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通用12篇)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1
0 前言
信息系统, 指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尤其是硬件技术 (如: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 和软件技术 (如: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平台、运行环境) 构建的, 能够面向特定业务需求提供相应业务信息处理和业务流程支持功能的系统。
Entity框架的全称是ADO.NET Entity Framework, 是微软在NET Framework v3.5 SP1引入的新功能, 比Linq To SQL更加强大的ORM (Object/Relational Mapping) 框架, 它让开发人员只需要着眼于对象模型的开发, 而不需要考虑它们是如何与关系数据库交互, 该框架的主要特点:
·支持多种数据库 (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和DB2等) ;
·强劲的映射引擎, 到Net4.0中能很好地支持存储过程;
·提供Visual Studio集成工具, 进行可视化操作;
·能够与ASP.NET、WPF、WCF、WCF Data Services进行很好的集成。
目前Entity Framework (EF) 已经开源, 又有微软强力推动, EF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windows平台的主流开发架构, 面向程序员级的EF开发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多的范例和教程。然而, 如何运用EF对信息系统分层以及在各层中布署, 却很少有涉及, 作者在一次信息系统设计工作中, 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基于EF的信息系统层次化设计
如图1, 我们将系统分为6层, 数据层 (sqlsever2008) 、持久层 (Entity) 、数据提供层 (SQLServerProvider) 、数据服务层 (Business) 、Web事务层 (Web) , 界面层 (Web.UI) 。Web.Control用于存放自选开发的控件, YYControls存放第三方控件。
持久层通过EF将数据层数据库表和视映射为Entity层实体类, 表中字段对应实体类属性 (property) , 如果有存诸过程或外键关系也能被Entity管理, 这样, 客户端编程人员就可以专注于业务中对象关系的处理, 而不必知道数据存取的具体细节, 所有的实体类与一个管理类ObjectContext都写在一个edmx中, 这个edmx由开发平台自动生成。
Web事务层Interfaces文件夹 (如图2) 中定义的接口规定客户端访问数据方式, 每个接口文件定义edmx中一个实体类的数据访问方式, 每个实体类都有4种访问方式, 即:Add (向数据库表增如记录) 、Remove (删除记录) 、Update (修改记录) , Get (查询) 。每种访问方式根据实际访问需要有多个不同输入参数的重载。如图3:接口SY_Category_Interface.cs定义了Category实体类中4种向数据库Categoty表的访问方式 (篇幅所限, 没有写出所有方法, 返回值也未给出) , 对应于所有实体类的接口由一个总接口继承 (public interface SY_Whole_Interface:SY_Archive_Interface, SY_Category_Interface, SY_Code_Interface, ……) , 再在文件SY_Whole_AbstrClass.cs中以public abstract class SY_Whole_AbstrClass:SY_Whole_Interface方式由虚类SY_Whole_AbstrClass继承, 至此, Web事务层完成了系统向上层提供的数据访问功能的定义, 并将这些功能封装在虚类SY_Whole_AbstrClass中交给数据提供层 (SQLServerProvider) 实现。
数据提供层 (SQLServerProvider) 的功能很单纯, 实现Web事务层中接口定义的所有方法。每个Provider*.cs文件实现Web事务层Interfaces文件夹中对应SY_*_Interface.cs定义的方法 (如图4) , 如:ProviderCategory.cs实现SY_Category_Interface.cs中定义的方法 (如图5) , 可见, SQLServerProvider层与Web层之间的通讯是通过继承关系即partial class DataProvider:SY_Whole_AbstrClass实现, 每个Provider*.cs文件实现DataProvider类的部分方法。
Bussiness层 (如图6) 将Provider层实现的数据访问方法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Web.UI界面层。在这层, 每个类对应一个实体类 (数据库表) , 如文件CategoryService.cs中存放的类CategoryService就是为界面层提供对数据库表SYS_Category的访问服务, 其服务方式实际就是调用Provider层DataProvider类一个实例的相应方法 (如图7) , 与Bussinessr层不同的是, Provider层实现了对所有数据库实体的访问方法, 但这些方法都属于同一个类DataProvider。Bussiness重新将服务按实体类 (数据库表) 分别提供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UI层开发人员感到迷惑。
2 结论
在上述6层结构中, 数据层是数据提供者, UI层是数据最终消费者, Entity层将数据库实体映射为程序中的实体类, Web层定义能提供的数据访问方式, Provider层实现这些方式然后传给Bussiness层以服务的方式向UI层提供, 每一层功能明确, 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明确, 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扩展性, 只要数据库结构不是根本性变化, 都可只在Entity层作少量的修改, 系统就能满足新的业务需求。
摘要:信息系统的层次化设计是目前主流的程序设计方法, Entity Framework是微软力推的windows平台数据访问技术, 如何使用Entity Framework设计优雅、可靠的信息系统, 已经成为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运用EF对信息系统分层以及EF在各层中的布署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信息系统,Entity,层次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智伟.基于ASM的元模型形式化语义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究, 2012 (01) :161-164.
