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体系(共12篇)
养老机构体系 篇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突出, 据2010年1月统计, 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 老龄率为11.6%。2010年沈阳市政府决定:“为促进沈阳市养老机构建设, 沈阳市为养老机构贷款4亿元, 其偿还期限为15年, 延期为3年。”调整现有养老机构结构, 建设完善的沈阳市养老机构体系已成为沈阳市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沈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自2007年, 沈阳市老年人占人口比例明显增加, 实际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http://www.cnr.cn/newscenter/gnxw/201001/t20100106_505856136.html
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30年沈阳市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顶峰, 老年人口将达到24%, 可以看出,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2.沈阳市养老机构数量不足, 且性质复杂。
根据国外养老机构占老年人口3%的一般规律推算, 沈阳市养老机构应该达到3.57万张床位, 而现在只有1.67万张床位, 缺口为1.9万张, 即缺口数量大于现有数量。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养老机构有61家, 其中国办14家, 民办43家, 企业4家。其种类有老年公寓, 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 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 属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为一体系的综合管理住宅类型;社会福利院, 是指由国家出资举办为“三无"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注册登记的托老所, 是指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养老院, 是指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所谓“介助老人”是指生活行为要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 ;护老院, 是指专为接待借助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其所占比例关系见图1。
二、沈阳市养老机构比较分析
从以上八种养老机构分析, 其中除托老所外, 其余7种养老机构均为全日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因此把以上八种养老机构按是否为全日制分为两类:托老所和普通养老机构, 再与现存的空巢养老和传统居家养老结合, 这四种养老类型构成了沈阳市养老机构体系。
1.空巢养老。
可归纳为:一是子女不在身边, 无人照料。二是为子女考虑, 怕在子女身边打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老人本身显然不如其他三种养老方式, 同样对于子女来说, 一般情况下会因老人不在身边而需要特殊找出部分时间来照顾老人。因此, 从两方面考虑这种养老方式是不理想的。
2.传统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与儿孙生活在一起是较好的养老方式。从子女角度分析, 自己尽了应守的孝道, 但同时增添了一部分负担, 由于老年人的思想方式与年轻人的会存在差异, 因此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较容易产生矛盾, 造成彼此心理上的伤害。因此, 此方式养老比第一种方式稍好。
3.普通养老机构养老。
为子女减少负担不打扰其生活, 同时有老年人陪伴, 有共同交流的话题和兴趣, 但是老人生活空间受限, 行动相对不自由, 而且挂念子女。从子女方面分析, 有人陪伴老人, 且不易产生矛盾, 能够维持与老人友好的关系。但需要承担一部分费用, 因此总体评价, 对老人方面不如传统家庭养老。
4.托老所养老。
以一种不离开子女的方式养老, 子女也有一定的空间, 从形式上不违背中国养儿防老的思想, 老人相对满意。从子女角度分析, 做到了部分子女应尽的职责, 能够时常关心老人, 但由于接触时间较少又不至于与老人产生隔阂, 虽然与养老院相同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但对老人和子女两方面都比较理想。
总结并估计四种养老方式比较分析, 见表2。
三、沈阳市养老机构体系现存问题
1.养老机构的比例结构不合理。
由第二部分分析可以得出, 托老所为一种较好的养老方式, 但是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61家养老机构中只有5家托老所, 仅占8.2%。因此没有使各种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2.地域分布不合理。
据资料显示, 60%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区当中, 但所拥有的床位占总床位不足35%, 而大约30%的农村老人却占床位总数的60%之多。更多空的床位是在农村。
3.基础条件不理想。
过去老龄化问题不十分突出, 所以城市养老院的建设非常少, 然而在老年人急剧增加之后, 因陋就简, 因地制宜, 相继建立了一些养老设施, 因此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 很难满足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
四、沈阳市养老机构体系的改进建议
1.增加改进后托老所在养老机构中的比例。首先, 应明确托老所在养老机构中的优势, 其次, 找出现有托老所的不足加以改善, 最后, 应重点投入改进后托老所的建设, 以完善整体养老机构体系。通过上述分析, 托老所能较好地满足老人和子女的需要, 此外开办托老所的条件相对简单。由于不提供住宿, 所以用房面积不必过大, 投资相对较少。从工作人员角度可以聘用身体健康、热心为老人服务的下岗人员, 可以减少营业成本, 因此可以从民办的角度增加托老所的数量。
2.增加城镇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 调整好城镇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数量结构。
3.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例如贷款政策等, 用以改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五、结语
随着沈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 应同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 即补充养老机构床位的缺口, 特别是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及补贴着重加快城镇托老所的建设, 以完善沈阳市整体养老机构体系。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突出, 通过对沈阳市养老机构体系的定性分析得出养老托老所要好于其他类型养老机构, 因此, 应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及补贴着重加快城镇养老托老所的建设, 以完善沈阳市整体养老机构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体系,托老所
参考文献
[1]刘贵平.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
[2]柴效武, 蒋徐娇.售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12) .
[3]任炽越.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模式[N].人民日报, 2005-05-09.
养老机构体系 篇2
杨浦区红日养老院董事长陈琦在上海策划了3家养老机构,各自与地址社区的卫生处事中心相助亲近,必然水平上就近办理了老人的一般医疗需求。不外,陈琦最近在思量申办内设医疗机构,以使养老院的处事“上一个档次”――一家既能养老又能看病的机构。
上海631家养老机构,今朝已有135家开设了内设医疗机构,按照养老新政,此后会有更多养老机构钻营“进级”。记者克日走访沪上较早开设内设医疗机构的几家养老机构,从颐魅者以为:内设医疗机构能浮现养老机构的技能、档次,但也加重了机构打点的压力和风险。
有病房药房的养老院得列队进
闵行区莘庄镇敬老院,药房里的冷空调打到了24℃――低温有利于药品存放,因此这间小房子冬天也不能开热空调。
这里的老人享受的药物配送处事堪比医院住院部。全院有300多人用药,自备药和在敬老院配的药都交给配药师保管,一人一个药筐,配药师按照大夫的药方摆药,每次筹备一顿的量。敬老院大夫张元琳汇报记者:“我们这里的配药师比医院配药师事变量大――一人一筐,便是有300多个小货架,光是从货架取药的举措就多出好几百次。”
莘庄镇敬老院是镇属养老机构,今朝收住老人487位。10月,该院开设内设医疗机构,配备执业大夫7人、护士7人、配药师2人。敬老院院长孙君类似时照旧该镇社区卫生处事中心主任――他把卫生体系的医疗打点履历带到了敬老院。敬老院专门在9层楼面中辟出一层用作医疗区,安顿了76张床位。
无独占偶,沪上另一家具有“医养融合”样本意义的养老机构――闵行区社会福利院的院长陈方也有医学配景。早在1995年,该福利院就开出内设医疗机构。此刻,福利院10名大夫、10名护士处事600位老人。至今仍令绝大部门养老机构“瞠乎其后”的是,闵行区福利院尚有专门的急救室,均匀每年完成八九十例急救,乐成率高出60%。
内设医疗机构是养老机构“魅力值”的重要身分,闵行区福利院和莘庄镇敬老院的入住率都是100%,两家机构还别离有1400多和200多位列队期待入住的老人。
内设医疗机构的本钱和风险
虹口区红日故里晚年公寓开业2年多,先后有3位老人因急救不实时而离世。“我们没有内设医疗机构,老人必要施舍就送医院。”陈琦说,“若是我们有懂施舍的医师,环境大概就会纷歧样。”
究竟上,红日故里晚年公寓聘有10名大夫,但他们的身份是“保健大夫”,认真为200位老人做康健提防,不诊疗、不开方剂。
“大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对创办内设医疗机构乐趣不大――园地、职员、装备都要投入,对民营机构尤其是小型机构来说很不实际。红日团体这几家机构都是公办民营性子,有一些当局津贴,但如故要自负盈亏。3家机构床位加起来一共600多张,任何一家要单独开设内设医疗机构都承担不起。”陈琦从企业家的角度举办整天职析,“我们思量创办3家机构共享的内设医疗机构,这样整天职摊较量公道。开设内设医疗机构,可以免除这么多保健大夫的支出,一旦申请到医保联网,本理由机构包袱的痊愈师用度,也能部门进入医保。”
医疗风险也是养老机构的一大记挂。陈方坦言,十几年前他在闵行区福利院敦促医疗区建树时,内心估算过将来的压力和风险:“问诊开药,出了错怎么办?家眷和老人不信赖怎么办?急救老人,救不返来怎么办?谁都知道,高龄老人急救的衰亡率很高。换句话说,便是把医院包袱的那部家声险转移给了本身,这又何须?”
