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市场环境(共12篇)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1
公关传阳播挑战狮年目6, 前集并月中团为发国旗中布企下《国业领创企在先造业海的公赢外战平得的略并更并传购公购过播平环程咨的境中询交》所机易白面构价皮临明格书的思提, 障力详出碍集了细及团软分于五性析今了大沟通方案和策略。
今年2月, 中海油以151亿美元的高价正式收购加拿大尼克森, 5月双汇宣布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海外并购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成为谈论的焦点。政府的支持政策、欧美各国的债务危机及能源技术的战略并购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但同时很多挑战和障碍也逐渐暴露出来。据估计, 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平均支付了15%-20%的高额溢价, 而根据明思力对1600名来自英、美、法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表明, 58%的受访者认为被中国企业收购是一种威胁。分析并研究中国企业的问题并助其在竞购场中更胜一筹是白皮书的重点内容。
海外并购动因何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不景气催生了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并购活动。欧美各国的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估值下降,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并购目标, 而中国企业往往现金流充足, 国内有很好的融资渠道, 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和注意。除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获取知名品牌或海外市场的渠道、获取关键技术或技能、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料也是驱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因素。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都是这一动因的体现。此外, 政府支持也是中国企业的另一动力, 2012年6月, 包括发改委在内的13个中国政府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改外字》[2012]第1905号) , 旨在鼓励境外投资。“十二五”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计划至2015年海外投资额增长17%, 达到1500亿美元。
中国企业面临的障碍
中国企业尤其要面对声誉方面的挑战。如果收购的是有名气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公众可能会产生情绪化反应, 工会甚至也会牵扯进来, 影响交易进程。若被收购企业属于战略或敏感领域, 并购交易常常会引发全国性的争论, 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政治问题。外国政府已多次以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为由反对并购:禁止华为在北美市场的业务开展、专门立法推迟提白港务公司对美国六大港口收购都是对此最好的例证。
同时, 高额溢价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业内交易顾问认为, 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平均支付了多达15%至20%的溢价。一方面是由于跨国并购的政府审批过程让并购案变得更复杂, 同时也受到诸如各利益相关方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反应等“软”因素的影响。基于各种因素, 参与海外并购案的中国企业需要超额补偿卖方, 而卖方有时候会滥用这一优势, 他们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投标以抬高其他竞争者的出价。
公关传播五大挑战
虽然企业无法控制政府的审核过程, 但通过有效的公关传播却能改善企业的“软实力”。基于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和观察, 研究认为,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下述五大难题。
1.对未知的恐惧带来社会阻力。基于对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18周岁以上的1600余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显示, 85%的受访者更愿意自己所在的公司被北美或西欧企业并购, 58%的受访者认为被中国企业收购是一种威胁。这些观点大部分源于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或成见, 而非企业的声誉。这可能有失偏颇, 但中国企业若不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公关传播策略进行应对, 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
2.出于竞争顾虑的政治阻力。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 以及近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球的政客都在担心如何保持本国竞争力, 并保护本土产业免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另一方面, 中国也同其他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声誉问题。有时中国企业也被怀疑从外国公司窃取创新技术, 政治反对派常指责从事间谍活动。2011年, 华为对三叶系统的收购失败便是由于政治阻力造成的。海外并购的棘手之处在于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并购过程, 让并购变得更复杂。政府官员也是利益相关方, 企业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公关传播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
3.内部沟通不善导致员工绩效下降、产生抵触和负面情绪。员工是公认的并购后最主要的沟通对象。员工和工会在并购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很可能会对并购案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 企业并购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员工的焦虑情绪。在调查中,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文化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 企业文化的问题不解决, 并购交易的结果就会因为员工的表现欠佳而大打折扣。为了缓和员工和工会导致的交易风险, 企业需要在并购过程的开端就采取公关传播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
4.中国=廉价。品牌是决定海外扩张战略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也是期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品牌缺乏知名度, 而人们往往不敢购买未知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在国外可能完全没名气。即使一个中国品牌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 他们的产品也常常被贴上“廉价”和“次品”的标签。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如果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更加卓越的表现, 那么这种固有印象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更高质量细分市场的绊脚石。
5.“浑水公司”现象和谨而慎之的国际投资界。外国的投资者常以同样的标准看待中国企业, 近期, “浑水公司”曝光了某些中国企业在财务披露中的违规行为, 对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加之对中国企业缺乏透明的印象, 中国企业在海外常被谈及关于“财务不透明”的问题。
中国企业如何赢得更公平的交易价格?
