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度假区(共12篇)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1
1 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 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 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 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 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 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 2001年前后, 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 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 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 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 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 (由乡村向城市迁徒) ;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 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 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 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 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 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 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 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 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 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 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 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 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 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 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 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 从而扬长避短, 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 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 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 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 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 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 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 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 在产权上, 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 在经营上, 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 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 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 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 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 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 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 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 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 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 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 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 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 法国。
早在1855年, 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 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 推出农庄旅游, 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 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 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 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 意大利。
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 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 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 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 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 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 德国。
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 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 住在农家, 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 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 体验农家生活, 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 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 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 美国。
早在1941年, 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 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 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 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 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 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
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 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
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
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 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 以葡萄酒为主题, 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 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 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 1998年, 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 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 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近几年, 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 (其中1/4 是外国游客) 国内外游客中, 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 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 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 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 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 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 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 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 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 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祎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 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 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 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 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 我国城市数目众多, 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 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 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4.2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
黄远林认为:“乡村度假是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因此, 在产品开发上, 既要注重一般度假产品的共同要素, 如舒适的设施、全面的服务等, 更要突出特色要素——“乡村性”。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4.2.1 原生的乡村环境
乡村度假旅游有别于其他度假形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性”, 具体而言就是原生的乡村环境。因此, 具有乡村特征的环境是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先决条件。优美的田园风光, 浓郁的乡村风情, 原生的自然环境, 这既是开发乡村度假的旅游背景, 也是构建乡村度假活动的主体资源——环境的自然性、原生性和优美度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乡村性”在于原生性, 它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真的人文环境, 是基于未被大规模开发而保持的自然状态。当然, 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 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 都是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的。
4.2.2 舒适的旅游设施
乡村度假旅游设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 根据前文所述, 不同的乡村度假产品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设施标准, 如庄园式的标准相对较高, 且设施内容要求全面, 公寓式的标准较低, 设施内容甚至与乡村社区实行共享。黄燕玲和黄震方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查显示:舒适性是偏好休闲度假的居民外出度假考虑的重点。不管什么标准、什么档次的乡村度假产品, 都必须遵循“舒适性”的原则。
4.2.3 周全的旅游服务
如果说原生的乡村环境和舒适的旅游设施构成了乡村度假产品的“硬基础”, 那么旅游服务则构成了其“软环境”。考虑到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档次, 我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于“周全”, 即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全面的, 这个要求也与一般的度假产品相适用。至于有些学者所提到的个性化乡村度假旅游服务, 我们认为是基于周全性基础上的提升阶段, 对应着中高档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4.2.4 多样的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同样构成了“软环境”的一环, 这也是使游客滞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重要性不亚于乡村环境, 而且内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及“特色乡村休闲娱乐”也体现了“乡村性”的特征。乡村度假产品的文化娱乐活动, 除了地方特色文娱外, 还可以结合一般度假产品的文娱内容, 其前提是与乡村环境及“乡村性”相谐调和统一;同时, 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进行文娱创新, 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和滞留乡村度假旅游者。
4.3 开发模式
4.3.1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以独立法人方式全资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上, 开发商与村民 (或村集体) 之间相对独立, 村民 (或村集体) 往往不能在乡村度假开发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 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环境的隔离, 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 “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 农户 (或村集体) 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 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 (或村集体) 参与开发过程, 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经济纠纷。
4.3.3 “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 (或地方政府) ”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 (或地方政府) ”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 (或地方政府) 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 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 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 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 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 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 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 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 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 2005, (12) :95-98.
[2]A.Fleischer and A.Pizam, Rural tourismin Israel.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367-372.
[3]C.M.Hall and J.Jenkins, The policy di mensions of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In:R.Butler, C.M.Hall and J.Jen-kins, Editors, Tourismand recreationin rural areas, Wiley, Chi-chester, 1998:19-42.
[4]刁宗广.关于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 (6) :39-42.
[5]Richard Sharpley.Rural tourism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3) :233-244.
[6]蔡建雄,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7) .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38-42.
[8]David J A.Douglas, The restructuring of local government in ru-ral regions:Arur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5, (21) :231-246.
[9]邵祎, 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21 (3) :93-96.
[10]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21 (6) :44-48.
[11]黄远林.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481) :309-310.
[12]黄燕玲, 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 2007, 3 (95) :60-64.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2
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依托湖山区域丰富的森林、河段、岩壁、岛区、地热、乡村、人文等资源,建设集“湖泊度假、温泉养生、休闲体育、峡谷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引领带动整个区域生态产业的发展,加快库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卢子跃说,遂昌与衢州同属乌溪江库区,同饮一江水,本是一家人。自2008年初遂昌遵照吕祖善省长的指示精神提出建设湖山旅游度假区以来,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三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先后深入遂昌专题考察湖山旅游度假区开发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最大鼓励。实践证明,建设湖山旅游度假区有助于发展库区经济、加快库区困难群众脱贫步伐,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保护库区水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现代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引领性产业,是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
卢子跃表示,衢州与丽水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脉相亲。在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中,衢州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希望衢州市委、市政府和衢州人民进一步理解、支持、帮助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建设,促使湖山旅游度假区项目早日实施,造福库区人民,共同推动乌溪江上下游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希望遂昌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深化研究,强化沟通,积极探寻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最佳产业形态和开发模式,努力把湖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乡村休闲旅游引领区,走出一条欠发达山区和生态屏障地区特色化、差异化、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孙建国表示,衢州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遂昌湖山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开发,彼此建立一种共生共荣、利益共享、良性互动的良好关系。两地将共同探讨、深化研究、达成共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市委秘书长朱继坤、市政府秘书长梁忆南,龙泉市、缙云县、遂昌县领导以及市旅游局负责人等参加了座谈会。
遂昌县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山区经济发展 遂昌县立足自然生态优势,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逐步探索建立起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乡村主题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先后建成了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等三处国家4A级景区,飞石岭、竹炭博物馆两处3A级景区,以及汤显祖纪念馆、湖山温泉、汤沐园等一批文化休闲项目。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49.76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9%和50.15%;短短4年时间游客接待量增长10.35倍,旅游经济增长14.57倍,两项增幅连续4年位列丽水市各县(市、区)之首和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前列。全县50个村参与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一等奖。
二是原生态精品农业异军突起。率全国之先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来培育,制定了全省首个原生态农产品地方标准规范,出台了《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三年内告别农药化肥”的目标,着力培育“五区五园百基地”,已先后培育了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建洋原生态米等一批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每公斤价格高达120-160元的黄泥岭土鸡成功进入杭州市场,每公斤100元的建洋原生态米供不应求,初步实现了“帮助老百姓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的愿景。
