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特点

2024-09-09

影响特点(通用12篇)

影响特点 篇1

摘要:虚拟经济是社会信用高度发达的产物, 是新经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从虚拟经济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入手来分析虚拟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实物经济,市场均衡

自从货币诞生特别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之日起, 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特点的货币危机就时时困扰着社会经济。经济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 并依此为理论指导试图在实际中避免和治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的第一代货币理论认为, 货币危机的基本原因是实物经济基础状况恶化;20世纪90年代的“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更可能引发货币危机;第三代的货币危机理论则更强调金融危机的传染和对微观层次的研究。货币危机微观成因研究的代表人物、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认为经典的MF模型忽略了实际汇率对投资的影响, 因为企业投资水平受制于它的财务杠杆和所有者权益的净值。

1 虚拟经济的基本要素

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载体、是相对实物经济而言的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首先, 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 与传统物质生产及其有关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 其主体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运动的权益交易, 其本质在于资本证券化后的有价性和有息性, 即价值的虚拟性。其次, 信息经济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虚拟经济运行提供了载体与媒介, 使其变化更为快捷与便利, 但并未从根本上将利润与实体经济分离, 只是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运行效率。第三, 虚拟经济具有“投入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特点。由于虚拟经济在资源动员、支付结算、风险配置及信息揭示等方面更具有克服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一般功能, 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不再需要以增加成本为代价, 也就使固定投入具备了“投入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特点。第四, 现代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虚拟经济以金融系统为基础, 其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 其交易媒介主要是金融衍生工具, 其交易行为构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

2 背离实物经济的现代虚拟经济

过度背离实物经济是虚拟经济在当代发展的特点, 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 即原生金融资本价格的膨胀和金融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

(1) 原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基本吻合与对应。

在这一层次上, 虚拟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与实际个别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 (包括外汇) 、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作为原生类金融资产与实际资本基本上一一对应, 因而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也基本吻合。如股票便是最典型的虚拟资本, 其虚拟价值增值主要来自公司的股息、利息和其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两部分。前一部分与个别资本实际价值增值过程直接相关, 后一部分虽然其价值运动过程与实际价值增值过程相脱离, 但它却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并始终与它并存。

(2) 衍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

在这个层次上, 金融衍生资产的价值增值过程外化和虚拟化程度更高, 它主要包括各种证券化资产、共同基金及金融期货期权等, 它们是在原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可作为纯粹为金融衍生交易服务的衍生类金融资产。如金融期货期权直接以风险为交易对象, 它只与整个地区、行业、国家地社会生产 (即社会总资本运动) 和世界经济状况密切联系。而指数基金、指数期货期权等作为高级金融衍生品, 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对应物, 甚至连间接投资的内容也没有, 其价值增值过程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至此, 虚拟经济扩张已发展到与实物经济扩张相关性很小或完全无关。

因此, 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有关专家曾指出, 目前每天的金融交易中, 只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目前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超过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由此可见, 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物经济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当金融资产 (包括原生类和衍生类金融资产) 的市场均衡被打破, 实物经济中的虚拟成分会急剧增加, 从而打破其他几种市场, 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力市场的均衡状态, 使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过度背离, 有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①虚拟经济的急剧膨胀打破了市场均衡。

假设某国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且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在某个时期,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实物经济和原生类金融资产的风险急剧增加, 而衍生类金融资产的风险则相对降低, 人们处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对衍生类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剧增, 其价格变化的敏感性比原生类金融资产市场和商品劳务市场的价格的敏感性更高。短期内市场需求剧增, 使得衍生金融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彪升, 市场均衡被打破, 交易量同时大幅攀升。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并通过心理预期作用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收益预期和风险升水的主观判断, 原生类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便会高于其基本价格, 市场价格高于基本价格的部分就被称为资产泡沫。泡沫资产的存在说明原生类金融资产的市场均衡被打破。

原生类和衍生类金融资产市场失衡时, 金融资产总量剧增, 而货币的供给在短时间内是呈刚性的, 而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也急剧上升, 使货币市场均衡打破, 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实物经济中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利润率下降, 生产性投资减少, 经济增长减缓, 内需不足;同时, 利率的上升导致汇率上升, 出口下降, 外需也下降。这使得商品劳务市场上的总需求相对减少, 而这两个市场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又具有较强的刚性, 它们的均衡也被打破。再者, 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引起国际游资的流入, 推动衍生类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持续高涨, 形成恶性循环, 使市场进一步远离均衡状态。

②相对稳定状态被打破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市场这种非均衡状态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保持相对稳定, 但这种相对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微小的干扰所破坏。即当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物经济而达到某种呈现一定的相对稳定性的临界状态时, 这种没有真实价值支撑的虚拟资本 (主要是国际游资) 很可能由于预期因素的突然改变而推出市场, 并表现为短期内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或是巨额外债的归还, 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减少, 本币相对供大于求, 汇率大幅度贬值, 引发金融危机, 并进一步向邻国转移, 导致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此时, 整个经济的相对稳定被打破, 使经济发展出现大幅度波动, 再加上此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非常大, 从而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 导致经济危机和衰退。

虚拟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必然性, 是与实物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实体经济相背离, 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G.格利, 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德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影响特点 篇2

关于男女心理差异对薪资造成差异的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内基美隆大学经济学的教授琳达对此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女性的工资比同等资历的男性要低5个百分点。而这种女性自身心理特点对薪资影响的作用在其他国家女性中也有同等意义。

女性的“贤淑”给主动要求加薪造成障碍

工作再出色的“女强人”,也会努力维持低调作风,使行为方式与她们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相符合。女人行事通常比男人柔和,并且往往能够“以柔克刚”。正因为女性平时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一旦主动要求加薪,就会使人觉得不适应。也正是因为女性自甘做弱者,社会上也比较认同女性的薪水应该低于同等资力的男性。

尽管自从美国内战开始,传统的淑女形象就开始受到冲击,但一直到现在,“只做家里事情的人才是贵妇人”这一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还是有残留。这使女性自己觉得比丈夫差一些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这样家庭会更加稳定。因此,大多数的女性对加薪并不要求得十分强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板不喜欢给女性职员加薪。

研究结果认为,女性加薪的要求更有可能被拒绝,因为老板总是觉得主动要求加薪的女性攻击性很强,并且性格“不女性”,老板们通常不喜欢女雇员具有这样的性格。

男女心理素质不同,要求加薪的形式也不同

女性在要求加薪时,往往采取与男性不同的方法。男性对加薪的要求会更直接更强烈,他们的直接能够得到理解和认同,因此加薪的要求也就容易实现。

女性在要求加薪时,通常采用暗示的方法,有时候老板并不能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在要求加薪。她们的加薪要求也远没有男性强烈和坚决。调查显示,20%的男性表示,如果加薪的要求不被满足,就会选择辞职,而只有4%的女性会选择这样做。这也导致老板认为男性要求加薪得不到满足的话,这个人才很可能就流失掉了;而女性的加薪要求即使得不到满足,也不一定会离开公司。因此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老板就不会轻易给女职员加薪。

主动要求加薪的女性往往缺乏安全感

一个自信、有安全感的女性会使老板觉得她很有能力,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并且不会给公司和同事带来麻烦。而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总是有些神经质,容易分心,也不容易与同事相处融洽。不可否认,财产是使人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男人要求加薪通常被认为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而女人则被看做是不安心工作,追求浮华。因此,当她们提出加薪的要求时,老板就会感觉她很没有安全感,甚至因此会对这个女职员的好感下降。

表现出过分自信的女性不容易使人接受

人们心目中的“大男人、小女人”形象是很难一下子被完全屏弃的,思维定式会让人觉得男性应该是强悍的、积极自信的,虽然女人自信也没关系,但还是阴柔一些比较受欢迎,如果是过分自信,还会招人讨厌。

