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共8篇)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 篇1
据报道,在对某10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的学习问卷调查表明,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李政道博士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亚里士多德曾讲:“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有以下特点。
1.“问题”(或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形式,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2.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也就是张熊飞教授提倡的七个动(动耳听、动目看、动口议、动情读、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
4.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组织时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质疑水平。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做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张教授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法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多以直接描述的方式呈现,且同一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这种编排虽体现了循序渐进、高复现率中加深印象的教学方法,但接触时对学生的不求甚解便可的要求无疑加重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从而削弱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语法是有规律性的东西,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初步知识自己发现总结律,在这一过程中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尽可能多地从启发诱导入手,设计一个个有梯度、有意图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语法知识。学生归纳正确,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归纳不正确时,分析原因,指明正确的用法,让学生在“原来如此”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此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归纳之后,教师再给予相应的操练,以期收到触类旁通和巩固的效果。
以学习倒装为例,我采用以下步骤。
1. 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在幻灯片上打出下列句子或提前在小黑板上写好典例)。
2. 出示问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句子,分析每组句子的异同。
3. 学生研读每个句子后得出的结果。
每一对句子意思都相同,但语序不同;每组的前一句都是倒装句型。教师设问:何为倒装?学生归纳倒装的共性(主谓颠倒)。在学生对倒装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Q1:倒装的作用是什么?
Q2:倒装句都一样吗?
Q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倒装?
让学生把每组句子的第一句连成文章,请学生比较异同,从而回答Q1;请学生对比(1)和(4)两组句子,引导学生回答Q2,再观察每组句子,并且研读教材上提供的例句,分组讨论、总结,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从而回答Q3。在完成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之后,倒装作为一个语法知识便已轮廓清晰、重点鲜明地凸显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归纳分析过程中,我适当讲评、补充。这一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在语法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始终用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步步进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提供的素材应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富有趣味性。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增强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总之,在诱思探究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本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应多尝试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多设置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中锻炼思维,培养学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从而成为二十一世纪真正的具有开拓性的人才。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 篇2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造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科学的诱导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教学的一些片断。
师:请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生:354、534能被2整除。(师板书)
师: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生:345、435能被5整除。(师板书)师: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师:用3、4、5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自尝试着,很快有学生激动地高举着手)
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的能被3整除的数有453、543。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师: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对自己的想法有没有检验过? 生:还没有。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检验一下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认为这一猜想是不正确的。因为13这个数的个位上是3,但13不能被3整除。还有26也不能被3整除。
师:多好的反例,把猜想彻底地否定了。
生:我发现有时候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却能被3整除。例如,345、435、354、543。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数有时都能被3整除,有时都不能被3整除。师:好!这是你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学生的眼里充满迷茫)
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许许多多,有一位数,也有两位数、三位数,还有位数更多的数。一下子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难哪!能否先从位数较少的数着手呢?
(学生各自写出许多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从中寻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发现了规律)生:我发现12、15、18、21、24、27、30、33、36、39、42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3。师:在你写的这些数中是有这样的规律,不过,如果让你判断57能不能被3整除?54能不能被3整除呢?
(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师:看来,这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我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师:师吗?对这一发现有没有检验过?
生:我检验过,是对的。12能被3整除,调换位置后是21,21也能被3整除。师:这——会不会是碰巧?
生:不是巧合。24调换位置后是42,它们都能被3整除。师:
24、42还真都能被3整除,会不会又是碰巧呢?(许多学生都被惹急了,激动地说:“这不是碰巧。”)
师:“这不是碰巧的理由”呢?就算不是碰巧,那让你判断57能否被3整除,你怎么判断?先判断75?那75又怎么判断?先判断57?这样颠来倒去何时了。
(学生又一次会心的笑了起来)
师:看来,这还不是判定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得数的特征到底在那里呢?(学生皱起眉头苦苦地思考着,又流露出百思不得其解的无奈)
师:12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这2是不能被3整除的,这是为什么呀?(学生凝滞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
生:虽然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可是前面的10除以3还余下1,将余下的1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正好是3,又能被3整除,所以,整个12就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0+2=9*1+1+2)师:那22呢?
生:22这个数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前面的20除以3还余下2,将余下的2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4,4不能被3整除,所以22不能被3整除。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2=20+2=9*2+2+2)师:要判断78,可以怎样想?