三是新型生态工业稳步发展。遂昌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建筑五金制品生产基地、特种纸研发生产基地和竹炭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围绕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优势,遂昌县正努力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一个集建筑五金、电动车、高档自行车于一体的朝阳环保产业集群。
遂昌县致力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新山区经济模式
遂昌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有效融合乡野环境、民俗文化、生态产业、乡村生活方式等元素,逐步探索建立起了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乡村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先后建成了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等三处国家4A级景区,飞石岭、竹炭博物馆两处3A级景区,以及汤显祖纪念馆、湖山温泉、汤沐园等一批文化休闲项目。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49.76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9%和50.15%;短短4年时间游客接待量增长了10.35倍,旅游经济增长了14.57倍,两项增幅连续4年位列丽水市各县(市、区)之首和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前列。全县50个村参与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一等奖。
二是原生态精品农业异军突起。在全国率先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来培育,制定了全省首个原生态农产品地方标准规范,出台了《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三年内告别农药化肥”的目标,着力培育“五区五园百基地”,已先后培育了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建洋原生态米等一批原生态农产品品牌。每公斤价格高达120-160元的黄泥岭土鸡成功进入杭州市场,每公斤100元的建洋原生态米供不应求,初步实现了“帮助老百姓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的愿景。
三是特色生态工业稳步发展。遂昌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建筑五金制品生产基地、特种纸研发生产基地和竹炭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同时围绕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优势,遂昌县正努力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一个集建筑五金、电动车、高档自行车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集群。
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山区建设
生态,一笔无形而巨大的天赐财富,一项无可替代的后发优势。
遂昌,地处钱瓯两源的全省生态屏障,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切从县情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潮流,以生态为引领,以生态来兴县,以生态谋富民,以生态求跨越,以十足的底气和非凡的大气谋求和实践一条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和睦和气相处的标志,更是在当今生态文明兴起的潮流下人们生态道德、生态素养的一种无形见证。
去年省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作出生态文明建设决定后,省里就一直在抓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面临节能减排大背景,因此无论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从发展定位上看,都给我们实践 “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发展模式指明了道路。
道路指明了,就等于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们要着眼于“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以生态理念引领思想解放,以生态产业促进经济转型,以生态文化展示区域形象,以生态道德提升全民素养。我们要凝心聚力,勇于创新,全力发展生态产业,合力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打造生态文化,致力构建生态社会,加速推进以生态为引领的新山区经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以生态为引领,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在生态与经济这场“博弈”中,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经济发展效益、生态环境质量、老百姓幸福指数的共同提升,让全县23万人民共享生态福祉。
“十二五”,仙县遂昌,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新的良好开端。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正以生态为引领,以昂扬的斗志、满怀的信心、实干的作风默默地践行新山区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3
关键词:低成本;自然;乡村度假区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72-1
1 乡村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原理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乡村度假区景观规划中可以将景观在空间上分为“基质”、“廊道”、“斑块”三个部分。在对度假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广大的地面生态系统背景可以作为“基质”,接待服务设计基地和人工景点可以看做“斑块”,道路自然就可以作为“廊道”,这样就可以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排列图式。
2 乡村度假区规划设计原则
聚集原则。乡村度假区内的景点、休闲活动设施、服务中心、住宿餐饮、商业服务设施在空间上要体现出一定的聚集性,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以产生规模效应;功能原则。乡村度假区内的规划与设计,要突出最重要的使用功能,这是所有原则中最重要的;有序原则。
3 乡村度假区的主要景观设计
3.1 斑块的景观设计
建筑与环境的契合。度假区内的建筑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环境共生,除了满足自身的使用功能,建筑的本身也要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其与周围的环境、地形地貌相适应,构成和谐优美的风景。
3.2 廊道的景观设计
保护地形,这是廊道设计的首要原则。按照度假区的地形规划设计廊道,不仅仅可以保护地形,还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成本资金,在不破坏原本地形的基础上还可以降低成本,何乐而不为?度假区内不同斑块之间都有廊道的连接,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斑块之间种植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在线路的选择时,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同时避开度假区内的生态脆弱区;在道路的施工方面,尽量使用自然无污染的材料,比如木材、石板等,如果在度假区的所在地有天然的优势,最好可以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又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度假区内有些天然的优势,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此在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着重优化设计,在日常的运营中注意加以保护和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
4 度假区规划中的生态技术
4.1 先天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度假区先天自然条件,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可以使游客更切实的感受到大自然,对于较为脆弱的自然环境,更应该减少对它的破坏性改造,同时加以维护和修复。
4.2 生态造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生态与景观的二位一体
景观生态化。景观生态化指的是景观构筑以生态和谐为出发点,使其满足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相应的景观生态技术则包括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能耗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生态环境景观化。生态环境景观化指的是借助原有生态环境,生态造景等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其兼具生态和景观的功能。
4.3 旅游要素生态化
游乐生态化。游乐生态化指的是把原生态背景、生态造景与生态游乐结合起来,用绿色植物进行造景,用绿色植物制造游乐项目,用绿色环境打造游憩模式;技术生态化。在旅游开发中,引入生态、低碳技术,包括低碳交通、雨洪利用(如雨水湿地、雨水花园)、乡土植物和材料的应用、自然清洁能源(光、水、沼气等)利用、有机农业技术、材料的可循环使用等;功能设施生态化。将度假区内的功能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生态环境景观化、景观生态化和生态技术为一体,全方位体现生态性。
5 乡村度假区的模式
观光型:主要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景观规划时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绿色景观,且通过后天提升和再加工打造新的绿色景观环境,打造成吸引游客的绿色景观;休闲型: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展示范围等;民俗体验型: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康体疗养型: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6 乡村度假区的规划特色
6.1 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要与当地自然景观融合
度假区的景观规划应当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将原有的特色文化融入度假区的景观设计中;更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应当保留原有的样貌,再加工打造,使其变得更加与度假区的景观相协调;其次,可以降低很大的施工成本,又可以展现当地的自然风貌。
6.2 乡村度假区应突出轻松、健康、周末之家的气氛
乡村度假区大多建设在城市周边,节假日游客较为集中,度假区内尽可能规划出大面积的空地,既可容纳大量的游客休憩,也可以减少对绿化景观的破坏;使游客能感受到宽敞的空间,能够有轻松愉悦的心情,家人温馨相聚的场所。
6.3 注重绿色、环保、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全球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明确提出低成本景观,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及其建造的概念,可谓是景观行业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强调,也是对景观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
乡村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人为本,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元素设计景观。本文的例举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坚持可持续景观设计,保护自然环境,是一项基本原则。乡村度假区的旅游创造了比在海滨或山地度假区距离更近、消费更低的社会度假模式,满足了城市居民短途的周末出游;而且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度假背景下的旅游网络营销 篇4
1 乡村度假的概念
1.1 度假的概念
目前, 在关于“度假”的概念中, 都是将度假看成旅游的一种形式。
度假旅游 (vacation tour) 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 进行使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度假旅游是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1]。
随着国家颁布的带薪假期增多, 度假旅游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较传统的观光旅游, 是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在追求旅游观光体验的同时, 更加注重“慢”的体验、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身心灵的修养以及优质的服务, 以达到身心的放松。
从以上的定义解释, 我们可以总结出度假旅游的目的是追求身心灵放松、康乐健体, 对旅游环境的要求较高, 长时间停留旅游地, 是一种旅游活动。
1.2 乡村度假的概念
通过以上概念, 笔者将度假旅游概念界定为:度假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外出以追求健康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 离开自己常住地到另外一地进行较长时间 (至少3天以上或过夜) 的游憩活动。
乡村度假旅游是度假旅游的一个分类, 按地理位置分类可以概括为:目的地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 欣赏乡土风光、享受清新空气的度假旅游。
乡村度假属于度假活动的一个分类, 与度假旅游有着很多共性。 (1) 都需要以资源环境为依托, 并且具有一定的配套服务设施。 (2) 乡村度假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大, 以休闲娱乐、康乐健体为主, 旅游项目老少皆宜。 (3) 乡村度假旅游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 旅游费用较高。
乡村旅游度假地的旅游开放时间任意, 只需要具备特定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一定的基础设施, 而其他度假旅游项目比如山地避暑度假、海滨度假, 对季节和空间的要求较高, 旅游开放时间有限定。像温泉度假也需要特定的地理资源环境, 只能在特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开展, 很难大面积开发。目前,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人们不再仅限于乡村旅游观光, 而是从单纯的乡村旅游观光过渡到乡村旅游度假, 而我国乡村资源极其丰富, 为乡村度假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发展潜力巨大。
2 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需求状况
2.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90%以上,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丰富的乡村景色, 优美的生态环境, 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以及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风, 这些都是吸引消费者进行乡村度假旅游的优势。
2.2 新假日制度颁布
我国新假日制度呈现出“1+2+5”的模式, 即1个带薪假期, 春节、“十一”2个7 d的黄金周, 以及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5个3 d的小假期。这样, 我国的公民每年就有30多天的法定节假日[2]。旅游者在较短的节假日内大多会选择在城市近郊或者周边的乡村进行1~3 d的短期旅游, 这为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乡村度假市场的扩张提供了空间。
2.3 乡村度假旅游需求逐渐形成
乡村度假是度假的一种形式, 较传统的观光旅游来说,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其在追求旅游观光体验的同时, 更加注重“慢”的体验、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身心灵的修养以及优质的服务, 以达到身心的放松。按照国际经验,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2007年, 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 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1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 上海人均GDP已达到9259美元。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 我国的乡村度假需求正逐渐生成、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乡村旅游信息获取的渠道来源以及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状况, 发放乡村旅游网络营销调查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248份。本次调查共调查男性114人, 女性134人, 男女比例1∶1.18。被调查者中, 19~30岁的人群最多, 占到了总数的67.74%。
调查结果显示, 在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渠道问题上, 通过网络渠道的最多, 占比68.55%, 其次是通过亲戚朋友 (13.71%, 见图1) 。由此可见网络对于人们获取乡村旅游目的地信息的重要性。
而在通过网络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人中, 通过第三方预订网站的人数最多, 达到73.53%, 其次是微信朋友圈 (10.59%, 见图2) 。可以看出, 第三方预订网站目前是人们上网获取乡村旅游地信息的主力军,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文化水平、收入的提升, 大众的审美观点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对于乡村旅游要求越来越严格, 以追求身心愉悦、休闲放松的乡村度假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乡村度假符合人们乡怀的情节, 在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压力渐大, 人们需要接触大自然以追求身体、心灵放松, 所以他们慢慢摒弃了匆匆的观光旅游, 在乡村体验乡村生态, 品尝乡野滋味,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3 网络营销对于乡村度假的必要性
3.1 社会网络关系的紧密化、多元化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提供了条件
网络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成为了现代人最亲密的交流工具与生活方式。在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从简单的传统网络结构走向了紧密交叉、多元的线上结构。现代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 生活几乎都处于线上状态, 而年长的一代为了跟上世界潮流, 缩小与年轻人的代沟, 也开始走进互联网世界。这一现象的演变, 使得世界范围不断缩小、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 多元化的信息蜂拥而来, 使具有真正的共同兴趣和消费偏好的群体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而形成一个圈子, 同时圈子里面也将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消费群体纳入进来。这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平均距离正在不断缩小的体现, 与此同时, 它在各个领域相继得以应用, 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而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 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乡村旅游从乡村观光到乡村度假这一过程的助推力, 也为其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
3.2 互联网优势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的助推力
现如今, 乡村旅游在市场上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在乡村旅游从观光到度假的发展过程中, 旅游者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细分市场日渐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促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发展节奏不断加快。
3.2.1 互联网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和处理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报道, 目前全球有21亿互联网用户, 而中国占有5亿用户, 人们的出行决策与消费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央视调查咨询中心针对北京中青年网民的旅游消费行为和使用旅游网站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这项“互联网网民旅游消费”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网民了解旅游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媒体栏目介绍及广告 (71.5%) , 其次为上网查询 (25.6%) , 然后是亲朋好友介绍 (20.8%) 。上述数据表明, 约有1/4的中青年网民通过上网进行旅游信息的查询, 网上调查已经成为网民了解旅游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随着旅游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乡村旅游从乡村观光到乡村度假的进程中, 传统的媒体宣传已经难以满足旅游信息传递的需要, 而互联网可实现海量信息的低成本、高速度、大范围传播, 为旅游业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手段。互联网旅游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使乡村旅游者可以在网上浏览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 使旅游中选择元素多样化, 提高了乡村旅游者的自主性, 增加了旅游体验。
3.2.2 网络营销有利于细分乡村旅游市场, 精准定位目标客户
乡村旅游经营者利用已有的互联网用户公开数据 (性别、年龄、工作类型、意向偏好等) , 以及对于旅游营销有价值的信息, 就可以相对精准地向目标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信息发布和营销活动, 从而获得比传统营销更好的效果。
3.2.3 网络营销能及时与旅游者互动并获得反馈
通过互联网, 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者能在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与游客产生更快、更亲密的互动, 及时了解旅游者的需求, 引导他们更好地加入乡村旅游活动。同时, 在旅游结束后能够较及时获得游客的反馈、解决游客的问题、改进自身的不足, 从而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产生较好的口碑营销, 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更大的效果。
