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2024-09-30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通用10篇)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1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愈演愈烈。因此,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 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和谐社会和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部分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等三种主流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各自的利弊分析, 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与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现状,策略

一、引言

联合国有关测算数据显示, 我国老龄化系数将从2000年的10.1%上升到2050年的29.98%, 我国的老人赡养率 (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岁至64岁人口之比) 将从1997年的11%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而根据我国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人将从2000年的1.3亿增长到2030年的3.57亿和2050年的4.5亿,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从2000年的10.26%上升到2030年的23.25%和2050年的28.19%。另一方面根据我国2008年全国人普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我国总人口数已达132802万人,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0956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8.3%, 老年抚养比为11.3%, 这也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 我国老龄化问题以及老龄化社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长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加以深入分析与研究, 其中如何选择成功地选择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来有效解决老龄人口赡养的资金来源问题, 无疑最为紧迫。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深入分析与正确的选择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现状分析

1. 基金的原始积累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突出

资料来源:王利军.论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负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006

自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 长期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正常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索, 统筹养老金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 无法有效地满足统筹养老金需求 (见表1)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把劳动者的大部分工资收入都转移至建设支出,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括了该用于社会保障资金积累的。而在这部分劳动者退休或下岗之后, 他们的养老金支付问题要通过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当前在职并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账户即因此而变成了空账, 但是由于过去并没有相应的养老资金的积累, 从而导致对职工的养老金支付需要和原始积累的缺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 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突出

现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且随着我国老龄化阶段的进一步发展,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10.1%持续上升到2050年的29.98%, 老龄化发展如此迅速的局面意味着在未来20-50年之间政府将而临巨额的养老保险金的支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类社会保障需求水平的提高, 这类隐性的统筹养老金缺口将完全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债务, 这对现阶段己经背上了债务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 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3. 社会覆盖面较窄, 职工参保率低

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广泛覆盖性应该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而在现阶段我国长期二元社会的基本国情下,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已经被人为的扭曲。其主要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主要还是集中于城镇, 而占我国总人口数比重近七成的广大农民, 没有完全被包括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内。第二, 在目前部分积累制这种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下,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只是覆盖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对于民营、外商独资以及中外合资的职工, 私营企业的职工, 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 很多只是名义上被要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但事实上并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者虽参加了养老保险, 但个人并没有缴纳或持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因此就形成了名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高参保率。

三、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不尽合理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筹资主要是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 其中主要还是依赖缴费制, 而这种缴费制形式一旦因缴费不足而无法满足该时期内养老金的支出, 就会导致整个养老保险收支系统的不平衡, 并影响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转。根据权利与义务互为基础的原则, 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但是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积累来源却主要体现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 国家的责任却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和个人缴费在税前列支。从现阶段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退休人数与增长人数 (见表2) 来看, 仅靠企业和个人缴费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有必要对其缴纳的结构进行调整, 政府应该进行积极干预, 承担起应付的转制成本, 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9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来

2. 筹集方式不规范、法律保障不健全, 缴费机制不统一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上主要由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例, 其中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例:上海市规定的统筹比例是25.5%, 北京市、天津市是18%, 河北省是16%, 而浙江省最低为12%。事实上, 这种筹资方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负担差异, 进而阻碍了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这种制度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使得各地区各自为政, 地方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水平差异, 从而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降低了统筹基金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

3. 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结构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多支柱养老保险融资体系是指“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具有较低的财务风险, 本质是利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组合对现收现付部分及积累部分的风险分解, 以使得总的财务风险得以更好地分散。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三个不同层次组成, 而目前该体系结构表现出严重的失衡性, 尤其是企业年金发展的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过于窄小, 年金规模过小。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为1038万人, 占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4.74%, 参保企业为3.3万户, 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191亿元;而截至2009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为1179万人, 占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01%, 参保企业为3.35万户, 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533亿元。尽管企业年金的参加人数和企业以及年金积累额每年都有提高, 但现仅占全国1.8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左右, 与发达国家如丹麦几乎100%、荷兰85%、英国60%等相去甚远, 而且就企业年金规模而言, 与几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年金占目前GDP和退休收入的比重都是最低的。

4. 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统筹层次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多在市级, 有一部分省份还未实现省级统筹。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 这种低层次的统筹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老保险缴费率在各地差别很大, 严重加剧了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并大大削弱到养老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由于各地区的缴费率的差异和缴费负担的不平衡, 又导致各地区间社会平均工资的巨大差异, 这也不仅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极不利于各省区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而基础养老金的一般计发标准又与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各地会由于利益驱动和利益防范的冲突阻碍养老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 一方面在职人员想往退休高待遇的地方流动, 而另一方面, 待遇高的地方又会设立人员流入壁垒以阻止自身变为高老龄化的老年城市。这些都市低水平统筹层次带来的后果, 低费率地区又不愿分担高费率地区的养老负担, 高待遇水平地区也不愿降低待遇水平, 而这样的后果直接阻碍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

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提升策略

1. 建立与完善缴税制模式

缴税制相比于缴费制和储蓄制更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约束效果, 并且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增强资金筹集的刚性, 增加资金来源的社会透明度, 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统筹的层次, 并且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养老保险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问题,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社会养老金筹资方式, 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来源。我国应当借鉴世界各国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验, 从我国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 尽快采取税收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2. 建立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 从养老资金来源到资金的具体筹集, 应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养老保险制度本身需要规范, 政府和财政对养老保险的管理也必须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应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基础,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筹资的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比较健全, 依法筹资, 依法保障。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先大不足, 除了对残疾人、妇女、老年人权益等方面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外, 社会保障的主要领域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至今没有法律。因此, 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势在必行。当前, 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化经济, 它意味着社会保障权益与义务的对等, 所有社会保障筹资的具体操作规范都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因此我国有必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 加紧制定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等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法律,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和监督方面进行立法, 做到有法可依。

