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共8篇)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1
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原创: 韩棹渭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希望有更好的养老条件,养老模式多元化以及老年群体不断壮大与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毕节市城市居民对养老的思想认识、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毕节市社科联课题组于2018年3月至5月,深入10个县(区)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本调查报告。
一、调研对象及内容
一是对全市10个县(区)2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60岁以下城市人员和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及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仅限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以访谈、问卷(分1、2、3类)的方式进行。问卷1就60岁以下城市人员的养老观念进行调查,问卷2就在家养老人员的养老意愿进行调查,问卷3就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人员的养老感受进行调查;二是实地走访了全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通过填写调查统计表,访谈负责人,就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营性质、建设情况、运营状况以及各机构对政府的诉求进行了解;三是分别与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人、部分老龄委负责人、部分街道办事处及社区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就城市社会养老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他们反映的问题、困难及建议。
二、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向60岁以下城市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5﹪。向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发放问卷239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99.16﹪。向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
1.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与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分别为59.6﹪和64.98﹪;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女性居多,为55﹪。
2.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31岁至40岁、41岁至50岁的人较多,合计达66.34﹪,这部分人员是即将迎来父母养老问题或正面临着父母养老问题的主要人群;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61岁至70岁的人群为主,占66.67﹪,他们基本能反映当前这个阶段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71岁至75岁、76岁至80岁的人群为主,两者合计为72.5﹪,他们是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力军”.3.问卷显示,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60岁以下城市人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只占25.64﹪;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40.51﹪,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仅为4.22﹪;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高中(中专)文化的较多,占35﹪,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合计占20﹪,与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相比,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4.问卷显示,60岁以下城市人员公职人员占比不高,为17.31﹪,无业的、自由职业的合计占51.28﹪,农民占31.41﹪;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公职人员占比更低,仅为8.02﹪,无业的、自由职业的合计占51.9﹪,农民占40.08﹪。各县(区)党委、政府为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即撤销城区附近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管理体制,是为了促进街道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市转变步伐的加快,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区建设。问卷
1、问卷2中“农民”身份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还这么高,说明多数人员对“农民”到“居民”这一身份的转变认知不足,思想停滞不前,仍然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且是“失地农民”的身份。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以公职人员为主,占到57.5﹪,这表明公职人员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接纳程度较高。
5.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下城市人员是独生子女的不多,只占18.27﹪,以2个、3个兄弟姐妹的人员最多,合计占65.71﹪;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选择2个和3个子女的合计占到了72.57﹪。在撤销乡镇、设立街道前,多数人员均是农民,受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多兄妹、多子女的现象不足为怪。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子女为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为47.5﹪,这与他们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二)养老观念
60岁以下城市人员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是否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他们的养老观念直接影响现在与未来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1.62.18﹪的人“希望父母与子女一起居住”.55.13﹪的人对当地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不了解”,12.5﹪的人认为当地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数量“已经满足社会的需要”.65.38﹪的人对当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不了解”.通过访谈那些认为当地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数量“已经满足社会的需要”和选择对当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人员,调研组了解到多数人员还停留在对社会福利性质敬老院的认知上。所以,有94.35﹪的人首先认为“国家办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可以放心,至于“私人办的”,只有44.87﹪的人认为可以放心。由此可知,大多数人墨守成规,还在按老经验思维,不关注城市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性质并未完全清楚,居家养老的方式还是绝对的首选。
2.在反对父母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考虑上,77.56﹪的人是因为“跟父母住在一起,平时可以照顾”,同时,71.47﹪的人“对养老院不放心,担心父母受虐待”.还有52.56﹪的人担心“养老院收费太高,承受不了”.由此可见,除了受传统美德文化及“尽孝”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外,费用高低、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等因素也是决定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支持父母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考虑上,57﹪的人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无法照顾老人”,40﹪的人认为“到养老机构,父母的娱乐、精神生活比在家更丰富”,至于“养老机构照顾比保姆照顾更放心”、“父母不愿意同住”等,考虑的比例很低,这说明一部分人员懂得从现实角度出发,并知道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这将是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壤。
4.有84.94﹪的人认为“父母在,不远离”、“养儿防老”这样的传统观念“值得弘扬”.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养老方式上,“养儿防老”的观念占很大比例,因此,58.97﹪的人选择了“与子女居住”,还有选择“与几个朋友一起住”和选择“居家养老,请保姆照顾”的,只有31.41﹪的人选择“进养老院”.由此可知,中年人的传统观念改变不大,对未来自己的身体状况、子女的生活状况以及朋友的各方面情况不能做到“深谋远虑”,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产生了过高的期许。
(三)养老意愿
60岁以上、但未进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家养老的理由,以及他们对社会养老的看法、对理想的老年生活的描述,可让我们探寻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顾虑以及期望,能够为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1.问卷显示,因为“身体好,能自食其力”,是选择在家养老的主要原因,占74.26﹪。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选择“和子女在一起,能照看小孩,减轻子女的负担”的比例较大,占48.1﹪;而“子女不让去养老院”、“怕别人笑话”则分别占32.91﹪和36.29﹪,这说明一部分老年人同样被传统观念影响着。选择“喜欢以往的居家生活”,占到50.64﹪,这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比如享受“儿孙满堂”的幸福感等。也有20.67﹪的老年人担忧“养老院收费太贵,负担不起”,有18.14﹪的老年人认为“没有理想的养老机构”,35.02﹪的老年人“今后会选择进养老院”,这说明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力,只是费用问题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2.问卷显示,31.22﹪的老年人仍然保留传统观念,认为“应该提倡子女养老”.赞同社会养老的老年人占到了57.81﹪,但是,在访谈中,调研组发现部分老年人未必懂得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意义,未必会真正主动参与进来,他们之所以选择“值得提倡,应当鼓励”,是因为他们喜欢的养老机构是“国家办的”(66.67﹪),就好比福利性质的敬老院一样。归纳梳理这部分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态度的缘由,加上“对社会化养老的看法”、“喜欢的养老机构”选择“不知道”的,课题组认为多数老年人对城市社会养老存在不完全认知的状况。当然,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在转变,课题组发现,通过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养老观念是有触动的。
3.问卷显示,多数老年人向往的老年生活通常是在“衣食无忧”、“生病有人照顾”、“不需要子女操心,也不操心子女”的情况下,还能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受人尊重,有价值感”,“可以做自己喜欢、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子孙和睦、平安、常回家看看。但是,对“有人一起娱乐,有团队感”这样的社会需求,选择的老年人相对较少。可见,多数老年人一直以“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还未转变,缺乏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理念。
4.调查表明,老年人最担忧的是“突然生病无人知道,耽误治疗”,其次是“行动不便时,不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对“子女远在他乡,自己孤单寂寞”、“社会保障不落实,养老金不按时发放”不太放在心上。根据访谈的情况看,调查的多数老年人跟着子女在一起生活,所以,他们内心认为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
5.问卷显示,对于月收费2500元—3500元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10.55﹪的老年人愿意承担;月收费3500元—4500元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仅有1﹪的老年人愿意承担。在访谈中,有少数老年人表示月收费2000元以上,他们就不能承受了。
(四)养老感受
了解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感受、评价以及入住原因等,可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在优化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作为政府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时的有力依据,从而推动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壮大。
1.调查显示,62.5﹪的老年人选择进养老院的考虑是“子女工作忙,无时间照顾”,47.5﹪的老年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在家孤单寂寞”,可见,子女不能陪伴、照顾,是老年人选择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通过访谈,部分老年人在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1—2年后,心态由被动入住转为主动入住,合计有72.5﹪的老年人“虽然生活还能自理,但喜欢集体生活,有乐趣”,“感觉在养老院生活比在家自在快乐”.总的来说,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养老院的环境“基本适应”,占到90﹪,没有“不适应”或“很不适应”的。因此,合计有67.5﹪的老年人对子女、朋友经常探视的态度是“不想”或“无所谓”,95﹪的老年人最盼望的养老方式是“进养老院”.2.70﹪的老年人在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感觉“很开心快乐,无后顾之忧”,30﹪的老年人感觉“有些无聊,打发时间”.问卷显示,大部分老年人会“参加一些健身活动、散步”,“找人聊天、打牌、下棋”,“晒太阳、摆龙门阵”,但是,在实地走访中,课题组发现一些老年人则基本是“集体枯坐”,不善交流,通过观察,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有关,也和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有关。
3.在住房条件上,60﹪的老年人选择“双人间”,40﹪的老年人选择“单人间”,可见,他们还是希望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一个伙伴,便于相互照应。问卷显示,饮食健康、医疗服务是老年人对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主要关注点,对于“不定期举行亲子活动、生日聚会”等集体活动,只有10﹪的老人有要求,这囿于老年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也体现了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心理。通过访谈个别学历高、曾经是公职人员的老人,课题组认为,未来入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他们对于文体活动、亲子聚会、生日宴会等集体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4.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所以,72.5﹪的老年人觉得费用“一般,还能承受”.同时,他们也比较认可社会养老,在调查所在地养老机构的数量问题时,75﹪的老年人认为“很少,满足不了老年人口所需”;有95﹪的老年人认为今后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不过,3/4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是“国家投入,政府主导”,这既表明观念陈旧,又预示着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要走向市场,形成产业,还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引导。