3.2.4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是低成本、高绩效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传播的一大优点在于成本可控, 并且相对低廉, 而产生的效果往往并不逊色于传统广告时代的典型做法, 比如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广告单宣传等。乡村旅游营销者在互联网上发布旅游信息、经销旅游产品, 节省了大笔原本利用传统营销方式所使用的印刷产品广告与分销系统等的成本支出, 以相对低廉的成本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3]。
此外, 越来越多的社交用户依赖移动终端, 在智能机的普遍运用下, 移动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提醒力度, 比如铃声、通知中心消息停驻、角标等, 随时提醒用户收到未阅读的信息,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 互联网社交网络也有一定的“封闭性”“信赖性”, 如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 在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平台获得的旅游资讯的易接受度远高于传统营销模式中营销商的推荐, 这使得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具有高效性, 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营销带来极好的效果。
3.3 乡村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的特点更适合于网络营销
与传统的天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点相比, 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较低, 宣传力度不够, 再加上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了解, 因此,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中, 网络营销策略上要比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更系统、更完善、更富于个性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无形、不可储存的产品,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 人们无法在旅游选择的时候仔细品位和亲身体验乡村的风俗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乡村文化之精髓, 但通过互联网的多媒体传播形式, 旅游者可以通过图文、声音、视频等很直观地感受到乡村旅游的独特景观和文化意象, 增加了旅游前的体验从而做出更适合自身的旅游决策。
现代旅游者随着旅游经历的增多, 普遍产生求新求异的想法,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旅游潮流, 因此, 通过互联网更好地建立乡村旅游信息系统, 关注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需求, 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与互联网是一对理想搭档, 其有效结合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也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提供了可能。
4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
4.1 以消费者为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 乡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呈现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企业能否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以及能否和消费者形成长久、信任的关系[4]。所以, 在进行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时, 应始终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是以旅游信息的扩散为基础的, 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主要有“行、食、住、游、娱、购”六大要素, 消费者在了解旅游目的地时必然着重关注这六大要素, 网站应该通过调查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了解消费者需求, 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信息。网站在进行营销时, 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获取信息快捷这一优势, 在网站的界面设置、功能划分上应做到易区分、易查找、易操作, 让消费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4.2 创新营销模式
目前, 许多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着策略单一、营销手段效果不佳等问题, 亟待解决。在网络经济时代, 乡村旅游营销应充分利用网络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采取多样的营销模式, 拓宽自己的市场。旅游消费者人数众多, 网站应该充分听取消费者的意见, 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产品, 甚至为消费者个体量身定做旅游产品, 让消费者参与到旅游营销的管理中去, 改变以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的局面。
随着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播途径应运而生, 以微博、微信、app为代表的新媒体, 具有实时性、互动性、成本低、主动性等特点, 可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5]。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获取信息, 因此, 从传统的网站宣传到新媒体的转变, 可以给旅游网络营销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4.3 保证网络安全
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问题就是交易的安全性, 我国传统的消费理念以及网络的消费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因此,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地进行网上交易显得尤为重要。
(1) 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加强并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为用户权益、网络交易的安全保驾护航。此外, 还应该加大对于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通过舆论手段引导消费者, 改变许多消费者对于网络消费不信任的观念, 形成一种积极的, 将网上购物视为一种时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种高层次高素养的商务活动的新观念[6]。
(2) 旅游企业应该通过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完善网络安全技术, 提升网上交易安全等级。并且通过与银行进行合作, 普及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电子支付方式, 使网上付款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高效[7]。
4.4 加强市场监管
作为一个新兴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推动和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目前, 我国对于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 在一些领域存在着漏洞甚至真空,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行业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依据及后盾, 保证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还应该对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监督和规范, 鼓励行业内的良性竞争, 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及其他违规违法现象应及时发现, 并依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严惩恶意扰乱市场秩序及其他违规违法行为, 保证旅游网络营销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摘要:乡村度假旅游是指目的地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 欣赏乡土风光、享受清新空气的度假旅游。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渠道问题上, 通过网络渠道的最多, 占比68.55%;通过网络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人中, 通过第三方预订网站的人数最多, 达到73.53%。梳理乡村度假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乡村度假需求情况, 剖析旅游网络营销对于乡村度假发展的必要性, 为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提出“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新营销模式, 保证网络安全, 加强市场监管”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度假旅游,互联网,旅游地信息,旅游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贺颖洁.国内乡村度假者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0.
[2]翟媛.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8.
[3]刘旭, 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 2008, 28 (1) :75-78.
[4]刘惠芬, 周清清.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3) :11-14.
[5]滕坤雨.网络经济正效应下旅游营销创新路径研究——以中国高端旅游营销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5 (5) :82-83.
[6]陈玉, 朱亚东.浅谈旅游网络消费者旅游需求特征和营销方式[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1 (7) :38-39.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5
案例分析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成立于2014年,时至今日,平台已汇聚众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价值链上各方面专家与专业服务人员。
■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 关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城市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分享古村古镇,农业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包括美丽乡村、产业园区、商业地产、养生养老、建筑设计五个板块,并且在公众平台上已搭建互动交流的微社区,及时为关注者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资源整合服务。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一、国外农业观光发展历程
观光农业从明芽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外己先后出现了农业观光园区、度假农场、家庭农园、农业公园、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种类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游。
三、国外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
四、著名乡村度假国家及代表案例
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1、日本——度假农业园:城乡互动的“食”与“绿”的结合日本的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可分为自然景观、高品质农产品和体验型农业三种基本形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特点>
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 一日游类型的观光农业居多; 过半数的农业休闲观光景点由政府机关或当地集体组织开发经营; 重视当地的特色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开发模式>
•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代表案例: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代表案例:和歌山县白滨町。•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代表案例:饭田市。
2、法国——专业农场型度假庄园: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庄主要有九种: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
<经济效益>
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特点>
1.这些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化经营;
2.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为法国农场划出明确定位区域,连接法国各大区农场,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
<代表案例>
法国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给世人最主要的几大印象:海滩、薰衣草、法式美食、嘉年华、罗马特色的古城堡,是完美的度假组合。在满足经济生产的同时,在旅游吸引力的打造上,具有以下特点:
•打造唯美浪漫的景观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3、德国——市民农园:自家庭院的农家生活体验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特点>
主要是市民农园的形式出现,即由政府或农民将位于都市成近郊的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为主。
<机制>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4、意大利——绿色假期:从城市走向农村
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对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特点>
1.意大利最先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2.“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有效地扩大了生态农业耕地面积。
3.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跑调”的旅游度假区 篇6
2010年10月22日,就有网友发帖称,名人集团毁林建别墅、建高尔夫球场合法吗?不然为啥没有人管?
2011年6月30日,又有网友发帖称,名人集团擅自毁坏大面积林地、耕地,修建高尔夫球场,置国家《森林法》于不顾。
“翠峦”位于素有祖国“林都”之称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伊春市,“名人集团”则指在翠峦承建名人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建设单位。
作为伊春市招商引资项目的翠峦名人旅游度假区,为何要大面积毁林,上马国家严令禁止的高尔夫球场、别墅项目呢?2011年9月,网络导报记者在伊春进行了调查。
项目先立项后招商
翠峦名人旅游度假区(森林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是伊春市翠峦区政府2010年6月在第二十一届哈洽会上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翠峦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局)长闫立海代表区政府及林业局与哈尔滨名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约5000万元人民币,在翠峦区南山脚下开发建设“名人·生态庄园度假村”项目。
伊春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投资总额人民币2.3亿元,建设单位为名人集团,建设期限为2010年到2012年,建设规模及内容为:占地300万平方米,森林文化主题公园、配套旅游接待中心、餐饮休闲娱乐中心、滑雪场、主题体育运动场等。
然而,在项目签约前的2009年12月20日,翠峦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翠改发[2009]4号文《关于开发建设翠峦区名人生态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对项目批复。文件显示:项目建设地点在哈伊公路17公里到18公里路段老营盘风景区内建设,占地3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自筹1.3亿元人民币;建设期为三年。
2010年11月16日,翠峦区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中提到“积极为名人度假村开发旅游项目提供优良服务。伊春名人集团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开发建设了高尔夫训练场、游泳池、3栋别墅、荷花池。并升级改扩建了翠峦名人滑雪场。‘十二五’期间将投资5亿元,建造别墅群、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温泉宾馆。”
翠峦区招商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高尔夫球场、别墅项目,初衷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
2011年9月15日,翠峦区宣传部袁部长介绍说,政府招商翠峦名人旅游度假区(森林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目的是发展旅游,现在项目已经整体停止。当记者提出政府招商协议里有没有提到高尔夫球场建设、可否协调相关部门出示招商协议、采访常务副区(局)长闫立海时,袁表示无法协调。
“跑调”的森林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2010年10月26日,名人集团在翠峦区投资兴建的名人高尔夫18洞国际球场举行了项目奠基仪式,翠峦区区长杨国利、副区长阎立海等嘉宾参加了开工仪式。名人集团网站项目动态中介绍,到2010年12月11日,人工湖和球场整体的拓宽与平整已完成,16、17、18洞的粗造型也已完成;2011年4月中旬,名人森林文化运动中心各项工程已陆续开工,高尔夫16洞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工,整个球场的水系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3米路球车道的前期铺设预计也在近期完工;人工湖造型已结束,一期的基石铺设即将完成。
名人集团公开宣称:伊春名人高尔夫球场是伊春首家高尔夫球场,具备国际比赛场地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计划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这个项目是伊春市建设发展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项目,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伊春市旅游业的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必将对伊春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11年9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哈伊公路南侧的名人度假庄园,高尔夫练习场碧绿的草坪上空无一人,庄园内三栋风格独特的别墅很是显眼。门口保安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停业,只有餐饮、住宿还在经营,记者以宴请朋友为由要求联系一下负责人。10分钟后,负责接待的何丽(音)带领记者进入庄园,她向记者介绍,目前只修了三栋别墅,其它设施正在修建中,但没有高尔夫球场。记者提出上山参观,被其拒绝。
9月15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名人假日庄园,沿着东侧的一条土路上山前行500多米,有几排板房,板房前大片的土地已经平整,已经没有施工人员,数千亩的山林被名人集团修建的柏油路圈起,砍伐后的树枝、树根凌乱的扔在地上。沿着铺设的沥青路前行,数百亩的树林被砍伐,种植上绿油油的草坪,高尔夫球场的打球台、人工湖已经大体完工。名人度假庄园工程部肖(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只是绿化,没有建设高尔夫球场。记者表示要了解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及手续问题,肖姓工作人员表示,需领导同意或政府协调,他们才配合。
手续不全为何能够施工
伊春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森林文化运动中心项目可研报告、森林文化运动中心项目的备案申请在2011年1月17日报送到伊春市发改委项目办,受理人为项目办张岩。1月19日出具项目核准文件:伊发改发[2011]10号。
记者9月15日来到伊春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市发改委窗口,王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名人旅游度假区已经进行立项,但核准内容不含高尔夫球场,建议记者到项目办了解情况。
记者来到项目办找到项目受理人张岩,她向记者表示,关于项目有关情况需市委宣传部同意才能接受采访。
在张岩不接受采访后,记者来到伊春市国土资源局翠峦区分局,局长都建军向记者介绍,名人旅游度假区的土地已经批复回来,但还没有供地,高尔夫球场建设已经停工。
公开信息显示:名人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占地100万平方米,而开工建设区域大片的林地已经砍伐,又是如何经过审批的呢?伊春市政府信息显示:关于项目占用林地审批,翠峦林政资源局正委托林业三院对项目用地做林业科研。
记者来到翠峦资源林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局长孙超在外地出差,记者电话联系孙超了解项目占用林地手续,他以开会为由拒绝透露任何信息。
记者来到伊春市资源林政局,林权科刘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项目占用林地手续还没报上来,还在运作当中。
记者问:“若没有手续,企业建设高尔夫球场大面积毁林合法吗?”刘姓工作人员说,整个伊春属于森工区,占用林地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那么,手续没有批复就进行施工是不是属于违法行为呢?刘承认有监管责任。
“停工”背后的玄机
2011年9月15日,翠峦宣传部袁部长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项目在国家十一部委发文清理高尔夫球场后就已停工。然而,记者调查得知,项目并没有真正停止,伊春市、翠峦区,相关职能部门依然为项目的手续积极运作。
在伊春市规划局,审批监察科罗姓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由于项目牵涉到农用地转用问题,规划用地许可证正在办理。记者问“项目已经停工还用办理手续?”罗姓工作人员建议记者找王局长解答这一问题。
在伊春市规划局,王局长向记者介绍,名人旅游度假区是市里招商引资项目,已经开过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记者问:“项目没有规划用地许可证就开工建设是否合理?”
