法达到投保人可能预期的救济,那么在高度的巨灾保险投资回报的要求与前期投入的综合影响之下,被保险人很可能不作巨灾投保;反之如果免赔率太低,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推出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又会受到消极影响。

二、我国巨灾保险框架下防灾减灾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政府宣传对提高巨灾保险及防灾减灾意识有积极作用

侥幸心理是巨灾保险意识低的内因,笔者认为针对人们防灾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一则包括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造成的财产损害,另一方面则包含对巨灾保险制度的广而告之。政府通过这样的宣传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是打破人们内心的僥幸心理,并引导人们对未来的风险作出先期投资。由于保险法属于私法范畴,所以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表示来促使人们为巨灾保险采取行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2.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巨灾保险制度保障的有效方式

信息披露制度从主体上来讲应当包括政府与保险双方即保险人和投保人。

首先,政府应当设立完善的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例如上文提到的房屋买卖,房屋买卖与保险同样,是一个双方的法律行为,需要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双方都有平等的知情权。第一,作为房屋使用权人的购房者对房屋的质量安全承担风险,使用权人有义务了解与承担风险有关的房屋情况,以决定其是否购买或购买后选择何种方法规避风险,降低危险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消除侥幸心理;第二,房屋质量问题和安全指数的公开可以方便保险公司确定保险产品,确定保费和免赔率等相关问题;第三,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商也存在鞭策作用,信息的公开可以视为一个承诺,即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之外不存在其他危险,那么一旦出现危险,对开发商来说也是重大的打击;第四,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一个有效方式,一来,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方便政府对信息的掌握,政府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宏观的掌控,二来,法定披露制度对于政府本身也有激励作用,毕竟房地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当地的经济投资和政绩考核。

nlc202309011323

其次,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是减少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我国法律规定不具体是导致难以确保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重要原因,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可以采取具体说明的对象和范围、细化说明方式、明确责任承担方式和举证责任分配等方式。另外对于保险合同上的一些专有名词或免责条款的理解方面,投保人属于弱势方,如果仅仅通过分配举证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双方都是不合理的,所以确定一个“外行人”能够理解的提示和说明标准是在立法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质上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权。

再次,从制度上还应当加强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无论是哪一方掌握信息,对于需求该信息的另一方都是不利的,因此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与保险人说明义务同样,都是维持双方当事人信息对称的必要手段。我国保险法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问题类似,在立法上应将告知义务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履行义务的责任承担上作更加具体的规定,司法上应同时注重程序与实体的审查。

3.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是提高巨灾保险防灾减灾效果的必要手段

保费与免赔率关系到保险公司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人投保以减少巨灾损失的积极性,由于保险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所以在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损失方面进行平衡非常有必要。仍以房屋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危险系数会随着使用年限增高而增长,因为房屋使用时间越久,其折旧越严重,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越大,这个可能性每年增长的速度都不一样,我们用经济学上“贴现率”这个概念可以很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免赔率越低,投保人投保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巨灾保险覆盖面越广;而理赔数额越大、免赔率越低、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越不利于保险公司设置产品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以便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仍旧以房屋为例,设保费为M1,免赔率为r,我们构建出这样的数学模型:

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免赔率和保费,对于保障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利益有很大的好处,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必严格规定二者损益相当,由于投保人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偏向性措施以保证公共利益的维护,这当然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调整。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免赔率过低会使得投保人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降低救灾的积极性,可能任由损害发生,所以为了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在合理限度内选择增加免赔率减少保费会是一个有利的措施。

4.政府的激励措施与强制保险政策可在巨灾保险中发挥作用

我国对于车辆的交通保险采取的是强制措施,这实际是发挥保险“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功能,巨大灾害多非人为造成,而人们从中受到的损失通常十分巨大,虽然设置合理的免赔率与保费能够平衡保险双方的利益,但是对灾害面前社会的稳定的作用依旧不足,筆者认为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巨灾保险规定为强制险种,并循序渐进地宣传巨灾保险意识,力求达到双赢。

其实灾害对人和社会的损害并不是事后理赔能够完全弥补的,对于灾害发生前的防范行为和发生时采取的减灾行为,政府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在存在危险的领域里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降低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加强灾难发生后的善后工作。

结语: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损失补偿,巨灾保险涉及更多的是灾害损失的救济和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我国巨灾保险遇到受灾人侥幸心理、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保险免赔率和保费对双向选择的巨灾保险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政府宣传加强受灾人的保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和采取激励措施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养老保险相关 篇4

