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权益

2024-09-17

养老保险权益(通用12篇)

养老保险权益 篇1

一、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问题的提出

江某元与李某培原系夫妻关系, 于2008年6月27日登记离婚。2008年5月起, 李某培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每月为607元, 从2009年1月起每月为673元。江某元在离婚后才知道李某培已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同时其此前所享有的低保待遇因此被停。因江某元患有残疾, 就业困难, 无经济来源, 生活窘迫, 曾多次找李某培协商, 要求分割其养老保险金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称李某培参加社会保险的保费是两人共同生活期间缴的, 该保险金是夫妻共同财产, 应由双方均分。李某培则辩称, 其在离婚后所领的养老保险金, 是个人财产, 江某元无权分割, 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①

上述案例是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典型纠纷。当下公民养老保险的普遍性、社会性使得养老保险权益逐渐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中隐形财产的组成, 成为离婚时双方意欲分割的对象之一。因此, 司法实践中涉及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离婚案件日渐增多。现实中这类案件的案情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 离婚时双方都已达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第二种, 一方达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而另一方则尚未满足领取条件;第三种, 夫妻双方均未满足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条件, 但已缴纳了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费。情况不同, 采用的分割方式应有所区别。然而法律法规并未对此类案件作出规定, 相关司法解释又过于简单含糊, 导致实际适用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致使司法中对这类案件的审判标准不统一, 判决结果大相径庭。法院应该如何判定离婚时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该如何适用相关司法解释, 从而实现养老保险权益的公平分割呢?这都是司法中的争议难点, 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二、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我国夫妻法定财产制为婚后所得所有制, 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或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财产, 都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但特有财产或约定分别所有财产除外。探讨“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问题时, 应当先明析夫妻双方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究竟是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还是个人的特有财产?唯有明确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才能进一步探讨权益分割的问题。笔者将从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养老保险金性质等入手, 从法理角度分析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养老保险又称为老年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基金, 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 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在这种制度模式下, 养老保险基金和待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入基本养老统筹基金, 用于支付职工退休时社会统筹部分养老金;另一部分是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入个人账户, 用于负担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2]因此, 我国基本养老金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养老金, 一部分是由个人账户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大部分来自于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通常由单位从职工工资中扣缴或统筹。其本质是参保人工作期间为退休后养老而提前储蓄的资金, 具有强制储蓄的性质, 因此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本身带有工资收入的属性。《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个人死亡时个人账户的余额可以继承, 更说明了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一种延期支付的个人收入, 具有私有财产权属性。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 工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 带有工资收入性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

统筹养老金由用人单位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等构成的, 由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确定。[3]不同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延迟收入属性, 统筹养老金只有在满足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下, 并已分发到参保人手中时, 其所有权才真正归属于参保人, 并且仅限于拿到手的那部分统筹养老金。一旦参保人死亡, 统筹养老金也不能作为遗产由亲属继承。可见, 在发放到参保人手中之前, 统筹养老金作为一种社会互济资金, 不具有工资收入属性, 无法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方面, 统筹养老金的产生是以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前提, 而非夫妻一方工资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且来源于公共所有的统筹基金, 统筹养老金的社会保障性质也决定了其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面, 参保人所享受的统筹养老金是不确定的, 受到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以及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影响。现行《社会保险法》只规定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金数额的因素, 并未明确基本养老金的具体计算方式, 自然也无法计算出统筹养老金的具体数额。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必须针对现有明确的财产, 对不确定的财产进行分割, 既不符合法理也难以操作。

简而言之, 在满足养老金领取条件的情形下, 夫妻双方已经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具有夫妻共同财产属性, 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在未满足领取条件的情形下, 基本养老保险金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具有收入属性, 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而统筹养老金属于社会互济资金, 离婚时无法对其进行分割。最高院颁布的《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也已承认了养老保险权益的夫妻共同财产属性, 肯定其在离婚时可进行分割。

三、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的分割方式

在离婚诉讼中, 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均分, 常见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方式不外乎是实物分割、价金分割、价格补偿等。但养老保险权益作为一种特殊的夫妻财产形式, 兼具人身性和财产性, 与参保人的身份有着紧密联系和专属性, 故此在分割方式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婚姻法解释二》将婚姻存续期间归入夫妻“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的养老保险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夫妻双方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二是夫妻双方应该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如何判断养老保险金是“实际取得”或是“应当取得”就成了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关键。

《婚姻法解释二》中的“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是指参保人在婚姻存续期间满足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 已经领取到手或是划转到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它既包括夫妻双方都满足领取条件时所获得养老保险金, 还包括只有一方满足领取条件时, 这一方所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此时, 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夫妻所持有的现金或是存款, 数额明确具体, 具有分割的操作性, 依照平等原则, 以一般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处理即可。

实践里争议往往集中在“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的理解上。最高院并未对此概念作出界定和解释, 法院在实际适用时存在模糊的认识———是笼统地指任何时点对养老保险金的期待利益, 还是指需要达到退休年龄、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时对养老保险金享有的利益。[4]目前, 多数法院更认同后者, 即认为“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是当事人已经退休具有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条件, 但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将养老保险金领取到手的情形。[5]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条件, 此时尚未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则不属于“应当取得”的情形, 不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上海高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婚姻家庭纠纷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以及最高院的《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体现的正是这种观点。有学者认为, 一方面, 依照期待利益与既得利益理论, 离婚时未满足领取条件的当事人, 所拥有的养老保险金利益只是一种期待利益, 退休后应当取得养老保险金的权利也只是期待权;另一方面, 在未退休之前, 将来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具体数额无法进行预先测算, 当事人不可能实际取得个人账户下的养老保险金。[6]

但笔者认为, 这样界定“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范围有缩小解释之嫌疑, 也不能很好实现夫妻财产的公平分割。该观点所界定的“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其实是可预测但尚未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但它只是“应当取得”的一部分, 还应该包括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这两部分的养老金才构成完整的“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所谓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 是指离婚时夫妻一方或双方尚未退休, 但在婚姻存续期间已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 交纳了相关养老保险费用, 为日后领取或结算养老保险金提供了根本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 基于婚姻存续期间参与的养老保险必定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险金, 只是最终将取得多少就离婚时现有条件无法进行事先测算。这部分养老金数额确实难以预测, 但若因此将其排除在“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范围之外, 也不尽合理。其不可预测性是针对具体数额多少的问题, 而是否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讨论的是数额有无的问题。只要在婚姻存续期间缴纳了养老保险费, 虽未到退休时养老保险金数额不能确定, 但可以肯定将来必然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权益。若在离婚财产分割时, 轻易略过这部分养老保险权益的分配, 未免对当事人不公平。该养老保险权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离婚时的统筹养老金部分, 而个人账户养老金虽然不能直接取出但根据离婚时的现有条件其数额是可确定的。即使参保人在退休之前去世, 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可以被继承。这说明即使当事人未满足领取条件, 但至少在离婚时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切实存在、可确定的, 并不是一种期待利益。换言之, 当事人未退休之前, 在离婚当下所能确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 应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进行分割。

对于“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中可预测但尚未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由于其数额明确具体, 与实际取得养老保险金没有区别, 仅是领取时间上有所推迟, 所以处理方法没有不同。而对于不可预测但应当取得养老保险金, 由于未满足领取条件, 其中的统筹养老金不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但带有工资收入性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不得提前支取。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法院若判决将一方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取出直接进行分割, 将会扰乱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秩序, 也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难以实现。笔者认为, 法院应当将到判决之月为止夫妻一方或双方个人账户养老金金额, 放到夫妻所有共同财产中进行分割。个人账户养老金仍归参保人自己所有, 但获得较多养老保险利益的一方应对另一方作出相应补偿, 比如在其他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进行衡平, 补偿对方。采用这种分割方式, 既达到分割养老保险金的目的, 也富有操作性, 不至于扰乱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四、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处理建议

目前, 我国司法实践对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处理, 主要依据《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以及《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 对离婚时已退休或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养老保险金;而对离婚时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不同意将养老保险金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但可分割养老保险金账户中个人实际缴付部分。

但笔者认为, 这样的分割方式并不公平, 问题在于《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规定存在漏洞。《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是对《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的解释补充, 但其自身也存在缺陷。如前文所述, 离婚时夫妻一方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其在离婚当下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是可以确定, 且明确具体, 不属于期待利益, 应当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将这部分可确定的养老保险权益也排除夫妻共同财产, 明显是不合理的。虽然在《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后半段补充了养老保险金账户中婚姻存续期间的“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但仍然存在问题。在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下, 可进行分割的养老保险权益应当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而非仅是“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养老保险金账户中的“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并非等同的概念。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主要来源, 但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不限于“个人实际缴纳部分”, 还包括按政策规定划入到个人账户中的单位缴费部分、个人账户记账利息;新农保个人账户中的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和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中的单位缴费和基金投资运营收益。[7]这些利益是一个整体, 都是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应当一同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因此,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仅仅将“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不准确也不全面。笔者认为, 对于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的分割, 应当分情况处理。以下是笔者从审判视角和立法视角所提出的处理建议:

