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2024-09-29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读完《拖延心理学》,我又拥有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武器”――手术刀。今天,我要用这把“手术刀”,对准自己的拖延做一个手术――解剖自己。

五月份的作业,我一直拖到五月三十一号才上传。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这段时间工作太忙了,我真的是没有时间看书写心得;还有就是四月份的分享活动因为外出培训而没有参加,所以我不知道五月份的作业是哪本书的心得。我曾私下问过亚楠,在这件事上她和我知道的一样多。于是,我就在五月十四日想当然地开始读《拖延心理学》。开始读书的时间已经到了作业截止时间,所以我当时打算破罐子破摔,不交作业了。可当我在群里看到亚楠因为忙“六一”活动,没有时间推送作业时,我的想法又变了:我可以在亚楠“六一”活动结束前,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作业提交,就OK了。但我一直没有确认共读的书目,而我又绝不会在群里问。五月十八日中午,我看到于静在群里发信息,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私信于静,询问读哪本书。给于静编发信息时,我内心有些紧张,心脏有些紧缩,噪子处有些异常。万幸的是,我还是鼓足勇气将信息发出去了。等待于静回复我的时间里,我如坐针毡、心乱如麻、度秒如年。我担心她故意不理我,看我的笑话……下午三点十六分,于静很认真地告诉我――读《积极情绪的力量》。我如释重负。终于可以正常地呼吸了!

我所描述的是我的行为和症状。读完《拖延心理学》,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敢在群里询问共读哪本书?我为什么选择了亚楠和于静私聊?答案是:因为我有恐惧。我担心大家知道我拖延交作业的事情,会给我差评,那么我之前树立的良好形象会轰然坍塌。我还担心这样的自己不被群里的大家接受,以及我不能遵守承诺按时交作业带给我的羞耻感。而选择亚楠和于静私聊的原因是我认为她们俩即便知道真相,对我的影响也不太大(当我写下这句话时,我知道我有多么地缺少安全感,生活中我是多么地善于伪装自己)。

我为什么有恐惧?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过不被父亲接受的不舒服的感受的记忆,我拒绝那种不舒服,所以我才有了恐惧。脑海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在我们村办小学读书,而大哥、二哥被爸爸带着在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妈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爹看不起你,不让你去城里上学。你自己争口气,一定要学出个样子让他看看。”我不知道这话到底在我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就是从那年开始,我的学习状态开始变好,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为我们那所村办小学里第一个考上县城最好初中的学生。最终我成为我们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工作后,我也是不断地努力学习,绝不允许自己落后于他人。现在想来,应该是我渴望被父亲接纳,被父亲关注,所以才会那么努力向前。我的羞耻感是来自于我的低自尊,我很努力,渴望外人的认可提升自己的自尊。所以我总是委屈自己迎合别人,得到他们对我的好评。我是外人眼里的“乖乖女”,是邻居眼里的“好闺女”。我活得没了自己,于是我成为了一个爱笑的、热情的、随和的人。而这一次不能按时交作业有违我的一贯作风,所以会让我感到羞耻,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解读。

通过这把特殊的手术刀,我又找到了隐藏在我身上的一颗闪亮的“珍珠”。那些渴望得到认可而遭受的委屈犹如包裹在体内的沙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减少委屈而做的所有努力形成了我热情、乐观、向上、好学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人生!所以,它们是闪亮的“珍珠”。此时我也明白:当我拥有了这种转化能力时,我离更幸福又近了一步!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拖延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学习拖延、健康拖延和情感拖延。

(一) 学习拖延

作为学生, 学习是首要任务, 然而在众多拖延行为中, 学习拖延居于首位, 主要表现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老师布置的作业, 无论是要求一个月后交还是一个星期后交,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才开始动笔, 考试更是这样。上课时, 精神懒散, 下课时, 容光焕发, 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真实写照。

(二) 健康拖延

大学生整日都在扮演着为了健康奔波劳命的角色, 每天总是有一大群女生喊着要减肥, 他们关心自己的体重胜过关心自己的成绩;每天总有一大群人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 睡到十一二点才起, 解决了早餐和午餐的纷繁复杂;每天总有一大群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 男生忙着打游戏, 女生忙着逛淘宝, 却又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要减肥和锻炼身体的雄心壮志, 却不愿意挪动身体, 这些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的拖延行为, 都可以概括为健康拖延。