[2]孙宏旭.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模型转换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2 (2) :10-13, 17.
[3]曾一.支持MDA的设计模式建模与模型转换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1) :76-80.
[4]马于涛.一种Web服务综合描述模型[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 :549-556.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2
论述了构成飞机结构战伤评估与修理决策支持系统中模型库的各个单元模型,根据系统的`具体需要构建了模型库,阐述了该模型库的具体工作逻辑和数据流程及主要特点.
作 者:李曙林 侯满义 刘加丛 李寿安 刘洋 LI Shu-lin HOU Man-yi LIU Jia-cong LI Shou-an LIU Yang 作者单位:李曙林,侯满义,刘加丛,李寿安,LI Shu-lin,HOU Man-yi,LIU Jia-cong,LI Shou-an(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刘洋,LIU Yang(94906部队,江苏,苏州,215000)
刊 名: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7(2) 分类号:V26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模型库 飞机结构战伤 战伤评估与修理 战伤抢修★ 中二班结构游戏《飞机》幼儿园教案
★ 基于模糊控制的飞机武器发射/投放方案设计与仿真
★ 仿真实习总结
★ 结构动力分析的柯特斯精细积分法
★ 仿真实习团队总结
★ 高考数学仿真试题
★ 飞机失事遗书范文大全
★ 赶飞机作文
★ 飞机欢迎词范文国内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3
一、师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二、着力培养学生质疑胆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可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教师要善于架梯 展现训练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在介绍画图的“工具箱”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示范了“铅笔”和“橡皮”的使用方法,接着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创作一份作品。学生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但其中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画面反映的主题比较模糊,看不出作者想围绕画面上的图像表达哪个传统节日。随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解释所画画面上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给自己的作品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内容。在他们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的学生加入横排的文本框,输入横排文本内容,有的学生把文本框里的文本方向改变,配合所画图像的排版,有的学生甚至在文本框里还输入了诗词内容,配合表达的主题。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重视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揮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构建 篇4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 “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
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
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
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一) 目标层
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建立结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 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
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三) 会计控制层
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 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四) 基本理论层
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五) 环境层
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
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
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
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
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
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
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 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 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
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 《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3][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世定:《我的会计观——关于会计理论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构建 篇5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构建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之一,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特点,阐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及实现,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服务,实现科学化管理.
作 者:朱春晓 袁圆 ZHU Chun-xiao YUAN Yuan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刊 名: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3(2)分类号:P208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 数据库 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人文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策略
人文地理模块是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讲述各种人文现象分布的地域结构特点,研究二者的关联性。人文地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问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布及成因、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等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学生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现状
(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普遍缺乏完整性
由于高中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学业压力大,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完三年的知识量,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整理,没有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高中生在学习完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之后,很少有人能拥有逻辑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出现知识漏洞严重的情况。例如在学习完“人口与环境”章节的内容后,很少有学生能够将所有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知道包含哪些角度。但于此同时,当你提问具体的某一内容时,学生又会出现对答如流的情况。因此可以看到学生在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上,呈现的是点的积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学生缺少对人文地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使自身的知识学习停留在基本层面,无法有效的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程度,不能从宏观把握知识结构体系,难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学习。