:生:78可以写成70+8,70是7个9加7,这个7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78也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8=70+8=9*7+7+8)
生:我发现规律了。只要看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如果加出来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真是这样的吗?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生:从上面式子中可以知道,9的倍数肯定能被3整除,所以只要再看其余的两个数的和,而其余的两个数正好是个位与十位上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能被3整除的两为数的特征,而且还说出了道理。那么对于三位数|四位数,它们会有什么特征?
生:对于三位数、四位数等,判断能否被3整除,也只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里4+6+7+3=20,20不能被3整除,所以4673也不能被3整除。
(该生举例且板书:4673=4000+600+70+3=999*4+4+99*6+6+917+7+3)
生:我能举个能够整除的例子,如465,各个位上得数的和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465能被3整除。
(学生自己板书:465=400+60+5=99*4+4+9*6+6+5)
师:同学们由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的特征,对其他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了猜想,并通过举正、反例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谁能归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的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是不是一种巧合?
生: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而调换位置后的和是不变的,所以,不是巧合。
师:!很好!同学们自觉地运用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巧合做出了解释。。。。
文体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篇3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坚持“自觉创情景, 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 思维为主攻;探索得事实, 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 反馈终达标”。其中“思维为主攻”的观点, 为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诱思探究各种文本指明了方向。
由此看来,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诱思探究, 应重点突出思维逻辑的引导和提升。下面从文体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角度来研究阅读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论述 (说明等) 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阅读论述类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其诱思探究的重难点应落在文段的各种逻辑关系的研究上。我以教学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为例说明。
1. 转折逻辑关系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 (好) 梦, 后来大半忘却了, 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 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 又有什么意味呢, 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 从全文逻辑关系上看, 它是提纲领起段, 因此设置诱思问题, 对迅速读懂全文至关重要。问题是这样设置的:
请找出《〈呐喊〉自序》第一段这个长句的三个核心词, 并说说它们跟全文的关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实则较难, 要用到句段间的逻辑知识来分析解剖方可答准确。句中有三处转折, “转”后内容是主要内容, 第一处“并不以为可惜”即“并不以 (之) 为可惜”, “之”就是前面的“好梦”, 可知第一个核心词是“好梦”;第二处“ (但) 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寂寞”一词, 后面还有一次补充, 可知它是第二个核心词;第三处是“而”后句, 复杂一点, 要理清因果方能判断, “能全忘的一部分”是因, “呐喊”是果, 弃因留果, 可知第三个核心词是“呐喊”。从“好梦”到“寂寞”再到“呐喊”, 可知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 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 然后是奋起的呐喊。后文就是按这个线索结构行文的。可知三个核心词“ (好) 梦”“寂寞”“呐喊”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总结规律:一般转折逻辑关系的句段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 即是意义重点。
2.因果逻辑关系
在我自己, 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诱思探究问题:请概括这个复句的意思。
一般顺序的因果复句, 句意从“果”中概括。第一分句, “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已于言”是“不能不说话”的意思。“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就是“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不说话的人”。这个句子是三重否定, 三重否定还是否定。结合“本以为”解释出第一个分句句意: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呐喊。再结合“但”字理解第二分句句意:现在要呐喊战斗。两个分句句意是:否定了原先的认识, 强调现在要呐喊战斗。又从第三分句“所以”知道第一、二分句是原因, 第三分句是结果, 主要强调结果。到此, 我们就概括出《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 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总结规律:一般因果逻辑关系的句段抓住结果部分的内容, 即是意义重点。
3.并列逻辑关系
在我自己, 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 是可憎或是可笑, 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 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 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诱思探究问题:本段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句群, 请从句群角度概括本文段的意思。
上面已分析出第一分句意思是:鼓舞前驱者, 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根据第一复句分析方法, 可知第二复句的意思是“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即《呐喊》写作的方法。第三个单句说“不将寂寞 (意思是孤独冷清) 传染做好梦 (梦想维新救国、科学救国等) 的青年”, 实际是希望《呐喊》能唤醒这些青年加入战斗行列, 这是在说明《呐喊》写作的意义。