(三) 情感拖延

所有与情感相关的拖延, 不论是有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都可以归纳为情感拖延。比如上了大学离开家乡, 我们渐渐忘记主动关心家人;一个教室上课四年, 却还没有和同学说过几句话, 微弱的同学情;失恋后, 嘴巴里讲的都是坏话, 心理却偏偏割舍不了;还有许多等等。

二、造成大学生拖延的原因

拖延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也不是个人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 很多拖延者对时间预估的能力不亚于常人, 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那么, 为什么他们仍然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差异及任务的性质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 个体差异

1. 动机。

有些人认为拖延是动机问题, 个体因为缺乏动机, 因而倾向于把事情拖累。也有人认为, 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 但因为他们的投入更关注活动本身的性质, 任务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 带给人的是快乐的感觉, 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的, 所以拖延的可能性也被大大降低。

2. 自我效能。

有人认为某些拖延行为是自我阻碍的行为, 它由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取得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自我效能的缺乏是拖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

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规划有条理, 大多数拖延者却不是按任务或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 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 先做容易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 结果往往耽误了重要或紧急的任务。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为自我控制的能力的缺乏、更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等。正是因为组织规划能力的缺乏, 一些拖延者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 从而导致拖延。

(二) 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做了, 而是人们会在众多需要完成的任务中选择一项去完成而暂且忽略了其他任务, 尽管这种选择会带来不利的后果。那么, 人们是怎么选择这一项先完成的任务的呢?这就与任务性质有关系。

大多人选择任务都是凭个人感觉, 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是很多拖延行为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趋乐避苦, 人们潜意识里选择的都会是会使人造成愉悦感的任务, 相比较会造成不愉快, 带来压力的任务, 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 回避不了的就只能拖延, 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就是简单与困难的任务, 拖延者都会选择先做比较简单的, 自己会做的任务, 而把比较困难的任务安排在后面去完成。

三、拖延行为的治理对策

(一) 用规范约束自己

拖延者可以做好组织规划, 把一天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较困难任务的可以将任务分块处理来完成, 逐渐养成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习惯。并为自己制定一个惩罚措施, 完不成每日任务就受相应地惩罚。

(二) 增强自我效能感

当个人有充分的信心完成任务时, 行动力就会相应地提高, 同时, 行动力又会进一步激发我们接受挑战, 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可以从易到难, 完成容易任务后, 我们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困难的任务, 同时, 完成任务还可以有一点奖励, 这也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方法。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功经验和自信心, 是克服拖延心理的良药。

(三) 快乐的面对拖延

当拖延已是既成事实后, 我们与其担心后果, 还不如向前看好好想想如何去做出更好的补救, 减少拖延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减少焦虑, 开心快乐的接受现实, 积极应对自己造成的拖延行为。

摘要:在当代,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个人的拖延行为可以概括为是由一个消极的知、情、意、行的拖延心理所致, 它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 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 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拖延行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程素萍.李敏.张皖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元认知和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2]王孟, 成杨忍, 戴晓阳.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与时间透视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3]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J].时代经贸, 2012.

[4]倪士光.张平.赵国亮.马海鹰.压力在大学生消极拖延与生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A].中国学校卫生, 2012.

[5]秦利娟.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个案分析[J].高教论坛, 2011.

[6]甘良梅, 余嘉元.国外关于拖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6) .

[7]庞维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10, (1) .

[8]彭易纪.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初探[J].教育探索, 2007, (10) .

[9]楚翘, 肖蓉, 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8) .

走出“拖延症”的心理误区 篇3

那么,许多人为什么会自我拖延时间呢?

拖延时间是一种病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约瑟夫·赫布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拖延时间是一种病症,但能根治。他认为喜欢把该做的事尽量往后拖的人为慢性“拖延症”患者。

赫布认为,“如果你的主观时间跟钟表时间处于冲突之中,你就很难对最后期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你也无法向着一个目标稳定地迈进,或者,对自己可以用多少时间将事情做完没有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一定程度的拖延行为属于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是心理或生理失调的表现。

赫布指出,若要追究“拖延症”的心理与生理学根源,答案则在于人的前额叶皮层。但是拖延并不是天性。拖延时间的人经常被叫做“慢性子”,这就给人造成误解,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所致。事实上,拖拉大多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过于“独裁”,整天粗暴地命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小孩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拖拉。久而久之,拖延开始内化,成为他们一种下意识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形成一种拖延时间的性格。