医保付出范畴要不要扩大
上海631家养老机构,有135家开设了内设医疗机构,个中仅90多家纳入医保联网结算。进不了医保的内设医疗机构,对“价值敏感型”老人来说险些没有吸引力。凭证划定,进入医保的养老机构,报销部门也仅限于门诊医保。“能不能扩大到住院医保?”陈方暗示此举能鼓励养老机构在医疗参与方面投入更多精神。
上海市当局本年4月宣布的关于推进社会养老处事系统建树的文件提出,要支持养老机组成长内设医疗机构,强化医保付出导向,扩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处事的医保付出范畴,在晚年照顾护士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形成彼此跟尾的评估尺度和有梯度的医保付出政策。
调解医保付出范畴,涉及到卫生体系的资源分派题目。兼任敬老院院长、社区卫生处事中心主任的孙君雷有差异设法:“医保付出假如扩大到住院医保,养老床位的成果靠近了照顾护士床位乃至医院病床的成果,会不会导致养老床位周转更难?再者,这样的调解要占用卫生部分很大一块经费预算,可行吗?”
“机构养老”如何破局 篇3
问题频现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
人民网2011年11月30日题为《中国老龄化形势超出预测,2055年老人数达峰值4.72亿》的文章谈到,中国老龄化形势超出预测,2055年老人数达峰值4.72亿。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国近半数城镇社区和80%农村乡镇设立了老年服务设施和场所,全国养老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老年人210.9万人。全国登记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有4141家,占全国养老机构总数的10.6%,大部分的社会养老机构未登记。相较年增700多万的老年人数以及将近33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床位显得非常紧张。
公立入院难,民营生存困难
央视《今日观察》2011年6月14日节目《养老之痛引热议,专家称养老院集中养老不适合国情》说,其实养老院和入托难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首先是公办的少,比如,现在郑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0万。但它只有40家养老院,床位是5000张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这40家里只有3家是公办的。公办的相对来说规模会大一点,也便宜一些,而且条件符合要求,医生、护士以及相关的配套人员的培训也都能到位。
民营养老院为什么会生存困难?它门槛高,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民营养老院处在灰色地带,因为它没法拿到某些资质证明,按照床位数、人均居住的平米数以及人员相关硬件的门槛,如果投资,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在社区一级的地带里,它就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因为补贴也是按照规模来的。所以相对来说,优势的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养老院。
虐老事件屡有发生
新华网2011年6月2日题为《养老院“喝尿事件”揭示养老困局》的文章中,电视台报料,在郑州一个叫畅乐园的老年公寓,护工凌晨三四点叫醒被护理老人,对其辱骂、殴打,甚至逼老人喝尿。养老院不养老反而虐老,类似的事件屡有发生,此前两个月,媒体报道,哈尔滨市南岗区仪兴阳光老年公寓一女护工,将被护理老人殴打致伤。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的长春某养老院,竟用刷锅水泡馒头喂不能自理的老人,小便频繁的老人下体竟被套上塑料袋,脑血栓老人被布绳拴在床头……在一个以敬老养老为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为何会频繁发生骇人听闻的虐老事件?
现实是,老人群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传统的居家养老形式正迅速被解构和被分化,社会养老形式在家庭和社会充满纠结的排斥和接纳中发展。当前,社会养老的各种保障机制极不健全,这突出表现在三点:一是缺乏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性社会养老法规。二是养老机构成为稀缺资源,以至于即使是严重缺乏资质的养老院,有关部门也不愿予以取缔。三是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其护理素质以及道德水准都不高,有一些干脆就是老年公寓随便招来的临时工,这些人往往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发生虐待老人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龄难寻养老院
《北京晚报》2011年8月31日发表《91岁老人被骗,“住养老院比住院难”成中国养老困局》的文章。文章中,已在养老领域工作20多年,曾经参与筹备北京第一福利院、第五福利院的老院长赵良羚,将原因总结为成本高、风险大。通常来说,接收年纪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就需要医疗和护理条件,而在390多家养老院中,有自己医务室的只有20%多,也就是说,接收八九十岁、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不是所有养老院都能做到的,不是多收点钱和多招几个人就能够解决的。同时,现在护工这一行面临着用人荒,尽管工资已经较从前增长了不少,还是没有太多人愿意做这种常人眼中“伺候危重病人”的工作。另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面临着走失和摔伤等风险,因此一些养老院不愿接收他们。
江西99%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院
《信息日报》2011年12月7日的《江西99%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院》文章指出,11月29日,江西省消协公布了我省老年人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省99%的老年人不愿住进专业养老机构。是何原因造成我省养老机构面临尴尬?记者发现,我省民办养老院费用昂贵,服务质量好;公办养老院价格便宜,但质量有待改善。公办、民营两种形式的养老机构数量少,结构发展不平衡,住不起、住不进,已成老年人的养老心病。
出路何在
各界应加大支持养老事业力度
《信息日报》2011年12月7日发表题为《江西99%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院》的文章。文章中,南昌市东湖区民政局副局长周劲辉告诉该报记者,完全依靠政府包办养老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需要依靠市场资本投入养老,在政府对养老机构加大资金、政策投入下,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建养老制度的最佳模式,从资金、人员、社会认同度方面支持养老事业。
日托老人是个办法,但最终出路还是靠制度
凤凰网2011年8月31日的《住养老院比住院还难》说,养老模式可以探索日托、嵌入式。日托与父母上班把孩子送去、下班接回来的托儿所很相似。自己能走动的老人可以走过去,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由子女早上送去、晚上接回。老人晚上可以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减少了心理上的排斥感。对子女来说,把父母送到日托,可以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对于托老所来说。由于日托只需要负责解决午餐,规模很小,只需要准备简单的娱乐用品。嵌入式是指未来在建设小区时可以把其中的一栋楼或者几栋楼设计成老年人专用的,辅以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各种配套设施和医务室,让老人集中住宿。
集中养老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新闻网2011年6月14日发表题为《养老之痛引热议,专家称养老院集中养老不适合国情》的文章。文章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说,集中养老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主要养老形式。当前中国养老院的发展需要有个过程。同时,养老院是把老人凑在一块,也有很多问题,如老人不可能有天伦之乐。所以,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
中国5年拟增养老床位300万张
《新京报》2011年12月9日题为《中国5年拟增养老床位300万张,比目前翻一番》的文章。文章指出,第七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2011年12月8日在京开幕。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残处处长王辉透露,国务院即将颁布的专项规划,计划在今后5年内,增加
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00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的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专项规划提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据推算,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可新增社会就业岗位超过710万个。为实现这一目标,民政部还在争取政策,实现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同等待遇。王辉称,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联合制定鼓励民资进入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目前已完成草案第一轮征求意见,争取尽快出台。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部分养老院屡屡出现虐老的原因,是养老护理员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招工难。职业培训专家段培芹介绍,据统计全国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但实际上,现在持证在岗的养老护理员只有3万多人。在岗养老护理员,多是“40、50”人员、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素质不高;同时,工资低、工作累、社会地位低等也极大阻碍了他们参加养老技能培训的积极性。2012年,全国老龄办将针对养老院老龄服务纠纷处理现状开展调研,计划制定老龄服务纠纷处理办法。
域外经验
中国人口信息网2010年9月27日的《探寻域外如何养老》探讨了各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所作出的努力。
德国:“专业护理老人院”
在德国,进入“专业护理老人院”是老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选择。这些养老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方式。不过近年来,德国兴起了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一些害怕孤独又不愿意去养老院的老人们自发组建自己的小天地,在“老年之家”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一起参加社会活动,使其远离了孤独,也体会到了家的温馨。此外,德国一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也探索出了包括“多代屋”在内的多种互助养老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开发老年人潜力,还有助于促进代际交流。
瑞典:福利国家的典范
瑞典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在瑞典,在养老院养老的一般是基本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虽然养老院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而且从吃饭到洗澡都有人照料,但由于缺少人情味儿,瑞典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住进养老院的。公寓养老是上世纪70年代在瑞典兴起的一种养老形式。类似于国内小型的干休所。不过,近年来,老人公寓养老已不再时兴,一些老人公寓又被逐渐改造为普通公寓。瑞典政府目前大力推行的是更具人性化的居家养老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地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会根据老人需要,提供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在内的全天候服务。
日本:倡导家庭养老
日本是典型的东方国家,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家”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家庭是老年人援助系统的核心。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日本家庭规模正由大变小、家庭结构由紧变松、家庭功能由多变少、家庭观念也由浓转淡。因此,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来赡养老人从客观上讲已不太可能。日本的家庭养老开始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为了降低家庭养老负担,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的“看护保险制度”规定,市町村及特别区、都道府县和医疗保险机构等为保险人,40岁以上的人为被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在今后需要看护时,提出申请经看护认定审查会确认后,即可享受看护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不同等级的看护服务。
美国:老年社区受青睐
养老机构体系 篇4
关键词:民间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机构
