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2024-06-10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共8篇)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篇1

第三章自测题

(请认真闭卷自测,自查学习本章的效果。不掌握理论,是难以实践的,何况,我们的理论本身就往往阐明了应如何实践;每题12分,卷面4分,总100分。)

一、为什么课程包含“传承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各自怎么理解?

答: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同化和顺应,知识必须在获取新鲜体验,或者运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得。因此,从固有属性分析,“课程”应该包含“课”与“程”两大部分。

所谓“课”,就是教学的课目,即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而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的各门学科,我们称其为“传承性课程”。其基本功能在于向学生传承人类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表现形态看,传承性课程是明显存在的、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各学科文本,可称为显性课程。显然,完成了传承性课程,就实现了“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

所谓“程”,就是教学的流程,即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独立地探究、体验课目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体验性课程”。其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文化遗产获得真切体验和直接经验。从表现形态看,体验性课程是需要挖掘、研究、创造出来的,可称为隐性课程。显然,切实完成了体验性课程,就实现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教学目标。

要掌握传承性课程,既要重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等相对稳定的文字性资料,我们称为“课程文本”;亦要重视运用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程文本的仪器、模型、音像材料、课件制品、图书报刊、人文景观、文史掌故、古今名人、博物馆所、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等精神的、物质的素材、资料、工具、手段,我们称为“课程资源”。显然,体验性课程需要挖掘、研究、创造。课程资源则要检索、寻找、利用。完成这些工作,我们称为“课程开发”。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包含哪些相辅相成的子过程?各自的组成要素是什么?它们相互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的子过程:达标子过程,行为子过程,情意子过程,认知子过程 组成要素:

一、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为了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有既定的目标,这些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控制调整作用。显然,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达标过程。

(一)构成控制调整子机制的基本要素。反馈原理和同化理论在学生认知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反馈—同化”也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于是,控制调整子机制是由一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反馈”,在心理上表现为“同化”,完整地表现为“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二)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运行机制中,目标的调整控制子机制正是要树立一个航标,使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瞄准三维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简而言之:“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这就是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的具体表达,可称为目标学习。

二、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

(一)学生学习的情意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在认知的基础上一经形成之后,它就会对客观世界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意识的倾向性,称为情意(或称意向),从而构成与认知过程相对应的另一心理过程,即情意过程(或称意向过程)。属于这一范畴的心理活动有需要、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情意因素。

(二)构成动力激励子机制的基本要素。教学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意过程,以激励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因此,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反映学生学习的情意过程。该子机制由一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情境”,在心理上表现为“情意”;完整地表达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从认知过程来看,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把认知信息转化为情化信息,进而促进了情化思维。可见,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意过程,而且促进了认知过程的顺利完成。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四)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

三、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

(一)构成参与交往子机制的基本要素。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在活动中强化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因而,该子机制由一个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在心理上表现为“体验”,完整地表达为“全身活动,心灵体验”。

(二)强化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

四、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

(一)构成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基本要素。1.积极探索,认真观察。2.精心研究,活跃思维。3广泛运用,加强迁移

(二)三个要素的性质。1.三个要素的因果层次性。2.三个要素的交叉重叠性。3.三个层次要素

(三)两大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地始终经历“探索”和“研究”两大行为层次,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心理层次,由此推动学习活动向前不断推进。

(四)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内在联系

探究学习方式实际上是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如图所示。

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 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 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图

四个子机制的整体性

三、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形式?试结合你所教的学科课程,举实例阐明如何创设这些教学情境。答:自然情境。体育课时是在室外,比如上篮球课就在篮球场,足球课就在足球场。这就是自然情景。形象情境。上篮球课时给学生示范教学内容。

实验情境。跟某个学生一起示范所教授内容(如篮球传接球)。问题情境。根据与学生示范的内容,提问学生发现或存在问题。体验情境。讲解示范完教学内容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实践。迁移情境。在练习几分钟之后,让学生比赛。

激励情境。在学生练习比赛之后,给学生一些肯定的语言,赞赏他们。

四、体验(活动)有哪些基本形式?试结合你所教的学科课程,举实例阐明如何实现这些基本形式。答:体验(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教学中以篮球运球为例。

动手做。是指教学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物。譬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学实验,是一种五官并用的、全身心参与的体验形式。学生每人进行一次篮球运球。

