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能力

2024-09-17

提供能力(共11篇)

提供能力 篇1

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的发展,并且关系到学生将来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否很好适应社会生产能力发展。故而,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写作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最具有创造性,它能够直接反应语文教学的主观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学生在对作文的学习过程中却呈现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极度缺乏创造性思维。本文将针对这方面形成的原因,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论述观点。

一、让学生在课余坚持读写结合

(一)多读书,读好书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兴趣爱好不同,为学生量身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并且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坚持不间断的阅读

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必须定时定量,并且划定时间范围,在时间范围内教师必须在学生身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的课外阅读,将这样的好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养成喜欢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辅助学生阅读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旁边起到辅助的作用,给学生进行深入的辅导,给学生传道授业,解答疑难问题。学生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并以此进行引导评价,让学生在摸索中不断改造创新,从而达到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既定目标。

二、帮助学生拓展新思路和灵感

人类在创造的过程中达到顶端之后会出现一种富含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现在普遍称之为:灵感。文学家通过灵感可以创作出美妙的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科学家可以通过灵感经行科技改革发明。实践证明:灵感大部分会在劳动者对工作进行创新改造时达到高度紧张状态或者创造力满溢的情况下出现。灵感普遍存在于创造性劳动者的生活中,故而灵感存在于创造性的劳动中。灵感不是虚无的概念,但也不是每天没能触及遇到的,它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尝试才会出现。故而,想要帮助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其有效的途径除了进行大量阅读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多元化的练笔。

现代的写作教育都存在着局限性,教师经常利用命题的形式让学生经行创作,这样不断限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让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忽略与现实相结合,导致所作出的作品均具是空洞无力。如此进行长期古板生硬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直接淡化对写作的兴趣,缺乏写作欲望,写作灵感长期处于空缺状态。事实证明:学生的阅读量和创作量都是为学生打开灵感的途径。学生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总结中,才能很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达到给学生培养并形成创作灵感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鼓励学生养成整理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无法动笔的主要原因在于语句梳理不通,思路无法打开。这跟平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无形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用一些边框规定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造成学生的思维保守,无法突破固定模式,进行创新协作,或者无从下手。这种现象给学生造成了直接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法流露真情实感。故而在进行相关的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生动性。

(二)在恰当的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

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写作的每个阶段中,及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成就感,增加学生在写作学习上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创作后得到肯定和鼓励,将会收获愉悦的心情,它能够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表扬鼓励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可以在校内的报刊或者板报上刊登,或者帮助学生对杂志社进行投稿;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集体的作品装订成书册,统一发放给学生进行分享阅读;又或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整理成本,修订成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成就感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充分培养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习惯

(一)帮助学生养成日常观察以及阅读新闻的习惯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投入到课程学习上面,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并不重视关心,呈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扩展阅读视角,积累素材。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平时做到对周边发生的事物进行留意观察,并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丰富素材积累。例如,有要求对校园描写的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学校景色以及师生,课堂、课间的观察,并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此一般日积月累,学生的素材才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物,或者主人公一天的所见所闻,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也是一个素材饱满的资料库。而且,日记在记录日常见闻的同时还是一个很好的情感宣泄对象,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日记的方式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减压。学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创作灵感,在写作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化的文风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素材收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在倡导学生突破自我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拓展自身的阅读量。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阅读对写作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古今中外名著等。或者还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阅读不同的书,引导学生看上适合自身积累的课外读物。古今中外的名家中,每一个都学识渊博,阅读量庞大,故而教师想要辅导学生提高创作水平,在写作中改革创新,这与阅读量呈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借鉴一些文学作品中优秀的结构布局、情节发展等。学生只有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丰富词汇量的积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创作水平。

摘要:学生能否得到很好的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占据了相当关键的因素。学生前期的创新思维,需要通过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教育以及培养。写作,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对语言进行描述表达,并且起着转述沟通的重要作用。学生要写出拥有自己特点以及具有创造力的文章,需要日常的写作练习以及对阅读的日积月累。如何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能力,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以读代写,写作教学,创新能力,写作能力

提供能力 篇2

(ILAC G13:2000)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Providers of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六月

目 录

前 言.................................................................................................................................................................3 第一部分:总则...............................................................................................................................................4 1.1范围............................................................................................................................................................4 1.2参考文献....................................................................................................................................................4 1.3定义............................................................................................................................................................4 第二部分:管理体系要求...............................................................................................................................5 2.1质量管理体系............................................................................................................................................5 2.2 组织和管理...............................................................................................................................................6 2.3 文件控制...................................................................................................................................................7 2.4 要求、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 2.5合作方(分包方)的使用..............................................................................................................................8 2.6 服务和供给的采购...................................................................................................................................8 2.7 客户的反馈...............................................................................................................................................8 2.8 不符合活动的控制...................................................................................................................................8 2.9 纠正措施...................................................................................................................................................9 2.10 预防措施.................................................................................................................................................9 2.11 记录(参见3.6.1条)..........................................................................................................................9 2.12 内部审核...............................................................................................................................................10 2.13 管理评审...............................................................................................................................................11 第三部分:技术要求.....................................................................................................................................11 3.0 总则.........................................................................................................................................................11 3.1 管理、人员和培训.................................................................................................................................11 3.2 合作方(分包方).................................................................................................................................12 3.3 组织和设计的保障.................................................................................................................................12 3.4 方法或程序的选择.................................................................................................................................16 3.5 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16 3.6 数据分析和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说明..................................................................................................17 3.7 与参加者的沟通.....................................................................................................................................20 3.8 保密性.....................................................................................................................................................20 3.9 结果的串通和伪造.................................................................................................................................20 2

前 言

能力验证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评定和监督检测、校准、检查等机构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现场评审构成了CNAS 互为补充的两种能力评价技术。能力验证也是CNAS 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相互承认协议(ILAC-MRA 和APLAC-MRA)的基础要求之一。同时,对于检测、校准、检查机构等,参加能力验证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保证活动,是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如果能够证明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符合了本准则的要求,CNAS 及其评审员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能力验证计划的结果来为认可的过程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使计划的其他使用者对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产生更多的信任。

本准则为以获得认可或其他承认为目的,在自愿的基础上,欲借助于一套规范化的、符合国际通行的能力验证计划设计和实施要求来证明其能力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提供指导。

本准则是对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能力进行承认的基础。CNAS 依据本准则要求对提供者的能力(含提供者使用的任何分包方和合作方的能力)进行评价。

本准则适用于为能力验证目的而开展的实验室间比对,即确定一个实验室对于特定检测或测量的能力,以及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的活动。

本准则等同采用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发布的指南文件“ILAC-G13 :Guidelines for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etence of Providers of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s”(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能力要求指南)。对用于能力验证计划中的统计方法和样品制备,CNAS 制定了CNAS-GL02《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和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供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参考。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准则

第一部分:总则

1.1范围

本准则规定了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及其有关合作者,为获得CNAS对其提供能力验证计划能力的承认而应遵守的要求。

1.1.1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以下简称提供者)具有确保其自身及有关合作方都遵守本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责任。

1.1.2 提供者可以使用符合本准则要求的其他方法。本准则的注释可能提供了指南信息,并不构成本准则的主体部分。

1.1.3 本准则的条款满足ISO/IEC指南43-1:1997、ISO/IEC 17025:1999或ISO 9000:1994的相关要求。

1.1.4 当用于特定类型能力验证计划的设计和准备时,提供者符合了本准则,也就是符合了ISO9000:1994系列标准的相关要求。

1.2参考文献

*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5481,IDT)

ISO指南35:1989(修订中*),参考物质的认证——综合和统计原理ISO/IEC指南43-1:1997,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15483.1,IDT)

