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公平原则(共7篇)
民法的公平原则 篇1
一、“公平”的概念和法律含义
( 一) “公平”的概念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孕育和创造了最早的有关公平原则的观念与理念。正如前人们所说的那样, 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现代宪政理念, 如有关公平正义、尊重宪法、崇尚法律的思想, 最早都发源于古希腊思想家对其与城邦国家各种相关制度的考虑或思考。对于公平一词的解读存在多种看法, 但从本质上讲, 公平的理念本为人们道德思想的基本规范, 评判其是非的标准应从社会正义的角度, 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公认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为原点, 依据对事实认识的基础上作出合理与正直的判断。
( 二) “公平”的法律含义
以上对公平概念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平的含义提供了许多启示, 可是尚未从法律内涵上对公平的本质含义进行界定。笔者认为, 从民法角度上诠释公平的法律含义, 主要应强调的是在相互关联的社会主体之间就权利与义务、获益与责任的合乎规则与理念的分担或分配。这种分担或分配在法律意义上的结果与其客观行为相对等, 并能够在社会大众或在当事人之间获得认可。根据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 已从国家立法层面确立了公平原则是我国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由此, 本文所论述的公平原则是指, 民事活动所应遵守的上述公平观念。该原则体现了民法的性质、特征、任务及目的。
二、确立公平原则的意义和依据
( 一) 确立公平原则的意义
依据效益优先应在法律价值体系中居于重要甚至首要位置的价值观, 进而推导出效率优先主导的现代法精神价值观念。这一些思想观念把法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置于同一框架下, 把制定法律规则的目的与实施经济活动的目的互相混同, 该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 从区分立法活动与经济活动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角度分析得出更为理性的认识应该是, 效益与效率所要求的内容并不必然包含公平, 反而可能会制造不公平。环顾世界各国与民事立法相关的规定, 公平原则向来就是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或准则, 对民事法律的其他原则及具体法律条款产生积极的、纲领性的、指导性的影响。
( 二) 确立公平原则的依据
公平原则作为民事法律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的动因, 具有其十分复杂的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具体主要包括: 第一, 崇尚公平原则的理念基础是民法理论中特有的要求对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与人们思想意志、决定要由本人自愿作出; 第二, 崇尚公平原则的主体依据是民法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并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第三, 崇尚公平原则的规范依据是民法规范体现并强调社会道德和伦理。
三、实践中适用公平原则遇到的问题、不足与完善
( 一) 适用公平原则遇到的问题
在具体案例中适用公平原则通常以公平责任原则的归责方式体现。如, 老翁杜某在某河塘水库旁放养家禽时不幸在深水坑中溺水身亡, 因其死亡时所在的河塘水库不属于公共场所, 故该河塘水库管理方无法律义务对水坑必须实施安全警示防护措施, 故河塘水库管理方不存在过失。遂死者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河塘水库管理方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关于该案的处理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 杜某的死亡系意外事件, 但从实际造成当事人死亡的损害结果上其对死者家属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 应依据公平原则分担责任, 故被告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 杜某实施冒险在水库旁赶鸭的行为时, 应当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性但其出于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 而执意为之, 据此可认定受害人杜某主观上具有明显的过错, 公平原则的适用条件也就无法成立, 本案应排除公平原则的适用, 所以被告不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两种观点及其理由似乎都有道理, 此时公平原则的准确适用就会遇到挑战。
( 二) 问题中反映出的不足与完善
依据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 公平原则的适用有其特殊的法律价值, 其可弥补适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不足。但是, 公平原则又确实存在理论上的模糊性, 容易导致滥用公平原则的现象发生。因此, 笔者探索采取具体措施对公平原则的适用加以限制: 一是在立法上, 如在民法典和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重视以列举的方式尽可能详细的归纳出适用公平原则的条件或情况, 便于统一适用; 二是在司法上, 规范法院和法官自由裁量权力, 凡是涉及死亡补偿、社会影响重大、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等案件需要适用公平原则进行责任分担的, 建议案件应由受理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讨论后作出决定。综上, 笔者对于前述各项限制措施的设想最终目的在于期待发挥公平原则独特价值、加强适用性并克服其弊端。
摘要:公平原则是民法中一直被要求遵循的古老原则, 其突出强调评判民事活动的伦理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出的有关参与民事活动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是对民事活动最朴素、最根本的认识, 对其他民法原则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对于推动民法的发展和演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发挥了立法基础、行为指南、司法指针及漏洞补救的功能因而成为民法的最高原则, 但公平原则并非无可挑剔, 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笔者试图通过对公平原则的概念、含义、意义等方面的阐述, 探讨如何在实践适用中对其进行完善和加强。
关键词:民法,公平原则,适用问题,分析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升平.市场经济和法理学的更新与变革[J].中国法学, 1993 (4) .
