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精选8篇)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 篇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目录
(一)政府推动、细化规划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项目运作、完善体系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
(三)资源整合、建设载体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臵、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
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引领、解危救难
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项民生政策组合拳,切实保障社会困难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保障,加强政策衔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建立健全边缘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五)培育队伍、强化服务
坚持“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并重原则,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一)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
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放,XX年,养老服务机构达79家,床位7600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标准低,床位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等。我市应当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龄化发展水平相协调,惠及全体老年人口,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居家养老相对投入较入、覆盖人群广、社会影响好。建议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络平台起到服务者和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服务热线电话可提供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居民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联系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一键式”终端获得救援。
(三)加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示范老年公寓,解决各类层次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四)提升社区养老的支撑作用
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使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实施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对城市“三无”老人发放服务卷;在低保、医保及困难救助方面,对老年人给予倾斜。
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3、保障水平促步迈进。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政府xxxx
2、人员配备不能完全到位。xx居家养老服务中站的服务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人员、低龄老人为主,普遍老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和质量打了折扣。服务人员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档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养老服务中站存在专职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窘境。
3、服务质量不能完全到位。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场地、人员等因素制约,设施相对匮乏,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内容单一,接受服务的人群只有本社区居民,其他几个社区缺乏服务用房,有的连居委会正常办公用房都非常紧缺,加上今年各社区都接收了2-3名网格员,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更显得提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社区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遍难题。一些新建小区对幼儿园、会所等均进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规划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预留了场地,在小区建成后便改为他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三无”、80岁以上、重点优抚人员,许多处于边缘的老人还不能享受此项服务。
4、运作机制不到位。目前,我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只有我街办一家,别的镇街都没有涉足,其他社会力量没有涉及这个领域,因为采取的不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导致资金投入主体单
一、数量不足。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仅在吃、医、娱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缺乏更高层次的消费项目,老年人很难从市场上买到满意的服务品种。同时因为采用的不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所以很难维持它的长久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4.3%。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400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每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据调查,有90%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首选居家养老模式。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有95%的老人过着居家养老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居家养老,逐渐替代传统家庭养老而成为主流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要让老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我觉到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加强。
1、强化宣传,推进服务意识自觉化。要在扩大宣传的广度、增强宣传的深度上下功夫,尽快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一是完善宣传网络。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不仅仅是街办的独角戏,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龄委等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宣传网络,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尽快形成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先进典型。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镇街评比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在典型选取、典型塑造、典型宣传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会、各级劳模评选等要增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身影,扎实推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创新宣传手段。我国自汉代以后就有了“举孝廉”的做法,孝顺父母的人经推荐可直接入朝为官。现阶段,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从法律层面启发人们增强养老、助老的自觉性。要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消费观念,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在五好家庭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中,要把敬老养老助老列为考核内容,各级部门务必把好入围关口。
2、打造队伍,推进服务人才专业化。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服务等专业知识,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可以由卫校学生、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等组成,由政府为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并适当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补贴。对这支队伍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二是打造社区专职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要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建议采用XX年我区招聘镇敬老院院长、会计的做法,提高其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三是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对社区党员,可将其纳入党员志愿者活动,作为社区党员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并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正的“必修课“。对在校学生,可采取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一定的时间量。对社区低龄老人,可采用“时间银行”的办法,进行“劳务储蓄”,通过对社区高龄和困难老人服务以换取将来别人为自己的服务。
3、细化政策,推进服务支撑长期化。一是保证建设用地。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予以优先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点,预留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新建小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鼓励通过整合、臵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臵的企业、学校、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实行收费优惠。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对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律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电话、网络、电视安装实行半价优惠。公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收费标准要按补偿成本原则确定,报同级发改、财政、民政部门核准。三是适当减免税费。对新设立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结构,应参照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和就业再就业等有关税费扶持政策执行。要按规定减免征收福利性、非营利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营业税,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要通过税收优惠,发展龙头服务企业,促进开展连锁经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
4、加大投入,推进服务资金多元化。应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城镇居家养老服(本文 来自好:)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老龄工作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明确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持续加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推动社会共建。建议通过发展民间资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
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建立准入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强同国内知名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联盟,投资设施、提供的奖项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资源。积极宣传《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性意见,鼓励和发动有能力的团体和个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捐资。每年都要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5、整合资源,推进服务平台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办、社区单位以及个人等为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合理配臵。一是优化政府敬老资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尽快整合基层民政、劳动、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要完善部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辖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提供适当的资金、场地、设施等,并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积极挖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项目化签约承诺制服务,向资质高、信誉好的社会服务机构购买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发、洗浴等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面。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将签约单位的各类服务信息在平台上公开,架设起社区老人与服务单位的需求对接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适需服务。
次“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西门中学驻川店镇龙山村工作组根据实际走访和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结合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的现状对我区农村养老保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拟通过对川店镇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养老现状
从川店镇龙山村获得的资料来看,龙山村现有农村人口1103人,其中老年人达176人(60岁以上)之多,和全国几乎所有农村地区一样,龙山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龙山村的养老现状如下:
1.家庭养老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2.敬老院和其他公共养老为辅。通过公共养老的方式,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老人,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公共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3.一部分老人尚能自食其力。一些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余热,他们还在从事田间生产,被称为“闲不住”的人。由于绝大部分中青年离开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和搞经营活动。老人们在田间劳动中承担着“一分天下过其半”的重担。家住龙山村一组的梁大昌老人,今年63岁,儿子在外地工作,他与老伴两人在家仍然耕种着16亩地,年收入有2万余元,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这样的
情况在农村也很普遍。
但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儿无女的“三无”仍占一定比例,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其中的绝大多数。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我国农村还普遍采取家庭养老的模式,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没有完整地建立。但是,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各种疾病日益增多,微薄的农村养老保障金满足不了农村老人生活的需要,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2.“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促使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失去了基础。“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 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3.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乏力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XX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疗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三、农村人口养老难的原因
1.农村发展滞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普通农民,几千元的种植收入,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和子女入学等必要支出,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赡养老人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减小。
2.人口的高龄化,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降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将更多地需要医疗护理、生活照料。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拒养老人消极情绪的增加。
3.农村医疗保障薄弱,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在农村,XX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
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总体还很薄弱,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对部分老人的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村民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
4.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农村青年人向往和追求城市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老人的晚年生活开始呈现边缘化倾向。
四、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一是解决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是政府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体现。可以通过整合用于农村的各类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和林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使农村养老得以获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应设立农村养老基金,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农村社会养老成本,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从公共财政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直接作为农村养老基金。
二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整合敬老院资源,保障“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一些敬老院因年久失修和养员的增加,住房和基础设施急需完善。部分贫困地区的敬老院养员人数少、资金运转困难。因此,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精简乡镇敬老院,将条件差、养员少的敬老院合并到条件好、供养能力强的敬老院,以利于综合管理、优化资源配臵,实现资源的整合。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的保障功能。要逐步降低农村低保的限制条件,扩大低保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金额,使农村养老困难的家庭得到必要的保障。
2.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筹划未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地建设,当地政府将有相当一部分近郊农民的土地被征占或征用,一次性补偿的数额虽然可观,而一旦被补助人不善理财或遭遇突
然变故,补偿金花光后,无地、无工作,老年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从实际出发,根据适度保障、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他们逐步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换。
二是加快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应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根据各地区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要科学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
3.发展农村“家政型”养老服务机构,构建特色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一是加强对发展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引导和舆论宣传,逐渐在农村形成浓厚的社会化养老氛围。相应制定对农村养老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环境和消费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家政型”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既易于接受又经济可行的方式,即由民间资本成立敬老院或“老年服务公司”,政府在政策和管理上给予优惠和帮助,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住在自己家中,由家政公司派专人每天(或定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家政服务,有条件的
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及医疗护理等内容的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人员和服务项目由老年人自主选择。“居家养老”主要针对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可满足多数农村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经济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家政服务队伍。家政服务人员应经过一定的培训,并由公安机关备案,工资由家政公司统一发放。人员应尽可能在本区域选择,这些人容易被本地老年人接受,还可降低成本。我国许多农民工在45岁以后由于身体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因此45岁至55岁的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可以成为农村“居家养老”所需要的家政服务人员的生力军。应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家政基本知识培训,既满足了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
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
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有的地区现在实际应用的社区管理体制其传统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厚。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等基层
街道管理的格局和办法,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社区老年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其日常工作内容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自发的为本社区居民特别是为老人提供各种社会化的服务,这也是制约社区老年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为避免上述的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必须要有效地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天津市是我国首个开展社区服务的直辖市,有着二十余年的社区服务发展经验。滨海新区是推动天津市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府旨在打造新型社区的试验点,一直以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一)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社区服务,健全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应该一直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树立风尚、制定和实施政策、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积极扶持社区养老的制度建设,是提高社区养老事业水平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调节资源的有效配臵、整合社区资源,使原本是闲臵的资源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在老年服务事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政府应该及时的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最终是靠健全法律法规来支撑的。泰达应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反者的惩罚力度,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政府还要及时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保证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机制的协调配合。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该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泰达政府应进一步重视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面的建设。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改变传统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带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内容繁重的工作,应尽快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队伍。具体做法来说,一是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为依托,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招聘专职人员,培训合格后进入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二是设立社区公益岗位,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方式,解决社区困难老人养老的问题;三是组织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义务服务。
同时,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出老年服务职
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泰达地区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还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水平,制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要求其全面的达到对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全方面的照顾。
(四)加强和完善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按需求发展差异性服务 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按年龄段为老年人进行登记。60岁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信息,实现区街共享;60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对社会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要完善社区内的电信电话设施,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加的便捷。
探索和建设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首先, 要建设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要从老人的不同实际需求出发。其次, 要探索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多样性,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应该系统化、科学化
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社区有效的管理运作。只有正视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采取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办法进行解决。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由于城市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就会
带来诸多的问题,这是严重的制约社区老年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的科学合理,根据本社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有效的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真正的做到为本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
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
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臵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
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XX‟19号、国办发„XX‟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
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
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
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
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
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是加强机构和服务监管,把所有社会养老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居家服务都纳入监管范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完善具体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要依托社会组织,开展
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时代下,不幸于不能体会到过去人们创造这一传奇历史的艰辛.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在某个夜晚仰望天空,看着那被历史刻上的漫天繁星.
