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

2024-07-02

青春期孩子叛逆(精选12篇)

青春期孩子叛逆 篇1

案例简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本周张女士打来电话:“儿子,16岁,高一,成绩退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常因为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不按时完成作业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对于有的老师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那这门课就干脆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不写。”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分析

该生的行为是青春期以后出现的。原来学习较好。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变化是父母没有预料到的,过去和父母的关系很可以,现在对立起来,动他的东西不可以,回来爱呆在自己的房间。在这一时期,亲热的爱抚动作,说教和唠叨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和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他们有的把老师和父母当作敌人,他们的批评和教育当作是和自己过不去。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独立。经过咨询该孩子逆反的原因:

1、青春期的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反抗,认为是英雄主义。

2、家庭的不良的教养方式:孩子得不到父爱,母亲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需要,对孩子简单粗暴,遇到问题是训斥和打骂。

3、个别老师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处理好孩子所犯的错误。

心理辅导主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1、从小到大,无论生活、学习、交友,妈妈没有一样不干涉的,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但妈妈不让孩子发表任何意见,感觉没有一点自由。可见,父母过于专制的管教,引起了张某的敌对情绪。家长改变方式方法,多沟通,和风细雨,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责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

2、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要当众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以柔克刚,个别耐心交谈帮助,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和欣赏。

3、本人的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师辅导,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交流沟通,让他认识自己,理解老师和父母,慢慢走出逆反的情绪。

4、多阅读伟人科学家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走出心理误区。

辅导效果:孩子逆反心理逐渐消除,情绪平稳,学习进步。

青春期孩子叛逆 篇2

让公众议论纷纷而又使《北京娃娃》充满卖点的是封面左侧竖排的三个英文单词“I, Seventeen, Badness Girl”直白地暗示着三个意思:自传体、未成年、行为不轨。这样的亮相确实是惊世骇俗的。

2004年2月, 春树再次成为大众注目的焦点。美国《时代周刊》用一个直接音译为“linglei”的“另类”一词来描述春树为代表的四位“80后”少年作家。

偶像派作家频繁的曝光率, 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从而构成了人们对80后作家的基本认识, 他们一直被舆论视为是“80后”的主流。“80后”文学写作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习惯于将个体的青春故事安置于宏大喧扰的时代背景中去叙说。对于“80后”来说, “苦难屈辱”的生活属于历史教科书, “崛起”一词成为他们的中国映像。曾经逼压几代人的“大历史”已经悄然退出他们的成长空间。所谓“青春”的叙述不再和诸如“革命”、“理想”、“诗”、“热血”以及“爱情”等等“现代性符码”联系在一起。“宏大叙事”和历史的紧密关系被“小叙事”的个人命运波澜和日常生活呈现所取代, 一种中国的历史境遇, 被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命运的感受所替代。

“80后”在物质更加丰裕的时代出生和成长, 然而信息过剩的网络和快餐文化的深刻影响促发他们的思维方式直接而敏捷, 瞬息万变的世界常常使他们落入选择陷阱。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和娱乐化观念让“80后”嘲笑一切以经典和古老的名义而存在的事物。把握当下成为他们的信念。他们注重感性的舒展和消费的感觉, 却并不在意一种极为克己的生活。在他们看来, 享受生命的追求远远比积累财富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的21世纪, 日常生活往往没有那种剧烈的变革时代或者计划经济下以生产为中心的文化的那种戏剧性和偶然性。

生活的现实, 就是在客观上没有结论, 只有强烈的, 孤独的感觉。自我的张扬使这一代写作者更加体恤属于自己的青春心事, 表达和抚慰当下青春的疼痛和忧伤。而这种疼痛和忧伤传达出写作者自恋和撒娇的情感诉求, 在倾诉和展示中, “80后”作家使写作成为一种需要, “80后”文学写手正是在反叛自己的生长年代, 甚至可以说是反叛就是他们存在的方式, 他们竭力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群体成员间相互指认的标识。诚如郭敬明在《爱与痛的边缘》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以相同的姿态阅读, 我们就能彼此安慰。”

作为中国“80后”一代的一员, 春树本身的经历就带着些“另类”:高中即辍学, 因为生活的困窘和精神的无力感而开始写作。19岁出版《北京娃娃》;以一种撕裂的方式表达所谓“残酷青春”, 青春在春树的笔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欢快、积极、向光和部分的叛逆, 那些曾经困扰青春的成长烦恼被春树们讥为“幼稚“。当然春树的青春也决不雷同于郭敬明、张悦然们矫情而真切的“明媚忧伤”。而是用毒品、酒精、暴行甚至毁灭对抗都市主流文化的挤压和平庸, 展示一种畸形肆虐的青春期状态。正如沈浩波在随书后记中所明确表述的那样:“春树的‘残酷青春’不是一个文学中苍白的概念, 而是一种由她本人构成的生活现实, 是一种到今天还在发生着的生活现实, ……她只是在写一部由自己的生活和情绪构成的‘成长史’ (虽然是当小说来写的) 。……没有其他什么‘残酷青春’比这更为真实和动人心魄了”。[1]春树和她的作品展示了一种看似另类的生活模式, 《北京娃娃》写的是北京青少年亚文化群体“圈子里”的生活。诗人严峻在《春树, 永远愤怒———关于〈北京娃娃〉》里, 这样描写那个圈子:该场所叫作开心乐园, 在消失以前是北京地下摇滚的根据地。……在一些人心安理得地过着安定团结的美好生活的时候, 另一些人愤怒、欢乐、放纵、迷惘地度着青春。该青春有时候显得美好, 但毕竟卑贱, 因为大家挣扎在没钱、没地位、没文化、没话语权的境地, 经常被人嘲笑或排挤, 久而久之, 干脆集中到开心乐园之类的地方互相安慰, 建立地下文化, 形成亚社会和秘密的感情方式。”[2]春树们的生活是凭借大麻、塌陷、烟酒、乱性、摇滚等等符号来反复标注的。正由于这样一个亚文化群体的存在, 春树这个平民家出身的孩子的“出轨”不是走向堕落, 而是成为有某种反抗意味的青春叛逆。春树成了他们群体生活的记录者和代言人。春树笔下的圈子是现在时的, 是活跃在周围的, 因此, 具有当下性和现场感。

