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2024-07-21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通用7篇)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篇1

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现代文阅读题, 也是当前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薄弱环节。在这里我所讲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主要是指近几年全国卷及江苏卷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从1998年以来, 阅读题考查在设题上从起初的三道简答题和一道多选题 (主要为双选题) 已变为现在的全部主观性简答题。2008年, 江苏卷就出现三篇现代文阅读, 其中必做题一篇, 选做题二篇, 要求考生二选一, 都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在分值设置上比分也越来越高。可以这样说, 难度大、得分低、主观性强、综合度高是其区别于其它题型的明显特点。这类试题从客观上讲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它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正因为此, 能否提高学生解答此类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能力成了决定该生语文高考成败的关键。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总之, 我们应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认真分析, 较好地把握解题技巧, 并进行适量地强化训练, 就一定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 从而在高考这样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六步法 篇2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题 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得分或失分的大项。从语文新课改的命题趋势看,考试中阅读题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题量呈上升态势,而学生在语文的各项测试中,阅读题的失分率是最高的。不少学生碰到阅读题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答题似是而非或者答非所问。那么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速度和解题质量呢?

一、明确文体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几类。一般说来,“三大文体”中说明文阅读题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阅读题难度略小,散文、诗歌难度较大。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必须快速明了所读语段是“三大文体”或“四大文学体裁”中的哪一类。只有辨明文体,紧紧围绕该文体的“相关元素”解题,才是正确的。比如记叙文姓“记”,它的“家庭成员”是记叙的中心、记素的要素、记叙顺序、修辞方法等;说明文姓“说”,它的“家庭成员”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文体明确了,就能迅速打开阅读题解题的大门,就能进入解答阅读题的“自由王国”。当然,有时要对一个孤立的语段的文体作出准确判断会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明白无论实际情形如何,一篇文章总是会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况且,更多的时候题干中的“指出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说出划线内容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等等语句从侧面告诉了答题者该语段所属文体。

二、整体感知

仔细研读阅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这是解答阅读题的至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不得忽视。读懂原文,则事半功倍;反之,则答偏、答漏、答反不足为奇。研读阅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是因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阅读完语段,完成“明确文体”这一步后,若为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及作者的爱憎感情;若为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及说明的特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若为议论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再看一看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等等。对文中的语句只有在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解答。此外还应根据思维的特点,讲究研读过程的有序性,即感知—选择—筛选—概括。

三、把握要素

文体不同,其文体要素也截然不同。记叙文要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说明文要明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议论文则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然后迅速联想到该文体的“相关元素”。比如,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就要联想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题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就应联想到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有的同学在解答阅读题时,文体还能明确,但各类文体对应的“相关元素”则不甚明了,答题时往往出现“串调”的现象,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如将“论证方式”误答为“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误答为“修辞方法”;“对比论证”答成了“比较说明”。

四、语言赏析

对阅读语段的赏析,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可从赏修辞、赏词语、赏句式、赏意境等几个方面入手。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往往会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性较强的文章,则使用动词、形容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定然是其突出的特点。所以认真赏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记叙性的文章赏析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与艺术性;言语平实的文章赏析的是词语的准确性、限制性、修饰性。语言赏析时,宜采用“三步答题法”,即:值得赏析之处—举出例子—分析例子。

五、句子分析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表达方面。要审清题目,看题目要求从哪个角度作答。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在不同文体中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说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的是文章的伏笔,有的是为下文做铺垫;有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或承上启下;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则可从修辞手法的功用方面作答,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往往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或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等。

六、问题还原

解答阅读题时,应密切联系记叙文主旨、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应确定解答的有效“信息区”——解答的范围,在有效“信息区”中进行比较、筛选、推敲、提炼组织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答题应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若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则解答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自由发挥”都属于画蛇添足。解答结束还应将具体的问题和解答的内容还原到原文中,看一看问题是从哪里提出来的,是针对哪句、哪段提出来的,是面向全文,还是针对一句或一段提出的,据此确定所答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此外,解答时切忌把自我主观意识或语段外的信息强加给该语段,即使是开放性的阅读题,解答时也应“言之有理”:这“理”,不是偏激之“理”,也不是想当然的“理”。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篇3

