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

2024-08-27

网络服务提供者(精选12篇)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1

摘要:随着网络发展, 网络侵权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服务提供者更是侵权责任的首要承担者, 本文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界定, 到网络侵权类型、法律构成要件入手, 分析当前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侵权责任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类型,侵权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信息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随之也导致了很多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和平台, 可以说在整个侵权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侵权行为的发生或直接或间接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相关联。因此, 新的《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六条相关规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规则原则经历了一个从严格责任到过错责任的转变。[1]通常认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只要尽到基本审查义务即可。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认定司法实践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立法也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需要对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具体。本文也将从此角度进行相关探讨。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

(一) 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界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指网络经营者利用主机为用户提供服务器空间, 供用户阅读他人上传的信息或自己发送信息, 甚至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及使用超文本链接等方式的搜索引擎, 为用户提供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服务等等。如提供电子公告板 (BBS) 、聊天室、邮件新闻组等。[2]网络服务提供者是一个法律概念, 而在学术上有的学者称为网络服务提供商, 从后者来看, 网络服务提供商把法律概念狭义化, 从一般意义上讲, 应该包括两点:一是对提供各种互联网在线服务的经营者的统称;二是随着网络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分工, 出现了网络内容服务商、Internet接入服务商等。因此, 法律上在确认其承担侵权责任基础上, 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必要的区分, 不同类型网络服务提供者成立侵权责任的要件、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以及免责事由都是有区别的。

(二) 网络侵权类型

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侵害人格权利。主要表现为: (1) 盗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 侵害姓名权; (2)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 侵害肖像权; (3) 发表攻击、诽谤他人的文章, 侵害名誉权。二是侵害财产利益。基于网络活动的便捷性和商务性, 通过网络侵害财产利益的情形较为常见, 最典型的是侵害网络虚拟财产。三是侵害知识产权。主要表现为侵犯他人著作权与商标权: (1) 侵犯著作权。 (2) 侵犯商标权。[3]

(三) 网络提供者与侵权的关系

网络服务提供者有可能是直接实施网上侵权行为主体, 也可能是间接实施侵权行为主体。直接侵权, 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他人允许, 也无法法定的抗辩理由, 直接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4]网络服务提供者想通过非法手段增加网站的点击量、获得非法利益, 肆意在网上传播他人的隐私等相关信息, 若未经他人同意的则构成直接侵权,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间接侵权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并未直接实施侵权行为, 而是自己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和在发现侵害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承担连带责任。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在理论界存在着法国的“三要件说”和德国的“四要件说”, 笔者更倾向于四要件说, 包括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四个方面。

加害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加害于受害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加害行为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或间接实施的行为;加害行为在本质上具有不法性;加害行为所侵害的是受害人的民事权益。

损害也称为损害后果, 是指受害人因他人的加害行为或者物的内在危险之现实而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侵权责任法所救济的损害, 是指受害人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这也迎合了网络侵权责任三种类型。

因果关系是指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在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中因果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涉及到“谁主张谁举证”与“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证明的程度;事实上因果关系的推定等等。

过错是指加害人的一种可归责的心理状况, 表现为故意或过失两种形式。这也是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影响因素。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相关法律问题讨论

(一) 网络服务提供者审查义务

在《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采取“必要措施”,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阻断侵害行为发生的措施, 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而且是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不至于影响其他用户正常使用的网络服务。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网络服务提供者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义务及相关范围, 在接到通知后就一定要删帖, 相关利益损害有谁来保证。事前审查起到了阻断相关网络侵权的横向影响, 相比较事后审查更加有利, 是必须的, 也是必要的, 法律条款在这方面是模糊的。

(二)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形式

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方式, 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承担侵权责任的形式。网络是虚拟的世界, 所发生的侵权事件跟现实情况还有所区别, 应该说主要适用以下几个方面: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5]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涉及到赔偿损失范围的确定。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责任过重, 增加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运行成本, 而且技术上也有很大难度, 更不利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只有在过错责任原则的范围内确定合理的承担侵权责任, 才符合整个国际立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2]房桂屹.论侵权责任法下的网络侵权[J].经济与法, 2012.07 (下) .

[3]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4]许颖.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J].法制与经济, 2010.12.

[5]齐爱民, 刘颖主编.网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2

1、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仅是为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中介服务,其服务过程的技术化自动特征,使它在交流双方之间,保持了中立地位。

2、网络用户或服务对象的无国界性及网络的技术特性,使得此监控义务难以真正实行。因为这里既存在技术难题,也存在对侵权或违法行为的法律判断的难题。此外,对于提供信息传输通道的服务商而言,如果其履行监控义务,尤其是对用户之间的通信进行监控,还会遇到各国宪法关于保障通信秘密与隐私权的规定的法律障碍。

但是,网络信息服务者也并不是完全无监督网上信息内容的义务。实际上,法律要求它们在发现侵权事实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如有义务向有权机构报告,有义务配合调查。同时,在权利人或有关机构发现所传递的信息侵权或违法时,可以要求ISP停止侵害或删除违法信息。

因此,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义务是:事先没有审查、核实的义务,但是一旦发现有侵权或违法信息,就有停止侵权或删除信息的义务。只有在他们知道他人传输的信息是侵权或违法行为,而不予阻止时才承担赔偿责任。从法理上理解,这是一种过错责任。

&

nbsp;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须加强行业自律

我国先后颁布了规范网络信息服务行为的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对于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其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的合法,不得含有反对宪法基本原则等内容的信息,发现这些信息的应当删除。但是在网络传输的不良信息中,有些涉及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著作权、隐私权等的信息实难判断。如果据此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对此类信息在判明的基础上进行删除,实是勉为其难。其结果不是使他们承受过重的法律要求,就是使规定流于空文。

因此,我们认为,在界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角色时,在充分考虑客观要素的基础上,既要维护公共秩序,防治违法行为的发生,也要保护、促进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他们在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的同时,还积极引导行业自律。有不少网络行业,如网络广告业、网络隐私安全组织等发起的行业公约,对于规范行业行为,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我们在依法治理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时候,在完善有关法律秩序的同时,也需要提倡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道德和行业的自律。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3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5-0021-04

近年来,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版权的现象在我国频繁发生。2006年7月,因搜狐网擅自转载流行的网络小说《上海相亲情人》,该小说的作者李某将搜狐公司告上了法庭。2011年3月,贾平凹、韩寒等近50位作家联合发表《“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称百度文库收录了上述作家几乎全部的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但没有取得任何人的授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服务提供者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也有利益驱使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制度不完善。鉴于此,本文拟结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作一探讨,以期对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有所裨益。

