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精选12篇)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的功能将进一步体现, 我国股市蕴藏着难得的长期投资机会, 在遵循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投资模式和建立科学完善的投资监管体制, 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将能有效促进其保值增值。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股市,投资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按照规定只能采取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 虽然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却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的。实际上, 如果养老保险基金不进入资本市场在通货膨胀较高和银行利率较低的情况下, 很难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 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 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但长期实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 新老企业负担畸轻畸重、苦乐不均。进入80年代中期, 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到1998年底, 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国有8475.8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7%。有272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占企业离退休人数的98.5%。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 支付全国离退休退职费总额为2073.7亿元。到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了11448万职工和3370万离退休人员,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险计划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 2011年的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和养老保险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
二、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的依据
资金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 保险投资话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在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也是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在运动中增值的要求, 这对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都是必要的。养老保险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收支相对平稳的特点, 它作为一项长期的货币收支计划, 只有在投资收益高于通货膨胀率和工资增长率的情况下, 才能抵御货币贬值的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监控力度的加强、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渠道拓宽、投资品种增多将是必然趋势。
要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政策, 就应该对国际国内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做出客观的估计和评价。目前, 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 随着政府允许商业保险资金投资海外股票市场政策的出台, 投资海外股票市场也将成为保险基金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 我国股票市场也在不断完善, 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股票市场繁荣发展的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的功能将进一步体现, 我国股市蕴藏着难得的长期投资机会。投资股市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将是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
2004年10月, 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联合颁发了《商业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酝酿已久的商业保险资金入市政策终于浮出水面, 这对改善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结构和效益, 增加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完善市场投资者结构, 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养老保险基金完全可以跟随商业保险资金入市, 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运营。
三、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应遵循的原则
同一般的投资一样,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也必须遵循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原则。但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属性, 它对基金的安全性要求比一般投资更高。但在实践中, 投资三原则往往难以兼顾。一般说来, 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成正相关, 流动性较强的资产, 风险较小, 安全有保障。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往往与赢利性成负相关, 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的资产, 赢利性一般较低。如储蓄存款, 流动性强、安全性好, 但赢利性较低;而股票流动性较弱、安全性差, 但赢利性较高。
养老保险基金选择委托投资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必须慎之又慎,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序渐进也是养老保险基金在具体操作中控制入市风险的手段之一。长期来看, 将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完全纳入商保基金投资渠道, 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是大势所趋, 但二者的衔接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因此, 投资初始阶段, 基金不宜大量进入, 等资本市场有了比较稳定的金融工具以及国家相关的配套政策、机制完善之后, 投资比例再逐渐放宽, 直至完全纳入商保基金投资渠道。
四、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路径选择
从国外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来看, 其路径选择不尽相同。美、法等国采取了公办公营型, 主要由财政部负责经营和管理, 运营收益自动充实为财政预算的公共部门建设资金, 投资风险由财政部负担, 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德国采用半独立半公营型, 既体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独特性, 同时又能纳入社会化轨道。日本采用独立经营模式, 充分体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但因没有将养老保险基金融入社会化和市场化轨道。俄罗斯的公办民营模式, 完全按照商业保险模式运作, 管理技术要求较高, 而且具有很高的风险。国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与本国资本市场和养老保险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 合理利用投资运营方式。因此,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选择入市途径时, 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实际和我国基金管理的现状。
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机构还不具备直接进行股票投资运营的条件。资本市场复杂多变, 而且保险资金对安全性及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 因此,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必须建立“专业化运作”的保险资金运作机制和“严格、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无法突破的瓶颈;若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直接进行股票投资, 就对该部门投资管理人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缺乏这种高素质投资管理人才。除此之外,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机制和技术, 如果贸然直接进入股票市场, 可能承担巨大的风险。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方式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行部门—国家—社会型的保险委托代理投资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即: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按照适当比例设立养老保险投资基金财政专户。在社保机构及银行分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托管部, 以法律形式确立委托关系。养老保险基金机构主要负责基金的运营监管;社保机构和劳动保障部门负责选择专业化投资机构, 对养老保险账户基金进行再分配和投资决策, 委托和指导保险基金托管银行的工作;托管银行保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通过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移交的账户基金, 按照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政策托管养老保险投资基金财政专户的资金往来。这种保险模式既体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独特性, 同时又能纳入社会化轨道充分利用社保基金运营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降低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风险和成本, 提高基金投资收益。
五、构建科学完善的投资监管体系
1、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控制度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的风险降低到合理的限度内, 而决定养老保险基金总体风险程度的关键是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风险大小。因此, 必须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制度参照国家商业保险基金投资相关规定, 对可用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投资工具种类, 以及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占整个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中的比例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所委托机构遵循价值投资和稳定回报原则以及管理方式多样化原则控制风险。二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准入制度。对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者的主体资格、基金可以进入的投资领域、审批体制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三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信托制度。必须建立股票资产托管机制, 选择符合规定条件的商业银行或其他专业金融机构, 实行第三方独立托管。并明确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委托人、托管人、受托人、投资管理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四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以增强基金自身抵御风险和维持平稳发展的能力。五是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监管制度。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进行明确规定。
2、完善监管体系, 重视专门监管
除设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监管部门之外, 还应大力完善专门的监管部门,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监管体系。专门监督机制是行政监管的重要补充, 组织化的专门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管部门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和透明度, 而且, 可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正当权益。因此, 建立由法律专家、证券分析专家、财务专家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养老保险专门监督机构, 强化对养老保险投资基金的专门监督, 应是今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制度
作为一种专业性监督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制度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基金风险管理技术,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风险管理的测量模型和监督指标体系, 对养老保险基金股票投资的操作程序和内部审计进行科学管理与监控, 对养老保险投资基金财政专户进行专户管理, 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养老保险投资基金财政专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 并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通报审计结果, 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 及时发现养老保险基金股票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破除观念、技术和体制的障碍, 才能给逐渐进入老龄社会的人们以稳定感和安全感。做好老龄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养老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险工作解除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圆了国人的心愿。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日趋完善, 养老保险工作会不断进步, 养老保险事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之, 我们应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 深入研究股票资本市场实际, 深化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拓宽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渠道, 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高效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孟祥林:养老保险高效运营:不完全资本市场下的策略分析[J].上海投资, 2008 (5) .
[2]杨方方:德国养老保险制度一瞥[J].保财务理论与实践, 2005 (4) .