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切入

好的文章都是内容和结构的完美结合, 而作为“凤头”的开篇, 自然应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相当的考虑。好的开头在内容上会开门见山, 点明文章的主题;或是交代人物的活动背景或环境, 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或是提示文章的写作缘由等。在结构方面, 或是总领、引出下文, 为下文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或是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是与下文内容作对比等。而在作答的时候, 就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如2010年全国卷二第14小题:结合全文来看, 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本文的标题是《大河家》, 文章一开篇就点出了自己对大河家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开篇点题;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自己离开祖国两年后回国“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 “尚不能马上去看”大河家前, 就在纸上与他们神交, 点明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想要探究作者对大河家依恋的原因。再从结构上看, 下文对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的描述, 对住在大家河的人, 特别是对韩三十八的刻画都是由开篇的这种情感统领的。因此本题的答案可概述为: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对大河家的思念与依恋的主题;挑明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 “尚不能马上去看”大河家前, 就在纸上与他们神交的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 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当下的情感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二、注意具体的考查点

有的开头作用题会具体到某个点上, 如会具体到开头的引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的作用, 就要结合具体的内容, 联系全文来作答。如2011年北京卷第17小题: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 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古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行文中引用古诗一方面与文章内容契合, 另一方面能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因此就引用古诗发问, 就一定要从这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看, 作者借诗句“千山空皓雪, 万里尽黄沙”, 来描绘自己在去河西走廊前认为此地非常荒凉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与后文亲眼见到的“江南秀色”形成强烈对比。因此本题开头的作用可这样表述: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 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 在引起下文的同时, 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再如2011年江西卷第16小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本题虽然是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但更重要的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除了从文章开头的主要作用考虑外, 更应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去考虑。环境描写一般都有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背景, 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 衬托人物形象等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 与文章标题——晚秋, 相照应, 同时为下文绿衣女子发生车祸, 路人趁火打劫提供背景。而明媚的秋景也可以用来反衬瓦萨卡找工作时烦闷的心情及其凄凉的处境。

2012年新课标卷第11小题 (2) 则是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我们来看题目要求: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文对马裤先生的描写来看, 他“戴平光眼镜”, 上身穿“青缎子洋服”, 胸袋“插着小楷羊毫”, 足蹬“青绒快靴”, 其形象与众不同, 令人发笑。而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必定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急于了解下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下文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叙写了马裤先生对茶房的颐指气使, 刻画了他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不讲究卫生、缺乏公德的形象。因此本题的参考答案是: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从文体角度出发作答

现代文阅读考查涉及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 其中有些文体就开头作用提问, 除了上面的角度, 还应从文体的角度出发考虑。

如2012年山东高考卷第19小题: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本文是关于重水的科普文, 科普文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 探求客观真理, 让读者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 因此一定要做到严谨、科学, 而语言的严谨, 往往会使文章单调乏味, 所以好的科普文一般都会运用一定的技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在行文中或以各种修辞增强其艺术性, 或以生动的故事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就是以生动的故事开篇的,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因此回答这道题的答案可表述为:内容上, 用地方的普通却被间谍重视的对比, 写出重水的重要作用。结构上, 讲述故事,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引出对下文重水的介绍, 与第三段“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 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照应。