王局长解释说:“开始项目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后来新一轮规划调整,才纳入进来。”
在伊春市国土资源局,记者见到负责执法监察的副局长王广信。他向记者介绍,名人度假区高尔夫训练场及附属设施已经下过停工通知,并两次发文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不执行,我们也没办法。王广信还介绍说,山上树林砍伐后种植草坪的地方,他也去过,但那是林地,归资源林政管,建议记者找政府。
根据伊春市国土资源局《关于伊春名人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违法用地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伊春名人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在哈伊公路18公里处没有办理用地审批,占用耕地建设高尔夫球练习场及附属设施31000平方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拆除占用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并处罚款。”
2010年9月16日,伊春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局向伊春名人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下达了《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
然而,停工通知下达至今,伊春市国土资源局的处罚措施除了罚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外,仍在为项目办理土地手续,本该按规定强制拆除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及附属设施,依然完好无损。伊春名人高尔夫球场没有因此停下建设步伐,截至目前,18洞的标准高尔夫球场大体完工。
无论是占用耕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及附属设施,还是毁林建设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伊春市相关职能部门,都没有进行有效彻底的监管,本来承担监管责任的翠峦区政府,反而成为项目的推动者。这也许是项目停而未止的原因之一。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7
笔者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总结出10个可能的利益主体名单, 运用专家打分法, 对开发过程中的利益主体进行了界定。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调查对象对于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的认可度高达100%, 而对于其他机构组织等的入选率较低。总结以上调查结果, 笔者将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确定为乡村分时度假开发中的微观经济利益主体。
2. 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中, 当地政府、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三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 在旅游项目开发前有必要进行博弈分析, 从而确定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1 当地政府与旅游开发商的博弈
2.1.1 条件假设
1) 参与博弈的居中人为当地政府和旅游开发商两个, 假设参与人所获得的信息完全相同, 即完全信息;对方的行动选择另一方是知道的, 但不确定对方采取的具体行动;所以构成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2) 假设开发商没有把钱投资到乡村旅游分时度假项目开发中, 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到其他地方;
3) 当地政府的策略主要包括批准或不批准, 开发商的策略则是选择投资或不投资;
4) 设政府批准建设乡村分时度假旅游的概率为p1, R1为发展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带给政府的收益, 包括财政税收的增加和因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而获得的政绩;C1为支持当地乡村进行乡村分时度假开发而支付的成本, 包括一些优惠政策、补助和监督成本等;C2为政府通常情况下为乡村地区支付的社保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所付出的成本;设开发商开发投资乡村分时度假旅游项目的概率为p2, R2开发商开发乡村分时度假产品所获得的收益;C3为开发商建设乡村度假地基础设施等所付出的成本, Q为开发商在未获得政府批准情况下违规建设所付出的罚款。
2.1.2 模型构建
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商的期望收益函数如下:
解得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
2.1.3 博弈结果分析
1) 由平衡对局可知, 当地政府批准开展乡村分时度假旅游项目的概率与开发商建设乡村度假地基础设施所付出的成本, 开发商开发乡村分时度假产品所获得的收益, 未获得政府批准情况下违规建设所付出的罚款相关。
2) 由矩阵可知旅游开发商为获得较大的收益, 必须较大机率的获得政府批准。从式中可以看出, 旅游开发商可通过提高对乡村度假地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来提高。
3) 旅游开发商的投资概率与为建设乡村度假地基础设施等所付出的成本, 政府为支持当地乡村进行乡村分时度假开发而支付的成本, 政府的收益及未获得政府批准情况下违规建设所付出的罚款有关。
4) 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旅游项目, 从矩阵中看出为减少成本, 必须提高旅游开发商的投资概率。从式中可知, 政府可以通过给与优惠、补助等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提高违规罚款实现。
2.2 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博弈
2.2.1 条件假设
1) 参与博弈的局中人为旅游开发商和代表农户利益的村集体两个, 假设参与人所获得的信息完全相同, 即完全信息;对方的行动选择另一方是知道的, 但不确定对方采取的具体行动, 构成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2) 假设开发商没有把钱投资到分时度假旅游项目开发中, 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到其他地方;投资分时度假旅游项目可分为投资到乡村地区或其他类型的分时度假 (如:开发景区周边房地产或建产权酒店) ;
3) 投资商的策略主要包括投资或不投资, 当地居民的策略则是选择与开发商合作或不合作;
4) 设旅游开发商投资开发乡村分时度假旅游项目的概率为k1, R1为开发商投资建设的乡村分时度假公寓及服务设施所付出的成本, 由于房子的产权始终归农民, 土地始终归村集体所有, 因此建设好的固定资产最终为村集体所有, 此项也为当地居民在与开发商合作情况下的一笔收益;设k2为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合作概率, C1为村民与开发商合作时付出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或部分房屋的使用权的成本;R2为开发商将乡村分时度假地房屋按时段销售给旅游者所获得的收益;R3为开发商不投资乡村地区而投资其他类型分时度假产品的收益 (如:开发景区周边房地产或建产权酒店) , C2为此种情况下付出的成本;假设乡村旅游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旅游基本服务都由当地居民提供, 此时居民所获得的收益为H。
2.2.2 模型构建
当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的期望收益函数如下:
解得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
2.2.3 博弈结果分析
1) 旅游开发商的投资概率与村民付出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或部分房屋的使用权的成本C1, 开发商投资建设的乡村分时度假公寓及服务设施所付出的成本R1, 开发商将乡村分时度假地房屋按时段销售给旅游者所获得的收益R2, 居民所获得的旅游服务收益为H相关。
2) 由可以看出,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延长开发商使用土地或房屋的时间来提高开发商投资的概率。
3) 当地居民的合作概率k2与开发商投资建设的乡村分时度假公寓及服务设施所付出的成本R1, 村民与开发商合作时付出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或部分房屋的使用权的成本C1;开发商将乡村分时度假地房屋按时段销售给旅游者所获得的收益R2;开发商不投资乡村地区而投资其他类型分时度假产品的收益 (如:开发景区周边房地产或建产权酒店) R3, 投资其他类型分时度假产品C2相关;
4) 由式可知, 旅游开发商可以通过增加对乡村分时度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降低对当地居民房屋和土地等的使用权限时间来提高其合作率。
3. 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3.1 旅游开发商投资联建
旅游开发商可以与农民合作联建度假房屋, 如:全额出资为农民修建住房, 建好后部分房屋的经营权归公司所有, 由公司以分时度假方式供给城市居民来乡村度假。
3.2 农民参与度假区旅游服务
在乡村分时度假地建设期, 可以采取农民参旅游服务的策略。这样既带动了乡村地区就业问题, 同时也为旅游开发商节省了成本。
3.3 政府成立监督组织
信任是分时度假的命门, 在乡村分时度假旅游开发中当地政府必须建立监督机构, 监督开发商的行为, 保护农民和消费者权益, 协调各方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乡村分时度假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 得到了各方获得收益的有效措施,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开发策略, 为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分时度假本土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旅游,分时度假,利益主体,博弈
参考文献
[1]张晓鸣.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成都三圣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
[2]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社, 2004.
