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原理的原则

2024-09-25

成本原理的原则(精选11篇)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1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加强,这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排球作为一项操作简单的运动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因为这项运动项目没有年龄的要求,老少皆宜,场地要求相对较低。所以,这项运动的广泛应用是时代发展有力的说明,但其深刻的原理方法却鲜为人知。下面我们详细的进行介绍和研究。

1排球的相关特点

排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的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性,不论人群、不分年龄,适合大众的运动要求。但是对于专业的球队要求是严格和苛刻的,排球运动对于球员的素质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因为这是一项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所以,在训练前期要考虑诸多因素和原理技巧。对排球进行深入解析才能不断地加强排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更要加强队员之间的协作与合作能力,这是一项团队运动,要注重团队协作性要求,进行紧密的配合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排球文化可以不断的进步和提升[1]。

2排球运动技术原理

排球最早起源于美国,世界文化是不断交融的,只有各国不断的交流文化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排球由于便于掌握和其玩乐性,渐渐的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原理方法,使得这项运动成为了一项正规的体育运动。在各国的比赛当中被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使其体系更加的完善和完整。

2 . 1运动解剖学

解剖学原理是对运动的物体进行各部分的分析,这一原理是诠释各个动作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排球是要求每一个部分相结合的,手和脚步的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运动解剖学的分析,可以准确的知道手指部分和各个关节部分参与这一动作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协作方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2 . 2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项研究人体生理规律的科学,我们在运动的同时,生理机能是不断地变化的。在排球的运动当中,技术的掌握和技术的合理运用都是需要人体生理上的配合的,动作完成的是否标准取决于生理素质,所以排球运动当中是离不开生理学的研究的,对排球路线的判断是排球技术当中主要的部分,排球的行进路线要做好事先的预判。通过视觉的传达,准确地判断排球的起落点,更合理的击中排球[2]。

2 . 3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在排球运动项目中也是不断被应用的,排球是一项考量综合素质的运动,在运动过程当中更加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在比赛场上,发球一般都是跳跃用手臂弧度击球,这样就能使球的运动速度增大,给对手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就应用到了力学原理,弧度击球能更准确的增加球体的运动轨迹和力量,在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人体各个关节和力量的准确判断,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测量,这样准确的分析才能在场上发挥更好的效果。

2 . 4运动心理学

心理学的运用是体育项目运用中一项重要运用,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在排球进行比赛时,比赛是回合制的,这对一个选手的能力考量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相关的因素之一。例如:比赛过程当中的最后的击球,就是考验一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球的可能落点和位置还有起跳时间都是要不断进行预判的,对球的位置和弹跳时间的掌握是必须准确的,如果没能击中,必须要准确地判断下一个球的运动轨迹,在比赛过程当中要具备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3排球运动技术原则

3. 1判断性

判断性在排球的运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多人比赛,这就要求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助,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应该有良好的判断力,在对方发球时应该准确地判断球的落点和对手击球的力量,从而准确判断接球应该施加的力量和接球位置。接球时,要注意队员的位置和对方的空挡,做出判断,协助自己的队员做出最好的配合,给对手造成致命一击,在拦网过程当中也应该准确地判断球的过网高度和力度,与自己的起跳时间,只有这样的判断才能使得球队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排球运动当中的判断性原则是相当重要的[3]。

3. 2主次性

排球运动是由一系列的连续动作组成的,主次性的原则,是运动员在前期训练当中就应该学习的东西,一个事件进行的主次是需要判断的,特别是一项技术协作性和连贯性都相当高的运动。在比赛过程当中,拦网击球过程当中是击球手型、击球点和击球力度所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分清主次,对这三个关键点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击球点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在击球时第一时间应该想到击球点的位置,这对整场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3动态性

随着体育事业不断地发展,排球运动被不断应用,国际化交流水平的加深与赛场上的改进,排球也向着相应的技术水平方面发展。这对运动员的自身素质和身高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对防守和攻击方式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在比赛当中,需要运用的接球准备方式是高重心的接球方式,但是传统的发球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代的运动赛场。现代的跳跃发球方式的沿用也使得高重心接球渐渐的被历史淘汰,新的运动员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根据相关的方式采取低重心接球,根据相关的动作做出相关的合理接球方式,使得排球的发展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效果。

4排球运动技术方法

4 . 1排球运动运用生物力学和解剖学分析方法

排球运动中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学分析,是对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进行体能和肌肉条件全面的考量,在练习时,运用一定的解剖学进行分析,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其做出专业动作时,各方面的参数,还有运用力学研究在击打球体时所产生的力量作用,从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掌握专业动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击打排球的过程当中,自身也会一定的承受一定的力量,在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当中进行测试,研究运动过程中包含的参数值,从而能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战术技巧,这也是比赛成功的关键所在[4]。

4 . 2排球运动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分析方法

排球运动是对各项动作指标都有相应考量的一项运动,这对生理和心理也有一定的要求标准。生理上,必须注意运动员的素质,身体素质不单单是天生的,更是后天的运动和训练出来的结果,在排球运动当中就应该注意自身是否适合这项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体能和综合因素的考量,在心理上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在比赛过程当中是会遇到失败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过程对一个运动员的影响。所以就应该加强对运动员本身心理上的辅导,让失败的阴影消失在运动员的心里,让其有更好的状态面对比赛。运动员在赛场上必须要专心致志,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对球的运动轨迹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运动员心理素质上一定要优秀[5]。掌控全局,把握好赛场上的每一个取胜的机会。

5结语

综上所述,就是对排球技术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技术总结,对排球这项运动进行了专业技术方面的分析。说明了排球技术需要掌握的原理与需要掌握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这样的技术方面的条件,才能合理的发挥出相应的水平和比赛的技巧,在赛场上不断地给团队创造条件。虽然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球队,但是球队的文化是大不相同的,每一个球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得整个团队在世界性的比赛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中国排球的发展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的,因为中国的排球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所以,更不能忽略排球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2

从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看美的经济性原则

科学哲学家马赫所阐发的思维经济原理,提出了思维经济性是科学所遵循的原则.而同样,经济性和简单性也是美所遵循的`原则.因为(1)经济性是衡量美的一项重要标准;(2)经济性是人类审美的一种趋向;(3)经济性是科学美学的基本特征.无论艺术还是自然科学,都是沿着和谐而简单的轨道向前发展的.简洁,精炼、探求本质和内涵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遵循的原则.

作 者:曹晖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年,卷(期):“”(2)分类号:B832关键词:美 经济性 简洁性

论现代成本会计的原则及运用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原则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资本利用率,降低成本等等。而在会计中有许多会计学分支,比如税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等。虽然他们有很多融通的地方,但在各自的领域起着不一样却又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们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成本会计在企业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成本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有着很多与管理会计相同的地方,大有混淆之势,需要我们清楚的区分。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资金耗费,即产品成本是从古到今的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管理方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本管理更显得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哪些关于成本的问题属于成本会计的范畴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管理会计,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便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致可分为反映和监督两大类,形成了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这样就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重复。因此有许多学者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并为一门学说。因为现代会计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类,管理会计就包含了成本会计。但是成本会计实际上和管理会计是有所不同的,这从成本会计的职能上便可看出。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耗费,以及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成本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情况有着清楚的认识。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的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对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财务会计的对象则是其他五个要素。并且现代对成本的会计约束也日渐增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我国正在准备制定的成本会计准则,因此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可视为一种趋势。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异同

1.会计目标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即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假设上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不同

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的现行成本原则。

三、成本会计的运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成本会计的工作必须遵守会计的原则。其中财务会计中的十二项原则大部分适用于成本会计,并且通过与成本会计的结合产生了新的一些特点。如客观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并且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也有一定的原则,比如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现代成本会计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本会计工作的好坏可以决定企业的命运,成本会计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四、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人们期望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任务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制度等因素联系起来的,要与他们相适应,否则就不会顺应历史的潮流,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成本会计任务是由其职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职能就有什么样的任务,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因此成本会计的任务就要围绕反映和监督而制定,并且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以职能为方向。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

