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2024-09-27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共10篇)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1

1 概述

为了能全面了解大型科技园区所涉及到的各种应用网络技术, 文章结合最近完成的某大型国企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的网络规划进行论述。该大型科技园区包括科研大楼、高新计算机房、介质存储中心、动力站楼等多栋建筑。项目前期通过大量调研及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 完成了对科技园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具体网络设置包含了数据中心网、办公网、园区无线网、生产/研发网、园区智能化专网、企业专网及互联网等网络架构。

2 网络规划原则

1) 前瞻性:充分考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 既能满足园区近期实际需求, 又能满足未来十年系统的发展需求, 规划应能支持未来可能出现大规模扩容的需要。

2) 可靠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规划应采用成熟的技术, 充分考虑未来技术发展的路线, 贴合运维管理的应用需求。

3) 灵活性和扩展性:规划分层的模块化网络架构, 网络架构在功能、容量、覆盖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易扩展能力。

3 模块化网络系统规划

科技园区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网络模块。

1) 大型计算机网络平台 (Mainframe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科研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 (OA Network) :承载整个园区内OA、ERP、Mail、Web、视频会议等系统的信息传输, 满足整个园区Internet接入需求。

2) 生产/开发网络平台 (Products/Development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涉及数据中心、科技大楼。生产与开发网相互隔离, 但网络结构相同。生产开发网络平台由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数据处理平台和位于科技大楼的控制操作终端接入部分组成。

3) 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Campus Intelligence Network) :定位于园区智能化信息传输控制平台, 承载园区内诸如综合安防、楼宇自控、高性能计算中心环境监控等信息的传输。

4) 企业专网 (Enterprise Network) :承载园区生产业务, 属于国家涉密网络平台, 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科技大楼。

5) 带外管理网络平台 (OOB Network:Out of Band Network) :通过带外方式管理监控高性能计算中心IT设备的管理平台, 覆盖高性能计算中心。

另外, 由于本企业集团总部数据中心的建设场地与该科技园区数据中心的建设场地物理位置分别位于两个属地, 文章对这两个数据中心的互联也做了简单介绍。上述各网络平台相互物理隔离, 各网络平台均采用高可靠的分层结构, 各网络元素及其分布如图1所示。

4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

在当前“大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三网合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应用的蓬勃兴起, 数据中心已由以往简单的网络设备托管及维护功能, 演变成为目前多业务、多应用的分析和处理功能为主。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数据中心承载业务及应用的基础, 对其要求也日益提高, 可以说网络系统规划及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数据中心的成败。

通常来说, 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与结构化布线相互支持又相互影响, 就整体结构而言, 可以分为三种布置方式:分散式、集中式、列头式。

三种布置方式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方式的优劣, 综合评价各种方式后, 结合科技园区各网络平台的实际需求, 建议不同的网络平台采用不同的网络架构以最大程度满足业务需求。

5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

园区办公网的网络规划覆盖整个园区所有区域, 园区办公网络平台建议采用两层架构, 核心层与接入层。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 (或四条) 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接入层IDF间的交换机采用N∶1的方式虚拟成一台逻辑交换机, 避免STP环路问题;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万兆双上联方式;桌面接入采用1 000M接入;依据实际需求, 每个楼层需要一个或多个POE交换机, 用于无线AP的接入。

园区办公网 (即整个园区局域网) 的网络架构参见图2。

由于构成办公系统数据处理的服务器大多为X86服务器, 因而建议采用ToR方式。整个办公系统占用一个机房模块, 如图3所示。

1) 物理架构: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四条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汇聚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设备之间采用2条10G连接, 向上链路带宽合计需要达到40G, 与接入层设计数据量相比, 线速比为200∶40=5∶1。汇聚层设备可以依据应用的需求, 插接LB/FW/IDS等服务板块。

