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通用8篇)
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 篇1
银杏树之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题记
一首《春天里》唱出多少人的心声,面对老我们无法逃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为民上者,躬行节俭,力尽孝慈,为天下先。”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国,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贯穿于我们的成长。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行八人来到了位于福建路的“银杏树老年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七天的义工生活,看望并照顾那里的老人们。在七天的实践活动开展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活动: 1.关心慰问养老院里的老人们
第一天,我们利用半天上午熟悉了养老院托养中心的基本环境,养老院分为三层,第一第二层大多为生活半自理的老人,第三层分为客房及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小队根据养老院的格局,迅速分为三个小队,每两人一组,负责一层楼的工作。
保持养老院的卫生是护工阿姨每天必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最先开始做的工作就是将养老院的卫生打扫干净,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组员们互相帮助,认真仔细地将院内垃圾清扫干净,然后擦拭窗台扶手,以及桌子板凳。老人们看着我们这些小丫头细心地做着活,都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我们也从老人们的微笑中体会到了这次打扫的意义。
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年瘫痪在床,我们所做的内容之一就是给这些老人喂饭,他们的饭都是特制的流食,这就考验了我们的耐心,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耍的小青年来说,耐心是最大的挑战。而在喂饭的过程中,我们的组员都表现出了对老人们极大的关爱和耐心,没有人半途而废,也没有人中途退缩,更没有人表露出不满的情绪,大家喂饭时还能很细心的给老人擦嘴,这让很多老人都很感动。就连平时护工阿姨说的吃饭最慢的那位奶奶在那几天里,吃饭的速度也不亚于别人,这让我们的内心充满自豪感。2.开展关于银杏树养老院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
从第四天起,我们就开始着手对养老院的老人们组织一些问卷调查。老人们看见我们拿着白色问卷,显得很拘谨,生怕说错什么话,有的老人甚至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随后我们改变了策略,以聊天的轻松方式,将问卷中的问题带入了轻松的氛围中,这样问卷才得以顺利地进行。
我们的问卷主要从老人自身情况,养老院条件,以及老人们对养老院相关问题的看法等方面进行。老人们都如实相告,基本反映了老人内心真实想法。面对这一群年过古稀的老人,我们很难想象出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充满活力,甚至还有的老人曾经是教授,工程师。他们在过去的青春岁月里都曾为社会做出过大大小小的贡献。现在他们年迈体衰,已经无力发挥余热,最是需要社会关怀的时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人都是因为由于长年生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子女们住得也比较远,很难照顾所以才来到这里的。但是他们的子女也会经常来看他们。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老人缺的不是物质上的资源,而是内心精神上的陪伴。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希望我们这些子女能够经常去看他们,和他们聊天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总的来说,老人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3.收集并整理素材以便完成实践报告
我们此次取材主要以照片为主,而此次活动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那两天给老人们拍照了,有的老人忸怩着不愿意拍照,总是摆摆手“老了老了,照了不好看。”而这时,我们所有人又会齐齐上阵哄着他们,给他们信心。虽然有的老人觉得自己老了丑了,可又会情不自禁换上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衣服走到我们的镜头前。拍完后还会反复询问我们会不会把照片洗出来,得到确认后还会不放心。等到我们把洗好的照片送到每个人手上时,他们脸上露出的喜悦的表情就告诉了我们他们内心里有多开心。所有的照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双手还孩子似的举出V字型,从他的笑容里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在晚年里得到的关注与爱护对一个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此次社会实践,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也为我们日后的踏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保持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做一些繁琐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与细心。比如说给老人们喂饭,我们需要端着碗,每次用勺子舀少许的流食,悉心吹凉后再喂给老人,并要注意时不时用纸巾给老人擦拭嘴巴,保持清爽。再比如,我们跟老人谈话时,必须要有十足的耐心,因为他们的听力并不十分好,有时候简单的一句问候,我们甚至需要重复好几遍。但我们的队员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时刻拥有一如既往的面对工作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不同的乐趣,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善于与伙伴们合作。
有句名言说得好:“成功在于合作”。身处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之中,我们要拥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与同事团结合作,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节省人力物力。在养老院的这一周里,我们几个队员们都是两两一组,分工合作,拿最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来说,一位同学用泡沫清洁冰箱的部件,那么另一位同学就会紧接着清水过滤,再一位同学负责用干毛巾擦拭等等。这些过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果不是我们分工明确,那么我们将至少多花费几十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些工作,而不像我们原来那样省时省力。当然,这是我们相处久了而自然产生的默契,一开始,我们的合作也是晦涩的,渐渐地才拥有了默契。俗话说“兄弟一心,齐力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风浪的推动;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衬;一人之力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需要母体的滋养。我们需要不断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再次,是要学会与他人良好的沟通。
学会与他人沟通并能很好的沟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此次养老院社会实践中在沟通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队员们因为都是女孩子从而都有些内向害羞,在问卷调查时的最开始,大家都有些“放不开”,十分依赖队里善于沟通的队长。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我们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要知道,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所以,我们在沟通方面还有待磨练。
总之,这次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们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在大一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为我们这些娇惯、依赖的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使我们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上,我们都在实习中成长的更加成熟。这样的经历将成为我们所永远拥有的“无形资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复杂而多变,但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这个舞台上谱出优美的旋律,跳出美丽的舞蹈!