(一) 审判建议———分两种情形, 适用不同处理办法

1.已退休, 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形

此种情形包括“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和“可预测、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对于该情形下的养老保险金, 无论是否已经发放到参保人手中, 其数额都是明确具体、没有争议, 参保人获取它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部分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参保人所持有的存款, 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依照一般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即可。

2.尚未退休, 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形

对该情形处理方法的探讨, 是建立在《婚姻法解释二》中“应当取得的养老金”还包括了“不可预测但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的理解基础之上。笔者认为, 为了实现夫妻财产分割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法院应当不考虑该养老账户日后增值或是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而仅对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现有价值进行分割。法院的处理办法不是将个人账户养老金 (含储存额和记账利息等) 直接取出进行分割, 而是对夫妻一方或双方个人账户养老金到离婚之月为止确定的数额进行衡平, 判决个人账户养老金归参保人所有, 并依据离婚双方在养老金上的利益落差对另一方进行现金补偿或是在其他共同财产分割时进行利益调剂、补偿和衡平, 从而达到公平分割养老保险金的目的。

(二) 立法建议———修改《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

依据前文分析,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的规定并不合理, 存在漏洞。当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时, 只承认“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可进行分割, 却忽视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中除“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以外的其他资金, 例如在社会保险法施行之前用人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企业年金等等。这部分权益数额也很可观, 不容忽视。《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规定的分割方式, 缩小了离婚时夫妻双方可分割的养老保险权益的范围, 不够全面, 使得最终离婚时的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缺乏公平公正。故此, 笔者建议对《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的条文进行修改, 改为“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 另一方请求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额, 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岳宗福.社会保险法制度解读·案例应用与实务答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60.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释义与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44.

[3]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配套解读与案例注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33.

[4]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197.

[5]杜万华, 程新文, 吴晓芳.<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 2011 (17) :22-29.

[6]吴卫义.法院审理婚姻家庭案件观点集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7]陈信勇.离婚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处理问题研究——以<婚姻法解释 (三) >第十三条为中心[J].浙江学刊, 2014.01.

养老保险权益 篇2

甲方:

乙方:

鉴于甲方自有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对于车辆所有权及保险理赔未进行处理。经甲乙双方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该车辆所有权及保险理赔事宜交由乙方处理,因该事故的保险理赔金归乙方所有,车牌号:

车架号:

发动机号:

二、乙方支付甲方人民币

元(大写

元)。上述款项自签订协议的同时支付甲方

元,协议签订前的交通事故违章及罚款与乙方无关。由甲方负责。

三、签订本协议后,甲方未经乙方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同保险公司调解,领取案款。

四、甲方在签订本协议后,应当配合乙方办理理赔手续,提供相应证件和手续,并配合乙方办理过户手续。

五、甲方保证该事故不存在诈保行为,该车辆已经正常年检,驾驶人员具有驾驶资格,如因甲方原因造成此事故不能正常理赔,甲方负责该车辆所有修车费用,违约方支付守约方违约金为

元。

备注: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未婚妈妈生育保险权益研究 篇3

摘 要:未婚怀孕的女性在选择独自生养孩子的时候,将会面临就业难、收入低、时间紧的生活难题。中国社会一直无法用平和的心态来接纳这一群体。未婚妈妈不应该独自承担一切责任。另外,生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未婚生育应该得到公正看待。生育保险制度不应该被计划生育政策“绑架”,无视这一群体基本生育权益。本文建议,对参加生育保险的女性在未婚生育时应给予生育保险保障,针对这一人群提供灵活产假制度和育儿保险金,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婚准妈妈;生育权;生育保险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88-03

未婚单身妈妈是社会角落里的尘埃,生存、生活备受挑战。目前,有关我国未婚先孕人群的准确统计数据缺乏,但该群体的不断壮大是不争的事实。杨爱华(2009年)在一项对贵州省某市郊区3家区级医院的调查中发现,年龄小于23周岁的未婚先孕发生率为73.04%,整个样本未婚先孕发生率为22.02%,未婚先孕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1]。齐嘉楠和杨华(2015)在对流动人口的未婚先孕的研究中发现:与2000-2009年间初婚的人群发生未婚先孕的60.3%相比,2010年及以后初婚的人群中,发生未婚先孕的几率更是2000年以前初婚人群的3.927倍[2]。一方面,不断上升的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对未婚准妈妈的关注;另一面,学者们也在极力探索该怎样合理对待未婚准妈妈生育权益问题。曹阳(2008)、罗潇(2014)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现代婚姻、生育观的角度,指出未婚生育现象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的作用,这一现象无法杜绝,认为社会不应鼓励,更不应强烈歧视。在目前未婚妈妈不被认可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一群体的生存生活都面临着挑战。吕晓燕(2011)、戴爽(2013)、沈尤佳和程圆圆(2014)指出,单身妈妈独自哺育孩子面临着时间和收入的双重贫困,母子经历着更高比例的物质匮乏,社会的排斥与不认可使得其生存权被边缘化。无论是主动成为未婚准妈妈还是被动成为未婚准妈妈,其在受孕生产的过程中承担着比正常受孕女性更大的心理压力。吴琰华和陈敬国(2014)、黄河(2014)认为未婚怀孕不论是选择生产还是选择堕胎,对女性心理均产生巨大负面压力,罹患焦躁症、忧郁症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婚育妈妈。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有关未婚先孕及未婚妈妈的研究多集中于未婚先孕的原因、对社会和当事人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遏制这一群体滋生方面,对于未婚准妈妈生育保险方面的权益少有提及。在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生育保险费情况下,未婚怀孕而不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做法明显侵犯了劳动者应有的生育保障权益。生育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理念取向应该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出发,坚持公平性原则,以人为本,对这一群体的生育提供应有的保障。

一、未婚妈妈生活面临多重挑战

(一)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大多数未婚妈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工作的未婚准妈妈会因为怀孕而更加难以就业,有工作的未婚妈妈也会因怀孕而面临极高的被解聘风险,生产后回原岗位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生育保险制度保障的情况下,生育医疗服务、生育津贴无从谈起,产后回原职工作缺乏制度的强硬保障,其和雇主进行谈判的能力较弱。而社会对未婚生育的歧视更使得未婚妈妈处境艰难。如果生育保险能够给这一群体提供一个缓冲期,帮助未婚妈妈获得一个稳定过渡期,做好相应的身体恢复和产后生活安排,显然她们因生育而给生活造成的冲击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二)收入低,时间紧。工作是收入的重要来源,未婚妈妈工作上的挫折必定会反映到工资收入上来,大部分的未婚妈妈均存在贫困问题。南京大学周沛教授对南京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单身母亲家庭的收入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正常家庭在面对生活问题及婴幼儿照料上由夫妻双方共同面对,而未婚单身妈妈就必须在儿童保育和工作就业之间来回奔波,而获取外界支援的机会较小。在我国互惠型的人际关系中,单身未婚妈妈社会地位低下,亲友关系会随其成为单身母亲而逐渐萎缩。另外我国社会照料机制发育不成熟,费用高昂,未婚单身妈妈所有的生活琐事都得亲力亲为,就算不眠不休也难以应付生活的重担。

(三)无力支撑子的教育。与正常的家庭相比,未婚单身妈妈家庭的子女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她们大多处在收入分配底层,孩子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成长。单亲家庭的儿童在躯体不适、敌意、不成熟、强迫行为等方面明显高于双亲家庭。莫里认为:“私生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要比犯罪、毒品、贫穷、文盲、福利以及无家可归更棘手,因此它是一切的根源。”社会对婚姻所采取的控制主要不是由于担心人们的性行为,而是担心人们生孩子,担心问题孩子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杜绝未婚生育已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未婚单身家庭的儿童予以关爱和教育才是国家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单身母亲微薄的收入使其无法向社会购买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参与孩子的照料之间又往往是顾此失彼。而幼时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生育保险对女性而言在缓解工作和家庭双重责任方面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在新生儿的照料上,生育保险能够帮助女性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找到了相对平衡。生育保险能够通过产假和收入补偿,保护女性在生育结束后回到原职继续工作的权利,能够促进女性人力资本的连续积累,并有利于母子健康[3]。

二、未婚生育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经济的发展为未婚妈妈的出现提供了社会条件。女性参与市场劳动,成为劳动力大军为其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女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婚姻和男性再也不是女性为之奋斗一生的长期饭票。时至今日,生儿育女对于女性而言是“情感寄托”。经济独立、教育的发展、女权主义的洗礼使得女人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强烈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将自身作为一个与男性平等的独立个体,自主表达自我诉求。由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分别于2000年、2004年和2010年进行三次“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的调查表明:与恋爱对象的婚前性行为在2000年只有50%的人表示认可。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18~61岁的男女受访者中,表示认可的人已达到2/3[4]。可见今天人们的性行为已不是为了生育,更多是出自由情而生的自我快乐原则。社会对婚前性行为基本处于接受状态。

(二)医学技术进步为不婚族生育权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医学技术进行未婚生育的妈妈现在已是单身女性的一种选择,现代医学技术为其实现生育权利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天命论”到人类自我控制生育,从自然生育到到试管婴儿,都离不开医学、生命科学及临床技术的进步[5]。不婚女性能够凭借医学技术成为母亲,实现这一群体的生育权。