拖延时间的巨大代价

如果你有拖延症,你要知道“拖延时间的代价是巨大的”,这话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例如在某件事上的拖延时间就会导致全盘的自我否定,进而在临近最后底限时踩爆你的“情绪地雷”,各种焦灼、各种挫败感、各种不安,纷至沓来,内心不是一般的冲突,那是一种很抓狂的心理障碍状态,要过好一阵子才能缓解过来。

拖延也会影响生理健康。赫布的多项研究表明,在学业中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免疫系统有明显的受损迹象,比如容易患感冒、肠胃疾病和失眠。

拖延还会导致酗酒。一个人的自我调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寻求外物的帮助,比如,认为酒精的麻痹作用可以使拖延症患者暂时摆脱情绪的困扰。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拖延还会殃及到他人。完不成的工作会转嫁到别人身上,给人家造成负担,从而使周围的人怨声载道,影响了大家的和谐,也破坏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自我拖延时间之谜解

拖延症的成因很多,赫布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归纳为三类:一是特质论,研究者把拖延视为个性特质的反映,受个体尽责性、特质焦虑、懒惰、低自我效能感等个性根源影响。

二是动机论,研究者认为期望水平、恐惧失败、完美主义定向、自我妨碍和自律需求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拖延行为。

三是调节论,研究者将拖延视为行为自我调节的失败,是个体不能很好地协调个性、动机、认知与情境因素的结果。

下面是赫布提出的12种治疗拖延习惯与拖延症的方法,如果你能如此去做,肯定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你会发现,整个生活和你自己都发生了惊异的改变。试试吧!

方法1 首先认识到:拖拖拉拉不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因为拖延,公司总裁可能错过一笔大生意;因为拖延,医生可能耽误了时机,葬送一个病人的生命;因为拖拖拉拉,妻子不能及时收拾屋子清洗碗筷,可能导致婚姻解体……拖延是个坏习惯,必须改掉,否则可能影响你一生的理想和幸福。

方法2 找到你经常会拖延的一件具体的事情,然后征服它。这是一个突破口,一旦你解决了某一习惯性拖延的问题,你就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信心和勇气。一个勇敢的行动可以消除各种恐惧心理。

方法3 为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不要在心里默默地想,说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这个决心,宣布如果没完成将受什么惩罚,让所有人监督你完成。

方法4 不要希望每件事情都能十全十美。有些人迟迟不采取行动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不能做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事情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只有做了才能有进展。

方法5 把握眼前的5分钟,认认真真过好这5分钟。先不要考虑各种长远计划,不要左思右想,只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时间,你会发现能干好多事情。

方法6 现在就去做你一直在推迟的工作,比如写封信,打个电话,洗衣服。采取行动之后,你会发现,拖延时间真的没有必要,这些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讨厌,那么难以实施。说不定你还很喜欢干这件事呢。

方法7 改變心理。问问自己:“如果我去做了我一直迟迟不动手的事情,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畏惧呢?”结果往往没什么可怕的,打消心理顾虑,然后你就可以积极地去做了。

方法8 仔细审视你的现在,找出你目前企图回避的事情,并且逐步消除自己对真正生活的畏惧。拖延时间意味着对将来生活的忧虑,如果把将来的事情变成现实,这种忧虑也自然瓦解了。

方法9 健身、保证睡眠、加强营养、戒除网瘾——从现在开始!有什么好想的?有什么好拖延的?放下手中的杂志,马上做个有氧体操,多简单啊。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相信自己。

方法10 努力减少厌倦情绪。以后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比如在冗长的课业间隙,让大脑做点有趣的事,写首小诗,或者记忆一长串数字来锻炼记忆力。

方法11 能休息的时候尽量休息,努力排除一切疲劳。不要以疲劳或者疾病做借口来拖延事情。你要不想干,总能找到借口,当这些不成借口时,你也许会发现它们奇迹般地消失了。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篇4

(一)文 | 小梅

1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2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3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4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会感到空虚。如果自尊受到膨胀,你会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可以通过接受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而支持其完成这个使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互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爱,具有完整感和对自己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有糟糕的情绪和行为。这段时间里,可能无法呼应孩子的需求。