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 篇2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化、老龄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农村养老面临着挑战, 而且,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传统观念也面临冲击, 所以在新世纪, 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所在, 并努力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 缓解矛盾, 化解危机。本文以山西省翼城县东庄村在养老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村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积极采取措施, 及时修建了农村养老院, 并采取新的经营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庄村养老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并率先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2 东庄村养老院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但总体来看, 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当前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 尤其是加强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业的投入, 统筹城乡养老资源, 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对建设和谐社会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能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1 东庄村基本情况概述
东庄村属于翼城县王庄乡下辖村, 它位于翼城县县城的西北方向, 与县城相距15km的路程, 北与浮山县接壤, 西与襄汾县毗邻, 属于丘陵半山区, 村南北长约5km, 东西宽3km, 全村正中心被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隔开,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 同时全村被分为了两个自然村, 共计800多口人, 其中党员干部36人。
东庄村处于丘陵半山区, 总耕地面积198hm2, 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农民主要以耕种小麦和玉米为主, 近两年又引进了果树, 开发苹果园示范区, 农民70%的收入来源于种植业, 有些家庭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还发展养殖业, 饲养了牛、羊等牲畜, 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占20%左右, 然而仅有10%来源于劳务输出。而且, 全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三通, 即“路通, 水通, 电通”, 2011年, 共投入了48万元硬化村内水泥路2.24 km, 投资1.5万元绿化村内大街, 铲除了杂草, 清除垃圾, 修建了垃圾池, 购置垃圾运输车, 并定期清倒垃圾, 改善了街道脏、乱、差的局面。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解决了人们饮水难得问题, 同时扩宽、平整田间道路, 修建蓄水池, 利用蓄水池灌溉田间用地, 水浇地面积达到了95%以上。全村修建了光缆, 并呼吁村民使用节能灯, 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全村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 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近些年村内最大的难题却是养老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而且, 每个家庭中引发冲突和摩擦最多的也仍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2 东庄村养老院
2.2.1 养老院的基本运营状况。
为了尽快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东庄村村委班子响应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与号召, 该村于2015年8月建立起了农村养老活动中心即所谓的养老院。东庄村村委们经过商议并充分让每一位村民建言献策, 最终决定成立了养老院, 该养老院所处位置在该村西北角, 它充分的合理利用村内的一座闲置的学校校舍, 是五年前村内为适龄儿童所修建的一所小学, 一排整齐的教室大约有十余间, 院子非常的宽敞, 还有一个非常气派的大门。但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迁往城市, 并在城市购置了商品房或学区房, 所以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到了镇里或城里上幼儿园和小学, 因此, 这所新建的校舍也就被闲置了下来, 然而村内领导人却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起被闲置的校舍, 修建起了养老院, 经过工人的重新粉刷和装修, 现在的这所学校的面貌已经全部焕然一新了。
东庄村养老院虽成立不久, 规模也比较小, 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在这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养老院的运营状况非常好, 一切都在合理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进行。养老中心分别设有厨房、餐厅、老年活动室、老年人休息室、图书室、阅览室、货物存储室、值班室、登记室等等, 所有设施都是国家补贴购置的, 入住的老人每月会交付一定的费用, 只有100~200元, 剩余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补贴。
2.2.2 养老院的配套设施建设。
厨房是十分重要的场所, 厨房内经过装修, 全部配套了一套完整的最新的厨具设备, 最新的电磁炉, 电饭锅, 干净整洁的厨具, 而且每个餐具上都标明了每位老人的名字, 全部都是自己使用自己的餐具, 水电齐全, 而且还雇佣了富有经验的人定时做饭, 每天一日三餐都会定时定量做好, 为老人们准备好丰盛的饭菜, 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 荤素搭配很好, 充分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口味, 最重要的是每日食用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每周星期一早晨都有专人从镇上的蔬菜店预先订好所需的蔬菜和配料, 每天早晨都会看到蔬菜店的员工送来当天所需的新鲜果蔬。餐厅是老人们就餐用餐的地方, 桌椅摆放的非常整齐, 干净的大长桌和长椅每天都有清洁阿姨来打扫, 餐厅内布置的干净整齐, 四周的墙壁上还挂着崭新的油墨画, 每位老人在就餐时都会在打饭窗口排好队依次打饭,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会有专人帮忙盛饭, 然后每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餐, 用餐过后都会主动去水龙头处清洗自己的餐具。在调查中问到他们为何要自己清洗餐具, 老人们告诉说, 自己动手清洗餐具既能为自己找点事干, 同时还可以饭后锻炼下身体, 在自己还有做一些事的能力时, 不能在任何事情上都去依靠别人。
老年活动室内摆设有棋牌桌, 有各种体育器材, 也有液晶电视, 老人们在闲暇时光中, 可以看电视, 可以聊天, 可以在打牌或下棋, 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
老年人休息室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 床上的物品摆放整齐划一, 统一配置, 这样可以让老人们中午和晚上都能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下有一个好的睡眠。
图书室和阅览室在一间屋子, 书架上的图书和报刊都可以免费借阅, 能够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学习新知识, 扩充知识面, 了解世界。
值班室和登记室则是对每天出入的人群的登记记录, 以确保养老院的安全。
2.2.3 养老院成立前后的变化。
在村养老院成立以前, 村内老人们之间很少往来, 都是独自居住的, 长期以来, 老人们的身心健康缺乏关爱与照顾, 而且, 家庭内部关于养老问题的矛盾冲突不断, 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也影响了和谐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村内文化活动比较少, 忽视文化建设, 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
村养老院成立以后, 首先解决了农村的养老问题, 既让许多年迈老人得到了关心和帮助, 老人们每天可以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聊家常, 疏解心情。有的老人还为自己找到了有意义的事, 他们在院子的一块空地里种植花草、果蔬, 享受着充实的生活, 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 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也提升了老人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也帮助青壮年减轻了负担, 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对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动农村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4 养老院入住对象典型情况简介。
东庄村老年养老中心自成立以来, 共入住了十位老人, 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都各不相同, 但多数人是失去配偶独自一人生活居住。现介绍其中两位有代表性的老人。第一位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状况也在不断的下降, 尤其是在老伴去世后的近几年内,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腿疼的老毛病经常犯, 而且有时自己一个人不愿意自己做饭, 所以吃饭总是不按时吃, 再加上独自一人居住在空旷无比的老房子中, 平时更是无人陪伴她聊天, 心情显得烦躁, 焦虑。第二位老人同样也是一人居住, 自己不会做饭, 在老伴去世后的三四年内, 子女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 更是无暇照看老人, 所以该名老人就连最基本的吃住问题都成为了全家人争吵的焦点问题, 经常会引起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其他的几位老人, 他们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大多都是子女们忙于工作, 与子女居住相分隔, 还有的是因为婆媳关系矛盾突出, 所以老人们不愿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而且这些老人们年龄全部都在六十五岁以上,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来养老院入住和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3 东庄村养老院建设的经验与改进建议
与城市相比,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比较缓慢, 为了缓解养老问题的压力, 农村养老院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但为了更好地从长远角度有效解决问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3.1 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障养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 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可以进一步将村内医疗卫生服务引进养老院, 定期为老人们做好身体检查。农村养老院建设必须在养老和医疗卫生上给予农村相应的支持, 使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3.2 心理咨询服务建设
老年人由于长期的独居以及与年轻人长期的分离, 使得他们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有时对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偏见, 有些老人还形成了依赖子女的心理, 定期的心理理疗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开导将更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3.3 文体娱乐服务建设
在保证老年人的吃住问题后, 重视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 充分合理也更加有效的利用起各种体育健身器材, 帮助老人们加强身体锻炼, 比如打乒乓球、练太极等等,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棋牌的趣味作用, 让他们在闲暇时光打牌、下棋、欣赏戏曲、读书、看报或是练书法等等, 利用这些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帮助老人们排解烦恼。
