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2024-10-13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精选12篇)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1

摘要:文章从完善监管职能、转变定价模式、加强配套改革措施及实现资源与数据的共享四个方面着手, 阐述了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的思路, 旨在通过规范对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帮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关键词:医用设备,管理,完善,价格,政策

在前系列两文中已得出结论:2004年的价格调整并未对医疗机构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也并未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方面此次的价格调整缺乏科学性, 另一方面缺乏配套措施的跟进, 所以收效甚微, 以下是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及价格政策的思考。

1 完善监管职能, 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1.1 制定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规划, 严格把关购置审批程序

目前大型医用设备呈现出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确定区域内的配置总量, 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严格控制医疗机构规模, 防止其走向扩张-收费创收-再扩张恶性循环的道路。针对其提出的购置申请, 要作需求量、可行性和本量利三方面的论证分析, 达到避免盲目投资, 杜绝医疗资源过度浪费的目的。

另外, 针对一些医疗机构更新医用设备频繁, 而另一些机构则因资金的压力无钱购置的现象, 建议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实时监测, 不定期在本区域内进行回顾性检查, 对闲置不用或不符合配置规划及相关规定而装备的设备, 调剂到装备水平低的地区。同时, 要建立多层次的审批监督机制, 严把审批过程中的人情关, 杜绝“一支笔”现象, 避免政府的监管失灵。

1.2 改革现有医疗机构的指标考核体系, 抑制其购置欲望[1]

由于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情况成为其等级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不切断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便无法消退医疗机构的购置热情。这就要求改革对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 弱化硬件设施的影响, 强化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服务态度及医院的环境、价格等因素的作用, 要加大宣传, 让所有医疗机构意识到并不是拥有了先进的大型医用设备, 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2 转变定价模式, 科学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

2.1 以标准成本为定价依据, 逐步调低价格

根据发改委、卫生部在《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的精神, 要按照“弥补合理成本、不盈利”的原则, 在明确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规划, 合理配置的前提下, 提出以两个步骤转变定价模式, 合理分级定价, 科学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办法。

建议有关部门在第一阶段以现有的社会平均技术水平、有效管理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 并以此测出来的成本为标准成本,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价, 且列入政府补偿范围的不能作为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内容, 在定价时要统一进行扣除 (目前政府对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财政补贴平均占到其设备价值的四分之一) , 即按其标准成本的75%计算。在第二阶段, 完全不考虑固定成本, 只需按照标准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定价。如果制定价格时无需考虑这部分, 成本将不再高, 才能切实降低患者的检查治疗费用, 从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就要求政府担负起责任, 统一为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2.2 合理分级定价, 充分发挥价格的需求调节作用

从住院量来看, 医疗机构高级别的要远多于低级别的。有必要利用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来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价格档次, 以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建议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为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管理中“等级差价”政策的实施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接着考虑在区域之间、医院级别之间适当拉开距离, 各地在设定具体比例时还应在综合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 给予灵活调整。

3 加强配套改革措施, 降低大型医用设备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功能

3.1 完善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目前, 在对医疗机构的基建项目和大型设备购置上实行部分补偿政策, 其补偿份额带有很大的能动性, 在当前缺乏项目成本核算依据的情况下, 由医院自筹部分一旦计入成本, 极易增加核算及审核的难度, 重复计算、成本虚高、医疗机构间同类项目成本过于离散等问题不可避免, 以此为依据进行价格管理亦面临巨大挑战。因此, 建议政府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全额补偿, 即对医疗机构符合配置规划和相关要求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全额买单, 这样在定价时排除了固定成本项目, 只需考虑变动成本, 能大幅度降低价格, 甚至处于“低廉”境地, 医疗机构在配置上必然慎之又慎, 否则, 价格决定利润, 利润决定行为, 若只是简单地单方面下调大型医疗设备收费, 必然迫使医院另辟蹊径, 并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3.2 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项目的收费价格

挂号费、诊疗费、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偏低, 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技术价值和职业风险得不到应有体现, 必然促使医务人员调整“创收”的重心, 转向价格明显高于成本的医技诊疗项目, 从而导致大型医疗设备过度使用。有必要提高这些反映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建议结合医疗技术服务的技术含量风险、知识密集性、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实际技术劳务价值进行有效评估, 考虑各地实际经济状况, 参照当地职工平均收入情况, 注意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比价关系, 建立校正参数;医技诊疗项目的价格应在重新界定财政补偿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复核, 对不合理的成本, 如重复计算部分给予剔除, 方可实施正式调整;考虑现有财政补偿情况, 建议价格的调整幅度控制在10%~20%左右, 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中各医疗服务项目收入收入的结构进行规范和监管, 要求医疗机构总收入构成中, 挂号费、诊疗费、护理收入、手术收入合计应控制30%左右, 化验、检查收入合计最高不超过30%, 以期在新价格政策执行前, 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机构盲目上设备, 重复检查和做不必要的检查等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督促医疗机构自觉关注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3.3.1 制定大型医用设备的适用技术规范

大型医用设备极容易被过多地做检查和治疗。因此, 有必要明确其适应症范围, 规定只有在出现了实施检查的必要症兆或需进一步证实相关普通检查的结论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以此来提高其使用效率。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专家、技术骨干编制“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明确各类检查适用范围和适用指证, 成为具有权威性的治疗指南。这样, 同一病种患者从入院、检查、手术、治疗到治愈出院就可以实行统一规范的诊疗方案, 作用便是可以为医院合理使用大型设备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用提供科学依据[2]。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的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或培训的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对其的理解与赞同;建立对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评价制度, 以此作为考评医务人员职称及晋升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3.3.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的诱导需求行为不仅造成了对设备高需求的假象, 不利于进行优化设备配置的决策, 更严重的是浪费了社会卫生资源, 加剧了卫生费用的上涨, 毁坏了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因此, 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医德医风规范和医院相关制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以推动良好诊疗风气的树立, 增强其自觉抵制不良诊疗行为的能力, 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 强化医保中心的第三方监督作用

本课题发现, 在各项住院费用结构中, 医保患者的检查费及其占整个住院费用的比重远高于非医保患者, 说明医保对象对检查服务的过度利用更加明显, 当然也不排除和医务人员的诱导需求共同起作用。建议有必要从需方控制和供方控制两方面采取措施[3]。需方控制即对医保患者的费用进行控制, 合理调整个人自付比例, 提高其费用意识, 抑制医保资金的浪费。对于供方即定点医疗机构, 实行按病种付费为基础的多种付费相结合的付费方式。要发挥医保中心的监督职能, 当务之急是加强医保部门队伍建设, 建议组建一支由医保和医院管理人员、医疗专家和卫生经济学专家组成的监督管理队伍, 定期对各医院医保患者就医时的检查治疗项目, 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清查、核对和管理, 本院管理人员和医疗专家不参与本院医保患者费用清查工作, 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过度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治疗的医疗机构给予发布警告、回收不合理检查所得收入、严重者撤销其医保定点单位的资格等处罚, 以规范医疗机构的检查治疗行为。

4 实现资源与数据的共享, 探索“专管共用”

无经济能力购买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做不了相应的检查, 而另一些设备较齐全的医疗机构却只承认自己的检查结果。两种情况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根源在于没有实现大型医用设备的共享。共享包括不仅可以为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单项的设备检查与治疗的服务, 也认可非本医疗机构出具的报告单。实现大型医用设备资源与数据的共享, 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完善大型医用设备执业医师认证制度。通过完善大型医用设备执业医师认证制度来确保通过认证的医师都具有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第二, 由卫生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购买THIS影像系统, 无偿配备给拥有大型医疗设备的公立医院。在患者自愿购买存储介质的情况下, 将每次检查获得所有影像数据全都记录在存储介质价质中。

另外, 在时机成熟时要逐步探索大型医疗设备“专管共用”, 可考虑将大型医疗设备从医疗机构的资产中分离出来, 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医院只负责设备的日常零星维修和小额材料损耗以及相关的人员、水电成本等物耗, 这些成本通过相关的收费得以补偿。在确定大型医疗设备存放医院时, 要以技术力量强、条件交通方便、地区幅射度佳的医院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 本区域内的其他医院的患者都在存放医院进行检查, 得出的检查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在全国通用。

参考文献

[1]蒋日平.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3, 1 (6) :31-32.