(二)学生普遍缺乏对认知结构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高考模式下是对具体知识点的考核,因此学生与教师都忽略了建立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非常重要,它是对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联系的总结升华,也是对一本书乃至一门学科所有内容的系统构建,有利于学生掌握整个学科或人文地理这一册书的完整的体系,形成更高一层的总的认识。只有构建起人文地理认知结构,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的把握,高屋建瓴式的决胜于千里之外。学生认识不到建立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建立宏观的掌控的重要性。学生普遍认为重要的是一颗颗珍珠般的知识点,认为将知识点吃透才是最关键的,丝毫没有看到这些珍珠如果不经过线的串联是体现不了价值的。因而,学生对构建认知结构的不重视,反映出的是他们在探寻事物间联系能力的匮乏。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极大的惰性
现在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学习上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于学习呈现出极强的懒惰性,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对于完整的认知结构的构成是学生自己也可以完成的任务,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这样的总结能力,不需要完全依赖于老师。但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学生还在依赖老师的总结,没有自己进行认知结构建立的意识,基本都是老师说一句动一下,以这样消极被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这样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上惰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没有进行自我学习判断的意识,不知道自己知识体系的缺失,对于认知结构就更没有主动构建的主动性。而这一现状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让学生自主构建起认知体系克服学习上的惰性,是当代老师需要专研的地方。
二、优化高中人文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的策略
(一)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激活人文地理认知结构
教师要从多种方法入手,体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进行人文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的意识。高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认知能力的深入了解,尽可能使自己创设的情景与之相适宜,加深学生的感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逻辑的体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使用建构主义原理,建立起层层深入的支架式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同时加深对人文地理内容的思考。因此,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意识,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于所掌握的知识之中,逐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通过知识结构化初步建立人文地理认知结构
高中人文地理虽然不像自然地理一样内部联系紧密,但是也将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多包涵的研究角度进行介绍学习,因此在此基础上找到每一部分的人与地的互动过程所构成的结构逻辑对学习人文地理内容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类整合,将相关联的内容进一步分分类,找到分离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是知识条例逻辑,容易记忆。其次要对知识进行提炼与加工。高中的课本表述参杂许多阐释性语言,其学科主干是有限的,因此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将主干抽出,形成框架结构,再次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影响,使知识体系形成树冠状的枝干清晰、内容繁茂的认知结构,树立起形象而丰满的人文地理体系。
(三)通过思维导图强化人文地理认知结构
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与严密性的重要方式,是现代学校中流行的教学方式,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人文地理认知结构培养之中,将极大的促进学生自己建立起认知结构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枯燥杂乱的课本知识点整合到一条线上,进过发散思维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合,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线索。在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的时候,会找到自己学习中逻辑不同的地方,而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遗漏或有知识性错误的地方。因此思維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逻辑线索,同时也可以查找知识的漏洞所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补充完善自身的人文地理认知结构,进一步强化认知结构体系。
小结:人文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而在人文地理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学生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严密框架,减少知识漏洞,完善知识逻辑,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内在的严密思维与逻辑关系,更好地学习地理。
参考文献
[1]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第15期。
[2]高建亚;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J];教学与管理;1997年第2期
计算机机房管理结构系统构建 篇7
1 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结构设计要点论述
目前大多数教育单位运用集中管理手段以及B/S三层结构体系进行机房管制, 用户基本不需要额外安装其余程序, 即便是系统更新也可借助服务器统一完成。考虑到校园网络运行环境, 三层架构早已过渡成为主流形态。机房设备监测模块主要依靠授权人员登录过后, 依照相关权限资格实施操作, 管理员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开展监控工作。学生可在免费上课期间完成必要课程学习任务, 其余时间便开启收费机制。机房设备添加、报废以及更新等也是需要列入现场职务范畴之中的。
另外, 服务器端能够满足系统运行各类需求, 会定期将数据库服务效果上传到客户端, 实际职责范畴包括系统资源吸纳、计费细节、课程排列以及日志整理等, 详细记录管理员以及用户主体的一切操作行为。此类端口主要在本地开展数据交换活动, 同时围绕用户认证以及通讯细节实施管理, 启动程序表现为:经过系统认证步骤逐渐过渡到模块登录界面, 此时便可将帐号、密码输入, 实际上机内容都会记录到相应表格之中, 并持续到用户下机之后统计服务费用结果。
2 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措施分析
高校内部教学任务日益沉重, 为了提供给学习主体更加丰富的视觉感知要素, 计算机机房系统科学设置便显得意义非凡, 其中单位资源的规整不可小觑, 技术人员还应结合各类渠道开发创新资源配置形式。
2.1 机房设备监测单元
⑴远程控制系统。负责监测的计算机设备必须保持长期正常运作能效, 由于机房终端数量繁多, 透过单个设备开启、关闭调试是不现实的, 因此可考虑运用网卡自动操控, 确保现场机器都能定时休眠、重启。这类系统能够任意遥控每台终端, 监测其中程序交接状态, 关键时刻还可提供强制性应急命令内容。
⑵远程监测系统。其能够自动解锁注册表蕴藏信息, 观察并记录软硬件变化状况, 随时交由管理员处理, 即便是格式形态产生变化也可随时更新, 辅助后期相关查询与使用功能。
⑶日志查询系统。计算机内部日志将被自定义设置, 因为终端操作系统各式各样, 必要时便可对后续启动需要介入的系统进行统一规范, 为多个终端系统控制、引导大开方便之门。
2.2 机房计费管制单元
这部分计费系统能够随时满足教师操作指示、终端状态记录以及费用调整功能, 全程整合先进化调试技术, 使得现场所有计算机得到统一调度。机房主要运用C/S与B/S交互模式进行终端远程调度、信息查询, 在用户上机行为监控范围内调用各类应用, 保证计算机上课秩序得到自动维系。计费管制单元主要运用服务器与计算机设备融合改造, 全力支持用户主体网页发布、服务器软件执行等需求。查询、统计可以确保自费上机账目的清晰效果, 同时可以预约特定使用的计算机终端, 维持系统升级与更新效率。
2.3 设备调试单元
为了迎合社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调试指标要求, 机房管制部门在尽量吸纳教学费用的基础上修复设备资源结构, 杜绝成本数量的过度积压, 并且不断提升现场设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 系统管理员处理具有浏览计算机机房设备列表和使用登记功能, 还能够为一般用户分配权限;专门管理人员具有最高的权限, 能够对所管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调度。用户管理模块能够实现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分配用户权限等功能, 由系统管理员及以上级别的人员进行操作处理。设备管理模块作为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核心资源, 主要实现的是对计算机机房设备的增加、删除和相关管理。考虑到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 在系统管理操作的同时打印输出纸质表格以备留存, 设备管理模块还支持网页浏览、统计查询等功能。
结语:按照上述内容陈述, 有关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举措, 其核心动机在于提升用户工作、学习效率, 为领导科学决策清除一切不必要障碍因素。此类调试手段能够有效遏制内部资源成本的堆积现象, 使得结构排列形态更加具备科学化、规范化效应, 后期开发前景势必广阔无边, 为先进人才塑造目标完善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利华.高校机房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的分析与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1 (03) :120-125.
