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结构(共12篇)
企业结构 篇1
摘要: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来实现这一最优目标。
关键词:价值最大化,财务杠杆
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企业的价值不同于利润, 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 还包含了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由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报酬与风险是呈比例变动的, 所获得的报酬越大, 所冒的风险也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的价值只有其报酬与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 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 它没有考虑到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 其价值不同, 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 不顾生产安全, 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 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 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 考虑了报酬和风险的关系, 使企业的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2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在我国, 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 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
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
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价值指标。
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了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 第二类指标, 第三类指标反映了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 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 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 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的认识, 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 使企业所有者, 债权人, 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 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 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 通过组织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指标中, 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 并通过关于财务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 最终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由于企业一般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 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 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 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因此充分正确的运用财务杠杆利益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成本, 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 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 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在追求高投资回报率时, 应该注意投资回报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其次, 降低企业负债利率。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 选择合适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的趋势时, 企业应选择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反之, 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 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 优化借款结构, 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
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 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经济周期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 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 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 繁荣, 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 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 在经济衰退, 萧条阶段, 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恶化, 经济效益差。在此期间, 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 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 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 繁荣阶段, 一般来说, 由于经济走出低谷, 市场供求趋旺, 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 利润水平不断上升, 此时, 企业应增加负债, 以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环境因素。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 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 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
行业因素。不同的产业,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 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
预计的投资效益情况。如果预计投资效益好, 且行业或产品处于上升时期, 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反之, 如果预计生产经营及效益将要下滑, 应适当减少负债, 缩减生产经营规模, 防止财务杠杆风险。此外, 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负债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对经济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并富于进取精神, 喜欢冒险的企业往往会安排比较高的负债比率, 而那些对宏观经济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 或者以稳健著称的企业, 则会只使用较少的债务资金。
企业结构 篇2
—— 宝泉路桥有限公司人才结构现状及未来人才需求分析
李军
摘要: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的最关键因素,抛开人的因素来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进行重复性劳动缺乏创新意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在施工间歇期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增强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现状 人才结构 人才需求
引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了人才是发展之源,对国家而言是富民之基、兴国之本,对企业来说是科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1、企业专业人才结构类型单一,技术型人才年龄偏大
目前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专职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缺乏,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今越来越强调细化分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按照以往的“一人多责”进行施工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并不是说降低了对企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是为了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企业成熟的技术型人员年纪偏大,企业40岁以上年龄的人员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给技能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血液更新
带来隐患,10~20年后将有大批技能人才退休,而后备力量却无法弥补。学历与职业资格结构不合理。低学历、无职业资格的人员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依赖工作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成岗位技术性工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的进行重复性劳动缺乏创新意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培训制度不完善,员工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制度不够健全,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没有相应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计划,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又缺乏鼓励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激励机制,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削弱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职工自身的学习性不高,特别是身在一线的员工,由于长期的户外施工早出晚归,给自我学习的时间保证带来一定影响,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在施工间歇期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员工对考证盲目追逐
行业准入制度的实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加薪升职的“通行证”的作用日益增强。培训、鉴定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推进缓慢,为争取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工作氛围和日益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应加大力度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并重。“学”与“干”并重,引导员走出考证误区,能够主动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4、对上述企业人才结构存在的不足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合理配置企业人才结构
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建设,搜集、储存单位各类技术人才的信息资料。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规范企业用人行为、技术人才鼓励行为。逐步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政策,对国家规定须持证上岗的技术职业(工种),切实落实持证上岗的要求;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企业职工培训、考核、劳动组织管理和工资分配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实施不同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模式;加大技师、高级技师考核与评聘制度改革力度,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统一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考评范围,完善高技能人才评审办法。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引进、使用等方面的规划及其政策措施,调节高技能人才的供求总量平衡;根据企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信息引导,制定倾斜政策等手段,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
1、完善制度化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要打破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形成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根据高技能人才实际具有的技能水平,安排到合适的管理、技术岗位上,不受其原有身份、资历、学历、年龄的限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聪明才智。
2、建立高技能人才聘用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科学合理地
设置技能岗位,制定技能岗位规范、任职标准和任职期限,以及相应的工资、津贴标准,并通过全面考核,择优聘用上岗,赋予相应的责、权、利,以更好地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3、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健全技能人才的开发系列,建立和完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3个职业资格等级的申报条件、评定标准与程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改革、完善有关分配、奖励和福利制度,把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技能水平相联系。落实高技能人才有关待遇政策,使受聘在相应技术岗位上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同等收入分配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
(四)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改善企业人才成长环境
企业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人才培养多渠道投入机制.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上,并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教育和培训的部门,予以企业内部处罚。强化人才培养意识。
5、未来企业人才需求及人才结构发展合理化方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单位工程施工总里程高速增长,企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对企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提高。人才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到管理结构的调整。“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单位走向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此必然伴随相关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职工素质偏低、技术工人结构不
合理、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单位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改善人才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专业人才总需求
按我单位经济增长情况预测,如果预计,到2015年我公司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同时考虑到企业高技术人才数量,则可以预测,至2015年我单位专业技术从业人员至少应比2010年增加1/5左右,方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年龄结构的需求
根据我单位现有人才年龄结构综合考虑,我单位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引进大量青年技术人才,以适应单位目前人才结构偏大,避免阻碍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几年来单位应有针对性的招收相应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岗位培训,以老带新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新生代力量,提高企业人才储备,迎接市场经济情况下的更大挑战和机遇。
(三)人才结构的需求
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对外工程将逐步增多,企业人才结构更应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紧跟市场走向,制定稳定的人才结构框架,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引进急需人才,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随之今后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领导班子结构研究 篇3
从哲学上说,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系 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不但决定于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性质与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 之间的结构。结构变化了,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在配备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时,要注重讲究领导班子内部结构, 搞好科学组合,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企业领导 班子结构呢?
