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精选9篇)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1
传统的配电网现状评估与分析主要从满足负荷发展、电网技术原则等方面来描述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在规划中加以解决。随着配电网规模的扩展和规划设计深度的提高,这种分析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本文介绍基于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下称配电网评估分析系统),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城市配电网评估方法。该评估体系的高级应用软件已开发使用,并于2008年完成了浙江省某市城区中压配电网评估工作。
1 配电网评估分析系统及其实施步骤
1.1 基本概念
基于电力GIS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是以先进的规划理论、规划方法为指导,以电力GIS(自动绘图/设备管理/GIS)为技术平台,实现生产管理系统(MIS)、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电力营销系统(CIS)等数据库共享与交换,具有评估体系科学、自动化程度高、实用灵活等特性的高级应用软件。
1.2 实施步骤
配电网评估分析系统主要利用统计分析、拓扑分析、潮流计算、可靠性计算、“N-1”校验等功能,按照全面、科学、严密的评估要求,实现配电网量化分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电网建模。
基于电力GIS配电网评估与分析要求,首先需要对配电网进行建模,便于系统分析与计算。可从GIS、MIS和SCADA中提取电网评估需要的网络参数和运行数据,自动建立配电网模型,并对模型和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和效验,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数据的配电网数据模型。
2) 评估体系建立。
选择评估指标,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结合本地区配电网现状和诸多配电网专家的经验,确定配电网评估指标为4大类,共20小项,评估体系共分4个层次。
3) 综合评分。
通过统计分析、潮流计算、可靠性分析、拓扑分析、“N-1”和“变电站全停”校验等评估计算,形成单项评分指标。单项指标只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电网的现状,不足以说明电网的整体状况。为此,需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一步计算综合评分指标,综合评分越高,说明电网整体水平越好,即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网络接线越理想。
4) 存在问题分析。
配电网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配电网存在的问题,找出电网的薄弱环节,如过载线路、瓶颈问题、分段不合理等,并按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为电网建设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在单项评估指标计算过程中,评估系统能自动记录电网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层统计分析,并可将评估结果导出到Excel。
2 配电网评估体系
2.1 评估体系的结构及层次结构
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估城市配电网,GIS配电网评估体系分为综合评估和单项评估,并以配电网馈线为基本评估单位。综合评估以静态评估为主, 单项评估可细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大类。静态评估是基于统计分析的评估,主要涉及电网的层次模型和网络结构;动态评估是基于计算分析的评估,主要涉及电网的拓扑模型和元件模型。配电网评估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潮流计算、可靠性分析、拓扑分析、“N-1”和“变电站全停”校验等评估计算,为静态评估、动态评估提供重要量化指标。配电网评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2.2 评估指标
鉴于城市配电网评估指标多且彼此关系复杂,该评估和分析系统综合诸多配电网专家的经验,确定配电网评估指标为4大类,共20小项。
1) 安全性评估指标。
主要反映配电网供电半径、主干线截面、绝缘化率、设备状况等,以静态评估为主。
2) 可靠性评估指标。
重点分析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装接容量、主干线路分段数、线路负载率、线路环网率、“N-1”校验合格率、“变电站全停”负荷转移能力及供电可靠率(RS1)等,以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
3) 经济性评估指标。
主要指标有电压合格率、综合线损率等,以动态评估为主。
4) 接线方式评估指标。
主要反映配电网络标准接线方式比例,采用静态评估。
3 配电网评估分析
为了便于评估指标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各项评估指标需量化并采用权重比例进行合计。为此,采用模糊隶属度法,将各项评估指标的模糊性描述转化为精确数值,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解决了配电网评估定量分析问题。在配电网评估与分析过程中,隶属函数采用成本型、效益型和适中型3类函数(分别见图3~图5)。
1) 成本型函数量化指标计算,适用于“越小越好”评估指标分析。
如对综合线损率评估指标计算,设“综合线损率”为x,综合线损率大于10%得0分,则
评估指标分值=1-(1/10)x (1)
2) 效益型函数量化指标计算。
适用于“越大越好”评估指标分析;如对开关设备无油化率评估指标计算,设“开关设备无油化率”为x,无油化率为100%得1分,无油化率为60%得0分,则
评估指标分值=-(3/2)+(1/40)x (2)
3) 适中型函数量化指标计算,适用于“指定标准范围”评估指标分析。
如对10 kV线路配电变压器装接容量评估指标计算,设“10 kV线路配电变压器装接容量(kVA)”为x,其装接容量为6 000~8 000 kVA得1分。
当x<6 000时,
评估指标分值=-(1/2 000)+(1/4 000)x (3)
当6000≤x≤8 000时,
评估指标分值=1 (4)
当x>8 000时,
评估指标分值=3-(1/4 000)x (5)
各项评估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后,需采用权重比例进行合计。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 表示配电网综合评分;Sj表示第j项评估指标得分;Wj表示第j项评估指标权重。
4 配电网评估与分析实例
2008年9月浙江省某市利用基于电力GIS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对城区10 kV配电网进行评估分析。该配电网共有10 kV线路251条,线路总长2 843 km;配电变压器6 566台,总容量175.22万kVA;10 kV开关站189座。
1) 10 kV线路、开关站等设备参数和相关运行数据,可从配电GIS、MIS自动导入;线路负荷、电流、电压等运行参数可从调度SCADA系统自动导入,并对配电网模型和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和校验,形成具有地理信息的配电网数据模型。
2) 建立配电网综合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分4个大类共20个小项。同时,采用模糊隶属度法,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再按照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项评估指标权重比例(见表1)。
3) 根据中压配电网评估原则,经统计分析、潮流计算、可靠性分析、拓扑分析、“N-1”和“变电站全停”校验等评估计算,形成单项评分指标;再按照权重比例,对单项评分结果进行合计,形成配电网综合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4) 通过单项评估和20个小项评估指标的分析计算,对中压配电网存在问题按线路名称进行汇总。根据251条配电线路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见表3)。在表3中,W1~W20分别表示20项评估指标,√表示符合规划设计导则要求,×表示不符合规划设计导则要求。
