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2024-08-30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共8篇)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1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开题报告

王庄子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验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探究式学习方案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挖掘其独立发挥的创造性的潜能,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探究,学会发展,优化课堂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探究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究实验过程的心理机制及变化。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四点: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2、主要思路;

3、重要观点;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初中学段数学学习方法和教法,研究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研究方法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1)操作模式:本课题研究的探究模式是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重点探讨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融入本模式的构建之中。

(2)探究目标: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3)探究内容:一是中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三是数学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四是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好的经验运用到“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

活动方式有:在活动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形式。

三、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课题的创新:探究式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探究式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也是新课改下充分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体现。

2、理论意义: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转变,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探究式学习如何更有效的融合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 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 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使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能力和素养有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1、成立学校课题组。

2、研究资料、案例,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计划、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1月)

1、启动实验研究活动

2、各年级实施课题

3、典型案例分析,处置方案

4、典型公开课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2010年11月--2011年6月)

1、形成论文

2、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

3、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4、完成实验报告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2

(一) 背景

1. 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矛盾亟待解决

当前高中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学生, 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需要, 学生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2. 新课程标准注重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003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增强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然而, 教法在很大范围内仍然停留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 为此, 高中的教法改革迫在敏捷。

(二) 研究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不同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混合组成异质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评价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此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 让每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异质分组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建议把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组以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随着对异质分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进行分组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2003年, 滕以芝发表了《“异质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一文, 理论上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构建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并指出在教学分组上则应该建立一种新颖的“分层教学———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2007年陈鸿在《新课程 (教师版) 》发表《分组教学在新课标中的尝试》, 认为分组教学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然而, 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郑士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提到, 一些小组表现很好, 然而有一些小组因为缺乏帮助而不能完成任务。

由于我国在分组学习理论研究方面滞后, 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证, 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待进—步的加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 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 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同伴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从群体动力的角度来看, 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 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使他们相互勉励, 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相互帮助, 努力使小组成功。协作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异质分组教学中可以创造小组互动的学习气氛和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使成员间产生一种群体气氛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集体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在练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某些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

五、研究过程设计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理念, 进行基于将学生异质分组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的重点

(1)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学习是上课的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活动点的增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有相互竞争能力的异质小组是重点工作。

(2)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环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展示和反馈, 自己构建知识, 真正体现“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1) “异质分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如何保证课堂有序, 收放有度, 是难点之一。

(2) “异质分组”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怎样评价学生, 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是该课题的难点之二。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略)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略)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中, 虽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缺乏对于普通高中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此项有关异质分组的实证研究, 希望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探究性阅读 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选题的背景或意义: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读”占螯头。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自2008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多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处于低效状态,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缺乏深入的挖掘,尤其缺乏对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的发掘,有的甚至出现脱离文本、逃逸文本的阅读教学偏向。有的课堂看似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过度关注阅读的“温度”,而忽视了应有的“深度”,只见场面的热闹,不见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多元解读滥化,其中不乏无意义解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课堂单方面追求“标准答案”,将阅读异化为“一元解讀”,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的“虚化”上。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评价程式化现象,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为求主体性而迷失了教学目标,为求探究性而游离了文本原形,为求多元性而忽视了价值取向,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上的解读,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期待的消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实际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吸收关于探究性阅读研究的新成果,试图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实验。

本课题切合学生对阅读的期待。诚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高中生渴望在文本阅读中触及深层次内容,渴望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性化的鉴赏,渴望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本课题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与传统的受话式教学全然不同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本课题符合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新课标提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本课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超越旧我成见,不断产生新知,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切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探究性阅读

概括地说,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形式。换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体悟,最终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过程。这一阅读形式或过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