然而, 这个伤痕累累的过程却只是对世界一厢情愿的背离而非有力的反抗。在这个巨大而空虚的都市里, 一种“内在引导”使在同一空间的人群分离, 个人命运在移动中逐渐与人群不相干了。能宽容他人, 只是因为冷漠。

春树自从“出道”起, 就竖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朋克。在《北京娃娃》的扉页介绍里, 春树自称“热爱摇滚, 热爱朋克精神, 热爱诗歌, 热爱小说, 热爱鲁迅”。将自己的叛逆与一种源自西方文化的亚文化精神传统联系起来。不过, 对于这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具有显著工人阶级文化特征并深受黑人音乐影响的亚文化精神, 春树的理解明显带有个人视角, 在《长达半天的快乐》的前言中, 她定义为:“朋克就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 随时超越自己, 永远做一些令别人出乎意料的事情的人。”并且春树也明白表示:“我承认我现在不是朋克, 我只是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而已。”春树“朋克少年”形象的“定影”是在2004年2月2日她以一身标准的“朋克”装束 (黑色皮夹克) 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亚洲版) 封面的时候。同年6月, 她又登上了国内《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 8月走进了中央电视台金牌栏目“新闻面对面”。这意味着外国媒体授予春树的“国际身份”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中国主流媒体的认同。唯利是图的商家和媒体合谋策划了春树“酷烈青春”的所谓国际化风范, 一个现代化意味的示范性的“美”赫然诞生了。春树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残酷”之美的祖师级代言人。

不过, 皮夹克和星巴克咖啡在中国属于高档消费, 能够消费起它们的绝不是“看完演出步行20里回家的摇滚朋克, 而是崇尚时尚的“小资”。春树对物质一直非常迷恋, 对此也毫不讳言“甚至我还比一些女人更喜欢物质” (《谁能给你哲学的生活》, 自《抬头望见北斗星》) 对此, 有人称之为“小资打败了朋克信仰, 边缘文化被冲击得上吐下泻”。

由“朋克”而“小资”, 春树的“蜕变”历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当下“另类少年”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呈现了当代全球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普遍精神危机。春树在名为《我想在年轻的时候, 写一首有力量的诗》的诗中说到:“他说你太聪明太不坚定了, 你什么都想要。你既想战死街头, 又想去国贸卖衣服, ……也许我的心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互相抵触的思想, ……”“去国贸卖衣服”和“战死街头”之间的矛盾, 典型地体现了“后革命”时代“热血依旧沸腾”的青年的清醒与迷惘、躁动与困顿、现实与疯狂。

“80后”的文学里, 他们相信爱是美好的人性亦是趋于善的, 但是他们似乎更倾向于迷恋爱所带来的痛苦体验。《三重门》中在校园中独自游走的林雨翔从倔强到忧伤的脸留给读者思考“80后”的反叛究竟为何, 反叛之后留下的依然是难以释放的空虚和迷惘;《葵花走失在1890》中自虐般为所爱默默奉献一切的葵花;《幻城》里寂寞的王。这样的孤独, 莫名而没有缘由, 这是属于青春的孤独, 但不同于前辈作家笔下通过青春与宏大理想或崇高事业的绑负以此来消解或忘却孤独对青春的缠绕。“80后”作家面对孤独对青春的侵蚀, 经历的则是一个由叛逆到忧伤的享受过程。“80后”青少年的反叛和解构使他们被压抑的某些情绪极端地迸发, 如果不加节制的自由也会使他们陷入到非理性的狂热幻觉之中去, 而我们很难从“80后”作家笔下寻找到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精神。

张悦然《红鞋》中的红鞋的意象, 像一个精灵一样, 带着一种骨子里的叛逆, 挑衅地打量着这个欲望肆虐的世界。透过物质生存的面纱, 拥有公主梦的城市少女不再是传统社会女子般憧憬和天真, 他们深深懂得人生命题的物质和精神并存, 粉色裙褶中保留着芭比娃娃明媚理性的微笑。不过, 消解了欲望的身体仍然执著着一个不离不弃的梦幻, 那就是对未知的男性世界的暗恋, 这种对未知爱的期待最终让那像血一样鲜艳的红鞋, 显出了寂寞和忧伤的凄美来。

叛逆青春书写时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依次堆叠起来的真实经历体验, 也是他们主动对主流文化采取疏离姿态的决绝表现, 还是商家与媒体合谋为消费大众提供的审美范式。

2003年, 在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长达半天的快乐》后, 春树表示这将是她“残酷青春”主题的最后一部小说。春树曾经凭借它获得了名声和财富, 物质在那一刻救赎了青春, “残酷”也就功成身退。春树们曾经主动投身于反抗社会主流文化的权威和掌控, 然而却迷失在消费主义的妙曼河水中, 最终消耗了自身的锐气和独立文化精神方向, 向符号帝国的娱乐城堡缴械称臣。当春树们的“另类青春”在现实中被收编, 我们也不必扼腕叹息。因为, 人们主体性的觉醒正是生长于我们对自身被异化的命运的自知当中。

参考文献

[1]《诗江湖》-春树小说《北京娃娃》书评专栏http:www.wenxue200·

巧妙化解孩子青春期叛逆 篇3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渐渐增强,他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因此要求成人把他当作大人来对待。如果父母在许多事情上能够有意识地让孩子感觉到“我是个大人了”,那么孩子不必通过反叛的方式就能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那么就可以大大降低逆反带来的冲突。