2) 接入层:每个机柜内 (或顶端) 放置一台24口千兆 (或万兆) 以太网交换机, 与相邻机柜的交换机进行N∶1虚拟化 (或单独) ;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汇聚交换机之间采用40G双上联方式 (或者单台交换机20G双上联方式) , 线速比为24∶20=6∶5, 每20个机柜组成一组, 形成一个POD。

3) 外部接入区域:外部接入区由第三方接入区、Internet接入区、广域网接入区组成。第三方接入区, 主要用于办公数据中心内与第三方进行安全的数据交换, 采用前置机方式进行数据的推送与交换。Internet接入区承担整个园区的Internet接入, 建议采用双Internet出口方式进行建设。广域网接入区采用双路由方式与企业 (园区) 广域网连接, 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数据中心采用标准三层架构, 高速汇聚层作为整个数据中心的高速包交换通道。汇聚层不仅需要承载对接入层的汇聚, 还需要提供各类网络服务, 如负载均衡、防火墙安全、入侵检测等。接入层提供物理服务器的接入, 依据实际需要采用千兆或万兆接入, 而交换机则可以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端口配备和端口类型 (光口或电口) 。

位于动力配套、介质存储中心、高性能数据中心的OA网络接入层, 需要通过光纤与位于科技大楼的核心层交换机进行直接连接, 在整个建筑区内不再设置汇聚层。

6 园区无线网络架构

无线网络接入是整个园区办公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覆盖科技大楼的动力配套、办公区域、介质存储中心办公区域、职工食堂, 将来根据需要可以覆盖整个园区。

在科技园区建设全覆盖无线终端, 以满足园区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能随时随地接入园区网络, 进行移动办公。其网络架构如图4所示。

整个无线系统采用Thin AP结构, AP通过L3/L2方式与无线控制器连接。整个网络系统实现三层漫游。

7 生产/开发网络平台

科技园区内的生产/开发网络平台用于承载高性能计算集群I/O节点、头节点与操控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属于涉密网络平台, 覆盖高性能计算中心、科技大楼, 由高性能计算中心各集群节点接入网络平台与科技大楼操控终端接入网络平台组成 (如图5所示) 。

开发/生产网络系统采用两层架构, 分为核心层与接入层。

1) 核心层:位于高性能计算中心网络区, 由高性能网络设备组成双核心, 连接多个机房模块内的接入交换机和科技楼内用于连接操作终端的交换机。为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不同机房模块之间的数据流量提供高速包交换通道。

2) 接入层:生产/开发系统合计占用6个机房模块, 在各机房模块内建议采用直连方式 (Direct Connect) 进行网络部署, 即在每个机房模块内设置一对高性能核心机提供万兆方式承载各类节点 (I/O节点、头节点) 的接入。

8 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科技园区内智能化信息传输控制平台, 用于承载园区内诸如综合安防、楼宇自控、园区监控, 动力监控、高性能计算中心环境监控等信息的传输。通常园区内不同的系统是由集成商建设的。为此, 建议在科技园内建设统一的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 (Campus Intelligence Network) 。同时, 通过统一的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的建立, 使得在整个园区内进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比如远端能耗监控等) 。

园区智能化网络架构如图6所示。园区智能化网络平台采用两层结构。

1) 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10G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

2) 接入层:接入层交换机采用N∶1的方式虚拟成一台逻辑交换机, 聚合后的虚拟交换机逻辑组与核心交换机之间, 采用万兆双上联方式。网络逻辑, VLAN按照业务类型进行划分, 使得系统维护简洁方便。

9 企业专网

科技园区的整体网络规划需要考虑办公专网的特殊安全需要。所有单位的办公专网通过园区内专线光纤链路, 一一汇聚至数据中心的屏蔽机房, 并通过安全的网络出口上联到集团办公专网。企业专网的网络架构如图7所示。

网络层次:园区LAN采用两层结构, 核心层采用双核心, 并采用N∶1方式进行虚拟化,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两条10G或千兆连接;为节省成本, 双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引擎板, 但需采用双电源。接入层采用1 000M接入;网络逻辑, VLAN按照楼层/部门进行划分, 以达到系统维护的简洁方便。