3.4 交通通讯服务建设
如果长时间内生活在养老院, 老人们都会觉得单调乏味, 有时也会思念亲人, 所以他们可能会独自步行回家, 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老人们本身就行动不便, 而如果他们独自回家, 在回家的途中万一出现意外都无法及时的寻求别人的帮助, 而且也不能尽快的了解到老人们的情况。所以, 为了尽量的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养老中心可以为老人们提供便利的代步工具, 方便老人们回家。除此之外,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保留每一位老人的信息包括老人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 预留他们家人的电话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在特殊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的家人们, 而且平时经常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到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保证老人们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3.5 开展学生下乡服务活动
号召附近学校学生开展服务活动, 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去养老中心服务老人, 帮助老人们做家务, 与老人进行交谈,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同时也丰富了老人的生活, 帮助老人愉悦心情, 让老人看到希望与活力, 更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6 呼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
统筹城乡资源, 根据城乡规划, 不仅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养老服务, 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步伐。
3.7 健全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支持乡镇机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并努力向社会开放, 提高养老中心运营效益, 增强护理能力, 并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难题。
3.8 拓宽资金渠道
各地要进一步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要求, 鼓励城市资金、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农村养老的投资, 给予政策鼓励。
摘要:赡养老人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家庭应有的职责, 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 家庭结构逐渐改变, 核心家庭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和老龄家庭也随之增加, 因此, 由家庭承担照料老人的全部职责已变得日益艰难。与城市相比, 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从国家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以养老问题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15年东庄村建立起来的养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对矛盾, 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通过分析该村养老院的建设状况, 总结出了对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益的管理制度和理念, 可以对其它具有类似情况的村庄的养老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 篇3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147-00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医疗、照料等方面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正确认识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的关系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者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1]社会养老保险又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对,是以国家公信力和法律强制力为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养老支持的基础保障性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依法通过纳税或缴费的方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公共账户和公共基金,依法确定养老金的计发政策并由政府承担养老金支付的担保责任。[2]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的各类照料和护理服务,广义的社会养老服务即指社会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的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安排,包括物质、精神保障方式及相应制度等,接近于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安排。而狭义的社会养老服务特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照料、护理等劳动,以及围绕这一劳动形成的设施和制度等,是老年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
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两大主体支撑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在众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的主要功能和目的都是为退休劳动者及老年人口提供保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包括物质经济、起居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并将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而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它们的最终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是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同时又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参与支持;它们都对解决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经济意义较为突出,是整个社会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对国民退休生活和收入转移支付的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则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最终载体。两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均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直未能从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视角出发,对这两项制度的联动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必然要求。
从宏观角度而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划定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最低标准;从微观角度而言,以国家公信力和强制力为后盾的养老账户为退休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体系的经济基础与基本保障。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支持与保障,但最终仍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有形的养老商品和无形的养老服务。退休账户中的养老金决定了老年群体能够拥有何种质量的生活,却无法直接将之变为具体的现实。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提高与老年人生活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现实操作和最终依托。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共同构筑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石。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作为孤立的零件分别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力量获得更加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社会养老服务的对象——老年人口又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作为获取养老服务的基本经济来源。两项事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由它们的最终目的,即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准与福利水平所决定的。
二、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一)理念先行
一是树立科学正确的新老龄观。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并解读出三项标准: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处于疾病的高发期,强调的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在步人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健康地走完人生。[4]积极老龄化则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积极老龄化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以“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为出发点,强调“从工作中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能够仍然是他们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老年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介,“他们的技能、经验和资源是一个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孝”是中国儒家思想中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具有融洽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的积极作用。面对传统“孝”文化的弱化,采取适当措施,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一部分进行弘扬,引导人们重拾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亲情孝道,对于现代养老文化的建设以及家庭养老地位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5]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孝养相结合的道德自觉,加强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观念,巩固家庭的照顾力量,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使家庭养老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选择。endprint