主动提出加薪的人往往是非常自信的,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薪水与自己的能力和贡献不成正比,并且认为自己能够要求到更高的薪水。女性主动去老板那里要求提高薪水,会使老板感觉她自认为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完美,至少是觉得自己贡献很大。这都会给人“过分自信”的感觉。老板和同事都不喜欢野心勃勃的女职员,因此她们越是想加薪,越得不到认可,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反作用并发症”。

心灵咖啡观点:

影响特点 篇3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 流动性管理 风险定价 刚性需求

当前利率走势的基本特点

(一)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减缓,外汇占款波动性明显增大,流向反复变化。2013年,流动性由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易松难紧转变为易紧难松,利率水平总体上不断攀升,并先后经历了6月和12月两次大幅上行,短期利率上升快于长期利率,导致收益率曲线平坦化。

2014年春节过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出现阶段性宽松,各期限利率普遍下行。其中,隔夜利率从1月末的4.8%左右回落到2%~2.5%左右,7天期利率从1月末的5%以上回落到3%~4%左右,但更长期限资金价格的下行幅度却相当有限,3个月及以上期限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资产配置以同业存款为主的部分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依然较高。类似的,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也趋于陡峭,短久期债券的收益率明显下降,长久期债券的收益率基本稳定(见图1)。2014年3月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利差高达141个基点,处于历史高位。进入4月以后,这一状况才逐渐改善。4月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利差回落到72个基点。

图1 国债收益率曲线及期限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信用利差持续扩大

自2011年第四季度起,受融资需求刚性增长及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逐渐暴露,信用利差持续扩张。衡量信用利差通常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同一券种、同一期限、不同评级债券的收益率差异反映了由信用评级引起的信用利差。2011年第四季度以后,这种信用利差一直维持在高位,最近又进一步扩大(见图2)。以3年期企业债为例,截至2014年4月末,BBB+级企业债与AAA级企业债的利差为841.73个基点,比2011年第三季度末扩大460.64个基点。另一方面,同一期限、不同券种债券的收益率差异反映了由债券品种差异引起的信用利差。这种信用利差于2011年10月创下新高后持续回落,今年第一季度又快速反弹(见图3)。截至2014年3月末,3年期AAA级企业债与3年期国债的利差为186.20个基点,比反弹前的2013年9月末扩大49.59个基点。4月,该项利差有所回落,月末为152.14个基点。

图2 由信用评级产生的信用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编者注:右轴上方添加“基点”)

图3 由债券品种差异产生的信用利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货币政策因素:“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促使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流动性是影响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减缓,外汇占款波动性明显增大,流向反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将利率决定权还给市场。同时,通过引导市场重新认识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挤出无风险利率中的水分,促使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一)流动性管理思路由保持利率平稳运行逐渐转向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稳定、加强预调微调,增强资金需求方对利率的影响力

自2012年7月起,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市场利率对经济基本面变化的敏感度逐步提高,波动也有所增多。针对这一新情况,流动性管理思路逐渐由保持利率平稳运行转向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稳定。较为稳定的货币供给环境,增强了资金需求方在利率水平的形成和决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一是根据外汇流入等形势变化,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外汇占款仍然是流动性变动的根源之一。例如,2013年6月和12月,新增外汇占款均连续两个月环比减少、流动性总量大幅降低或短缺,由此造成的资金面紧张成为利率水平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对此,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14年3月17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通过汇率变化平衡国际收支。同时,人民银行还在外汇占款增速很低时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逆回购等工具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并在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时通过正回购等工具回笼流动性,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1年四季度起,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调整告一段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此前的不足1%上升到2012年1月末的3.1%。此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稳定在2%~2.5%左右。

二是注重公开市场双向操作和预调微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同时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行票据开展了续操作,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13年,人民银行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7650 亿元,开展逆回购操作约2.2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5362 亿元,发放常备借贷便利23650 亿元。2014年2月,在市场流动性出现阶段性宽松、利率水平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7180亿元,剔除春节前“紧急投入”并在节后自然到期的4500亿元,仍回笼2680亿元,引导银行间市场利率自2月下旬起反弹。

(二)强调优化结构,调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结构性差异

流动性管理思路的重大改变,在客观上要求各方面逐步适应和相互磨合。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各商业银行集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期间,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谨慎性考虑降低了资金融出规模,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紧张形势因而更加严峻。从融资主体结构看,2013年,大型银行累计净融出47万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5.4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累计净融入12.7万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2.1万亿元。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余缺差异成为2013年短期资金流动性紧张程度与日俱增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表1)。

表1 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及净融入(单位:亿元)

回购同业拆借

201120122013201120122013

中资大型银行-289596-550748-43966918514-73486-30650

中资中小型银行118134242558152761-326445112-25633

证券及基金公司66659130067158905102373488938354

保险公司249265327055543--25

外资金融机构100792073412679-957199721598

其他金融机构及产品697981041205978013464235131630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为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增加了金融机构弥补资金缺口的渠道。此外,人民银行还根据金融机构具体情况适度有序减量操作,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2004 年1 月,又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完善了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的渠道,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

2010年之前,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在4%以下,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到3%,即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大约在3%~4%左右。但2010年后,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扩张,这些产品的收益率都在6%以上,有些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超过10%。尽管所有的理财产品合同中都有风险提示,或者有不保本、不保收益的说明,但投资者还是相信发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会还本付息,即“刚性兑付”。当这些产品的规模很小时,这样的潜规则对金融市场的定价影响不大;但当信托、理财产品等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时,刚性兑付实际上推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与此同时,刚性兑付还导致大量本不应该进入信用债市场的投资者去投资信用债产品,且这些投资者往往对利率不敏感,这也导致无风险利率在客观上被抬高,信用风险溢价长期被压制在低位。

为纠正被扭曲的市场定价机制,人民银行加大宏观审慎管理力度,在提升市场风险定价效率的同时,引导无风险利率向正常水平回落。一是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广泛开展公众沟通,推动市场各方承认并践行“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化原则,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市场纪律和金融市场的自我约束,理顺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监督机制、信用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三是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理财、票据、同业业务发展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防范,暂停虚拟信用卡和线下二维码支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利率预期因素:影响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效率

根据无风险套利定价原理,在均衡条件下,投资者选择持有长期证券或将持有的短期证券不断展期至与长期证券相同的期限,应获得相同的回报率。因此,长期利率不仅受短期利率的影响,还受人们对未来利率水平预期的影响,而且后者往往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不明确,极大地降低了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的效率,最终造成我国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相互割裂,长期利率未能随短期利率的回落而回落。

(一)未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使长期利率回落压力加大

与短期利率相比,长期利率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关系更密切。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多。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显著放缓。1—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9.7%下降至8.7%,为过去5年的底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13.1%下降至12.0%,为过去10年的底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3年全年的19.6%下降至17.3%,为近12年来最低。4月,PMI指数连续3个月在50.5以下运行,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使长期利率回落的压力增大,甚至有部分经济学家建议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升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

然而,正在加快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却意味着未来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存贷款利率水平总体普遍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名义利率数据比较齐全的20个国家中,有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数据比较齐全的18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实际利率上升,仅1个国家实际利率下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管制利率水平长期低于合意水平。被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吸引大量预算软约束部门低效率地占用了金融资源,导致可以高效率使用资金的真正需求者面临更加严峻的资金短缺,或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息。随着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率水平有内在上升压力。以2012年为例,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后,人民银行曾连续两次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存款利率仍小幅上升。从金融创新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利率较高,倒逼市场利率上升。另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压力,商业银行必须以高利率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这也推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期。

