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2024-06-26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精选8篇)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篇1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复习总结

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 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图1 低与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

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

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选填“能”

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 图2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作?

3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OE

方向射出,这表明:4蜡烛A和BA,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

(1)__________.

(2)________关系.

(3)__________关系.

(4)__________接收到

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

(5)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

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4(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7、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器壁

B.C.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2)图5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t时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8如下表:

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年出水的沸点不到100________。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

9、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AA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

甲所示,则金属块A的质量为g。然后,莹莹将金属块A放入

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14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A的体积为cm。由此可

计算出金属块A。10

(1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分

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215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是;若烧杯的质量是20g,则液体的质量是g。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图1

1间图像,如图16(a)、(b)所示。

(1)观察图16

(a)可知,甲车在作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

0.6m。(2)观察图16(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m。(3)比较图16(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12.平均速度测量

1.实验目的:2.3.4.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实验:(1)测量正常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步骤参考课本,自己设计记录表格)练习: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

例题6: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m/s。

分析与解答:(1)通过图中的“秒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路程和时间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图中小车通过全程时间tl=5秒,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t2=3秒

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s1=90cm=0.9m,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45cm=0.45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7:请补齐下面探究报告中所缺少的内容。

(1)探究问题: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猜想(请你对探究问题作出猜想):(3)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如图所示):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主要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4)实验结论:

分析与解答:(1)猜想:

(1)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发生变化。(2)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不发生变化。(3)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大。(4)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小。(2)主要实验步骤:

(1)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2)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3)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4)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5)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篇2

一、提出问题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验探究题中的提出问题必须与探究的课题相对应,是疑问句而非结论,并且要值得探究,要有深度,要有物理意义。例: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耳朵贴在铁轨上就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参考答案: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或者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探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想时要注意不能凭空乱猜,而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叙述时要注意关键词“可能”。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由此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三、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

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是根据猜想和假设确定合适的探究方法、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有控制变量的意识,比如探究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其质量有关时,应控制物体被举高度相同。设计的实验顺序要合理、有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例如: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时,有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 (1) 用天平测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2) 将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3) 用天平测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方案二: (1) 用天平测空杯的质量; (2) 将液体倒入杯中,用天平测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3) 将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使用方案二时,由于容器中液体倒入量筒时,容器壁会残留一些液体,导致测量出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而采用方案一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四、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是探究实验重要的环节,做这部分探究题时多从以下几部分考虑:

1. 看进行实验时是否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例:在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将最后一根导线连好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立即有较大的示数,其错误原因是什么?分析:这道题中,小明在做实验时就忽视了连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处这些操作原则。

2. 看进行实验时是否控制了变量。

例: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将放在泡沫上的长方形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分析:她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3. 看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用刻度尺测长度”等实验中是否进行了多次测量减少误差。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杠杆平衡条件”等实验中是否收集了多组数据,以便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看记录的数据是否有误,如进行实验时电压表选择0~3伏,读数时却按0~15伏读数。

五、分析与论证

分析与论证是在实验操作部分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做这部分题时要注意:

1. 如果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结论就一定要写成:“在……一定的情况下,……与……有关”,如探究“物体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结论应写成“在物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其动能越大”。

2. 实验结论应与探究课题相对应,并且不能说反。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结论不能将“压力的作用效果”写成“压强”。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应写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而不能写成“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结论应叙述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写成“当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时,两个物理量之间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是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增大而增大,还是减小而减小,应该写清楚。如“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就不能写成“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的动能与其速度成正比”。

六、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进行反思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找出探究各环节存在的不足,找出探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在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时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实验顺序是否正确;

2. 实验过程中是否控制了变量,造成实验错误,无规律可循;

3. 实验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多次测量,从而避免了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4. 实验过程中是否选取的数据具有任意性,使实验避免了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性;

5. 实验过程是否准确可靠,该匀速的是否匀速;

6. 不同的物理量是否相加减;

7. 操作是否复杂,是否应更加简便;

8. 实验时是否安全可靠;

9. 实验操作时是否准确,连电路时开关是否断开;

1 0. 结论叙述是否完整;

1 1. 是否减少误差,有没有偏大或偏小的现象。

七、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的实质就是实验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实验中加一个滑动变阻器;多测几组数据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保持物体相对静止,等等。例:小明家的电饭锅只有低温档和高温档,使用高温档觉得温度太高,而低温档又觉得温度太低,请你对此进行改进,使温度可以在低温档和高温档之间任意调节。分析:与电热丝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即可。

以上是我对实验探究的七个环节解答实验探究题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多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全面细致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探究与日俱增, 相应的中考试卷中的实验探究题分值相对较高, 占到总分的28%。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针对实验探究的七个环节谈谈做物理实验探究题的方法。

杠杆探究实验题赏析 篇3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1(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边旋一些(左/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1(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1(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

组实验更好,理由是 .