[2]徐友武.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0 (06) :88-89.
[3]李冠贤.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2011, 31 (28) :44-49.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8
1. 地理高考改革之新
2014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次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就是教育体制的改革。随后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确定, 在北京、上海等有条件的部分城市开始试点实行“1+5”的高考新方案。到2017年将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和成效, 到2020年将在全国推广。本次高考改革的新政策与以往高考政策相比将是一次全新的改革, 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考不再分文理科, 地理不再是文科生高考的“专利”; (2) 高中地理实行学业水平考试且与学生自主选择部分等级考试并存的考试制度, 学完即考; (3) 高考录取使用多元化评价的录取方式, 不再单一的评价方式——“高考成绩”。
2. 新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确定并推广, 意味着地理学科作为文科生高考步入大学而必须学习的学科的历史也将逐步结束。地理课程将不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 是否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学不再重要, 是否意味着中学地理课程可以被其他课程所代替?答案是否定的, 地理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地理能力和人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也是为大学培养国家未来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专业人才打好基础的重要课程, 具有不可替代性。新高考政策的出台要求我们对现行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高考政策改革使得地理不再是文科生高考的“专利”, 理科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地理作为等级考试科目为高考加分, 也为自己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选择提前确定方向, 明确目标, 更为积极、自主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挥特长, 使成绩更为科学合理, 进入理想大学选择更好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录取的参考之中, 有利于所有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文科生的高考科目, 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新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要求
面对新高考政策的改革,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应该重新定位。传统中学地理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目的更多是为在应试教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很多学生并非是对地理学科真正感兴趣或者擅长, 更多的是迫不得已, 应付考试。新高考政策的陆续落实, 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学生可自主选择的等级考试科目,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不再适用。地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真正地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自发自主地学习地理,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能, 让学生愿意去学, 自主去学而非被迫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呢?首先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促进有效教学, 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 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地理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 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意义非凡。
二地理认知结构的建构
1. 地理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 (Cognitive structure) , 认知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Structure) 一词源于拉丁文 (structura) , 意思是部分构成整体。在学术界对认知结构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人将之描述为“格塔式”“认识地图”“过去经验的组织”等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科学领域的全部知识内容组织。皮亚杰则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与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
简单来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在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方式、深度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等认识特点, 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联结、同化、迁移, 相互作用,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认知结构构建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认知结构具有主体性、层次性、差异性、动态性特点。即所谓地理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主动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再建构。
2. 地理认知结构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第一,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接受地理知识, 还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 这不仅仅是对地理科目, 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也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真正兴趣, 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学习并喜欢学习地理, 从而选择地理, 愿意深入学习地理, 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明确方向, 为大学培养出国家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地理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第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地理认知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主动思考并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学会自我学习, 学会分析推理, 不仅可以解决具体问题, 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
第四,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储存知识。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具有储存功能, 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开展新课程教学,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 新旧知识相互联系,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能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第五,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适应的能力。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有效的环境, 使环境更加有意义, 为人们提供强大的安定感和控制感。内化的地理认知结构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握, 学生则掌握自身对所学地理知识评价, 以便更好地复习和巩固, 促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 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
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具备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的特点。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能够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排列有序的知识结构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迁移、纵向同化,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能力。