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我采取了这种方式。比如儿子的穿衣问题,我就不再包办代替了。如果儿子需要买衣服,我一般是给他定一个价格范围,然后陪他去商场逛,衣服由他自己选。一天,儿子想买一条牛仔裤,我陪他在商场里转了半天,最后他相中了一条。但是以我的眼光来看,我总觉得太新潮、太前卫了。于是我对儿子说:“我觉得不太合适。”“那你觉得哪儿不合适?”儿子反问道。我一时还真说不上来,只能说:“我认为不太适合你。”“但是我喜欢。”儿子生怕我不同意给他买,有点着急。我犹豫了一下说:“妈妈虽然不喜欢,但是你的衣服你做主,咱就买这一条了。”儿子一听,立即喜形于色:“妈妈你真好。”出乎我意料的是,儿子穿上新买的牛仔裤,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无形中增强了他几分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要求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如果父母对子女控制得过严,势必引发孩子的叛逆。因此,给与孩子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对化解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和空间呢?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过去儿子喜欢跟我聊他们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情况,现在他不太愿意跟我说了,于是我就采取这样的态度:他不说,我也不问;如果他说,我就专注地倾听;如果他需要我的帮助,我就提供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为孩子保留了足够的心理空间。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扩大活动空间。青春期的孩子,同伴的影响在他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果孩子能够有一些趣味相投、积极上进的同伴,结伴出游,交流学习,互相倾吐内心的喜悦与烦忧,那么他就享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心理空间。由于我们不限制儿子的交往,而且鼓励他与同学交往,儿子有许多好朋友。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相约去游玩,或者去同学家玩,儿子也经常邀同学来我们家玩。他们之间也经常打电话探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上能互相促进和提高。我们所关注的只是他与哪些同学交往,以避免他交上不良的朋友,沾染上坏习气。

第三,父母要担当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到,我们不是想监督者和控制他,而是想帮助他健康成长。为此,我们采取了多观察,少干预的方式。多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儿子的变化,少干预则为儿子保留了较大的空间。儿子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遇到了问题,都会发生某些变化,这时我们会察言观色,分析究竟儿子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采取他容易接受的方式帮他化解。久而久之,儿子慢慢意识到我们真正关心他,爱护他,有事情也愿意跟我们说,向我们请教解决办法。

在儿子的青春期到来的时候,由于我们及时转变了教育方法,巧妙化解了他的青春期叛逆,我们与儿子能够和谐相处。儿子正在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青春期孩子叛逆 篇4

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地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也会害怕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已经在生活中会有些叛逆,这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情况,孩子叛逆,父母总是会十分烦恼,其实发现孩子叛逆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好好引领,别放任孩子叛逆心理自由发展,因为叛逆心理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反常的心理,那么孩子叛逆,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遇到孩子叛逆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破口大骂,父母越生气,只会激发孩子更叛逆的心理,因此遇到孩子叛逆的时候,不妨好好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父母有可能发现孩子的叛逆是情有可原的,然后帮助孩子解决烦恼的问题,这样就能释放掉孩子很多的负面情绪。

02

跟孩子讲道理

教育孩子,千万不要用打和骂的方式,因为那样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不妨和叛逆的孩子教教道理吧。平时多加告诫以外,父母平常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孩子听久以后,就会受到影响,修正自己的行为。

03

尊重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的,他们不容许别人说他们半句不好,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先尊重叛逆的孩子,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感觉,另外父母一定不能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多多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这样能够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04

换位思考

父母也经历过青春期,经历过叛逆期,很多感受都经历过,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05

父母要稳定情绪

父母如果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那么一定会让孩子激起叛逆之心,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因此父母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千万不要教育孩子,等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好好交流。

06

减少叛逆孩子的负担

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平常对自己的孩子也都是寄予厚望,但是发现孩子叛逆的时候,就减少叛逆孩子的负担,孩子的`叛逆,很有可能就是你给的压力造成的,父母不妨让孩子放松放松吧,这样能让孩子紧绷的精神放松下来。

07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教育叛逆孩子的时候,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角色,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

08

真诚对待孩子

朋友之间相处需要真诚,同样地,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也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孩子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这样孩子就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而且真诚对待孩子,能够让你和孩子的感情变得更好。

/写在最后/

青春叛逆期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篇5

青春叛逆期,每一个孩子都将要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而十四岁左右的孩子是发生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具有非常强烈的反叛性格,他们心性狂躁,言辞激烈,时常做出诸如、打架、爱攀比、长期呆在网吧等等极端事情,很多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叛逆期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会有好像变了个人一样的巨大转变。

青春期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

他们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小孩”,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加上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一些不正确的处事方法,于是就让他们产生了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他们在躁动的青春期里变得叛逆起来。

很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刚开始还会耐着性子跟孩子讲道理,可一段时间后便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为恼火,对孩子非打即骂,态度极为强硬。

更有甚者,有的父母因为忙碌而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从而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我的孩子已经成年,根据我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尊重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弱点。我们应该充分的理解包容,尝试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语言。

其次要做到言传身教,经常和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给孩子竖立正确的是非观,这样就能快速的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叛逆青春期作文 篇6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正如小沈阳在小品中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这一世来去匆匆,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样在这个期间,也有了叛逆的心理和行为。

不是吹,在年龄小的`时候我是典型的乖乖女,可长大了以后,就经常和父母对着干,嘴上是不说,可心里都快顶上天了,他们说东,我非要西。他们说学习,我就非要玩。虽说成绩没往下滑,但也没少惹父母生气。还有一点,我不大清楚,有时莫名其妙的就悲伤起来。被父母看见了,总会挨骂,因为我总哭鼻子。心中便有了二十多分的不愿意。

青春期孩子叛逆 篇7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青春期,成长,启示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当代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赛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于1951年出版, 是其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多方面的展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霍尔顿从纠结的青春期到慢慢融入社会生活的成长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独特的书名是来源于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歌《从麦田里走来》, 该诗描述的是诗人自己站在悬崖旁边, 看着一群活泼的孩子在麦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这首诗给塞林格带来了灵感, 于是他想写一部关于青少年生活的小说来反映二战后美国社会思想混乱和人们精神危机的状况。