ISO9000:1994(修订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GB/T19000系列,IDT)欧洲委员会对产品和参考物质认证的准则:1997,BCR/01/97文件A部分

(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国际协调议定书。AOAC 国际期刊,76,No.4, 1993,pp.926-940 基体效应的评价:建议性指南。NCCLS文件EP-14P。临床实验室标准国家委员会,Villanova,PA,1994 Eurachem文件:分析测量中定量的不确定度。

*注:ISO/IEC 17025:2005已经发布,ISO指南35已于2006年正式发布,ISO9000于2000年完成修订并发布。请各提供者注意使用最新有效版本。

1.3定义

本准则除使用了ISO/IEC指南43-1:1997和ISO/IEC17025:1999中所描述的定义之外,还 使用下列定义: 1.3.1 提供者 Provider 从事能力验证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的机构(公共或私有的组织或公司)。1.3.2 合作方(分包方)Collaborator/Subcontractor 承担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分包活动的机构(公共或私有的组织或公司)。1.3.3 协调者 Coordinator 能力验证计划运作中负责协调所有活动的人。1.3.4 能力验证计划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 为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或校准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

注:一个计划可覆盖一个特定类型的测试或对一些特定产品、项目或材料的测试。

1.3.5 能力验证轮次 Proficiency testing round 一项能力验证计划的一轮独立运作。

第二部分:管理体系要求

2.1质量管理体系

2.1.1 提供者应建立、实施并维持一个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活动包括所提供的能力验证的类型、范围和数量。

2.1.2 提供者应确定其方针、目标和承诺并形成文件,以确保和维持能力验证所有方面的质量,包括测试材料质量(例均匀性和稳定性)、特征(例设备校准和测量方法确认)、特性数值的指定(例使用适当的统计程序)、对参加实验室的能力评价、人工制品和测试材料的分发、储存和运输程序、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及报告。

质量方针应包含一个依据本准则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实施能力验证计划的承诺。2.1.3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一个与能力验证类型、范围和数量相适应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这些计划符合规定的要求。

提供者的质量体系应涵盖下列内容:

a)能力验证计划的目的、范围、统计设计和图表; b)运作程序; c)报告的准备和发布;

d)有关保密和道德程序的政策; e)计算和信息系统; f)有关的合作和分包; g)参加费用;

h)可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的有效范围; i)参加的总政策; j)计划结果的使用; k)申诉处理程序。

2.1.4 该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规定提供者及其有关合作方所承担的活动,包括提供者用于确保合作方的所有活动都符合本准则相关条款的政策和程序。

2.1.5 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应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无论如何称呼)及协调者的任务和责任,包括确保符合本准则的责任。

2.2 组织和管理

2.2.1 提供者或其母体组织应具有法律地位。2.2.2 提供者:

a)应有经过授权且具有才略的得到且能得到技术人员支持的管理人员,要求这 些人员履行其职责、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或程序中出现的偏离,并采取行动来防止或尽量减少这些偏离;

b)应有措施确保其管理部门和人员能抵御任何商业的、经济的以及其它内外部的可能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应有政策和程序确保能力验证计划参加者的信息保密和所有权;

d)应有政策和程序避免任何降低其能力、公平性、判断或运作的诚信性的行为; e)应借助于组织图,确定提供者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管理、技术运作、支持服务、合作方和质量管理体系间的关系;

f)应规定可能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核查人员的责任、权力和相互关系;

g)应有为确保能力验证质量所需的技术运作和资源保障负全面职责的技术管理层; h)应指定一名人员作为质量负责人(无论如何称呼),不管现有的职责,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本准则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负责人应能直接与决定能力验证政策和资源的最高管理层接触;

i)如果可能,为关键管理人员(如协调者、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指定代理人。注:当提供者只有少数人员时,每个人可以担负多项职能,为所有重要职能指定代理人可能并不现实。

2.3 文件控制

2.3.1 总则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控制所有文件(包括内部形成的文件和来源于外部的文件)以及与质量体系有关的其他信息的程序。2.3.2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

2.3.2.1 向质量管理体系中人员发布的所有文件(包括文件化程序),在发布前应由获得授权的人员审核和批准。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目录清单或其他等效方式并易于获得,以识别现行版本的状况,防止使用无效的和/或作废的文件。2.3.2.2 所用的程序还应确保:

a)所有文件应有唯一性识别;

b)在对能力验证计划有效运作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获得相关文件的授权版本;

c)应定期审核文件,必要时应进行修订,以保证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 d)应及时从所有发布或使用处撤除无效或作废的文件,或以其他方式确保防止误用;

e)因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标识。2.3.3 文件变更

2.3.3.1 除非另有特别指定,文件(包括文件化程序)的更改应由原责任人审核和批准。被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核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只要可行,更改的内容应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中标明。

2.4 要求、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2.4.1 提供者应评审能力验证计划准备中的每项要求、投标书或合同,以确保:

a)这些要求应适当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 b)提供者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和资源; c)解决合同或客户要求与标书间的任何差异。

2.4.2 应保存评审的记录(包括所发生的任何变动), 还应保存在执行合同或要求期间,与客户就其要求或工作结果进行商讨的记录。2.4.3评审应包括由合作方承担的所有工作。

2.5合作方(分包方)的使用

2.5.1 提供者应有评价和选择合作方的程序。对合作方的评价和选择应基于合作方的能力(包括与任务有关的技术资格和任何特定的质量保证要求)能够符合分包的要求。合作方需满足的技术要求应等效于本准则第三部分中所阐述的技术要求。

2.5.2 提供者应保存能力验证计划中使用的所有合作方的登记表,包括对其承担分包工作的能力进行评审的记录。

2.6 服务和供给的采购

2.6.1 提供者应有相应的程序选择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

2.6.2 能力验证计划中,提供者应只使用能够证明满足适当质量要求的服务和供应品。2.6.3 当提供者获得的服务和供给的质量没有得到正式承认时,应有程序确保所采购的材料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保存所采取措施的记录。

2.6.4 提供者应确保所获得的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已进行了检查、校准,或进行了其他的符合标准、规范或要求的验证。

2.6.5 提供者应保存获批准的服务和供给提供者的记录。

2.7 客户的反馈

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应有有效处理参加者抱怨或其它反馈的程序。应保存所有的抱怨和提供者进行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

2.8 不符合活动的控制

2.8.1 提供者应制定相应程序,并在能力验证活动的任何方面不能遵守所建立的程序或不符合与客户的约定时执行。

该程序应确保:

a)确定不符合活动的管理职责和权力; b)明确当识别出不符合活动时所采取的措施; c)对不符合活动的严重性进行评价; d)必要时停止工作; e)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f)如必要,收回已发给参加者的异常测试材料的结果或统计评价; g)明确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h)如可能,保存所有不符合活动的完整记录。

注:f)可引伸为当发现能力验证样品不均匀或计划统计报告中有错误时,应通知客户。

2.8.2 当评价表明异常测试材料的提供可能再次发生时,或对提供者或合作方执行其政策和程序有怀疑时,应立即采取2.9条中的纠正措施程序,找出并消除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9 纠正措施

2.9.1 总则

提供者应建立纠正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当发现使用了异常材料或偏离了质量管理体系或能力验证活动的政策和程序时,指定合适的人员来实施。

用于消除不符合和其他偏离的原因的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遭受风险的大小相适应。提供者应把纠正措施调查中所得到的、运作程序所需要的任何变化形成 文件并实施。

注:质量管理体系或能力验证活动中的问题,可以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许多方面发现,例如:客户的反馈、质量控制、测试材料和统计评价的核查、对员工的观察和监督、管理评审或内外部审核。