(三)全球经济复苏推动利率水平上升

2012年以来,在连续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增长逐渐呈现三级分化。其中,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好。2013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增强,并宣布自2014年1月起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美国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2年末分别接近1.5%和2.5%的历史最低水平之后开始回升,并推动全球利率水平上升。此外,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套利空间逐渐从人民币升值预期转化为中美利差。在此背景下,美国利率水平上升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被放大。

市场自发调节因素:导致各品种利率走势分化

在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市场也开始自发地纠正被扭曲的定价机制。在这一激烈的调整过程中,受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转换不畅、存款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刚性融资需求增长的影响,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加剧,尤其长期是资金供求紧张成为长期利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除资金供求紧张、风险溢价上升等因素外,交易费用也导致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明显分化。

(一)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且风险偏好下降,导致资金融出减少,长期资金供给尤其不足

流动性总量充裕为市场流动性宽松提供了条件,但真实的市场流动性是否宽松还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重要的资金提供者,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攀升,这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多融入、少融出分不开。

资产负债转换不畅、存款增长乏力是商业银行资金融出减少的重要原因。一是存款分流及存款成本上升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足。2011年以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以及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使银行存款面临巨大的分流压力,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回落到13%~14%之间,存款增长乏力。为挽回局面,商业银行提高了理财产品收益率,推出了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但负债成本也因而上升。二是资产负债转换不畅抑制派生存款的增长。以非标业务为例,非标业务通常以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为载体。2014年4月,新增委托贷款和新增信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0.17%和2.69%,均较2013年7月大幅回落,非标业务明显放缓(见图4)。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负债转换为资产的能力减弱,进而导致派生存款减少。

图4 新增信托贷款与新增委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态度趋于谨慎抑制其资金融出意愿,这对长期资金供给的紧缩性影响大大强于短期资金。2013年全年,我国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约1000亿元;但2014年仅前两个月,新增不良贷款就已达600多亿元。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凸显。在资本充足率压力增大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其资产配置策略逐渐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转向重视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对配置非标等高风险、长周期资产更加谨慎。这部分资金在重新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之前,会使短期资金流动性趋于宽松。此外,从存款结构看,超额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款等资金来源的期限相对较短,与非标业务对应的存款期限相对较长。商业银行降低杠杆率、控制非标资产的增长,也成为长期资金来源趋于紧张的原因之一。

(二)资金需求刚性增大削弱了资金需求方的话语权

在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刚性增大,债券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2014年财政赤字规模上升导致记账式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均比2013年有所增加。此外,2014年政策性银行债实行余额管理,3家政策性银行的余额净增量均为500亿元左右。据此估算,2014年国债、地方政府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的净增量将比2013年增加近300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下降,导致其对外界资金的需求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在短期内难以收缩。近年来,负债类金融工具到期规模与新发行规模的比值均处于历史高位。2013年,企业债券到期2.03万亿元,到期偿还量与发行量的比值约为1:1.8,借新还旧特征明显。2014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但狭义货币(M1)同比增幅仅分别为1.2%和6.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银行贷款用于借新还旧或被展期。从目前情况看,2014年,中票、公司债、企业债和定向工具到期量分别为5800亿元、517亿元、970亿元和121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05%、175%、73%和76%。随着偿债高峰的到来,资金供求紧张削弱了资金需求方在利率水平的形成和决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交易费用导致不同渠道利率水平明显分化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金融市场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出现明显分化。从短期看,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活期存款利率仅分别为3%和0.35%;从长期看,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超过10%,但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仅为4.5%左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同渠道的资金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也明显有别,加之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不具备完全的可替代性,各渠道的利率水平之间确实存在差别。但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如此高的利差水平,笔者认为,交易费用是导致不同渠道的利率水平明显分化的重要原因。

宋代助学活动的特点及影响 篇4

一、宋代助学活动的举措及其各自特点

针对读书人当中贫困者众多的普遍现象,宋代朝廷从多渠道筹措经费,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一定的生活照顾与救济。总体来说,宋代的助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行为。

1.减免官学学生学费,发放助学费用。宋代的学院包括朝廷开办的各级官学与地方私学,均需缴纳一定学费,对于家境不佳的求学士子而言,学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尤其是朝廷开办的官学的学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相对比较昂贵,很多家境贫困的学生难以承担。于是宋代朝廷规定,对于考入官学的士子,其学杂费、 书籍费、甚至食宿费,均由国家负担,此外每年还赐给官学学生以生活费用。为此宋代朝廷与地方官府,为官学拨给田产房屋, 充做维持学校开支的经费来源。朝廷除了定期给予官学学生各类生活资助之外,在节庆之日还有特别恩赏。这些助学措施,有效免除了广大贫困学生在生活负担上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得以安心读书治学[1]1。

总体而言,从宋代对官学学生的治学资助方面来看,地方官学的助学支出不及京城官学,不过从当时物价来看,即使是地方官学所提供给学生的助学费用,也能保证学生的基本生活所需。甚至有的学生平时省吃俭用,还能节余部分补助,带回家赡养家人。

2.建立学田等制度,作为助学费用来源。学田,是官府为学校经营专门拨置安排的田产、山地、房屋等土地资源。学田的收益, 则用以充作办学与助学经费。有宋一代,历任皇帝及地方官府多次为学校拨给田产,以充办学经费。据史料记载,宋代到大观三年(1109),全国各地学田总数多达105990顷。学田制的实行,使得宋代官学的经费得到了固定持续的来源与保障,也使得学校有能力来给贫困学生以资助,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2。

纵观整个宋代,学田是官学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 尤其对于地方官学来说更是如此。助学的学田有如下几大特点。

第一,朝廷及各地官府所拨的学田,并不用官学师生亲自耕种,而是由官学将学田出租,将租金用作学校运作与助学经费。第二,学田是朝廷与各地官府所拨给官学的产业的总称,包括水田、 旱田、山地、滩涂、湖泊、房屋等,只不过其中以田地最为多见。其产业收益一般均充作治学经费。第三,宋代的学田主要来自朝廷赐田及各地官府拨给,此外也有少数购买民田以充学田,以及官府将绝户无主之地、废弃寺庙田地、各类士绅捐田用作学田等。第四,各地官府政府基本上都会免收或少收学田的租税,而学田收益则完全归官学所有,并用于官学运转与助学。

3.资助贫困学生考试及行旅费用。宋代科举考试包括州试、省试、殿试三个级别。其中州试是在各地州府进行考试,而省试、殿试则分别要到省府、都城参加考试。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考生,有时因为缺乏行旅费用,甚至无法成行,或者即使历尽艰难跋涉赶到考场,也是疲惫不堪、衣食不周,这样的精神、身体状态自然难以正常发挥胸中所学,与其他考生竞争。有鉴于此,宋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十月下令,由偏远各地官府对当地贫困学生开出荐举证明,并给予学生来往公券,由公家据以支付这些考生自启程以至考完试返乡的行旅费用。可惜由于多种原因,这条资助偏远地区贫困考生赶考的政策时间不长便被废弃。到宋代崇宁五年(1106)时,朝廷重新颁布了针对偏远地区贫困学生赶考路费资助的政令,各偏远地区官府也牵头组织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以资助本地贫困学生赴考。在地方学田制度基础上,很多地区又设立了诸如贡士庄之类机构,根据赴考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费用。 这些举措在助学济困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4.设立临时安置进京赶考学子的广文馆。宋代朝廷在京城建立了临时学校广文馆,用来安置从全国各地赴京赶考的学子临时生活,同时也让考试落第的举子们临时居住,以便专心学习、免除其旅途奔波之苦。同时朝廷也赐予广文馆学田以助学养士,并对学校管理者克扣费用、降低学生生活质量的问题,专门派遣官员巡视纠察[3]11。