句群的三句话靠“至于”连接, 它用于句子开头, 表示另提一事。由此可知本句群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 概括段意应用归纳法。这样, 我们概括的段意是:写作《呐喊》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总结规律:并列逻辑关系句群 (段) , 将各句主要句意合并就是语段的意思。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重点逻辑关系外, 我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总结出的阅读逻辑关系还有:总分 (总) 、解说、承接、递进、选择、假设、目的等。利用这些逻辑关系来读解论述类文章, 往往会很快读懂文章内容。同时, 很快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说 (传记等) 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 (尤其是主要人物) 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其他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下面以教学几篇经典的中外现代小说为例说明小说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1.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 阅读鉴赏小说主题最好用聚合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1:读鲁迅的《祝福》, 探究各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 聚焦讨论探究一个核心问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与学生交流后, 板书图示如下:
聚焦探究可知, 鲁四老爷作为封建贞操观念载体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代表, 柳妈作为封建迷信观念载体, 婆婆是行使夫权、 (家) 政 (大) 权的象征, 大伯是族权的象征, 四婶是神权的象征, 卫老婆子是惟利是图的象征, 周围的人是愚昧、冷漠的象征。从次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看,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 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语) ,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 可见大家都不是凶手, 又都是凶手。
再聚焦深入探究可知, 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封建贞节观念、封建祭祀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深深地毒害国民的精神, 造成民众的麻木愚昧、冷漠无情, 甚至残忍。连祥林嫂本人也深受影响, 陷进贞节观 (如再嫁时撞香案) 和封建迷信 (如捐门槛赎罪) 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 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 就是通过小说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解救一群麻木愚昧的国民, 解救的办法是摧毁旧制度, 否定旧文化。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由上例可见, 提升聚合思维能力, 有利于解读小说人物, 归纳作品主题。
(2) 阅读鉴赏小说还可用发散思维, 与聚合思维交互使用, 更容易读懂作品。
小说问题探究2:读鲁迅《药》, 看标题“药”有几方面含义?
发散思维探究出的含义有:
(1) 标题与情节。药与中心事件有关: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勾连华、夏两家, 呈明暗两线。
(2) 标题与人物。买药一方: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 (群众) 。卖药一方:康大叔 (刽子手) 、夏三爷 (告密者) 、红眼睛阿义 (狱卒) 。谈药一方: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 (茶客) , 看客 (群众) 。群众把革命者的血当药吃, 可见群众的愚昧;革命者为群众奋斗而牺牲却不被理解 (反而享用其血) , 可见革命者的悲哀。
(3) 标题与主题。a.药。———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 认为它是治病良药。b.药?———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 这药成了个大问号, 说明他愚昧麻木。c.药!———鲁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写成小说《药》, 用它揭示了人们的病苦, 起到了唤醒群众的作用, 是剂良药!通过三方面分析, 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主题:a) 用革命者的鲜血当作治病的良药, 人血馒头不是治病的良药;可见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b) 只有唤醒民众、摆脱封建精神毒害、动员群众起来革命, 才是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2.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属于线性思维。解读鉴赏小说的情节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用上这两种思维。
(1) 顺向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3:读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看别里科夫有哪几方面“套子”?主要是哪条?说明什么问题?
利用顺向纵深思维逻辑思路, 可以形成如下顺向线性思维流程:
(1) 套身体→ (2) 套生活→ (3) 套思想→ (4) 套全城人→ (5) 套进坟墓
通过深入思考, 即可分析出人物几方面性格及作品主题: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 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 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2) 逆向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4:读莫泊桑的《项链》看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 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利用逆向倒推思考的逻辑思路, 也可以很快形成如下逆向线性思维流程:
梦想←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
通过逆向思考, 也可分析出人物几方面性格及作品写作目的: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 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 缺乏经验, 缺乏涉世能力, 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 只看外表不识本质, 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3. 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这两种思维实际上属于比较和鉴别的逻辑思维范畴。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事物的认识要用上这两种思维, 阅读者的认识才更容易产生质的飞跃。
小说问题探究5:读孙犁的《荷花淀》两处人物对话, 并比较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各自的心灵和性格。
用求异求同思维来解析:话别一场人物对话, 妻子察言观色, 紧问不放, 丈夫支支吾吾, 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 一个憨厚纯朴, 而他们的共同之处, 又是爱国爱家, 深明大义;探夫一场对话, 几个妇女性格不同 (温柔害羞、开朗直爽、含蓄稳重、性急冒失) , 但心灵相同 (爱夫爱家爱乡爱国爱生活爱民族, 深明大义) 。从人物的共性看作品的普遍意义: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有国才有家, 反之, 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4. 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
小说所反映的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发展的, 因此要用辩证法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去解读它, 才会较快地读懂作品。
小说问题探究6:阅读孙犁的《荷花淀》, 分析景、人、情三者关系, 认识作品主题和艺术风格, 培养文学修养。