3. 进一步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

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的缺陷主要在于“三支柱”之间严重的不合理性, 主要在于第一支柱占据主要地位, 第二支柱发展严重落后以及第三支柱缺乏足够的规范管理。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改革应更加注重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社会参保率, 并确保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进一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支柱的抗风险能力, 夯实第一支柱;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尤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协调管理各机构及明确各机构之间的具体工作职责, 在建立效率优先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水平, 充分管理好第二支柱;加强统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辅相成关系, 逐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计划, 从而规范第三支柱。只有在充分发挥多支柱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多重目标, 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普通存在的多重风险, 发挥更大的灵活性, 更好地适应不同主要目标人群的需要, 增强社保制度的长效机制。

4. 全面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助于有效防范养老统筹基金的支付风险、充分发挥养老基金的互助功能;促进企业缴费基数和费率的统一, 缓解地区、行业以及企业之间费用负担不均的矛盾;最大程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为实现省级统筹地区没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统筹, 各地应按照社会保障信息化全国性标准与规范,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 建立以省为单位的集中式社会保障系统;调整养老保险制度, 遵循保证原有养老金权益的同时体现地方差别, 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设立省级养老金, 统一缴费基数、比例和待遇水平, 同时合理地方性养老金, 体现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2]何樟勇:两种养老保险模式运作的内在机制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3]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宋晓梧:社会保障分析导论[J].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5]王鉴岗: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 2002 (02)

[6]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J].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7]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评析[J].社会保障制度, 2005 (6)

[8]赵耀辉:养老基金制度改革唯一出路是市场[J].中国改革, 2000 (7)

[9]李俊:论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转制成本[J].改革与理论, 2003 (3)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2

摘要:农保基金管理贯穿整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管理收益及支出,而且也会涉及到投资运营。整个过程就是筹集、收支、核算以及监督基金的过程,不仅需要静态化管理,而且要动态实施,使其更加安全,实现保值增值。但是在新农保基金预算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相关制度的开始实行,并没有在管理手段以及方式上有更加完善的措施,导致管理不顺利。对此,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能适应目前的保险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将分析新农保基金预算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预算;衔接;可持续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重要功能

(一)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果

由于我国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上,这也使得新农保基金为社会提供保障。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我国更多的农民需要依靠新农保的愿望更强烈,已经普惠到更多人,而且很多的农民已经领取了养老基金。新农保基金预算应运而生,并实现对制度的完善以及支持,两者相辅相成,更是巩固了制度成果。

(二)促进政府预算体系的完善

预算管理体系中,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因为全口径预算的提出,使其加政府对应的收支,而且在权力配置上更加规范,因为整个体制的完善,更加约束了预算管理。目前在政府预算管理中,为了行使国家收支权力,就会加强管理以及预算社会保险基金,从而管理农保收益以及支出。进一步地实现政府预算体系的完善,正是如此,不仅约束了养老基金,而且对整个预算过程起到监督作用,实现全口径预算,对此实现控制。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营层次低

在我国政策引导下,自己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结合团体补助的方式,这也是目前的新农保模式,是个人机制。目前很多的试点,都是通过行政县里所属的部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的机构在运营上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并没有非常专业的技术能力。导致在运营,新农保基金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县级的政府挪用基金的问题,运行层次低,就不会使其基金集中,更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缺乏规范化管理

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很多都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的,自己制定规定,从而在一系列的操作上就会出现问题。违背了我国的法律程序。如筹集管理以及运行等,由于专业的人才很缺乏,而且没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经办管理体系去遵守,整个的管理透明度降低,目前落后的技术信息系统,导致监督不利。无论是筹集,管理,移交还是发放新农基金,很多的部门依然使用人工完成,没有完善的系统软件。因新农基金工作量大,经办的人员多,所以使其工作效率非常低。

(三)保值增值能力较弱

现阶段,对新农保基金进行投资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国债的购买,以及在银行进行存款的方式。投资途径有优点也有缺点,比较安全,而且降低了风险,但是在,养老保险基金收益上,跟不上国民经济增长率。对此,对于农民来说,在建设完善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当在银行进行存款的利率比较高时,就会投资获得更高回报率。基金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才能应对现如今的体系发展,促进保值增值。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经办体系

很多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养老保险中,只有一套更加完善的管理经办体系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对此不仅涉及到对基金的档案管理以及财务等相关的管理。对此在开户缴费,转接,发放,以及销户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体系的保障,以期相关的人员,在专业上更加完善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从县里到省级的管理模式,拓展到全国进行管理的模式。对此在相关软件利用上,更应该紧跟我国的规划,通过新社保卡的办理实现信息网络建设,以期更加精确化管理基金,加强信息共享,不仅业务、财务、档案以及基金上都要和公安、残联以及民政等增加沟通,共享信息,逐步完善软件的应用,实现四级管理的新模式,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以期受到社会监督。

(二)更加完善地做好相关制度的衔接工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因为地区情况的不同有所差异,而且目前大多的省级管理已经实现了将新型的养老和城镇居民养老合并,并且已经实施。但是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衔接上有待改善。

我国的省级之多,很多地区的差异,目前的养老模式,在很多的模式管理上有着不同,衔接的过程中,面对农民对参加保险的需求增加,应该更加公平化,很多的比较发达的城市衔接工作做的好,因为相关制度完善,执行中又有政策规定的依??,确保了有效进行。目前合并以后更应该加强两者的融合,以此实现城市以及农村的差异化制度的完善,加强农民在保险上的利益,使得预算更加合理化。

(三)逐步拓宽投资渠道

新农保在试点阶段,目前很多的管理政策都不成熟,而且相对来说,其投资范围较小。对此,在投资范围上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应该加强拓宽,以此适应目前的金融市场,逐步实现各个项目之间的比例投资等。目前我国提高了基金监管力度,已经积累了更多养老基金,对此一定的投资运营风险机制要建立,实现统一,也是根据条件而确定,在相关的投资比例上进行调整,对应的盈余以及风险金要提前准备,以应对风险。相关的管理绩效机制要建立,以及投资中面临损失时,有补偿以及担保机制的制度。

综上所述,为了切身保障农村农民在老年阶段可以享受到保障,就要积极地管理新农保的基金,在运营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化的实施,希望更加完善基金管理,真正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3

政府养老金已覆盖了就业人口的96%

政府养老金是美国养老制度的第一道防线,已覆盖了美国就业人口的约96%。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安全法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除特殊情况外,强制覆盖所有有收入的被雇佣者。