(三)婚姻的不稳定性使得恐婚症高发。在我国,婚姻在越来越人性化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建立在“爱”基础上的婚姻反而没有建立在义务基础上的婚姻牢靠。2010年我国粗离婚率为2.00‰,2011年为2.13‰,2012年为2.29‰,2013年为2.57‰,2014年为2.67‰[6]。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使得婚姻成为人生中的一个参选项而不是必选项。婚姻将不会为由性而育的行为买单,人们觉得与独自成为未婚妈妈的代价相比,无爱的婚姻关系更加可怕,付出的成本更加难以接受。

(四)国家计生服务缺位,性知识空白。2008年一项跨省市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在15-49岁的流动妇女中,有近13%的未婚流动妇女被排除在生殖健康服务之外。超过20%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希望得到计划生育服务[7]。一面国家的相关部门关注的是人口出生率,至于源头处的婚恋性知识教育、生殖健康保健宣传工作、主动为未婚女性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的少之又少。在钟倩君等对深圳市外来务工女性未婚生育的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有将近38.95%的女性等到了临产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50%以上避孕知识缺乏、避孕措施使用率低,方法低效[8]。不难发现,很多女性是由于知识的匮乏而在“不知情”且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成为了未婚妈妈的。

三、未婚妈妈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合法性分析

(一)生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未婚生育是合法行为。从生育权角度来说,未婚妈妈只不过在行使一项国家法律发生之前就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与其他由宪法、法律赋予的选举权、结社权等政治权利不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另外,我国并没有法律明确表示禁止未婚生育,《婚姻法》(修正案)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按照法律未禁即为允许的原则,未婚妈妈是合法的,不能以未婚生育非法为理由拒绝其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二)生育保险制度的构建理念支持未婚妈妈享有生育权益保障。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立法确立的生育职工享受产假、生育津贴、医疗服务的一项社会政策,其宗旨在于帮助女职工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也是对女性的人类再生产劳动给予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是对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保护。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构建理念的基本取向以职业保障为基础,具有社会关怀和福利主义国家动员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经济再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是一项公民权利,应对予以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儿童成长教育,以进一步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实现人力资源的长久积累。

四、生育保险保障未婚妈妈生育权益的建议

(一)生育保险制度应坚持公民权益与儿童发展权益相结合的理念。生育保险制度应该厘清自身发展的理念取向,从国家立法的高度对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予以严肃肯定,不能让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其他公共政策的辅助性实施工具,使生育保障权益遭受践踏。未婚妈妈的公民权益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和伸张。社会保障事务经办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处,对未婚准妈妈提供生育信息和妇幼保健知识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社会救助。在我国目前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生育保险制度从单方面关注孕妇转向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另外,在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时更应倾向于儿童的发展,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照料服务,打造有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面对会制造各种社会问题的孩子,国家应该制定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计划,不能放任单身未婚家庭的孩子“自由发展”。生育保险制度在保障未婚妈妈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的发展权益。

(二)生育保险制度应坚持公平性原则,扩大政策覆盖面。未婚妈妈在其为劳动者时,已经由工作单位缴纳了生育保险费,在其生育时得到生育保险保障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合法合理,不应基于计划生育政策而剥夺未婚生育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对于社会底层劳动者,他们处于生育保险制度的边缘,或者就被拒之门外,基本的社保权益无处伸张。生育保险制度应该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进来,允许他们自行缴纳生育保险费,在其生育时享受生育保险待遇。降低其因孕失业和因产难就业的风险,给予其和正常女性一样的平等就业保护。

(三)改变产假休假规定,施行灵活产假制度。未婚单身准妈妈单肩挑起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因此要对休产假的方式进行调整,施行灵活产假制度。对于婴幼儿无人照管的未婚妈妈,在其申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产假,以便她们有充足的时间照料新生儿,安排以后的生活。对于照料孩子上有帮手的妈妈而言,其就业的可能较大,休四五个月产假过长,可允许其提前返回工作岗位。在儿童3岁以前,单身未婚妈妈可以申请将产假分散在每天里,以缩短每天的工作时间来折合休产假。甚至可以对产假进行买卖,对于已婚夫妇或者丁克一族,没有休产假产假的需求,可以将自己的产假出销售给有需要的家庭,由市场来进行产假的再分配。

(四)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提供育儿保险金。生育津贴对于维持未婚妈妈生育时的基本生活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母亲的生活,更关系到新生儿的生活状况,生育保险制度一手托两命,其待遇水平的高低对未婚准妈妈影响很大。面对多样化的生育保险需求,单一性质的最基本保障已不能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而作为单身未婚妈妈在生育保险方面的需求更是国家单方面力量难以满足的。生育保险基金的征收也不能单方面由企业负责下进行社会统筹,责任分配上要突出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个人也得缴纳生育保险费,为自己的生育行为负责。对生育保险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操作运营。对于未婚妈妈在婴幼儿照料上的困境,可以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通过政府补贴、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未婚妈妈获得育儿保险,以较低的价格使婴幼儿得到社会照料,让单身未婚妈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劳动参与和休息,让单亲家庭结构稳固,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杨爱华.575例未婚先孕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09):1634.

〔2〕齐佳楠,杨华.流动家庭婚姻扩展、性别强势与未婚先孕[J].南方人口,2015,(04):4.

〔3〕陈琳.生育保险、女性就业与儿童发展的研究评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53.

〔4〕刘中一.现阶段我国家庭发展的新变化与公共政策应对[EB/OL].http://www.stats.gov.cn/tjzs/tjsj/tjcb/dysj/201211/t20121106_38099.html,2012-10-06.

〔5〕肖君华.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98-99.

〔6〕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

〔7〕刘敏,等.未婚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43.

〔8〕钟倩君.深圳市外来务工女性未婚生育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06):55.

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策略研究 篇4

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泛指基金、股票和股权类和它衍生产品的投资, 是相对于以往的银行存款等固定投资收益而言的。从不允许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到放开保险公司允许其直接入市后, 权益类投资在保险公司整体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越发明显, 是保险公司改善整体收益的一个关键手段。在非寿险经营中, 保险公司一般没必要立刻提供产品或服务, 而是在将来发生保险事故的状况下, 才向投保人支付保额。因此在这段保险风险的存在过程当中, 公司更多的是将保费的一部分投资于投资基金中, 这样既能增强公司的经济实力、提高赔付能力, 也可以降低保费率进而提高自身在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对于投资, 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如何安排投资比例使投资期望利润最大化。对这个问题, 传统的方法一般假定投资收益率是常数, 并依据公司承保风险的理赔情况来做决定。因为它没有观察到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和公司的风险偏好, 所以这样制定出的投资策略通常很难反映实际情况。面对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市场环境, 此局限性显然很难使公司发展壮大。

1、对保险公司而言, 权益投资是实现权益最大化的关键手段。

现代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告诉我们, 保险投资与保险业的生存、发展已密不可分, 而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的共同进步则成了保险业发展的一种态势。保险市场的竞争白热化, 保险人收取的纯保费基本不能填补保险金的支出空白, 于是承保利润逐渐变小, 还会出现负利润的情况。其次公司运转过程中, 资金承受着各种风险, 如果仅仅依靠银行存款等固定性收益类方式取得资金的增值和保值, 则不会减免通货膨胀或负利率的影响, 因此保险公司的经营异常困难。根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以及各种以往的实证数据分析, 长远来看, 权益类投资的收益率比固定收益类投资要大很多, 因而有必要进行权益类投资, 增加效益, 能拓宽保险公司业务途径和加强保险公司的收入水平, 加强保险公司的抗击打能力和提高它运行的稳定性。

2、对资本市场来讲, 它可以增加资本市场的运筹范围, 加快资本市场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变。

2006年国务院针对保险业前进方向提出的几项意见表明了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分支, 当前增加保险市场开拓速度, 加强货币与保险市场、资本与外汇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 对加快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保险资金做权益类投资, 既能扩大资本市场的运营范围, 又能改变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结构, 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 保险公司还能够减少资本市场的起伏。

3、它还能促使保险公司自身变强大。

保险公司上市以后, 它的终极目标必定向市场价格的最大化进行转变。有效进行权益类投资, 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不仅可以使自身的市场价值明显提高, 还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进行各种投资, 从而使保险公司迅速变强大。

二、影响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的不利因素

1、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

股票市场是保险资金的权益性投资的一个重点。而中国的股票市场还保留着改革开放之前的痕迹, 存在着各种缺点。市场结构不合理, 股票价格形成没有健全的机制, 还有投机过度、逆向选择与管理者缺乏经验, 理念太落后等, 这些都导致证券市场非常不稳定。

2、保险公司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企业决策者和投资人的专业素质太差, 他们经常仅根据投资回报率来改变投资方向。盲目追求较高的回报率, 对于中、长线资金, 采用短期的投资策略, 对其良性循环和偿付能力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3、管理技术落后。

国外的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理论已经非常流行, 但是在国内保险投资领域基本处于探索阶段, 对股票投资风险因素也没有稳定的预测系统, 导致权益性投资风险很大。

4、投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在小有改善的基础上, 依然在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 导致不能对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进行合理分摊。

三、对发展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的建议

1、监管部门应加强分析市场经济形势, 灵活改变投资方向和比例, 积极学习新的监管模式;有效降低风险, 慢慢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加强投资组合和投资弹性, 从而使收益稳定提高。对新投资产品进行开发和放开股权投资等思路, 可降低保险公司面对市价下跌的风险并且保证得到分红, 非常适合进行长期战略持有。

2、保险公司应建立合格的投资运作体系, 满足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的管理需求, 建立完善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如投资决策、投资操作、风险评估与内控监督的互相牵制影响。这具体指下面四方面内容:完善相关制度法律;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中不公正的规定;改善证券诉讼机制, 提高投资者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司法程序公正。

3、依据安全性原则, 加强风险监督机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在风险规避性的投资范畴之内, 对边际损失的风险太敏感。保险公司的效用曲线与投资收益一致而和边际效益却相反, 即风险增长, 边际效益降低。

4、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投资人员的素质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有极大的影响, 国外同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们更要加快速度, 提高保险投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投资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过硬、具有平和的心态和优秀的职业操守, 工作过程中, 严格禁止从事违法的业务以及经营法律没明确限制的中间地带业务。

参考文献

[1]、秦振球, 周淳, 俞自由.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5) .