1、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责任归属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即确定责任的标准和基础。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赔偿的原则、方法和免责事由等。《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l款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款规定并没有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应适用的归责原则。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采取何种归责原则,在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争议。种观点认为,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网络版权是种无体财产,它不能如有体财产那样可以占有或向主管机关登记的方式进行公示,积极地排除第三人的侵害,而只能待侵权行为发生后,以被动的方式加以保护。版权保护的被动性及其地域性、时间性的限制,使版权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且手段也较为隐蔽。连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身份都实属不易,要确定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就更加困难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主张以侵权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先决条件,才能达到版权立法上强调的平衡社会利益和权利人利益的目的。如果对使用网络信息等网络版权行为加以严格限制,仅以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作为侵权认定的依据,则势必大大阻碍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对于我国正在成长的网络信息传播产业起到负面作用。

笔者认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过错责任的实现方式上,可采用过错推定的方式,理由如下。

其一,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将大大增加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和过滤力度。这样,不仅会损害网络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由此所增加的运营成本会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使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遭受损害。而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无疑使网络服务提供者从繁琐的信息审核、过滤、删除等细节中解脱出来,从而引导网络服务提供者去从事更具开创性的活动。

其二,加入WTO后,我国放开电信领域的外商投资。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会迫使外商对网络服务业的投资向法律较为宽松的国家转移,对我国网络服务业的发展造成损害。可见,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确立为过错责任较为妥当。

其三,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原因较复杂,技术性强,且在发生过程中版权人往往处于无证据状态,要求其举证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过错较困难。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处于占有证据的优势地位。采用过错推定的方式,意味着若有侵权内容存在,则推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过错,若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不承担侵权责任。这样,将网络版权侵权纠纷中较复杂的举证责任转至网络服务提供者,减轻了版权人的举证负担,有利于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2、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认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实施侵害他人版权的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他人实施版权侵权行为提供服务而应承担的责任。从《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来看,只要网络服务提供者自身提供的内容导致侵害他人版权的,便可认定其存在过错,并应承担侵权责任。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版权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若有过错,也应承担侵权责任。对此,《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3款分别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职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末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问题在于,上述规定中“知道”“末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含义十分模糊,而这些用语又与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认定直接相关。

2.1对“知道”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现有的立法中,“知道”一般与“应当知道”并用。例如,《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0条规定“软件的复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该软件是侵权复制品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知道”与“应当知道”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在相关著述中将《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3款所规定的“知道”解释为“明知”和“应知”两种主观状态,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过错而不仅在故意的情形下承担侵权责任”。

诚然,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认知的过错,应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状态。前者系“实际认识”,是对主观过错的事实认定,是过错责任认定的普遍情形,可依证据判断;而后者系“推定认识”,是对主观过错的法律推定,是过错责任认定的例外情形,须按要件规定严格把握。但将“知道”解释为包括“应知”在内。是不合理的。因為若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负有应知的义务,就会要求其承担对网络用户行为的事先审查义务,而有无事先审查义务,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传统媒体的区别所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社应否列为被告和如何适用管辖问题的批复》规定,报刊社等媒体对其发表的稿件负有审查义务,未尽审查义务,造成侵权结果的,报刊社等媒体与作者都应负侵权责任。由于传统媒体都有编辑部,负责对发表的作品进行审查和编辑,若其发表的作品侵害他人版权,则意味着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理应承担侵权责任。而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类似于BBs等平台,是开放的,每个网络

用户都是网站的“编辑”,可以随时发布信息并且也可以随时删除信息。况且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是动态的、海量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事实上根本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审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将“知道”解释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的认定,除可从其接到被侵权人的通知加以判断之外,还可借鉴美国《数字干年版权法》(DMCA)的相关规定进行判断,即需同时满足主客观的两项标准:第一,从客观要件来讲,需侵杈内容本身的违法性明显,如采用谩骂的方式进行侮辱,一般人一看便知是侵权内容。第二,从主观标准来讲,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确知晓该信息的存在。一般情况下,该信息应存在于服务提供者可以看到的位置,如“榜单、推荐标题等”。

2.2对“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理解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条件是接到被侵权人的通知。这意味着通知是被侵权人的权利,采取必要措施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通知后就应对网络上的有关信息进行处理。然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通知存在大量错误的可能性,若“被侵权人”所认为的版权侵权并不构成侵权,网络服务提供者采职必要措施后,就会构成对所谓“侵权用户”的侵权责任。而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认定网络用户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在事实上不可能实现,在法律上也缺乏依据,因为是否构成侵权理当由法院来作出裁判。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设置必要的门槛,即被侵权人的通知应符合一定的条件。这主要包括:(1)被侵权人的确切身份证明;(2)被侵权人认为构成侵权的事实、基本证明材料;(3)被侵权人要求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的内容、网址;(4)被侵权人提供的信誉保证或财产担保。这样,既可限制无端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人滥用通知的权利,妨害互联网的发展。又可增强发送通知的被侵权人的责任感,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构成侵权的,可以找到发送通知的人,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时间要求。《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至于采取必要措施的具体时间,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有的人认为,应对“及时”加以明确界定,以方便操作和确定责任。但由于网络技术的繁简程度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有关版权信息辨别的难易程度不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规定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要求并不合理。只要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通知后的适当时间内,采取了必要措施,便可认为符合“及时”的要求。若被侵权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是否构成“及时”发生争议,则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载量。

再次,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必要措施的选择。《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列举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但与删除、断开链接相比,屏蔽产生的影响较严重。屏蔽是将匹配关键词的所有信息进行删除或断开,使其不能出现。可见,一旦屏蔽使用不当,便有可能阻碍合法信息的传播。因此,所谓“必要”,应是指只要网络服务者采取的措施足以避免版权侵权的后果即可。若能够采取删除或断开链接的措施,就不用采取屏蔽的措施。

这种必要措施可由被侵权人提出,但具体采取何种必要措施,应由网络服务提供者作出判断。因为被侵权人所关注的是避免侵权后果,而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应当关注的,不仅是避免侵权后果,还应当包括是否限制他人行为自由、阻碍合法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如果对必要措施是否必要发生争议,则由法院在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中作出裁决,由法官判斷。

综上所述,若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权人所发送的符合条件的通知后,末在适当的时间内采取必要措施,便可认定其存在过错。

