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2024-09-22

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精选7篇)

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篇1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旅游业正在加快信息化程度,电子商务和现代化信息系统代表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信息经济时代,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消费、管理和教育科研活动都直接受到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深刻影响。

2乡村旅游及旅游信息化的定义

2. 1乡村旅游的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 1996) 、王兵( 1999) 、熊凯( 1999) 、郭焕成( 2000) 、杜江和向萍( 1999) 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总的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 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

2. 2旅游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 Informatization) 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 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而对于旅游信息化的定义,广泛应用的是: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利用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改善旅游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旅游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和效率。

3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3. 1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 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据统计测算,2012年, 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相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言,广西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却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14个地市旅游局才基本上建成了官网,但在60多个县旅游局中,只有6个县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官网,其他县份都依托广西旅游在线或者区旅游局的官网来发布获取信息。总体上看,全区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区所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旅游网站数量和规模都不大,除了区旅游局网站和广西旅游在线等几个网站,其他的知名度都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在广西的2500多家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中建有网站或网页的仅有约60家,仅占2. 4% 左右。而且在这60多家景点中,很多仅是有个网页,大部分经营者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甚至很多景点连电脑都没有,全部是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

3. 2存在的问题分析

( 1) 广西信息化水平较弱,尚未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体制尚未形成,支撑信息化运行的多元化机制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相关网络技术设备使用不足,信息化应用程度滞后于旅游总体发展水平。

( 2) 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参与者意识素质、相关硬软件的完善性及管理协调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相关参与人在收集、整理、利用各类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时,无法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多层面的信息渠道,从而形成了全区的旅游网站内容单一,普遍侧重于城市或者某地区的知名景点,忽视了乡村旅游景点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 3) 旅游信息服务程度低,未形成全省性的旅游信息平台,网站实效性差。在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网站上,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网站仅起到展示和通告的作用,而未能展示出良好的互动性,游客或者经营实体很难实现即时互动性交流。

( 4) 旅游网站和论坛缺乏长期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90%的网站无人问津,访问量少,起不到宣传旅游景点信息的作用。广西的14个地市60多个县所建成的相关旅游网站中,几乎是没有做网络推广的。大部分网站基本处于 “信息孤岛”的状态。在网站排名搜索引擎排名的结果逐年下滑,形成马太效应。根据世界最权威的网站排名搜索引擎alexa. com ( 世界排名第四) 的alexa web search搜索,网站( www. gxta. gov. cn) 的访问排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据2013年9月10日的调查发现,网站www. gxta. gov. cn当日访问量全球综合排名第1144469位, 最近一月平均排名为第2266861位,而最近三个月的平均排名为第1261948位,下降趋势明显。本月访问人数10万人次,已经有676个网站和本站链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旅游网站的知名度普遍偏低,宣传推广不到位。

( 5) 各乡村旅游景点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仍较少。下面以淘宝网平台为主,统计全国和广西在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店铺卖家数量情况( 见下表) :

资料来源: 淘宝网: http: / /www. taobao. com/.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西网上旅游卖家的数量仅占全国卖家数量的2. 90%; 另外全国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淘宝卖家数量仅占旅游类主题卖家的7. 50%,说明乡村旅游的网上交易量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而从广西来看,区内乡村旅游的网上卖家仅占全区旅游网上卖家总量的5. 32% ,比全国的水平还低一些。从以上相关旅游主题网络卖家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广西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

4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 1加强政府规划与扶持工作

各地市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政策和措施: 制定总体规划、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强化对市场营销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和清洁乡村为突破口,优先安排打造一批旅游村,使其成为旅游产品,借助各类强势媒体和网站大力宣传和推广本地乡村旅游。

4. 2加强网站建设与运营管理

( 1)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和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即时互动性的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构建本地区旅游目的地平台。在建设时,应着眼于把信息发布与即时互动交流作为建设重点,可以借鉴淘宝网所采用的淘宝旺旺即时沟通工具,也可以借鉴腾讯QQ的即时聊天工具模式,这些都是主流的即时沟通交流工具。

( 2) 网站的信息更新方面,应采用下一级政府部门定期上报指定信息模式和旅游经营实体主动与网站管理方即时互动交流信息模式。各地旅游局和网站管理方得通过有效手段,让各经营实体进入该交流平台,这才是关键点。同时,网站管理方还应根据上级所下发的活动安排及本地实际,积极配合推广和宣传本地的旅游信息。

( 3) 管理方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持续健康运营问题, 因此网站在设置板块时,应开辟一些营利性板块,获取一定的收益,保证网站的健康发展。

( 4) 网站的管理方要注意网站的安全维护及稳定性, 杜绝各类不良信息特别是各种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在即时交流平台上,注意及时清理各类虚假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4. 3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供给结构和提升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

( 1) 各地市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努力完善景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以满足游客在 “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景点的最大赢利。

( 2) 各乡村旅游景点实体的经营者应努力学习,提高市场化和信息化意识,会使用主流的移动通信设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即时网络工具如淘宝旺旺或腾讯QQ等来快速发布和收集相关旅游信息,主动融入到本地的官方旅游网站和交流平台中,寻找跨行业和跨区域合作渠道,有效开拓新市场。