政府对劳动者及其雇主按照一定工资比率统一征“社会保障税”,这是美国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种。社保税与其他的政府收支完全分开,单独进入美国联邦政府社会保障署设立的“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后者即是政府发给民众养老金的来源。政府养老金自1935年强制实施之后,美国老年人贫困率从1935年的35%下降为2011年的11%。

目前,美国民众需要将自己工资的4. 2%作为社保税纳入该基金,而雇主则需要缴纳员工工资的6. 2%。自由职业者则需缴纳工资收入的10. 4%。这里的民众包括所有人,上至总统,下至洗碗工。

对于美国人来说,一般至少要缴纳10年的社保税才有资格从政府领取养老金。缴纳的年限越长,退休时拿到的养老保险就越多。而且如果夫妻一方在缴纳满10年的社保税之后去世,在世的亲属有权利领取对方的一部分养老金。

一般来说,最早能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62岁,只不过这时候拿到的钱会打个七折。65岁领取的话大概是打八五折,67岁退休就可以领到全额。

美国不存在“法定退休年龄”

那么,美国人参与政府养老金是否“划算”呢?退休之后领取的养老金是否比自己缴纳的社保税要多呢?

2011年8月,美国社会保障署公布了《2010年社会保障白皮书年度数据统计》。其中算了这样一笔账:假设一个美国人23岁参加工作,一直到67岁退休领取全额政府养老金,去世时78岁(美国人均寿命),其收入按照美国人均年收入4万美元算,那么他一生缴纳的社保税总额约为8万美元,去世之前则可以从政府拿到差不多15万美元的养老金。

2011年美国的贫困线标准是年收入11139美元。而政府每年支付给他的养老金至少为14000美元,即使仅仅依靠养老金生活,也够吃饱穿暖了。如果他很不幸,在他领取养老金一段时间后去世,其家属和子女将有权分别获得其养老金的一部分。

美国某大学教授韦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每月缴纳的政府养老基本不算是太大的负担:“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税率还是比较低的,以4%的税率算下来的话,我每年大概交2000美元,税率不算高,不是太大负担。”

但另一名“80后”美国受访者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伯纳德生于80年代初期,曾是一名中学老师,目前在攻读硕士学位。他觉得社保税虽然不算太多,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尤其是对于目前感受不到养老金好处的年轻人。“再加上最近美国通过奥巴马的医改法案,强制所有人参与医疗保险,年轻人每月的必要支出额必将大大增加。”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相对于中国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退休标准来说,美国并没有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而且美国法律严格保护老年人工作不受歧视。几乎所有的工作,只要雇员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仍然想工作,雇主不能够因为年龄问题辞退员工。因此,实际上美国并不存在类似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说法。

法律只是规定62岁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67岁可以领取全额退休金。而且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延后领取养老金,67岁后每延迟一年领取,每年养老金金额就会增加7%至8%。

401K条款

作为第二大养老支柱的雇主养老金也是美国人退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到老年人收入的40%。在过去20年里,雇主养老金的支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70年代非常流行的“收益确定型”转变为最近20年更普遍的“缴费收益型”。

简单来说,“收益确定型”雇主养老金是指员工与雇主协商一致后,员工退休后可从公司养老基金账户里固定领取的养老金,每月账户金额可由雇主单独或者双方同时缴纳,雇主承担金额管理和再投资保值增值的责任。

在加州某公立大学工作的布莱恩·艾德姆斯选择的是收益确定型的养老金领取模式。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参与的养老金项目是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CalPERS)。这是美国最大的一家退休基金之一,也是华尔街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每个月我自己和加州政府都会往账户里缴费。等我退休时,根据我的服务年限和薪水情况,每月会领取到一笔收入。更好的是,参加这个项目我不需要承受养老账户投资失败的后果,即使失败,加州政府也要负责支付协议规定数额的养老金。”

而在“缴费确定型计划”中,公司不再保证员工退休后每月的收入,只是在缴费过程中,根据员工缴费的比例配套缴费。员工和雇主的缴费将会进入为员工设立的账户里,员工可以对账户资金进行投资,风险自负。

由于雇主养老金比较适合财力雄厚的大公司,因此为了使许多中小企业也能够提供养老金,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中的第401条K款中引进了雇员雇主共同参与的养老金计划。“缴费确定型”政府养老金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并深受欢迎。

401K条款规定,员工和雇主将一定的资金注入到养老金账户中,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几种投资组合以供员工选择,将账户资金进行再投资以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双方存入账户的资金和资金收益都可免税,员工退休后从账户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才开始征税。

美国养老金的第三大支柱个人账户与401K条款相似。只不过资金来源仅仅是个人。民众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放入个人养老账户中,自由选择投资组合。同样,投入的收入和收益是免税的,领取养老金时支付个人所得税。

当然,美国养老金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都是自愿选择,并不具有政府强制性。

而且保障老有所依,并不只能依靠养老金一个办法。

伯纳德告诉本刊记者,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此,可靠的医疗保障系统是养老金制度最重要的一重“防护墙”。“我父亲退休后曾经患过重病,当时一个月进行6次治疗,每次的治疗费用都有数千美元,每月加起来要上万美元。如果仅仅依靠他和我母亲的养老金,那是绝对不够的。但最后我们6次治疗自己一共只负担了300美元,靠的正是有效的医疗保障。”

年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会枯竭?