▲ 教学形态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态势”。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形式组成的系统形式群,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不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形成深度阅读、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的建构,进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学习效能)。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母语课程与教学都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如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所说的:“20世纪后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中,各国纷纷对母语课程与教学作出新的调整或改革。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阅读教学势必要向三个方向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力因素、人格因素和智能因素三者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弥足珍贵。对此研究,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工作者的阐述。较典型的有:由维梓在他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提出的“材料感知--问题讨论--新知探求--归纳迁移”教学形态;印贤文在他的《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模式”;林润之在《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其模式分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三个步骤,各步骤又由五个环节构成,如第一步独立探究中的五个环节:自读感知、提出问题、假设策略、尝试解答、整理答案及问题。它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参照,但有的做法较单一、平面,忽视了探究的“深度”;有的模式理论性太强、不便于操作。endprint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与此同时,探究阅读教学形态,把握阅读教学规律,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意识,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研究

(三)研究重点:

上述三项研究内容中,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是重点。

自主研读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思考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深度解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存疑留问又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阅读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包括有校本理论特色的“原形阅读理论”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把握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3年9月-10月,立项阶段。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题阶段。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3、2014年7月-2016年6月,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写出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上好本课题研究公开课,提交本课题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结集汇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组织一次中期评估。

4、2016年7月-10月,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评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中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理论,借鉴探究性阅读教学经验。

(2)实证研究法。依托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探究阅读教学形态,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3)行为研究法。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依靠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提炼,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4)个案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提炼出组织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反思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整理实践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提出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的构建立足于深度学习:一是深思,要精读深思,激发阅读自觉;二是深悟,要学深悟透,升华阅读体验;三是深识,要深识鉴奥,拓展阅读思维。做到通其理得其法,人之深出之浅。

针对课文原形,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但是探究性阅读应该拒绝浮躁和肤浅,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美学味。在深度对话中对生成性资源要加以选择、整合和提炼,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思维应具有发散性,解读应具有深刻性,效能应具有创造性,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3]曾祥芹 《语文教育学别论》

[4]由维梓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5]印贤文 《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5期

[6]林润之 《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7]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8]魏南江 《语文教学散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9]黄正瑶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10]邵子华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名作欣賞》2008年 第8期

[11]杨仕威 《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行进》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期

[12]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刘方 《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14]李爽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尚未根本摆脱传统教学弊端的束缚,依然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运作的不良倾向,课堂上共性多、个性少,钳制多、自主少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压抑乃至异化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同时,以往应试教育的余风造成学生严重的课业负担,削弱了学生自由、快乐、个性阅读的时空,有人大声疾呼:“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从长远考虑,这一切都与新世纪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这正是回归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在借鉴和吸收中外母语教育经验和现代多门学科理论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加强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把目光主要聚焦在阅读课堂,提出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意在通过研究,探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手段、策略,促进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等,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良好个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生语文课外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研究。着重研究语文课外个性化阅读的途径、方法和资源的开发等。

(4).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

(5).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小学语文:在这里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年级第一到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

(2)、个性化阅读: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探究的过程。

(3)、个性化阅读教学:它和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化阅读实际是指阅读的个性化,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我们认为则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努力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多向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多元解读,注重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个性化阅读教学既研究个性化的教,更研究个性化的学,以及二者的相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特别是文学性的课文,更容易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色彩。通过“个性化阅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内外阅读教学实践,探讨一些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及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1、以学生发展为主的阅读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更加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个人的独特体验,真正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使之获得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

3、有利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同时也有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低劣的局面,理论价值:

1、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的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信息接受来源的扩大,学生的知识更丰富,阅读参与意识更浓厚,信息社会也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因此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其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阅读学理论的支持。阅读学理论认为,阅读作为个体实践及其表现的多样丰富性,阅读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超越材料本身,作出创造性的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现代阅读心理研究也表明:阅读是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相整和,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这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统一的训练或灌输而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已成为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3、传统教学的反思。长期以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教师总要做导演,不愿把真正的自主阅读权还放给阅读的主人——学生。而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并没考虑要去尊重其独特体验,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最终当然是对学生的阅读思考权利的剥夺。

