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2024-09-18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通用12篇)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1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宗旨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必将随着教育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案例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 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不断的探索中更加完善丰富。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2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改思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到底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高中地理咳痰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呢?以下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的简要探究。

一、结合生活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 众所周知,地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地理的地方随处可见。通过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学习产生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及自然情境相结合的条件下,同时,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通过迁移,而被应用于其他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时候,学生会对我国各地的土特产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出我国各地区的代表土特产来总结农业生产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出:东北大米、江南丘陵的茶树、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干等,通过学生举出的例子,教师在通过引导就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再如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会讨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从这两年来武汉、长沙等地区发生“城市内涝”这一现象为例,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之前必修一所学过的关于水循环、洪灾等知识进行提问:1.城市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2.加剧城市内涝的人类活动?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内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汇报总结,从学生的回答上我看出学生在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都有所关注和了解,特别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学生提到在新闻当中看到关于缓解城市内涝的相关措施即通过铺设透水路面等打造出“海绵城市”。在此,我还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分析“城市内涝”这一思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其他影响,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很快的就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只听教师给他们讲授知识而坐在教室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把地理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创设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够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合作讨论,突破关键知识点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也就是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情境”、“讨论情境”。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议论、交流、总结等来得出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通过参与交流和讨论而收获到知识。

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起回忆在必修二时所学的《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里面的关于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再接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将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小组派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最后全班通过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了两个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根据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讨论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优缺点,进而推测东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各轮讨论,学生更加明确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这一规律。

通过合作、讨论情境的体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总结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认知结构

通常而言创设问题情境是和讨论、合作情境相辅相成的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问题设置进行探究,是高中物理、地理等学科常用且适用的一种情境教学法。教师需注意在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简单,需要经过思考和努力才能解决。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如教师在讲解《大气运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情境。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的观察“热力环流图”(画有等压面,无水平和垂直气流箭头),我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1.气压与气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气压会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吗?如果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3.如果气流上升或下沉会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如何变化?其次,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讨论交流。接着,当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后,我又让学生运用上述的关系和原理去分析可不可以将这个图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或者是三圈环流?最后,学生进一步对此进行讨论和思考,全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了相应的地理规律,这种一层一层的递进式提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自我构建了认知系统。

浅谈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探究氛围;问题情境;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现行的教材为探究基本内容,让学生通过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挖掘学生智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简要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为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要高效顺利的开展实施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为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地理探究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形成适应地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需要,且结构良好的多维度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实践过程。首先教师要补充学科知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是地理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最缺乏的知识,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综合教学水平。其次要加强有关探究教学的培训。增加探究教学的相关培训是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相关单位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同时要反思并与他人交流探究教学经验。在地理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思索自己设定的的探究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通过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障碍处,重新审视自己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探究成效。教师还要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如集体备课、听课、分析重难点及讲课方式、方法的探讨,来改进自己的行为,掌握他们以前在课堂上不善于使用的技能与策略。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教师观念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尊重,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极其丰富,课堂环境和活动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师生角色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合作者,或是扮演“顾问”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直接的参与者,问题及其结论的发现者。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断质疑、不断讨论、不断反思。例如复习“地理时事热点”专题时,教师完全改变主讲的角色而担当组织课堂的幕后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充分让同学们根据平时所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介绍近一年来国内外重要时事,说明哪些是与地理有关的?发生在哪里?那里的区域地理特征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存在的与地理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挑选比较典型的例子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思考,获得成功感。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得知识,既向别人展示了才华,又从别人身上和老师的指导中学得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四、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究中自行解决,解决不了或者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可以集中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解决。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不必过早做出解释,而是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把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这种探究方式能够使学生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分析透彻,使获得的结论更加准确、清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争论、答辩,教师只须加以指导或点拨,要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如新教材每一章节都设置了一些“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时,采用此方法效果很好。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研究 篇4

一、探究式教学应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

学生的心智特点主要由两方面决定: 一是年龄特点; 二是基础知识、智能水平、操作能力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不同,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其年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譬如, 初中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保持的时间等普遍不如高中学生, 所以初中地理教学适宜采用学生参与较多的、形式活泼的和直观性强的方法;而在高中教学中可以经常运用局部探究法、问题性探究法和效率较高的讲授法等。