第一, 运用思维导图,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 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地理认识结构的构建。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思维更为集中、头脑更为敏捷,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帮助学生梳理逻辑,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变为一个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且排列有序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让烦琐复杂的知识变得清晰简单, 从而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讲解乡土地理部分以昆明市为例, 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在学习区位地理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地质、地貌、大气、工业、农业等, 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融合并应用在区位地理中分析, 通过对昆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位置、范围等进行分析从而全方位地了解昆明市 (如昆明市教学思维导图) 。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 将原有的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同化, 学会学以致用。
第二, 构建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是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的基础, 将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组织, 研究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内在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一类知识作为“骨架”, 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三, 知识渗透、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地理知识, 还要注意对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 学会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 并对学生的认知构建方法反复训练, 提高学生对地理认知结构的建构能力。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地理知识, 遇到什么问题该运用什么样的地理知识,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四, 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理学科本身实用性很强, 很多地理知识源于生活, 在地理知识教授过程中应该运用生活经验, 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更容易记忆, 将枯燥、死板的知识变“活”且形象化, 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更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该章太过于枯燥, 而且难懂, 教师在讲解这一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讲解, 让学生从中明白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五, 运用地图教学, 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运用地图教学, 从中锻炼和考察学生的空间能力。地理信息传递过程中地图主要承担传递作用, 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具有空间图与分布的任何现象, 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 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广泛性, 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理事象我们都可以逐一亲身实践的, 而地图恰好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迎合了需要。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必须以地图为依托, 只有这样, 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象, 才能逐渐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思维。地图不仅是地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 也是构建良好地理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能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概括起来。
第六,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 设定问题情景,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所感知的各种材料,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重新组织, 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最后解决问题, 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
第七, 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顺应其心理发展要求,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心中的认知风格, 传授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认知策略,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高考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地理学是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 研究地理事象分布规律是地理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地理的学习中, 运用地理认知结构进行有效教学、是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关键。
摘要:“1+5”的新高考方案逐步实施, 意味着高中地理作为高考“夺分”的教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地理认知结构指导教学, 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学习地理课程。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地参与到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中来, 促进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地理,新高考政策,地理认知结构,高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亚群.高考改革三大政策导向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01~104
[2]陈玲.现代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高制度考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叶诚良.高考改革对高中教学的导向[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1) :103~105
[4]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孙艳辉.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8) :115~114
[6]王萍.中学化学教育中认知结构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7]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4) :10~13
[8]申雪.高中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以河南安阳第一高级中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9]王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研究——以高中自然地理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0]周晓明、陈明光.浅析物理认知结构的特征及其构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 (1) :58~60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9
一、系统构建的目标