大学是一座象牙塔,可我们走出象牙塔,要像红军一样去追求某种精神。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8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我班组织了大家前去献血宣传,和去敬老院慰问两件大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历来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树立理想,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们选择周浦敬老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关心老人还是应该从身边做起,我们身边就有老人。二是我们以为敬老院里可能会有过去参加红军的老党员,想去采访他们,这一点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XX年8月23日我们到周浦敬老院,门外硕大的铜字刻着周浦敬老院几个大字。走进大门一位热心的阿姨接待了我们,还一边给我
们讲解敬老院的概况:
浦东南汇周浦敬老院位于浦东十八镇,周浦 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我们一行人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房间。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大家就跟着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一边慰问一边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很不方便,一定需要一边喂才行。这时大家早已没有先前的拘谨同学们都争着给老人喂饭,虽然动作显的笨拙。可一见到老人的笑脸大家就笑的很开心。感觉像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下午1点多,等我们吃完饭,一般这时老人们都出来散步和锻炼身体了.敬老院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们在散步和锻炼身体,看见我们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玩些小游戏.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敬老院的1楼住的老人大多是行动较为不便的。2楼的老人有相当部分是刚住进来没一年的。我们上了2楼,发现有些老人在和他们的子女聊天,有的老人在下像棋。
我们慰问到一个老婆婆,她居然哭了出来。很是伤心难过。我们耐心的和她聊天,听她说她把她的退休养老金都给了她的子女,她子女不管她就把她送到这里来,而且很少来看望她。有一位同学和阿婆说“我们都是您的子女。“并给阿婆表演节目,阿婆才破涕为笑,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到下午3点了,我们依旧不忘初来的目的,寻访老红军。我们去门访找到了那位阿姨,问了她敬老院里是否有老红军。很可惜,没有。我们顿时感到有点失望。可阿姨告诉我们有一位过百岁的党员。大家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想去访问下那位百岁老人。
我们来到那位老人住的蓬屋顶房,我们等候在门口阿姨进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们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们是建桥学院大二的学生’,今天我们来看看您!”,百岁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我们一一做了自我介绍。他一一点头表示欢迎。
这是一个几米大的房子,地是水泥地,旁边有个写字台和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的各位苍劲有力道,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
我马上发现一张靠近门口的旧藤椅,估计这是老人平常坐的椅子,于是大家将老人扶到藤椅上坐下,同时我们将水果根据老人的意思放在旁屋的地上。听老人跟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情。当我们说起长征的事,老人眼里泛出的了光芒。他说道:“虽然他没实际性参加过长征,可对长征十分了解。
老人说到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
过艰苦的锻炼。“
老人很为自己是党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没有可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家”。
我们一边慰问老人的日常生活一边有的同学帮老人整理了下房间。
老人家说完,我们不禁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后来我们问他:“您做为中国共产党员认为当年长征最重要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家居然头头是道地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一个百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清晰这不得不叫人尊敬和佩服!我们和老人在一起侃侃而谈,和我们讲述着他当党员和长征的故事,相处的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
临走我们部分同学和老人一起合影留念。照完相以后,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一张?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字。”“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们过两天洗好后给您送来!”我们争着答道。
就这样,我们以这样一个结尾,告别了老党员,告别了敬老院,告别了这里曾几 何时拥有和我们一样梦想的老人们。我们回去的时候和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别样 的心境。
或许我们慰问敬老院,已经不是单纯的来敬老院看望老人。而是怀着一颗赤诚之 心访问亘古时代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人梦想的深邃。
我想那个时候已成我人生中重要的回忆,那些可爱老人的笑脸。我们拍了一叠照片回来,每次翻开相册一幕幕感人的现象:一位
老人拉住了我们 志愿者的手,在志愿者亲自给他们喂饭穿衣时的喜悦,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儿 女胜似儿女”。我心中有点酸酸的,老人们毕竟还是孤独的,他们需要人关心,爱护,敬老院的 设施好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因为正是那些老人造 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历史的功臣。而他们现在仅仅需要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
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 神,一种为他人服务,为创造和谐美好社会的一种精神。志愿者------一个新时代的名词,那是一帮有志青年,怀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但与过去相比不变的依旧是那长征精神。
从意义上来说,这时我们成长了。一次敬老院的慰问,使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访问了那些老人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我想那就是生命所创造的财富,异常珍贵。
十年,二十年,三年,四十年……当我们老的时候,是否可能在那个时候又会想起那时候的老人,是否又能过的比他们幸福呢?这一切都是问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把握。那个时候或许我们也成为历史的功臣,成为新中国历史长流中璀璨的一个颗心
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为此,教学实践性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2、指导教师: 各课程任课教师
3、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方向。
调查对象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社会实践主题可以围绕几大板块:
在社会实践前首先确定小组名单;其次确定实践方向和内容,写出实践提纲,包括主题、方式、问题、思考等;作出时间课题,再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最后撰写实践报告。
5、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以固定基地和流动基地相结合、本地基地与外地基地相结合。固定基地可以通过团委就近联系曹路镇团委到相关企业或居委会,流动基地可以由同学自行联系自己居家附近的居委会、企业或其他方式。本地基地指广州地区,外地基地指走出广州如汕头惠州韶关等地。(后者由教师组织少数人参加)。
四、社会实践的考核、考核内容 社会实践考核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提纲的草拟到采访调查的具体经过、到最后实践报告的完成等。因此,考核时必须提交的材料有:小组参加人名单(写
明每个人的具体分工)、社会实践提纲或计划书、访问记录、实践报告(XX 字左右)等。、考核方式 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应该与四六评价相结合。四六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即40%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材料进行实践过程的考核,60%成绩由指导教师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定,最终得出本课程的实践分数。既保障督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又避免了对学生总评过程中任课教师盲目不可知现象的发生。
五、经费安排
1、设备、社会实践常用设备有录像机、照相机等,由教师带队
小组配备和学生自己准备。
2、经费问题 如果到广州其他地区社会实践则需要一定的经费。
七、寒假对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活动计划书
1.写一份研究方案
2.调查地点:养老院、孤儿院、家庭 3.调查内容:
(1)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2)了解孤寡老人或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对社会的期望。4.调查方式:
(1)至少调查3名以上人员。
(2)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采访、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3)调查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包括 a.采访、访谈、座谈的录音或录像; b.与被调查对象的合影照片; c.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照片; d.被访谈者签名证明或被访谈单位盖章。
5.必须调查的问题:(除以下问题外可以增加其它问题)(1)经济收入情况如何?(2)身体状况情况如何?(3)亲情情况如何?(4)娱乐或学习情况如何?(5)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对家人、社会或学校有什么期
望如何? 6.研究成果:
(1)录音或录像及其内容整理的文字稿、照片、签名或盖章证明等资料
(2)1000字研究报告 7.调研经费:
(1)对广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考察(2).对广东农村教师生活现状的考察(3).对广州公园免费使用现状的考察(4).对广州房地产价格现状的考察(5).对广州珠江新城的治安现状的考察(6).对我院学生环保意识与时政意识的调查
(7).对我院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意识与参加志愿者组织情况的调查
2.社会调查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
3.调查将采用自主调查的形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些具体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
4.学生必须按3-4人小组形式参加社会调查。
5.应注重实地调查,重视数据、材料的分析,使用问卷法、观察法、座谈法等调查方法。作好调查过程记录。切忌网上直接下载或照抄有关部门、单位资料,调查过程中尽量拍摄照片以增加调查的真实性。
6.撰写调查报告,必须让事实说话,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调查报告字数原则上XX字以上。
大学生的身份?思考了两天,我背上背包,带上相机,去上海——一个在我心中年轻,活力,充满梦想的城市。
姐姐在杨浦区一所医院工作,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的好朋友,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的xxx同学就担当了我的全职导游。特别感谢他的陪伴。叮嘱爷爷奶奶们平时多吃水果,保重身体。爷爷奶奶们接过水果,开心的称谢,夸我们是好孩子。一位老奶奶还爱抚地抚摸着我的手,点头微笑。一片欢乐的气氛。
接下来就是为爷爷奶奶们的表演时间了,契合着墙上“庆祝建党91周年,老年朋友唱红歌”的标语,我们集体大合唱,为老人们奉上了一首《北京的金山上》和《唱支山歌给党
听》两首歌曲。一位同学因为赶时间为老人们制作小短片没有时间好好练歌,就把歌词全都抄在手上,满满的,一手黑,但我企业着实感受到了那颗炽热的红心,歌曲唱罢,老人们都显得很欣喜和激动,不知道是不是勾起了他们对往事,对那段青葱岁月的回忆,虽然我不曾经历过,但那段时间肯定格外的动人,美好……在一位较为年轻的奶奶的倡导下,老人们也要为我们演唱一曲《团结就是力量》。那位染着棕色头发的看上去比较“潮”的年轻奶奶打开钢琴,一段激昂的旋律想起,又有一位身着紫红色衣服的胖奶奶起身为老人们打拍指挥,一场在我看来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的演唱就这样开始了。也许声音并不洪亮,也许合唱并不够齐整,但却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让我看到他们曾经走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接下来,三名男生围老人们表演了一段健身操,动感的旋律张扬着青春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段舞蹈给老人们带去年轻的朝气。
随后,那位“满手小抄”的同学打开电脑,播放了一个短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逐步变化,一天天,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繁荣的景象。这位细心的同学还搜集了许多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照,制作成动感影集,许多并没有接触过网络,电脑的爷爷奶奶们一
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位老爷爷还情不自禁地感慨到:“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呀……”
活动展示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自由的和爷爷奶奶们交谈,我来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身旁。问她今年高寿,奶奶只是一个劲的冲我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摇了摇头,原来奶奶的听力有障碍,我贴近奶奶的耳朵跟她交谈。奶奶告诉我他已经82岁了,我一边比划着一边贴着奶奶的耳朵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奶奶被逗得乐呵呵的。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奶奶她原来也是江苏人,听说我也来自江苏,奶奶显得有些激动,只是感慨自己已经有三十年没有回去过了。当我讲到我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给她讲到那里曾经发生的淮海战役后,奶奶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泪花,原来奶奶的一个哥哥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兵荒马乱的年代,失去了联系,至今不知道哥哥是生是死,身在何方。我一边帮奶奶擦拭着泪水,一边安慰着她。我的心也在隐隐落泪。革命先辈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一切,却不能亲眼看着中国慢慢强大,不能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不满,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奋斗!想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梦想:好好读书,回报社会,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爷爷奶奶们娓娓的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们静静的聆听,听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也向爷爷奶奶们讲述如今社会的点滴变化。敬老院里一片祥和。充满着爱的味道。这时我又注意到一位身穿红色上衣,戴红色鸭舌帽的叔叔坐在角落里,时不时的冲着我们一个劲的笑,但眼神却显得有些呆滞,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叔叔是为智障人士,腿脚也不是很灵便。我走过去,想跟叔叔进行简单的交谈,但是叔叔只是