中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因此,建立民间养老服务机构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而对民间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民间养老评估指标体系是能够保证民间养老服务有效的定量化打分评估体系,它包括对民间养老参与各方的评估,既有民间养老服务接受对象———老年人的评估,也有针对民间创办组织、企业、个人及其服务质量的评估。建立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评估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1发展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需要
当前,养老机构主要以政府主导建立的养老院为主, 辅以近年兴起的居家养老服务,另外包括少量收费昂贵的私人养老院等。由于养老机构评价指标的不标准、不规范,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不高,花费子女额外的精力,带来一定的家庭、社会稳定问题。为了解决养老社会问题,大力发展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是必要的,而为了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规范养老服务的市场,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评估体系。
1.2提高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需要
建立民间养老质量评估体系可以实现服务的标准化、 专业化、人性化,从而可以提高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起完善的民间养老服务评估体系,能够帮助民间养老机构认清老年人在服务机构中的真正的需求,如笔者所在的张家港地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能够依据质量评估体系的反馈,为服务群体制定个性化的产品,包括老年人家政服务、老年人寄养、老年人再教育以及老年人心理关怀等,并尽全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力求可以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3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各方参与对民间养老服务成本、服务过程、服务内容进行评价, 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内容及其质量; 有利于让社会大众了解民间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人性化服务, 了解到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评价指标,并且促进社会各方对民间养老机构进行监督、做出相关评价; 更能够让政府了解到社会对老年人的服务状况,进一步优化养老政策, 促进养老保障及服务的建设水准。另一方面,有利于民间养老行业形成明确的制度、规范。
2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2.1政府扶持政策不足
在养老服务这一分散的市场中,各地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上也有一些私人的养老院,大多也都是收费较为昂贵的疗养院,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收入人群,政府、 部队高层退休人员等。这些养老服务机构是政府扶持的主要对象。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作为未来养老服务的主体,在短期内却很难得到政府的重视。据调研,笔者所在的张家港市区范围内,有两家比较大型的政府养老服务机构,分别是杨舍老年服务中心和塘桥福沁苑,这两家都是政府投资的养老院,不仅可以享受政府养老优惠扶持政策,而且有完善的评估体系,接受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督。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家政服务等形式出现,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但是政府优惠扶持力度较小,主要体现在税收降低等方式上,评估体系没有、不完善或流于形式,缺乏政府监督和指导。
2.2评估主体不够宽泛
要能做出适当的评估,首先要正确定位所要评估的主体。明确好评估主体,养老服务机构才能根据主体的需求来制定合适的服务内容。
由于民间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养老质量评估体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评估主体主要侧重于自我评估主体和老年人评估主体,评估主题不够宽泛。自我评估也就是服务机构自身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整体情况进行的评估。评估主要是为了应付社保等管理部门的检查,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评估往往只是走个过场,其进行的自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另外,老年人也是评估主体。这方面的评估虽然可以发现一些养老服务中的不足与缺陷,但往往会导致其评估只从评估主体的自身利益出发而降低了对服务本身的评价。单一的评估主体不能完整地反映服务对象的全面需求及质量要求,只能代表部分群体的部分要求。
2.3评估内容不够完善
在养老服务模式中,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属于一个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作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他们是否满意民间养老机构的服务,对机构质量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直接挂钩。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的首要目的是要让老年人满意,因此,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要通过质量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内容和服务内容,要有利于服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升社会对民间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
当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估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等的缺失,使得我们的质量评估体系还不成熟,质量评估体系本身包含的内容并不健全,不能充分根据评估体系来判定老年人的全部需求,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也不能完全把握,内容不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得服务对象不信任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也不利于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准的提高。
3完善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评估体系的改进建议
3.1对评估主体加以调整
( 1)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评估应当保留。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要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服务过程,服务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但应当避免应付考核的情况,而应当将评估作为机构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充分认识到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 2)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应当将老年人及其家属纳入评估主体。老年人作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应当作为评估主体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不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所需要的; 另外,老年人家属作为委托方有不同的出发点,所以,将老年人家属纳入评估主体也是必要的。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应将评估主体重点转向他们的家属,充分、清晰地转达老年人的意愿以及委托家属的需求。
( 3)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应当有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主体。所谓第三方评估主体就是与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其独立性与专业性可以增加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且有利于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社会监督。
( 4)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应当纳入政府评估主体。一般来讲,就是由民政部门来承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政府参与评估的优点在于政府的法制能力强,其群众基础能力也不是一般评估机构所能及的,民政等政府部门对服务机构的运作情况也较为熟悉,可以成为更好的评估主体。
3.2对评估内容加以完善
评估内容首先针对服务内容,例如针对张家港市场, 服务机构主要提出了以老年人家政服务、老年人寄养、老年人再教育、老年人心理关怀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其中老年人家政服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基本可以自理,提供一定的日常生活饮食方面的服务; 老年人寄养则是一种托老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子女或是一些子女没有精力去照顾的对象: 老年人再教育则是针对一些之前从事文化事业或是对知识一直很热衷,抱着一种活到老、学到老态度, 希望汲取更多知识的那些老人; 而老年人心理关怀则是服务内容中所必备的。从这些方面来看,质量评估体系评估内容应当包括上述服务内容,评价标准应当细化,如家政服务,要根据服务时间饱满程度、服务态度、服务量等设计采取星级评价方式,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完整。
3.3划分不同层次的评估对象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要将评估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能一味地只针对一类老人。评估对象的划分重点应当包括: 第一,最常见的是 “四二一” 型,即夫妻二人抚养四老人一孩子的情况,因此子女平日忙于工作无充足时间照顾家里老人的这类家庭。第二,是女性市场,由于年龄越高男性越少,因此就目前来看,女性老年人将是老年人口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也就是最常见的空巢老人。此外,还包括一些拥有较高文化素质水平,希望丰富老年生活,得到继续教育,自我发展的老年人。
3.4评估体系的标准化
( 1) 评估体系要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一致。科学性是指评估目标、内容和方法,既要建立在充分认识和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能够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实际状况, 又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简单操作、简单明了、资料可靠、容易理解等。关于这点,民间养老机构可以参考政府性养老机构的标准,引用其科学、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加以完善和发展。
( 2) 评估体系要做到系统性和层次性一致。服务质量涉及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要素,包括人、组织、各自行为、相互关系等层次性。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划分,要达到系统性与层次性的一致,既要保持民间养老服务体系的一致性,又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层次划分。
养老机构分析 篇5
1、中国老龄化情势严峻,养老资金与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巨大
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5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社会影响已经凸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政府建设的福利性养老院难以满足需要,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
据民政部测算,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8000多亿,现在仅满足基本需求在1000亿左右,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披露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中国养老金缺口则高达1.3万亿。
2、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异地养老成为当今老年人的重要选择 ?