1 0 带外管理网络平台

带外管理是目前数据中心必须具备的一种管理方式, 通过带外管理可以实现数据中心设备的远程管理, 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模式, 节省管理成本。带外管理网络架构如图8所示。

网络层次:网络采用两层结构, 核心层采用单核心;均采用双引擎板、双电源;接入层接入交换机采用单连接, 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千兆方式上联;网络逻辑, VLAN按照所管理的业务类型进行划分, 以达到系统维护的简洁方便。

1 1 数据中心的互联

科技园区的数据中心与总部数据中心之间通过DWDM互联, 通过DWDM链路确保两个数据中心之间FC与IP连通具备可靠性、高效性。总部数据中心与科技园区数据中心之间DWDM架构如图9所示。

1 2 结束语

科技园区信息网络系统规划, 需要充分考虑未来信息系统的整合, 确保网络系统可以灵活应用;充分考虑未来新技术的发展, 合理规划网络系统基础架构, 以支持未来云计算、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的部署。为科技园区数据中心及园区未来的数据传输平台网络详细规划提供前瞻性构想, 为科技园区数据中心及园区综合布线的规划提供依据。

摘要:当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大型科技园区的信息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的目标是:适应科技园区未来战略发展, 以其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并能灵活调整的特点, 成为管理、运营和研发中心。由于不同园区所规划功能区各异, 信息网络系统规划需要针对不同业务应用需求, 规划出逻辑清晰合理、适宜其功能区的特有网络架构, 为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科技园区,信息网络,架构规划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2

关键词:物流园区;企业集群;构成模型;演进

一、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企业集群系统的空间载体

2006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第二版)对物流园区作了如下定义: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也称物流基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调查表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的主办单位,多数均认为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具体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2、有利于生产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运营,加快物流社会化的形成。3、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物流功能的综合集成。4、有利于物流市场的管理和实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

波特(Michael Porter,1998)把企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物流企业集群则是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物流资源的高度密集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物流经营场所。具体来讲,现代物流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以运输枢纽设施、科研开发组织、管理部门为依托,各类物流活动主体及其相关制造、流通、教育培训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它既具备一般性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又与现代物流相适应,顺应物流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当前我国解决供应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有效方式。

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集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物流园区是物流企业集群的空间载体,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相互联系紧密、分工协作关系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企业集群的表现形式。

二、园区内物流企业集群系统构成模型

内生于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集群系统由四个圈层构成:

第一圈层为基础层,为园区物流企业集群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设施硬环境和文化、制度软环境。物流园区的出现既为配送中心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物流园区可以统一提供仓库、货场、停车场、装卸设备等物流设施供入驻的企业使用,使土地使用效率大为提高,缓解紧张的土地供给问题。鉴于这种原因,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物流园区的建设,先进的物流理念、巨大的物流需求、优越的交通区位、有效的制度分割、恰当的园区运作模式等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生成的基础性条件相继成熟。

第二圈层为支撑层,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运作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海关、教育、IT、中介和物业等。银行、电信、保险、法律、会计等专业化服务,餐馆、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务,工商、财税、运管、公安等政府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一起集聚到同一平台上,从而有利于促进政策协调、节约行政资源,为物流市场的高效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

第三圈层是由物流企业、物流设备提供及维护商、园区管理机构、流动的物流人才组成的主体层,它是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的构成主体。物流园区并不是物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其入驻的物流企业才是真正的物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 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的效率直接由入驻的物流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众多的不同规模、不同服务项目、不同专长的物流服务企业,汽修汽配等工具设备的维护保养服务企业聚集在一起,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配套服务、提高其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降低其物流成本,充分实现物流资源跨企业整合。