了解公关传播前景。在交易的最初阶段, 首先需要了解战场:分析竞争对手和他们的优势, 找到支持者, 并鉴别企业内外持保留意见的人群。在并购之前, 以竞争对手为基准评估企业自身实力, 进行SWOT分析。了解潜在买家和卖家对并购案的看法, 最后罗列出涉及交易的利益相关方, 以及他们对交易的看法。
统一信息, 提早准备, 确保针对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战略清晰有效。强有力的公关战略和计划能够将潜在事件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同时确保由企业自身而非媒体或利益相关方掌控对外发布的信息。另外, 企业也要确保利益相关方能够在适当的节点充分了解信息, 以化解他们的担忧。
及早发现和处理社会抵触情绪, 有效应对危机。善于聆听社会化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声音至关重要, 随时关注社会公众因相关交易而产生的情绪, 在信息扩散之前, 对可能产生的信息泄露或信息误导作出准备, 采取措施, 同时根据事件的发展灵活调整当前公关战略。
此外, 企业也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应急方案以应对各类潜在情况, 并提前草拟好相关声明, 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 针对在交易中所处的不同立场制定不同的应对战略和反应方式。
及早沟通有利于缓和担忧及敌对情绪。买方企业必须积极与政客和员工等利益相关方对话, 以缓和他们对亏损或失业的担忧。与政府沟通应安排在其他所有并购讨论之前, 越早越好。分清支持和反对阵营, 利用NGO组织了解社会舆论, 找出支持人士, 这对解决公众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讨论具体并购时, 重要的是阐述行业意义和战略意义、并购给双方带来的益处, 以及如何应对裁员和企业迁址等敏感问题。
关于形象和品牌问题。品牌拥有清晰的国际化定位对合理估价乃至成功达成交易至关重要, 保证发言人和顾问口径相同, 将有助于达到沟通一致性, 同时强调并购背后的企业故事, 这非常有助于让目标公司相信你是战略投标人, 而不只是有钱的投标人。
促进企业文化交融。将两种“企业DNA”拼接在一起通常是艰难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两家公司完全融合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但积极、创新且参与度高的内部传播战略可以刺激参与度, 从而缩短这个过程。
通过透明持续的交流提升可信度, 安抚投资者。企业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企业公关及政府公关、投资者关系项目来展示管理系统的透明度和水平。同时, 投资者关系传播应该根据不同的投资者成分构成, 在多个层面开展。
企业并购公关传播十要素
1.跟踪及监测所有信息。
2.制定一个全面的传播方案, 包括负面应对和危机管理。
3.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定制信息。
4.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5.选择双赢的定位。
6.找出意见领袖并让他们参与其中。
7.利用所有可行的传播渠道。
8.提出承诺和担保。
9.制定两年的整合计划。
10.公关传播不仅限于媒体。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2
市场公平探析--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基点
公平首先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侧重调解人们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市场公平是指市场基本制度安排和秩序的公正合理.由于人与人存在着天生的不平等,或者是天生的机会不平等,所以说,仅仅凭借市场经济制度或经济机制本身,并不能确保整个社会制度的`公平安排.社会基本制度的公平还必须诉诸于其他非市场化的社会政策或是文化道德的调节方式来实现,公平先于效率,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作 者:李嘉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0(6)分类号:B82-02关键词:公平市场公平效率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3
近年来,涟源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按照“规范创新求发展,优化服务树形象”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市场。近三年来,共达成土地交易459宗,成交价款5.7亿元,多次创造拍卖奇迹,土地交易工作取得骄人的业绩。
规范:让交易在制度笼子里运作
涟源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属市国土资源局二级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负责全市土地交易信息的发布、咨询及全市范围内国有土地、矿产使用权招拍挂及协议出让组织工作等。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十分重视土地交易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土地市场建设。
一是推行集体会审制度,加强前期准备。在制定方案前组织人员现场勘察,切实摸清每幅地块位置、四至界址及相关状况,确保土地交易后不留任何隐患。在方案制定后组织集体会审、论证完善。
二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依法公示。在信息发布前,对土地出让公告等由地产、法规、监察等相关股室层层把关,并在市法制办进行登记备案。相关信息严格按照《湖南省土地交易规则》进行发布,除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刊发公告外,还在当地主要媒体和局门户网站上进行发布。
三是实行竞买保证金与底价一对一制度。加强竞买人资格审查,对竞买人信息实行专人管理,严格保密,严防串标行为的发生。
四是建立联合监管制度。土地招拍挂由局纪检监察全程参与,并适时邀请市纪委执法监察室、公安、公证等部门进行现场监督。拍卖现场实行全程录像监控。
五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上推行三项制度,即财务人员委派制、定期审核制和轮岗制。
会审:让交易凝聚众人智慧
时间:2012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地点:涟源市国土资源局五楼会议室;内容:某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会审。在对市国土资源局地产股的采访中,笔者从会议记录上看到了历次集体会审会的详细经过。
“集体会审会议一般由分管副局长召集,纪检监察、政策法规、地产等相关股室负责人及具有土地评估师资格等相关专业人士参加,主要就方案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展开论证和进行完善。”市国土资源局一名负责人介绍说,“通过集体会审,不但杜绝了暗箱操作,预防了腐败,而且促进了工作,增加了收入。”
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集体会审制度以来,市国土资源局不断完善会议形式,提升会议质量,使集体会审不但成为土地出让过程中一道坚固的“防火墙”,而且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凝聚众人智慧,使会审会成为土地交易的“智库”,不断创造了土地拍卖“新高”。
2010年9月25日,涟源火车站广场一宗0.2公顷的地块,拍出1732万的成交价,溢价1171.1万元。
涟源农科所两幅土地,因毗连城区繁华地段,具有较强的升值潜力。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瞄准这一卖点,加强宣传推介,并先后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和相关媒体上刊发信息,不但受到当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而且吸引了福建等地的投资商竞价。2011年元月21日,两宗共10.1公顷的土地,经过100余次的激烈竞价,最后以1.71亿元成交,溢价8514万元。
类似的奇迹在当地每年都会产生轰动的效应。
服务:让每一宗交易都享受“阳光”
“现在,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实行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不但为我们办事群众缩短了距离,还减轻了负担,提供了优质服务,我们办事群众很满意。”来土地矿产交易中心办理商品房分户土地使用证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的话语里带着感情。
该中心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搭建良好服务平台。对交易流程、交易规则和各类信息在交易大厅进行公示, 各项业务实行“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让办事人对交易内容、程序、收费标准、工作步骤一目了然。举办业务培训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函授、成人自考等学历教育,12名干部职工全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2人取得国家土地拍卖主持人资格。推行上下班指纹签到、开门办公、去向登记等系列措施,着重解决了服务不优、效率不高等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实行限时办结制等十项便民制度,推行 “四个一”服务模式(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相待、一个话语解惑),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创新:构建管理大格局
为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珍惜好、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资源,把土地工作上升到市政府的决策层面谋划和研究,提高土地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涟源市人民政府拟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
土地管理委员会为全市土地管理重大问题决策机构,负责研究批准全市土地管理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等重大事项;审议和批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用地规模面积和年度储备计划;审议和批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城市规划区土地用途、出让方案、土地资本运作方案以及土地执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的处理等。