[3]胡晓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J].经济要参, 2003 (15)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2
在中国,老龄事业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非赢利性的。“养老产业”是以高龄者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
养老产业现状
到2012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已达到9.4%,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老年人口的现状,中国未来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购买服务甚至养老专项按揭贷款等手段加快解决老龄问题。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养老产业开始走出一条与国际经验接轨的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老龄人口的增多拉动产生老龄人群的服务需求增长,比如对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服务需求。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62万人。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这些都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国内市场来看,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很多商机有待开发。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新增800万,总数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未来5-10年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民生热点,养老产业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扶植的产业。随着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度假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需求多元化,庞大而多样化的养老市场诞生。据了解,目前全国有80家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达百余个。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至少万亿以上,以后还会逐年增长。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表示,目前大陆人口老龄化状态与20年前的台湾十分类似,但是大陆人口老龄化发展更加快速,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不过,胡世贤认为,内地养老产业存在“山寨化”现象,很多项目只是打着“养老”的幌子,实际上还是在卖房子。
从大型房企养老地产的开发定位来看,主要是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主要开发模式还是以旅游地产为主,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满足健康老年人候鸟式度假与养生养老的需求,真正能提供养老多元化服务的极少。
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是一个“模糊而想当然的市场”,面临营销、盈利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困扰。
“养老产业是一个进入就不能退出的行业。”养老不是卖房产,而是卖服务,而大陆目前养老产业链尚不完善,相关行业如护工等人才急缺,恒安进入大陆正在做一些前期的事情,比如培养人才以使台湾经验本地化,以及挑选合适的项目“种子”作为试点。
国务院酝酿养老产业扶持政策 养老成朝阳产业
养老行业近期频迎政策红利。继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后,国务院正酝酿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此外全国将在5年内建设百家智能化养老基地。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养老行业发展进程有望提速。
背景
政策初稿正征求意见
27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日前在2013国际养老产业(上海)峰会上透露,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初稿正在征求意见中。继2012年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后,即将出台的《意见》在养老机构的营业税、土地取得等政策方面,会有进一步的突破。
此外,《人民日报》称,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全国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有15家,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1家。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家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智能化养老模式。分析
养老服务前景广阔
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利好政策也频繁传来。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推动养老服务业的政策若能出台,无疑是对行业的一大利好。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最美夕阳红”养老产业可谓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养老行业带来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一方面有利于减轻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和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养老行业优先发展项目或提供服务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投资
可关注老年护理服务
扈志亮认为,目前养老概念主要集中在与养老联系较密切的行业,如医疗器械、保健品、医药、养老地产等。相对而言,保健品行业投资者可以适当关注,潜在消费者多,购买力和产品价格相适应,企业盈利水平较高;而养老地产、医疗器械板块潜在的风险较大,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
金融界资深分析师马小东认为,养老产业链较长,通常意义上主要集中在老年护理服务等产业,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如上海三毛、金陵饭店等开始涉足养老产业,后期在相关政策推进下,发展进程有望提速。
台湾经验可资借鉴
作为台湾养老产业第一品牌,恒安照护集团目前在台湾拥有700多位员工,照料5500多位老人。服务类型包含机构式照顾、居家式照顾、小区式照顾,服务项目由小区服务、老人住宅、老人安养、老人养护到长期照护等多重模式。
针对全持有的养老物业,即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押金制和会员制是国内可行的盈利模式,会员制销售的是服务内容;押金制仅是销售物业使用权。目前国内采取这种方式的项目有北京太阳城水岸香舍、天津宝坻云杉镇等。
以销售服务(而非物业使用权)为核心,是会员制交易模式的设计前提,而终身类会员、押金类会员和消费类会员的有机组合,将解决企业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流问题。但从财务、盈利效果和经营三个角度来看,相比较传统的押金制模式,会员制运作模式可以较为灵活地计入财务报表,在经营上操作更加便捷,能够更好地实现回现。
第三类是“养生目的地”开发模式,针对具有高保健意识的中高端家庭,盈利模式则是“持有核心设施+物业销售+会员销售”,而“度假养生+交换平台”,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
针对健康活力老人的“候鸟式养老”的度假交换平台模式,市场上已经开始有所尝试,目前上海亲和源在海南、东北等地已开始试水度假养老项目。
万亿养老市场待开发 多上市公司筹谋分羹字号
上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万科、世联地产、金陵饭店、上海三毛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养老产业,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近20家房产公司投资养老地产。8月19日,世联地产与台湾最大的养老产业集团恒安照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预计,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至少万亿以上。
上市公司看好养老业
“我为什么强调是养老业务而不是养老地产?因为养老一定是一个服务,房子只是一个工具,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万科总裁郁亮在不久前公司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万科已召开集团第三次养老业务讨论会,试图找到养老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不过,目前还未看到一个很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万科之外,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世联地产与台湾恒安照护集团的合作,恒安照护集团是台湾最大的一家专业的养老服务商,目前在台湾拥有700多位员工,照料5500多位老人。此外,一些中小上市公司也计划进入养老产业,奥维通信今年7月决定出资100万元成立甘肃民维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双箭股份去年底使用自有资金1200万元参股设立桐乡和济养老服务投资有限公司。
华泰证券分析师冯伟表示,中国的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具体配套实施政策尚未明确出台,整体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但整体来看,市场潜力巨大。冯伟介绍,在国外,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老年护理服务业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而目前中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将养老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国际养老巨头已潜伏
日本政府早在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中就明确指出,应积极向中国等亚洲市场输出“医疗、护理、健康等相关产业”。目前日本已经率先进入高端养老市场。
上海三毛早在2011年3月,就与日本Medical Care Service合资成立了“上海善初会养老产品研发有限公司”,公司出资153万美元,持股51%。2012年12月,上海三毛发布定向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3.5亿元用于善初会养老等项目。上海三毛董秘沈磊表示,公司希望成为高标准助老服务的合格供应商。
数据表明,在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健康问题的比例超过65%,维持健康、专业护理是他们的刚性需求。而不少开发商在开发设计时将健康老人作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引进专业康复护理医院的必要性。
“没有好的照护团队在社区,很少有老人愿意付高额的费用住进养老社区。”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表示,在开发中尽早调低健康老人的预期比例将大大减少亏损率。
金陵饭店在养老产业的开拓中,也注意到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年初与美国知名养老机构诺滨逊国际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江苏金陵诺滨逊老年养怡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养老管理技术标准。
养老地产的投资与盈利逻辑分析 篇3
按理说,房地产或商业地产发展20多年了,大家应该对投资逻辑应该很清楚,但事实恰恰相反,还是有不少人对养老地产的投资预期存在误区。笔者试图分析养老地产的投资与盈利逻辑解开养老地产的这种困局。
一、常见的投资测算误区
比较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人们在进行养老项目投资测算时,土地成本、建安工程、精装软装、运营管理费用等一起计入投资测算,然后进行运营收入的测算,运营收入一般情况下包括月服务费(含房屋租赁费)、餐饮等其他收入、押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等,投入产出一合算,内部投资回报率往往很难看(这其实也会是显而易见的测算结果),远远无法与住宅开发投资或写字楼开发投资回报相比,要计算投资回报周期,更可能是遥遥无期。在可研分析测算时就可能已经把投资商、开发商的信心与热情打下去一大截,一愁莫展。
用这种投资与盈利思考逻辑,养老地产不必再去考虑投资了。假设换一种思路分析,按酒店测算的方式,在某一年限考虑退出变现,投资回报的测算会好一些,这种测算,回报率的指标好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运营收入的好坏,而取决于变现价值假设的高低。
二、轻重资产分离的投资模式
养老行业研究者们现在经常提及轻资产运营模式,强调轻资产与重资产分离。这种投资模式其实是很多商业地产在采用的模式,大到企业集团,小到个人投资者,商业地产投资的目的是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回报与未来转让变现的资产保值增值。
商业地产出租给运营商或个体经营户,赔与赚是看运营商或个体经营户的经营选择与能力,可能会赔,赔了租金也得照付,当然也有很多机会赚到钱。这种轻重资产分离的开发、投资、运营模式,让开发商、投资人、运营者各得其所,自己去算自己的帐,风险也各自承担,谁也不必有怨言。
养老地产项目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商业地产的投资模式。商业地产开发商一般不会自己建了一条商业街,然后自己去经营所有商铺,而是会采用销售或持有出租获得回报(当然也有自己投资、自己运营的情况)。
养老地产后期的运营还不太成熟,现有养老院的高空置率与低回报现状加大了人们进入养老运营的顾虑。因此,养老地产不像商业地产一样后面有大量跟进接棒的机构或个人。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养老地产投资商、开发商在投资与盈利模式上的思路,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自己组建运营管理团队,因此进行投资测算分析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将投资与运营放在一起测算了。
三、理想的投资与盈利模式
养老地产理想的投资与盈利逻辑是大家所谓的轻资产与重资产分离。
重资产即买地、建房、装修,其投资与盈利逻辑是通过将养老公寓出租给运营机构,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及未来所持有的地产、房产保值增值。这种回报率与住宅开发销售相比,在三五年的短期内是无法相比的,但假如计算到二三十年,其长期回报率可能远远高于住宅开发。
轻资产即租房、运营、照顾好养老客户,其投资与盈利逻辑是通过将房屋出租给养老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收取一定押金,在扣除运营成本、管理费用之后获得稳定的服务收益。养老机构运营服务是否盈利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对入住的养老客户提供了好的设施与服务,保证高入住率、低空置率;另一方面取决于运营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运营机构对服务费的收取肯定是基于基本的房屋租赁、使用费、运营成本与费用,所以决定运营机构盈利的关键因素是要提高入住率,入住率上不去,运营肯定不赚钱。入住率90%以上或还有排队等待入住的情况,一般都会有盈利。
服务的深度是指运营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仅仅限于入住客户的基本需求,还是有更多的项目可供老人选择。同样一个老人,在经济情况许可的情况下,运营机构满足老人更多的需求就可能有更多的收入。
服务的广度是指运营机构的养老服务是否有外延到周边社区,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服务人群,获得更多的收入。构建“养老+”的理念,将养老服务的范围放大,甚至包括部分养老产业的服务,这对养老运营机构或人们投资养老地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轻重资产分离模式的落地实施
在分析清楚轻资产与重资产之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模式落地。有些专业做养老运营的企业可以采取租赁现有物业的方式进行轻资产运营,可以较快地完成养老项目投资改建与开业运营。部分保险机构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较快地推进养老业务的拓展。但这种租赁现有物业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就是现有建筑在适老化设计方面可能存在硬伤或需要调整的地方太多,造成改造成本增加。不管怎么样,轻资产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养老地产开发商来说,在进行养老公寓建设时,也可以考虑引入养老运营机构,开发商持有资产出租给运营机构,具体运营由运营机构负责,各自承担投资与风险。但因为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还不太成熟,很多情况下,进入养老产业的投资商、开发商不得不自己承担两种角色。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投资商、开发商在内部轻重资产的投资开发、运营方面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包括两个板块的投资目的、预期、成本、收益方面的划分,分开测算,区别对待,必要时可设立不同的主体,以便后期进行资产处置时可灵活安排。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实证分析