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器材的使用及其实验步骤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体现出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的检测.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通过“如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观察图像得出“杠杆左低右高”的信息,跳出了传统实验题靠背步骤、背原理、“照方拿药”得高分的怪圈.根据观察得出的信息,提出如何通过调节“左端”的螺母实现杠杆平衡问题,它考查了科学探究活动分析和推理能力.在第2小问要求同学们“选择哪种方法更好”,突出了同学们探究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最后1小问,要求同学们对两种方法做出评价,考查科学探究的要素问题.

答案 (1)右;(2)二;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例2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 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

=3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 .理由是: .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

(4)如图2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端将下沉.

分析 该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问题情景是“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这种设计打破了“听实验”就能解答题目的弊端,不经历实验过程、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同学是难以得分的.这体现了物理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

答案 (1)左;(2)不能得出探究结论;因为一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3)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实验方案好,便于测量力臂;(4)右.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制订计划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题突出了科学探究中评价这一要素.

要正确解答评价问题,必须了解什么是评价,什么是科学探究的评价,如何评价.

评价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要素,它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结论的正确与错误、证据能否支持结论等等.

要答好探究实验评价问题,应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探究实验活动的安全和规范性;(2)实验步骤顺序的合理性;(3)记录数据和收集证据的真实性;(4)数据处理方法的科学性;(5)证据支持结论的可靠性等.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篇4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帮助实验老师整理化学药品室时,发现两个未贴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存放银白色金属片。到底它们是哪两种金属?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对这两种金属X和Y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

(1(2)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实验老师只知道X、Y可能是锌银中的各一种,则根据实验结果说明Y就

是。

(3)小明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X、Y的活动性。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ABCDE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说出它的一个重要用途。

3.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新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情况________(填序号)是不可能小红选择了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同学们的合作下,他们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CaO)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全部是CaO;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猜想四: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不含。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中含有。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反思了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保存氧化钙应注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对溶液的鉴别进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实验目的】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四种溶液的鉴别。

【实验药品】未贴标签的四瓶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和紫色石蕊试剂。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等。

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本组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溶液,由

【反应与体会】①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②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等。

6.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0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Na202能跟C02反应生成02和另一种固体化合物(用X表示);它也能跟H20反应生成02,化学方程式为:2Na202+2H20=4NaOH+02↑。以下是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

(1)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表明C02未被Na202完全吸收的实验现象为。

③O2可采用D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O2的哪些性质?

④若A装置产生的C02中混有水蒸气,要检验干燥的C02能否与Na202反应生成O2,以上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

(2)为探究X是哪种物质及其有关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实验。

①有同学猜想X可能是酸、碱或盐中的一种。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X肯定不是酸和碱,理由是。

②同学们通过讨论和实验证明了X是Na2C03。以下是他们设计的有关Na2C03性质的探究实验,请根据卷首资料

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水煤气是重要的气体燃料,某水煤气样品可能含有CO2、CO和H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水煤气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一:(1)将该水煤气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看到____ __,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实验二:(2)为了证明该水煤气样品中含有CO,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

请回答:

A中的药品是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3)7.8g过氧化钠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若反应后得到了40g氢氧化钠溶液,请计算氢氧化

(3)小张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够严密,做了如下图的改进:则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以肯定该水煤气样品中一定含有CO。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

(2)实验开始时,应(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反应方程式

为。

(4)除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请写一物质的化学式)。

9.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ABCDE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仪器B的作用是。

(3)仪器E中的现象是。

(4)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 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计算结果可为分数形式)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实验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所需仪器、药品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我们今天学习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展示幻灯片并板书:

连接: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呢?请看一知识回顾(出示幻灯片)例1(1)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2)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这里要解释一下,即选择②④谁变谁不变.选择③④谁变谁不变,好为下面引出控制变量法打基础,也让师、生认识控制变量法)。

(3)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之后,小结得出控制变量法)。连接:在解题中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呢? 请看:知识迁移