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Holden Caulfield) 是个16岁的中学生。他本性善良而又纯真, 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小小的霍尔顿立志想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孩子们守护一方净土, 让他们可以永远这么单纯天真地生活下去, 不被世俗的肮脏所玷污, 在爱的萦绕中茁壮地成长。但理想与现实终归是有差距的,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他倍感绝望和痛苦, 成人世界的腐败早已侵蚀了纯真的儿童世界。追寻与彷徨, 叛逆与守望, 这一系列过程, 正是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极好诠释。

二、霍尔顿成长的社会及家庭背景

二战之后, 美国踏上了“黄金时期”, 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但同时,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价值减少, 工作趋于乏味, 体会不到以前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 现代资本价值观一步步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 人们开始越来越疯狂地追求金钱,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漠。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崇尚自由主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少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而霍尔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与此同时, 霍尔顿的家庭对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霍尔顿的家庭经济实力强, 社会地位颇高, 但其父母对霍尔顿的教育却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无法真正从其内心去关心霍尔顿。另外, 霍尔顿极十分反感主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 虽然他表面上放荡不羁、无所忌惮, 其实内心则是极其孤独和痛苦。单从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和其家庭背景看, 他并不缺少物质的供给, 物质条件的优越使得霍尔顿更渴望内心世界得到满足, 他渴望心理得到安慰, 爱的滋养。

三、主人公对爱的呼唤以及其性格的转变

霍尔顿希望与同学建立友谊, 然而与同学的交流却总是很苍白。得不到同龄中的关怀, 在同辈中找不到可以畅谈心声的人, 霍尔顿转而将希望转移到成年人上。在成年人中, 对其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父母考菲尔德夫妇。但是, 除了当霍尔顿向老斯特拉德莱塔卖弄时曾说自己是“混帐州长的儿子”之外, 霍尔顿几乎就没有再提及他的父亲。对于母爱, 霍尔顿的言辞更是直接, 如“亲爱的妈妈, 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嘛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表面上, 他用这些话挑逗着同学阿莱克, 像是在嘲弄别人, 实质上却掩饰不了主人公单纯的内心以及对母亲爱的渴望。

在这种状况下, 霍尔顿将其最后的希望寄予他的小妹妹菲比, 转向了对儿童世界的爱的呼唤, 菲比的理解与开导使得霍尔顿重新体会到了最初单纯的爱。三天艰难痛苦的行程结束了, 原本胆小怯懦的霍尔顿也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和蜕变:从幼稚到成熟、从不敢面对到直面困难、从顽强抵抗到妥协屈服。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 人的成长大都会遇到各种迷惘, 在一定阶段要经历一些困惑或变化。在人类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 在生命完全独立这种发展倾向中, 它们是成长和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幸运的是爱就在这个过程中宽容、接纳着不幸, 并进行适当的调解, 呵护着成长, 积极地引领着人成长的方向。

四、《麦田里的守望者》给青少年的现实启示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在青少年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最主要的一点是作家以细腻入微的笔法, 对青少年在青春期所经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并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纯真善良。小说语言风格独特, 以青少年的口吻讲述, 容易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进而引人深思。而主人公的精神蜕变以及成长经历对当代青年影响尤其重大。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2]塞林格.麦田守望者[M].施咸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3.

[3]甄珍.一个“堕落”少年的反抗与妥协——《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6) :111-112.

[4]赵恩鹏飞.成长叛逆与精神守望——《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简析[J].海外英语, 2010 (03) .

[5]李雅琴.青春期的成长之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意义探析[J].学术纵横, 2013 (10) .

叛逆的青春期 篇8

青春期孩子心理变化

成人感及独立意识增强

过去,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很听话,他们会无条件地依恋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去生活、学习和交往。父母也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体验到快乐感、权威感、被需要感、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在,孩子们到了青春期,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们的目光变成了平视甚至是俯视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像个成年人,感觉到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平起平坐的了。这种“成人感”的形成,让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追求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希望得到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审美情趣、独立的价值体系;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开始反抗父母、师长对他们的权威式的干涉,反对自己处在家里的从属地位,而且这种反抗往往是在父母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因此,许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这种变化,认为孩子是变坏了,或者认为孩子出现问题了,并因此焦虑和困惑,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有适应孩子的成长的心理反应。

情绪反复无常

这也和他们的生理成长有关,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趋于成熟,却不能享受成人的特权,也享受不了小孩子的优待。因为所有成人的特权都是被禁止的,他们不能结婚、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在外过夜,有性欲的时候也不能发泄,惟一能做的就是呆在学校里,读那些他们认为枯燥的书本,因此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不公正之中。

另外身体发育时产生的激素分泌的变化,对他们的情绪影响也会非常大,这就像好经前紧张、更年期与极度疲劳会让人情绪烦躁一样,激素的大量分泌也完全可能使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极端的不稳定,共同特点就是脾气的不稳定性,顶撞父母。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激烈、粗暴、逆反甚至失控,所以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他们这时的情绪变化。

心理上“锁”

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非常透明的,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变成半透明或者不透明。过去孩子一回来,还没进到家门,就急急地向父母汇报自己一天的表现。青春期的孩子不是这样,一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可能变成了半透明。

放学一回家,门一关,就进自己的屋里了,开始不爱和家长交流了,有些事情不想让家长知道了,这就是闭锁性。妈妈不放心,想从门缝里看看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会不高兴,说你干嘛,又监视我是不是?所以这时妈妈不要偷看孩子日记,不要翻孩子的书包,尊重他的个人空间。另外,不要孩子一开口你就辟头盖脸地教训他,那样的话孩子就会更关闭自己,更会闭锁,你会对他的表现一无所知。

心理的发展滞后于身体的发展

张扬的青春激励着孩子们舞动翅膀,跃跃欲试想要飞翔。可是,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吗?真的有能力去适应成人的世界了吗?

