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4-10-02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摘要:实施探究式教学,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较好地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明确要探究的任务, 合理安排探究时间等, 这些都是对教师上好一堂生物课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探究式,有效性,自主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及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的, 它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从探究过程中找到乐趣, 既学到知识, 又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自主建构知识, 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来看, 要将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渗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甚至有人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只适合上公开课、观摩课使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这种状况,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 我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突破探究式教学的种种困难, 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应用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

一、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之所以还不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 高考是第一指挥棒, 为了在高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 学生和教师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教师在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认为还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有效, 因此就没有采用探究式教学。另外, 由于探究式教学本身比较费时, 且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 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等待学生的成长, 那么其应有的效果就不会得到体现,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是设置了问题的, 学生也在积极地分组讨论, 看似很热闹地合作学习着, 但实际上根本无法获得思维的发展。忽略了探究方法的教师常会准备一些问题供学生探究, 但他们却忽略了指导学生对待不同问题应选择的正确的探究方法, 这样学生依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二是客观方面:我们的教学资源比较落后, 有些知识尤其是生物学知识, 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可是我们的教学设备有限, 学生没法自己操作, 再加上有些学生基础太差, 即使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 但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也是很不容易的, 并且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这样的话,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难完成, 就大大限制了教学的进行。另外教学班级班额过大也限制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迫使我们不得不沿袭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运用到生物教学中。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简要阐述如何突破探究式教学的困难。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 而是要探究生物教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重点知识。像一些基本的概念、生理过程、规律、原理、技能等, 可以用来设计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究了。此外,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 那么学生即使在课前做了预习, 课堂上也进行了探究, 也还是无从着手,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那么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我们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让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 或者合作探究把问题解决, 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把问题解决,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探究内容时, 我们既要考虑探究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 又要考虑符合学生能力的逻辑发展, 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

(二)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这一特性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 发挥自主性,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以终身受益。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 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三) 教师要对探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是对学生参与探究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又要根据教学目标得出科学的结论, 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 从而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指明道路。这是影响探究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作用一方面在于能够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探究学习变成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对于知识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并且在运用时避免出现一些错误。

(四) 指导学生进行反馈训练, 强化记忆

通过当堂练习, 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活化并及时反馈知识、及时调控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 教师通过巡视或当堂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 并当堂解决;加强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记忆理解, 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春和.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J].生物学通报, 2002 (1) .

[2]尉淑珍.生物课中的探究式教学.运城学院学报[J].2004 (2) .

[3]杨承印, 马艳芝.“探究式教学”缘何步履维艰[N].光明日报, 2006 (5) .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是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双向互动,最后共同创新学习英语的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但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由于受到教师权威或对对话教学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而使得其在实施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正是从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其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探究实施策略,以求能帮助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有效实施对话教学。

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初中英语课堂;实施策略

The Exploration of Dialogue Teaching’ Implementary Strategy in Junior High English Classroom

Chen Dajuan

(School of Education,SISU,Chongqing,400031)

Abstract: Dialogu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English class is to promote equal communication and bilater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in the end creating a brand-new wa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learn English.However,the implementation of it currently has been hindered by certain hostile factors,such as the teacher’s authority and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it.This paper starts righ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English class to find serial existing problems.Then,it begins to analyze the hidden reasons and explore some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in an effort to help our English teach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dialogue teaching.Key words: dialogue; dialogue teaching; junior high English class; implementary strategy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彻底变革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建构师生平等、互动交往、积极参与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而英语教学中的交往互动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进行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对话及对话教学

1.1 对话

对话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方式,对话能力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话做出的解释是:“两个人或多个人进行的谈话;两方或几方进行的接触或谈判。”此处的解释其实就是从语言学现象的角度指出了对话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即不是单个人独白而是多个人交谈。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话的涵义的理解也早就超出了语言学现象范围,而更多是体现为一种心灵或精神的平等沟通。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即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我国教师徐洁认为对话意味着双方各自在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并且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意味着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其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有声、有形的交流,也可以无声、无形地交流,如心理沟通,心灵的共鸣和感应,思想的碰撞与默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对话界定为两个或多个心灵之间通过借助一定的中介进行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而形成思想碰撞,达到心灵共鸣,最后生成新观念的过程。

1.2 对话教学

对话理论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和西方早期都有先辈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是采取的对话的方式对其弟子进行启发式教学。而西方最早采用对话方式进行的教学的当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的对话过程通常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俗称“产婆术”。

以上都还属于朴素的教学对话,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把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时代已经来临。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教学艺术,还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精神。对话是一种时代精神,对话教学正是这一时代精神在教学领域的回应。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除此之外,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相互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共同参与。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的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其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其对话形式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因此,我们可以把对话教学界定为教学主体通过借助一定的中介进行平等沟通、双向倾听、相互接纳,最后生成新观念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现状

2.1 “假对话”大量存在1、由“假问题”造成的“假对话”

所谓假问题就是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直接作出判断、得到答案或只要翻开书本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的无价值的低级问题。这种虽然看上去是对话的形式,但实际上并不是教学所真正需求的对话。如在学习一般疑问句的时候,师生呈现的一段对话:

T:Are you in Class 5?