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篇2

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整体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领域与行业都将信息系统的完善设计与应用作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更具有实际价值。基于此,本文就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展开分析,其中,系统设计方面主要介绍了设计原则、模块与操作流程的设计方式,在系统应用方面,通过模拟应用介绍了应用优势等内容。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促使旅游业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由于成立与运营成本较低,运营模式较为简单等特点,导致旅游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发展形式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设计与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业务开展等的.影响作用,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辅助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作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基础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适用性与实用性原则。旅游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利润获取方式较为单一,是一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将每一位旅游参与者的团费减去组织成本,再乘以参团人数即为最终利润,所以,利润水平与成本控制具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以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率、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游客的使用需求。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包括五个,一是数据收集模块;二是人机交换模块;三是操作执行模块;四是中央处理器模块;五是通信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功能各有不同,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数据收集模块即数据库,在旅游管理活动中,大量的数据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支持,比如景点人数、导游数目、经济效益等,管理需针对上述情况具体开展。人机交互模块是指人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程序,人员输入的指令通过该模块实现,如人员输入“九寨沟”,信息系统可以给出九寨沟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景点、门票价格等。其他模块的功能也与此类似,均是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集成的。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设计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以简单、快捷为基本原则,因此减少了层次,将执行层(输出层)、交互层(输入层)与中央处理器(控制层)直接进行连接,但输入和输出系统是分离的,不会相互影响。当人员将相关内容输入后,中央处理器会直接做出反应,给出相关内容,这一流程大大简化了工作内容,提升了效率。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效率优势;二是资源优势。效率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工作流程和模块设计上。上一小节中,给出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即输入-控制-输出两个基本层次,一切指令的反映速度均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一设计好比高速公路,分离的输入和输出层,就像双向通行的快车道,信息读取和反馈速度得到了保证。资源优势主要建立在数据库方面,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无论人员想了解旅游地点何种信息,均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包括美食、车辆、景点、文艺特色等,这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又一个突出的应用优势。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拟

以武侯祠旅游为例进行模拟,人员进入成都后,向系统输入关键词“武侯祠”,可以得到相关信息包括武侯祠距离、门票价格、游客状况(淡/旺季)、最佳路线、旅游指导、附近景点等,游客按照相关信息进入景区后,又可以通过系统了解相关资料,包括诸葛亮生平、纪念馆建设等。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语音资料在系统中兼容,可供游客自由选择,同时游客可以随时调节声音、控制播放速率、暂停播放等,应用效果非常良好。此外,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系统具体较高的可操作性。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国际化将是所有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因此,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兼容了多种语言,外国游客可以选择英语等语言应用系统辅助旅游。模拟应用中,这一设计的效果也非常良好,兼容的英语、法语等发音准确,且文字清晰,能够很好地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

三、结语

论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原则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打破了时空的障碍, 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考虑, 应遵循功能性、识别性、简约性、 美观性、交互性设计原则。

一、功能性

功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 功能性是所有产品需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 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 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 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是一项实用功能很强的设计项目。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化信息引导人们的出行, 功能性应该为其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上, 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信息高效的利用。

二、识别性

信息的识别性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构建、 设计等, 使信息的表现容易被人群快速准确的识别、理解和接受, 并同时增强对信息的阅读兴趣。乡村旅游信息包罗万象, 如何使信息脱颖而出被快速识别, 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原则。特别是涉及到信息的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传播的时候, 通过视觉化设计, 让用户识别理解图标含义及操作流程, 引导用户完成人机交互。即用户看到各个图标时, 能清楚的辨认图标上的元素, 知道图标上表现的是什么, 该如何操作。

三、简约性

视觉感知是瞬间的形式效应, 简洁单纯才能有力。面对如此繁杂的乡村旅游信息, 简约是信息视觉化各个阶段面临的挑战, 简约性是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的又一重要原则。简约性要求设计师在信息传达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简单化, 而是用最精练的视觉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 并通过文字、图形、图标、符号等视觉语言来表现信息。视觉化设计的简约性还体现在只用本质来传递信息, 确保设计的每个要素都是有目的的。设计的结构讲究简单和功能性, 面对多样繁杂的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如此大的项目, 简约性是成功管理和设计该项目的重中之重。

四、美观性

美观性原则应该是所有设计都要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 尤其是在视觉设计中, 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标志设计、海报设计、 广告宣传品设计、图标设计、导视设计、信息地图设计、信息平台及手机终端界面设计等视觉设计的方方面面, 以不同的媒介作为载体呈现在消费者的眼前, 因此, 无论是印刷品媒介还是电视网络媒介视觉设计上要有时代美感和艺术魅力, 给人以舒适的审美享受。视觉设计的风格多样,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 都脱离不了美观原则, 这种美观的要求不仅是抽象简单, 更多时候是能引导人们实现信息更快捷的传递。

五、交互性

交互性是一个及其广泛的概念, 主要用于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通过计算机、人、界面实现交互。乡村旅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计算机信息平台和手机LBS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信息视觉化的交互性通过用户情感体验来实现。情感体验的核心是以用户为基础考虑问题特别是用户的情感, 激发用户的共鸣, 刺激情绪, 融入情境, 视觉设计能否实现传达信息的目的, 关键在于是否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激发消费者兴趣。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为众多用户和用户群体打造共同使用的视觉信息。因此, 只有一个细节完善的以用户情感为主体的设计, 才能提供给用户和谐的情感体验。让用户获得视觉上的和操作中的简洁、方便、舒适, 为情感交互打下基础。乡村旅游信息的传播通过多媒介, 结合各种感官、各种形态、各样材质, 感官体验主要是基于人们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人们的不同感官, 最终引发通感, 体验愉悦。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们并不缺乏信息, 面对大量繁杂的旅游信息, 单纯地提供大量信息及美观界面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方便地接收、理解并利用信息。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不仅仅只是传播信息, 更重要的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并借助视觉形式的美, 达到人们在阅读信息过程中的“视觉愉悦”, 提高信息的审美价值, 进而实现乡村旅游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克拉什米·巴斯卡兰.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2.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题 篇4

1、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定特征?