[2]、赵正堂, 赵光辉.国际保险投资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

[3]、李博, 唐涛.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选择及分析[J].科技资讯, 2007, (06)

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 篇5

□本报记者 杨欣欣 制图 刘浩

■图解记录单

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是反映参保人员及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享受权益状况的重要依据。简而言之,记录单反映了“你参保了吗”、“参保缴费及支付情况如何”……个人的参保基本情况可以一目了然。

据了解,市区社保机构今年11月下旬开始分批邮寄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目前,市区约45万张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单位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在职人员的记录单已寄出,包括个人信息、缴费情况、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情况等内容,请市民注意查收并核对。

◆本年个人补缴欠费金额(养老保险):在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办理补缴2012年3月及以前的年限,且已缴纳的缴费金额。

◆补历年缴费月数(养老保险):在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间,办理补缴2012年3月及以前的年限,且已缴纳的缴费月数。

◆首次参保日期(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首次到市区社保部门办理参保登记的时间,它不一定等同于参加工作时间,也不一定等同于首次缴费时间。

◆个人月缴费基数(养老保险):2012年3月31日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养老缴费情况(个人缴费):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的个人负担的应缴金额。

◆累计欠缴月数(养老保险):截至2012年3月,已产生缴费信息但还没有实际缴费的月数。

◆截止本年末实际缴费月数(养老保险):截至2012年3月,已实际缴费的月数,不包括视同年限。

◆截至上年末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截至2011年3月,划入个人账户的累计金额。

◆当年记账金额:2011划入的个人账户金额。

◆当年个人账户支出金额:2011支出的个人账户金额。

◆至本年末账户累计储存额:截至2012年3月,划入个人账户的累计金额。

■常见疑问解答

1、为什么灵活就业(个体)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上的金额不一致?

答: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社保部门为每位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设立的唯一的、用于记录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利息的账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现按本人缴费工资的百分之八建立,利息按全省每年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社会统筹基金具有发放每月基本养老金中除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外的部分(如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等)及退休后的养老金调整等用途。

2、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有什么用处?

答:(1)个人账户养老金。当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时,如果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其退休当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对应年龄规定的该职工退休当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2)退休后的养老金调整额中个人账户负担部分。

(3)参保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余额中的可继承部分。

(4)其他应从个人账户中一次性支付的金额。

职工跨统筹地区转移时,个人账户按规定随同转移。

3、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何没收到本次邮寄的个人权益单?

答:未能收到权益单的原因有二种:

一是虽然已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但不属于2012年邮寄范围,如:

(1)2012年9月30日参保状态是中断(停保)或者退休的;

(2)2012年4月以后新参保人员。

二是已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也属于2012年邮寄范围,但因为在社保部门没有登记联系地址或地址不明确、不具体的灵活就业人员。

4、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不可以随时支取?

答: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可以随时支取,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可以支取:(1)参保人员出国定居的;

(2)参保人员死亡的,可作为合法财产被继承支取;

(3)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满15年,不愿延缴,也不愿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

■温馨提示

①参保人员收到寄送的记录单后,对记录单内容理解不清楚的地方可电话咨询人力社保咨询服务热线12333。

②若认为记录单信息与实际参保情况不符的,可携带身份证原件到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咨询或核实、处理。

市区社保经办机构地址、电话:

经办机构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

温州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鹿城区黎明西路307弄12号一楼 88861157 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车站大道泰安大厦C幢二楼,黎明立交桥旁边 88129811 瓯海区人力资源 直属所 瓯海区兴海路1号联众大厦四楼 88524715 和社会保障局 梧田所 瓯海大道158号 86365617 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龙湾区永中街道高新大道166号,龙湾中学斜对面 85987010 开发区社保分局 经济技术开发区雁荡西路350号,开发区大厦一楼 88913796 ③灵活就业人员:截至12月15日,仍未收到记录单的灵活就业人员,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到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记录单,并申报或更正邮寄地址,以确保今后记录单邮寄到位。

④更详尽的参保缴费信息可登陆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查询。

进入“网上办事”专栏中“社保信息查询”项目进行查询,其中职工编号在本人的社会保障卡左下角或通过电话咨询12333获取;单位参保人员可咨询单位人事干部,通过单位已开通的社会保险网上申报系统查询。

■相关链接

去年7月份,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在每一年社保(温州市区指当年的4月到次年的3月)结束后,向参保人寄送个人权益记录单,未成年人的个人权益记录单将寄送给监护人。其中,我市市区权益记录单邮寄险种及对象分三年逐步实施到位,具体如下:

(1)2012年邮寄险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邮寄对象: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单位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在职人员。

(2)2013年邮寄险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邮寄对象:参加上述五大险种的所有人员。

(3)2014年邮寄险种:所有险种;邮寄对象:在社保机构参保的所有人员。

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职工来说,个人缴纳的金额与纳入个人账户的金额是一致的,均是缴费工资的8%,而企业按工资总额的14%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

养老保险权益 篇6

第一个是“生存金”。生存金一般出现在分红险、万能险、年金险等寿险产品中,这些保险产品大多具有生存金返还功能。生存金又称生存保险金,是指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合同约定的日期后被保险人仍然生存时,保险公司依照合同约定向保单生存受益人给付的保险金,是保单保障之外,保户额外获得的固定收益。

按照条款约定,生存金定期给付,具有一定的收益保障和经济储备功能。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生存金以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为保险金给付条件,也就是说如果被保险人某一保单年度内死亡,则不给付当期生存金;二、生存金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被保险人一定期限之后的特定需要,例如子女的教育金、婚嫁金或被保险人的养老金等。

第二个是“提前给付”,一般是以终身或定期寿险为主险,附加重疾险于主险之上,当发生合同规定的重疾后,根据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出具诊断报告,把身故金作为大病保障金“提前”给付客户,以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的医治,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额赔付,在提前给付的比例上不太一样,有的是100%,有的是80%。当主寿险的身故保额“提前”给付时,主险的保额也相应减少。 至于它是不是一次把理赔金赔完,那要看“提前给付”的保额情况,另外也跟具体产品有关。并不是所有险种都一次性把主险保额赔干净,而是领取部分保险金应对重大疾病,以满足客户的急需。

案例1:生存金返还功能

近日,太平人寿贵州分公司受理了一起因病身故的理赔申请,24小时后即做出给付客户家属2万元保险金的理赔决定。同时,按照合同约定,将客户生前未领取的生存返还金500余元支付给其家属。

客户班女士曾于2011年11月购买了“太平财富定投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保额2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班女士因患胆管癌于2012年10月22日不幸去世。太平人寿理赔人员接到客户丈夫吴先生的报案后,迅速派出理赔人员核实事故情况,并积极帮助客户家属收集理赔申请资料。12月14日,在吴先生正式提交理赔申请一天后,太平人寿即做出理赔决定。

上述案例中的“太平财富定投两全保险(分红型)”是一款分红型保险产品。客户除了可以享受保险保障和定期获得保单红利外,每年还可按一定比例领取生存金。不过,从该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在被保险人的保险金构成中,生存金只占理赔款的极小一部分。

案例2:提前给付应对重疾

太平人寿广西北海中心支公司第一例重大疾病理赔案结案,10万元的理赔款在24小时内成功转到客户沈女士账户里,减轻了其医疗费用和家庭经济负担,客户激动地表示此举是“雪中送炭”。

据悉,被保险人沈女士在2011年10月7日投保太平人寿“太平福禄双至终身寿险(分红型)”和“太平附加真爱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2009”保险,保额10万元。去年,沈女士因反复咳嗽两个多月,于8月6日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右肺上叶肿物,肺癌可能”。8月9日沈女士在医院做了右肺叶切除手术,病理确诊为右上肺腺鳞癌。被保险人及时联系代理人(保险营销员),并向公司报案。