(作者单位:涟源市国土资源局)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4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对应不同的社会公共事务, 可以细分为国民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军事管理、司法管理、民政管理和外交事务。本文讨论的是行政管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行政管理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比率关系。
市场运行公平属于规则公平, 即市场竞争主体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规章制度公开透明, 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规则或程序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规章制度的公开透明是防止某些人破坏规则并从中渔利的有力保障。
二、二者统一性问题
1. 行政管理效率具有客观性。
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行政管理效率高低, 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对比得来, 通过数据说明效率高低, 数据是客观的。 (2) 行政管理效率的效果可以用社会效益进行考察, 而社会效益也是可以用客观数据进行总结的。 (3) 行政管理效率还表现在行政管理制度上, 而管理制度的优劣可以通过管理学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也是客观的。综上分析, 行政管理效率是客观存在, 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之后的一种客观事实。
2. 市场运行公平具有主观性。
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面对数量众多的市场竞争主体, 行政管理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很难尽善尽美, 些微纰漏即可能使部分市场主体感觉制度不够公开透明, 在这个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 个体的这种不满在网络上的扩散速度、被网民的认可度之高都是有例可循的。 (2) 行政机关内部或者内外部结合的利益集团, 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完全消除, 因此完全排除利益集团给市场运行造成的不公平的可能性很低。 (3) 每个市场主体对市场运行不公平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市场个体对市场运行的公平感受不同, 形成市场运行公平的评价标准难以明确表述。
综上所述, 市场运行公平有较强的主观性, 是每个市场主体对行政管理公平感受的加总, 反映的是市场主体对行政管理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满意程度。
3.
经济学中将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 以效用衡量消费某种产品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高低, 效用越大, 心理满足程度越高, 效用越小, 心理满足程度越低。如果通过市场主体对行政管理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结果的满意程度, 评价市场运行公平与否, 用效用衡量这种满意程度高低, 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在这一公式中, 市场运行公平和性质管理效率具有了统一性。
三、促进二者统一的讨论
1. 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本文以行政审批为例, 讨论行政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最有代表性的营业执照审批来说, 一般营业执照是本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如果办理过程遇到在一些媒体上暴露的波折过程, 涉及的影响因素前面5项都有可能, 比如审批前置程序, 如果行政机关之间不能协调办公, 前置程序可能会成为部门之间推诿的理由, 这涉及到的是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由于办理程序复杂, 应该由行政级别较高的工作人员负责一站式办理材料的统一解释, 而不应由具体办事人员向申办人士各个说明, 还经常面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这涉及的是行政职位的职责设置是否合理;如果申办人员由于不很清楚申办营业执照的材料导致出现问题, 审批机构能否给予及时方便的帮助, 而不是漠视不理, 涉及的是行政管理是否科学、行政人员素质如何, 以及在工作中遵循的原则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一个很小的营业执照的行政审批环节, 事实上可以反映出工商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高低问题。
2. 促进市场运行公平的措施。
(1) 增加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比重, 降低政府直接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比重。一是坚持不间断进行改革行政审批制, 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可以把相当多事项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或备案制;二是持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精简机构, 科学划分政府机构职权范围, 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步伐;三是通过各种方式 (进修或考核)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尤其是行政部门之间综合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 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预案降低行政管理漏洞出现的概率。 (2) 建立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体系。现阶段, 我国市场体系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一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尚未真正建立, 资源在地区之间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流动的比例较低;二是广泛存在的行业保护、地区保护、行政垄断等现象, 严重降低了市场竞争性, 而市场机制恰恰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三是失信、欺诈、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盛行, 市场秩序混乱有待整顿;四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平衡, 商品市场发达但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而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跟不上经济发展, 不能为市场主体更好地提供发展所需各种要素, 制约了商品市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3) 市场主体的诚信守法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履职担当并重。一是坚决消灭“官本位”思想, 行政工作人员无论职务高低, 都应形成依法行政、依规行政的行为习惯。二是政府切实执行社会服务职能, 提高公信力, 有利于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的良好行为向的建立。三是科学行政、科学治理社会, 对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承担政府应尽的职责和责任。
四、总结
行政管理效率和市场运行公平具有统一性, 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提高市场运行公平程度, 表现在市场主体对市场运行的公平感来自于行政管理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结果的满意程度。政府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将会提高市场主体对市场运行的公平感, 使之自觉诚信守法, 降低行政管理社会的难度, 也是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成本, 对于社会资源也会带来节约使用的益处。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 资源配置的首选方式是市场机制, 政府应该是处于辅助地位。然而政府在通过自身行政管理实现市场公平时, 存在一个适度问题, 或者叫边界问题, 在界内, 有助于实现公平, 过界则于公平有害。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效率与市场运行公平的研究, 希望有助于找到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边界问题答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李长安.制度上保证经济社会运行的公平性[EB/OL].深圳特区报, 2013-11-18.
[3]王玉珍.找到政府和市场关系准确定位的有效途径[EB/OL].南京日报, 2012-3-4.
如何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秩序 篇5
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三班 时宇 201050713
“无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就又这个道理,如今市场秩序世风日下,霸王条款屡见不鲜,恶意竞争,强买强卖„面对逐渐衰退的市场秩序令许多专家教授都为之头疼,我们该如何维护公平同时还要有序的市场竞争呢?