有文凭的和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合理搭配
作为起“龙头” 作用的领导班子,要求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势在必行,否则,就无法驾驭全局工作。 但是仅靠这样的人组成的领导班子,只能是知识的平面结构,而不能形成智能的立 体结构。一方面,有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虽然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 经验。另一方面,有的可能在某一专业上很有造诣,但在其它方面却是“门外汉”。 比如在学校是学英语的,毕业后其让从事政治工作,学非所用,有劲使不出。有些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无论是理论知识还 是工作能力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有文凭的同志,在企业中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像 这样的干部,就不能只看学历,而要注重真才实学,应当把这样一大批实干家选拔 到各级企业领导班子中去。所以,在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时,我们不能一提专业化就只想到“科班”,一提知识化便单考虑文凭。只有坚持讲文凭而又不唯文凭,重在 真才实学,把秀才与干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领导班子结构形成一个动 态平衡的有机体,企业才能有朝气。
有“将”才的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合理搭配
凡是战斗力强的企业领导班子,都应当是具有全面组织领导能力的党政一把手和精通专门业务知识的助手的合理搭配。所以,汉高祖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拿破仑也说过:“一只 狮子指挥的绵羊军队可以打败一只绵羊指挥的狮子军队”。这也说明了帅才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单位的工作都不应是单一发展的,如果没有深谋远虑、处事果断、能统筹全局的人担任主要领导,这个单位的工作就可能出现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状况。书记要当好“班长”,就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研究,如果不注 意向自己的“一班人”作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不善于处理自己和委员之间 的关系,不去研究怎样把会议开好,就很难把这“一班人”指挥好。如果这“一班 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广大员工去搞现代化建设。相反,如果一个班子没有 几个有专业特长的人作党政一把手的助手或参谋,把主要领导的决心和工作计划付诸最有效地实施,同样也搞不好工作,甚至还会造成“纸上谈兵”或瞎指挥。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是一级领导班子呢?以子公司的领导班子为例:在配备党政一把手时,除了要考察他们有无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外,还必须考察他们是否具有领导所属企业的管理工作能力。 而在配备其他班子成员, 特别是职能部门的领导时,要求和标准就要有所区别,则主要看他们的专业水平能 否胜任本职工作、精通本职业务。这样,才能使领导班子的配置做到主次分明、结构合理,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的干部合理搭配
企业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梯次搭配,是指企业领导班子中应有一个与领导和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年龄比例。 合理的企业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应当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梯次结构。中年人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 便于对青年人进行传帮带,使其尽快成长;同时,青年人能保证领导人才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以防止出现领导层“青黄不接” 的现象。企业是做经济工作的,不像军队、政府部门对年龄要求那么高,但它仍然对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假如领导班子年龄老化 严重,也同样担负不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不管是集团公司还是子公司领导 班子的年龄结构都应当是老、中、青的梯次搭配。这是因为,企业干部流动量小、 变化少,如果把一些“过渡性”的干部,年龄、工龄、资历相当的干部配进同一个班子,一方面相互间的关系难以相处,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互不服气的现象;另一方面,一遇到班子大的调整或干部退休,就会造成“一锅端”的不良后果,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实行新老搭配, 传、帮、带才会有新的内容,才有利于企业各级班子的自身建设。
在注重干部年龄合理搭配的同时,对干部的个性调配也同样不可忽视。所谓个性,在心理上讲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 爱好、气质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特点和给人总的印象。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讲究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在个性上应当是相互吻合与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各唱各的调, 各吹各的号”的现象。 领导者个性的协调一致,是建立在领导成员的不同个性的基础上, 因为不同个性的领导人才在一起工作,就能互相弥补不足。如:有的领导属于“粗犷型”的,这就要搭配同“暴躁型” 性格相反的领导来弥补这个缺点。否则,如果搭配同一类型性格的领导,这个班子一般来说处理问题就容易偏激。当然,我们强调干部要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绝不是说要有“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坏习气。对领导干部一些痼癖毛病,我们提倡干部自己在实践中加强学习,注重修养,不断克服之。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相联系,则不必多作指责, 使其手足无措。实践证明,有鲜明个性的领导干部往往接受新事物快,有干劲和创新精神。问题是要因势利导,善于组织好,充分发挥这种个性的积极面。只有这样,企业领导班子才会有活力。
“德”与“才”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同志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北宋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毛泽东把领导干部看成是决定因素,司马光则 把人的才能看作是资本,把人的品德看作是统帅,这都从不同的侧面肯定了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有才而无德,犹如一只绿头苍蝇,虽有华丽的外表,也能嗡嗡飞鸣, 但满肚子的坏水,全身细菌,终究对人、对社会无益。一个人的德和才,往往不是 兼备的,德好才不一定有之,才强德不够亦有之。同样德性,特点也不尽相同,有 的人原则性较强,有的民主作风较好,有的竞争意识较强,有的人安于现状。人的优点与缺点总是相互交织、彼此伴生的。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中诗云:“骏 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企业管 理专长的,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长的;有的擅长策划,有的擅长实施,等 等。因此,在一个班子中,要相互拾遗、彼此补漏,使缺点得以克服、优点得以发 扬光大。一般来说,党政一把手应德才兼备,以全求精,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 和统帅能力。对副职,宜以才求德、以精求全。俗话说: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因此,在配备企业领导班子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合理使用干部,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跨进新世纪,为了迎接新挑战, 开创新局面,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企业领导班子中出现的新情况, 搞好企业领导班子结构的科学组合, 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考察和培养,努力做到:识才, 要一分为二,把握主流;量才,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带框框;用才,要发挥其优势,用其所长, 协调一致,从而产生巨大的集体力量和整体效应。
企业盈利结构分析 篇4
1盈利结构对盈利水平的影响
盈利水平可用利润总额来反映, 有时也可有利润率来反映, 它与盈利结构存在着内在联系。企业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盈利水平, 一般情况下主营业务是形成利润的主要因素, 它对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越扩展, 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比重越高, 企业盈利水平也会越高。企业收入水平高而相应成本引用水平较低的业务, 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越高。通过结盈利结构的分析, 不仅要认识其惯盈利水平的影响, 更要预计其对未来盈利水平变动趋势的影响。
2盈利结构对盈利稳定性的影响
盈利稳定性指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盈利水平可以说是企业的收益率, 盈利稳定性则表明企业盈利的风险。如果企业盈利水平很高, 得缺乏稳定性, 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经营头部。盈利的稳定性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企业盈利水平的上下波动的波幅较小, 企业盈利稳定;另一种理解是企业盈利水平向下波动的波幅很小, 向上波动的幅度很大, 也说明企业的盈利稳定。在现实中一般是按第二种理解来解释盈利的稳定性。一个企业在一定盈利水平的基础上, 盈利水平不断上扬, 应是企业盈利稳定性的现实表现。