1 扩大征缴费源实现统筹基金账户的收支平衡
(1) 尽量扩大养老保险的参保覆盖面, 扩大统筹基金的征缴费源。
加强监察队伍和力量, 树立企业和个人强烈的参保意识, 将缴纳社会保险费提高到纳税高度, 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前国务院总理朱容基曾强调指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 必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提高收缴率。《根据《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止2006年末, 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131万人。从上面的数据来看, 超过80%的就业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参保率非常低, 养老扩面工作有大量潜力可以挖掘。
(2) 参保员工和企业应如实上报其缴费基数。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会遇到企业瞒报, 少报缴费工资, 以图少交养老保险费, 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和城市相当广泛地存在, 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应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准计算提取, 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有些企业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参保, 或者把工资性开支化整为零, 然后只以部分工资计算缴纳;或者巧立名目, 使部分工资性报酬脱离工资总额范围;有的企业转移部分工资开支渠道, 有意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 这是造成统筹基金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做到应保尽保, 如实参保, 是摆在我们做实际社保工作的人面前一项急待解决难题。
(3) 全国实行统筹基金调剂。
我国地大人多, 各地情况错综复杂, 比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老城市的统筹基金是不够支付的, 而像深圳、大连等一些新兴城市的统筹基金比例并不高, 企业压力并不大, 通过一定程度的调剂来解决统筹基金的缺口问题。
(4) 出售国有资产来填补统筹基金账户的缺口。
配合深化经济制度改革, 在进行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改制时, 将一些效益低, 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出售、转让、改制获得一部分资金来填补统筹基金账户的缺口。
(5) 国家财政的补贴。
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 国家财政虽说仍然有困难, 但相比过去国家财政已大大改善, 国家财力还是有一定能力为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补贴, 实际上, 目前国家每年对各困难地区养老金还是有补贴的。
2 做实个人账户
为了做实个人账户, 就必须了解造成目前“空账”原因。养老保险制度中设立个人账户, 是为了职工未来养老进行预先积累, 但目前承担着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统筹基金有很大的缺口, 因此, 个人账户基金在很大程度上被挪用为养老金, 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空帐”问题。所以, 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一定要分开管理, 而不能实行统一管理, 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 统筹部分是现收现付式, 而个人账户部分是积累式的, 如不能做到分开管理, 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了。所以, 做实个人账户首先要跳出两种基金统一管理、相互调剂的思想, 实行“统、账”分离, 使“统”和“账”各行其道, 分别核算, 分别管理, 互不侵占, 个人账户基金独立运营。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来看, 做实个人情况应当说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绝非一步就可以做得到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做成功的。有句名言叫“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 做实个人账户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只要我们瞄准这样一个做实个人账户的大目标, 顺势而为, 并在逐步做实的过程中, 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1) 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 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以及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
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 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 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 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国家、省、市应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 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 有各自的职责, 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 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 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
(2) 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 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 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 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 通过竞投方式、委托金融机构代理等, 签订代理合同, 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 提高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
八十年代以来, 由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 养老金明显入不敷出, 养老保险制度不得不进行改革, 很多国家都提出了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案。一般而言, 人口预期寿命越长则退休年龄越高。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是在50年代初,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人均预期寿命制定的, 那时我国的预期寿命才50左右, 以北京为例, 50年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53.9和50.2岁, 今天, 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至73岁, 可见目前职工的退休年龄已显偏低, 横向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是偏低的, 所以, 适当提高职工退休年龄是完全可能的。
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 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会带来双重影响, 就个人而言, 退休者可以享受更长的养老金领取期, 领取更多的养老金;就社会而言, 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会加速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增大、领取养老金人口增多等诸多问题, 若养老金替代水平、职工退休年龄和我国现行人口政策不变, 要维持现有保障水平不降低, 结果是养老金急剧膨胀, 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因此, 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金的不足。
提高职工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 毕竟老职工的工资水平一般是要高过新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基本养老金的支出。据专家估计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金可增收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提高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是有利的。
总之,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十多年以来, 保发放是一切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 上面提到许多维持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的具体办法, 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 没有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医疗状况就不可能改善, 失业率就会上升, 职工的工资也不可能提高, 企业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 养老保险基金也很难在市场中找到很好的投资渠道, 获得应有的投资回报, 无论是现收现付式的统筹基金账户还是积累式的个人账户要实现长期的上收支平衡都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统计局 (2007年5月18日) .
[2]郑永溥著.剖析基本养老保险个体参保的投入与回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5
养老地产是养老产业的模式之一,是老龄化时代到来形成的特有概念,是市场机制下养老制度创新的结晶。对于养老地产的概念,目前业内并未形成共识,更无明确的界定。如果借鉴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复合型地产的概念,顾名思义,养老地产应当是用以养老的地产,具体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院、托老所、以及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和使用的部分的开发和经营过程。本报告中,养老地产专指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背景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推出的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
养老地产作为关注夕阳生活的朝阳产业,缺口巨大,受到各方的关注,这一细分市场的成熟对于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蕴涵着无限商机。政策的倾斜、巨大的市场、稀少的竞争者这些有利条件使养老地产成为开发商心目中的蓝海。
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主要分析了养老地产行业的市场规模、养老地产行业市场供需求状况、养老地产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和养老地产行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养老地产行业市场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对养老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6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打基础的起步阶段,投资主要侧重于机构床位等硬件设施的数量扩张,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里仅从投资的角度提出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不稳定
根据民政部提供数据,“十二五”前四年中央和地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总规模,仅占财政在社会服务领域全部支出的约1.7%。此外,从“十二五”前四年中央和地方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情况来看,2012年以来各年度的增幅或高到126.2%,或低至-31.8%,显示出资金规模的高度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地方政府提供的养老领域财政支出①数据,同样显露出以上特点。如北京市2012—2014年养老支出增幅分别为163.2%、-11.3%和177.4%,年度间增长波动巨大。
(二)设施建设投资的地方配套不足,影响建设进度和成效
目前,每年中央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额度一般是既定的,仅对各地申报上来的项目进行有限的补贴,并对东、中、西部采取20%—30%、50%—60%、70%—80%的梯次补贴方式,不足部分靠逐级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来填平补齐。各地若要完成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规定的床位数目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对于地方财力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央投资的地方配套一般都难以实现,尤其是县市级财政更加困难,使得一些项目半途搁置。按照地方配套40%,每个县每个养老院200张床位计算,土建要2000万资金,地方配套就要1000万左右,再加上装修购置设备,缺口就更大。
(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多已制定了对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政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则多由地市及以下级别政府制定,少数省级政策也包含这项内容。但是,将现行补贴标准与实际建设成本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多地区的补贴力度仍然較小,对社会资本投资成本的补偿作用不够显著。根据调研了解到的部分地方情况,如果按照建设成本低于北京市50%的较低水平估算,补贴占比最高可达到15%,而最低则仅为0.5%。综合考虑,估计按现行各地补贴标准,平均比例难以达到10%。从地方提供的年度社会办养老机构投资总规模和建设补贴支出的实际数据,也会发现建设补贴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或开办补贴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财政资金投入与服务需求对应性不够强
一是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投资偏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多由较低层级政府负责,在基层有限财力中对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投资和建设补贴的比例更少之又少。二是建设投入结构性引导滞后。例如,对社区养老服务投入缺乏足够引导。如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因缺少财政资金支持还未有普遍的实质性推进,对社会需求很大的医护型床位建设缺乏统一的扶持性政策,对助餐服务、老旧楼房自动升降设备配置等紧缺的居家养老设施配置,以及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服务机制基础性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缺乏更加细化的导向性专项补贴。三是补需方的政策覆盖面相对狭窄。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财政资金的基本投向是补供方,而补需方的政策对象范围多是集中在城镇“三无”及农村“五保”老人,或扩大到一定年龄以上的低保及低保边缘老人、经济困难(支出性贫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计生特扶老人及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养老服务券等补贴形式对带动老年人群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效果不甚显著。