从字面上理解,首先我们要维护公平。这需要政府及有关机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强化管理,有效的平衡市场关系,也就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有效的保证公平,维护公平。另外,还需要各大商家,规范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意识,以优质的服务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来换取消费者的信任。公司应消除霸王条款,真正的做到与消费者的互利,切实做到买卖公平。
其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除了要公平之外还要“有序”。同样还是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政府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想要有序竞争首先要“有序可依”。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宏观调控来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这也正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理念。同时,加强企业的管理,加强企业的依法意识强化法律地位,让商家不敢“越雷池”。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完全按照制度办事,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强化员工法律意识,这样就可以做到合理的竞争,标本兼治。
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按照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的观点,市场秩序是每一个参与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依靠“看不见的手”去调节;政府的干预往往和想实现的效果大相径庭,可谓是“好心办坏事”,尤其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政府措施,几乎加剧了危机的发生和蔓延。适当的宏观调控,是我国区别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标志。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6
竞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策略运用把本企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一步。但社会主义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只是经营机制的改变,不改变自身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还仍是社会主义之国有企业,仍需接受国家宏观调控,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营运,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树立和贯彻公平竟争的观念。公平竞争的核心是严格遵循市场法则和规范,靠自身科学管理经营。提高竞争能力,战胜对方,赢得竞争。摒弃一切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法律法规、格守信脊等市场法规和规范的行为。实行这种公平有序竟争,一方面某个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往竞争中,必须通过“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银行信誉、提高整体素质”。以期威得竞争,这样不仅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锤炼,增强实力,站得住脚,而且也给其它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压力,迫使其改善经营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业务领域开拓中。创造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梢、人精我全、人全我优”的经营原则和方向,致力于不断創新的境界与实践中去。目前,个别银行或明或暗、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不正当手段竞争既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又给自身和其它银行带来了现实及潜在的经营困难。你提找也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
争的原则根本相悖的,也只能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企业内外界竟争的延续,是获得外部竞争胜利的基础。因为企业的竟争能力,归根到底是从内部竟争机制中生长起来的,所以树立公平竞争观念不可忽视内部公平竞争机制问题。就目前的劳动机制管理来看还没有能够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要求,建立起其自身的公平竞争机制。但作为过渡,比较适宜的是继续落实岗位责任制。凭岗位水平在全员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或双向选择,具体岗位要明确职责、全面客观考核指标完成、质量等级、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实行量化考核管理。通过这种竟争形式的完善和发展,逐步创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内部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主要回答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进行,最后通过市场实现。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灵活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资源配置过程是否合理,只有通过市场去检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样适应这一法则。专业银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计划经济服务,受计划经济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资金的借贷完全凭上级计划,不存在市场机制对资金的借贷方向、借贷额等的影响。专业银行经营完全受命于政府,充当其总会计和总出纳。由此形成了作为经营者的非市场观念。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之一,它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是市场。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自身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营者只有把自己放到市场中去考虑问题,树立市场观念,才能从宏观上分析过去专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局限性,然后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理论上以国家金融法规政策为依据,客观上以国内外经济市场化为基础,发现、讨论和研究各种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机遇,才能对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标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从而选准经营利润这一思维基础,为思考和解决新间题确定明确的方向,为树立全新的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由专业银行向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的转变过程中,经营者市场观念牢牢树立,不仅能抓住市场机遇,还能清醒地认识市场挑战的存在,充分估计到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然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企业(包含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围绕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据市场调节信息自发组织生产经营。无论是贷款对象—企业,还是银行本身,如果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就会加大市场调节的波幅。加之企业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使企业和银行的生产经营难免不带有盲目性。稍有不慎。市场风险就转化为企业经营风险。有人也以此将市场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风险之一。
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 篇7
从字面看, “公平”二字含有“公正、公道、公允、平均、平衡、平等”等意思。公平概念实际上很复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理解。西汉时期给差役发俸禄, 每人每月五斗米, 人人都一样, 很公平吧?可是东方朔有意见了, 对汉武帝说:“陛下给每人五斗米, 饭量大的饿死了, 饭量小的撑死了。”因此, 很难想象有全国人民个个都能接受的绝对的公平概念。但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平概念还是存在的。笔者以为, 市场经济中的公平观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下的自由竞争的公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依靠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来获取收入。资本、劳动、土地、管理构成了基本的生产要素, 相应地形成了利息、股息、工资、地租、利润等收入。
(1) 从生产要素的组成来看, 首先要改变强势资本和弱势劳动力的格局。
目前, 劳动性收入在国民分配中占比过小, 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劳动报酬比重亟待提高。目前我国不少行业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却允许外资进入, 这是不公平的。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借此获取超额利润, 外资从中分得一杯羹。乱涨价、乱收费、强买强卖等现象层出不穷。垄断行业对劳动就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业人员近亲繁殖, 垄断就业岗位。而许多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制度为权力寻租创造了机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 完善监管办法。