S: Yes.T:Is Miss Li your math teacher?

S: No.T:Do you like your parents?

S: Yes.T:Do you like English?

S: Yes.……

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而且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对话教学。的确,这里面是存在对话,但是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价值,是否能够唤起教师和学生进行思考。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课堂有问有答、热闹非凡,但是这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展开,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对话。

2、教师霸权式的“假对话”

当前师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始终是牢牢的把握着话语权。虽然表面上也是有对话的形式,但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体现。例如:

T: 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sentence pattern------there be,okay?

S: Ok.……

T: Is there a pen on the desk?

S: No.T: Are there two books?

S: Yes.……

仔细分析这些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种问答方式不是对话教学。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人,决定了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是回答。教师在课前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抛给学生,学生只需要一一作答,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毫无思考。这是一种由戴着对话帽子的灌输方式。

3、把讨论、辩论视为对话的“假对话”

表面上看,讨论和辩论都具有“对话”的成分,但是讨论和辩论都是“对话”的方式,但是前者和后者不能完全对等。讨论一般而言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解决方案。而“对话”没有确定的主题,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解决方案,而是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达到达到心灵共鸣,最后生成新观念。辩论一般是双方基于一定的论据使一种观点力争驳倒另外一种观点。而对话没有体现输赢的性质,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只是求得心灵的解放和创新生成新的观念。

2.2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相比较以前的传统教学,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中,学生们说英语的机会更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但是在当前对话教学中仍然有大量的学生只是进行死记硬背的“哑巴英语”,能够对教师提问质疑的很少,敢于站在讲台上去当小老师的则是少之又少。除此外,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现象在前面列举的两个案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学生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课堂上没有较好的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还没有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因此,课堂中学生们对追求真理而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是很缺乏。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对话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在对话教学课堂上,学生由于自身水平限制而容易偏离主题,东拉西扯,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对话,最后降低了课堂效率。或者是当学生恰好没有问题提出时,而教师又缺乏抛出话题的技巧,最终真正的对话难以维持。或者由于对话课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而使得课堂秩序掌控难度加大,加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意识还不强,最后经常会出现课堂无纪律、无组织、学生偷懒散漫的现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话教学的效率亟待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原因分析

3.1 教师的因素

1、受传统教师权威的影响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虽然披上了学生民主的外衣,骨子里的变化却很少,始终摆脱不了教师的老式权威、放不下教师的身架,让学生提问或提不同的观点时都只是装样子,骨子里还是教师第一。认为上课就是把课标要求的内容教给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包一层糖衣已经很不错。抱着传统的成才观、知识观不放。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课堂设计非常的严密,传统的讲授式仍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2、对如何进行对话教学尚不明确

现阶段,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对话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进行对话式教学却模棱两可,存在种种误区,结果导致课堂中“假对话”大量存在或把对话等同于讨论、辩论等,这样的对话、互动对于英语教学无实质意义。教育过程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会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存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对话教学理论并将其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

3.2 学生的因素

1、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有待加强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们习惯性的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学生们基本上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在新型对话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主体意识有待加强。

2、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

英语在中国是作为的一门外语来学习。由于新的事物在接受起来是需要一个消化过程的,所以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会觉得很困难,就会产生学不好的心理倾向。而这个心理倾向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对话教学中保持沉默或不愿意多说一句。

3.3 评价标准的误导

目前关于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足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过程安排是否衔接得当;板书是否工整合理。仔细分析这几个要素,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把教师如何设计、如何展开教学作为评价标准,而把学生的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状态等抛在一边。在英语对话教学课堂上仅仅关注教师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范围及程度、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状态。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准备策略

1、目标设定策略

(1)知识目标

对话教学要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等的对话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结合。也就是说首先要落实阶段目标(一学期或一学年)和英语课程总目标的相互体现;接下来落实上下年级之间,前后单元之间,甚至是单元内部之间的层次性。