第四圈层,即最里面的圈层,是以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核心层,它是保证物流园区集群化运作的神经中枢,是园区物流企业集群的灵魂所在。物流信息是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运作的中枢神经,是沟通物流网络体系运行的血脉,也是进行物流过程调控的前提与基础,其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园区的物流信息中心。作为区域物流信息中心连结物流作业现场(包括运输与配送作业的车辆)与中枢指挥功能的基地,除一般信息作业手段外,还需要相应的电子数据加工处理设备,其核心内容就是信息咨询、配载服务、车辆调度等。

三、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实例

1.德国不来梅物流园区

不来梅物流园区在传统的货运中心基础上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不仅有运输、仓储这类提供传统服务的企业落户,并且有大型的货运代理、联运公司、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公司驻扎到物流园区,甚至连海关、金融、保险等部门机构也设立工作点。不来梅物流园区拥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单位而且这些企业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已形成强大的合作效应。在这些企业中虽然有大型的从事全球化物流服务的公司,但大部分是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的中小型公司,它们以诚信、伙伴关系、双赢等合作理念为指导结成了物流园区多元化服务功能,加上海关、金融、保险等业务领域,使物流园区能够为“物”的流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2.中国传化物流基地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前不久获得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该基地依托良好交通圈、经济圈优势,2003年4月完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工具与设施、货物和服务四大资源集聚的集聚与整合,成功集成了信息交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零担快运中心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42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该基地。3年间服务增加值达到23.2亿元,上缴营业税8445万元,为周边服务的工矿企业减低了40%左右的物流成本。该业绩来自于物流园区企业集群效应。

四、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的演进

1.酝酿期:物流园区外部氛围形成

物流理念变革与物流园区规划构建了物流园区发展的外部氛围。物流园区建设之前总会进行关于物流产业现状和定位的讨论,之后会出台物流园区发展规划,选择存在巨大物流市场需求的、具备区位优势的、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城郊地区设立物流园区,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当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相继出台,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系统的发展进入酝酿期。

2.萌芽期:物流园区公共设施搭建

物流园区内各种物资、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较多且有较大的流动性,因而需要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性建设项目与之配套。一旦园区计划开始实施,政府或其他投资主体就开始投资建设公共设施,使其成为交通运输便利、通讯技术发达、各项生活设施完善的区域。中转、商贸、制造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物流需求开始展现,从而对各类物流企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引发物流企业入园的冲动。

3.起飞期:各类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物流园区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和开发商的优惠措施吸引下各类物流企业相继入驻。这些企业在业务上可能相同,也可能有侧重,在总体上基本能够形成物流各项功能的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性。但是合作并不顺利,竞争多于合作。此时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通过中介机构的穿针引线使企业之间熟悉相互的业务,促进企业之间联系,使物流供需关系以及集群内物流企业和科研及教育机构更加协调,关系更加密切。

4.成熟期: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搭建与完善

物流园区企业集群的全面升级依靠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搭建与完善。综合性、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同时也是指挥、管理和信息的中心,通过园区将信息集中,达到指挥调度的功能。天津港保税区以区管委会牵头,搭建了连接海关、商检、工商、各物流公司、客户的电子商务平台,区内各物流公司可以在平台上随时掌握物流供求信息、办理相关物流业务等。通过引入技术较为成熟的信息系统,整合园区内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城市物流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企业在能力和管理上整合起来,促使物流园区内企业信息共享,以此来提高整个园区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个城市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第四方物流提供商的成功运作将标志着园区物流企业集群进入成熟期。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瑛.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以上海市外高桥物流园区为例[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徐萍. 德国货运中心向物流园区发展的特点分析[J]. 公路交通文摘,2004,4: 60-62.

[3] 任寿根. 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 管理世界,2004,2: 57-63.

[4] 范德成,王庭建.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J]. 物流科技,2005,1: 5-8.

The constit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nterprises cluster system in Logistics Park

JIA Xing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Enterprises Cluster system in Logistics Park consists of four layer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layers, evolution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cluster will have five phases: gestation,germination,development,maturity and continuously update.