1.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的三个任务

这三个任务分别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这三个任务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期工作,为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一个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在奉公守法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是其他成本工作的前提,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合理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的成本可以根据成本计划等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将实际的成本数据和计划的成本指标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便于对生产经营工作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检验成本计划的制定的合理性,是否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企业应该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未来,详细周详对自己的各项经济活动实行计划管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的参与经济决策上。成本会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涉及面很广的管理工作,需要在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会计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为经济决策做出依据,也就是参与经济决策。成本会计的这三个任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之一,而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成本费用。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各产品的生产耗费金额及其结构计划,从中检测各项改造措施、专有技术与专利权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是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成本计划合理的组织生产,使成本的实际耗费与计划相差不会太大,即实现有计划的生产。最后,是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工段、班组是产品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是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的发生地,是最基本的责任成本中心,也是企业的成本计划的执行的最基层单位,直接关系到成本计划的执行。

2.為企业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控制任务。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在这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控制职能。成本会计依据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企业的有关计划、预算、规定、定额等为依据,也就是成本的计划,严格审核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严格按照计划、预算和规定办事。同时成本会计还肩负着寻找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方法重任。成本控制从全企业的利益出发,间接服务与全企业的所有部门,而不是特定的服务于哪一个部门,或哪些部门

3.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进行成本核算主要是依赖于会计部门进行成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从而形成对企业管理部门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正确地进行存货计价、正确地确定利润和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服务的是管理部门,也就是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利用成本核算一方面考核各项降低成本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的升降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为实施工作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掌握期间费用的支出情况,尤其是管理费用的支出金额及其结构,了解其发展趋势,为加强人员管理、节约经费开支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包装费等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处于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第一线,对产品生产的耗费内容、耗费方式最为了解并对产品的制造成本具有控制能力,是企业最高层的责任成本中心。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耗费最为关心。成本会计向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制造成本的详细信息。

4.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开展成本分析

也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任务。企业按照成本计划的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找出漏洞,及时弥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因此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对成本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达到对以后的借鉴作用。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主要面向的还是企业的管理层,为他们分析年度的经营情况提供依据。

五、结语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总之,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我们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的实践需求,不断地总结,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健民 胡海坤:论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职能【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邢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郑凤旺:成本会计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王德礼 杜建菊著:产权视角下的会计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6).

[5]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M】,第1版.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05(12).

[6]李春宏 赵兵兵: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4.

数学美“美”的原理及教学原则 篇4

一、教育层面数学美研究的梳理

输入“主题 ( 篇名、关键词、摘要) ”———“数学美”, 自1992年以来, 搜索到相关的论文为58篇。梳理后得如下主要见解: 形式说, 数学美就是数学中美丽的图形、精炼的语言、简练的定理、公式; 思想说, “数学的美, 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属性说, 数学美反映的是主体对数学对象深层结构及其相互间本质联系的认识, “逻辑真实性、形式化与抽象性、和谐统一性、简洁性才是数学美的本质属性”。现实本质说, “数学美是现实美的反映, 它是现实肯定实践的一种自由形式。”价值说, “数学美是一种自由价值, 模式是它的形式载体, 模式蕴载着序, 序反映了模式的自由价值。”以上五种数学美的见解都有独到的视角, 但笔者认为都缺少从数学的实践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数学家的活动是数学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数学实践, 数学美的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一种实践。

二、数学美“美”的原理

1. 数学的实践性———数学美的本质

数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实践性。任何数学实践都是对“真”的描述:“从数学未来发展的角度看, 这个世纪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获得了数学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正确看法。对于我们评述过他们工作的许多人说来, 尽管没有讨论过他们的数学观点, 但是像希腊人, Descartes, Newton, Euler和许多别的人, 我们却说过, 他们相信数学是真实现象的准确描述, 并且认为他们自己的工作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数学设计。”对“真”的描绘, 也是对“善”的追求: “数学家们还在现实世界之外依靠智慧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后者虽然可以从前者领悟到, 但数学家试图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最完美的世界。”

“一个最完美的世界”就是“真”基础上的“善”, 对美的追求, 合乎数学实践的目的, 也就指出了数学实践成功的标准, 美学的标准———“真”与“善”完美的统一。而这些, 只有人的实践才能做到,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求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两层含义: 一是, 只有人的实践才能认识美、把握美, 人类实践尊崇美的规律。二是, 人类实践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 第一个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第二个是人的“内在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事物的“真”: 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类必须在尊重、不随意改变事物的规律基础上, 认识并掌握它。人的“内在尺度”指的是人类实践的目的性, 目的性即指向性, 在掌握事物的“真”后, 根据人类发展的目的性, 在对“种”的实践中追求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 即“善”。诚如列宁所说:“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人类的实践表现为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本质内涵, 充分表明“美”是对“真与善的统一”的判断。真是美的基础, 善是美灵魂,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数学美源于数学实践。虽然对数学美的本质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原因可能如哈代所说:“数学家的职责是要作点事, 证明新定理, 加点东西到数学里去, ……解释、批评、鉴赏之作, 都是此等心智的事。”作为数学教育者, 如何认识数学美的本质, 实施数学美的教育教学, 应该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基本的观点和研究的出发点。“美既不是物的自然属性, 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其根源在于人类的实践, 由于人的实践, 从而产生美。”一种事物之所以美或丑, 关键在于这样的事物同人类的某种实践发生了联系, 其自然属性或蕴藏的内涵得以显露, 才有了美或丑。

数学美来自数学实践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黄金比0.618反应了客观世界深层次结构的某种规律, 例如, 人体最佳温度是230C ( 恰好是人体体温370C的0. 618) , 这是众所周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对一些数列进行研究 ( 实践) 时, 发现的数学的一种美: “美是和谐与比例”。毕氏学派再接再厉, 从五角星中发现了“黄金分割”, 后人进而得到了黄金分割比0.618, 哥白尼和开普勒在研究一首古老音乐与天体运动的关系时, 运用毕氏理论, 发现了天体运动的第三定律。现在, 黄金比0.618广泛用到优选法、现代医学等领域。数学美是数学实践的结果, 反过来又会促进、影响数学实践。

由于数学实践的差异, 数学美可分为三个层面。数学家的数学美, 数学美是其数学实践的产物, 创造了数学美; 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数学美, 其数学实践是对数学家的数学实践过程再展开, 再现、发掘数学美; 学生的数学美, 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欣赏、理解、感悟数学美, 运用数学美, 提升美的鉴赏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其数学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2. 数学的能动性———数学美感的本质

数学为什么给人美感? 数学实践中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和体现。“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实践过程中, 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迸发, 实现了创造性的工作, 有了成就感, 引起了内心的喜悦, 就会有美感的产生。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认为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 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 即狭义的美感。

康德从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角度对美感进行了分析, 认为美感即是美学的一种判断力。对于数学美感, 阿达玛认为美感的本质就是数学直觉, 也即审美的直觉力。美感是科学家必须信赖的向导和一种心理素质。审美能力越强, “发现隐微之关系及和谐”的能力就越强, 直接影响科学家的创造。

美感被马克思看成是有别于理论思维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有方式之一, 是人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的推动力, 不仅包括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 也包括强有力的感染作用, 这种作用是科学意识无法代替的。数学美感不仅给数学自身的发展提供向导, 也给其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向导。这正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所言:“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 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定理, 把大自然的关系描述出来。我想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美, 比如, 电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以简驭繁, 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这是与文化艺术共通的语言, 张大千的国画, 寥寥几笔, 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其缺少扎实的数学功底, 他的创见都是以直观的形式表达, 无法理论化, 导致他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无法更进一步。具有深厚数学功底的麦克斯韦依据法拉第的实验结果, 把电磁理论方程写成:

麦克斯韦看到这两个方程左右不对称, 美中不足, 美感的直觉让他把第二个方程改为, 这种为了“美”的改动, 让麦克斯韦突发灵感,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世界由此逐渐进入信息时代。