幸运的是,好父母无须事事和孩子呼应。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与孩子呼应,就会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牢固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破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启动修补程序来弥补。不仅可以改善关系,也教会孩子犯错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

总之,在家庭中,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应该以本来的面目被接受。否则,孩子会选择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拖延将自己不被认可的部分隐藏起来。失去了与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触,和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更不用提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自尊了。

客观地了解拖延产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会通过阅读后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当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实施,可能又是新一轮拖延的开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战,希望可以坚持到最后。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二):在战胜拖延中寻找更好的自己

姚赛群

半年前,在庆祝闺蜜箐箐博士毕业的聚会上,大家在感叹箐箐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的同时,也纷纷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来。熬夜赶稿、日常小事拖拉、减肥计划搁浅…大家都因拖延而焦虑,却都在焦虑中拖延。随着话题的深入,内疚、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也在席间蔓延开来。箐箐浅笑说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吧,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聚会结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学》,心满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闺蜜群里不断更新着与《拖延心理学》有关的消息。先是摘录大段直击各自心灵的句子;接着就是讲述与书中理论完美契合的各种拖延故事,最后大家纷纷订出战拖计划,誓与拖延一刀两断。比如:经常有写作任务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个假期都在焦躁写稿中度过;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这次减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后的婚礼上成为最美新娘。

因为一本书的阅读,让我的小伙伴们都鼓起了开启新生活的勇气。最先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就是过去每次聚会都因赶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小米总算找到了导致她经常熬夜赶稿的原因:工作目标笼统和精力难以高度集中。小米说,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总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网页热门消息逐一搜个遍。一天下来,什么事情也没干成,隐隐而来的交稿压力,虽然让小米有点心虚,但仍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的话来安慰自己。当然一挤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为了按时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难免。

接下来,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现在的小米每接到一个写作任务,就会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诸如:查阅资料、列好提纲、逐个写作、成稿修订。再根据任务完成时间,给每个子任务定时,比如:查阅资料5小时。接着,通过一款叫“番茄钟” 的手机APP,将子任务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然后定时开始做事。完成一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系统将会奖励一个番茄。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时,从系统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进度。小米说,这样的工作方法让她感受到彻底掌控工作进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专注力,彻底的摆脱了 “黑色交稿日”.听完后大家都对小米伸出大拇指,抢先下载了“番茄钟”APP,也都在心里想着回去自己也试一试。

在大家纷纷效仿小米“细化任务、提高专注力”的战拖宝典时,燕子的完美变身,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燕子是个微胖的可爱女孩,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减肥是挂在她嘴上的话题,不过也仅限于说说,微胖的体型已经快伴随她十年了。多年来父母朋友劝她运动调理,她置若罔闻。结果在数月以前,她突然行动起来,跑道上、健身房里到处都是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纱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拖延心理学》的力量。

打开燕子的健身主页,她的个性签名映入眼帘---“拖延的问题就是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顺着一条条博客读下来,燕子的减肥之路也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自小就有点肉呼呼的燕子不是从未想过减肥,而是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燕子读《拖延心理学》后,在博客里写道:害怕面对减肥失败是自己搁置减肥计划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个“减肥小组”,大家一起相约运动健身,共同探讨健康饮食。曾经的燕子可能会因为天阴而放弃晨跑的计划,而现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减肥这个话题。在减下3kg的时候,燕子果断的买下了那件价值不菲、现在仍不能穿进去的理想婚纱。大家都在说燕子冲动消费的时候,燕子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每天都看着婚纱,想象自己穿进去时的光芒四射,那场景每次都会让她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燕子一路高歌猛进。当天天见面的燕子妈妈也终于说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时候,燕子如愿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纱,成为自己婚礼上最美的新娘。

当然燕子的“组团减肥、自我奖赏”的战拖方法也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5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6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7

网络是天使与魔鬼基于一身的新鲜事物,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展现出了天使的面孔。同时,它也成为我们工作中拖延任务完成的挡箭牌,展现出魔鬼的面孔。网络拖延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杀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它,并想办法战胜它。本文讨论在网络上衍生出来的拖延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提出应对的解决策略。

一、提出问题

诚然,网络成为当今人们进行办公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在为人们奉上了工作的便捷、休闲的娱乐的同时,也在悄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细心发现一个很无奈的现象:我们满怀热情打开电脑开始新一天工作的时候,本来可以预期完成的工作,一天下来却发现做了一半都不到,那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却又控制不住自己,坐在电脑前面泡一杯咖啡,浏览一下新闻网页,回复朋友的在线留言,查看下自己的QQ空间等。就这样,时间从指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本来电脑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反而却也成为了我们拖延时间的杀手。而由这种网络拖延带来的时间浪费,笔者称其为“网络拖延杀手”。我们会饶有兴趣地问:相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事情也会拖延,但是有了网络后,为什么这种拖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较之前者更甚呢?