2、什么是系统?构成系统的三个必备条件?

3、旅游信息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4、信息系统的组成:

5、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6、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影响:

7、从特点和功能角度比较Internet和Intranet。

8、简述并绘图说明网络的拓扑结构形式。

9、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的概念。

10、数据通信传输介质有哪几种?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12、规划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时完成可行性报告要考虑哪些因素或问题?

13、举例说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过程。

14、比较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SST和CSF)。

15、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16、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的优缺点。

17、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

18、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前景。

19、我国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

20、如何看待电子商务给旅行社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21、考察软件可靠性的几个因素。

22、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

23、电脑病毒的特点?

24、预防病毒的防御方法。

25、用结构图表示出一个五星级旅游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26、举例设计一个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7、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其特点是什么?

28、举例说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作用。

29、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地管理中有哪些应用。

30、你认为旅游地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哪些子系统?

31、简述旅游汽车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32、查阅资料比较国内外对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差异。

33、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应用现状及前景。

34、保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策略与措施?

35、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类型有哪些?

36、评价一个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哪些?

37、旅游饭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乡村旅游者信息选择偏好差异研究 篇5

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受历史与地缘因素的影响, 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明显的初级化行为, 缺乏对市场需求特征的内在分析, 由此导致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跟随消费者需求, 不能做到有效区分细分市场, 使产品开发趋同。由于对消费特征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 导致营销渠道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不能有效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使旅游信息与消费者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互联网的普及对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个人的任何心理与行为都与其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怎样处理信息存在密切关系[1]。离开旅游信息, 旅游决策就无法进行。因此, 对旅游产业来说, 由于其无形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特点, 使其更加依赖信息获取与使用。因此, 旅游信息搜索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2]。目前, 我国旅游信息搜索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对旅游信息搜索的研究较早, 理论发展已相当成熟, 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

詹金斯认为, 旅游者要想对旅行方式、吸引物、活动和食宿做出正确选择, 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信息渠道获取信息[3]。福德尼斯和莫瑞则将旅游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情境因素、消费者特征因素、产品特征因素4种[4]。2003年, 多根等更进一步研究了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认为目的地熟悉程度、专业知识、先前经验、学习效率、内外信息获取成本等五个方面相互制约, 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共同影响旅游者的信息搜索行为[5]。哈斯和麦尔斯分析发现, 男性较少利用外界易获取的信息, 他们经常依靠已有的知识做出决策;女性则与之相反, 她们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 在做出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分析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6]。女性在言语沟通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强于男性, 因此她们更容易被说服[7]。伊尔茨和约翰逊发现, 女性比男性对网络信息需求更大, 对旅游网站的功能和范围要求更高, 外部信息对女性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比男性的影响也更大[8]。由于女性的网络信息搜索经验不如男性, 因此女性用户需要旅游网站提供更友好的界面和充足的信息。现实并非如此, 虽然表面上大多数旅游信息网站都是基于性别中立设计的, 实际上却更侧重于男性浏览者, 缺乏对女性浏览者的照顾[9]。

2004年, 多根和泰瑞研究了欧盟15个成员国旅游者信息搜索的偏好。结果发现, 欧盟游客可划分为5种不同的信息搜索类型:使用旅行指南和旅游宣传册、倾向选择书面信息渠道、喜欢听从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倾向选择旅行社和电视获取旅游信息和无明显偏好者[10]。布努斯和约翰通过对访美的德国和日本游客问卷调查研究发现, 日本游客大多认为信息搜索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倾向通过旅行社、政府旅游机构、专业人士获取信息, 并喜欢购买包价旅游产品, 自己不愿在旅行计划上花费精力;德国游客则对风险规避不太在意, 认为自己可从内外部信息渠道获取相对准确的信息, 因此他们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搜索信息。该研究对旅游市场营销极为重要, 对热衷风险规避的亚洲游客, 营销人员应加强与客源地旅行社和政府旅游部门的联系;对自由独立性较强的欧洲游客, 应侧重在网络、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发布有关目的地的详细信息[11]。

本文以乡村旅游者信息偏好为切入点, 通过调研和离散选择模型中的MNL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以期了解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者信息偏好特征与影响因素, 并为国内乡村旅游开发和营销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消费者选择效用分析

MNL模型属于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一种, 用于对因变量中多分类变量的数据处理, 其理论基础是随机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们在做决策时都是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者在做出某项决策时, 通常会面临多个选择, 他们一般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选项。本研究假设用n来表示旅游消费者, n=1, …, N;在乡村旅游信息渠道选择集中共有J+1种选择, j=0, …, J。我们把消费者n从信息类别的选择集J+1中进行i类选择所获得的效用为Uni, 可表示为:

式中, Uni表示消费者n进行i选择所获得的效用;X′ni为消费者进行i选择的解释变量向量;βi′为估计的参数向量;εni为误差项, 服从εni—N (0, 1) 分布。当旅游消费者n在J+1类信息渠道中进行j选择时, 信息类别i被选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Uni>Unj。其中, j是指不包括因素i在内的其他选择因素。这样, 我们可把消费者n选择i类信息渠道的概率表示为 (具体推导过程参考McFadden, 1974) [12]:

2.2 MNL模型参数估计

本文通过效用理论得到旅游消费者n从J+1个信息渠道选择集中选择i类信息渠道的概率形式, 在式 (2) 中X′ni为已知的观测值向量, βi′为未知参数向量, 需要估计用yni来表示消费者n选择的结果。如果消费者n在信息渠道选择集中选择了i类, 则yni=1;否则, yni=0, 那么对全部消费者所对应的似然函数为:

为了便于计算, 将式 (3) 表示为对数函数形式:

通过对lnLN进行最大化, 可求得参数向量βi′的解。我们通过SPSS16.0软件来实现模型的估计过程。

2.3 模型解释

MNL模型因涉及两种以上的结果, 解释较复杂, 因此本研究尝试以机率的间距改变来解释MNL的实证结果。利用SPSS16.0进行模型估计, 将y=0作为参照项, 本研究中有J+1个信息类别作为偏好差异测量因素, 这样便可得到J个logit模型:

式中, P (y=0 X′) 为参照对比项概率;P (y=i X′) 表示除对比项之外, 旅游者选择其他J类信息的概率。通过J个logit模型中所得到的J个系数向量, 我们可通过机率对数比进行解释。本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旅游者自身特征、行为特征等自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某一特征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导致某一类信息偏好选择相对于参照类信息偏好选择的对数发生比的变化。通过式 (5) 和条件P0+P1+P2+…+PJ=1, 我们还可得到J+1个信息类别偏好选择的概率形式:

由于通过机率对数比进行系数解释的方法无法告诉我们某一自变量的变化导致某一信息偏好选择概率的变化究竟有多大, 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等式 (6) 、 (7) 计算自变量对偏好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来解释MNL的实证结果。为避免不同解释变量对概率的影响不一致, 采用Kaufman的建议, 取解释变量的平均数为中心的单位改变取代Xk一个单位的改变[13], 计算方法为:

本研究表示, 在控制其他旅游者自身特征、行为特征等自变量保持在均值水平下, 某一特征自变量Xk在以平均数为中心的一个单位改变时, 导致旅游者对某一类产品偏好选择概率的改变量。

2.4 变量设定

模型中共设定8个解释变量, 其中前4个为人口统计特征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教育背景。其中, 性别为二分类变量, 设定值为女=0, 男=1;年龄按照被调查者年龄从小到大划分为5个类别区间, 分别用0、1、2、3、4表示;同样, 家庭人均月收入按照从小到大分为8个水平;教育背景采用按照被调查者学历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4个类别, 后4个为旅游者旅游特征变量, 包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人均日消费、停留时间、旅行距离和乡村旅游经验, 同样也采用由低到高的数字表示, 将人均日消费划分为6个水平, 停留时间划分为5个水平, 旅行距离由近至远分为4个水平, 乡村旅游经验按照年参加乡村旅游次数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类别。最后根据访谈并结合已有文献, 将因变量划分为亲友推荐、经销商、网络、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5个分类变量。

3 研究结果

问卷主要针对哈尔滨市居民, 2012年6—7月发放预试问卷, 地点主要集中在人员流通量大的广场、商业中心的休闲区, 以便被访者的填写。首先是了解被访者是否具有乡村旅游经历, 对没有的则放弃调研;对具有乡村旅游经历的被访者要求他们根据最近的一次乡村旅游经历填写问卷,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34份, 有效率79%。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 男女比例分别为51.2%和48.8%, 各年龄分布较平均。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于2000—5000元之间, 受教育状况以高中、中专以及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 符合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受教育水平, 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 人均日消费以100—400元为主, 停留时间多集中于1天和两天一夜, 旅游距离以1—3h车程为主。从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看, 多数为3次, 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特征基本相符, 可见样本能反映当地居民乡村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

根据当前社会生活中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以及通过访谈, 结合以往研究选取的旅游者信息搜寻渠道变量, 本文最后选定信息偏好为5个分类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为亲友介绍、经销商、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 并分别用数字0—4五个数字来表示 (表2) 。从调研结果看, 选择亲友介绍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比例最高, 其他依次是经销商、网络、报纸杂志, 电视广播最低。

3.2 参数估计结果

根据被解释变量的统计结果可知, 被访者将亲友介绍这一信息渠道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比例最高, 所以在MNL模型估计时将“亲友介绍”作为比较基准因素, 依据式 (4) 进行参数估计见表3。首先对模型中是否所有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0进行似然比检验, 模型中未引入自变量时-2 Log Likelihood为1354.723, 引入自变量后减少到1156.284, 两者之差等于198.439, P<0.001, 表明至少有一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不为0, 通过似然比检验, 8个自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中, 0=亲友推荐;1=经销商;2=网络;3=报纸杂志;4=电视广播。

表3列出了对乡村旅游者信息偏好最终回归模型的参数拟合结果, 由于本研究设定5个类别的信息偏好选择, 所以最后得到4个标准logit模型系数。由于调研样本中选择亲友推荐作为信息最重要来源的比例最高, 因此在模型拟合过程中将亲友推荐作为比较的基准因素。主要有: (1) 比较旅游者对“经销商”与“亲友推荐”信息的偏好。由表3第2列可见, 以亲友推荐作为比较基准, 被调查者的人均月收入、教育水平、人均日消费、停留时间、乡村旅游经验变量均对被访者来自经销商的信息偏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年龄和旅游距离则对来自经销商的信息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人均日消费、越高, 停留时间越长、旅游经验越多, 则对经销商信息的偏好越低;而年龄越大、旅游距离越远, 则对经销商的信息偏好越强。 (2) 比较“网络”与“亲友推荐”的参数估计结果。从表3第3列可见, 性别、受教育水平、人均日消费、停留时间、乡村旅游经验变量对网络信息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年龄对网络偏好具有负向影响。即网络信息和亲友推荐的信息相比, 被调研者的中男性对网络信息的偏好比女性更强;被调研者受教育程度、人均日消费水平越高, 停留时间越长, 乡村旅游经验越多, 对网络信息的偏好越强, 对亲友推荐的信息偏好越弱;而年龄越大则对网络信息偏好越低, 对亲友推荐信息的偏好越强。 (3) 比较“报刊杂志”与“亲友推荐”的参数估计结果。从表3第4列可见, 性别、年龄和乡村旅游经验变量对报刊杂志信息的偏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而停留时间变量对报刊杂志信息偏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报刊杂志信息和亲友推荐信息相比, 男性对报刊杂志的信息偏好强于女性;年龄越高、乡村旅游经验越丰富的被调研者对报刊杂志信息的偏好越强;停留时间越长的被访者对报刊杂志的偏好越低。 (4) 比较“电视广播”与“亲友推荐”的参数估计结果。由表3第5列可见, 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人均日消费广播电视信息偏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被访者年龄越大, 对电视广播信息的偏好越强;而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对电视广播媒体信息的偏好越低。