2.9.2 原因分析

纠正措施程序应包括一个确定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过程。2.9.3 纠正措施

提供者应找出原因并制定可行的纠正措施,应采取最有可能消除问题并预防其再次发生的措施。2.9.4 纠正措施的监控

在制定了可行的纠正措施后,提供者应对其结果进行监督,以确保其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发现的问题。

2.10 预防措施

2.10.1 应定期、系统地审核所有的操作程序,找出在技术上或质量体系中的任何潜在的不符合因素及改进的机会;应制订、执行并监控纠正措施,以降低出现不符合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机会加以改进。

2.10.2实施预防措施之后,提供者应在运作中对其结果进行监督,以减少不符合,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2.11 记录(参见3.6.1条)2.11.1 概述

2.11.1.1 提供者应建立并维持质量和技术记录的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放、维护和清理的程序。(参见3.6.1条)

2.11.1.2 所有的记录都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来存放和保存在可以防止记录的损坏、变质或丢失等适宜环境设施中;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时间。(参见3.6.1.4条)。

注:记录可以存于任何形式的载体上,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2.11.1.3 应安全地保存所有记录。

2.11.1.4 提供者应有保护电子存储数据的程序,以防止数据遭到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

2.11.2 技术记录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适合其特定环境并符合应用规定的记录体系。提供者应将所有单独测量观察、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化(例如统计处理和不确定度评估)、参加者的结果以及计划的报告保存到不再需要作为参考时。

只要可能,提供者及其合作方所进行的每项或一系列的校准、测量、均匀性或稳定性检测结果的报告应准确、明确、持久、清晰、客观,并符合校准、测量或测试方法的规定。校准或测量报告中应记录结果,并且应包含所有必要的校准或测量结果的解释及所用方法的概述。

2.12 内部审核

2.12.1 提供者应定期按照预定计划和程序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准备中的技术和样品制备等活动。作为计划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质量负责人具有安排和组织审核的职责。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具有资格的人员来进行,只要条件允许,这些人员应独立于所审核的活动。

注1:审核人员通常不能审核自己的活动,除非确实有必要并且能够证明所进行审核是有效的。注2:当被能力验证的组织是提供者母体组织的商业竞争对手时,审核人员应独立于母体组织。

2.12.2 当在审核中对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测试材料、程序、能力验证结果、执行计划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时,提供者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能力验证计划的用户和/或参加者。

2.12.3 应记录审核中发现的所有问题和由此采取的纠正措施。管理层应确保在适当的规 定时间内实施这些措施。

2.13 管理评审

2.13.1 高级管理层(不能来自于与参加机构有商业竞争关系的提供者母体组织)应定期对提供者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能力验证程序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评审应考虑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外部机构的评审、用户或参加者的反馈及其他相关因素。

2.13.2 应记录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由此采取的措施。管理层应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的规定时间内得到实施。

第三部分:技术要求

3.0 总则

本部分规定了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遵循的要求,以证明其具有提供特定类型能力验证计划的技术能力。

3.1 管理、人员和培训

3.1.1 能力验证计划的协调和实施应由在实验室间比对和特定类型的测试项目和/或材料方面有经验的提供者和合作方进行。

提供者及其合作方还应具有确定特性测量的能力,例如指定值、均匀性和稳定性测试的能力。

注1:在能力验证的新领域,可能存在没有开展该领域能力验证的直接经验。

注2:在对提供者的实验室进行能力评价时,依据ISO/IEC17025对有关检测和/或测量的实验室认可,可证明该实验室满足能力的要求;在提供者实验室尚未认可的情况下来评价符合本准则时,应考虑的其它因素中将包括其在适当能力验证计划中的满意表现。(参见第3.2条合作方)

3.1.2 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有具备所需权力、资源和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

3.1.3 对重要特性的测量(如:确定测试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和对参加者结果的统计处理,应由一个具有适当学术资格和相关工作经验的称职的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或在其监督下进行。

3.1.4 提供者的管理层对其组织中的关键职能,应规定最低限度的必要资格和经验。3.1.5 提供者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与其职能相关的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知识和经验。

3.1.6 必要时,提供者应确保其人员接受附加的培训,以保证他们有能力从事测量、设 备操作以及其他影响质量的活动。只要可能,提供者应使用客观尺度对人员通过培训得到的能力进行评价。

注:应考虑对人员进行定期再培训的需要。人员培训和再培训政策应考虑技术更新,并以不断提高技能为目的。

3.1.7 提供者应保存所有人员接受培训的最新记录。这些记录应表明所有人员都已经过了适当培训,并且他们从事指定工作的能力已经过了评审。

3.2 合作方(分包方)

3.2.1 提供者应能证明其合作方的经历和技术能力能够胜任指定的任务,并符合本准则的相关条款。(参见2.5.1条)。

3.2.2 提供者将测试材料或测试项目的任何测试部分分包时(如均匀性或稳定性的评价),应分包给有能力的实验室来进行。(参见3.1.1条注)。

3.2.3 在对合作方的能力评审中,提供者应要求合作方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的信息。例如,为类似的测量提供可接受的结果。

3.2.4 提供者应确保可以获得合作方的方法、结果以及监督结论的详细情况,并保留所有合作方的注册记录或数据库,以及其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能力确认的证明。

3.3 组织和设计的保障

3.3.1 计划

3.3.1.1 提供者应确定并设计直接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过程,并确保这些过程依据既定的程序进行。

一个计划在开始前应经过各方商定并形成文件,一般包含如下信息: a)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名称和地址;

b)计划的设计和运作所涉及的协调者和其他人员的名称和地址; c)计划的性质和目的;

d)适当时,选择计划参加者的程序,或允许参加所需满足的规定;

e)计划准备中涉及的合作方的名称和地址(例如抽样、样品处理、均匀性测试和指定值);

f)期望的计划参加者的数量和身份;

g)对获得、处理、核查、分发测试物品的方式的描述,考虑到设计中所提供的能力验证领域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h)提供给参加者的信息描述(事先通知)和计划各阶段的时间表;

i)期望的计划开始日期、目标日期或截止日期,适当时,应包括参加者进行测试的日期;

j)计划运行中向参加者分发测试物品的频率或日期;

k)参加者进行检测或测量使用的方法或程序的信息(通常是它们的日常程序); l)所用统计分析的概述,包括指定值的确定和离群值的识别技术; m)返回给参加者的数据和信息的描述; m)适当时,进行评价的技术依据;

n)测试结果和根据该结果所做结论的公布程度的描述。

3.3.1.2 应鉴别和定期审核不同合作方的组织和技术输出并将该工作形成文件。应建立一个机构(如一个管理/技术顾问组),对如何设计每个能力验证计划的准备活动提出建议。

注:应包括对计划的可行性、测试材料或测试物品在分发给参加者之前的生产和检测、参加者需执行的各项决定、测试物品的分发、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以及期望的结果和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3.3.1.3 只要可行,提供者应成立一个顾问组来设计和完成每个能力验证计划,以及分析参加者提交的测试结果。顾问组应包含相关测试领域中具有充分经验的技术专家和统计专家。