老年人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老人成为“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养老、异地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3、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养老产业蓄势待发?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到 2020 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而老年人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巨大的现实需求与长期的未来需求和极度缺乏的市场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使养老旅游度假区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的项目之一。
二、养老旅游政策解读
1、社会化养老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会养老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加养老项目信贷投入,提供优惠利率,给予贷款贴息等。
2、各地政府也充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养老服务业支撑政策,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出台了优先供地、税费减免、床位补贴、培训支持等措施。
三、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分析
我国养老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1、候鸟式养老模式
候鸟式养老是中国发展较早的异地养老模式,主要有海南岛的冬季养老基地和北方滨海地区的夏季避暑养老基地,在成都、武汉等城市周边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有所分布。还出现了连锁发展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置换等模式优化,使老人有机会进行异地旅游、疗养。客户以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主,优点是环境优美、灵活性强,缺点是季节性强、便利性不足。
2、居家式养老模式
以养老和地产结合的居家式养老模式,与其说是养老度假,不如说养老主题地产更为贴切。居家式养老往往以养老住宅、养老别墅等地产大盘的形式出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周边居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均只是“养老住宅的提供者”,还没有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
3、疗养型养老模式
疗养型养老度假模式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体检、老年特色疾病的照料看护、病愈的康复疗养等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身体健康欠佳和对健康格外关注的老年人为主。该模式能够提供高收益的附加服务和衍生健康产业链,对
医疗康复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
4、立体化养老模式
以北京太阳城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养老度假模式,包括住宅、老年大学、购物中心、酒店、医院、康体娱乐等多种业态,在盈利模式上“居家养老住宅销售+养老地产持有经营+综合性商业租售运营”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是一个以养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该模式综合性强、面向群体广、配套服务完善,但投资规模大、对开发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要求比较高。
5、农家休闲养老模式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
五种模式在产品特色、目标群体、盈利模式上有所差异、各有所长。前两种目前较为普遍,竞争较为激烈,后三种则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四、养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策略建议
根据区位交通、发展环境、场地规模、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做好“四个结合”,即:
1、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结合专业化是指大到旅游度假区的功能规划与项目设置,小到卫生间、马桶、淋浴、呼唤设施、室内颜色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无不深入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老年人提供身心照料。综合化是指养老旅游度假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和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镇等有机结合,既能够扩大市场目标群体,开展多元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又能够让旅游度假的老人能够和年轻人保持接触,保持身心健康。
2、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依托养老旅游度假区较为完善的养老配套,适当开展公益福利性的非营利性养老项目,是企业回报社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而将医院、老年大学、休闲娱乐中心、福利性养老院等综合养老设施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独立运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降低开发运营成本。
3、地产销售与多元经营的结合从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践来看,单一的持有经营模式由于投资大、回收期短、运营成本高,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养老度假与地产开发联姻,从而快速的回收资金,为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持续经营缓解资金压力,是经过实践检验较为成熟的模式。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养老衍生产品,从资本运作、金融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突破,建立综合性的盈利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法律保障研究 篇6
摘要:民办养老机构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治的和谐社会中,通过法律手段对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现行法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解决横向、纵向、自身三方面问题,提出推进民办养老机构良性发展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存在问题;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3-02
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对其生活的保障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生的促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老人照料和护理的需求迅速膨胀,民办养老机构的存在必不可少。但是由于市场调节不足、自身问题众多、立法缺失和政府政策不稳定等诸多原因,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处于一个经济入不敷出、生存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因此,从法学的视角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立法完善其保障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1 现行法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之主要问题分析
1.1 立法位阶较低——上位法缺失
我国老年福利社会化的推行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保证,在规制民办养老机构的立法上尚属空白。我国大陆地区亦无任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机构养老,现行规范机构养老的法律渊源基本是规章。由于规章的制定相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立法资源、立法公开性和民主性上的不足,因此在“立法”时出现瑕疵的概率较高。此外根据《行政诉讼法》,规章在法院进行裁判时不能直接“适用”,只能作为“参照”,而其它上位位阶又对这一方面的具体规定缺乏相关立法,这就可能导致法院审理养老机构纠纷时无法可依。
目前养老事业的规制更多的依托于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采取这种方式,养老社会化的方式和进程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这些政策也有自己的缺陷。很多政策具有纲领性,规范性不强;具有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把各方利益具体转化为权利义务,因此对行政机关和养老机构的约束力都不强。倘若出现行政机关与养老机构的行政争议,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很难主张自己有什么“权利”,也就更难寻求法律救济。
1.2限价政策过时——法之滞后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民办养老机构采用的都是政府指导价的收费形式。这样做虽然有利于避免民办养老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但限价政策却使得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了最大的危机:这些限定的收费标准大多是根据国务院2003年的限价规定所制定的,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脱节。政府核定的收费价格过于低廉,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入住老人的退休金一般都不高,收费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了民办养老机构成本居高不下,运营困难的局面。
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定价是通过我国《价格法》予以确认的,《价格法》第19条规定在目前我国多层级的政府管理体制下,重要的公益性服务的定价权限归属于哪级政府。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服务的养老服务的定价权在地方定价目录中,其价格由省级价格部门确定。由此造成的结果则是养老服务的定价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性,致使在养老服务方面很难形成统一的立法。
1.3政策落实困难——执法中不力
①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不仅由国家划拨土地、安排相关人员,而且由政府进行投入和扶持,在运营中也享受着种种优惠政策。而对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全部费用均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而且无法享受国家的政策优惠。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并且国家的有关规定表明养老服务机构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机构,更进一步地压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和生存。同时,养老服务业存在市场功能要素错位,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在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等各种要素中相互混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运营政府承办的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的扩大投入则意味着可用于提供给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补贴要相应减少,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不公。因此在设立养老机构的问题上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对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一视同仁,从法律和政策上加以平衡和适度向普适化的民办养老机构倾斜,从根本上维护良好的竞争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②税收优惠措施不足。文章认为,对民间资本的鼓励优惠多以政策、办法、意见、要点等形式出台,效力较弱,执行中也不会得到重视。时至今日,各地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阻碍了其他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此外,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享受到政府补贴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部门,许多扶持政策出台却没有被执行。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应该给予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补助,都需要以民办养老机构的申请为前提,再由民政部门评估考核才能得以落实。这不仅提高了运作成本,也无端地为民办养老机构增加了一项义务,严重打击其积极性。同时,评估条件的过于严格,把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挡在了获取补贴的行列之外,而资金补贴不足也使少量的政府补贴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庞大的运营成本而言是杯水车薪。
2民办养老机构的法律调控设计
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出台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在各方面制定出客观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保障民办养老机构的科学发展,使其在具体运营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
2.1 提高立法位阶(解决纵向问题)
鉴于我国养老服务立法中上位法的缺失状态,建议国家把养老服务完全纳入到法律保障体系中来进行统一立法和规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由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其中设置章节规范民办养老机构。国务院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部行政法规,拟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福利机构条例》。同时法律法规可以设置国家范围内统一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行政许可,这样也为地方政府规章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法律法规要维持高度的纲领性和稳定性及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注意与相关法的衔接,还要在设定的内容上体现扶持的力度。
其次,养老服务是系统性的工作,民政部作为养老机构的主管部门,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具体规范还应由其制定完善。目前我国民政部的规章随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已经不能涵盖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这就亟需出台全国性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来规范养老机构。文章建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进行细化和规定:①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置审批制度;②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③政府扶持优惠政策;④法律责任。要明确有关处罚事项、处罚部门和申诉方式。
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相对健全的前提下,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就会有据可循。此外,地方各级部门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形势发展,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地制定和修改民办养老机构的相关规定,实现民办养老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统一全面的法律保障体系。
2.2 规范养老服务合同(解决横向问题)
养老服务纠纷处理有章可循是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认为这要求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合同的立法,有必要在《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中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详细的规定。文章认为养老服务合同的条款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和住所;②服务内容和方式;③服务收费标准及费用支付方式。养老机构在签署合同书时应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护理等级,并按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收费办法收取与护理等级相应的费用;④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⑤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⑥违约责任。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养老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同时也应该列明养老机构不应承担责任的情形,如养老机构在履行了相应职责后仍发生的不可抗力和老人违反管理规定等;⑦争议解决的方法;⑧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2.3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的行业管理体制(解决自治问题)
养老机构体系 篇7