3.3 各变量对信息偏好边际影响

通过式 (8) 的方法, 可计算在控制其他所有自变量保持在均值水平时, 某一个自变量在以均值为中心上下波动1个单位时所导致的因变量变化概率的百分比。在本文中, 1个单位自变量的变化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类别的区间, 如收入变化一个单位即代表收入增加或减少1000元, 在此性别对偏好的边际影响是指全部是男性或全部是女性时对偏好影响概率的百分比。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旅游特征变量对偏好边际影响的计算结果见表4。

从分析结果可见, 在保持其他自变量为均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男性比女性对更偏好于网络和报刊杂志信息, 即男性对网络和报刊杂志的信息偏好比女性分别高7.34%和6.16%;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亲友推荐、经销商、电视广播媒体, 在这些信息的偏好选择上, 男性分别比女性低4.54%、2.22%、6.73%。从年龄对信息偏好的边际影响看, 在保持其他自变量为均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年龄对亲友推荐、经销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信息的偏好为正向影响, 对网络信息的偏好影响为负。即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 对网亲友推荐、经销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类信息的偏好分别增加0.74%、3.29%、2.84%、1.11%, 对网络信息偏好则降低6.83%%。人均月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 对亲友推荐、网络、报刊杂志信息偏好分别提高2.56%、4.18%、1.92%, 对经销商和电视广播信息偏好分别降低3.15%、5.50%;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单位, 对亲友推荐、经销商、电视广播信息的偏好就分别降低1.00%、2.39%、6.86%, 对网络、报刊杂志的偏好则分别提高8.27%和1.99%;人均日消费每增加一单位, 对亲友推荐、网络信息的偏好分别增加4.25%和7.33%, 对经销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的偏好则分别降低3.26%、1.94%、4.39;停留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 对亲友推荐、网络信息的偏好分别增加2.91%和6.06%, 对经销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的信息偏好则分别降低2.99%、3.12%、2.86%;旅游距离每增加一单位, 对经销商、网络的信息偏好分别增加2.46%和1.20%, 对亲友推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信息偏好则分别降低3.38%、0.49%、0.51%;乡村旅游经验对亲友推荐、经销商、电视广播的信息偏好影响为负, 每增加一个单位, 对这三类信息偏好分别降低1.73%、4.29%、6.74%;对网络和报刊类信息偏好影响为正, 每增加一单位, 则对这两类信息偏好分别增加8.38%和4.37%。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MNL模型测量了乡村旅游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和旅游特征变量对信息选择偏好的影响, 通过模型参数估计得到了对以亲友推荐类信息偏好为比较基准的对信息偏好具有显著的影响变量, 并分析了各自变量对偏好的边际影响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 (1) 男性更倾向于从网络和报刊杂志上选择信息来源, 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亲友推荐信息和电视广播信息, 这可能与男女性格差异有关。如Hass认为, 男性在处理信息的逻辑性更强, 倾向于自主选择, 而女性较为主观和凭直觉, 倾向于被动接受[14]。对网络信息偏好与Hiltz的女性比男性需求更大并不一致[8]。正如Dae所说, 并非女性对网络信息偏好比男性弱, 而是网页设计往往更倾向于男性浏览者, 缺乏对女性的关照[9]。 (2) 年龄因素在经销商、网络和报刊杂志信息偏好上存在较大差异。年龄大的游客更倾向于从经销商和报纸杂志传统渠道获得信息, 而对网络信息偏好较低, 这与Bonn研究得出的网络信息搜寻者以45岁以下群体为主的结论一致[15], 主要原因在于年龄大者对新事物的适应程度较慢有关。 (3) 收入、教育水平和人均日消费较高和停留时间较长的游客对网络信息偏好更强, 对电视广播和经销商的信息偏好较弱, 说明传统销售和宣传模式在这两类群体中的影响被网络所取代, 正如Morrison的研究表明, 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更喜欢网上搜寻和预订旅游产品, 消费也较高[16]。同时, 也应注意到收入和消费较高, 以及停留时间较长的游客对亲友推荐的信息更偏好, 可见口碑效应对目的地营销至关重要。 (4) 从旅游距离和乡村旅游经验看, 旅游距离较长的游客对亲友推荐的信息偏好较弱, 对经销商的信息偏好有所增强, 其他差异不明显;而乡村旅游经验越多则对网络和报纸杂志的信息偏好越强, 对经销商的信息偏好较弱,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多属于自驾车游客, 倾向于独立自主的选择旅游线路。 (5)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见, 年龄、性别、受教育和收入状况不同, 以及由于旅游消费特征的不同, 会使旅游者在信息选择偏好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 区分客户群、选择针对性的信息渠道进行营销, 才能有效地打开旅游产品和消费群体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同时, 应注意到数据反映了不同信息源的真实情况, 但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使用者的真实意愿。如将网络看作最重要信息来源的仅位于第三, 与欧美等国家70%以上的旅游网上预订率形成巨大反差, 这与我国网络普及率有关, 但更多的是由于乡村旅游网络建设滞后, 旅游者难以从网上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 不得不选择其他信息渠道。因此, 除了根据偏好选择不同信息渠道外, 应加强完善信息渠道建设, 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深化的信息需求。