3.3.1.4 在协调者指导下的顾问组的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提出需要对测试物品进行的最重要的测试;

b)设计计划(如:样品数量、是否一致或错层式设计); c)所选测试物品或测试的特性及一个简短的说明(适当时); d)测试物品期望数值的范围; e)如适用,使用的测试方法;

f)在测试物品均匀性制备和维持方面预期的困难,或者对测量物品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值;

g)为参加者准备详细的指南;

h)参加者使用的所有标准化报告格式的准备; i)参加者报出结果的有效位数; j)参加者产生的任何技术困难的评论; k)评审参加实验室的技术能力的预先建议; l)判断参加者能力的适当的方法;

m)对单独参加者和一个参加团体的能力评论; n)综合报告的技术评论;

o)对表现较差的参加者的答复的评价(如需要反馈)。3.3.2 测试物品的制备

3.3.2.1 在能力验证计划的测试材料和测试物品的制备、测试和分发的全过程中,只要允许,提供者应提供如下的程序和资源:

a)材料选择;

b)维持适当的测试材料的制备和检测环境; c)材料制备; d)测量和检测;

e)校准/设备和测量方法的确认; f)评价测量材料的均匀性; g)评价测量材料的稳定性;

h)必要时,组织与合作者之间的实验室检测比对(见下面注1); i)确保有适合的存储设施和条件; j)确保有适当的包装和标识; k)确保合适的运输和分发管理;

l)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量的指定值及相关的不确定度; m)确保为参加者提供适当的报告。

注1:当提供者要证实一个潜在合作者符合本准则的能力时,可应用条款h),在使用合作者提供的服务前,先要求其参加相关的能力验证计划。

注2:提供者应考虑制备额外的测试物品。在完成结果评价之后,这些测试物品可以作为参考物质(标准物质),或用于对参加者的培训,以及代替在分发期间丢失或损坏的样品。

3.3.2.2 提供者应能证明用于特定能力验证计划的测试材料具有充分的均匀性。

注:由于相对不均匀的材料很容易获得,因此把所提供的能力验证材料的指定特性值的不确定度考虑在内是非常有用的。

3.3.2.3 在生产基体测试材料时,为了尽可能地接近日常测量过程,如可行,这些基质 材料应与日常的检测材料相同或类似。

注: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出版的NCCLS EP-14P,Villanova, PA, 1994文件中给出了一个确定此类相似性的议定书的例子。

3.3.3 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

3.3.3.1 只要适合,提供者或其合作方应运用统计方法,从一组测试材料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品来评价材料的均匀性。

这个评价过程应形成文件,并根据可接受的统计设计来进行。例如,在重复条件下分析结果间的差异。对于测量物品,应进行最初的稳定性检查,并且在能力验证计划过程中对指定特性值进行周期性核查。

注:对于均匀性评价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计划。在ISO指南35(正在修订)、BCR/01/97以及(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国际协调议定书中,给出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技术的指南。(见1.2条参考文献)。

3.3.3.2 除非稳定性研究表明必须以散装的方式来保存,否则均匀性评价应在测试材料被包装成最终形式之后、分发给参加者之前进行。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在中间进行均匀性检查,例如在封装进安瓿瓶之前。

注:由于实际的、技术的或后勤保障的原因,某些情况下,均匀性检验不能在样品分发前完成,但如果不能进行均匀性检验或需在测试结果处理之后进行时,必须特别谨慎。所有情况下,要求提供者有文件化的确保足够均匀性的程序。

3.3.3.3 适当时,应定期测量在能力验证计划中确定的特性值,但最好是在材料分发前的存储状态下进行。

3.3.3.4 应确定测试材料是足够稳定的,以确保这些材料在能力验证实施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3.4 统计设计

3.3.4.1 提供者应把所用的统计方式和数据分析技术形成文件,描述选择原因,并确保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注:在ISO/IEC指南43-1:1997的附录A中给出了处理能力验证数据常用的统计程序的细节。

3.3.4.2 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统计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一项计划的设计中,提供者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

a)测试所要求的或期望的正确度或精密度; b)在要求的置信水平上,实验室之间能被检出的最小差异; c)计划参加者数量;

d)被测样品的数量和对每个样品或每个测定进行的重复测试或测量的次数; e)评估每个测量的指定值所使用的程序; f)用于识别统计离群值的程序; g)适当时,测试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注:在缺少有关a)的可靠信息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个先导的实验室间比对(协作实验)来获得。

3.4 方法或程序的选择

3.4.1 总则

通常应允许计划参加者使用他们自己选择的测试方法或测量程序,这些方法或程序应与实验室日常所使用的相同。在某些条件下,计划协调者可能要求参加者使用规定的方法。

3.4.2 在允许参加者使用它们自己选择的方法时,适当情况下,提供者应要求参加者提供所用方法的细节,以利于比较和评价由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结果。

3.5 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

3.5.1 给参加者的指导书(参见3.7.1条)

3.5.1.1 提供者应尽早将能力验证计划的意图通知参加者,以确保参加者了解计划的目的,并保证需要时的人员配备。

3.5.1.2 提供者应给所有参加者详细的文件化指导书,例如,指导书可以作为计划协议的一个必备部分。

3.5.1.3 给参加者的指导书应包括影响测试材料检测的因素的详细资料,例如:保存条件、材料或测试物品的性质、使用的测试程序以及测试时限。

3.5.1.4 关于记录和报告测试结果方式的指导书应包括(但不限于)测量单位、有效位数、报告的依据(如干基重量或按来样计算)及接收测试结果的最后日期。

注:为使提交的测试结果保持一致性,并易于统计处理;通常将标准化的报告分发给参加者。有时也要求参加者补充提交一份其日常使用格式的测试报告。

3.5.1.5 要求计划参加者按照日常方式处理能力验证的测试试样(除非能力验证计划有不同于该原则的特定要求)。

3.5.1.6 在未完成数据整理之前,不应向参加者披露指定值。注:某些情况下,在测试之前可以告知目标范围。

3.5.2 材料的处理和保存

3.5.2.1 为避免测试材料受到污染,从样品制备到分发给参加者期间,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标识、维护和隔离所有的测试材料和测试物品,例如,从制备开始到分发给参加者,应将其与任何化学品和其他材料相隔离。

3.5.2.2 提供者及其所有合作方应确保对所有测试材料进行适当的包装,并提供安全的存贮区域和/或存贮室,防止样品或材料在制备和分发期间受损或变质。应规定组织分发和接收的方法及存贮区域。

注:有可能一个均匀的样品含有一个不稳定的分析物(例如饲料中的维生素),或样品在储存中分解期间的稳定的分析物(例如二噁因、PCBs)。

3.5.2.3 在适当时,为了防止可能发生变质,存储期间应对所有保存和/或堆放物品和材料的条件定期进行审查。3.5.3 包装、标识和分发

3.5.3.1 提供者必须掌握好包装和标记过程,确保符合有关地区、国家和/或国际的安全和运输要求。

注1: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维持样品的稳定性,例如对要求持续冷藏或不能暴露在X射线下、不能碰撞、不能振动等。绝大部分的化学材料借助真空包装得以避免了大气污染,例如:在运输中会接触到燃料蒸汽或发动机排放的废气。

注2:在某些计划中(如测量比对计划),要求参加者将测试物品运送给另一个参加者,这种情况下,应向实验室提供运输测试物品的文件化的指导书。

3.5.3.2 提供者应确保材料标识牢固地贴在每个产品的包装上,设计时应确保标识在能力验证期间保持清晰和完整。

3.6 数据分析和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说明

3.6.1 数据分析和记录(参见2.11条)

3.6.1.1 数据处理设备应满足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的要求,并能及时提供有效的结果。提供者应制定和保持对所有数据处理设备的说明。

3.6.1.2 提供者应规定任务和责任,并由指定人员负责数据处理系统的有效运作。3.6.1.3 所有的数据处理设备和系统软件在投入使用前,应依据文件化的程序适当地进行维护并确认其有效性。应记录维护和运作检查的结果。软件维护应包括一个备份制度 和系统恢复计划。

3.6.1.4 应利用适当的文件化统计程序及时地记录和分析从参加者那里得到的结果,建立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检查数据输入、数据转换及统计分析的有效性。数据表、计算机备份文件、打印件以及图表应保存规定的期限。