(2)技能目标

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培养交往沟通能力、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话教学中,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与各种对象进行沟通生成新知识后,学生学会对其进行批判吸收并及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学生在日常交流对话中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促进智慧火花的碰撞,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使得两个或多个心灵之间可以在课堂内外都平等的进行思想碰撞、心灵共鸣,随时都能创新生成新观念。

2、话题设计策略

(1)“好话题”的特点

对话教学话题是对话教学开展的中介或中心,它不同于日常对话或谈话中的话题,而具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一个好话题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第一,话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对话话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切合点,形成正迁移。第二,话题应该是不良的、开发的、真实的。这样的话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找到成就感,形成正强化。第三,话题应该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景以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合作对话,共同建构知识,最后达到自我的意义建构。

(2)话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话题。这种策略需要明确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本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话题一般就放在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讨论。

第二,根据话题的产生途径来设计对话话题。在教学准备阶段,对话话题有三种生成的途径:教师确定;学生自发生成;师生共同产生。在教师确定话题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切忌满堂讲解;在学生自发生成话题时,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中;在师生共同生成话题时,要注意合理统整。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现行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师和学生都课前预习课本,与课本进行对话,然后再上课时将全班分成小组进行组内和组际讨论并整理想讨论的话题,最后展示出本堂课进行讨论的话题。

4.2 过程策略

1、发起阶段策略

(1)对话情景的创设

第一,联系实际生活,将学生带入对话情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熟悉的场景作为铺垫,再次基础上生成问题,然后带入对话之中进行讨论。

第二,借助多媒体展示对话情景。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以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视听上共同认知,获得直观感悟,直接进入对话情景中。

第三,借助肢体语言进入对话情景。教师在进行肢体教学时,实际上也就是肢体语言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当学生读懂了教师的肢体意思时,师生之间也就进行了互动从而顺利地进入对话情景之中。

(2)对话话题的引入

话题是对话教学的中心,而话题的合理引入则成为重中之重。在引入话题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站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直观地抛出对话话题。

2、对话阶段策略

进入对话阶段,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时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造成教师主导的霸权式对话。第二,师生共同把握好对话的节奏和进度,保证对话教学的效率。第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对话,提高学生对话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3 评价策略

1、由对教师的单向评价转向对师生的双向评价。

以前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围绕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的,而现在对话教学的评价则要兼顾师生两方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维度。也就是说要评价对话教学则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三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

2、由定量的单方面评价转向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价

以前对教学的评价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的方式,通过对分数的分析来反映教学效果,而对对话教学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定性评价的方式,分别描述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习事实来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设计学生随堂记录卡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行为记录表、教师档案袋等方式全面真实地进行评价。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在对对话教学进行评价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如田野观察法、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法、档案袋法等。结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他的首要作用就是用来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平等沟通,才能发挥语言的真正作用。初中英语课堂实施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回应,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对话、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而当前许多教师对于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何进行对话教学还不甚明了,因此找到实施策略是当下的重点和难点,期望本文能在解决此问题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图书馆,1998: 318

[2]刘杰.马丁.布伯论“东方精神”的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文史版),1996(3)

[3]黄志成 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4]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5]洪发林.主体性课堂的新视角―刍议对话教学[J].教育论坛,2005(10)

[6]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7]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教育工作平台

[8]迟艳杰.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6

[9]梁晓灵.高中地理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10]伍元义.对话理论及其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1]李海燕.初中生物对话式教学模式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1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6

试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探究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中、小学数学既是基础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又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让我们心思缜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数学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观察和处理生活事务,而且对其后续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引导中小学生学好数学呢?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理解,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塑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听不进去,没有兴趣,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营造学习氛围入手,也就是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相关的情境,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找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不断剖析教材,实时关注学生近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感悟和经验;将实际生活与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活与数学其实息息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小学除法的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现有11个梨,1个小朋友要分3个,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两种方法解决:

方法1:运用学过的减法:11-3-3-3=2,可见,能够分3个小朋友,还剩下2个梨。

方法2:运用即将要学习的除法:11÷3=3…2,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至此,学生就能够通过这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对什么是除法加以理解,并对除法与减法的不同有所感悟。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什么叫做自主探究?当然不是过去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究。

以初中“圆柱体体积计算”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长方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几组相似的长方体容器及圆柱体容器,让学生通过测量这些容器中盛满水的体积,从而比较圆柱体体积和相似长方体体积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讨论长方体体积公式:V=S■h能否适用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通过数次盛水的测量,可以论证该公式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圆柱体底面圆的面积的计算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πr■·h

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这一步骤就需要教师放开“权力”,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权,独立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拥有不怕犯错的勇气与觉悟,不要在探究过程中缩手缩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质疑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无论何时人们都不会忽视合作的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当然进行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手段,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之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吸取别人的优点。因此在讲解课后难题时利用这一手段,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教师可提前将本班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人数保持在4—5人,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待解决的难题,给学生一些时间,找出解题思路,最后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黑板讲演,然后教师为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教师也可以让多个小组同时解决一个问题,看哪个小组率先想出解决方法,或者哪个小组解决方法最简便,解题方法更多,等等,让小组同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提升。

以初中数学为例,已知图形中有A、B、C、D、E五个点,其中D、E在边BC上,且边存在以下关系:AD=AE,AB=AC。那么,如何证明BD=CE?