接到报案后,北海中心支公司立即联系了沈女士和代理人,了解被保险人的病情。8月19日,理赔工作人员前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望被保险人沈女士,并收集整理理赔资料,为客户的理赔申请提供便捷服务。 经工作人员查实,被保险人沈女士为投保90天后首次患病,根据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属重疾险的保障范围,遂做出提前给付重疾保险金10万元的决定。

提前给付型重疾保险一般附加在主险之后。客户一旦罹患重疾,被确诊患有合同约定的一种或多种重大疾病,即可全额或者部分领取重疾金应对重大疾病,满足治疗之急需。

养老保险权益 篇7

(1.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2.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一、引言

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简称“养老保险新政”),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并按规定比例缴费;同时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社会化发放。2015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国办发[2015]18号,简称《年金办法》),强制机关事业单位自2014年10月1日起建立职业年金计划,年金缴费基数与基本养老保险相同,单位缴费率为8%,个人缴费率为4%。社会关注已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称“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并轨终于尘埃落定,养老保险新政内容兑现了人们对社会福利公平享有的热切期盼。结合2014年2月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社会薪酬福利体系重构进程不断提速。

二、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新政要点

养老保险新政对原公职人员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统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改善了《公务员法》的相关内容,拓展了《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调整,使公职人员的养老金权益保障有法可依。

1. 养老保险新政明确公职人员全覆盖。

“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即原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职人员,做到人手一张“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2. 养老保险新政强制公职人员缴费。

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每月按20%、8%分别缴纳养老保险费、职业年金,公职人员每月按8%、4%分别缴纳养老保险费、职业年金。公职人员缴费基数同样介于在岗职工月社平工资的0.6~3倍之间。

3. 养老保险新政调整待遇结构和计发方法。

公职人员退休后月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计发方法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将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工资水平直接挂钩。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新制度下的中人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另外,养老保险新政还明确了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管理监督、关系转移接续、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等。

三、养老保险新政对公职人员养老权益的影响

本文中的养老权益是指基于《社会保险法》、《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公职人员在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手续后,享有的养老金权利和利益。测算时,养老权益包括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在退休时点的总额、退休时点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积累额(单独考量个税问题)。因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在财务上非锁定,失业保险缴费为退休前非储蓄性自然保费,故不包括在养老权益中。结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以下简称“103号文”)对职业年金缴费、运营和领取三环节的个人所得税征缴规则,养老保险新政对公职人员养老权益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养老保险缴费从无到有,对公职人员工作期间养老权益积累产生影响。

养老保险新政和《年金办法》规定公职人员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费率8%、职业年金费率4%,且两者缴费基数标准均在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6~3倍之间。养老保险新政强制公职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将原来全部由公共财政负担的退休金(纯公共品),转变为关联个人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的基本养老金(准公共品),其意义在于:一是去除了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双轨制运行的诟病,有利于公职人员薪酬福利待遇公开透明。二是填补了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的空白,有利于公职人员职业转换社保关系接续。三是破解了公职人员不缴费但退休金水平畸高的怪象,有利于财政支出保障公职人员合理福利。

2. 职业年金税优从弱到强,对公职人员退休期间年金领取方式产生影响。

103号文对职业年金实行EET型延期征税模式,对职业年金缴费环节给予个人4%和单位8%标准的税前扣除,对运营环节计入个人账户的基金投资收益暂缓征税,对领取环节的职业年金收入征税。职业年金延期征税优惠政策,一是可以有效激励单位和个人参加职业年金计划,增加缴费额度,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基金投资收益免税滚存雪球效应,增加积累额度,三是可以正确引导年金受益人以税负最低方式领取,增加权益额度。

根据《年金办法》的规定,退休后职业年金分两种领取方式:(1)一次性全额领取,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2)按月领取,可选择按照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领取,领完为止。而依据相关的103号文,年金收入适用三种情形征收个税权益情况如下:(1)退休后无因一次性全额领取,一次拿完无扣除无分摊,个税负担最重,养老权益损失最大;(2)有因一次性全额领取,无扣除可分摊至12个月计税,适用于出国、身故继承等特殊情况,养老权益损失较方式(1)略小;(3)退休后按一定年限领取,分N年拿完,无扣除可分摊至月计税,领取年限自选个税负担可控,养老权益损失最小。

四、公职人员养老权益状况的Excel测算

本文以北京某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甲和乙为例,通过建立Excel测算模型,分两种情形来测算养老保险新政前后公职人员月税后工资和养老权益总额的差异。

北京区属小学(事业单位)年青教师甲,2014年10月税前月工资3 640元,具体构成为:岗位工资590元,薪级工资151元,10%工资75元,教龄津贴0,住房提租补贴70元,冬季取暖补贴0,独生子女费0,节日补贴0,基础性绩效工资2 754元,奖励性绩效工资0,其他0。

北京市属高校(事业单位)中年教师乙,2014年10月税前月工资6 241元,具体构成为:岗位工资680元,薪级工资365元,机制775元,工补150元,交餐菜74元,卫生20元,独生子女费5元,书报27元,住房补贴80元,岗位补贴3 730元,职务补贴335元,其他0。

测算假定条件: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 793元(2014年6月北京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在[2 317,17 397]之间);个人三险二金费率合计26.2%(其中养老8%、医疗2%、失业0.2%、年金4%、公积金12%);工作年限甲30年,乙20年;待遇领取年限甲和乙均为20年;计发月数139;事业单位原退休金替代率为80%;个税免征额及适用税率按现行标准计算。

1. 情形一:

不考虑工资增长,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基本养老保险(8%)和职业年金(4%)个人缴费,均可从公职人员当期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缴费环节的税收优惠给公职人员带来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好处。与原来不缴费相比,养老保险新政个人缴费虽能享受税优,但受延期福利缴费限制支配影响,若工资不涨,公职人员当期税后可支配工资会减少,详见表1。

单位:元

测算结论1(见表1):在不考虑工资增长及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实施养老保险新政后,无论青年公职人员甲还是中年公职人员乙,月税后工资全部下降,下降幅度与养老缴费率12%大体持平。养老权益均受损,较养老保险新政前,甲受损程度较轻,乙则损失四成左右。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8%)计入个人账户部分,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此部分优惠虽与公职人员当期工资个税计算无关,但节省的个税税额进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滚存,在养老基金市场投资雪球效应下,可能带来基金几何倍数的增长。公职人员退休时,因延期征税缘故,职业年金的领取方式选择会对养老权益实现额度产生重大影响,如表2所示。

测算结论2(见表2):在不考虑时间价值条件下,退休时点一次拿完,因不能分摊至12个月计税,甲和乙个税负担均为最重,税率超过35%。退休后分一定年限拿完,可分摊至月计税。因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选定拿完年数内的年金领取额不变,年金个税负担在某一范围内亦不变,故存在年金个税负担最低恒定领取年数。甲的税负最低恒定领取年数为9,即在9年(含)及以上拿完时,年金个税负担最低且恒定为4 717元。乙的税负最低恒定领取年数为10,即在10年(含)及以上拿完时,年金个税负担最低且恒定为5 392元。两者适用税率均为3%,此时税后职业年金额度最大。

单位:元

2. 情形二:

考虑工资增长,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测算假定条件:工资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利率2.75%(当前银行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4.75%(当前银行5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年金待遇领取期折现率2.75%(当前银行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其余假定条件同情形一。

单位:元

测算结论3(见表3):在考虑工资增长及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实施养老保险新政后,甲和乙公职人员月税后工资下降事实仍无法改变。得益于更长的工作年限及缴费增长和投资收益复利终值双重影响,甲养老权益总额较新政前增加,但额度不大;乙养老权益仍受损,同受缴费增长和投资收益复利终值双重影响,损失额度在扩大。

测算结论4(见表4):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退休时点一次拿完,甲和乙个税负担仍为最重,因基金投资收益雪球效应,一次领取额变大,税率则会超过40%。退休后分一定年限领取,与测算结论2不同,因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年金领取额会随拿完年数动态变化,拿完年数越长年金个税负担先降低后升高,故存在年金个税负担最低领取年数。甲选择分46年拿完,乙选择分30年拿完,此时两者年金领取个税负担均为最轻,税后职业年金额度最大。若领取人在年金个税负担最低领取年数期满前身故或境外定居,剩余部分适用方式(2)计税,则年金个税负担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单位:元

总之,实施养老保险新政后,从乐观角度看,因社保缴费可以享受免税、延税优惠,公职人员工资可以少纳一部分个税。从悲观角度看,因社保强制缴费,公职人员月税后工资必然下降,降幅大体与缴费率相等。从理性角度看,基于社保缴费免税、延税优惠让利,年金账户市场运营投资收益等因素共同作用,公职人员养老权益总额较原来不会大幅减少。所以,实施养老保险新政后,公职人员养老权益会不会增加,受制于工资增长率、年金账户投资收益率、年金适用税率三因素的综合作用,更为实质的因素则是政府对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制度优化和治理水平。

以上结论是基于Excel模型测算结果而得出的。受数据有限的影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只选取两位公职人员个体工资数据,代表性不够;没有群体工资面板数据,可靠性不强。二是只按个体工资在社平工资0.6~3倍范围内的作为缴费基数进行测算,并作了经验分析。事实上,同一地区的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基数很不一致,差异很大。三是没有考虑工资中浮动的奖励性绩效及其他收入对缴费基数的影响。