一个劲的冲着我笑,我剥了个香蕉递给叔叔,他像个孩子一般乐开了花,我的心里却是很酸楚,祝福他一切安好吧。
一个上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将近午饭时间,为了不打扰老人们的正常作息,我们拍完照后不舍的离去,爷爷奶奶们紧紧地抓住我们手,同样不舍得我们的离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还健在,尽尽我们想孝道吧,也许就是一句关切的话语,也许就是一个在乎的眼神,也许正如那首歌里唱的一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不要让他们孤寂,不要让他们哭泣。让他们感受到子女满满的爱……
活时阿姨拉过我们,给我们讲这些日渐年迈的老人,给我们讲他们的思念,给我们讲他们的伤心,给我们讲他们的病痛。这些都与他们的孩子,一个个出门在外,一个个以赚钱为借口的不孝子。而这些老人之所以选择养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一人自说自话,在孤独中老死;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而那些子女却不晓得,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知道为时已晚。他们何时才会明白这些守候他们的父母希望的是每天见到自己。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从不厌烦,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的希望我们好。怎么当他们老了,我们却厌烦他们的抱怨,厌烦他们的迟钝了呢?曾看到过一句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正如古代先贤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下午三点左右,天开始刮起了大风,乌云也慢慢遮住了天。老人们开始催促我们可以回家了,天要下雨了,要晚了。其实今天天气预报报道说多云,而这些老人就是担心,害怕我们淋了雨感冒,紧张我们晚了路上会有危险。他们就是这样总是时时刻刻在为着每个人担心着,为了出门在外的孩子担心,为着每一个忙碌的人担心,为着每一个善良的人担心。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善良的人,可是这个世态炎凉的
社会有过担心他们吗,有过为他们做什么吗?答案似毫没有,他们给善良的他们是冷眼观看。
老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身肩重担,将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次社区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了同学们的爱心,并且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深刻的理解了雷锋精神的伟大意义,大家都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把雷锋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结果:虽然这次敬老院之旅只有短短一天。我们却受益匪浅。虽然我们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老人的孤单问题,但我们确实给老人带去欢乐。并且从老人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体会到了父母时刻为子女着想的心。
总结体会。:政府应履行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养老院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老人健康水平。还应坚持从群众中到群众中的去的工作方法。诚心诚意为老人服务。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们作为高中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仅要尊重那些孤寡老人,更要尊重家中的父母。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对父母大声呵斥。我们应该与父母好好相处。即使有所谓的代沟。我们也应该静下心和父母沟通。而不是火冒三丈得去和父母较真。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对于他们的爱我们怎么能伤害?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 篇2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农村养老面临着挑战, 而且,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传统观念也面临冲击, 所以在新世纪, 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所在, 并努力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 缓解矛盾, 化解危机。本文以山西省翼城县东庄村在养老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村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积极采取措施, 及时修建了农村养老院, 并采取新的经营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庄村养老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并率先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2 东庄村养老院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但总体来看, 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当前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 尤其是加强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业的投入, 统筹城乡养老资源, 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对建设和谐社会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能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1 东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东庄村属于翼城县王庄乡下辖村, 它位于翼城县县城的西北方向, 与县城相距15km的路程, 北与浮山县接壤, 西与襄汾县毗邻, 属于丘陵半山区, 村南北长约5km, 东西宽3km, 全村正中心被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隔开,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 同时全村被分为了两个自然村, 共计800多口人, 其中党员干部36人。
东庄村处于丘陵半山区, 总耕地面积198hm2, 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农民主要以耕种小麦和玉米为主, 近两年又引进了果树, 开发苹果园示范区, 农民70%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 有些家庭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还发展养殖业, 饲养了牛、羊等牲畜, 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占20%左右, 然而仅有10%来源于劳务输出。而且, 全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三通, 即“路通, 水通, 电通”, 2011年, 共投入了48万元硬化村内水泥路2.24 km, 投资1.5万元绿化村内大街, 铲除了杂草, 清除垃圾, 修建了垃圾池, 购置垃圾运输车, 并定期清倒垃圾, 改善了街道脏、乱、差的局面。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解决了人们饮水难得问题, 同时扩宽、平整田间道路, 修建蓄水池, 利用蓄水池灌溉田间用地, 水浇地面积达到了95%以上。全村修建了光缆, 并呼吁村民使用节能灯, 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全村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 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近些年村内最大的难题却是养老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而且, 每个家庭中引发冲突和摩擦最多的也仍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2 东庄村养老院
2.2.1 养老院的基本运营状况。
为了尽快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东庄村村委班子响应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与号召, 该村于2015年8月建立起了农村养老活动中心即所谓的养老院。东庄村村委们经过商议并充分让每一位村民建言献策, 最终决定成立了养老院, 该养老院所处位置在该村西北角, 它充分的合理利用村内的一座闲置的学校校舍, 是五年前村内为适龄儿童所修建的一所小学, 一排整齐的教室大约有十余间, 院子非常的宽敞, 还有一个非常气派的大门。但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往城市, 并在城市购置了商品房或学区房, 所以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到了镇里或城里上幼儿园和小学, 因此, 这所新建的校舍也就被闲置了下来, 然而村内领导人却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起被闲置的校舍, 修建起了养老院, 经过工人的重新粉刷和装修, 现在的这所学校的面貌已经全部焕然一新了。
东庄村养老院虽成立不久, 规模也比较小, 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在这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养老院的运营状况非常好, 一切都在合理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进行。养老中心分别设有厨房、餐厅、老年活动室、老年人休息室、图书室、阅览室、货物存储室、值班室、登记室等等, 所有设施都是国家补贴购置的, 入住的老人每月会交付一定的费用, 只有100~200元, 剩余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补贴。
2.2.2 养老院的配套设施建设。
厨房是十分重要的场所, 厨房内经过装修, 全部配套了一套完整的最新的厨具设备, 最新的电磁炉, 电饭锅, 干净整洁的厨具, 而且每个餐具上都标明了每位老人的名字, 全部都是自己使用自己的餐具, 水电齐全, 而且还雇佣了富有经验的人定时做饭, 每天一日三餐都会定时定量做好, 为老人们准备好丰盛的饭菜, 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 荤素搭配很好, 充分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口味, 最重要的是每日食用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每周星期一早晨都有专人从镇上的蔬菜店预先订好所需的蔬菜和配料, 每天早晨都会看到蔬菜店的员工送来当天所需的新鲜果蔬。餐厅是老人们就餐用餐的地方, 桌椅摆放的非常整齐, 干净的大长桌和长椅每天都有清洁阿姨来打扫, 餐厅内布置的干净整齐, 四周的墙壁上还挂着崭新的油墨画, 每位老人在就餐时都会在打饭窗口排好队依次打饭,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会有专人帮忙盛饭, 然后每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餐, 用餐过后都会主动去水龙头处清洗自己的餐具。在调查中问到他们为何要自己清洗餐具, 老人们告诉说, 自己动手清洗餐具既能为自己找点事干, 同时还可以饭后锻炼下身体, 在自己还有做一些事的能力时, 不能在任何事情上都去依靠别人。
老年活动室内摆设有棋牌桌, 有各种体育器材, 也有液晶电视, 老人们在闲暇时光中, 可以看电视, 可以聊天, 可以在打牌或下棋, 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
老年人休息室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 床上的物品摆放整齐划一, 统一配置, 这样可以让老人们中午和晚上都能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下有一个好的睡眠。
图书室和阅览室在一间屋子, 书架上的图书和报刊都可以免费借阅, 能够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学习新知识, 扩充知识面, 了解世界。
值班室和登记室则是对每天出入的人群的登记记录, 以确保养老院的安全。
2.2.3 养老院成立前后的变化。
在村养老院成立以前, 村内老人们之间很少往来, 都是独自居住的, 长期以来, 老人们的身心健康缺乏关爱与照顾, 而且, 家庭内部关于养老问题的矛盾冲突不断, 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也影响了和谐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村内文化活动比较少, 忽视文化建设, 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
村养老院成立以后, 首先解决了农村的养老问题, 既让许多年迈老人得到了关心和帮助, 老人们每天可以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聊家常, 疏解心情。有的老人还为自己找到了有意义的事, 他们在院子的一块空地里种植花草、果蔬, 享受着充实的生活, 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 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也提升了老人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也帮助青壮年减轻了负担, 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对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动农村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4 养老院入住对象典型情况简介。
东庄村老年养老中心自成立以来, 共入住了十位老人, 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都各不相同, 但多数人是失去配偶独自一人生活居住。现介绍其中两位有代表性的老人。第一位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状况也在不断的下降, 尤其是在老伴去世后的近几年内,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腿疼的老毛病经常犯, 而且有时自己一个人不愿意自己做饭, 所以吃饭总是不按时吃, 再加上独自一人居住在空旷无比的老房子中, 平时更是无人陪伴她聊天, 心情显得烦躁, 焦虑。第二位老人同样也是一人居住, 自己不会做饭, 在老伴去世后的三四年内, 子女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 更是无暇照看老人, 所以该名老人就连最基本的吃住问题都成为了全家人争吵的焦点问题, 经常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其他的几位老人, 他们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大多都是子女们忙于工作, 与子女居住相分隔, 还有的是因为婆媳关系矛盾突出, 所以老人们不愿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而且这些老人们年龄全部都在六十五岁以上,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来养老院入住和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3 东庄村养老院建设的经验与改进建议
与城市相比,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比较缓慢, 为了缓解养老问题的压力, 农村养老院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但为了更好地从长远角度有效解决问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3.1 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障养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可以进一步将村内医疗卫生服务引进养老院, 定期为老人们做好身体检查。农村养老院建设必须在养老和医疗卫生上给予农村相应的支持, 使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3.2 心理咨询服务建设
老年人由于长期的独居以及与年轻人长期的分离, 使得他们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有时对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偏见, 有些老人还形成了依赖子女的心理, 定期的心理理疗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开导将更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3.3 文体娱乐服务建设