林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是林业统计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结合。该系统是以统计工作者、社会大众、林业高级管理者为应用对象的, 是一个多层次信息服务系统。不同层次的用户对系统的关注角度各不相同, 统计人员更注重林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林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社会大众可能更重视林业发展现象的描述;而对于林业高级管理者, 预测、分析、评价、调控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他的主要职责。层次性赋予了该系统区别与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属性,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概括地讲, 它的构建应实现以下几个层次目标:第一层次:发挥林业统计职能, 直接为社会大众和决策者提供林业信息;第二层次:针对林业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一定的判断, 拟定多种备选方案, 评价各方案的优劣;第三层次:根据决策者的个人偏好, 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修正, 选取有利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2009年林业经济运行报告,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地破坏现象严重、营造林困难、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高、木材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林业生态系统建设与林业经济发展不协调是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要有效支持这些问题的解决, 就必然涉及到森林资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结构的分析预测, 林业管理政策的制定, 森林灾害的预报与控制, 市场经济的宏观分析, 林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这些问题看起来杂乱无章, 为操作管理的高效性, 需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 形成决策问题集, 这里面既有分析、预测、评价类问题又有预警与控制问题。为此, 该系统的构建应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 信息采集模块。根据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信息的收集, 满足用户对林业信息的查询和辅助决策的需要, 是信息服务功能的核心; (2) 数据的预处理模块。根据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得到的数据信息由于在类型、计量单位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时间序列上存在趋势变动, 在数据用于正式分析前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趋势变动调整。数据的预处理模块就是为这一功能服务的。 (3) 分析模块。在综合评价与预警初始指标体系确定后, 要对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选择较少的、携带信息内容丰富、与研究问题具有高度相关性、敏感性的变量作为最终用于林业综合评价和预警的因子; (4) 预测模块。利用预测模型预测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5) 综合评价、预警模块。它是为判断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预警信号预报林业未来发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异常警情的产生而构建的。 (6) 系统控制模块。当林业经济运行状况与林业发展目标出现偏离, 产生异常警情时, 通过改变系统控制参数、调整林业政策, 使林业发展状况趋向最优化。
三、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
为满足系统功能的需求, 在总结林业统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将林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分为8个子系统:指标体系系统、三者又构成林业统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方法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构成林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四库”结构, 它们是决策支持功能发挥的核心;分析结果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输出, 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整个系统运行于网络环境中。
(一)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系统
统计指标是统计数据存在的载体, 也是林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发挥的根本前提。按照现行林业统计指标核算范围它主要包括林业总产值统计、森林资源情况统计、森林灾害统计、营林生产统计、森林工业统计、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林业科技进步情况统计、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统计、林业基础设施以及能源利用统计等。但这些指标单独存在时只能局限于林业发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个别现象的描述, 指标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还应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预警指标体系。
(二) 林业统计调查系统
目前我国林业统计数据的调查主要以全面统计报表或调查问卷为主, 统计报表或调查问卷经层层上报、整理,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长、受工作人员主观影响大等缺陷, 这样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差、数据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 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为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应积极采取抽样调查方式, 在保证调查精度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全面调查的范围, 同时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 大力推广普及网络调查。
(三) 林业统计数据库系统
林业统计数据具有时间跨度大、统计范围广, 与其他行业相互关联的特点, 在对数据进行管理时应分别建立林业综合指标数据库、评价指标数据库、预警指标数据库和市场宏观经济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可采用MS SQL Server 2000, 它能保证大量数据的网络采集、存储和多用户的并发访问。市场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立要满足数据随时更新和获取的需要, 为此林业部门可以与国家统计局建立横向信息网, 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存储于数据库中。
(四) 林业统计模型库系统
要对林业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决策分析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它是整个系统决策功能发挥的核心。根据系统功能的需求这些模型应包括数据预处理模型、分析模型、预测模型、评价模型、预警模型。由于这些模型的种类繁多, 应用范围不尽相同, 掌握各种模型的结构和原理比较困难, 因此应建立模型库来管理这些模型。模型库以模型字典的形式标注各模型的名称、功能、特征参数, 用户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直接从模型库中调用模型, 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
(五) 林业统计方法库系统
方法库是方法的集合, 为模型的求解提供运算方法。实质上是各种统计数学方法、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应用程序软件包的表达方式, 不同模型可采用某些相同的方法, 因此具有一定的共享性。由于方法众多, 属性不一, 系统应采用“方法包”的形式, 向用户提供方法目录, 用户根据目录调用所需方法。
(六) 林业知识库系统
该系统主要存放大量林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被翻译成计算机语言, 揭示林业信息的规则和发展趋势等, 一方面可以为林业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一方面还可以为人们进行营林生产、木材采伐等活动做指导, 确定最佳营林时间、采伐力度等,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 林业统计人机交互系统
人机交互系统的建立要以实现用户界面友好为目标, 弥补林业统计分析软件操作困难的缺陷。
1、系统要以菜单、图形等方式呈现。当用户进入系统后, 可以直接利用鼠标点击菜单或模块上相对应的功能就能够实现林业数据的查询、分析、预测等功能, 并将分析结果以统计图表等形式直观、清晰地显示在浏览器上, 而不需要对模型应用的原理、过程和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 使得用户几乎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就能够自如地使用系统。
2、系统要能够实现用户对数据、知识、模型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结果的输出和打印。
(八) 林业统计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的运行应采用基于Internet的三层结构模式, 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1、用户层:用户的软硬件要求低, 只要求上网, 通过普通的浏览器即可进入系统页面, 系统通过对其身份的认证、密码识别等操作支持用户对数据的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
2、服务器层:包括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用户通过W E B服务器实现与数据库信息的交互, 应用服务器调用模型、方法和知识完成数据的分析和计算, 最后将结果由W E B服务器格式化显示于用户的浏览器端。
3、数据服务层:指用于分析的网络数据库, 它一般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 (DSS) 理论·方法·案例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晓光, 吕洁华.林业统计学.哈尔滨[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1.