3. 数学的美的属性———数学美的韵味

数学家彭加莱认为统一性、简洁性、对称性、协调性和奇异性是数学美的内容和基本特征, 这一概括是从数学的科学角度出发并基于数学家的数学实践, 简练精辟, 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显然这种概括不是基于数学教育实践, 为了数学美的理解性教学, 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对数学美的属性进行解析, 体悟其中韵味。

(1) 数学的和谐性。数学给人最直观的就是和谐, 和而不同, 辩证统一。数学总是在不和谐中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之道, 达到和谐, 数学得到发展, 公理系统的相容性、数学的严谨性等都体现了数学的和谐性。和谐最主要的内涵是“统一”, 再如, 初等数学中的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在极坐标系中能完美的统一:。数学的和谐性, 要把握三个“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新颖和历史传承的统一。

美不是单纯表现在形式或内容上的,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给人以美的形象, 离开了形式, 美的内容就失去了载体;反之, 离开了具体的内容, 美的形式就显得苍白空洞。“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和其貌不扬的“赵州桥”在现今众多的桥梁中, 其外在形状不见得怎样, 但却给人以美的感染力, 就在于其历史内涵。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曾提出“美是关系”的论断, 首先, 美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时间或空间变化了, 对象的审美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哥德尔的不完备理论表明, 数学命题的正确性要受到概念界定、公理选择、论证方式取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有时候, 即使在体系内还是不可判定的。再如, 1 +1 =2在二进制中是没有意义。其次, 数学美的相对性也和人们的社会审美意识有关, 例如, 天鹅是一种美丽的鸟, 但若按照“黄金比例”对其进行分析, 天鹅就会很“丑”。这些都说明美的相对性。不能因为数学美具有相对性, 而否定数学美的绝对性。数学之所以美, 是由于数学自身具有美的特点, 符合美的规律, 这是数学美的绝对性。数学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数学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数学命题虽具有相对性, 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等环境下就是绝对的。数学美相对性的历史长河, 组成了数学美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 就是绝对的真理。”

美的新颖性给人以奇异或新奇的感觉, 易使人产生好奇心, 成为数学家创造的动力。传统观念认为, 除了孤立的点之外, 任何一个连续的函数都可导, 但维尔斯特拉斯函数:奇整数, 且虽然是定义在实轴上的实值函数, 却成为了第一个正式向这种观念挑战的实例———函数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由于每一点的斜率都不存在, 导致无法用笔画出函数图像的任何一部分, 但任何局部的放大都与整体相似,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 “一切都是有秩序中的无秩序。”维尔斯特拉斯函数给人以新颖的奇异美感, 正是由于维尔斯特拉斯函数奇异美感的贡献, 引出了皮亚诺曲线等反常性态函数的研究, 导致分形几何的诞生, 分形几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于探索自相似性, 自相似性是跨越不同尺度的对称性。”数学的历史传承是数学新颖性的活水源头, 数学的历史传承记载着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闪耀着前人的思想、历史的足迹, 数学的新颖性是数学历史长河中时不时泛起的片片浪花, 激励人去思索, 也即新颖性和历史传承的统一。

(2) 数学的科学理性。数学美是一种内在美, 具有科学理性。“我在这里所说的美, 不是给我们感官以印象的美, 也不是质地美和表现美。并非我小看上述那种美, 完全不是, 而是这种美与科学无关。我的意思是那种比较深奥的美, 这种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 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正是这种美使物体, 也可以说使结构具有让我们感官满意的彩虹般的外表。……相反, 理性美可以达到其自身”理性美有助于人类去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理性美代表着崇高, 崇高有两类, 一类就是“数学的崇高” ( 二是力学的崇高, 力学某种程度上是数学的表达) 。康德对此认为:“‘崇高’是被给予于‘绝对伟大者’之名。但是, 是‘伟大’与是一‘有大小的量度’,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某物绝对伟大’是‘超越一切比较’的伟大。”“崇高乃是‘纯然能够去思’之思能即足证明一心灵之能力可以超过每一感官之标准。”“自然中之美是‘对象之形式’之问题, 而此即表示自然中之美是存于‘限制’中; 然而崇高 ( 庄严伟大) 却是被发见于一甚至无形式之对象中———当此对象直接地含有‘无限制之表象’时……总犹把‘此对象之整体’之思想增加到此无限制之表象上。依此而言, 美似乎被看成是知性之一‘不决定的概念之展现’, 而崇高则被看成理性之一‘不决定的概念之展现’。”这段话表明美是知性的, 有不确定性, 崇高是理性的, 指引着人去发现美。“崇高的表现形式都能引起观赏者理智与感情的紧张探索, 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实践主体战胜客体的严重、艰苦的斗争的痕迹。”

(3) 数学的社会性。数学美源于数学实践, 客观性是显然的, 但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数学实践受到人的社会的制约, 即使作为数学的对象离开人可以存在, 但数学的审美属性与价值只能对人而言, 离开了实践主体的人, 数学美就不复存在。一方面, 数学中的辩证的思想影响着社会, 数学充满辩证法的精华, 数学中的将无限化为有限、在无序中辨识有序、偶然和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描绘、简单与复杂的阐释、确定与随机的关联的反映等, 可以愉悦人, 提高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价值, 净化人的心灵, 启发人的思想。另一方面, 数学对社会具有功利性的影响, 例如, 数学本身是刻画世界、解决问题的模式,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明确提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 郑毓信教授也非常认同, 认为: “无论数学的概念和命题, 或是数学的问题和方法, 事实上都是一种模式, 也即都具有超出特定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中提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式, 这种模式, 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 对于读者求解问题, 可以起指引作用。”

(4) 数学的创造性。数学美直接和创造相关联, 就创造的本质, 莱布尼兹认为就是找出概念间所有可能的组合, 彭加莱对此进一步阐述: “数学创造实际上是什么呢? 它并不在于用已知的数学体作出新的组合, 任何一个人都会坐这种组合。但这样的组合在数目上是无限的, 它们中的大多数完全没有用处。创造恰恰在于不作无用的组合, 而作有用的、为数极少的组合。发明就是识别、选择。”概念间可能的组合是众多的, 如何筛选有用的组合, 不是逻辑的作用, 从以往的案例看, 是无意识思维即直觉的作用, “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学的雅致感, 这是一切真正地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感起着我已经说过的筛选作用。”

三、数学美的教学认识

1. 以史显美

数学史是欣赏数学美的重要途径, 首先, 是保存和传承历史、价值观和数学文化的必由之路。其次, 数学史就是哲学史, 是人类辩证地认识自然世界和思维世界, 并通过人类的创造性思想表达出来, 这样的哲学史也即反映数学作为文化的特征。再次, 数学史是数学家解决问题、建构模式的思想与方法观。最后, 数学史是数学应用与创造史。

对于数学史教学, 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史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内史’研究以考察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为主, 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和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研究以考察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为主, 包括数学发展与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数学家生平和思想, 数学事业的发展, 数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但目前, 数学史教学着力点在“外史”上, 忽视了“内史”, 这是短视的做法。“外史”体现的是数学美的外延性, 而“内史”体现了数学的“自在价值 ( 概念) 、工具价值 ( 方法) 、应用价值 ( 模型) ”。另外, 数学美的欣赏需要学生熟悉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背景、内容, 以及数学家为此所做的工作, “数学美就不能完全被归结为相应的数学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而是与数学家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而言, “就数学美涉及的对象而言, 最经常的是数学定理, 其次是数学证明, 但是数学美也可被用于其他的数学对象, 包括整体性的数学理论, 证明中的某个特定步骤, 以及数学定义等……一个数学成分的美是与学派和时代直接相关的……我们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数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抽象地去谈及数学美, 也即认为数学美具有一种绝对的意义……数学美不应、也不可能成为直接的追求目标或教学对象, ‘对数学美的鉴赏需要对于相应数学理论的熟悉, 而后者则只有通过练习、投入时间和精力, 而非通过对于美的鉴赏的训练所能达到的。’”