与此同时,在美国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几十年时间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它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美国政府养老金采取的是大数法则,即越多人参与,养老金的支出就越容易实现。1945年,美国在职人口和退休人员的比例为41. 9:1,即41. 9个工作的人供养一名退休老人。然而到了1999年,随着“婴儿潮”一代的衰老,这个比例已经迅速缩水为3. 1:1。据估算,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进一步缩小到2名在职人口供养1名退休老人。美国政府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40年社会保险养老基金将会枯竭。

不过,接受本刊采访的美国人都认为,情况不会那么悲观。艾德姆斯指出,政府会通过降低最低养老标准、提高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或者向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注入一定政府收入等方式维持养老保险的“第一道防线”。

关于美国养老金制度的第二大诟病是有将企业投资风险转嫁到个人身上的可能性。在企业与个人共同支付的账户中,个人拥有越来越多对账户投资的管理权,但同时也对账户管理的盈亏负有责任。在固定收益计划下,如果公司投资亏损,公司需要负责弥补。而现在,如果个人操作企业养老账户亏损,公司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韦伯教授告诉本刊记者,美国人对养老账户的投资自由其实感情很复杂。当经济运行良好、再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很大时,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良好,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一度高达10. 6%。雇主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进行的投资还能免税,获利丰厚。

然而在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规模高达17. 1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养老金约有3. 3万亿美元无端蒸发,再加上房地产泡沫,美国老年人损失严重。数据表明,此次金融危机中,55岁以上申请破产的人数占到了20%,相较于2001年的8%,明显上升了12%。

因此,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如何传递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吸引足够多的人继续参与养老体系,获得足够的新鲜血液,是当务之急。

河北省社会养老需求分析 篇4

按照联合国的老龄化标准, 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2011年已达到了8.67%, 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是目前政府和社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指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提供各种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 它以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为出发点, 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运行机制和服务制度。而更好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的养老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人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反映在产品需求包括对食物、睡眠、基本的衣着等的需求。根据河北省统计局的数据, 河北省在2011年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33.63%, 城市恩格尔系数33.80%。按照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对生活水平的划分标准, 即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河北省已经进入相对富裕, 目前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是1, 916元, 大多数老年人的退休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的温饱, 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保障等。对应安全的需要上老年人表现为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产品的需求。调查显示, 食品、医疗和营养保健是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方面。出于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医疗和营养保健品正成为老年人的重要需求, 老年消费群体对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67.5%的老年人使用过营养保健产品, 有59%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讲座。2013年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规模早已经突破千亿, 达到1, 012亿元人民币, 近5年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7%。至2012年底, 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 006家, 2012年产值约2, 800多亿元。预计到2015年时, 人均消费达到300元, 市场总容量将突破4, 500亿元。在医疗方面, 如果生病, 会有71.2%的老年人选择专业大医院就医, 有22.1%的老年人就近选择社区医院就医。另外, 有3%的老年人选择民营诊所就医、3.6%的老年人选择药店就医。

对安全感的需要还体现在老年人对于财产的态度上。据河北青年报调查, 53.15%的受访者表示养老还要靠“积蓄”, 81.48%的受访者不考虑“以房养老”, 其主要原因是出于对财产安全的一种考虑。帮助老年人的财产保值增值的理财服务具有很大的市场。

在社交方面的需要, 包括对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 希望得到与其他人相互的关系和照顾。老年人对亲情具有非常强的渴望, 据河北青年报的记者调查发现, 50%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传统的儿女家庭养老模式, 仅26.85%的受访者想去“养老院”, 他们大多表示,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这样养老才符合人伦常情。老年人同样有对友情的需要, 在最近的“广场舞”事件中, 很多老年人对广场舞热衷的原因是源于对社交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自尊和外部尊重。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在河北青年报的调查中, 57.41%受访者不愿和儿女一起生活, 主要原因是出于老年人保持尊重的需要, 不希望被看成儿女的拖累。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很多老年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坚持“活到老, 学到老”, 希望“老有所为”, 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要注重满足精神需求。重视老年人对于尊重和社交的需要, 相对于养老院, 大多数老年人更希望能做到居家养老, 社会养老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 帮助老年人做到“力不能及”, 把“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留给老年人自己做, 使其自尊的心理等到满足。

提供老年人自我提高的途径, 帮助老年人投入到积极健康的娱乐生活中。例如, 深受老年人欢迎的老年大学, 到目前, 河北省共建各级各类老年大学1, 328所, 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提高的场所。另外, 还可以吸引老年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奉献社会, 帮助老年人满足实现自我的需求。

摘要:河北省目前已经属于老龄化社会地区, 老年人口的增加促使政府和社会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本文依据马斯洛需要理论对社会养老需求现状进行分析, 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需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欣, 朱世军, 苗德凯.过半受访者更信赖积蓄养老[N].河北青年报, 2014.7.1.

[2]张祖平, 田军.上海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2.8.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5

(一)运营层次低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个人账户机制,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集中在县级政府下设的机构管理运营,这使得绝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运营集中在不具备相应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的区县一级.由于运营层次低,基金不能形成规模优势,收益不高.而且基金存放在县级,还存在着被地方政府挪用的风险.(二)缺乏规范化管理

新农保基金的经办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缺乏专职农保工作人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及运用都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制化程序执行的,而是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来执行,这就造成了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由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相关工作系统软件,使得新农保基金从收缴、存储、移交到保险金的审核、发放都得使用手工操作,经手人员多,手续庞杂,工作量大,误差率较高.(中国学术期刊网)

(三)保值增值能力较弱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途径主要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尽管这两种方式安全可靠,无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金的损失,但其收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当农民投保的回报率高于银行储蓄的利率时,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中去.针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选择合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对于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从国外情况看,目前流行的社会保险的基金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政府直接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优点在于便于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缺点在于难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以及存在政府挪用的风险.第二,基金会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其特点是个人账户的出资人就是基金会的会员,对基金运作拥有一定的建议权,便于民主管理和监督,缺点在于决策权力过于分散.第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这种基金管理模式以智利为代表,其特点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效率,投资者可在竞争中得到较高的回报和良好的服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根据我国国情,新农保基金不宜采取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以基金管理公司形式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在进行基金管理体制改革时,我们可以借鉴“智利模式”的成功经验,以省为单位建立行政或经济区域性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这些基金公司作为金融法人进入金融市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可以直接或以委托的形式运作基金,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返还给农民,用于农民的养老需求.为此,国家应给予其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和项目优先选择、破产优先偿还等保护性措施,以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体现国家对农民养老的责任和义务.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模式选择