二、网络拖延的界定

关于拖延的理解,在维基百科里面对其做出了如下定义:拖延即对将要做的事情或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的一种个性行为。我们在心理学上有三个标准来界定拖延这个课题:第一,阻碍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二,拖延为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对你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不良评价;第三,会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行为。由此可见,拖延是一种行为方式,并伴随着负面的情绪反应。

中外的很多学者都对拖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薛玲玲和包翠秋对国内外研究者的不同界定进行了总结,认为拖延具有以下个特征:自愿、逃避、非理性。Solomon和Rothblum把拖延定义为不必要的推迟任务以至于个体产生不良体验的行为。Lay认为拖延意味着“拖延达到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事情。”这些研究都集中在拖延行为的研究上,对于有关网络拖延的研究很少。

而网络拖延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完成某工作任务,在为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被其他非任务所羁绊,明知要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却不由自主地去做了网络上的其他事件,导致自己当下的任务推迟完成的一种行为表现。这是我们对网络拖延的一个广泛认识。在此,我们定义网络拖延是人们在使用网络推迟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在本文中,我们从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拖延这一概念:

1. 认知方面。拖延者明明知道工作的重要性,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迟迟不肯开始任务。例如,后天就要交这份论文作业,还有个几天的时间,不急!

2. 情绪方面。拖延者为未能够完成既定的工作会产生焦虑、恐慌、自责等负面情绪。例如,真的烦心,晚上一夜没睡好觉,明天早上就要交论文作业了。

3. 意志方面。拖延者为完成预先计划好的工作而不断受外外界的干扰,使得工作受阻或延后完成。例如,正在利用网络查一篇论文参考文献,却被广告吸引,点击链接进入到购物网站上去购物了。

4. 行为方面。没能及时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或被其他事情所牵扰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例如,进入到购物网站,实施购物行为。

三、形成的心理机制

网络这种拖延行为让你感到很厌烦、焦虑,甚至无奈,但是你却无能为力。这种基于网络的拖延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此,我们探讨其原因如下:

1. 刺激联结。网络上面容易出现一些与当下任务不相关的刺激信息,这些刺激的信息正好与网络使用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需要等有关。当坐在电脑前面,即将开始自己手头工作的时候,看到网络上面弹出来或视频中播放的这些无关刺激与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建立起了联结,让使用者不由自主地点击手中的鼠标,而离开了当前的工作。这种刺激联结造成当事人偏离了目前的工作,让拖延应运而生。

2. 源于厌恶和憎恨。这是一种对工作任务本身存在的一种对抗情绪,以一种非合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工作任务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被强加的,那么任务的完成者在潜意识中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以逃脱,通过打打游戏、浏览网页、看看视频等方式来对抗,造成工作任务迟迟不能开展。

3. 习惯化的上网方式。每天我们都在上网,习惯于上网首先打开QQ,查看留言,进入QQ空间查看朋友圈的动态,然后浏览新闻,看看视频,甚至玩玩游戏,最后才会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动作,联结在一起就形成了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当多次重复这种行为的时候,便得到了强化,这种上网的方式会被固化下来。当要开始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就要打破这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这样的话,时间自然被浪费了,要完成的任务因为拖延而不能及时完成。

4. 过度自信、错误估计时间进度。工作中布置的作业、实验、论文等,这些作业都需要借助于网络来完成。一些人对自己能力抱有十足信心,而他们坚信,到了完成期限一定能完成任务,往往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做事。想到反正时间还多,先看看网络电影、玩玩游戏,这就如同龟兔赛跑一样,一些人正是因为对完成任务过度自信,才会变成寓言中的那只“兔子”。