用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思考, 分析概括起来说,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 水和天, 荷和苇, 无一不美, 明丽清纯, 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 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 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 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 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 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 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 构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 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人物的性格、精神也在景物美和人情美中发展而丰满起来。
三.散文 (诗歌) 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1.原点思维和显隐思维
散文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感情充沛, 可表现各个时期丰富的社会生活, 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 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人们的思维, 习惯运用纵横向解读内容, 而忽略散文文体本身;人们的思维, 习惯认为散文题材、内容、语言含蓄难读, 而忽略了散文本身的抒情性。从散文文体本身特点去解读散文, 就是用上原点思维去解决问题;把散文的情感转换为散文的题材、内容和语言要素去领会散文主题及写作目的, 就是用上显隐转换思维去解决散文问题。
所以, 散文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首先应是原点深掘思维和显隐转换思维。
散文的原点有“形”和“神”, 从原点深掘下去的思路如下表:
(诗散歌文) { ( (神形情景聚散感、思物想、) 人、事) {{++意特思情象想征句}}境意 ( (隐显情情) ) }意交境融散文的行文一般依顺着情感的“显”与“隐”的互相交替, 循环次进。“显”就是感情直接抒发的部分, “隐”就是感情间接抒发的部分 (表现为“意象+特征”) 。其构成方式就是:显→隐→显→隐……→显。
下面以教学《荷塘月色》为例来解剖原点深掘思维和显隐转换思维的运用。
《荷塘月色》的情感交替的构成形式如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显) →游荷塘四周见荷塘四周的景色 (隐) →便觉是个自由人 (显) →荷塘上的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塘 (隐) →看到树色灯影听见蛙声蝉声 (隐)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显) →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隐) →回到家门什么声息也没有 (半显半隐, 暗含“又不宁静”之意) 。
可列表分析:
2.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
(1) 想象思维
散文的思想, 往往在作者的想象中完成。例如下表所示:
(2) 联想思维
散文的形象, 往往靠作者的联想来丰满。例如下表所示:
3.比较思维和模拟思维
散文的语言, 往往靠读者的比较和模拟来辨别优劣。譬如, 修改语病有“补”“删”“换”“调”等, 我们也可以模拟这种思维来比较鉴赏散文的语言。例如下表所示: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篇4
一、“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即谓之“诱思教学思想”。诱思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攻、思维为主线的教学特点,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的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
“诱思探究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素质、开拓新领域,形成新观念。
(2)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学校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它的应用效能。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向着逻辑思辨和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者”主体地位。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7)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改变为共同讨论、探究,保证了学生愉快、活泼地学习,有效地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二、对“诱思探究教学”的认识及实验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后来是讲、读、练、大容量、密台阶的教学模式以及依标导学、达成演练的目标教学,启导式教学等。它们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记忆和练习题类型的强化训练,忽视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就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些“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诱思探究教学”可以说从根本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不是死记硬背的教给学生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诱思探究教学”还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有才无德,同样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诱思探究教学”提出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应坚持如下的原则:
(1)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诱思探究教学”突出要把握的就是知识、能力和品德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2)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创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但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正确的加以诱导,学生就很难正确的去探究问题,甚至盲目的去做些劳而无功的探究,事倍而功半或半途而废。
(3)教学相长的原则。“诱思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探究、讨论,查阅资料,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将问题解决。这样,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教师也不要因为自己知识一时的匮乏而愧疚,但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4)质疑—探究性原则。敢于质疑,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只有你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的去探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从而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5)情景教学原则。以“诱”促“思”、以“情”激“趣”,是进行“诱思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来。