5.地方设立义田(义庄)助学。尽管宋代朝廷与各地官府均设立有助学的官学及学田,但由于家境贫困的学生人数众多,仍有大量学生生活困难难以维持。为此,一些地方官府专门设立了用于资助贫困学子的义田,也有的称为义庄,专门在贫困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无力应对时给予帮助。义庄的田地来源除了地方政府拨给之外,也有不少私人捐助。

义庄的特点是其资助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有的义庄不仅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士子,甚至资助对象还扩大到士子后人,其所资助的项目除了贫困学生直接学习所需,有的甚至还会涉及贫困士子婚丧嫁娶之类花费较高的特殊事项[4]5。

6.宋代其他助学活动。在宋代,除了官方或专业士绅创立的稳定助学活动之外,民间也有一些其他不太固定的助学措施。例如地方家族兴办族学、民众当中的亲朋好友或义民为贫困学子提供的个人资助等,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是很多著名学者在民间开办的书院,大多也会为求学士子免费提供食宿。

二、宋代助学活动的整体特点

1.宋代助学活动中,参与资助活动的对象相对十分普及。宋代朝廷充分体谅了贫困学生求学不易,不仅仅官方直接通过种种政策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也发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参加助学活动,参加资助活动的对象包括社会各个人群,非常广泛。根据史料记载,在宋代,除了朝廷与地方政府之外,不少官员、士绅、富民等社会上层人士,乃至自身并不一定富裕的普通文人、出家人、一般百姓平民,均有过不同程度的资助行为。这使得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大为减轻,从而得以安心读书学习,保持了社会教化事业的稳定。

2.宋代助学活动中,助学者提供给学生的资助包括很多方面内容。宋代朝廷、官府与民间人士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不仅仅限于直接资助金钱,还会向贫困学生资助衣服、书籍、笔墨文具, 以及提供免费食宿等生活便利,还会为赶考路途遥远的贫困学生提供路费与考试费用,甚至有的助学组织或助学者还会在贫困学生遇到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时给予资助。

3.宋代参与助学活动的人群广泛,但很多具有不稳定性特点。 宋代参与助学活动的人群范围比较广泛,但很多资助具有临时性与偶然性,并不稳定连续,尤其民间助学活动更是如此。例如宋代私学是无法得到朝廷政策进行资助的,主要需要靠民间私人的资助来维持学业生活。一旦捐赠资助后继不周,则会难以为继,在学的贫困学生也会被迫离开学校。此外即使是一些地方官办学校, 其助学活动也不是十分稳定。例如一些注重教育的官员。任职地方时会大力兴办地方官学,但是当这些官员离任后,当地官学可能就会逐渐荒废。甚至有的官员在地方官学的建立过程中还会从中贪没、侵吞学田学产或助学捐助,从而严重影响当地贫困学生的生活。

三、宋代助学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

有宋一代,大力崇文兴学,并在兴学中对贫困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资助,且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资助方式,被朝廷以政令条例形式加以执行,其对当时社会的文教发展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并给予后世以很多启发。

首先,宋朝从官方到民间广泛的助学活动,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传播。宋代的文教与科考政策,与广泛的助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广大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得到了求学受教育乃至被提拔升迁的机会,从而推动了文化发展普及与社会稳定。

其次,宋代的很多助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首创性特点,为后世教育事业所效仿。例如学田作为助学经费的最稳定与主要来源, 其作为国家制度正式执行即始于宋朝,并为后世元、明、清历代所沿用。此外宋代的义学等助学方式,也为后世所继承、效仿。

最后,宋朝助学活动的广泛参与性与内容多样性,对后世教育、助学、慈善事业具有十分深远影响,从而令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倡导善举,积极助学助贫,从而真正帮助广大家境穷困的学生得以解决困境,令他们能够安心读书治学, 甚至通过科考跻身各级官员阶层,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健康流动,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宋代助学的善举也感动了后世的大量热心教育者,他们纷纷加入助学义举,帮助无数贫困学子走出生活困境,得以完成学业。在我国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宋代助学活动也有着值得借鉴之处,以帮助当代教育事业完善发展。

摘要:在宋代时期,由于读书人为了专心求学,一般都会不从事营生,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大部分读书人的生活都比较清贫,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计与治学费用。于是宋代朝廷设立了许多助学机构,发动官方与民间力量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进行资助。宋代的助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教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从而促进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开创。

关键词:宋代,科举,助学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延年,孟丽.宋元教育小说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田甜,聂有超.20世纪以来宋代地方官学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石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影响特点 篇5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针对数学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到小学数学学习的制约性,只有这样,才会减少老师的教学失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具体学科,根据小学数学特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性,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形象性,需要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主观意识,教材的编写一方面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能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又要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看得进去。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者具有足够的能力,更需要学生自身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两者统一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对抽象的事物和形象的事物在主观上能够加以区分,这就要求老师解决好三个问题:(1)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既要保证教学的生动形象,便于让学生接受,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本质不变,避免出现过于片面而忘记教学的本质,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能力。(2)要保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抽象概括。小学数学中充满了抽象的问题老师在讲解时,要保证讲透、讲明白,及时将抽象化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3)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数学是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逻辑,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稳步提升。

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学习,学生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以及学习经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强,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就相对弱一些,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进度的掌握总是一成不变的话,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非常不利的。这时候就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这对以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的时候,老师可以先从简单的计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在计算25x16的时候,可以先从多位数乘单位数开始引导学生,25×8=200,16可以分为8×2,这样25×16就可以转化为25×8与25×2的和,计算起来就会方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小学数学学习是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但是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与发掘,即使是老师的传授也需要学生自己研究探讨才能真正掌握,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是截然不同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主动学习、去探索、去发问,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说,计算一个数除以6,商是115,余数是4,求这个数是多少。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反算的方法,通过已知的数据,结合计算公式可以反推出这个数是115×6+4=694。然后,再出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互相探讨,寻找解答的方法。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与影响 篇7

一、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特点

1.全面性。从范围上看, 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从功能上看, 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会计核算, 还包括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 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 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 而且要以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化技术为主, 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2.开放性。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 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 (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门和人事部门) 直接采集, 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 通过互联网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 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

3.智能性。会计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建立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由于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 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 因此, 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 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 未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 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4.多元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受货币和非货币形态信息, 提供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信息, 空间渠道多元化;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 可以随即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 并可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 提供信息的时间多元化;会计系统在采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的同时, 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进行试算, 比较差异, 提供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会计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以及语音化信息, 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

5.渐进性。会计信息化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同时各方面都一步到位, 即要从手工会计方式逐步过渡到会计电算化, 再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初级会计信息化, 进而从初级会计信息化最终过渡到整个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不单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 或是计算机应用的延伸, 而是由此引发对现代会计规则的挑战, 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会计电算化, 是会计人员摆脱手工账, 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迈进的一个切入点的话, 那么20年后的今天提出会计信息化, 将使会计行业产生一场更深刻的革命。