[2]匡莉, 张心明等.广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和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 (27) :36-38.

[3]方亚, 韩雷亚等.武汉市医院住院患者检查费用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 (1) :14-15.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2

卫规财发[2004]474号

颁布日期:20041231 实施日期:20050301 颁布单位: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财政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 配置规划 配置审批 使用管理 监督管理 附则

为进一步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制定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各地,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控制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维护患者权益, 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转发的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第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和公布。

第四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分为甲、乙两类。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大的为甲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甲类),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管理品目中的其他大型医用设备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乙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有关分类情况见附件。

第五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设备使用率。

第六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第七条 医疗机构要加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严格操作规范,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有效。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

第二章 配置规划

第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编制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划和提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

第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中介组织对大型医用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和适宜性进行专业技术论证,定期发布阶梯配置入选机型,指导配置工作。

第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大型医用设备临床使用情况,结合技术发展和我国国情适时公布淘汰机型。

第三章 配置审批

第十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依据配置规划,经过专家论证,按管理权限分级审批。

第十四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程序是:

一、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三、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

第十六条 申请材料及主要内容

一、新增大型医用设备

1、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机构基本情况;拟申请设备名称、规格和主要配件;相关辅助配套设备名称、数量和使用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情况;

2、可行性论证报告、需求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申请配置的主要理由;所申请设备的技术发展前景;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预期使用率;人员取得岗位资质情况;购置经费来源以及经济分析等。

二、更新大型医用设备

1、设备的更新理由、购置时间;

2、申请更新设备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复印件;

3、使用情况:包括每年的检查治疗人次,开机天数,故障停机天数;

4、对更新设备的处理意见和拟装备设备的档次。

第十七条 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生产或进口注册证;必须按国家规定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政府拨款资助的设备采购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对未经批准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不得安排资金。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情况。

第二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审批情况。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第二十二条 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三条 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项目,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列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的作价办法,指导地方的作价行为。具体定价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

第二十四条 严禁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配置审批。

第二十五条 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和操作规范情况以及应用质量的安全、有效、防护进行监督和评审;对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取得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以上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时的收费价格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拨款资助的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要及时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大型医用设备的批准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应用事件。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超规划、越权审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主要负责人、经办人通报批评,并有权撤消其批准决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止使用、封存设备。处理情况应通过媒体公布。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所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相应收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淘汰机型和不合格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封存该设备,吊销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聘用不具备资质人员操作、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封存其大型医用设备,并吊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颁布后,医疗机构需重新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按管理权限办理配置许可证。在本办法生效以前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但因本地区配置总量限制仍不能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发给《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具有《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其相应设备的诊疗收入按营利性机构纳税,该设备到期报废不得更新。

第三十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归口管理,其配置规划和审批情况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印制。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

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卫生部令第43号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论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篇3

医院是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最为关键的环节,而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实践、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环节,而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实践、科学研究、医学,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断合理完善医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推进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而购置医疗设备需要很大代价,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它们占用了医院的大量资金,而且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主要部分。如何对医疗设备进行合理科学配置,如何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是当前医疗设备科学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医疗器械的概念及分类

1.1 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设备又可称为医疗器械。在2000年4月1日国务院实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第三条,对医疗器械概述如下: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③ 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④ 妊娠控制。

1.2 医疗器械的分类: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医疗设备共分为基础外科手术器械、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等43个大类。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对医疗设备进行了重新分类,如弛昂咨询有限公司(Sinotes)就将电子医疗设备划分为了六大类。六大类电子医疗设备分别为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仪器设备,医用激光仪器设备,医用生化分析仪器,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设备,其他如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电子内窥镜等。

2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疗设备生产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医疗机构的大型中高端医疗设备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

3 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现状至1995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以来,各地在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体现建立了基本设备管理的宏观框架,使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有了规矩;建立了医疗设备配额管理的制度,其配置标准对各地医疗行业的设备配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盲目配置设备的现象有所缓减;设备分布得到改善。但目前大型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仍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根据国家卫生部1995—1996年发布的有关设备管理的文件,纳入国家卫生部直管的设备有8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磁共振成像装置(MRI)、医用直线加速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超高速CT(UF—cT)、伽玛刀立体定向系统(7刀)、爱克斯刀(X刀)、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目前为止,8种大型

设备中仅制定了PET 、MRI等少数3种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其他总类设备提出了管理框架,但缺少准确的指导性规划和标准。而且3种大型设备配置规划的是十多年前颁布的,随着人民医疗需求的增加,原来的配置规划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配置规划尚未颁布。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合理配置大型设备目前是医疗设备管理主要的矛盾。目前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利用率低下、诱导消费问题严重是困扰设备科学化管理的两大难题。大多数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不到5O ,而诱导消费的比例高达30 ,在综合性三甲医院排队等候检查而社区几乎无候诊患者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大型设备配置应进行政府干预为主和市场纠正为辅的方针,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设备配置。

4 其他国家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4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 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卫生系统也不断进行了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这充分说明了医院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当前, 各级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都是通过设备科或类似科室来完成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检定、调配等相关工作。如今, 各大医院虽然在大型医疗设备方面投入甚多, 但在后续管理方面还做的很不够, 譬如在设备管理方面缺乏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部分医院管理按常规资产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使用的频繁性;部分医院按库存物资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使用的消耗性;部分医院按日常办公固定资产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精确性与特殊性。或者在购置时缺乏科学论证, 大型医疗设备动辄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 错误的决策造成巨大损失, 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当前, 不少医院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严重缺乏, 部分医院设备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开设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不仅数量少, 而且培养课程设置偏重工程技术, 管理知识严重不足。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待遇不高, 大量流失到医疗设备厂商。管理手段落后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鉴于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加强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 考虑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 譬如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关键方法在于其科学性与效益性。而当前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正是这样的思路之体现。该方法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科学管理理论在医疗设备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相关工作, 可以较好地发挥出医院设备的效用, 有利于医院诊治工作的开展。设备管理一体化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着手, 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和运行成本, 同时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保障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的设备管理片面强调技术, 有互相脱节各自为政的弊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将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次革命。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首先是研究每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特点和运动规律, 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使设备处在最有效的工作状态。这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再次是研究使用科室之间、全院设备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协调全院的设备调配, 增加设备的成套性, 发挥设备之间的协同作用, 挖掘设备潜力, 提高使用率。最后要把设备管理规划放在医院整体规划中, 使得医疗设备适应医院当前现状。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任务是制定符合医院的长远发展的医疗设备购置计划;选购设备和商务谈判时维护医院的利益;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和零配件的补充;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根据运行成本的变化情况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经济性;根据医院现状建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健全医疗设备财务手续;通过进修、离职轮训、在职培训等培训医疗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医疗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做好淘汰报废和更新换代工作, 以保证效益。