(6)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我虽然相信“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但学生的智力水平毕竟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人人参与,以求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发展到最佳高度。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 篇5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主体地位,数学
“诱思探究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引导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解释、分析、探索和研究, 使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既丰富知识, 又培养高尚人格。
一、设计诱思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高中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知识点的教学模式, 运用时要充分挖掘有利于“探”、“究”的诸因素, 准确地确定探究形式, 从整体上安排具体教学时的探究过程。以心理规律为基石研究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既要注意为学生而设计, 又要体现过程, 强调“有模式而不惟模式”。
“有模式”是指在设计每个数学知识点的具体诱思探究教学过程时, 一定要按照“探索、研究、运用”, 即“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关系去安排, 使学生在探索情景中观察事物, 在研究过程中思维加工, 在实际运用中迁移开拓。
“不惟模式”是指创设情景、激发情意和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的全程贯穿探索、研究、运用, 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交叉重叠;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手做和动笔写七种基本训练形式的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环境复杂多变。
高中数学课堂诱思探究教学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准确地实施“诱”和“思”, 认真落实每个探究过程;结合“最佳教学时间”进行“情景、情意”的创设激发;诱思探究过程沿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 快速反馈;备课时设计的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不是僵化的, 具体实施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对课上出现的新的、意外的情况, 及时做出反应。
二、实施诱思探究教学的方法
高中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实践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经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 和理论探究法, 重要和常用的是理论探究法。理论探究法就是通过探索和研究, 即观察和思维数学特例, 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精心设计特例及其探究过程、充分发挥迁移的教学功能是成功实施理论探究法的关键和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精心设计特例
认真研究新、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为新数学知识寻找准确、适当的生长点。精心设计特例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相互一致的共同特征成为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上的生长点, 能够承担生长点的旧知识, 就是我们要精心设计的特例;二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 没有比较清晰的生长点, 为了同化新知识, 就必须从内在联系上架设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桥梁”。
2.强化训练, 为数学知识的顺利迁移, 创造有利条件
理论探究法不是盲目地探究, 而是在教师诱导下, 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安排诱思探究教学程序:原有知识的奠基作用、精选特例的路标作用、学生议论的互激作用、课文论述的示范作用、教师讲授的开窍作用, 使探究过程成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实现以上有利条件, 实质就是强化训练, 使学生五官并用, 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 在“跳一跳摘取桃子”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3.充分发挥定式思维的正迁移功能
定式思维的正迁移是促进新知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有利于理论探究法的运用。例如, 数学习题课教学中的基本解题思路是一种科学概括能力。概括水平越高, 形成的概括模式越一般, 越有广泛的适应性, 越能迁移到同类情景中去解决新问题。因此, 在教学的适当时期,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揭示题型的结构特征与类型名称, 诱导学生识别各类习题 (包括变式) 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和解题思路, 形成定式思维, 以便在应用时识别新问题的类型, 并以此为导向, 顺利地从记忆贮存中提取相应的思路, 使解题时思路简化, 推理过程缩短, 快速找出解题途径。
三、教学设计和实录
为了理解利用高中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 特举人教B版必修⑤“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中例1的教学设计和实录。
学情分析: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 课堂上发言积极。学生已经学习过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 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 提高其才智与推理能力。
设计理念: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明理悟道。”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积极学习方式, 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研究方式, 借助实物投影仪进行全班展示, 以提高效率。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 自主探究
例1.建筑民用住宅时, 一般情况下, 民用住宅的窗户总面积小于该住宅的占地面积, 窗户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越大, 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占地面积, 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实录:学生对建筑采光标准可能感到陌生或枯燥, 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让学生亲自体验, 发现数学价值, 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 主动求知, 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为此我将此例改为简单有趣、学生易于尝试的“糖水浓度”问题。
师:把a g糖放到b-a g水中, 得到的糖水浓度是多少?
生:undefined。
师:在糖水中又加入m g糖, 浓度变为多少?
生:undefined
师:糖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甜了!
师:你能否把此生活常识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
生: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加上一个正数后其值增大。若a, b, m ∈ R+, 且a < b , 则undefined。 (出示投影)
师:你能否用数学方法解释糖水为何变甜了?