二、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 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全面发展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 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影响主要有: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 对会计报告的影响。知识经济的产生, 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 影响到会计系统的硬件 (信息处理的工具) 、会计系统的软件 (信息处理的程序) 和会计信息的内容 (技术资产) 三个方面。财务会计报告从单一体系向多元体系转变。我们根据电子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 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会计的生存空间将自然得到拓宽。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 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 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在会计信息化下, 未来的财务报告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向事前信息揭示的转变。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 一个年度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 (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152页) 发生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 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 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 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当前的财务报告存在许多弊端, 如披露时间滞后、成本过高、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无法反映特殊经济业务等。而网络的出现, 可使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的双向交流, 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策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用户可根据“会计频道”选择会计信息。 (2) 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 但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的工作仅局限于算账、报账上, 而未能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核算全部由会计信息系统产生, 此项职能将被弱化, 会计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 责任会计, 管理会计将得到更大的应用, 会计人员将真正从数字中解放出来。财务人员通过在线访问, 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 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化下, 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范围将会大大拓展。 (3) 对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传统会计对于某一会计处理事项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 有些是由于处理过程工作量较大, 而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提出的。例如对于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出现的实地盘存制, 以存计耗 (销) , 虽然会将财产物资的短缺隐含在发出数中, 但是针对某些单价较低、收发比较频繁的物资, 出于减少工作量的角度提出也具有一定意义。在会计信息化下, 由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将一切烦琐复杂的计算工作都快捷化, 这些为简化工作量而提出的会计处理方法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4) 对会计组织产生的冲击。我们可以设想, 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后企业没有必要再设财务部, 只要交易发生, 无论是通过数字货币结算还是通过其他信用方式结算, 均会在几秒内自动地形成会计记录并录入电脑。不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输入、核算和处理, 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自动完成全部的会计核算工作。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操作手段的影响。随着会计信息化理论的脱颖而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成为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 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 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处于筹资劣势, 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社会, 将是人力资源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 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财务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方法。 (1) 大型数据库将成为财务会计的主流。在网络环境下, 采用小型桌面数据库极易出现死锁, 而大型数据库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优势——良好的并发性。在10个左右客户机的环境下, 几乎没有发生死锁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设计上的优化, 客户机数量的增加对性能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2) 网络财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网络财务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背景下财务软件的必然发展趋势。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 网络财务可实现数据的远程处理、数据的及时传递、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同时, 网络财务还具有各种辅助功能, 如: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网上法规及财务信息查询、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等等。 (3) 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将逐步出现。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针对会计信息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 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为基础, 通过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 为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帮助。会计决策专家系统是在财务专家知识的基础上, 模拟专家的推理过程, 得出可能的最优解。专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学功能, 并且随着知识的增多, 功能日趋强大。专家系统的研究目前仅在部分领域有成功的例子, 比如医学诊断、地质勘探等, 借助技术的进步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相信在会计决策专家系统领域应该有长足的发展。 (4) 财务软件本身功能日趋增强, 功能进一步细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性和渐进性, 财务软件也必须适应它的发展, 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软件信息输入主要通过键盘和鼠标, 输出主要是打印和屏幕查询, 而在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 采用信息除了用传统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电子邮件、语音输入、条码和光电阅读等方式, 会计信息的输出也可通过文件传输 (FTP) 、电子邮件、多媒体等方式, 财务软件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会计期间灵活多变,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对财务软件的会计期间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可以按照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 而且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由于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和渐进性, 考虑到不同行业会计的特点, 根据单位会计信息化不同阶段对财务软件的要求, 可以提供不同功能板块的财务软件, 以满足单位的需要。用户可以按照需求单独更新某一个模块, 而没有必要为了增强某一个功能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

总之,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2 (10)

[2].彭家生.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化定位.财经科学, 2002 (1)

影响特点 篇8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及监督力度的加强, 参与辐射污染问题研究相日益增多。相关的一些辐射法律法规、管理名录及条例规定等相应的出台。同时针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限值标准及监测规范也相应的产生。《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2003年起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规定了辐射应用项目的环境影响应纳入环保管理, 并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广播电视台发射设备的辐射功率相对较大, 发射频率一般可分为短波、中波、超短波 (包括调频信号) , 有些大型发射塔上会有几个电台或电视频道的发射天线, 总辐射功率达几十千瓦到几百千瓦, 是城市中主要的电磁辐射源, 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 要综合考虑多个发射频段电磁辐射信号的影响, 最终评价应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 B 8702-88) 对应的多频段叠加方法计算。传统的2G移动基站多采用G SM 900和G SM 1800频段, 发射频率主要是870M H z~880M H z, 954M H z~960M H z及1840M H z~1850M H z频段, 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一般在20W~60W范围, 比起广播电视台的发射功率要小非常多, 近年来, 随着3G和4G技术的发展, 单个基站往往具有多个载波频率,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考虑多个频率叠加的影响。据有关监测统计, 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电磁本底水平处于0.2V/m~1.6V/m之间, 远低于国内相关电磁环境标准, 在对电磁辐射设备开展环评过程中, 应对评价范围内的电磁环境本底测量, 并对本底贡献的来源进行分析, 在最终的污染计算中, 需要综合考虑本底贡献的影响。

电离辐射污染现状。自居里夫人提出“放射性”这个术语, 针对放射性的研究络绎不绝, 美苏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后, 其研究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 但同时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就散落于地球各处, 原有的自然分散平衡随之被打破, 辐射污染随处可在。1945年8月6日, 美国在广岛先后投掷两颗原子弹, 致使71379位平民罹难, 广岛生态环境也遭受极大的破坏;1986年4月26日凌晨,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 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 也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第一次警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 电离辐射的应用已十分广泛:X射线应用于医疗影像、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疗上的癌症治疗与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γ射线进行无损探伤等等。我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 B 18871-2002) 对辐射工作人员与公众人员分别设有辐射剂量当量限值, 与其它常规污染因此环评考核以“达标排放”为指标不同的是, 放射性污染的环评, 除了人员的辐射剂量达标外, 还应考虑放射性实践工作的正当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此外, 在电离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 还应对辐射应用的安全措施、人员技术能力能因素综合评价, 这样才能确保核与辐射应用的安全。

二、辐射对环境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危害。有些机构已将电磁辐射已被列为继水、气、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 在众多辐射危害中, 电磁辐射离我们最近, 时刻相伴我们左右, 因此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有电的地方就会有电磁场, 比如电脑、手机、家电产品、变电站、无线电波传输都会产生电磁场。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 无色无味无形。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 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数产生电磁波的辐射源, 产生的电磁场强度都远低于标准限值,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列出了需要接受监管的电磁污染源名录,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 B 8702-88) 也列出了可豁免管理的电磁设备, 因此, 例如家用无线路由器、手机、家用电器等都不是需要进行环保监管的对象,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输变电项目、广电通信发射设备等大型电磁项目的影响。

放射性辐射对环境的危害。人体受到过量电离辐射, 会导影响中枢神经、人体新陈代谢、基因变异, 甚至死亡等。日常生活环境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放射性的应用遍布于工、科、医疗的多个领域。因此, 首先对这些辐射进行有效的监测, 通过研究分析数据记录, 来得出应对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防护和影响预测技术已较为成熟,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一般采用理论预测结合实测分析的方法, 对放射性污染的剂量贡献进行定量评价, 一般来说,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防护设计均由专业的部门进行, 并且采用保守的设计,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也应取一定的安全系数, 来确保辐射防护效果满足要求。辐射事故预测分析和应对是电离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 一旦产生放射性事故, 不但会产生难以消除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人员损伤, 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因此, 在大型电离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 进行充分的环评阶段公众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 环评阶段应全面调研辐射工作场所的本底情况, 供环保验收阶段参考。

三、小结

辐射客观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当中, 在现代社会, 辐射的人工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人们所处的辐射环境更加复杂, 人体健康所受的威胁也更大。因此, 认识辐射、了解辐射污染的危害与现状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途径, 对保护环境、保护公众健康显得更为必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相对水、气、声等污染因子的环评来说, 在污染预测上, 应更多考虑保守系数, 同时着力分析安全措施和事故状态下的影响, 充分确保辐射安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对利用科技实现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也越来越依赖。辐射应用越来越多进入我们的生活, 大量辐射项目应办理环保手续才能合法开展, 在开展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需掌握一些要点。

关键词:辐射,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娜, 程胜高, 高水生.关于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8.