盈利的稳定性首先取决于收支结构的稳定性。当收入和支出同方向变动时, 只有收入增长不低于支出增长, 或者收入下降不超过支出下降, 盈利具备稳定性;当收入和支出反方向变动时, 收入增长而支出下降, 盈利稳定。反之, 不稳定。除此之外, 收入和支出各项目所占比重不同, 会对盈利稳定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如果主营业务的收支较为稳定, 包括两者的关系和增长的势头较为稳定, 则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就有了根本保障。
盈利结构也会影响盈利的稳定性。由于企业一般会力求保持主营业务利润稳定, 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变动相对非主营业务来说较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 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稳定性的强弱。
3盈利结构对盈利持续性的影响
盈利的持续性是指从长期来看, 盈利水平能保持目前的变动趋势。盈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区别是, 盈利的持续性是指目前的盈利水平能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 而盈利的稳定是指盈利在持续时不发生较大的向下波动。可见, 盈利的持续性是指总发展趋势, 而盈利的稳定是总发展趋势中的波动性。
企业盈利结构对盈利的持续性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业务一般可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部分。长久性的业务是企业设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企业正是靠它们才能保持盈利水平持久。临时性的业务是由于市场或企业经营的突然变动或突发事件所引起的, 由此产生的利润也不会持久。长久性的业务主要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 所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越大, 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越强。
4盈利结构对盈利趋高性的影响
盈利的趋高性是指企业的盈利水平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盈利的持续性和趋高性都是指企业盈利的长期趋势, 不同的是盈利的持续性指目前的盈利水平能否长久地保持, 而盈利的趋高性指在保持现有盈利水平的同时体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可以说, 盈利的趋高性是盈利的持续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盈利是否具有趋高性与企业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有关。一个产品一般都要经历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四个阶段。处于启动期和成长期的产品, 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产品, 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处于成熟期的产品, 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较稳定;而处于衰退期的产品, 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有下降的趋势。
盈利结构对盈利的趋高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果主要来自于启动期或成长期的产品, 盈利一般具有趋高性;如果主要来自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产品, 企业盈利非但不具趋高性, 甚至难以维持下去。
保持盈利趋高性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上要密切关注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 在产品进入衰退期之前就要努力开发新产品, 做好经营上的调整准备。
摘要:就如何分析企业的盈利结构进行探讨。分析盈利结构对盈利水平、盈利稳定性、盈利持续性、盈利趋高性的影响及使企业长久保持盈利趋高性的关键。
企业结构 篇5
山西盛大钢结构企业文化的力量
伴着阵阵虫鸣鸟叫,以及公司每天的晨读朗诵,我们又开启了美好而又精彩的一天。每天清晨,我们全体伙伴都会在微信群里朗诵一段优美的文字,开启一天美好的时光,为自己也为大家带来整天的正能量。
最初,梧桐让大家每天朗诵一段儿,刚开始时,我是没有感觉的。我觉得就是自己完成了一个任务而已,可是慢慢的我觉得„诶,感觉来了,我用心地去体会了那段文字的精髓。是的,正如我们每天朗诵的短语所说,生命的一切都很简单,我们自己就具备做到这一切的能力。或许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定的打开方式,或许我们正遇到了瓶颈。我们只要相信,我们有这样的力量,深知“坚持不懈 终会成功”。奋进吧,小伙伴们!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篇6
关键词: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对策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本的构成及比例关系,通常是指长期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总量的多少,构成及资产质量好坏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效益,因此企业要把握好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在一定时期适当的财务风险限度内,既能将综合资本成本降到最低,又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1.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
1.1.影响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
1.1.1.宏观经济政策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机制,这就间接影响了企业资本结构。由于货币政策的调整使货币供求量发生变化,导致利率上下波动,而利率变化正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定时期内货币政策紧缩,则银行贷款利率较高,企业迫于还债压力负债资金的比重会相应降低,反之,加大负债。税收政策则决定了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税率,有些行业税率很低,负债并不能带来很多的减税好处,因此企业负债融资的资金会少一些;反之,对于所得税税率高的行业来讲,财务杠杆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企业更倾向于负债较高的资本结构。
1.1.2.经济周期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一般来讲,在经济衰退时,大部分企业经济都遇到困境,财务状况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尽量减少负债,减轻压力;反之,经济繁荣时期,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利润高,企业为了抓住发展机遇而扩大规模需要增加负债,必然无法保持成本最低。
1.1.3.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
不同的行业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不同,自然资本结构就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若企业所在的行业竞争比较充分、自由,不存在巨头垄断的情况,如家电、房地产类似的行业,任何一家的进出都不能影响产品价格,销售由市场来决定,利润趋于平均,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不应当过度的负债,要保持平稳的资本结构。反之,若是市场竞争程度较弱,由垄断企业规定价格,如水力、电力等行业,垄断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生产、经营不会由较大变动,此时可以扩大负债规模进行投资。
1.2.影响资本结构的内部因素
1.2.1.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指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管理及与外部的关系,一般分为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公司,企业采取何种形式影响甚至决定着资本结构的确定。上市公司的规模一般比较大,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需要投资的项目也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举债,合理避税;而有限责任公司和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受经济实力和业务量的限制,资本结构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比较弱,风险相对较大,这样的公司和企业举债时则要慎重考虑,以免有严重的财务负担。
1.2.2.企业的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资产的构成及比例关系,主要是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情况。企业内资产状况的分布如何影响着融资渠道,进而影响资本结构。如果企业中的固定资产较多,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的特点,一般是采取长期借款或者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如果企业的存货、材料等流动资产较多的话,由于这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大,涉及的资金也不算太多,则采取短期负债的方式筹资。