(点评:投影例题,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 一题多解, 合作探究
一道数学题, 思考的角度不同, 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寻求多种解法, 拓宽解题思路, 发展观察、想象、探究能力。
实录:本班学生思路灵活, 气氛活跃。学生对前几种基本方法掌握较好, 有些需教师点拨,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 和他们一起讨论证明, 最后总结, 出示投影。
证1. (求差比较法) :课本中的证法, 略。
证2. (分析法) 。
证3. (综合法) :能用分析法证的题目, 一般也能用综合法证, 要求学生“口证”。
证4. (求商比较法) :
undefined, 因为a, b, m∈R+, aam, ab+bm>ab+am, 且右式>0, 所以undefined, 所以左式>右式。
证5. (反证法) 。
证6. (放缩法) :
因为a, b, m∈R+, 且a
证7 (构造函数法) :
构造函数undefined, 因为undefined在[0, +∞) 上是增函数, 所以undefined。
注: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具有优越性, 高中实验教材已把微积分列入必修内容, 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很方便, 故此法应予高度重视。
证8. (增量法) :
因为a0) , 则undefined。
证9 (斜率法) 。
点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 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去证明,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愉悦。 虽然本节课的背景是由我给出的, 但是学生感兴趣而且自己独立探究, 所以学生还是能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去进行探究学习。不足之处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不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研究成果, 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到数学的神奇和美!
(三) 一题多用, 反馈同化
大多数学生沉浸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中, 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比较两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例1。
学生分析:设住宅原来窗户的总面积为a, 占地面积为b, 窗户和占地增加的面积为m, 00, 显然有, 说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得更好了。
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两杯甜度不同的糖水混合后甜度如何?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甜度介于两者之间, 比“淡”的更“甜”, 比“甜”的更“淡”。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出下列不等式并证明。 (出示投影)
应用1.若a1, a2, b1, b2∈R+, 且undefined, 则undefined
我引导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进行深层次探究:能否根据例题得到不等式和函数的关系, 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并证明。
点评:引申、推广就是找出一些特殊问题中所蕴涵的事物发展的规律, 得到更广泛的新结论。这种教学设计无疑增强了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工作的欢乐。
(四) 一题多变, 迁移运用
一个例题, 若静止孤立地去解决, 那只不过解决了一个问题。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探索活动, 不应仅停留在对原习题解法的探索上, 而应适当地对原习题进行深层次探索, 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变式, 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不失时机地投出投影片 (例题的变式)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与素质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傅道春, 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 篇6
(一)实施诱思探究教学的前提是备教材和学生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教,还要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者为中心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进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保证,最优化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新课改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理念。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教师课前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困惑,据此确定材料的使用方式。例如在选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材料时,可采用多数学生喜欢的纪实报导的形式来呈现,结果他们看得特别专注。其次,让学生搜集探究需要的材料,在课堂上呈现,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由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赏识,学生上课的情绪就特别高涨。这样,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课后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反馈信息,修订教案,以便在今后的复习和教学中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的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师生共同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和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例如分析“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要把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联系,即我们所讲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我们所讲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显然,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实际,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而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把握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由于政治课的时代性强,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剖析社会,解释现实的慢节拍,导致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缺乏深刻的说服力。教师“照本宣科”,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新的教材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进行再创新,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领悟一些基本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选取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或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把经济常识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把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常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这会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才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不断建构与提升。
(二)提高诱思探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激疑引思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空间无限,时间无限,联系也无限,因此矛盾就无限,问题就无限。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从空间上说,都带有盲人摸象的性质;从时间上说,都带有刻舟求剑的性质。因此教学应尽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诱思探究达到的最佳效果,是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诱思探究的最佳方式,不在于教师提问,而在于教师的讲授本身能激疑引思。诱思探究教学更是一种开拓、批判、创新的活动。因此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知识),更要授人以“渔”(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创新认识。
诱思探究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愤”是指学生在积极思考,而又遇到了疑难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释疑解难,疏通思路的讲授是“启”。“悱”是指学生在整理思路,准备发言,而又遇到困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加以鲜明、准确、生动的表达的讲授是“发”。可见诱思探究教学中,无论是“启”还是“发”,都要靠教师的精彩讲授。靠讲授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然后靠讲授进行“启”和“发”。使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就创造了讲授的良好时机。要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需要进行一些铺垫性的讲授,输入一定的信息,辅以一些设问,以提供学生思考的背景和基础。