二、提出问题或假设

提出问题或者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在第一个步骤当中, 教师建立前期探究式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各种材料, 如统计数据、图片、地图、视频、实物等, 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假设, 这些问题可以是表面的, 可以是深入的, 可以是形象的, 可以是抽象的, 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或者假设继续进行探究。比如中东地区一直是当今时事热点地区所在, 其中也涉及到高中地理学科很多的知识点, 中东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式教学案例,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 设定的探究式情境, 学生很容易就会在心中产生疑惑, 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频繁地出现战争和冲突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生也可以做多方面的前提假设:比如认为中东地区自古以来是世界的交通枢纽, 地理位置优越, 自古以后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该地区物产丰富, 特别是石油资源更是当今世界能源之争的焦点所在;比如该地区文化差异较大, 犹太人、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比如该地区没有一个经济实力超群的国家, 无法控制整个局面, 而外来霸权主义及野心政治家力量的注入产生的影响。

三、以教学条件为依托, 探究式教学也要注重基础

在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当中, 有的教师认为并不是十分有效的, 这是由于有的老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客观的教学条件。首先,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基础学情, 学生是否有相应的技能与策略, 是否有应对相应问题的只是结构, 如果说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是一无所知的话, 学生就无法做出主动的思考, 也无法正确的辨别问题和资料, 找出合理的答案。其次, 探究式教学也要考虑到学生考试的需要, 不能盲目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内容不具体, 泛泛而谈, 而应该是注重基础, 更加具体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需求都是必要的, 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能够善于运用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也指出:“探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当中能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并且还要时常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可见, 探究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实践性比较强。因此, 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师若要进行探究性教学, 就需要培养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让他们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地理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引导和提出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我们可以让他们多进行联想、归纳、类比。

总之, 在以人为本和以知识为本的今天, 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而如何才能掌握知识则成为真正探究的热点。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 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学、思考、探求新知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 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在学习中探究, 又在探究中学习。

摘要:转变学习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 把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 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 通过课堂观摩等发现, 目前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天景.浅谈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10) .

[2]杨桦.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学习研究[J].科技资讯, 2006, (07) .

[3]李善中.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6) .

[4]冯济民.高中课程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04) .

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探究论文 篇5

情景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改变地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生态课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课堂氛围情景的创设,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高中地理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情景式教学将抽象的地理科学理论具体化、生活化,通过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使课堂不再是毫无生气的灌输式课堂,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明白掌握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应该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情景教学更符合后进生偏多的学校,情景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  教学

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就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课本为教材,然后尽可能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能够真正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恐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顺应学生心理,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进行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从课堂上走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样就导致课程质量的下降。而探究式的教师模式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种追求好奇的心理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能够促进自己地里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水圈和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资料,来对本地区近一年来降水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降水现象。学生看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由于是自己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学生自然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然后就会积极参与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需要急于进行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然后将不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懒惰的情绪,长此下去使得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亦玩亦学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在加强课本内容的讲解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有关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变化的视频,比如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从而使得学生了解气候问题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是对于一些沿海地区的同学,学生对于全球变暖感受都是极深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对老一辈的人进行采访,那些老人对于全球气候的感受是最深的,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然后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全球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来进行公益表演,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通过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立体的、生活化的现象,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的学习。