三、加强大型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组织机构

根据我国大中型医院目前的实际情况, 医院的主管院长一般负责领导医疗设备管理科室, 其下属机构包括负责器械和设备的计划、采购、仓储、发放、核算及在用设备管理的供应管理部门和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的维修部门。这种技术和管理相分离的组织形式是传统的设备管理理念所造成的。从传统管理理论看来, 这种医疗设备管理的组织形式层次分明, 职责明确, 便于管理。但是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 临床使用科室和设备管理部门两个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 经常产生工作上的矛盾。由于收益和医疗设备状态的好坏缺乏直接关系, 造成管理及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一旦设备出现问题, 往往管理及维修人员对设备性能和使用情况并不熟悉, 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影响设备的经济性, 对医院的口碑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需要打破这种组织形式。

结合发达国家经验, 医疗设备的一体化管理要求把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结合到一起, 设立由主管院长领导的医学工程部, 它的地位与临床部门相同。医学工程部的组织架构包括临床应用科、管理供应科、工程技术科三个职能部门。其中临床应用科配备专业的医学工程人员负责放射科、电生理科等临床科室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 并为医生提供准确、详尽、可靠的诊治信息;管理供应科确保设备一体化管理落实到位, 在设备管理与采购职能的基础上还负责监督指导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医院所有设备的维护管理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则由技术工程科来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医学工程部采用这种树形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有利于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工作, 有效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2) 有利于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推行; (3) 有利于明确医疗设备的管理责任; (4) 有利于医疗设备管理在全院地位的提高; (5) 工作人员的效益与工作绩效相关联, 有利于医学工程人员绩效考核的实施。

虽然组织架构的变动因为种种原因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但是医学工程部的组织形式满足了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需要, 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二) 强化科学管理, 实施医疗设备管理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 考虑全周期的管理效果

医疗设备管理一体化按照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括购置管理、使用管理和维修管理。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是医院总体计划的一项子计划, 在编制时要特别注意人力、财力、时间的综合平衡。医疗设备计划的编制包括长期设备计划、年度设备计划、低值易耗品及医用材料和临时计划的编制。在编制设备长期计划前, 调查国内外医疗器械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动态, 对医院病人情况作深入了解, 要对将来几年医院发展的趋势和财务状况作一个科学的预测, 还需召集全院专家对长期计划的方案进行评价。年度设备计划由各临床科室申报,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计划进行汇总列出优先次序, 再交给医院领导集体讨论确定。低值易耗品及医用材料的计划编制的制定要考虑在计划期内医院的规模是否会发生变化, 在遇到紧急购置要求时, 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临时计划予以解决。

2. 重点解决使用效果的问题

设备使用管理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时间最长, 任务最多的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设备验收入库和日常使用管理。这一时期的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在用设备台数、类型、金额、分布科室和消耗情况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在此基础上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以供医院领导参考。对全院医疗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和考核, 健全并完善各类医疗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 并为大型医疗设备制定操作规程, 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并把设备管理情况定期向医院主管领导上报。确保设备运行有合适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 负责编写设备技术资料档案。另外, 相关管理部门应引入专门的资产管理系统来进行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其在用状态、调配情况、数量、检修检定情况进行定期记录。

3.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是关键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为了适应医疗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需要, 必须配备具备相当电子、机械理论知识的仪修专业人员, 负责修理精密仪器。医学工程部中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的编制可以按照医院医疗设备总值或者医院床位数来计算。为了满足不同工作的需要,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总的要求是要有不同职称、不同层次的编制梯队。医疗设备的维修资料在维修工作中必不可少, 需要制定保管工作制度, 将其登记分类、编号并由专人管理;随机维修资料应及时复制副本。有的医院为了配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T等各种高档医疗设备的引进, 为专门负责这些设备的使用、日常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而设置专业医学工程人员。而且将这些医学工程人员的经济利益与设备的运行状况考核相挂钩, 使得他们工作积极性很高。对于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维护技巧他们也非常熟悉, 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排除, 设备的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

在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过程中, 除组织机构要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外, 还必须按内部控制的要求, 做好相关部门的监管。首先, 财务部 (科、室) 要做好医疗设备的采购预算等相关工作。要督促相关管理部门 (如医技科、器械科、医学工程部等) 及使用科室承担医疗设备的使用、保管责任, 定期盘点, 对于盘点结果及时报医院管理层知晓并处理。其次, 内部审计科室要做好医疗设备的采买、使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 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还要考虑相关购置计划必须符合医院整体的财政部门预算。对于购置行为, 要按公开招投标、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

四、结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全面推进, 我国各项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正逐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医疗设备管理是新兴学科, 其管理理论还不够完善, 在各级医院中还主要是依靠经验管理。本文使用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对如何做好当前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管理进行了阐述, 强调对医疗设备的选购、安装、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基础,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摘要:医疗设备是医院的重要资产。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对于医院资产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都不容乐观。对大型医用设备资产实施“一体化管理”, 不仅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每台设备的运行成本、盈利能力、经济寿命, 还能获得医院设备的保有状况、使用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技术管理的内容和全院设备的资金占用及回收情况等财务信息。因为医疗设备的信息更全面, 对存在的问题认识更深入, 解决起来就更彻底。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更加符合我国医院正规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殷衡基, 叶慧.计量法在医院中的实施与反思[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 (6) .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报材料 篇5

一、申请材料

1.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 2.关于购置射波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4.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资格证(包括执业医师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上岗资质证明等复印件)

5.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6.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二、医疗机构上财务报表

三、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1.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2.省卫计委文件 3.市卫计委文件 4.区卫计委文件

5.医院关于购置射波刀请示的红头文件 6.关于同意医院配置大型以用设备的批复

四、设备安装计划和机房基础设施条件准备情况

1.射波刀位置图,安装计划及说明 2.科室制度

大型设备吊装技术与实施管理 篇6

【关键词】大型设备;吊装技术;实施管理;安全管理

前言

众所周知,吊装工程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吊装工程的失败,现就大型设备吊装有关技术和实施管理做初步探讨。

1、技术管理

大型设备吊装是一项技术复杂的工作,做好吊装前期策划和调研、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基础工作。大型设备吊装前期做好前期策划,是吊装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整个吊装施工任务的前提。

1.1吊装前的调研

编制吊装方案的前提工作是前期的吊装策划和调研,这一技术准备工作涉及的界面非常广泛,一定要全面、细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管理模式和吊装规划、设备概况、吊车资源、施工环境等。(1)应了解大型设备吊装工程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统筹规划,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来部署大型设备吊装工作。(2)应了解大型设备设计和制造单位、设备交货状态(整体或分段)及供货日期、设备制造图,了解大型设备大概的吊装时间。(3)了解大型吊车资源情况,包括自有吊车及当地市场吊车资源或者是同一项目兄弟单位的吊车资源情况,包括吊车性能、可供使用的时间,当然若总承包单位对大型吊车使用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也应提前了解有哪些吊车何时可供使用。(4)应了解并实际落实吊装工程的施工环境,包括吊装场地的地质情况、设备平面布置情况、场内运输道路情况、气候条件等。

1.2吊装前的策划

在项目施工前期,针对每个吊装工程的实际特点,结合前期调研所掌握的基础资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项目施工策划,从总体平面布置、场地预留、地基处理方案、吊装方法、多台吊装设备吊装顺序、与其他工作之间的配合(包括基础施工、钢结构施工、管道施工)、设备进场与卸车、吊装工作网络计划、吊车及吊具的准备等方面做总体规划。