再如2007年山东卷第19小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新闻的开头属于导语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是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 同时启发、吸引读者阅读整篇新闻,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这篇新闻报道的是37岁老将奥蒂梦碎雅典的过程。从开篇“奥蒂又输了, 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惋惜。因此本题的答案可表述为: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涉及到小说开头的作用, 则一般有营造故事发生的背景, 塑造或烘托人物形象, 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16小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 有哪些作用?首先我们从内容的角度看, 小说开篇写了剧评家彭恩与编辑部的通话, 从通话内容来看, 彭恩的言辞刻薄, 批评不留余地;同时对编辑部的人有点颐指气使, 态度盛气凌人, 这与下文白胡子老头要枪杀他时的“战战兢兢”、“浑身乱颤”并“双手合十, 央求”时的懦弱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从结构的角度切入, 小说开篇就写到一个尖酸刻薄的剧评人对《蛙女》措辞激烈的短评, 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这种紧张的氛围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彭恩的尖酸刻薄, 又为下文“老头”要枪杀他的情节作铺垫, 因为他的尖酸刻薄的评论使得“老头”的“儿子”自杀, 这样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本题的参考答案如下: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开门见山, 营造氛围,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并推动情节发展;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 以剧评开始, 以剧评结束。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篇4

【关键词】现代文 考试 阅读

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如果这方面造成失误,得分率偏低,将使考生的语文成绩大幅度下滑。为此,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除了熟练掌握内容及其它诸方面的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外,特别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我想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肤浅认识或者说点滴经验阐述于下,希望能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借鉴,尽量促使考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得分率得到提高。

一、通览全局,仔细精读

考生进人语段阅读时,务必先从整体上精读文段,反复咀嚼。所谓精读,就是要读懂吃透,要从整体人手,而后局部理解。也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再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最终实现整体理解文段的目的。

具体过程是:读第一遍要认真体会整个文段大体讲些什么,中心意思是什么,这是初级阶段;读第二遍要深入把握文段中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譬如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一遍要求精细,读后把文后的问题看完,并初步理出一个头绪来。接下来须逐一带着这些问题读第三遍,这一遍更要求细读。要把字词与句子的关系,句子与文法修辞的关系,句子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注意。要深入到文段的每句话中,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层含义,做到把整个文段输人大脑,这样方能逐一答题。

二、洞悉局部、感悟语境

在阅读解题中,就某一道试题有针对性地斟酌文段的局部,洞悉其义,感悟语境也是必要的。语境就是作者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特定环境。而语感则是客观的,是读者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认识,任何字、词只有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对客观事物感觉、想象,以达到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如:在某份语文知识竞赛卷中有这样一题:“第7段中开头的‘倥偬’一词的意思是。”乍看到这个词,一是读音不准,二是不知其义,做这样的题,应首先找到词的位置,局部体会理解前后句子的意思,进而感悟这个词的语言环境,这样就能琢磨出这个词的意思是“岁月流逝得很快。”

三、捕捉词句,寻找依据

目前,绝大多数现代文阅读中,都涉及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寻找词句作答的题式,这是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有这样一道题:“分别从第2段文字中找出能证明尼隆和卡普隆‘韧性好’、‘耐磨耐洗’、‘富有伸缩性’的例句”。解答这道题,先应精读文章第2段,寻找与三个词有关的句子,而后淘汰那些与题目无关的词与句子,就可以选择出最佳表达的句子。遇上像这样一类题目,考生必须按照题目的要求,对应文段相应的部分,精读此处,捕捉与之相关的词句,进而选择、组合,作为答题依据。

四、选择方法,运用技巧

现代文阅读考查面广,题式杂。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考生如能正确而自如地选取理想的解题方法,灵活运用解题技巧,那将会省时省力,提高答题的命中率。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释疑的方法,仅供参考。(1)排误筛选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试题选项中的错误,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答案。(2)优化比较法。此法适应两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在其中一个更为切题的情况下。(3)联系对照法。(4)严格审题 回答主观性试题,首先是要注意审题,试题经命题人精心设计,一句一词,包括标题、注释、都是解题的主要条件或提示。不能有半点马虎。表述题解答错误不少是由于对题意理解有错误所至。(5)找准概括范围,文字概括的范围很重要,要以避免文字答题的不全面。不少考生答题不全面,甚至原文中有现成的话没有答,就是因为概括范围没找准。

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总是把若干题目充当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考虑。因此,考生應首先把握文章的中心,经过认真分析,前后对照,把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理清,才能准确迅速地解答。此外,还有熟点引入法、难点定弦法、组合求同法等,须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篇5