限于篇幅, 本文仅从被访者的个人特征和消费特征角度分析了旅游者对信息选择偏好的影响。事实上, 除了这些因素外, 影响信息选择偏好的因素还可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目的地的感知, 对旅游活动的自我效能以及所受到的社会群体规范等,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行为, 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摘要:旅游者信息选择行为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参考要素。以乡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运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元logist (MNL) 模型对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测量乡村旅游者信息选择偏好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旅游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在主要的5种信息类别上显示出不同的差异。

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篇6

1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的界定1.1喀斯特乡村旅游“喀斯特”指发育典型的各种岩溶地貌, 喀斯特乡村旅游正是一种以喀斯特为开展空间, 依托于喀斯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乡村风情等来展开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理解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内涵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明确地域空间范畴。第二, 明确资源依托。第三, 明确人地矛盾。第四, 明确文化特征。1.2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本文认为, 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是由一系列相关因子耦合共生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指在喀斯特地区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 以旅游参与主体系统为基点, 而形成的由需求、供给、营销、支持、监督等动力因子组成的耦合互动型的动力系统。而实现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分析和优化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的过程。2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系统2.1参与主体系统的构成因素第一, 旅游者——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实践者与体验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实践主体, 表现出更明显的实践与体现偏好, 喀斯特乡村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社区居民——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参与和受益者。喀斯特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的物质和环境载体, 与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关系最为密切, 社区居民可能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得管理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利益分配者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等。社区角色的多重性和动态性, 使得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特殊并尤其值得关注。第三, 旅游企业——喀斯特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与服务者。旅游企业是喀斯特乡村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是整合特有的喀斯特旅游资源, 生产、经营旅游产品并服务于旅游者的主体, 是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经营者与服务者。第四, 政府——喀斯特乡村旅游的调控者。政府既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倡导者、开拓者, 又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蓬勃时期的规范者, 同时也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成熟时期的协调者。第五, 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喀斯特乡村旅游的指导者。学术界及科研机构具有能力以专业知识对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估, 并提出科学得对策和建议, 通过理论倡导和学术成果影响政府的政策选择和社会公众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第六, 媒体——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宣传监督者。媒体为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宣传和监督者, 其成为推动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媒体能对喀斯特乡村旅游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宣传, 对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约束和规范旅游者行为、企业经营者行为等。2.2参与主体的层次构图喀斯特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层次构图就是把参与主体的分类、层次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各参与主体不同的角色、性质和作用, 以及其与喀斯特社区的关系程度和影响力, 本文以喀斯特社区为载体, 把参与主体群分为三个层次, 即:核心层、支撑层、外围环境层。核心层是喀斯特乡村旅游主体系统的最直接相关者, 由旅游者、社区居民、政府构成;支撑层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 包括旅游企业、学术界、相关机构以及媒体部门;外围环境层是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图1喀斯特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层次图3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的构成3.1需求动力旅游需求动力是整个动力系统的引擎, 推动整个喀斯特乡村系统的运转。需求动力来自于旅游者追求差异化的旅游行为。追求差异化的旅游行为称作“反向旅游”, 反向性是旅游活动的根本驱动力。喀斯特乡村旅游便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旅游。一方面, 喀斯特乡村旅游特有的“乡村性”特征, 成为诱发需求的动力因素。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剧增、污染的加重, 使城市居民产生了乡村旅游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因此, 乡村性与反向性是构成喀斯特乡村旅游需求动力的两个核心因子。3.2供给动力喀斯特社区及社区居民是供给动力的主体, 其提供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 为整个喀斯特动力系统的运行提供物质载体和物质保障。喀斯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要素的供给, 而城市现代化和农村本土化的强烈反差, 使得在寻求两者之间缺口的过程中引发了来自农村的供给动力。而社区居民是最关键的参与者, 其所有物及行为构成了喀斯特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 社区居民开发旅游资源并进行本土化的生产, 提供交通旅游产品、住宿旅游产品、饮食旅游产品、游览旅游产品、购物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 现代化与本土性是构成喀斯特乡村旅游供给动力的两个核心因子。3.3营销动力以旅行社为主的旅游企业成为了喀斯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最主要的营销主体。旅游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代表, 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正从旅游市场的边缘走向国内旅游市场这个大舞台的中心, 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类型。因此, 市场性与产业化是构成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营销动力的两个核心因子。3.4支持动力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扶持、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旅游地环境。基于此, 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支持动力主体。而政府的支持动力来自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追求。此外, 喀斯特乡村旅游系统是一个实践性是很强且极具复杂的系统, 需要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各项专业化市场的配套建设,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因而专家学者以及乡村配套机构为喀斯特乡村旅游支持系统的主体之一。3.5监督动力监督动力来自于对有序化和规范化的追求。旅游协会以及媒体为喀斯特乡村旅游监督动力最主要的主体。随着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媒体对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监督和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积极宣传和媒介传播约束和规范旅游者行为、企业经营者行为等, 并对喀斯特乡村旅游区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4喀斯特乡村旅游动力系统的摩擦4.1驱动因子的摩擦反向性、乡村性、本土性、现代化、市场性、产业化、一体化、小康化和规范化、有序化这10个的驱动因子分别隶属于需求、供给、营销、支持、监督五个动力子系统, 由于切入点不同, 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激励不相容现象, 造成了动力系统内部因子间的摩擦。杨军等对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 并指出驱动因子之间存在摩擦。本论文采用这一观点, 认为反向性与一体化之间存在磨擦;一体化与反向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乡村性与以城市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摩擦;产业化因子的进入, 可能造成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边缘化, 它与本土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场性要求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效率, 而小康化要求乡村旅游的扶贫效应和旅游收入的公平分配, 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 必须有效地消除磨擦, 否则将会造成喀斯特乡村旅游动力系统的功效耗散, 影响农村社区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图2喀斯特乡村旅游动力系统图4.2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摩擦在喀斯特乡村旅游中, 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点不同, 导致他们之间存在摩擦。政府和旅游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摩擦。政府在发展喀斯特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喀斯特社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冲击;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存在摩擦。5动力系统的优化5.1通过舞台化、利益化、共生化和组织化, 解决驱动因子的摩擦舞台化是在一体化过程中保持反向性的有效途径。喀斯特乡村旅游开发中舞台化的操作, 应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 增加其反向性, 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 顺应农民对一体化的要求;利益化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乡村性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喀斯特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尊重乡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持浓郁的乡村性。农民主动维持乡村性的动力便是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因而应使广大农民在现代化与乡村性之间找到自身利益的结合点, 认识到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共生化是在产业化过程中保持本土性的有效途径, 在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中, 社区居民参与方式是最佳的开发模式, 因而应保证当地居民受益, 使喀斯特乡村旅游产业链本土化以及社区居民与经营者形成共生经济关系, 实现共同发展;组织化是在尊重市场性的同时实现全面小康化的有效途径。5.2协调利益主体的行为, 确保各利益主体受益大体均衡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过程中涉及旅游者、喀斯特社区 (居民) 、政府、旅游企业等多个利益参与主体, 很多时候这些目标和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分析这些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 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追求和约束进行界定, 并运用博弈的方法来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建立起一种合理机制确保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从而确保各利益主体受益大体均衡。