最后,针对配电网评估与分析发现的问题,结合远景规划目标和市政道路建设计划,提出近3 a的配电网建设改造重点与实施计划。同时,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再评估,利用综合评分结果的纵向比较,优化配电网建设方案。
5 结语
1) 快速、灵活、完整的基于电力GIS配电网的建模工具为城市配电网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系统计算与分析平台,复杂的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有利于规划人员更多地进行配电网的分析判断、专家确认和方案决策等工作。
2) 建立了科学、实用的配电网评估系统,将评估功能分为综合评估和单项评估,又将单项评估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科学的分类体系使得评估系统思路清晰,评估结果科学有效。
3) 采用模糊隶属度法,将模糊性的评估指标描述转化为精确数值,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有效地解决了配电网评估定量分析问题,为项目决策提供了量化指标,有利于规避投资风险。
4) 综合评估可以灵活指定评估范围,如全网、分区或馈线评估等,并将结果导出到Excel,并通过网络发布,利于评估结果应用。单项评估能够对综合评估结果进行细化分析,详细查找馈线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5) 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再评估,利用综合评分结果的纵向比较,优化了配电网建设方案。
摘要:基于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配电网评估理论的城市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解决了城市配电网评估与分析工作难点。介绍了基于电力GIS城市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的概念、实施步骤、评估体系的结构和层次结构、评估指标,以及评估分析方法。通过评估实例,说明该系统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地解决配电网评估工作量大、计算复杂、无定量分析等问题,为配电网规划与设计人员提供科学、高效的辅助决策工具。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规划,网络分析,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张肖青,王天华,王珂.基于GIS城市配电网规划与网络优化系统的研究及应用[G]//长三角电力科技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张肖青,孔晓峰,叶代亮,等.基于GIS配电网规划系统数据接口研究及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7(7).
[3]孙才新.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配电网中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4]范明天.配电网络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8).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2
配电GPMS系统在配网信息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极大优势,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完善性,还能够通过配电GPMS系统的综合应用全面提高电力企业服务水平。配电GPMS系统有效结合了众多现代技术,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将数据库和图形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能够详细而全面地分析电网的数值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配网的运行效果。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的运行路线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评估,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判断,这对于配网运行系统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众多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运行效果[3]。
2.2配电GPMS系统能够增强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配电运行过程中的众多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电网运行的整体情况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增强电力运行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是众多现代企业的工作目标之一,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将增强提高自身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配电GPMS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将地图上的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能够针对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还能够有效整合生产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系统中整体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电力行业更是如此,发展速度惊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供电水平,才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供电企业和众多电力用户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配网,配网同时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对于人们正常用电情况具有重要影响。配网信息管理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产物,同时在配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积极应用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电网信息的管理起到有效作用,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12):181-182.
[2]刘奕萍.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12):100.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3
1 数据库开发的工具
在输配电线路信息管理中, 用于数据库开发的工具有很多种, 在输配电线路管理领域建立有效的数据库系统, 可以不需程序代码的编写, 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操作就能完成输配电信息的数据管理工作。为此对输配电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就必须进行优化设计, 以实现多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目前, 作为最新地位关系数据库系统, Access07中文版能够完全面向对象实现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具有更为便捷高效的特点。Access07中文版具有很多优点, 是一种能够同时面向数据库最终用户和数据库开发人员的关系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可视化操作, 这种操作工具方便了输配电系统信息的查询。在信息系统的优化中, 输配电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系统来实现更为完善和灵活的语言以及可视化操作工具和向导。这对实现输配电信息系统的构建快速构造提供了较为复杂和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总而言之, 在输配电线路的信息管理中, 只有把握好数据库的工具开发工作, 才能最终实现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分析与设计。