(五)设施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等于30张的省市有10个,占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3%;全国有13个省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小于2014年底全国平均水平(27.2张);水平最低的省份每千名老年人只有18张床位,差距显著。二是城乡差异显著。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明显高于农村养老服务大院的覆盖率。在养老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和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方面,差异同样显著。
(六)设施建设投资后续运营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十二五”期间的中央财政侧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环节,不承担运营环节的资助和补贴,尽管各地根据国家政策程度不同地安排了运营补贴,但总体上还重视不够、补贴力度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闲置的问题开始凸显,既有几千张床位的大型机构设施无人经营运转,也存在基层乡镇敬老院或床位普遍空置或运转艰难,缺乏后续经费支持。
(七)民间力量的发展仍存在体制和政策约束
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多以“民办非企业”机构注册,但“民费”身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企业市场融资和担保被法律禁止、无法进行连锁化经营等诸多政策制约,陷入“公益”与“营利”的尴尬博弈之中。在对民办机构扶持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在土地、税费、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既有部门间的阻隔,也受局部利益的羁绊。
二、“十三五”养老服务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十三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方向和重点的选择和确定,应以这一时期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为基本依据。
(一)老龄化程度加深对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预计从现在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以上,总量将达4亿人左右,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以上。孤寡、失能、空巢、贫困、高龄等老年群体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提高,尤其是高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老年失能和半失能人群比例的增加,调查显示,我国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近50%失能或半失能,而女性这一比例接近六成。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对社会养老服务产生不断扩大的新的需求。根据全国老龄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是总满足率只有15.9%。
(二)养老方式既有格局和选择意愿对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
多项调查已证实,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在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四川省的调查显示,57.7%的受访者表示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和家庭具体情况,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居家式社区(即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养老模式);仅有8.0%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参与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调查中,约12.5%的被访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其中以中低龄的老年人居多;高龄老年人中仅有8.1%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失能老年人中也只有不足17%选择机构养老。具有基本相同的选择倾向。尽管,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现出以居家和社区服务为主要依托的下沉式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是我国未来5—10年间的主流选择。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社区需要承负至少几千万个空巢老人及其家庭的服务供给,老年人将逐步成为社区活动的主体,客观要求住宅和社区通道、医疗健康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健身活动场地、生活服务设施等,能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三)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政策对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影响
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经济支付能力,随着城乡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养老金待遇标准的提高,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是成为必然;医疗保险将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医养结合将成为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将明显提高,以保障老年人康复护理需求为宗旨的长期照料护理保险将有可能出台,这些都将促进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十二五”以来,密集出台的国家系列相关政策,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路径、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更加清晰,尤其是对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加大。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落实,全社会合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局面将会尽早出现。
(四)财政支持力度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影响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财政实力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空前提高,“十三五”时期,仍应将公共财政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在财政收入增幅可能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性投资力度不减,这对于在“十三五”时期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调整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适度增进养老服务的普惠性,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上新台阶,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五)国际先进经验示范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向的影响
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养老服务投资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显示,在养老支出方向上,重在服务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养老院的建筑、设备建设,更为重要的是照料、护理、医疗等能力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护工、护士以及医生的配备,这也是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核心区别所在。在服务设施建设上,政府基建投资主要集中在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设施建设标准对公众基本需求全覆盖,其中包括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相关投资多不体现为单独的政府养老投资。养老机构多数是由慈善组织、私人机构遵循市场化规则经办,公立机构占绝少比重。在养老支出方式上,政府较少进行直接投资,购买服务是政府履行义务的主要渠道。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政府减少了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相反,越来越多的政府支出通过支助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流向非公立养老机构。显然,在我国目前制度体制下,投资方式的调整绝非一日之功,但这个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必须迎头赶上。
三、对“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工作建议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十三五”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应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体制建设方向。
(一)加强中央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投资结构合理化
“十三五”期间,建议将养老服务明确为省级事权,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区域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安排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养老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在全国层面统筹协调,为省级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适度加大支持力度。县市级政府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并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财政困难地区的县市允许按照规定免于配套。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贴的核定方式进行调整,变单纯按床位数核定为按机构给予定额补贴,将养老机构按床位规模归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重点向解决重点困难人群养老问题的公益性床位和医护型床位倾斜。建议中央财政对不同区域养老领域投资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在继续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提高中央财政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和瞄准度,进一步缓解地区间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平衡的矛盾。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机制,确保对公益性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仅有少量福利彩票公益金和预算内补助资金投入的现状,建议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增强上级对下级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在规划中建立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额等指标挂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资水平”的约束性指标,确保财政性资金对公益性养老服务的主要支撑作用。
(三)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比例,改进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四年,养老设施预算内基建投资来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比例都在1:2左右。考虑到经济下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建议“十三五”时期保持这一比例大体不变,同时引导省级适当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应进行一定调整,一是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对财力较为薄弱的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补贴政策。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地方政府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创新吸引社会资本的政策措施等形成激励。结合地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以中央财政资金发放奖励,继续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探索以中央财政资金发起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地方性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这种创新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资金滚动使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增强财政资金投入适用性,引领社会养老投资方向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和活力,财政资金投入要做出灵活性安排。建议财政资金适度降低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比例,增加购买养老服务支出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加强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对小微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消防设施改造补贴和租金补贴,支持建立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对养老服务机构技术人员、护理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增加对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补贴,增加以奖代补的比例,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其对社会养老服务投资的引领作用。
(五)消除政策障碍,完善和落实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实际情况,协调各部门工作,将已有优惠政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收费、土地、融资等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不依提供服务主体的属性和类别作区别对待,而是以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类别为依据,对公办机构和民办机构一视同仁。增设经营场地租赁补贴,满足通过租赁方式获取经营场地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有效增加养老设施用房用地供给。减少对符合标准用房用途转化的人为障碍,鼓励企业利用存量或闲置用房开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政策购买养老服务的目录和办法,通過政府确定符合条件的服务主体,老人及其家属在政府确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服务主体,根据老人及其家属的选择,由政府向服务主体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助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服务。为鼓励社会组织的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政府可延长购买服务的时间,酌情采取多种购买服务的方式。
(六)科学确定养老服务项目公益性等级,规范公私合作发展过程