[3]、杨建洲.区域森林资源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 (3) :48-51.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10
一、做好前后的知识联系, 构建知识系统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来说, 前后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是非常明显的, 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都非常地紧密。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把地理教学中的标记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具有的旧知识加以整合, 在学习过程中巧用知识迁移和图式理论, 顺利地实现知识之间的嫁接, 那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知识点时, 老师可以引入近些年学生可能会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事实报道。譬如,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况转播1998年长江发洪水的境况,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 在讲中国的疆域时, 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 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 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入手, 一步一步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或者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点, 即:从东西半球来看, 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来看, 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 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 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激发和培养, 通过知识的构建, 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开展地理地图教学, 打造优质课堂
地图既是地理教学的内容, 又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让空洞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重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 实现学习内容的集中化和概括化。使用地图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巩固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述海洋与岛屿部分的内容时, 老师不要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与我国相关的海洋和岛屿, 而可以巧用教材中的地图, 让学生自己找出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各个大洋的具体位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又如, 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行政区域的相关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 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形状和方位,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拼图游戏, 使学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游戏, 然后进行评比, 奖励优秀小组或者成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塑造知识结构, 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同化, 从而简化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三、优化习题练习, 巩固认知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11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系统 构建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属于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制度规范属于制度文化层面;文化行为方式以及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基础属于物质文化层面,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制度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规范体系,是高职根据其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在特定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创造出并用以规范自己的文化现象。就一般而言,制度本身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在一定时期内适应或基本适应成员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会与物质文化的发展就会形成一定的“时间差”,从而反过来作用、制约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造成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主观能动的变革各种文化制度,让矛盾朝着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这一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受价值取向影响的人,对制度的转变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也可以说,精神文化对制度文化的创造是起着制约作用的。因为人对于制度的认识、价值定向、决策,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文化心理和所处环境氛围中所决定的。所以,对于一种制度的变革,生产力虽是原动力,但在不同人眼里,总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构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遭遇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只有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即精神文化,才是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转变的根本保证。因此,当各种制度文化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关系、物质文化的需求,严重阻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时,就需要有一种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精神来充分认识和深刻揭露这种矛盾,变革旧的文化制度来适应学院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激发校园文化软实力,促发制度文化的变化,而在变革了的制度文化又会以巨大的反作用力,通过自身的价值导向来影响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物质文化的生产。而物质文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会反过来要求制度反映它们的变化、适应它们的变化。可见,开放的创新文化系统间各要素之间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的作用机理,并且由于开放的信息资源可以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涨落的可能,是能使满足耗散结构特点的文化系统成为是一个,可以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形成自适应和自组织结构、以不断满足“动态”的文化发展主、客体实际需要的系统。
三、耗散结构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以区域社会文化为背景,通过信息网络、反馈系统相互沟通、协作,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观念文化,它为其他子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实现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力量,也是系统运作的重要内在动力。因为价值观念的根植使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具备“动态”的势能和改变、升级的欲望,而要想让这种欲望与势能实现,它就会要求文化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来支持它,因此,它会引发校园文化系统形成一种整体协调性的、系统性的相互关联,进而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动”态的运作与演化的可能。虽然价值观使校园文化具备了系统运作的重要动力,但其他子系统自身建设的完整性,也是影响其运作的必要条件,系统演化需要系统内外部各个方面要素的支撑。在系统中,建立相关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主体的意识,选择正确的文化行为方式是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方法;完善的物质资源基础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各要素系统间在开放的环境下抛弃了原始“线性”的调整习惯模式,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其运作的整体性,彰显出了不同于其各自独立时的性质、功能和运作规律。它们以整体的最终目标为目的,与其他子系统通过信息熵流不断进行改进与相互适应,极大的提高了各自功能的协调性与效率性,进而提高了校园文化系统构建的效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文化构建起驱动作用的行业、企业文化因素、支撑作用的区域、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和科技因素,以及起激励作用的教育教学部门的政策等等。这些外部因素是系统获得负熵流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提升创新绩效函数的一个自变量,两者是正相关的,而校园文化的营造取决于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即校园文化又是环境变量的因变量。系统中,当不利于校园文化子系统的因素产生时,动态开放的、具备自组织性的校园文化系统会把系统外部环境流进来的信息负熵流传递给文化主体,而具备主观能动性的文化主体就会与各文化子系统进行比较和鉴别,在比较和鉴别中消减和抑制不利于校园文化要素形成总熵流的无须演化去趋势,同时,文化主体也会在比较和鉴别中,吸收各种有利于校园文化系统要素形成负熵流。开放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不是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割裂封闭系统,而是理性整合全社会文化、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系统,一个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交流,使其向着更加有序、更高层次方向进化的系统。
具有自组织、自适应性特征,开放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其各项文化职能通过校园文化软实力,引导和作用于整体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要素中调解其结构模式,以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资源能力的最大发挥及与高职院校文化大发展愿景相协调的系统优化之效能。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传承、整合、创新等方式激发校园文化软实力,将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效的、动态的文化建设基本框架,能使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的文化发展优势和特色效应。
参考文献:
[1]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06.