(一)投资方式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传统的投资方式包括银行存款和国家债券投资.银行存款投资优点是安全可靠,无风险;缺点是当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指数时,基金面临贬值,因而这是一种保守的投资方式.为保证基金投资的安全,应规定基金用于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但不把它作为基金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国家债券投资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养老保险运营方式,在国外常常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社保基金投资于公债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国债信誉好,风险小,易于变现.除了上述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外,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投资.1.投资不动产.这种投资方式是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经办机构把社会养老基金用于购买或建造房地产.不动产投资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有较高的收益率,但由于其投资回收期较长,占用资金量很大,流动性差不易变现,因而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随时支付,同时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可以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利影响.2.投资境外市场.这种投资方式一是可以扩大养老金的投资范围,调整其资产结构,促使养老金投资多元化;二是可以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不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较弱时,将这些资产纳入一个投资组合,可在保持平均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3.投资实业.是指基金经办机构通过自主将基金用于兴办经济实体,或通过参股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风险型的投资.这种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报酬率,基金直接进入生产流通领域,需要进行专门评估降低投资风险以保障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来说风险小、周期短、效益显著的领域进行实业投资,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利润并收回本金.4.发放委托贷款.在我国禁止银行以外的机构直接发放贷款,经办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从而获取一定的收益.对发放的贷款的对象和用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自主选择.5.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这也为养老保险基金开拓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二)投资组合模式

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取得的较好收益和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与其投资组合的下述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加大股票在投资组合中占有的比例;二是坚持多元化投资与分散化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我国来说,基金投资组合的发展方向是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同时允许农村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农村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中,既要包括国债、银行存款等稳定的品种,也要包括股票、基金、政府或公司债券等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由于各类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各异,因此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参考文献: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6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问题的第一层面, 也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则是社会保障机制重中之重的内容。养老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最现实问题,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逐步加剧和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情况浮出水面, “未富先老”给中国养老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 近年来,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了相当的规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从199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6310亿元, 每年递增在20%以上。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因此倍受民众的关注。

二、研究现状和现实问题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到2012年, 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不可少。”因此, 社会养老保险绩效审计要建立一套具有理论依据和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然而, 我国审计机关目前对养老保险审计仍然采用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思路, 重点审计有关缴费单位和个人是否按时缴费、历年欠费的缴纳情况、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存在违规挤占挪用情况、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是否及时到位等情况, 而没有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系统地研究问题, 维护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 提高养老保险绩效审计的效率与完整,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因此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值得深入研究。基于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空缺, 本文将政府绩效审计和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引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领域。并就理论界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养老保险基金绩效评价思路。

从养老保险目前绩效审计的目标来看, 可以总括为“在确保养老保险项目实施合规性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保险的高效和使养老金发放达到全覆盖的效果, 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施控制”。目前的研究为两个方向。

(一) 根据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按照取值基础不同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等四个类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宋生良和朱英梅, 2007) 。

(二) 将政府绩效审计引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领域, 并就理论界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理论框架和养老保险基金绩效评价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 (吴叶青, 2010) 。

但从研究理论来看, 尚未建立起一套针对养老保险各个关键环节的完善绩效评价方案, 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潜在风险等情况没有能够有效的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因此, 笔者针对目前紧需解决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特点, 利用平衡计分卡原理对养老保险绩效放评价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理论分析

绩效审计是对照统一标准, 按照一定程序, 采用特定方法, 通过定量和定性多角度对比分析, 对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益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对养老保险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尺度, 是评价养老保险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依据, 同时也是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 在设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多元化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合规与效益为主线, 兼顾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短期与长期指标、结果与业务指标等, 实现对养老金保险绩效的全面考核。

(二) 系统性原则。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考量筛选评价指标, 都要从大局出发, 以绩效评价的目标来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加以系统化, 有利于促进规范养老金保险基金的全过程, 有利于被考评者自觉从指标约束的各层次实施政策, 有利于考评者全方位考查基金实施效果。

要贯彻这两条原则, 则需要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工具, 以平衡计分卡作为基本的框架, 可以促使将养老金实施效果体现在财务、社会 (市场) 、内部管理、学习这四个维度上, 综合出财务结果与非财务结果、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协调。

四、指标体系的设计

设计评价指标, 应当是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结合的双重评价, 也应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的整体, 对于经济效益的评价, 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而对于社会效益, 则倾向于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遵循的原则, 在设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 笔者以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框架的考评体系, 预期目标尽可能按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标准”进行确定, 主要在以下四个维度进一步设置关键绩效指标。

财务方面:可以将经济性指标嵌入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评价中, 来反映基金财务运作的状况, 主要是包括基金获得经济性、基金使用经济性、基金管理经济性。获得经济性是指是否能以最小成本收取基金, 包括的指标有资金拨付率、管理费用率等。使用经济性是指能否以较低成本完成或实现基金有效管理, 考核指标有投资收益率等。管理经济性是指能否以总支出最小化的理财观念来管理基金资源, 包括管理费用节约率等。三者均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衡量基金资金管理的绩效情况。

社会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绩效的好与坏能在社会反应上显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效率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来约束、激励和考评基金管理部门的行为。效率性指标主要反映基金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 通过计划执行效率性和实际执行效率性两方面进行评判。效果性原则指标主要是考察基金管理系统的运作是否健全、机制方面能否保障运作的正常开展。

内部环境方面: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内部环境的考评实际上是对基金管理及每个流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的过程评价和公平效果的评价。指标考评上有养老金执行性和养老金保障性等两方面, 其中养老金保障性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考评。

学习与成长方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员往往是关键到基金收支、管理、投资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是工作质量好坏的关键资源, 这也直接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既定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在这个维度, 可以选择服务满意度、人员培训达标率等指标来考评薪酬制度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效果。

具体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7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截至2013年12月现有户籍人口11, 877, 464人, 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2, 355, 823人, 占总人口的19.8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末, 成都市将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 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目前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作为养老格局中“托底和支撑”角色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政府应以何种方式, 针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哪些关键环节进行投入和协调?为了了解这些问题, 对今后政策制定和企业布局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五城区 (成华区、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 、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为3个层次进行:一是针对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 共回收问卷1, 110份。二是针对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调查其对养老院、老年公寓服务内容及条件的需求, 共回收问卷227份。三是对8家私立和公立养老机构、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以及249名社区和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 调查对象对养老服务与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情况。

在对1, 110名老人的调查中, 其平均年龄为75.99±9.70岁。表1显示, 老年人对身、心、社会三方面养老服务需求最迫切性的是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分别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对于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 从整体来看, 居于前四位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分别是定期体检、生病时的护理、生活照料及健康咨询, 其比例分别为44.7%、46.4%、34.6%、32.4% (见图1) 。对其他社会化服务的开放性问题分析结果显示, 有2名老年人希望提高护工的服务质量及加强护工的管理。