1.3编制吊装技术方案

吊装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技术方案来组织实施的。必须在前述所掌握的基础资料上,需要与业主、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和运输单位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首先选定承担主吊和溜尾的设备机具的形式、构成以及所需要的工况配置,设计专用的工装、选定配套的吊索具,在此基础上,选定吊耳的结构形式和位置,结合详尽充分的力学计算,编制完善合理的吊装技术方案。在吊装技术管理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施工方法和经验,建立完善的吊装技术储备。二是吊装技术方案要抓住重点,以“一表两图一书”(即吊装工艺数据表、吊装平面布置图、吊装立面图、吊装工艺计算书)为主要内容,重点抓住吊车站位处地基处理、场地预留、吊耳的设计、吊装专用机索具的设计或选配。吊装技术方案追求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吊装组织安排合理。

2、实施管理

整个吊装实施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其实质就是对项目策划和技术方案的贯彻执行,必须确保所有过程均在可控范围内,即使出现偏离,也能够在掌握和许可限度内实施,才能取得圆满高效的最佳结果。

2.1人力和吊装机械合理安排

根据选定的最终技术方案,落实相关的人员和机械设备资源。选定最佳的设备进场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并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着手组织人员和设备进场。

2.2严格按程序实施吊装工程的各项工作

在正式开始施工以后,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场地清理——地基处理——设备和人员进场——吊装装备的安装和调试——安全检查确认——办理相关报验程序——试吊——正式吊装”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特别是对地基处理、吊装装备的安装和调试、吊耳的方位、位置、尺寸校核、溜尾吊车工况和工装件以及吊索具的规格要做到一一落实,对检查过程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检查确认,并做好原始记录和签字确认。

2.3重视吊装工作中协调沟通环节

大型吊装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与现场土建施工、设备制造和装置施工交叉进行,需要进行相关工作联系的单位比较多,每个部门和单位都有许多具体的业务工作需要协调沟通。

2.4重视责任与分工,保证吊装指令顺利传达

由于特大型设备的整体吊装作业覆盖的范围比较大,通常都需要配备信号传递设备和编制专门的规章制度。在正式吊装之前,需要编制《大型设备吊装管理规定》、《大型设备吊装人员分工》。在整个吊装过程中,按照《信号传递程序》的有关规定,始终保持信息畅通。吊装过程操作指令的发出只能由现场吊装总指挥负责掌握。

3、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前提和灵魂,没有安全保证,吊装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没有任何意义。大型设备吊装工程必须保证安全事故率为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极为严重的。根据以往的事故教训和我公司的管理实践,吊装安全管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大型吊装设备进出场管理

目前大型吊装主要采用大型履带吊车、液压吊装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每次进出场涉及的配合人员、车辆很多,存在运输、组装、拆除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针对这一工作,要编制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运输、组装、拆除中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都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2吊装现场的安全管理

首先常规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吊装工程必须编制HSE应急预案和“两书一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要素的现场安全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估,对重大风险因素采取可靠的有针对性的削减措施。并根据吊装作业、高空作业多的特点配备齐全安全设施,设立专职安全员加强对全过程施工环节的检查监督。并进行必要的HSE应急演练。其次,吊装安全管理必须抓住重点。吊装作业是一种技术要求严格的工作,必须按照审批合格的技术方案实施,检查吊装机索具質量、施工现场环境、检查方案落实情况应该作为吊装安全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地基处理、吊耳及溜尾吊车这三方面,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大型设备吊装的关键因素。

4、吊装设备和吊装机索具管理

吊装工作都要依靠吊车和吊装机索具来最终完成,管理好吊车和吊装机索具是设备吊装成功的保障性工作。

5、结论

大型设备吊装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保证大型设备吊装的顺利实施,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化建公司承建的宁夏石化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中火炬及塔器的吊装任务,在每次吊装前均做到充分的准备,在技术管理、实施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每一次的吊装任务均能够安全、稳定、可控、顺利的完成,在施工实践中逐步提升大型设备吊装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则新主编.大型设备吊装技术.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0.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5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乙类设备”)的配置和管理现状进行调研。

1.2 调查方法

研究选取中国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浙江省、湖南省、陕西省和上海市进行机构典型调查,选点原则为:所选的三级医院要求至少有3种以上所调查的设备,二级医院要求至少有1~2种所调查设备。在3省的省会城市选择三甲、二甲医院各一家,地级市选择三乙、二乙医院各一家;在上海市选择三甲、三乙、二甲、二乙医院各一家,共16家医院进行调研。

通过政策文本研读,比较研究卫生部及调查省市对乙类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在16家医院召开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了解乙类设备的配置、利用和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听取对策建议。

2 结果

2.1 乙类设备的管理政策

在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方面,各级政府都积极地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如卫生部2005年实施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2]、2009年颁布的《2009~2011年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3],以及2011年3月启动编制的《2011~2015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各省市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出台了相应的乙类设备的管理办法;在配置程序的规定方面,卫生部规定了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原则,要求严格依据配置规划,经过专家论证,按管理权限分级审批。在省级层面,各地方政府均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的精神,设计或修订了当地乙类设备配置程序标准;在设备使用的管理方面,卫生部规定乙类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各省市分别根据国家规定制定了相应的设备配置要求,其中上海市的《阶梯配置执行标准》将公立医疗机构申请新增或更新配置乙类设备按高低阶梯分型,进行区别管理,管理指标明确,针对性强,在调查省市中独树一帜。

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规章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乙类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不同地区法规的具体程度、可执行性以及实际执行水平存在差别,在乙类设备的配置、规模、利用和管理上面临许多挑战。

2.2 定性访谈调查结果

2.2.1 乙类设备的配置指标分配欠合理,基层医院乙类设备的配置不足。

我国乙类设备配置的指标在各地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某医院设备科室负责人反映,“在相同的地区内,级别越高的医院获取配置指标的可能越性大”。目前,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设备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利用[4]。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医院的设备配给指标往往不能满足医院的实际医疗服务需要,导致部分设备超负荷运转。

由于多数二级医院设备配置水平较低,部分病人因对大型医用设备诊断能力的依赖而流向三级医院。这种情况不利于实现病人良性分流,不利于一些基层医院的发展,也有碍于三级医院完成科研任务。以医院级别作为乙类设备配置指标的唯一标准不能够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对设备的实际需求,应该引起重视。调研中某卫生行政部门官员认为,乙类设备配置的指标“不应该仅以医院级别作为唯一标准,更应该统筹全局,兼顾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服务质量和能力等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使设备数目和使用状况达到平衡。

2.2.2 进口设备维修费用昂贵,设备操作人员配置和培训缺位。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用设备种类比例较低,参与调研的所有医院设备分管负责人一致反映“各级医疗机构目前配备的乙类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信息的高度不对称降低了买方对设备购置费用的议价能力,也给设备维护工作带来技术和费用两方面的困难。

同时,与乙类设备配套的操作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广泛的缺位现象,部分二级医院大型设备操作人员资质不符合相关规定。此外,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科室负责人反映“大型医用设备操作人员的上岗证种类繁多,但政府组织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项目却相对较少”。

2.2.3 行政部门对乙类设备配置的审监分工模糊,管理效率较低。

对于乙类设备配置和管理的权责归属问题,所有访谈对象均赞同当前实行的由政府负责总体配置规划和管理的做法。但是,随着乙类设备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是否仍需要对这5类设备实施由卫生部确定配置限额的严控措施?某卫生行政部门官员提出“是否可以将配置限额放权给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同时,对于乙类设备的管理品目是否有必要做出适时调整,许多访谈对象均有类似的呼吁和建议。