(五)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及养老体系
调查发现,毕节市100﹪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是2010年以后才建立的,挂牌运营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只有5家,其中公办性质的1家、民办性质的4家。除七星关区、纳雍县外,80﹪的县均没有运营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根据座谈和实地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目前,织金县有1家公建民营性质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基本建设完成,即将投入使用;金海湖新区正在筹建公立的养老院——毕节市康乐福利养老院。
1.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及运营现状
毕节市社会福利院建筑面积4958m2,有职工54人(含聘用人员),床位90张。在保障七星关城区部分社会兜底人员入住、退伍军人疗养的情况下,该院开设了老年公寓,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共有38位老年人入住,入住率达到90﹪以上。该院管理服务比较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健全,拥有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设施齐全。公寓设有棋牌室、读报室、书画室等。在收费管理上,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程度,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三项合计分别为2200元/月(有自理能力老人费用)、2400元/月(半失能老人费用)、2600元/月(全失能老人)。
毕节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公办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由于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收费不高,又地处七星关区,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美,深受入住老人和家属的好评,时常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2.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及运营现状
(1)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
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一般由其根据运营成本、参照市场行情自行确定收费标准,与当事人签订协议进行收费。位于七星关区的“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900元/月,但受制于条件的因素,他们不收住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家庭老年公寓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600元/月,对于失能老人的费用标准约在5000/月左右;毕节市拱拢坪疗养中心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4960元/月。位于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收住有自理能力老人的费用标准为2700元/月。此外,各机构均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及需要护理的等级、房间配备需求等相应增加费用,收费总体上高于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
(2)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运营现状
毕节市拱拢坪疗养中心属于公建民营性质,建筑面积10500m2,有床位200张。该中心是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工作制度健全,拥有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但由于消防等设施未完全整改完善,还未真正进入运营阶段。
就正常运营的3家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而言,其运营现状如下:
A.规模偏小,条件比较差
根据实地走访的情况看,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偏小,条件比较差。规模较大的“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建筑面积8000 m2,有床位229张,但设施不配套,没有独立的棋牌室、读报室、书画室等娱乐空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较为空乏、单调。七星关区的大家庭老年公寓、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建筑面积只有500 m2,床位分别为50张、20张,条件较为简陋。大家庭老年公寓长期租用一幢两层小楼的民房,原本狭窄的房间内摆放2—3张床,更显逼仄,这里收住的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即使护理人员收拾干净,但由于房间通风不畅,空气质量、居住环境可想而知。大家庭老年公寓目前遇到的窘境是因为七星关区城市建设,小楼也即将拆掉,何去何从他们也很茫然。
B、入住率低,投资回报慢
调查数据显示,入住率低是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普遍现象。“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拥有床位229张,入住老人有36人,入住率仅为15.7﹪;七星关区的大家庭老年公寓拥有床位50张,入住老人只有22人,入住率为44﹪;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拥有床位20张,入住老人8人,入住率为40﹪。
投资回报慢,是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纳雍县的公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于2010年营运,总投资50万元,2017年净利润4万元,最快也要10年才可收回成本。“毕节市怡心苑”养老院2015年营运,投资600万元,近两年的收入也一直在往养老院里投入,加之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他们,该机构负责人担心回报的线拉得太长,自己无力支撑。
C、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
调研中,几家机构负责人均表示,房屋租金、人员开销、设备修理等费用完全靠自己支撑,尽管政府按入住老人数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但由于是分三年补助,每年得到的补助经费简直是“杯水车薪”,运营成本依然很高。
由于是租住的房子,在消防等设施上是否达到国家的要求,一些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负责人未必道出实情,以调研组的观察,安全问题是堪忧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经营风险。另外,有的家属把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当成“保险箱”,老人来了就不能出问题,但是,由于老人视力、听力不好,腿脚不便,时间长了,难免不出点问题,所以,经营风险也很大。
D、招工难,缺少护理人员
调研中,有的机构负责人反映,由于护理工作苦、脏、累,责任大,收入少,加之社会地位不高,多数人选择当保姆、做家政,不愿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做护工,导致出现“招工难”的窘况,缺少护理人员。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按照国家提倡的“90·6·4”养老模式(即90﹪为居家养老,6﹪为社区养老,4﹪为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大部分社区负责人介绍,房地产开发商几乎不建社区活动区域,多数社区面临一无阵地、二无人员的境况。即使有的社区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但床位、活动场地、照管人员根本不能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难以发挥作用。
综观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及养老体系的现状,全市养老呈现出粗放化、低端化、本土化等特征,城市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滞后,这势必导致现在乃至将来,养老质量得不到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养老尊严将大打折扣。
三、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养老观念非常落后
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毕节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信息相对滞后,导致人们养老观念非常落后。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众多矛盾普遍认识不足,没有把社会养老服务提高到反映社会文明进步,提高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家庭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等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是老人无后、儿孙不孝的表现,导致对社会养老这一新事物存在排斥情绪,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难以接受,()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成为制约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甚至可以用“空白”来形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参差不齐,欠账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改变,以目前的状况,将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社会养老需求,且多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七星关区有城市老年人口32400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仅有床位369张,按“90·6·4”计算,需要床位1296张,缺927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除七星关区部分社区较为规范、正常运行外,多数县(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优惠政策很难落地
调查中,课题组了解到有部分外来人员曾到毕节市部分县(区)考察,拟投资城市社会养老产业,最后还是一走了之,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有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地,因为建设用地供应不足,项目审批复杂、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了这些社会力量到毕节市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四)经营形式比较单一,入院费用普遍偏高
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营形式单一,呈粗放型、低端化的格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穿、住。没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服务机构加入,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根本无从谈起,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更是相去甚远。由于没有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收费标准,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且不说费用是否与提供的服务相匹配,就调查的情况而言,与毕节市社会平均工资、物价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人员认为入院费用偏高,难以承受。
(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有政府的投入,在人员保障、场地建设、设施配置上,较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要优越得多,而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因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无论是场地,还是设施都较为简陋、薄弱,在人员配备上,护理人员大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稳定性差,缺少医疗方面专业人才,且经营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些原因导致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安全和风险防控、规范管理上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四、对策建议
日前,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1+7”配套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是今后养老机构发展的根本遵循。《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市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5万张,所有社区建有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可以说,目标宏伟、任务艰巨、难度不小,全市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努力工作,方能如期完成。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养老观念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尽快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报刊、网站、“两微一端”等官方媒介营造舆论氛围,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发放宣传资料、与社区居民交心谈心,通过组织文艺汇演、抄写黑板报、张贴宣传画等,多形式、全方位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众多矛盾,让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了解推进社会养老的好处和重要性,切实帮助人民群众摒弃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接受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树立积极的消费意识,促使全社会正确看待并积极接受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完善养老机制,鼓励民间参与
一是完善养老机制,根据毕节市实际,优化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提高养老金标准,并对老年人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引导激励符合条件的居民早参保、多缴费,积累个人账户资金。二是鼓励民间参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养老事业的建设中来,大力发展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总之,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尽可能避免政策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随意性,使之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要切实落实毕节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下发的《意见》中有关土地、经费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之落地落实落小。
(三)强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半径