Key words: Logistics Park; Enterprise Cluster; Constitution model; Evolution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3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和普及,信息数字化已成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乃至各公共场所、生活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并由此形成数字化信息发布网络的巨大市场需求。数字化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费用低廉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用来传播信息、宣传文化、展示内涵的重要平台。

基于无线网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可实现无需布线,无需网络建设,不限地点、不限时间、多点集中统一控制管理、可选择单点发布信息或广播式发布信息,是适合应用于园区范围的、新型的、基于无线网络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实时、无线、多屏幕的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需要信息发布的场所,如居民小区、学校校园、工厂厂区和生活区,还可应用于户外广告、车站、码头、医院、银行和商场等的信息发布。系统突出的特点是布设方便,无需任何连接线,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可以在办公室对设置在各个信息点的显示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无需到现场单独更新,提高了更新速度,减小更新成本,增强了信息发布的灵活性。信息的显示有静止、滚动循环等方式。通过主控计算机对所有显示屏进行发布、更新信息。发布的信息可以保存,方便查询和再应用。

1 系统组成

基于自构无线网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由信息发布主控管理单元和信息显示单元构成。

(1)信息发布主控管理单元包括:

①信息发布主控计算机。

②信息发布主控管理软件。

③无线收发控制器。

(2)信息显示单元包括:

①信息发布显示屏。

②显示驱动控制器。

③无线收发控制器。

④无线数传、显示驱动控制软件。

系统组成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软件设计

(1)主控管理软件设计

信息发布主控管理软件采用VB开发设计,Visual Basic(VB)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VB的特点是便于使用, VB使用了可以简单建立应用程序的GUI系统,但是又可以开发相当复杂的程序。VB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可以轻易的使用DAO、RDO、ADO连接数据库,或者轻松的创建ActiveX 控件。我们使用VB提供的组件快速建立了信息发布主控管理应用程序。其中包括:

①发布信息输入窗口。

②监控发布信息流的显示窗口。

③用于保存和调用已发布信息的文件管理系统。

④通信参数设置窗口。

⑤确定信息发布范围的单选按钮和发布信息命令按钮。

在发布信息输入窗口输入要发布信息的内容,点击保存按钮可以把信息输入窗口中的内容以文本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以备查询或将来再用。也可以点击添加按钮,打开文件管理窗口,选择事先编辑好的存有要发布信息内容的文本文件,自动填入信息输入窗口。在文件管理窗口中可选择驱动器→文件夹→文件名,点击打开按钮完成信息的添加。也可以选择驱动器→文件夹,在输入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件名,点击保存按钮完成信息文件的保存。

信息发布前要选择信息的发布范围。点击信息发布点前的单选按钮就选择了信息发布的目标地。如果对所有信息点发布相同的信息,则可选择广播式发布信息。之后点击发布信息命令按钮就完成了信息发布工作。系统发布信息的内容是以数据包的形式进行无线传输的。数据包的结构为:

信息系统识别号+信息发布点识别号+发布信息内容+结束标号

采用数据包的形式进行无线信息发布,使不掌握信息系统识别号的人无法侵入系统发布信息。以此保证信息发布的安全性。

(2)信息发布点控制软件设计

无线收发控制器、显示驱动控制器的控制软件采用单片机C51语言设计编制。单片机C51语言是由C语言继承而来的。C51语言具有C语言结构清晰的优点,便于学习,同时具有汇编语言的硬件操作能力。支持的微处理器种类繁多,可移植性好。因其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尽量减少了底层硬件寄存器的操作。单片机C51语言提供了完备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及函数供使用。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C51生成的目标代码效率非常之高,多数语句生成的汇编代码很紧凑,容易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使用高级语言开发的优势。

显示驱动控制软件主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信息发布点屏幕显示的内容由中断控制程序输出。

显示驱动控制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程序结构清晰,便于阅读理解和系统升级维护。各功能模块均以自定义函数形式出现。写入寄存器数据自定义函数如下。