2 LMIS
LMIS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人机系统, 这一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输出、维护管理及使用线路信息。总整体上来看, 一般的软件开发都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对象设计、应用程序生成及软件测试维护几个阶段。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中, 可以根据系统的明确目标来实现对系统的对象分解, 达到从中抽象出对象、类及子类的目的, 这种建立LMIS对象模型是输配电线路信息系统的设计依据。在子系统的划分上和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的分配及应用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设计是实现整个设计风格的关键时期, 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软件的体系结构和设计风格。在系统对象的设计上, 要做好详细处理, 只有完成各个对的细节处理, 按类的数据存储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建立数据模型并按规范化理论规范, 确定数据库的结构。面向对象的系统实现:根据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完成整个系统软件构造, 在该阶段, 编程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 软件要符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风格;软件的测试与维护: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软件的正确、可靠运行。
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 输配电线路信息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主设备, 对这类设备的信息分析是分析中的重点, 这些信息包括架空线路、电缆、杆塔等, 这些信息的取得是LMIS得以发挥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另外一种是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的存在是为主设备的功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在建设LMIS系统中对辅助设备信息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辅助设备一般包括连接器、防雷装置、接地装置等;最后一类是图形, 图形是有别于主设备与辅助设备的意识形态的因素, 对图形信息的设计与分析能够让主设备和辅助设备在LMIS系统中更加清晰, 图形一般包括线路走径示意图、杆塔图等。根据OOP方法的类及继承机制, 得到系统对象模型图如下:
在确定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后, 下一步进行的就是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 按业务划分子系统。子系统的设计是LMIS系统建设的重要步骤, 在一个系统中, 基本的模块是固定的, 在种类多样的LMIS系统中, 一般存在着比较固定的模块, 这些模块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具有基础的作用, 其他子系统等模块的监理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但这并不是说子系统的建设就不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 子系统的设计好坏关系着整个系统是否能很好地为信息服务, 以此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实用为原则, 在实践中, 一般认为按照业务划分子系统是最容易操作以及最能发挥系统作用的划分方法。LMIS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按业务使用“自顶向下”的原则将系统划分成几大子系统, 以保证系统的结构性和模块性。
(2) 子系统之间的联结关系尽可能简单, 以使各子系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可修改性。子系统是基于基础模块而发展出来的衍生项, 是系统赖以执行的准则, 而在基础模块之下并不是存在单一的子系统, 而是有多个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这种联系是维系整个系统平滑运转的关键, 如果子系统之间联结不紧密, 出现了断层, 严重的会影响整个系统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建立子系统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各个子系统必须承担的功能, 还要注重子系统之间必要的联系, 从而让整个系统顺畅运行。
(3) 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明确的功能和输入、输出及对数据的变换功能。子系统虽然是基于基础模块产生, 但是本身也需要有明确的功能, 特别是对数据变换的应对功能。因为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子系统, 子系统的功能是系统运转的前提条件, 而在信息分析系统中, 子系统需要承担大量的信息分析任务, 这就需要子系统在数据变化发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各供电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 不但保护了原有的投资, 而且减少了开发费用。系统配置为:网络服务器一选用基于Pentiulm300的高档微机做网络服务器, 因其性能完全满足系统的要求, 且系统的建立、开发、维护成本比较低, 这台微机主要用于文件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和远程通信服务, 放置在计算中心内;工作站一选用基于PentiumⅡ的微机放置在各个办公室;网络一计算机网络采用总线型以太网络, 网络协议以TCP/IP为主;网络操作系统一采用windows NTServer4.0中文版;工作站操作系统一安装了Windows XP/NT中文版;应用开发工具一系统采用Visual Basic5.0进行开发。
结语:电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如何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输配电线路管理信息的系统分析能够帮助输送电企业找出自己运行线路中的瑕疵, 从而优化输送电线路, 提高电力使用效率, 这不仅有助于电力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看, 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要:输配电线路的科学管理能够促进电网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输配电线路的施工中会受到很多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要想实现输配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用, 必须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得输配电信息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这种信息化的先进模式能够实现输配电线路管理的优化, 为此加大对这一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在电网的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此做了详细论述, 以期加快输配电线路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管理模式,信息化,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唐茂林.输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4.
学校供配电系统参观报告 篇4