(2) 规范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开征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存在许多弊端:政府垄断土地资源, 形成“土地财政”;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被低价转为国有土地, 乡村干部从中渔利;土地价格“双轨制”, 打着公共事业用地的名义划拨土地而后转手倒卖;一些城市的所谓“高新区”土地实际上大量开发了房地产, 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严重, 形成潜在泡沫和金融风险。国家资源税过低, 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重视GDP、重视招商引资而疏于环境保护, 使企业赚钱了而职工和附近居民却深受其害。表面上富裕了, 实际生活质量却下降了。
二、市场积极条件下的人道主义公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自由市场的公平竞争仍免不了“马太效应”, 也无法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化使不少家庭进一步贫困化。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成为社会底层群众的共同呼声。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甚至与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不相称的。因此, 我们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人道主义的公平是适宜的。国家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免收学费, 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救济金、政府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1)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使养老成了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农村经济底子薄,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2-1的人口结构是很难解决好养老问题的。目前部分农村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是杯水车薪。
(2) 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人口失业日益严重, 失业救济却未建立, 甚至连相关的官方统计也没有。把几亩薄田作为失业者的出路和生活保障是不现实的。
(3)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现象
好学校、好教师不断向城市、向富人倾斜。农村人和城市穷人进入好学校的比例出现不断下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意味着下一代竞争起点的不公平, 出现“富者恒富, 穷者恒穷”的可能性很大, 出现阶层的“固化”。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补偿性公平
历史上工业化道路是以城乡分割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为基础的。在此过程中, 农民和农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改革开放政策层面, 是东部先行。这使东部在政策优惠、人才、资金等方面抢占先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除改革开放初期短短几年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拉大的。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以工补农、以东补西的政策。如新农村建设, 提高粮食收购价、耕地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购买补贴、提高一些矿产资源价格等。这些政策, 我们可称之为“补偿性公平”。但是政策的效果不尽人意。如粮食直补赶不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家电下乡中的价格虚高和被城市居民滥用, 农村建设中政府资金的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等。
国家对农村的补偿政策应加大实际居住地受益原则, 而不是名义上的户口管理原则。如按实际住址、校址、厂址减免税费, 加大补贴,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补贴尽量直接到户等。
四、总结
论市场经济中公平的收入分配 篇8
1.1巴泽尔的所有权最优配置原则
巴泽尔的公共领域理论认为, 当多人共同拥有某项资产时, 决定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 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
如果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公平收入分配, 比如, 一家普通公司的利润是由投资者, 管理者, 技术员工等共同创造的。利润分配就可以根据生产要素对总平均利润的影响大小而进行。因为这家公司的利润是由这些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利润就应当由这些要素共同所有, 即, 利润可以看作是处于公共领域当中。如果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配, 其结果是比较公平和理想的。
1.2欧拉分配定理
欧拉分配定理是一种假设条件比较苛刻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法。欧拉定理指出: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 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公式:Q=L*MPL+K*MPK
1.3二者的一致性
巴泽尔的所有权最优配置原则应用于收入分配时与欧拉分配定理实质上一致的。为便于比较, 利用巴泽尔的所有权最优配置原则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原则也可写成类似的数学公式。如, 劳动和资本对总平均利润的影响大小可以分别用mpL和mpK来表示, 总利润P=L*mpL+K*mpK
欧拉分配定理中的MPL和MPK分别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Q是总产量。边际量越大, 对平均总产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
另外, 根据巴泽尔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将欧拉分配定理的一条假设条件去掉, 从而使欧拉分配定理的应用范围更广泛一些。因为, 欧拉分配定理要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否则, 产品分配会产生不足或剩余。而将巴泽尔的所有权最优配置原则应用于分配领域时, 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 我们就可以根据要素对平均总产量的影响来进行分配。甚至不管总产量Q是多少, 我们都可以公平地进行分配。
1.4上述分配方法的局限
1.4.1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如,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对平均利润的影响大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是很难准确度量的, 因此, 理想的公平收入分配是较难实施的。
1.4.2上述分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或贡献来分配。但是, 由于各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其结果是造成行业收入的差距。
行业收入 (或待遇) 差距的结果, 就是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高收入的行业, 最终这一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 从而可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 考公务员热的现象;医生行业等等。因此, 平息行业收入的过分差距不仅可以促进公平同时又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4.3公平收入分配还必需结合要素的成本来进行。如, 医生行业。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是有限的, 他们足以解决社会的健康问题, 而勿需过多。医生治病救人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很高, 甚至不可用金钱来衡量。假如一名富人生病, 他就必须要找医生, 此时医生就拥有了强大的垄断力量, 然后他可以利用病人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 而巧立名目向富人索取很高的报酬。这名医生通过救治这名富人, 可间接为社会创造很高的价值。如果单纯按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或贡献来分配, 那么这名医生得到的所有收入都是理所应当的, 他得到的都是病人愿意在这次交易中所付出的, 即市场上需求方评价供给方的价值。那么, 最终医生这个行业的收入会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结果一方面是行业收入差距的过大,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强烈的社会不公平。
因此, 在决定医生应得的公平报酬时, 不仅应考虑医生所创造的价值, 还应综合考虑他所付出的劳动, 即,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同样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行业之间的差距和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 都是很难确定的, 因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非常难以确定的。绝对公平很难实现, 但我们可以努力接近公平。
1.4.4考虑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时要考虑效率
公平与效率在很多情况下是一对矛盾, 此消彼长。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必需要考虑一下孰重孰轻, 如果公平问题突显, 就有必要牺牲一小部分效率来着重解决公平问题, 反之亦然。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的健康增长的同时给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带来最大化的福利。
总结:
公平的收入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要素的贡献, 同时还必需要综合考虑要素的成本。这与马克思提出的“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收入的分配”是一致的。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 但必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二、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决定和不公平现象