一是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用房列入社区配套用房,允许街道办事处、社区利用废弃厂房、闲置办公楼等公共资源改造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为老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日托”服务和文娱活动场所。二是加大社区医疗队伍建设与医疗设备投入,为社区医护提供保障。医院可向社区提供“购买服务”,搭建康复理疗室,为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三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创建“大数据+互联网+养老平台”,对社区内老年人建立信息档案,实现社区内信息化管理,以及网上问医询诊,网上购物、点餐等智慧服务。四是转变观念,强化自治意识,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事务管理者,激发他们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培育、发展一批志愿者队伍,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之,要想方设法强化社区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半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社区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四)整合卫生资源,推进“医养结合”
一是整合卫生资源,引导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和就近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由医院对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实施医疗服务,同时,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将新建的医院与新建的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就近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二是探索“公建民营”、“民建民营”机制,出台“医养结合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准入、规划、管理、服务等相关实施细则,鼓励资本等社会潜在力量承办、开办“医养结合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化,实现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三是医疗保险制度要实现养老机构全覆盖,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内医疗消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最大程度减少“医养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规范行业标准,优化服务质量
城市社会养老事业在毕节市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用房标准、补贴标准,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项目、质量、评估等的行业标准及规范,从而保证监管有据可依,不流于形式,服务质量进一步得以优化,城市社会养老机构能够健康发展。
(六)加大投入力度,彰显政府职能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提供土壤,彰显政府履行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是要加强资金保障,设立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渐增长,重点用于城市社会养老服务补贴、城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公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经费的补助比例,提高对民办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运营补助标准,探索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的经济奖励办法,以奖代补。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在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特别要充分利用好毕节市“绿色资源”、“气候资源”的优势,以“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医院+绿色”为抓手,优先选择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合理布局,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到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建设中,吸引区外老年人到毕节市入住城市社会养老机构,推动毕节市城市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2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截至2013年12月现有户籍人口11, 877, 464人, 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2, 355, 823人, 占总人口的19.8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末, 成都市将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 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目前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作为养老格局中“托底和支撑”角色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政府应以何种方式, 针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哪些关键环节进行投入和协调?为了了解这些问题, 对今后政策制定和企业布局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五城区 (成华区、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 、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为3个层次进行:一是针对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 共回收问卷1, 110份。二是针对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调查其对养老院、老年公寓服务内容及条件的需求, 共回收问卷227份。三是对8家私立和公立养老机构、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以及249名社区和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 调查对象对养老服务与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情况。
在对1, 110名老人的调查中, 其平均年龄为75.99±9.70岁。表1显示, 老年人对身、心、社会三方面养老服务需求最迫切性的是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分别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对于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 从整体来看, 居于前四位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分别是定期体检、生病时的护理、生活照料及健康咨询, 其比例分别为44.7%、46.4%、34.6%、32.4% (见图1) 。对其他社会化服务的开放性问题分析结果显示, 有2名老年人希望提高护工的服务质量及加强护工的管理。
(二) 老年人对机构养老 (养老院和老年公寓) 服务及条件的需求情况。
1.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原因及费用。
在227名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群中, 选择养老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自己喜欢 (43.3%) , 减轻子女负担 (31.3%) , 子女意愿 (12.0%) , 其它原因 (13.4%) 。在选择养老院费用上, 58.3%的老年人选择1, 500~2,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 27.8%的老年人选择2, 500~3,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81.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10万以下的入门费用, 16.8%的老年人可以承受10~20万的入门费用。
2.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考虑的因素及担心的问题。
通过对数据进行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 从表2可见,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养老院的医疗救护设施情况, 其次是养老院的环境;对精神层面上的人文关怀需求几乎与健康餐饮的需求同等重要。而表3数据显示,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而心理关怀、费用过高和软硬件等问题, 排在其后。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3. 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问卷分别从选择老年公寓时关心的因素、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关心的周边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数据显示, 在所调查的人群中, 58.3%老年人对自助性老年公寓有较高的兴趣, 而且50.0%老年人偏爱21~30平米面积的房间。养老公寓的环境绿化、服务态度、配套设施、物业管理、价位及交通位置是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时较为关心的因素。其中, 最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是:保健中心紧急呼叫、营养餐厅、医保定点 (见表4) 。这与对养老院的关注项目几乎一致。在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上, 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健身步道、多功能活动厅、太极广场、室外健身设施。最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依次是:紧急救护、定期体检、文化娱乐活动 (见表5) 。而对周边环境需求排名前三位的是:具有医院、公交车站和老人用品店 (见表6) 。
(三)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组织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是目前各种养老类型中实施最多的两种模式。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如老年食堂、老年人日托中心等形式, 但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里或社区。机构养老则是在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等机构中养老。为了解其管理现状、从业人员现状及需求, 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此次调查分别在这2个模式的群体中进行。选取了8家机构养老, 其中公立5家, 私立3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其中公立4家, 私立3家;249名社区和机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 机构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机构养老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机构养老服务中, 公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都普遍高于私立, 而且入住率也偏高, 尤其是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处于紧张和缺乏状态。在人员配置上, 后勤人员资源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5家缺乏资金, 而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2) 机构养老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8家机构养老中, 只有一所公立医院和1所私立医院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其中, 公立医院的管理较为成熟, 已根据护士资格证、学历、职称、年龄进行了分层管理和分配工作。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医生。而希望的培训形式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2.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资源的配备情况参差不齐。部分社区则反映资源很匮乏。所调查的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普遍缺乏资金, 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认为第三方监管较为到位, 监管方式和内容较为齐备。
(2) 所在片区养老形式的需求及养老服务迫切性认识。不同片区对养老形式的主要需求有所不同。其中,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最主要的需求。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主流需求。而养老服务迫切性上, 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是主要的需求形式。
(3) 社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7家社区养老机构中, 只有3家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仍处于起步状态。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社工人员。而希望的培训形式是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社区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3.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养老从业人员中, 社区养老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为42.81±14.590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14.66±13.188;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62±14.886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4.98±6.204。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无论在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从业者中, 女性所占比重大于男性, 分别为71.6%和76.9%。两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性别及文化程度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从业人员担任的工作构成具有较大差异, 社区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从业人员中, 生活护理员均占主要比重 (社区养老生活护理员占40.3%, 机构养老服务的生活护理员占49.5%) 。社区养老从业人员中后勤人员较多, 占29.9%, 机构养老服务的后勤人员仅为5.5%。而机构养老中护士较多, 占19.2% (分配不均衡, 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中护士数量较多, 其他机构养老的护士普遍较为缺乏) , 社区养老中护士仅为6%。
三、讨论及建议
(一) 成都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供需关系不平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普遍需求是医疗健康问题, 而在选择和考虑机构养老时,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 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医疗健康问题, 其包括医疗救护设施情况、是否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是否配套营养餐厅、医保定点、定期体检、周边是否具有医院。而在所调查的8家机构养老及走访的数家机构养老中, 虽已经或正在形成两种医养结合模式, 即“整合照料” (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中设立护理院) 、“联合运行” (与定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但供需关系扭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即具有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缺乏, 而且其养老床位数一直处于紧张和匮乏的状态, 大量有需求的老人难以入住;而缺乏医疗辅助的机构, 虽然硬件配置到位, 但入住率不高、空余大量床位、资金不足而难以为继。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或所辖社区, 同时得到家人照顾和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从理论上说, 它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 更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但在此次社区养老调查中发现,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家庭最主要的需求方式。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需求的主流模式。探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功能职责的完成还处于机构慈善捐资和志愿者服务的状态, 而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的功能。社区周边优质医疗机构, 由于自身资源紧张, 以及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 缺乏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因此, 社区老人急需养老服务之一的医疗保健, 目前只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完成一年一次的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服务与医院之间大多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大部分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 没有形成“支撑辐射”、无缝隙对接的模式。