众所周知, 无论从国家还是省、市的老龄人口上看, 中国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 年底, 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 万人, 占总人口的13.7%。伴随着迅速的社会变迁, 家庭养老资源逐渐萎缩, 居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与此同时, 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 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 自筹资金、自行运作、自负盈亏, 提供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1。它既弥补了政府社会福利的不足, 又为社会老人提供了养老服务, 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老年社会福利需求, 是我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新亮点。
SWOT分析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和竞争分析领域, 它也同样适用于养老产业的发展, 其实质是对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考察, 分析自身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和外部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威胁 (threats) , 综合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战略计划, 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在许多民办养老机构都面临着入住率低, 年年亏损却不得不经营的尴尬处境下, Y养老机构却凭借着十年的经营经验年年盈利。为此, 本文将从Y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入手, 探讨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之路。
二、民办养老之路的探索:Y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Y养老机构创办于2000 年, 系厦门市民办福利机构, 至今已有13 年的发展历史, 也是厦门市的第二家民办养老机构。该养老院营业三年后开始盈利, 连续10 年无亏损, 属于同行业中经营状况较好、服务经验较为丰富的民办养老院。课题组成员从2001 年开始调研此机构, 并就该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及其变化以及入住老年人的现状, 进行了第四次追踪调研。本文主要利用本次调研结果与以往资料进行对比, 并分析其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可能性。
1. 硬件设施。Y养老机构占地面积9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为1600 平方米, 现拥有床位数量127 张, 入住人数114人, 入住率为89.7%。其中老年人入住的床位又分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和四人间 (具体情况见表1) 。从入住情况来看, 单人间的入住率最高, 入住情况也最为理想, 这也符合当前养老院发展的居住模式:小型化以及按户居住。
Y养老机构中, 基本养老设施较为齐全, 但缺乏专业性的为老服务设施。由于没有室内电梯, 这就使得身体较差、有残疾或者高龄老人不能下楼活动, 除此之外, 洗澡用的特殊防水轮椅是该机构急缺的设施。
2.软件设施。与2003 年工作人员16人相比, Y养老机构现已拥有工作人员30 人。其中包括财务、医生、司机、杂役各一名, 做饭人员两人, 其余均为护理人员, 人员配备较为齐全。其中护理人员的户口多为外地务工人员, 拥有学历和护理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 平均每人照顾6个老人。此外, Y养老机构拥有自己独特的宣传方式和经营理念, 并配备专用办公电脑、打印机, 有专门制作的网站、宣传册等对其进行宣传, 这样不仅有利于传播机构的服务理念, 更方便了机构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3.经营状况。Y养老机构是个完全独立经营、自主盈亏的非营利性民办民营企业。养老中心的收入主要为入住费用和政府补贴;支出主要为:房租费用、职工薪水、伙食费、水电费和折旧费。其盈利公式为:Y养老机构的盈利= 入住费用+ 政府补贴- 房租费用- 职工薪水- 伙食费- 水电费- 折旧费。通过对Y养老机构的收支计算, 我们推算出2009年该机构的盈利为49930~52130 元/ 月2, 2012 年的盈利额是2009 年盈利额的两倍左右, 为90192~124940 元/ 月。从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 机构的盈利主要用于固定成本的投入, 如增加床位。此外, Y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收费标准及人员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盈利也是相当重要的。
Y养老机构只是某类民办养老机构的缩影。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看, 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个案的解剖而找到某种具有点典型意义的价值所在, 即希望能够通过对Y机构的典型研究总结出民办养老机构的基本盈利模式, 使之在各个城市, 甚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在此目标的基础上, 下文将逐步对该机构的优势劣势, 机会威胁作分别的分析, 力求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和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现状, 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指明方向, 为市场化养老资本的进入找到一条具有某种普适性的道路。
三、Y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势 (S) 分析
1.成本优势。现代的社会养老机构要在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要转变不适合新形式的观念, 除了仍然要承担社会责任, 同时还要引进市场竞争、求效益、尽可能提高利润的经营理念。而Y民办养老机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经营上对内提高收费标准降低服务成本, 对外获得政策优惠和社会扶持, 并采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说来, 该机构的收费标准是按照房间床位数和老年人的自理程度收取不同费用, 并凭借着良好的服务和口碑使得该机构的入住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也为机构的盈利奠定了基础。此外, 机构负责人从事养老机构管理工作十几年, 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例如将照顾老人的责任包干到人, 挖井抽水, 旧房改造, 增加床位, 利用政府的免税政策, 通过吸引企业捐款捐物等爱心捐赠来筹集物资, 这一系列行为有效节省了许多开支, 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2.竞争优势。传统型家庭养老的条件之一就是共居养老,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控制工作的深入, 家庭户的平均规模在缩小, 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日益明显3。随着人口高龄化, 老年人的文化资源和自我资源开始弱化, 这种弱化主要表现在精神上, 它造成了老年人从身体失能逐渐走向精神失能, 最终形成社会失能4。而机构养老恰恰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及机构的组织活动构建机构文化资源进行弥补。此外, 与居家养老相比, Y机构还有着自身相对的竞争优势:一是服务的针对化, 即护理人员的工资和奖金与所护理的老人人数和质量成正比;二是采用责任制的管理方式。这些措施不但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还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在照顾的基础上增加服务的质量, 也就使得老年人能得到充分的生活照料和专门护理。
与其他公办养老机构相比, Y养老机构在把私有资本注入到公共领域, 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养老服务的供给过程中, 也就是把效率引入社会公益事业, 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这就有效弥补了公办养老机构在资源配置和对老人的服务方面的效率低下, 养老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的缺陷。为了在竞争中生存, Y养老机构必须不断改善服务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增加对老年群体和其家庭的吸引力, 才能保证自身具有竞争优势。
四、Y民办养老机构的劣势 (W) 分析
1.设施陈旧, 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Y养老机构设施较为简陋, 很多都是几年前配备的家电, 服务档次总体来看还不高, 这不但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收入, 更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许多不便利因素。众所周知, 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质量的优劣, 掌握专业养老知识、高素质的养老护理人员较少和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流动性大是目前整个养老服务市场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在Y民办养老机构中更加突出5。低素质的护理人员和高额的工资支出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一旦Y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这就会影响老人及其家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评价, 从而造成经营困难——于是机构只能聘请素质不高的员工———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造成入住率下降———出现经营困难这样的恶性循环 (张美丽, 陈新德, 2011) 6。
2.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内容单一。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务意识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 是企业文化的外部体现。在对Y养老机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该机构养老服务还不够专业化和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服务项目单一, 满足需求层次较低, 养老服务只停留在简单的吃、住、医等基本生活方面。当然, 这些不仅是Y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更是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的劣势所在。其次, 老年人自身也被分为不同阶段, 他们组成了一个多样性的群体, 使得他们的需求不该被一般化的适应所有老年人的需求,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针对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及时准确的护理, 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热情和专业水平为中心, 给予老人一个悠闲快乐和有尊严的理想晚年生活。
五、Y民办养老机构的机遇 (O) 分析
1.老年人口增加, 养老基础设施总体供应不足。截至去年底, 厦门市户籍人口中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18万, 占户籍人口的8.9%, 其中80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3.95 万, 占老年人口数的15.7%。这表明厦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 老年人口自身也在向高龄化发展, 而高龄人口的增多, 是老龄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因为高龄老年人在经济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然而, 老年活动中心、医院、临终关怀、协会、大学等老龄事业并没有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有些恰恰还在逐年递减, 特别是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的减少, 这些都为Y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和发展的可能。Y民办养老机构作为专门服务老人的场所, 尤其是针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来说, 机构养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2.政府的政策扶持。开办养老机构, 对国家来说减轻了负担, 对老人来说多了一种养老服务的选择, 对个人来说解决了就业问题。因此, 国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福建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 例如在一次性开办补助方面, 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用房属自建, 且核定床位100 张以上的, 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5000 元。在床位运营补贴方面, 对全年每月入住率达到60%以上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按年平均实际入住床位数和每床位由不低于120 元提高至不低于1000 元标准给予床位运营补贴。除此之外, 各种免税政策也为Y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了有利的扶持。
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但文件的发布已经显示了政府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意愿。政府的支持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六、Y民办养老机构的威胁 (T) 分析
1.居家养老仍占主导地位。时至今日, 家庭养老仍然是当今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是中国的家庭传统,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家庭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 厦门市老年群体中低龄和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占75%, 他们目前主要选择居家养老。虽然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疾病, 但是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习惯由家人照顾。此外, 居家养老也有独特的优势。首先, 居家养老把在家里居住与享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结合起来, 老人无需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就能享受到只有家庭才能带来的归属感、亲情感和安全感, 这一点符合我国传统的文化习惯, 对老人来说最具吸引力。其次, 居家养老的成本较低。居家养老既可以整合利用社区已有的公共资源, 又可以利用老人家里的个人资源。所以相对于民办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服务投入小, 成本低, 方式更灵活方便。
2.其他民办和公办养老机构的市场分割。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厦门市养老社会化程度与经营化水平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几年, 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大型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陆续成立, 逐渐形成了养老产业化的趋势, 也对Y养老机构产生了威胁。这些新兴的民办养老机构一改往日民办机构环境脏乱差的形象, 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有了质的提升, 改变了传统的服务理念, 开始以老年人为中心, 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尊重。当然, 这类老年公寓由于投入成本大, 收费高, 定位的老年人也偏向收入中高的类型, 所以入住率较低。
除了民办养老机构, 居家社区养老的市场分割外, 有着稳定的入住率, 价格收费较低的公办养老机构也是Y民办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强劲对手。由政府民政部门兴办的公办养老机构通常有着民办机构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例如开办时间早, 入住人数稳定, 硬件设施比较优越, 地理位置好, 管理服务有一定的经验;政府优惠政策, 享有一定的医疗补贴;收费低, 床位利用率高等。
七、总结与建议
近年来, 社会各界都响应政府号召将目光投入养老机构这种新兴产业, 然而, 没有市场调研、不懂老年学专业、缺乏行业知识、单纯着眼于经济收益的举动, 最终面临的可能是年年亏损匆匆下马的局面。发展为老服务事业不仅需要爱心和热情, 更应该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管理规范、经营理念、硬件设施、新兴科技、服务水平作为基础。表2给出了本文SWOT分析的基本结果, 并得出了SO、ST、WO和WT战略。具体说来:Y养老机构要发扬和坚持自身的优势, 把握机会, 继续坚持走企业化的经营道路。此外, 还要利用机会改善和克服自身缺陷, 如设施、护理人员和服务等问题。在机会方面, 要积极利用政府政策, 努力发展改善机构的自身条件,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机构的现代化水平, 由内而外的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面对居家养老和公办养老的竞争威胁时, 要发扬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目标定位明确, 进行差异化竞争, 例如公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在中低收入阶层, 其他高端民办养老机构面向的是高收入群体, 那么Y民办养老机构就可以将目标客户群定位在中等收入的群体上,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和口碑宣传。综上所述, Y民办养老机构只要根据自身特点, 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面向各个消费阶层, 有着各种针对性功能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逐渐成为养老产业的中坚力量。
摘要: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 养老产业, 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异军突起。文章旨在从厦门市Y民办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和经营现状的微观层面着手,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 考察民办养老机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分析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空间, 探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可行性, 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力求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和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现状, 对民办养老机构乃至老龄产业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支持, 从而为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产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SWOT分析,经营状况,厦门