三是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6]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大小,但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绝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绝对决定因素,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稳定的家庭陪伴、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参与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非物质因素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就要求政府、社会和家庭正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肯定老年人追求自我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动机,并积极为此提供支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掘老年人群的潜在能量,而不是将养老当作不得不背负的沉重负担。
(二)资源整合
一是政府资源:稳步推进、统一调度。政府养老资源即是公共部门养老资源。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政府的责任定位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养老支持与服务体系中成为组织和协调的中枢。政府因其无可剥夺的强制力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巨大的操控力而能够极为有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实践新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必须由政府搭建,并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因此,要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政府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稳步推进,统一调度,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是社会资源:积极利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既包括私人部门养老资源,如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业等,又包括第三部门养老资源,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组织等。相较于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虽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统一调配,却因其分散性而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力量,这种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推广而日益鲜明。如何积极利用潜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养老资源,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对之进行合理配置,是新时期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家庭资源:物质为基、精神为主。家庭始终是每一个人心灵归依的港湾,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单位。老年人参与家庭生活,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老年人在家庭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同时,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仅仅在生活上依靠子女,重要的是在心理和精神上依赖子女。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市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影响,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正逐步转变为独立养老方式。在城市中,因为父母有了养老金的经济保障,经济供养的责任不再由子女承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的责任转变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7]而在农村,由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没有稳定足够的生活来源,因此,最常见的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子女承担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家庭资源在养老保障事业中的作用,既要尊重我国以孝为先、重视亲情的传统,又要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转变对养老方式带来的挑战。
(三)机制创新
一是宏观架构: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在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和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的客观条件下,政府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坚定不移地承担起扶老、助老、养老的重担,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逐渐过渡到社会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趋势,而要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实现现有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配置,则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
顶层设计: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在老龄化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应当尽快理清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老龄化理事会,其主要成员由领导小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以定期会议和政策指导的方式对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形成专家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配合性与连贯性。
经办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网络。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应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养老网络,为老年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因其基层性和多元性而拥有更加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多于城市,农村约占总数的80%,但有逐年递减趋势。二是农村利用率高于城市约3个百分点。[8]因此,单从地域分布及利用效率来看,城镇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水平高于农村,而农村地区基本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相对高于城镇。根据这一现实,要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考虑将两者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网络。
公私并重: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证性,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事业。“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概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9]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服务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财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利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基础养老设施建设。从人力与物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养老保险机构承办部分养老事业。政府应谨慎推动养老服务业产业化过程,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可以利用市场力量进行生产提供的养老服务类别,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endprint
二是微观操作: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度的一种形式,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10]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
1.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核心要义。由于地理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优势,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今后发展居家养老所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要增加对社区养老的投资比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投资,采取集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健全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基本服务标准和设施条件,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监管,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自由竞争。
2.建立老年人信息共享机制。随着社会保障卡的推广,参保者的所有信息将被一一记录在电子档案中,成为个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重要凭记。将经过整理收集的老年人口健康信息和需求信息在一定区域内发布并共享,建立一定区域内的老年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为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提供方便,更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避免重复生产。
3.推行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券。“公共服务券”是指政府部门发放给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的有价证券。居家养老服务券是指由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和高龄老人全额购买或者提供服务优惠的消费凭证。在经过合理精算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中的一部分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提供,既能为老年群体提供直接而优质的服务,又能带动相关服务业及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监管手段等都应当同步设计实施,如此才能尽力减小制度运行中政府寻租与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如上简图所示。(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50页)
三、结 语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当既关注养老保障中的资金问题,也关注老年服务供给问题,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践中。社会养老保障两大子系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配合协作,更须勤思勤索,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并从资源整合、责任共担的角度寻找弥补不足的方式,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作体系,最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社会保险[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172.