报告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结构:所谓三级配电是指施工现场从电源进线开始至用点设备之间,经过三级配电装置配送电力。按照《规范》的规定,即由总配电箱(一级电箱)或配电室的配电柜开始,依次经由分配电箱(二级箱)、开关箱(三级箱)到用电设备。这种分三个层次主机配送店里的系统就成为三级配电系统。
为了保证所设三级配电系统能够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在实际设置系统时尚应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概括起来说可以归结为四项规则,即分级分路规则,动、照分设规则,压缩配电间距规则,环境安全规则。
环境安全规则是指配电系统对其设置和运行环境安全因素的要求。
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系统中区域变电站和用户变电站一级用电设备,涉及电力系统电能发、输、配、用的后两个环节,其运行特点、要求与店电力系统基本相同。
只是由于供配电系统直接面向用电设备及其使用者,因此供、用电的安全性尤显重要。
建筑供配电系统维护,是指为保证物业建筑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对供电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养护维修。
1.供电系统的维护
对供电设备的维护可分为日常巡视维护和定期检查保养两个方面。
2.供电设备设施的养护
供电设备的养护目的是,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供电设备设施出现较大故障,供电设备设施的养护由值班电工负责实施。按照《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定时对设备设施进行养护。
3.配电线路的维护
配电线路的维护包括架空线路维护和电缆线路维护。架空线路应进行经常的维护。其基本措施是巡视检查,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电缆线路维护一般要求维护人员应首先全面细致地了解电缆的走线方向、敷设方式及电缆头的位置等基本情况。架空线路维护和电缆线路维护应根据相应的巡视项目进行。巡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应进行记载和及时报告处理。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燃气管网,数字管网,架构
社会的不断发展, 使得供气规模与企业效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这就导致了燃气管网地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的必然性。由于前期并没有做好规划, 导致开发时系统都是零散、相互独立的, 这一情况给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 必须要将相关信息组合成一个信息网, 使得该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
一、系统架构
1.1、管理系统
燃气管网组建的综合管理系统是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系统统计。整个管理系统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 其下的分支为燃气工程的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营业收费、110热线、管网的维护管理、用户的安全与检测与SCADA系统。以上的这些分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集实用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管理模型, 但是, 这还并不够完善, 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 使其功能逐步充实与完善。
燃气公司的所有固定资产都是在地底下的, 又因为燃气的特点是易燃易爆, 这就使得其资产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 因此, 管理好这些地下资产成为一个企业的首要任务。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这些资产进行相关的管理, 以前旧式的人工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所以,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其平台选择与功能设计对于燃气公司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从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组件GIS相较于Web GIS来说对燃气行业更加适用, 主要从三点来说明: (1) 价格比Web GIS要便宜实惠得多, 而且规格小巧, 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 (2) 组件GIS能够直接在其中嵌入开发性的工具, 如MIS工具;Web GIS更注重于技术上的提升。 (3) 组件GIS的功能更有针对性, 对于燃气企业内部员工使用会更方便有效;而Web GIS则是对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十分适用的。 (4) 在开发时, 组件GIS更为简单便捷。GIS还存在着另一方面的问题, 就是如何使空间数据能够稳定保存。这个问题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 只是一直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以, 目前还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 将GIS技术的空间数据储存功能稳定化,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1.2、数字管网GIS系统简述
数字管网GIS系统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交互式的视窗将GIS系统软件和用户联系在一起, 并使其具体为图形化, 更加的直观明了。在人机界面, 操作也更方便快捷, 鼠标或键盘上的快捷操作键都可实施具体的功能操作, 也有利于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实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会耗费大量的资源, 具体情况如下:
(1) 城市地形图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 如需在自己的燃气企业中使用, 必须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有着自身特色的系统。首先, 要完善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土地的地形图, 以1:500的比例绘制出的CAD测绘图效果最好。地形图要每过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我们公司则是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思, 但是由于累积下来的地形图版本、行政区的不同而且大量高价的购置地形图, 使得我们第一代信息系统的建立并不如尽如人意。
(2) 燃气管网数据录入:燃气管网本身就是GIS技术上的一大难题, 又由于前期的资料信息并不准确, 导致一时无法完整的整理清楚相关的数据。主要的问题在于前期的电子版管网的竣工时的相关数据录入是相对标记的, 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坐标表明, 所以, 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对全市的主干管网信息数据进行具体的记录绘测, 并逐年录入。
(3) 设备编码、属性录入:燃气管网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需将硬件设备的安全性作为一项基本内容。首先, 将所需硬件如阀门、调压器、凝水井、燃气管道、伸缩节等进行统一的以拼音和数字共同组成的10位有效字符的编码, 这样既便于区别又防止伪劣产品的冒充。真实的将这些硬件的相关数据如属性和设备编码等信息录入, 使燃气管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二、应用分析
在进行GIS数据输入时, 添加诸如小区名称、楼栋、立管等属性, 与公司现有客户系统建立属性连接之后, 可以定期把客户资料导入GIS, 这样就可以实现在GIS查询客户资料及客户用气分析的功能。