参考文献

[1]殷红梅.贵州喀斯特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0, 3.

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篇7

1.1 信息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力。

农村信息化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解决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信息时代, 人们依赖网络生活, 社会更依赖信息和知识创造财富。创造条件使全体公民享有科技发展成果和发展机会, 是社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2005年以来中央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村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 当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除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1.2 乡村旅游

改革30多年, 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间差距不仅没能解决, 反而有所扩大, 在农业人口占大半比例的中国, 如何促进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问题, 成为当下政府面临要解决, 且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均占有土地少, 既没有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础, 也难有依靠发展大规模农业产业化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条件,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只能利用农村劳力丰富的特点, 发展生态农业, 景观农业, 通过发展旅游, 带动当地交通、住宿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多的价值。我国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到了转型时期, 《2011中国公民旅游消费者市场调查报告》调查发现, 75.5%的受访者将“放松身心”作为旅游的目的, 休闲旅游成主旋律。

1.3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乡村旅游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 它是属于广义的农村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营者可运用电子商务手段, 对内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 对外发布营销信息, 游客可以网上了解相关出游信息, 完成吃、住、行、游、购、娱的预订与支付, 电子商务由于诸多方面的优势和成为现实市场外的虚拟市场而广受青睐, 成为旅游业者经营必争的战场。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 国内在线旅游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 艾瑞预测未来5年将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率;休闲度假将进一步壮大, 创新的预订模式与合作形式将进一步涌现和成熟, 休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前景光明。

2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必然趋势

2.1 旅游生产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电子商务是社会信息化环境下, 企业组织将内部信息化带来的竟争优势延伸到外部交易的经营行为, 是信息化运用的具体形式, 逻辑上包含了以产品交易为核心所涉及到的整个企业组织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环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可实现乡村旅游生产经营、管理方式革新。对组织内部而言, 以计算机来取代人工操作, 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对组织外部的交易而言, 通过网络与网站, 经营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与外部建立联系与沟通, 实现网上产品的预订和支付;提供客户服务支持, 建立竟争优势。

旅游消费涉及环节多变动快, 需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搭建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经营者及时捕获信息, 针对市场变化, 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业虽然是以个体小农的兼业经营为主, 电子商务的运作似乎还并非必要, 但在网络经营越发重要的今天, 任何行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电子商务的话题, 与其等待观望, 不如主动出击, 无论是内部财务办公处理, 还是对外“商务”开始的信息化, 越早涉足, 则越有利于企业组织的发展壮大。

总之,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运用, 无论对农民观念、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还是实际经营业绩的提升, 都有直接的作用。

2.2 旅游营销渠道

乡村旅游要良性发展, 营销宣传极为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多散见于城郊, 没有传统观光景区的名气, 加上多属都市民众的休闲自助游, 很难得到传统旅游中介的推介。这些分散、兼业经营的业者, 没有能力象专业的旅游企业那样, 有能力和财力在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上做广告营销, 因而, 选择经营者能承受, 合适、合理的营销方式, 成为必然。时下, 网络已成为都市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首选, 也是居民购物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其他方式, 网络营销具有投入少、效率高、见效快的特点, 理所当然的成为小本经营的乡村旅游业者营销的首选。

旅游需要弹性大, 尤其象乡村旅游这样的休闲游乐类型, 更需要营销宣传和造势, 在它最具魅力的观景佳节和节庆时日, 把相关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游人, 以点燃人们出游热情。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需要舆论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网络营销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2.3 旅游经营工具