5. 个性因素。网络拖延的个体大多在个性特征方面的意志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极为容易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牵引而忽视自己本来的本职工作,表现为缺乏果断,顾虑太多,执行力弱。即便是能力比较突出的个体,在面对一些陌生的学习任务或考试时,自己从来没有接触,却要认真准备,他们很容易慌了手脚。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害怕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给自己带来失败……各种各样的担心最终延误了工作。

6. 逃避工作带来的压力。如果工作任务比较难,必然会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产生焦虑。例如,老师安排的研究课题,在找不到任何头绪的情况下,会产生过度焦虑,思维思考进度和工作效率都会因此变得低下,让人产生无法胜任感、紧张忧郁、自我厌恶的情绪以及负罪感,工作效果差。这样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于是越拖越久。在受到老师或领导的催促、指责后,心中会更感到焦虑,愈发害怕工作失误,于是更想逃避,导致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四、应对策略

网络拖延的危害不可轻视,拖延越久的人,其内心就越紧张,心理压力也越大,越会产生焦虑、压抑、无奈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生理状况: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若是让网络拖延症长期恶性循环,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和扰乱心理健康水平。那么,我们如何来战胜网络拖延呢?

1. 明确上网目的,限时上网。在利用电脑完成一些学业任务的时候,尽量关闭浏览器、QQ、微博、视频播放等,避免受到无关刺激干扰。在电脑前坐下之时,想想要做什么。简单的办法: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要做什么,然后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也可以在电脑屏幕前贴一些便签条,上面写着你采取做事的步骤。可以事先进行时间设置,提醒自己不管完不完成工作,都要关闭电脑。尤其是晚上需要上网工作,一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准时睡眠,以免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

2. 对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制定分类的工作计划,把任务分成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4个等级。然后,从排在第一位的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开始处理。制定好的计划,不要随意改变,就严格遵循。不要为了使计划更完美,而中途添加新的内容。笔者将其分类划分为四象限表来表示:

表1 事件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象限表

3. 赋予任务决定自我价值。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里奇·比里说:对于失败的担心来源于一种推测,即你所产生的反映的是你的整体能力,然后你运用拖延在保护你的价值不受别人的评判。当某个特定目标的实现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的时候,如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可以改变我的生活或命运,能够给自我带来利益,并让我幸福,就可以利用自我价值来打破网络拖延直接开启“工作模式”。

4. 制定上网时间表格。通过时间表格事先计划好安排上网的内容、时间点,并严格按照上面的计划实施,把目标任务分解为小目标,以时间为界限来完成。在成功完成了某项任务而未造成拖延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地犒劳下自己,这也是进行的一个自我强化,来帮助巩固自己的行为。制定表格如下图:

备注:制定好了表格就要严格遵守,不要轻易加入额外的变量进来。每完成一件事情后就打个钩,这让你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

5. 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入到完成任务的团队里面去,让团队成员对自己起到一个监督和促进的作用。这一点也恰好是发挥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促进效应,其他同伴在场,需要用到网络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我们会感觉来自群体里面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6. 逆向规划。在逆向规划中,你可以想象一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今天,想象自己经历了一段非常有成效的时间。先从想象未来的时间点开始,回溯到你是如何通过网络完成学业任务的。以完成学位论文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逆向规划的:

(1)我拿到了毕业证,现在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2)我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了,现在终于可以开始找工作了;(3)我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一半了,只是还未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加把劲,再坚持下就顺利了;(4)我边收集资料,边忙碌于构思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5)我接受了要完成工作任务这个事实,即改变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不适的感觉,我坚决拒绝以逃避来取代有意义的成就。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8

之前曾对时刻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刻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十分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思考语言方面,又要思考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下方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资料: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取――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立刻开始”;3)时刻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4)安慰自己,“还有时刻”;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说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坚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盼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就应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说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构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资料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那里。我坚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样决定时刻、学会“理解”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户外,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刻。

5.只管开始做!不好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刻。学会怎样说不,不好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好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发奋,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取。你能够拖延,你也能够行动。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9

因为貌似我自己也是重症患者,所以趁此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讨教下。到底拖延症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怎样应对拖延症带来的问题呢?