(二) 老年人对机构养老 (养老院和老年公寓) 服务及条件的需求情况。

1.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原因及费用。

在227名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群中, 选择养老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自己喜欢 (43.3%) , 减轻子女负担 (31.3%) , 子女意愿 (12.0%) , 其它原因 (13.4%) 。在选择养老院费用上, 58.3%的老年人选择1, 500~2,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 27.8%的老年人选择2, 500~3,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81.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10万以下的入门费用, 16.8%的老年人可以承受10~20万的入门费用。

2.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考虑的因素及担心的问题。

通过对数据进行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 从表2可见,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养老院的医疗救护设施情况, 其次是养老院的环境;对精神层面上的人文关怀需求几乎与健康餐饮的需求同等重要。而表3数据显示,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而心理关怀、费用过高和软硬件等问题, 排在其后。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3. 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问卷分别从选择老年公寓时关心的因素、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关心的周边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数据显示, 在所调查的人群中, 58.3%老年人对自助性老年公寓有较高的兴趣, 而且50.0%老年人偏爱21~30平米面积的房间。养老公寓的环境绿化、服务态度、配套设施、物业管理、价位及交通位置是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时较为关心的因素。其中, 最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是:保健中心紧急呼叫、营养餐厅、医保定点 (见表4) 。这与对养老院的关注项目几乎一致。在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上, 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健身步道、多功能活动厅、太极广场、室外健身设施。最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依次是:紧急救护、定期体检、文化娱乐活动 (见表5) 。而对周边环境需求排名前三位的是:具有医院、公交车站和老人用品店 (见表6) 。

(三)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组织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是目前各种养老类型中实施最多的两种模式。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如老年食堂、老年人日托中心等形式, 但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里或社区。机构养老则是在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等机构中养老。为了解其管理现状、从业人员现状及需求, 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此次调查分别在这2个模式的群体中进行。选取了8家机构养老, 其中公立5家, 私立3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其中公立4家, 私立3家;249名社区和机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 机构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机构养老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机构养老服务中, 公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都普遍高于私立, 而且入住率也偏高, 尤其是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处于紧张和缺乏状态。在人员配置上, 后勤人员资源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5家缺乏资金, 而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2) 机构养老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8家机构养老中, 只有一所公立医院和1所私立医院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其中, 公立医院的管理较为成熟, 已根据护士资格证、学历、职称、年龄进行了分层管理和分配工作。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医生。而希望的培训形式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2.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资源的配备情况参差不齐。部分社区则反映资源很匮乏。所调查的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普遍缺乏资金, 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认为第三方监管较为到位, 监管方式和内容较为齐备。

(2) 所在片区养老形式的需求及养老服务迫切性认识。不同片区对养老形式的主要需求有所不同。其中,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最主要的需求。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主流需求。而养老服务迫切性上, 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是主要的需求形式。

(3) 社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7家社区养老机构中, 只有3家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仍处于起步状态。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社工人员。而希望的培训形式是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社区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3.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养老从业人员中, 社区养老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为42.81±14.590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14.66±13.188;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62±14.886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4.98±6.204。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无论在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从业者中, 女性所占比重大于男性, 分别为71.6%和76.9%。两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性别及文化程度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从业人员担任的工作构成具有较大差异, 社区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从业人员中, 生活护理员均占主要比重 (社区养老生活护理员占40.3%, 机构养老服务的生活护理员占49.5%) 。社区养老从业人员中后勤人员较多, 占29.9%, 机构养老服务的后勤人员仅为5.5%。而机构养老中护士较多, 占19.2% (分配不均衡, 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中护士数量较多, 其他机构养老的护士普遍较为缺乏) , 社区养老中护士仅为6%。

三、讨论及建议

(一) 成都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供需关系不平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普遍需求是医疗健康问题, 而在选择和考虑机构养老时,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 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医疗健康问题, 其包括医疗救护设施情况、是否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是否配套营养餐厅、医保定点、定期体检、周边是否具有医院。而在所调查的8家机构养老及走访的数家机构养老中, 虽已经或正在形成两种医养结合模式, 即“整合照料” (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中设立护理院) 、“联合运行” (与定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但供需关系扭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即具有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缺乏, 而且其养老床位数一直处于紧张和匮乏的状态, 大量有需求的老人难以入住;而缺乏医疗辅助的机构, 虽然硬件配置到位, 但入住率不高、空余大量床位、资金不足而难以为继。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或所辖社区, 同时得到家人照顾和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从理论上说, 它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 更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但在此次社区养老调查中发现,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家庭最主要的需求方式。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需求的主流模式。探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功能职责的完成还处于机构慈善捐资和志愿者服务的状态, 而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的功能。社区周边优质医疗机构, 由于自身资源紧张, 以及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 缺乏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因此, 社区老人急需养老服务之一的医疗保健, 目前只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完成一年一次的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服务与医院之间大多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大部分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 没有形成“支撑辐射”、无缝隙对接的模式。

2.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民政部在2013年8月提出《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27号) 》。其目的是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 综合分析评价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 从而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以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等。其包括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补贴领取资格评估等。但在目前调查的养老服务机构中, 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大多处于起步状态, 缺少评估的专业人才, 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3. 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机构养老在人员配置, 后勤人员资源上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情况, 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而且无论在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上, 大部分的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相关的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二是养老护工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 在职称评定上无法享受与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同等的待遇。此外, 在现有社会养老机构中, 缺乏系统的护理分层服务。

(二) 思考和建议。

1.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如上所述, 目前养老体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供需不平衡, 即广泛的医疗健康需求与现有部分机构的单一功能不匹配。缺乏医疗护理的专业性分层人才, 以及养老过程中所辐射出的经济和管理问题。这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类相关行业利用各自的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资源协同完成。综合性院校拥有整合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三大重要元素, 即医院、人才 (医学护理、心理、管理、经济和法律专业人才) , 以及培训和教学科研平台。它们可成为实践、理论相互转化的一个良好平台, 有利于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一是附属医院可以尝试“整合照料”和“联合运行”医养结合模式。加强自身, 或与周边社区的医养结合试点。二是各类专业人才可以渗透入试点模式的各个关键点, 研究现存体系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比如, 护理人才针对护理分层服务, 提出相应的分层标准和服务范畴。经济管理人才针对目前缺乏医保支持政策方面, 提出相应的对策。而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的人才可积极投入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建设。三是各类教学平台可针对医养结合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补充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教学内容, 加强对教学中养老护理、管理、老年病治疗板块的内容扩充。同时, 协助民政部门、社会养老机构完成人员的短期专业培训任务。