注释
1林立.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发展的战略分析—基于SWOT模型的研究[D].厦门大学, 2009:79
2邱秋英, 袁圣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场前景分析—以厦门市某民营养老机构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 (04)
3杜鹏.中国, 谁来养老[M].鹭江出版社, 2000:95-97
4陈景亮.浅谈机构养老资源体系—以福建省为例.南方人口[D], 2012 (1) :63
养老机构体系 篇8
一、闽侯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人均生活水平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缺少社会关注,闽侯县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低迷,目前正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与之相反的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2009年开始,闽侯县老龄人口年均增加约6000人,以每年6%的比率递增,且均在13%以上,已远远高于国际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的红线。2014年底,闽侯县总人口近69.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1 5.8%,约11万人,低保户10168人,五保户1439人。而目前该县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仅4家,在建1家,正在审批的2家,主要以公立为主,私立养老院2家。
二、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入住意愿不强,入住率不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即与子女共同生活。对7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仅10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方式,占14%;81.4%的老人因怕缺乏家庭温暖或因收费过高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闽侯全县养老机构床位共255张床,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8张。即便如此,入住率仍然不高。如该县某高档养老公寓目前床位为108张,目前仅有16个老人入住,入住率不足15%。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服务对象是无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半自理与能够自理的老人,申请入住限制条件较少,但也未百分百入住。
(二)后期投入不足,营运难稳定
公办的养老机构在规划、财税、用地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政府各项优惠的政策,但后期运营仍存困难。该县某乡镇公办敬老院就由于难以承担后期运营高成本而未投入使用。私立的养老院政府无投入,致使养老院难以发展,使得养老院发展缓慢,硬件设施、环境建设等也不够理想,盈利困难。如该县某养老公寓一年亏损10多万,该养老机构按工业用电交纳电费,每月电费高达1万多元。养老机构回报率低,盈利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行业发展指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力量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对投资建养老机构兴趣缺乏。从而导致社会对养老院的投资热情低,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护理人员高龄化,专业水平低
护理工作强度大,又脏又累,且照顾的多是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痴呆的老人。“伺候人”的性质使得年轻人和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是不乐意从事该项工作。聘用的大多是来自农村或下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如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除院长兼护士为大专院校毕业、一名护工为初中毕业外,其他均为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日常除院长给护工们做一些简单的培训外,也未再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因此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多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阶段。
(四)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因为用地、资金等不足,基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用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服务功能需求、卫生设备条件差、医疗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如该县某老年养护中心是利用小区里的民房改造,未设置通道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入住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医疗服务不配套,看病、打针不方便,老人稍有病痛就必须得上医院治疗。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行“公办民营”模式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运行模式。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项目。缩减各类行政收费,并给予养老机构国家扶持发展服务业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以需方为导向,政府直接补助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新型养老补助制度,改善需方的支付能力,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和发展。对于部分未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院设施和容量,以租赁、出让、委托经营、承包、参股等方式转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甚至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按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提供养老务。政府应从角色中解脱出来,为发展养老机构工作的引导者和组成多织者,更多地从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经验总结方面指导。对以前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部分转为民营外,可以将条件突出的转为示范性、窗口式的养老机构,发挥它们服务、人才和设备方面的优势,作为骨干和辐射作用,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各类错误认识,以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为主要目标,以老龄重点工作、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品牌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县级养老机构的人文服务水平,让入住老人有家的温暖,打消一些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是“小孩不要、家人不理”的错误思想,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扩大日常照料服务,为老人居家养老创造好条件;完善和丰富各项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跳出传统为老人服务的思路局限;面向全社会老人的生活需求,改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充实各项生活服务内容,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各个居家养老服务点不同情况,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农村的购买服务方式。对老年人口比较集中,条件成熟的社区,也可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特色品牌。
(四)建立多渠道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县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健全多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机制,提升管理、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投入,鼓励机构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五)民办养老机构要予以鼓励并支持促进其自身发展
养老机构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设施收入。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要符合硬件的建设基础要求,如有老年人用餐、居住、购物、活动需要的基本场地。有些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备优越、地理位置独特,也可以为入住老年人亲戚朋友探访时提供餐饮、住宿、玩乐等服务,还可以为外地老年人的出游、度假、交流等提供合适条件。二是要增加特色服务的收入。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享受的满足,所以养老机构首先要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另外还要增加老年人心灵慰藉的服务,比如推出糖尿病套餐等。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展送饭上门服务台,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候设计特别的庆祝方式,让老年人以合适的价格接受有偿服务。从调查中发现,70%的人认为养老机构缺少家庭温暖,所以增加特色服务是养老机构发展大势所趋。三是增加教育培训的收入。利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激发老人们学习热情,可以开展老年大学教育,设置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的课程。
(六)借力养老服务业,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在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推动其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是养老服务业的必然选择。县级养老机构可以围绕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开发有效配套服务产品,完善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借助培育养老产业集群的大趋势,加大县级养老机构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起来。尤其是县级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作者以福建省闽候县为例,通过对闽侯县养老机构多方位、多渠道走访,结合问卷调查该县10个乡镇近70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了解该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内在原因,作出了客观分析与思考,拟就此对县级养老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养老机构体系 篇9
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养老问题日益凸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我国老龄人口也位世界之首, 并且是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2012年,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己达1.85亿, 依据这个趋势, 到205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 占亚洲2/5, 世界的1/4。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在的老龄化程度远远不能匹配。
2. 研究意义
机构养老是指以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为载体,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方式。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进步, 城市机构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而农村的机构养老事业却发展较慢, 国家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地方政府对农村机构养老事业也存在着相关疑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农村机构养老的必要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农村机构养老究竟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由于其发展较晚, 水平相对城市较低, 服务供给少于城市,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因此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服务内容不全面, 服务层次低。农村养老机构在养老保障的服务内容上不全面, 大多养老机构只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 如基本的生活照料, 饮食居住, 洗衣服, 卫生打扫。
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低, 缺乏专业化。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多采用就近原则, 从周围村落招收护理员, 这些护理员多以农村有空余时间的家庭妇女为主, 这些农村家庭主妇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整体专业素质也相对较低, 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 只能给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 缺乏专业化。
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制约养老机构发展。在笔者走访的养老机构中, 有40%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健全或与养老机构不相匹配。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 大多数处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状况, 而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康复训练设施都是针对健康人员设置, 缺乏相关针对性。
4. 推动农村机构养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推进农村机构养老多元化发展, 增加服务供给。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 从资金上给予扶持, 减少税收, 增加投入等。从政策上给予相关优惠, 对多元发展, 发展较好的农村养老机构进行表彰和奖励, 推进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 在社会上进行相关宣传, 从而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捐赠。这能极大促进社会保障的进步和维护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发展老年社会工作, 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对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视力度, 培养一支年轻的、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服务老年人的相关技能, 对老年人进行心灵关怀, 慰藉老年人孤独的内心。对缺乏专业化人员的老年机构, 鼓励其引进专业社工人才, 对护理员进行培养, 建设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
完善管理制度, 增强发展活力。农村养老机构应加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进行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 对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需要, 多从老年人自身角度出发, 从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对自己的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定位, 是提供高档管理服务还是提供中档一般化服务,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服务目标, 抵制言行不一致的行为。其次, 在内部管理上采取制度性管理, 制定符合养老机构管理内容的规章制度, 对违反管理制度的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指正, 情节严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最后还要健全机构养老监管制度, 对农村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防止出现收取高昂费用, 提供劣质服务现象的发生。
结语
农村养老机构在当前老龄化急剧推进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是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力支撑, 对缓解老龄化起着重大作用, 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支持有利于缓解家庭养老压力,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保证其安度晚年, 享受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党博.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现状与需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 2011.
[2]焦亚波.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2.
[4]党培.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J].改革与开放, 2010第24期.
[5]张美丽.基于SWOT分析的上海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1年第14期.