[2]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74.
[3]董红亚.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6.
[4]孙华清,孙华敏. 对推进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5]董之鹰. 21世纪的社会老年学学科走向[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l).
[6]刘益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11,(7).
[7]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Genva:WHO,1993:l.
[8]赵曼,吕国营. 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5.
[9]李昺伟. 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9.
[10]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10,(12)
[11]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7.
关于在养老院的公益活动感想 篇4
今天又是星期一,也是八月的最后的一天了,我们再次代表公司,代表我们的总经理聂先元先生去养老院做了公益讲座。
去养老院做公益活动,是我们总经理聂先元先生很重视的一件事情,他经常在会议中提起,让我们要做好每一次公益养生讲座,既然做了这件事,那就一定要做好,用心去让养老院的孤寡老人能体验到我们的爱心。
每次去养老院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能感受到每一位老人在听老师们讲授养生知识的时候,是有多么认真,有很多老人每次还特地带上本子,记下来,他们都说,人老了,怕记不住,回去可以多练练。其实,我知道,没有一位老人,愿意自己老去,离去。每一次看到那些颤颤巍巍的老人,我都在想,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养老院,如果不是正好有这么一个地方,他们才有了依靠,那他们的晚年又该是如何度过?而幸运的是,我们在做的,正是他们需要的。
一个人,赚的再多的钱,又是如何?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精神不富有,再多的炫富都是空虚的表态罢了。倒不如把钱财放在慈善事业上,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这样的财富才会万年长吧。
敬老院活动感想 篇5
香堂敬老院坐落在山脚下,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到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踏入院子便感受到了家的安逸与亲切。
我们的演出被安排在老人们的娱乐活动室。当我们踏进娱乐活动室的第一步,映入眼帘的是台球桌,象棋桌和几个跑步机。小小的活动室设施还真是齐全,看来老人们的生活还挺丰富的。
文艺部的同学们为了这次敬老院之行,特地准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演出。舞蹈,戏曲,乐器...一连串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同时,敬老院里的老爷爷也不甘示弱,给同学们唱了两首革命歌曲。声音嘹亮,振奋人心。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演出完毕,我们志愿者还帮助老人清理卫生,陪老人聊天...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便过去了,这次活动也接近了尾声。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把欢声笑语带给了爷爷奶奶们,让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我们的热情与真诚。也又一次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铭记于心里。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用实际行动来温暖他人,更好的发扬志愿者的精神!
