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

2024-06-12

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共3篇)

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 篇1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现状, 适应广大人民的意愿, 谋求我国法律事业的长远发展, 立足法治引领治国前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质性步伐的伟大纲领。

《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 编纂《民法典》。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与公民人权和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法律, 《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民法典》的出台将有助于巩固宪法的主导地位并保障私法规则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民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依据。研究民法在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民法的起源及沿革

民法创建历史悠久, 早在古罗马时期, 以商品交换为标志的市场经济已显雏形, 商业经济形式的出现, 为民法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法的最早原型罗马法也就成为当时原始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罗马法中体现的商品经济规律对以后各国《民法典》的出现历史性地开创了一代先河。

若干年下来, 经济最先发达的欧洲发生了历次经济和工业革命, 也推进了民法的历史发展进程。法国、德国和瑞士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民法典》。长期以来, 罗马法是西方各国法律的共同基础。一直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20世纪初列宁领导建立的前苏联, 制定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法典》, 一些追随苏联的东欧社会主义联盟, 也纷纷效法出台了体现本国经济制度的诸多《民法典》。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部《民法典》无一例外地都把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形式。罗马法里所表述的平等自由、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仍然被用来作为基本原则, 所有权、债权制度等仍然被作为其民法中的基本制度。

二、民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 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以货币交换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形成比较缓慢。严刑酷吏、长官意志是判断民事纠纷的唯一依据。重刑轻民、程序缺位、人格依附的封闭性、专制性和等级性特征决定了作为市场调节和管理手段的民法建立与国际上民法的发展速度差距相当之大。

新中国建立以后, 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从计划经济开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发展, 民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担保法》《物权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同时也为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应该看到,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道路并不平坦, 法治建设的发展变革, 必然要对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观念产生重大冲突, 必须对现有法律以及民法法律体系进行创新, 才可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轨道。

三、平等、公平是民法的本质与内涵

《决定》中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将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制度。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依法治国的经济体制。民法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和主要法律规范, 对指导和调整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运行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因此,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对于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觉性, 利用市场供求关系来组合生产要素和分配多元利益、维护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平等、公平和正义性是民法的内涵, 而平等、公平符合市场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所以说, 民法先于宪法, 是法学发展的向导和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民法又是一切部门法的基础, 其他部门法都是吸收了民法中所蕴涵的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念, 从不同角度对民法中民事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保护、充实和发展。所以, 人称民法是众法之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法是稳定多元经济利益竞争和化解各方矛盾冲突的定盘星, 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主要法律规范。民法的进步象征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民法的进步是推动依法治国的巨大动力。

四、民法是保护人权的法律

民法是权利法, 体现着权利法本位。同时民法立法的民事主体是人, 立法时应当确认权利与救济并重, 体现人文关怀。构筑以权利为核心, 同时兼顾自治性规范, 充分贯彻平等、公平自由的法律体系。中国传统法律的官本位和重刑轻民, 极大地侵害了人的正常人权和人格。所以在民法立法时, 应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志, 坚持私法自治原则, 最大程度发挥民法的引导作用, 而不是限制作用。所以说, 民法是保护人权的法律。

我国民法立法应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继承发扬优秀的公序良俗、乡规民约和伦理规范。有时一些善良风俗可以具体成为民法中区分法不留情与法外开恩的裁判规则。一些礼仪伦理、民族习惯可成为调整和维护人际社交、社会活动的一种自觉行为。一些乡规民约可以当成调整民事纠纷而减少诉讼的规则。因此, 在民法立法中应注重对优秀的公序良俗、乡规民约和伦理规范的采纳和借鉴, 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 对于法律的普及和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更具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是我党在新的历史关头一次重要的庄严选择, 体现了我党新的领导核心要将国家带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国将迎来一次大的法治改革和进步, 我国的法治面貌必将发生巨大的可喜变化。

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 篇2

前言:民法基本原则是党指导民法实施的重要依据,揭示了民法的实质。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并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其原则体系目前还尚不健全,某些基本原则间互相矛盾,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进行逐步完善。在经济快速发展,法律日益完善的今天,加强对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定义及其内容

1.1民法基本原则的发展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慢慢沉淀、集成和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满足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与其他国家有很多相同的成分,当然也必然有不同的基本原则规定,他们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没有共同的基本原则就不能称之为民法,没有共同的基本原则也就称不上民法基本原则。人们经过研究发现,民法的发展历史极其漫长,从古至今。古希腊的民法虽刚刚萌芽,并不具备健全的法则,但是,其对当代的民法发展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1.2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民法基本原则主要包含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公平原则、意识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权利不得滥用等原则。平等原则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体,在民法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个体以法律法规为前提,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的建立、更改、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指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以诚信、真挚的态度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法基本原则所规定的义务,要讲究信誉,遵守社会公德。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用公平的地位,公平的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司法机关应以公平的理念处理解决民事纠纷。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是指传统民法上的权利神圣原则,即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公序良俗原则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限定的是同一个规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善良风俗,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扰乱社会秩序

2.民法基本原则间的互相矛盾与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民法所包含的某些原则相互支持,也有一些原则互相牵制约束从而矛盾。如意识自治和公序良俗自治原则间的矛盾,在公序良俗的规定下,私法自治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干扰。虽然现代社会中公诉良俗的作用范围有所拓展,呈现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其基本功能却延续了下来!作为一项干预私法执行,影响市民群体有效手段,不管在过去还是当代都有着其不可小视的影响力!作为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序良俗原则说明了个体社会活动的领域,也是国家权力与市民社会自治之间的分界线,其将社会和个人之间划分的非常清晰明确。试图为不同权益间的矛盾冲突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序良俗作用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国家对市民社会干预程度的加强!由此可知,意思自治原则的目的更注重于为大多数人民提供更多的自由权利,要求减少公权利对其的过度干预;而与之相反的是,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坚持则有利于公权力对市民社会的渗透,即加强国家的干预程度,而相对忽视民事主体的自由!因此,从功能上看,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存在着较强的冲突!