3.6.1.5 数据的分析应产生总计度量、能力统计量以及与能力验证计划统计模式和目标相符的有关信息。

3.6.1.6 通过使用适当的统计离群值检出技术或稳健统计,减小极端结果对总计统计量的影响。

提供者应制定政策和程序并形成文件,以处理不适宜做统计评价的测试结果,例如:粗大误差、因疏忽造成的机构、错误的计算和调换。

注:ISO/IEC指南43–1:1997的附录A包含了统计处理方法的例子。极端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在能力验证结果的处理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考虑,不应忽视这些极端结果。

3.6.1.7 提供者应有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来确定测试物品是否适合做评价,例如,无法检出的不均匀性、不稳定性和污染。3.6.2 能力评价

3.6.2.1 在要求能力评价时,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应有责任确保评价的方法适于维护计划的可信性。这个方法应形成文件并包括对评价依据的描述。

3.6.2.2 适当时,协调者应寻求技术顾问包括统计学专家的帮助,并在合适的时候对参加者的能力提供以下方面的专家评论:

a)将全部能力与预先的期望相对照,同时考虑测量不确定度;

b)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的变异,以及与先前的相似计划或公布的精确数据进行比对;

c)如可行,方法或程序间的差异;

d)可能的误差来源(指极端结果)和提高能力的建议; e)其他的建议、意见或总体评述; f)结论。

注1:在一个特定计划实施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定期地向每个参加者提供汇总表或许是有用的。汇总表可能包括在持续进行的计划的各轮次中各实验室能力的不断更新的总结。如果需要,应对这些总结进行进一步分析并突出其发展趋势。注2:对于参加者能力的评价,有一些可供选择的程序。(参见ISO/IEC指南43-1:1997中的附录A)。

3.6.3 能力验证计划的报告 3.6.3.1 概述

能力验证计划报告的内容依据特定计划的目的而变化,但报告应当清晰、全面,包括所有参加者结果分布的数据,并附有每个参加者能力的描述。3.6.3.2 在能力验证计划的报告中,通常应包括下列信息:

a)提供者的名称和地址;

b)设计和执行计划的人员的姓名及其来源; c)报告公布的日期;

d)计划的报告数量和清楚的标识;

e)所用样品或材料的清晰描述,适当时包括样品制备和均匀性检验的细节; f)实验室的参加代码和测试结果;

g)统计数据和总计统计量,包括指定值、可接受的结果范围和图形显示; h)用于建立指定值的程序;

i)如若可能,指定值溯源性和不确定度的详细资料;

j)其他参加者使用的测试方法/程序的指定值和总计统计量(如果不同的参加者使用了不同的方法);

k)提供者和技术顾问对参加者能力的评价;

l)用于设计和实施计划的程序(其中可能包括对计划议定书的参照); m)可行时,用于统计分析数据的程序(见ISO/IEC指南43 附录A); n)适当时,对统计分析说明的建议。

注:对在常规条件下运作的计划,或许有较简单的报告就已足够,在3.6.3.2条中推荐的许多内容可不包含在日常报告之中,但必须包括在计划的议定书或周期性的总结报告中,并按参加者的要求予以提供。

3.6.3.3 应使参加者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报告。在诸如长期测量比对计划中,应向每个参加者发送中期报告。

注:理想地说,尽管应向所有的参加者提供所有原始数据,但在某些庞大的计划中可能无法实现。参加者至少应获得以综合形式表达的所有参加者的结果(例如应用图表方式)。3.7 与参加者的沟通

3.7.1 提供者应向预期的参加者提供详细的信息,例如:以计划议定书的形式说明如何申请参加计划。议定书中应包括计划范围的细节、参加费用、允许实验室参加的政策。

注:可以用信件、快讯和/或报告以及定期公开会议的方式与参加者进行后续联系。

3.7.2 在计划的设计或运作中如有任何变动,应以书面的方式迅速通知参加者。3.7.3 如果参加者不同意能力验证计划中对其能力的评价,应有文件化的程序允许参加者向提供者提出异议。

3.7.4 应鼓励参加者反馈意见,从而对能力验证计划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8 保密性

3.8.1 在能力验证计划中参加者的身份通常是保密的(见注),仅为涉及计划制定和评价的少数人所知。

3.8.2 参加者向提供者报告的信息应以保密的方式处理。

注:参加者出于讨论和互助的目的,例如为了改进能力,可以选择在组内放弃保密性,也可因管理或认可的目的而放弃保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由参加者自己将能力验证结果提交给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某些情况下,管理机构可能要求计划协调者直接把结果提供给它,这种情况下,必须告知参加者并征得其同意。

3.9 结果的串通和伪造

适当时,能力验证计划应设计为确保尽可能少地出现串通和伪造结果的机会。

为志愿者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篇3

志愿者管理是影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技能和行为的组织文化、政策和制度,其目标是促进NGO的公益使命达成。

惠泽人在探索志愿者管理机制,建立VAS(志愿者支持系统)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教训和挑战,我们目前的做法是:

首先进行志愿服务项目规划,根据服务需要确定志愿服务岗位和职责,为此进行志愿者招募;每一名通过面试的志愿者,须先在入职培训中了解机构的发展规划和志愿服务内容及其要求,并结合个人情况进行一年期的志愿服务规划,这也是志愿者与其所要从事的志愿服务相匹配的过程;通过志愿者与惠泽人“相亲”,适合的志愿者与惠泽人签署志愿服务协议,进入志愿服务前的专业准备阶段:由各项目组或部门管理者安排组织志愿服务,并提供相应专业培训、辅导和支持;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实践经验和感受,(1)定期进行业务研讨、个人督导和阶梯能力建设培训,(2)开办志愿者成长小组,协助个人职业规划和生活帮助,开展团队活动和激励措施,促进志愿者与惠泽人共同成长。在本阶段中,也是团队效能和志愿文化共同建设的过程。志愿服务结束与离职管理,协助志愿者对所从事志愿服务和机构工作进行回顾与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利于志愿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促进机构更好地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限于篇幅,在这里分享VAS中的“惠泽人志愿者能力建设阶梯培训体系(VTS)”。

惠泽人VTS由三部分构成(参见下图):

1.基础课程。侧重志愿服务的理念与基本技能,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志愿者及志愿者管理者。主要课程有(1)志愿服务认知:志愿者概念、志愿服务发展及其基本理念、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意义、志愿组织与公民社会;(2)志愿服务的准备:树立积极心态,建立风险防范意识,自我保健和个人成长;(3)志愿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参与式工作方法、志愿者团队工作。课程注重理念引导和实际志愿服务工作方法的训练。

2.志愿服务专业课程。侧重志愿服务管理以及志愿服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发展领域志愿者管理者和专业或资深志愿者。主要内容有(1)社会工作概念,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2)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根据惠泽人志愿服务项目需求,我们已经开发的课程有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系列课程,教育培训志愿者系列课程,英语口语培训,行动研究学习小组,社区工作系列培训,青少年志愿工作培训;(3)志愿服务管理:志愿者管理体系(VMS)课程,包括志愿服务规划、志愿服务需求评估、志愿者招募与安置、志愿者的入职指导与培训、志愿者的督导、志愿服务绩效评估、激励、风险管理和离职管理等。还有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专业培训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点面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

3.志愿者成长课程。适合于资深志愿者经过实践工作积累,有志于在社会发展领域从事专业化服务或职业化工作,以及NGO管理者和领导。培训侧重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升自我认知和领导力,培养NGO人才。培训内容有(1)自我认知:成长小组辅导,个别咨询与督导;(2)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职业素质;(3)领导力。

惠泽人志愿者培训采用参与式方法,通过概念解释、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研讨分享、提问对话、脑力激荡、实战演练等方式,激发和促进志愿者成长。培训中我们坚持以下理念:相信志愿者具有相应的知识与经验,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不迷信并质疑和挑战知识权威。以议题为中心的脑力激荡。以启动志愿者的能动性(赋权)为课程设计核心。培训协作者与志愿者平等参与、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成长。强调社会参与的行动性。