范文二: 让自信充满自己,让诚心努力结成善缘,让微笑播撒每一瞬间。
第一次组织了书友们参与敬老院的公益活动。由于对各环节的把握基本到位,总体来说敬老院之旅挺成功的。事后向劲原作了汇报,也得到了肯定。
尊敬的书友志愿者朋友,明天我们相聚在翠湖敬老院。请乘303或512路于14:30前到达上庄卫生院公交站。非常感恩您的爱心付出!组织者。这是上周六晚上,我获知报名信息后给每位志愿者发送的第一条短信。并打印了签到表,表里我特别增加了心语爱心寄语列,以彰显美好的愿望。
周日下午我提前到达了上庄卫生院公交站,静静地等待其他志愿者的到来。在约定的时间前志愿者们陆续赶到。其间,已报名但由于其它原因不能来的志愿者也给我发了短信,我一一回复,并感激他们的爱心。于14:40分我们正式出发,赶往翠湖敬老院。烈日下的路面烘烤着我们的耐心,所以我并没决定让大家介绍自己,而是到了敬老院,汇集提前到达的两名志愿者后,在树荫下才开始介绍。我告知大家,我们的任务一般是陪老人聊天。
敬老院负责人刘老师热情地迎我们进了老年活动中心,进门左边的一张桌子边有老人在玩麻将,这是我又一次见到的场景了。我们在里间坐下,等候安排。里间是一个会议室、休息室、也是用餐室。刚开始就有一个陪周奶奶的好机会,我们的两位志愿者踊跃参与了。约十分钟后,剩余人员赶往常去的庭院。我们把服务的老人接送到庭院中心的凉亭。为了有个好的开始,我提议大家唱老人喜欢的红歌。可我们绝大多数志愿者根底太差,事先也没有充分的准备(也在我预料之外),只能现场拿出手机搜歌词,跟着唱。红歌蕴藏着朴实的真情,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类歌曲,只是多年来没怎么唱过。我们拍打着节拍,和老人们一首又一首的唱。下午三点半,一位新志愿者从北京很远的地方赶到上庄卫生院公交站,我快步去迎接,既感动又感叹。这位志愿者还买了香蕉。可惜老人们一个也没吃。
西下的太阳把阳光投进凉亭,我们的活动空间也一点点的往东边腾挪。时间过得好快,先前服务周奶奶的志愿者也回来了。我们聪明的志愿者发现在场的有的老人会唱戏,有的老人喜欢看书,有的老人喜欢下棋,还有的老人喜欢热闹等等,所以这次敬老活动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老人,但这却也为后面的分享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下午四点半,老人的晚餐时间快要到了,我们送老人回房间。我特别提议志愿者去陪任奶奶聊天。任奶奶的故事已被书友志愿者写过很多回了,实际也如同写的一样精彩。我们剩余的志愿者继续呆在凉亭,分享和等待。意外地发现敬老院里的一只猫也很喜欢热闹,至始至终在我们附近躺着。服务的时间快要到了,任奶奶的房间仍旧传来阵阵欢乐的笑声。
约下午五点半,我们在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外分享完毕,并集体拍照留念。回去的路上,我发现敬老院里种植的一片向日葵真好看!
尊敬的书友志愿者朋友,您已平安到家了吗?非常感谢您此次的敬老院爱心之旅!相信您收获很多,不虚此行!我们定会再接再厉。别忘写份感想哟^组织者。这是周日晚上八点前,给每位参与的志愿者发送的短信。
范文三: 一上午的敬老院慰问活动,深深的触动了我。
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
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敬老院。
此时,告诫自己:绝不做不孝子!
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和老人们交谈,尽量不提及他(她)们的儿女,尽量不问及来敬老院的原因,其实刚开始的谈话都是很空洞的内容,无非是让老人们谈一谈他们的过去,以前的成就等,其间的沉默令人窒息,也很尴尬。
毕竟,我不是记者,不是以强者的身份来看望他们,不是以强者的身份来给予他们同情,我只是一个后辈,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生活能多一些鲜活的色彩,让老人们的生活少一些忧郁。
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老人。也许他们脾气有点坏,也许他们对我爱理不理,也许他们头脑不清醒,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我便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也需要关怀。我们还为老人们精心安排了节目,以此来给他们单调的生活送去一份欢笑、一点温暖。
春蕾敬老院活动感想 篇6
2012年9月2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我和几位同学踏上了前往春蕾敬老院的路。说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去春蕾,在记忆中,那里的老人们有许多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艺范儿,舞蹈,老歌样样在行。这次的活动,必是充满欢乐的。
在路上一番辗转,我们来到了春蕾敬老院,门口和院子里的老人们都很热情,上来主动和我们握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这时真的感觉很温暖,老人的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今天的主要活动内容是表演节目,在节目开始之前,同学们许多都在和老人们热情的交谈,其乐融融。我在2楼碰到了“舞蹈家”余阿姨,余阿姨正在缝衣服,眼前那台老式缝纫机简直像一件古董,顿时感觉到了她岁月的积淀。在书画室里,前几次活动中认识的马爷爷正在那里悠闲地看着几个老人打牌,寻问之中才知道马爷爷的腿脚更加不灵便了,在此也衷心希望各位老人保重身体。
今天的节目内容可谓丰富,一位同学开场的一段海派清口听得老人们很开心,接下来的几首歌也受到老人们的欢迎。自己跟同学合唱了一首《老男孩》,不知各位老人是否理解了其中的内涵,时代的差距毕竟是有的,但我相信许多老人的心是年轻的。除了同学们的表演之外,老人们有很多也展现了自己的才艺,各种老歌,舞蹈,真心让我佩服。
每一次敬老之行都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美好的感觉不言而喻,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 篇7
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1]。其中民族养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节、惯例、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 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养老问题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规范等文化积淀[2]。笔者认为, 所谓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是指维吾尔族人长期受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和坎儿井文化的熏陶而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关于养老观念、养老思想、养老习惯、养老理想和养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和总称。受农耕民族道德观念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维吾尔族人已形成了以家庭养老、邻里帮助为主, 社区互助为辅的, 多层次、多渠道的特殊的养老文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两个方面。从内涵上看, 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既有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性认识, 又有关于老年人的伦理思想, 主要包括关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某种理念。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具有继承性、多样性、连续性、独立性与融通性等特点。其中, 孝顺父母和尊老爱幼为基础的孝文化是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制度安排, 那么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可以说是维吾尔族人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 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的必然选择。
二、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基本内容
1. 尊老敬老
与西方文化不同, 维吾尔族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敬老作为新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 规定凡长辈与晚辈同行时, 年轻人不可超越长者走在前面, 只能随后而行;集会或聚餐时, 如果有长者在, 晚辈皆不得上座, 必须请最长者坐首席, 其他人一律按辈分和年龄依次就坐;会晤或讨论问题时, 青年人须待所有长辈都发过言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晚辈不许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或说脏话, 不能在长辈面前歪戴帽子和斜穿衣服, 不得在长者座位前穿行;路遇长者应手按腹弯腰施礼侧立让路;给老人端饭、送茶必须双手捧上。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规定年轻人必须怜悯老人;对身体虚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应严加关怀和帮助。由于尊老美行普遍存在, 老年人心情舒畅、无优无虑地安度晚年, 尊老美德已成为新疆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选择家庭养老的主要原因[3]。
2. 家庭养老观念比较强, 以孝为核心