养老机构:渴望走出困境 篇10
在众多的养老方式中, 大多数人选择入住养老院的机构养老方式, 由于机构养老具有独特的服务优势, 全方位的服务理念, 获得人们的青睐, 并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方式, 同时也代表了未来养老的方向。作为老龄服务业的朝阳产业, 机构养老的服务现状如何?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它能否满足老年人需求, 真正成为他们安享晚年的一片圣地?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养老院。
数量少需求大发展不平衡
记者通过走访太原市多家养老院发现, 市内大部分养老院入住情况都近乎饱和, 而一些性价比相对较差的养老院还有部分床位, 但离市区较远, 入住率也比较低。82岁高龄的太钢退休职工王大爷深有感触地谈到, 儿女平时上班忙, 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 养老院能给老人带来悉心照顾和安全感, 因此选择入住养老院,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前就预约的养老院由于床位紧张, 始终住不进去。不仅是王大爷, 还有很多老人遭遇着同样的经历。
据调查, 我省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520万, 占总人口比例的15.08%;太原市60岁以上的老人49.5万, 占太原市人口比例的14.8%, 并且在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而60岁以上老年人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3.69%, 有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占37%。目前, 全省养老机构拥有床位7.07万张, 床位缺口约50万张。这个数据与市场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不仅是山西, 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养老机构都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根据全国老龄办给出的数据, 截至2011年底, 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是266万张, 平均每100位老人占有1.5张床位。这个比例相当低。老龄服务机构、设施和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服务需求。
采访中, 记者还了解到, 需求不足、床位紧张的大多数是条件设施优、收费合理的公办养老院, 郊区或者民办养老院由于条件较差、收费昂贵而无人问津, 同时民办养老院还受到各种瓶颈的制约, 发展举步维艰。养老机构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
公办、民办差距较大民办养老机构步履蹒跚
在山西省老年公寓, 79岁的李建老人谈到:“我住在这儿3年了, 每天不出公寓就能健身、娱乐, 还能在宽敞明亮的图书室里读书、看报, 当初选择这所公立养老院就是冲着它服务好、设施全, 收费也合理, 而私立的民营养老院就相差甚远了, 入住之前我了解过几家, 不仅服务跟不上, 收费也很高。”
据了解, 省老年公寓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养老院, 是山西省民政厅投资兴办的非营利性老年福利事业单位。由于收费低、服务好、硬件设施优而博得较高的“人气”, 一年四季基本处于满员。山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谈到, 在我省, 像老年公寓这样性价比高的公立养老机构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大多数有入住养老院意愿的老年人都会选择综合指数较高的公立养老院。
相比之下, 作为养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 由于资金、人员短缺, 发展就可谓举步维艰了。太原市比家美托养老院是太原市目前规模最大、入住老人最多的民办养老机构, 有430张床位。但其负责人杨喜凤难掩经营之困:“基本上是维持状态。因为没有运转经费, 设施和公办的根本没法比, 只能靠细心的服务来赢得老人们的认可。”记者了解到, 这家养老院收费为平均每人每月1 000元~2 000元左右。而在太原市租用一所能容纳150张床的院舍, 年租金约10万元~20万元, 加上水电暖等其他开支, 至少得30万元左右。养老院经费主要靠自筹, 发展资金缺少政府资助和银行贷款, 运营艰难是普遍问题。
“尽管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如服务设施差, 服务不够专业, 服务不全面, 项目少, 管理不够专业,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等。但这些不足之处, 有它的客观原因。目前, 民办养老机构主要靠收取老人的费用生存, 收费高了, 可能就没有人去了, 而收费低了, 自然各种服务就跟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老年人的需要, 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太原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山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省从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民办养老机构, 但发展规模一直比较小, 发展速度缓慢。从建设开始到现在, 民办养老机构一直是自筹经费, 独立应对风险, 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由于民办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不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 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 他们抗风险的能力更弱, 难以发展壮大。而实际上, 民办养老机构在帮助社会承担养老责任, 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支持。
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养老排在第一位, 并提出到2015年, 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这意味着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又一次发展机遇。
护理资源匮乏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缺乏合格的护工, 护理资源匮乏, 服务跟不上也是困扰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山西福润长寿院, 记者看到这里接收的大多数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有的甚至瘫痪在床, 需要专业的护工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然而这里的护工却严重不足, 一个护工平均要护理3~4个老人, 而且流动性较强, “供不应求”。不仅福润长寿院, 夕阳红养老院、比家美托养老院等太原市多家养老院都存在这样的困境。多数养老院接收的都是失能老人, 服务成本高, 风险大, 对护理人员要求很高, 养老院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夕阳红养老院院长郭敬表示:“由于失能老人多, 不能让他们磕着碰着, 还得给老人喂饭、翻身, 甚至接大小便, 一个护工照顾几个老人, 这样的活儿多数人不愿意干, 招收有专业护理技能的护工就更难了。”
据介绍, 目前太原市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正规护理人员只有230余人。大多数养老院护理人员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为主, 整体素质不高, 加之护理工作苦、脏、累且待遇不高, 导致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护理队伍流动性强, 不够稳定。太原市民政局老年保障中心陈岩谈到, 护工短缺是养老院最大的问题。养老护理队伍的不稳定, 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制度保障资金扶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山西省民政厅表示, 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是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社会广泛关注、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针对当前我省养老机构保障面较小, 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 投入不足等问题和现状, 为支持我省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 近日, 山西省财政拨付省本级彩票公益金6 913万元, 重点用于各市养老机构、福利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社区建设, 增强各市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同时, 《山西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已正式出台, 内容涉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硬件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今后, 我省将改善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 引入专业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开展标准化管理, 切实提升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强化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和管理, 在省、市、县、城乡社区四级打造一批养老服务典型, 以此引领和带动全省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对于民办养老机构, 将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 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具体补助方面, 由山西省民政部门批准新建的全省示范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经验收合格后, 由省财政给予每张床位1 000元的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经山西省民政部门批准新建的非示范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批准新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经验收合格后, 由市、县两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 补助标准及分担比例由市、县两级政府确定。运营补贴方面, 按入住满1个月的老年人实际占用床位数计发, 每月每张床位给予100元的运营补贴。符合补助条件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收住经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的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 其生活、医疗费用由当地县级财政部门按照上述人员供养标准予以补助。此外, 还要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登记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养老护理员是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 为了提高社会养老的“软件”水平, 我省将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 我省将设立省、市、县三级养老护理培训基地, 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逐步纳入职业资格制度, 通过组织统一的培训、考试, 发放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不断加强养老护理行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不断优化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结构,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今后, 社会养老还将引入专业社工。在养老服务机构内积极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十二五”期间, 实现每100张养老床位设置两个专职社会工作岗位。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小组方法, 为老人排除心中苦闷、缓解不良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我省将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
此外, 在养老机构优惠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 我省将出台保障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严格落实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政策, 兑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补助及运营补贴制度, 积极落实老年高龄津贴制度, 制定养老护理员公益岗位制度, 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实行养老机构核准、登记和年检制度。
四川养老机构:漫漫长路逆境起舞 篇11
根据2014年颁布的《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四川力争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届时,全省养老机构床位共需50万张左右,其中公办养老床位34万张,民办养老床位16万张。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显得愈加明显。
公办养老院的示范作用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成立于1953年,囿于发展限制,2008年5月从成华区杨柳店南路原址搬迁到了现在的光华大道文家场社区,随后慢慢壮大。如今,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拥有了一幢12层的电梯疗养楼以及办公楼和后勤楼两幢裙楼,建筑面积达到24874.9平方米,能提供不同档次的床位数576张。该院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3.4岁,百岁以上老人就有6位;入住时间最长的达30多年,作为政府保障的“三无”人员,他们已经完全把养老院当做自己的家。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倪红刚认为,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护理的专业化和管理经营的规范化上,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算是一扇窗口。在护理等级方面,根据老年人入院时身体评估状况,将其分为基础护理、介助一级、介助二级、介护一级、介护二级、介护二级以上这几个等级,进行阶梯型收费和服务;在老年康复方面,设立专门的理疗康复中心,针对性地提供针灸、按摩、运动、护理、心理治疗等,每层楼还设置监控室,随时关注老人是否有意外情况发生;在医疗设施方面,设立了医疗门诊,开通了社保刷卡服务,配备了B超、心电图、三大常规化验设备,能满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同时与文家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文家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派医生常驻福利院,成都市三医院每周两次指派两名医师到福利院坐诊,并开通了老人住院绿色通道;在文体娱乐方面,设有健身房、棋牌室、桌球室、声乐舞蹈室(配钢琴)和图书室(与省图书馆合作建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更新图书),还成立了晚晴艺术团,每年举办晚晴艺术节,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在“辐射”功能方面,邀请专家为职工讲授专业课程,派遣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还接待了省内外福利院同行的学习交流。