[3]李志勇.景区用地中的三方博弈与农民利益保障[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8
2010年以来, 海南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地域文化, 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要求, 因地制宜的打造了一批景观独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主办地的优势, 博鳌天堂风情小镇迅速成型;依靠得天独厚的深水渔港, 以海贝工艺品加工售卖为特色的潭门风情小镇孕育而生;借着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影响力, 龙楼航天风情小镇也以其浓郁的南洋风格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海南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不但发展了乡村旅游, 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样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海南打造出的“宜居、宜业、宜游”风情小镇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 那么, 其前期的村镇建设规划以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则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 海南省自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截至目前, 已基本完成全市204个镇 (乡) 总体规划和控化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9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
此外, 为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全省的垃圾清扫保洁工作正从城市、乡镇向村庄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 已建成垃圾转运站110座, 并运营了1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另悉, 海南省2009年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已投入资金38.6亿元,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7万户, 受益人口56万余人。建设具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功能的村庄60多个。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9
关键词:幸福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曲孜卡温泉度假区
1 幸福指数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1.1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
生态系统服务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往往指与有形产品相区别的交换形式;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色彩不强, 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服务无法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因此其公共物品属性较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支持和效用的产品、服务、资源和环境[7]。从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报道多数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有些研究文献在论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文信息, 如《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体系就设置和明确了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 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精神和宗教价值、知识系统、教育价值、灵感、美学价值、社会关系、文化遗产价值、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1]。
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 目前国内对人文生态系统缺乏较系统的研究, 学者们倾向从社会、文化等角度研究人文生态系统问题。人文生态系统虽然与社会、文化存在一定的重叠, 但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人文生态系统更脆弱且较抽象, 人文生态系统所遭到的破坏往往表现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不易被观察到的[2];人文生态系统具有综合性, 它不仅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方面, 还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综合性与动态演化方面。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诊断较困难, 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演化与创新, 所以不同阶段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标准较难确定。
总体上看, 人文生态系统的内容远远超过文化和社会层面, 还要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历史、教育、道德、法律等因素, 以及这些人文因素所依托的物质基础, 如历史建筑物、文化设施与场所等方面[3,4,5]。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人文生态系统的部分内容尚未达成明确的共识, 一些概念还存在表述模糊的现象。国外关于人文生态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理论分支演化与解析、学科对比关联研究、人文生态学评价等领域, 而国内关于人文生态问题的研究尚不成熟, 系统化研究相对欠缺。但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 人文生态研究已出现在一些热点问题之中, “人文生态学”已被明确提出, 人文生态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Anna Siniarska、Wolanski N、王兰州、阮红等学者对人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均进行了积极探索, 指出人文生态学可借鉴自然生态学的研究思维方式, 人文生态学的研究与自然生态学研究相辅相成[6,7]。
1.2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由于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渊源, 在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层面,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有着相似的指导哲学, 因此同样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指导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意义旨在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具备的价值。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色彩较低, 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 主要起着传承文化和保持民族特色的作用, 即使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文化的舞台化与商品化现象, 但仍不可否定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传统文化的保持作用。
本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理念, 将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界定为人文生态系统在演化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条件与效用。从整体上看,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休闲、游憩、精神寄托、教育等方面, 其价值主要包括精神和宗教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社会关系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等内容。
1.3 幸福指数的游憩价值
发展旅游与休闲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对改善乡村旅游目的地民生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 乡村旅游能创造幸福经济、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农牧民幸福指数较高则对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和人力资本积累产生积极效应。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表征着目的地农牧民的心理与身体健康程度、精神财富和对物质财富的满足状况, 从侧面反映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程度、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社区农牧民的影响情况。可以说, 农牧民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衡量着农牧民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实践表明, 幸福指数本身也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重要旅游资源。如“最幸福的国度”不丹, 该国吸引入境游客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是国民极高的幸福指数。文化体验成为目前旅游活动的主趋势, 在旅游吸引力强度方面, 非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正在与实物形态的旅游资源进行抗衡, 人文生态环境逐渐从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走出。因此, 从旅游吸引力的角度分析, 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游憩功能价值。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尚未涉及到关于幸福指数属于旅游资源的论述, 因此幸福指数的市场化程度极低, 被视为公共物品。
借助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研究来诊断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可梳理出幸福指数的游憩价值。主要表现在: (1) 在经济层面, 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对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农牧民在幸福的状态下其学习、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得到很大提高, 幸福作为一种内生因素使农牧民在对游客提供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的“人情味”变得浓厚和真实, 让游客感受到农牧民在旅游参与过程中的淳朴热情, 而非“看钱说话”的矫揉造作式服务, 同样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也验证了旅游接待人员的热情让游客感觉亲切温暖。 (2) 在社会文化方面,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可监测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藏族人民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对物质利益的欲望不强。由于多数藏民接受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观”, 因此在生活中习惯于乐行善事, 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崇拜与保护力度很高, 农牧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参与旅游服务过程中喜欢穿着传统服饰;深层次表现为对目的地旅游开发持认同态度, 对旅游开发所导致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目的地社会治安与社会风气、邻里与家庭关系、民族建筑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般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因此幸福指数在社会文化方面可折射出乡村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从该角度而论,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作用, 间接地起着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科学合理发展的作用。 (3) 在政策层面, 目前西藏自治区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政府补贴措施。在此背景下, 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可监测目的地旅游产业是否良性运行, 衡量乡村旅游政策的实行效果。如果乡村旅游开发政策有失公正, 利益分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 则农牧民的幸福指数相对会下降, 由此引发诸如农牧民与旅游开发商的经济纠纷现象, 这会使目睹这一现状的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大大下降。 (4) 在环境层面, 毋庸置疑, 乡村旅游开发会给村落带来一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如水质与空气质量变化、噪音污染、旅游者增加、传统建筑风貌变化等。从环境层面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可洞察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健康情况, 同时也可分析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文生态系统健康情况造成的影响。若农牧民的幸福指数降低, 出现了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诸多抱怨, 则从精神层面展示给游客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负面信息, 影响游客休闲游览的氛围。
综上所述, 农牧民幸福指数一方面可反映人文生态系统的内部情况, 对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也可折射出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接待的态度。从主客互动的角度来讲, 若农牧民幸福指数较高, 则乡村旅游目的地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能增强游客体验的快乐感受。因此, 在国内多数旅游目的地被过度商业化的气息包围下,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淳朴和热情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吸引力, 而这种无形吸引力的价值极少有人做出评价。
2 游憩价值评估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有形旅游资源方面, 且以自然类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居多。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及自然遗产地出现的频率较多, 人文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人文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城市、博物馆、文化遗址与主题公园的游憩价值评价的文献报道已出现。游憩效益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 诸如观赏娱乐、休息等产生的效果, 理论上游憩效益是满足人们心理或生理需求的精神损益, 一种虚幻的、不可度量的效用[8]。游憩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将某项或某类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进行估算, 从而确定出旅游资源的替代价值。游憩价值评价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货币化计量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 从而揭示其给旅游消费者 (游客) 带来的社会福利, 为更深层地研究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定价、生态补偿、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经济与社会问题提供基础和思路[9]。
幸福指数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虽然目前在测算幸福指数的标准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但经济因素确是幸福指数测评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然而, 幸福指数通过与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环境的联动作用化为一项无形的旅游吸引力, 能为造访的游客带来社会福利, 而该福利不易被察觉, 尚未被量化。