基于自构无线网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经过反复单元模块实验、系统联机调试实验和一段时间的试用,证明系统工作安全、稳定,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3 系统特点

基于自构无线网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成本低廉

相对于有线系统的安装、维护、故障诊断和系统升级成本低廉。除电源外无需任何布线,节省材料成本、施工成本,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2)灵活性高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于没有信号电缆的约束,设备可任意布置和移除。增加信息发布点方便、可扩展性好。

(3)低功耗

显示驱动控制器的CPU采用单片机,信息发布显示屏选用LCD,保证了系统的低功耗特点。

(4)可靠性高

在有线网络中大部分的故障是由连接器引起的,而无线系统则排除了这样的可能。此外,系统采用工业级设计可满足各种环境条件。

(5)发布信息方式灵活

主控管理机采用远程发布信息,无需任何现场操作。可以统一对系统的所有信息点进行信息发布操作,也可以对任意一个信息点进行信息发布操作,发布信息方式灵活。

(6)更新信息方便、实时性好

可以实时编辑所要更新的信息,也可以调用事先编辑好的文本文件更新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随时修改信息。发布的信息可以保存、查询,便于系统维护。

4 结束语

尽管基于自构无线网的园区信息发布系统有安装、使用方便,系统运行成本低等显著特点。但受无线收发距离的限制,系统工作还仅限于园区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开发基于双网融合的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公共无线通信网的系统资源。基于双网融合的信息发布系统将不受任何区域、地域的限制,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基于双网融合的信息发布系统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涛,刘德儿,仇菊香.基于ArcGIS Server的公路养护信息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测绘标准化,2009(3):21-23.

[2]张振江,刘南,等.单片机应用与实践指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褚水琴,叶剑超,徐志江.基于ICE的实时交通信息发布系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2(4):95-98.

[4]殷欢.网络调制在提高无线网络性能方面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2(4):77-78.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4

一是选题上的宏观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向社会发布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这体现了国家倡导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早在三年前开始动笔的《中国科技园区中介运作》一书,能够站到如此宏观的高度去思考微观的具体运作,其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李恒光教授虽然是科技园区中介机构的工作者,但由于其长期从事中介研究的理论积淀,使其能够在正视社会现实的同时,更注重由此延伸的社会发展的未来诉求。本书虽是面向未来的规范研究,但却并未脱离现实的土壤,而且亦能在立体论述的基础上,阐释其深刻的见解。

三是社会实践思考后的理论提升。2005年1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提出“创业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加强了对科技园区中介的规范管理和扶持促进。作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恒光教授能够在对如何搞好实际工作再三思量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层次寻求科学规范的答案,这种“立足实际工作,着力理论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规范运作”的作风和思路,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的互促互动发挥到极致,是值得大力弘扬的科研精神。

四是恰如其分的孵化器案例选择。20世纪50年代,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在美国诞生了一种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后来它被喻称为“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缩略为BI)。BI是20世纪人类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一次重要创新,它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便捷渠道,通过向市场输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自主创新企业,赋予经济系统以新的活力,并培养出有创新素质和精神的企业家。BI在我国的发展形态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随着BI的价值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以及BI供求之间的差距(有效供应不能满足有效需求),BI的扩张扩散与功能辐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五是到位的案例解剖与分析。我国BI的发展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为基础,在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I的功能在于孵化创业企业,即利用社会网络创造有效的平台,使不同的企业能力或产业能力得到优化组合,从而完成新创企业或新兴产业的孵化。BI体系建设的思想将创业孵化的其他环节纳入进来,使创业孵化成为一个“官、产、学、研、资、介”整体推进的社会工程,孵化资源网络化聚集,最终服务于疏通创新创业之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深圳,通过创业文化的弘扬与创业资源要素的聚集,整个城市已具备BI的基本功能。虽然我国BI的发展形势喜人,但就建立创新型国家而言,目前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科技BI的数量还是相对不足的,需要大力发展。为此,需要特别处理好孵化环境与市场环境、公益性质与盈利目标、自身与外部资源运用、硬设施支持与软服务、孵化企业与孵化自身、长期与短期目标、场内与场外孵化等的一系列关系。以上这些以及更多的内容在《中国科技园区中介运作》一书中都有独到的剖析。