2.1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决定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工资、利率等都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来决定的, 同时也就决定了收入的分配。这样, 市场经济下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的收入分配便与公平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不一致, 即是不公平的 (即便存在公平也是“刀刃上的”公平) 。假如认为这是一种剥削的话, 那么市场经济的结果可以描述为:市场上相对稀缺资源剥削其它资源。 (垄断也可视为一种相对稀缺的供给)
只有市场中所有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相适应时, 才可以达到均衡状态。这意味着, 几乎所有资源的价格处于均衡状态。因为, 对任一种资源来说任意的需求和供给都可以实现均衡, 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达到了最优或次优配置, 而只有几乎所有资源的价格处于均衡状态时, 才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差距的缩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2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由于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决定与理想的公平收入分配状态的差异,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致存在以下现象:在市场中, 供给<需求的行业里 (如, 存在垄断供给和刚性需求的行业) , 它们的价格更容易受到供给方影响, 最终更接近其使用价值。而在供给>需求的行业里, 它们的价格往往更容易受需求方影响, 最终更接近其成本。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尹恒, 龚六堂, 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 2002, 08
为患者提供一个公平的收费环境 篇9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物价管理网络, 强化医院内部物价管理体系
(一) 为进一步推动医院物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顺应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医院质量管理年的要求, 2011年初我院设立了物价科, 并按照我院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的要求, 制定了科室制度文件、条例, 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物价科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工作手册。
(二) 实行物价三级管理, 由分管领导、物价科和各科室护士长, 层层把关, 各司其职。我科设专职人员负责收费字典库的维护工作, 各科护士长既懂医疗, 又懂管理, 了解各医疗项目的内容, 监督医疗收费执行情况。
二、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完善物价管理
(一) 定期整理我院收费字典库, 并不定期核查门诊处方与收费清单, 住院病历中的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与住院清单, 看结果是否一一对应, 各项服务项目是否依照现行的收费标准, 收费的内涵是否符合标准, 医用耗材的对照, 门诊与住院的标准是否一致, 如有问题及时向相关科室提供数据。
(二) 对于新增医疗收费项目, 我科承担起了主动指导、协助测算、初步审核、快捷上报、及时反馈的工作任务, 加快对收费的准入工作。我们还设置了规范的工作流程:科室开展新项目、使用新仪器设备和耗材, 均要填写申请表, 有收费依据的, 由物价科批复, 无依据的, 由物价科进行成本测算, 向上级物价部门申报, 待批准后方可由物价管理人员根据批复的收费标准录入字典库。特别是申报过程中的成本测算工作, 包括仪器设备原值、使用期限、操作时间、操作人数、所需耗材及行政管理费等, 我们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拟收费标准测定, 为医院经济的规范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 规范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我科积极参加医用耗材的招标议价工作, 紧密配合招采中心, 团结一致, 共同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对签订合同的医用耗材根据合同和物价部门规定的加成办法及时维护价格, 做到了既确保临床使用, 正常工作;又保证合理合法, 符合政策许可, 减少患者支出。
(四) 对全院的病床床位设置根据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完成了全院所有病房床位费的摸底工作, 对新增病床和需调整病床的床位价格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批准的床位费标准。
三、严格执行物价标准, 规范收费项目, 保证全院物价信息网络的正常进行
(一) 加强医疗收费的网络化管理。
医院收费字典库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医院和患者的利益, 也是医院物价管理工作的基础。2011年, 市物价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泰安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从2000年的3060项收费项目增加到4100余项, 由专职物价人员将原字典库中的收费项目逐一按照新标准和医保规定的准入报销范围进行核对并调整, 将收费标准的信息和相关内涵录入收费字典库, 包括名称、编码、单位、单价、收费账单码、执行科室、项目类别、注释等, 保证了医疗物价网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实行逐级授权控制, 各科室可用医疗项目及收费标准授权管理, 并经复核后生效, 确保了收费项目的准确性。待字典库调整完毕后, 门诊收费窗口只要录入所需项目名称和服务数量, 病房护士只要按照医嘱输入项目名称和数量, 系统便会自动计价。给病人提供的费用清单中均为明细收费项目, 而不会出现打包收费项目,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避免了医务人员收费的随意性, 另一方面杜绝了漏费、多收费现象, 维护了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利益。
(二) 规范日常工作, 把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目常工作中。
2011年4月, 我院为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要求, 进一步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观念,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机制, 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全院分医疗、护理、行政、后勤四个系列同步开展了精细化服务活动。我科深刻把握精细化服务的内涵, 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日事日毕, 不留空洞和死角, 对当天的工作及时整理和归档, 定期总结经验, 提出整改措施, 认真落实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技术水平, 促进医院整体工作全面发展。为临床科室和病人提供无缝的、无缺陷的、连续服务, 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四、加强医疗收费透明度, 完善监控体系
(一) 强化物价监督的作用, 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就是对收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事中监督是指物价部门的工作人员, 根据收费网络上在院病人的收费进行查询, 对收费不合理和漏费的现象及时发现, 及时通知科室更正或补收。事后监督则包括每月抽查一定比例的病历对收费进行审核,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并写出分析报告, 填写科室整改意见书并跟踪改进情况, 作出相应处理。这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断改善的基础工作, 针对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范围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等违法违规收费现象坚持重点抽查, 不定期组织科室自查, 定期组织全院范围的检查, 同时严格检查结果反馈制度, 通过加强日常物价工作的主动监督, 促使科室逐渐形成自省意识, 提高管理自觉意识。
(二) 做好收费价格的公示工作, 接受社会监督。
在医院门诊大厅显要位置设立电子显示屏, 对挂号费、床位费、常用检查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以及药品的价格向病人实行价格公示。并在住院部设置病员费用明细情况自助查询系统, 向病人提供门诊医药费用清单、住院一日费用清单。由物价人员或收费人员负责接待病人关于医疗收费的咨询, 耐心解释, 为病人提供多种费用查询服务, 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 安安心心治病。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 我们加强与市物价部门的联系。在物价部门的帮助下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建立起共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良好协作关系, 一起落实“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的开展。对特殊特殊检查治疗项目、贵重药品、特殊消耗材料、特需服务的坚持提前告知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尊重患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增强了收费透明度。
(三) 建立考评评估体系和制定考核制度。
要把物价管理水平纳入医院考评体系, 才能保证物价管理各项措施得以贯彻[4]。在物价管理工作还应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其中包括考核项目、检查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后相应的扣分标准。考核项目和内容包括各科室对提供医疗服务收费的考核。按标准收费不得多收、漏收重复收费, 未做的项目决不允许收费、退费。科室不得无正当理由退费, 确实由于工作工作失误而造成多收的方可退费,