3、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的承担

关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等八种。民事权益在网络空间受到侵害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救济,即作为事前救济方式的停止侵害和作为事后救济方式的赔偿损失。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他人版权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的规定,被侵权人在获得版权侵权的信息后,可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便是其对停止侵害责任的承担。另外,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的版权侵权行为末采取必要措施的,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3款分别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但二者在责任范围上有所不同。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被侵权人的通知后,未采取或末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导致侵权内容传播范围扩大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扩大的侵权结果存在过错,应就损害扩大的部分与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存在版权侵权行为而末采取必要措施的,显然对全部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应就全部损害与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的赔偿数额,应考虑到网络版权侵权的特征加以确定。就网络版权侵权而言,无形的作品、无形的收益、无形的精神利益、无形的损失等一系列的无形,使得侵权人因侵害版权所获的利益以及版权人所受损失难以计算,因此,适用通常的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不能有效保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可采取法定赔偿制度,即由法律直接规定侵权责任人的赔偿数额和幅度,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裁量赔偿金额。目前,这种法定赔偿制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单部作品制,美国版权法即以作品的数量来计算赔偿额。二为案件制,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版权法即针对版权侵权案件确定赔偿数额。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第2款所规定的50万元以下赔偿数额这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使法官的灵活性太大,不同法院有不同裁判标准,容易造成执法尺度不一,影响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相较而言,美国版权法以每部作品作为适用法定赔偿金的基准,则较为公平,也便于操作,值得我国借鉴。法官裁量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赔偿金额,应主要考虑侵权人的主观恶意程度、权利受到损害的程度、侵权行为持续的时间、范围、后果以及侵权人的实际经济能力等。

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理论研究 篇4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损害事实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是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 他们是为网络信息能够正常传递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中介,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立的地位, 对于信息的传递、传递什么内容、传递给谁等都不具有筛选的功能, 他们只能够根据信息传递主体的要求, 为网络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交流、信息存储、信息传递等作为网络用户的中间商。由此可见, 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主动的参与网络侵权行为, 他们只是在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时, 为其行为提供正常的网络中间人的服务, 所以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呢?在我看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损害结果控制说

依据损害结果控制说, 为了预防损害事实的发生, 应当由造成损害事实或风险的人承担责任。因为这些人与损害事实发生的来源最为接近, 所以有的人认为由他们来承担责任最有利于预防损害事实的发生。尤其是公司、企业的所有人、大股东制造损害事实的来源, 所以他们根本更应该承担责任。①回过来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问题, 虽然造成侵权的损害事实不是民法理论上的危险, ②但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实施侵权的网络用户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给其他的网络用户带来了可能的损害, 正如德国学者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所说的那样:“在属于不作为责任原始形态的对他人侵权行为之责任领域内, 监督者控制潜在危险的义务通常来源于他对危险源的控制力。”③综上所述,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理论基础是损害结果控制说。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部分的网络用户根本不会使用专门的网络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为网络用户提供正常服务的第三方, 为网络信息正常传递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和支持, 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网络服务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更加了解网络信息传递的情况, 他们具有比一般网络用户更加强大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他们更加能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实际损害, 以至于防止损害的发生或降低损害的结果。所以, 法律应该给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合理的注意和保护的义务, 在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侵权行为或者权利人提出合理要求时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防止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二、收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对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而获利, 其行为属于营利性的, 然而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提供一些非营利的服务, 如电子邮箱, 信息查询等, 但是纵观网络服务提供者则属于营利性。他们提供的所谓免费服务大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 网络用户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点击率的增加, 提高其在网络中的知名度, 以至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在享受利益的同时就要负担一定的风险, 所以, 根据收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合理的注意义务和为网络用户提供保护, 相反,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 那么就应该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假如每一个网络服务提供者都不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 网络用户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短期的服务中降低了其服务和经营成本, 但如果你往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网络用户当然会对没有保护的网站失去信心, 这必然会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下滑, 也不利于网络长远的发展。只有切实的改善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用户才能更好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 接受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 网络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持续, 这样作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发展更加有利, 最后收益的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所以,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合理的注意义务和保护义务是恰当合理的, 这么做不是给他们增加负担。因此, 根据收益与风险一致原则, 为了保护网络用户的利益在现实的法律中应该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负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

三、社会成本控制说

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 为了获得最大利益, 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 这样更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损耗, 也更能体现法律的效率价值观念。如果某项损害有可能发生, 而当事人都有可能够避免损害的发生或减小到最低损害, 那么谁避免损害的发生并且付出的代价最小谁就应该承担其这份责任。在某人实施网络侵权行为有能可能使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所避免损害发生的成本最小。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一般网络用户相比, 他们具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 对网络信息的传递非常清楚, 对网络上的各种侵权行为也非常了解, 对侵权行为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他们也能够把侵权行为预防在苗头或者把其损失降低到最小, 由此看来, 由他们避免损失的发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与此同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应该是合理的, 因为, 如果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承担的责任过于严格, 那么他们就会为了避免责任的发生而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应付各种网络侵权行为, 这样看来就和效率标准背道而驰, 并且会浪费社会资源。因此, 从社会成本控制说的角度来看,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是合理的, 高效的。

参考文献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5

重大活动和重要接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是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做好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工作,事关国家食品安全和政府形象、人民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稳定大局。要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必须把握好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减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机率,提高工作实效。

具体做法有:一是特别重要活动,监管部门提前制定预案,从食品原料的采购、食品的粗加工、切配、烹调、存放整个食品加工制作流程实行全程监督;二是高中考食品安全保障采取了驻点监督与巡查的方式进行,做到提前介入,消除隐患,督促整改、过程监督等程序;三是强化菜谱审查工作,对制售高危食品的行为进行制止;四是食品安全保障过程中,对餐饮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问题

一是按《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的要求,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具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A级(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条件),并有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等;二是基层重大活动和重要接待的定点餐馆,由县的接待办和活动组委会确定。

对策

基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好全程监督,首先,查看软件是否完善,如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明、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食品安全台账、索证索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相关记录、菜谱审查等。二是检查硬件是否到位,如灭菌、降温、冷藏冷冻、消毒设施、保洁设施、专间设施等。三是督促规范操作流程,如采购原料感官查验、杜绝生熟交叉污染、荤素交叉污染、清洗前后交叉污染、规范留样等。四是监督做好个人卫生,如衣帽干净整洁、不留长指甲、勤洗手、不戴首饰等。

其次,依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基层实际,提前对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资格审查,对不具备接待能力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以书面的形式,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予以取消接待资格请示,对非重要活动就餐,请示党委、政府,不安排监督人员驻点进行食品安全保障,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等食品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理解。