例2.⑴学生读题目,读完之后可以让同学猜想一下(也可以直接给出)⑵猜想与假设 ⑶收集证据(学生完成填空,教师可以帮助解决)⑷结论与解释

⑸交流与反思,学生猜测(双氧水分解、浓度、催化剂、温度等)板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连接:化学反应条件是控制实验的灵魂,然后展示下一张幻灯片。请看 例3.⑴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教师略加分析)连接2.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与什么有关呢?请完成下列实验(展示幻灯片,读题说步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⑶学生分析回答后板书与反应面积大小有关 连接:控制变量法在微粒的检验中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请看例7.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填空.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个实验呢?(学生可以猜想,然后展示下一张幻灯,也可以直接展示下一张幻灯,证明教师把实验设计好后,学生完成实验并填空)交流和反思,方案为:向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可以看到实验现象消失,滴加氢氧化钙,红色消失.总结: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知识 板书设计: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一、控制变量法:其他量不变,只改变一个量,从而得出结论.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1.温度 2.浓度 3.催化剂 4.接触面积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教案

梅厂镇初级中学

光学实验探究题总结 篇6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是非常强的,而实验却是化学的命脉所在。 所以说,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有关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最终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述

1、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1、正确引导学生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变化的方面来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关量变方面的相关问题,利用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渐开始让学生明白和清楚“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 因此,要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在化学教材中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中起到一些重要作用。 其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谨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可以快速有效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分析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让相关的实验探究题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最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尤其是借助具体的物理现象,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

2、师生共同参与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更加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和教师要有效结合,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要想达到化学教学最优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实现从教授知识到引导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实现从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为了引导出学生的特长,就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要学会探究。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分组实验,让部分不善于动手的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一些化学实验操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其次,学生相互之间要学会合作。 在教师分好的小组中进行实验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适应实验中的每个角色,在小组的合作中体验到学习乐趣。 再次,学生要学会表达。 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不仅分享到知识,还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由一道中考题透析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7

下面以2010年湛江市中考的一道物理实验试题为例,展开分析:

小明通过学习得知:一般情况下,水的质量一定时, 加入食盐的质量越多, 溶液的浓度就越高, 他想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明的猜想是:

a.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b.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

c.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温度有关

小明利用水、食盐、烧杯、小勺子、电源、刻度尺、小灯泡、金属片、酒精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

(1) 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验证猜想____ (选填“a”“b”或“c”) 。

(2) 这个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我们所学的实验中,很多也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请举一例:

(3) 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认为用电流表代替小灯泡也能进行实验,你认为____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由是____。

(4) 利用现有的装置和器材,请你对猜想c进行探究验证。

(1) 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加热食盐水溶液,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2) 你怎样对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5) 请你提出一个新的猜想:溶液的导电性能可能还与___有关。

此类探究性实验试题不同于一般的验证性实验题,它更体现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探究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能情况有很多,这就需要学生大胆猜想,逐一设计实验验证。当然,由于考题的局限性以及初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猜想已经给出,实验的设计也给出了大致的范围,学生只需要按照本题的思路进行简单的猜想和分析。如问题 (1) 和问题 (2) 只考察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掌握情况,这是实验教学中常用到的科学分析方法。问题 (4) 是一个探究过程,实验步骤已经给出,学生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问题 (5) 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本题虽然没有考查探究的全过程,却为我们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引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组织课堂、唤醒记忆、启发思考、维持行为。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逐步深入,可以先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好奇心转化为一种喜爱式的兴趣,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实验去解决,使其得到一种饱满的情绪,在课堂中强化这种情绪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那么体现在教学中,就要创造条件尽量使学生多动手,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参与协作,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并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

二、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

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实验教学中就是结论是未知的,过程是需要探索的,数据和结果可能是不确定的。学生需要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最后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和归纳出探究结论,而且还要再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对比,最终找到正确结论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失误有哪些。教学过程不再是验证结论并立即应用,而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认识实验结果的全面活动过程,是师生生命价值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这种物理实验在前,概念形成、规律认识在后的认知方式,符合心理学角度上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学习认知规律。

三、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的资源

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物理现象的结合点,将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引进到教学当中来,通过生活中的多种物理现象,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思路,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究的实验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互相弥补。重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将课堂上提出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向课外,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小实验。如在探究的电阻与电压之间关系时提出接触电阻的问题探究,探究水压时提出高楼缺水问题等。这样既可以完善丰富课堂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更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探究真正让学生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