五、并轨后完善养老金制度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新政的出台对构建更加公平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同时受改革前后养老待遇水平相衔接的刚性要求,也给制度设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在持续改革中改善如下问题:

1. 适度降低缴费率。

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合计缴费率,机关事业单位高达28%,个人高达12%。与企业职工相比,缴费率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缴费率过高,一方面加重了财政预算支出和公共部门筹资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抵消了工资上涨的好处。故应综合考量,通过夯实费基、提高投资收益和国企红利补充等方式,一并适度降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率。

2. 统一年金制度。

养老保险新政规定的职业年金属于强制计划,企业年金则是自愿计划,照此下去,职业年金(含企业年金)可能成为公共部门和垄断企业的“俱乐部”,形成新的养老金双轨制。建议依法明确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财务标准,达到标准的企业必须建立年金计划,也允许职工单方缴费建立年金计划。

3. 完善延税政策。

一并完善职业年金(含企业年金)的延期征税政策,取消零征税政策,在计算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基础上,考虑养老家庭综合开销、养老金支取方式等情况,计征养老金所得税。还应细化领取环节的职业年金个税计税办法:一是根据领取时统一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设置免征额;二是区分职业年金中包含的免税投资收益,采取相应的扣除办法避免重复征税;三是对于低于个税免征额的低缴费工资公职人员,在领取环节计算个税时,允许扣除其缴费工资基数低于个税免征额的那部分缴费。

参考文献

郭磊,苏涛水.企业年金对养老金差距的双重影响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1).

赵倩.个税新政对企业年金的影响[J].中国社会保障,2014(9).

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缺失问题研究 篇8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权益是在人权保障理论、社会公平理念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为目的, 主要包括医疗险、养老险、工伤险、失业险、生育险五个险种。社会保险是针对全体社会公民而提出的, 农民工作为社会公民的一部分, 理所应当的应该享受社会保险权益。农民工获取物质帮助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社会保险。应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不受侵害, 执政为民。但是, 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中存在着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缺失的问题, 并且十分的严重。

(一) 农民工养老保险缴纳比例高

养老保险以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 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形式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四个层次, 具有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实行三种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现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构架如果按照人口类型可分为农村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几部分。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着养老基金的筹资范围窄、行政管理体制与养老金制度不相匹配、双轨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挪用现象严重、养老金的收益性较低和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等问题。其中农民工养老保险缴纳比例高最为明显。虽然当前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0%, 与企业“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相比, 所占的比例已经比较低了, 但是农民工最为社会的底层, 工资相比较而言本身就比较低, 因此这样的缴纳比例农民工这样的群体还是很高, 这样就会有大量农民工享受不到社保, 从而无法实现养老保险范围的覆盖化。除此之外, 我国的农民工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是哪里有工作就去哪儿, 对工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规划, 工作处于一个流动性的状态当中。但是我国又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再加上, 我国并没有实现跨区域的养老保险体系, 因此一旦工作地点发生变化,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就无法继续, 在加上很多农民工来自偏远的山区, 其户口所在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没有完整的建立, 因此这种养老保险体制大大打击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损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与此同时, 也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二) 农民工医疗保险待遇低下

医疗保险分为由报销型医疗保险和赔偿型医疗保险组成的商业医疗保险、津贴给付型和费用型三种类型, 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以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保证, 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的作用。我国农民工在享受医疗保险时只能享受类似新农村合作医疗一样的大病医疗, 只保大病的医疗保险, 而无法和城镇居民一同享受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涵盖范围广泛的综合医疗, 因此, 农民工医疗保险待遇低下。

(三) 农民工工伤保险维权难

农民工因其自身综合技能低的原因, 只能去从事一些又脏又累的职业, 比如, 建筑工人、矿工等, 这些职业有着极高的危险性, 容易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因此, 工伤保险对于农民工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农民工在实际的维权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有着明确规定, 经过鉴定是因为工作原因患上了职业病, 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并且员工享受着工伤保险待遇。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 一方面农民工对职业病的认定的并不了解, 另一方面, 有的企业当知道员工患有职业病了, 不仅不会给予补偿, 甚至以此为借口辞退员工, 因此很多农民工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选择隐忍不说。即使农民工选择维权, 但是在实际的诉讼过程中不但诉讼费昂贵, 诉讼周期也特别长, 甚至有的时候所得补偿还不如诉讼的费用。第二, 一些企业虽然在表面上对农民工的工伤进行了补偿, 但是实际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企业又会以变形的形式变相的摊派给职工个人,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并没有得到维护。

(四) 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难

失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 是社会集中建立基金, 对失业而暂时没有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的制度。所谓的失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中的一种专项基金, 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互济性三种特点。因为当前我国在有关可以享受失业保险人群的设定中, 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将农民工也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所以给农民工在进行失业保险的参保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 我国规定只有在户籍所在地的企业员工才能享受失业保险, 这也使得流动性大, 工作极不稳定的农民工无法有效的享受失业保险, 因此, 最终造成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难。

(五) 农民工生育保险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

生育保险是国家和政府为了更好的维护妇女的权利而提出的, 由政府或社会对生育的工作者给予必要的经济贴补以及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 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为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待遇。其中的参保人员指的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当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有两种, 其一是由女职工所在的工作单位负责生育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和生育医疗费;其二是生育社会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中规定了生育保险的范围, 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镇企业劳动合同制员工, 其中是否包括女性农民工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实际过程中针对有关受益的原则并不能进行彻底的贯彻。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缺失的原因

(一) 社会保险的法规制度总体而言还有待完善

我国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第十二章附则第九十五条中很笼统的提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除此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再无有关“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字样的条法, 因此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除此之外,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制度, 是二元的社会保险制度, 但是, 我国的农民工经常是人在外地打工, 户籍仍然在农村, 从而造成农民工在享受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保险权益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二) 思想误区

第一, 一些企业老板在思想意识上根本没有意识到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重要性, 从而片面的认为给农民工参保根本没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 为农民工参保需要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 因此, 有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赚钱利益的最大化, 减少企业的成本, 从而对农民工参保的事宜抱着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的消极态度, 甚至有的企业宁愿在农民工受伤时为其垫付医药费, 也不愿为其参保。

第二, 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一般来自于生活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家庭条件差, 经常是初高中没有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 来贴补家用, 这也就导致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比较少, 对社会保险权益的好处并没有什么认知, 因此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要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合同, 导致在维权的过程中农民工手上并没有相关的证据。除此之外, 农民工对基本法律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 并不知道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保全工作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更为严重的是, 农民工因为生活范围的狭窄, 认为城市的生活与农村的生活相比已经好很多了, 因此农民工对工作满意度较高, 对社会保险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改进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建议

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有长远意义, 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改善农民工的基本生活, 构义和谐社会起积极作用。因此, 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不管是从社会国情还是从农民工本身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一)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监管, 单独设置农民工养老保险

针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应该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为农民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永久性账户, 建立全国联网的管理体系,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的沟通, 实现资源的共享, 打破区域之间的限制, 实施民工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 加强对单位为民工办理保险的监督和惩处力度, 让民工也切实能享受到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出现的问题, 应该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从社会上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独立出来, 从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龄范围, 需要缴纳的养老费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定, 让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变得切实可行。

(二) 完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以及医疗保险制度

政府应该从扩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法保护的范围, 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缴费制度与工伤待遇制度和农民工工伤残疾评定机制。大量农民工来自农村, 对医疗保险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 让农民工了解到医疗保险的好处和如何申请。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制订实施《农民工医疗社会保险法》, 对一些硬性的规则进行灵活的改变和变通, 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力度, 实现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享受无差别的医疗保险,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看病难。

(三) 保障农民工的失业和生育保险权益

政府应该首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取消户籍的区域限制, 让农民工享受到失业保险权益, 让农民工能够真正的从政府得到相应的帮助。针对一些有劳动力的失业的农民工, 劳动就业部门应该通过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农民工的个人技能, 帮助农民工能够成功的实现再就业。政府应该将女性民工纳入生育保险范畴, 让女性民工能够确确实实享受到产假以及生育津贴等权益。除此之外, 现在部分男女都要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规定必须改变, 若一方已有生育保险, 则另一方无需缴纳生育保险。

四、小结

农民工为我国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险权益仍然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对于我国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缺失严重的状况, 政府需要从单独设置农民工养老保险, 不断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保障农民工的失业保险权益和生育保险权益这三方面做起, 来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公衍勇, 周东升.试析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02) .

[2]王越, 魏钢毅, 孟津.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J].技术与市场.2010 (06) .