在日常志愿者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使命性原则:从志愿者进入惠泽人机构起,无论是通过培训还是工作,我们反复讨论和强调惠泽人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组织使命。使命感是NGO生存的基础,只有志愿者真正理解和认同,才能焕发出志愿精神。

(2)知晓性原则:机构通过内部刊物、年会报告、网站公布、小组通知等形式,对组织管理制度、志愿工作信息,以及财务状况实行公开性和透明性管理,保障志愿者的知情权,以利于其监督、评估和参与。

(3)参与性原则:就是赋权(Empowrment)的过程,让志愿者进入治理和管理层,参与组织决策,并实行志愿者自治管理。让更多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去开展志愿工作管理与服务。

(4)积极性原则:以积极的视角关注每一个志愿者,无论他们能否完成工作任务;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挑战,无论事情有多么糟糕。在组织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热情支持、肯定鼓励、倾听关怀、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

(5)成长性原则:每个志愿者都有成长性需要,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才可能使志愿者更长久地从事志愿工作,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公民。

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道路上,尽管我们还在艰难地跋涉之中,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机会。目前惠泽人正与北京奥组委合作,开展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志愿精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志愿者的作用也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同。

提供能力 篇4

一、数学教学要打开适当的“窗口”

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一些前沿课题的概念, 往往是数学在不同研讨对象, 不同研究领域的延伸、交叉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机时地交代一下由此延伸出去的领域和课题是非常有益的.为学生带开一些“窗口”, 引导学生向“窗口”外的世界望一望, 哪怕仅仅是不经意间的“一瞥”, 抑或是“一窥”, 都会在加深他们对数学本身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 对他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实, 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而且,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现状, 这本身无疑也是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看下面一个例子.

某企业2003年的纯利润为500万, 因其设备老化等原因, 企业的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若不能进行技术改造, 预测从今年起每年比上一年纯利润减少20万元, 今年初该企业依次性投入资金6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 预测在未扣除技术改造资金的情况下, 第n年 (今年为第1年) 的利润为500 (1+12n) 万元 (n为正整数) .

(1) 设今年起的前n年, 若该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的累计纯利润为An万元, 进行技术改造后的累计纯利润为Bn万元 (要扣除技术改造资金) , 求An, Bn的表达式;

(2) 依上述预测, 从今年起该企业至少经过多少年, 进行技术改造后的累计纯利润超过不进行技术改造的累计纯利润?

二、数学教学要安装相应的“接口”

数学同时也是以应用性见长的基础科学, 它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说, 数学人才所具有的宽口径、高素质及其广泛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此.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对那些既是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 又和工农业生产抑或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为它们留下必要的接口, 让学生了解数学“有用”的同时, 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学会将通常是建立在数学基础公式的理想化方法运用到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去, 鼓励和支持他们把创新思维的成果付诸于实践, 从而学会运用数学基础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说,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在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中, 经常要通过辅助线来帮我们分析问题.

其实, 借助于这些“接口”的安装, 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充满探究的色彩, 同时亦可衍生出可供我们进一步探究的“研究性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教学要留下必要的“活口”

在数学教学中留有必要的“活口”, 主要是指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要求不能太死, 对公式运用的限制不应太多, 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思考空间, 进而能使学生的主观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

例如: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M, N分别是A1B1和BB1的中点, 求直线AM与CN所成角的余弦.

方法一:用几何方法, 作辅助线.方法二:用坐标向量方法, 利用数量积.

四、数学教学要设置一定的“关口”

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一番审视和反思的话, 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显著不足就是解答过程通常都是学生根据公式依葫芦画瓢地代入, 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要熟识公式, 基本不需要或者说很少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为了有效地扭转如此不良的局面, 需要我们能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关口”, 以便将学生引入一种需要, 通过自己努力思考与探索才能摆脱“问题情景”.这些“关口”可以是问题开始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取舍, 努力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决定“何去何从”.

例如:设f (x) =x2+bx+c (b, c为常数) , 方程f (x) -x=0的两个根为x1, x2, 且满足x1>0, x2-x1>1.

(1) 求证:b2>2 (b+2c) ;

(2) 0

(3) 若当x∈[-1, 1]时, 对任意的x都有|f (x) |≤1, 求证:|1+b|≤2.

这种题目就比较灵活, 不能靠公式解答, 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提供能力 篇5

鉴定需要提供以下材料(一次性告知)

一、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职工本人要求因病退休(职)鉴定的书面申请(精神疾病患者需监护人签字);

三、《职工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鉴定表》一式四份,由用人单位据实填写,并提出是否同意申请的意见,同时加盖单位印章;

四、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与申报疾病有关的初次和最近次治疗的病历复印件(需加盖医院公章);

五、档案袋封面必须注明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联系人、联系电话、疾病名称、居住地等;

六、住院期间用药明细、发票;

提供能力 篇6

【关键词】GPON;GFP ;语音;互联网;专线お

1. GPON(Gigabit—Capable PON) 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

具有高带宽,高效率,大覆盖范围,用户接口丰富等众多优点,被大多数运营商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GPON不仅可以提供10/100Mb/s,1Gb/s的业务,而且可以提供VLAN业务、专线业务和语音业务,可以适应任何现有业务和未来新业务的适配要求。其多业务能力详见图1。

图1

2. GPON 由ONU、OLT 和无源光分配网组成

OLT 为接入网提供网络侧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 通过ODN与各ONU 连接。 作为PON 系统的核心功能设备, OLT 具有集中带宽分配、控制各ONU、实时监控、运行维护管理PON 系统的功能。ONU 为接入网提供用户侧的接口, 提供话音、数据、视频等 多业务流与ODN 的接入, 受OLT 集中控制。系统支持的分支比为1∶16/ 32/ 64, 随着光收发模块的发展演进, 支持的分支比将达到1∶128。在同一根光纤上, GPON 可使用波分 复用(WDM)技术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与EPON标准比较而言,GPON标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带宽,下行速率高达2.5Gbit/s,其非对称特性更能适应宽带数据业务市场。在GPON标准中,明确规定需要支持的业务类型包括数据业务(Ethernet 业务,包括IP业务和MPEG视频流)、PSTN业务(POTS,ISDN业务) 、专用线(T1,E1,DS3, E3和ATM业务)和视频业务( 数字视频)。GPON中的多业务映射到ATM 信元或GEM帧中进行传送,对各种业务类型都能提供相应的QoS保证。其多业务接入拓扑结构详见图2。

图2

3. GPON技术采用两种适配方式

即传统的ATM方式和在传输汇聚层的基于SDH的标准通用组帧程序GFP方式(GFP封装是一种可以透明地高效地将各种数据信号封装进现有SDH网络的通用标准信号适配映射技术,可以适应任何用户信号格式和任何传输网络制式,无需附加ATM或IP封装层,封装效率高、业务灵活)。由于GPON采用GFP映射,其传输汇聚层本质上是同步的,还使用标准SDH的125 S固定帧,使GPON可以很可靠地支持端到端的定时和其他准同步业务,ONU可以很容易提取到同步信号,可以直接高质量地支持实时的TDM话音业务,延时和抖动性能很好,这些保证了GPON传输2M或高速率专线业务的能力。

4. 今年我公司网络做了“光进铜退”的重大改造

按照光缆靠近用户的指导思想,在新建通信资源时,我们尽量将光缆接入客户业务需求处,对于家庭用户尽量采用FTTH方式,将光纤布放到用户家里的光信息面板,做到光纤到桌面,对于语音需求多的用户则采用FTTB方式将光纤布放到楼层。对于需要综合业务接入的用户,例如电话和互联网同时接入的酒店用户;电话、2M专线及互联网业务同时接入的银行分理处等,则采用GPON业务综合接入,将光缆布放至用户机房。