2.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民政部在2013年8月提出《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27号) 》。其目的是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 综合分析评价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 从而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以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等。其包括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补贴领取资格评估等。但在目前调查的养老服务机构中, 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大多处于起步状态, 缺少评估的专业人才, 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3. 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机构养老在人员配置, 后勤人员资源上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情况, 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而且无论在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上, 大部分的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相关的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二是养老护工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 在职称评定上无法享受与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同等的待遇。此外, 在现有社会养老机构中, 缺乏系统的护理分层服务。
(二) 思考和建议。
1.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如上所述, 目前养老体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供需不平衡, 即广泛的医疗健康需求与现有部分机构的单一功能不匹配。缺乏医疗护理的专业性分层人才, 以及养老过程中所辐射出的经济和管理问题。这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类相关行业利用各自的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资源协同完成。综合性院校拥有整合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三大重要元素, 即医院、人才 (医学护理、心理、管理、经济和法律专业人才) , 以及培训和教学科研平台。它们可成为实践、理论相互转化的一个良好平台, 有利于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一是附属医院可以尝试“整合照料”和“联合运行”医养结合模式。加强自身, 或与周边社区的医养结合试点。二是各类专业人才可以渗透入试点模式的各个关键点, 研究现存体系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比如, 护理人才针对护理分层服务, 提出相应的分层标准和服务范畴。经济管理人才针对目前缺乏医保支持政策方面, 提出相应的对策。而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的人才可积极投入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建设。三是各类教学平台可针对医养结合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补充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教学内容, 加强对教学中养老护理、管理、老年病治疗板块的内容扩充。同时, 协助民政部门、社会养老机构完成人员的短期专业培训任务。
2.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针对养老中的瓶颈问题, 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保障。比如在社区与临近医院合作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工作规范标准, 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服务之间的衔接管理制度等。
摘要:为了了解成都地区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及面临问题。本文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成都市五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地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供需不平衡。老年人医疗健康问题的广泛需求和现有部分养老机构的单一功能不一致;二是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三是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建议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对社会养老服务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应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
关键词: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医养结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国发[2011]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1-12-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3-9-6
[3] .张晓峰.力推试点工作创新发展模式——解析《民政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J].社会福利, 2014
[4] .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2014年) [EB/OL].[2014-5-6]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4/5/6/10300863.shtml.
[5]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 [EB/OL].[2011.4.11]http://www.chengdu.gov.cn/special/template/index.jspC lassI D=021245
[6]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 2013
[7] .谢婷, 郑绪琳.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新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8] .张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解读《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J].社会福利, 2013
[9] .宁素荣, 张会君, 尹娇, 黄菲, 刘涛.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临床决策与管理, 2011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离退休工作;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02
一、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2011年5月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萬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年龄结构偏大,70岁以下的较少,大多在70岁以上,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花费越大。
2.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荤素搭配合理,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居住环境相对安静,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比较遗憾的是,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各具优点与缺点。
1.公办公营养老院。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收费相对合理公正,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民办民营养老院。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享受高品质生活,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床位资源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入住。但是,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规模往往较小,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家庭养老为基础。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社区养老为依托。在我国城市中,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社会机构为支撑。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虚拟养老为拓展。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当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自我服务为补充。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比如适当经费支持,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种新的尝试。
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保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1)老有所学。以原工作单位老年人为范畴,开展退休养老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学习社会新事物方面。主要组织者由退休人员担任,这样便于结合退休人员的思想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互动,使得退休人员在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2)老有所为。以现居住老年人地为范畴,开展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比如社区义务劳动、关注关心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年轻者、身体健康者主动帮助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形式表现。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可以“志愿者”形式或者以“义工”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老年人自我服务的养老方式是弘扬团结友爱社会正气的必要形式。(3)老有所乐。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平台,开展精神上的追求,培养共同的情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居住地等因素限制,本着个人爱好、志同道合的原则来组建,如音乐、书画、健身等文体兴趣小组,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兴趣小组管理规则,使得每位成员在其中都能得到快乐和愉悦。老龄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发展老龄产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依托、机构支撑、虚拟养老以及自我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各选所需,实现我国老龄人事业中的多层次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4
摘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是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有关我国近年来运营较为成功的典型养老机构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表明:养老项目能否成功地开发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运营主体自身具备的资源条件及对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实力和养老设施商业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机构;品牌机构;开发运营模式;创新
abstract: to develop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is reply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dowment pressur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he operation more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typic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peration pattern analysis showed that endowment project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peration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subject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ension service resourc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bility, one of the most basic is the capital strength and endowment facilities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mode
keywords: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brand agencies;development operation mode;innovation
一、养老机构的分类及其特征
在我国的实践中,有关养老机构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按有关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功能及护理技术需求所做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平常用的做多、最为关注的是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结合中国机构养老的实践,我们大体可以将我国的养老机构分成以下几类:
1、政府办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其服务具有公益性,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护理层次视举办者的行政层次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而异。是综合性的养老机构,能满足多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各级政府举办的护理院(护养院、护老院),以服务于那些在生理机能、心理有残疾,需要专业护理和支持的老人。