再次,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可将监督保障重点放在规范操作流程上,硬件不足,可灵活的采取其他办法,如无足够的餐饮具清洗消毒水池和保洁柜等硬件设施的餐饮接待单位,可采取提供一次性消毒餐具的方式等。

最后,在不同重大活动保障上应掌握监督重点和技巧。一是“高考、中考”期间的学生集体就餐活动。此类活动就餐点广,餐馆、学校食堂均有学生集中就餐,而监督人员人手少,无法做到所有就餐点都全程监督,故应采取巡查与驻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就餐人数多的餐馆、学校食堂可采取驻点监督的方式,对就餐人数少的餐馆、学校食堂要可采取巡查的方式,重点监督是否制售凉菜、原料材采购是否符合规定等;二是县里各类旅游经贸招商活动,如豆花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此类活动就餐点多是农家乐、乡镇餐馆、特色餐馆,食品安全硬件设施普遍不齐全,有的甚至还是无证餐馆,监督中必须把握原则,就是不允许在无证餐馆里从事重大活动接待工作。其次,就是多从软件上进行指导,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重点监督室内外环境卫生、有毒有害物品管理等;三是大型运动会。此类活动是基层最重要的食品保障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按照《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做好动员布署、评估准备、保障实施三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就餐单位资格审查、落实接待单位责任、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工作;四是各种学校的百年校庆活动。此类活动的特点是就餐人数多而集中,一般都上千人以上,而且有一些知名校友参加,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务重,就餐形式有提供一次性盒饭或桌席,一般是在学校食堂进行。因此,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应审查一次性饭盒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还要考虑学校食堂的接待能力是否有超范围现象等。

网络技术提供者的版权责任的认定 篇6

摘 要 P2P技术为人类带来了便利,却也加剧了网络版权侵权的发生。P2P技术经历了从集中式到分散式的发展,为网络侵权的判定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的网络立法和司法判例的研读,以期对我国网络立法有所帮助。

关键词 P2P技术 网络版权 侵权

一、网络技术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

当人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回顾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几件大事时,会不约而同的把国际互联网(the Internet)列为其一。国际互联网是全球计数机信息和通讯资源的综合体,从技术上说,互联网是相互连接的IP网络的系统,是成千上万计数机网络通过TCP/IP网络工作协议即时连接而成的①。万维网的出现,使用户可以更加便利的通过浏览器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当然,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版权的侵权模式。网络的开放性、无国界,使版权人维权的成本很高,要在如此众多的用户中去搜寻侵权用户,无疑于大海捞针。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网络技术的提供者们。按照“技术中立”的规则,网络技术的提供者本不应受到追诉,因为他们仅提供了一个下载或上传的工具罢了,他们并没有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一个人通过电话辱骂他人,你能向电信商主张侵权吗?菜刀可以切菜,给人提供美食,可菜刀也可杀人,如一人用菜刀将人杀死,难道菜刀制造者要承担杀人的责任?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版权人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版权侵权责任认定的难度。

二、美国对网络技术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的认定及困境②

美国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对网络技术提供者责任的认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索尼案”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标准到“Grokster案”的“帮助侵权”,反映了美国在网络技术提供者侵权责任认定上的摸索过程。

“索尼案”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1976年,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公司(下文简称“环球公司”)诉索尼案,当时索尼公司在美国销售家用录像机。而环球公司和迪斯尼公司认为消费者未经许可使用录像机录制他们制作的电影是版权侵权;索尼公司在明知有消费者会将其录像机用于侵权的情况下仍销售录像机,属于“帮助侵权”。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84年最终认定:只要产品能够具有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出售该类产品不构成帮助侵权。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点对点”)的简称③。P2P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模型,在这种网络中,用户之间可以直接共享储存于本地的文件和数据,甚至可以共享包括CPU处理能力在内的计算机资源,所有用户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它们的角色、行为、责任和义务都是对等的。P2P技术自从21世纪初出现以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互联网中信息的传递模式和网络经营模式。互联网中的P2P技术被称为“自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产生以来互联网上发生的最大革命”。

P2P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集中式P2P技术”到“分散式P2P技术”的发展阶段。

在著名的A&M Recods,Inc v,Napster案中,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发现Napster公司在收到版权人有关用户正在大规模使用其“编目和检索’服务进行版权侵权的警告后,没有终止侵权用户的帐号,借此吸引大量用户使用其服务,获得巨额的广告收入。法院判定:Napster公司通过提供”编目和检索”服务实质性地帮助其用户实施了侵权行为,如果其用户不通过其提供的”编目和检索”服务或Napster公司关闭其服务器,则用户便无法实施侵权行为。据此,认定Napster公司构成帮助侵权。同时,Napster公司具有“监督用户行为的权利和能力”并从中“获利”,也应承担替代责任。“法院的判决等于宣告了早期P2P商业模式的死刑”。

但随后发展起来的分散式P2P技术则完全摆脱了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采用这种技术的P2P软件具有直接搜索其他同类软件用户计算机中共享区的功能,而无需通过任何中心服务器进行文件搜索。Grokster案中KaZaA Media Desktop和Morpheus就属于这类P2P软件。美国米高梅公司等数十家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发现:每个月都有数以10亿计的文件通过上述两家公司的P2P软件被用户下载,其中,70%是他们享有版权的电影和音乐。米高梅公司为此于2003年将Grokster公司和Stream Cast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间接责任。

然而,一审,二审法院均判定米高梅公司败诉,其理由便是源于索尼案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当案件进入联邦最高法院时,联邦最高法院认识到索尼案确立的规则的不足,有必要重新定位: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由唯一标准降为标准之一。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认定米高梅公司胜诉。原因在于:首先,Grokster公司和Stream Cast公司引诱消费者使用其P2P软件进行侵权的意图很明确。它们都有抢占Napster公司留下的市场的目的,而且在他们的广告中吹捧自己是“Napster的最佳替代者”。其次,两被告通过嵌入其软件中的广告赚取丰厚的广告收益。最后,两被告没有尝试开发过滤工具。

如果说Grokster案中,通过找寻服务商可以获得救济,然而,随着Freenet④的出现,连主服务商的IP都隐藏了,又如何认定侵权呢?这也是未来版权责任所面临的困境。