从生理上看,性器官已逐渐成熟,但性心理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同等成熟的程度;强烈的渴望独立自主,极力要求摆脱管束,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表现的是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对陌生和复杂的环境往往缺乏信心,难作决断。由于缺乏经验,缺少阅历,逻辑思维也尚未发展成熟,常常表现得有点偏激和不客观,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处理问题的准确性。处在这种成人感与幼稚性冲突中的青少年,表现为对一切不愿意顺从,常处于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

家庭和社会因素对青春期逆反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的问题。家庭的教养方式及社会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

父母个性中如果有倔犟、暴躁、激惹、执拗等因素,由于遗传影响,孩子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逆反情绪往往也比较强烈。

不和谐的、缺乏沟通的家庭教养模式更是青春期逆反情绪膨胀的关键因素。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青春期的孩子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一些个别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学习不适应。大部分青春期的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情绪易激惹出现。

现今社会和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了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让自己变得另类,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

专家告诉你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青春期孩子的种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我们要意识到,青春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过程,逆反是孩子在成长;是孩子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做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最艰巨的职业。那么父母如何能更好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呢?

父母要不断地学习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感到突然,没有思想准备,更不必说有预先干预的理念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其实家庭教育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要了解孩子身心发育规律,不断调整改正不适应孩子成长需要的教育方法,让自己教育的方式跟上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一定出问题。”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当我们善于与孩子相处时,孩子才会当我们是朋友,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其实,沟通很简单,就是倾诉加倾听,尽量多听子女的倾诉。尤其是在孩子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不要错过倾听他们诉说的机会。

父母应在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种“听的气氛”。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对任何事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时,也不要马上表态,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吗?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满意时,不要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而应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尊重孩子的成人感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尊重他们长大了的想法和情感,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所以说,尊重是前提,平等交流是关键。

我们要建立起与孩子平等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他在家庭中与父母一样拥有自由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小事的决策,让他和大人一起分忧,大人也可以和孩子适当倾诉自己的心声。

对于孩子的特殊表现,比如碰到儿子要换一种新潮的发型,女儿想尝试用用妈妈的化妆品,你完全可以把这种现象当作普通的爱美之心。

给孩子赏识与肯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我们要学会赏识,肯定孩子,多给孩子鼓掌。有的家长经常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用说教、贬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自尊心受损伤了,就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

孩子人生好比足球赛,家长不应做挑剔的裁判,老盯着犯规不放,而应做热情的啦啦队,为孩子鼓掌欢呼,给孩子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鹰长到一定的时间,鹰妈妈就会带领鹰到悬崖上去放飞,让鹰独立去翱翔天空。小鹰学飞是自然界的事情,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是孩子总得要有独立面对生活的一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是孩子有能力做的事,家长就不要代劳,由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太包办孩子,就会失去孩子独自锻炼的机会。

关注孩子的同伴注意孩子平时交往的同伴都是什么样的人。有不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接触不好的孩子。如果学校风气不好,一些弱小的孩子会结交霸气的不良少年,以此求得安全感。家长如果关注了孩子人际交往的情况,会及时引导孩子,远离不良人群。

青春期叛逆优秀作文 篇9

在稚气未脱的年纪,大概是我最没心没肺的阶段,那时的我们总是会因为调皮捣蛋被集体留下,可我们也从不会服软听从安排,会趁着老师回办公室的空隙一溜烟逃出牢笼。

依然是老地点,与平常的狐朋狗友一起,日复一日玩相同的把戏,却从未觉得枯燥和乏味。但是渐渐地,这股子好奇心引起的所谓志气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从以前的保证半小时乖乖到家变本加厉,成功变为了星星和月亮的守护者。

在有星星陪伴的那一晚,我大汗淋漓地跑回家,一身脏兮兮地出现在家门口,细细数来,这是我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第三周,不出意料我会被教育得狗血淋头,令我忐忑不安的是这没有浩浩荡荡的阵势,而是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母亲仅仅给我留下了一张冷冰冰的字条:你再这样,以后就不要回来了!

我独自垂头丧气地走在马路边,没有阳光笼罩,没有花香扑鼻,就连身边的花花草草也都失去了原有的婀娜多姿和缤纷多彩,可是,这不是春天吗?

迷迷糊糊的,又到了激动人心的那一刻,战争的号角即将打响,我们如饿晕的狼群般冲向据点,这蜂拥而至的场面早已是常态,我也早就把母亲的话抛之脑后,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随之而来的是一声刺耳的吼叫,我开始变得心神不定,手忙脚乱起来,惊慌失措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那个女人也步步逼近,眼神中杀气腾腾,不好了!快跑!

她是公园的管理员,对我们放学后的一举一动都摸得一清二楚,由于我们总是在这举行友谊赛,公园里的设施也不如以前令人赏心悦目了,她见势不妙,大概也心知肚明追不上我们,只是叫唤几句就离开了。

哼,我们怎么可能会这么轻易离开这块风水宝地呢?我们走!随着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阵势再次重现江湖,但我,却独自一人踏上回家的旅程,只给这世界留下一个冰冷的背影。

回家的路,要经过两个十字路口,迄今,经过那块风水宝地时,我总会目不转睛的盯着,仿佛一切都从未逝去,我还是会由衷地感谢那个三年前的自己。

青春期叛逆的检讨书 篇10

[青春期叛逆的检讨书(共2篇)]篇一:家长们要检讨自己(2)浅谈青少年青春期逆反 孩子在慢慢长大,而作为家长,我们教育的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务必以必须“引导”为主。

首先需要多听孩子说,与孩子谈话不唠叨、不重复,尽量多倾听,发表意见是简明扼要,多鼓励、表扬孩子,不要抱怨,尤其在孩子面前。还有就是尽量多的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引导孩子去思考,比如“怎么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很多孩子反应“老师针对自己”,尤其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思考为什么?家长从这样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是真的想帮助自己,真的理解自己,而不单单是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能够与孩子沟通了,孩子自然不会再?逆反?。