5. 现阶段我公司电话业务一般采用分光器加ONU设备的方式提供接入

在语音接入数量小时可以采用带FE接口的ONU设备同时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语音容量大时可以通过分光器连接一个单FE接口的ONU设备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业务,而专线业务则采用MSAP设备点对点单独接入。

6. 随着公司网络建设大量采用GPON技术的各种设备,现在只要选择能够提供FE接口及电话接口,同时能够提供专线接口的ONU设备

在OLT侧配置相应的155M或622M光接口板卡与现有本地传输网络连接,就可以实现由一根光纤同时提供语音、互联网及专线业务。这样可以将传统的光纤互联网占用2芯光缆连接至局端城域网交换设备,不管带宽大小单独占用城域网设备一个光口,专线业务需配置的MSAP传输设备占用2芯光缆连接至本地传输网设备,改为语音、数据及专线共同占用1芯光缆。如果分光器上提至光缆交接箱安装,则可实现多个小带宽需求单位共用1芯光缆,通过一个接口共用城域网资源,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约城域网光缆及设备资源。

7. 按照传统业务解决方式

每一个单位的语音、互联网及专线业务需要占用5芯主干光缆,一个城域网设备接口,一个GPON局端设备接口,一个本地传输网络接入层接口,改为综合接入方式只需占用一芯主干光缆,不需占用城域网设备接口,占用一个GPON局端设备接口,1个本地传输网的155M光口。这样主干光缆可以节约4/5,如果在光缆交接箱安装分光器,则同一交接箱所连接的互联网光纤业务可以按照1:4、1:8的收敛比汇聚,则主干光缆可以节约19/20至39/40,城域网设备也可以根据带宽节约3—7个端口,本地传输网设备可以节约3—7个端口。

所以,在解决集团客户综合业务接入时采用GPON技术的各种设备可以有效的整合、利用资源,节约投资,利用已有资源最大的满足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基于GPON系统实现综合业务接入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9年05期.

[2]EPON和GPON系统融合为三网融合助力 通信技术 2011年 第01期.

[3]基于GPON的多业务承载系统研究电子测试 2010年 第12期.

提供能力 篇7

系统方案亮点

Netto克厄配送中心位于哥本哈根南部大约30公里处。纵观Netto配送中心, 配备的新抓取系统码垛机器人十分抢眼, 它集合了15个工作站, 实现全自动托盘拣选, 包装和码垛作业, 同时集成输送系统和人工拣选区语音拣选, 30分钟内可完成订单处理。丹麦超市连锁店70%的生鲜产品托盘都在此自动拣选码垛。

对于生鲜产品而言, 高效的供应链和一触即发的处理作业尤为关键。Netto集成系统融入的全新的物流技术, 高性能机器人和复杂的软件可快速一次性触发货物的处理, 将订单组合时发生的产品受损风险降到最低。

简而言之, Netto配送中心亮点有三点:1.全自动化机器人负责70%生鲜产品的自动拣选码垛, 2.一次性触发配送极大降低产品风险, 3.人性化的提升台创造科学的工作环境。

作业精彩连连

在收货环节, 所有生鲜产品经托盘码垛后送至克厄配送中心, 订单组合区域, 工作人员经配备全套设备, 每小时可处理约50个品规, 人工配单效率非常高。完成订单组合后, 软件系统将入库货物分配到输送机, 再传送至15台机器人中任意一个工位。

进入订单拣选和码垛流程时, 机器人依据IT系统设置和WCS软件规定的托盘码垛原则, 一次性拣出四分之一或一半托盘码垛层的货物, 将其放入订单托盘。之后订单托盘进入二层的货物处理处理系统实行暂存, 在这里码垛托盘有序地经输送线达到提升机工位, 由提升机从托盘码垛中提取完成订单的托盘, 送至二层经自动裹膜后直接发货。完成任务的空托盘将退回输送线供后续作业。

配送中心整套作业流程由德马泰克WCS实行订单管理和控制, 它不仅控制内部物料输送, 优化输送路径, 同时管理15台机器人之间的拣选和码垛作业。整套IT系统不仅能自动管理空托盘, 计算订单优先级处理, 更多的是能实时平衡自动订单和人工处理订单作业负荷。

客户收益

提供能力 篇8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措施进行一番阐述。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操作因素,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学生利用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可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尤其是在几何体知识中,更是具有丰富、大量的富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因此,在学习这块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剪、画、量、折等方式进行亲自操作,以此加深学生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而非几何体知识,表面上的操作需求不明显,这时,就需要作为课堂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我们,去挖掘它的内在操作因素,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方法,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观察几幅图形,让他们思考这些图形是什么,是如何组成的,在我们引出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几幅轴对称图形,并让他们沿着这些图形的中间折痕对折,观察对折之后的现象,以此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这样,我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操作因素,为学生安排实际操作内容,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相关概念的含义。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动手操作要求

小学阶段学生好玩、好动,如果我们撒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不管不顾、听之任之,那么学生的操作行为就会变得十分盲目,操作结果也会有偏差,课堂秩序也会变得极其混乱,这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失去了其本该具有的价值意义。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加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动手操作要求,从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先进行示范性演示,演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我们的演示,如操作中的重点、 方法、顺序等。另外,依据班里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状况,我们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用团队的力量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再次,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我们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指导,多媒体上的模拟操作要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同步,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当然,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进行指导时,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时机,因为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利于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提高,只有处理好指导操作和独立操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如此,便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又可利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和检验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比如,在学生利用绳子、圆片、尺子等工具进行了有关探究圆的周长的操作活动后,我们就可以问学生:“你是使用什么方法得到圆的周长的?”“通过得出的操作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用绳子包围圆片时,绳子拉紧了吗,是不是有很多褶皱?这样得出的数据正确吗?”等等,以此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并进行及时的完善和改进。

提供能力 篇9

这些技术委员会所制定的以及正在制定的标准将有助公共和私营部门解决以下相关问题:管理和运行;规划;结构设计、评价和改造;运行设备;教育和培训;应急响应和预警系统;火灾、化学品、生物制品以及辐射事故。

在抗灾能力所涵盖的广阔领域中,关注其中一方面应该是有所帮助的。从本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ASTM在建设抗灾能力方面的一些工作。抗灾能力建设所涉及的话题通常是伴随各种各样的日常和极端自然现象的,包括强降水、洪水、飓风、暴风雪、地震、极冷极热以及人为灾害比如恐怖事件。考虑到全球恶劣天气灾害呈上升态势,ASTM E06.55建筑围护性能分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正在制定一项评估建筑物抗灾能力的新指南(WK49227建筑物抗灾能力评估新指南), 这一标准将有助于多方机构和人员-设计专业人员、业主和物业管理者对建筑物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估,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筑物抗灾能力,更将其应用于新建筑设计和现存物业的评估和翻新。Brett Farbstein,ASTM负责这一标准制定的技术联系人说道,”执行抗灾能力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和财产投资,减轻恶性灾害事件对我们正常生活的破坏。”

从杜邦公司建筑物创新部技术人员、ASTM E06.55工作组成员Theresa Weston处获悉,“抗灾能力取决于自然和暴露的程度以及特定材料、装备或是建筑恢复正常运转条件的能力。抗灾能力开始于一般情况,而后扩展到对短期极端暴露的抵抗和恢复能力。”ASTM新标准就建筑物抗灾能力提供评估指南, 如建筑构件的检测和选择、建筑施工与维护以及最终的建筑物性能。