对于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应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发挥托底保障职能;对于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政府通过政策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完全依照市场规则运作;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准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应以吸引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可给予政策和适当的资金支持,通过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公私合作方式,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 “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选择公私合作项目模式的决策机制与方法,明确民办公助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范围、资助条件、资助方式、资助标准及用途等。根据不同养老服务项目的投资回报实现情况,科学确定政府对项目的资金支持规模,建立合理的项目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已有公立养老机构,可采取公建民营的运作模式,通过承包、委托管理、联合经营、管理运营PPP等方式,引入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开展运营。对于新建和改扩建养老机构,鼓励民办公助的运作模式,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权益入股、投资补助、运营补贴、以奖代补、需求方补贴等方式,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扶持和引导。鼓励地方探索多种财政资金支持途径,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环境,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企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养老服务行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扩大效应。
(七)向贴近家庭的社区化养老服务设施倾斜,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模式发展变化的历程,以及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现实需求,“十三五”时期,应避免财政资金过度投向大型养老设施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向贴近老年人家庭的社区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倾斜,并鼓励探索租赁式、连锁式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新型运营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养老服务更加适应老龄化加深形势下的需求特点。
注:
①地方对养老服务领域财政资金的统计,通常既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也包括地方彩票公益金用于这一领域的部分。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7
一、运营资金的积累
新加坡社会养老保险(即中央公积金)运营资金的来源与我国的三方缴纳略有不同,其保险金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而政府只是通过对缴纳保险金费用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间接的承担了部分养老保险金费用。其中,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金费率根据职工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规定。对于55岁以下的职工,政府对其养老金费用的征缴率为日工资的40%,对55岁以上但不到60岁的职员征缴率为日工资的25%,对60岁以上但不到65岁的职员养老金费用的征缴率为15%,年龄超过65岁如果仍为在职人员的将按日工资的10%征缴保险金费用。企业和职工个人对缴纳的保险金费用各承担一半,并且最后一并由企业存入职工个人的公积金账户中。其中,企业支付的那部分养老金费用可以计入生产成本,国家对其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金费用也有最高缴纳额上限,政府规定每月所缴纳的养老金保险费以月收入6 000新元为最高限制,即55岁以下的企业职员,其个人和企业每月所缴纳的保险金费用不超过1 200新元。此外,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上,新加坡还实行了会员制,所有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受雇佣的企业职员都是中央公积金局的会员,政府规定所有会员都必须按照标准每月缴纳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金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运营资金的积累。
二、投资账户的分类
在新加坡的社会养老保险投资中,其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个人。每个人在政府的强制规定下,都必须将缴纳的保险费存入到中央公积金里,这部分资金再由中央公积金委员会进行投资(通常是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但如果个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则可以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行投资。但为了控制投资风险,新加坡政府对个人账户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投资工具选择范围。根据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条例的规定,对于55岁以下的中央公积金局会员,其个人账户主要分为普通账户、特别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而对于55岁以上的中央公积金局会员其账户则变为退休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两种。普通账户中的存款可以作为买房、获政府批准的保险、教育等投资以及转拨款项填补父母退休户头之用;特别账户中的存款则作为晚年生活或平时应急之用;保健储蓄账户中的存款可被用作支付住院和医药方面的费用。通常情况下,普通账户中的资金占整个个人公积金储蓄的72.5%,特别账户中的资金占整个个人公积金储蓄的10%,保健储蓄账户占整个个人公积金储蓄的17.5%。所以,例如对于55岁以下的职员而言,其每月缴纳的40%保险费中,将有30%存入普通账户,4%存入特别账户,剩下的6%存入保健储蓄账户;对于55岁以上的职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被存入保健储蓄账户的保险费资金比例也会逐渐提升。
三、投资工具的选择
新加坡允许中央公积金局的会员对个人账户进行投资选择,但根据个人账户下的不同分类账户的用处不同,新加坡政府对每个分类账户的投资工具也做出了不同的限定。1986年,新加坡通过了《中央公积金法(修正案)》,其中规定,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会员可以将普通账户的储蓄资金投资于以下金融产品:定期存款、新加坡政府债券、法定委员会债券、新加坡政府担保的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管理账户、年金、养老保险、投资连接的保险产品、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并且,公积金会员利用普通账户的资金投资于这些产品时,投资比例不受限制。除了这些,会员还可以选择将普通账户的储蓄资金投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以及黄金和黄金相关的衍生产品。但是,考虑到这类投资工具的投资风险较大,为了控制风险,对这类投资工具的投资资金比例有一定限制,投资于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最高比例不能超过普通账户资金的35%,黄金及黄金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普通账户资金的10%。而会员特别账户中的储蓄资金投资在普通账户可运用的投资工具基础上有更为严格的标准。其主要用于投资以下金融产品:新加坡政府债券、法定委员会债券、新加坡政府担保的债券,以及经评级后风险位于后3位的单位信托、定期存款、年金、养老保险以及经选择的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和经选择的交易所上市基金。
此外,新加坡对于投资工具的质量以及提供主体和管理主体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对于定期存款,要求其必须存放于中央公积金理事会指定的银行;对于新加坡政府债券、法定委员会债券、新加坡政府担保债券等债券类金融产品,规定其应通过债券交易商在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买入,且发行人必须是在新加坡成立的公司;对于年金、养老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等保险类金融产品以及单位信托产品,规定其必须是分别经由中央公积金理事会许可的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且保险产品的被保险人只能是中央公积金会员自身,基金管理人运用的资金募集也必须是来自会员自身,所有的投资都要遵循中央公积金理事会的投资指引。
四、投资风险的控制
为了控制中央公积金会员的投资风险,新加坡相关法案规定会员账户上的储蓄资金必须在中央公积金局的投资计划基础上进行投资。其投资计划主要有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新加坡巴士有限公司股票计划、非住宅产业计划和教育计划,会员可以在这四项投资计划中自由选择。但为了防止会员滥用中央公积金结余,法案还规定选择投资以上四种计划后的资金结余99%都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为了保障会员的基本收益,中央公积金局还对公积金会员个人账户基金在公积金局的投资给予名义记账利率,提供2.5%的最低收益担保,即如果会员不做任何主动投资,其交由中央公积金局管理的个人账户储蓄资金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名义记账利率。但根据《中央公积金法》和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如果是对基于会员个人投资选择的其他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则其风险和亏损完全由会员自身承担。为保障公积金账户中的资金储蓄,会员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也不能支取,只能存留于账户中。
除此之外,因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账户的根本目的是为会员提供包括医疗、退休等充足的社会保障,所以中央公积金局对会员账户资金的投资额度也做了一定的限制,以避免投资亏损对基本保障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根据规定,会员不能将可投资账户内的积累资金全部用于投资,普通账户中应至少保留20 000新元,即只有当账户上的资金多于20 000新元时才可以投资;而特殊账户中应至少保留40 000新元,即账户上的资金在40 000新元以上才可以投资。
五、管理模式的设立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采取的是高度集约化运作模式,其参与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主要由中央公积金局、货币管理局、政府投资管理公司和商业保险机构这几个部门进行分工管理和运作。中央公积金局是新加坡法定的中央公积金管理和运营机构,在行政上隶属于新加坡劳工部,并且根据《中央公积金法令》规定,由劳工部制定有关政策并对其进行监督。中央公积金管理局是一个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公积金在行政层面的管理和运作,具体业务包括征收费用、保存记录、支付收益和投资所积累的基金。尽管其具有官方性质,但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公积金管理机构,因为其内部组织结构采取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所以从公积金的汇集、运营、储蓄、结算到支付会员的收益,整个过程都独立于政府财政。
相对于中央公积金局以行政手段对公积金实施统一的管理,货币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资管理公司则是公积金具体投资和运营的执行者,中央公积金局的投资决定都由他们执行。其中货币管理局负责中央公积金对银行存款和新加坡国债的投资管理,而政府投资管理公司则负责把积累的公积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国内住房建设以及一些国外资产中去。这种以专门机构负责具体投资的制度安排,使公积金在运营层面以一个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到资本市场中,更为专业的投资有利于在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在货币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的基础上,商业保险机构作为补充,主要为公积金投资提供年金化的保险产品业务,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养老储蓄市场。
从整体组织结构来看,对于公积金管理,新加坡采取的是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由中央公积金局设立理事会,理事会再下设主席1人和一些具体管理机构。其中理事会共有9个领导成员,对这组成员的构成也有比例限定,政府部门的代表2个,企业雇主和企业职员代表也各有2个,剩余3个人从博士、教授、专家等“中性”人士当中产生。理事会的成员由劳工部部长委任,理事会要对劳工部部长负责。理事会下设的具体管理机构也分别设有总经理1人,其职权是对下面的各副总经理和内务审计部进行管理;而各副总经理则分管成员服务部、团体服务部、雇主服务部、计算机服务部以及财政部和人事处几个具体部门。
参考文献
[1]岳公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公共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8
1997年我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着手建立适合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 具有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特征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制度”) 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养老保险平衡则是养老保险体系运作中的首要关注问题。
然而, 由于我国精算业起步较晚, 目前对养老保险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 即使使用定量的方法也往往直接将灰色预测、回归分析等数量方法和模型套入养老保险实务中进行测算, 往往忽略了生存概率、收入情况、保险替代率、覆盖率等因素对养老保险平衡分析的影响, 难以得出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结论。本文将以养老保险精算原理为基础, 建立科学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 综合分析各影响因子, 研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衡问题, 从精算学角度, 对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基本养老保险平衡模型构建
借鉴周渭兵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文中对基本养老保险平衡的精算模型构建如下:
假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目标区间取n年, 职工开始就业年龄用a表示, 职工退休年龄用b表示 (假定男女职工开始就业年龄和退休年龄相同) , 职工死亡极限年龄用ω表示。用c表示缴费率, k表示养老金年调整率, Ti表示养老金替代率表示第1年a岁职工的平均工资表示第1年a岁职工的平均养老保险金, g1表示个人因素导致的工资增长率, g2表示社会因素导致的工资增长率, lx, s表示n年目标期间内第s年初x岁职工人数, Is为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Es为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首先分析第一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情况:
当I=1时, 有
所以
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Is为:
再看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部分:第一年x岁职工在其退休时的养老金为则:
第s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Es为:
在我国现行部分基金制的养老金模式下,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即利用养老保险缴费前期的收入盈余抵补后期的支出赤字, 这样, 部分基金制下的养老保险平衡也就意味着目标期末时社会养老保险总收入和总支出相等。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平衡Bs可表示为:Bs=Is-Es
三、基本养老保险平衡模型实证分析
1. 基本养老保险平衡精算模型的参数设定。