[2]张文显.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J].中国法学, 1994 (6) .
民法的公平原则 篇2
教学目标: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民法的调整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
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第一,主体平等。在民事交往中,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身份的差别(如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订立合同时,双方的地位毫无差别)。对于财产的支配,不同的当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权利,也就是说,不论财产本身的性质如何,民事主体对财产所享有的利益都同等地受法律保护。例如,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的财产,在法律上都应获得同等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民法主体在法律上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第二,意志自由。可以自行决定所从事的民事行为,不受对方或他人意志的左右。比如,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的,但在其进行办公用品的采购或进行私人购物时则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不能够以权欺人、以势压人,那些出于胁迫或欺诈而达成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
三,等价有偿。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第一,人格平等。民事主体相互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第二,非财产性。人身关系以特定的人身利益为其内容,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第三,专属性。人格、身份总是属于特定的人,对于其具有的人格或身份,主体既不可转让,也不可放弃。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人格关系指的是生命权、健康、姓名、名称、肖像权等具体人格权。身份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
【案例】:法人单位侵犯自然人权利的,自然人是否可以起诉? 黄某住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职工食堂附近,食堂的烟囱正对着黄某家的阳台,一到做饭时间,就浓烟滚滚,严重威胁着黄某家人的身心健康。黄某找食堂负责人商谈过多次,希望食堂能够改一下烟囱走向,对食堂造成的经济损失,黄某愿意负担一些。这样好言好语谈了几次,食堂依然我行我素,一到做饭时间,黄某家只能关紧窗子,拉上窗帘。黄某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找到这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向其诉苦,不料该领导却说:“我们是全民企业,个人无权干涉。”黄某听了很气愤,想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特咨询律师能否去法院起诉这家企业。
分 析:所谓平等主体,就是作为民事主体,其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作为民事主体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
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不论是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说,无论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还是公民与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均没有高低之分。不因一方是公民,一方是法人,或者一方是大单位,一方是小单位,而使民事权利能力不平等。
这家企业的做法严重侵犯了黄某的合法权益,黄某有权利要求这家企业妥善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所在地法院起诉。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合法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案例】:一方当事人擅自变更合同内容的,是否合法? 某小区物业管理处未与业主商量,就以水费亏本为由,擅自将执行几年的:“抄表到户、计量向用户收费”改为只抄单元总表,并强
制要求居民轮流收费,否则就停止供水。业主对这种擅自更改水费收取方式的行为感到极其不满,对此要求物业管理处改正,但是物业公司对此置之不理。后来,物业管理处竟然以业主所居住的楼道没有交齐水费为由,停止供水。业主对物业管理处的行为忍无可忍,只好将其告上法庭。
分析:当事人参与法律关系时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凌驾或优越于另一方的法律地位。这也决定了当事人必须平等协商,不得对另一方发出强制性命令或指示。本案中物业将自己的单方意志强加于另一方,违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则,单方面停止供水,侵犯了业主的合法利益,应该恢复供水并赔偿业主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并且继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的收费方式。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其中,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案例】司机李某因交通事故将张某撞成终身残疾,李某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张某的医药费和其他经济损失赔偿。李某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内疚,于是和张某签订合同,愿一生承担张某家中的一切农活,侍奉张某,并且邀请了村里的老人作证。其后,李某欲外出打工,张某不允许。
这样的合同是否有效? 分析:无效。
虽然张某的遭遇值得同情,虽然李某离开后张某的生活可能无人照顾,但是在本案中,李某与张某的合同是以李某放弃自由为履行方式的,虽然李某完全出于自愿放弃自己的自由,但《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在合同中约定李某放弃自由显然是违反社会公德的。因此,李某可以离开张某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某就可以不必承担原来对张某的损害责任。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主要理解解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一、填空
1、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______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_关系;
2、《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
1、民法调整的对象是什么?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什么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法的公平原则 篇3
关键词:民法原则;民法规则;关系
民法原则集中体现了民法的经济基础特征和本质,是较为抽象的价值判断准则和行为规范。民法规则是事件的构成要素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构成的法律规则。民法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特定区域,而且能够涉及到民法的全部区域。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认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正确运用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联系