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最后交流各自的思路和解题感受。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方法,并要求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难易程度。

小组1: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运用已知条件可以得到△ABE与△ACD全等,并可进一步得到△ABD与△ACE全等。那么,BD=CE也就可以得到证明。

小组2: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ADE和△ABC是等腰三角形。接着,通过点A作垂直于BC的辅助线AH,能够得到DH=EH和BH=CH。最后,BD=CE也就得证。

最后,两个小组的同学可以比较各自解决方法关键思路、优缺点。除了这两种思路外,同学们还可以一起再次讨论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总之,教师不要告诉学生“这就是标准解法”,而是告诉学生通过一起讨论和交流,其他解决方法总是可以被不断探究出来。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课改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无论是领导还是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不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指单单培训学生的解题技巧,更是对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丰富和完善。

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情境: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果园摘西瓜,小明、爸爸和妈妈都摘了3个,请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

同学1:可以用加法:3+3+3=6+3=9(个)。

同学2:可以用乘法:3×3=9(个)。

可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让孩子一味地死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此,便可以培养学生“边学边用”的意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

当然在完成这些步骤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评价不是为了批评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否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解决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与同伴积极交流,协作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是积极地参与还是消极懈怠奉行“拿来主义”;在解决问题中,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知识点掌握得是否扎实,有哪些优点和特长,学生自身的短板有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否应用不同的知识和策略,对自己进行自省,总结自身的特长与不足,是否积极地进行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造力、基础扎实、勇于实践的学生。

六、结语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的探究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塑造相关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看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自我;注重评价的作用和经验的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自身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顾敏芳.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J].广西教育,2013,7.

[2]张汝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建议[D].中学教学参考,2015,4.

[3]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

[4]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4

一、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创设的情境应尽量与真实生活相关,只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所以,教师应该着重运用那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引导学生.

例如,在教学“函数”这一课中“生活中的变量关系”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将函数关系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许多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依此出示情境1:国美电器商场以1 000元一台的价格进了一批电冰箱,然后以2 000元的价格对外出售,随着出售的电冰箱台数的增多,商场获得的收入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情境2:小明喜欢喝糖水,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蔗糖,糖水的浓度与所加蔗糖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将情境列完后,再适时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之后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一进行研究与讨论,或者是让学生演绎情境中的内容.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迅速被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所吸引,想要搞清楚其中的关系,很快便会主动展开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适时鼓励与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

二、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在当今社会,合作是很重要的,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组成学习团队.组成团队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团队组成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之间既要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从他人的想法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摆脱独立思考的困境,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这一课时,在上课的初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上一节课“二次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上,让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说一说,你认为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是什么?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之后,所有成员对所列出的性质进行汇总,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和提升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每周评选一个优秀的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积极评价,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会犯一些小错误.当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时,教师不要立马给予批评,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怎样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会使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慢慢疏远,甚至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情绪.总之,教师在评价时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重过程、轻结果.教师在评价语言的使用上要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课时,学生在探究交流时,会纷纷说出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对的,也有错的.不管结果怎样,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即使学生回答的是不正确的,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在探究时的努力.教师可以说:“你在探究的过程中很积极,认真地倾听了同伴的意见,你能否将同伴的意见与你的想法结合在一起,再考虑一下呢?”或者说:“老师看到你们组在探究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你想想是不是有的地方你还没有考虑到啊?”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教师的评价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数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策略,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情境、探究与创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思想研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2).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5

有关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评价

宣城四中余永华

学习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课堂文字实录后,觉得本课在有关教学有效性方面,做到了以下几点:

1、合理调整教材内部顺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学情采取倒叙式顺序,由果溯因。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入手,在第一时间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起到引人入胜之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思考历史的习惯。

2、灵活安排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从学习内容特点出发,灵活安排多种学习活动,打破历史课堂单一的师讲生听、生记的局面,让学生自己动眼、动脑、动心、动嘴,使课堂学习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问答法。本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形成一串问题,构成问题链,让问题之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建构知识网络,特出示了以5个问题:1.唐朝的主要水陆交通路线怎样,请你说出几条路线的起止点?2.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3.唐朝与日本交往开始于何时?唐朝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东渡日本的高僧是谁?有何贡献?

