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精选5篇)
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篇1
在血站对于血液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环节和步骤, 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对于检测结果的正确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为了能够有效保证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需要规范血液标本采集, 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包括采集、储存以及运输三个步骤[1,2]。通过目前很多血液检验的标本观察, 其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差性标本, 这种情况将会对于临床检验的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该次研究中主要对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站所采集的误差标本共计100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 进而提出对于血液检测标本误差进行预防的策略和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对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站所采集的误差标本共计100份, 在误差样本中主要来源包括无偿献血的献血者, 且该次血液检查者均为健康体征, 体温保持在37.5℃左右。
1.2 方法
将100份误差血液样本送至临床科室, 通过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两者对于误差样本共同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找出导致样本产生误差的原因。
1.3 统计方法
对于使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将分析得出的多种原因例数输入检测数据库, 并且使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 即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于标本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接受χ2检验, P<0.05, 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血液检查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原因、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送检原因以及标本检测等4个方面, 在该次研究中共计选取100份血液检查误差标本, 其中标本采集原因为20份, 占到总体的20%;标本检测原因为16份, 占到总体的16%;患者自身原因为25份, 占到总体的25%;标本送检原因共计39份, 占到总体的39%。见表1, 表2。
3 讨论
在血站对于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由于存在标本采集原因、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送检原因以及标本检测等4个方面的原因[3], 导致血液样本误差的出现, 在该次研究中的100份血液误差标本中, 分别都是由以上4个方面的原因引起, 这种状况对于血液的正常使用和检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该文中所分析出的数据分别为抽血时间过长所占的比重为9%, 血液量过少所占的比重为11%, 标本处理不规范所占的比重为5%, 抗凝血管使用有误所占的比重为3%, 检测不及时所占的比重为8%, 患者检测前进食所占的比重为17%, 患者处于生理期间所占的比重为5%, 送检时间过长所占的比重为31%, 标本经过剧烈晃动所占的比重为3%;根据相关报道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 魏彦刚[4]指出在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中其误差原因来自于送检时间过长所占的比重为29.7%, 检测时间不及时所占的比重为17.86%, 刘洪涛[5]的研究表明患者检测前进食所占的比重为19.64%, 患者处于生理期间所占的比重为8.9%, 血液量过少所占的比重为7.1%;而蒋作富等人[6]的研究表明, 标本处理不当所占的比重为1.29%, 抗凝管使用有误所占的比重为5.71%, 采集后没有进行及时检测所占的比重为11.43%, 宋泽琴等人[7]的研究表明:抽血时间过长、血液量少、送检时间长等也是造成误差的重要原因, 根据其报道, 抽血时间过长所占的比重为5.71%, 血液量过少所占的比重为17.14%, 送检时间过长所占的比重为21.43%, 杨峰在报道中指出, 标本和申请单不符多占得比重为4.29%, 标本被剧烈晃动所占的比重为8.57%, 患者抽血前进食所占的比重为15.71%, 患者处于生理期间所占的比重为5.71%, 其所得出的标本误差的比重大致相同, 即在所有的研究论述结果中重点原因和次要原因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主要原因是由于标本采集原因、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送检原因以及标本检测等4个方面所引起, 因此血站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于能够有效减少血液样本误差的情况, 为血液检测的准确程度有效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主要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3.1 预防血液标本采集前的误差
在患者进行血液采集之前, 医护人员应该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情况和了解注意事项, 对于可能影响血液采集正确程度的要素要提前进行避免, 同时对于患者的用药以及生理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 避开患者的生理期。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 患者需要保持12 h以上的空腹时间, 另外患者不能在采血之前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 都则会造成血液中的钾、钠离子的含量发生变化, 如果患者之前进行过剧烈运动, 则需要经过0.5 h左右的休息才能够采集其血液。
3.2 预防血液标本采集中的误差
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采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 需要检查注射器和试管的状态, 严禁出现损坏现象, 同时要避免血液样本与空气之间的接触。在采集血液时一定要避开患者有炎症或者其他损伤的肢体。同时所采集的标本血液量需要符合相关的规定, 不能过少或过多, 另外在采集之后要将抗凝剂与血液进行充分的混合, 混合时注意动作要保持轻缓[8]。
3.3 预防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的误差
在采集完血液之后, 应该将其立即送至检验科, 不能人为的拖延血液送检的时间, 否则会加大血液检验的误差情况, 同时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能对于样本进行距离晃动, 同时要避免其长时间的直接接触阳光。
3.4 预防血液标本检测的误差
在对于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从而保证满足血液样本的储存条件。在保存血液标本时, 避免出现晃动和倾斜的现象, 以免发生溶血的情况, 另外对于长时间保存的标本, 需要对于经过离心处理才能够进行储藏。除此之外对于用于检测血液所需的仪器, 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修校准, 在对其进行校准之前需要进行严格彻底的清洗工作, 以避免由于血液或者是残留蛋白等物质导致校准结果出现偏差, 影响日后的监测工作需求[9]。