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基本程序

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 (财社字[1997号]60号) 规定, 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基金由地税机关征收, 按时缴存国库, 国库定期转入财政专户。基金由经办机构按月报送支付用款计划, 财政部门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基金支出户, 再由经办机构发放到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手中。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转移的, 在转移其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 转移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 转入基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 转出基金先由经办机构在支出户中列支, 再由财政专户核拨。基金结余一部分转定期, 其余存在财政专户。这是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程序。尽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程序规章比较健全,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金征缴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筹集模式下, 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按照职工工资缴费比例建立。企业缴费率由各省政府自行确定, 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基金征缴环节主要存在企业欠缴和个人欠缴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一方面, 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数额居高不下, 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法人不重视, 拖欠养老保险费;基金征收部门措施不力, 对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企业执法力度不够, 同时还对一些企业实行保险费缴纳优惠。另一方面, 在但在实行该体制以前, 已经退休的职工和“统账结合”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在职职工, 都没有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这势必造成了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

(二) 基金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基金地税征收后, 国库定期将基金转入财政专户, 按财社字[2003]655号定, 国库月末应将所有基金转入财政专户。但是, 在存储环节, 存在基金滞留征收机关问题。自实行地税部门征收养老保险基金以来, 由于地税部门每年都计划征缴额, 并以此为考核目标。在这种考核机制下, 地税部门在完成征收计划后, 往往延压基金, 暂缓或停止征收, 为下一年度征收留有余地, 使资金滞留, 造成不能全部及时上缴。目前的管理体制对地税部门基金征收工作又无直接监督制约机制造成部分基金被滞留, 这将直接影响基金的全额筹集和及时发放。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 财政专户预留资金过多, 一般来说, 财政专户在预留两个月基本养老金支付额外, 其余金额应购买国家债券或专定期存款, 而在实际工作中财政管理账户的经办机构只有建议权, 而不能进行操作, 而这有可能损失一部分基金收益。

(三) 基金支付环节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部分未参保的集体企业的已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 纳入保险基金代办机构代发, 资金有省县1︰1分担, 但是, 各省县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些县 (市) 财政拿不出资金, 直接从养老基金列支, 扩大基金支出项目, 减少了基金结余。还有一些其他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 以前年度地方各级部门挪用的基金, 长期遗留挂账, 得不到归还, 已形成呆账, 各级部门也无资金弥补, 这些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违规出借、经商办企业、弥补经费不足、购建固定资产等。

三、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效率的对策

(一) 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力度

一是积极催收企业欠费, 建立欠费跟踪, 欠费信息披露制度, 监督企业履行缴纳义务, 逐步形成基金征缴社会监督机制。要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 对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而长期拖欠的企业, 可向社会公开曝光, 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故意拖欠, 逾期拒不缴纳, 必要时可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对长期欠费的单位要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措施,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增加保险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二是要加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三是要加强稽查审核, 堵塞漏洞。

(二) 严禁滞留养老保险基金, 提高基金收益率

一是养老保险经办部门之间要及时传递票据和结算, 确保基金及时上缴。撤销各级地税部门设立的基金过渡户, 将征收的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划入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归集财政专户, 切实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审计、纪检和监察。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应明确责任, 加强对基金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解决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经办机构要主动分析, 认真测算, 拿出最佳基金存储方案, 财政部门应积极主动与经办机构配合, 合理地进行基金存储, 确保基金收益最大化, 而不是现在单纯地作为定期一年银行存款或三年期国债。

(三) 禁止挪用养老保险基金, 统一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人、财、物

养老保险基金是一项设计国计民生的大事, 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 使各级领导增强法制意识,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 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严禁挪用基金, 已经挪用的, 按规定限期归还, 严格实行问责制, 对于不按期归还的单位,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追究其领导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哪些已经形成呆账, 确定已无法收回的基金, 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经办机构, 研究具体解决方案, 依法进行处理, 彻底解决被挪用的基金长期挂账, 确保基金的真实完整。

此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 地方政府干预基金征缴和发放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经办机构受当地政府管理, 政府违规, 经办机构却无能为力。可以实行对养老保险基金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避免地方政府干预, 这样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四) 加强基金运行的监督

一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监督。应将收缴、存储、拨付、管理、监督这一基金动态运行过程作为一条纽带, 把经办机构、基金管理部门、银行、监督部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互相监督, 共同管理, 而不能将其互相割裂和对立起来。二是将基金的运行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共同缴纳形成的, 属于全体参保人员的共有财产, 是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所以, 作为基金的主要缴纳者, 企业和职工有理由和权利了解基金的有关抢矿, 并监督其运行。实施监督就必须成立有政府部门、工会、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的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 并切实履行其监管职责。经办机构和基金管理部门, 也应增强基金运行的透明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运行情况和基金结余的数量及存在形态, 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摘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内容,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广大参保人员退休后的生活。但是, 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在微观层面的征缴、管理和支付方面存在问题出发,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政府,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瑞俊.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

[2]、潘娜.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6) .