一、注重三个积累

1.语感积累

阅读离不开语感,没有语感的参与,阅读就会举步维艰。当我们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时,没有分析,没有揣摩,没有咬文嚼字,一切皆靠自己的直觉,此时语感的作用便显得举足轻重。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它就来自日常阅读。阅读时,要养成“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体裁、四看主旨、五看注释”的良好习惯,从而快速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还要勤阅读,尤其是注重朗读,养成对修饰性词语和重复性句子的敏感性,品味再三,明其意蕴,赏其妙用,因为命题者往往就是通过关键词句来检查阅读者的语言理解力和信息筛选能力的。

2.知识积累

培养语感首先需要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力量首先是知识的力量。文体知识、词汇语法、修辞常识等,都是阅读者所必须具备的,无“知”便无“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反之亦然。文章不是空中楼阁,阅读也非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注意积累,命题者设置的解题障碍才能轻松清除。质的飞跃离不开量的积累。张中行先生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3.题感积累

和数理化一样,语文同样需要多做经典的题目,依靠自己若干次答题经验的积累,形成直觉,学会迁移,从而快速找到解题途径并得出正确答案。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的题干设置是经过仔细推敲的,绝无多余字眼,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图,必须仔细研究。一般来说,命题人既想考查考生又不想让考生越轨,就会在题干中有所提示,因而题干常常具有显示答题区位、指示答题方向、表明命题意图、暗示作答方法的特点。例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第三段对于篝火的描写和第三段的主体内容———山峰的气势之间的关系,这是答题方向;问“作用”,作用是在表现技法的运用中产生的,题干显示的命题意图是描写篝火燃烧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什么效果。“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这是指示答题区间。

总之,只有吃准命题者的意图要求,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强化两个意识

一般说来,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语境,而特定语境中往往还有特定的氛围。这些特定的氛围常常是连接和组成语句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不同于平常静态的解词释义,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上下文)瞻前顾后,上钩下联,整体感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如2004年江苏卷: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什么?(不超过30个字)

这是理解一个偏正短语的概括义,其中心词是“文化意义”,上文说:“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不难看出,答案就在这句话中,即“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再如2004年湖北卷: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题目要求理解一个文段的总结句,全段写道:“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的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从画线句的上文中我们就会捕捉到“时间的足音”、“进入暮年”、“有点晚晴中的火红”这三个重要信息,再联系全篇的中心———写对父亲勤奋上进的感悟。这样,答案就可拟定为两点。“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

这两道题,都是从语句的内涵命题的,须结合语境来分析,从语句所处的语境中分析、辨识、挖掘、提炼,从而才能追根究底。

除了要有“语境”意识,还应有强烈的分值意识。

要看分下笔。阅读题的分值有时会对你的答题有启发,如果是2分,则得分点是一至两个;如果是4分,则得分点是两至四个;如果是6分,则得分点是三个或六个;如果是5分,得分点一般是两个,但肯定答案比较难组织,会涉及提取、整合信息等许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文阅读的后期复习,要特别关注对高考试题尤其是全国卷的答案的研究,这是聪明人走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追求一个规范

这一个规范就是平时反复强调的解题规范。粗心的同学尤应注意以下两点。

1.表述形式要规范:

怎么问就怎么答,不混淆、不弄错题干要求,解答时要字正句顺。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是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常犯的错误;更不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甚至闹出笑话。

不同的题目往往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法。答题须遵路,才能做到准确明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格式是:手法+手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例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第一小问,作者用了反衬手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衬托下“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现代文阅读归纳概括题一般都要求回答“哪些”或“哪几方面”,这是在暗示你要分点作答。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值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在具体分条表述时,一定要注意用(1)(2)(3)标出序号,以示分点清楚。各点的次序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要按照文中的先后顺序;没把握的时候,要先主后次。有字数限定的,一定要在规定字数内作答;没有字数要求的,在把握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多答,多答一点就可能多得一点分,况且多答也不倒扣分。

2.内容表述要规范:

要什么给什么,不遗漏不矫情,言简意赅,前后对应,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平时注意用语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或病句,多研究答案如何解,多留心别人怎么谈,多思考应该怎么说,想得清就应该能道得明。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全部在原文中,70%的是直接或相对直接的答案,只有30%的答案是需要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方法是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词语,并作简单而有序的组合。“答案只在文章里不在头脑中”,这一观念,每个考生要铭记在头脑中,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对似曾相识的题目要特别警惕,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索答案,以文解文,而不应先入为主,去想以往的答案是什么。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篇6

一.命题形式

认真研究两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 联系以往有关省份高考中的探究性试题, 笔者认为, 探究题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六种命题形式:

1.多角发掘型。这种题目要求立足文本,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审视、阐发、评价和质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表达形式, 领悟作品内涵的多义性、丰富性和模糊性,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例1. (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必考第15题) 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要点】 (1) 从人物的品质看, 侯家父女相依为命, 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同时也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2) 从故事情节看, 女儿出嫁是主人公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 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 重点突出,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3) 从表达技巧看, 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 正面描写侯菊, 实际上是间接描写侯银匠, 虚实相生, 烘托出主人公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这道探究题, 命题者正是根据小说的主要特点, 从主要人物———侯银匠的品质, 主要情节———女儿出嫁, 表达技巧———烘托、虚实结合等角度来考查学生的, 同时小说所呈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能让考生探究出中国的传统道德及文化在人物身上的传承。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整体把握, 前后勾连,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真正弄清文本背后包含的奥妙, 同时也不必面面俱到, 能抓住一点说清说透即可。

2.个性阅读型。这类题目主观性强, 开放性大, 它鼓励多角度、有个性地认识文本的内涵, 鼓励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既能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也能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

例2. (20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 在“情与法”的冲突中, 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 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 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案要点】 (1) 鲍勃值得同情, 因为他重情守信; (2) 鲍勃罪有应得, 因为他是通缉犯; (3) 吉米忠于职守, 因为他不徇私情; (4) 吉米背叛了友谊, 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探究能力。笔者认为, 这一题目的价值在于, 其命题形式应看作是考查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解读的一种命题范例。“题干以假说的形式, 分别对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了二元对立的评价, 意在启发考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探究。” (余闻《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这样既使高考这一特殊情境下的探究题目降低了难度, 又预留了一定的探究空间, 提高了题目的可操作性。题目所给的四种观点, 其理由的充足性可能是不等值的, 但却都是有话可说的, 该题就是要求考生立足文本将这些观点具体化, 从文本中寻找到所认同观点的具体内容及其认同理由的依据。无论认同哪种观点, 答题时都要做到观点明确, 紧扣文本组织理由。

3.内外联系型。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首先对文本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对立足于文本从内容或形式等各个角度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然后再联系自身实际谈出文本所给与自己的具体启示。题目要求考生由文本出发自然地向文本之外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拓展和延伸。

例3. (20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 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 (1) 要善于观察, 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2) 要精于思考, 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 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该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这一探究能力。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和感受作品。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家, 歌德有很多可写的地方, 但作者却从一个很小的细节 (即“歌德之勺”) 切入, 来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内容, 可谓以小见大。联系自身实际谈写作启示, 实际上就是回溯一下作者形成这种突出写作特色的根本原因, 寻找到文本所带给自己的写作艺术滋养。可以首先谈寻找最佳切入点的问题, 然后再深入挖掘一下能寻找出这样巧妙切入点的原因, 那就是精于思考。如此, 这一题目就可以顺利作答了。

4.空白补充型。任何一个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 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意见分歧, 有的可能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 有的可能是作者为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实现二次创造而故意留出的空白……这些方面常常成为用以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例4. (2007年上海卷阅读第12题) 文末说“不, 不仅是一种享受……”, 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因为享受只是对生活、对环境的浅层感知。西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 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走进它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还蕴藏着一种精神, 一种坚守正义、追求光明的精神, 走进它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在感染着你, 启迪着你, 鼓舞着你, 可以让你感受到一种责任。多在西湖边走走吧, 因为你那是与高尚同行。