旅游业与电子商务有高度的行业“耦合性”。旅游是人到异地的消费, 不需要物流配送, 它完全可以在网上实现交易与支付;在社会信息基础越来越完备的今天, 网络不仅成为信息渠道, 也成为网购、消费的新空间, 并且, 由于其无时空限制而变得愈发重要;经营者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 与游客互动, 收集、了解游客的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 根据游客口味、个性以及休闲时间, 定制适合其需求的产品, 从而避免盲目行为, 实现乡村旅游的“精准”经营;也可通过装宽带网改善客户住宿条件以增加客户逗留时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为农民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场所, 提高从业者经营管理水平。

3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已具备条件

3.1 乡村旅游面临大好发展机遇

过去千百年来, 农业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生产粮食, 保障国民的生存和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产业规模化发展一直是国民追求的目标。多年追求以GDP、农业现代化, 农业高产值和高产量的结果, 导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 造成环境的污染, 农业已成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严重的产业, 从而威胁到食品的安全和国民的生存环境。党和政府在已意识到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对农业发展重新定位:2003年提出了放弃单纯追求GDP, 强调循环经济, 有效经济理念;2005年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 “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出台了类似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

3.2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有基本的硬件环境

当前, 我国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改变。2005年以后连续五年中央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明确把农村信息化当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求”、“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

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条件逐步成熟。“十一五”期间, 国家实施的“村村通电话, 乡乡能上网”等各类通讯、数字媒体的网络建设, 使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 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

信息化体系基本健全。经过“十一五”的建设, “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职能机构, 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 70%以上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 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逾100万个, 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

消费环境方面, 国内网络覆盖人口2009年已突破30%, 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4.85亿, 网民消费意向明显增强, 旅游在线预订市场增长远超过网民增长速度。2009年网上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024万人, 比2008年增加77.9%。2009年年末, 驴妈妈旅游网对网站8000名用户进行了2010年游客出游计划的问卷调查, 95.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 会在出游前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67%的旅行者习惯网上预订相关产品。艺恩旅游咨询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到390亿元, 相比2009年的275亿元增长42%, 预计未来2年, 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到2012年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80亿元。

4 实现乡村电子商务的路径选择

4.1 做好规划

乡村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模式, 与都市居民,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消费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农村信息化的形成也将是个渐进的过程。相关部门要规划近期、中期、远期电子商务建设模式。

就发展初期而言, 政府部门要做好市场培育, 利用各种媒体, 尤其是利用影响大、人气旺的当地新闻网、生活网、论坛等网站及相关旅游频道, 宣传报道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意义, 使民居了解相关信息。

中期:用3~5年时间, 通过示范宣传和规划实施, 使规划布点的目的地有相应的电脑设备和网络, 大型的休闲园、专业协会有自己的网站, 从业者学会上网发布或收集信息。

远期:经过8~10年努力, 在目的地率先消除城乡的数字鸿沟, 规划点电脑入网率、人均电脑拥有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从业者能普遍运用网络实现网上营销、预订支付。

4.2 利用现有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旅游商务发展

全国农村现有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形成了从中央延伸到省、市、县、乡、甚至行政村一级的固定站点, 尤其是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点遍布全国60万个行政村, 不仅为农村党建服务, 也为农民进行商贸服务, 这些站点不仅有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 而且配备有专、兼职的信息人员。随着信息化的推进,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具备。如何利用和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 避免浪费, 建设与主干相衔接、兼容的局域网, 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对接, 为其提供方便接入条件, 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接入与辅导, 显然是下一步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具体而言, 利用现成的网络架构, 在各节点增设旅游频道或网站, 由现有村镇站点信息员负责收集、上传、发布相关乡村旅游产品信息, 可形成免费版的政府农家乐旅游宣传网站平台, 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将服务延伸至订单的报送、处理等, 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 可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实施运作。

4.3 建立区域农乐网站, 形成乡村旅游信息传播平台

网站是电子商务实施的核心, 是产品交易的“市场”, 可以利用上述政府农信系统或是国家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网络信道, 建立全国性、以现有网站节点为基础, 多层次区域乡村旅游网站平台, 主页下按城区或乡镇提供相关农家乐经营点分类管理, 再与个人经营网站链接。利用政府主导优势, 与当地各类主流媒体、专业旅游网, 当地旅游及生活、论坛网站进行链接推广, 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信息港”。此类网站的建设资金可由政府财政划拨, 挂靠政府现有的旅游管网或是政府各类农业网站。网站信息上传、更新初期可利用现有的农网信息员负责, 远期再过渡到经营户自理。

4.4 电子政务引领电子商务

赋于政府旅游官网或是区域农家乐网站更多的管理工具职能, 配合电子政务的实施, 如把农家乐经营者感兴趣或必须了解的相关政策法规、经营信息、企业年审评级、评星等相关资料放在网上;旅游管理机构将相关政策法规和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发布, 以培养经营户上网习惯, 用电子政务引领电子商务运作。

4.5 选择样版示范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 示范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考虑扩容现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通讯网络, 将政府“最后一公里”惠农措施延长至农户, 使受益面扩大。在不具备推广条件下, 政府可统一规划布局, 选一批对此感兴趣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经营大户、示范户为样板, 建立网站, 实现旅游服务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政府要对纳入规划建网对象给予政策扶持, 对示范户入网减免网络通讯、建站模版、域名和运行费用。同时规定其承担相应宣传义务;对农户进行使用操作技能技巧培训。

参考文献

[1]温铁军,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比较发展研究[J].湛江师范学学报, 2008, (04) .

[2]杨帅、温铁军, 发展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实验[J].环境保护, 2008, (08) .

上一篇:绿色升级下一篇:太空旅行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