还有,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我写过一篇,我认为好习惯是形成好的性格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学会给孩子讲道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管任何人,坏习惯和没道理的事情孩子都可以拒绝。教会孩子听道理,坚持自己正确观点,做到明是非、辨善恶,知道自己敢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很多家长一直忽视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整天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很多孩子不是不知道家长所说的道理,仅仅是担心如果按照家长的意思做了家长就会更加唠叨。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好家长,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就要学会与孩子谈心,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你要了解你的孩子想什么,喜欢什么。平时多与孩子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这样才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还有一点我一定要说,如果你决定要孩子,就一定要自律,如果你做不到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你最好别要孩子,很多孩子是因为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这个不能单纯的去怪孩子,孩子的荣誉感很强,如果作为家长只能起到一个负面作用,孩子看不起你用我的话说只有两个字?活该?。话是难听,可这是实话,如果你连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没有,有什么理由再去抱怨孩子不听话。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父母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老人不尊重,往往为一些小事与家人发生口角,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我曾经亲耳听过一个孩子对他父亲说:?你对我奶奶不好,你对你妈不好,我凭什么要对你你好?。

再有一点,一定要学会听取孩子的意见。有些父母一味采用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容不得孩子有半点不同意见,这就容易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等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多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的学习实间,而并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尤其在学习方面,多注意效率而不是耗时间,我再强调一句话:?孩子主动学习与非主动学习的效率是有很大不同的?。允许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实践,如果你认为孩子安排的不好,或者是不合理,可以提出参考意见而不是强制性的管制,这样的结果只能起反作用。我坚持孩子玩得好才能学得好,真正学习好的孩子并不是每天泡在书山题海中。尤其是孩子们升入初中以后,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

自己的活动。一定要学会接受孩子合理的理由与不同意见,比如周末孩子外出一类的,给孩子空间你和孩子才会有空间。退一步讲,如果孩子在家里一点主权,一点尊严都没有,换了我也会逆反,也不会在家呆着,离家出走是早晚的事。

[青春期叛逆的检讨书(共2篇)]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一极就是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等到了一定年龄爆发出来,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到那时候谁也帮不了您,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是家长就可以为所欲为,任何一件事,都要注重一下孩子的感受,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尊重你。我说的尊重是指人格上的而非溺爱,这点请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另外一极放任自流。生活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失去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我一直认为这是最不负责人的一种做法。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这些孩子是最容易受到诱惑走上邪路的,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所以家里有青少年孩子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家里的言辞方式。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最忌讳的是全盘否定孩子计划安排。孩子大了,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很多专业上的东西我不是很懂,所以只能边学习先写这些东西,更多的从理

念上去讲解,希望可以对家长们有所帮助,以上所有观点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广大家长朋友参与交流。

篇二:给对象的检讨书

给对象的检讨书

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就如医生是救死扶伤一样

我们做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新风貌的青少年

应该把精力投入的学习当中去 融入到和谐校园当中去

杜绝那些不属于我们新学生做的事情

处在青春期的我们 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

譬如 喜欢和异性朋友在一起说话 打闹

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来讲

这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应把握好这个度 掌握好尺寸

尤其是我们女孩子

[青春期叛逆的检讨书(共2篇)] 在这方面更应该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学会自尊 学会自爱

我们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半封闭式的体系

为了完善和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和制度

也为了维护校园安全

决不允许社会外界人士随随便便进入我们学校

不应该引领非本校人员进入我校

这是关系到我们整个校园的安全问题

事后 老师都主动找我谈话

的严重性

强烈

效应

来的目的

知识

我们的深深期望 和谆谆教导

章制度

想 有道德 有纪律 有文化 的新四有青年

现四化 添砖加瓦 贡献自己的力量 燃烧自己的热情

给我进行思想教育 老师们都很重视 我充分认识到事情我的纪律意识不够照成这么大的负面我们应认识到 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不辜负老师 家长对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做一个合格的 有理为社会主义早日实此致

应对叛逆的青春 篇11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育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受到诱惑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走上极端。

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是频频出现,从学生成长经历来看,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强烈的挫折感

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在中考失利后无奈地选择了职业学校,对自己和将来的前程灰心失望,觉得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尤其看到自己的同学进入了重点高中,认为自己考大学无望,所以心灰意冷,干什么事也打不起精神,甚至有的人索性放弃了努力,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逐渐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周围的同学分离开来,和老师疏远,产生敌对,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不仅不领情,甚至站在对立面。

二、强烈的被忽视感

在我们的调查中,职业学校的学生60%-80%是来自于单亲家庭,甚至是不在父母的身边。远离父母的生活一方面让他们的生活没有了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在人生最关键的转折时期没有了有力的教导和管束,家庭教育的缺失足以使他们人生的航船偏离方向。亲情的淡漠,对父母的怨恨,让他们对周围的风吹草动充满了敌意,老师善意的批评会引来探们怨恨的目光;同学不经意的玩笑会让他们耿耿于怀。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其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案例1,肖某,父母都在美国做生意,4岁时父母就离开他去了美国,他留在国内的姑姑家。父母一直说要带他去美国,但是直到读了高中,这个承诺也没有实现。在这期间父母在美国又为他添了一个弟弟,所以在肖某的心中就有一种想法,认为父母抛弃了他,带大他的姑姑这时被他认为是父母的同谋。他对父母不再怀有期望,对一直尊敬的姑姑也不再信任,开始出入网吧,和老师顶嘴,和姑姑吵架,早恋,甚至和女朋友拍了婚纱照寄给了远在美国的父母。