在保证老年人的吃住问题后, 重视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 充分合理也更加有效的利用起各种体育健身器材, 帮助老人们加强身体锻炼, 比如打乒乓球、练太极等等,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棋牌的趣味作用, 让他们在闲暇时光打牌、下棋、欣赏戏曲、读书、看报或是练书法等等, 利用这些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帮助老人们排解烦恼。
3.4 交通通讯服务建设
如果长时间内生活在养老院, 老人们都会觉得单调乏味, 有时也会思念亲人, 所以他们可能会独自步行回家, 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老人们本身就行动不便, 而如果他们独自回家, 在回家的途中万一出现意外都无法及时的寻求别人的帮助, 而且也不能尽快的了解到老人们的情况。所以, 为了尽量的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养老中心可以为老人们提供便利的代步工具, 方便老人们回家。除此之外,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保留每一位老人的信息包括老人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 预留他们家人的电话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的家人们, 而且平时经常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到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保证老人们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3.5 开展学生下乡服务活动
号召附近学校学生开展服务活动, 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去养老中心服务老人, 帮助老人们做家务, 与老人进行交谈,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同时也丰富了老人的生活, 帮助老人愉悦心情, 让老人看到希望与活力, 更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6 呼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
统筹城乡资源, 根据城乡规划, 不仅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养老服务, 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步伐。
3.7 健全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支持乡镇机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并努力向社会开放, 提高养老中心运营效益, 增强护理能力, 并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难题。
3.8 拓宽资金渠道
各地要进一步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要求, 鼓励城市资金、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农村养老的投资, 给予政策鼓励。
摘要:赡养老人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家庭应有的职责, 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 家庭结构逐渐改变, 核心家庭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和老龄家庭也随之增加, 因此, 由家庭承担照料老人的全部职责已变得日益艰难。与城市相比, 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从国家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以养老问题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15年东庄村建立起来的养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对矛盾, 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通过分析该村养老院的建设状况, 总结出了对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益的管理制度和理念, 可以对其它具有类似情况的村庄的养老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 篇3
摘要:针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深入市县农村养老保险中心,宣汉县乡镇,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宣汉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对策和基本结论。为继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调查
0 引言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已经开始呈现。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四川省宣汉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在近三年的工作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现状的调查,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新农保”,也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源和信息,使此模式成为解决宣汉县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甚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本次调研是围绕宣汉县的农村进行,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场所,宣汉县有54个乡镇,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乡镇和宣汉县周边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87份,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五个乡镇每个乡镇50份,周边地区有50份,访谈了达州市和宣汉县“新农保”中心的负责人。随机抽取了一些被调查对象开了座谈会。调研内容包括“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资金来源、管理部门、农民的看法、政策衔接等。另外,我们坚持每到一个地方都写日志和材料。通过调研的数据和材料,回校后进行分析和梳理。参考一些专家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策实施的原因,政策现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从社会、政府的角度去探讨“新农保”未来发展的趋势。
1.1 宣汉县政府大力推进新农保政策
自宣汉县被全国确立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县以来,宣汉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新农保试点政策,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宣汉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并根据宣汉县具体实际情况出台了《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建立了乡镇党政负责人包片、办点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原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充实了1-2名新农保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各村支村两委明确1人为新农保工作联络员,负责与乡镇联系衔接新农保的各项工作。县、乡、村三级新农保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从256份问卷调查显示有244份是有听说过新农保,近95%的农民接触“新农保”,充分表明宣汉县为“新农保”宣传所付诸的努力。
1.2 农民对“新农保”基本认可
中国历来的养老方式是靠儿女,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农民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父母不愿给子女过多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从发放的问卷显示,有94.3%的受访者在了解“新农保”政策之后表示认可“新农保”同时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感到陌生,除了60岁以上的无需上缴养老档次费用且已经领到了55元的老人,16岁至60岁的农民对于每年交费,而且要到60岁以后才能领取补助有些抵触,更不想再多交钱增加基础养老金,明显表现出对于政策的持续性的担忧,一方面是农民本身收入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时间太长,这个政策还是否持续实行不敢确定,还不如给儿女或者投入其它方面。从与不同的受访者交流不难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养老政策是认可和赞许的,宣汉县“新农保”参保人数比例逐步提高,宣汉县”新农保“自2010年实施以来到2013年12月截止,参保人数做到了应保尽保。
2 宣汉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不相符,立法层次低,与农村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立法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2 农民参保意识淡薄,亟需政策的完善和宣讲
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许多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缺乏透彻的了解,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没有读透,还不够信任。
2.3 新农保的资金来源单一化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养老资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新农保的继续推行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的补贴投资巨大,但是分到每个农民身上时钱就不多,地方财政又比较薄弱,农民自身收入较少,缴纳的钱有限,所以养老的核心是靠钱,而这个来源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其次养老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现有基金管理办法是在1996年以前的金融政策、基金运营环境下制定的,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管理,没有合法的运营主渠道,管理层次低且分散,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2.4 投入有限,养老资金额度发放偏低
养老保障现在应该趋于社会化,虽然他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是政策和理论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靠儿女养老的负担只会加重,而且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比较单一,而新农保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风险小,无偿对农民加大补偿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据问卷统计,占87%的农民认为每月的养老资金偏低,60岁以上的已经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农民认为55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这些钱基本是花在改善生活,到镇里买点自己爱好的东西,而基本生活的用品还主要靠儿女或自己其它收入来源。当然农民的生活开支是较小,但是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好,占80%的老人都有疾病缠绕,所以这部分的开支比较大一点。所以,提高宣汉县的新农保覆盖率,让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受益是现在推广新农保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建议
3.1 优化资金筹措机制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农民、集体和政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其次,养老资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市)级统一管理,存在基金规模小、增值渠道不畅、管理机构众多、监管成本大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机制。
3.2 讲透农保政策,提高参保积极性
克服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这一政策及实施形式形成正确的看法,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自愿参保,就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的宣传力度。在这个问题上,基层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考虑到大部分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大力宣传实施新农保的重大意义、目的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好处,对农民群众询问的有关问题的回答要做到不厌其烦。
3.3 实现“新农保”经办工作高效化,规范化
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应该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4 基本结论
宣汉县新农保政策,是国家在宣汉县推行的试点养老政策,它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推行,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以宣汉县新农保政策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认识到它的实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成功的运行需要长时间和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大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逐渐上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无疑会为传统家庭养老提供有力补充,有利于加快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二元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明显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农保制度,将会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它对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新农保”政策的推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老龄化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4.3 “新农保”政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完善的过程,新农保作为新生物,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加以完善,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过程,制度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的进步。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实行,是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共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慧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出版社,2009.