3、社区举办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主要为相关社区老人提供短期、基本的养老服务。
4、社会力量举办的护理院,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失能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
5、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其中,部分具备强大资本实力和超前(强烈社会责任感)理念的社会机构兴办的老年公寓能为各层次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各地实践中,出现了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由社会机构运营的情况,通过引入社会化机制,提高政府办养老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本质上,这些机构依然划归政府举办的各类养老机构中。
本文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的运营模式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
1、社会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2000】19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并要求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后,民政部又于2005年11月16日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就落实国家有关扶持社会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做了具体部署,特别就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做了可操作性的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至“十一五”期末,全国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社会)养老机构有4141家,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6%,养老服务床位41.2万张,占全国所有养老服务床位的15%,入住老年人总数为23.8万人,占收养老年人总数的11%以上,床位使用率为57.8%。
2、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一批品牌机构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氛围下,社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投资、捐赠、托管等)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品牌机构,成为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典型。
以老年护理见长的天津鹤童;以医护结合的整体健康养老为目标的河北燕达健康城;以活跃老人颐养见长的上海亲和源;以老年房产滚动开发为支撑,终身养老为理想的北京太阳城;由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曜阳老年公寓项目”等。
其中,已经开展运行、涉及土地开发、项目运营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上海亲和源、北京太阳城、河北燕达建康城等。
三、典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开发运营模式
为了更好地分析典型机构的开发运营经验,我们通过构建一个分析模型,根据分析模型中的参数组合,将这些机构经验抽象成模型来表现。分析模型中的指标可以分成四类:
一是开发(运营机构)性质,按其注册不同可以分为民非企业和公司企业
二是与养老设施获取、开发相关的指标:土地取得方式、开发资金来源、开发方式;
三是与养老服务提供(养老设施运营)有关的参指标:养老资源及其组合、定位、理念与能力、服务提供方式等。
四是与扩张方式有关的指标:合作开发式扩张、自我开发式扩张等
根据各养老机构在上述四大指标参数的不同组合特征,可以将典型社会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开发运营模式分成以下几类:
2012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篇5
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
3月25日,大兴一家老年公寓内,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在走廊里行走。
北京养老之【一床难求】
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
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格局。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9张。
2011年北京市政协调研数据,北京369家养老机构中,只有100
多家内设医务室,比
例不足三分之一。
2012年2月初,北京市发改委发布通知,4月1日,北京市社会福利机构将享受和居民相同优惠的水电气价格。北京市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此前各个层面出台了包括税收、水电、燃气等多个面向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因涉及多部门利益,除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以外,水、电、燃气等方面未能落实。
国家正在考虑出台政策向养老地产倾斜
近日,一位知情人士在谈到养老地产对于相关规范的需求时透露,国家正在考虑出台相关养老条例,组织专家讨论。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法制和标准建设与老年地产发展密切相关,有市场就要有服务,有服务就要有标准,政府需要研究出台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这样老年地产市场管理才能规范。这种标准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收费标准可以分成几等,可以根据开发、服务和配套的水平进行划分,给消费者选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政府相关的尝试已展开,对比老龄事业“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可知,国家养老方针从“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变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更强调了机构养老的重要性。
土地供应成北京养老院扩容瓶颈
北京市规委主任黄艳20 日表示,北京已规划机构养老点500 多处来解决越来越多的老人养老问题,她同时坦言,土地供应是最大的障碍。黄艳透露,目前全市有360 家注册的养老机构,但大部分以福利为主,北京已规划500 家养老机构,其中,中心城将占一半,其他新城、乡镇占一半,平均每个区县布局达到30 余个。从规划的角度看,中心城区没有合适的地点,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介入有点难。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6
一、全区养老机构运营状况
(一)基本情况据统计调查,截至2018年底,x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8.8万人(其中65岁以上6.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我区现有机构养老床位2383张(含医院老年病床位488张),每千名拥有养老床位数37床,达到省、市2018年小康指标目标(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5床)。截至2018年底,除医院老年病床位外,我区共有养老床位1895张,较2017年新增720张,同比增加60%,养老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机构养老模式我区机构养老运营模式主要有公办公营、民建民营。
1.公办公营。位于x街道大明片区7组的x敬老院是我区唯一公办养老机构,房屋建筑面积1000㎡,总床位数75张,实际入住人数70人。该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承担托底保障的特困供养人员和部分低收入社会寄养人员。x敬老院属于公办非营利机构,体现的是政府基本社会保障职能,该公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由区财政承担。
2.民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社会组织或私人成立并在市场监督管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目前全区共有13家。
①布点情况。我区13家民办养老机构共有托养床位1618张。养老机构布点贯穿南北,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聚集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大多数机构交通较便利,养老环境较好。
②入住情况。截止到今年5月底,全区养老机构共计入住老人592名,入住率约为36%(因x国际颐养中心是2018年底新建成,共有床位418张,5月底数据显示只入住7名老人,若x欧宝庭不统计在内,入住率则为49%)。
③配套设施。我区大部分养老机构基本设施和看护条件都达到了基本养老需求,部分机构医养结合提供了特色服务,如x路街道善孝堂养老中心推出的中医针灸理疗服务就很受入住老人的欢迎。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批专业化宜居型养老机构也入驻到我区,如去年底新建成的x欧葆庭国际颐养中心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共设有房间224间,最大床位418张,面向自理、失能及认知症老人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法式养老康护服务;
x养老公寓占地面积15亩、总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床位数196张,该机构室内装修装饰均按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养老公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老年人活动空间大,属养老宜居之地。
④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截止到今年5月底,全区13家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老人592名,共配备一线护理工作人员144名,根据《x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x民发〔2018〕16号)文件规定,平均护老比(一线护理人员与入住老人的比例)要达到1:8以下,我区平均护老比已达到1:4,超过了市级标准,服务质量有了较好的保障。
⑤收费情况。根据调查摸底数据统计,我区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情况(取平均值):
a.床位费:单人间2000元/月、双人间1270元/月、多人间1050元/月;
b.护理费:自理老人1016元/月、半自理半失能老人1653元/月、全失能失智老人2565元/月;
c.生活费(伙食费):738元/月。(其中,x国际颐养中心因情况特殊,收费标准未统算在内,其单人间12170元/月、双人间7000元/月,无多人间;
自理老人护理费1740元/月、半自理半失能老人护理费5640元/月、全失能失智老人护理费8640元/月;
无伙食费)
⑥财政补贴情况。
一是建设补贴。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实际床位数给予10000元/床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对于改建的养老机构,按实际床位数给予5000元/床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二是运营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每接收1名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人员,按照自理、半失能、失能和失智老人分别给予每月160元、350元和500元的运营补贴。建设和运营补贴由市、区两级财政按4:6的比例分担。
三是消防补贴。对5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消防改造并符合消防验收标准的,市级按1000元/床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消防补贴,目前区级还未出台相关消防补贴政策。
四是责任险补贴。按照养老机构购买责任险床位数不超过备案床位数的原则,市级补贴实际购买保险发票金额的50%。区级自行制定配套政策。
⑦运营效益和盈利情况。据摸底调查分析,2018年,全区13家民办养老机构盈利的有6家,平均每家年盈利约19万余元,为微利;
其余7家亏损,除x欧葆庭国际颐养中心新开业,其他6家平均年亏损约29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整体入住率不高,收费标准偏低,日常管理成本较高。
(三)居家养老模式
1.基本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区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2个,主要有社会组织运营和社区自主运营两种运营模式。
①社会组织运营是指社区提供物业,以签订契约或合同的方式委托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全区共有2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这种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方式使社区实现了养老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相分离,是社区养老的发展方向。特点:与企业的委托经营不同,养老机构的委托运营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因此,居家养老机构的持续健康运营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团队,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公共投入的高效运作,达到优质、高效为老服务的最终目的。
②社区自主运营是指社区利用自身场地,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建立以本辖区为服务半径,以本社区老人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养老模式,全区还有1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这种运营模式。特点:社区自主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对于社会组织运营,在与辖区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上更为顺畅,对老年人的需求情况的了解更为全面,有利于开展个性化,针对性服务,但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同时从2018年起,市财政取消了社区自主运营3a和4a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
2.布点情况。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始于2007年,目前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2个,其中4a级14个、3a级10个、2a级13个、a级9个。居家养老床位近371张,实现各街道居家养老全覆盖,为社区内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和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
3.财政投入情况。经统计,2018年度市级财政拨付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补贴共计205万元,区级财政按1:1的比例配套170万元(其中有35万属市级品牌扶持补贴,区级没有配套),其中4a、3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建设补贴分别为20万、16万元,运营补贴每年分别为10万、8万元;
2a、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每年分别为6万、4万元。
(四)内城区养老工作发展比较
1.x区:现有养老机构6家,养老床位2150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6床。截至2018年底,除医院老年病床位外,x区共有机构养老床位680张;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个,其中4a级9个、3a级10个、2a级12个、a级1个。居家养老床位289张;
区福利中心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进度的80%,预计7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2.x:现有养老机构15家,养老床位2610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5.2床。截至2018年底,除医院老年病床位外,x区共有机构养老床位1766张;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7个,其中4a级5个、3a级9个、2a级11个、a级11个。居家养老床位254张;
区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现正在进行主体装修,预计今年能完成建设任务。
3.x区:现有养老机构11家,养老床位4551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6.2床。截至2018年底,除医院老年病床位外,x区区共有机构养老床位3651张;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6个,其中4a级13个、3a级3个、2a级21个、a级18个。居家养老床位近384张;