农村养老保险相关转移流程解读 篇5

保险相关的转移有三种环境,一是迁出,二是迁入,三是本区县内转移。

一、迁出。保险工具因户口搬家外区县、要求转移保险相关的,应持有关证明质推测乡(镇)社保所治理迁脱手续。有关原料应包罗转移申请书、户口转移证明等。乡(镇)社保所磨练后,应在申请书上签定意见,将申请者的缴费证、户口转移证明原料、申请书及缴费记录卡上交到区县级打点机构。区县级打点机构在收到上述原料后,要确认其转移资格,进而对”缴费记录卡“举办核实,并向迁入区县发要求转入保险工具的翰札。待迁入区县复函赞成治理转移手续后,要实时将转移者的保险金本息,按划定的计较尺度举办核算,转入迁入的区县级农保打点机构。转移者的个人根基环境挂号表及缴费记录卡也要随之转到保险工具将迁入的缴费单元。

二、迁入。在收到迁出区县要求转移的翰札后,迁入区县的打点机构要实时复函。待对方的保险金转移过来后,要会同财会部分对保险金举办考核,确认无误后,要向迁入区县的农保机构发出由财会部分和区县级打点机构别离考核后的保险金收讫回执。对迁入者的缴费记录卡和缴费证要考核,钱帐要同等。

三、区县内转移。 除了缴费单元改观以外,其他保险相关不做改观

养老保险相关 篇6

1.设计制度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金、企业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组成,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基本养老金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发放方式,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问题;企业补充养老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是基金制,它解决的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的退休员工将取得更多养老金收入的问题;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主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按照其所尽的缴费义务多少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问题。因而,从根本上说,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仍属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的比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统筹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萎缩,基金制应占据主导地位。

2.筹资机制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费欠缴在一些企业比较严重,除了经营状况不好等客观因素外,有意逃费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引进个人账户,意在发挥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但现实情况是:“统账结合”制度下,“搭便车”和“缴费难”的现象仍然存在,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3.会计处理方面。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则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

二、对我国养老金会计发展的思考

对于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改进:

1.完善现收现付制,逐步向完全基金制转变。企业是养老保险资金的主要缴纳者,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使用权由政府控制,企业只有按期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没有对自己所缴纳资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职工退休后到底能领取到多少养老金,取决于国家的规定和其个人账户的积累,企业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数额并没有义务做任何保证,因此,从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来看,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属于确定提存制,或者说就企业而言,还应该按照确定提存制来进行会计处理。

2.开征社会保障税,消除企業和职工对养老金缴费问题认识的不足。对于企业和职工在缴费上的认识不足,政府也可以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解决。社会保障税是为筹集特定的社会保障资金而对一切发生工薪收入的企业、职工就其支付、取得的工资和薪金收入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它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开征社会保障税正是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资金保证,它不仅为社会统筹筹资,也为个人账户筹资,费改税的本身增强了筹资的强制力度,保证养老金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对解决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的筹资困境将有重要意义。

3.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尽量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披露原则,加强与国际接轨。采用权责发生制意味着使用标准化的方法来计量期间养老金净成本,它是能够提供比过去会计实务中使用的成本更为真实的期间养老金净成本的一种计量方法。权责发生制反映了基础计划的要求,能更好地在员工服务期间内确认员工的养老金成本,便于通过在员工的大致服务期间内确认员工养老金的报酬成本和将该成本直接地与计划条款相联系,从而提高了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同时,它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让报告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所采用的向员工提供养老金及相关财务安排的范围和效果的披露,将提供更完备和比现在的财务报告所能包含的更及时和配比的信息。

披露原则。扩大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使反映出来的信息比现行财务报告所能体现的信息更具及时性和完整性。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对养老金方面的信息披露几乎没有。首先这种做法违反了真实性原则,因为“负债是企业承担的需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支付的债务”,很显然,养老金应列为企业的负债;其次这种做法违反了配比性原则“收益应与费用配比”,在实现收益时没有确认费用;最后,这种做法无法反映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除开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的揭示外,还需要作其他的披露,如提拔基金的政策等。