养老保险权益 篇9

一是以视频轮播方式进行专版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媒体覆盖面广、受众多、影响大的优点, 依托古田县广播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专版宣传工伤保险政策及“工伤保险知识微信竞答抢红包”活动, 每日七次轮流播放,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以寄送方式开展针对宣传。通过给全县几百家企业寄送宣传资料, 使工伤保险政策法规直接传达到企业, 宣传具有针对性, 有效避免资料浪费。此外, 寄送的资料方便企业保存、查询, 宣传时间效力更为持久。

三是以志愿服务方式入户宣传。工作人员利用下班时间提供志愿宣传服务, 向街上商铺分发宣传资料, 一对一地面向从业人员宣传讲解工伤保险政策法规, 提高他们的参保及维权意识。

养老保险权益 篇10

以平顶山市为例, 2012 年某单位职工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向市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 市劳动仲裁部门依法裁决该用人单位为职工补缴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不服诉至法院, 经一、二审, 法院均认为 “补缴保险费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义务, 应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强制追缴”, 不属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无奈, 该职工又多次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才予以立案, 经人社部门核算出具体的欠缴金额, 经行政处理和催告程序后, 由人社部门申请并协调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从2012 年5 月份劳动仲裁至2014 年12 月份执行结案, 用时2年零7 个月, 虽然最终该职工追回了社保费。但漫长的程序之累, 使职工疲于应对, 付出的精神成本无法弥补。 众多职工在社会保险维权方面更加困难, 缘于2011 年实施的《社会保险法 》 中第63 条关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依法通知银行划拨欠费单位社会保险费的规定, 并直接导致此类案件申请仲裁、 诉至法院均不予受理, 这显然与社会保险法的初衷大相径庭。

一、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1.法律 “打架”。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不给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 违反的是行政法律法规, 应当由劳动监察部门处理, 不属劳动争议, 法院不应受理。 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三) 》 (以下简称《解释三》) (2010 年9 月14 日起施行) 第一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 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这一条款, 也就成了职工向用人单位主张补缴社保费时,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依据。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2008 年5 月1 日起施行) 第二条 (第四项) 规定, 因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适用该法,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起诉至人民法院。《社会保险法 》第83 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与所在单位发生社会保险等争议的, 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但在实践层面, 对涉及社会保险权益的仲裁裁决, 法院一概不予受理, 造成职工维权无门。为防止法律文书“空转”, 平顶山市劳动仲裁部门近年来已不再受理职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仲裁申请。显然, 最高法的《解释三》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相矛盾, 直接导致劳动仲裁部门对劳动者提起的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诉求不予立案, 聚积的大量劳资矛盾无法释放, 集体事件频发, 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2.行政执法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社会保险法》第63 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 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这一规定赋予了县级以上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出现上述情形下具有强制划拨存款的行政强制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第十三条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 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 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同时, 《关于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维持或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应如何处理的答复》 明确规定:“法律已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并告知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 ”以上法律条款说明, 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 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强制执行。 而人社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前从未办理过直接划拨案件, 无具体操作程序, 也无案例可循, 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总认为社会保险费的争议应先由劳动仲裁部门来裁决, 由法院来强制执行。 故, 思想上还停留在依靠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等、靠”阶段, 具体执法中缺乏主动性。

3.金融机构不配合。 强制执行最终能否执行到位, 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金融机构是否予以配合。《社会保险法 》第63 条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查询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的权力。 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 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应当遵循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划拨属于行政强制中的直接强制, 是对用人单位财产权的直接剥夺, 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到划拨社保费的书面通知后, 应当依法立即划拨, 不得拒绝、拖延。 但《社会保险法》并没有明确金融部门拒绝划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在传统意识中, 银行等金融部门习惯于认同公安、检察院、法院或者国家安全机关的查询、 冻结或者划拨等措施, 一般都积极配合。 但对人社行政部门的此项执法活动认同度较低, 或者不知道《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或者虽知道《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但总行没有下发通知, 没有操作实施办法等, 不予配合。 人社行政部门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前从未有过这一职能, 履行起来还很不适应, 双方都很陌生, 很难“来电”。

二、对策建议

鉴于当前职工社会保险维权难这一状况, 人社行政部门要想依法履职, 把《社会保险法》贯彻落实到位, 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人社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权。 既然法律赋予人社行政部门这项职能, 人社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就要解放思想, 敢于担当, 认真履职, 把日常巡视检查与专项执法检查结合起来, 及时接受投诉举报, 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 探索依法进行强制划拨的方法和程序, 选取几个典型案例媒体曝光, 加大对违法单位的惩罚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李克强总理曾说“不怕慢就怕站”, 只有积极把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履行好、落实好, 才能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

2. 理顺职工社会保险维权途径。 若用人单位不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职工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是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 社会保险法第83 条第三款规定,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 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款第二项规定, 因社会保险发生争议, 适用本法;其次是行政救济。 社会保险法第83 条第三款规定, 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 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故, 只要劳动关系明确, 职工可以直接要求社会保险征收部门依法为其注册缴费, 也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人社部门可依照《社会保险法》第63 条、第86 条的有关规定, 依法进行催缴、罚款、划拨或者申请法院查封、扣押、拍卖财产, 抵缴社保费。

3.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 加大《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宣传力度。 及时把社会保险方面的维权途径、 时限、方法告知劳动者, 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 劳动者应及时到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或者到人社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人社部门应和征收机构启动督促缴纳的程序和强制划拨程序, 这些在宣传中作为重点给予用人单位、职工予以明确, 以便节约维权成本和时间。

养老保险权益 篇11

投保健康险需看清“观察期”

对于保户的每份健康险,保险公司都会根据法律规定设一个合理的等待期,也叫“观察期”。观察期是指在疾病医疗险、重大疾病险等健康险中,保户首次投保时,从合同生效日起的一段时间内,被保险人患病所发生的费用,保险公司是不予赔付的。对不同种类的疾病健康险,保险公司对于观察期的规定也有所不同。通常短期住院类医疗险的观察期是30天或90天,而重疾险的观察期为90天或180天,也有一年的。特殊情况下,例如在2003年北京出现“非典”疫情的时候,相关保险的观察期曾经缩短到10天。

如果保户在观察期内患病出险,将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理赔。观察期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多诚信保户的利益,有效防范“带病投保”的现象。有少数保户在自己身体健康时不愿意购买保险,当身体出现问题时,马上主动向保险公司投保,并刻意隐瞒病史,以为购买保险后即可享受住院报销等赔付。如果保险公司理赔了,就损害了其他诚信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而设立“观察期”后,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病因进行判断会更为方便,无需保户举证病因发生时间,能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发生。

案例

被保险人王华(化名)是一名北京个体经营者,2009年5月,他在太平人寿投保了一份保额20万元的重疾险和每年10万元保费的医疗险。经过体验和契约访谈,保单顺利承保。一天,王华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立即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医院治疗,检查结果令全家人感到震惊:非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发病急且恶性程度高的疾病,他随即被安排住院接受治疗。太平人寿在接到了王华家人的报案后,马上进行了案件审核,最终认定他所患的疾病属于条款约定的“重大疾病”。但遗憾的是王华患病时间恰巧发生在保单生效的90天观察期内,按条款约定不能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公司最终退还客户保费12000余元。不过,对于客户承保的医疗险,公司审核后认定符合保险责任,且已经超出观察期时限,可以给付医疗费用理赔金70000余元。

太平人寿专家支招

观察期内出险虽然会拒赔,但并不意味着健康险合同失效。在观察期期满以后出险,只要和观察期内的保险事故不属于同一类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仍然会承担相应的理赔责任。如果保户在观察期出险,并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则不承担保险责任并无息退还本附加合同所交的保险费,同时本附加合同的效力亦终止。所以,保户需在投保健康险及申请理赔时都要看清“观察期”,才能保证自己的保险保障能够实现。

医疗险理赔并非“全包”

医疗险条款中,列明的赔付比例为80%或90%。但最后可能只能赔到实际支出医疗费用的60%或50%,甚至更少。这是因为医疗险理赔有很多限制条件。对于社保以外的用药和设备可能不赔,病房每日标准有限制,不同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差异等等。

大家对住院医疗保险是再熟悉不过的,报销型产品可对被保险人发生的实际医疗费用给予比例赔付;而津贴型产品则根据住院天数、每日津贴额得出赔偿总额。但在实际理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拿到手的远少于花掉的情况。这其实是保险条款中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对报销型医疗险来说,是否在社保范围内用药、单次住院免赔额、每次手术赔付上限等都是影响因素,而对津贴型产品来说,免陪天数、全年累计天数上限等也会影响到实际保障力度。因此,在投保时大家应对这些条款多加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疗险对于被保险人选择的医院也有规定,在保险公司推荐的医院进行治疗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赔付,反之,则可能不予理赔。

案例

去年下旬,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朱女士腿部骨折,医生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虽然朱女士没有社保保障,但曾经投保的一份住院医疗保险让她对手术费没有太多的在意。“我一直记得保障比例可达到95%”她说。不过,令朱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实际真正获得的理赔金额只有5300多元。她不得不自己承担近3000元,这让朱女士有些不明白了。

通过了解发现,朱女士购买的是一份住院费用医疗保险,根据条款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与非城镇员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待遇并不相同,而且根据医疗费用的等级,保险公司可以给予报销的比例不同。

条款规定,被保险人住院花费中不超过5000元的部分,可获得70%的赔偿,5000至10000元部分可获75%的赔偿,10000至20000元部分报销比例为80%。20000至40000元部分报销比例为90%。而只有40000元以上的花费才可以获得95%的赔偿。