[4]曲巍,褚志亮.辽宁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5]陈桂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初探[J].商情,2013(39).
[6]贺巧知.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南方农村,2013(7).
[7]袁琳虹.浅析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师,2013(9).
[8]李琼.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3).
养老院之行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养老院之行
实践时间:2012.7.18—2012.8.20
实践地点:养老院
实践目的:提高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切身体会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为改善养老院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冰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的一个社会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收养那些没有指定抚养人和赡养人,五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最近,在电视上听说北京等地的养老院床位严重紧张,以至于老人的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我萌生了去我县养老院作义工的想法。通过我妈妈的推荐,我去了离我家最近的一家养老院工作。以前听周围的邻居说过,这家养老院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老人们的日子过的很孤单寂寞。之前一直没去看过,也无法想象老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然而当我去了之后,我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不易。
养老院位于一个人流较少,比较安静的地方,占地面积比较大,放眼望去,院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休闲娱乐设施,地面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水泥地面已经开裂,凹凸不平。花坛中种植了一些树木和花草,但是其间参杂了不少野草,还有一些本应该栽种花草的地方,被种上了蔬菜,甚至还有一地土地上,满是杂草。据我观察,养老院中的老
人们大多是孤独的五保户,残疾人,他们由于长期缺乏亲情体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以至于有些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他们居住的房屋都是一些平房,房中的家具比较齐全,电器比较少,墙上虽然挂着一些年画,但是看上去依然很冷清。后来,我向人问了一下关于这个养老院的事,他们说,本县的经济是最近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当地政府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建设当地经济中,所以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比较少,以至于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事实上,照顾老人的生活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我在养老院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顺便帮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工作是很轻松,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很难做。比如我刚去的时候,就遇见一位老人把刚吃完的饭全都吐出来,吐得满地都是。我捂着鼻子清理了很久。当然了,这种事情不常见,老人们还是很爱卫生的。打扫完卫生后,我通常会坐在一边看看书,或者是听他们聊天,陪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是很无聊的,除了吃饭和睡觉,他们一般会去附近的茶馆喝茶,聊天,打牌,听戏曲。一些行动不便的,就会搬把椅子坐在外边晒晒太阳,聊聊天。在我工作的那些日子里,听他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关于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或者是他们子女的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孤独与寂寞。听那些专门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大姐说,老人们晚上大多都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有的时候看到电视上的一些情节,有感而发,就会一起聊些陈年往事,有些老人甚至会流下眼泪。大姐还说,她很同情这些人,时常会为这些老人的遭遇感到伤心难过。我虽然只负责打扫卫生,但是每天中午,我都是在养老院
吃的午饭。养老院的饭菜很清淡,我在的这段时间里,只吃到过几次鱼肉。我曾经问过大姐,为什么饭菜这么清淡?大姐抱怨说,政府每个月给的钱少,人又多,除了吃喝,在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上也得花钱,只能省着点花。我听了这些,心里只能默默的感叹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不易。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照顾老人的大姐们并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他们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政府安排到养老院的。她们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并不是很得心应手,比如在开导老人方面,就常常遇到困难。
总的来说,老人们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身体很健康,大家的情绪也比较稳定。通过这一个月来在养老院的观察,我发现了养老院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太差;二是老人们的休闲生活极少,老人们很孤单;三是政府给养老院的生活费比较少;四是照顾老人的人不专业。虽然地方政府在近几年不得不把本县的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不仅是经济,社会福利事业也同样是体现地方是否发达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所以,根据我在养老院的观察,我为当地的福利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为了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在制度建设,强化服务和完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努力。例如,加快健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机制,民办养老机构扶植机制,社会福利行业评估监督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拓展服
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养育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培养一批专业的社会福利服务队伍,加大康复,教育,心里疏导工作力度,向社会服务对象提供周到,细致,专业的各种服务。
其次,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宣传,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指定市场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市场发展潜力,让人们都意识到福利事业的重要性。例如,利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成立基金会,让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捐款。这样,既能改善养老院的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养老院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还有,除了加强建设以外,我们还需要多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娱乐问题。有这么一个说法,心情愉悦的人生病少,活得长,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老人么大多心情郁闷,长期闷闷不乐,而丰富的休闲活动会促使他们摆脱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使他们内心愉悦,身体健康。我们应该这样做,例如,支持和协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的心里状态获得平静并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养老院周围修建几个老年人服务中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多参加社会活动,像画画,书法,唱歌之类的;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多做运动,适当的交流和适量的运动都会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更加健康。我相信,让老人们都平平安安的生活,快快乐乐的生活,健健康康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愿望。
不仅如此,除了这些比较大的问题以外,养老院还存在着一些小
问题。比如院内管理制度不规范,有时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老人之间有时会因为性格不合或者一些生活上的小事而争吵不休。这些问题都将阻碍养老院的发展,所以它们都需要被进一步解决。既然这样,那么光靠那些不专业的大姐们的照顾肯定是不够的,只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介入养老院,通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院内服务人员的工作,使院内的管理更具人性化,老年人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这样的人,让他们去服务老年人。当然啦,若是有关心,关注社会事业的有心人,也可以去学习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解决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问题。
我虽然是在校生,但是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公民,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帮助一些弱势群体。为他人服务,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不仅仅是对养老院的改进建议,最多的还是是老人们教给我的那份心态。从他们谈及以前点点滴滴的言语,表情中,我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以及一路走来的悲欢离合。然而,他们面对这些坎坷是,总是一笑而过。这份乐观豁达的心态恐怕使我们大多数人学不来的,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投身于公益事业,为公益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为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相信,只要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形成这样一种理念,社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好。同时,我要感谢那些在养
关于养老院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前言: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希望能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我来到了村里的养老院做义工。我觉得只是一种历练,对学生来讲,实践的机会真的是很难得,在中国的教育里,我们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真正用到的却不多。理论加实践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法。现将这次养老院之行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践目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聆听老人的心声,在春节前为老人送上我们真心的祝福,帮老人打扫周围的环境,带老人出去散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老人带来快乐,让老人在没有子女陪同的情况下照样过一个舒心的春节。同时达到提高我们的感恩意识的目的。
二、实践内容:根据实践的目的我们将实践内容作了如下安排:1月22日也就是农历大年三十我们为老人过春节做各种准备,初一下午带领老人去村里看秧歌比赛,元宵节和老人一起吃汤圆。
1月22一早我们一行人向茨头堡养老院出发,因为是第一次去养老院,我们心中不免有些兴奋,兴奋之余又有些紧张。不一会就到了,我们找到了之前联系好的张院长,和他打完招呼之后我们就分头行动了。我们整花枝的整理花枝,打扫院子的打扫院子,贴对联的贴对联,大家分工合作,都干得特别认真。我和另一个同学来到了郭爷爷的房间,这时候郭爷爷正带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看一本发黄了的书,他看的太投入了以至于没听到我们刚才的敲门声。我们喊了声多爷爷,老人才缓缓的抬起头来,一看到我们老人急忙站起来把我们接到了屋里,让我们坐下说话。这是我们紧张的心顿时平静下来。老人问了我们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在哪念书,念几年级等问题,我们一一向老人做了回答。当我们要打扫房间时老人坚决不让,他说你们能来看我陪我说说话我就非常高兴了,但是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老人答应了我们。几句话的功夫就打扫完了,因为老人的屋子实在太整洁了,几本厚厚的树叶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整理完这些我们就坐下来和老人聊天。老人在退休前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多年前丧妻,子女都不在身边,常年在外经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打扰了儿女的生活。他说这里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清净。当老人知道我的专业是汉语及毕业后打算当一名语文老师的时候眼睛里闪过一道光。他告诉我语文不仅要学习书上的理论更要在生活中积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最后他还叮嘱我们,既然是学生就要以学习为先,要活到老学到老。人活在世上就要不断学习,只有打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够看得开人世间的很多事,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个人想要让别人尊重就要有让别人尊重的资本,若依仗外界的权势,别人只会在背地里暗暗嘲讽。面子永远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老人的一席话让我们懂得了很多。
不知不觉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和老人一起吃了饭,饭菜很简单,但老人都很满足。吃完饭我们和老人回到了房间,开始准备包饺子,虽然我们都笨手笨脚的,但我们却非常开心。三点左右我们就忙完了,老人非留我们一起吃完饺子再走,我们谢绝了老人的好意。我们告诉他们明天下午带他们到街上看秧歌队表演,然后我们就结束了这一天的养老院之旅。回到家我和家人分享了我的养老院经历,他们都为我感到骄傲,夸我长大了。虽然这一天有点累但我感到特别充实特别开心。第二天下午,我们吃完饭就来到了养老院,这时候老人们都已经准备好在门口迎接接我们了。看到老人们这么积极我们非常高兴,然后我们搀着老人来到了街上,这时候秧歌队已经开始了。老人们非常激动。说当年自己可是踩高跷高手呢,不由得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身体好点的老人竟然跟着鼓点扭了一段。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天有点凉,我们把老人送了回去,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元宵节一大早我们提着汤圆来到了养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吃了汤圆,按照安排今天的任务就是吃汤圆、聊天。我们聊老人的经历,其中一老人让我特别感动。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在辽沈战争中抬过担架,经历过六二年洪水,闯过关东。老人的这一身可谓饱经风霜。我们今天收获可不小,除了听老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长了见识外,还学到了一门技术,那就是做孔明灯。我们大家齐动手,老人虽老但手头并不比我们慢,一会漂亮的花灯就制成了。等到天微微黑的时候我们放飞了带着我们愿望的希望之灯。不一会他们就和天空的星星融为了一体,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灯。但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位老人许的愿望是愿儿女生意兴隆,不要挂念自己。六点我们和老人告别,老人满眼的不舍,我们答应老人只要我们有机会我们还会来的。
三、实践结果:虽然这次敬老院之旅只有短短的三天,我们却受益匪浅。虽然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孤单问题,但我们确实给老人带去了快乐。并且从老人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体会到了父母时刻为子女着想的心。也发现了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孤寡老人的心理问题,老人们普遍存在着孤僻、惊恐等心理问题。还有就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例如,该院中连基本的老年人活动器材都没有,老人的活动场所不仅而且活动方式单调;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好多老人的补助都好几年没领到手了。