加强与国际接轨。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的个人账户应实行确定收益计划,该个人账户组成的基金应由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管理,基金管理应注重风险防范、收益的稳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应实行确定提存计划,该个人账户组成的基金应由参与保险计划人自己选择基金组织,各基金组织可以在社会保障机构的监管下从事各种投资活动,投资收益由参与保险计划人获得,风险由参与保险计划人承担。通过这些养老金计划上的调整,以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处理原则的接轨,提供可比的信息平台。

总之,加强养老金会计核算势在必行,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和解决养老金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之科学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锋.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养老保险相关 篇7

1. 政府职能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历史债务偿还机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 对于已经年满60周岁的老人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并没有承诺要承担因转制造成的养老历史债务问题。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赡养上一代农村老人的义务, 政府以期信誉承担下一代人赡养这些老人, 维系着农村地区的养老责任。由于缺乏历史债务偿还机制, 使得这些老人的养老金出现断裂, 加重了农村地区广大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1.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民参与度较低

农民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实施的关键。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过程中, 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使得广大农村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 由于缺乏农民的积极参与, 使得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 其在很多方面难以为继, 因此其发展的质量和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

1.3 缺乏基础养老金调整约束机制

农民养老保险水平低是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消费水平对基础养老金进行了调整, 但是相关的制度还不规范, 还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调整机制, 而养老金的调整和约束机制主要是建立在“道德政府假设”基础之上, 使得政府的相关规定缺乏制度层面的硬约束, 因此广大农民难以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1.4 各级政府权责交叉现象严重

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 各司其职是保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 各级政府对其具有不同的相关规定, 上级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的同时, 难以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 在对相关问题的规定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权责交叉现象, 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这是当前各级政策职责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2. 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和完善历史债务偿还机制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建立和完善历史债务偿还机制, 根据各地区农村发展的情况, 根据农民所缴纳的保费, 适当加大对60岁以上老人的保险费用, 使其能够定期获得一定的养老保险,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了赡养老人的负担。同时, 要注意实施差异化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 其具体的条件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 通过完善的历史债务偿还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作用。

2.2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要通过大力宣传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使其能够深入感受到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其自身和整个家庭的重要性, 为其制定明确的参与渠道, 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主动要求参与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以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参与度, 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2.3 完善基础养老金调整约束机制

如前所述, 我国政府当前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基础养老金调整约束机制, 单纯依赖一些假设难以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因此, 必须要建立最低承诺机制和补偿机制, 要对承诺机制和补偿机制进行分别的运行, 并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情况和各地区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得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险具有完善的保障, 能够使其切实感受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 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4 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

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其权责必须要具有明确的分工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因此, 必须要建立明确的权责机制, 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权责进行清晰地界定, 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总结

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当前我国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必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历史债务偿还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完善基础养老金调整约束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等角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关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斌, 丁建定.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差异及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 (02)

浅谈农业保险相关事宜 篇8

农业保险属于保险领域的一种类别, 针对的产业为农业生产领域, 投保对象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

农业保险的主体

农业保险是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该活动涉及的主体为两方, 一方为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另外一方为保险机构, 具体是指保险公司以及依法设立的农业互助保险等组织。从法律层间讲, 双方的法律地位完全是平等的, 任何一方的意思表示和行为不具有强制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强迫、限制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政府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农业保险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工作机制。

农业保险的作用

就目前的生产条件看, 农业还属于弱势产业, 受自然条件和意外事件的影响大, 当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面临不利生产经营威胁情形时, 可以利用农业保险机制, 将相关的风险转移, 避免农业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 农业保险会通过相应的赔付过程, 减少农户的生产损失。

农业保险如何操作

农业保险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保险机构需要签订书面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基本自然信息, 确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保险理赔的情形, 保险机构有义务做出明确的说明, 针对拒绝理赔的因素和情节, 保险机构要做出合法、合理的解释, 所有的事务要做到事前约定, 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保险机构应当亲自签字或者盖章, 确认已经理解并接受合同的条款约定内容,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按照保险条款约定的情形, 实际由保险机构进行保险理赔, 任何一方不得违约, 否则将承担相关的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在农业保险事务的协商以及签订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等单位起到组织、协调等作用, 促使农户理解并接受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合同签订后,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及时通知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首先与投保人进行协商, 在达成赔偿协议后, 及时将保险理赔款项支付给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切实有效履行保险金赔偿义务。