工作组已经制定了一个涵盖50项ASTM标准的列表, 并且有5个新标准与这一指南相关,这些标准所涵盖领域有:玻璃荷载阻力;冲击波荷载;风成碎片;暴雨水致腐蚀;地震风险。

抗灾能力建设评估指南包含了来自不同委员会的内容,特别是建筑材料和构件相关的技术委员会。这一协同工作所涉及的委员会有D08屋顶和防水、C11石膏和相关建筑材料和系统以及C16隔热技术委员会。

提供能力 篇10

关键词: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服务能力

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计划生育自70年代以来就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计划生育服务站能力建设以及建设模式更加突显其重要位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指使用工具、药物、仪器、手术、信息及其他技术手段, 有目的地向育龄群众提供生育调节及其他有关的生育保健服务的活动, 包括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以及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1]。面临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为全面提升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整体功能和品位, 必须在加快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同时, 着实提高服务能力建设。

1 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的重要作用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育龄期的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 专业性很强, 具体直接的提供服务, 责任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 计划生育服务站作为计划生育事业部门的"窗口", 是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生育健康权益的重要保证, 亦是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关键环节。其工作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 推进服务站发展不仅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过程中, 服务水平特别是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其服务质量高低、规范与否, 不仅关系到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更直接关系到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计划生育服务站普遍存在服务能力弱、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效率低, 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 资源配置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 技术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而且, 还要清醒的看到, 我国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存在的困难大、问题多。因此, 实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就是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2]。

2 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能力

2.1 提高整体素质, 完善队伍建设

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 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适应现代计划生育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是促进服务站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大对优秀计生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 进一步增强计生干部后备力量。加大对计生干部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 建立计生队伍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3]。大力推行站 (所) 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度, 将懂技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吸纳到技术服务队伍中来,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将责任和权利、利益结合起来, 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2.2 实行依法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 服务质量低, 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乡站要增强依法执业意识, 一定要规范服务程序和服务行为,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业范围开展业务活动, 这是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一项法定职责。上岗技术人员应持有《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合格证》, 严格按《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操作, 确保服务质量, 完善必要的抢救设施, 强化风险意识[4]。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依法执业, 依法服务, 严格在规定的执业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 提高计列生育服务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2.3 优化资源配置, 改善服务条件

技术装备、设施建设是搞好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的基础, 技术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只有不断加大其投入, 才能确保服务效果落到实处[5]。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服务站改革的深化, 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应该遵照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服务站建设的总体发展格局, 对乡级服务站进行整合和优化。其中, 加强服务站硬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极为重要。必须立足适应满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要的高度,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依照自身的经营范围与服务能力, 致力于广开渠道、自筹资金。

3 小结

现阶段, 计划生育服务站生存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也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全面提升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定要切实解决好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服好务的问题, 实现人口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努力为实现乡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和谐文明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载: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编.计划生育科技文件汇编 (1997~2003年)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5, 135-144.

[2]张维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而奋斗[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3, 11 (2) :68-70.

[3]吴应琦.当前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2004, 12 (11) :655-656.

[4]宋云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与防范措施[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4, 12 (1) :16-18.

提供能力 篇11

一、在触摸中体验,积累分类经验

对于幼儿来说,区角是“特殊的环境”。区角里的环境宽松和谐,幼儿不但能在区角游戏中主动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在区角游戏中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对此,可通过区角创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幼儿积累分类经验。如引领幼儿玩“触摸”游戏,应先投放轻重、厚薄、粗细、粗糙程度等不同的物体,再留给幼儿充裕的时间,让幼儿蒙上眼罩,反复触摸、辨析、比较,使幼儿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感知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刚开始玩“触摸”游戏时,因为幼儿有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所以非常着迷。然而,当玩的时间长了,幼儿就会产生兴趣疲劳。这就需要定期更换触摸材料,变换不同的呈现形式。如引领幼儿玩“娃娃家”游戏,可让幼儿先到衣橱里摸出光滑的丝巾,再到冰箱里摸出不同形状的蔬菜。如此地在不同的区角投入不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在触摸中体验,在体验中触摸,从而积累分类经验。

二、在问题中体验,内化分类经验

要让幼儿在问题中体验,使幼儿能够内化分类经验,就必须让幼儿带着问题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比较思辨、反思感悟,促进类别知识的形成,了解更多的“类概念”,为观察、比较、分析材料中的不同特征奠定基础。

【镜头回放一】“娃娃家”冰箱里有蔬菜层、水果层、生鲜层和肉制品层,小朋友们从“市场”买回各种物品,在摆放时,两个小朋友争执起来:“西红柿应该放到蔬菜层里!”“不,应该放在水果层里!”“蔬菜层!”“水果层!”……评点游戏时,笔者首先提问:“小朋友们,西红柿是蔬菜呀?还是水果呀?为什么呢?”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小朋友1:“西红柿是水果,因为在水果店里,有一种小的西红柿卖。”小朋友2:“西红柿是蔬菜,因为妈妈常用它跟鸡蛋一起炒。”小朋友3:“是水果,因为我吃过的水果沙拉里,就有西红柿。”小朋友4:“是蔬菜,蔬菜沙拉里也有西红柿。”……如此的一场争论,唤起了幼儿们各自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给西红柿分类,想方设法佐证自己的观念。在幼儿遇到这种分类疑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要将幼儿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让幼儿经过一番比较分析、讨论思辨后,再追问:“水果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蔬菜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启发幼儿建立“水果”和“蔬菜”两种“类概念”,使小朋友们知道:水果和蔬菜都是植物的一部分,但有实质区别,蔬菜通常是做菜吃的,泛指一棵植物的不同部分;而水果通常是直接吃且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泛指一棵植物中带有种籽的植物器官。当幼儿的分类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做幼儿分类活动中的“支架者”和“提携者”,充分利用区角游戏的分类机会,内化分类经验,了解类别知识,建立类概念,让学生自主发展,受益终身。

三、在情境中体验,丰富分类经验

为了帮助幼儿丰富分类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区角游戏中的实际情境,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解决区角游戏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时,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掌握分类的技巧和本领。

【镜头回放二】“理发店”里的生意异常火爆,等候区有两位幼儿在边翻看绘本边耐心等待,甲、乙两位理发师正在帮顾客做发型。甲问:“卷发器呢?”乙回答:“卷发器放在洗发水的后面!”甲走近置物柜翻找,几个洗发水瓶“乒乒乓乓”地从置物柜里掉落下来。甲急忙弯腰想抱住其中一个,没抱住,膝盖一拱,其它的烫卷、梳子、推剪等理发用品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置物柜里全都掉了下来,地上一片狼藉。乙和所有顾客蜂拥而至,异口同声地问:“怎么啦?”甲束手无策地回答:“我找卷发器,找来找去找不到,没留神又让乱七八糟的东西掉了一地,这可怎么办呢?”顿时,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把它们排放整齐就容易找到了。”“把小的放外面,大的放里面。”“不行,拿里面的大的容易把外面的小的碰倒。”“最好是分类,贴上标记,按类摆放,一类放一层。”……如此地巧用“理发店”里满地狼藉的真实情境,丰富幼儿的分类经验,小朋友们看到“理发店”里调整后物品摆放的有序场景,心里便由衷地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和舒畅感,认识到合理分类会给实际生活带来便捷。

总而言之,运用区角游戏,既能让幼儿在亲自触摸体验中感知分类,不断地积累分类经验;又能让幼儿在问题体验中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感悟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不断地建构类别知识和内化分类经验,为幼儿后续的分类活动触类旁通奠定“理论”基础;还能让幼儿在情境体验中丰富分类经验,不断地感受分类给生活带来的效用。

上一篇:养老保险权益下一篇:化疗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