1.2.3.企业的财务状况
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企业资金的流动能力、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等,对资本结构有重大的影响。通常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意味着偿债能力较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强,可以适当增加负债比率,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反之,财务狀况较差,企业面临的风险过大,银行及债权人都想及时收回资金,不愿继续贷款,此时企业应尽量减少贷款维持经营。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虽然使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纵观当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仍然存在着股权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不当的自有资本比例,股权融资偏好大型企业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以改善,优化资本结构。
2.1.加大对企业资本结构的扶持力度
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企业要发挥它的作用,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则是优化资本结构的保障。而在整个资金的运作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中枢,因此国有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筹资的扶持力度,对前景比较好,有上升空间的企业予以资金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优化债务结构,降低成本,度过困境;对于亏损严重,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则支持他们进行破产清理、债务重组,保护企业资产。
2.2.建立合理的负债结构
合理的负债结构能给企业带来避税的好处,还能激励、约束管理者的行为,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负债越高越好,凡事过犹不及,应视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来定,负债比例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确定这个比例范围需要考虑利率、企业规模、行业环境等因素。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要能保证项目盈利或至少能维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借款的预期利润率不小于利息率,使企业能弥补成本,不至于亏损。另外,任何一个项目的借款都会影响企业综合资本,为了使企业的总体资本结构平衡,企业借贷时要确保预期利润率大于等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3.实现股权多元化,强化财务风险
由于股权融资有诸多限制,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时都采取向银行借贷的方式,虽然有避税的优点,但企业也要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成本比较高,制约了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要拓宽股权融资的渠道,除了可以发行股票外,还可以采取筹集内部职工股份、期权及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降低过高负债率带来的风险。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合理安排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二是安排好获得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时间。企业进行债券融资时,要考虑与经营周期相匹配,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期限,避免资金闲置或者遭遇偿债高峰期,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企业因无法按时偿还资金而破产。(作者单位:兖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地矿建设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
企业结构 篇7
目前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为了实现多元化发展,实施企业资产重新组合,不少企业走上了兼并重组的道路。经统计分析指出,企业并购的风险由53%是因为整合过程失败,30%重组目标选择错误,17%因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现企业整合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实现组织内部的实质性整合。由于我国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与国外管理者相比还有待提高,为了实现并购后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使并购后企业可以真正有效融合并高效运转,企业必须在原有组织结构基础之上实现过渡。避免造成因组织结构混乱,人才流失,使企业业绩经短暂的回升后又陷入僵局,从而宣布重组的失败。相关数据显示有62%的企业在并购初期业绩存在短暂回升,但都以失败告终。我国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还有很长,现有的一些研究主要从定性或现有案例分析的角度,研究组织理论在并购企业中的应用,而对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Steiner网络优化思想,从定量分析角度对并购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整合,建立过渡性组织结构,引入全生命周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使重组后的企业发挥最大功效,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2 企业并购后存在的问题
企业完成并购后,为了能够实现1+1>2的企业构想,企业必须积极有效的落实上层领导的工作指令,做到基层员工及时反馈相关问题,使并购后企业内部管理实现偏平化,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了实现企业并购后利益的最大化,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缩短信息的传输时间和传输路径,使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在上下级的传输过程中不失真,高效率完成组织任务。组织结构整合一直是并购企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借鉴Steiner网络优化的思想,对并购后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Steiner网络优化思想起源于寻找平面内三点间的最短距离,即平面内任意的A、B、C三点间的最短距离。我们知道从几何意义的角度出发,三点间的最短距离并不是从任意一点出发的与其他两点连接的线段和,而是寻找由此三点组合而成的三角形的几何中心点,我们把此点记为点S,由点S分别向其他三点连接而成的线段和记为所求的三点之间最短距离。Steiner网络优化思想就是从新引入的点出发,把这种思想引入到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在原有的组织结构部门外引入一个新的部门,重造一个新的网络,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路径最短。这就是著名的Steiner问题。
3 组织结构优化整合
企业并购后,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主要是解决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本文在Steiner网络优化的思想的基础上,在企业整合初期,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中引入一个新的部门,即构建一个过渡结构,各职能部门之外额外添加的一“点”。该部门主要是在原有各部门的基础之上成立的新部门,部门成员主要是由跟主要部门有关的其他部门人员构成。当企业有重大变革或决策时,该过渡部门发挥主要作用,从各职能部门来到给关键部门解决问题。
该部门主要是在有重大决策时发挥作用,问题解决后,部门解散,各成员回归自己的岗位,并与各部门组织会议传达重要信息,既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路径,又能准确及时的传达相关信息,使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减少人员的流失。采用过渡组织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并购初期因部门间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组织结构紊乱,稳定性差等问题。实现组织结构运转的高效性及灵活性,达到企业并购整合后效益最佳的目标。
4 过渡组织结构的构建
过渡性组织结构是指企业或者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的层级发展的时间段内为了适应企业发展扩张的需求以及解决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各种冲突,同时最大的发挥并购企业双方的协同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组织结构。
过渡性组织结构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过渡团队、组织结构。过渡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的组合,它的成立是根据过渡时期企业不同的需要而组建的,团队成员大部分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所组建,具有动态性、临时性、跨层级性,但根据其人员所设立的组织结构却不是暂时的,是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过渡型组织结构,可以长久的为企业所采用。公司整合以临时项目部方式存在,整合项目结束后,过渡团队的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可以随时撤销,团队人员可以回到各自原来的岗位,这样既不会造成企业人员的冗余,也不会改变组织指令系统的走向。过渡团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降低部门间、层级间的矛盾,同时减少信息的失真度。以上充分体现了过度团队的灵活性、机动性。