在民法区域内,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都适用,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彼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都包含民法精神
民法精神的主要表现为解放人性、追求正义、遵守道德三个方面,法官在审判案件时,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一方面要求审判结果遵循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官通过审判案件的过程,教育指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审判时可以自由裁量
由于法律体系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语言、文字等,因而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其本来含义,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都不需要通过文字来记录,使法官审判案件更为方便快捷,能够在原本的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的基础上,自由裁量。但是,法官进行自由裁量时,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应做到公正有理,根据字面表达的意思进行审判,否则审判就会失去公正的意义。
(三)始终贯穿于民事立法过程
在审判案件时,法官既要做到公平正义,审判结果不偏不倚,又要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因此,在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原则维护当事人利益,平衡群众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增加法律的效力。在法律立法、执法过程中,原则和规则始终贯穿其中,民法也是如此,民法中的各项法律在执法过程中,都离不开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的指导,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始终体现在民事立法的整个过程。比如民法中的“婚姻法”“物权法”等,在使用过程中都离不开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引导。
二、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区别
虽然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但是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民法的本质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民法。
(一)民法原则中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的差异
民法原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法基本原则,另一类是民法具体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涉及的领域比民法具体原则广泛,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基本原则就是根本原则,适用于民法的整个区域,是民事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而具体原则适用于指定范围,具有限制性,只能反映特定的法律价值,且在制定具体原则时,要以基本原则为主,不能违背基本原则的意愿。具体原则只能间接体现民法的基本政策,无法对整个环节作出指导。
(二)民事原则和民事规则的区别
1.内容
对比民法规则,民法原则包含法律后果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更加具体清晰,更大程度的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利。民法原则内容则更加抽象,既没有具体的法律后果,也没有明确的构成要素,对法官判案的要求更高,需要将国家宪法、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因素考虑进去,加大了审判难度。
2.适用范围
因为民法原则的内容更为充实,应付的案件类型更多,因此法官多借鉴民法原则判断处理民事案件。与此相反,由于民法规则的内容过于具体,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只能为固定类型的民事案件作参考。
A市的张某育有张甲、张乙二子,2011年11月,张某因病在甲区某医院不治身亡,留下的主要遗产是位于乙区的一处商铺。张某生前的经常居住地在丙区,但病逝前已在医院住院一年。张某病逝后,张甲、张乙二人因乙区商铺的遗产继承权争论不休,上诉至法院。此案例属于较典型的遗产纠纷,由于遗产纠纷案的不稳定性,法官在审判时应着重依据民法原则,作出公正的判决。
3.使用手段
在通过民法规则判案时,需保证借鉴的民法规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且具备长期有效性。作出判决后,法官及当事人必须接受审判结果,否则民法规则就是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因为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指导案件的多样性,且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失去效用。
4.作用效果
民法原则是民法规则的起源和根本,但是民法原则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它摆脱了民法规则的固定性,更加灵活,能够直接作为法官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使用,且不会偏离法律轨道,更具法律效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实际审判过程中,依据更多的是民法规则,而民法原则又是民法规则的形成基础,没有民法原则,民法规则也就不复存在,民法原则能适当的弥补民法规则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始终贯穿于民法的整个过程。有效区分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法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够自由裁量,将二者有机融合,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崔建远.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2014,02.
[2]王建恩.关于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法制博览,2015,29.
[3]白刚.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法制博览,2015,08.
[4]陈海棠.简析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的关系[J].才智,2015,24.
作者简介:
马为(1994~),女,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辽宁大学法学院2015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论民法公平原则的司法适用 篇4
自古以来,公平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如果为了公平而谈公平,可能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不公平。几年前,因一纸判决(1)引发的社会道德迅速滑坡的“南京彭宇案”,正是因为一审法院在阐述理由时的牵强逻辑以及公平原则的错误适用才导致此案备受争议,遭致多方口诛笔伐,也严重损害了社会信任体系。有学者直言不讳指出“该判决不仅存在事实问题在推论过程中的形式逻辑的问题,而且限制了见义勇为行为的范围而造成见义勇为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正当的错觉,更造成见义勇为行为也可能因为被告无法证明自己的行为正当性而被适用公平原则承担赔偿责任”(2)。“南京彭宇案”折射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民法中规定的公平原则能否直接在司法实践中加以适用以及如何适用?