四、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

物理实验试题,基本上都是采用纸笔的形式。学生只被要求掌握概念,会解题,忽视了学生独立工作、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操作应纳入实验教学的范畴。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可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的行为表现,随时做记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定的重点。要充分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并把结果适当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同时,学期末设置实验操作考核,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用仪器、完成实验。不设标准答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完善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中考物理试题中略显不足,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学生解题时,只需把要考的内容演练熟悉后直接进行操作,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就需要我们先充分利用好笔试中的探究性实验题部分,来体现改革的趋势,指引改革的方向,让笔试部分与操作部分逐渐渗透,充分发挥各种考查方式的优势,使得中考既能真正选拔出好学生,也能够较为科学地指引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为此,需要加强探究能力考查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发现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表现,总结其规律,找到探究能力考查的合适途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评价和考查探究能力的方法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军, 杨三成.教师职业能力测验—中学教育理论综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范瑞秋.让初中物理实验从根本改变[J].广东教育, 2008, 1

2014年中考实验探究题例析 篇8

例1(河北)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证明有水生成。(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图1图2【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答一条即可)。

试题解析对标考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氢氧化钙溶解度;燃烧的条件;能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

对标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溶液;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解题思路:第1、2、4空,均为人教版教材所涉及内容,很容易;第3空只要意识到蜡烛燃烧放热,会引起石灰水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体(其式量以3.60×103计)0.504 g。试计算该骨灰样品中磷的质量分数。

解析不管转化过程多么复杂,追踪磷元素,则有2P~P2Mo24O77,骨灰样品中含磷:

m(P)=0.504 g3.60×103×2×31=8.68×10-3g

w(P)=8.68×10-30.103g×100%=8.43%

例4将1.92 g铜投入一定量的浓硝酸中,

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铜

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x mL(标准状况)气体。将

盛等量该气体的容器倒扣于水中,欲使容器内气

体恰好完全溶解于水,试求需通入的氧气的体积

(标准状况)。

解析仅由1.92 g不可能算出x的值,而x

未知又怎能算出O2的体积?困绕在不少同学

的心头。若试着去图示题意:

HNO3CuNO、NO2(x mL)O2/H2OHNO3

可以发现,应该有“Cu失去的电子数与O2

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即有关系式2Cu~O2,依此

可解出V(O2)=336 mL。

(收稿日期:2015-01-15)

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同时温度上升、水分蒸发而引起溶解氢氧化钙析出即可作答;第5空只要掌握第二单元高锰酸钾制氧气中棉花的作用,迁移过来即可作答,第6空为碳还原氧化铜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迁移,最后一空考查充分燃烧条件。

本题难度不大但设计很巧妙,通过对熟悉的实验设计与改进创设情境,综合考查了燃烧的条件、物质的溶解度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知识点。

答案:烧杯内壁有水雾;CO2+Ca(OH)2CaCO3+H2O;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少(或水分蒸发);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先撤酒精灯,等导管冷却后再撤蜡烛;

提供充足的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例2(浙江湖州)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和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小吴设计了实验

: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各m g,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表1。

表1

反应时间/s20406080100120

140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mL

甲金属256095130160170170

乙金属3075120150150150150

(1)由实验结果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

A.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净时

(3)根据已有实验数据,要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知道。

A.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

B.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试题解析

对标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能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加工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对标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解题思路:(1)根据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体系的多少判断反应速率快慢,从而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乙的活动性比甲强;(2)因为发生反应才会有气体逸出,所以测定气体生成物体积,必须在有气泡产生即进行;故选项为A。注意不可与收集气体相混淆,要仔细审题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20 s后,甲乙两种金属均已耗尽,已知金属的质量m g及产生氢气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缺少金属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故选项为B。本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能结合实验目的对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难度较大。

答案:(1)乙;(2)A;(3)B。

例3(云南)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不成立

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先无变化后产生气泡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①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②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

试题解析

对标考点:猜想和假设、解释与结论;铵盐碳酸盐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

对标主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技能;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解题思路:本题虽然题目所给情景氢化钙与水反应很陌生,但分析题给信息可知实际考查Na2CO3+Ca(OH)2CaCO3↓+2NaOH,知识很容易。讨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情况如:1.恰好反应可

上一篇:格林童话故事:香蕉公主下一篇:首件验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