数学史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欣赏层面, 要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实践中, “以学悟美以美激学”。就数学美的认识论而言, 外在形式美属于数学的认识美, 内在理性美属于数学的本体美, 应用创造美属于数学的方法美。形式美、数学应用美的教学, 都应以内在理性美的深刻体会为基础。美是具体的, 学生要“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知识的应用过程, 才能感悟美, 才有对数学美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理解, 学生数学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概况数学内容和过程为基础:“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 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理解数学与一般文化的关系; 理解数学的用场。”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化构造自然的巧妙, 数学思想洞察力的深邃, 学生才会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被数学吸引, 喜欢、热爱数学, 进而掌握数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2. 以学悟美

其一, 在概念建构中感悟数学美。

概念建构是数学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关键有二, 第一, 在于理解。塔尔 ( D. O. Tall) 认为认知根源是数学概念学习的基础, 认知根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思想, 形成学习的逻辑起点。第二, 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多角度刻画, 抓住核心定义, 形成概念域。

案例1:融入数学史, 回归认知起点, 感悟概念的理性美———对数概念教学设计。

概念分析:对数概念是初等数学概念中的重点和难点。难点在于, 一是抽象, “对数”的内涵是什么? 二是为什么定义为: “ab= NlogaN=b”? 三是由“ab= NlogaN= b”可能得出结论: 先有指数后有对数。如果不理清概念的认知根源, “对数”是较难理解的, 不利于概念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尺之捶,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1) 取了3次, 剩下多少尺? (2) 取了多少次, 剩下1/32尺? (3) 取了多少次, 剩下0.035尺?

分析: (1) 为同学们熟知的指数函数的模型, 易得; (2) 设取了x次, 则有, 由指数的逆运算, 易得x = 5 , 从 (2) 和 (1) , 学生较易得出这两种运算的关联, 互为逆运算; (3) 是 (2) 的推广, 具有一般性, 此时, 再根据 ( 2) 的运算思维解决 ( 3) , 却行不通, 学生就会有“?”。

教师在学生的困惑中, 展开“对数”简史的教学: 首先, “对数”两字浓缩的厚重的数学的实践历史;其次, 重点从计算角度介绍“对数”的方法意义。从“对数”史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理解“对数”概念的含义、引进“对数”计算的意义, “对数”计算的简单美、方法美、辩证美、的应用美, 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就不会对“感到突兀。上述“对数”史学习后, 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恩格斯为什么把“对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并称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之一; 拉普拉斯为什么会说: “对数用缩短计算的时间来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加倍”。

其二, 在问题解决中感悟方法美。

问题解决是学生最重要的数学活动, 主要表现为解题, 但解题往往变成了题海训练, 而单纯的训练却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对问题解决的真正理解和独立思考, 需要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意识设计, 闪现数学的方法美。波利亚在其《怎样解题》中指出: “有一些变化题目的方式是典型有用的, 诸如回到定义上去、分解和重组、引入辅助元素、普遍化、特殊化, 以及使用类比等等。”罗增儒教授在其《数学解题学引论》中认为解题重点是“解题过程的改进”与“解题成果的扩大”。单墫教授在其《解题研究》则认为解题有两点很重要: “教会思考”和“解题必须实践”。喻平教授认为优良的CPFS结构能提供丰富的信息源, 有助于问题解决。

其三, 在数学应用中感悟应用美。

数学的应用无所不在, 比如, , 随着赋予ai, bi, w不同值, 可以奏出不同的美妙之音。数学是人类的永远的思维 ( 思想) 财富, 提供了人类解决问题、应用最有利的工具。例如, 微积分开辟了变量数学的时代, 从此, 数学可以描述变化和运动, 改变了数学的研究对象、方式和方法, 带来了数学空前和持久的繁荣昌盛, 导致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复变函数、无穷级数、变分法, 数论、概率论等数学分支相继兴起。同时, 微积分也充分论证了数学内部的辨证统一,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现今, 微积分成为了物理学的基本语言, 也成为了诸如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人文科学等的推动力。

“美是真理的光辉”, 这句拉丁格言告诉我们美有助于认识真理, 美的东西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和数学直觉能力, 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就架起了1, 0, i, e, π聚会的桥梁, 简洁的公式表现了数学的辩证统一美内涵: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 1, 0有限, e, π无限 ) ; 有理和无理的统一;现实和虚幻的统一 ( i为虚数单位 ) ;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1和0是数学的起点, 而e, π, i代表着数学的继承和发展) 。再看一例, 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V - E + F = 2 ( V, E, F分别为顶点数、棱数、面数) 。公式简单, 好像看不出美在何处! 但通过此公式可以论证只有五种正多面体。更神奇的是, “此公式不仅适用于任意简单多面体, 也同样适用于带有曲面和曲边的简单多面体;也适用于把球面任意划分为曲线弧所围成的区域; 也适用于一个用橡皮膜做成的多面体表面或球面, 橡皮虽意弯折或拉长, 使表面变为任意其他形状, 只要橡皮不被撕破, 欧拉公式同样适用”。欧拉公式可以推广为: F - E + V - C = 1 ( C为图中连通分支数) , 开创了拓扑学。至此, 其貌不扬简单的公式V - E + F = 2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深邃内涵。

四、结束语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5

(一)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但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和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为量迫切需要的资本形式,即机器和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

由于有形资产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可用于市场交换,所以,它们所代表的财富量只能由市场交易的价格来决定。但对于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而是企业自己采掘或制造的有形资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则由采掘或制造的成本本身来决定。如果这一成本高于等量资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就应取其市场价格而不是成本本身来代表财富量。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理由。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历史成丰原则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但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无疑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例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点子,不费分文,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故而,忽视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人账,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金融监管更是无从说起。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价值的变化出发,就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人账,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第三,企业兼并事件的频频发生,向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发出了挑战。当兼并事件发生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体资产的交易价值,往往大大超过了它所包含的单个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之和。为了处理这类交易中所出现的巨额差异,会计上便出现了”商誉“这一概念。由于商誉并不代表任何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并且很难通过单个实物资产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于是,商誉便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而与企业本身的持续经营联系在一起。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有在企业被兼并或被收购时才确认商誉。但商誉并不是企业在兼并之时产生的,而是在兼并之前已经实际存在的,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之上的会计所没有的、也无法反映的事项。兼并的频频发生,巨额商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又一挑战。

笔者认为,对那些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无法准确计量的资产及负债,可采用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市场价格或可实现净值等其他计量模式,并建议加快发展公允价值会计。

(二)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

公允价值的产生源于美国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人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人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财务报告不仅未能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为此,他们强烈呼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不久,SEC、FASB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中,本来不肯轻易表态的FASB,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后,也彻底改变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态度和立场从90年代起,FASB明显转向SEC的立场,并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惟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

此外,FASB于6月发布了”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保值会计“、”综合收益的报告“两份征求意见稿,并于和发布了关于”负债权益问题“与”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复杂理论问题,FASB正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概念公告即”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阐述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计量基础并计人成本予以分摊的情形,以便为将来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框架。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6

【关键词】成本控制;原则;项目成本控制

所谓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目前,施工企业要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时机,敢于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占领大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项目成本的降低,必须执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 成本控制的原则

1.1 收支对比的原则。

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仔细地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如2002年,在农七师126通团公路施工中,由于我单位参加社会工程施工,没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虽从各环节进行了努力,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抓住要害,经核算对比分析,经济效益不理想。

1.2 全面控制的原则。

即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当然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工程项目确定以后,自施工准备开始,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农七师126通团公路施工从工程管理角度上讲,虽然每次开会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施工队和班组,人人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支持,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尽量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提高工程施工的利润,但这只流于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施工控制中去,造成工程施工经济效益不好。

1.3 以施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原则。

就是重点放在施工过程阶段,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制是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作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农七师126通团公路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措施缺乏力度,检查落实措施也不及时,直接造成整段工程经济效益不乐观。

1.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执行计划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对整个工程施工都要认真细致地作出计划,对各职能部门、施工队及班组进行施工目标的安排落实,让参加施工的每位管理人员及生产者都做到心中有数,生产有目标,施工的整个过程有计划。