动眼看。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83%来源于视觉。可见,“看”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教学活动中的看,主要是指观察,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思维参与的高级知觉过程,因而又称为“思维的知觉”。教师在练习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时,学生认真观察。

动耳听。就是依靠听觉获取信息。一方面是指听取教师讲授。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反对教师讲授,这也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获得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每位学生都要在合作、交流、互动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用以充实纠正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讲解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时,学生认真聆听。

动情读。是指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独立进行的阅读和朗读。动口议。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议论、辩论等交流、沟通、合作过程,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多维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他们思维特征相协调,语言特点相接近,相互议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强协作精神。针对教师讲解示范的篮球运球结合自己的练习,并相互观察,讨论一下别人与教师示范的动作有何区别,应该怎么去改正。

动笔写。是指完成书面体验形式。包括作业、读书笔记、观察日记、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等。还要善于诱导学生写学习总结,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同化或者顺应。

动脑思。五官并用,都要大脑来指挥。因此,在上述任何一种基本形式中,都贯穿了一个关键性形式——思,也就是,开动机器,独立思考。这里,要特别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创新。教师讲解的篮球运球技术动作,自己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轮廓。

五、认知子过程的三个组成要素有哪些性质?为什么把它们称为三个层次要素?它们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两大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大要素?

答:认知子过程的三个组成要素的性质:1.三个要素的因果层次性

2.三个要素的交叉重叠性 为什么把它们称为三个层次要素

根据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学习过程,不仅要看到整个学习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运动之中,而且要承认系统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否则,学习系统就不可捉摸,系统的属性和规律就无处寻觅。这就是因果层次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它反映了学习系统中每个要素存在的稳定性和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有利于应用时分清学习层次,理顺学习步骤,促进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我们安排、设计的总是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因果层次性就显得非常突出。就是说,在认知要素的两种性质中因果层次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我们把反映学习这个特殊认识过程的学习心理要素称为三个层次要素,同时也正好与三个贯穿要素相对应,并且在理论上也有明显的区分度。

最本质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运用—迁移”要素,对应着认识论的“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而从三个层次要素本身来看,“运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探索、再研究”的过程,或者说,“迁移”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观察、再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乃是三个层次要素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两大要素,我们称之为“两大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地始终经历“探索”和“研究”两大行为层次,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心理层次,由此推动学习活动向前不断推进。

六、探究学习有哪些种类?试结合你所教的学科课程,各举实例加以阐明。

答:

一、实践探究。“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这就是实践探究的哲学依据。因而,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

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在实践探究中,思维加工一般均由归纳研究来完成。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形式相异,包括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因此,实践探究又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二、理论探究。包括特例研究和迁移研究

七、如何理解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思路?具体如何实施?

答:探究学习方式要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构建成达标过程、情意过程、行为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内在整合体,也就是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所反映的三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的和谐统一体。于是,构建成设计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诱思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时完整的行为和心理流程,称为“探究学习方式”。具体运用时,我们坚持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其一,所谓“有规律性”,这就是说,从整体结构来看,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认知过程遵循三个层次要素的因果层次性。要经历:探索观察层次、研究思维层次、运用迁移层次三个认识客观规律的认知层次。使学生在探索情境中观察事物,在研究过程中思维加工,在实际运用中升华开拓。教师则要善于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称其为“探究学习方式”的客观依据。

其二,所谓“更有艺术性”,具体有三层含义:

首先,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就是说,“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全身活动,心灵体验”均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也就是在观察、思维、迁移的任何一个层次要素中,均不可缺少,以便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通过同化与顺应而丰富、完整,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最后,不可忽视层次要素本身的交叉重叠性。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已经掌握而学生尚未认识的知识,因而,在具体安排学习活动时,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必要时比较灵活地安排认知过程,绝不能以一种死板的、僵化的顺序,千篇一律地去硬套先观察,再思维,然后再迁移。这样,才能避免使学生思维僵化,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生动活泼地、健康地顺利进行。教学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是与僵化、与形式主义不相容的。

八、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1.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

2.合作学习。所谓“合作”,是指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各种互动学习,但都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时,每位学生都要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以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可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多种形式。