利用地形图库与现状管道库的信息, 按技术规范要求, 进行设计计算、方案比较, 合理确定管径、材质、管位, 判断与建、构筑物及地下现状管道的水平间距、垂直间距, 进行综合分析与协调。在施工前妥善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将有利于工程进展和费用控制。
参考文献
[1]杨世凤, 高相铭, 胡瑜.GIS和GPRS在国内市政管网系统中的应用[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0, (01) :73-78.
[2]沈雨, 魏代安, 钟杰, 张凤梅.基于SOA架构的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J].城市勘测, 2010, (S1) :31-34.
[3]李希.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的档案管理分析[J].硅谷, 2011, (09) :17+61.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自动化
GIS已成为配电网自动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设备分布图以实际地理位置为背景, 一方面用户可以更为方便地了解设备的具体空间位置, 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地反映配电网的具体工作情况, 用户可通过查看实时信息进行了解。
1 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在查看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时, 我们主要是以空间位置为参考, 将地图作为空间数据的表现方式, 而空间实体和某坐标系统 (一种参考系统) 两者则可以体现空间位置。在计算机中的表达中, 可以用点、线、面再加上说明和注记来表示任何空间实体, 比方说, 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表示居民小区、道路、电话亭、电线路等这些空间实质物体。
空间数据的这种组织方式, 一方面使配电网自动化这一要求得到满足。另外一方面, 还可以将配电网的实际分布展现出来, 而这建立在根据实际地理位置进行布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层的概念有效地管理图形和基础数据, 并且层次之间的组合方式比较灵活, 还可以自由地进行分层。
属性数据是与空间图形数据对应的另一种数据, 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描述来展现实际情况, 这些相关信息包括称号、电缆的型号、线路的编号、额定的电流、配电线路长度、配变的型号、安装的确切位置、投运运营的时间、检修的情况等。通过查阅这些属性数据, 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那些本身存在但未被录入的属性数据必须在GIS中进行录入和编辑, 而对于已在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中录入和使用的部分, 则可以通过共享途径直接获取。
2 配电网GIS的搭建
目前配电网GIS的开发方案中, 一种是将GIS作为一个基础平台, 实现GIS的辅助功能。另一种是将其与SCADA共同运作, 不再作为一个平台, 而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从而实现整个配电网的自动化。相较而言, 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方案,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 新添加的GIS只要通过数据库的关联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当然, 前提是目前大部分地方SCADA系统的功能已经完成并投入运行。其次, 可以保证各子系统的独立性, 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增强。再次, 减少了开发GIS子系统的工作量, 节约成本。
3 GIS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供电局的配电网GIS经历了多次软件升级和开发, 主要体现在从过去单一性的功能转换到多样性功能, 如今可以半自动生成开闭所一次接线图, 显示实时信息, 实现停电负荷统计的模拟等。
GIS是一种有效管理配电网运行的技术载体。借助这种技术载体, 配电网的运行现状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电力企业面前, 同时, 也可以使得一些应用系统如MI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 (ERP)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SCADA)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更好地发挥作用。
4 开发相关的系统
相关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以模块的方式进行划分, 以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为基础。这样做主要是因为GIS数据量比较大, 相对于一般我们所了解的管理系统, GIS的维护工作更加复杂, 所以, 除了依据一定的专业知识, 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对GIS进行相应的开发。
GIS按照功能划分, 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 (1) 系统编辑、维护子系统, 主要负责配电网图形的编辑和数据库的维护。 (2) 实时运行对子系统, 操作相关的配电设备, 从而实时反映操作结果。 (3) 浏览、查询子系统, 可完成查询、统计、分析工作, 监控当前电网状况。
GIS发展迅猛, 与其相关的组件很多, 如ERSI的Map Objects, Map Info的Map X, Intergraph公司的Geo Media等。另外, 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 也对GIS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eb GIS是Internet与GIS相结合的产物, 而GIS的应用功能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便可以调用。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相关产品, 如ESRI的Internet Map Server (IMS) , Map Info的Map Xtreme, Auto Desk的Map Guide, Intergraph的AMTO3000。未来应进一步研制一种可以对故障期间故障录波器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软件, 这种软件主要是以每个采样点为基础进行相角离线分析, 从而为分析系统安全自动装置、校核稳定计算效果和保护的动作行为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
时间精度微秒级时标可安装于不同母线的测量设备, 为日后研制区域性安全自动装置提供基础。日后如能采用一种专用光纤或微波通道, 实时而高速地将有关采样信息传送至中心站, 对不同地点的电气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 相关厂站接收到相关的控制措施并予以实施, 这样电力系统稳定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国产故障录波器的发展方向是研制出带有微秒级时间精度时标的故障录波器, 该种故障录波器对电力系统运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5 结语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7
1荆州供电公司配电网现状
荆州供电公司配电终端现状:经统计,荆州市城区现有3.5万用户,2009年共有各类配电终端约5 000台,其中各类设备终端2 000台,专变负控终端2 700台,低压集中器260台。2011年底, 预计供区内约有终端2万个点。其中计划新装低压集中器830个, 用电现场约13 600个,10k V联络开关108台。
目前配电 终端接入 方式采用GPRS无线公网 接入,其中2010年新购的设备,在接口模块方面可以选用GPRS模块或者以太网模块,部分设备同时拥有2种接口。
2无线公网存在问题
不断上升的高昂通讯成本:2009年,配网设备终端4 860台, 年通信费为60万元。2011年,配网设备终端计划增至19 290台, 按单个终端年通信费120元计算,通信费预计将达到240万元。运行成本逐年增高,成本高昂。若采用3G方式,单个终端包年约为800元,通讯费用还将增加。
网络性能不高:一是GPRS信号不稳定,数据传输时延长、数据容易丢失;二是GPRS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在30kbps左右,仅能满足窄带需求,扩展功能有限,不利于在网络上实现更多功能如视频传输、移动办公等,数据传输速度慢。