影响特点 篇9

一、新《年报准则》的特点

与2007 年旧《年报准则》相比, 新《年报准则》呈现出几大特点。

(一) 结构安排合理, 内容详略得当, 披露重点突出

新《年报准则》将相对重要的“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提前, 并扩充了披露内容:将原来分列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和“监事会报告”合并入“公司治理”, 使公司治理更具系统性;将热点问题“内部控制”从原“公司治理结构”中分离出来专门作为一节, 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要求;突出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 比如要求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每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 监事会就有关风险的简要意见等;对一些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以往年报、临时公告或专项报告中已披露过的历史信息, 如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中的会议及决议情况等重要事项, 在年报全文中只做概述, 详细内容通过“查询索引”指引投资者查阅指定披露网站即可。

本次修订缩减幅度最大的“年度报告摘要”中, 仅保留了主要财务数据和股东变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涉及财务报告的相关事项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同时要求摘要披露篇幅原则上不超过报纸的1/4 版面, 以便于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阅读。年报摘要披露篇幅减少, 上市公司在指定报刊的信息披露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二) 加大非财务信息披露, 体现价值投资导向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本次修订借鉴了香港等成熟市场的经验, 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增加了反映投资价值的非财务信息披露。 例如, 在年报全文的“董事会报告”部分, 加大了公司管理层就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状况的分析, 强化对主要供应商、客户信息的披露, 特别要求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变化及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 新《年报准则》对市场关注焦点也作了重点规范, 包括:公司利润分配特别是现金分红政策情况以及近3 年的利润分配方案、 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非金融类公司委托理财及衍生品投资的情况以及年报披露后可能存在的退市风险等。

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该着重未来现金流的价值, 而不是历史信息, 因此, 非财务信息披露更多的是前瞻性信息, 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 增加自愿性披露, 鼓励差异化披露, 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年报准则》中出现了较多的“鼓励”字样, 如第二十条 “鼓励公司披露对业绩敏感度较高的关键业绩指标”、第二十五条中 “鼓励公司主动披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等。 这些内容虽不是强制, 但体现了监管部门希望公司借助年报更好地与投资者沟通, 更好地让公司在资本市场体现出其独特性, 从而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目前银行、证券、 保险等金融类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已有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从而实现公司差异化披露。

(四) 强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与国际接轨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MD&A) ”源于美国, 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此次修订强化了这部分内容, 在“年度报告摘要”中, 直接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取代原来的“董事会报告”, 但内容仅限于“分析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重要事项”。 在“年度报告正文”中,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体现在“董事会报告”部分, 涵盖了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内容也更加丰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近年来都在加强“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披露问题的研究, 我国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二、新《年报准则》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阅读者。 上市公司按照新《年报准则》公布年报信息, 将有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一) 有利于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主要是历史的、静态的, 重复低效信息较多, 篇幅长且空泛, 缺少原因分析及未来信息, 可读性差。 新《年报准则》中, 年报摘要大幅简化, 仅保留几项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年报全文也实现了精简, 对已经在临时公告或专项报告中披露的历史信息, 在年报全文中仅做概述;披露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也进行简化, 删除了能互相替代或通过推导计算获得的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3 项。 因此, 新《年报准则》重点突出, 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便于投资者更便捷、 更直观地获取有助于其判断上市公司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

(二) 有利于满足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多元化需求, 新《年报准则》除强调机构投资者比较关心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外, 还进一步细化了重大诉讼、仲裁、重大担保、重要承诺和支付中介机构报酬等重要事项, 加强市场普遍关注的利润分配、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实施效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以及属于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等情况的披露。 这些改进将更好地满足机构投资者的不同信息需求。

三、上市公司对新《年报准则》的应对

“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是此次年报准则的修订重点, 要求上市公司更注重对非财务信息及影响投资者价值判断信息的披露, 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展现自身形象提供了沟通平台。

(一) 关注此次修订的重点

“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是此次年报准则的修订重点, 也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新《年报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董事会报告”时应注重真实可靠性、决策相关性、充分关联性、逻辑一致性;重点披露实质性内容、已知的重要趋势和不确定性;做到语言平实, 清晰易懂, 力戒空洞和模板化。“重要事项”所涉及的相关信息, 是报告期内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事宜的总结。 上市公司不能满足于既有信息的披露, 而应持续关注相关事宜的发展, 着重阐述相关事宜对公司未来经营的影响。

可见, 依照新《年报准则》, 上市公司将更为注重对经营数据的分析,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及粗浅的数据分析, 需要通过与投资者的沟通, 了解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关注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 应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突出前瞻性信息, 向市场和投资者清晰、 透明地传递有关公司的发展计划及管理层信心。比如可以将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领先的专利发明、高层次调研接访、国家级荣誉嘉奖、突出的市场占有率等信息向投资者及时通报; 还可以向投资者宣传公司卓有成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等。

(二)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为适应新《年报准则》的披露要求, 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建立一套公司内部经营、行业发展及宏观经济信息收集、汇总及分析的体系, 真正做到信息披露的全员责任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 通过召开投资者见面会、发放年报信息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 了解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信息的关注点, 有目的地收集相关信息, 并通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掌握信息分析方法, 做好信息分析工作。

(三) 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新《年报准则》鼓励充分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 上市公司应抓住通过年报披露与投资者交流的机会。 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及自身发展的个性, 是投资者更深入理解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切入点。从投资者关系管理角度来看, 上市公司实施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态度, 也反映出其对投资者利益的重视程度。 在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及建立股权激励制度后, 从市值管理、维护全体股东及相关利益者利益角度出发, 上市公司应有足够的动力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四、新《年报准则》对监管层的挑战

新《年报准则》强化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 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这无疑会提高年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 但是也不可避免会给监管层带来新的挑战。

(一) 加强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监管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侧重于前瞻性信息的披露, 前瞻性信息属于软信息, 对软信息的监管一直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前瞻性信息更多地要依靠判断和估计, 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管理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 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诉讼风险, 往往不愿意披露过多的前瞻性信息, 即使披露也多是定性信息。公司普遍存在“少说为佳”的心态, 严重影响了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质量。

但是, 目前我国建立像美国的“安全港”制度的法律环境尚未成熟。 现阶段, 我国可以通过颁布披露指南, 明确规定披露的具体项目、方法和要求等, 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前瞻性信息。 同时, 由于同行业公司MD&A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披露质量参差不齐, 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我国还应该以行业内普遍使用的评价指标为基础, 结合国际通用指标, 制定并颁布我国MD&A行业指标披露指南, 其中应包括通用指标和特定行业指标两大类。

(二) 强化对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监管

年报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内容广泛, 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 如何平衡好“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边界, 把握好“自愿性披露”的范畴和内容, 是监管部门要做的工作。年报信息的“差异化披露”, 是鼓励上市公司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企业性质等因素, 规范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如年度发展战略、产品特殊性能、绿色环保信息等, 这将有利于上市公司充分展示自己, 也势必提高年报信息的多样化水平。 但是, 在推动信息披露差异化的同时, 可能也会出现年报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有选择性, 影响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导致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 监管部门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推进。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特点, 分类遴选几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上市公司, 视为年报披露“样板”, 供同行业其他公司参考。 与此同时, 还要谨防“自愿性披露”雷同化, 进而逐渐演变为强制性“自愿性披露”。

新《年报准则》倡导的“简繁得当”、“差异化披露”和“自愿性披露” 理念, 将直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引导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朝着理性化的价值投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12年修订) 》[EB].http://www.csrc.gov.cn.2012-09-19.

[2]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07年修订) 》[EB].http://www www.csrc.gov.cn.2007-12-19.