2.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针对养老中的瓶颈问题, 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保障。比如在社区与临近医院合作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工作规范标准, 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服务之间的衔接管理制度等。

摘要:为了了解成都地区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及面临问题。本文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成都市五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地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供需不平衡。老年人医疗健康问题的广泛需求和现有部分养老机构的单一功能不一致;二是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三是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建议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对社会养老服务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应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

关键词: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医养结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国发[2011]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1-12-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3-9-6

[3] .张晓峰.力推试点工作创新发展模式——解析《民政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J].社会福利, 2014

[4] .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2014年) [EB/OL].[2014-5-6]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4/5/6/10300863.shtml.

[5]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 [EB/OL].[2011.4.11]http://www.chengdu.gov.cn/special/template/index.jspC lassI D=021245

[6]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 2013

[7] .谢婷, 郑绪琳.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新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8] .张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解读《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J].社会福利, 2013

[9] .宁素荣, 张会君, 尹娇, 黄菲, 刘涛.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临床决策与管理, 2011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8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国内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 无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影响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引起各大有关部门的重视。

1.有关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

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其所涉及的单位众多, 包括: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多个部门单位。这些部门单位之中, 有些单位对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缺乏认识, 重视力度不足, 在开展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配合度不高, 缺乏整体意识, 亟需进一步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磨合, 落实各部分单位的工作职责。

2.财务管理力量薄弱

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队伍是否强大,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然而, 从目前情况看来, 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是对相关管理人员教育不到位。有的财务管理干部虽然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熟练的技能, 但是由于恪守成规, 拘泥于传统的思路与模式, 不善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而且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财务管理发展潮流;而有些管理职员工作积极性低下, 职业热情不足;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干部与年轻员工出现“管理代沟”, 管理观念不统一不协调。另一方面是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目前许多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层次分明, 知识文化水平差距大, 职员组成建构不科学。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知识更新得越来越快, 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架构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加强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要从财务管理建设出发, 形成良好的管理局面。

1.赋予参保人选择财务管理人的权力

参加社会保险养老的职工群众如果具备了选择财务管理人的权利, 也就代表着参保人拥有了对其所拥有的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权和监管权。如果参保人需要进行基金交易和转让, 其可以通过办理相关合法手续后, 对其所拥有的个人账户资金进行合法的交易和转让。以这种合法的交易和转让为账户基金流通渠道, 能有效保障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由效率最高的财务管理者管理, 进而实现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目的。

2.加强财务管理保障

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机制陈旧, 管理能力不强, 是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最普遍问题。因此, 必须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 用新体制新机制强化财务管理, 加强管理保障, 提高管理质量。一方面要革新管理体制, 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在保证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实际基础上, 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 对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 把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把相应的工作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 做到事事都有相应的人跟进, 规范财务工作流程, 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另一方面, 要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资源, 坚持革新理念, 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模式, 以全面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完善私营竞争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开展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为了确保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除了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 还应设立托管人和独立托管制度。托管人和独立托管制度的设立, 在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的财务管理人和参保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参保人基金财产的安全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同时, 由于社会保险养老个人账户资金所具备的特殊性质, 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对托管人进行监督和约束, 以保证托管人的真实可靠性。

三、结语

实践证明, 做好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作是进一步深化养老改革, 顺应十八大对“全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注重优势互补, 通过对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 找出可行性策略, 确保养老事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国内基本社会保险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其中基本养老基金由基础养老基金和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组成。本文从当前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并立足问题, 对如何提高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水平提出几点可行性策略, 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险,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胡秋明, 迟超.养老基金个人投资选择权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发展[J].保险研究, 2011, (2) :84-89.

[2]刘江军.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62-66.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9

(一)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受到法律保护和监督, 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挤占的现象非常严重, 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二) 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

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投保率比较高, 但是同时对参保人员要求的缴费率也很高。自1999年开始, 我国对城镇职工和机关人员进行社会养老保险投保, 并且在之后的每年都在逐渐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投保人员需要缴纳的投保费用一般在个人工资收入的20%以下, 但是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险当中参保人员缴纳的费用一般都在规定费用以上, 甚至有些人的费用比规定费用超出很多, 对于企业来说, 这么高的缴纳费用肯定是难以承担, 对于个人来说, 又会导致收支不平衡, 因此, 导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窄,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转制成本导致的隐性债务

我国在很久之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将企业职工中个人的工资预留出一部分暂时不发放, 将预留的那部分工资用作企业中员工的社会养老基金, 另外一部分由企业保管, 当员工退休之后, 企业再按月给予其当做退休金, 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这种性质的转变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的转制成本问题。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体制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基本是由职工自身在企业预留的工资缴纳的, 但是随着体制发生变化, 养老保险金开始由政府负责, 并且基本没有职工的预留基金了, 因此给政府形成了一笔隐性债务。

(四) 投资渠道狭小, 投资收益率较低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企业为了保证职工社会养老基金的安全, 一般会把职工基金存放入银行或者投资于国债, 这样能够给养老保险基金上一把锁。就投资效益来说, 资本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带来的效益是最高的, 但我国的多元化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所以法律明确规定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投入到资本市场中, 限制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从而使得投资效益不高。

二、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管理

任何资金投入和基金的使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社会养老基金关乎养老体制的实行, 关乎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更应该对其实行规范化管理。政府要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制度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约束, 企业员工可以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来投资更加广泛的项目, 或者经由政府担保将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 实现最低保障的收益。

(二)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能够使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保养老保险, 对自身的未来提供一定的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的养老保险意识, 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以此扩大养老保险规模。企业要督促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并且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给相关部门检查, 以此增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真实性, 从根本上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三) 在转制过程中对隐性债务的产生问题进行较好的处理