1.5 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

(1)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了限制和监督。

(2)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

(3)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不管是什么形式结构的工程项目施工,要想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我们单位已有三十多年的施工历程,总结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和节约。比如2007年七师127团通营公路工程施工,在保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施工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费的支出;材料损耗控制到最低限度,料物的收支掌握平衡,财务专职管理人员按旬和月进行资金收支分析,出现偏差及时调整,尽量控制收大于支的最佳状态,所以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

1.6 例外管理原则。

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之“例外”问题,水利工程称之为不可预见的问题。例如在工程施工中,本来材料价格是在计划和成本控制之中,但材料价格突然猛涨,超过了物价上涨指数,资金发生了失控现象等等。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成本预测方法加以解决,根据市场随时变化的行情进行分析研究,在材料价格未暴涨之前把工程所需物料尽可能多进一些,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7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外,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能自主决定费用的开支。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作业队及各班组进行定期的成本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只有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是名实相符的项目成本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2. 项目成本控制

2.1 材料控制。

实践证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先做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进料时选派可靠并富有经验的收料人进行把关,收料人不仅严把质量关,而且还严把进料数量关。当然说收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运料车辆也不统一,有汽车运、拖拉机运、机动三轮车运,有的运料人总想在收料的数量上粘点光或玩弄虚方等。针对这些不利工程成本降低的因素,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对他们首先进行批评教育;二是对不听劝阻的车主采取取缔拉料资格;三是安排专人在工地附近监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处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堆放料物的地方,为防止施工现场的车辆碾压入土造成材料浪费,采取了放料场地洒水压实的办法。为防止材料被盗,安排了专职警卫人员日夜值班。为了降低材料价格,首先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有关料源场地调查了解行情,然后对料源价格、质量、道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价格最低、运距最短,道路及场地最好的定为用料的料源,以节约材料的成本。另外,为提高模板及零部件利用率,我们定时发动管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大回收活动,把工程所用的料物根据工程进展顺序分类搬运并摆放整齐,以提高料物的使用和周转率;不用的料物回收到指定地点,避免影响场地的整洁,这样,为降低材料的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人工费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我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首先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避免生产人员窝工怠工现象。

(2)采用多招用熟练的临时工,少用正式职工的办法。因为职工的工资+施工补助+夜班津贴+星期天加班等费用总和大于临时工支出的种费用,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项措施。

(3)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奖罚制度,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并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实行大会表扬和奖励,并记入人事档案,作为以后考核、晋级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

(4)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实行一人多岗多职,通过给他们压担子加负荷,以提高管理及生产工效来控制成本。

2.3 机械台班费控制。

在施工中对工程所用的机械,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机械进场根据工程施工的计划安排及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用时提前3天进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增加机械的运转率,减少机械的闲置,这样对施工场地也好安排。同时,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的台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以节约机械调迁费和使用费。

(2)实行机械租赁制,这样做的好处是租施工机械费用低,买机械支出费用高,这种办法既实用又经济。

(3)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用当地的网电作施工电源,不用发电机组发电(但发电机组必须进场,以防电网停电供备用),因为自发电的成本比网电的电费高。

(4)对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在开工前进行短期的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的操作。防止降低机械的利用率。同时在施工准备阶段要求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维修并保养好机械,易损件提前备好,施工中能始终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

此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通过在本工程实践,证明是对的,可行的,不仅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提高了单位的经济效益。

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选配原则 篇7

1.1 互感器的种类

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互感器进行电力系统后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电量的损耗, 增大了电力传输的安全性。互感器通过对线圈扎数的控制来进行电流或者是电压的调控, 在进行电力传输时, 可以对电压进行调整以减小电力传输中的损耗, 同时在送点入户时利用互感器进行工作来减低电压。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常见的互感器有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在使用中二者的主要功能都是对输送电压、电流进行调整。除了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之外, 还有二者结合的组合互感器、钳形互感器、零序互感器等, 互感器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控保证人身的安全以及减小损耗, 二是互感器在测量仪器上的运用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的准确, 也使得测量的过程演化得更加的简单、安全。

1.2 互感器的结构

在现今电力系统中所使用的电流互感器中多为电磁式, 从这种互感器的结构来说, 与变压器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 只是二者在使用上有所区别。组成互感器的组成部分主要有铁芯、以及闭合的缠绕在铁芯上且绝缘的绕组。通常绕组被分为一次绕组 (N1) 和二次绕组 (N2) , 两绕组之间的线圈比例便决定了电流、电压的比值。一次绕组通常是与被测电路连接, 而二组绕组通常是与测量仪器相连。在电力系统中为了便于测量, 保证测量的安全性都会将电流、电压降低, 在此时则要求二次绕组的线圈数大于或者小于一次绕组的线圈数。互感器的结构较为简单, 但是简单的结构后面隐藏着重要的工作原理。

2 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1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电流互感器 (见图1) 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电流进行调整。按照电流互感器的用途来分, 通常电流互感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测量电流、功率等信息的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另一类是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用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按照电流互感器的绕组线圈匝数来分, 电流互感器可分为单匝式和多匝式。电流互感器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划分则会出现不同的命名, 但是不管命名的方式是怎样的,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均是相同的。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组成构建都是相同的, 即铁芯加上两个绕组, 二者的区别在于连接的方式, 电压互感器与元电路的连接方式的串联, 但是电流互感器中一次绕组合二次绕组的谅解方式均为并联。在这种连接方式下意味着电流互感器处的电压与被测电路以及测量仪器的电压均是相同的。在电力系统中, 通常是将较大的电流 (I1) 转变为较小的电流 (I2) , 因此要求一次绕组 (N1) 线圈的匝数小于二次绕组 (N2) 的匝数。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与一般变压器的原理相同, 通过电流在互感器中形成的磁感势和电感势达到减小电流的目的。

令一次绕组中通入的电流为I1, 则二次绕组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则为I2, 此时则有

I1*N1+I2*N2=I10*N1

其中I10为励磁磁动势。

在整个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损耗, 但是当忽略损耗时, 可以将I1O看作是约等于零的值。在此时, 则有

I1*N1+I2*N2=0

经过转化变形可得

I1/I2=N2/N1

2.2 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电压互感器可以分为很多的种类。按照相数进行电压互感器分类时, 通常可以分为三相, 三相三芯, 三相五芯三类。然而不同相型的电压互感器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型号。

就电压互感器原理接线图 (见图2) 来看, 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是相似的, 只是在较小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电压变压器也是由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共同缠绕在同一闭合的铁芯上构成的。

电压互感器是一种将高电压转变为低电压的仪器, 供电给仪表以便于测量。因此N1的数量与N2的数量相比较多, 这能够实现电压互感器转变电压的目的。在进行电压的降低时, 按照电压降低的倍数, 例如使转变电压与原电压的比值为1:3, 则N1:N2的比值应为1:3, 也就是绕组的线圈匝数与电压的比值成正比。绕组一在与被测电路并联, 绕组二与各种仪器的连接方式也是并联, 也就是说电压互感器处的电压与被测电路的电压时相同的。为了保护互感器的安全, 通常在连接时会在二次互感器处安装熔断器, 以保证互感器以及整个电路系统的安全, 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人们也会给一次互感处安装上熔断器, 保障高压下一次系统的安全。

绕组线圈匝数的计算公式为

U1/U2=N1/N2

3 互感器的选配原则

互感器对于电流电压的测量以及电力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应用时并不是随意的使用, 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选配程序才能选择出合适的互感器的。互感器选配的失误往往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仪器的破坏、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做好互感器的选配工作变得越发的重要, 在进行互感器的选配时, 作为选配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选配原则, 这些原则是选配的基础, 也是选择出合适互感器的保障。

3.1 额定一次电压和电流

在进行互感器的选配时一定要注意, 所选择的互感器的额定一次电压一定要大于、等于回路的一次电压, 而其一次电流则根据所属设备的作答电流做选择, 也就是互感器的额定一次电压和电流均要大于外电压和电流。总之一次电流、电压的的选择应该要保证二次电流、电压的正常, 能够满足回路保护装置的整定值的选择性和准确性要求。