3.5 对于血液标准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血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于采血、验血以及检测结果之间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在采血的过程中要对于采血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对其采血过程和操作标准进行一定的监督和规范, 其中主要包括按压、换针、消毒以及抽血等环节和步骤, 最终重要的是将患者的档案以及其抽血样本进行严格配对之后再送入检验科进行监测;其次在对于血液检测的过程中需要至少配备3名以上的工作人员进行验血操作,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备相应的监督人员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指导工作;最后对于血液的检查操作进行相应的建筑, 如果发现血液的检测标本不符合规定要求应该及时将其送回并进行重新检测[10]。
综上所述, 血站需要通过标本采集、患者自身、标本送检以及标本检测等4个方面进行血液样本误差的预防, 以便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样本的正确率, 从而有效提高血站血液检测的可靠程度。
摘要:目的 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 进而提出对于血液检测标本误差进行预防的策略和方法 。方法对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站所采集的误差标本共计100份, 对这些误差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经过对于100份误差样本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 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本采集原因 (20%) 、患者自身原因 (25%) 、标本送检原因 (39%) 以及标本检测原因 (16%) 。具体因素中排名前3的是送检时间过长 (31%) 、患者在检测前进食 (17%) 、血液量过少 (11%) 。结论 血液检验样本的准确程度对于血液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误差样本的原因包括各个方面, 在血液检测的过程中规范各个环节和操作, 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样本的正确率, 从而有效提高血站血液检测的可靠程度。
关键词:血液检测样本,误差原因分析,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春艳.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120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9) :288.
[2]娜日苏, 王巍.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8) :5925, 5927.
[3]刘桂晔.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 22 (1) :108-110.
[4]魏彦刚.临床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8) :95.
[5]刘洪涛.43例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与对策浅析[J].医药前沿, 2016, 6 (2) :394-395.
[6]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 2015 (9) :114-115.
[7]宋泽琴.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探讨[J].大家健康, 2013, (10中旬版) :72-73.
[8]惠丽红, 程默, 孙然, 等.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0) :191-192.
[9]杨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医学信息, 2014 (17) :329.
[10]张国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3中旬刊) :1776.
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篇2
关键词: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R9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61-01
预防医学档案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预防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础, 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 它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如何实现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创新, 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需要认真慎重思考。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的特征
1.1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的内容多、范围广。预防医学档案的内容包括疾病防治、卫生监测检验、科研培训、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业务活动等。这些工作有的是长期持久的工作, 有的是阶段性工作, 有的是有固定周期性活动,有的是中断一个时期后又要反复进行的工作。预防医学档案涉及的范围有本系统内的, 有本专业的, 有相关部门的; 从地域上说, 有本辖区的, 有毗邻省区的, 甚至有全国或全球性的。
1.2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由于预防医学档案记录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群体预防活动, 从档案的制成材料和存在形式来看, 就具有多样性。比如, 既有远古时期的甲骨, 又有现代质材的聲像; 既有常见的纸质材料, 又有磁带和光盘; 既有珍贵标本, 又有采集样品, 等等。
1.3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形成的周期较长。在与疾病开展抗争的历史长河中, 人类对许多疾病都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的漫长过程。有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从发生到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历史周期要长达一百多年。比如, 天花这种疾病已存在一百七十多年了, 消灭天花仅在我国也经历了十年之久。
1.4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是特定时间、环境、条件下的历史记录。有些预防医学档案材料形成于当时、当地的现场记录,如疫情档案材料、食物中毒、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将这些长期积累的材料经过再整理、汇编, 即可以成为有利用价值的预防医学档案。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的作用
2.1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是研究预防医学发展规律, 实现卫生监测、监督、预防疾病, 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之一, 在预防医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是预防医学试验研究的依据。预防医学是一门继承性、连续性、可传递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开拓发展, 需要依靠经验、材料和理论的不断积累与技术的不断进步, 任何一位预防医学科研人员, 都只有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新的研究。