根据以上测算公式, 我们需要对未来相关经济变量做出假设, 然后根据精算模型进行测算。 (1) 测算期间:考虑到我国正处于迅速城市化和养老保险扩面过程中, 外界环境变化大, 测算期间不宜太长, 所以本文测算期间为2008年到2020年。 (2) 参保年龄和退休年龄:本文在测算过程中假定职工参保年龄为21岁, 男、女性的退休年龄统一为58岁, 参保人口的最大存活年龄为100岁。 (3) 2008~2020年人口预测:本文根据200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2000—2003的生命表对人口进行预测。其中出生率假定为1.21% (参考2008中国统计年鉴) , 男女比例为1.15:1。 (4) 缴费工资按照《关于统一2008年度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和缴费金额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设定为2325元。 (5) 缴费比例依据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规定设定为33%, 为计算方便假设其保持不变。 (6) 设个人因素引起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g1=1%, 社会因素引起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g2=7.5%。 (7) 本文假定个体替代率为Ti=80%, 养老金年调整率为ki=4.5%。
2. 基本养老保险平衡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已建立的平衡模型, 在对参数进行假设的基础上, 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衡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测算结果如下:
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缴费率:缴费率的高低取决于缴费者的承受能力。缴费率低, 缴费者负担轻, 有利于企业自身积累;反之亦然。因此, 在确定缴费率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目前, 一般认为, 社会保险多项统筹费率的极限为30%, 其中养老保险项目统筹费率约为22%~24%。 (2) 征缴率:在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水平的因素中, 征缴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征缴率高, 养老金的收入增加, 反之, 收入降低。 (3) 替代水平:替代率高, 养老金支出数额就大;替代率低, 养老金支出数额就小, 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就容易实现。发达国家的替代率水平一般只有退休前工资的40%~50%, 我国现在替代率水平偏高, 可以考虑适当降低。 (4) 老年抚养比:养老抚养比小, 社会养老负担就轻;抚养比大, 社会养老负担重。老年抚养比的大小关系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5) 就业年龄:就业年龄低, 在职职工养老金缴费者人数多, 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就越多。一般来说, 职工的就业年龄是比较稳定的, 就业年龄的降低很困难。一是因为受学校教育年限的限制, 就业年龄不可能太早;二是受法定就业年龄的限制, 就业年龄必须在16岁以上。 (6) 退休年龄:退休年龄提高, 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多, 退休职工人数减少, 老年抚养比降低, 社会养老负担减轻, 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就容易实现。 (7) 年龄构成:当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时, 全部职工中退休人数所占比例增加, 老年抚养比增大, 社会养老负担增加。 (8) 工资增长率:工资增长率越高, 缴费工资基数越大, 养老保险金缴费收入的增长就越快, 同时退休时养老金待遇标准就越高, 因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也越快。一般来说, 工资增长时, 全体在职职工的工资都应相应增长, 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也会相应增长, 但社会因素导致的工资增长率增加有助于缩小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 (9) 养老金增值率:养老金增值率越高, 养老金增值速度就越快, 能够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更多的增值收入。
通过测算可以看出, 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运作模式,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入不敷出”局面将愈演愈烈, 随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加剧, 预计201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缺口将达到-263450万元, 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到-1104880万元!日积月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债务犹如一座高楼摇摇欲坠, 随时都可能威胁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建立较晚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 比如:高替代率、高赡养率造成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偏重;养老保险体制转轨带来沉重的转轨成本等。另外, 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退休年龄早、欠发达的金融市场下养老保险投资收益率低等问题, 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冲击, 使得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平衡问题日益严峻。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望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推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平衡的实现。
1. 适当提高退休年龄, 为基金支出节流。
现行退休年龄还是目前高赡养率、高缴费率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业人口数开始递减, 若继续维持现行的退休年龄将会给养老保险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根据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选择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法将会很好的减轻养老金支付危机, 目前大多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已经由60岁左右, 计划逐渐延长至65岁或67岁。考虑到我国的现行退休体制和就业压力, 建议设立专项失业保障基金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 可采取分地区、分阶段、先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方法, 逐步推进。
2. 加快工资制度改革, 为基金收入开源。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尚处在较低的水平, 而这种缴费工资低局面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加快工资制度改革, 增加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势在必行。建议加快工资货币化进程, 同时对工资外收入实行规范化劳动收入货币化, 推行合理的、科学的年薪制和“计时计件”工资制薪酬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费基。
3. 拓展基金投资渠道, 提高基金收益。
根据2001年前的政策规定,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 而不能用于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实业和不动产, 更不能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即使2001年起规定社保基金可投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但2003年投资股票的比例仅5.1% (见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 。投资渠道的单一, 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益低的局面。我国的投资环境同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比较起来, 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处于保值增值的考虑限制养老保险的投资领域是有道理的, 但必须看到, 我国已具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通过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的投资, 才能凭借经济的快速增长, 提高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 增加基金收入, 缓解收不抵支的矛盾, 从而降低缴费率。
4. 合理消化转制成本, 减少基金支付压力。
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是指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 低工资制度使得职工没有个人积累, 本应用于职工个人养老积累的部分被强制性地用在了国家建设上的份额。我国从1986年开始建立劳动用工合同制、1993年确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其制度、2000年为世纪交替年, 根据有关测算, 中国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在这四个时点分别为2020亿元、11085亿元、35686亿元和50354亿元。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历史债务一旦爆发几乎会将养老保险基金压垮。
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楚, 养老保险的支付有其特殊性, 不需要一次性清偿, 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年偿还, 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筹资的压力, 很好的解决历史债务的清偿问题。建议建立科学的债务清偿体系, 以中央政府负责为主, 地方政府负责为辅, 由中央政府出面作担保, 同时通过中央财政集中专项资金补贴地方财政的该部分清偿支出, 根据当地所负担的历史债务的份额以及所涉及的退休者年龄状况和当地财力情况, 由各级地方政府决定是一次性偿还是分批偿还, 利用的政府诚信, 使居民作为债权人的权利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渭兵.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3].彭浩然, 陈华, 展凯.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变化趋势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6)
[4].曾宪奎.印度工资的高增长实现国强民富[J].经济研究, 2008 (6)
[5].王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精算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
[7].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 2001 (1)
[8].何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报告[J].社会保障制度, 2001 (3)
[9].吴世农, 韦绍本.上海股票市场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 1998 (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9
(一)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受到法律保护和监督, 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挤占的现象非常严重, 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二) 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
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投保率比较高, 但是同时对参保人员要求的缴费率也很高。自1999年开始, 我国对城镇职工和机关人员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投保, 并且在之后的每年都在逐渐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投保人员需要缴纳的投保费用一般在个人工资收入的20%以下, 但是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险当中参保人员缴纳的费用一般都在规定费用以上, 甚至有些人的费用比规定费用超出很多, 对于企业来说, 这么高的缴纳费用肯定是难以承担, 对于个人来说, 又会导致收支不平衡, 因此, 导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转制成本导致的隐性债务
我国在很久之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将企业职工中个人的工资预留出一部分暂时不发放, 将预留的那部分工资用作企业中员工的社会养老基金, 另外一部分由企业保管, 当员工退休之后, 企业再按月给予其当做退休金, 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这种性质的转变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的转制成本问题。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体制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基本是由职工自身在企业预留的工资缴纳的, 但是随着体制发生变化, 养老保险金开始由政府负责, 并且基本没有职工的预留基金了, 因此给政府形成了一笔隐性债务。
(四) 投资渠道狭小, 投资收益率较低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企业为了保证职工社会养老基金的安全, 一般会把职工基金存放入银行或者投资于国债, 这样能够给养老保险基金上一把锁。就投资效益来说, 资本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带来的效益是最高的, 但我国的多元化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所以法律明确规定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投入到资本市场中, 限制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从而使得投资效益不高。
二、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管理
任何资金投入和基金的使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社会养老基金关乎养老体制的实行, 关乎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更应该对其实行规范化管理。政府要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制度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约束, 企业员工可以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来投资更加广泛的项目, 或者经由政府担保将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 实现最低保障的收益。
(二)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能够使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保养老保险, 对自身的未来提供一定的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的养老保险意识, 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以此扩大养老保险规模。企业要督促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并且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给相关部门检查, 以此增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真实性, 从根本上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三) 在转制过程中对隐性债务的产生问题进行较好的处理
虽然新的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对传统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政府还是可以运用一系列措施将隐性债务进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有资产越来越多, 政府可以将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出卖, 然后将出卖所得用于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 但是在处理过程中还是会有新问题的产生, 因为国家在处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 没有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明确的分类, 导致政府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管理形式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点, 若统筹账户发生支出困难的情况, 则政府会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弥补其中的不足, 进而导致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所以这时还是需要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来补偿个人账户的亏空。