以讲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例。如果简单地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那么这种提问很可能只是“启发”出学生照着课本念一遍而已。如果作些铺垫性的讲授,配合一些设问,效果就不一样了。笔者是这样组织探究的: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上,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解放了生产力,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解放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更是解放了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呢?而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五句话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没有提公有制。那么,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其实,上面提到的两个设问,也正是学生从教师铺垫的讲述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然后靠讲授进行“启”和“发”:真理都是具体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很强的针对性。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联系是多方面的,本质就是多方面的,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和更深本质。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公有制的产生,公有制程度的高低,都要由生产力来决定。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共同富裕的最终达到,要靠发达的生产力和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所以相对于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来说,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更深的本质。抓住了生产力,就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这样,通过启发性的讲授,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唯物史观原理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在这里,教师要真正起一个学习的指导者、顾问的作用,既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是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提示他正确答案。教师要起的是一个启发诱导,支撑架构的作用,能够对学生己有的看法、思路加以探究来激发新的信息,让学生超越已有的认识;或者在学生错误的回答后,能够提供暗示和线索,让他能够探究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的支撑架构触及到学生的最大回答机会区域,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必须处于或接近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并且能够激励和暗示学主对原先较为粗陋的回答进行加工,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使课堂充满灵性。
(三)提高诱思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还要讲究教学策略
1.具体化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能像讲自然科学那样辅以实验,又不能像数学课那样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科学需要抽象,但科学又最怕抽象。认识的全过程要经由“感性具体一理性抽象一理性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贯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所谓具体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例如说一个人“美”,如果从概念到概念,说某人非常漂亮,貌若天仙,给人的还是个朦胧的印象。如果从头发、眉毛、嘴、牙齿等多方面规定,头发怎么样,眉毛怎么样等等,就能给人一个具体清晰的印象。有古典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云鬓轻拢蝉翼,峨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其中没有一个“美”字,却给人一个可感觉的“美”的清晰印象。
譬如哲学课讲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如果教师只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概念中转,从概念到概念,说“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主体对客体歪曲、颠倒、虚幻的反映而己,错误的意识在客观世界中也能找到它的原型”等等。这里教师讲授的知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教师讲的是否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就难说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可能未能指向你的讲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好的教育形式是要使受教育者不感觉到在受教育,这就要讲究教学艺术。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启发了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结论:意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仅取决于被反映的客体,还取决于反映的主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经验等决定的认知结构不同,对同一客体会有不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学生不需要死记,对所学原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
2.体验性策略。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如探究“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题时,有感于传统教学说教成分太多、联系实际不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大胆进行了诱思探究教学。首先,关于“消费”,学生都有一定生活体验并对此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学生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家庭和的社会关系诸方面,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把认识比较一致的同学组成合作组,针对消费观是否是自己,个人的事,对现实生活中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否需要发扬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有过消费体验,所以个个跃跃欲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发言,从自己生活中列举消费实例→分辨消费现象的区别→归纳消费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观(摈弃什么?提倡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对家庭消费与生产、家庭消费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的认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对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自述、讨论、交流等环节互相交融,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教师引导、点拨,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最后,进一步提出如何落实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是课改的一大亮点,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的能力,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节课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高。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昏昏欲睡的学生动起来了。这堂课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师生一起分享、理解,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的过程,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分析自己的消费情况等等,既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又使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激情得到保持。
政治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属于德育范畴,灌输式的德育教育很难收到实效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新教材观和学生观,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得知识,才能使学生在沟通、争论、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 篇7
音乐作为一个学科, 有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属于美育范畴,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 以往的教学观念存在着极大的弊端。首先, 不仅许多学生不把音乐课当一回事, 就连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也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小三门”、“可有可无”, 这一观念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发展。其次,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 音乐教学也极不规范。表现为:唱歌教学, 只是让学生机械性学会唱谱、唱词, 一遍遍枯燥无味的重复, 直至唱熟为止, 导致一首很动听的歌曲, 被学生唱得索然无味。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方法单一、呆板, 往往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只是一味地“灌输”, 让学生反复练习, 不仅教学效果不好, 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欣赏教学, 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学生默默听, 老师滔滔讲”。这种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等。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 知识没掌握好, 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的目的, 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客观教学规律, 在规律中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下, 我在教学中注重贯穿“情境一情意”要素, 坚持“三维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思想,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激发兴趣, 掌握知识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 他们总是向往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通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 在教学中注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歌时, 学生很快就唱会了此歌。我根据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情况, 让学生自编表演动作, 表现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时, 学生可高兴了, 表演得非常认真, 有的表演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有的表演小花在春风中点头微笑……。此时, 孩子们仿佛变成了一只只小鸟、一朵朵小花在春天里愉快的歌唱、成长。通过表演,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当学生在唱这首歌时, 便兴趣盎然, 对歌曲的记忆更是深刻。