三、加强学生合作,加强知识运用

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能顾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往往缺乏被他人合作的意识,遇到问题也不善于去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体现在学习中就容易使得学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就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用罗盘辨别方向》、《用太阳辨别方向》以及《用北极星辨别方向》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安排课外课程,将班级里面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一组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像用北极星辨别方向的这个小组,就需要让学生在夜晚的时候能够配合好工作,哪些同学背仪器,哪些同学记录好数据,哪些同学总结调查报告都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之间提升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改观对地理的印象,明白地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可能在未来某些时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这都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地理的学科特点的。长此下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傅桂平. 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2] 田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贾红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7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也可称探究法、发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事例及问题列举的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进而实现掌握知识和原理的教学目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原理和事物间的联系, 进而发现学习规律, 实现学生适合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形成。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特征表现为通过科学性问题提问作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索和思考, 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和方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结构为: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结论得出和交流讨论。因此, 探究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还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情景创设, 激发高中地理的探究兴趣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 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工具和多媒体等完成情景创设,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体验直观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能够联系间接和直接知识的探究学习, 进而收获知识并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 在进行洋流学习时, 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利于漂流瓶旅行的故事引入教学, 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习洋流成因及分布知识时, 可以随机安排两名学生通过利用墨水、风扇和一盆水进行课堂直观的小型实验操作, 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实物投影。在进行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通过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进行洋流形成和盛行风关系、大西洋和太平洋中洋流分布等的思考。通过情境创设, 合理引入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和实施。

三、问题提出, 鼓励高中地理的探究思考

高中地理探究式的教学中, 问题提出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环节, 问题提出能够激发、鼓励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展的积极思考和探究式教学参与。因此, 教师需要指导高中生进行提问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问题提出, 并创设良好问题提出的氛围, 鼓励高中生进行问题的大胆猜测和怀疑, 并敢于提出问题。高中生需进行信息收集、比较、综合、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够提出合理问题, 对于好的提问需要进行鼓励。

例如, 在进行新教材“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问题”学习时, 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 包括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城市化的问题等。教师应引导和鼓励高中生进行自主发言和思考, 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状况, 发现并思考问题的实质。还可结合科技发展, 探究式进行人类未来面临新问题的提出, 便于以后的课程研究。

又如, 我国最大跨经度的直辖市或省份是哪个?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探究式提问的范围, 因为高中地理中不能找到直接答案, 学生需要结合经度概念和各省市地域和位置分布知识, 才能够得出最终答案。探究式问题提出, 需要具备一定启发性, 并且难易适中, 需要考虑疑问点, 只有创设疑问点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问题思维火花, 并进行鼓励, 进而实现高中生地理知识的探究式学习。

四、思维创新, 引导高中地理的探究方向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 因此,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锻炼, 引导正确的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方向。探究式教学中更加重视问题性、实践应用性及开放性的思考和教育。所以, 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感性和理性体验以及知识及方法, 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学体验的关键。新教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高中生需要加强自身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进行“海陆变迁”学习时, 学生可结合《偶然的发现———伟大传说》引导和启发高中生进行大陆漂移的假说如何产生、其他海陆分布现状的解释、能否提出新学说等一些列创新思考。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 可以利用科学探索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的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方向。

又如, 在进行“常见天气系统”学习时, 重点是进行天气系统怎样对天气产生影响的学习和研究。高中生需要对气象站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 这样才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思维创新的培养中, 需要重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只有充分并深刻地掌握地理和生活间的关系, 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思维创新的引导和扩展, 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五、方法探索, 掌握高中地理的探究教学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而且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形成。高中地理的新课标教材中更加强调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 学生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时, 需要认识和掌握新世纪属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需要了解社会面临的资源匮乏、人口倍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需要结合学生自身水平和问题的具体情况, 进行计划性、系统性的探究式的教学, 实现学生高中地理探究式方法教学的有效运用。

例如, 学习“大气的环境保护”时, 教师系统地对大气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全球变暖、臭氧破坏等知识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为何人类和对流层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 可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教学, 如进行今年内国内平均降水的p H值分布分析, 进行p H值和大气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 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合理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教材的教学要求, 而且能够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和分析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时, 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探究兴趣, 问题提出可鼓励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探究思考, 思维创新能引导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探究方向, 方法探索能掌握高中地理的探究教学, 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地理属于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 主要研究对人文关系、地理环境、时空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随素质教育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 地理教学的观念产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 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才能更好地符合课标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地理情景实例描述, 指导学生进行实例观察、分析、调查、思考、实践及归纳的开放性教学方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霍建月.高中地理课堂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J].课外阅读.中下.2012.24 (1) .234~235

[2]冯绍桃.刍议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尝试[J].文学教育 (中) .2012.19 (11) .312~313

[3]罗启洪.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27 (6) .465~466

[4]凌友国.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2013.39 (4) .648~649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8