长期以来, 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游憩价值研究中尝试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 比如基于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 建立了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体系[10]。旅行费用法 (TCM) 将消费者剩余这一理念引入到非市场商品的价值评价当中, 是对公共产品价值进行评估的一种间接方法[11]。TCM是基于对游客来源和消费情况的观察, 利用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所有花费来表征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支付的价格[12], 根据客源地的出游率来拟定一条旅游需求曲线, 然后推算出消费者剩余作为无价格的游憩效用价值[13]。TCM是评估公共物品最早的方法, 已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路线, 包括获得原始数据、计算旅游率、估算旅行费用、统计回归、绘制需求曲线、计算消费者剩余、最后估算出总旅游价值[14]。
TCM在自然生态研究领域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在人文生态领域的使用频率, 但作为桥接自然生态研究与人文生态研究之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该方法在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而在人文旅游资源或人文生态系统研究中, 对实体资源的关注较多。本文以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温泉度假区为研究案例, 采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该地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整合, 对其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 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对前来的游客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分析幸福指数对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 为合理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率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3 游憩价值的评估
3.1 研究案例———曲孜卡温泉度假区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乡政府所在地, 海拔2200m左右, 风景壮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该景区挟澜沧江, 坐拥达美拥雪山, 国内著名旅游交通要线214国道途经此地。“曲孜卡”藏语意为有温泉群的地方, 景区温泉资源质量较高, 泉眼数量多达100多股, 主要包括微温泉、温泉、热泉、高热泉、沸泉等多种类型, 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 具有康体美容的功效。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旺季为每年的5—9月, 除了温泉旅游资源之外, 当地浓郁的原生态康区藏族风情也是景区开发可依托的资源。目前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逐年完善, 出现了温泉度假酒店、商业购物场所、餐饮接待设施等。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是西藏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的代表, 相关的旅游资源均为集体资产, 景区明确了产权、利益与责任的相关运作制度, 根据家庭或个人的集资与劳力情况进行旅游利益分配。这种开发模式在西藏区内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是较有效的一种类型, 可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避免外来旅游企业与本地居民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矛盾与纠纷, 集体所有制实现了对本地农牧民的科学引导, 资金与人力资本的统一。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开发模式在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应该说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开发模式。
3.2 原始数据的获取
课题组于2014年7月20日至8月15日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400份, 采用问卷调查与“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从国内客源地情况来看,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游客的抽样样本涵盖了国内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旅行费用的构成内容来看,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门票、餐饮费用构成了游客旅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调查时段处于旅游旺季, 因此通过综合参考当地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经营人员和有关专家的建议, 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旅游淡季阶段游客旅行费用折算为旺季阶段的25%。我们对问卷进行统计, 整理出了游客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本文只对国内游憩利用价值进行估算。
3.3 游客旅行费用测算
在交通费用方面, 由于出游距离和出游方式决定了不同客源地游客交通费用的差异性, 且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有部分游客是自行车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通过214国道途经该景区, 其交通费用是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的折旧与磨损和燃油费。由于交通工具的成本不尽相同, 为便于研究, 本文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对各个客源小区原始数据中的交通成本 (主要是指交通工具的折旧与磨损) 费用进行了处理。在住宿费用和餐饮费用分析过程中, 考虑到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及周边不同档次和类型的住宿设施价格与餐饮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因此根据调查问卷中住宿和餐饮费用的支付率与累计频度中位置来反映游客旅行费用中的住宿和餐饮部分。在门票费用的处理方面,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旺季门票价格为120元, 由于景区其他消费项目的价格差距不大, 估算为280元。国内游客旅行费用的4项主要构成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旅行费用的单位为:元/人;客源地总旅行费用的单位为:万元;客源地总旅游人次数的单位为:人次。
由于缺乏统计数据, 我们参考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自2008年以来和2014年1—8月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 利用趋势外推法对2014年的旅游接待人次数进行了估计, 最终将旅行费用统计的基础数据———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接待人次数拟定为35万人次, 结合国内游客的总旅行费用数据, 根据式 (1) 、式 (2) 估算出国内游客的总旅行费用为78700.125万元, 2014年人均旅行费用为2248.6元。
3.4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某件商品或服务时, 其原意为该商品或服务支付的费用与实际支付费用之间的差额[14]。从旅行费用的角度考虑, 旅游消费者剩余越大, 表明旅游需求越小, 同时旅行实际费用增加。由于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旅游需求与出游意愿的主要指标, 需要计算出不同客源地前往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出游率水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估算出曲孜卡温泉度假区2014年国内各个客源市场旅游人次抽样调查统计及出游率, 见表2。出游率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构造出游率回归模型。分析各个相关因素与出游率之间的联系, 明确了出游需求曲线和旅游需求函数。从几何的角度来讲, 旅游消费者剩余为旅游需求曲线与x、y轴所围成部分的面积, 因此旅游消费者剩余即旅游需求函数的积分:
式中, Y (x) 为旅游需求函数;Vp为旅游消费者剩余, 旅行增加费用的最大值。上式表明, 旅游消费者剩余主要受旅游费用、旅游需求即旅游人次两个因素的影响, 要分析利益消费者剩余首先要对旅游需求函数Y (x) 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研究中的数据, 建立了旅游人次数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旅游需求函数:Y=0.93+0.0002x-3×10-8X2 (R2=0.85) 。式中, Y代表旅游人次数 (万人次) , x代表旅行费用 (万元) , 求得Pmax=67000元。旅行费用的底限不可能为0, 因此根据曲孜卡周边地区前往该目的地进行游憩休闲用的最低交通费用为40元, 最终确定了旅行费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得到2014年的旅游消费者剩余为3518840万元。
3.5 旅游时间价值
本文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游客旅游时间价值。有关研究表明, 旅游时间价值约为实际工资的30%—50%不等[30], 即旅游时间价值可用机会工资成本换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越来越多的游客是自由职业者, 所以不能单纯凭借工资来衡量游客的旅游时间价值。因此本文参考不同客源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 据此计算出不同客源地单位工作日 (每个工作日按8小时计算) 的可支配性收入。根据西藏游客中自驾游、宗教旅游、自行车旅游、生态旅游等特种旅游市场占多数, 而这些旅游市场的闲暇时间较多, 因此把旅游时间价值折算为机会收入成本的30%。近年来中国全年工作日约为250天, 全年的工作小时数为2000小时。根据“旅游时间价值=旅行时间花费×1/3×单位时间的机会收入成本”[31], 计算出2014年国内游客的总旅游时间价值为3967822.6元 (表3) 。
注:人均旅行时间价值 (元/人) =客源地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年) /2000小时×旅行小时数目×30%×1/3;总旅游时间价值=人均旅行时间价值 (元/人) ×2014年旅游人次数×1/3。
3.6 其他费用
该部分费用主要包括娱乐、购物等活动产生的费用。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购物品价格参差不齐。一些地摊的当地手工艺品、民族饰品的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到200元之间, 而购物商场中的藏药材、特色保健产品的价格高达几百元, 价格相对较高。根据调查问卷中的信息, 计算出游客旅游购物不同花费区间的频率。其中, 最接近累计频度中位值的是48.2%, 该值所对应的旅游购物费用是120元, 意愿支付率为84.6%。因此, 游客旅游购物等方面的支出费用为3553.2万元, 人均其他费用为101.5元。
上述关于旅行费用不同组成部分的估算立足于整体角度, 即测算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游憩利用价值, 从游客自愿支出的角度探讨了该目的地总游憩利用价值。构成旅游目的地总游憩价值和社会福利的旅游资源较复杂,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与人文生态系统资源, 而幸福指数通过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成为一项旅游吸引力。我们对景区管理者、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游客共计120人进行了访谈, 主要围绕农牧民幸福指数对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及其旅游吸引力等内容。整合访谈结果, 征询了国内8位旅游研究专家的意见, 最终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功能价值拟定为旅游目的地游憩总价值的5%。整合上述关于游憩利用总价值的分析, 得到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价值的最终结果:幸福指数游憩利用价值= (旅行费用+消费者剩余+旅行时间价值+其他费用) ×25%= (78700.125+3518840+396.78226+3553.2) ×5%=180074.51 (万元)
4 结果分析与说明
本文在分析消费者剩余、客源市场的旅游时间价值部分时利用了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替代城镇居民货币工资, 主要考虑到目前客源市场的构成中有部分群体属于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闲暇时间相对集中, 而主要收入并非来自货币工资。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调研时间、调研季节的制约, 同时考虑到相似程度较大的地脉文脉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所以对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周边居民的游憩行为和西藏区内游客的旅游活动进行了省略处理, 因此分析结果可能比真实情况低。
在游客旅游实践价值分析过程中, 根据调研对象的旅游行为特征, 对每一旅游市场的旅行时间设定为24小时, 其处理方式主要基于国内游客一般仅把曲孜卡温泉度假村视为中途停顿的中转站, 绝大多数的自驾车游客、组团游客在该旅游目的地停留一夜, 仅有少部分游客在此停留数日。此外, 关于闲暇时间的处理, 考虑到绝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体验、休闲和审美为主, 所以旅行时间价值的计算可能导致农牧民幸福指数总体游憩价值水平升高。
在交通费用的分析之中, 由于游客入藏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不仅仅只有曲孜卡温泉度假村一处, 绝大部分的游客将曲孜卡温泉度假村视为沿途的停经站之一。本文未能对游客的总体交通费用在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曲孜卡温泉度假村为主, 因此所获得的交通费用与交通成本会偏高, 尤其是对自驾车游客的交通费用估算偏高, 导致游憩功能价值的总体水平被抬高。此外, 本文是基于消费者意愿支付的视角来测算消费者剩余和旅行时间价值, 因此这两部分的费用并非游客的实际支出, 计算结果与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 游客实际花费如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购物和其他旅游消费并非完全能纳入到旅游总收入之中。
随着西藏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的不断推进, 西藏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 芒康县的旅游效益将逐年增大, 旅游质量不断提升。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 曲孜卡温泉度假村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功能价值会随之增加。
5 结语
TCM是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分析和评价非市场环境因素与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已延伸到了生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旅游经济等研究领域, 在资源和非市场物品利用价值评价报道中已经涌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报道, 同时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也被研究人员不断改进。
本文借鉴该方法的思路, 对曲孜卡温泉度假村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功能价值进行了估计。就分析结果而言, 由于拥挤效应的存在, 因此运用旅行费用法在旅游旺季调查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平衡旅游淡旺季游客流量不均衡的现状;从研究视角看, 本文是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切入, 囿于学科视角的单一型, 研究结果难免存在片面性。
乡村旅游度假区 篇10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它的兴起和兴盛与其所独享的资源密不可分。乡村旅游资源是在上千年的演化中自然形成的,并由于人类的开垦、种植和聚居,最终刻上了斧凿的印迹。从广义上讲,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多方面,其中既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兴趣的事物和可资利用的特殊物质,又包括发展乡村旅游所必备的公共设施、社会环境和客源市场等情况,而狭义的乡村旅游资源即通常所指的乡村景观资源。当今对乡村景观资源的普遍概念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定义的。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根据旅游景观资源的可利用性又分为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和乡村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1)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严格来说,自然景观资源是指未经人类干扰和开发的景观。由于乡村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成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是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青云缭绕的山乡、水网密布的水乡、碧海蓝天的海乡、一望无际的牧乡,阡陌纵横的陆海之乡等,都反映出乡村地区范围内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地域性特征。(2)乡村人文景观资源。乡村人文景观资源类长期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理学中,人文景观的构成因素可分为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类。物质因素包括民居建筑聚落、寺院、祠堂、牌坊、街道、服饰、乡土交通工具、农作物栽培、家禽家畜繁殖、动物驯化等,是人文景观的最重要组成要素;而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风民情等,对物质因素起修饰和形象化作用。物质因素作为乡村人文景观的载体,把非物质因素具体化地表达出来。