4、唐朝和新罗交往史实有哪些?

5、玄奘何时西去何方取经?回国后依据自身经历著有什么书?此书有何价值?

2)讨论法。本课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从对唐与三个国家交往的内容的分析,得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第三个特点,采用了讨论的教学法。这种讨论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形成了热烈的局面,又激发了学生思考,教师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

3、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6

一、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实施存在诸多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落后。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地理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自然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然而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者及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及其功能,认为地理只不过就是记忆、了解一些国家、地区、城市、山河、道路、物产等知识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升学并没有很大帮助,也不能用于土地种植、发家致富。他们将地理学科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进而导致地理学科在农村教育中地位低下。因此,想要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顺利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地认识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二、立足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农村地理教师认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在城市可以通过少年宫、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途径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农村并没有什么值得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城市和农村都具备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地理教学的内容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农村的黄土高坡、一草一木、丘陵山冈都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深入地挖掘、探讨有关的地理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农产品——土豆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土豆,把它切成几片厚度相等的土豆片。教师指导学生将每片土豆片的轮廓描绘在纸片上,再向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生通过模拟等高线的画法,就可以自己摸索等高线的意义,在动手实践中习得知识。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

农村的学生相比城市的学生而言,从小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吃苦耐劳、坚强的性格,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中神奇的奥秘必然使他们产生浓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中,学生的脑海中其实已经描绘出了一幅比较抽象的地理环境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教材中“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当地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作为很好的活教材,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的区域实况。让学生自己在现场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说说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质灾害对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显得尤为必要。广大农村地理教师应正确认识地理教学的价值,充分利用农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实施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琦.昭通市农村中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调查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谢红仔,高伟红,钟炳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背景、旨归及理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3]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英语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篇7

一、英语差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英语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容易受限于教材内容、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场地, 很难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 课堂教学时间为40 分钟,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英语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此过程中, 学生往往忙于听课、做笔记, 来不及思考, 更没有时间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因而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学生只是一个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 教师只负责机械灌输知识,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一切都以教师为主导, 无法调动学生英语的积极性。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就必须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二、差异教学的在英语中的有效应用

每个人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环节, 针对学生个人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 有侧重点的展开教学, 实施差异化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师要对差异教学在英语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为英语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1)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学生个体在英语词汇量、语感、兴趣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 因此, 同一班级的英语教学中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要求, 使每位学生均可以实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比如, 在进行英语课堂练习时, 英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层次较低的学生完成练习题中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部分, 并可以对知识实现举一反三, 即找到完成习题的规律即可。对于难以独立完成的部分, 由教师直接或者安排其他学生为其单独讲解;对于层次中等的学生,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完成课堂练习的所有任务, 不能完成的先进行思考, 并寻找不能完成的原因, 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 教师则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堂练习, 同时还应鼓励其创新, 如大胆质疑等。这样, 不仅使全体学生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 而且也可以促使具有英语学习优势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2) 对不同潜能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估。“差异教学”中的评价标准, 不仅强调统一化的基本标准, 而且也强调对学生发展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即实现相同行为不同评价或者而不同行为却评价相同的评估方法。比如, 在课堂提问时, 应对不同潜能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估, 即使用“Good” “Great”“Go on”等不同认同程度的语言进行鼓励。当教师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 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当英语学习潜能较低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该进行引导, 对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部分给予肯定, 并指出哪里正确, 哪里不足;当中等英语学习潜能的学生做出的答案不够全面时,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先对答案给予肯定, 再提出不足之处;当英语学习潜能较高的学生再次准确作答时, 教师则应该在给予肯定的同时, 鼓励学生创新, 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这样, 通过对不同潜能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估, 有效地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为了使学生实现高效的英语学习以及应用能力, 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远远不够, 为了科学处理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 开展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学习以活动为主题, 小组中同时包含英语学习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学生,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最终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比如, 教师可以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座位等分成小组, 每组人数在5 人左右, 并选出1 名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以“What can you do for the English party?”为主题, 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教材中出现的新词汇进行讨论, 并让各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每个小组中选出大家认为最有意义的想法, 在班级中进行讨论。这样, 学生不仅轻松学习到了英语知识, 也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进而促进了班集体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差异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策略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参与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合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 进而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进步。

摘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差异教学”, 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参与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合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 进而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英语,差异教学,实施策略,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红.小学英语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 (12) .