首先, 维吾尔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被沙漠和崇山峻岭相分割的相对孤立和狭窄的绿洲之中, 村落之间除了血亲、姻亲与集市交易之外, 很少有其他的往来。因此, 人们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由于交通不便、孤立自足, 许多村民从生到死没有到过邻近的村子以外的世界,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强, 代际关系比较融洽。其次, 维吾尔族人生活相对封闭, 村民之间, 对方的脾气、好恶、生活状况, 甚至其祖宗三代都是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对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围人的谴责和唾骂。社会舆论对家庭养老虽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 却有道德上和习俗上的约束力和引导力。
3. 自足意识比较强, 老人养老需求不高
维吾尔族人居住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质资料不丰富、家庭经济微薄, 养老能力十分有限, 自足意识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不会知足是人最大的耻辱。因此, 新疆农民生活非常朴素, 老人养老需求非常简单, 只要满足衣食吃住, 别无他求。
4. 团结和谐
维吾尔族人主要生活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天山、昆仑山周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多人少, 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因此, 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 没有团结就无法生存”[4]。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团结、和谐, 在举行婚礼、割礼、葬礼、祭祀等仪式时, 邻舍、亲戚、学友、同乡、知已等人能够互相提携相助。对残疾人、孤儿寡妇、穷人等不乏怜悯与相助。维吾尔族人的凝聚力不仅增强了本民族内部的亲和力, 而且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道义力量与精神保障。
5. 养儿防老
维吾尔族传统家庭是以父亲或丈夫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度家庭。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多子女的家庭, 在儿子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家, 另立门户。父母身边通常要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儿子, 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 独生子一般不分家。维吾尔族传统家庭中, 两代人为核心家庭和兄弟妯娌共住的联合家庭居多[5], 呈现出家庭规模特大化的趋势。维吾尔族村落地多人少、人均收入低、儿童死亡率高、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子女个人养老能力十分有限, 只有家庭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 维吾尔族人计划生育意识比较薄弱, 一般对家庭养老方式持肯定态度。
6. 养老文化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自从维吾尔族人改信伊斯兰教以后, 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知足、邻里互助等传统养老观念被宗教化。伊斯兰教教义普遍认为孝顺父母是子女的天职、虐待父母罪孽深重, 人与人之间不应互相仇视、互相伤害, 而应当相互同情、相互怜悯、相亲相爱[6]。伊斯兰教教义还规定富有者必须把纯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帮助那些老人和穷人, 这种宗教理念有利于尊重老人等养老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关系
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农村养老制度和养老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一种传统养老文化的扬弃和改变, 因此必然受到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养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现代养老保障模式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维吾尔族人的传统养老文化至今在南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 其正面和负面影响长期并存, 负面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因此, 为了发扬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尊重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的积极因素, 现阶段应当坚持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
首先, 维吾尔族人代际关系相对融洽, 家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 又是一个保障主体, 也是老年人的精神乐园。如今, 南疆农民总体收入比较低, 个人养老能力较差, 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正在显著增加, 维吾尔族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只要吃饱穿暖就行, 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现实中, 如果忽视精神赡养, 只重物质供养, 往往失得其反。维吾尔族农村社区普遍存在帮助老人干家务, 梳理头发, 讲故事, 读书等风俗习惯, 这为农村社区的家庭养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 新疆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国家养老方面财政投入不足、农民参保能力有限, 对于经济极不发达的南疆农村地区来说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 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2. 积极化解维吾尔族养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做好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过渡工作
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促进和阻碍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 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把个人的养老尊老行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层面, 对个人养老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 这种家庭养老文化的强化不利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普及和发展。大部分农民总是把农村养老保障与乱收费混为一谈, 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参加农村养老保障是自己不孝顺和软弱的表现, 感到耻辱, 从而反对父母参加养老保障。有些老人还认为参加农村养老保障相当于对子女的不信任, 丢尽子女的脸[7]。类似观念严重妨碍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要从现在做起, 做好养老方式转变的过渡工作。
3. 保证社会主义先进养老文化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主导地位
虽然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是目前新疆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 但社会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主流, 也是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当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先进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生育文化和养老文化, 承担应尽的财政责任、法律责任和政策责任, 坚持对传统养老文化的扬弃, 最终实现各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传统养老文化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的顺利过渡。
摘要: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养老文化, 特别是少数民族养老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疆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帮助、社区互助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这种养老文化在促进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同时, 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应吸取其合理成分, 坚持社会主义养老文化的主导地位, 积极引导传统民族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
关键词:传统养老文化,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 2001, (1) :45.