过渡性组织机构是在保持企业原有组织机构不变的情况下,添加一些新的职能部门,这些新职能部门所有元素来自于企业其他的原有组织单元。用集合S代表过渡部门。用集合O代表并购后的企业组织结构,其中:O={P1,P2,…Pn},Pi表示来自企业内部的第i个职能部门,其中至少包含S中的一个成员。
5 基于核与核度理论的过渡组织结构评价
在核度理论中,核度的大小与系统的连通性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关系,并影响着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系统的连通性会因核的变化而变化,核也被看作是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系统的核中对系统起最大作用的节点,被称为是系统的核度,即在除去此节点后,对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破坏最大。
企业并购整合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并购是为了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本文通过系统的核与核度理论来评价企业重组后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并购后组织结构集合,记为0={p1,p2,…pn},设集合O中的某一个单元记为X,其主要元素为x1,x2…xn,在集合X中,若xi与xj有一定的关系,则用xixj表示,以此构造出系统的网络图G,其顶点集V(G)={x1,x2,…xn},力集为E(G)={xixj};xi与xj相互作用},则有
其中|V(G)|=n≥4,
在上式中,h(G)表示网络图G的核度,C(G)表示图G中所有割集构成的集合,ω(G-S)为图G去掉割集S后的分支数。
若S*满足
h(G)=ω(G-S*)-|S*|
则称S*为这个系统的核。
此算法也可以用来分析某个企业中的关键员工是否突出,及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假设集合G表示该企业的员工关系网络图,并假设彼此之间的信息是互通的,若h(G)越大,S*越小,则说明在企业中某员工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其它员工与该员工的关系密切,他的离开会让公司承担很大的风险,其他员工彼此之间的关系较差;若h(G)越小(一般认为小于0),S*越大,则反之,领导人物不明显,且关系融洽。另外,一个企业关键人物的突出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企业的稳定性,若突出,则稳定;否则稳定性差。
6 结论
在并购后的企业构建过渡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整合,可以降低内耗,增强并购后企业的连通性和稳定性。过渡结构在企业进行横向并购时效果比较显著,但其在纵向并购中的作用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静.基于核与核度理论横向并购过渡性组织结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2]刘春草,沈凤武,徐寅峰.Steiner过渡结构在并购联盟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
[3]钟琦,汪克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组织知识网络及其优化[J].情报杂志,2008,(9).
[4]王磊.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企业改革之声,2007,(6).
企业结构 篇8
一、耗散结构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基于普里高津所提出的一种热力学理论假设。任何一个系统的熵变化ds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式中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引起的熵变流;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
系统一般存在三种状态一平衡态、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当系统远离平衡态, 也就是说des<<0是, 系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了负熵, 新的结构和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我们称为耗散结构。
二、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管理在管理领域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为止对文化管理的定义诸多,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概念。维娜·艾丽认为, “文化管理是一种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已有的潜在知识的管理手段, 从而为人们的知识交流提供帮助、发展和支持。与此同时, 文化管理能帮助人民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吴佳培指出, “信息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而文化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文化管理不用于现阶段的信息管理, 它是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及信息与人的结合。文化管理利用团队的知识通过人际相互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来进行革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意义
(一) 对企业文化建设应舍得投资
KPMG公司曾调研过全球排名前100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文化管理获得的收益在2亿英镑以上。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系统只有舍得对器械和人才投资, 企业需要的人才愿意进来, 才能吸引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才有可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 抵消企业系统内部熵的增加, 使企业系统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 即造成企业系统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发掘员工潜在知识,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硬件软件来获取知识, 或者就只是把企业的既有优势或一时的成功经验固化、神话、教条化, 扼杀了创新与活力, 使之丧失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的, 人们很难获取的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因此, 企业应该对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 鼓励员工, 以期开发他们头脑中的创新意识。另外, 企业也应当为文化交流和共享及高效的发现发展隐性知识提供好的环境来建立企业的文化系统。由于耗散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内部系统不断运动变化, 才能推动世界发展。
(三) 企业文化管理应重视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世界是无序的、不平衡的、不确定的, 然而正因为这样才使世界充满了不竭的活力与生命。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目的应该是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互化。这种观念在企业并购中体现地更加明显。在企业的并购中, 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 只有通过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才能使并购双方达成一致的目标, 从而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企业文化应放在开放的市场中来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动态的开放组织系统之上。一种文化要能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就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 以抵抗自身熵的增加, 这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之上。例如, 有人问到希尔顿饭店把握经营尖端的诀窍是什么时, 希尔顿意味深长他说:站在时代的前沿, 这就是我的诀窍。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之下墨守成规。企业文化要想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推动社会进步, 就必须吸收耗散结构的开放、创新、融合, 这样才能建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Qin Li, Xin Li and Ping Zhou.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Vol.5, No.8;August 2010.
[2]Qin Li Ping Zhou and Xin L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4, No.1;January 2011.
[3]刘艳梅, 姜振寰.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 25 (4) .
[5]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04.