案例2,李某,两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有了新的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极少管理他的生活,70多岁的奶奶带着他。在李某成年后,觉得父母对他极度不负责任,生活中缺少应有的关爱,所以心中充满了怨恨,经常和父亲吵架,甚至离家出走。他更为怨恨他的妈妈,认为妈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他,甚至偷偷配了一把母亲家里的钥匙,趁妈妈不在的时候,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卖掉。他的情绪非常不好,在学校的时候不爱上课,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甚至逃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家庭出现问题的孩子精神都比较紧张,感情承受能力比较弱,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了他们认为的障碍,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甚至仇视心理。可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三、强烈的自我感

今天职校学生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遇到问题时,缺乏情感支持,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就学会了精神上的自我感。这种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个人观念突出。父母视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父母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孩子过度偏袒、保护、溺爱以及物质生活上过度满足、纵容,而对孩子的关心理解、情感交流太少,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任性和跋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报道是南京的一位老师写的,他说有一个学生生病老师连续背了他两天,但是这个孩子却没有和他说一句谢谢。现在的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不会去关心感激别人,只知道索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的行为又从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转化为惩罚干预和放任冷漠,孩子在这样冷热不均的教育下,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里失衡,急需寻找回曾经的关怀和温暖。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家长最担心的早恋现象,还有团伙纠结的违法行为。

四、强烈的浮躁感

男孩青春期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办 篇12

1、以情动人,相互理解。 父母将心比心,要学会理解孩子,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现象和必经阶段,心理上产生共鸣了,才能逐渐的相互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孩子也就不会再出现逆反心理了。

2、征求意见,沟通为重。 家庭里面要作某项决定时,要征寻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才会有融入到家庭氛围中的感受,才会感受到家庭环境中的温暖、和谐、自由。多进行交流和沟通更是能加深亲子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才能减少孩子逆叛心理产生的可能,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叛逆阶段。

3.保持冷静,耐心细致。 当发现孩子极度叛逆,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因为,急躁以至粗暴应对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更加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和逆反情绪。只有冷静,理智,才能理性的、客观的、有效的解决孩子叛逆的问题。

总之,要想从根本上化解孩子的叛逆心理,逆反情绪,父母必须首先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叛逆心理成因,冷静对待,科学应对,才能解除孩子叛逆怎么办的苦恼。

拓展阅读:青春期常见问题

问题1:小学是好学生,初中为何成绩直线下降

【现象】小学最好的英语,到初中只能考30分

张小静是个很乖的小姑娘,小学时是班长、优秀学生,不仅功课好,而且管理班级井井有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可是,进入初中后,她的外语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大半年后,退到下游了。英语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赶上来。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真的有所好转,但一个月后,又继续后退。老师把她找来谈话,发现她学习是认真的。老师找不到她学得不好的原因。她在老师面前只是哭,并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学好外语。但是,接着的小测验她得了30分,接着的考试55分。老师真的懵了,只得找家长一起来分析问题。

张小静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这种状况和吃惊。因为张小静在小学时英语是最好的学科。

老师和张小静的母亲一起分析,最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与同一寝食的另外两位同学是好朋友,但最近那两位不睬她了。她心情不好,感觉孤独,上课有时也想这个问题。

【建议】青春期,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留心留心孩子的交友吧

原来,学习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交友问题,好在老师细心,要不然孩子的成绩会一直往下掉。

孩子进入初中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与同龄人的距离近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当孩子孤独时,54.1%的孩子找朋友或同学,只有11.8%找家长。可见,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可是,朋友不理睬他了,怎么办呢?胡思乱想,造成成绩下滑。

因此,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留心他们的交友问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问题2:为什么对孩子“鞠躬尽瘁”,但他们不领情?

【现象】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却老发火

我的朋友王老师回家后,跟读初三的女儿说,今天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做得真好,我真是惭愧啊。女儿一听便来气,饭也不吃了。王老师觉得摸不着头脑,“我自叹不如,你生什么气?”

王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之后,我到王老师家做客,假装无意谈起做父母的不易。王老师女儿说:“有的是家长自找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谁要他们整天管头管脚。我不管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流行音乐,我妈一概反对。她再要学习人家家长无微不至照顾我,我不疯了才怪。”

原来孩子发火的原因在这里。

知道了病因,病就容易治疗了。

【建议】青春期,主动与孩子“分离”,才是正确的爱孩子

恰好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新疆长大,今年暑期她跟她哥哥一起回新疆去看望母亲,哥哥还带了妻子一起去。她妻子是记者,对丈夫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去采访了很多认识她丈夫的人,当然包括她的婆婆。我这位朋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爱孩子的一个母亲,她整整齐齐地收集了好几大本孩子的照片,整理得非常好。过了几天,这个母亲跟我朋友讲,说她把这些照片都交给了儿媳妇了。我这位朋友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么珍贵的照片,全交给儿媳,多么可惜。然后母亲说了一句话:她说,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保管这些照片了。

当这位朋友跟我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也非常地感动。

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关于几本相册的问题,这是一个母亲主动地与儿子“分离”,是一种正确的爱孩子的表现。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王老师听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管制孩子太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问题3:该不该悄悄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现象】自从偷偷跑到孩子学校被他知道后,母子间的沟通障碍越来越大

在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家长与孩子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很多,35%的家长说最近一次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49.7%孩子认为升学是他烦恼的来源。

我采访过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不如人意,从他的嘴里又难以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悄悄到学校去问老师,与班主任谈,与学科老师谈,一个一个谈下来,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窝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了。孩子放学回来,这时,家长装模作样地问:“最近情况如何?”孩子说:“老样子。”后来,家长沉不住气了:“你们老师说,你上课有时讲话,前天作业还没交,老师盯着才交了。”孩子睁大眼,脸涨得通红:“你到学校去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家长一下子慌了手脚:“是你们老师请我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孩子不屑地想:“说谎。”总之,问题不仅没得到妥善解决,沟通障碍反而越来越大。

【建议】家长就是家长,不可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我要说:家长就是家长,不可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您的建议我可听可不听。朋友之间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相交,但仍可以不相干。家长与孩子能是这种关系吗?不能!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家长的角色、地位永远是大于孩子的。当家长想完全做孩子的朋友时,他的责任感也同时削弱了。

事实上,孩子们也不愿意做家长的朋友。有孩子说,家长想要做我们的朋友,无非是想探测我们的心事罢了。因此,家长还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家长。

回到前面的问题,家长该不该到悄悄去学校了解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您的身份是家长而不是朋友。知道问题之后,要设计方案,而不是沉不住气和盘托出。

问题4:孩子与老师产生矛盾怎么办?