区福利中心已投入运营。
4.x区:现有养老机构14家,养老床位2783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35床。截至2018年底,除医院老年病床位外,x区共有机构养老床位1801张;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2个,其中4a级21个、3a级5个、2a级12个、a级11个。居家养老床位近400张;
区福利中心已完成选址立项。
二、主要问题养老服务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合力协调推进。我区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都秉持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倾向于在家庭中接受长期照护服务,习惯于与儿女居住、独居或空巢生活,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接受度不高,甚至排斥;
同时社会上对“孝”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社会养老助老是子女不孝、不尽责的表现,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对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养老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较慢。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薄弱受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硬件条件的制约,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阵地较小,服务项目较单一,服务功能欠完善。根据《x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x民发〔2015〕18号)文件要求,“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3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已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且每处最低不少于200平方米”,而目前我区多数小区均没有达到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最低标准的要求。同时,受养老规划布局、用地审批等影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咨询的多,落地的少,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相对滞后。
3.人才和硬件设施配备落后不少基层养老机构内仅提供一张床位,其他如医疗卫生设施、康复设施、娱乐设施、健身设施等严重缺乏,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服务需求都难以满足,专业服务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低。
4.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安全隐患现有老年人托养机构普遍规模小,大多系其他设施改建而成,部分养老机构消防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消防安全方面主要有消火栓、灭火器配备不足,烟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简易喷淋装置等消防设备配置不规范,个别没有办理消防前置审批手续。食品安全方面,部分养老服务机构食堂布局不合理,厨房卫生比较差,少数未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留样制度执行不严,三防设施配备不到位。
5.医养结合供给和供需存在不平衡目前,我区大多数养老机构并没有与医疗卫生机构构建稳定的协作关系。同时,因医疗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医疗机构上门开展托底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时面临许多瓶颈,综合成本较高,有效需求不足、医保瓶颈凸显,导致市场化、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家庭签约服务相对滞后。
6.民办养老机构资金短缺民办养老机构场地租金、设备购置、运营管理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现代社会对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逐年增大。从资金来源看,民办养老机构的自筹资金来源渠道少,政府补贴资金有限,因社会化认同度较低,获得社会捐助也非常少,如果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弥补资金缺口又会导致绝大多数老年人无力承担养老费用,因此民办养老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解决办法。
三、养老政策体系和产业发展趋势
(一)现有养老政策
1.2019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强调要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2.2015年x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政发〔201x〕1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64”养老格局(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6%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4%的老人依赖机构养老)。
3.201x年x市出台了《关于印发〈x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函〔201x〕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主要任务:2017年底各街道建成一家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每个街道建设2个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30%以上,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占比70%以上;
到2017年底,各区县(市)建成一家30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福利中心。
4.2018年12月29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文件中取消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养老机构依法登记后即可开展服务活动,只需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5.2019年1月2日出台了《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2019〕1号)文件,明确指出:一是放开外资准入,并享有与境内投资者设立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同等待遇。二是优化消防审批。建筑面积300平米(含)以下的养老机构、设施,不需要办理消防设计、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运营补贴,推行养老机构消防补贴,破解养老服务融资难题。
6.2019年市级将出台《x市养老机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x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文件,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进行了明确。三是消防补贴:对于5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消防改造并获得消防备案或者验收合格凭证的,市级按照1000元/床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消防补贴。区级自行制定配套政策。
(二)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1.社会养老机构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加深,养老产业的发展具备巨大潜力,社会力量关注度不断提升,社会资本的投入逐年增加,充分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在我区工商和民政部门登记的老服务组织已有18个,民办养老机构14家,共有机构托养床位1600余张(医院老年病床位、居家养老床位除外),养老机构较上年同比增长27%,随着中央、省、市相关养老配套扶持政策的出台,未来养老类社会服务机构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互为补充。针对目前市场情况,从数量上,养老机构供给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价格上,养老机构没有根据各经济层次的老年人做出合理定位。结合中国人居家养老的文化传统和老人实际需求,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区养老服务的主阵地,机构养老是社区居家养老的有力补充,只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合理布局,才能有效缓解我区养老床位的不足,才能促进我区养老事业的良性发展。
3.健康养老产业特别是医养结合模式迎来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8万人,老年化趋势明显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问题的增多,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需要尤为迫切,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健康理念融入后的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未来养老服务大趋势。
4.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是未来发展重点。截至2018年底,我区80岁以上老年人1.13万余人(百岁老人13人),空巢老人0.4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近1万人,低保老人2022人,特困供养老人390人。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倒逼各养老机构建立起分类管理、特色服务的看护体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构入住老人对养老设施、医疗、护理等一系列服务有更高要求。但是从老年照护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区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仍显不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重要突破。
5.老年教育和旅游需求将成为养老新选择。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老年人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学习,老年大学、兴趣协会,老年教育方式也呈多样化趋势。另外,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成为了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老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也将逐渐成为老年精神文化领域发展的主要内容,成为银发族退休生活中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养老服务宣传由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加上社会对养老机构的评价参差不齐,很多人认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顺,又得不到好的服务,甚至会受虐待。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媒介,加大养老宣传力度,传播先进养老思想,让人们逐渐改变观念,进一步牢固树立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新理念。大力抓好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相关养老政策的宣传解释,提高公众对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同时,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品牌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丰富服务内容。
(二)加强顶层设计
1.尽快完善相关养老法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以前出台的养老政策与目前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已不太相适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或出台切合实际、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养老机构改革发展规划,同时,要加紧地方已颁布相关养老政策的落地,逐步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对机构性质、职能定位、操作规程、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养老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民办养老机构的备案管理。自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发布之日起,民政局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养老机构法人登记后即可开展服务活动,并应当向民政部门备案,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备案信息,填写备案书和承诺书,民政部门应当提供备案回执,书面告知养老机构运营基本条件,以及本区域现行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根据文件精神,我局将依法做好登记和备案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简化备案手续,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同时,完善对养老机构运营和服务的监管机制,加强养老设施和服务安全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机制,确保“宽进、严管”。
3.健全准入退出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真正充当宏观指导、监督管理的角色,切实提高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制定定期检查、服务效果评估等制度,加强与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养老行业准入门槛,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前置许可的基础上,对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并要依据实际情况,在政府购买服务周期结束前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效果评估工作,为下一阶段政府购买招标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对在我区开展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要依据评估情况建立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坚持养老行业公开透明,保证有序竞争。
(三)优化养老机构布局
1.进一步优化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的布局。结合打造“15分钟生活圈”和《x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试行)》的要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均衡布局、综合设置,在充分整合现状存量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任务缺口,鼓励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2加快推进福利中心建设。目前,我区社会福利中心已完成立项、规划条件书和蓝线图,下一步将根据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计划倒排表,积极跟进项目进程,及时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争取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让项目真正落地。
3.进一步改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通过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进一步扩大养老机构功能区建设,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确保所有养老机构人员配置、老年人文化娱乐、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全面达标。