探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8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下面,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突破,以此来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抓好配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融洽配合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至关重要。试想下,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默契,那么就难以言及通过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了。其次,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确保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引导小学生积极转变学习的态度,率先垂范地应用分层教师,来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来保障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尽可能地健全教学基础设施,确保附件、设备以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科学性。

结合以上几点,作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课堂:在如何教会小学生用货币去买文具的课堂上,作者就充分结合以上几点,将分层教学效果良好体现。课堂上,作者先是出示现行的几种主要面值的货币,让小学生逐一辨认,并顺利掌握。接着,作者针对不同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他们发放不同面额的货币样本。如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发放的货币面额相对而言较小,这样比较易于他们辨认和使用,而在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发放较大面额的货币,除了让他们学会使用大面额货币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数学运算知识。最后,在作者的从旁引导下,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买玩具”这一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正是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有效地推进了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推进数学学科教学,以此促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无论在任何阶段,也无论是学习任何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势必造成其在学习不同学科过程中,在对知识学习、接受、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异之处,这种在教育教学中称之为学习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解决策略。对此,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从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困境入手,浅要谈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探究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实施策略

一、抛砖引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高效配合, 才能较好地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应成为“主体”和“主角”, 而教师则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探索求知, 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种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遵循逻辑, 科学设计课堂分组

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逻辑性.当然遵循逻辑性包含很多方面:一是分组的逻辑性.搭建几人学习小组是开展探究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作用, 因此在分组上, 也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 笔者认为每组以4~6人为宜, 如果分组太少则小组成员较多, 既难以形成小组内的帮带促学氛围, 反之, 分组太多则小组成员较少, 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失控现象.另外, 分组考虑的是综合因素, 如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有学生的身高、视力和性格发展等, 可按照“组问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而且在分组之后的一定时间内, 还要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不停地微调, 以整体上的流动性达到互补互促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的逻辑性.任课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安排上, 要从学生认知的逻辑着手, 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 从易到难, 从简入繁,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调动气氛, 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 应确保师生间关系的平等、民主.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不树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而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 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这样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再者,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也影响着课堂合作气氛, 所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 既要分散难点, 又要突出重点, 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参与课堂, 有“存在感”, 也体会学生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所带来的愉悦.比如, 在教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他们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讲一讲, 这样的话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 学生会对发言很有积极性.

四、强化互动, 增进多重信息交流

合作教学中的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 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 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 这样多重互动增加学生、教师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多重互动式的课堂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合作, 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 但争论气氛应是合作性的, 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 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互相尊重与学习, 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争论才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另外, 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为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够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应当荣辱与共, 共同协作,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目标.

五、练习总结, 在合作中夯实双基

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总结和练习.课堂小结可以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 提出知识点的疑难, 上课时可以由教师临时指定一个学习小组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自己小组先讨论补充, 然后派一名代表主讲, 别的小组听后进行补充和纠正, 教师最后予以“画龙点睛”, 这样就对所学内容较好地进行了归纳整理, 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总结, 思考这一小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再者, 就是练习, 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是巩固知识, 开拓思维.教师要选择能够突出知识难点和重点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共同议论, 后由教师提问, 这种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又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锻炼了自己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 合作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宽松、愉悦的合作气氛中感受知识的有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在交流合作过程中, 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分享经验从而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利, 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性策略.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06 (10) :1.

[2]黄武廉.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2011, 9 (4) :121.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0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探究性目标, 落实探究式实验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概念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由于受教学时间、实验条件、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如果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探究一遍, 这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在进行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紧扣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要注意探究活动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重点。在探究活动中紧紧把握好探究的方向, 以避免在细小的环节上纠缠, 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 无法完成课堂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时, 引入了Ba (OH) 2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探究。在小烧杯中装入Ba (OH) 2饱和溶液, 插入石墨电极, 串联到接有小灯泡的电路中, 一边搅拌一边缓慢滴入稀硫酸, 灯泡由亮慢慢变暗直至熄灭后由慢慢地变亮, 奇特的现象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分析灯泡明暗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

又如在对高中化学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铁的化合物的基本知识进行知识梳理时, 为了达到学生掌握“铁三角”转化关系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先复习铁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铁三角”关系, 强调Fe2+和Fe3+的鉴别方法, 由使用Na OH溶液的鉴别方法中Fe (OH) 2向Fe (OH) 3的颜色变化, 讨论两者变化的原因, 即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3+, 引入探究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索。为了为了体现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使探究活动更富有成效和新意, 在原有探究活动所给试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H2O2、KI溶液和CCl4, 以使方案设计多样化……

像这种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起点, 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实验探究, 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整合与优化实验, 发挥探究的功能