公办养老院相对更完善的硬件是老年人选择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收费上的优势。据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入住我们福利院,最低收费档次为1580元,如果在民办养老院要享受到同等档次的服务,收费会在2000元以上。”
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以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在总共576张床位中,预留了部分床位给政府保障的“三无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目前入住的共有416位老人,其中“三无老人”30多位,其他的都是社会代养老人,但仍然无法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而在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和第三社会福利院,由于入住的大部分是政府保障人员,能够提供给社会老人的床位就更加稀少。
倪院长认为,公办养老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以及老龄、空巢、失独、失能、半失能这类最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而要满足更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则应该吸引民间资本,发挥社会的作用。
今年刚刚退休的朱胤代先生原准备将自己83岁的父亲送往温江区综合社会福利院这样的公办养老机构,但当时登记轮候人数已经排到了70多号,估计要两年之后才能入住。而在另外考察了好几家养老机构之后,朱先生最终选择了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的民办养老机构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
民办养老院的漫漫征途
1993年,经商多年的钟家治在成都三圣乡投资创办了“幸福乐园”养老院,如果把那时候算作开始,四川民办养老院已经历经了21年的漫漫征途。当时的钟家治走访了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养老院,被那里的养老体制打动:“国外很多民办养老院经营服务都很完善。而当时我们国家只有公办敬老院,收留对象仅限于鳏寡孤独的老人。去民政局办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怎么给我办。”而后,钟家治租下了三圣乡一家公办敬老院的十几个房间,开放了近50张床位。1995年后,更多民办养老院开始建立起来,但经营情况一直不容乐观。2000年后情况慢慢有所改善,截止2013年,民政局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已达到214所。
记者走访的正是朱先生最终选择的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也是四川极少数的“医养一体”的养老院之一。托老院院长梁朝军介绍,据他了解,成都“医养一体”的养老院只有五家,床位更不超过5000张。托老院成立于2002年,2009年由现在的院长梁朝军接手,他先后投入2000万元,2012年更是斥资800万元建立了托老院专属的医疗机构——成东济世医院,才形成了如今“医养一体”的格局。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需要长期照料甚至随时入院,对于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更是如此。入住老人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我们可以随时在医院内处理,只是从护理床位换成住院床位而已。节省时间,也让老人亲属更放心。”
朱先生最终选择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这里完善的医疗设施。“我和爱人小孩已定居深圳,兄弟姐妹几个也各忙各的,没有过多时间照顾老人,现在也算解决了后顾之忧。”朱先生说道:“另外,这里的收费也不算高,我们选择的入住和服务水平花费每月大致3000元,老人的退休工资有2000多,儿女再补贴一点。如果一次性缴纳三年的费用,还有七折优惠,性价比不错。”相较于公办养老院收费标准由主管机关统一定价,民办养老院的收费则更为灵活。
现如今,托老院能够提供养老床位400张,医疗床位50张,托管老人也来自全省各个地方。托老院还为周边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内容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等,“但是这一块还没完全开展起来”。
nlc202309040429
梁朝军认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未到来,养老服务业的市场还未真正启动。“再等几年吧,到时会好的;现在仍是漫漫征途。”
农村敬老院的艰难处境
四川老龄化程度城乡间差异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大于城镇,而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却一直是短板。
以西昌市为例,据统计数据显示,西昌市农村敬老院有8所,其中7所都是在60~70年代修建的,床位数大部分都在100张以下,基础设施简单,甚至没有配备医务室和医务人员,老人生病时也只能小病去附近的卫生院,大病去市里的医院就诊。老人入住率也不高,甚至有一所敬老院没有人居住。可以看出,农村敬老院的发展仍处于艰难的境地。
《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乡(镇)敬老院开展日间照料和设置短期托养养老床位,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使乡(镇)敬老院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以建制村和较大的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希望伴随着政策的出台,农村养老服务能够渐渐完善起来。
养老机构生存:逆境中起舞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政府对养老服务业扶持力度的加强,养老机构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机遇,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一些问题也确实在慢慢解决,例如税费上的优惠,水电气价格的“商转民”等。但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现在缺乏的是能够落地的配套政策。就像跑步一样,前面的九十九公里都跑完了,却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上。”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说道。
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的梁院长也说:“市场是很大,但是进入的渠道不畅,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资金依然是养老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于公办还是民办。从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福利院每年能够得到的财政拨款为200万元,而广东等省份养老机构的拨款能达到千万。“相关财政部门觉得我们大部分为社会代养老人,福利院能够从中盈利。其实这部分的盈利是很少的,福利院每年都在亏损。我们的处境很尴尬。”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和人员成本,福利院将食堂、小卖部、绿化、保安这几部分外包。由于消费量少,福利院唯一一家小卖部还是通过免租的形式招标入驻的,主要为老人提供最为日常的消费服务。食堂部分则聘请了专门的膳食服务公司,老人们将伙食费与其它费用一起上交给养老院,养老院再根据每月的实际消费食用情况与膳食公司结账,每人每月500元的伙食费只能够勉强维持。
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每年费用支出大概为400万到500万,其中场地租金为20万,从2009年到现在依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再过一两年可能会持平,以后应该会慢慢盈利。”梁院长说道:“经营养老机构不是一门生意,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我是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在做。”
与资金相伴随的是土地问题。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2008年搬迁到光华大道新址至今,土地使用权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他们仍在为此积极奔走。
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的土地由于是租用的,没有办法通过银行进行抵押贷款,资金完全来自于民间借贷。“仅仅依靠民间借贷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我觉得只要养老院有相关资质和完整的场地和设施就应该获得银行贷款。”作为大部分事情都亲力亲为的民办养老机构院长,对于资金、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能够落地的期盼尤甚。
“购买保险的问题也是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对于很多民办养老机构来说,老人一旦发生意外就有可能拖垮一家养老院。”但现在养老院购买了养老机构意外责任险的实属凤毛麟角。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倪院长说:“养老机构的意外责任险这方面,我们和几家商业保险公司接触过,也谈了好几年。责任险针对床位,赔付也针对养老机构;但意外险要求实名制,是针对老人个人。因为有其特殊性,许多商业保险机构并不愿意承保。”
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倪红刚从事养老工作16年,一直用“善待自己、宽待他人”的格言作为工作时的座右铭。
1979年出生的梁朝军当过兵,期间参加过抗洪抢险,之后到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书,毕业后到养老院工作,2009年接手了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直到现在。“2009年刚接手的时候,养老院还只有8位工作人员,30多位老人。”说到那时的情况,这个正值壮年的院长颇为感慨:“当时条件很差,做饭还是烧的蜂窝煤,四个大蜂窝煤炉就摆在露天下面。如今托老院已经发展到老人200余位,工作人员80多人。”
1987年出生的彭立彬是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2012年到福利院工作,事业编制,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为2000出头。“我是秉承奉献的精神在做这项工作。”
他们是从事养老服务业人员的一个缩影,同时他们也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解决专业人才这个“软件”问题是养老机构发展的重中之重。
将所有员工都算在内,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员工和老人的比例为1:2.7,即每个职工要照顾大约3个老人,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都算高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养老机构人员的紧缺。“养老机构人才缺口大,包括护理、医疗、康复、社会工作、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倪院长说道。“其中护理人员最为紧缺,全国达到了1000多万的缺口。”梁院长也解释道。
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年纪普遍偏大,多在40~50岁之间,具有专业技术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养老机构往往留不住人。
据彭立彬介绍,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护理人员每月工资为包吃住1500元左右,他们掌握技术之后很多就选择跳槽;之前也有面向社会招聘过大学生和研究生,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他们也会选择离开。
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古语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下来工作,为养老服务贡献力量才能谈起。
“其实政府应该引导更多的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这个行业,可以从考试加分等方面给予奖励政策。”梁院长颇能想到很多细节。同样倪院长也认为:“现在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社会地位低下,职业不受尊敬,应该从社会氛围上来慢慢纠正这个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建议政府在养老服务人才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自豪感。”
养老机构改革方向:向民间资本开放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公建民营、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运营模式,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
据了解,公建民营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政府投资修建,吸引民间力量运作。去年成都市在二圈层已经修建了六所这样的养老机构,今年预计还将在三圈层修建七所。
改革之后,自负盈亏,员工收入与经营好坏直接挂钩,员工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在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这样的民办机构,护理人员实行的是责任制,护理人员护理的老人是固定的,责任明确,干得好就有奖励,平均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这也将是公建民营改革的一条思路。同时,人员将会调整,年纪轻、有文化的员工将直接深入一线护理老人,机构活力将被带动起来。
但是,改革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旦收回财政支持,养老院的资金漏洞立刻显现出来,如何填补?原来机构的退休职工如何解决?保险如何购买?土地、房屋、设备如何处理?峨眉山市的公办养老院改革已经在进行,下一步,每个地级市都会选一所公办养老机构进行试点。一切都在缓慢但是坚定地朝着新方向行进着,但成效怎样?我们拭目以待。
厦门八家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篇12
9月12日, 厦门市人社局正式宣布将首批验收合格的8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范围, 且在今年年内实现刷医保卡。今后, 入住养老院的部分医保参保人员, 在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发生的、符合医保规定的医疗费用, 可使用社保卡即时刷卡结算, 经济负担将大大降低。此外, 以下入住此8家养老服务机构三类人员的床位费也将纳入医保基金支付:本市户籍参保人员中属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70岁以上患慢性病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患者。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