(四)积极探索“公建民营”运营发展模式和路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要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才能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允许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保持微利,同时加强政策优惠,提升机构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有利于推动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委托第三方为老服务专业机构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更多老年人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目前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一线看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看护技能,日常多是传统式、粗放式护理,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和扶持各养老机构加大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确保看护技能符合为老服务需求。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7
一、机构养老的现状
机构养老, 即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 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 经历了70年代的因经费短缺大量养老机构关停, 80年代的慢慢恢复, 90年代之后的快速发展。
1、机构养老的存在形式
我国的机构养老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 对各类老年人的需求都有了相应的养老机构来提供服务。但由于国情的原因, 机构养老还是以公办为主, 我国的财政支持力度是十分有限的, 这是机构养老发展缓慢的原因。近年来, 由于政府提供的资金的不足, 各类养老机构为了维持正常运转, 也纷纷面向社会招收自费的入院老人。更可喜的事, 随着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 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社会养老事业做出贡献, 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正纷纷加入到机构养老的队伍中来。目前机构养老的种类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老人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和老年人服务中心。其中的老年人服务中心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场所, 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
2、机构养老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服务内容上看, 机构养老事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中国, 机构养老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 都配备有专业服务人员, 其专业化水平一般较高, 能提供家庭养老所没有的很多专业性服务, 避免家庭养老的种种缺陷, 因而是许多个人与家庭养老的选择方向;并且机构养老方式比社区养老方式出现的早, 社会影响力较大, 在人们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而社区养老方式刚刚起步, 其发展比机构养老更需要时间。现阶段的机构养老方式不是纯福利性的, 大多是市场经济下发展的第三产业, 发展速度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 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 机构养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解决机构养老方式面临的问题并且使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对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3、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 大家主要关注的是机构养老的供不应求方面, 但是机构养老的服务处于无序状态却很少有人涉及到。要使机构养老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需要有专业服务人员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多数养老机构充其量就是“老年集体宿舍”, 其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以及机构运营管理理念不完善;也有学者研究后得出了机构养老运行成本较高经费不足、公寓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较多但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等问题。具体来说, 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硬件设施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的活动场地不足、居住的房间拥挤、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器械缺乏等;软件服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服务的简单化、管理理念严重落后、所提供的服务没有个别化等。硬件设施的改善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一定时间的建设,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而软件服务的大幅度提升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是有可能的。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机构养老是实现优质养老的较有发展潜力的途径, 它在满足养老的连续性、专业性、即时性方面, 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完全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照顾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承载中国老龄化重担的养老模式。我国的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可行的、成功的做法,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 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帮助老人在机构生活中保持身份、自主和自我选择, 使老年人身有所养, 心有所依, 安度晚年, 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宏伟目标。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 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假设:第一是对人的尊重;第二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把社会工作引入机构养老, 就是要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来给在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给予老年人全方位的照顾, 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 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使其有尊严地、快乐地、有价值地度过晚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其三大工作方法。
1、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 它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 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实现他们的梦想, 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 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 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具体地说, 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 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 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 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 ;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 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 即便在痛苦之中, 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 ;与案主合作, 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2、介入的具体工作方法
“问题视角”也称缺陷视角, 它是以问题为核心, 关注点聚焦在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它一直都是机构养老所秉承的管理理念,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问题视角”已经不再是主流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了。“优势视角”的兴起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也是机构养老提升服务水准的利器。把优势视角的理论运用到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这是机构养老转变服务理念的新尝试。
(1) 个案工作方法
老年人的个案工作包括老年人个人的辅导、老年人家庭的辅导以及个案转介的服务。在老年人个人的辅导方面, 国外总结出了用于老年人的一些专门方法和理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和验证疗法。
缅怀往事疗法是一种记忆的活动, 透过资料及经验的记录和取出, 事件被“重新创造”, 自我也被“重新创造”。而每一次重新创造和建构地过程, 都能够让自我的影像更加清晰, 让自己和一起参与怀旧的他人更认识, 更“看见”自己。更多的“看见”也让怀旧的参与者变得更坚强, 更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挑战。社会工作者通过这一疗法让老年人回顾过去痛苦的经历或者一直未能解决的冲突, 运用专业方法使老年人重整对旧事的看法, 接纳过去甚至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人生回顾疗法基于怀旧的往年经历内, 但它较“怀旧”更为全面及整体, 因为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老人详细及有系统地将其一生地经历倾诉出来, 其中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时刻, 及他对一生的看法。“生命回顾”是老年人对自己一生所做出的整合及总结, 有助他们接纳老年的来临,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及贡献。
以上两种方法适用于认知功能健全身体健康的老年人, 但像老年痴呆等认知功能丧失的老年人就得用验证疗法, 它假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的所有行为都受需求的驱动, 即使老年人说的话对他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但实际上老年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试图与照顾人或其他人沟通。优势视角理念下的个案工作方法是对老年人的心理诉求进行回应的一种方式方法, 需要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还有一种关爱, 认为老年人自身有能力有潜力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 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仅仅是引导和协助。
(2) 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是运用专业的知识, 把有相同需求或是相同状况的老年人组成一个个小组, 以团体是方式来回应老年人的需求。常用的小组工作方法有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
能进入现实辨识小组的老年人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 在小组活动中, 社会工作者通过环境中的一下提示, 帮助老年人确认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比如时间、方位、熟人、照顾人等。在小组活动之外, 照顾人还会强化在小组活动中的环境提示, 在一天当中不间断地引导老年人。动机激发小组所关注的老年人是那些因长期缺少社会接触而引起社会交往能力受损或因身体健康原因而变得自我封闭的人,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霍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人, 使他们重新融入到机构、社会中来。
三、结语
在中国, 机构养老是对家庭养老的一种有益补充, 是我们构建和谐养老不可忽视的方式。但机构养老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机构在已经提供的服务方面因质量太差使得很多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年人敬而远之, 这是中国的机构养老领域里存在的怪圈。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升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方面的改变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 这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同时也使各行各业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的了解, 特别是民政部门管辖下了事业单位在各自领域内积极探索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在养老机构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 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是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大胆尝试, 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互配合, 针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开展专业工作, 特别是像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的采用, 这些都只是设想, 还有待于付诸现实, 实践是检验事物的标准。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养老成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家庭养老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许多家庭或老人选择机构了养老, 但机构养老的不发达和服务质量差这个社会现实使许多家庭和老人束手无策。机构养老在建国之初就出现了, 但基于当时的条件养老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和提供的服务是十分有限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中包括养老的观念, 机构养老成了很多老人的新选择。在这种新形势下, 机构养老引入社会工作是积极的探索, 社会工作秉持优势视角的理论, 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 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和谐养老探索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养老,优势视角
参考文献
[1]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J].经济论坛, 2006 (11) .
[2]孙树涵, 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子女学院学报, 2004 (4) .
[3]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阀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 2010 (1) .
[5]李晓峰.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机构养老——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为例[J].黑河学刊, 2011 (10) .
[6]高梅书.论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南通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J].社会工作, 2009 (10) 下.
[7]林典.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探讨[J].社会工作, 2008 (12) 下.