在各地区乙类设备的行政限制非常严格的背景下,行政管理的审监分工不明确,管理效率偏低。部分医疗机构代表反映,乙类设备的审批和监管部门没有明确的区分,容易使监管流于形式。此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规定程序过于繁琐,相关部门对其检查评审的密度过高,且存在多头监管的现象。这种模式导致部分重复检查和监管真空的同时存在,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又降低了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

3 讨论

在我国,由政府部门执行对乙类设备进行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在各相关部门形成广泛的共识,但是,现行的乙类设备由卫生部确定配置限额的管理办法以及以医院级别作为乙类设备配置指标评价准则的做法受到了大部分医院管理方和部分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的质疑。由于我国地区间在疾病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该省乙类设备的管理品目做出适时调整,其管理也会更加适宜和高效。

同时,鉴于我国医用大型设备过于依赖进口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建议国家加大大型医用设备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的自主研发水平,建立大型医用设备维修费用和配件价格的信息平台,健全设备操作人员的配置和培训体系,进一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医院运行成本和患者就诊费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配置和管理体系是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均采用政府调控和干预的方法,如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5,6,7,8,9]。 根据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乙类设备配置的审监分工不够明确的现状,建议成立省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管理专家委员会,去除非必须的审查程序,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设备配置和管理方面的职责,将设备审批和监管工作分别指派给不同的部门,提高设备配置和管理的效率。

另外,通过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卫生技术评估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方法和环节,我国应该开展更多的卫生技术评估活动,更好地为政策制定者做出合理、适宜、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找出并分析我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卫生部及调查省市乙类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回顾和比较,并选取浙江省、陕西省、湖南省和上海市的16家二级和三级医院进行机构典型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深入了解乙类设备的配置和管理现状。结果:乙类设备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配置指标分配欠合理、基层医院配置数量不足;乙类设备维修费用昂贵,操作人员管理缺位;审监分工不明确,行政管理效率偏低。结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于乙类设备管理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在设备的配置、规模、利用和管理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政策回顾

参考文献

[1]李泽,关兵,鲍玉荣,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

[2]卫生部.卫生部公报[EB/OL].(2004-12-31).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pw10501/200804/27238.htm.

[3]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2011年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9-05-04).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ghcws/s3585/200905/40532.htm.

[4]Department of Essential Health Technologies.Global initiative onhealth technologies[EB/OL].[2011-05-05].http://www.who.int/medical_devices/appropriate_use/en/.

[5]Sharma S,Dowthwaite D,Turner C.Medical Devices Program-Stra-tegic Plan 2007-2012.Building for the future[EB/OL].(2007-06-07).http://www.hc-sc.gc.ca/dhp-mps/pubs/md-im/mdp_pmm_plan_strat/index-eng.php.

[6]Battista RN,Cote B,Hodge MJ,et al.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ana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2009,25(Supplement1):53-60.

[7]Hailey D.The his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Austra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Care,2009,25(S1):61-67.

[8]Wagstaff A,Lindelow M,Gao J,et al.Extending health insurance tothe rural population:an impact evaluation of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9,28(1):1-19.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8

一、概述

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在促进医院开展医疗业务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分析, 笔者归纳了在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

1.配置数量失控, 区域布局失衡;

2.盲目追求高配置, 购前可行性分析和论证不充分;

3.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

4.忽视成本核算, 运营成本管理缺位;

5.设备维修依赖生产厂家, 维护成本高。

本文以“大型医用设备、经济效益分析”为关键词, 检索2005-2013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获得文献122篇。文献评阅结果显示, 近六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2.大型医用设备投资、使用效益分析;

3.大型医用设备效益分析方法介绍;

4.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与管理研究;

5.国外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经验。

但是把经济效益分析具体应用于区域内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情况比较和评价, 相关研究几乎没有, 唯一一篇《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也只是从分析医疗设备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对医疗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建议, 并没有具体的案例分析。

本文旨在了解以上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将医院设备管理中普遍采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应用于区域化大型医用设备评价, 为做好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二、资料来源与分析

(一) 资料来源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钱塘江源头, 南接福建南平, 西邻江西上饶、景德镇, 北连安徽黄山, 东与省内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现辖龙游、开化、常山3个县, 柯城、衢江2个区和江山市, 全市地域面积884l平方公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212.27万人, 其中柯城区46.45万人, 衢江区34.14万人, 龙游县36.24万人, 江山市46.79万人, 常山县24.14万人, 开化县24.51万人。

截至2011年底, 全市公立医院共有大型设备:CT 12台, MRI 5台, DSA 1台, 直线加速器1台。其中市级医院共有CT 2台, MRI 1台, DSA 1台, 直线加速器1台;县级医疗机构共有CT 9台, MRI 4台;基层医疗机构共有CT 1台。以上各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金额、检查人次、检查收入及运行成本情况等资料来源于问卷调查, 由各级医疗机构填写调查表, 由调查组人员负责对数据真实性进行审核。

(二) 资料分析

1. 人口数量与设备总量配比分析

钱英在《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提到, 2000年国家规定了几种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标准, 其中CT 2.0台/百万人, MRI为0.3台/百万人。2009年, 我国CT已达到约5.09台/百万人, MRI达到2.80台/百万人, 均超出了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从人口数量和设备总量的配比情况来看, 衢州市大型医用设备C T、M R I的配置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 其中有两个地区的CT配置数量高出2009年全国C T平均配置水平, 另有两个地区的MRI配置数量高出2009年全国MRI平均配置水平。

2. 成本效益分析

在对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 设备的收益集中表现为收费, 成本部分包括设备折旧、房屋折旧、人员费用、资金成本、耗材成本和水电消耗。

(1) 很好, 收益率≥50%;

(2) 较好, 25%<收益率≤50%;

(3) 一般, 1 6.7%<收益率≤25%;

(4) 差, 收益率≤16.7%。

对比评价标准, 全市有2台C T的成本效益率为负, 低于16.7%, 为差;有1台CT的成本效益率19%, 为一般;有1台CT的成本效益率26%, 为较好;其他5台C T的成本效益率均大于50%, 为很好。

3.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来分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服务量、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计算达到盈亏平衡时的服务人次。

2011年衢州市各县 (市) 区CT本量利分析结果显示, 有2台C T的实际服务人次低于保本点人次, 处于亏损状态。

4. 能力利用率分析

郭有良在《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和使用效益分析》中提到, 能力利用率是从提高设备工作量潜力的角度来评价目前工作量与满负荷工作量之间的差距, 可以综合评价设备工作能力的发挥程度。

对本市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实地访问, 了解CT实际工作时间24小时和平均每检查人次耗时10-15分钟, 按15分钟/人的标准计算一台C T的可服务人数为34560人次/年。按照这个标准, 可计算出每台CT的能力利用率。

从衢州市各县 (市) 区C T能力利用率分析分析结果来看, 全市有1台C T处于超负荷运行, 有3台利用率低于20%, 设备的利用率严重不足。

三、结果

从人均拥有量来看, 全市大型医用设备C T、M R I的配置总量已完全满足区域内医疗业务对大型医用设备的数量要求。从全市区域来看, 大型医用设备总量饱和但仍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截至目前市本级又新增加了两台MRI。

从区域布局来看, 6个县 (市、区) 都配置了至少一台大型医用设备C T、M R I, 基本上满足了各县 (市、区) 医院医疗业务需要, 存在个别县 (市、区) 过度配置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

从配置结构来看, 目前全市大型医用设备C T为双排螺旋C T和单排螺旋C T混合配置, 市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仅配备一台双排螺旋, C T配置存在层次低, 结构单一的问题。