企业结构 篇9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上, 目前, 我国很多研究者和企业都将重点集中在资本结构对于治理结构的影响上, 而对于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反作用了解不多, 因此,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对其反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含义及关系
(一) 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含义
1. 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治理结构包括企业的股东, 董事会和经理层, 强调的是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是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核心。广义的治理结构是指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利益群体, 除了包括狭义治理结构中的三部分外, 还包括企业的债权人, 普通职工和政府等, 其目的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治理来协调企业各部分利益群体的关系, 保证各个部分的利益。企业治理结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 保证企业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经营目标, 包括企业的各种激励约束制度, 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战略决策和发展制定等。
2. 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 可以将企业的负债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负债和超过一年的长期负债, 由于短期负债不稳定, 因此我们可以狭义的将资本结构定义为企业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 如果一个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较稳定, 那么其应该存在一部分稳定的短期负债, 因此在定义资本结构时可以阐述为企业负债 (包括企业短期和长期的负债) 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概括为企业的融资模式。
(二)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首先,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前提, 当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稳定时, 资本结构是治理结构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资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给不同的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的效益。其次, 治理结构则是资本结构的反映, 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会使得资本结构不合理, 阻碍企业的发展进步。比如, 由于企业如果全部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那么会产生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不利于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良好发展, 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部分债权融资, 使融资方式多样化,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共同发挥作用, 达到彼此的平衡, 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 董事会以及企业的管理层, 而企业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和国家法律及政策, 下面笔者将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分别探讨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 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 股东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股东的持股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 即股权的集中程度。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民营企业, 会使得少数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程度很高, 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有损其他股东和管理者的决定。比如, 大股东更偏爱负债率低的融资形式, 因为低负债率可以降低企业还债风险, 提高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 还可以提高权益融资的利益, 因此, 股权越集中相应的债务比例就越小。比如, 在我国少数民营企业中, 股权较为集中, 但股东比较分散, 因此企业的管理层拥有较大的决策制定权, 对于管理者来说, 债务融资有较大的债务风险, 因此债务融资的比例较小。由此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负债率负相关。
2. 管理层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由于民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两者之间的目标不同和利益关系往往存在冲突。在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稳定时, 管理者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债务风险, 同时还能将股权分散化, 增强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但是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和被其他企业收购的风险时, 管理者往往又会偏向于债务融资, 因为大量的举债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使得收购方也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 降低敌意收购的可能。但是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 其经济力量较为薄弱, 企业之间出现敌意收购的现象不多, 因此大多数管理者仍然更加偏向于进行股权融资。
3. 董事会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董事会都会协调各部分利益, 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标出发, 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 为了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和财务风险, 会选择股权融资的模式。同时, 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模式, 当董事会的规模很大时, 其投票权更加分散, 对于管理层的控制程度也就越低, 这就会使得管理层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企业选择债务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 外部治理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 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市场是民营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市场需求不仅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种类, 数量的制定, 同时还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 当产品市场需求降低时, 企业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这时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根据这个理论, 产品的需求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方式, 当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 与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对缺乏稳定性, 这时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 容易暴露于风险之中, 企业应该选择风险较小的股权融资。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要想更加稳定的发展, 应该选择没有债务风险的股权融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负债率负相关。
2. 国家法律及政策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制定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比如国家颁布的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维护了市场的公正和安全, 但同时也给企业的债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和到期还本的问题, 这会使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同时, 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的约束, 我国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 所耗费的发行成本巨大, 这也会使企业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们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完善, 二者共同的目标都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治理结构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方式, 企业应该及时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提高企业对于现代经济的适应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阮素梅, 杨善林, 张莉.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综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 (5) :168-176.
[2]蔡刚.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 (6) :92-97.
企业结构 篇10
(一)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从1958年MM理论的提出开始的,之后形成了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我国学者分别以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得出不同的结论。(1)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陆正飞和辛宇(1999)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获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表明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吕长江、韩慧博(2001)的研究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提高,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下降趋势;刘清江和漆鑫(2009)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对公司股价具有负面效应。得出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文献有: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以总资产和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和盈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或盈利能力愈强就愈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王娟和杨凤林(2002)指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财务拮据风险相应较低,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2)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金永红和何鹏(2009)以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牛建高等(2009)将河北省民营企业分为乡镇集体企业和乡镇私营企业,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张兆国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产结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存在状态的比例关系。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资产结构的文献较少。Sorensen,Henrik与Reve,Torger(1998)探讨了公司选择适宜的资产组合的必要性,强调公司战略发展中要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刘百芳和汪伟丽(2005)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覃智勇和刘卫(2009)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资产占比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固定资产的占比水平和无形资产的占比水平和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顾水斌(2009)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普通机械制造业2006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流动资产占比较大,其比率与企业绩效不显著相关,这说明流动资产对企业绩效并不能产生系统性贡献,得出我国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由于选用样本、衡量指标等原因,实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选用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时,大多数文献选用了单一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而较少考虑债务来源结构和债务期限;在选用反映资产结构的指标时,由于受信息披露的限制,研发投入数据和专利权等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部分无形资产数据无从获取,无法就科技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详尽分析。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借此反映其融资渠道和资金投放运营状况,为加强公司治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样本选取:(1)本文以被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剔除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5、300006、300015、300022、300027)。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2)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绝大部分是自然人控股或一般法人控股。考虑到不同产权性质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在其目的和行权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因而会对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不同影响(赵蒲等,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剔除国有控股的两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3、300034)。经过以上筛选后,本文共获得43家样本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所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会计信息,并经过手工整理,数据分析处理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