安全性能较差:GPRS是公众无线网络,无法克服内外网隔离带来的系统整合困难。
3接入层典型方案的技术比较
国网公司的规定:按照《导则》规定,接入层通信网可采用光纤网、无线专网、电力载波和无线公网。因为国内载波抄表技术正处于发展过程当中,其组网技术已经由第二代的静态组网向第三代的动态组网发展,目前仅限于窄带数据应用,因此不予重点考虑,见图1。
3.1三种方案的技术比较
光纤接入方案:SCADA实时数据通信、远动、保护、电视会议、 图像监控信号传输、视频会议、调度电话、行政电话语音、IP、安全自动装置和电力市场化所需的宽带数据等。优点:从技术角度上说光纤方式是最优的选择。缺点:部署安装复杂,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维护工作量大;不能灵活组网。
无线公网接入方案:GPRS分组无线移动数据通信提供移动环境下的高速无线IP,可实现电力数据采集交互等。优点: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缺点:接通率低,安全性、稳定性低,无法满足内外网物理隔离要求,运行成本高。
宽带无线专网:提供数据业务、VOIP语音业务、视频业务等。 优点:组网灵活易接入,性价比最佳。缺点:频点资源稀缺。
3.2技术分析结果对比(见表1)
电力系统配用电侧信息采集点种类多、数量多、单点传输数据率不高,有些采集点处于地下,网络改造较多、变动频繁,与之相配套的通信网络必须是网络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接入方便、传输可靠、网络管理配置方便、维护简单、扩展性、生存性很强的网络。
光纤方式(PON无源光网络)传输可靠,实时性、安全性好。 但是光纤到配电台区及各个配用电信息采集点需要敷设大量的光缆,施工难度较大,加之城市光缆的管道及物业协调成本日益增加,导致使用光纤网络进行多点、短数据信息传输一次性成本及传输维护成本太高。
无线公网GPRS/CDMA/3G不能够为电网配电系统通信传输提供大带宽的专用数据通信网络,不能够保证专网业务的Qo S(服务质量),仅适用于无控制要求的配电终端基本数据信息采集,其中3G可以实现设备终端远程视频监控,但对于配电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以及智能电网的功能支持仍十分有限,功能扩展不便。
无线专网(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更适合企业的互动智能网建设,方便管理和配置,组网灵活;安全性能较高,支持内外网物理隔离;在功能扩展方面具有无线公网不可比拟的优势。
结论:无线宽带专网(WIMAX)综合性价比最高。
4WIMAX技术简介
WIMAX是一个全IP的网络,具有按需分配带宽的能力,合理分配带宽资源。WIMAX作为无线宽带领域的重要技术,凭借更低的成本、更大的带宽、更灵活的部署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了众多新兴宽带市场和发达国家发展无线宽带的首选技术。国内早有WIMAX技术应用案例,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事中,我国奥运组委会成功利用部署的WIMAX网络进行报障及应急处置,见图3。
WIMAX是开放的技术:IOT(Interoperability Test,互操作测试)是多厂商运营环境形成的技术基础。各设备制造商要通过IOT测试来验证不同厂家的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互联互通,保证WIMAX技术体系开放。
WIMAX是先进的技术:它是准4G技术,WIMAX 16e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替换模块平滑演进到16m或者是LTE。它采用了12种先进的关键技术:OFDM、Scalable OFDMA、Spectrally-Efficient TDD、Frequency-Selective Scheduling、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Fine Quality of Service (Qo S)、MAC Security、HARQ、AMC、 MIMO、AAS、Flat network architecture。
全球各大厂商共同的选择:目前全球一些电力服务公司如San Diego Gas&Electric(圣地亚哥电气)、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等已经表示,将采用Wi MAX技术来发展智能电网。英特尔、通用电气(GE)等厂商也认为,就未来技术发展与应用服务需求来看,相对成熟的WIMAX技术将可作为连接智能电网中各个终端装置的主要网络技术。
WIMAX同现有3G技术相比,在下行上行的速率、容量等关键参数上全面领先,且具备LTE所没有的较成熟的产业链,并可以通过较小的成本平滑过渡到4G,因此从工程实施的选择上来说, WIMAX是目前技术领先的最佳选择。
安全性问题:WIMAX支持先进的加密、认证和安全机制,使用终端和用户认证来确保网络接入的安全,防止服务盗取。
内外网隔离问题:利用现有城市骨干光纤网络,通过添加和改造部分光端设备和光缆,可完全满足国网公司提出的安全要求。
网络性能:在理想接入环境下,单载波5MHz频率提供下行8.28Mbps、上行2.93Mbps的接入速率,即1×3×3配置的单基站可以提供24.82Mbps、上行8.79Mbps的最大接入速率。经过精密测算测试,容量和带宽满足荆州智能电网需求。
5荆州供电公司的尝试
通过近半年的艰辛努力,在多方通力协助下,荆州供电公司已建设了一张覆盖荆州市部分中心城区,具有示范效益的技术试验网络,可满足覆盖区内配网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以及智能电网其他领域的试点及技术验证工作需求,见图4。
试验网功能应用:一是视频监控功能,通过自行组建专用无线宽带网络,建立配网调控一体化中心与各监控点间的无线传输链路,实现现场图像信息、运行数据的实时动态传输,为电力安全生产的提供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以使调度、运行人员迅速、准确的处理问题。二是无线远程抄表,能够实现远程抄表功能,进行远程数据采集、交互和控制,满足未来智能用电的需求。三是负荷控制,能够实现配电网大用户的负荷控制,实时监测用户的负荷数据,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对用户负荷进行调整控制,及时准确发送配电线管理信息,平滑负荷曲线,达到节能增效目的。四是配电自动化,能够实现对变电站配电终端设备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提高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对于事故实现提前预告,提高供电质量与生产管理效率,达到经济运行的目标。五是企业信息化,能够实现移动办公,能够使用内部网络资源,如登录PMS(国家电网生产管理系统)。
6结语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8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 它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GIS技术能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 比如查询、管理和统计分析等。GIS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就在于它可以区别于其他的信息系统, 最大区别就是, 可以对空间信息的存储进行管理分析, 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 GIS可以在广泛的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中发挥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的重要作用。
GIS由人员、数据、硬件、软件、过程五个部分有机组成。操作人员对GIS系统进行操作, 精确的数据能够为准确的查询和分析打好基础, 硬件软件相结合组成了GIS的系统, 最后通过一致的方法来生成正确的可验证的结果。
配电管理信息是供电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域广、设备量大、更改频繁都造成了配电管理信息的管理不易。因此在配电管理信息系统上采用GIS技术, 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可以更加规范、安全、有序的管理配电信息。
1 基于GIS技术的管理和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配电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力安全、实用和优质运行服务的计算机监视、辅助和控制管理系统。配电网络又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配电GIS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更早些时候, 基于GIS技术的配电管理系统也在某些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 但其主要是利用GIS技术的地图背景工具。现在随着GIS技术平台拓扑能力的不断提升, 配电管理系统用到了更多GIS技术的功能。