《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公平原则有其深刻的法律内涵:一是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机会要均等;二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权利的享有和民事义务的承担上要对等,不能显失公平,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是相互对应密不可分的,通常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承担的民事义务,正是另一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反之亦然;三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注意资源占有和收益分配的合理化与平等化,在现有社会条件及其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分配正义;四是民事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要公允,不得从事不正当经营,搞不公平竞争。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来调整;五是民事主体对民事责任的承担要合理。公平原则不仅适用于合同责任,而且适用于侵权责任(3)。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试图从公平原则的司法适用为着眼点,对其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适用等问题作一浅显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民法上公平原则适用于司法实践的原因分析
(一)公平原则是民法公理性原则之一
如前所述,公平原则在民法中有其特殊的意义,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实至名归。况且,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赞同将其作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加之,我国现行法律业已将其明文规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民事法律规定出缺时,公平原则就可以出现在在法官审理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在法律法规中没有具体的条款时,民事主体就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制和选择。同样,作为司法裁判的法官也可以由通过司法适用公平原则来弥补民事规则的不足。
(二)公平原则是民法精神的集中体现
尽管现在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公平原则作为民法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统领并协调着其他各要素协同发展。虽然民法之法律规范纷繁复杂,但是要是对其加以简明概括的话,不得不提到公平原则。民事立法将公平原则在法条中明确规定出来,目的就是以公平原则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由法官通过解释、补充法律及利益衡量,由此来实现判决的妥当性,以体现民法公平的精神。
(三)公平原则属于强行性规定
我国的公平原则是以成文法条的形式明确在民法中的,将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公平原则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俨然已经成为法律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有些学者反对将公平原则设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公平”作为几乎所有法律的指导原则(思想),民事法律中再行规定公平原则,实属重复和无必要了。况且,“公平”作为法律最高追求时,其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质,使得其适用时也存在高度的模糊性(4)。
但是,正如笔者前述,公平在民法上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将其设定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并无不妥之处,且不会产生重复宣示法的价值的效果。当前《民法通则》将其作为基本原则已经固定下来,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的合同法也作出了同样明确的规定。(5)基于此,更加肯定了公平原则可以在司法实践中作为裁判的依据,即属于司法适用中的强行性规定。
(四)民事审判为公平原则留有适用的空间
从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而言,运用公平原则裁决案件有着现实的土壤环境。法条中许多概念需要法官结合具体案情加以解释,公平原则的概念本身涵盖范围广泛,在一些棘手疑难案件中能够发挥其规范作用。同时在新案件面前法官不得拒绝裁判,此时合理运用民法基本原则断案成为很好的选择。
一般而言,公平原则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公平原则作为解释民事规则的理由,结合其他民事规则一起适用。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比较普遍,笔者查阅的相关司法案例中,很大部分属于此种情形。二是单独适用。笔者在查阅相关案例中,确实单独适用此规则的情形不多,但也足以说明公平原则在民事法律中对成文法的补充作用是不容小觑。正像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作为有效解决成文法局限性的方式,民法基本原则对成文法律“遗留”的空间具有强大和不可替代的补强作用,并且实实在在地指导着我国的民事法律审判(6)。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朴素公平理念,一直到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公平依然是人们内心孜孜以求的目标。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于私法范畴。因此,它更强调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平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原则本身又包含了民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机会均等,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相对应,当事人之间责任分担要合理等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回应了人们内心的主要关切。
三、民法上公平原则的司法运用
民法学术界对民法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能否作为裁判依据直接适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民事法律中规定了民法基本原则,就属于民事强行性规定,属于法律条款。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在成文法中没有对应的具体条款时,理所当然地能直接在判决中加以适用,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裁决。这是法官的正当且不可或缺的司法裁判行为。反对者认为,既有的原则理论虽然揭示出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条款,但其根本就不具备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也就不得单独作为裁判依据,仅仅适合于作为解释规则,结合更具体的法律规定一并运用,或者根据法律补充准则,以法律原则为基础提出更具体的补充规定(7)。两相比较,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笔者以为,以公平原则为代表的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成文法中的强行性规定,理应与具体的法律条款一起构成整个法律适用的整体,一并加以适用。接下来,笔者将从公平原则司法适用规则和具体完善的角度,对公平原则的司法适用作一探讨,以期能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公平原则司法适用规则
