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精选2篇)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 篇1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心得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雄飞及其团队在长期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主编的。自从我刚上班的时候,学校在张雄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上推行教改开始,我便有了这本书。虽然我上了四年的师范大学,但我总感觉张雄飞及其《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教学的启蒙老师。我觉得我很荣幸,在我刚上班的时候,认真学习了这本书,并观摩了张雄飞教授对教学过程的亲自指导。在张雄飞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迈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这些年教学的主要理论指导,时不时的会拿起书看上一阵子。
最近又看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张雄飞教授书中的“摘桃论” 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书中这样写到:“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第一次读到这段儿话时,我就在这儿停下来,并反复思考这句话,多么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在“桃林”这个情境下,给学生设定“摘桃子”的目标,在摘桃子的实践中,总结摘桃子的方法(教学过程),最后让学生尝到桃子的鲜美,即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此“跳一跳能摘到挑子”这句话就定格在了我的教学词典里,这种思路一直伴随着我。
在当时,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尤其深有体会这个“桃子”高度的重要性,这个高度把握的好,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把握的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了解学生,把握这个“桃子”的高度。可是最近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句话中的“桃子”引起了我的反复思考,也许跟我们学校强调的目标教学有关。把握好“桃子”的高度很重要,但是“桃子”本身更重要。时代与时代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也是不同的,对“桃子”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得一位老教师说他讲高中物质转化的时候,讲到糖类转化成脂肪的`时候,他经常举的例子是“杂面馍沾辣椒,越吃越上膘”,对过去学生的效果很好,现在的学生好像就达不到当时的效果。新课标也提出教学要与科学前沿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这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桃子”该有怎样的变化呢?
针对这个“桃子”的变化?会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我个人认识还比较有限,但有一个意识比较强烈:那就是包装。大家可能都收到过平安夜的苹果,您如何看待同样一个苹果,包装和不包装的区别呢?关于包装的效果毋庸置疑,那么我们如何包装教学中的这个“桃子”呢?我还在思考中,希望下次再有机会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 篇2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有以下特点。
1.“问题”(或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形式,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2.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也就是张熊飞教授提倡的七个动(动耳听、动目看、动口议、动情读、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
4.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组织时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质疑水平。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做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张教授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法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多以直接描述的方式呈现,且同一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这种编排虽体现了循序渐进、高复现率中加深印象的教学方法,但接触时对学生的不求甚解便可的要求无疑加重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从而削弱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语法是有规律性的东西,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初步知识自己发现总结律,在这一过程中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尽可能多地从启发诱导入手,设计一个个有梯度、有意图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语法知识。学生归纳正确,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归纳不正确时,分析原因,指明正确的用法,让学生在“原来如此”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此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归纳之后,教师再给予相应的操练,以期收到触类旁通和巩固的效果。
以学习倒装为例,我采用以下步骤。
1. 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在幻灯片上打出下列句子或提前在小黑板上写好典例)。
2. 出示问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句子,分析每组句子的异同。
3. 学生研读每个句子后得出的结果。
每一对句子意思都相同,但语序不同;每组的前一句都是倒装句型。教师设问:何为倒装?学生归纳倒装的共性(主谓颠倒)。在学生对倒装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Q1:倒装的作用是什么?
Q2:倒装句都一样吗?
Q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倒装?
让学生把每组句子的第一句连成文章,请学生比较异同,从而回答Q1;请学生对比(1)和(4)两组句子,引导学生回答Q2,再观察每组句子,并且研读教材上提供的例句,分组讨论、总结,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从而回答Q3。在完成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之后,倒装作为一个语法知识便已轮廓清晰、重点鲜明地凸显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归纳分析过程中,我适当讲评、补充。这一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在语法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始终用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步步进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提供的素材应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富有趣味性。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增强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诱思探究教学法09-17
诱思探究教学法06-26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10-01
诱思探究学习10-28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06-10
诱思探究理论06-08
教师探究式教学10-13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06-08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06-29
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心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