总之, 农业生产是存在经营风险的产业, 在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保险机构签订书面保险合同情形下, 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发生时, 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 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就可以获取保险理赔款项, 将受到损失的风险实际转移给保险机构。

新型保险合同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篇9

一、新型保险合同会计研究主要内容

(一) 保险合同准则适用范围

对保险合同会计进行研究首先要确定该准则的适用范围。确定保险合同适用范围上的主要分歧主要在于保险合同项目是为所有企业中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业务制定会计标准还是为保险公司涉及的所有业务制定会计标准。保险会计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是以业务是否与合同有关作为判断保险合同准则适用范围的标准。后来IA SB在保险合同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也一直贯彻这一原则。

(二) 保险合同定义

2010年7月30日, IA SB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 征求意见稿明确的对保险合同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保险合同, 是指合同的一种, 合同一方 (保险人) 同意在特定的某项不确定未来事项 (保险事项) 对合同另一方 (投保人) 产生不利影响时给予其赔偿, 从而承担源于投保人的重大保险风险。

(三) 保险合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

保险合同会计计量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递延匹配法, 另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法。国际上对于保险合同会计选择哪一种计量模式一直存在争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我国为代表的保险合同会计制度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法原则。在资产负债表法下, 其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定义与确认是与保险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相联系的, 这样可以使其与财务报表中的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具有逻辑一致性。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对保险合同进行计量, 这样可以在静态上反映保险公司实现的利润。在资产负债表法下, 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在保险合同签订的当时便要得以确认, 与此同时确认相关的收入与费用。这一规定使得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收益与费用初始确认时便可能产生初始的损益, 但这一初始损益后期需要用补充性测试的方法进行修正。在资产负债表法下, 保险公司当年的盈亏判断是以所有者权益的增减作为判断标准的, 所有者权益增加, 保险公司盈利, 相反, 保险公司亏损。

(四)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

2007年5月, IA SB发布了D P, 讨论稿颠覆了传统精算理论和方法, 并提出保险合同准备金采用现行脱手价值,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广泛研究, 但这一模式后来因不能提供相关信息等缺点而被放弃。2010年7月30日, IA SB发布ED, ED中提出了现值计量模式来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在现值计量模式下, 保险合同准备金由履约现金流的现值和剩余边际两部分构成, 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但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会影响IA SB目标的实现, ED仍需在这方面做出改进。

二、新型保险合同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准备金会计处理降低了会计信息透明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原则性的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在这一原则下, 基于监管目的的保险合同准备金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四个: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 其中前两者为寿险保险合同负债, 后两者为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保监会2007年4月发布的通知中要求保险公司应设立平滑准备金来平滑保险公司的利润及负债。根据这一要求, 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中便有可能利用平滑准备金的计提来平滑公司的负债和利润, 从而使得财务报告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降低了信息的透明度, 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另外, 我国现行的准备金计提过程中存在保单成本重负列支的问题, 一是保单成本在取得时已作为当期损益的一部分以费用的形式列支, 二是现行方式计提的准备金本身也包含保单成本。保单成本的重复列支造成了企业利润减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二) 利差损益与会计错配问题突出

在保险合同会计处理过程中, 利率是确定保险定价的一个关键指标, 监管部门一直对其严格限制。在保险定价的确定过程中, 如果其实际使用的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 承保人便会因此承担相应的利差损益。在资产负债表计量模式下, 如果不根据现行利率调整保险负债账面价值, 那么财务报告中就无法体现利差损益。会计错配是指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相同, 但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却对经济变化做出了不同的反映。会计错配是因为资产和负债采用的计量基础不同造成的, 会计错配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严重扭曲了会计信息, 从而导致利益相关着以此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 因此,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消除会计错配。

(三) 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原则过于谨慎与稳健

我国的保险合同负债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寿险保险合同负债, 另一类为非寿险保险合同负债。其中, 寿险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中需要用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但在计量过程中所使用的折现率, 我国的相关原则一直规定的偏低, 从而使得计算出来的保险合同准备金高于按照现行利率计算出来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另外, 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过程中没有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目标。由于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的保险合同准备金通常是基于监督角度计算出来的, 从而保险合同通常在前期计提偏多的准备金, 降低了利润, 给投资者造成了大量损失。