4、课改理念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最终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只有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可能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是在国家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国内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宏观的背景和客观的现实基础,符合国家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2、本课题课题组成员也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他们大都为一线教师,对语文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的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强烈的研究意识。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时间、人员、场所及经费,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资料,并能保证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参与教研活动。

4、国内外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五、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

七、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4.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以上各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八、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课题设计准备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制定严谨的研究设计,加强理论学习,查阅文献,确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明确研究的步骤、任务与要求。王教明、段芳

2、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6月)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段芳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王教明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谢丽

3、结题阶段(2014年6月)通过结题报告和论文及个性化阅读教学优秀案例的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接受专家的鉴定、评价,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谢丽

九、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将成立由马华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组,并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的课题研究组,同时聘请县教科室、教研室的主任担任本课题的特约顾问。

2、时间保证:为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讨活动,并注重日常的学习、实验、探索、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2013年9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阶段报告 研究报告

2014年4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论文 论文

2013年6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5

一、(一)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1、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新颁布的上海市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观

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很明显,新标准更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更注重学法的研究和指导。重新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其方法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进一步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2、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需要英语学科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发

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是指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原则和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有效教学行为。此外,课改中新课程方案注重新“三维目标”的培养,它将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性标志。要实现这一教学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与体验型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因此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是帮助我们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3、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目前教学状况下,学生的英语学习依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应试色彩,重知

识,轻能力;重书面,轻运用能力;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英语教学离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越来越远。教师抽象地、孤立地教授给学生知识,已经导致了学生“惰性知识”的产生,这种现象也违背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而教师的主导正是使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得到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4、我校英语教学效果提升,也需要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 在我校几年来的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然倾向于传统的讲授式教

学,或者一味地让学生活动、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有时虽然能够将教授和探究简单结合,但缺乏必要的整合。

探究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没能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从而不能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题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相整合,从“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出发,关注探究和讲授的不同作用和意义,对英语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进行研究,从教学策略的各个维度处理好探究与讲授整合的关系,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效能,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理论价值

1、新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教师主导作用实现途径的研究,既是教授策略的尝试、探索,也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所以,在教育学、心理学都又很有价值。

2、开展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可以对国际教育界在重新关注“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加以验证。

3、开展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相整合,从“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出发,关注探究和讲授的不同作用和意义,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探究性教学适切性进行研究。从教学策略的各个维度处理好探究与讲授整合的关系,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效能。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有一些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英语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思考与经验。例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获得问题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的产婆。”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J.J Rosseau)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就记载了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事例。一次,老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老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们论著中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主导。孔子强调“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惜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当学生心理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一愤,口里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教师的主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孔子的“相机教学”、“启发教学”是我国古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世界教育至今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也有不少学者、专家、教师都对英语探究性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做过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著名教授张正东明确指出“外语教学是以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目的语)和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中心,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上,同时也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影响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使他们摆脱经验性的学习,做到把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变成一种自学行为。

三、关键词的界定 本课题里的“探究(Inquiry)”就其本义,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本课题里的“探究”是指一切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三个维度。不同内容的探究在目标设置、探究问题及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根据自主(独立、合作)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过程所设计和展开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具体点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它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提高探究性教学的适切性,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方向和方法;一方面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本课题里的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是指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使学生每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策略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小情景,拓展和眼神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把问题无形之中转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去思考,去回答。此外,在课堂上更要磨炼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五、研究内容、1、英语研究性学习现状研究: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出问题,进而对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加以阐述,引入研究,并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最具有活力、创造力的亮点。

2、探索新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策略;

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

3、探索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途径与方法。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与传统的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教师讲解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与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成果为我所用。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边研究边反思,及时调整策略。

3、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确定、讨论和评价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参与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以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七、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探究性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应用时产生的问题。

2、针对出现的问题,尝试采取新的训练模式,真正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具体过程中教与学的最优化组合策略