一、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即有效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每一节课在讲解新课之前, 教师都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有一个话题或者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课中来, 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自然的过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中来, 那么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导入新课, 能够让学生从自身熟悉的环境中走入到陌生的新课内容中,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例如, 带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这一节课时, 在课前笔者就准备好一段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一段小视频, 学生在观看之后,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地震发生?这是一种什么灾害, 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学生陷入沉思, 那么笔者将成功的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国的地质灾害》, 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时, 就会了解到地震是属于地质灾害的一种, 同时学习了预防灾害的一些措施以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应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通过看视频知道地震是可怕的, 所以便会具有一种强烈的保护意识, 想要学习在地震中求生的方法, 这样便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把生活实际移动到课堂上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性, 多媒体是集动、境、声、景等于一身的先进教学技术, 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之上, 开拓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新途径。例如, 在学习高中地理《海岸与海底地形》这节课时,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用口述的方式形容海岸与海底的不同之处, 学生只能凭借着想象力进行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 笔者会把本节课相关的图片、信息、视频等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际生活中大海的海岸和海底的不同, 更深刻的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象, 这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移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从而成功的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三、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科学的存在, 地理学科也是不例外,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相关的知识要点, 而且在结合实际教学中能够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意识, 并且深刻认识到, 学习科学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 从而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例如, 在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节课时, 笔者会提出与生活中现象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要遏制人们滥砍滥伐;节约用水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就会知道树木比较少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这样的灾害与人类的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 由此,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并能用相关知识来解释, 因此便达到了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在本文的论述中得知, 高中地理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的, 教师抓住这一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失为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教学内容基于生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渐普及的, 那么从本文所分析的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就可以总结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 对于这样的实践探究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扬和普及, 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敬有.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实应用问题的认识和实践[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4) .

[2]游慧明, 龙银河.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

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9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新的教学理论之一。有效教学的理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法和策略。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符合以下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理论。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

二、“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给予适度的引导,还学生一个自主、和谐、 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这种主动探究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来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实施的一种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不同于企业的生产效益,这种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取决于接受者在一定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三、“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点很细,教师需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好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轻松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而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中亚”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中亚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海陆、交通);(2)中亚地形;(3)中亚气候;(4)中亚的河流湖泊;(5)中亚的农牧业;(6)中亚的工业等。根据教学内容配套下面专题练习,以明确本专题教学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读图1,回答问题。

(1)图1中棉花产地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简述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中亚内陆湖———咸海正慢慢缩小,咸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哪部分(东部还是西部)盐度较高,原因有哪些?再试分析缩小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亚尤其是南部平原地区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试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4)中亚东部山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哪里?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中亚东部发展山地畜牧业的原因?

这道题中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本课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知识点和考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2.有效设问,巩固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设问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问题能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让学生系统地获得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复习“陆地与海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就2014年轰动全球的“马航失联事件”,结合地理教学知识而设问:马航MH370失联的可能相关区域属于什么气候?为什么搜寻工作屡屡受阻?试从气候、洋流、海底地貌等原因分析?马航失联的可能范围属于什么板块……以区域热点为话题,能提出很多问题。再如,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5月12日发生7.5级地震,教师也可以有效设问地震的相关知识:尼泊尔地震位于什么地震带上?尼泊尔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提高地震的自救知识……

教师需要抓住时事热点,提前设置一些巩固知识的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同时复习地理知识,使得问题熟悉化,更具时效性,使学生更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3.整合知识,提升能力

一些学生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地理,很大原因是没有重视知识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分析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小知识点的积累,否则难以提升应有的地理学习能力。在进行“德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选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能有效地整合章节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重视此类综合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图2,回答问题。

(1)该国地势特点如何?判断依据是什么?

(2)B是什么河?其航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方面?