[8]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9]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精神关爱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09-02
一、老年人口现状综述
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占人口总数的8.87%,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1],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由于医疗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中国老龄化的现象尤其明显,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三十余年,中国目前的老年人口结构中,空巢、失独人口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情况下进入“银发浪潮”的,在中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中国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比之发达国家面临着更巨大的压力。
在2013年召开的两会上,胡晓义给出了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7万亿元,支出1.55万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2.37万亿元的统计数据,胡晓义指出“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支持下,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当期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近几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上调养老金,着力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比往常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子女的物质支持,老年群体经济能力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一般离家外出工作,老年人留居家中,生活环境逐渐闭塞,很难与外界有效交流,老年人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老年关爱需求分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31。当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较高的需求就会涌现出来。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大多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也能享受到子孙的物质支持,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就更渴望精神层面的需求。老年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3]116,对于身处困境的老年人,要帮助他们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能够从物质和精神双层面安享晚年。为此,提出了“全人服务”[4]理念来介入老年人社会工作。全人服务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照顾,全人关怀,围绕“以老人为中心”以达到“全人健康”为目标,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全面关注老人的身体、情绪、心理、社会、环境、职业和心灵向度,充分利用一切实际资源和手段,对老人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照顾,全面关怀。全人服务可以分解为“身、心、社、灵”四个部分,身是指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关怀照顾,使老人在身体方面预防、治疗身体疾病,缓解或者延缓各种病痛;心,是指心理方面,通过与老人沟通,使老人心情舒畅;社,是指社会交流方面,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使老年人了解社会信息,不致与社会脱节,并通过与家人、社工、志愿者等的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灵,指的是心灵向度,全人服务目的是整合服务的模式达到全面的照顾。老年人的全人服务就是将老年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之服务。并在照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全人照顾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等各种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关爱范围
老年社会工作者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是要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秉承“全人服务”的理念,全面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病痛、社交、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缓解老年人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自信乐观地面对步入老年后的各种问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精神关爱贯穿着老年人从入院前到入院中以及入院后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入院前工作
自然衰老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自然衰老带来了身体机能等各种变化,不同的老年人对此的感受也并不一样,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身体和社会周边环境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相对于身体状况而言,更难观察,尤其要做好老年人入院前的评估工作。入院前能否做出正确的评估,关系到老年人入住后是否能顺利适应机构内的生活,所以至关重要。由于老年人情况各不相同,一部分是年事太高,家中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一部分是没有子女或者是失独的单身老人,大部分是高龄、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情况各异,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精神状况、所居住的社区环境、老年人个人过往经历都千差万别,要在老年人入院前做好这方面的调查,对入住的老年人做出真实的评估判断。多与老年人及其周边邻居亲属沟通,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为老年人建立详细的档案,因人而异设计符合老年人个体服务需求的方案。
2.合理运用资源
入院以后,老年人相对入院前尽管吃饭穿衣等方面有了更好的照顾,但是相对入院之前,他的社交环境却相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住养老机构等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子女亲属探望次数有限,严重缺少了与家人的沟通,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关爱老年人精神健康,精神关爱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年社会工作者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运用老年人的亲情资源,结合周边环境搭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比如可以搭建与亲人沟通的平台,对于亲属子女家在外地,不能常常探望的老年人,也可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利用网络视频,让他们与家人经常“见面”。有效运用志愿者资源,积极构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体系,使志愿者常常到老年人身边与其谈心交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慰藉其心灵。利用社工自身助人自助的理念,积极为老年人服务,不断呼吁倡导关于老年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国家老龄化建设,使老人安享晚年。
1999年世界卫生日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所谓“积极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残疾的老年人仍能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在老年人中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铭记老年人过去曾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促使老年人积极转变社会角色,顺利适应年老后的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健、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最终实现“老有所成”。社会工作者不但要鼓励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意识,努力适应老年期的生活,发挥自身的价值,还要创造环境,不但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关注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变化,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
四、老年人关爱介入的方法
老年个案工作[3]147: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个案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接案:在接案时要注意与老年人进行很好的沟通,让老年人接纳社工。社工可以在接案前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切身情况,准备一些辅助工具如老花镜、助听器等等,鼓励老年人与自己交流,尤其要注意放慢语速,老年人年龄大了之后,听力、反应力都相应地受损,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给老年人思考的时间。注意观察老年人的肢体、神态的反应,以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预估:在这个阶段要综合评价老年人的身体、精神、周边社会环境等的状况。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况,给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制订计划:在这个阶段里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尊重案主自决。老年人参与到计划的制订中,可以促进老年人积极实施计划,取得更好的效果。
老年小组工作[5]89:是指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不同目标模式的小组方案进行辅导与治疗,增进老年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改善其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等的社会生活功能,以及满足老年人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的过程。
老年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分为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2]189。
社会目标模式是指老年人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变得更有社会意识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因为参加了社会活动而变得更有信心,促进身心健康。社会目标模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般招募身心比较健康的老年人,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关心社会中与老年人权益和福利相关的共同问题、提高自信心,提高社会功能。
交互模式是指让老年人参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以协助解决问题,强调寻求成员需求为共同基础,发展小组契约。交互模式可以增强老年人应对生活转变的能力,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实现其最佳的身心调节。小组成员一般招募那些存在共同问题的老年人,通过小组活动,解决现存的问题,发展小组成员的友谊。
治疗模式是以临床性治疗为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生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恢复身心正常功能。治疗模式帮助老年病患者和不愿意与社会交往的老年人恢复适应能力。小组成员一般招募那些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者有社会偏差行为的老年人。
社区老年工作:社区老年工作强调以社区为介入点,比较重视老年人与社区的关系,强调发掘老年人的潜能,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改善社区生活。社区工作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接触,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体现老年人的价值,而老年人也可在参与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减低孤独感和丧失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社区工作手法有助于把老年人的参与带到社区层面,而通过组织老年人的集体参与,让他们发挥能力去贡献社区,去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晚年形象。
五、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反思
老年社会工作是针对老年人特定人群的工作,纵观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学科理论均来自西方国家,本土化的过程缓慢且复杂,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真正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虽然我们国家已经着重培养了很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运用还处在脱节的阶段,我们很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并没有把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就医状况,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尽自己的所能采用专业的理论、方法、技巧去干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使其能身心都得到慰藉,安享晚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误区。比如我们更多地重视小组工作的开展,而轻视了个案,因为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很多,更适合开展小组工作,而我们开展的小组工作多数也是倾向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锻炼,延缓其机能的衰退。比如一些掷球类的活动,老年人的心理同样需要干预,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活动却比较少。另外我们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多数情况下是隐性的,但现在某些部门和媒体却对社工的工作进行了显性的报道,使社工的工作逐渐显现出浮华,不利于社工工作的更好发展。部分机构和社工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只是一味地迎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口味,例如,某机构让一群老年人穿着戏服表演节目给领导干部和参观者观看,他们都是高龄老人,发展文艺兴趣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在这种场合下表演的确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把社工的工作做到实处,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来说,如何走进老人的心里,让他们接纳你,愿意向你倾诉他们的苦闷与欢乐,不但让他们吃穿有人照顾,精神和心理更有寄托,开心安享晚年才是根本。我们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人士更关注老年群体,在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促进积极老龄化,为我们的老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温馨的家庭小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最后得到“老有善终”。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47.
[3]常华.创新全人照顾服务模式[J].社会福利,2010,(12):22.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机构养老08-12
社会办养老机构12-15
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调研报告08-21
养老机构安全检查工作报告11-24
县级养老机构09-11
公办养老机构09-11
养老机构管理11-05
养老机构体系12-01
民间养老机构12-15
养老机构补贴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