一般说来,乡村人文景观资源包括:(1)乡村生产性景观。由农业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农业景观就是乡村生产性景观,也是乡村人文景观资源的主要表现。它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与生活场景为主内容,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象,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四季节奏。乡村生产性景观不仅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农业运作特色,还能因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特征。(2)乡村聚落景观。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环境的综合体,乡村聚落景观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景观。它包括依附于乡村聚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由于乡村聚落与原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着浓郁的原乡本土色彩,成为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乡村聚落景观主要包括当地原住民富有特色的建筑物、街坊、公共场所(如晒坝和环绕村舍的道路、桥梁等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还包括供居民洗涤和饮用的池塘、溪流、井泉,以及聚落内部的空闲地、菜地、果园、林地等。由于它们与城市场景在空间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巨大差异,无疑会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3)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主要指与当地的特色作物相关的各种节庆,也包括当在地著名的寺院、祠堂、牌楼场所举办的各类宗教祭祀活动。一般的情况下,各地由于民族、信仰、出产和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乡村性节庆活动名目繁多,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为乡村文化风情旅游提供了最宝贵的素材。
2 乡村景观资源的旅游价值、意义与原则
乡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包含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层面,即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它们既相互区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尤其在现实中通过相互间的嵌入、交融,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旅游价值。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乡村广阔的空间尺度、清新的空气、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构成了令都市人心旷神怡的理想环境;乡村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和时尚,但这里的静谧与安宁、朴实无华的民风民情却对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乡村相对自由、随意的生活方式对长期匆匆穿梭于大街小巷和写字楼、会议室之间的都市人同样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乡村生产性景观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乡村的生产劳作参与性让游人乐在其中,感受农耕文化和可“观”的生产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乡村原住民院落庭院式的建筑聚落与目前大都市的城市建筑形成巨大的景观差异,同样对都市人产生旅游吸引力;此外还有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魅力。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意义与原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村民收入;保护本土文化,激发村民环保意识。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开发的意义决定了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方向,而在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则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规范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乡土特色原则、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协调发展原则、保护性开发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拟订开发项目。原则上以社区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等具体实际。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拟订具体的开发项目。(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组织专家小组,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原住民的配合下对项目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展调查和科学评价。(3)可行性研究。根据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专业角度上确定项目区域的旅游主题、基本市场、主要功能、产品体系、开发条件、运作模式等。(4)乡村旅游项目创意设计。根据项目区域内的资源特色设计出具有创意又具备可落地运作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游憩项目和文化产品。(5)开发项目实施。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开始项目的具体实施,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步骤的具体的开发。
4 案例实践
4.1 区位、交通
本项目点位于三郎镇南面约1.6km的山地—平原结合地带,海拔646m,背依龙门山浅山地带,面对成都平原。三郎至怀远的沿山公路从区域内经过,在与龙门山走向平行的东面平原区,有川西旅游环线、新川西旅游环线(S106)、重庆路、成灌铁路鸡冠山支线数条高等级道路组成,沿山旅游交通环线从本区域的景区门前经过,交通通达度较好。
4.2 旅游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本项目区域地处成都平原西缘,龙门山东麓的崇州段中部,山地与平原分别占40%和60%左右,既有平原风光又有山林谷地。在整个规划区域中,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有较大的丰度,如茂密的植被(乔灌花草)、青青的田园、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千年森森古刹、悠悠诗韵缭绕的幽静山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原乡林盘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原乡林盘村落:林盘就是川西平原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在居住环境方面的具体体现,林盘和农田共同组成了川西地区特有的原乡式林盘家园。从宏观审美的视角看,川西林盘很美。本项目区域地处成都平原西缘的山坝结合部,一些形态极美的原乡林盘被保留了下来,它坐落于阡陌纵横的锦绣田园之中,成为天府之国的乡村形态代表,极具乡村民宿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价值,是宝贵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要素。
历史文化资源:(1)大明寺及陆游墨迹文史资源。本项目区域内最重要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大明寺。该寺始建于隋代大业初年(605年),曾名万岁寺,隋炀帝杨广曾亲为赐敕曰“化成”,故此寺易名“化成院”(化成山、化成村均由此而得名)。全寺现有山地面积约20hm2,森林面积约占1/3,上抱珍稀树木约百棵,其他树木甚多,苍松亭亭,古柏森森;其余面积主要以花草、珍贵药材、桃柑、李果村、蔬菜等全面覆盖。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亲临造访,发现山中大明古刹院内有两株大楠木拔地而起,秀茂非常。诗人禁不住驻足良久,绕树而诗,为后人留下千古珍贵的墨宝———《化成院》。据考证,诗中所述的双楠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这两株楠木树于2004年4月在四川的“搜寻四川省树暨评选天府树王”活动中,被评为“天府十大树王”之一。诗为树咏,树为诗传,诗树蕴涵了天府之国的灵韵。由此可见,大明寺组团在本项目区域中具备极高的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2)孤塔遗迹文脉探源。进入大明寺化成山入口峡谷不远处,曾有一座千年古塔,塔高18m,共有三层,呈六角形,每层檐角上都有风铃,塔内有旋转阶梯,游人可拾阶而上,观四方风景。多年来这里曾是见证年轻人纯真爱情的圣地,被当地人誉为“相思塔”。不幸的是,在“大跃进”运动中,这座千年孤塔被毁,仅存基座遗址,目前当地政府有意在原址附近依据原貌重建。由于孤塔遗迹是爱情的象征,建成后将成为本项目区域内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4.3 自然条件分析
主要体现在:(1)地理地貌特征。本规划区域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山—坝结合区域,背依巍峨的龙门山,面向阡陌纵横的成都平原,大明寺则位于区域内西北部的小尺度环形围合地势中的中心。天高云谈时,在大明寺山门观景台前,山下近处是凤鸣村的青翠田园,林盘村落,远方则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风光,之间无数村舍若繁星点缀于锦绣大地,让人心旷神怡。(2)宜人的度假气候。本区域属于中国气候上的一个特别的区域———四川盆地,位于大陆性过渡气候和海洋性过渡气候之间,但它却和中国的南海之滨同属海洋性气候区域,不仅冬夏气温变化不大,昼夜变化也很小,一年四季均适宜户外活动,特别有利于度假旅游业的发展。(3)丰富的山林乡土植被和地表水系。区域内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都平原植被区域,植被主要分为竹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竹林多在农民宅旁形成林盘竹岛,其品种以慈竹为主,其次为白荧竹、硬头黄(金竹)、华西箭竹、冷箭竹、箬竹、刺竹、拐棍竹、紫竹、斑竹等;阔叶林木多植于路旁沟边呈带状分布,阔叶树种主要有楠木、香樟、杨树、麻柳等;针叶树种用做行道树并多植于学校、寺庙等处,主要树种有柳杉、水杉、棕树。此外,本地还有野山桂花、珍奇蔸兰、古老兰草、山桂等。
4.4 本项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与定位
结合目前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本项目将致力于打造成为立足国内和国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遗产文化、乡村田园为主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丰富的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产品为内容,提供国际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打造体验内容丰富的高端乡村旅游产品,与成都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共同构筑满足不同客源不同层次需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总体定位为川西山坝结合地貌特色景观的天府式乡村文化休闲度假地;主题为陆海之乡,蜀风禅韵。以大明寺、陆海盛世文明灯塔、陆游诗画意境园(含陆望海观景台)为核心,以良好的山乡田园为背景,打造川西山坝结合地貌特色景观的天府式乡村文化休闲度假地。功能为田园乡村民宿休闲、宗教文化游憩;产业为立体化产业,依托现有的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并围绕旅游与关联服务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强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5 本项目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
根据前面我们对本区域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在结合本地旅游发展规划的大前提下,我们将整个区域其分为4个大功能区,里面分别植入可落地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表1)。其中最具核心的五大独特吸引力元素为:(1)千年古刹大明寺,始建于隋代大业初年的古寺。(2)千年树王———双楠。双楠有1300年的历史,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来到四川蜀州化成山,山中大明古刹院内有两株大楠木拔地而起,非常秀茂。诗人禁不住驻足良久,绕树而诗成《化成院》。(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墨迹。陆游所写的《化成院》。(4)化成孤塔。进入大明寺化成山之入口峡谷不远处,曾有一座千年古塔,塔高18m左右,共有三层,呈六角形,每层檐角上都有风铃,塔内有旋转阶梯,游人可拾阶而上,观四方风景。(5)陆海之乡。本规划区域的平坝区域占整个规划区域的60%左右,平均海拔约635m,基本为稻米良田、灌溉水渠、乡村道路和林盘村舍。本地属典型的山坝结合地带的乡村景观资源区,背依龙门山浅山地带,面对成都平原。(6)策划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华夏天府乡村休闲度假”为核心理念,结合川西古蜀文化与天府农耕文化,与周边区域联动,策划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以年为单位,举办持续不断的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吸引力。
5 结束语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为旅游者旅游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享受以满足其旅游愿望的客观存在物,也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一个旅游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资源的把握和利用。我国乡村幅员辽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牢牢把握“乡村性”这一核心要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使之具张扬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同时,资源的开发还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规范有序地进行。如此,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从根本上讲,乡村旅游资源就是通常所指的乡村景观,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均是在社会历史长河的演化中逐步形成,并由人类的农事活动刻上了刀削斧凿的印迹。由于乡村幅员辽阔,各地旅游资源差异极大,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牢牢把握“乡村性”这一核心要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同时,资源开发还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规范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阿尔伯斯.G.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66-68.
[3]匡丽红.山地型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探讨[D].西南大学,2007.
[4]胡建英.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J].经济师,2006,(2)∶128-130.
[5]郭跃,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
[6]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8-120,126.
[7]缪芳.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测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8]张迪.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9]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29-32.
[10]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72.