[2]阿布力孜.玉苏甫.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12) :40.
[3]刘永谦.维吾尔族尊老美德与长寿的关系——新疆百岁老人调查[J].新疆大学学报, 1991, (1) :12-17.
[4]聂爱文.民族谚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昌吉学院学报, 1999, (2) :57.
[5]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9, (1) :29-30.
[6]任维桢, 孙力.伊斯兰教伦理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穆斯林, 2006, (1) :4.
让社会参与养老事业 篇8
直观地看,这些福利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紧缺。政府财政拨款,但福利院发现或者认为,这些资金入不敷出。于是,他们自谋生路,第一个办法是老人去世不销户,吃一年空饷,用以筹措安葬资金。第二个办法则是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替代性办法,找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老人被廉价“出租”给企业、私人打工,所获收入归院方,或者福利院组织——其实是强制——老人们劳动,美其名曰“以院养院”。
当下的财政体系应当对老人们可能遭受的不幸承担很大责任。孟子早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礼运》篇更明确地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伟大理想。当代政府在获得巨额税收之后,更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因此,解决乡村福利院的困境,首先需要政府调整心态,增加财政投入,不给院方以不当经营的口实。
假如政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应当对福利院制度本身进行改革,允许社会广泛地参与。当然,这不只是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涉及福利院经营管理模式转换的大问题。
应当说,目前的福利院经营体制,要对老人们所遭遇的不幸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目前政府给予拨款的福利院基本上是公家经营的,似乎通常是事业单位——虽然在乡村,福利院不大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这样的经营机制难以避免一个病症:冷漠。因为,福利院中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份工作,而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因此,他们所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收支平衡,甚至只是员工自己的收入。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政府拨款充裕,或者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果政府拨款不足,他们就会一下子跳到市场机制中,用自己所能掌握的资产,比如房屋,老人们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各种令人瞠目的商业化经营。
走出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引入社会性管理。这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应当打破目前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实行社会化管理。目前的福利院由基层政府管理,民政部门指导。各方利害一致,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监管机制基本失灵。即便福利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人过问。
为此,应当改革福利院的治理结构。比如,福利院设立理事会,容纳本地贤达参与其中。以理事会作为福利院的最高决策机关,原管理层则作为其执行机构。理事会审议福利院预算,并对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理事会还应当向社会公开福利院各项信息,以利于社会监督。
其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政府应当创造条件,以便更为人性化的福利院体系形成、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应当放宽民间社团和基金会管制,让人们更为便利地成立慈善、公益组织,并让这些慈善公益组织可以便利地开办福利院,不论是救济性质的,还是经营性质的。
福利院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这里的养,当然首先是指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孤寡老人们所需要的还有关爱,而这是现有的公家福利院很难提供的。这是由其体制决定的。而另外一种福利院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现代国家兴建福利院之前,传统社会就已经存在福利院性质的机构,而他们是由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建立的,并且通常都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这样的福利院本身就是基于仁爱之心而开办的,其日常管理也就较为人性化,在供养老人的同时,也能给老人一定的爱。
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中国民间的财富已有所积累,而人们并不缺乏仁爱之心。假如制度比较合理,慈善机构就可以从公众中募集大量资金、物资。他们可以用这些资源设立公益性质的福利院,让孤寡老人们安定地养老送终。同时,这类慈善组织也可以借助其精神资源,动员大量人力,直接参与福利院的服务、管理或者监督。这也就可以把仁爱之情注入到福利院中,让福利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较为人性化。
【养老院社会实践感想】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06-02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10-08
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03
在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26
去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2-16
去养老院的社会实践报告09-10
年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XX字05-24
养老院暑期实践心得体会07-30
社会养老制度06-02
社会机构养老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