物价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 也是医院实现“以病人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规范有力的物价管理工作, 是医院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 完善医疗收费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弥补医疗耕费, 能增进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们要以这次收费标准的调整为契机, 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加强我院医疗收费管理, 规范我院医疗行为, 让患者放地心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 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向患者提供一个公平的收费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富强, 周君, 叶玉琴.完善医院物价管理, 落实合法规范收费[J].中国医院, 2008, 12 (6) :38-39
[2]李瑞霞.网络模式下的医院物价管理[J].医疗装备, 2009, (12)
[3]佘磊.浅谈新形式下的医院物价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4) :59-60
[4]刘月辉.医院全面物价管理体系的构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J], 2010, 17 (4) :369-370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10
关键词:公平,效率,关系
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现代化建设相向而行的公平,使百姓更温暖、更幸福。然而在如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公平与效率,到底该如何权衡,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何者应该占据更多的比例,是当下经济社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与关系
(一)公平
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1.观念的公平。“观念公平”作为体现为理想和价值的公平观,突出强调公平的多元化和地方性,而不是大一统的公平。不同的利益主体必然会有不同的公平观点。
2.现实的公平。探讨公平,多数情形是从公平的反义入手,从对不公平现象的讨论开始。人类具有天生公平感,也具有天生不公平感。现实的公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公平,另一种是社会公平。前者意指国家通过赋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财富合理的调节和二次分配,经济公平可以在优先发展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后者具有比较宽泛的领域,当前主要是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平等等。这两个领域的公平已经基本涵盖中国目前关于公平的大部分争议。
3.制度的公平。制度的公平,是由公平相对稳定的内涵和人们更高层次的期许构成的,即维持公平最低限度的法律原则和实现更高层次公平的方针政策。
(二)效率
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时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支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效率优先,西方自由竞争的各个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最平等的,主张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认为这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公平优先。公平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2.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公平和效率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成为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而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人们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分配。
比较符合这一观点的说法就是,公平和效率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限制,但是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要有,但不能过度。
3.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公平与效率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两者具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另一方面,公平促进效率。公平的分配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从而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协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方面
1.信仰弱化,国民凝聚力下降。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造成的信仰弱化,就必然对固有的国民凝聚力形成挑战。
2.贫富矛盾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可以宏观地划分为以占有财富、权力和知识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贫困农民、城市失业者为主的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及在社会舆论和话语权掌握中占据主要地位;弱势群体则缺乏有效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这种社会不公平缺陷急待弥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利于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3.社会价值观混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横行。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中得不当,导致了许多人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换句话说只关效率无关公平,才有了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下降,炫富成为时尚,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等社会现象。
(二)经济发展方面
1.从经济发展差距角度看问题。(1)地区差距。市场经济的价值法则,在效率优先的促使下,使得本来就具有某些优越条件的区域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拉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与中、西部居民在收入、购买力、富裕程度和消费结构方面的差距。(2)贫富差距。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这种现象变成一种固定的发展趋势,那就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差距将呈一种稳定拉大的态势,其造成的种种社会不公平问题会日益严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由下岗工人、城市贫困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引起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但这类事件的真正有效治理,还在于从根本上保证弱势群体的公平生存和公平发展。(3)城乡差距。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而其结果和效益却主要惠及了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农村则成为不公平的改革牺牲品和负价值的承担者。如果说今天中国城市已经汇入现代化和国际化潮流,那么中国农村却出现了某种边缘化倾向。事实上,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了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最大值。
2.富人移民狂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富人移民潮正在对中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富人移民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子女教育、保障财富安全;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对信心不足,担心利益受损。富人也会“缺乏安全感”。
反观中国,大部分资本都在公共部门、企业和部分的高收入阶层手里。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优先的受益者,却在兼顾公平中一再退缩,拥有大量购买力的富人移民海外,无疑会使本就疲软的内需雪上加霜。
三、如何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从十六大提出“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再到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完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国家的总量目标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 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追求“人均GDP”到“人均收入”的改变,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路径也由此更加向社会和谐的角度靠拢。
(二)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收入,激发他们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临时性的社会捐助,尽可能地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点。既包括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也包括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还包括个人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均衡点。
四、结语