[2]张文焕.控制论、信息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43.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结构 篇1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借助计算机, 将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可视化, 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直观、清晰的表达形式, 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能力。由于公路信息具有空间特征, GIS特别适宜于对公路信息的分析处理, 是公路建设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将GIS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中, 并取得较好的效益。我国在公路方面应用GIS进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应用于系统建设的摸索与实践、研究与开发。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广园快速路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 其地理范围从广州市禺东西路至东莞广园大桥, 全长47公里, 连接广州及东莞两市。广园快速路是广州市城区向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市政项目, 对解决长期困扰广州市沙河地区及东北部出入口的交通堵塞问题, 在广州城市交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园路公司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拥有大量的文件、图纸、数据以纸制形式管理保存, 存在资料不完整, 难于管理和共享等诸多问题。其基础数据管理比较分散, 且随着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遗失, 数据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无法实现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准确查询, 难以满足广园快速路日常有效的施工、运营和管养工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园路养护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因此, 亟需一套系统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为公司日常管理与业务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系统总体架构
(一) 逻辑结构。
根据系统的应用需要, 将软件系统中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后台数据库分离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表示逻辑负责用户界面及信息的输入、输出, 业务逻辑负责事务处理, 后台数据库负责业务逻辑中的数据持久保存。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分布环境下的标准协议TCP/IP连接。数据层是业务的数据视图, 是业务处理的基础;业务逻辑层是业务本身的逻辑表达, 业务逻辑通常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层是业务逻辑图形化的表达, 是用户参与系统的界面。
系统体系架构要考虑的核心是将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分离, 保持它们的独立性, 以便使系统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扩展。利用接口的方式将三层之间松散耦合起来, 这样当每一层单独改变时不会影响其他层的运作 (图1) 。系统采用分层的体系架构, 自下而上依次是:数据、框架组件、通用组件、业务管理系统、业务应用展现。其中数据交换引擎、工作流引擎、安全管理引擎构成了基本框架。
(二) 软件体系结构的选择。
由于本系统的建设目标涉及到大量图形的操作, 在选择系统应用结构时, 要保证一定的响应速度、系统平台安全性、稳定性以及GIS图形数据处理的要求。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中, 一个无缝集成的系统后台数据库位于系统最下层, 从服务器的物理分布来看, 它是统一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内的。C/S结构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内网用户群, 它的应用基于Arc GIS的道路管理专业系统, 用于地图动态更新维护、制图及高级地图应用分析等。B/S方式面向所有浏览用户, 主要应用于地图浏览、设施动态管理、工单、审批流程管理等。其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信息发布能力。它对前端的用户数目没有限制, 客户端只需要普通的浏览器即可, 不需要其他任可特殊软件, 另外对网络也没有特殊要求。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推广, 需要查询的不定用户会越来越多, 采用B/S方式, 用户数可以任意扩充, 客户端不需要维护, 从长远来看, 会大大节省成本。
(三) 网络结构设计。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 Web服务正逐步进入城市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 基于城市道路管理业务发展需要和系统前瞻性的设计思路, 系统采用Client/Server、Browser/Sever及多层结构兼容的结构, 由客户端的登录程序 (或浏览器) 、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组成, 服务器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多个客户机。绘图仪、扫描仪、数字化仪、打印机等外设可连接到主机或直接联入网中, 以达到硬件资源的共享。这样, 一方面, 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实现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另一方面, 广园快速路公司的各级部门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数据共享及远程应用;另外, 城市居民也可以通过Internet查询道路养护和实时管理的相关信息。
(四) 功能结构设计。
“数字广园”目前的主要用户为路政所及其下属单位、养护所及其下属单位、公司领导、以及其他与路政、养护、工程业务相关的部门。在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基本功能由七大子系统组成 (图2) 。
图档管理子系统与GIS子系统, 既是通用组件, 为养护管理、工程管理和路政管理提供支持;同时也独立形成了一个子系统。与此对应, 工程管理子系统、道路养护子系统、路政管理子系统集成了图档管理和GIS的功能。
工程管理子系统、道路养护子系统、路政养护子系统、GIS子系统和图档管理子系统, 可以相对独立, 分开建设。同时, 他们又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引擎和工作流引擎, 实现数据和业务的互访。对外发布子系统可以利用互联网, 将需要向公众发布的信息发布出去。
四、结语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道路管理系统是以完整的道路设施资料为基础、以档案 (数据) 管理为核心、以道路养护管理、路政执法为主的专业应用系统。针对城市快速路数字化管理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广园快速路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如GIS数据的动态管理问题;地形数据信息的不完善:GIS图档资料与路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足;数据对服务器和工作站要求较高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根据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让城市快速路发挥更高效率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 .唐卫文.市政道路GIS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 .李伟, 程培峰, 何东坡.基于GIS路面管理系统的研究[J].森林工程, 2006, 1
[4] .蒙映, 林文介.基于GIS的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方案的探讨[J].地矿测绘, 2007, 2
[5] .曾江洪, 张生.湖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思路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 2005, 3
[6] .曾胜, 王锡凡.组件式GIS路面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