三、中国法律对网络技术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

中国的网络版权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较多借鉴的是美国的立法。关于网络技术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可以从《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中寻找源头。《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8条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网络技术提供者符合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共同侵权责任的认定标准,这也为我国的网络立法提供了源头。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对网络版权问题进行规制,努力实现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努力体现自身的某些特点。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络技术提供者的责任认定为:帮助侵权规则,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4条至17条规定了“通知与移除”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涉嫌侵权的通知后,应当“立即删除……或者断开……”,并规定了相关延迟“移除”及“错误通知”的救济措施。但国际互联网的共同问题,中国同样回避不了。对第一代P2P技术,由于技术提供者“参与”了侵权的过程,其主服务器可通过“编目与搜索”来实现对用户侵权的监控,实时实现“移除”的义务。但采用“分散式P2P技术”的用户则不会因主服务器的关闭而影响其侵权,他们不需要P2P技术提供者的帮助也可实施侵权,此时,P2P技术提供者对其侵权用户无法实现移除规则。当发展到Feenet的情况下,法律如何规制更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目前P2P技术提供者的强加义务

由上文可知,第一代P2P技术提供者的“参与侵权”(主要指编目与搜索功能)易认定,也直接导致Napster公司的破产。Groster公司和Stream Cast公司,因其在宣传有“引诱”侵权的故意,而被认定为侵权。试想如果Grokster公司和Stream Cast公司不宣传其为“Napster的最佳替代者”,则“引诱侵权”就无从认定。而随着Freenet的涌现,更加剧了对P2P技术侵权的认定难度。

面对此情形,特别是对“分散式P2P技术”的规制。笔者认为可加强P2P技术提供者的“过滤功能”的设置,这样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技术工具的侵权功能。美国目前即采用这一标准,但仍不够完善。我国也可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其实,大学的易网贝贝就是一个P2P的网络平台。另一种方法,即有些学者提到的给版权人的补偿规定:采用补偿著作权人、录音录像制品者等措施,来减少权利人的损失,而对技术采取更加容忍的态度⑤。但实践中还缺乏可操作性。

注释:

①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2000.7(第1版):1.

②王迁.网络版权法.2008.12(第1版)及其相关论文《论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正确理解》、《索尼案20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P2P软件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等.

③李祖鹏,黄建华,黄道颖.P2P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电信科学.2003(3):15-17.

④自由网(Freenet):是一个内部采用P2P结构和高级加密机制,并正在开发完善的免费公开软件,它突破了互联网原有的限制,充分挖掘了互联网潜在的共享优势.

试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 篇7

关键词: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大型网购网站模式,地位,审查义务

一、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网络在线交易, 也就是网上购物, 作为较之传统商业交易更加便捷、灵活、多样的交易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网上交易的服务提供者所构建的网络购物平台就成为了网络交易所依赖的基础工具和场所。它是网络购物的参与方之一, 但是, 这个新型的电子商务主体的产生, 也带来了一系列其与他方主体间的法律问题。因此明确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在网络购物中的作用和地位, 才能明确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承担的责任, 从而解决网络购物中的法律纠纷。

(一) 网上交易服务的相关概念

在当前的现实中, 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往往是综合性的, 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两个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

1. 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是指为网上交易提供交易平台服

务或者网上交易辅助服务的经营者。[1]前者是指为买卖双方提供可用的交易平台, 实现交易行为;后者是指为优化交易环境和提高交易效率所进行的身份认证、广告宣传、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服务。

2. 网上交易平台:是指用于开展网上交易的计算机系统, 包括互联网、计算机以及相关软硬件等。

(二) 我国网上交易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的种类

1. 当前的网络购物模式, 就是电子商务模式, 主要有三种:[2]

(1)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 即Consumer to Consumer (简称C2C) , 如淘宝网、ebay易趣;

(2) 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交易, 即Business to Consumer (简称B2C) , 如淘宝商城、卓悦、当当 (后两者只针对其提供的图书、音像业务) ;

(3) 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 即Business to Business (简称B2B) , 如阿里巴巴、慧聪网;

2. 几家大型网购网站的内部结构。因为笔者会根据不同的

网购网站模式分析其中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及其审查义务, 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几个大型网购网站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根据笔者的分类, 主要有三种:

(1) 淘宝内部有两种模式:淘宝网和淘宝商城, 其中前者属于C2C类型网上平台, 又可分为免费即可开通的普通店铺和需要按季度交费的淘宝旺铺;

(2) 易趣网:由卖家店铺 (C2C) 和商家店铺 (B2C) 组成;

(3) 阿里巴巴:其本身属于B2B类型网络交易平台, 内部可分为免费的普通会员和需要交纳会费的诚信通会员

二、当前学术理论

目前, 学界中已经存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种:

(一) 卖方或合营方[3]

这一观点认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是交易的一方当事人。其基本理论是消费过程是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完成的, 因此平台的所有者应被认为是卖方销售者或至少是参与共同经营的合营方。

(二) 柜台出租方[4]

这一观点认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通常与卖方签订网络空间, 即所谓的“柜台”, 租赁合同, 并向其收取所谓的“空间使用费”, 对于一般的买方当事人, 柜台所有人并不向他们收取任何费用。类似于现实中的商场、卖场经营模式;

(三) 居间人[5]

这一观点认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进行的是属于中介中一类的居间行为, 通过向卖家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收取报酬。

(四) 网络平台提供商[6]

该观点认为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只是单纯地提供了交易平台, 它是独立于交易双方的, 通过平台的技术手段支持, 实现交易的自动完成。

(五) 被委托人或代理人[7]

该观点认为购物者在网站搜索、浏览商品信息并购买商品, 网站是代理卖家在其空间里展示陈列商品, 为其代卖;

笔者对于上述最后一种观点并不能赞同, 原因是笔者认为网络交易服务提供者并未代理买方或卖方从事交易的行为, 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交易双方自己在进行的;而对于其余的四种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观点,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网络购物模式和网站类型下, 会分别有所涉及, 网上服务提供者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三、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

(一) 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义务及其地位

所谓审查义务, 就是相关管理人需要对其管理信息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查、核实, 其目的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审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 这是根据审查的深度和方式划分的。审查义务的性质种类可以帮助确定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

笔者将根据上文所做的关于网上交易服务及服务提供者的分类, 对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作出分别的论述。

1. 对于淘宝网的普通店铺 (针对旺铺而言) 和易趣网的卖

家店铺 (针对商家而言) 类型的网上交易, 服务提供者只需要进行一般的形式审查即可;而对于其中的买家, 没有必要进行资格上的审查, 因为尽管买家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购买活动, 但是其实质却等同于现实购物环境中的普通买家, 商家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对购买者的身份进行核实。至于可能产生的信用卡套现问题, 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本文对其不加以展开讨论。