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的重要部分。因此,民法基本原则司法适用的规则同样适用于公平原则。“法律原则的适用应遵循以下三个规则,第一,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这是因为法律是一个独立的规则和原则体系,如果适用非法律原则,将破坏法律本身的存在,法律无法有效地对社会进行调整,无法保障权利。第二,法律规则优先适用。在选用法律时候,优先选择法律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是例外,即所谓‘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第三,严格说明理由。在没有可适用的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的时,特别是在排斥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时,法律适用者有充分说明理由的义务。”(8)笔者深以为然。公平原则的适用在遵循法律原则适用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与民法其他基本原则之间协调适用。具体而言,在实际案件当中,如果单独适用公平原则难以论证充分,应当结合其他原则同时适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原则的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
(二)民法上公平原则司法适用的完善
1. 规范民法规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如前所述,公平原则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司法适用上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立法者从源头上完善相关民事法律法规,保证这些法律法规遵循法律原则的要求,从而使得法律裁判有法可依。民商事成文法的“后知后觉”,在面对纷繁复杂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成文法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司法审判中,在面对“无法可依”时,适用以公平原则为代表的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则就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为了克服因基本原则存在的模糊性和抽象性而扩张法官自由裁判权现象,就有必要尽可能对民商事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规范,减少基本原则的适用频率。目前,《民法典》纳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解决此问题。
2. 增强法官素质和裁判能力
目前,在司法实践当中,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地方人民法院在民法基本原则适用方面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其目的就在于规范民法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发挥民法基本原则司法准则的功能,对法官的的自由裁量权予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公平正义得到真正的实现。所以,高素质的审判人员队伍是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平原则等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审判队伍和司法工作水平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中运行,亟待提高完善。通过“彭宇案”我们不难看出,提高法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迫在眉睫。也基于此,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增强法官队伍实力,提高司法人员的裁判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问题新情况,才能合理有效地行使法律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依据民法基本原则(如公平原则)裁判案件,从而实现个案平衡和保障当事人权利,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稳步前进。
3. 强化法律监督
公平原则在适用时,一方面要保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独立;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司法监督机制。第一,要从监督范围、方式、程序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对民商事法律司法审判的监督机制。第二,强化人民监督员的作用,规范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参与监督的体制机制。第三,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审判机关在适用公平原则审理民商事法律案件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依法依规做好案件审判的同时,及时应对社会舆论,避免出现“舆论审判”,从而妨碍司法公正。
摘要:民法上公平原则是民法公理性原则之一,是民法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性质上而言,公平原则属于强行性规定,民事审判也为公平原则的适用留有空间,符合人们内心的合理期望。因此,公平原则应当直接为司法实践所适用。民法上公平原则的司法适用应当在坚持一般原则适用规则的基础上,规范民法规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增强法官素质和裁判能力,同时加强法律监督。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司法适用
参考文献
[1]易军.民法公平原则新诠[J].法学家,2012,04:54-73+177-178.
[2]易军.民法公平原则理论之检讨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
[3]杨思斌,吕世伦.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原则的法律机制[J].法学家,2007,03.
[4]郭烁.“彭宇案”之四重法律问题再检讨[J].中州学刊,2013,04.
[5]王轶.论民法诸项基本原则及其关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6]关淑芳.论公平原则[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7]兰桂杰.论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8]裴圣慧,梅术文.试论民法公平原则的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2004,06.
[9]董伟伟.公平原则对道德义务的证成[J].科学经济社会,2016,02.
[10]王立争.人性假设与民法基本原则重建——兼论公平原则的重新定位[J].法学论坛,2009,03.