(四) 收益列报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

新型保险合同会计中, ED提出了用汇总边际模式 (Sum m arized M argin A pproach) 来进行收益列报, 这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汇总边际模式下列报的内容全面, 解决了原来保单模式下无法反映保险合同准备金的问题, 且可随时反映公司的会计调整及变化情况。但汇总边际模式的概念难以被利益相关者理解, 缺乏可比性, 且该模式下的一些重要信息如退保金等无法反映, 从而使得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保险合同会计研究规范对策

(一) 跟踪国际保险会计动向, 加大保险合同会计研究力度

自1997年IA SB启动对保险合同会计的研究, 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IA SB经过两大阶段的研究, 积极推动了保险合同会计的进展, 其研究方法与内容值得我们借鉴。IA SB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其对保险合同会计的研究代表了保险合同会计研究的方向, 我国应紧跟IA SB的步伐, 密切关注IA SB的最新研究成果, 认真研究保险合同会计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做好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趋同工作。目前, 我国的保险业整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保险会计实务问题还处于探索中, 需要在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IA SB的经验, 结果本国实际情况, 进行账务处理。并把我国研究保险合同会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时反馈给IA SB, 争取相关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提高信息透明度。

(二) 改变计量基础, 降低会计错配

在保险负债采用现行脱手价值计量后, 会计错配问题可以降到较低的程度, 但因为金融资产尚未采取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 所以会计错配问题并不能完全消除。为了进一步降低会计错配问题, 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一种方法是改变负债的计量基础, 假定资产计量基础不变, 改变负债计量基础以与资产的计量基础相匹配, 例如, 若企业将以支持保险负债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那么为了使负债与资产的计量基础相匹配, 应当将与其对应的负债的变动作为一项权益进行列示;另一种方法是改变资产计量基础的方法, 即假定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变, 改变资产的计量属性以与负债的计量基础匹配, 如果企业持有库存股是为了支持投连险负债, 那么为了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基础相匹配, 应允许保险人将该库存股作为资产进行列示。

(三) 加大研究力度, 完善计量准则

在对保险会计问题的研究中, 我国保险负债计量的依据是为了满足保险监管需要的有关精算规定, 但由于保险监管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 其选取的数据通常较为谨慎, 而基于财务报告目的监管则侧重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其选取的数据侧重真实与公允, 因此将基于监管目的的数据用于财务报告目的, 便有可能扭曲企业的财务信息, 无法真实反映保险合同负债。为此, 基于监管目的的规定与基于财务报告目的的规定是相互冲突的, 为此, 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将保险合同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会计学分支, 各自独立核算, 单独建立基于财务报告目的的保险负债计量会计准则。

(四) 单独计量保险合同权利与义务, 全面列报收益

ED提出了用汇总边际模式 (Sum m arized M argin A pproach) 来进行收益列报, 汇总边际模式下的综合收益列报使得保险公司财务报表难以理解, 但基于合同权利、义务单独计量的综合收益列报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 汇总边际模式下各项目的含义明确, 易于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其次, 汇总边际模式下披露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反映了赔款、保费收入等一些重要信息;再次汇总边际模式的使用范围广泛, 不仅适用于产险, 也适用于寿险, 另外, 不管合同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均可适用该模式。汇总边际模式的这一特点, 提高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与其他行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可有效的推动保险合同会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许玉红、王红云:《新型保险合同会计——问题、进展及启示》, 《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郭菁:《揭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面纱——对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述评》, 《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3]彭玉龙:《保险合同会计——进展、反思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4]陆建桥、杨海松:《保险合同会计:国际动态与对策研究》, 《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养老保险相关 篇10

就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而言,单纯依靠释放政策效应即以政府增加投资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很难适应吉林省长远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经济系统内部有效循环的质量将会呈下降趋势。因此,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释放农民投资与消费热情增加有效需求以扩大内需,进而建立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吉林省当前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弊端及其制约因素

在我国,长时期以来农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其养老主要是通过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正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这种冲击降低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当期的投资与消费决策,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农村家庭保障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带来的影响

1.1.1 人口老龄化的因素

近几年来吉林省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万,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8万人,占总人口的7.76%。按照“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社会”的国际惯例,吉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完全属于“老年型”,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农村人口1289.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48%。按比例计算,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100万人。但是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被忽略的领域。“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在近年来农民收入趋缓以及和老年人医疗费用较高的困境下,则表现得相对更为突出。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老年人增速快于人口增速,从2000~2003年,全省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23%,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4.59倍;(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省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482美元,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