(四) 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更广阔的领域
一些西方国家会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多元化投资, 我国其实也可以借鉴这种投资的方式, 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额度。企业可以将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统一投入到一个社会风险较小的公司, 在投保过程中, 若发现投资的公司效益过小, 则可以将基金进行转移, 将基金转移到一个效益更大的公司, 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更加广阔, 不仅能够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还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社会养老保险是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 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国家要完善和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监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态, 以保障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基金入市可行性分析 篇10
而由于投保人的目的是通过保险公司所提供的承包服务获得收益,而不是希望得到很高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要先于其收益性,保险资金能否直接进入股市关键要看股市本身的成熟度以及能否有效的分散风险。
一、股票市场现状
(1) 机构投资者的进入。
据WIND统计,包括基金、券商、券商理财产品、QFII、保险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六路机构投资者,共持有中小板公司流通股份23.57亿股,占这些中小板公司已流通82.58亿股股份的28.54%,合计持有的中小板公司股票市值为668.73亿元,占1712.18亿元流通市值的比例为39.06%。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资本比例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专业化机构队伍,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 投资者日趋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成立初期,许多投资者的理念并不成熟,投机心理很重,表现为股票涨了就跟着买进,亏了则不知所措。随着证券市场的成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日趋理性,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卖盈持亏,表明投资者保持利润意愿明显并能正确对待股市下跌。尤其是经历了5.30以后, 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业绩的结构、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同行业比较的相对水平等等,从报表的背后去检验上市公司的股价和挖掘机会。
(3) 监管机构的日益完善。
07年以来, 中国证监会通过制订或修订一系列行政法规,如《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和《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此来进一步加大对A股市场的监管力度。这表明监管者在积极查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同时,还试图借鉴发达国家对内幕交易的认定与惩治经验,通过制定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认定标准,强化对内幕交易的调查、认定与处罚力度。“以法治市”有助于防止股市的潜在风险, 促进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4) 股指期货的影响。
股指期货推出在即, 这是证券市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变革.证券组合虽然可以有效的化解股票市场的非系统风险, 而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对冲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通过股指期货提供的套利机会, 对股票现货和期货指数进行买卖, 来保证现货和期货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股指期货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很多新选择,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指数套利,或者进行投机交易,对于基金来说,可以规避风险并进行适当的套利, 有助于证券市场快速发展.
二、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相关性分析
保险资金能否直接进入股票市场,最主要的是看能否有效的分散风险,而我国保险基金的运用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因此下面对国债和上证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图一为上证指数和国债指数的半年期指数,国债指数对应左侧坐标轴数值,上证指数对应右侧坐标轴数值。以半年期数据进行考察,粗略表明了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四年半内两个指数的走势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走势并无趋同趋势。
图二进一步对四年半期取日数据,以每月为期限,对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两指数每月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两指数相关系数在(-1, 1)区间随机波动,无明显相关性。而国债收益率为我国的基准利率,这说明将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可以分散投资于国债及银行存款的过于集中的利率风险。
三、入市效应
对于各类基金来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给它们更多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因为两者之间各有所长, 基金在把握市场机会等方面更有优势一些, 而保险机构则善于规避风险、对各类投资品种之间的微小差异进行精算。基金和保险机构能够在证券市场中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
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保险公司更注重规避风险,因此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于市场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用增加多少资金供给来衡量, 就短期而言, 其更多地表现为对市场预期的改变。如果市场把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视作一个积极的信号, 那么可能会带动其他投资者进场, 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各类金融主体相互渗透不断融通的背景下,其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一方面保险公司要想改变现在利润少,甚至业务亏损的经营状态,迫切需要寻找投资渠道,增加其收益,以弥补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亏损局面,而股票市场是一条比较便捷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进行统一运作,将极大增进机构投资的比重,从而稳定大盘起到理性投资的目的。当然这需要专业团队来操作,保险公司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来直接运作保险资金。因为九十年代上半叶保险公司曾经有过较为成功的股市运作经验,另外可以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防止资金失控。
参考文献
[1]、乐嘉春, 以法治市, 股市监管思路明晰, 上海证券报
[2]、张洪涛,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 中人民大学出版社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11
摘 要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本文在对CPPI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用上证180指数作为风险资产投资目标,模拟进行CPPI的投资,通过变动乘数和报低价值,进行投资绩效的比较,并与买入并持有策略比较。
关键词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 乘数 价值底线
一、引言
风险收益对应论认为:风险(以最小的风险)收益(创造最大的收益)对应论是投资管理的核心。为了实行风险收益对应管理,客观上要求投资管理人着力发展较低风险但却能获取较高收益的业务品种,使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业务或者金融投资成为投资管理人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基础。
在理论上,资产组合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采用组合管理理论,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分散;另一类是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无法依靠组合管理来分散,而需要通过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来消除。运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可保障投资组合之价值在一定额度内不受侵蚀,并消弭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以规避下方风险,并参与股市增值利益,但是该保险是以放弃部分向上捕获率为代价的。
二、CPPI策略概述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由Fisher Black 和 Robert Jones 在1987年提出的。CPPI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让投资者根据个人对收益的要求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参数,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组合比例,保证无风险资产的损失额不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原理可以用下列模型加以说明:
假设t时点的风险资产价值为: ,此处, =应投资于主动性资产的仓位,即风险暴漏;m=乘数,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通常m大于1; =资产总额; =要保额度,即价值底线; =缓冲垫。
在运用CPPI策略时,首先在投资期初,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的承担能力,设定最低要保额度 ,并决定乘数m的大小。其中,m一经确定便不再更改,而要保额度 在 基础上以固定无风险利率增长,即 ,t为该时点距离投资期初的天数。由上述公式决定了主动性资产部位后,其与总资产的差额便是应配置在无风险资产的部位。随着时间推移,总资产价值发生变化,需要对主动性资产和保留性资产进行动态调整。在整个保险期内任何时刻,CPPI策略通过动态资产调整,确保总资产不跌破要保额度 ,从而实现保险目标。
在CPPI策略中,乘数和要保额度的选择是关系到策略表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投资管理人判断力和洞察力的关键。
三、CPPI的应用
(一)参数选取
价值底线的选取,即将所保证的本金总额(即资产总值)按无风险收益率与投资期限的长度进行折现而得出。为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可以适当提高价值底线,但此时却牺牲了一定的随股市上涨能力。这里分别取价值底线为初始投资额度的100%和90%。
乘数的选取,即乘数必须大于1。乘数越小,投资组合价值在来不及做出调整的情况下跌破价值底线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在市场低迷时适当降低乘数可以有效提高投资安全性,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大乘数以更好地获利。本文在这里为了比较,分别取m为3和6。
资产调整方法的选取。理论上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要达到完美的效果,应采取连续调整的方法,但在实务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选择调整方法时,应避免过于频繁的交易以控制交易成本,同时也要注意保险的能力。比较适宜的调整方法有:每周调整,股价指数波动幅度达到一定程度(如3%或5%)时调整。本文在这里选择每周调整资产组合。
(二)操作过程的假设
为简便起见,在模拟的投资操作过程中,遵循以下假设:
1.所选择的风险资产的价值可由上证180来反映。
2.无风险资产能够稳定地获得无风险收益。
3.所有的股票交易都能顺利完成。
4.不考虑交易费用。
(三)投资期间的选择
理论上,市场指数下跌时,CPPI策略能限制损失;市场指数上扬时,该策略能让投资者分享市场上升所带来的盈利。为了观察实践中能否有这种效果,根据上证180指数的走势,选取2007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分别作为股票上涨和股票下跌的两个时期进行投资操作。这两个时期的无风险利率分别为3.06%和4.14%。
(四)动态调整过程
在以上假设和选定的各种相关参数基础上,根据CPPI策略的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下面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假设最初的总资产为100单位。
以2007年前两期数据,m=3,保险额度为100单位为例。
2007年的无风险收益率r-3.06%,股票买/卖这一栏数据中正数表示买入,负数表示卖出。在第一个调整日期,最初资产 =100;价值底线用公式 确定,其中100为保险额度,T等于最后一个调整日期与第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再依据CPPI策略的风险资产确定公式将资产分为股票( )与无风险资产( )两部分。从第二个调整日开始, ,其中 等于当前调整日期与上一个调整日期之间的日历天数除以365; ; ,其中乘数m=3, ,股票的买/卖= 。在 最后一个调整日期,只计算总资产的值。最后得出在2007-12-28时,总资产价值为130.6个单位。
B&H表示买入并持有策略下的投资成果,在实证研究上,B&H策略通常是拿来与其它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做比较只用。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将B&H策略设计为期初全额购买风险性资产并一直持有至期末,同时将期末时的资产价值与CPPI策略进行比较。
(五)实证分析
1.时期的比较分析。从二个不同时期的绩效比较图可以明显看出,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当行情处在多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好,CPPI策略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尤其是当保险值取90单位,m=6时的绩效可以达到与B&H策略类似的绩效。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B&H策略表现最差,而CPPI策略表现较好,能够将损失锁定在最初制定的范围内,从而都达到了保障最低保险值的目的。
2.最低保险值的比较分析。当市场处于多头时期时,最低保险值为90时的效果要优于最低保险值为100时的效果,当市场处于空头时期时,则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CPPI策略中保险价值越低,期初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越大,这样在同样风险乘数的情况下,风险资产的变动也会越大,当市场处于多头时,就越能捕捉住盈利的机会,而当市场处在空头时期时,遭受的损失也越大。相反,当最低保险值取值较高时,风险资产的变动额相对少,故总体绩效表现就相对稳定。
3.乘数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风险乘数的表现,可以看出不同的风险乘数表现出“一边倒”的迹象,即当市场处于多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好;当市场处于空头行情时,风险乘数越高,CPPI策略绩效表现就越差。这主要是因为,风险乘数越高,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数额即变动额越大,与最低保险值的道理一样,在多头时盈利增加,在空头市损失加大。
参考文献:
[1] 王铁峰.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经濟科学出版社.2003.11.