在这种网购模式中, 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只是单纯的网络平台提供商, 其所承担的义务是依据服务关系产生的而不是交易关系中买卖双方的义务。只需要对开店的卖家进行事前的注册和最基本的实名身份认证即可, 实名通过之后分配到属于自己的二级域名店铺地址, [8]店铺就可以营业了。网站没有审查卖家进货渠道、货品真假、描述城市与否的必要。因为这些卖家分散在全国各地, 每个卖家的真实信用度、资金状况、经营能力、提供的信息真实性等差别极大, 而且网络购物平台发布的信息量很大, 进行所有过程和信息的逐一实质审查是不现实的, 所以网站没有义务核实所有商品的信息。因此, 对于网站非自主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免责, 不具有审查义务, 只有在同一卖家多次在网站上出售违法商品, 网站知悉后却不采取任何制止措施时, 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类网站可以只进行最简单的卖家身份核实的形式审查, 还因为只要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店铺管理、安全支付、信用评价和事后补救机制, 为买家提供各项数据的参考, [9]就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利。笔者就以当前国内最大型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淘宝网为例, 分析其作为单纯的网络平台提供商对消费者提供的基本保护:

(1) 对于买家身份的确认:

不属于审查义务, 而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冒充并使用买家的信息、资金进行购买行为, 需要买家在注册时提供一个有效并使用的邮箱, 并且设置自己的名称、密码, 供之后每次登录使用。

(2) 对于店铺信息的公开:

会在店铺首页看到店铺的认证证明和参与的消费者保障服务联盟种类, 有如实描述、七天退换货、假一赔三、闪电发货等;也可以看到创店日期、商品数量、店铺所在地区等基本信息。

(3) 对于支付安全的保护:

a.独创并开通支付宝功能:使网站作为独立于交易双方的第三方可信任机构存在 (类似于证书管理机构的CA) , 相较于传统的汇款等方式, 大大的减少了消费者的支付风险;

b.即使不使用支付宝的银行卡、而使用普通银行卡支付, 也可以设定最终支付确认, 就是在收货后确认付款时还需要输入一个单独的支付确认密码;

(4) 关于信用评价体系:

可以直接看到卖家的信用度动态评分、人气、积累信用和其他已购买商品的用户的留言评价;

(5) 沟通渠道多样:除了店主的手机、QQ等, 还有阿里旺旺这样的专用在线客服, 供买家详细咨询商品、联系卖家;

(6) 售后保证中有一项七天无理由退货, [10]即使在与卖家沟通不成后, 也可以直接向淘宝网申请, 进行先行的退赔手续;

(7) 制定了投诉和举报规则, 定期查封问题网店并予以公示。

2. 对于淘宝网上的旺铺卖家类型的网上交易, 因为此时淘

宝网的地位相当于柜台出租方, 服务提供者需要进行较之上一类更深入的形式审查, 除了审核身份外, 也应该对上面的广告信息的陈述进行核查, 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消费者保护法》第38条规定, 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 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 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其中所指的“租赁柜台”是指作为交易一方的商家向展位、柜台或场地的所有者租赁摊位, 柜台的所有人为承租人提供安全等有关服务, 并向承租人收取相应的费用。作为ISP的网站在网络交易中通常与电子商家签订网络空间 (即所谓的“展位”或“柜台”) 租赁合同, [11]向其收取的费用主要是空间的使用费。如果还提供诸如网页制作或维护服务的增值服务, 可能还会收取其他相应的费用。此时的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与网络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类似于消费者保护法第38条所规定的展销会举办者与交易当事人或柜台出租人与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3. 对于淘宝商城和易趣的商家店铺类型的网上交易, 服务

提供者需要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也就是除了真实身份的核实外, 在B2C这种情况下, 网络交易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商家提供能证明其所售商品的真实合法性的证明文件, [12]例如产品合格证、销售许可等, 进行事前审查, 比如要求商家上传其经营许可证、进货渠道证明等文件的影印本, 加以备案。

对于此类网站的地位认定, 笔者认为应该是居间方。商家在这类的网站上开设店铺后, 需要在每笔交易产生后直接给网站支付服务费, 即扣点。每笔交易额采用即时划扣方式, 在买家确认付款后, 直接扣取相应费用 (以淘宝商城为例, 服务费=费率×交易额, 不同的商品种类扣点从0.5%到5%不等) 。[13]作为网络交易服务提供者的网站, 虽然只负责提供平台供信息的发布与接收, 并承担一定意义的交易中介, 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交易谈判中, 但是通过商品或关键字的搜索, 可以确定给特定人传达特定的商业资讯, 相当于提供了订立合同的机会, 并提供平台、技术的支持, 有主动积极促成网络交易的行为, 并依据最终每笔交易的达成收取服务费用。

4. 对于卓悦、当当这样经营图书、音像业务的网站, [14]它本

身就是卖方或出版社以及实体书店的合营方, 应该进行实质审查。网站应对自身或所合作的图书音像经营单位经营过程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核实, 尤其是经营资质的审查, 因为报纸、期刊、图书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必须要经过当地新闻出版部门的批准, 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领取营业执照。网站如因审查疏忽导致向消费者描述的状态与该商品的现实状态不符, 应作为卖方承担侵权责任, 或作为合营方承担连带责任。

5. 至于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B2B模式的网站而言, 其审查

的义务其对于普通会员 (针对诚信通会员而言) 类似于上述第1类, 对于诚信通会员类似于上述第2类, 在此不加赘述。

四、结论

上文中对于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地位的论述, 主要是从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网站的类型进行的。网络交易服务提供者的具体地位和功能, 在目前而言, 仍没有十分清晰的被定义出来。

笔者通过访问国内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交易平台如ebay、淘宝、当当等发现, 由于网络技术及受现实条件的制约, 一个商家若想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发布商品而达到交易的目的并不困难, 手续并不繁琐, 而且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网络交易平台的服务商在各自管理条例中所说明的“对商品的审核”这个关键的环节做的并不是很好。而这作为网络交易服务服务提供者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成为了网购中的最大短板, 尽管消费者、商家也承认因网络交易手段的特殊性而造成的漏洞是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模式的。

也就是说, 商家在商品发布的信息宽松性很大, 由于网络浏览接收信息的方式从目前来看只是由商家提供图片展览与文字描述, 这就难免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性, [15]消费者掌握的信息相对商家来讲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在当代民法精神里, 注重保护弱势, 所以,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权益更加需要给予法律保护。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8