不仅如此,“免赔额”也在实际赔偿中需要先行扣除,城保人员为300元,非城保人员为500元。以朱女士正好花费8000元计算,她的住院杂费及手术费保险金就是5000×70%+(8000-500-5000)×75%=5375元。

太平人寿专家支招

养老保险权益 篇12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国家统计局2013 年末数据显示,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中,老年人数量已超过1.3 亿人,约占总人口的9.67% 。老年抚养比从本世纪初的10.1%,上涨到2013 年末的13.1%。从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65 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达到了46.9 万人的规模,约占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3.97%。

老年人口以及失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家庭、社会带来重大负担的同时也为长期护理保险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然而,我国市场现存长期护理保险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较少、市场份额小、产品保障不充分、忽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如何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切入,首先对我国LTCI(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LTCI)的消费者权益现状进行描述;其次,分析LTCI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从保险公司、行业自律和保险监管三个方面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建议,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研究

微观层面,徐萌(2014)从条款设计的视角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开发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产品及其借鉴意义,阐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条款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于保险人角度加强风险控制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对产品开发提出了建议。肖金裕(2013)以昆仑保险公司为例,举例分析了昆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优缺点,并对产品设计提出了建议。宏观层面,张鑫(2012)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建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我国现有产品发挥作用有限,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受客观条件制约两方面分析,认为应建立以社会性为主、商业性为辅的长期健康保险制度模式。同时,该研究从宏观角度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构建提出了对策。荆涛、谢远涛(2014)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搜集的数据,通过Logistic模型和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模式的因素,认为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选择纯粹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具有可行性。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研究,宏观上有对我国现阶段使用制度模式的制度探讨,微观上从加强保险人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产品优化的建议,而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角度的研究鲜有涉及。

(二)保险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研究

郑伟(2012)通过法院保险纠纷案件、消费者投诉等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保险消费受侵害的严重现状,认为造成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在供给方和监管方,所以,结合国际上金融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对我国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在监管机制框架建立和保险公司相关制度方面提出了建议。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课题组在一般“消费者”概念的基础上对“保险消费者”概念的独特内涵与外延作出了解释,指出保险在消费者权益作为一个新的法制领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戴丽(2012)在《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研究》中分析了保险消费者的权利,通过对保护消费者必要性以及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分析,得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对策。钱敏(2013)主要针对我国的人寿保险消费方面的问题,提出我国应该从法律、监管、惩罚、投诉、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建立起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

关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有制度层面、法律层面等研究,有寿险、财险角度的研究,这对本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研究LTCI具有指导作用。但以往保险消费者权益的研究范围较大,而没有针对具体险种类别如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范畴的研究。

三、长期护理保险的消费者权益现状

保险合同是保险人单方面制定的,投保人一般不对合同内容进行更改,由于合同条款的设定上存在一定问题,可能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一)免责期固定,不利于消费者自主选择

免责期通常出现在健康保险合同中,是在合同生效后约定了一个期限,在此期间发生保险事故,被保人得不到保险赔偿。一般免责期越长保费越低,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往往规定了一个固定的免责期,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不同的免责期。显然单一的免责期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无法有效满足长期护理保险消费者不同层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

(二)缺少通货膨胀条款,不利于消费者公平交易

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长期护理保险缺少通货膨胀条款,即医疗费用等保险金的给付是按照消费者购买保险时的价格指数决定的,而长期护理保险往往期限较长,有些甚至是终身。近十年来,随着消费水平以及医疗护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在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几十年后,按照原来标准制定的保险金给付显然无法使消费者利益得到预期的保障。因此对于该款保险,缺乏通货膨胀条款有失公平性。

(三)长期护理保险的消费者投诉情况

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上半年,保监局共接收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总量12417 件,同比上升27.88% ,反映有效投诉事项同比上升28.41%。其中,人身保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各类销售违规投诉占98.31%。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原因是销售人员夸大产品收益、错误解释保险条款、隐瞒投资风险或保险合同期限、混淆保险与理财产品的概念等。

中国保监会备案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仅有31款,其中,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有19款,占有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大半壁江山。2013 年全年的消费者投诉统计显示,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亿元保费投诉量(件/ 亿元保费)为4.34 ,在33 家中资人身险公司中高居第3 位;2012年,昆仑健康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7.89 在55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3。

另外,根据近三年来健康保险的消费者投诉情况(参见表1)可以发现,作为四类健康保险之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消费者投诉事件始终存在,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为商品交换提供产品,消费者不参与生产过程,通过供给方的描述购买商品来满足自身需要。在理性经纪人的前提下,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不同的主体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产生矛盾,部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很可能诱使生产者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提供有问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也面临此类问题。

(一)保险产品方面的原因

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如下消费特征导致消费者权益易受侵害。

1.消费产品无形性

与其他抽象的保险产品一样,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商品。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保险合同本身,而是通过保险合同得到的保障。

2.信息不对称

由于保险合同是格式合同,其条款的设置等均由保险公司单方拟定,消费者不参与协商,只能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对比掌握大量专业信息的保险公司,消费者是信息获取的劣势方,即使保险公司违反公平交易原则,制定了所谓的“霸王条款”,不合理的增加消费者的责任和保险人的责任免除等,消费者也很难识别。

3.消费期限长

LTCI产品多为长期性的产品,消费者从购买保险到获得保险金的给付往往需要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我国市场上现存的产品缺少通货膨胀条款,如果出现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消费者很早以前购买的在一定情况下按规定给付的保险产品,当符合给付条件或期限时,消费者获得的保险金却不能满足当下的保障需要。

4.LTCI产品条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消费者维权负担和难度。

我国现存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条款中,都会对“长期护理状态”进行约定,以列举的方式在合同书上说明属于保险责任的护理状态,其中往往采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和疾病专有名词,对当事人的理解作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LTCI产品条款中规定“观察期”、“定期复查”等长期护理保险所特有的条款,观察期通常指被保险人被鉴定处于“长期护理状态”后连续的180 天期间,在此期间内发生的约定的事故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定期复查条款规定保险公司在第一次给付护理金以后有权对被保险人护理状态进行定期复查,一旦被保险人已经康复或者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护理状态,保险公司停止护理金给付。条款内容的复杂和特殊,有可能误导非专业的保险消费者进行理性决策,增加了其维护公平交易权益、知情权等消费者权益的难度。

(二)保险人经营方面的原因

保险公司粗放式经营造成消费者权益侵害。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人员缺乏诚信,片面解释条款内容、错误诱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受到严重侵害。

(三)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长期护理保险消费者的相关知识欠缺。一方面消费者缺少保险专业知识,对条款理解不到位或无法客观甄别保险产品会影响消费者做出理性决策;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普遍缺少法律知识,自我维权意识不足。

(四)监管部门方面的原因

1.相关法制体系不健全

2009 年《保险法》修订后,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诸如规定保险人禁止反言等,但是仍然存在对有关概念指定不明确、界定模糊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维权造成了困扰。

2.披露机制不完善

尽管我国目前实施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寿险新型产品的信息披露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内容较为宽泛,而对于具体险种如长期护理保险等,信息披露的细节以及违反信息披露的惩罚都没有十分明确,导致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

五、促进长期护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若干对策

(一)保险公司

1.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条款

保险人产品开发设计的初衷要从片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转移到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来,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合理制定条款顺序、字体、板式等。

推行保险条款通俗化,尽可能减少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多用案例讲解、动画表现的形式降低消费者理解的难度,杜绝一切“霸王条款”。增加通货膨胀条款、保证续保条款等在国外较为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重要条款。

2.提升销售人员素质

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隐患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致力于提高一线业务员的素质,确保最大诚信,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训:

第一,有能力并且主动对条款中重要的专业术语作出合理、全面的解释;第二,对有可能损害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的条款进行主动的说明和提醒;第三,对责任免除以及维护保险公司利益的相关条款进行主动的解释说明,让消费者的决策建立在公平、知情的基础上。

(二)行业自律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保险消费者的教育。一方面普及有关长期护理保险选择、购买、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流程和知识,有效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开展保险消费者权益讲座,提高投保人的维权意识与能力,有效保障消费者求偿权。

(三)保险监管

1.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失信惩戒,对失信单位进行定期披露,同时对守信保险公司进行激励,按照分级监管的模式,对不同级别的信用单位采用相应级别的监管,对不同级别的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级别的惩戒。

目前我国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行为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应制定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处罚细则,加大处罚的力度,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各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2.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保险立法和监管都由保监会执行,可以借鉴美国的监管模式,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新型寿险产品进行审核评估,弥补保监会单方监管下的信息披露不足。

六、结语

虽然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不规范,消费者权益受侵害问题屡见不鲜,但是目前我国保监会已经非常重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建立。2014 年11 月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顶层制度安排和方向性指导,提出了2015-2020 年的工作任务。相信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会越来越受关注及保护

摘要:文章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以下简称LTCI)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LTCI消费者权益保护缺陷主要体现在:LTCI产品设计上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之处以及LTCI消费者投诉始终存在并且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主要有LTCI产品是无形商品,其消费期限长、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粗放经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保险监管有欠缺。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保险公司、行业自律、和保险监管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上一篇:幼儿园主题教育形式下一篇:提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