(二)变量定义
(1)资本结构度量。资本结构的界定基本上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短期债务资金纳入资本结构的研究范围。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绝对优势,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度量指标。由于不同的债务来源和债务期限也会影响到企业绩效,考虑到债务资本内部的结构,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细化为流动负债率、非流动负债率、商业信用比率和银行信用比率,充分论证不同性质的负债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自然人或一般法人控股,因此不再考虑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资产结构度量。本文选用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资产结构度量指标。鉴于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增长动力,有必要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无形资产包含的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不属于高科技,不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资本化但尚未开发成功的部分——开发支出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技术,代表着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无形资产价值的计算扣除了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加上了开发支出。(3)企业绩效度量。企业绩效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是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营业利润率等。虽然托宾Q值采用市价衡量,克服了账面价值脱离实际的缺点,但由于重置成本难以衡量,并且样本企业刚刚上市,市价波动剧烈,因此不宜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包含了营业外收支,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以反映总资产的使用和盈利情况。(4)控制变量度量。控制变量是遏制或控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的变量。本文以企业规模和成长性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为分别考察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尽量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对企业绩效与各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以下四个固定模型并采用标准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见(表1)。
模型1:OPAR=α+β1DAR++ω
模型2:OPAR=α+β1SLLP+β2BCDP+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3:OPAR=α+β1SDAR+β2LDAR+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4:OPAR=α+β1FAR+β2CAR+β3IAR+β4GROW+β5LNSIZE+ω
式中,β1—β5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α为截距项;ω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1)样本企业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平均值为23.50%。经计算,另一个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37.61%,即使是最小值16.76%也远高于我国证监会规定的配股资格中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这说明并不是个别优质企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高,而是样本企业绩效普遍良好。此外,样本企业2008年平均净利润为36665 135.62元,最小值也有15 535 959.68元,2008年平均营业收入为207 736 499.44元,最小值也有9 7331 435.59元,远高于创业板上市条件中的盈利要求。(2)资本结构方面,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44%,最小值只有7.85%,负债率较低。从债务期限看,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高达93.05%,非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只有6.95%,其中有18家企业没有非流动负债,有33家企业没有长期借款。从债务来源看,商业信用比率平均值为48.10%,银行信用比率平均值为27.21%,商业信用主要由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构成,只有15家企业有应付票据,银行信用主要由短期借款构成。由此可见,样本企业流动负债比率过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更具有约束力、更能促进资金融通的商业汇票也很少使用,这也部分印证了Cosh和Hughes(Coshand Hughes,1994)提出的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比率平均值为62.56%,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企业征信体系缺位造成外部债权市场融资的缺乏,而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不担心价高没人买、股权融资成本低、股权二元结构等而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3)资产结构方面,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平均值仅为2.15%,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在2007年之前全部费用化。从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和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看,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平均值分别为5280854.6元、8694978.02元、10881571.11元,呈逐年增加趋势;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平均值分别为6.17%、6.04%、5.68%,呈逐年减少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企业销售额的5%~15%,在欧洲,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25%(绎明宇,2001),相比之下,样本企业的研发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注:“*”代表 10%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5%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1%的显著性水平
(二)回归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见,四个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1)模型一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自身利润积累和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解释力。中小企业负债绝大部分由流动负债中的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构成,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长期资产更多是依赖内源融资,由于资金有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研发受到了资金约束。(2)模型二和模型三中,银行信用比率、商业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流动负债比率没有进入模型,被剔除。其中银行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这同样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在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构成中的适用性。商业信用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表明虽然商业信用尤其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是无息债务,无法产生债务税盾,但由于融资渠道有限,企业只能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并且业绩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客户信任。(3)模型四中,固定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一般而言,当固定资产被充分利用时,固定资产比率越大,企业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绩效越好,但由于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平均为10年,最短的只有4年,加上资金瓶颈,固定资产积累有限,规模经济尚未发挥,也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产风险小、收益低,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符合传统理论。而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表明无形资产效益不仅没有显现,反而拖累了企业绩效,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快速转化,这与现代高科技企业特征是不相符合的,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样本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真正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很少。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创业板前四批上市的43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08年数据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符合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在融资时先使用私人储蓄和内部盈余,然后向亲戚、朋友或银行短期借贷,再长期借贷,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和以民间商业借贷、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的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和企业征信系统的缺失,可供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较高等原因没有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其需求转向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认为,与金融机构间的债务融资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实现控制权的有序转移,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由于样本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尤其是上市后,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2)由于长期资金来源的缺位,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创业板的设立无疑为这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长期资金,尽管开盘后市盈率偏高、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暴涨暴跌市场动荡,但由于创业板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全部流通的股权结构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等制度优点,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应当会避免出现主板市场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通过高度透明的信息和制度安排,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技术潜力,提高无形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率;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与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使银行等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以破产机制、退市机制激励监督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和以商业信用、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由于长期资金的缺乏,流动负债比例偏高、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效率不高。尽管上市后这些企业可以进行股权融资,但更应借助上市平台,增加债务融资,使得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2]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3]刘清江、漆鑫:《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对股价影响的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4]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王娟、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6]金永红、何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6期。
[7]牛建高、曹敏、邹必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张兆国、何威风、梁志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2期。
[11]顾水斌:《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12]绎明宇:《高科技企业总体战略选择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论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因素 篇11
关键词:企业投资结构影响因素
1影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内因分析