3.探究学习。从两大学习层次的渊源可见,所谓探究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规律时,最本质、最基本的两大认知层次。既是认知过程,又是实践过程,是两者的和谐整体。从学生总的学习过程来看,它们在学习行为上可以表达为:探索、研究、再探索、再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或者在学习心理上表达为:观察、思维、再观察、再思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学习,这一学习过程就是从不间断的探究学习。

相互关系。就“自主”与“合作”的关系来看,学习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讲学习,最后总要落实在个体学习上,离开了这一点,再热闹的学习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动机大于实效。何况,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关键是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因此,“自主”是根本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自主”,也就是通过“合作”,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落实主体地位。因此,在“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中,“自主”是根本,“合作”是辅助,“探究”则是学习过程,是核心。可见,“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则是“自主探究”的深化。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篇2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学校的教师认真学习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所著的《诱思探究教学论》, 并将之应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从2006年3月到2007年12月, 我们进行了两年的实验研究, 已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主要做法及结果进行简要总结。

一、实验的理论假说与依据

理论假说: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诱”, 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思”, 自主地“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理论依据:我们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和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

通过该实验的研究, 在数学课堂实现通过教师的“诱”从而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的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思”达到“悟”。把满堂教变为满堂学, 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验的主要过程及收获

安排一学期的理论学习, 当所有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实验进入实践阶段。结合学校的安排, 每学期安排三轮诱思探究课, 即:过关课、交流课、展示课, 对所上课进行研讨, 在活动中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 课题组每位老师对照自己或别人的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课二上三讨论”的原则, 坚持集体备课的原则, 实现诱思探究课人人过关。经过三个学期的反复实践, 课题组教师已初步建立了诱思探究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模式。

(一)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策略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巧设阶段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巧设发散式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事实证明, 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大有帮助的。如:在《过三点的圆》的一课教学中, 教师可呈现成语“破镜重圆”。给出破了的镜子的残片, 问能否设计一种方案, 把圆镜的图形完整画出, 让“破镜重圆”。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过程的策略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 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 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 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如:问题的发现过程, 概念的形成过程, 结论的发现过程, 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 规律的概括过程, 问题演变、推广、引申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3. 动手操作策略

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教学的缺点, 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课题实践时, 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 让学生动手设计、操作、讨论, 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边组织活动, 边诱导学生, 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 对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大有益处的。

4. 竞赛激情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 探究学习时组织各种比赛活动, 能有效激发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 培养竞争意识。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 利用男女分组抢答赛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自主探究与合作激发相结合的策略

对一个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 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及时地捕捉并积极地启导, 促使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 形成一个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结构, 达到讲授或独立完成所达不到的效果。因为讨论过程中, 同学们的观点相互激发, 往往会出现许多思维“亮点”。如在讲《角的比较》一课中, 讨论角的大小比较时, 通过相互激发, 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一种又一种好方法被学生发现。实践告诉我们, 合作激发, 不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

1. 导入——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2. 探究——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 自主探究:根据问题, 学生能综合处理信息, 灵活应用多种方法 (如观察、自学、操作、尝试、类比、迁移等) 进行独立探究, 多向思维。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2) 合作交流:同组或四人小组对探索过程进行合作, 对探索过程进行交流, 并组织汇报。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小组合作交流, 为全体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 并将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的认知成果。通过有竞争的合作活动, 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3) 发现规律:由教师创设民主氛围, 让学生自由、自觉地展开交流、争论, 充分体现探究归纳的过程。交流中, 学生自由发言, 充分展现其个性化的理解。通过相互补充,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并能正确而又符合逻辑地表达出来。

3. 应用——实践应用, 解决问题

(1) 基本练习: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 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 独立解题并自觉检验。教师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开放练习:设计综合题、开放题, 鼓励算法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 引导学生从一题多解到一题简解、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实践应用:以数学小课题的学习形式进行实践与综合活动, 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调控反馈, 反思质疑

(1)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使学生能回顾所学的知识技能,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策略作适当评价。 (2) 集体评价:学生系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 并作出合适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 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建构, 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3) 反思质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 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伸到课外。

四、结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篇3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45-2

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诱思探究教学论。不仅大面积提高了实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20多年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多万中小学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诱思探究法展开了学科教学改革。

一、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指导思想

1.目标的三维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袋子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三者是并重的,同时实现的,没有先后的次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贯穿始终。

2.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而获得全面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独立思考,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之中。