民法之平等原则 篇5
【关键词】平等原则;实质平等;利益平衡
一、平等原则概述
(一)平等原则的渊源
平等的价值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公元前5世纪,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国葬的演讲中,第一次响亮的喊出:“在公民私权方面,人人平等”的口号。公元2卡拉卡拉帝颁布了“安东尼亚那赦令”,正式废除了市民和臣民的区别,使平等观念成为罗马法和法学发展的根本性支柱。
当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近代民法以天赋人权为宗旨,宣示人格平等原则。
(二)平等原则概念
平等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萨托利所说:“我认为没有什么能够像平等那样错综复杂。”①平等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②在此赞同卢梭是自然平等和社会平等的二分法。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选择的,无法进行制度设计;社会平等在生活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就法哲学领域,社会平等原则可分三个部分:基本人权的完全平等;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即每个人享有权利的大小与承担义务的大小比例在一定社会时期是个定值;法律适当照顾弱者利益,在特定领域法律为了维护实质公平正义,不得不放弃形式上的平等。
如对高考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分,对不同收入者分不同税收率。协调双方利益平衡,以达到实质公平。
(三)平等原则的内容
人格平等,就是在法律上不分贫富,种族,性别而一律认为人与人的抽象人格是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格平等,主体地位平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处遇平等,对各类民事主体给予处遇,包括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处遇和弱势意义上的平等处遇。前者指尽量避免对人进行等级区分,要平等对待。后者指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给予区别处遇。平等原则适用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处遇,也适用于物与物之间的法律处遇。
补救平等,指不论受害者的受损害事实上的差异,法律给予一体的保护使之平等享有各种补救方法。如“同命不同价”有学者认为同命不同价是平等的享有各种补救机会,运用各种补救方法的结果之一,这并不是不平等在民法中的体现。
二、平等原则的适用
(一)物权法
物权法实行物权法定原则,所以平等原则在物权法具体制度中适用相对有限。我国目前阶段,所有权按所有权的主体为标准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自然人财产所有权三大类。
《宪法》第12条“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立法相对倾向于对公共财产的保护,对私有财产保护略显不足。在具体法上表现更为明显《企业破产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否则就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无论国家,集体个人所有权都是平等的。实践中,按照程序平等原则杜绝以主体身份为出发点的立法模式,而以行为立法为出发点的立法模式,才能贯彻民法之平等原则。
再次,所有权的社会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迄今为止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可动摇的趋势,这就是对所有人随心所欲处分其财产的自由,加强法律上的强制。”③这是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的转化,即所有权不得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各种所有权平等存在并且平等保障它们不受侵犯。
(二)合同法
合同遵循契约自由原则,法律强制规定较少,所以平等原则在合同关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适用余地。
首先,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平等,系合同正义原则,表现为双方给付之间的等价性和合同风险的合理分配。在订立阶段,双方当事人以平等为准则,外化为意思表示一致。
但是在电力业、煤气、天然气等行业,必须通过强制缔约的立法例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实质不平等。我国《合同法》第289条规定了公共运输的强制缔约制度。在合同履行阶段同时履行抗辩制度也是平等原则的运用。最后在合同责任承担时合同责任的分担,也是要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以及损失,平衡双方的利益。
再次,债权人之间的平等。主要指数个债权人对于同一债务人,先后发生数个普通债权时,其效力一律平等,不因其成立先后而有效力上的优劣之分。在债务人有数个债权人的时候,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也不得优先于第三人清偿的财产优先受偿,这也是平等原则的一个体现。
(三)侵权法
平等原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体现为过失责任。过失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的一个圭臬,它的基础是个人本位思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谨言慎行,如果对他人造成了损害,应当负责去对待,是贯彻身份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④
由于现代工业突飞猛进,在对工业社会反思的基础上,民法学提出了无过失责任,规定了高度危险作业、环境污染、动物致人损害等方面,在发生损害时,应当根据社会公共利益平衡双方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这是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发展的产物。这体现了实质平等,适当保护了弱者利益。
最后,公平责任反映平等原则。当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均没有过错,并且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上,责令加害人或受益人对受害人所受的损失给予补偿。其根据各个方面平衡当事人间利益,实现实质平等。
(四)婚姻继承法
在婚姻关系和继承方面,平等原则表现为男女平等原则方面,还有给胎儿保留继承遗产方面,保护了胎儿弱势群体。为了体现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有些西方国家继承法或者税法还规定高额累进遗产税,力图使每个人出来伊始处于同一起跑线,给予人人平等的机会。
参考文献:
①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8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二卷:48.
③[德国]罗伯特霍恩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M].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89.