[2] 陈伟忠.组合投资与投资基金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3] 袁建文.投资组合保险及其策略.广东商学院学报.1999.2.
[4] 程兵,魏先华.投资组合保险CPPI策略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2005.6.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 篇12
一、研究综述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研究, 理论界主要有三种研究方向, 一是从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入手, 研究解决对策。[2]二是建立基金缺口模型, 进行量化分析, 从而从精算技术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3]三是对某一解决对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4]本文将利用精算技术建立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模型, 测算出2012年~2030年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并着重对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是否能够化解缺口进行分析。
二、建立模型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但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行之初就采取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所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更多的是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成本。因此, 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分析只考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按照相关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分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部分。[5]目前, 很多研究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统一起来考虑基金缺口的问题, 这样就模糊了个人账户做实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分别考虑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的基金缺口。
1. 统筹账户基金缺口测算模型
统筹账户收入包括:企业根据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如果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 或者不能明确工资总额的企业, 则按照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作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统筹账户的支出包括:职工离退休后, 其基本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支付, 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足列支或没有个人账户储存额的, 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补贴等, 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正常调整机制增加的基本养老金, 按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占基本养老金的比例, 分别从个人账户储存余额和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因为个人账户领取金额不足的下一部分将在个人账户基金缺口测算模型中详细解释。故在此, 为了分析简便, 仅考虑基础养老金支出。根据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 (办字[2006]77号) , 基础养老金= (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额+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额) ÷2×缴费年限 (含视同缴费年限, 下同) ×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为了简便起见, 我们假设t年所有统筹账户支出=t年参保人员退休职工人数×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参保人员平均缴费年限×1%
另外, 本文假设t年所有统筹账户收入=t年职工工资总额×20%× (t年参保人数/城镇人口数)
那么, t年统筹账户基金缺口
以2010年为例, 根据2010年河北经济年鉴, 当年参保职工lt-lt, r=728.94万人, 参保离退休人员达lt, r=259.5万人;万元, 平均缴费年限按照规定, 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方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假设20岁参保, 到60岁退休时最长缴费年限为40年, 考虑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 我们假设2010年平均缴费年限为20年, 以后每年涨1年, 直到2030年达到40年。
根据河北经济年鉴, 职工平均工资从1990年到2009年20年间年增长率为14%, 职工工资总额同期平均增长率为12%, 我们假设未来20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仍保持14%, 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保持12%。
对于参保职工的预测, 我们按照河北省总人口2000年至2009年0.53%的年平均增长率, 城镇人口比例线性增长至2030年达到60% (国际化城市水平) , 参保职工人数占城镇人口数比例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退休人数占参保职工人数比例每年增长0.2个百分点, 从而可以得到2011年到2030年缴费职工和退休职工人数的预测值。
代入公式后, 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30年各年的统筹基金收支缺口。
按照5%的折现率计算, 2010-2030年间统筹基金缺口现值高达2.37万亿元。降低统筹账户基金缺口的一个有效办法为有三种, 一是扩大参保面, 即提高lt/TLt的值;二是提高缴费率即把20%提高到20%以上;三是降低养老金替代率, 即将1%降低到1%以下。根据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后两种措施都不现实, 且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参保面。
2. 个人账户基金缺口
根据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 (办字[2006]77号) ,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额=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缴费额=职工本人上个月实发工资的8%。但是, 需注意的是如果个人缴费基数小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 则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如果个人缴费基数大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则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洛正清、陆安 (2010) 根据国发[2005]38号文, 为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建立了精算模型, 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 记缺口在领取人退休之年的现值为Q, 则
为年给付12次的延期n年的x岁终身生存年金的精算现值。记计发月数为N, 退休年龄为x, 个人账户退休之年的积累额为Gx。
按照现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3.5%来算, N的临界值为349.323, 与现行计发月数比较, 无论什么年龄退休, 都存在额外收益, 即无论什么年龄退休, 个人账户都存在基金缺口。
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 (2000—2003) 养老金业务女表 (CL4) , 当x=40, i=3.5%时, Q=0.1682G
对退休年龄从40到70岁, 利率i分别为3.5%和5%时, 个人账户基金缺口Q/G的数值进行测算, 得到图1
从图可以看出, 一是个人账户基金缺口随退休年龄的上升而增加, 二是随着退休年龄的上升基金缺口对折现率i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洛正清、陆安 (2010) 认为对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影响因素有: (1) 继承性; (2) 计发月数; (3) 利率。但笔者认为:第一, 可继承性并不是形成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影响因素, 因为商业年金也有可继承余额类的产品, 只要在制度设计时将可继承性考虑在内, 来确定缴费率、月计发金额等因素是可以避免缺口的。第二, 对于计发月数, 如果我们设计制度时, 令N=1/ (1-v1/12) , 那么基金缺口也可以为零。第三, 从上表和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利率的上升, 基金缺口下降较为明显。但随着退休年龄的上升, 基金缺口下降的幅度也在下降。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对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分析, 本文对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有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1.努力扩大参保面, [6]统筹账户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 扩大参保面有利于增加统筹账户缴费收入, 对于抵减当年统筹账户基金支出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2.科学的确定计发月数, 充分利用精算技术确定计发月数, 以降低个人账户基金缺口;或者利用缴费确定型年金 (DC) 技术, 根据个人账户的收入水平来以收定支。
3.提高利率水平。拓宽投资渠道,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投资利率, 有利于缩减个人账户基金缺口。比如按照美国401k计划, 经参保人同意以后, 可以将个人账户基金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股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过去十年的投资收益率也证实了, 扩大投资渠道确实可以提高收益率。
除了以上三种技术上的措施以外, 为了有效应对统筹账户基金未来几十年的巨大缺口, 财政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防止基金缺口累积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个人账户做实的可实现性, 甚至于形成财政无法负担的局面。
摘要: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日益增大, 已经关系到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为此运用精算技术对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分别进行了测算,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削减基金缺口的政策建议:一是扩大参保面;二是修订计发月数;三是提高利率水平;四是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养老金要做大, 更要诉诸公平[N].南方都市报, 2011, (12) .
[2]梅琼, 迟文铁.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 2010, (09) .
[3]高建伟, 丁克诠.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6, 15 (1) .
[4]孙博, 董克用, 唐远志.生育政策调整对基本养老金缺口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1, (2) .
[5]郑功成, 尽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J].经济纵横, 2010, (9)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推荐阅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8-29
养老保险基金05-09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10-31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10-30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11-18
城乡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百度)06-09
社保局养老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报告07-19
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分析08-29
养老保险风险分析报告11-05
保险资金投资意义分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