高中化学新课标 (人教版) 为了突出“实验既是教学手段, 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 模糊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 倡导学生多做实验。在必修1中设置了24个实验, 为学生提供大量动脑动手的机会,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部分实验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 要充分挖掘实验的探索功能, 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增补。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计谋与策略。教师要设置探索性问题的情境, 启迪学生思考, 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氯水成份的多样性和性质的复杂性教学中, 为了增强教学的探索性效果, 突出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探索功能, 我们对教材实验4-4、4-5、4-6、4-7进行资源整合, 使学生对成水的成份和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演示教学时, 为了增强实验的探索性, 采取如下设计以优化实验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实验】如图1所示将玻璃管和长颈漏斗插入橡皮塞中, 玻璃管外套一乳胶管,

乳胶管上接一金属尖嘴管, 乳胶管上夹上弹簧夹。用一只100m L的大试管盛约60ml蒸馏水, 其中滴加2滴酚酞指示剂, 振荡混合均匀。再向试管中加入40ml的煤油。取3粒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大试管后塞上橡皮塞, 通过漏斗加水至满。

【现象】钠在煤油

中逐渐下沉, 至水面时与水发生反应, 熔成银色小球, 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水溶液从上至下逐渐变红色。反应过程中钠球在煤油中上下游动。钠粒逐渐变小, 大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当漏斗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 打开弹簧夹点燃气体, 有淡蓝色的火焰。

【启思】⑴钠的密度在什么范围?

⑵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溶液中生成了什么?

⑶除了用点燃的方法检验生成的气体,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结论】钠的密度介于煤油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之间, 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通过以上探索性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应用, 学生始终处于“思考——观察——探索”的状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设化学第二课堂, 拓展探究的空间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都要求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能否获取新知, 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中的有关概念、知识基础、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等。在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1和2中设置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课外小实验、设计研究方案、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纵观必修1和2的教材, 我们发现这部分实践活动内容大多学生在课外都容易完成, 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不够。为了满足学生探索实验的欲望, 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考虑, 我们还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除课本规定以外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 它可以是即将学习的实验内容, 也可以是刚学过的但在学生中还存在疑难的知识。对于后者, 应作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实践的主体, 并把它作为附加的学生实验来处理。

例如在学生学完全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学生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都会有一定认识。对于卤素单质间的氧化性强弱顺序:F2>Cl2>Br2>I2, 理解上必然存在疑问, 有待解决。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索需求, 设计如下探索课题: (1) 怎样验证卤素单质的活泼性? (2) 溴水和镁粉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3) 还有没有更简单、方便的制取氯气的方法? (4) 向久置的Na I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这是什么原因?又如用试管做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中Cu与浓HNO3、稀HNO3反应的对比实验时, 学生较难观察到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无色NO气体, 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课题——请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了Cu (NO3) 2和NO, 且现象要明显?

学生自主探索的课题提出后, 教师应当对探索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到学校资料室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根据所查找的资料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 教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不要立即做出评判, 更不能全盘否定,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已设计的实验方案到实验室中去探索研究, 在实验中大胆尝试成功与失败, 体验当科学家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作出认真总结, 写出实验报告。最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在这次实验探索中的得失, 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探究, 是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偿试。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就会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设计实验的方法、优化实验方案、实验条件控制等) , 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挖掘合作讨论实验功能, 坚持实验探究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和开设第二课堂的有限时间来进行实验探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培养。课后的大量时间,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合作讨论式习题探讨, 是对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在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对教材中每一节内容的课后习题在设置障上都作了一定的改进, 增设了一部分具有探索性的与实验相关的合作讨论式习题 (见表一:高中化学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元素》章节合作讨论习题) , 以强化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合作讨论型习题, 利用课余时间, 与同学进行讨论,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并设计出一定的合理方案利用手中的微型实验仪器箱和学校提供的实验药品,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 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讨论式习题的教学与学生进行的实验探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对学生顺利掌握课本知识提供了恰若其分的“温床”。但这类探索性的合作讨论式习题的命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验, 既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又要考虑设置的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以便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要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利用化学知识和已掌握的实验技能探索身边的化学奥妙的主动性。

总之,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对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的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一系列探索和理性思考, 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功能所在, 也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更是化学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探究式教学, 积极营造探究式实验教学环境, 利用学校开放的实验室, 搞好探究式实验教学,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当好主导和助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春华,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实验, 《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1 卷2005 年第3 期

[4].刘运才 陈新, 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06, (9) , 第18-19页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教学 实施策略