虽然新的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对传统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政府还是可以运用一系列措施将隐性债务进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有资产越来越多, 政府可以将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出卖, 然后将出卖所得用于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 但是在处理过程中还是会有新问题的产生, 因为国家在处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 没有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明确的分类, 导致政府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管理形式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点, 若统筹账户发生支出困难的情况, 则政府会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弥补其中的不足, 进而导致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所以这时还是需要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来补偿个人账户的亏空。

(四) 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更广阔的领域

一些西方国家会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多元化投资, 我国其实也可以借鉴这种投资的方式, 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额度。企业可以将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统一投入到一个社会风险较小的公司, 在投保过程中, 若发现投资的公司效益过小, 则可以将基金进行转移, 将基金转移到一个效益更大的公司, 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更加广阔, 不仅能够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还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社会养老保险是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 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国家要完善和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监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态, 以保障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养老基金需求 篇10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一)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不长, 其基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主要法律、法规及文件构成基金监督的法律框架层次低、效力差、权威性不够、操作性不强, 法制约束力差,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不断深化, 监管部门诸多, 基金监督工作环节增多, 链条加长, 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对我县每年几千万元不断积累的基金, 加强管理迫在眉睫。

(二)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不理想, 存在贬值可能性。

尤溪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是定存在银行定存时间为一年。银行利率跑不赢物价上涨, 抵不上通货膨胀率, 贬值是不可避免, 基金不是十分安全, 不断增加的基金对银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各银行不惜代价, 争相存储基金, 造成基金存储分散, 存款期限较短, 基金增值率低。

(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冒领现象。

当前城乡居民死亡对象当月予以发放养老金, 次月停发养老金, 但死者的家属往往不愿意上报, 甚至有的人故意隐瞒, 想多领养老金, 部分佛教人员死亡后直接在寺庙内火化, 个别村干部的不负责任, 村没有及时上报信息, 从而造成没有及时暂停或注销个别人的养老金, 只能通过信息系统比对, 发现时再去追回就有难度。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与基金筹集。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厅、人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尤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 认真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发放、账户管理等工作, 抽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基金股、财务室等相关人员, 成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领导基金管理小组, 对城乡居民保进行了全面自查自纠, 并结合我县实际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二要做好基金筹集落实。城乡居民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一是个人缴费。我县城乡居民保缴费标准为100~2000元, 以每100元为一个缴费档次, 共20档, 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档次按年度缴费。二是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 (社区) 可对本村 (社区) 居民参保给予补助, 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居民缴费提供补助。三是政府补贴。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每人每年30~75元缴费补贴。

(二) 加强经办服务。

1.健全组织机构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要按规定配备各岗位人员, 实行经办与审核岗位相分离, 会计与出纳岗位相分离, 财务人员持证上岗, 做到了岗位安排合理, 人员分工明确, 资源配置优化。同时, 认真制定了经办工作的各项实施办法、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严谨内部协作, 确保基金安全。

2.规范经办服务

一是认真经办业务。乡 (镇) 、村经办机构认真核查参保人员的身份信息, 对符合城乡居民保参保条件的居民, 实行应保尽保, 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 实行应发尽发;由县城乡居民保中心通过业务信息系统导出每位参保人应扣、应缴和应补的保费数据, 交合作银行代办, 要求各储蓄银行于每周五上午将本周征收的保费全额转入城乡居民保基金财政专户, 实现收入户月末无余额;同时,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要求, 设置了符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的缴费标准, 对缴费困难群体在参保缴费、提高补贴等方面给予政府补助, 并认真做好城乡居民保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申请和结算工作, 做到参保、缴费、政府补助缴费人数与实际申报财政补助人数相一致, 没有出现城乡居民保资金被截留、侵占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待遇及时发放。严格审查领取养老金人员资格, 强化规范服务行为, 特别是加强对被征地对象身份的认证工作, 确保符合领取条件的每月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及时发现改正误发、冒领社会养老金现象。积极推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 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

三是严格生存认证。针对城乡居保待遇领取人数多, 居住散, 流动大, 不易管理的现状, 要在加强稽核的基础上, 采用“两项比照”的方法, 健全生存认证制度。首先积极争取公安部门支持, 每月就公安部门出具的人口死亡、户口迁移等户籍变动资料与城乡居民保待遇领取人员的变化情况进行比照;其次在每月在乡镇、村上报死亡注销基础上, 与计生部门、民政人口自然变化情况中的死亡人口相比照, 查看有无漏报、瞒报现象, 并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死亡火化人员名单和乡镇上报的死亡人员名单, 及时停发死亡人员养老金。采用“两项比照”方法, 严格了待遇领取审核, 最大限度避免了死亡人员家属冒领养老金或既享受企业保退休待遇又领取城乡居民保养老金等情况的发生。

(三) 做好新、老农保业务衔接。

新、老农保16~59周岁参保人员业务、财务衔接难度大。由于新老农保待遇领取参数设置不一样, 老农保参保人按新农保计算待遇少了, 很多参保人表示无法理解, 增加了我们动员参加新农保继续缴费的工作难度, 尽快出台新、老农保业务衔接。

(四) 完善基金监管。

城乡居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单一, 运营现状总的趋势是偏向保守, 注重安全胜于收益, 目前只有定存银行, 造成了投资效率低下, 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客观要求, 在规避了投资市场风险的同时, 也带来了未来的贬值风险和支付危机。同时强化社保基金风险控制, 建立统一、独立的监管, 从制度上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 应建立全省城乡居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正常的调整长效机制。

建立城乡居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没有建立正常的调整机制, 由目前依托各级行政力量推进城乡社保制度、政策推进, 推动广大城乡居民从“要我保”到“我要保”的观念转变, 这样既可以减轻基层经办机构的工作压力, 又可逐步实现养老基金的制度化管理。

由于大部分中青年农民正在城市打工或准备到城市打工, 是参保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存在选择的困惑。建议对16~30周岁城乡居民实行自愿参保, 3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同时, 建议省里尽快出台相应办法解决“两保”衔接问题。

(六) 建立全省死亡信息共享系统。

上一篇:PCI干预模型下一篇:功能性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