公平的市场环境 篇11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血缘近亲,即使政府主观上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想法,但在具体的资源分配中,国企也总能因为这种天然的优势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如果政府再有点私心的话,民营企业的境遇必然会更加艰难。不过,有远见的政府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否亲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自己辖区内的经营主体,都在为本地区的产业进步、民生就业、经济总量做着贡献,如果因为政府对其实行亲疏有别的政策,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那无异于帮助其中一方打压另一方,是自断臂膀的做法。这会导致一个地方的企业窝里斗,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产业的进步。当然,现实中,政策能否不偏不倚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领导的喜好、施政习惯,以及官方和企业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会展业来说,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影响还是举足轻重的。
从产业链上来看,会展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以设计搭建为代表的下游服务商领域,而从行业地位和影响来看,则以上游从事展会主承办的展览公司为最,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场馆则较少有民营企业。这三个环节各自的特点不同,在与政府相处中遇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讲,从事主承办的民营展览企业在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优势相对明显。凡是旗下拥有成熟的展览项目的民营展览公司,一般能够得到政府的重视,如果是全国知名的展览集团或者拥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的民营企业,甚至能够获得政府的大力扶持,给予更多行政资源的支持,如税收优惠、房租减免、资金奖励等等。但是,目前除了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展览集团或中外合资的企业之外,我国大型的民营展览企业数量很少,全国叫得出名号的屈指可数。所以,即便是处在产业链顶端的办展企业,在获得政府关照的方面,民营企业也不如国营企业得天独厚。就目前的行业实践来看,民营展览主办企业能够从政府获益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展会品牌认证,获得政府奖励和扶持。现在很多城市都有针对会展业的专项奖励资金,对于达到一定规模或其他标准的展会给予现金奖励。这类政策相对来说公开透明,标准清晰,只要符合相关标准,都可以申请奖励资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过程中,与政府关系亲密的行业机构(包括国企、行业协会或其他事业单位)显然更加便利,也更容易获得审批部门的好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做到不偏不倚,严格按照标准办事,这样才能形成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除了各地方设立的会展专项奖励资金之外,中央部委如商务部设置的引导支持展会名录也都能为展会主办单位带来实际利益。但是现在入选各类支持展会的大多是行业协会主办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仍处于劣势。现在很多大型展会都会有多个主办单位,尤其是民营展览公司,一般会与政府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合作办展,这里面固然有借助其行业资源和号召力的考量,但未必没有借助这些合作伙伴的官方外衣在评优以及获得其他政府资源方面赢得便利的考虑。这种氛围的打破,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决策,只有展现出政府一心为公的一面,才能打消民营企业的疑虑,让他们在面对国企时不会觉得是后娘生的。
二、政府型展会市场化运作的承办权。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特点,许多品牌展会是由政府主导的,尽管十八大以来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政府资源在高品质展会中仍占据很大优势。近几年,根据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部署,很多政府展都在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其中比较常用的方式包括展会服务外包,主办权让渡,与民营机构合作办展或者拍卖展会所有权。不管是哪种方式,民营企业也有了参与的权利。而如何保证民营企业和国營企业及其他单位公平竞争则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在展会项目竞拍过程中,在企业实力达标的情况下,政府不应制定带有区别性质和歧视性质的招标方案,应让所有竞标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三、在城市对外招商引资方面,获得对外推广的权利。我们知道,很多城市都会举行专场推介,把当地知名企业推介出去,会展业也不乏这样的专场推介。一般由当地商务部门或会展主管部门牵头,政府领导出席,介绍当地会展发展环境,重点介绍当地会展场馆和已有展会品牌。在这种场合,无疑国企露脸的机会更多,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给民营企业更多这样的机会,无疑对推动当地会展业发展也有好处。
其实上面种种情况,民营企业的弱势地位往往是由其实力决定的,而非政府刻意偏向国企,毕竟足够引起政府重视的民营展览公司太少。不过在其他领域比如展馆运营方面,政府就未必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了。虽然我国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是国有国营,但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场馆运营也客观存在。如果一个城市同时存在两个或更多场馆,既有国营,也有民营,如果政府不能平等对待(实际上很难),那民营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比如在交通、安保、消防等协调服务,在优秀展会的评选上,在展会补贴和相关优惠政策的享受上,如果政府执行两套标准,给一方开绿灯,而另一方按规矩办事甚至穿小鞋,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会展业是一个小行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靠各类企业的共同努力,这需要政府从大局着眼,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还年轻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篇12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在校女大学生不仅参加了考试,而且获得了99的高分。在众人的一片质疑声中,才知道这个得了高分的女孩与三亚市社保局的现任局长是父女关系。而这次招考的单位与这位局长所在的部门都属于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属同一系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可能且成为事实。
可以说,这是一起典型的考试腐败案件!从头至尾都是由腐败操作!
谈到女儿为什么没有资格却能够参加考试,该局长说是因为内部子女有优惠条件,而他的上级局长却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出现问题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看清报考者的档案和资料,是工作上的失误。
且不论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公开招考却要对内部子女给予照顾和优惠,这是不是对“非内部”考生的不公正?即使如当事人上级局长所说,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看清档案和材料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把关不严看不清资料的恰恰都是内部人员子女?有没有普通家庭子女或者农民子女因看不清材料条件不够参加了考试并且得到高分的?这难道都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这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发生且进行到底,说到底就是因为考生是内部工作人员子女且父亲还是局长。试想,假如不是因为99的高分,这件事会引人注意并最终暴露吗?不会!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当事人最后一定会不显山不露水地弄假成真。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这个事件最恶劣之处就在于剥夺了年轻人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我们不知道这次考试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他们都是什么学校毕业,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但我可以肯定,这些考生在参加考试时,一定是经过严格的审查,一定不会有不符合条件参加考试的可能,他们一定会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定会想通过这次考试大展才华,获取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却成了这次考试的陪衬人,不过是再次交了一笔考试费,在众多的考试之中又多了一次经历,以满足自己仍在继续努力的心情而已。
尽管三亚相关部门坚决否认这次考试有内部子女优惠的政策,但事实上,对内部子女给予照顾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明规则”。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到一些大中型企业,莫不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人所共愤的腐败。
一位学者称,“掌握公权力的人违规操作,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将使老百姓质疑政府的公信力。”还有人说,所谓的内部政策、内部优惠,正是侵蚀社会公正的毒素。
还有学者称,“99分事件”虽然是极端的个案,但确有典型性。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部门就是在招考时“量身定做”招考条件。这个事件暴露出的特权现象,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这些话都说到了根本。事实的确如此。可以这样说,那些无处不在的内部优惠、内部政策,是对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的公然歧视和践踏!试问,种地的农民属于哪个部门哪个行业,什么部门可以对农民家庭的子女给予优惠?我们怎么忍心让那些从小就在不公平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农村孩子,在上大学、就业、提拔等方面再次遭受不公平待遇,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失去希望和信心?所以,这样的腐败,不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伤害了年轻人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行政公权力的滥用、私用,是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公然践踏。在招考方面对公权力的滥用动摇了考试的权威性和录用公务人员的公平性、正义性,它甚至比个别官员的腐败影响更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