2.3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制定卫生法规与卫生标准决策的有力依据。预防医学档案是人类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原始凭证和历史见证, 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和社会性很高, 不仅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事, 更是全社会的事。
2.4 现代预防医学档案是预防医学技术资源的储备, 其本身就是科技成果, 储备越雄厚, 起点就越高, 发展就越快。工业污染, 对空气、水分、土壤影响大, 是导致公害性疾病的关键,长期积累下来的工业污染治理档案, 对经常性的卫生防疫监测、监督, 根除公害疾病, 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有着深远意义。预防医学档案蕴含丰富的医疗卫生技术和理论, 通过考察其演变历程和特征, 对推动现代预防医学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3.完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创新的策略
3.1 意识创新
一是领导观念要转变, 提高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保密法》等, 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形成一个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氛围。二是预防医学档案具体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信息观念、时效观念、联合协作观念与竞争观念。档案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3.2 综合素质创新
加强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档案质量和开发利用的效果。应使档案员接受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 培训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形式和自培、代培等渠道学习档案专业知识, 提高档案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档案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的意识, 更要具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转化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 服务于预防医学的能力。
3.3 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包括管理制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预防医学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 其信息资源是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实践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柱。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协调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
3.4 手段创新
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是手段创新的主要途径。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 使众多用户可利用网上终端, 跨时空、跨地域利用档案信息。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应汇集纸质、音像、光盘、缩微品、数字化档案等多种档案信息资源, 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建立起集档案信息开发、检索、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系统, 充分发挥网络档案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获取档案信息的要求。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快网络设施建设, 如建设网站, 把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档案信息的深加工和传递上来, 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
3.5 服务创新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 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首先, 要拓宽收集面, 防止档案材料的流失, 使档案更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实际情况, 为档案利用打好基础。其次, 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借阅模式, 扩充服务内容, 更新服务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 积极主动、热情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 直接或间接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配合研究任务, 分工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的档案资料。再者, 改善综合档案室的硬件环境,加入计算机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使借阅者不用到档案室就能查阅档案目录, 减少查阅时间, 提高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红.刍议预防医学档案的特征和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2( 03) : 301- 302
[2]孟春玲,刘鸣,田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6( 05) : 573- 574
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检验科2010年4月-2013年8月出现误差血液标本150份, 稀释标本24份, 污染标本46份, 凝血标本50份, 标本容量过少20份, 标本容量过多10份。
1.2 方法
150血液标本经由检验科明确标记为不合格标本之后, 及时返回各科室, 之后组建血液标本误差调查小组, 由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组成, 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
2 结果
发生误差原因主要有标本送检因素、采集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检验因素, 见表1。
3 讨论
3.1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患者对血液检验的重视度不高, 对注意事项不了解或者不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常见的患者因素主要包括病患处于月经期、病患采集前剧烈活动、患者未禁食等。在本次研究中150份误差标本中患者因素25份 (16.7%) 。
3.1.2 采集因素
采集过程中造成标本误差主要与采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大的关系, 采集中未选择合适的针管、采血顺序不正确、采血时间较长、采集量过少、采集部位选择不正确等均会对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在本次研究中采集因素42份 (28.0%) 。
3.1.3 标本送检因素
血液在离开人体之后, 细胞仍在进行物质代谢, 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 不及时送检其检验结果就会不准确, 同时在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 如发生剧烈的震荡也会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标本送检因素68份 (45.3%) 。