北京古松集团创始于1998年, 是一家集农产品基地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工贸集团企业。为积极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号召, 公司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于2015年9月组建集团企业, 并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董事长林久芳的领导下, 集团以“真诚致远, 久久回味”为发展理念, 旨在成为大众优先选择的食品产销集团。自2012 年8 月总投资2 亿元、占地30 多亩, 总建筑面积3 万多平方米的河北古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立足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以来, 成为首家服务“京津冀”城市圈的安全食品提供者。与此同时, 集团整合发展, 成为服务“三北地区” ( 华北、东北、西北) 的标杆食品供应者。在此基础上, 集团提升发展, 成为引领全国农副产品安全生产、精益加工和行业创新的龙头企业集团。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9

在传统的售票模式下,乘客必须前往客运站排队购买需要搭乘的车次车票。然而,延续多年的此种模式弊端已凸现,比如乘客难以查询到相应客车班次的详细信息、乘客在不方便前往车站时就无法亲自购票、客运高峰期间排长队购票令乘客劳累费心等。

该项目基于MAS业务基础,与巴中江北车站现有售票系统进行对接,乘客通过发送指定的代码格式到相应的短信端口,即可实现实时查询每个班次的票源情况,同时也可以发送相应的代码到该短信端口进行预订车票,预订成功后,乘客可凭手机号码到巴中江北车站售票窗口领取车票,这大大节省了乘客现场排队等候的时间,减去领取车票时现场支付费用的环节,客运站售票效率提高了20%。

网络服务提供者 篇10

网络侵权行为, 与传统的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其特点是以网络作为媒介, 行为人直接或间接地实施侵权行为, 侵害他人及公共权益, 从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行为。网络侵权行为所侵犯的权利包括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 还未涉及到权利人身体方面的权利。侵犯人格权的表现, 主要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的侵犯;侵犯知识产权的表现, 主要包括对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侵犯;侵犯财产权的表现, 主要包括利用网络技术侵犯财产权。

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责任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即网络服务提供商, 是指提供因特网服务的公司, 能提供拨号上网服务、网上浏览、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服务, 是网络最终用户进入Internet的入口和桥梁, 家庭和商业用户提供因特网连接服务。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即网络内容提供商、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平台服务提供商。

(一) 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侵权行为人既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 又无“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有法律依据的抗辩事由, 而实施的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 (1) 但现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直接侵权行为都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 就像“广东中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北京中搜在线软件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 (2) , 被告一直辩称其行为只是提供软件给网络用户下载涉案电影, 却不能充分证明其不是上传侵权作品的源头, 仅仅以原告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公司因该行为从中获利, 也未发出警告履行通知义务为其免责理由是远远不够。对于此类案件认定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恰恰是证明自己仅提供链接服务, 而被链接的网址是第三方网站。

(二) 间接侵权

间接侵权是指侵权行为并不直接侵犯受保护的专有权利, 但为其提供条件, 损害了著作权人的权利。

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原因在于以往的司法实践判例的判决中显示出两者界限的模糊之处。间接侵权所侵犯的权利不受著作权专有权利的控制, 直接侵权属于绝对性的侵权, 间接侵权只是相对于直接侵权而言的。主观过错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标志, 在诉讼过程中, 直接侵权人只需证明其是否实施了侵权行为, 主观过错不是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 仅仅是衡量其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标准;间接侵权人必须证明其是否是在主观过错的情况下实施了帮助侵权行为。

三、网络服务提供商存在主观过错的认定要件

(一) “明知”的界定

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济宁之窗案”的请示和最高人民法院就链接问题的批复, (3) 最高院认为, 原告新力唱片公司没有向被告济宁之窗发出任何书面警告或者删除通知书, 且被告在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后, 立即断开了有侵权内容的链接, 应认定被告不构成侵权。这一观点似乎表明发出通知是认定主观过错要件之一———“明知”的关键乃至唯一标志, 这就意味着网络服务提供商哪怕已经意识到其所提供网站链接的内容是侵权的, 只要未收到权利人的警告或删除通知, 就可不被认定为间接侵权。而最高院的法律依据是“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 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 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 (4) 又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 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 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 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 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5) 笔者认为, 上述观点与规定是有明显偏差的。明知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商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是认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明知”的必要性、绝对性条款, 是否接到著作权人的警告或删除通知只是补充性、相对性条款。

(二) “应知”的界定

水星唱片有限公司诉北京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录音制作者权纠纷一案 (6) 中原告所发出的删除通知书的内容是不符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4条的规定的, 但法院还是判决被告败诉, 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应知”标准的界定。

任何判断主观心理状态只能通过一种或各种客观标准来进行评定。推定“应知”的标准还有“红旗标准”, 它是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的产物, 其规定:“即使提供主机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实际知晓侵权行为, 只要其知道能够明显推出侵权行为的事实或情况而不采取相应措施, 就应当为损害后果承担责任。” (7)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虽然国内外的现行法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没有监控网络的义务, 但是如果侵权行为已经明显到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公然地在其面前飘扬着, 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不闻不问、坐视不理, 采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

四、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

(一) 避风港规则

网络服务提供商必须背负着极大的注意义务, 最终致使网络用户缴纳更多的服务费用, 这一点对用户们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也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发展, 阻碍了自由的信息交流。因此, 1998年通过的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明确设置了“避风港规则”, 这一规则并不是横空出世, 而是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产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带领网络服务提供商进入了一个安全地带, 从而再次推动了网络的蓬勃发展。

(二) 避风港规则中的“通知-删除”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至二十三条就是“避风港规则”的体现。其具体内容就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 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 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8)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没有立即删除有侵权内容的链接, 其后果只是不能再适用避风港的免责条款, 并不必然的构成侵权。

在法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删除义务的同时, 也赋予了权利———恢复规则, 即在接到上传者的“反通知”后恢复被删除的内容。这无疑是对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合理限制, 否则因权利人滥发或者错发通知所造成的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都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背负是及其不公平的。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甚至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应运而生。然而,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随之就出现了网络侵权这一专业术语。在网络世界活动都是匿名的, 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是极其惊人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的这些优点, 在某些层面上也是它的缺点。为了保护权利人的专有权利免遭侵犯, 法律的保护范围延伸到虚拟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浅析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界定、责任类型和免责事由。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版权侵权,责任界定

参考文献

[1]李娴.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3 (6) .

[2]陈金龙.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限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2013 (3) .