该题亦属于挖掘文本丰富意蕴的探究题, 它可以自由发挥但又必须符合作品的整体内容。回答本题要从三个方面注意:一是恰当的内容, 如“人在湖边走, 边走边与那湖对话”除“享受”外的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二是语气要与原文衔接;三是语言要优美、通畅、得体。

5.矛盾思辨型。这一类题, 需要对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深入探究, 要透过语言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要根据两方面各自表达的角度及两方面的关系, 并结合语境, 在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础上, 解释这两个方面的语句或内容的含意, 以将其辩证统一在一起。

例5. (2007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8题) 最后一段, 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 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 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 给人力量, 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 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本题要求从文本中表面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切入深入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并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全文来看, 作者笔下的“泥泞”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 是“浑然天成”的;其次, 它还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困难”、“挫折”、“逆境”等方面的意义。既然如此, 人们当然不能也不必去人为制造;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泥泞”的作用, 比如当人们处于疲软、茫然、麻木等情状下, 它能带给人“磨砺和锻炼”“使人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等。抓住文本的这些内容, 则可形成较为全面准确的答案。

6.疑难探讨型。“探究文本中疑难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探究能力考查方面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 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往往围绕文中或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疑难设计问题, 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对疑难问题加以突破。

例6. (2007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1题) 根据傅聪的观点, 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 “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答案要点】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 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 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 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疑难句子含意的理解、探究能力。答案可以从傅聪对第四问和第七问的回答中寻找, 而最直接的答案应该在对第四问的回答中。第四问回答中的“师今人, 师古人”, 就是说演奏家首先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 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然后就是“师造化”。“造化”, 这里指的就是对第七问回答中的“创造”和“个性”, 即在领悟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的前提下, 对原音乐作品不断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还是无穷尽的。只有将这些内容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才能准确解答此题。

二.应对策略

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 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建议, 不断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今后高考的大趋势。鉴此, 我们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探究”的神秘色彩必须消除。“探究”是新课标中的新提法, 是高考中考查的最高能力层级, 探究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重点题目。从教学实际情况看, 往往是一提到“探究”二字, 就有许多学生感到高深莫测, 于是畏难发愁;一提笔去做探究题, 学生则又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试想, 抱有这样的心态, 怎么能搞好探究, 应对好探究题呢?“探究”其实并不神秘, 它简而言之就是探索、研究。一般来说, 这种“探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不能缺位的, 只要我们端起书本或投身实践进行学习, 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活动业已开始。对某一专题的深入研究是探究, 对某篇文章的探疑求新是探究, 而对一词一句的精心揣摩同样也是探究。只有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剥下加在“探究”身上的神秘外衣, 他们才能勇于探究, 并逐渐亲近探究。