通过对衢州市区域内CT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比较, 发现人口总量与设备数量配比情况直接决定了设备使用效益。衢州市各县 (市、区) 的人口分布情况决定了每个县 (市、区) 配置1台C T最为合理, 配置2台及以上的县 (市、区) 设备使用率明显偏低。

综上所述, 理想状态下衢州市6个县 (市、区) 应各配备一台双排C T为标准配备, 市本级配备一台高配一台标配, 在方便百姓就医的同时提高医疗诊断的质量,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实际上, 存在个别县 (市、区) 设备配置冗余, 全市范围设备配置层次低、结构单一的问题, 从而影响存量资源发挥效益最大化。

四、建议

(一) 建议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规划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 按照总量控制、布局调整、严格准入、有效使用的原则, 优化大型医用设备区域布局, 促进合理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应根据区域内人口数量、结构、健康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卫生需求和现有医疗条件, 制定各区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并严格执行。

(二) 建议实行大型医用设备区域化集中管理

在区域内对大型专用设备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 资产使用单位不再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管理, 而是由专业的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通过规范的专业化管理, 能有效解决各单位间大型设备闲置与不足的矛盾,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专业化集中管理, 大型专用设备执行专业化维修保养和使用程序, 既节约了修理费用, 又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通过区域化集中管理, 节省了单位大型专用设备管理的人力成本, 并且整合后的大型设备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 建议加强集中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大型医用设备集中化管理需要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才,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市的专业人员配备无法满足集中化管理的需要。要从人才引进、持证上岗、进修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多途径多角度, 建立一整套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努力打造一支懂操作、知维修、重保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大型医用设备科学化集中管理提供人才保证。

(四) 建议建立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以成本管理、使用效益、维修保养、社会效益为基本评价对象, 以设备故障率、设备完好率、设备保养计划完成率、设备维修及时率、设备有效使用率、成本收益率、进修培训次数、设备归档为主要考核指标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考核, 可以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客观、有效评价, 从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为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五) 建议实行区域内大型医用设备信息化管理

构建区域信息化平台, 对大型医用设备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全市大型医用设备基础数据库和医疗设备管理信息中心, 对大型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修保养情况实行网络式集中化管理。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医疗诊断平台建设, 设备的报修、检修、维修和保养走集中化、程序化和专业化管理。

五、结论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9

关键词: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氧源设备,供氧方式,中心供氧系统

近年来, 作为医疗机构中心供氧系统的氧源设备,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其他类型氧源设备相比,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原理及发展

(一) 工作原理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沸石分子筛在不同压力下对氮的吸附容量不同, 加压时对氮的吸附容量增加, 而减压时则对氮的吸附容量会减少, 利用这种特性, 在充填沸石分子筛的吸附塔内, 形成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快速循环过程, 便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 然后再滤除氧气中的有害物质, 从而获取高纯度氧气 (浓度范围在90%~96%之间) 。

(二) 结构与用途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由制氧机、空压机、冷干机、稳压罐、控制系统等组成, 主要配套用于医疗机构的中心供氧系统, 作为医用氧气源, 或是为高压氧舱提供氧气源。

(三) 发展情况

变压吸附 (PSA) 制氧技术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德国和美国便将PSA技术用于空气分离。1985年, 美国研制的第一台小型制氧机的问世标志着PSA技术医用化的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产工艺从双塔变压吸附发展到多塔变压吸附, 既可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气体, 又可提高氧气回收率, 还能减小压缩机功率、降低能耗。装置的发展包括大型化、微型化及高纯度3个方向。大型装置主要是为了应对医疗机构未来用氧量的增长、满足大型医院高峰时对用氧量的需求。

这一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一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标准

(一) 国外标准

1990年, 美国国家药典开始收录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生产的医用氧气 (氧浓度为90%~96%) , 并将其命名为“93%氧”;2006年版 (USP30) 美国国家药典亦将其收录在内。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分子筛制氧设备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并颁布了相关标准。

(二) 国内标准

我国医药行业标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YY/T0298-1998) 对利用PSA技术制取的纯度为93%的医用氧进行了规定;2012年颁布了《用于医用气体管道系统的氧气浓缩器供气系统》 (YY/T 0316) 。

标准对氧、水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及其他气态氧化物、固体物质粒径的含量均做出了规定, 例如, 氧浓度≥90%, 其水分≤0.07g/m3, 二氧化碳≤0.01% (V/V) 。

利用满足标准要求的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 符合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规定。

三、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管理

(一) 美国及欧盟

对于大型分子筛制氧设备, 欧盟将其按医疗器械管理。美国将其作为制药机械管理, 须符合c GMP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要求;该设备制取的氧气按药品管理, 须符合美国药典的要求。

(二) 中国

我国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列入二类医疗器械, 属于手术室急救设备范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注册数据显示, 生产作为医疗机构供氧源的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企业发展迅速, 而使用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医院也在不断增加。

(三) 不良事件情况

在我国已有的监管记录中, 尚未发现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安全性事故和不良事件。在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 均未发现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不良事件。

四、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临床应用

英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的科研机构研究表明, 利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93%医用氧与传统的医用氧瓶或液氧相比, 在临床使用上的效果并无不同,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医疗机构通过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通往医院的各个科室, 如门诊急救室、抢救室、普通病房、病区抢救室、ICU、CCU、无菌手术室等。按照临床使用特点, 可将其分为麻醉机、呼吸机以及ICU用氧, 高压氧舱用氧和普通病房用氧。

五、3种氧源的特点

医院医用氧气的供应方式有氧气瓶、液氧与制氧机3种, 其供氧方式各有特点。

(一) 安全性

1. 氧气质量、工艺与物理化学变化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采用纯物理吸附, 空气经过多级净化后进行分离, 去除水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及烃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产出的氧气在浓度达到标准后再经过滤、消毒, 然后输入中心供氧管网, 保证了质量。

液氧, 需按照《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 如果氧含量低于99.5%, 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2. 运行压力

大型分子筛制氧设备在低压状态下运行, 与1:800汽化比的液态氧和高压钢瓶氧相比, 在气压方面要安全得多。

3. 消防隐患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是气态高浓度氧, 而液氧的使用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则可以避免危险事故, 但是如果违规使用, 会出现液氧泄漏、燃烧、爆炸的事故。

4. 供应保障

大型分子筛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 无需运输, 仅消耗电能, 设备随时开机随时出氧, 连续供氧, 同时还设有备用机, 与需要运输的液氧和钢瓶氧相比, 在供应方面更有保障。

国内大型医院用氧量巨大, 送氧间隔天数缩短, 全国各地地形、气候差异很大, 这些因素使得液氧的供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钢瓶氧也需要运输, 且灌装医用氧的钢瓶, 每3年须进行一次检验, 要进行清洗、加热、烘干和抽空等工序;操作人员每年要进行体检, 排除患有传染病等情况;如果医用氧的充装、钢瓶处理过程没有严格按规程实施, 原本要作为医用氧使用的钢瓶氧会沦为工业氧。

(二) 方便性

分子筛制氧设备开机后, 30分钟后便可产生合格氧气。生产流程是全自动的, 原料为空气, 非常方便;不受氧气涨价、运输等市场因素影响, 避免造成缺氧的情况, 保证供氧及时。

(三) 经济性

分子筛制氧设备使用寿命长, 3~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低, 在氧气使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年花费的费用低于液态氧。

六、结束语

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只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专业用氧、定期对设备进行自检和维护, 加强分子筛制氧设备使用的管理, 患者用氧的安全、有效就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蓝翁驰, 许伟.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标准及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2 (5) .