[3]张瑞瑞.揭开“避风港”和“红旗”原则的面纱[J].法制与社会, 2013 (4) .

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理审查义务 篇11

摘 要:网络服务提供商一般可以分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又分为网络接入提供商和主机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应承担严格的事先审查义务,如果没有做到事先审查造成了侵权后果就要承担相应责任。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对主机服务提供商要求承担合法性审查义务不可能也不现实,最多承担低层次、有限的合法性审查义务。

关键词: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主机服务提供商;合法性审查义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网络侵权案件的加害主体除了普通的网络用户之外,一个重要主体就是网络服务提供商,比如,某某为了损害某某的名誉,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该加害者当然要承担责任,而该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否应该防患于未然,对于网络侵权案件负有合法性审查义务?负有哪些合法性审查义务?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防范网络侵权案件的发生,追究网络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具有积极意义。

不仅不同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有不同的业务模式,即使是相同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业务也可能有多种,其服务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也会导致义务上的差别,本文将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分类、哪些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当承担合法性审查义务、承担哪些合法性审查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原因等方面来论述网络服务提供商合法性审查问题。

一、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类别及本研究将涉及的主体范围

对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分类是研究网络服务提供商合法性审查义务的前提: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扮演角色不同,其运营方式就会不同,在具体案件中其承担的义务也不同。网络服务提供商一般可以分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简称ICP)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简称ISP)两种。

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是指为网络提供信息传输中介服务的主体。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又分为网络接入提供商(简称IAP)和主机服务提供商。网络接入提供商指网络用户连接至互联网的联机系统的提供者。网络接入提供商(简称IAP)通过租用的公用线路或自己铺设的专用线路为其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网络联线服务有拨接式和固接式两种。比如,在我国,网络接入提供商主要有移动、联通和电信这三大电信运营商。因为这类服务商向用户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为信息传播提供光缆、路由和交换机等基础设施,为上网提供接入服务,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账号服务等。按照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接入服务提供商在网上信息的传播流动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传输管道”的功能,即网络服务提供商就如同传统的电话公司一样,面向所有公众提供特定服务,无论是内容服务提供商发布信息,还是信息获取者访问信息,都必须通过接入服务提供商的计算机系统或其他设施。除封闭管道之外,接入服务提供商无法对流经其中的信息进行控制,也无法进行删选编辑,故而根本无从审查,更谈不上事先审查义务。所以此类服务提供商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下文将只对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和主机服务提供商进行研究。[1]

二、特定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内容

一般地说,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是單纯的经营网络链接服务或仅仅提供网络内容服务,那么判断其法律责任并不困难。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与商业形态的改变,单一的网络服务从业者往往实行多方位、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模式,这就导致同一企业可能同时兼具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网络联线提供者、网络平台提供者中双重或多重身份。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越多样,他的侵权责任承担问题就越复杂。[2]所以,下面我们要对各种情况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进行研究。

(一)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性审查义务

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是指向社会公众或者特定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的公司,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主要为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通常对上载的信息进行选择、修改和编辑,供公众在域名(IP地址)范围内进行浏览、阅读或下载。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以网络内容建设为基础,对其所传播的内容有决定权,通常有能力实施技术上的监督、控制。[3]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充当的角色如同网下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电台和电视台等。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合法性审查义务,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研究来得出。

1.英美国家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性审查义务

在美国等多数国家,对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无过错责任原则。[4]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英美国家网络著作权侵权来进行研究。根据英国著作权法,著作权侵权可以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对直接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间接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而美国著作权法仅仅对直接侵权行为作了规定,有关间接侵权行为的界定主要由美国法院通过判例建立起来。美国判例法将间接侵权行为又分为代理侵权和辅助侵权两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英美国家对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是要求承担严格的事先审查义务的。

2.我国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性审查义务

为中国市场提供贴近服务 篇12

推动“中国制造”升级

Qorvo在山东德州的新工厂占地4.7万平方米,是其以往在华设施占地面积的两倍以上,并增加了关键的最新组装、封装和测试技术,帮助公司满足其RF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求。

德州工厂是Qorvo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组装、封装和测试运营中心,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德州自身优势是Qorvo发展与建立工厂的关键动因。Qorvo组装/测试技术和制造副总裁Jame Stilson介绍说,Qorvo目前在德州招募了700多人,预计年内开展业务后该数字还将增加。德州工厂补充了Qorvo现有的北京制造业务,并将与Qorvo北京工厂组成Qorvo中国制造中心,共同合力支撑全球的生产运营。

德州工厂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最新线焊、倒装芯片和铜柱技术,同时扩充了产能,有助于Qorvo更好地为中国和全球客户服务。工厂最新的ISO 9 0 01认证表明Qorvo不断致力于提升制造规模、创新性、产品领先地位和面市速度。Qorvo总部企业战略总监兼中国区总经理王大卫补充说,Qorvo德州工厂将以精细化制造中心的面貌运营,业务涉及多种Qorvo产品,如RF开关、多路复用器、调谐器和放大器。工厂内组装和测试的产品将供应中国和全球客户,包括世界一流的智能手机和通信设备制造商。

构成完整的生产体系

Qorvo北京工厂和山东德州工厂通过分工与合作,构成Qorvo中国完整的生产体系,为中国市场提供贴近服务。Qorvo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ob Bruggeworth表示,中国作为Qorvo最重要也是最重视的市场之一,我们希望Qorvo在中国的投资也是我们持续保持业内领导地位的保障。Qorvo北京与德州两地的工厂间将形成相互支持的异地统一生产体系,在扩大了Qorvo生产规模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全球客户。

关于Qorvo在山东德州设厂的诱因,王大卫说,除了Qorvo在华业务大幅度增长之外,中国政府相继推出“大基金”、“中国制造2025”等对高科技制造,特别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大力扶持和山东德州自身优势也是关键因素。

Ja mes Stilson在15年前负责了Qorvo北京工厂(原RFMD北京工厂)的投建过程,并见证了它逐步成为Qorvo旗舰工厂乃至产能需求超载的整个过程。他表示,Qorvo山东德州工厂作为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厂,在包括研磨减薄和切割工艺、倒装芯片贴装工艺、芯片贴装工艺、引线键合工艺、塑封成型工艺、切割工艺、电镀工艺以及激光打印等诸多工艺都实现了业内领先。新投产的德州工厂是Qorvo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组装、封装和测试运营中心。北京工厂和德州工厂预计可以覆盖Qorvo在全球80%的产能。

上一篇:水位改变方式下一篇:Sun拨开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