3.1.4 标本检验因素
在标本检验中可能会导致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抗凝管使用不当、标本存储不当、没有及时检测等, 检验人员对标本的存放不合理, 使标本溶血, 进而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另外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不严密, 专业知识较低, 也会导致标本检验误差出现[1]。在本次研究中标本检验因素15份 (10.0%) 。
3.2 预防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措施
3.2.1 加强患者因素的预防
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要对化验单详细核查, 全面考虑造成标本误差的因素, 做好前期患者指导工作, 向患者说明血液检验的重要性, 详细了解患者近期的用药情况、生理情况, 在化验单上准确标注;在采血前1d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因为采集前12h内进食和剧烈活动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血糖、血脂、酶、钠、钾等出现变化, 检验中较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要叮嘱患者空腹12h, 采集前避免剧烈运动[2]。
3.2.2采集因素的预防
采集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采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 采集中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可缓慢拍打穿刺部位, 但是用力要适当, 防止出现溶血导致误差的出现;控制压脉带时间, 尽量<1min;在采集之前要对器械进行检查, 保证其完好性, 避免血液与空气接触;采集时患者取平坐位, 采集肢体以健侧为主, 避开损伤或感染皮肤;严格控制采集量, 采集量过多无法实现抗凝, 而采集量过少则降低凝血功能的实际水平;在多管采集中要按照顺序进行, 首先要采集凝血检验所需的标本, 之后采集血沉标本和血常规标本, 最后再进行其余项目的采集, 该顺序能有效避免抗凝因子和血小板出现凝集现象;完成采集之后, 要缓慢将血液和抗凝剂摇匀;采集时间要严格控制, 时间过长会导致凝血指标和蛋白出现改变[3]。
3.2.3 送检因素的预防
血液标本送检看似简单, 但却是造成标本误差的最常见因素, 血液标本送检要及时, 减少储存时间, 在送检过程中要保持平稳, 防止剧烈震动, 送检中标本不能直接暴露于太阳光下, 要放在阴影处, 要避免标本被雨水淋湿, 对血液标本试管加强保护, 避免其被污染或出现破裂[4]。
3.2.4 检验因素的预防
要将标本分类后确定标本的存储时间和存储条件, 在保存中要避免晃动, 试管要保持直立, 避免溶血, 需要冷藏的标本首先要进行血清分离;血常规检查中要选择分析仪配套的原装试剂盒;日常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和保养;对于怀疑存在误差的标本要进行复查, 与临床医师沟通后, 尽快找出误差原因[5]。
综上所述, 造成血液检验误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标本送检因素、采集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检验因素, 要避免血液标本误差的出现各方人员要提高警惕, 加强配合, 加强采集前的宣教工作, 采集中坚持规范操作, 及时送检, 减少引发误差因素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德生.50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3, 14 (4) :304-305.
[2] 周秋月.78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J].求医问药, 2011, 9 (8) :179-180.
[3] 谭维贤.50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3) :679-680.
[4] 李春艳.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120份[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4 (9) :288-289.
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篇4
关键词:电工仪表 测量误差 消除
电力能源作为重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力能源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能源和其他能源相比,电力能源更加清洁和环保,电力能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电力能源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电力能源和电力设备应用的安全性,对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工仪表主要负责检查和检测用电设备的安全性,通过电工设备来分析和检测电力误差,保证用电设备的工作质量状况。因此,对于一名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掌握合理的电工仪表使用方法,最大化地降低电工仪表测量误差对检测工作的影响。
一、电工仪表及常用检测方法
与其他能源相比,电力能源没有固定的形体,电力能源的检测必须要借助相关的检测设备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电能从生产到传输再到使用,都必须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电工仪表则在整个电能循环过程中,通过测量结果对设备工作状态予以分析和评估,帮助人们真正地了解电能质量以及用电设备质量,了解线路的可靠性以及用电安全性,降低电能损耗,提升用电设备的运行质量。
在电能检测过程中,电工仪表是一个总称,其包括了电量检测技术设备、磁量检测技术设备以及电路参数检测设备,常用的电能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比较测量法。其中直接测量法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即利用特定的电工仪表设备对电能和电能设备进行检测,直接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直接测量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并且操作较为简便,但实际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低,误差较大。间接测量法是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式对电能测量数据进行推导测算,按照必要的电量,依靠函数计算方法获取检测数据。间接测量法同样存在较大的误差,间接测量法的准确度也并不高,但是间接测量法的测量要求并不高,应用范围也相对较为广泛,在一些要求不高的特殊场合,间接测量法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比较测量法是检测方法中最为复杂但准确度最高的测量方法。在比较测量法中需要度量器的直接参与,并且需要通过特殊的比较仪表来确定最终的测量数据。比较测量法一般主要应用于一些精密设备的检测工作,检测设备较为复杂,检测成本较高,但是能够保证较为准确的结果,从而确保精密用电设备的顺利运行。
二、电工仪表检测误差形成的原因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电工仪表检测过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之下,在电工仪表检测过程中对目标进行多次检测之后,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差距的大小以及符号都保持着相对的恒定,并且存在一定的差距规律,这样的误差被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电工仪表检测之前便已经存在的误差,并且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系统误差总是会偏离同一个方向,并且检测误差的大小以及符号也都始终保持着相同。