企业从事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首先必须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综合评价企业内资产与股权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选择投资的“退出”与“进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选择经济合理的调整方向。一般而言,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产质量问题资产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载体。因此,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无非是对其掌握的资产如何运用的过程。资产运角的好坏,要受资产质量和运用方法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资产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量或资产配置不合理,即无法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资产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管理不当或者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这两个因素中,资产质量是基础,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最大能量限度。企业管理水平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只能以资产质量为基准。因此,资产质量明显就是与这些资产能否或怎样为企业带来收益有关。因此,改善资产质量是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对于企业内设备陈旧、商誉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参股、控股企业,要通过实施股权投资退出战略予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
1_2资产规模问题资本扩张,并非追求资产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努力实现适度规模经济,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参股、控股企业资产总量大、行业分布宽、企业分布散、管理幅度大,则应该采取剥离、重组、分化的方法,适度收缩战线:当企业在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人才、资金实力时,进行适度资本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囟此,界定适度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1.3市场前景问题从企业投资结构调整的实例看,往往存在企业绩效变化的情况。有的企业经过资产重组,资产总额、净资产及实现利润都有明显改善,但有的企业则因此受到了影响。因此,投资集团从事股权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以市场为前提,准确把握参股、控股企业所处行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特别是需要重点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指数。对缺乏市场前景的股权投资,坚决予以退出。
1.4资产匹配问题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经营效率。比如通过收购兼并活动,可以使得某些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破产的企业的机器设备为具有管理忧势的企业所利用,从而更好地达到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组合效率:又比如,某些优势企业通过合并,也可以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实物资产的组合比例,从而更好地产生规模效益:再比如,通过资产置换等手段,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整合业务结构,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加明晰,职能更加专业,从而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率。因此,对企业而言,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不仅要实现下属企业内部资产的优化匹配,更要实现企业间的产业、产品匹配。砼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能够解决参股或控股企业优不胜、劣不汰、优长不大、优不成势的问题,能够把集团内外单方面优鹁企业集中起来,形成真正的企业经济优势,实现优势集中化。
1.5经济效益问题优化投资结构,其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参股或控股劣势企业存量资本的呆滞状态,娈呆滞的无效益的资本为有效益的资本,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浔效益:第二,通过股权投资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通过企业的参股、控股,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规范化运作,提高管理效益。
2影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外因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交流与沟通。企业必须对外部因素予以充分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基本方向。一般而言,投资结构优化管理所涉及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决定企业股权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时,首先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和各种高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大幅提高,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与此相联系,IT产业、生物制药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教育产业、绿色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些高能耗、低效率、技术落后、缺乏竞争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业,将被逐步淘汰。显然,这种发展趋势为企业决定投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向。
2.2社会发展目标与宏观政策取向在一定历史时期,政府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经济政策的要求一致时,通常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甚至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先贷款、政府贴息等政策优惠;而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政策的目标相背离时,则往往会面对不利的市场条件,或者受到各种制约和限制。例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我国政府主张大力加强农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企业投资于特色农业、环保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岿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反之若投资于传统的造纸、纺织,以及污染严重的小五金、小冶炼、小化肥等,则不仅难有大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受到禁止或种种限制。因此,企业在选择股权投资“进”与“退”的方向时,一定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认真研究经济政策的要求,研究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变动的趋势:一定要自觉按照政府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其它有关政策的要求来选择正确的调整方向。
2.3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变化趋势社会经济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有的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有的适合大规模生产:有的适合分散经营。企业在进行投资结构调整时,首先必须根据参股、控股企业自身的条件,选择和保留能较好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其次,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会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行业之间的比较效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在一定时期中,等量投资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收益率。因此,企业在考虑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时,必须对控股和参股企业的比较利益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对那些投资保值增值率高、投资收益率高的股权和未投资领域,显然属于保留和介八的范畴。其三,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各不相同。目前,绿色环保、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网络信息等朝阳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而一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则不容乐观。
谈企业档案馆藏结构优化 篇12
一、如何认识馆藏结构优化
其一, 优化馆藏结构是个动态的认识过程, 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进行再认识和再提高, 把握主动性。在新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化, 企业档案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档案工作者在这些变化面前, 应适时转变观念, 转变管理理念。其二, 优化馆藏结构是动态的实践过程, 需要不断进行阶段性再调整、再适应。需要企业档案工作者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动探索, 主动运用制度、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其三, 优化馆藏结构是企业档案馆建设的客观需求,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企业档案载体与存在形式会多种多样, 内容会更丰富。企业档案馆的保管条件与管理手段必须超越常规形态, 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如何认识现有馆藏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 企业档案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馆藏不足、范围不广、种类单一、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 门类比较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是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较大, 反映党群、各机构、部门职能活动的档案的比重较大, 而企业其他门类档案有的还没有纳入正常管理轨道, 有的从形成开始, 就没有系统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形成了文档独大的现象。其次, 载体比较单一。走进企业档案馆库房, 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 而其他载体的档案都比较少。再次, 内容比较单一。文书档案成为馆藏档案的主体, 其内容的单一就在所难免了。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 这部分档案的基本内容是:党政会议纪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任免、员工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在科技档案中, 以蓝图、竣工图居多, 施工更改、变更文件、施工过程形成的文件却并不完善。大量涉及企业员工“人”的档案资料并不在企业档案馆保存, 有些档案还在形成部门保管利用。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现象, 面对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员工对档案的需求, 笔者认为, 企业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 根据企业实际, 统筹安排, 真正建立起馆藏丰富、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三、优化馆藏结构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 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对策之一:走理念转变之路。理念一变天地宽, 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坚决纠正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 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勇创一流、积极有为的氛围。树立起“法制”理念, 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理念, 依法推进企业档案工作, 实施档案资源优化, 解决企业档案工作中的问题, 学会用法处理问题, 解决矛盾。树立起“质量”的理念, 改变单一的“数量”理念, 馆藏优化坚持结构合理、保证质量前提下的增加数量。树立“大服务”理念, 馆藏档案既要为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服务, 又要为满足企业员工的各种需求服务, 开阔视野, 扩大进馆范围, 以“服务”的理念统领馆藏优化。
对策之二:走特色之路。馆藏档案既要全面揭示本企业的面貌, 还应着重反映本企业的特色,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文化。企业的主体或是科学研究, 或是产品生产, 或是文化教育……, 把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源收集齐全, 就是这个档案馆的特色。事实上, 一个档案馆的“独到之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 企业档案馆必须及时跟进企业的变化, 调整思路及对策。如有的企业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企业照片档案, 有的拥有齐全的企业生产专业档案, 有的馆形成了人物档案全宗等等。在实践中, 企业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 二者互为依托, 互相补充, 在突出企业特色的同时, 自然也就突出了馆藏特色, 反之亦然。
对策之三: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馆藏档案质量要高, 目前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对企业现有档案进行鉴定, 坚决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根据企业实际, 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馆藏进行鉴定, 消除“鱼目混珠”现象, 使馆藏案卷“货真价实”。抓住企业档案实施数字化、信息化契机, 与计算机录入前处理工作同步运行, 在审查档案保管期限的同时, 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时, 界定其价值的高低, 对确应调整保管期限的及时调整, 对确应销毁的按要求、按程序造册登记并报请销毁。第二, 严把进馆档案质量关, 把档案资料重份、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的问题在进馆前解决。第三, 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数字化、信息化后, 可以自动生成参改资料, 弥补案卷质量不足, 又可自动进行检索, 有助馆藏信息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