养老院实践报告的 篇6
养老院实践报告的范文一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创争发展,扶贫助困,为此政府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和项目,尤其重视扶贫助困,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掀起了一场”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热潮。
今年寒假,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来到了敬老院,去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
一下午的敬老院慰问活动,深深的触动了我。
而且去到才发现,老人组的条件其实并不是很好,由于资金问题,院里也没有护理人员,加上老人本身行动就不灵活,所以,衣服虽然洗了仍有些脏,屋子里的卫生虽然打扫了仍有些异味…
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
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敬老院
于是,我们开始和老人们交谈,尽量不提及他(她)们的儿女,尽量不问及来敬老院的原因,其实这些老人家都很可爱,一旦有了倾听的对象就精神抖擞。我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生活能多一些鲜活的色彩,让老人们的生活少一些忧郁。
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老人。也许他们头脑不清醒,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也许他们对有点冷漠,但是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也需要关怀。
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活动的时间过的很快,很快要和老人们道别了,看见很多老人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们,80岁的老爷爷拉着我的手:”你下次还会来吗?”我大声说:”会的,会的,因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我心里很酸,毕竟我们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个老人都和他们聊会儿,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正如古代先贤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善待所有的老年人。
这次跟同学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度过这段快乐时光的同时,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充实。一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扶贫助困需要加大力度,需要我们去下功夫,投精力,我们要加大宣传扶贫助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公正,诚实友爱的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而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响应,为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说到底也还是那句老话,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养老院实践报告养老院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办养老院申请书
养老院实践报告的范文二
今天下午同其他组员一起来到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养老院,此刻的天是阴沉沉的,不带一丝阳光。我的心情却不似这天气的沉闷,只是带着朦胧的好奇和想要窥探孤寡老人生活的欣喜之情前往我们的目的地。
这次的实践活动目的很简单,就是和老人家们沟通沟通,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生活在这里的情况;在我看来,可以简述为天子离京,探访民情,体味百姓之苦。不过我不是天子,只是一个有着幸福家庭的普通人。这所养老院里老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在我心中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忽悠过门卫,自称是里面老人的亲戚,拎着一些营养品,我们终于踏进了这所俗称的养老圣堂。走近老人们的居所,光线很暗淡,确切的说是没有灯光,我的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心想这住的条件也太差了吧,连灯都没有。等到走进了房间,才发现有两个老人正坐在椅子上聊天,一台老式的电视机正在播着春晚的重播。我有些近视,走近一位老人家,我询问她为何不开灯的时候,老人家口齿很清晰地告诉我没有必要,这电费是政府出钱,浪费了怪可惜的,老奶奶脸上浮现的笑容在向我昭示这家养老院的待遇貌似还不错。我出于好奇心,便和老人家攀谈起来。
据老人家回忆,这家养老院的历史很久了,光是她呆在这就已经有十七年了;当年的她和老伴一起被政府分配到这家养老院,因为膝下没有儿女,两个老人的生活一直都是政府和好心人的扶持。到七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了,这个世界上就真的只剩下她自己一个人了;老人的气色很好,告诉我这里的生活很美好:每日三餐都是工作人员做好了以后再来喊他们去吃饭,平时的一餐是一荤一素,饭后还有水果发放,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护工来给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卧室,有的老人家腿脚不方便,护工们还会主动给老人打水泡脚,帮他们铺垫床铺,用轮椅带他们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散散心;老奶奶还说这里洗澡很高科技的,是用太阳能的,冬天洗澡也非常的暖和;当我听到这句话时,看着老人眼中溢出的幸福神色,心里不禁有点酸楚,老人说那个公共澡堂的里间是用很厚的玻璃隔开的,这样非常的保暖,而且护工也很好,会给他们擦身……在与老奶奶的继续攀谈中,我注意到老人腿上盖着的毛毯,心想这样冷的冬季,老人们是怎么样过冬的呢?我将疑惑抛给老奶奶,说起她的毛毯,老人家又很高兴地告诉我这是政府发的,很暖和,盖在膝盖上最方便了,一边说着一边还扯了扯她身上穿的棉袄领子,说这件衣服也是政府发放的,像她这种孤寡老人每年都可以领取到两件衣服,一件夏天穿,一件冬天穿,而且今年她还额外领到了一套保暖内衣,她摸摸自己袖口露出的保暖内衣,神色很是欣慰。老人继续述说这里的生活,同时我的心里也在五味翻杂着,头脑中一点点浮现出老人们平素生活的场景,想象着他们独自一个人坐在藤椅上,看着无味的电视节目,想象着他们独自一个人躺在小木床上,盯着漆黑夜晚里黑漆漆的天花板,想象着他们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着在庭院里散心,看着远处的风景,是否会思念已逝的亲人,是否会心痛自己膝下无子……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久远,那么陈旧,可是在老人们的眼中,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自由,没有喧嚣,没有生活的压力,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就是这完整的一天。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其实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度过;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颐享天年,也没有黑暗深处的那么凄凉;总之,老人们觉得幸福快乐就好,他们能够无忧无虑就好。生活嘛,在他们眼中其实真的就这么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我想,我体会到了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最终,我懂得了他们在养老院里的生活。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养老,最低保障,农村社会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农村养老正在逐步进入公众视线, 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实现老有所养。这是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部署。因此, 政府应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程,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全盘考虑, 制定出既稳妥又具有前瞻性的政策, 建立健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据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截至到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 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 达到2.02亿, 占总人口的14.8%。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 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 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一、铜川市农村老龄化现状
全市总人口84万, 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47.62%。全市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为5.73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4.32%, 高于全省2012年老龄人口13.5%的0.82个百分点。
(一)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在全市农村5.73万名60岁以上老人中, 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占比60%, 有慢性病但可自理的占33%, 失去自理能力的占7%;残疾老人6 017人, 占10.5%。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随着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 农村养老保险、高龄老人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 不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且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的实施, 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和提升。同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可自愿参加大病保险和慢性病保险, 确认20项病种为大病报销范围, 最高报销比例70%, 住院病人每年最高报销金额13万;慢性病分两类, 一类慢性病年补助最高2万元, 二类慢性病年补助2-5千不等, 报销比例可达50%-70%。
(二)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
自主收入。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除政府各项补贴外, 年收入1 000元以下的244人, 占37%;年收入1 000-2 000元的217人, 占33%;年收入2 000-5 000元的137人, 占21%;年收入5 000元以上的62人, 占9%。
各项政府政策性补助收入。2012年年底, 全市符合五保供养农村居民1 616人, 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2.8%, 按照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5 200元, 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4 700元全部兑现了待遇。目前, 60岁以上约有5.6万人享受每月100-140元不等的养老金, 占农村老年人5.73万人的97.7%;70岁以上的老年人, 每人每月领取50-300元的老龄补贴, 发放率100%。农村低保35 368人, 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0 256人, 占农村低保总人数29%;占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18%。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农村老人几乎100%享受国家提供的养老金、高龄补贴等政策。同时, 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高龄补贴等政府养老补贴在老人生活收入来源中占很大比例, 这充分说明在当前阶段, 政府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改善了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从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可以看出: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约有44%的老年人感觉生活富裕, 35%的农村老年人感觉生活小康, 21%的农村老人因严重疾病和失能问题生活贫困。
(三)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支出
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年人均花费2 000元以下的老人205人, 占31%;2 000-5 000元的260人, 占39%, 年人均花费在5 000元以上的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0%, 花费主要用于医疗和饮食, 医疗费用占支出的56%, 用于生活的为29%。
(四)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 身体健康表现为最大的需要, 在建议加大医疗保障的同时, 对和谐家庭的建设、生活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提高表现出一定的愿望。
二、铜川市农村养老现状
(一) 社会机构养老
目前全市有8家养老机构, 可提供床位916张, 但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只有132人;入住率只有14.41%, 由于历史观念以及对托养费用问题的排斥, 农村老人接受政府集中养老的人数不到23%, 造成国家对养老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作用不大。
(二) 家庭养老
一是在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有798名受访者与老年人同住, 占受访对象的80%;有160名受访对象与老年人分开居住, 占受访对象的16%;还有36人的父母为鳏寡独居, 占受访人数的4%;二是在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其中有243人靠子女赡养, 占37%;另有240人仍自己务农自养, 占36%。497人表示子女的照顾很周到, 对子女赡养满意率为75%, 146人认为子女照顾有限, 占对象的22%, 有24人对子女照顾的确实表示不满, 占问卷对象的3%;三是在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有492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 占受访对象的74%, 认为生活一般的172人, 占26%。
从受访老人的角度看:660人中, 336人愿意在家养老, 占50.91%, 其中216人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占32.7%。大部分老年人在替晚辈带孩子, 约有66%的老年人无集体活动, 生活单调。但是, 调查显示, 老年人对“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互助幸福院”等规划达到88%的支持率, 充分说明了开展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养老试点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目前农村家庭体系还是维系以父母为中心的大家庭生活状态。但共同的问题是:在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73%的人员认为, 由于没钱、没时间、加上代沟因素的存在、赡养意识缺失等因素, 对老年人的赡养能力十分有限。
三、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铜川市目前的农村养老绝大部分是生存型养老, 即在衣、食、住、医等方面能获得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最低保障的养老。如果这种养老被看做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 那么, 这种权利不能实现或不能很好地实现, 即形成养老问题。据对调查结果分析, 农村养老问题存在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 也有主观因素影响, 还有养老机构的跟进制约。
(一) 客观制约因素
资金问题。在社会养老保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资金问题成为部分农村老人涉及生活甚至生存的现实问题。据调查的情况统计, 目前, 农村养老金水平一般养老金月收入在100-140元。加上其他相关政策, 总体水平平均在月300元左右。农村老年人养老受自我养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经济状况等影响很大, 加上一些晚辈养老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 目前, 仍有一部分农村老人养老感到经济困难, 或者经济上缺乏保障, 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达99.7%。但是, 由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筹措较困难, 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难题。
服务人员问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 这些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 服务内容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 素质有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会化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者组织。