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由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的地理层、电力系统需要的关键设备的设备层、物理层以及拓扑层几个层次共同构成。为了保护供电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配电管理系统在设计时一般会采用闭环的结构, 为了能在出现故障的第一时刻准确地定位故障位置, 同时基于继电保护整体的快捷方便的原则, 配电网在运行结构上一般采用辐射状的结构。
配电管理信息的数据库规模, 要远远大于输电网的数据库。网络拓扑是结合实时状态模拟数据或者人工指定的数据而进行的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功能。在GIS平台下通过它提供的拓扑关系, 对网络进行定性分析, 就可以实现分析母线模型和岛模型。进而将数据的访问来源唯一化、标准化, 这样就使得配电管理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的接线分析模型得到快速及时准确的生成, 从而保证了后续配电管理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的正确性。但如果仅仅采用GIS的地理背景的功能, 就不能实现配电管理系统所能完成的所用功能, 因此, 采用GIS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集成作用, 这样既可以保证配电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高效性, 又能充分利用GIS所提供的资源。
GIS的功能不仅仅有设备管理和自动成图的强大功能, 还有更加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拓扑处理能力。因此要完全使用GIS的全部功能, 就需要面临下面的挑战:要跳出传统的采用GIS系统只用来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的功能, 这样进行的拓扑分析和配电网络的结构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就会使得GIS平台只能局限于非拓扑分析处理的方法;另外一个就是对传统的配电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当中, 由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较少而没有充分利用。另外, 还应该结合配电网分析的具体特性, 充分利用GIS的基本和详细功能, 采用不同的算法来实现配电网络的停电和供电的分析, 最佳的抢救路线分析, 追踪故障的位置和变电站供电半径的分析。
2 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配电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各个方面, 比如设备台账、安全管理、配电运行、设备检修、配电负荷、生产技术、配电工程、业务扩展支持、查询、统计以及系统维护等各方面。配电管理系统就是由它们有机组合而成,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配电设备台账是输入系统, 它根据配电管理信息的数据输入, 来进行编辑和管理维护。在采用GIS技术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还可以在实际的地理位置对一些配电架、电力电线的接线图进行构造和安装。与此同时, GIS系统还能对配电管理信息实现单独的管理,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配电架等电力设备的地理位置图的配电数据这一过程, 来实现分层显示。最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GIS系统对地理背景图进行编辑, 并且可以通过输入查询数据, 对地理位置图进行定位。在该配电管理系统中, 用户可以进行双向检索和显示功能, 通过对输入的地图的因素的属性数据, 来了解其详细属性及其标准, 除此之外, 当给定分析好的电线电压值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好的配电管理信息后, 可以通过GIS系统进行查询。
在配电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后, 把配电网络图形绘制好, 图形中设备的每个节点和设备代码都会自动编号。这样经过GIS技术实际应用后, 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具体分析, 可以对配电系统的巡检、供电半径的确定、追踪电源点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分析, 然后进行一个模拟的设备信息的调度, 保证了配电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因为配电管理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改动频繁、流动性强, 所以配电系统的大量信息都和该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紧密联系。所以采用GIS技术, 就可以将城市的主要分布图的信息和配电线路以及电气设备分层等信息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再利用GIS的关键技术, 采用SQL语言对配电管理数据进行访问, 这样就能方便、容易、准确地处理配电管理的海量数据了。
对配电管理信息中的数据线路进行单独处理, 另外的数据也可以直接通过GIS计算的定位系统来精确的获得, 从而达到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实际的地理图形的高度吻合。最后, 再通过GIS把各个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就可以及时得到每个层次设备的运行管理情况, 然后根据每层设备的属性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目前, 国内外的GIS平台都还不能用不同层次的不同数据集合形成拓扑处理, 只能对网络数据的采集点进行拓扑处理。
传统的配电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数据库的形成, 但是GIS系统就可以根据其强大的拓扑关系来实现, 建立各层次之间的关联矩阵, 建立一个利用GIS技术的强大功能建立起来的电网供需关系模型, 满足电力系统中对配电管理信息的需求, 实现电力系统中快速、准确的电量分配需求, 以及故障快速定位和不同拓扑层次之间密切关系的修复功能, GIS技术在电力系统的配电管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营配信息集成辅助系统
除了直接采用GIS技术之外, 采用营配信息集成系统更能发挥GIS技术的优势。营配信息集成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在企业统一的电网设备和电力用户信息模型、基础资料和拓扑关系的基础上, 应用于客户停电管理、业扩报装辅助决策及供电可靠性管理等领域标准化、一体化的企业级信息平台。
营配信息集成系统采用GIS平台作为其基础和核心, 结合了相关的MIS系统、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等, 使得原有的业务系统的信息不再孤立, 而是能和其他系统相互关联。营配信息集成核心是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各专业口的业务流程畅通、信息和数据畅通, 打破各专业的壁垒。这就为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使其能够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停电通知到户功能、快速复电等强大功能。
4 结语
GIS技术的日臻成熟, 为我国的配电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GIS技术把我国不同时期建设的配电网络管理功能都能有机的联系起来,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 随着自动化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水平的不断提高, 配电管理信息系统采用GIS技术也是必然趋势。