为了能够有效的缓解和处理民法基本原则间的互相矛盾,应从根本出发,逐步进行协调,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应对民法基本原则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其各个部分间的关系,从各项原则中划分出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原则形成有效运行的民法体系!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我国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民法的独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出基本原则!民法在其本质上是市民法,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发挥作用,包括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因而上升到法律层面时也必须尊重民法的特殊性!

3.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中发挥的作用

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的根本所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即公平理念和公平运作。所谓公平理念,就是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而公平运作是以实现公平理念为基础,对民事利益关系的合理化以及民事主体和司法主体进行自我的判定。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精神,没有公平,民法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民法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在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过程中,公平原则也是普遍存在的。民法基本原则中,与公平观念相比,公平运作在具体体现过程中则具有复杂性较高的特点。

4、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的功能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民法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处,立法准则的功能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民法内部矛盾得以避免、民法和谐体系得以建立、民法整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工具。在现时处理法律问题的实践中,如果对民法的基本原则要求不予以考虑,那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案件,往往会致使违反法的最高价值,即公平与正义的结果。因此,在处理任何民事案件时,都必须坚持民法的基本原则,使民法基本原则的平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法的公平与正义的最高价值具有行为准则和审判准则的功能。同时民法还具有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和弥补成文法漏洞的功能。

结语:

民法的发展及其特性论文 篇3

一、有关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坚决建立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制社会。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法制社会建设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提出了新要求, 无疑也是新的挑战。

二、民法观念现状

在传统的民法观念中, 是以公平和正义作为立法理念, 可是它说的笼统, 并没有一个精准的界定来划分什么是公平, 什么是正义, 往往造成错误的解读。当代立法过程中, 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私法自治受到限制, 人民对私法自治的理解不够深刻, 限制了人的自由。同时, 社会建设侧重了经济的发展, 忽略了偏远地区的法律普及, 民法在某些程度上并不完善。

三、科学发展观与民法的关系

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不断地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进步。同样, 在国家的立法建设上, 依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建立法制机构与法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依据, 让法律得以健康的、科学的发展起来, 以此得到社会的进步的助力, 这是两者发展主题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根本, 提倡人的全面发展, 而民法以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宗旨, 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 依然体现了“人”的重要性, 两者在价值取向上达到高度一致。

我们对法律的思考应该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实际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以及人的根本利益, 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观念, 所以, 民法的立法观念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强化科学发展观与民法观念的多元互动, 唤醒公民意识, 努力抵制把法律当做国家工具理念理性的扩张, 对法律的修订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 真正做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 所以说, 科学发展观与民法观念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四、科学发展观及其对民法观念更新的影响

1、立法:“以人为本”

在思考民法理念时, 我们常常只考虑民法本身, 而忽略了“人”这个基本要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要求我们在立法的时候, 将“人”放在首位, 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全面考虑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根本, 以“人”作为发展为主体, 坚持立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为“人”的发展。另外, 在法律中的公平与公正也要以人的利益为先, 以人的发展作为评判标准, 务必做到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社会, 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2、私法自治为民法之先

人类与生俱来热爱自由, 社会就是人类为了确保自由有更稳定、更安全的保障, 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民法立法更应该以私法自治为先。在发达国家, 私法自治已经成为传统, 而我国, 在文化的影响下, 私法自治还在被限制之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给私法自治以很好的发展契机, 促进了“以人为本”为内在要求的私法自治的发展。给予人民以更大的自由空间, 只有触犯法律规定的底线, 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利益、生活以及破坏社会秩序, 才会受到民法的制裁。

3、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与人格

当今社会强调人的尊严不容侵犯, 强调人的人格需要尊重。法律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享受独立、自由意志的权利, 可以在努力的、合法的情况下, 提供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些都是以尊重人的尊严与人格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民法新观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促进了民法制度的根本目的:给予人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以一个合法的、安全的发展空间。

4、私权保护的强化

人性的自爱、自私使人类竭力保护自身与自身的财产, 民法保护人的财产与权力是其基本的任务。受我国社会发展思想的影响, 民法立法观念也受到影响, 认为财产为社会公有, 私产是不应该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这种限制, 为民法新的立法观念开辟了前景, 引导了私权的保护意识。

结束语

在我国, 科学发展观是根本的思想战略, 所以民法立法过程中也应该以人为本,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的努力和摸索中, 不断解放思想,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坚持“人民为法治社会的根本”, 全民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法律不是富人的法律, 也不是穷人的法律, 坚持立法为全民, 明确规定民法的公平、公正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人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律的建设, 更新、充实民法观念, 促进了民法系统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我党在新世纪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它对我国的影响是深刻而又深远的。在民法领域中, 应用科学发展观是一大挑战, 它要求民法观念的更新。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应用范畴内, 推动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建设,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不同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结出科学发展观及其对民法观念更新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法观念,更新,影响

参考文献

[1]杜宝虎:《科学发展观与法的理念之更新》, 《甘肃社会科学》, 2008, (2) 。

[2]张文宝:《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价值创新与实践破解---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黄山学院学报》, 2010, (4) 。

[3]马长山:《法律的“人本精神”与依法治理》, 《法制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 2004, (4) 。

[4]齐喜三:《科学发展观架构下的民法之作为》,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廉租住房下一篇:液基细胞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