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国家、省上对养老服务在土地、税收、用电、用水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但由于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和一些地方利益关系很难落实。铜川在2010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但是由于政策规定不尽完善, 各部门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贯彻落实《意见》方面没有形成合力,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迟缓。
(二) 主观制约因素
谁来养的问题。随着全国人口逐步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养老, “谁来养”即是养老的首要问题。比如从对我市农村60岁以上老人调查来看, 子女供养的占47%、老夫妻互相照顾的占35%、鳏寡独居占18%。目前农村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打破, 还停留在“养儿防老”阶段, 不仅老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子女对此也是颇有顾虑。一是有的老人宁愿成为空巢老人或类空巢老人, 也不去养老机构, 认为在机构养老好像是一件丢人的事;二是有的即使有在机构养老的条件, 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 认为这是一种不孝道的行为, 害怕落下“不孝”的名声;三是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依然存在, 据调查, 农村因赡养问题而诉诸法律的涉老案件逐年提高。四是多年来的低生育率水平, 农村也出现城市里所说的“421”家庭结构, 对老人的赡养客观难以实现。
怎么养的问题。调查显示, 一是农村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均收入。有的分居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 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有的外出打工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不仅没有钱寄回家, 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足够保障, 生活普遍比较艰苦。二是农村老人的精神没有寄托。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有事无人帮, 有话无处说。有的不仅要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 还要为了生活辛勤劳动, 活动空间十分狭小, 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有的除了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 还要负责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 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老人们, 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 他们倍感心力交瘁, 十分无奈。三是农村老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农村老人中, 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 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之后沉重的医疗费用, 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较普遍。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 往往是小病忍, 大病拖, 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四是农村老人缺乏爱好, 对生活信心不足。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的农村老人生活随意性强, 孤僻自私, 生活单调, 精神空虚, 没有形成互相帮助的习惯和意愿。
(三) 养老机构的跟进面临双重的矛盾问题
养老机构少、床位少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把农村现有的老人全部集中起来供养, 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扩大规模, 存在投入不足的资金缺口问题短时期内难以有效解决。
现有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率低。一方面经济收入低的农村老人无力入住养老机构。农村一般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没有条件, 在农村老年人中除了家庭有产业、个人有技术、子女有固定职业的极少数人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 这类人群能占到老年人口的3-4%。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申请入住敬老院, 95.5%的其他农村老人几乎没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农村由于养老机构少、规模小、管理人员不固定、经费没有保障、运转不正常、生活水平低下、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 对有意愿入住机构的供养人员缺乏吸引力。
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既没有劳动能力, 也没有经济收入, 仅靠政府福利政策维持生活, 往往疾病缠身不仅医疗费用大, 而且需要他人为之服务的项目多、周期长、频率高, 需要他人照顾费用无法承担, 养老机构由于条件制约也无法保障此类人员的正常养老需求, 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困苦。
综上调查分析, 目前在中西部农村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时机尚不成熟。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农民的需要与否。就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来看, 由于人口、观念、经济、社区发展等方面原因, 依靠老人自养或者子女供养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二是国家和集体的养老投入有限。在现有的养老社会化探索中, 除五保供养外, 农民用于养老的钱很少, 主要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缴纳的养老补助, 国家政策的补贴很少,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更是无力投入 (集体投入在铜川为零) ;三是养老推进机制尚未形成。针对农村养老中存在和即将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尚未形成资金筹集的有效跟进机制。
四、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建议
从长远来角度考虑, 经济是养老的基础。“十二五”时期乃至更远的将来, 铜川农村养老服务要走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着力点,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协会配合、老人之间互助”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居, 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生活型养老 (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和发展型养老 (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同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新格局。
(一) 完善制度,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问题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民为本, 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和定位, 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 加强对现有养老的监管, 政府职能要由养老服务操办者转变为管理者。将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纳入部门工作安排,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切实承担起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医疗卫生、安全保护、权益维护、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管理方面的责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二是把农村老龄问题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研究推进, 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老龄工作机构, 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发挥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作用;三是在农村基层, 普遍建立起农村老年人协会, 在村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 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积极调解涉老纠纷, 维护老年人权益, 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老年人自助互助;四是制定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包括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 逐步将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设施发展规划和相关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五是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 提高补助标准;六是可逐步免除70岁以上老年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用, 并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在个人账户计入金额及报销比例等方面予以优惠, 适当扩大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病种;七是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八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 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
(二) 完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解决谁来养的问题
一方面,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 巩固家庭赡养, 督促外出务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产。加强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传, 把敬老孝亲纳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镇的评选表彰内容, 转变不良习俗, 和谐家庭关系。同时, 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 帮助老年人加强生活安全的自我保护, 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 民政部门应牵头建立农村养老专业场所。在每个乡镇建立农村养老专业场所, 加强综合性养老服务。在服务好“三无”老人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基础上, 把服务对象扩展到高龄、病残、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以及有意愿参与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建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对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和基本医疗服务, 困难地区由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地区, 政府和村集体可积极出资设立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养老专业场所的住养与定点定时上门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制度。同时, 在农村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帮扶和老年人互助行动, 以独居户、隔代户、两代老人户, 特别是高龄、贫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重点, 建立就近联系和帮扶制度, 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 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再一方面,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开展养老服务。各级政府应科学规划,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探索建立社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的路子, 逐步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性向普惠性转变,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多层次, 多样性需求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 使养老服务尽快发展成为惠及民生的新兴产业。
(三) 加强有关组织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分步解决怎么养的问题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国家可鼓励其先行先试, 然后逐步推开。一是组建农村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政府牵头分片区组建具有组织、指导、培训、服务功能的养老指导中心, 并配备工作人员。职能主要是对专职养老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和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员办理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将其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指导与管理, 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 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开展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的结对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为居家的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三是逐步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 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四是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 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或类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 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 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 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 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地生活。