3.教学的探究性。

这个探究并不是一般的探究,而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探究,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充实。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

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并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怡品德,获得全面发展。有道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例略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诱思的运用技巧。

二、诱思探究教学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1.寓以典故,借以诱思。

典故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启迪,而为人们广泛传诵。对于已有一定文学基础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典故,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思辨的欲望,从而达到诱思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用FLASH给学生展示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尽管学生对这个典故比较熟悉,但看完后还是忍不住哄然大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立即设疑:白马是不是马,马是不是就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什么样的关系?诚然这个问题很简单,设置的目的只不过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思维。

学生思考回答后我立即又逐步设问:(1)白马和马谁是特殊性,谁是普遍性?(2)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白马一定是矛盾的特殊性,马一定是矛盾的普遍性吗?如不是请举例说明。(3)结合马和白马的关系说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白马和马的关系易于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不在困难,而且还比较形象。又由于这个典故比较有趣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知欲望。

我通过这个典故,设计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递进思考,积极探究,不仅帮助他们愉快轻松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还锻炼和提高了他们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典故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我们有的老师运用典故,只重在论证知识原理,却不是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新知,这样就起不到诱思的作用。要想寓典故以诱思,典故的运用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典故一定要贴切教材内容,且要通俗易懂,活拨有趣,切忌晦涩难以理解。如果选取的典故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說明问题,不仅不能诱导学生朝既定目标思考,反而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学越困惑。如果典故晦涩难懂,沉闷无趣,教师又不能讲解透彻,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思困和焦虑想象,从而思维得不到激发。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朝既定学习目标思考和探究,设置的问题切忌过于笼统,也不能过深,否则也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灵感,产生不了“诱思”交融的氛围。

第三:典故述说要生动,教师本人在课前要对典故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善诱”,而“善诱则通”,从而实现“诱思交融”

2.透视社会热点,以诱达思。

所谓“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较多的问题。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尤其是也开始对天下事较关心的高中学生,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和感兴趣的。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巧设社会热点,不仅是政治课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我播放了一段视频: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的支教事迹》。就在学生的情感被视屏中主人公的事迹深深牵引,内心世界正在接受一次神圣的洗礼时候,我抛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1)去那么艰难的地方支教,是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义务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诱思探究目标的一个切入口。

(2)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反应了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3)结合他们的事迹思考,你们觉得我们进行科学文化修养的目的应是什么呢?

通过这个视频和相关问题的设置,我成功的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还提高了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使他们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怡品德”的三维目标,真可谓既启智又悟道。

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借社会热点诱发学生思维和探究,必须要注意一下事项:第一:社会热点的选材要贴切,要典型,要具有诱惑力。第二:教师在课前要对选取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切忌不加琢磨就搬进课堂。第三:一定要内含问题,且问题的设置要科学,要合理,要层次性,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只会起到让学生只看了一场热闹的效果。

3.巧设活动,以诱达思。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一项常规工作,但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政治课堂上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活动,就是竭力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并以诱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公司经营成功的秘诀时,我在课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模拟中央电视台李佳明主持的《绝对挑战》节目策划了一场简短的招聘会:为某公司招聘一位经理。首先,课前我选拔了四位应聘学生,并指导他们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招聘会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程序:(1)为每个应聘者提供某企业的一典型成功案列,要求竞聘学生分析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2)为每个应聘学生提供一频临倒闭的企业的典型案例,并要求每一应聘学生为该企业扭转乾坤出谋划策;(3)要求每位应聘者在一分钟内陈述自己的竞选词。(4)要求其他学生以前后六人一组为单位,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公司经理,并派代表陈述理由。

由于这种活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符合中学生爱挑战和爱表现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学习情绪一直很高涨,探究兴趣也很浓厚,不仅顺利地实现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锻炼和提高了综合能力,新知还得到了巩固。成功的完成了探究目标。同时,这种活动还把课堂带向了生活,有利于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要使类似活动在诱思探究教学中,成功起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須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设计一定要精心,组织一定要严密,时间安排上既要紧凑,又要科学合理,并且教师在课前要尽量揣测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行为和现象,以及找出相应对策;否则不仅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弄得课堂乱糟糟。第二: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的思考,探索,而且使用语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要有利于营造轻松、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以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展开思维和想象,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有效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第三:活动中设计问题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问题设计既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又要有趣味性和诱惑性,设计问题过深过浅过闷都不能带动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探究,会让一场好活动流于形式。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好的诱思方式,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但是有点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中诱思不能简单模仿,也无现成的模式。只要我们在教学组织中牢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要时刻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要时刻给学生点拨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求通达.那么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总之,“善思则得,善诱则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 ,精心组织,就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 诱思探究教学文选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刘亚林.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法在呼市十八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 篇4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创建(C),是成功实施教学艺术的天梯。