八、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1、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承担该课题研究的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中学英语

高级教师,她常年工作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线,曾参加过各种级别的课题第一线中研究,并成功撰写、发表过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诸篇论文。

2、研究的外部条件

学校领导、教科研室积极支持教师的科研热情,主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与援助。研究对象是经过中考筛选过的区级重点中学学生,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较高。学校的硬件设备较先进,因此实验的数据统计较准确、可靠,新的思维方法和训练策略能较顺利的开展。

九、研究过程

1、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

1)、对目前高中英语状况作调查与分析,找出起点,把握研究的各种动向。

2)、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作研究借鉴用。

3)、研究现有的英语课题研究模式与方法,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二)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4月)

1)、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跟踪调查,作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操作方式。

3)、定期作好工作总结,对实验效果做公正合理的评价,及时反思实验中的存在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三)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作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

2)、分析各种数据。

3)、汇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2、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6月底

3、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彭钢,张晓东.新课程的理念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5、吴欣 “有效外语教学策略研究及运用” 〈〈课程.教材.教法〉〉,2001

年第1期

6、黄炎真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7、李鸿 《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6

开题报告(微型课题)

研究目的:本着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发现、挖掘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化学问题。本课题将着力讨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空间——厨房中蕴含的化学问题。

研究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化学素养。研究内容:

1、对家庭厨房中使用的物品进行化学成分调查分析。

2、根据调查对厨房中各物品的使用进行优化选择。

3、对烹饪过程中遇到的化学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和探究。

4、调查厨房中有关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法、访谈法、专题讨论法

研究团队及保障:XXX

预期成果:

1、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课堂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增加学生的化学常识,同时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果形式:

1、小论文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7

1 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 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 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 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 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 但不同种族,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在医学上, 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 课题题目应适中, 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 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 论文选题范围太大, 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 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 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 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 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 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 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 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 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 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 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 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 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 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 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 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 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避免大段引用原文, 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 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 (约200字) 应具有独立性, 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尽量避免“本文”、“我们”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 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 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 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 主谓语搭配得当, 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 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 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 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 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 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 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 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 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 尤其要认真推敲,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 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 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就是整个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多从基础问题开始, 分阶段进行, 比较分析时还会出现两条或多条路线同时进行, 医学中多采用图表的方式表现, 使之更加简明、清楚。先进可行的技术路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研课题的价值, 也关系到研究的时效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包括目前课题所处的研究阶段, 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 (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 医学课题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要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 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 能够对整个科研课题的远期目标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也主要是综合上述两点对整个科研课题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的技术支持、软硬件保障等。

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这方面主要涉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 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判断, 提出拟采用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时限, 不同阶段 (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要有规定) 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果, 不同学期的研究日程安排等。最后还应要求研究生在开题答辩考核过程中对本课题做出经费预算。

4 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是整个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毕业论文答辩能否成功通过的重要保证, 因此, 必须对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部规定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的统一格式, 在开题考核前一周, 研究生必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向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开题考核申请, 并上交文献综述。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学专业和指导教师推荐, 组建开题考核专家小组并组织开题。开题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 由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组成, 其中教授 (或相当职称) 的专家不得少于2人, 考核组长1名, 导师不担任组长。开题考核程序分为:开题报告陈述、考核专家提问、考核专家评分三个环节。考核小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书、文献综述、综合能力三方面进行总体考核和评价。学院安排答辩秘书1名, 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记录, 并对所有专家的评分进行汇总, 最后由考核小组组长填写考核意见并签字。开题考核未通过者, 半年内须重新开题, 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整个考核过程的监督和审核工作。开题报告书和文献综述一式两份, 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封存保管。

总之, 要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1], 增强研究生对所参加科研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整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论文水平, 必须进行开题考核, 并把开题报告纳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去。

关键词: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开题报告 篇8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上一篇: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案下一篇:青春,你好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