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 篇6
一、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联系
民法原则是民法规则的基础和前提, 法官在对某件案子进行审判的时候可以根据民法原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裁定, 由此可以看出, 民法原则比民法规则要更加完善和成熟, 它可以很好的弥补民法规则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具体来说, 二者有几下几点共同之处:
(一) 在民事立法的过程中,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起到贯穿作用
民法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贯穿于所有的民法制度中, 对相关的民事法律的建立都起到了给予指导意见的作用。比如在第三者与原配争夺死者遗产案中, “公序良俗原则”成为法官判案的关键依据。因为在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 原配所拥有的合法权益是“第三者”所不能比拟的, 后者在道德层面上至今还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原谅。因此法官在对此案进行审理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主流价值观念, 更要对原配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毕竟原配才是死者遗产的合法继承人。这一判决不仅符合法律上对原配的权益进行保护的规定, 更符合道德上公众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增强法律公信力的同时, 也体现了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在民事立法中的重要作用。
(二)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本质上都诠释民法的真谛
民法的精神, 是释放人性的自由, 遵守道德的约束, 实现对正义和光明事业的追求。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在这方面对法官的工作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规范和管理, 因为法官是一件案子当中权力的执行者, 是能掌握人命运的生死判官, 因此在审判的过程中,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对法官的行为有着一些要求和限制, 不仅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更要符合社会主义这个大背景下,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从而达到审理案件不仅是警示世人的作用, 而且希望通过对案件的审理达到教育世人的积极效果, 这是民法制度建立的目的, 也是民法制度的精神和意义所在。
(三)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在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并没有真实的文字记录规定, 而是法官在对具体的案件进行判决时自行使用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无法用实际的语言和文字对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内容作出相应明确的规定, 一切均由法官自己来衡量和把握尺度。这是民事立法制度对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内容进行规定时暴露出的一大缺点, 没有明确的文字上的依据, 法官在行使职权时容易造成超出职权范围, 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因此, 法官的过度“自由”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事立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要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首先要规范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制度的建立, 使其有明确的法律文字依据, 这样法官在判案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才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
二、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区别
二者在定义上就存在着一些区别。民法原则是适用于民法的某些领域甚至全部领域的准则;民法规则是由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组成的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则。由其定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其他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同。很明显, 民法规则要比民法原则更明确并且更具体。因为概念上说民法规则是一项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则, 这说明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 法官可以根据具体细致的法律条文规定作出相应的判决和审理, 而民法原则相对抽象化, 它只是适用于民法的某些甚至全部领域, 概念相对模糊, 没有明确、具体的构成要件。
其次, 在适用范围上, 民法原则由于涉及范围广泛, 抽象性强, 是民法的通用价值准则, 对民法立法制度的建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基层民众对某件事情的普遍认识;而民法规则内容具体明确, 只适用于某一单一类型的民事行为或者民事关系, 内容上比较局限, 涉及的范围有限的缩小, 因此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 民法规则比民法原则的强制性要高。民法规则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基础, 法官不能擅自超越自身职权范围去挑战法律的权威, 民法规则在这方面对法官的约束性比较高;而民法原则由于界限极度模糊和抽象, 故而对法官的约束力没有那么强。法官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 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挥自身的知识水平, 做出有利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正确判断。但这光靠法官个人的力量只能发挥出渺小的作用, 只有建立健全民事立法制度, 不断巩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 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相比, 相对独立。由于民法规则有着明确且具体的构成要件, 所以受用的范围较小, 而民法原则则由于概念模糊抽象, 在面对一些特殊的案例时显得较为独立。因为很多事情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在对一个人的名誉权进行审理的时候, 找不到法律上的相关依据, 但是法官还要继续对案件进行判决, 这个时候民法原则就会显示出其独特作用, 而民法规则却无法对此类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和说明。
结语
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社会制度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人们遇到和运用民事法律知识的机会越来越多, 了解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的联系和区别, 对保护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 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发挥正确、积极、有效地社会导向作用有着深刻的意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建立,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达到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建远.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 2014.02:28-32.