再如:读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读谱知识感兴趣, 我常把一些读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学习,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认识延长记号时, 我用了以下儿歌:眉毛弯又长, 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他。歌声唱的长。这样, 学生既动口又动脑, 使他们很快就认识了延长记号, 并知道了其作用。
二、创设情境, 发展能力
能力是少儿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 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方面。教师应该善于创造一种教学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学生制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发展能力。
如“飞”的动作是律动。如果从技能出发, 只需教会学生上下摆臂就可以了。但以培养能力着眼, 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 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 个性又不同, 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 然后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 互相不碰撞, 别的没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 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 有的像蝴蝶飞, 有的则像老鹰在空中翱翔。当音乐一停, 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 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形态各异, 只见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 老师一问, 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杆上。这一表演, 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创造性, 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积极思维能力。
三、激发情意, 培育品德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首先是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 重要的就是培养“人”, 培养人的内心世界, 进行艺术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学音乐教育, 绝不仅仅是唱几首歌, 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 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培育, 道德上受到影响, 心灵上受到启迪。
在教学中, 每一首歌曲和乐曲都包含着爱祖国、诚实勇敢、遵守纪律等内容, 而且立意美、音韵美、回味更美。当孩子们唱起旋律优美的《洗手绢》时, 他们便会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劳动最光荣;当他们唱起高亢有力, 坚定雄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 就似乎踏着时代的节奏, 向着美好的理想奋勇前进;当他们听到振奋人心, 从容不迫的《义勇军进行曲》时, 他们会从中汲取力量, 从内心涌现出爱国之情。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唱歌曲或欣赏乐曲, 都要使之进入孩子的心灵, 使之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开放朵朵灿烂之花。
诱思探究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设置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创“疑”境, 引发探究
设疑诱思指设悬来启发学生思维, 即创问题情境。通过恰当设疑, 使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设疑时,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 抓住时机, 巧妙巧疑。设疑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新课导入, 设疑激趣; (2) 于知识关键点设疑; (3) 在重点与难点中, 分层进行设疑, 唤醒学生创新思维; (4) 课尾设疑, 同时延伸课外。
2、设“议”境, 深化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适当地设置一些争论或讨论的情境。同时, 留足学生思维与讨论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探究, 进而内化语文新知。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学生联系课文与实际, 讨论假如你是文中人物, 有了三天光明, 你有何打算与安排, 从而让学生在议论中深化认知。
3、置“动”境, 自主探究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于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 并借助一些材料而主动获取。布“动”境, 则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知的探究材料, 诱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自主探究与获取新知识。
4、布“辩”境, 启发创新
教师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为学生营造一个辩论氛围,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高思维变通与创造能力。如教学《祝福》时, 设置辩题:祥林嫂的悲剧是谁之过?然后将学生分为两大组, 每组派四名代表, 并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 以支持与说明命题观点。这样, 通过辩论竞争, 使学生自愿思考与探究, 从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二.开展教学体验活动, 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
1、动眼看, 善于观察
在语文学习中, 动眼看即阅读与默读文本或者其它文字资料, 让学生形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的问题,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还可借助图片实物等给学生视觉感受, 通过思维处理而获得新知识, 并提高他们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动口议, 开阔思路
动口议即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是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生生之间, 思维与语言特征较为相近, 在讨论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 将复杂问题简要化, 这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 促进相互理解,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3、动笔写, 巩固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 写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在教学中, 教师应将读与写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进步。学生在写作中, 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记忆, 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自己所知信息, 重新安排他们的结局, 写一篇小短文。
三.强化学习探索, 诱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1、提问———讨论式探究
这种方法指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与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即通过探索与研究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为辅导者。
2、指导———阅读式探究
指导———阅读式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这一探究法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借助老师的指导, 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与理解。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 教师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对文章第四段———“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重点研读, 然后向学生展示阅读探究提示内容加以指导。按照所给提示阅读课文, 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本体:清香、白花、月光、月光下的叶子与花、光和影、树色以及灯光, 它们的喻体分别是什么, 在课文中的完整句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提示, 可以帮助学生详尽了解课文重点段。
3、讲授———接受式探究
【诱思探究下的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导学探究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09-25
诱思探究教学法09-17
诱思探究教学法06-2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09-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9-12
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教学10-27
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教师学习心得09-24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07-27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现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