3.2 额定二次电流及负荷

常见的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二次电流有两种分别为:1安和5安, 通常为了减少二次互感器的负荷, 减少损耗和投资, 大多数的变电所会选择1安的二次电流。但是对于面临扩建的变电所往往会选择5安的二次电压。至于额定电流的选择, 在同一个变电站内可以同时选择两种二次电流, 但是同一电级往往不会选择不同的额定二次电流,

所谓的二次负荷其实就是指容量与阻抗的比值, 但是在进行互感器的选配时一定要注意二次负荷的计算以及选择工作, 在进行二次负荷的计算时, 对于计算所涉及到的量的测量一定要保证其准确性, 不能出现误差, 不然会导致整个计算过程的错误, 最后出现结果的不准确性, 而二次负荷的不准确往往会带来造价过高和互感器结构性能收到破坏等结果。互感器的二次负荷额定值通常有2.5、5、7.5、10、15、20、30、40等, 当然当实际需求的二次负荷值较大时, 也可以进行较大二次负荷的选择。

3.3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主要有PR和PX两类, 在进行互感器的选配时同时也要注意,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配。在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于电压的要求, 因为电压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此外还要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结合实际应用的环境和要求, 选择出合适的保护用电流互感器。

4 结语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是电力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做好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变得极其重要, 互感器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核心部件, 理解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互感器的选配原则对于加强互感器的良好应用, 推动电力系统的改造, 电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宇.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二次回路的检验[J].硅谷, 2012 (04) .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8

绝缘材料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而其中气态材料是常用于电动工具的绝缘介质,因此研究气体介质的相关理论对于维持电动工具的安全性非常有意义。电气间隙是指电动工具中的导电部件之间或者是导电部件与器具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论是何种带电的部件,如果其间隙缩小到一定程度,其空气介质会因为被击穿而暂时绝缘性失效。所以不同的导电部件之间都应该保持一个防止击穿的空气间隙,也即所谓的安全距离。掌握气体绝缘的击穿原理并充分理解电气间隙的确定原则,对电动工具的生产、使用及其检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气体介质的击穿原理

大气在没有外部能量影响也即所谓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导电的。但是大气中却存在着透过于大气中的紫外线或者是大气层辐射线,使得气体介质中存在一定量的电子和正离子。一般而言每立方米大气中含有约3×1019个分子,电子和正离子约500对。正是由于这些电子和离子的存在,在一定的电场作用下形成导电电流,因此,大气不是绝对的绝缘介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气体介质在电场不强的情况下带电质点不多,因此可以作为良好的绝缘介质;而如果气体间隙之间电压值超过某个临界点的时候,气体通电电流急剧增加,绝缘性暂时性丧失,往往会出现发光产生臭氧等情况,该过程也即所谓的气体介质击穿现象。击穿现象产生时的临界电压即击穿电压(或者称为放电电压),而该过程所对应的场强即击穿场强。如果环境条件压力有所改变,气体介质随即恢复其绝缘性[1]。

根据击穿现象的不同,可以将击穿细分为火花放电、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几种方式。

1.1 火花放电

当气体间隙之间的电压升高到一定数值后,介质电离,电极的空气间隙发生明显的火花现象,且发出的是具有延展形状的细光束,而且当电源功率较小时,这种火花会间歇式的熄灭。

1.2 辉光放电

当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气体电流增加明显而且其电流密度并不大,但是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歇式发光现象,该种放电形式被称为辉光放电。

1.3 电晕放电

在电压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如果电极的曲率半径不大且电场也不均匀时,电极的尖端部分将出现暗色的蓝光电,如果电压的波动微小,一般放电会固定在小范围内,即所谓的局部放电。此时,气体间隙依然保持了大部分绝缘性能,其电流量较小,仍在耐受电压范围内。

1.4 电弧放电

当气体间隙发生火花以及放电后,若两极电源功率较大时会贯穿两极而出现异常明亮的连续弧光,即所谓的电弧放电现象,而且该电弧的温度往往比较高。气体间隙能够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放电,而在去除外加电压的条件下恢复其绝缘性,说明气体间隙中有带电质点的存在与消失。根据所施加的能量大小将气体中的游离现象分为碰撞游离、光游离和热游离。由于带电质点被电场加速而获得动能,与中性电子发生碰撞从而形成中性原子游离,即碰撞游离。光辐射所引起的气体分子的游离过程即光游离。而气体在热状态下所引起的游离即热游离。关于气体的放电理论有汤逊电子崩放电理论和流注放电理论,其中汤逊电子理论的发展比较完整,适用于解释低气压间隙不大的均匀电场;流注放电理论可以定性地分析大气压下空气间隙的放电成因,但是难以用于定量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常用试验手段做定量分析。

2电气间隙的确定原则

在没有过电压、干燥洁净的环境条件下,只需很小的间隙就可以实现绝缘功能。有研究表明,在海平面1 mm的电气间隙可以忍耐2 kV的工频电压而不会发生击穿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环境中经常会发生过电压现象,因此电气间隙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电器的额定电压,而且还应该考虑承受过电压的情况。根据电压的时间长短,分为瞬态过电压与暂态过电压。前者通常是高阻尼的,持续时间一般非常短,表现为震荡或非震荡;而后者是持续时间相对长的工频过电压,一般是由于电网波动而引起的。

瞬态过电压主要包括雷电、操作和功能3个方面所引起的过电压。雷电过电压是指自然界的雷电现象所引起的直接雷击或者产生了雷电感应雷电波的影响,具有时间短但电压数值高的特点,也是3种过电压中危害最大的。操作过电压主要是指线路故障导致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功能过电压是由于功能上的需要而人为设置的。按照GB/T16935.1-2008,过电压一共分为4个等级,包括信号水平级、负载水平级、配电及控制水平级和电源水平级。

电气间隙应该以其能承受所要求的冲击电压值来确定,同时还应考虑冲击耐受电压、电场条件、海拔以及微观环境等因素。在一定条件值下不导致击穿,且具有相对固定形状和极性的冲击电压峰值即所谓的冲击耐受电压。一般而言,应用于电动工具中的绝缘性空气间隙除了要受到工频电压的作用外还要承受工作过程中冲击波的作用。在直流电压或者工频电压的作用下,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和受压时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此时可以称之为静态击穿电压。而当空气间隙承受冲击电压时,击穿电压与受压时间和冲击电压波的形状都有关系。工程实践应用中,一般用伏秒特性表征空气间隙对冲击电压的承受强度。空气间隙在同一波形不同幅值的过电压冲击下,由随放电时间而波动的击穿电压所绘制成的曲线来表征间隙伏秒特性。

电压击穿时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电压施加后产生游离态有效电子的时间段称为统计时延;而从有效电子出现到经过碰撞游离积聚而形成电子崩,并最终放电这段时间称之为形成延时。导电部件的形状和布置对电场的均匀性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决定电气间隙的有效距离,该过程对应所谓的电场条件。电场条件主要包括均匀电场和非均匀电场,均匀电场的场强均等,不会出现持续电晕。此外,电动工具的空气间隙中一般不是均匀电场[2]。

空气间隙因为不均匀电场而放电又分为电晕现象和极性效应现象。在电场不均匀的条件下,外加电压不断增高导致在曲率半径不大的电极附近电场强度数值能够促使空气游离。该情况下由于局部区域所形成的自持放电,在电极的周围会有一薄薄的发光层,并且伴随着轻微的放电声音,同时在间隙空气层会产生臭氧或者是各种氧化氮等气体,这种情况的放电称为电晕放电,这种放电形式只有在不均匀电场条件下才会发生,又称为局部击穿预放电。此外,放电的表现形式和电极的极性有很大关联,即为所谓的极性效应[3]。空气间隙中的电子多数是从曲率半径小的电极开始游离,而其后的发展则和电极的极性有很大关系,正极性就放电延展性方面而言要比负极性强,因此一般空气间隙中与负极性相比,正极性的击穿电压要低许多。

绝缘污染对电气间隙的影响是主要的微观环境影响。所指的微观影响是指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等外界物质使得绝缘的电气强度和电阻率下降的情况。采用外壳封闭或者是气密封闭等方式也可以减少微观环境对绝缘的影响。但是当这些防护措施受到凝露或者自身故障的影响时会失效,微粒尘埃以及湿气能够桥接小距离的电气间隙,因此在微观环境可能存在污染的地方都应该规定电气间隙。

3结束语

电动工具因其携带方便、功能多样且操作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力、园艺等许多领域。而气体介质的相关理论对于维持电动工具的安全性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充分理解电气间隙的相关原理才能更好地在电动工具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保障其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丰益中,金志颖.电动工具耐久试验分析[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7(6):34-38.