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篇11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旅游度假区理念的规划理念的落后造成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许多设计不符合相应的生态发展要求,甚至阻碍了我国的生态系统平衡,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从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一、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是通过对一定区域的人为改造,从而实现资源合理性分配,因此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从生态学角度讲,要实现一个具体的区域的生态平衡,依靠的是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因此要求在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之前,相关设计人员能够考虑到规划旅游区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的视觉呈现需要进行设计。强调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结合,强调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因此不但要考虑到实际的功能性需要,还要从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审美需要深入,才能实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整体性。
(二)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自然本身具有的属性,更是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设计原则。保持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多样性,依靠相关工作人员对旅游度假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求景观功能有所保证的基础上,实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创新性。在景观单元层面讲,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多样性要求旅游度假区包含各种景观,并且景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和谐性,才能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三)综合效益原则。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设计规划强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因此追求经济效益只是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一个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设计规划工作中,切勿本末倒置,弱化了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审美效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要把经济价值融于风景之中,才能引起更多的游客,从而实现旅游度假区的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
(一)确定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与范围。确定目标与规划范围对于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之前,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对旅游度假区的景观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明确可利用的资源,可优化的配置,为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度假区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是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基础,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要事前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保证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实地的勘探工作中,要对旅游度假区的各个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保证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的整体性。明确旅游度假区的主要考察对象,深入的研究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潜力,保证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具有大量的数据基础。
(三)旅游度假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旅游度假区盈利主要通过经营景观的建设,因此分析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对不同区域职能的划分,能够提升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旅游心理学也是生态分析的一个重要层面,通过对游客的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保证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在保证目标地点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强旅游度假区景观的利用率。比如适当的增加目标地点景观的生态建设,能够有效的引起游客的浏览,尤其是增加相应的动物,能够增加游客的游览驱动力,为旅游度假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度假区景观分类与制图。旅游度假区制图是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相关设计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关设计人员能通过旅游度假区的制图,深刻的反映出游客的数量与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格局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比如游客的数量与生态景观的关系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否则会影响到游客的观赏心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游客游览的积极性,给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旅游度假区景观功能性设计。对旅游度假区景观的功能性设计要求在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在一定的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其内涵在于通过更合理的规划,使自然与人工保持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保持这一审美效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不断的调整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工作,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增设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从而增加旅游度假区的经济效益。包括单元景观的设计规划与生态景观的设计规划,把握旅游度假区面积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结语:改善我国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規划,要求相关设计人员有一定的耐心与决心。这是由于我国的生态景观学目前还有具有的发展空间,因此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也亟待改善与调整,通过设计理念的推陈出新与制图水平的迅速发展,相信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更上一层楼。
旅游度假区创建的“三观八法” 篇12
(一)新时代的大旅游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大背景
1. 我国旅游时代的变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国旅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30年(1949—1979)是萌芽期,旅游定位是民间外交事业,以入境接待为主,多数省市没有开展国内旅游。
第二个30年(1980—2009)是发展期,旅游定位是经济产业,入境接待、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展开,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大国。
从2010年开始,旅游进入转型升级期,成为复合型产业和事业,其标志是2009年12月国发41号文件定位旅游为战略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后,国家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年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一系列促进旅游的政策措施;加上国家经济发展、民众收入水平提升和市场消费时尚变化,中国旅游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
2. 新时代旅游的表现形式:大旅游
大旅游表现为新状态、新形态、新业态。
旅游新状态:旅游成为经济产业、民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成为包括企业和经济部门、政府、党委的全社会追求。
旅游新形态:旅游从主要依靠传统旅游行业、以接待服务为主的短环节,纵向往上游、下游延伸形成较长的产业链。
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链横向拓展,连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同其他产业对接和融合而产生新业态。
3. 大旅游的三个特征
大旅游对消费者是必须的生活方式。因此,游客数量刚性增长有其必然性,需要关注的是实际中“国际游客”概念的狭义到广义,打造何种“生活方式”关系到吸引何种游客。
大旅游对政府和部门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休闲度假成为国家战略,旅游成为民生提升和扶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任务,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
大旅游对开发企业是生态型的开发形式,旅游开发要注重绿色的自然生态、协调的产业生态、包容的文化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
新时代的“大旅游”的发展和消费都对全社会的共建共享提出了需求和提供了条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大背景。
(二)全域旅游为旅游度假区创建提供了大背景
1. 国家旅游局对全域旅游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描述全域旅游主要有五个特征,明确了四项标准,总结了九大转变,提出若干具体考核指标。李金早局长对全域旅游的解读为:“全域旅游是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 我们对全域旅游的理解
根据海南多年的实践,结合李局长的解读,我们理解的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旅游等资源有机整合,对旅游与相关产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设施与服务、公众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的优化与提升,实现统筹规划,社会共建、产业融合,以“大旅游”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居民与游客共享幸福家园的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对接多项国家战略:是贯彻十八大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综合载体;是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旅游转型升级、适应大众旅游的有效途径和旅游区域实现跨越发展平台。
3. 全域旅游演变路径的启示
其一:旅游景区(观光)——旅游社区(小镇休闲)——旅游境区(度假)。
其二:小旅游(单环节,接待服务业)——中旅游(产业链)——大旅游(产业集群+新业态)。
其三:旅游地的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综合体。
以上三个演变路径最后都指向全域旅游。
4. 全域旅游对旅游度假区创建的要求
发展理念:整体、统筹、协调、包容。
发展导向:从景点、接待服务到目的地、多方面的体验;从景区内景观到目的地环境;从接待服务到旅游产业链和新业态;从行政区域到主题区域、产业领域、文化领域。
发展模式:主要以休闲度假为内容,以新型生活方式为核心,打造百姓和游客共享的幸福家园。
发展方式:从旅游部门、行业的“旅游+”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旅游”,关注跨行政区域、跨管理部门、跨行业领域的协作。
以上两大背景对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既是不可忽视的挑战,更是必须重视的机遇。
二、“三观八法”
面对新的背景,旅游度假区创建要有别于景区对“三奇”(奇山异水、奇风异俗、奇巧异技)的追求,更加注重开发“三亲”型(亲近自然、亲和社会、亲自体验)休闲度假产品。要正视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中普遍的忽视市场、过度开发、产业单一、盲目国际化等问题,借助“三观”“八法”创建具有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型、主题性的新型旅游度假载体。
(一)“三观”:新的资源观、新的市场观和新的产品观
1. 新的资源观:从景观资源到全要素旅游资源
景观资源在2003年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被确定8个主类、31个亚类、135个基本类型,注重的是资源的观赏性,是观光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在新的旅游时代,尤其是创建旅游度假区,以上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远远不够用。新时代发展旅游还要关注各类要素资源(旅游设施、公共设施、内部设施),将原来作为观光配套的各要素开发成为要素型旅游产品;更要关注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产业发展环境的各类环境资源。
2. 新的产品观:从接待服务的“小旅游”到全环节的“大旅游”
全环节旅游产品包括接待型产品(对观光、休闲、度假客人的接待服务)、功能型产品(组织修学、康疗、会展)和多环节产品(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加工与包装、旅游演艺和技艺、旅游物流和配送、旅游管理与品牌输出等)。
观光依赖景观资源,休闲凭借设施资源,度假注重环境资源,新业态融合产业资源。旅游度假区要变生存、生活、生产要素为旅游要素,利用不同资源打造不同产品,形成复合型的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主导、多业集聚、产业融合的包括空间全地域和进入产业、文化全领域的全域旅游境区(拥有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雅文化环境和优质服务环境四个环境支撑),实现旅游度假区的“蝶变”。
3. 新的市场观
新的市场观:跳出传统的“圈层结构”,以多维的“三间距离”结构法(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间距离)确定关键性市场,选择高价值客源。
多年来,对市场的定位和选择都是以目的地或旅游区为中心划三个距离圈,分别以近程、中程、远程市场或者其他相应的名称来命名。“圈层结构”法以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距离的近和远来确定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基本不适应当前的旅游新时代。问题是,在旅游规划和营销中还普遍用此方法,其结果当然是规划和营销方案看起来正确,用起来无效。
新的市场观是,围绕拉近和消弭游客心间与目的地或旅游度假区的距离,培养具有忠诚性的粉丝型游客,围绕游客需求改善交通形式来缩短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距离,那么地理空间距离就不算什么了。我们多年来在海南旅游实践中总结的“三间距离”法,是实行新的市场观的特色方法。
(二)“八法”:从实践中探索的一套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法
海南是我国旅游发展的试验田,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第一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海南旅游实践,我们总结出旅游规划、开发的“八法”(接三气、理三脉、达三域、抓三点、融三产、建三区、谋三精、图三留),供大家在创建旅游度假区中参考。
1. 接三气
一是天气,指国家战略;二是地气,指地方文化传统;三是人气,指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创建旅游度假区,天气是注意到了,争取国家级、省级以及其他称号就是接天气的一种表现:地气有所关注;人气关注得不够和不准,在缺乏对市场准确定位、选择的情况下开发资源和打造产品。
2. 理三脉
地脉、文脉和业脉是不可或缺的开发旅游资源。地脉包括自然景观资源,更包括自然形态的基本构成和延伸趋向。文脉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及其延续,由物体载体和非物质形态体现。实际中,物质、非物质文化形态往往交织一起。业脉是一个区域的产业缘起、发展所构成的产业基础、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向。在旅游度假区创建中,往往对地脉、文脉有所关注而对业脉忽视。理三脉的关键是找到可以形成竞争力的有效性资源。
3. 达三域
创建旅游度假区在空间地域上,既要注重行政区域的统筹管理,又要注重通过打造主题区域来形成吸引力,还要注重进入产业领域形成各类旅游产品价值,进入文化领域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4. 抓三点
分析问题找痛点,开发产品重卖点,宣传促销谋爆点。
5. 融三产
开发中注重旅游同一产、二产、三产的对接和融合,开发多环节、长链条的产品,争取在此基础上通过第四产业(信息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突破和提升,打造多链条交织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
6. 建三区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是建设观光景区、休闲社区、度假境区三区合一的旅游目的地,观光景区注重服务的标准化,休闲社区注重各类要素设施的配套功能和休闲活动的安排,度假境区推动度假、旅居产品同目的地打造相结合。
7. 谋三精
指精心策划、精致开发和精细服务。强调对旅游度假区精心策划基础上的规划,力求对旅游设施、产品的精致开发,通过精细服务体现旅游度假区的档次。
8. 图三留
“三留”指留人、留钱、留心,这是旅游度假区的目标。通过努力规划、开发、营销吸引来的客人,如果只是“水过地皮湿”的观光一下就走,走了以后不再来,这种旅游度假区就失败了。留人是要争取游客停留更长的时间,留钱是要吸引游客更多的消费,留心是培养出粉丝型游客,吸引他们再来、常来、长留,成为忠诚型的度假客和旅居客。
(三)旅游度假区跨越发展的思考
1. 研究和思考
创建旅游度假区的重点,是以资源导向开发资源性产品,还是以市场导向开发客源型产品?这涉及到发展导向。
如果开发客源型产品,主要追求知名度还是指名度,让游客指定要到你这里来?这涉及到市场的精准定位。
一个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是要争取客流量,还是特定客群、适量基础上的客留量?这涉及到发展方式和赢利模式。
我们认为,忠诚游客来自于对特定市场客群的科学定位、精准选择、多方争取和精心培育。
2. 旅游度假区的跨越
旅游度假区要从同质化中突围。对旅游度假区有国家和省的标准,那些只是对范围、设施、服务规范的衡量,如果仅仅达标,即使取得相应称号,游客也不一定买账。因为达各种标准的旅游度假区今后在全国会成百上千,为什么非得到你这里来。旅游度假区要在标准化基础上,追求主题化、特色化、个性化,给游客非来不可、非留不可的理由。
【乡村旅游度假区】推荐阅读: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09-14
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07-30
乡村景观旅游06-05
乡村旅游经济07-03
乡村体育旅游07-31
乡村旅游带08-27
乡村旅游品牌09-10
发展乡村旅游06-10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08-26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