[3] .侯捷宁.2012年报准则发布强化投资者关心事项披露[N/OL].证券日报, 2012-9-22.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篇10

一、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概况

1. 武术发展的状况。

(1)军事武术。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军事上的训练相对重视,并且会亲身参与练兵,例如朱元璋就曾多次参与到练兵中,这一行为无形中鼓舞了士气。再如,抗倭有功的将军戚继光在武术上有着自己的独到研究,他曾在《纪效新书》中提到“拳法似无预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按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戚继光对于训兵方式也有个人独到的研究,他巧妙地将士兵的利益和练武结合在一起,采用比赛的方式促进士兵之间的武术训练,而且对士兵训练的成果也设定了具体的奖惩制度。在清朝时期,统治者同样重视军事上的训练,清朝八旗专门的训练士兵骑射,对长枪、刀等兵器的训练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军事上的武术训练不仅在保家卫国方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武术的发展同样起到推进的作用[1]14。(2)民间武术。(1)摔跤骑射。在明代时期,统治者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自然不能遗漏在武术方面的人才。骑射成为其主要的训练项目,无论是在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在集市中的平民百姓甚至是文弱的书生都会骑射。在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明代庆典之时,常举骑射竞赛”,从这一史实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骑射在明代庆典之上也会出现,成为人们竞技的比赛项目。而这一行为的出现,无疑是比较正式的承认骑射在明代武术中的地位,促进了明代武术的发展。另外,我们在清代史料记载中也能看到关于骑射的内容,例如在《明史记事本末》有提到“明武宗尝于西内练兵,令彬等率兵入习营阵,校骑射,或时为角抵之戏。”与明代的骑射相比,清代时期的统治者又提出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摔跤(布库)。摔跤的出现是受到清朝满族的影响,它遍布在大臣和百姓之间,可以说这一武术项目在清朝时期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不仅是在宫廷庆典上经常会举办摔跤比赛,在一些市井的集会上同样会举行摔跤赛事,可以说摔跤比赛的场合是不固定的,容易在民间推广开来。(2)少林武术。明代时期的少林武术得到统治者的支持,逐渐走出了元代的低谷时期。由于明代经济繁荣发展,商业活动频繁,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肯定了少林武术的价值,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统治者也将少林武术推广到社会治安管理中,使其在保家治国、服务民众、训练士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是不允许民间习武的,这就使得少林武术逐渐衰退,但是少林武术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有些少林弟子将自己的武术传授给世人,并逐渐在民间形成岭南五大拳派,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并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留下了光辉璀璨的历史。

2. 武术理论发展状况。

(1)有关武术的书籍大量涌现。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武术书籍涌现出来,这些书籍无论是在武术的套路上还是在动作的要领上都记载得比较详细,并且还有图文说明。这样的书籍在社会上较受欢迎,比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剑经》等。这些武术书籍的出现为武术的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促进武术发展的文学化、规范化[2]37。(2)整个武术体系成熟的标志。(1)流派的出现。在明清时期,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的流派也随之出现。在明清时期较为著名的流派有拳法十一家、刀法十五家、少林拳、太祖拳等。这些流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王公贵族会依照自己的喜好,练习自己喜欢的武术,在这些武术流派中,最受贵族们喜爱的应该算是太极拳,太极拳的练拳目的是“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因为太极拳对人体的养生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最健康的养生方式。各个流派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武术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达到了成熟的水平,也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2)“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是到了明代才扩充了自己的具体内容。最开始,人们用“十八般武艺”来形容一个人在武术上样样精通,但实际上“十八般武艺”主要是形容武术器具的多样性,正是因为出现了多样的武术器具,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多种的武术门派。“十八般武艺”包括着棍法、拳法、枪法等,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胡拳、俞公棍、杨家枪法。“十八般武艺”的出现说明在明清时期的武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流行。(3)武术理论的升华。进入明清时期,武术不仅仅是在动作技能上得到完善,而且在武术与文化的结合上有着突破进展,使得武术在基础理论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进步。

二、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武术史上比较成熟的时期,学者称其为繁荣期,当我们随着研究者一起去回顾明清时代的武术辉煌时期,感到震撼的不仅仅是其中所体现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且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形成了清晰明朗的武术文化命脉。而随着明清时代的武术发展的日臻成熟,其研究范围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也形成了许多武术理论[3]22。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各种流派纷纷出现,门派林立。

所谓流派主要包括拳术、器械以及拳法功理。宋代出现了套子和枪法,这对于明清时代能够出现众多门派起到了奠基作用。特别是到了清代的时候,拳术的门派就更加五花八门,特别是在民间形成了少林寺这种专门习武的场所。也正是由于武术文化发展深入,出现了专门研究练武套路的人群,他们对习武的入门套路进行总结,实现习武克敌制胜的最终目标,而这些固定的习武套路,充分地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后世的武术具有着重大的影响。

2. 气功与武术出现部分融合。

气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可以祛病健身,修身养性等功能的文化,属于引导文化的领域。从各方面考虑,气功和武术都有自己各自的发展历程,但是在明代,两者发生的交叉出现了部分融合。到了清代之后,许多的拳术将练气功作为习武的一部分,恰恰是给明清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像太极拳这种气功和武术结合的新拳种;另一方面是形成了将气功作为武术一部分的武术内功,尽管这种内功形式表现出和气功相一致的地方,并受到武术的规定,但是它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武术的技艺。

3.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体现在武术理论将古典的哲学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古籍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对武术理论产生了影响,如在秦国时已经用阴阳来描述武术技术,在明代时将五行学说引入到武术中,在清代时将阴阳五行及八卦有机融合在太极拳中,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古代哲学对武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在各自领域繁荣发展[4]35。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对后世武术的影响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却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高峰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地完善。社会的状况如果是稳定的,就会促进太极拳等以强身健体的拳术出现并得到发展;而当社会不稳定时,像刀剑等民间武术和军事武艺就会得到发展。在明朝出现了火器的发展萌芽,因此在战争中倾向于运用火器,而这样的现象限制了武术的发展。随后统治者将武举制废除,开始大力推行火器,武术走到了分叉路口,一条路是永远的灭亡,另一条路是开辟新的道路[5]12。在艰难选择中,当时武术走向了一条探索发展的新道路,改变了原有的以攻击为目标的形式,转而以满足人们强身健体和自卫的需求,从而出现另一种新的武术形式。这种全新的武术形式不再强调技艺的价值,却更加强调人们强身的需求,在保留原有形式与技术特点基础上,加入了表演的成分,从而使得武术走上了竞技表演之路。明清时代武术对后世的武术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武术理论的形成,使武术体系系统化,为现代学者研究明清时代的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证明。

在明清时期,武术无论是在自身技能层面亦或是理论体系构建上都有着空前的发展,不同流派的出现使得武术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形式,这些发展趋势都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推广。在清末时期,虽然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武术并没有被西方文化破坏,相反武术将自身的传统文化与西方部分理念结合在一起,加速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华武术与西方文化结合有助于我们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让世人都认识到中华武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旷文南.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特点 教学影响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教育相对于中、高级教育而言有着其特有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工作,要根据小学的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学习特点及教学特点等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数学教学误差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形象性的典型特点。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同时数学学习对思维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小学生要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比较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其认知水平有限,还未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未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抽象和形象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限,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小学数学的系统教学安排工作,要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组,让小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数学民的规律。教师要构建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形成数学教学的体系结构,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引导小学生逐步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三)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着逻辑强性强、抽象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工作。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分析,了解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以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辅导工作,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2.教学方法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区别与其他数学教学阶段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有其特点,要结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完善工作,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有探索和求知精神,教师要把教学中的体验转换为经验,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完善工作。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的学习要着力于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各种知识的传授工作,让小学数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

3.教学过程特点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要形成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小学数学的体系构建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体系构建有一定的特点,要加强教学网络的构建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内容。

三、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教材编制的生动形象,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将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寓教于学,把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好与主观抽象事物的区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够充分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课本多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于年龄层次较小的小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要在课程规划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对课程要有清醒的认识,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课程互动性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课堂学习重点内容的深化,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是学生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也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做好教学工作。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则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教学课程,做到先易后难,不断增加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要求学习的形式也要比较灵活,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这是一种较适宜的方式。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在课堂上花时间主动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知识,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加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主动思考和研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做好课程规划工作,由浅入深地做好教学工作总结,对课本知识运用加以分类,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组织教学学习工作。

四、结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系统的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针对于每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工作,规划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提升综合素质和学习水平,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236-237.