2.“探究”应从平时做起。消除了探究的神秘色彩后,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增强探究的兴趣, 进而树立起自觉探究的意识, 引导他们在平时自觉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除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经常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当然不是那种难于短时间内探究清楚的大问题, 而是切入角度巧妙、有思考价值的小问题) ,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荷花淀》水生嫂们“探夫遇敌”一部分内容时, 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水声的描写:“哗哗, 哗哗, 哗哗哗!”并且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颇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的教材编者把最后一个“哗”字删去了, 作者孙犁为此专门写信说明那最后一个“哗”字删不得, 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水声越来越急反映的是妇女们在遭遇了日本鬼子后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再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 某教师针对文中没有“套中人”别里科夫墓志铭这一“空白点”, 要求学生以为别里科夫拟墓志铭的方式来对人物进行点评, 于是引出了学生众多睿智灵动的精妙点评。类似这种课堂上随机的探究设计, 看似无心, 实则有意,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真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 篇7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笔者曾对我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值进行分析, 发现其分值一般都为15—18 分, 占试卷总分约13%左右。也曾对学生的主观解答题情形进行过综合性的研究, 发现所参考学生答题失分者比较普遍, 失分率也相对比较高。 经过与相关城镇学校进行交流, 发现农村一般初中学生失分高于城镇学生,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纵观历年来中考试题, 发现现代文主观阅读题不仅仅就来自于现代文, 更为主要的是现代文都是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文本。 虽然所有的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 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价值取向, 寓涵人文精神的显而易见, 试题材料的部分材料为创新试题, 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作为阅读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则需要我们能够做出如此可行性的引领, 引领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关注周围生活。 形成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读文本, 而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读生活。 现代文本虽然大都写的是现代生活, 但仍然不是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目前生活;虽然大都生活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气息, 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时代特点;虽然有些就是现代社会之过去的热点, 却不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于是乎我们所应当做的, 也当应就是必须去极力追求的, 让一个个学生去读生活这个相当厚重的文本, 让学生去读社会这个博大的文本。 作为一般农村学生, 更应当让学生去读农村这个充满着自然和神奇的文本。 当学生真正读懂了现代生活, 读懂了当今社会, 那学生对现代文主观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那学生则会比较理想地在人生道路上去接纳社会, 拥抱社会, 改造和建设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二、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阅读方法

纵观我们一般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中考的现状, 他们在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上的失分, 其原因当是比较复杂的, 但答题时的审题不仔细, 答题草率;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分析不透彻;表达能力不强, 致使所表达的语句是那样的句子不通、意思不明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当是在平时现代文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不够关注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不仅仅就是我们学生, 就连我们教师也是那样的急功近利, 都不期望能做好读的基本性工作, 其感悟往往则显得是那样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农村一般初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更为糟糕。 为了急功近利, 学生总没有机会去直接介入文本, 也不是那样的能够整体介入文本, 好多的都是些比较断章取义的文本解读。 学生所能够感悟的都不是准确解读文本, 理清思路基础上的感悟。 所以,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虽然现代文比起文言文阅读要显得简单得多, 但学生也需要有读的时空, 更需要有读的功夫。 现代文主题观阅读能力, 并非就需要我们去做多么的方法上的指导, 其根本还应当就是学生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不争的现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实践还应当建立在对文本多阅读的基础上, 而且就是比较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则更应当让学生能够多读文本, 因为农村一般初中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 所阅读现代文的时空也比较少和小, 那就更应当让学生去读了。 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还不仅仅就是读教材以内, 还应当去读更为丰富的教材以外。 就是我们农村学生, 读的多了, 那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就完全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着。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习惯养成

以前已经对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做了一些方面的探析, 这里不加赘述。 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完全需要有一个学生习惯养成的关注问题。 譬如,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都显得比较马虎, 总以为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就是一目十行也是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又譬如一些学生在解答相关感悟之问题时, 连个简单的格式都不会用, 那就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了;对主观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术语方面的要求, 可学生就是在解答时不会运用相关的术语, 阅看其作业或试卷时显得比较麻烦, 还需要对其所说的进行着比较繁琐的强音, 才可以发现其所说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那样的不知所云。 针对这样的情形,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的培养, 完全有必要进行学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学生的习惯, 首先必须养成学生能够神游于现代文文本字里行间的良好习惯, 力求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文本进行有充足意义上的读, 力求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有感悟意义上的读。 对于初中学生的读, 应当多让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 我们不是多让学生去默读文本吗? 这正好让学生能够去边读边思考的。 学生在勤动笔墨前提下所进行的读书, 当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术语训练, 需要解答怎样的主观题, 就用上怎样的术语。 养成学生的习惯, 也还不应当就局限于教材文本, 只要学生是在阅读, 都应当让其以一定的规范进行阅读。 只有长此以往, 才可能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 也不尽然就是这样的肤浅和不够成熟。 作为农村一般语文老师, 在自己所耕耘的这份土地上保持着耕耘的辛勤, 也是完全可以能够获取着更为理想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翠勤.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 2014

[2]姜鸿翔.90年代全国中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1999

上一篇:会计核算成本下一篇: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