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会对农村养老产生两个后果:(1)个体平均劳动能力下降导致人均收入水平和自给能力降低,从而减少当期消费和投资水平。(2)赡养系数上升,每个年轻个体赡养负担加重,故相应减少当期投资与消费而增加储蓄以保障履行赡养义务的能力。

1.1.2 家庭规模小型化

社会结构变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家庭规模缩小。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农村户均人数从1999年始小于4人,并且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这一数字越来越趋近于3人。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已经占到农村家庭的相当大的比例。家庭的保障功能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而逐步弱化,农民在生命周期内的潜在养老风险在家庭内部的分散能力小家庭远远逊于传统大家庭。因此,家庭规模的缩小增加了老年农民的生活风险,降低了未来预期,从而影响农民的投资与消费支出。

1.1.3 文化观念转变

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传统文化观念在农村生活中受到了冲击。有关部门在调查吉林省农民生活状况时发现:在一些地方,时常发生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情况,独居老人数量明显增加。“50”后农民戏称人生3件事,(1)给自己盖房子,(2)给子女准备婚事,(3)想办法给自己攒一副棺材板以备终老后事。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很多年老的人生活困苦。“养儿为防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迫使农民在年轻的时候不得不增加储蓄,给自己年老时增加养老的筹码。

1.2 土地保障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带来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迁,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土地养老保障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村家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承担着农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尤其是在年老阶段,当农民劳动能力弱化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土地的保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吉林省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由于土地征用费用基本按土地承包年限计算的,将费用分摊到整个生命周期中,那么每一年所得的补偿费用会进一步减少。由于没有养老保险,所以失地农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将面临各种风险,尤其是年老后将失去养老保障。因此,没有与城市化相匹配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降低了农民的未来预期,挫伤了农民投资与消费的积极性。

(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整个国民财富在整个经济体系的流转速度加快,方向性愈来愈清晰。随着吉林省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截止到2004年,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165.9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2.9亩,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农民的实物收入下降,加之种地成本不断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从而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而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模式是以近乎于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为依托的,这种养老保障方式是与现代经济体系不匹配的。在国民财富分配过程中,传统的耕作经营模式的收益相比其他经济部门而言增幅缓慢,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尽管如此,由于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农民没有土地保障的替代选择,故在当前情况下只能牢牢抓紧手中的土地,宁可粗放式、小规模生产,也不愿意彻底离开土地。最终的结果是农民增收放缓,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民投资与消费的热情。

2 构建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对农民投资与消费的影响

2.1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扩大内需提供动力

构建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利用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通过风险概率计算把个人与核心家庭的不确定风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向社会分散,降低个体风险,完成对以家庭和土地为养老保障的传统模式经济功能上的替代。通过农村养老模式的替代,(1)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利用,变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为集约型的增长模式。有利于推广适合农民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提高先进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能,实现农民增收,为扩大内需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2)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当前,学术界也普遍认同推动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农民收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将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把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促使其从收益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离土离乡或者是离土不离乡的身份转变,增加收入促进有效需求增加,实现扩大内需。

2.2 增加农民当期投资与消费

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对投资与消费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相对乐观就会增加当期的投资与消费,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相对悲观则反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改变农民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预期,促进农民增加即期消费。按照弗里德曼提出的“恒常收入”说,决定消费需求的主要是恒常收入,所谓恒常收入即一个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预期获得的平均收入,而消费需求随这种恒常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与收入预期相关联,居民在消费中还要考虑到对未来支出的预期,这是因为,人的消费活动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参照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说,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其消费支出是不相同的。莫迪利安尼从消费者理性出发,对消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指出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自身的效用,消费函数必须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理性的消费者不仅会根据当前收入,还会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来选择其一生的消费路径。因此,人们一般会在更长时间内计划其支出,以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进行合理安排。

图1表述的是农民在有养老保险和没有养老保险情况下的收入曲线。a是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民一生收入曲线,b是有养老保险农民一生的收入曲线,c点表示的是停止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时点,d点开始缴纳养老保险时点。从此图我们可以观察得知两条曲线相交于c点。c点之前b曲线的收入微少于a曲线,但从c点之后b曲线表示的收入远远多于a曲线,并且收入稳定。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结合保险的缴费计算方式(即养老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可以得知有养老保险的农民一生的收入是要远高于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民,而且到老年时有养老保险的农民收入更加稳定。因此,显然有养老保险的农民对未来的预期是要高于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民。所以,可以预计有养老保险农民的投资与消费热情会更高。