引言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标明确指出的教学目标。对于高中物理来说,新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并且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自我解决的能力。之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被动接收,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物理思维的形成是极不利的。然而,本文研究的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在新教学理念下产生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物理思维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特点

将实践与物理知识有机充分地结合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精髓与核心,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物理知识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与体会,从而在其中自我发现问题,并尝试自我分析与解决。该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是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主导整个教学过程。针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师仅是简单根据教材中的步骤进行演示,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式实验。这种形式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将所有步骤全部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而是告诉学生一些关键节点,更多的步骤需要学生独自完成,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分析问题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在以旁适当指导,这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非常有利。

(二)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判断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优与劣,仅仅依靠成绩一个标准,此种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严重不利。物理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只依靠此种单一的评价模式,那么对学生未来的实践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强调的是多元化、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更立体的评价,并且给了学生非常大的自我个性发展空间,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出来。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具体内容就是,针对学生评价,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仅包括考试,还包括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体验、反应,等等。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充分有效利用的关键节点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然而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并不是将物质中所以知识全部创设成相应的情境,以供学习,而是适合创设情境,并且是值得研究的知识点与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书本中可以创设成相应的情境,如学生理解困难的、相对抽象的,等等,在情境模式下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根据情境中所设置的问题,逐步自我研究与探析,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针对“楞次定律”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本知识点涉及磁场这概念,然而磁场相对抽象,看不见又摸不着,因而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教师便可采用情境创设的形式。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一格,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此题目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式的情境,如:在产生电流感应的同时,新的磁场会不会就此产生;感应电流能否从实验器材中产生,如果可以,要如何设计电路才能产生等问题。学生会根据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进行的实验,大多是测量型实验与验证型实验,这种虽然被称作实验,但是基本没有给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机会,实验的结果基本没做之前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然而,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更注重实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很自然的,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便产生了。

例如:在学习形变量与弹力的关系时,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要对哪些物理量进行测量、具体的实验方案是什么。教师此时便可以在其中进行引导、启发,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彼此之间增进感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制定更适宜的教学模式。

结语

本文从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特点出发,对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运用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龙华.高中物理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何文治.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赵逸庶.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谢光玉.浅析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2013,03:109-110.

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2

一、加强师生的互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同时还要求学生多练、勤练。因此教师通常都扮演着“领导”的作用。但由于初中学生在进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实际开展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在对任务型教学应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教给学生英语知识, 还应向学生传递更多学习的技巧,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好奇, 与此同时, 学生才能有更多实践时间[1]。这样学生的英语才能得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比如在进行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5 Let’s celebrate!的教学中, 主要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制作节日卡片。这个过程, 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对卡片进行设计或是应该用到哪些词汇、句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种互动方式, 二者之间的距离就会不断缩小, 从而学生在进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想象和实际相结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发展形势, 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在对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运用当中, 应该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主, 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更加贴近, 同时使学生充分地运用自身的英语能力, 来满足现代社会中的基本需求[2]。由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更应该注重对想象和实际的结合, 更好的在课前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熟悉和掌握, 在课文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点和信息, 加强对知识点的分析和学习, 从而研究出更为适合的任务模式。因此这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 教师在课前进行备课的时候, 不仅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吃透, 同时还要真正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的教学载体, 对教材在把握上有更突出的个性,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3]。

三、设立情景, 注重交际

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这也是现代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由于初中生在年龄和性格上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尤其正处于青春期, 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格外关注, 那么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任务型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转移, 让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很强烈的兴趣, 同时学生在教师设立的情景中, 还能对英语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无论是对学生的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都有很大帮助[4]。

比如在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中, 我们在对七年级上册Unit7Shopping这一单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习的环境设置成为一个大型超市, 超市中一共分为六种类型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每组成员都要相互进行产品的交易和沟通, 一个人当顾客, 另一个当商家, 完成后两者的身份进行互换。两个人相互对商品的交割进行询问, 同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砍价等交流, 对语言能力进行适当的提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更好的对价格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掌握, 并对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这种方式不仅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语言综合训练, 将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得到十分有效地提升[5]。

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成绩和水平都有提升,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尤其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 初中英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 教师要更好的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 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帮助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得到更大提高。任务型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时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效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进行了强调, 同时还为现代初中的英语课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为今后英语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促进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使我国整体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锋.浅谈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施策略[J].中学生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5, 23 (8) :30.

[2]钱伯海.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 (下旬) , 2014, 19 (3) :77.

[3]底敏.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界, 2013, 67 (35) :42-42.

[4]苏前飞.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新实践[J].求知导刊, 2015, 29 (3) :143.

上一篇:定时限过电流下一篇:国际贸易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