摘要:为了更好地管理结构复杂、覆盖面积越来越广的配电管理信息, 建立一个基于GIS技术的系统非常必要。文章详细分析了该系统, 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和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 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关键词:GIS系统,配电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篇9
配电网信息管理包括从变电到用电过程中的运行及控制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配电网信息管理已经形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涵盖到配电工作管理、负荷管理、配网分析系统、设备管理、故障投诉管理及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电力系统中,配电网相关调控信息结构关系复杂,数据量大、数据类型繁琐。现有的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各级调度之间信息交互困难,业务协同效率低的现象,给配电网调控信息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目前配电网外部环境复杂,出现故障情况较大,甚至会引发局部大面积停电,从而极大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用电,而且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一直以来都是保障用户正常用电的重要方式,从国网公司到各电力公司十分重视配电网调控管理工作,提升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对于提高配电网调控管理人员在抢修及其他业务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等内容,阐述了省地县一体化配电网调控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特性,并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系统功能设计方案来实现配电网信息在省地县三级进行交互及共享管理。其次,针对实现本系统中的一体化业务系统与数据共享互联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本系统在实际配电网信息管理的应用成效进行了介绍、分析,体现出本系统对配电网调控信息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系统介绍
随着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D5000平台)在电力系统的大面积部署应用,基于D5000平台的调度管理类应用(OMS系统)能够实现调控业务的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
伴随着特高压电网的深入发展,电网规模的扩大与电网互联的紧耦合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已有电网的调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电网的发展,迫切要求提升现有调控管理支撑系统的性能,能够支撑一体化协同办公与数据互联共享的迫切要求。作为支撑调控机构日常工作的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利用D5000平台提供的服务,实现了系统的升级改造,满足了一体化协同办公和数据互联互通的应用需求。这为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省地县一体化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和平台支撑。
本系统基于OMS系统的系统框架,应用了OMS系统中的业务协同与信息管理的功能模块来实现配电网业务的一体化协同管理。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省地县三级部署,一体化建设,省级接入数据,存储,通过OMS省地县互联互通与地、县调共享信息,利用OMS流程系统完善系统功能应用,实现配电网信息管理。
系统建在调度安全Ⅲ区,涉及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等不同系统的数据交互,本系统在设计中满足跨区信息交互符合电力系统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有关规定,从而确保了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关键技术研究
多级业务协同技术
多级调控单位分别建立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能够按照WF规范定义的业务流程交互模版生成业务流程交互文件。业务流程交互采用“黑匣子”模式。下级调度通过建立符合WF规范的交互模板来定义业务流程交互内容。上下级调度根据生成的符合WF规范的流程实例进行业务流转。业务流程交互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中在多级业务流程实时交互过程中,涉及三个技术点,分别为:数据解析技术、流程模板交互定制技术和流程自启动技术。具体如下:
(1)数据解析技术
依据WF文件中的交互协议,将流程体中的流程实例、流程过程、流程任务进行分解,将WF文件解析至内存的Map结构中,每一行数据是一个Map,Map的键(Key)为表头,值(Value)为行中与该表头对应的数据值。将所有的行数据(Map集合)添加到内存集合(List)中。其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2)流程模板交互定制技术:
在应用WF语言进行分布式业务流程的流转具体操作中,流程体和流程模板编辑于同一文件中,以“.WF”作为后缀,称之为WF文件;流程头单独存储,以“.eh”为后缀,称之为头文件,也就是一个工作流由头文件和WF文件两个文件构成。根据电力调度工作流程描述规范的规定,结合业务需求,在互联互通交互节点,也就是工作流规范中定义的“border”节点,生成WF文件和头文件,依托消息邮件发送到对端装载执行。
(3)流程自启动技术:
根据接收到的WF文件,基于业务流程交互协议,通过调用流程自启动接口,能够实时将流程体中的三要素实例、过程、任务一一解析,根据流程实例明确流程节点信息,根据流程过程明确自动触发交互的节点,根据流程任务完成交互信息的共享,从而实时自动触发交互流程。
基于安全机制的数据传输技术
多级业务协同传输的机制为消息邮件。消息邮件为信息传输建立了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跨区间传输采用具有断点续传功能的横向传输模式,在上下级调度机构传输过程中应采用纵向传输模式,传输示意图如图3所示。
1)传输通道:
消息邮件传输通道主要分为两种:纵向通道和横向通道。纵向通道采用E语言文件,以通过通信网关机加密传输为主;为保证某些特殊应用服务的实时性,同时考虑传输备用手段,消息邮件将以报文传输方式和服务调用方式作为辅助和备用传输方式。横向通道是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文件数据和历史数据以E语言文件为载体,由消息邮件穿过隔离装置进行传输;对于某些实时性要求高,从生产大区传输管理大区的应用,可以采用报文方式传输。
2)传输内容:
消息邮件应采用“头文件”和“附件文件”的方式进行传输。头文件是声明本次传输的唯一标识、发送地址、接收地址、传输类型、内容、文件等传输基本信息的载体,文件格式符合E语言规范。头文件的生成可以由消息邮件提供的接口实现,应用模块在发送文件时,传入相关参数,调用接口即可。也可由功能模块按照头文件规范自行生成,连同附件文件一同投放到文件发送接收中心。文件传输到达对端,消息邮件将首先解析头文件,根据头文件中的接收地址信息,将文件分发到接收地址相对应的目录。附件文件是作为传输数据的主要载体,考虑到内容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传输各种格式的文档、图片等信息,附件文件以E语言格式为主,也支持其他格式;为保证系统安全,不允许传输可执行文件。
应用实例
省调对于地县调配网抢修信息的管理首先体现在信息分析上。通过时间,地区,超时原因等多维度的对比展示,实现对省地县配网抢修工单信息的分析。
将省地县工单信息统一展示,横向比较每个地市产生工单的数量与超时数量,由此发现产生工单数量与超时数量较多的地市。具体应用如图4所示。
分析省地县配网抢修信息与超时信息在24小时的分布情况,通过下拉框可以将展示地域切换到地县级。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展示地区抢修工单数量随时间的分布以及各地区所辖县级工单与超时的数量展示。点击不同地区显示点击区域下的县级工单情况。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针对抢修原因分析,省级人员可以分析各地市因何种原因产生超时工单或问题工单较多。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