[2]丁则信.电动工具自动检测系统[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5(2):54-56.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9

一、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检验分析

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 对数学经济模型的分析比较常用的是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对偶分析法。

(一) 一阶条件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下面我们以两种投入的模型为例来讨论利润最大化问题。设某种商品的价格为p=1, 由此得到利润最大化的表达式为Maxf (x1 (w1, w2) , x2 (w1, w2) ) -w1w2-w2x2, 分别对其中的w1和w2求偏导数可得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在一阶条件的基础上再分别对w1和w2求偏导数, 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 它说明了生产者如何随着价格的变动来用一种投入代替另一种投入。

利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研究成本最小化问题。我们假设投入为两种物品, 成本最小化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 (λ, x1, x2) =w1x2+w2x2-λ (f (x1 (w1, w2, y) , x2 (w1, w2, y) ) -y) , 从中可以得到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 在一阶条件的基础上再对求偏导数, 可以类似的得到成本最小化的替代矩阵

(二) 代数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定理一: (利润最大化弱公理) 设价格向量为pt, 产出向量为yt (pt) , 其他产出向量为ys, (t, s=1, …, T) , 如果生产者想要使利润最大化, 那么在价格为pt时、生产者产出量为yt时的利润水平, 至少与生产者选择其他产出水平时的利润水平是一样的, 即pty≻ptys (t, s=1, …, T) 。

定理二: (成本最小化弱公理) 设产出向量为yt, 要素价格向量为wt, 要素水平为xt, (t, s=1, …, T) , 如果生产者想要使成本最小化, 那么在价格为wt时、生产者的投入为xt时的成本水平, 应当小于等于产出至少同样多的产品时任何其他的投入成本, 即wtxt≺wtxst, s=1, …, T。

由定理一可以知道价格变动的向量和与其相关联的净产出变动的向量, 他们的内积一定是非负的。而定理二说明的是需求向量与价格向量永远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三) 对偶分析法。

对于某个给定的数据的集合, 如果满足利润最大化弱公理或满足成本最小化弱公理, 就总可以找到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看到生产者的选择是利润最大化选择还是成本最小化选择, 进而可以通过构造出生产集合的外界和内界, 确定某种方法真实的集合。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生产集合的内界YI的凸单调壳和外界YO, 从而YO和YI就形成了该种方法的真实生产集合的最紧密的外界和内界。同样也可以形成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生产集合的内界YI的凸单调壳和外界YO, 从而YO和YI就可以形成该种方法真实生产集合的最紧密的外界和内界。

二、利润函数与成本函数

(一) 总成本和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其一是指每增加1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 直观的可以表述为生产最后一单位产量Q=6时所花费的成本;其二是说假设要计算Q=5.5产量时的边际成本, 可以先计算时的边际成本, 然后再计算Q=7.5时的边际成本, 最后取两个边际成本的平均值作为Q=7时的边际成本。后一种边际成本的近似值要比前一种得到的边际成本的近似值好;其三是说边际成本是产量Q发生微小变动时所引起的总成本TC的变动, 即undefined。这是对边际成本比较真实的一种解释。

(二) 总收益和边际收益。

因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 个别生产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 所以某种商品的价格对于生产者来说, 在某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表示生产者的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我们设某种产品的价格为A, 该商品的产量为Q, 那么总收益的表达式就是TR=AQ;平均收益的表达式就是undefined。从2.1中可以知道边际收益可以理解为每增加1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也就是总收益曲线的斜率, 所以边际效益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产量的价格A, 在这里边际效益就是平均效益,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个结论并不是总成立的, 因为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三) 最大利润原则。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MC) 时, 厂商可以得到最大利润。设某商品的市场价格为A, 边际成本函数是MC=a Q2+b Q+c (其中a, b, c均为常数) , 那么有边际收益MR=A, 根据最大利润原则, 可以得到获得最大利润时的产量。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图像进行研究时, 表示边际成本的曲线和表示边际收益的曲线可能有不止一个交点, 当交点个数多于一个时, 生产者获得最大利润的点是指, 表示边际成本的曲线从下方和表示边际收益的曲线相交的交点。

(四) 利用边际成本函数推导供给函数。

首先假设某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函数表达式为MC=a Q2+b Q+c, 总成本函数表达式为TC=AQ3+BQ2+CQ+D, 市场价格为P。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MR=P。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 可得到价格函数的表达式就是成本函数的表达式, 即P=a Q2+b Q+c (P≥Pv) 。其中Pv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的最低点。通过总不变成本D和总可变成本函数TVC=a Q3+b Q2+c Q, 可得到平均可变成本AVC的函数表达式。又因为平均可变成本的曲线和边际成本的曲线的交点, 就是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 令边际成本函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将得到的生产者的产量值代入平均可变成本方程中, 可以得到停止生产时的AVC值。设停止生产时的MC值或AVC值是Y, 则生产者的供给函数为:P=aQ2+b Q+c (P≥Y) (1) Q=0 (P

(五)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假设某种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TR=R (Q) , 总成本函数为TC=C (Q) , 利润函数为π=π (Q) , 根据利润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可得到利润的函数表达式, 由此进一步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π' (Q) =R' (Q) -C' (Q) =0, 即R' (Q) =C' (Q) 。又因为R' (Q) 是边际收益MR, C' (Q) 是边际成本MC, 由此可以证明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可以得到最大利润。继续通过利润函数研究一下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π″ (Q) =R″ (Q) -C″ (Q) <0, 即R″ (Q)

三、结语

利润最大化问题与成本最小化问题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利润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对于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 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思路、检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立军.西方经济学几个重要原理的数学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阿燃燃, 佟东.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之比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成本原理的原则 篇10

(一) 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经济效果

宏观经济效果指从国家整体出发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 微观经济效果则是从项目或企业本身的角度出发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在多数情况下, 二者是统一的, 因为局部利益是全局利益的基础, 全局包含局部。但有时也有矛盾, 这时必须首先考虑宏观经济效果, 不能为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

(二) 近期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 不仅要注意近期经济效果, 而且要重视将来的发展前途。不仅要计算建设期间的劳动耗费, 而且要计算生产服务期限内的经济因素, 把拟建工程从投资开始到使用期终结这一周期作为完整系统来计算和评价。要把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很好地协调起来。

(三) 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

直接经济效果是指方案本身的经济效果;间接经济效果也称外部经济效果, 是指方案实施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带来的经济效果。如某大型钢铁基地的建成, 使重型机械部门的闲置生产能力得以启用, 这相当于节约了费用, 创造了经济效益, 这些效益就是原项目的间接经济效果。又如, 某项目对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或多或少影响其他项目对资源的利用, 进而减少其他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这就是对原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间接费用。间接经济效果的分析只有在对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才考虑。

(四) 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

经济效果是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其价值量大小的经济活动后果, 而社会效果是指经济活动对于人口素质、伦理道德、生活质量、社会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后果, 一般难于量化计算。但是, 对方案进行评价时, 既要考虑其经济效果, 也要考虑其社会效果。如果方案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一致, 则方案的好坏容易判断, 如二者不一致, 情况就比较复杂。从当前看, 应当在尽量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 依据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从长远看, 则应当在可能提高经济效果的同时, 以社会效果的好坏决定取舍。