[2]赵奇侠.医用分子筛制取氧气在临床使用的监管问题[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11) .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实践探究

为了确保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有效的使用, 应加强对设备的监管, 严格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规范与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中, 使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更加具有规范性与合理性, 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权益。

1 物联网技术的含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 其基础与核心仍是互联网, 但是其用户端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 物联网技术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等通信感知技术, 将人、物、控制器、传感器等联在一起, 进而实现远程管理控制以及信息化与智能化[1]。物联网的含义最初是在1999年提出的, 即按照约定的协议, 通过一系列信息传感设备, 利用互联网将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连接起来, 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监管与追踪等。

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方案设计

2.1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架构

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根据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的在线监管信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2 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监管的内容及实现方式

(1) 设备基本信息。安装RFID电子标签, 在RFID电子标签中写入每个设备相对应的数字串符, 这些数字串符是用来进行电子身份识别的, 同时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中存储与该数字串符匹配的信息。 (2) 设备强制检定信息。一些医用放射源如DSA、CT、部分SPECT设备等, 这些设备需要定期地进行检定,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系统中, 可以将这些强制检定设备的检定信息进行收集并及时地提示医疗机构, 以便于能够定时及时地接受强制检定。 (3) 设备工作量信息。通过非接触式辅助映射传感器获取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各项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 以此来了解设备的使用效率。 (4) 设备操作人员信息。核发RFID操作证件, 当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时, 则以刷卡方式, 结合着设备现场RFID身份识别系统进行身份识别, 操作证信息与持证人员信息匹配便可进行操作, 同时采集传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信息, 并通过电子屏幕将信息公示, 达到社会监督的效果[2]。

2.3 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

为当地试点CT设备安装电子标签、传输终端等, 设备机房安装RFID读卡器, 为医务人员配发RFID工作证,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中, 通过该系统采集所有的信息, 远程且实时的监控与管理设备的应用情况、运行状况、人员的操作情况等。

3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意义与局限性

3.1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现实意义

3.1.1 使监管效率得到提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监管系统能够及时动态的采集所有信息, 若出现无资质人员操作、临近检定期限或者设备离线等现象, 该系统则会提示预警信息, 相关的管理部门便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消除存在的那些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卫生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 使监管机构在不影响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基础上详细地掌握大型医用设备的运行及应用状况, 确保了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3.1.2 补充并延伸了监管模式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实现了对设备的智能化监管, 改变了传统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对现场监管模式的一种创新与补充, 拓宽了信息收集与监管的渠道, 使得卫生监管机构更加科学高效地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监管, 缓解了卫生监管资源紧张与大型医用设备不断增加两者间的矛盾, 更加有利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1.3 丰富了服务形式与内容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平台, 同时也为其搭建了一个与卫生监督机构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在线监管系统中的医院管理客户端查看设备的使用情况并接受、分析、处理各种预警信息, 而在线监管系统中所设置的公共服务客户端起到了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提供便利的作用, 可以通过显示屏动态地显示大型医用设备相关的各种信息, 使患者在候诊区及时详细地了解设备的相关情况, 参与到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工作中去[3]。

3.2 应用的局限性

物联网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 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用设备一些非物质属性以及环境状态的监管内容, 难以进行采集与分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工作。同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下, 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信息的安全性遭到破坏, 便会对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 信息的传递的安全性有待提高。此外, 医务人员的依从性也直接影响了信息的采集情况, 而刷卡操作缺乏严格有效的制度进行制约, 这对于监管的效果以及信息的采集质量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在实时远程以及连续的监控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优势与价值, 丰富了卫生监管机构监管的方式及手段, 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但不能忽略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备监管中存在的局限性, 应进一步创新及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提高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的指标, 更深入地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唐燕, 杨兰馥, 张军, 等.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4) :361-363.

[2]泮凡, 胡伟标.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 (7) :46-49.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浅议 篇11

一、提高大型医疗设备利用率的瓶颈分析

(一)医院对某种大型医疗设备需要的迫切程度无明显界限

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到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时,其需要犹甚。但对是否购置该类设备进行论证时,利用率就成了难以量化的标准,利用率达到100%固然应该购置,80%呢?60%甚至10%呢?只好用经济杠杆来量度,但有或者没有某方面的检验、化验、分析能力,对于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又如何量度呢?利用率太低的大型医疗设备,其使用成本只好变相由患者负担,其实医院在这方面不见得就有超额利润可言。

(二)暂时闲置或部分闲置的大型医疗设备共享转借价格难以确定

虽然医院之间可以通过暂时转借等方式部分实现设备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但医院之间作为竞争对手,从自身效益方面考虑,似乎有拓宽对手服务市场的担忧,转借价格就相对较高,并难以确定。较高的转借价格势必加重患者负担,而对于双方医院也增加了诸多不便,如遇到刚刚租借出去而本医院又突然需要时,矛盾更难解决。

(三)单台大型医疗设备不完好时,直接影响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

大型医疗设备,由于其单位价值高、占用场地专用、运行成本大、对使用人员层次要求高等特点,即使是大型医院,也存在只有单台的情况。除了必要的维修保养时段不能利用外,当设备不完好时,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会明显降低。考虑到经济利益,医院又不可能购置备用设备,临时转借的难度也很大。

二、设立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经济依据

设立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是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势必带来大型医疗设备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其设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医疗现状。

(一)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可以拥有相对齐全的各种大型医疗设备,形成专业化的检验、化验、分析能力,提升对患者的全方位集中服务。专业化的设备和人员,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层次,由于其是否需要检验化验与医院没有太多直接经济利益,势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验化验,减轻患者负担,达到患者满意。专业化的检验、化验、分析人员,有利于提高检验化验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创新检验化验的技术效果。

(二)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社会公信力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齐全的设备和与医院相对独立的关系,能够增加其检验、化验、分析结果的社会公信力,拓宽其服务的市场。对于承接包括事故、灾害伤害等及其他法医类检验、化验非常便利而可信。

(三)专业化能够提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的议价能力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由于其采购设备数量大,专业集中,而在与大型医疗设备生產企业的议价中,有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其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对于购进专业化设备非常有利,他们容易达到专家购买水平。对于与患者之间的议价能力,要有切实的社会价格监督。

(四)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医疗服务的专业化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减轻了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检验、化验、分析上的业务量,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医院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医疗服务,专业化会带来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良好环境条件,有利于实现健康国人的事业目标,有利于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三、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需求是迫切的

部分小型医院由于资金等原因,无力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而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存在,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服务,解决医院和患者的共同需求;部分大型医院虽然购置了大型医疗设备,但未必齐全,同样需要有专门机构提供相应服务;大部分医院拥有的大型医疗设备由于利用率不高,造成使用成本高,患者不堪重负,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服务。

(二)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医疗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多数大型医院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社会化的投入成本不会太大,医疗管理机构有能力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医院和患者对此已经不堪重负,加入社会化管理行列是共同的愿望;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机制,可以充分考虑各医院投入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价值,参与利润分成,保证其投资的正常利润收益,小型医院的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随之提升,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现有使用大型医疗设备的人员可以直接转到社会化管理机构工作,保证其收入没有明显下降;大型医疗设备的生产厂家由于设备的相对集中而便利设置售后修理服务机构,能保证最大限度的设备完好。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利用其利润收益和社会投资可以购置更多更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层次。