A.教学艺术场 B.教学伦理性 C.教学情意场 D.现代媒体环境 2.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核心特征是(C)。A.基础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创造性

3.人类理性认知中,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下列对逻辑思维基本过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A.分析和综合 B.比较和鉴别 C.抽象和概括 D.实践与应用 4.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研究有三种基本形式,下面不属于研究基本形式的是(B)。

A.归纳研究 B.行动研究 C.演绎研究 D.类比研究

二、填空题(每空2分)

6.“_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7.张熊飞教授指出,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应坚持“七动”: 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8.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四为”原则是::以

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

三、论述题(每题9分)

9.张熊飞教授认为:“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正是为师之道的根本。”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这句话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因此,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条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重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在于教师。这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是自己怎样教,而应该考虑怎样教学生学,不是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师为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保证。

10.你认为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是论证了教学职能观,全面阐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核心特征等,从而得出“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这就是化启发教学的精髓等有关教学职能的定位致和之道。接着进一步探究了教学艺术,论证了“教学情意场”和“教学艺术场”,阐述了教学艺术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由此构成了完整的“诱思教学思想论”,称为核心思想。

11.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优良的学习习惯是正确的学习行为和科学思维的基础。同时,也是成功学习、获得理想成绩的保证。任何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好习惯,因而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是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整体成才的重要措施。

优良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应该培养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想的习惯。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张熊飞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看法。

①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的教学媒体的,间接地认知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突出教师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成正比的。因而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方面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所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篇5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

三、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该模式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美术鉴赏探究性课程研究的内容

美术欣赏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激趣引导自学探究

这一环节要求一堂课的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生活经验导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所,如在讲述《服装设计》时,可在课前准备的前提下作一次时装表演大赛,分设时装、生活装、职业装、民族装等几大类。这样学生的参于面较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这一步教师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教师不必过早熟解,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这一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上初中美术第五册《魏晋至唐代的美术作品简介》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段美术史称为宗教美术呢?”学生会根据所学的社会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这个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现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用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这一阶段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步操作程序,只是提供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运用探究式教学要控制教师的讲话时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五、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型建构

激趣引导---自学探究--欣赏作品--教师引导、激发--在兴趣、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探究欲望---收集有关信息和材料,设计、实施实验验证假设--验证假设---评价交流得出结论---合作探究---激励评价---实践探究---分析问题合作学习

六、个案举例

《凝固的音乐——建筑的不同风格》

本课例受浙教版《我国建筑艺术欣赏》启发,我重新进行了设计并把此案例放在第六册《纸的造型之二》之后,这样有助于把建筑艺术与纸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试图寻找一条真正让学生理解建筑为什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途径,并尝试引导学生用具象的造型来表达抽象的音乐感受,探索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方式。将立体构成的一些基本理念融于具体操作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寻找能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论题。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2、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指导、协助与评议观点

一、欣赏导入(激趣引导自学探究)

1.组织教学:多媒体展示预先收集的中外建筑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2、导入:展示课题“凝固的音乐”,提出问题“建筑的不同风格”?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它们的风格特点。

“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蒙特利尔住宅楼、国民大厦(图7)单调的旋律与配上和声的对比感觉

1、学生在思考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培养互助精神。

三、作业品评(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1、展示、分析部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因素及制作方法。

2、组合造型赏析:

杭州大剧院(图8)、维特拉家具美术馆、涅格夫沙漠犹太教堂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个外形新颖、别致,整体协调美观的组合建筑外形,并命名。

2、每组选一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互评。

1、分析组合方式,开阔思路。

2、培养分工、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3、尊重他人的想法,分享合作的愉悦,学习他人的长处,寻找个体的价值。

四、生活实践(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布置课外作业:

1、布置作业之前,讲述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城所作的历史贡献。

2、分组调查身边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名胜建筑,(如南阳镇的赭山老街)将其与当地最时尚的建筑相比,寻找其异同之处,试着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写进小论文中。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关注周围事物、关注生活环境

五、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1.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肤浅认识和厌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2.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课中既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六、反思与建议

美术欣赏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我对以下几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良好的教学情境切入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

在欣赏教学中巧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移情体验,激活想像,启迪创作灵感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在良好的情境中展开。

(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在欣赏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学科之间的多维知识建构是美术欣赏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所在。新课程强调美术教学应加强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四)、深入探究与实践是美术欣赏自主探究学习的最终落脚点。美术教学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加深对文化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本模式在实施时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使操作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 篇6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造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科学的诱导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教学的一些片断。

师:请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生:354、534能被2整除。(师板书)

师: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生:345、435能被5整除。(师板书)师: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师:用3、4、5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自尝试着,很快有学生激动地高举着手)

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的能被3整除的数有453、543。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师: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对自己的想法有没有检验过? 生:还没有。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检验一下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认为这一猜想是不正确的。因为13这个数的个位上是3,但13不能被3整除。还有26也不能被3整除。

师:多好的反例,把猜想彻底地否定了。

生:我发现有时候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却能被3整除。例如,345、435、354、543。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数有时都能被3整除,有时都不能被3整除。师:好!这是你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学生的眼里充满迷茫)

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许许多多,有一位数,也有两位数、三位数,还有位数更多的数。一下子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难哪!能否先从位数较少的数着手呢?

(学生各自写出许多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从中寻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发现了规律)生:我发现12、15、18、21、24、27、30、33、36、39、42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3。师:在你写的这些数中是有这样的规律,不过,如果让你判断57能不能被3整除?54能不能被3整除呢?

(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师:看来,这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我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师:师吗?对这一发现有没有检验过?

生:我检验过,是对的。12能被3整除,调换位置后是21,21也能被3整除。师:这——会不会是碰巧?

生:不是巧合。24调换位置后是42,它们都能被3整除。师:

24、42还真都能被3整除,会不会又是碰巧呢?(许多学生都被惹急了,激动地说:“这不是碰巧。”)

师:“这不是碰巧的理由”呢?就算不是碰巧,那让你判断57能否被3整除,你怎么判断?先判断75?那75又怎么判断?先判断57?这样颠来倒去何时了。

(学生又一次会心的笑了起来)

师:看来,这还不是判定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得数的特征到底在那里呢?(学生皱起眉头苦苦地思考着,又流露出百思不得其解的无奈)

师:12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这2是不能被3整除的,这是为什么呀?(学生凝滞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

生:虽然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可是前面的10除以3还余下1,将余下的1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正好是3,又能被3整除,所以,整个12就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0+2=9*1+1+2)师:那22呢?

生:22这个数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前面的20除以3还余下2,将余下的2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4,4不能被3整除,所以22不能被3整除。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2=20+2=9*2+2+2)师:要判断78,可以怎样想?

:生:78可以写成70+8,70是7个9加7,这个7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78也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8=70+8=9*7+7+8)

生:我发现规律了。只要看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如果加出来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真是这样的吗?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生:从上面式子中可以知道,9的倍数肯定能被3整除,所以只要再看其余的两个数的和,而其余的两个数正好是个位与十位上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能被3整除的两为数的特征,而且还说出了道理。那么对于三位数|四位数,它们会有什么特征?

生:对于三位数、四位数等,判断能否被3整除,也只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里4+6+7+3=20,20不能被3整除,所以4673也不能被3整除。

(该生举例且板书:4673=4000+600+70+3=999*4+4+99*6+6+917+7+3)

生:我能举个能够整除的例子,如465,各个位上得数的和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465能被3整除。

(学生自己板书:465=400+60+5=99*4+4+9*6+6+5)

师:同学们由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的特征,对其他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了猜想,并通过举正、反例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谁能归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的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是不是一种巧合?