OK 严密起见,先跟大家普及一下拖延的学术定义。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的看法】

现如今患上拖延症的小伙伴实在太多了,你是否像我一样经常萌生出上述的想法或出现以上的现象呢?那么亲爱的你可能患上拖延症了,如果你还不自知,这真是很可怕的事。我们一般是发现问题,然后依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发现自己存在问题是第一步,而解决自身问题本身则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如果你想告别这些焦虑不安的负罪感,让自己处在情绪平衡的状态,那么把每一天都利用起来,利用时间的最高境界就是你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负罪感,了解自身状态,别忘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拖延症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以下奉上拖延症的12条黄金应对法则!我觉得还蛮有用的,一起行动起来落实!

【12条黄金应对技巧】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了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你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他不是你个人能力或价值的反映。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作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项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将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别让拖延毁了你》读书心得 篇10

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我,自感存在着拖延的习惯,本可以马上完成的工作,有时却要放一放;每天起床,不到最后一刻不起床;心里想到要去做某事,可不到紧要关头就是不动;总是拖,拖,拖……,有时也自我批评,决不再拖,可总是恶习难改。看完这本书后,对拖延的起因、形成到认清拖延的危害及如何甩掉拖延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拖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改正的。在我们的工作中,自己总是被一些琐事缠身,不能将精力集中到工作中去;领导来催促了才动一下,缺乏主动性;虽然下定决心要立即行动,但就是找不到行动的方法;做事磨磨蹭蹭,工作久拖不决;情绪低落,对工作没有兴趣,缺乏激情;对人生没有什么愿望和追求,自甘平庸。有时也不满于自己拖延的现状,却又不去改变,每天都生活在等待和无奈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意志薄弱,不敢面对现实,习惯于逃避困难,惧怕艰苦,缺乏约束自我的毅力。或者是目标和想法太多,致使无从下手,缺乏应有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再就是没有目标,或者不知道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日复一日,拖延便成了习惯,诸如“再等一会儿”、“明天开始做”这样的语言和心理意念不知不觉就在心里存在,并自然而然带到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

拖延留学 篇11

拖延,我要怎么才能摆脱你

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统计发现,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全世界超过10亿人正在受此困扰。有人说,拖延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心理学家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拉的原因很多,但总归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 一位心理系大二X同学说:其实我事情特别多,根本就没什么机会给我拖延,可是我发现,每次做什么事情,我都喜欢等deadline,比如交实验报告,周四上午交,我非拖到周三晚上才开始做,有时候,甚至要到周四上午起来做,之前总是不愿意做,停留在想的阶段,觉得多想些,最后一定能写得很好,可是最后写出来,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但是下次,还是要拖到最后。

 一位物业大一Y同学说:生活上,我也比较拖拉,每次计划好洗衣服,都不能按时洗,总是先上上网,和同学聊聊天,就是不愿意洗衣服,最后熄灯了,看着一堆没洗的衣服,不得不去洗衣服了。有时候我尝试不要这样,可是好像总是有什么意外会发生,来阻碍我去洗衣服,最后,我还是到夜深才开始洗。

 一位机械大二Z同学说:其实有时候,我也不是不想做这件事,就像我高中初中那会,我本来计划要写作业,甚至已经拿到手边要写了,可是这时候,要是家人催我写作业,我绝对就不再写了。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越是要求我要去做,我就越是不想做,怎么也不想做。结果就拖到最后才来做。

 一位国贸大四W同学说:我现在在准备考研,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可是现在我却觉得自己的进度远远赶不上,很多书还没看,我看着那些书,我更不想看了,每天虽然都在自己,但我自己知道我根本没按照我计划的进步进行,还经常思绪飘渺,我想这最后一个月我肯定很难过了,因为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拖到这个月了。拖延心理分析:

完美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很多习惯拖拉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自我要求很高,希望万事做到无可挑剔。一旦自我的表现无法达到期望值,就会产生挫败感。像上面的X同学,就属于这种,她必须到自己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才能开始做报告。在deadline之前,她总觉得自己能想到更多更好的。

依赖心理:像Y同学这样的,多半属于依赖心理,这类人常常在孩提时代被过度关爱,很多事情都由父母长辈替其仔细安排好。长大之后,一旦需要独立行事,就变得犹豫不决,遇事摇摆不定。尤其是Y同学刚刚脱离父母独自生活,对于很多事情都没习惯独立,以为放在那里会有父母解决。