二、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所以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 应遵循以下各项原则:

(一) 主动分析与被动分析相结合, 以主动分析为主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 就是要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分析, 把系统运行控制在最满意的状态。以前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 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 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这种控制称之为被动控制, 即在已造成损失和浪费的情况下发现偏离, 而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现在人们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研究思想引入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将“控制”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措施, 以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方法, 也是技术经济效果分析应采取的主要思想方法。

(二) 差异分析与总体分析相结合, 以差异分析为主

对工程技术进行经济效果分析, 一般只考虑各技术方案的差异部分, 不考虑方案的相同部分, 这样既可以减少工作量, 又使各对比方案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三) 满意度分析与最优分析相结合, 以满意度分析为主

传统决策理论把人看作具有绝对理性的“理性人”或“经济人”, 在决策时, 会本能地遵循最优化原则来选择方案。而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Simon) 首创的现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则是“令人满意”准则。他认为, 由于人的头脑能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容量同问题本身相比非常渺小, 因此在现实世界里, 要采取客观的合理举动, 甚至要做到接近客观合理性也是很困难的。因而对决策人来说, 最优化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西蒙提出了用“令人满意”准则来代替“最优化”准则。因此, 技术方案的评价也应在满意度分析与最优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 以满意度分析为主, 避免盲目地追求“最优”效果。

(四) 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性效益分析相结合, 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

技术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是在目标确定、方案提出、方案选优、方案实施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忽视哪一个环节都会前功尽弃。但这些环节中也有重点, 在全过程效益分析中必须突出重点。以前, 我们普遍重视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对基本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效果重视不够, 而在基本建设过程中, 又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经济分析,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 但毕竟是主次不分, 因果倒置, 最后只能“亡羊补牢”。所以, 要有效地提高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 就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 并立足于有重点的全过程的经济分析。

三、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比较原理

(一) 满足需要的可比性

技术方案实现后所产生的功能, 必须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要, 这是任何方案得以存在的前提。功能等同化是方案比较的共同基础。满足需要是指技术方案实施后, 所获得的生产效益是否全部转化为社会和用户的实际效益。如产品销售不出去, 上述效益就没有实现转化。在这种情况下, 方案需按设计能力进行对比, 由于设计能力的额定产量、品种、质量又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因此还要按实情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方案才有可比性。

综合性的技术方案在评价时, 应该和满足相同需要的各个单独方案的联合方案相比较才有对比性。比如对机械加工所需的组合机床进行效果评价, 要与满足相同需要的, 各种普通机床联合方案的效果评价相比较, 否则没有可比性。当使用价值的质量不同时, 也要在满足相同需要上等同才有可比性。如制造一根轴类零件, 可用普通结构钢, 也可以采用合金结构钢, 其结果是轴类零件的强度与使用寿命不等, 此时两方案比较就无可比性, 只有在满足需要上等同, 才有可比性。

由此可见, 由于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所不同, 在方案比较中都要做适当调整, 把不可比的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 最终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后再进行比较。

(二) 消耗费用的可比性

任何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消耗费用, 方案的比较要考虑方案在设计、筹建、生产以及产品从流通到消费领域内的综合费用, 应该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既考虑方案本身方面的耗费, 也要考虑与方案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方面的耗费。

对于方案相关费用也要口径统一才能相比, 比如标准设计与非标准设计, 它们各自的计算费用相差很大, 在方案对比中需统一口径后才有可比性。对于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 在费用计算时, 应将综合利用方案分解, 把投资总金额合理分摊到各单独方案中, 然后才可计算各独立方案的经济效果。在费用计算中, 必须采用统一的定额和计费标准, 否则就失去了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性。

(三) 价格的可比性

在计算方案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时, 都要利用价格。不同方案的比较需要满足价格可比原则, 这就要求:第一, 价格必须反映价值。由于我国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使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 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 也不反映供求关系, 其主要表现是不同商品的比价不合理, 而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由于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 就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果的评价效果失真。如果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对国民收入的实际贡献, 则经济分析可采用市场价格, 然而在现行经济活动中, 由于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价格也往往偏离实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影子价格 (经济价格) 来调整市场价格, 以使产品能真实反映其本身的价值, 使价格具有可比性, 从而有利于方案的经济分析。第二, 消除物价涨落的因素。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 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提高, 产品价格必然不断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在计算和比较经济方案经济效果时, 采用相应时期的价格指标, 近期方案比较采用近期价格指标, 远景方案比较采用预测的远景价格指标。不同时期的方案比较采用统一不变价格指标, 其目的是使不同方案具有价格可比性。

摘要: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所作的关于劳动消耗量的节约或浪费的评价。本文就建筑工程经济效果的分类、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及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比较原理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永忠.试论技术经济效果和社会经济效果[J].社会科学研究.2007 (3) .[1]陈永忠.试论技术经济效果和社会经济效果[J].社会科学研究.2007 (3) .

[2]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3) .[2]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3) .

浅谈成本控制的作用和原则 篇11

一、控制成本的作用

1. 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存, 其次才是发展, 为此, 企业需要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所以其目标也应该包括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为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

2. 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经营的过程中, 主要的目的就是赢得利润, 或则是将投资所获得的报酬实现最大化,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如果仅靠降低成本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有时候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还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成本;此外, 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还包括优化产品结果、改变成本的构成、规模等成本控制措施。所以,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成本控制的目标之一。

3.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投资企业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的, 而进行投资当然就会有机会成本, 如果不能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 那么就会失去相应的机会成本, 而这种就是在成本方面的无谓损失。为此, 在控制成本的时候, 最基本的就要对资源进行最充分的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使成本的消耗降到最低, 同时使利用资源的效率得到最大。

4. 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消耗

企业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消耗,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对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还需要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另外, 还能对生产进行合理的组织, 这些方式能够使单位成本得到降低, 这也是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最重要的方面。

二、成本控制的原则

1.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 对主体来说, 在相应的范围内必须具有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力, 此外还需要具有控制经营生产的权力, 不仅如此, 在由于成本的失控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时, 他们是需要成本这些损失和责任的, 和它们的收入直接挂钩。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也为了协调各种工作, 需要进行一定的利益激励, 对于控制效果好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一定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

2. 全面控制原则

对成本来说, 它包括的类别非常多, 在生产的过程中, 很可能会发生各种成本费用, 由于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各种原因, 在生产中必须要慎重的考虑每一种成本, 所以, 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 最优化经济效益, 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 其根本目的就是使总成本得到最大话的降低, 不能只注重局部而损失了整体。要想使成本得到降低, 首先就要对质量和业务量等各种经济指标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处理, 但是在降低的过程中不能对其他的经济和指标产生任何的影响, 比如说在供暖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改变暖气的温度。

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要针对更新设备和改造技术, 以及设计产品和销售等各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简单来说, 对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的控制, 对那些经济和技术因素, 尤其是能够对成本产生一定影响的, 必须要对它们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在控制时要尽可能的全面, 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因小失大的问题, 确保经济效益不会下降。

3. 效益性原则

之所以要进行成本的控制,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为此, 在进行成本控制时, 不仅仅是节约生产中的消耗, 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成本控制最基本的就是要使单位的消耗尽可能的减少, 并且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所以, 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使用先进技术, 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 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使供暖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此外, 还要对生产进行组织和协调, 对各种经营决策进行不断的优化, 还需要对核心技术进行不断的研发, 通过这些方式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 做到事前的控制, 使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4. 分级归口管理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成本的控制过程中, 不是某个单独的部门, 甚至某个单独的领导就能完成的, 要发动全员参与, 使所有的相关人员进行配合和合作, 并且要针对相关人员分配具体的责任和权限, 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5. 目标管理原则

在进行成本的控制过程中, 需要对具体的目标进行设定, 针对整个企业, 甚至具体的部门进行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 进而形成一个管理体系, 目标体系的各项目标都得以实现也就代表着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

6. 例外管理原则

上一篇:溃疡穿孔下一篇:褥疮护理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