生: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而调换位置后的和是不变的,所以,不是巧合。

师:!很好!同学们自觉地运用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巧合做出了解释。。。。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自测题 篇7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必然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 可是很多学生都将其视作单纯的复述性和记忆性学科, 缺乏思维训练, 深感学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 传统闭塞的历史教学方法是罪魁祸首。教师往往以阅读、讲解为主要的上课方式, 在教学中只顾展示大大小小的知识要点和各种现成的结论, 却鲜去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和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也不会带领学生探寻更多的观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及联系。课堂缺少思维锻炼过程, 也鲜有探究性步骤, 学生只能在教师驱赶之下机械式地被动接受, 课堂上除了听和记之外再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 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由此形成。

“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接受过程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收获,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亟待转变。所谓教学,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如何去学习, 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让他们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 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内容多而杂的历史课, 教师应该首先更新教育理念, 开阔视野, 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变机械说教为思维诱导,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中学历史教育, 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习惯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历史学习,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真正实现乐学爱学。

二、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

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庄重, 学生不仅倍感压抑还深受束缚, 很难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见解, 也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探究激情, 而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下, 学生在身心上都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大胆独立探索, 实现探究创新。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 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也有表达想法的自由, 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交流, 听取他们的见解, 也许这些简单的想法可以成为探究创新之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当他们提出一些让教师本人都觉得模糊不清的问题时, 教师要诚恳地做出这样的回答:“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吧。”这种真诚态度既维护了教师的尊严, 更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 也深刻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其次, 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让历史课堂魅力倍增。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不时给学生带来惊喜, 让学生消除课堂疲劳情绪, 用抖擞的精神状态度过课堂每一分钟。教师要秉承大课堂的理念, 运用多媒体动画、影视资料以及恰当的音乐有效活跃课堂, 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这一课时, 笔者将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作为课堂材料补充。透过电影, 学生不仅清楚了鸦片战争的经过, 还直观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增强了爱国情感。

2. 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探究式学习就是寻找一个个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初中生对中外的历史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这些认识往往是感性的、浅显的, 他们对历史发展本质认识还不足, 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也很难自觉地用逻辑思维来思考历史问题。因而, 教师要有目的地通过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历史。

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要富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教师要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心理, 更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 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让趣味性诱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民族团结》这一课时, 笔者提了这样两个问题:“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美人自愿下嫁匈奴单于呼韩邪, 而在唐朝时, 同样有一位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吗?她们为什么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而选择远嫁呢?”学生对这两段历史都不陌生, 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的原因也略知一二, 于是笔者便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就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展开了详细讨论。这种提问方式以学生熟悉又富有趣味的背景知识为引导, 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 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其次, 问题要具有情境性。教学情境在探究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营造有利于思考的环境, 学生能够在情境的引导下打开思路, 激活思维。丰富问题情境的途径通常有三种:教材中的插图、故事和小资料, 音像、图片、实物等课外资料, 学生经历的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好这三种途径, 用丰富的情境来充实问题内涵。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这一单元时, 笔者出示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几张剧照, 随后请学生一起回忆其中的重要情节, 并讨论该剧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教科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差别, 电视剧中哪些重要的历史情节被过分夸大了。这些问题很快就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兴趣, 他们通过对教科书和电视剧的比较, 对武则天、太平公主等重要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师生还一起回顾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浓厚的探究气氛中, 学生对隋唐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刻。

最后, 问题还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多元化, 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能够有效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面对多元化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从多个层面来思考, 鼓励进行发散思维, 寻求多种答案,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后, 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现代的眼光来评价秦始皇?这个问题实则是一个讨论性问题, 笔者鼓励学生突破教科书上的权威观点, 通过自己思考来寻求答案, 大胆分析, 只要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便可以。有了学习的基础, 学生不仅融合了已有知识, 还可加入诸多现代观念, 用全新的理念来解读秦始皇的功与过, 充分发挥了探究潜质。

3. 鼓励角色扮演是支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式。历史教材中讲述了很多战争史和重大事件, 学习这类内容时, 教师往往都是先分析事件背景, 然后讲解过程, 最后再分析结果和历史影响, 实际上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甚感乏味, 再精彩的内容也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下变得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大胆突破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去: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战地记者、历史人物等, 只要学生愿意, 他们便可以充当任意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角色, 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分析与学习, 为历史事件的应对出谋划策, 或者报道客观事实, 或者总结经验教训, 或者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他们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并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钢铁长城》这一课时, 在大致了解了建国以来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后, 学生发现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于是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组化身为海军、陆军或者空军, 从军人的角度来解读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的小组从导弹部队和航天技术人员的角度来探究我国国防发展的历程;更有的小组成员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客观报道了我国国防发展中取得的重大突破。经过各个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了钢铁长城的真正含义。