(3)该国北部地形虽为平原,但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4)E是被称为德国“硅谷”的什么城市?德国微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5)A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C区为该国的钢铁工业区,该国的钢铁工业逐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甚至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其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要把自然地理知识同人文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素养。

四、小结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10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何为探究式教学, 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采用探究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 一般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带领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或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 引导学生独立地、不依靠旁人地、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前提, 是教师要在课堂中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紧密结合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思考解决问题, 最终由教师对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情况进行总结, 并得出全面的、客观的探究结果, 通过多次这样的锻炼, 逐渐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

在探究式教学中, 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定位。对于教师来说,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问题提出者、探究路径导向者以及最终的问题总结者,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 改为引导, 通过科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独立分析潜力, 保证通过课堂问题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定位是主导者, 是探究分析的主体, 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最终得出问题解答的结论, 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探究流程, 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进行, 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此才能将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在此, 通过对当前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总结如下:

(一) 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 创设一种探究式的氛围, 即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或者提出问题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创设探究式的课堂氛围。然后, 教师顺势提出一个具有足够的探究价值的问题, 供学生进行思考, 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当启发学生的思路。例如,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宇宙星体视频资料, 并向学生提问诸如“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的类似问题, 构建出探究式的课堂氛围, 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教师再提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至此, 探究式教学中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即提出,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即可。

(二)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在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 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供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并在思考结束之后, 邀请学生进行发言, 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在发言结束之后, 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学计划, 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最终总结出一个完善的答案, 并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阐述。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 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自主解决分析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分析及总结能力, 可以说这样的探究方式是最佳的、最合理的。

(三) 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 即进入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 在小组讨论后, 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 教师应当对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进行适当点评,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思路新颖和观点鲜明的地方进行适当表扬, 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的小组发言结束后, 教师应当综合各个小组的套路结果, 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 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 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到分析问题的合理方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相信通过正确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高中地理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等。目前,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 探究式教学以其优良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合理、充分地应用起来,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实效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希望对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瑞娥, 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2 (09) .

[2]李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S4) .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推动下,地理教学的革新对于较多的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思维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重新构建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等均成为教师当下的重大课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时,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向和教学预期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相信通过自身的经验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甚至是脱离课堂知识讲解等现象,极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步入教学探讨的“轨道”。

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可以将该篇课文的目标设计为:(1)掌握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空间图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生活的态度。教师可以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确立教学方向,避免教学过程偏离轨道。

二、重视学生体验

地理这一学科囊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抽象性等特点,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使学生理解的。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科书、试题上,而没有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据相关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体验后得到的感悟、情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均较抽象体会来得真实,并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课上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到和运用地理知识,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本身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如正在展开“楼间距”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你们生活的房子,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阳光是否可以照射到你们的房间,为什么有的房间里有阳光,有的却没有”,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好奇心,然后可以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对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课下回到自己所在的住处进行楼与楼之间的测量,为下节课学生分析及感悟“楼间距”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运用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的能力。

三、重视小组作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极为重视,并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分享、探究、质疑等活动获得学习的解决思路和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局限于自我的“不解-思考-不解-放弃”恶性循环模式中,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街道的规划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假设你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环保局局长等,你会怎么规划这座城市?”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析其中一个点,如街道的走向、店面的分布、环境的设施等,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缘由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城市规划的猜想,待学生经过一番探析之后,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规律性、合理性、条件性等。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深度性等,因此教师需要以探究性教学中渗透的优点为依据,从而设计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廖小芳,郭颖.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

[3]陈丽萍.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12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指导学生, 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取得直接知识、完成探究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自学、思考、观察、表达提供大量机会, 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自学和表达,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本文着重谈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提问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 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 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 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 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 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 都有较强的实践性, 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 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 进行归因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 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 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 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 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 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 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 节约能源, 减少废物, 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 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 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 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 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 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等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从找原因、看危害, 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 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巩固知识, 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 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 用所学的知识, 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 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 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 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 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 交流探究成果, 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3. 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十分注意与实际联系, 较好的反映了地理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 要让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有深刻的认识, 就必须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 要经常地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积极开展开放式探究活动。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天气系统究竟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这是教材重点研究的内容。要使学生清淅地运用所学知识, 就应该让学生到当地气象站去参观学习, 在参观时请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如何使用天气图等资料, 进行天气预报, 也可以在他们的指导下试做天气预报员, 这样做, 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

上一篇: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思考下一篇:体育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