(四) 部门协作, 整合养老资源, 加大政策合力,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应尽快协调相关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 协调推进,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将政策细化量化。一是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建立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生产关系,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促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有序集中, 开展土地托管, 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确保农村老年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减轻负担, 安享晚年;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政策设计的科学性。政府主导在农村探索建立托教中心,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留守子女要有妥善的服务与照顾、管理与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专职教师, 切实减轻农村老年人负担, 安度晚年;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建设, 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使农村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在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同时也担负起家庭养老的责任;四是部门通力协作, 落实好重点优惠政策。今后很长时期内, 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 民政、规划部门配合,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土地利用规划, 明确土地规划方式、划拨条件和划拨标准。对在农村建设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 给予优先保障和优惠待遇。按照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土地的, 如果企业购买土地用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在购地价格上给予优惠, 并将养老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纳入绿色审批通道, 优先保障;五是进一步优化完善税费减免细则。由建设、财政、民政、国土、地税、国税、物价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出台税费减免实施细则, 对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项目, 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异地建设费、渣土处置费等相关费用;对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 免收土地管理费和土地登记费;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管道燃气等价格, 按居民使用标准执行;六是加大财政与信贷扶持力度。对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项目采取信贷财政贴息政策予以扶持。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七是监督检查政策执行效果。由政府牵头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意见, 对拒不执行政策规定的, 应明确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等具体奖罚措施, 并加强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 确保有关政策及标准落实到位, 进一步部门协作力度, 整合养老资源, 加大政策合力, 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五、结束语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 篇8
关键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循环互助;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1-2
0 引言
调查分析显示,十堰城区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增长至40.7万人,因而十堰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本项目通过社区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十堰市居民养老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调查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对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市开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十堰市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十堰市区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场所中年龄在20岁以上的市民。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地分别是:三堰燕林社区、二堰富康小区、52厂小区路北社区、太和小区、吉祥小区和火车站广场、赛武当广场、六堰人商广场。由于“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新的概念,在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团队首先在小区内进行了相关的宣传,通过团队成员认真细心的讲解宣传后,多数居民表示对这种养老模式十分期待,从而使我们的问卷调查开展得更有意义。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2.1 被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性别比例客观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为:25-45岁人口占34.40%,46-60岁人口占26.32%,60岁以上人口占27.63%,调查主体为正在面临养老或考虑自身、家人养老问题的人群,符合问卷调查的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的占83.00%,被调查群体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这种新的养老模式认识和接受以及固有观念的转变比较困难。被调查主体的职业分布为:机关企业单位人员占24.56%,专业技术人员占19.41%,商业、服务人员占18.42%,其他21.49%。职业分布较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收入普遍集中在3万以上,达到十堰市平均收入水平,基本的生产、生活、医疗等得到保证,使居民能更好地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从而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
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
2.2.1 居民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调查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有160人,占70.18%。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都乐于去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正在走向老龄化的群体,希望从众创、众帮、众扶、众筹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显现了十堰市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美德。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的68人,占29.82%,主要原因一是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二是部分被调查者因为自身身体状态差而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表示有帮助身边人的意愿。
2.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调查
性别与意愿呈正相关,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新模式中来。究其原因,一是从社会学角色理论来看,我国的男性传统上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责任,是强者和社会家庭的支撑者,对社会公益服务义不容辞;二是我国家庭结构运行传统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退休后主事业告一段落,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
2.3 居民养老方式调查
目前在十堰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模式占63%,社区养老模式占24.56%,养老院模式占12.28%。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养老形式的缩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因此,目前中国的家庭养老出现问题。需要有新的养老方式进行补充。
2.4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
2.4.1 居民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知晓程度调查
83.3%社区居民表示没听说过此种养老模式,15.79%表示了解一点,仅有0.91(2人)表示比较了解。了解较多的人群集中在25-45岁年龄段。针对年龄与了解程度两个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r=0.320, p= 0.000 (P<0.05)。表明年龄与了解程度的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但不同职业、年收入,尤其是不同年龄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种模式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2.4.2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的认知
居民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影响青年人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品质、利于邻里关系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问卷设计的4个选项的比重均相差不大,可见“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从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实行这种模式对全社会影响程度远大于它解决养老问题的本身,是一种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群众对它的期望较高。
关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缺陷”,26.05%认为“参与人数少,普及程度不高”,21.63% 认为“存在管理的随意和无序现象”,18.60%认为“兑换方式困难,无法实质运行”。可见,加强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完善管理方式和存储方式是推行这种模式运行的主要解决的办法。
2.5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应是政府的占71.05%、民间公益机构的占20.61%、企业主的占8.3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差异不明显。绝大多数受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主体,说明民众仍然认为养老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接近1/4受调查对象认为该模式由民间公益机构运行,是因为时间银行的性质是互帮互助的公益服务,由民间公益机构开展能更好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少数受调查对象认为企业主应是该模式的运行主体,体现的则是健全、高质量的第三产业性質完善的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居民普遍希望时间银行是依托政府主导,社区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养老服务机构。
3 分析
3.1 加强宣传,转变社会观念,促进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
调查显示,由于“时间银行”是个引进概念,国内对于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在时间银行的观念分析和理论阐述,缺乏对具体实施时间银行的实践指导。很多居民对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观念仅停留在“帮扶老人”这个层面,忽视了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多样化。此外,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构成局限于少数几个群体中,而且志愿服务对象也只是简单地定义为弱势群体,这种对供需多样化的忽视抑制了中国式“时间银行”的全面、健康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开展试点,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时间银行”,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供给角度考虑,鼓励各阶层的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需求角度考虑,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3.2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运行主体,保障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
养老保障服务是政府社会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的政策措施,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或优待政策。二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3.3 健全完善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体系和管理机制
3.3.1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注册管理方式
①量化方式
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让生活更有价值,每个人的工作价值都是平等的。所以以时间为单位量化志愿服务的价值(1T=1H 注:T表示time H表示 hour)。以时间币的形式储存在“时间银行存储卡”。“时间银行存储卡”里面有储户姓名、签发日期、单位、服务时间、存入支出等,志愿者每次参加完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经核实后由管理人员签名认可,将服务时间(1Time=1Hour)存入服务者的时间银行账户上。
②兑换方式
用时间币的形式进行交换,储户可以采用“时间币”积分形式。积分5分息的形式计算,志愿服务或公益服务越多,积分越多。储户也可以到相关的服务机构或公益机构进行积分兑换。
③激励制度
根据志愿者个人“时间银行”记录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业绩,用志愿服务的积分来进行会员级别的划分。共设置5个星级,分别以200T、500T、1000T、1500T、3000T的标准来进行年度评奖,先从社区再到乡镇、县机构、省国家依次评奖,颁奖。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必须考虑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复杂动机,根据志愿者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各年龄阶段的志愿者都能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供给。
3.3.2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
要制定时间银行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服务反馈等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因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服务委托和接收任务信息的基础上,因此,要建设一个便捷化、大众化、及时化的信息系统平台,这样会员的时间存取活动才能打破社区的局限。
4 调研总结
关注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开展此项调查,目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稀少的养老资源,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需要,探索寻求新的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时间银行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美国以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取得成功,能否将此种方式在全国推广,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暑期,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收获颇丰。一是了解社会,二是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宣传,三是思考了如何更有效的在我国城市开展此种运行方式。无论是研究本身还是自我提高都是很有益的。但由于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限制,研究还存在着缺陷,我们小组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文.“农村公益养老时间银行”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50-51.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推荐阅读:
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03
在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26
去养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09-10
年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XX字05-24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05
社会实践报告敬老院11-15
到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05-13
去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07-15
关于去敬老院实践的社会实践报告11-21
农村乡镇养老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