(三)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的投资回报丰厚

投资大型医疗设备的社会化管理,设备利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自然很高,在不提高检验、化验、分析价格的前提下,有较之目前更高的利润回报是显然的,甚至在适当降低患者负担的条件下,由于能够服务更多的患者而大幅度增加收益。此外,除了医院现有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其中外,对于风险投资商也是很具吸引力的,对迅速改善社会医疗服务条件意义深远,社会效益巨大。

(四)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公司管理模式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由医疗管理机构牵头成立,经营管理人员面向社会竞聘,以城市为单位成立总公司,可以按功能分类,在一个城市设立若干分部,采用股份制,以各医院和社会投资机构和个人投入的设备或资金价值持股。现有设备以账面价值计算,场地和房屋等设施资金投入由政府、会员医院投资和风险投资解决,投资以股份计入。条件成熟后可以上市,吸引社会其他资金。

(五)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与医院间的业务流程设计

大型医疗设备社会化管理机构,与各医院之间相关数据采用网络传输,方便快捷。管理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常住医院办事人员,接受相关检验、化验和分析资料,由患者到指定地点领取。医院对新的大型设备的需求意向可以作为管理机构采购新设备的参考,还可以建立医院和管理机构共同拥有的网站平台,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篇12

1. 设备购置情况

市直8家医院购置50万元以上大型医用设备50台套, 投资12197万元。具体包括:影像设备10台套, 总价4872万元;物理诊断设备15台套, 总价3220万元;腔镜设备7台套, 总价703万元;介入设备3台套, 总价1815万元;检验设备8台套, 总价929万元;其它设备7台套, 总价658万元。各类设备分别占总投资的比例为:影像设备39.94%;物理诊断设备26.40%;腔镜设备5.76%;介入设备14.88%;检验设备7.62%;手术设备4.69%;其它设备0.71%。

2. 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2.1 按设备类别分析

(1) 影像设备:共购置核磁、CT设备共4台, 均价740万元, 平均利润率为68.05%, 平均投资回收期2.9年;购置X线摄影系统共5台, 总价692万元, 平均利润率14.32%, 投资回收期3.71年。

(2) 物理诊断设备:购置彩超诊断仪共15台, 总投资3220万元, 均价215万元/台, 平均利润率230.87%, 平均投资回收期1.34年。

(3) 腔镜设备:购置腔镜设备7台套, 均价100万元/台, 平均利润率47.02%, 投资回收期4.37年。

(4) 介入设备:共购置3台套。其中:Y医院的一台血管造影机, 价格756万元, 利润率45.02%, 投资回收期7.01年;E医院的移动式C型血管造影机, 价格396.7万元, 利润率13.07%, 投资回收期27.39年;X医院的数字平板大C臂血管造影系统, 价格662万元, 利润率53.5%, 投资回收期3.66年。

(5) 检验设备:共购置检验设备8台套, 总投资929万元, 均价116万元/台, 平均利润率43.06%, 投资回收期4.07年。

(6) 其他设备:包括胸腔镜胆道镜电切镜、关节镜腹腔镜、综合动力系统、人工心肺机、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眼底激光、数字化全景机等共购置7台套, 其中:胸腔镜胆道电切镜125万元, 利润率55.87%, 投资回收期7.75年;关节镜腹腔镜128万元, 利润率47.63%, 投资回收期9.23年;综合动力系统59万元, 利润率24.86%。投资回收期4.57年;人工心肺机205万元, 利润率90.98%, 投资回收期1.44年;主动脉球囊反搏泵55万元, 利润率7.24%, 投资回收期10.31年;眼底激光55万元 (Y医院) , 利润率-43.93%;数字化全景机31万元 (K医院) , 利润率-15.50%。

2.2 按医院分析

(1) Y医院:共购置包括内镜超声诊断仪、电子支气管镜、CT、血管造影机、眼底激光、彩超、DR、胸腔镜胆道镜电切镜、关节镜腹腔镜、综合动力系统、便携式彩超、双腔道内镜等设备15台套, 总价值2671万元, 投资利润率34.28%, 平均投资回收期4.92年。

(2) R医院:共购置包括GE64排128层螺旋CT、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百胜600) 、飞利浦彩色超声诊断系统、LOGIQE9超声诊断仪、内窥镜检 (肠镜+胃镜) 等设备6台套, 总价值2026万元, 投资利润率164.59%, 平均投资回收期1.59年。

(3) A医院:共购置包括移动式C型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诊断自动化系统、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奥林巴士胃镜支气管镜、GE16排CT肝硬度测定仪、血液体液一体机等设备8台套, 总价值1655万元, 投资利润率70.48%, 平均投资回收期4.15年。

(4) Z医院:三年来共购置包括64层CT、X线管悬吊摄影系统、多普勒二郎神和飞利浦、多普勒飞利浦等设备4台套, 总价值1528万元, 设备投资利润率129.53%, 平均投资回收期2.05年。

(5) X医院:三年来共购置包括人工心肺机、彩超、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数字平板大C臂血管照影系统设备4台套, 总价值1184万元, 投资利润率75.83%, 平均投资回收期2.46年。

(6) B医院:三年来共购置包括图像处理器 (配套设备) 、胃肠镜主机、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意大利百胜彩色多普勒超声、X射线远程控制透视投影、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通用性医用诊断X摄影系统等设备7台套, 总价值1906万元, 投资利润率45.19%, 平均投资回收期6.39年。

(7) F医院:三年来共购置包括全自动尿有性成分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工作站、全自动化生化仪, 实时四维、便携、E8及心脏彩超等设备8台套, 总价值1196万元, 投资利润率197.41%, 平均投资回收期1.38年。

(8) K医院:仅购置数字化全景机, 价值31万元, 投资利润率-15.5%。

3. 存在问题

8家医院能够按照业务需要和有关规定配置和使用大型医用设备, 大部分设备利用率较高。但同时发现, 在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3.1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设备的总体情况掌握不够, 表现为对系统内各单位医疗设备信息掌握不全, 未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系统内各单位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对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情况掌握不全面, 缺乏宏观管理。

3.2设备共享程度不高, 表现为各医院在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过程中普遍存在条块分割、自我封闭、使用不足或过度使用等问题, 造成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量费现象。且由于设备投资渠道多元化, 管理上各自为政, 设备多在同一医院内部资源共享, 跨单位、跨部门的设备共享、共用却很少。

3.3设备购置的前期论证不够。此次调查了解到, 个别医院在购买大型医用设备过程中, 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购置过程中存在盲目、无计划性, 设备回收期长。㈣设备使用效益分析意识不强, 部分医院管理者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和资源, 较少过问资产的使用效益。

4. 对策及建议

合理配置与使用大型医院用设备, 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控制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3]。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4~5]。

4.1 加强统一管理, 建立规范化的审批流程。

主管部门在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问题上, 应出台具体的配置审批及管理办法,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全面掌握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情况。

4.2 加强规划引导, 促进资源共享。

主管部门应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从源头上控制大型医用设备的重复购置, 实现区域内卫生资源共享, 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4.3 加强前期论证, 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医疗机构在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前, 应先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 对相关数据及因素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 确保论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论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提高设备利用率。

4.4 加强绩效考核,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监测设备使用率、利润率、故障率、检查阳性率、设备回收期等效益指标,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因片面追求高精尖设备, 造成资金浪费。

参考文献

[1]秦丽艳.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利益效率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2:86-87.

[2]梁擎宇.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利用情况探析[D].山西医科大学, 2013.

[3]朱磊, 王娟.35家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现状调查[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7) :645-646.

[4]关兵, 徐海文.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优化配置及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 22 (3) :257-259.

上一篇:计算准确度下一篇:教师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