电工仪表检测的系统误差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误差具有较高的规律性。系统误差的出现,导致实际检测不能够通过增加检测次数实现对误差的消除,而必须要对检测数据和结果予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寻找系统误差中所存在的基本规律,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来消除,以缓解系统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系统误差能够较为清楚地反映出实际检测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的偏离程度,系统误差的范围越小,则表明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度越高。
2.操作人员误差
所谓操作人员误差,就是由操作人员自身问题所导致的误差。电工仪表检测需要由专业的操作人员具体实施。而操作人员个人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工作经验丰富,操作技术过硬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工作能够按照合理的流程具体开展,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检测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从而使得检测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而对于部分工作经验不足、检测习惯不好,并且不具备丰富检测知识的操作人员来说,则无法按照实际的要求开展检测工作,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较低,进而导致电工仪表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很难得到有效保证。
3.检测仪表误差
检测仪表误差,是指由于检测仪表精度的不足所造成的误差。电工仪表检测对于提升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电力能源的稳定性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检测仪表则是保证检测数据真实有效的基础,如果检测仪表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将导致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最终将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导致检测仪表误差的原因较多,首先是仪器生产问题。由于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实际的生产和检验过程没有按照企业规定开展,导致部分监测仪表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进而导致检测仪表误差。同时,对于电工仪表测量工作来说,针对不同的操作环境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检测仪表,以最大化地满足检测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导致检测仪表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致使检测误差增大。
4.检测方法误差
在电工仪表测量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这是控制检测误差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检测方法不完善和不合理,会导致无法有效消除检测误差。对于正常的检测流程来说,首先是利用检测仪表获取有关数据,然后利用函数公式得出最终结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被检测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部分检测数值波动较大,加上没有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致使实际的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最终导致检测误差的生成。
三、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endprint
1.系统误差的消除
系统误差是检测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因素,系统误差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系统误差对于检测结果也存在较大影响。系统误差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系统误差的消除过程中,不能盲目地采用增加检测次数的方法,而是应当对系统检测数据规律进行合理的挖掘,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推导,掌握系统误差的规律性,只有对检测、测量方法和方案进行整体优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对系统误差的降低。
2.操作人员误差的消除
电工仪表测量工作需要由操作人员具体实施,操作人员自身问题成为导致误差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检测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必须重视对操作人员的选择和监督,应该尽量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较好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检测记录和检测结果的统计工作,以便在相关问题发生之后能够及时进行工作记录的查阅,寻找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利于实现对测量误差和测量问题的控制。
3.检测仪表误差的消除
在测量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做好检测仪表的检查工作,检查检测仪表的测量精度,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检测仪表及时进行更换,以防止测量误差的增大。同时,在测量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对测量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测量环境选择合适的检测仪表,以充分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实现对检测误差的合理控制。
4.检测方法误差的消除
合理地选择检测方法对于消除测量误差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正负误差补偿法、替代法等方法都是常用的测量方法,它能够针对不同的测量工作实现对误差的控制,降低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其中,替代法就是在保证仪表读数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等值的已知量进行替代,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相对地带来较多隐患,为此必须加强对用电设备和线路的测量工作,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考虑到电工仪表测量误差对于电力检测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测量环境和测量条件,深入地分析测量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选择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以有效控制测量误差,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用电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东旭.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一个问题[J].现代电子技术,2010(8).
[2]王长琼.电工仪表测量中的测量误差及修正方法[J].现代技能开发,2011(12).
[3]温玉琴.浅谈电工仪表的测量误差与消除办法[J].通讯世界,2013(6).
[4]田树鹏.浅析电工仪表测量误差超标的解决途径[J].电子制作,2013(12).