2.3 对农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年在《社会保障,引致退休,资本积累》一文中提出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存在两种效应,两种效应分别是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替代效应是指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们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平滑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那么居民会在年轻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备退休后的消费需求。建立养老社会保障后,人们会对未来的预期会更为乐观,尤其是降低了其养老风险,那么他将减少个人储蓄用于消费。引致退休效应是指养老社会保障的存在使得人们提前退休的动机加大,将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为了保证退休后消费水平维持在退休前水平,人们会增加储蓄。两种效应对储蓄和消费的最终影响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面临的未来风险降低,人们会降低预防性储蓄,用于增加当期消费需求。此外,居民可流动性约束理论也指出如果企业与居民因其货币与资金量不足,且难以从外部得到,从而难以实现其欲行的消费和投资量,只能消费当前的财富。因此,造成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为了保证自己收入下降时的消费不会大幅下降,消费者就会被迫降低当前的消费,增加储蓄。因此为了避免流动性约束带来的影响、防止各期消费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人们会通过储蓄平滑各期消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后,人们需按期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这种支出的增加将会减少人们当期可支配收入,如果存在流动性约束,那么人们就会降低当期消费。可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能够直接作用于农民的消费和储蓄,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内需的问题。

2.4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如前所述,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核心家庭的数量激增,传统养老方式就成为年轻一代的沉重负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在实现对传统养老保障模式的替代,就为养老产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由于老年农民在收入上有了保障,那么其本人就可能负担得起或者至少与年轻一代一起就可以负担得起养老的费用,这样不仅解决了养老问题,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尤其是诸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只能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建立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009年,国务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2)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根据国务院的规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1)从融资渠道上来讲,个人缴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来自于两级财政转移支付;(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统筹部分的资金就将形成普惠制的养老金。吉林省作为主要试点地区之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在于能够扩大农村需求。吉林省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影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吉林省的目标是,逐步使每个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促进扩大农村即期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拓和扩大农村市场。

3.2 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投入

据民政部统计,农村家庭每增加一个有保障的人口,家庭消费支出将增加483元①。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消费者物价指数、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努力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健全完善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消费乘数效应,对于释放农村消费需求也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作为拉动内需、保障民生的重点来投入。

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可以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灵活使用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稳定农民消费。当经济不景气时,更多的农民因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而需要养老保障,政府养老保障支出大于收入。由于养老保障支出的增加,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并因消费需求的相对增加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即通过需求的增加拉动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当经济繁荣时,农民因收入增加而超过最低生活标准从而不需要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养老保障支出小于收入。这样一来,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调节来从宏观上调节农村消费,使农村的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进而有利于整个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3.3 充分发挥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

针对吉林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土地政策,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2)继续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荒地等作为养老基地,由集体经营或分配给老年人自己耕种,所得的收入供老年人养老。(3)老年人还可以依法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出租或出售,从而保障老年人相对稳定的养老费用。(4)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的多种经营规模,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从而激活土地的经济保障功能。

3.4 提高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就吉林省实际情况而言,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突出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同时,突出小城镇建设,走产业发展之路,全方位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扩大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扶贫力度,激励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为农村养老保障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3.5 增强农民自我养老保障意识

储蓄是人们应付未来经济需要的常用手段,应当鼓励农民将其作为今后的养老之用,对于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可以减免利息税。另外,应当鼓励农村中收入较高的那部分农民参加商业保险,以便在老年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并为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业务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互补性,因地制宜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4 结 语

综上所述,构建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成对传统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替代能够调动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有效需求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但是,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尤其是家庭养老保障,在许多社会功能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与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要相辅相成,实现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制度是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的着力点[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2):105~108

[2].张向达,李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55~58

[3].徐清照.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及对扩大内需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83~84

[4].于泳.我国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实证性研究[J].财金研究,2009,(5):72~74

[5].张璐,胡宏伟.扩大内需条件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建设[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7~36

[6].陶继坤.论农村社会保障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当代经济管理,2007,(3):57~60

[7].李君如,吴焰,等.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1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相关问题 篇11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参加人数的增加,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对于完善我国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虽然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在保值增值、监管力度、预算管理以及一些基础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

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的困境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 “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 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 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 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 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不仅关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进程,更关系着国民的基本医疗水平以及基本生活质量。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投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以及完善预算管理等各种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助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摘要: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对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将从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监管力度、预算管理以及基础管理工作四个角度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面对这些困境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上一篇:开题论证下一篇:培养感性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