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联性 篇7
关键词:民法规则,关联性,民法原则
法律后果、构成要件组成的法律规则就是民法规则, 其特征是具体明确。而民法原则主要体现了经济基础的特征、民法的本质, 是判断民事行为、抽象价值的重要准则。在民法的全部领域都可以使用民法原则, 而民法规则则适用于民法的特定领域。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为实际应用中提供便利, 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决。
一、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关联性所表现出的内在联系
在民法领域范围内,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都适用, 他们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共同特征促使两者之间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一) 在整个民事立法过程中的关联性———两者都可以体现出来
被人们所熟知的民法法律中的婚姻法和物权法这两部法律, 都需要通过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进行指导才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在个别案例的审判过程中, 不仅要体现公正、公平的法律本质, 法官在审判时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的考虑, 所以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时候, 应当基于相关的法律规则, 同时结合相应的法律基本原则, 从而保证社会各界对审判的结果产生认同感, 达到其理想的社会价值观的实际需求。另外通过这种全面考虑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的方法可有促进法律公信力的强化[1]。
( 二) 在审判时的关联性———两者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的裁量
文字和语言等方面的局限, 使得法律体系自身的主要意思在表达上, 无法全部准确、清晰的、完善的表达, 而且也没有使用文字来完整的记录民法规则、民法原则, 在具体的审判案件过程中就要求法官自由裁量, 根据原有的法律基础进行参考, 对于裁量的范围也不是无限的扩大, 有理有据才是参照的标准。审判也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里所表述的字面意思, 若是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来审判, 就很容易产生越权的问题。这一缺陷在法律体系中已经存在, 所以在审判案件的时候, 立法者就赋予了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力, 并对法官的这种权利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 从而完善立法, 实现明确法律体系自身的目标, 保证在案件的审批过程中法官可以有法可依[2]。
( 三) 两者在民法精神方面的关联性———都能够体现出民法精神
追求正义、遵守道德、解放人性是民法精神主要表现的特征, 在对案件进行审判的过程中, 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都要求法官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而且审判的结果也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相符合。保证在审判案件结束之后, 整个审判的结果可以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 并防止公民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正确的引导公民做出合法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做出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活目的。以此来激发出民法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 使更多的社会公民养成准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实现民法的根本目标,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维护。
二、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关联性的差异性表现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关联性的差异性表现主要有适用范围差异、使用方式差异、作用效果差异、内容差异。下面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
( 一) 适用范围方面的差异
根据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各自的内容来看, 其不同的法律内容就决定了两者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较为抽象、以及较强的概括性特征决定了民法原则的适用范围较为宽广, 在民法的所有领域都可以使用该法律原则作为审批依据。而较为明确具体的民法规则内容, 就决定了其在适用的时候, 只是对某种具体的民事行为、特定类型的民事关系比较适用[3]。
( 二) 使用方式方面的差异
在使用民法规则的时候, 主要是裁定个案的时候使用该规则, 由此可以看出既定的事实是民法规则规定事实的要求, 也可以说民法规则规定的事实是有效的, 并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民法规则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若是民法规则在制定的时候不能按照事实来规定, 那么在审判中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法律作用。与民法规则相比, 民法原则在使用的时候, 在不同的案例中具有不用的适用度, 而民法原则的适用度较高的情况下, 可以发挥其指导裁判个别案例的作用, 在这时其他的民法原则会因为在适用度较高的原则下而发生失效现象。所以在比较特殊的个案中, 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会因为案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适用度的情况[4]。
( 三) 作用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
与民法原则相比而言, 民法规则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而且在实际使用这两种法律标准的时候, 依照民法规则来形式裁量权更加贴近法律要求, 而使用民法原则则容易发生偏离。
( 四) 内容方面的差异
民法规则、民法原则两者在内容方面具有不同之处, 差异较为明显。民法规则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部分, 即法律后果、构成要件, 且这些构成要素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明确性, 极大的限制了审判者的自由裁量权。然是与民法规则相比, 民法原则的主要内容中就没有法律后果、构成要件, 也没有做出相关的说明, 民法原则的内容相对比较而言更加抽象、更具概括性, 所以在使用民法原则的时候, 审判者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 要补充相应的社会价值观等内容[5]。
三、具体案例分析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的关联性
虽然在审判某些案件的时候可以直接参照民法规则来审判, 但是民法原则对民法规则的使用范围的扩张或限缩同样重要。例如民法规则中的合同无效的确认规则, 其中缺少限制恶意缔约人利用合同无效来获取不正当的经济效益的要件。若是根据民法原则中的诚实信用来看, 就需要设置该限制要件。如在法释[2004]14 号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第七条原则中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分包人、承包人等 ( 他们都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 , 在请求合同确认合同无效时以转包建设工程违规为由的一律不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民法规则的适用范围受到民法原则的限制, 侧面论证了他们的之间的关联性[6]。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的关联性, 也存在相互区别的关联性。只有深入认清两者的关联性, 以及在使用方式、适用范围、内容、作用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才能够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做出合理的判决结果, 从而维护民法的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朱伟静.关于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探讨[J].法制博览, 2016, 03:197-198.
[2]李浩铭.解析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法制博览, 2015, 04:270.
[4]曾聪俐.原则与规则之间:民法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从两则案例谈起[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 07:94-97.
[5]崔姣.保险法近因原则适用之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民法的公平原则】推荐阅读:
民法原则05-10
民法原则07-19
试说明税收的公平原则07-07
公平公正原则07-20
公平互利原则12-17
税收公平原则07-03
高科技环境下民法基本原则功能的发挥论文11-03
民法实现的价值05-11
民法的商法化11-26
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