[5]冷芳.浅析电工仪表的测量误差及其消除方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6]谢定明.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7]许江勇.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实验分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预防误差的策略探究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网络安全的威胁。目前,在互联网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黑客网站,学习到黑客技术,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网络攻击,这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互联网面临了更多的信息安全问题。针对互联网上存在的隐患,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范,保护自身信息、财产安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被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造的技术安全保护,用以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和泄漏”。实现网络数据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目的所在,由于目前在互联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与威胁,网络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客观来说,只要是与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可控性有关的技术理论,都属于网络安全的研究范畴,研究网络安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信息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使其不会因为外界的恶意攻击而破坏、泄漏。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问题
2.1 计算机病毒与黑客攻击
计算机病毒应该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语,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毒。计算机病毒就是对计算机程序有着破坏性的不良程序指令,病毒制造者通过对计算机插入破坏性程序,来实现对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数据的破坏,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在受到病毒攻击后,用户的数据会被盗取、篡改,而且可能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崩溃、瘫痪。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发展,时刻威胁着网络安全。网络黑客就是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目前,我国存在的网络黑客大多都是趋于对利益的渴望,利用黑客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非法行为,对互联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网络黑客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2 系统漏洞和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软件包,它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运行,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虽然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严格管理,但是仍然是有漏洞存在的,这些操作系统上的漏洞如果被黑客发现,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攻计算机系统。I/O管理就是目前常见的操作系统漏洞,常有黑客借此漏洞来攻击计算机系统,严重破坏网络安全与秩序。除了操作系统中存在漏洞,网络安全管理不到位也是导致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我国,网络安全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网络管理人员对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很多企业的网络安全都处在高危险状态,防范意识的匮乏导致黑客有机会发动进攻。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预防策略
3.1 硬件防护措施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硬件防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服务器的完整性,使其远离自然、人为灾害,保证网络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通过建立硬件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性,防火墙是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共同实现的,是在受保护网络和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防火墙根据用户制定来控制网络访问,从而保证网络不受外界入侵。
3.2 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在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网络的安全造成着严重威胁,而且,网络病毒正在处于增长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将会给广大网民的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对于病毒的防范,首先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认识病毒的危害性,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目前的杀毒软件是使用较多也比较全面的,在遇到病毒侵略的时候,杀毒软件会自动拦截病毒,并进行清理,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下载时,如果文档中存在病毒,杀毒软件会在第一时间对病毒进行查杀,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3 网络限制访问,对重要信息加密
计算机网络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要想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做好各项防护工作。但就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状况来看,很多用户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根本没有防范措施,如此,计算机就一直处于一个危险的使用环境,因此,我们要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加强防范力度,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类信息,应该采取加密或限制访问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保护。加密技术是计算机安全保护中最常用的方式,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对称性加密和非对称性加密,这两种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同时又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访问限制也可以很好地防范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来保护计算机网络,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但是用户的操作也同样会受到限制,需要进行调整后才能进行访问,因此,网络访问限制技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网络保护上,的确有着一定的作用。
3.4 GAP 隔离技术与 VPN 技术的应用
网络隐患的不断增多,需要人们对它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目前已经普及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里面,GPA隔离技术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安全防护技术,每一个进入计算机的网络信息都要经过GAP的验证,验证结果为安全后,网络信息才会进入到计算机里面,而可疑信息都会被隔离。如果计算机受到攻击,GAP技术可以快速中断计算机的网络链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计算机的伤害。
VPN技术在网络安全防范上经常用到,所谓VPN技术,就是虚拟专用技术,它可以对数据通道进行加密,实现信息的分离,达到保护数据信息的目的,该技术的两大核心就是隧道技术和路由包过滤器,路由包过滤器可以监视计算机的IP出入,过滤掉可疑数据。
3.5 提高防范意识和管理人员素质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不仅存在于机身与系统,与用户和网络管理人员也有很大关系,计算机网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但很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导致计算机数据丢失、不同程序受损等现象,因此,计算机使用者要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学习,重在培养计算机使用者良好的安全意识,在遇到病毒、黑客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做好处理工作,避免计算机受到攻击。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防范意识,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是存在严重缺陷的,要尽快完善管理制度,并做到管理人员各尽其责。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几十年里,其已经在各个领域挑起重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应用规模还会继续扩大,而目前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其程序也会越来越复杂,相对应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研究课题,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断完善,才能使网络安全进一步发展。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时代的步伐,网络也慢慢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以及完成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计算机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们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定义,并针对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