【现象】“变态”老师打消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读初二时,与计算机老师发生了矛盾。刚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听理论知识介绍,然后打开电脑自己操作。可是,孩子心切,悄悄把电脑打开了。老师发现后叫她关上,可是孩子很叛逆,偏不关。老师骂道:“你怎么这样变态的?”孩子的火窜上来:“你才变态呢,我开电脑怎么了,我又没有不听讲。”结果两个人在课堂上吵起来。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虽然认为老师骂人有错,但考虑到是自己的孩子先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如果袒护了孩子,以后她不听所有老师的话怎么办呢?所以,她还是维护老师的权威和利益,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与她交流日渐稀少。

后来怎么样呢?四年以后,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说,她愤愤不平谈起过去的事:“我其实最喜欢的是计算机,可是,初二的那个变态老师打消了我学习的积极性。真是可惜。我的同学参加全国初中生Flash大赛,得了一等奖。可是我的计算机比她还好,只是我跟老师吵架后不学了。”

【建议】赢得孩子的信任很重要

我的朋友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如果她一开始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慢慢再创造机会沟通,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分析老师的不足,赢得孩子的信任。产生认同感后,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问题5:怎样面对叛逆的孩子?

【现象】事业出色的妈妈,为何教出不听话的孩子?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是大学里某个学院的总支书记。她科研、党务工作都很出色,就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不仅成绩差,还随时给她添麻烦。谈起儿子,她连连叹气。很显然,这是个不听话的,让人头疼的孩子。

事实怎样呢?我与他儿子交流时,儿子说:“她整天关在实验室,我不给她找点事,她还记得有我这个儿子?”

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这个母亲可能表面看上去驾驭得了家庭和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以一种他所特有,他的能力所及的方式在反抗母亲。很遗憾的是,这个母亲跟我探讨了很多孩子的问题,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意思到,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她自身需要改变,如果她不改变,孩子很难走出“困境”。

【建议】叛逆并不可怕,你甚至可以欣赏孩子的叛逆

还有一类隐性叛逆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他把叛逆藏在心底,不表露出来,压抑下去。他的叛逆家长关注不到,以为孩子很乖,很平稳。其实这类看上去不叛逆的孩子反倒很危险,因为他们的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发泄的通道。外显的叛逆可以通过跟父母吵闹,通过玩网络游戏发泄,而不叛逆的孩子他不会发泄,也不懂得发泄,不发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一遇上挫折,就想不开。

叛逆是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成长,在改变的同时,它告诉家长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或者说,孩子的叛逆呈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假如你的孩子沉迷网络,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一是网络至少让你的孩子还留在你的身边,他没有离家出走,没有自杀,他还是好好的,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孩子可能就真出问题了

所以说, “叛逆”并不可怕,你甚至可以欣赏“叛逆”。

问题6: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谁大?

【现象】孩子该不该成为父母的最爱?

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家长的,但它却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为在中国,孩子开始住读也就意味要与家分离了。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第一种是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啃老族。第二种是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这种情况很多,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女孩子纷纷离家出走,在外面寻求家庭里寻找不到的温暖,而且会组成临时家庭。第三种是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这种才是健康的成长。其实,与家分离的过程中,还多见家长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爱变成了一种“控制”。

事实上,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如果家长把孩子完全看成自己的全部,那么问题会很大。

【现象】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其实,“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孩子其实不愿意父母为他们作“牺牲”,这种牺牲带给孩子的压力很大。

夫妻关系有问题,孩子很容易出问题。比如夫妻吵闹。孩子会对父母离婚极度恐惧,他可能生了一种永远都不能好的病。这样父母就永远不会离婚了。当然,孩子生病,这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做法。但这种生病、学习下降等方式,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一种“调解”方式,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例子:父母在家里吵吵闹闹,女儿的学习反而学得非常非常好,后来我们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好,来挽救这个家庭,可是后来父母还是离婚了,父母离婚后,这个女孩子就“心灰意冷”,她不学习了,用她的说法,我这么努力,你们都看不到。

所以说,夫妻恩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不仅对夫妻关系不好,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那么,单亲家庭里,母亲和孩子如何定位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位妈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离异女人。只有这样,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爱孩子了。这位妈妈将自己照顾好,让自己快乐,孩子也才能快乐,孩子才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将来孩子也才能开始他幸福的婚姻。

结尾:什么是成功,孩子快乐,就是成功

我想最终还是回到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成功?成功到底是什么?是钱,是地位?是出人投地?我想都不是。中学和小学的孩子,前面的路很长,你能保证她将来一定是成功吗?

有位妈妈告诉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定义成功。孩子心里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并且每一天都有收获,都在进步,那就是成功,那就是成功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位妈妈说:你说她现在是什么?我不可能给她一个评价。她既不是个能拿多少证书出来证明自己的好学生,也不能拿作品出来证明她已经是个作家,同理也不能算是一个小画家,我都不愿意给她按任何头衔,但是,如果我要认可她的话,她是一个身心很健康的孩子,同时在她的身上具备了多种可能性。如果她将来想在某个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所发展,我想她具备这种条件、能力,以及往这条路上走的方法。这就是她目前的成功。

我也祝愿每一位家长的孩子,也都能心里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每一天都有收获,都有成长,而且每一天都孕育着明天的希望。

上一篇:分光计的调整和棱镜折射率的测定-大学物理实验下一篇:描写夏天的片段摘抄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