[2]潘艺坚.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文理导航,2016,(07):44.

[3]董智娟.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4):12.

[4]高立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41):63.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2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从表达方式上看, 网络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缩写类

这类语言主要为中文拼音、英文单词、数字的缩写形式。数字缩略如886 (再见) , 拼音缩略如BS (鄙视) , 英语缩略如u (you) 。还有语义缩写, 如大学 (大概学学) 等。这些字母、数字、符号因为输入简便, 逐渐成为网络上的通用语。

2谐音类

谐音类是网民运用谐音来实现表达的一种形式, 具有简捷和幽默的特点, 如神马都是浮云 (什么都是浮云) 、鸭梨 (压力) 等。这类语言主要形式有数字谐音, 如7456 (气死我了) 、1573 (一网情深) ;汉语谐音, 如童鞋 (同学) 、大虾 (大侠) ;英语同音谐音, 如OMG=Oh My God、3Q (thank you) ;方言谐音, 如水饺 (睡觉) , 银 (人) 家、偶稀饭滴 (我喜欢的) 等。

3符号类

这类语言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 以表情居多, 形象地展示了说话人的想法。如:-) 表示微笑、-C表示撇嘴、“T T”表示流泪的表情。

4混合类

这类语言主要是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 把不同的语言、字母及数字掺杂在一起形成语码混合,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这在网络上已十分普遍。如太out (落伍) 了、大家+U (加油) ;F2F (face to face, 面对面) 、me2 (me too, 我也是) 等。

5曲解类

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 从一段语句中提取出几个关键词进行组合, 对词语意义进行曲解。如恐龙 (丑女) 、青蛙 (丑男) 、早恋 (早晨锻炼) 、可爱 (可怜没人爱) 、蛋白质 (笨蛋+白痴+神经质) 等。

6流行类

这是与特定社会事件相关的流行语, 由新闻引发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语言。如“过去的2011年, 动车乘客, 伤不起;小悦悦们, 伤不起;坐山寨校车的学童, 伤不起;吃地沟油的市民, 伤不起……”中的“伤不起”, 这是社会对灾难和不公事件的呐喊。还有“我爸是李刚”、“打酱油”、“楼倒倒”、“郭美美”等。这些网络语言提升了社会的关注度, 影响极其深远。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互动、自由、隐匿等特性, 任何人、任何语言、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碰撞。因此,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语言具有特殊性。

1简捷性

网络交流是一种即时交流活动, 大学生在交流时为了保障交流的畅通, 需要及时接收和传递信息。因此, 为了提高打字速度, 经常采用省略的说法, 如PMP (拍马屁) 、GG (哥哥) 、GF (girlfriend, 女朋友) 、:) (笑脸) 。这些字母、字符因为输入简便, 逐渐成为网络上的通用语。

2随意性

网络语言在构成方式上可以任意地把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等杂糅在一起使用, 如“I服了u (我服了你) ”, 甚至错字、怪字、别字层出不穷, 如论坛管理员就有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有的甚至是病句, 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汉语书面语的规范性。

3娱乐性

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的现实压力, 许多大学生在隐蔽性较强的网络中愿意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来获得放松、缓解紧张和压力。如这是什么东东 (东西) 、木 (没) 有、饿 (我) 的神啊、1573 (一网情深) 、鸡冻 (激动) 、想4 (死) 你了等。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他们也愿意使自己的语言闪现智慧、幽默的火花。如帅锅 (帅哥) 、小盆友 (朋友) 、内牛 (泪流) 满面等词, 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命名平淡的事物, 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4流行性

大学生是时尚的代言人, 网络新词与流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比如蒜你狠系列 (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神马) 的发展, “克隆”被“山寨”取代等。面对重大新闻事件, 大学生往往是关注和传播的巨大力量, 网络新词、热词往往由此产生, 如“我爸是李刚”、“小悦悦”、“油价哥”、“我反正是信了”等都生动反映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

三网络语言背后的大学生心理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发展并呈现以上特点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主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追求效率, 讲究实用

现代社会是个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 大学生们在网上交流力求快捷方便, 他们渴望有一种更简洁实用的语言, 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丰富的信息。因此, 在使用词语时能省就省, 其中以缩写最为常用。在网络交往中, 大学生一般都使用QQ或者MSN进行一对多的交流, 为了高效率地跟他人进行交流, 往往选择最简单、最形象、最容易表达的语言, 而无暇顾及自己打的字的对与错。网络语言的简洁实用性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需求, 因而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甚至因此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错别字, 不但没有人纠正, 反而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时尚。

2彰显个性, 追求时尚

青年大学生作为流行和时尚的代表群体, 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求新求异的特点, 他们追求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网络语言的创造, 这给青年提供了极大的标榜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我, 追求个性。于是, 大学生们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性, 通过谐音、比喻、拟人等手法创造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 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使用这些语言来获得注意,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这正是大学生求新求异心理的自然流露。

3网络匿名, 道德缺失

离开父母的不适, 学业、就业的压力, 致使大学生们精神紧张压抑。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 许多大学生在交流时都以匿名身份出现。交谈的双方非常放松, 没有什么顾虑, 人们乐意敞开心扉, 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说出来的事情放在网络上讲, 网络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身的逆反心理, 使他们渴望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 以获得内心压力的释放和解脱。于是在还没有形成统一道德体系的网络上, 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主要体现为谩骂和攻击性语言, 如“最毒后妈”无端遭受“丧尽天良”、“没有人性”等极端言辞的谴责。他们以出格的表达来获得快意。这与大学生群体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 但他们的健全人格养成、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定型不无关系。

四对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的建议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尚处于道德观念形成时期,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 容易受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 学校场域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整合社会德育力量, 让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 对网络语言对学生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 改变部分群体“赶潮流”、盲目使用网络语言的做法。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 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自律。

2培养良好网络心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产生, 其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 高校要大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可以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灌输网络心理健康知识,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面对压力在网络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 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维护网络秩序。

3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语言建设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在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要正面将他们引导到参与网络语言的建设中来。首先, 可以在校报或校园网上开辟一个网络论坛的版面, 让学生定期收集各类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 对此展开讨论, 抵制网络语言中粗俗和不健康的东西;其次, 可以成立大学生网络语言方面的学生社团组织, 通过开展网上作文、网上书信往来比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网络用语, 使学生在学习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 使网络语言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不断完善网络监管制度

当前防范和杜绝网络安全问题, 消除网络失信行为, 更需要权威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政府对不法经营者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从网站身份核验、数据传输加密等层面, 形成打防并举、注重防范的格局, 帮助网民和网站建立起各类综合防范机制。譬如, 由政府组织成立一个“网民认征中心”, 该中心对网民提供的姓名、性别、籍贯等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后才给网民提供一个上网号码, 并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程度的网络使用权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cn/r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2]董雅致, 相明.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与引导[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6) :97-98.

上一篇:母猪产后多发症的治疗下一篇:中国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