4. 组织实践活动是补充

新课程教材增添了一些活动课和探究思考题, 这些题目内容丰富多样, 组织形式也活泼有趣, 是课堂探究材料的有力补充。诸如辩论会、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而小制作、填图等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的意识,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活动课都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教学思路, 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特点和当地的现实条件, 围绕某一主题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探究性的思维, 将探究方法内化为学习素养。例如在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 笔者设计了主题为“南京———一座苦难又顽强的城”的实践活动, 请学生自己追踪当年抗日战争烈士的足迹, 很多学生于是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有的学生去雨花台祭奠烈士英魂, 有的学生通过对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更有的学生通过对影像资料进行整理找到了很多相关的纪录片。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中华儿女的英勇, 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南京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南京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实现了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总之, 当今历史教学已经远远突破了知识传授的狭隘范畴,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已经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巧妙诱思、科学探究就是要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引导他们通过科学的探究习得知识, 并实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继新.历史课探究式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课程探索) , 2011 (1) .

[2]李明海, 王英姿.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5 (2) .

浅谈诱思探究课堂的物理教学 篇8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以未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身教学,阐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如何抓住和抓好课堂教学,成了摆在我们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大家总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照学校规定的进度……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即可,而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学的任务是否真正落实,对待教师辛辛苦苦地备出的每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主动地去学。但是目前各学校仍然存在着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被牵着鼻子苦苦地学。试想一下,长此下去,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怎么能不厌倦呢!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而被禁锢,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才呢!所以在教改一线几十年的张熊飞教授面对目前教学中师生的苦与累,大胆提出教学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的现代启发教学,教学的思想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即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苦苦逼迫学生去学。张熊飞教授的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1]。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才是真正优良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学习也显得很有兴趣,且很轻松,这样的教师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会求知,还会做事,会与人共处,更会做人,是一批创新人才,是新世纪发展和竞争的强者和胜者。

下面谈谈物理教学中的诱思探究:

一、诱思探究——新课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新一节课的导入首先必须得让学生感兴趣,然后还得由兴趣上升到建立学会的信心。所以在静电场的教学中,由于该节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此概念在理解起来也很抽象,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单刀直入引出这个概念,学生一定会对本节,甚至这一章失去学会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事先已考虑到这些问题,于是我运用诱思探究导入新课:从哲学上的物质的概念进行入手“什么是物质?”此时全班每个同学地积极性和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大家在想,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呀?这样就把一个抽象地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迎刃而解了,同时消除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恐惧心理,记忆颇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课堂效果好。所以新一节课的引入多运用诱思探究,已经注定本节课成功的一半,因为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真正学,只有真正理解,才能真正学会,符合学生的思维,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作为老师也不用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死记硬背那些他們都不理解的理论、概念、原理等,这种做法无疑是拔苗助长,而且学生对老师的这种“苦心”持厌恶态度,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老师学生互相埋怨,长此下去师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重创。这样的教师也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诱思探究——实验的分析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地积极性,因此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热闹;然后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机械性地做法忽视了学生思维对实验的指导作用,久而久之尽管是很好的直观教具,却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物理的理性认识也未真正从物理实验这个感性认识中体会到。如果能运用诱思探究,则课堂效果深刻而持久。比如在<验证机械能首恒定律>对纸带的研究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由此产生对出现这些现象的疑问,大家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学过的知识,大家能够顺理成章地分析出导致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可见这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由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真正的内在原因并归纳总结结果,要比我们教师直接讲出来,效果好得多。这种教学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和不断探索的能力。尤其在学生对本门儿课的学习兴趣上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包含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符合当前提倡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要求。实验时不一定非得拘泥于书本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可让他们自己设计,教师引导,实验中多设疑点,这时学生的思维肯定处于最活跃时期,师生共同研究和完成他们设计的实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与书本上实验做对比,总结利弊,更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持久性。

三、诱思探究——习题的分析

物理习题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精讲精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习题分析中多运用诱思探究,即对每一道题都应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同一物理习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解题途径。

上一篇:大班上学期语言教案《猪八戒吃西瓜》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平面设计专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