逆反心理:像Z同学这样的,就属于典型的逆反心理,这种人对自我控制感极其敏感,不喜欢别人控制的感觉。本来喜欢做的事一旦被别人交代去做,就像是别人控制了自己的行为一样。就用拖延来发泄自己的抵触心理。

畏难心理:有些人对自己总是不够自信,担心眼前工作太难,自己无法完成,像W同学这样的,就属于这种畏难心理,看着那么多书,总觉得自己看不完,就不想去看,最后还是拖到不得不看的时候,反而加大自己了的工作难度。

拖延——让我跟你说再见

如果觉得条件不够,不能做到最好的话,那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已经很好。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或者尝试以自己认为最差的水平先大概完成一项工作,事后在慢慢修补,你会发现,你所认为的最差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

在内心告诉自己,自己已经独立了,成为一个成人,离开家人了,然后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告诉自己,没有人会为你善后,不管你拖多久,最后都要自己来完成。所以,拖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立刻按照计划完成手边的事情吧。

无论别人说不说,自己都是要做这件事情的,如果因为别人说了而拖延,最后受害的是自己,将别人的话看做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的命令,告诉自己,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因为你要求,即使你不要求,我也会做。

如果觉得任务太难了,不敢下手。那么,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总之,拖延情况是制约我们良好大学生活状态的一块绊脚石,也是大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同学们不用觉得要改变现状很困难,现在就开始努力做手边的事情吧!just do it!向拖延say no!

名词解释: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适应不良综合症】是学习和适应障碍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心理上一般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由于生活环境的更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其所处的不是“理想”的现实,因而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苦闷、焦虑、缺乏自信、过于自卑等。】

-------

留学,你的心准备好了吗?

留学心理预备课

大学之后要干什么,考研?太累,工作?没谱,出国,也成为大家的考虑之一。走出国门,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很多人在讲述自己出国之后的经历和困难,有时也会让人望而生畏。面对出国,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未知的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1、留学经济嗜贪:这是一种因经济压力衍生的一种精神强迫症,家境不是特别阔绰,在海外留学还要操心经济问题的学生容易产生这种情况。

2、“快节奏放不慢”:总担心一旦闲下来就会精神崩溃,从而将自己长期处于“快节奏”环境里,容易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紧张,从而引发抑郁等问题。

3、成就抑郁:留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过大,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节奏加快,每天疲于奔命。如果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则很容易产生留学生中最常见的”成就抑郁”。

4、考试焦虑: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些考试焦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留学考试焦虑就是非常严重的自我加压导致越努力越学不好。

5、留学情绪强迫: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因自己有过强的愿望与目标,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过高等引起。

6、留学交际恐怖:内向的学生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特别是留学中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引发社交恐惧。培养自信,大胆而自信地与人交往,才能克服留学交际恐怖。

成功方法借鉴:

1.三思而后行。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非出国不可吗”、“如果不出国,我会怎么样呢?”“如果出国,我会怎么样呢?”,对自己是否出国进行正确的评估和选择。

2.坚持自己的选择。在准备出国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碰到困难,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选择,初到国外,坚定的信念则会有很大的帮助。

3.学好该国家的语言。沟通是永不凋谢的法宝。

4.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家人和好朋友永远是最关心你最支持你的人。

5.寻找同在国外的老乡,可以保持着和他们的中文交流,减少孤独感。

6.不断告诉自己,尽力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国外只是换了语言,在国内能学好,到国外也一定可以。

7.记中文日记,每天思考自己都做了什么。规划好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不断告诉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有规划的生活,总是健康的。

问题集中营

【望闻问切】

近期,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联合搜狐网对17630名2009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让人惊讶的是,90%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仍适应不佳。困惑他们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学习、人际交往、经济问题。40%的新生存在两种及以上的问题。其中学习上“缺乏动力”的学生就达到6成。人际交往方面,半数以上男生为“交不到女性朋友”。经济问题仍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值得关注的是这“囊中羞涩”的症结不是爸

妈给得少,而是“过度消费”。

---【人民网·重庆视窗 】

【开方抓药】

学习上,一放下包袱。只有放下思想包袱才能使自己心平气和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二改变错误观念。许多长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里的专业学习并不能作为此后包打天下的惟一法宝,各种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才是自己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会让我们的学习更快乐。

上一篇:化学老师给同学毕业赠言下一篇:科学课课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