作 者:李恒光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5

1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设备

1.1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硬件设施

卫星数据接收设备为MODIS数据接收站、数据预处理设备;卫星数据处理设备为图形工作站和磁盘阵列等;农情信息采集设备为土壤温度探测仪、土壤水分探测仪、土壤微量元素探测仪、土壤肥力探测仪、视频采集设备、气象数据观测设备和光谱测量设备等;数据传输设备为无线传输设备、网络传输设备;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屏、网络服务器和GPS等。

1.2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所需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MapGis;网络发布软件ArcIMS;卫星数据处理软件Erdas、PCI和ENVI;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SPSS;景观生态分析软件FragState;数据库软件Oracle;开发软件VB和VC等;常用图像处理及办公软件Photoshop、Word和Excel等。

2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采取点与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思路构建投入产出比大、效能优化、时效性强、结论科学、决策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系统。

2.1 点与面相结合

点:以地貌、气候、农业生态类型、作物种植结构等特征为标准,分割全省行政区域,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域布设若干测量点,通过测量点设置的探测仪器获取精准的局地测量数据。该测量数据将作为分析、对比基准和卫星数据的校正参考。为保证测量点具有可操作性,所有测量点均布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辖的分院或研究所。

面:以7~10 d为间隔,采用低、中分辨率卫星数据——MODIS、TM等数据,周期性地覆盖全省,掌握全省农情、气象以及灾害等方面的总体概况。

根据不同种类卫星数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覆盖方式:低分辨率的MODIS卫星数据,对全省进行全覆盖;而中分辨率的TM卫星数据仅覆盖局部的抽样区域。

2.2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采用卫星数据在短周期内大尺度上连续覆盖全区域,工作区内不留盲区。从而实现全局层面的信息获取。其特点是周期短、尺度大,但信息粗略。

微观:利用地面测量点在农作物生长周期内连续回传光、温、水等实时指标。从而完成局部视角内的数据探测。其特点是实时连续、尺度小,但信息精准。

充分发挥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各自的优势,用自身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效能最大化,即用微观范畴的测量点数据校正宏观尺度的卫星数据,用宏观层面的卫星数据延展微观范围的客观规律:用“点”校正“面”,以“面”扩散“点”。

2.3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气象、水文以及历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历史资料可以作为对比基准,将反映现实面貌的现状数据与之对比、分析,可以推演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灾害预防、作物长势及产量预测提供决策依据。

3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

3.1 子系统构建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计划包括六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通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专家决策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3.1.1 信息采集系统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拟建立“星陆双基”农情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示范区内的气象、土壤、农作物等农情信息的实时、智能监控和空间域的无缝覆盖。其中,“陆基”的微观信息采集系统即地面样区测量系统,“星基”的宏观信息采集系统即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陆基”系统就是安装在农田中的各种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自动、实时、昼夜不间断监测农作物的各种生长参数。采用可视化技术,能够观测到农作物的墒情、苗情、长势以及作物病虫害等情况。陆基系统预计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辖的分院、所建立100个超级节点和300个普通节点。

“星基”系统就是卫星遥感。采用MODIS、TM等低、中分辨率卫星数据,利用其时效性强、范围大等特点,可以短时间内获取黑龙江省局部乃至全省的卫星数据,生成全行政区的云、冰、雪以及火灾、旱灾、洪涝灾害等卫星影像图。

3.1.2 实时通讯系统

实时通讯系统包括3G网络和无线通讯两部分。

3G网络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应达到一定的传输速度;3G网络将陆基系统观测到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再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主控室的服务器上,为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做准备。

无线通讯技术应用在陆基系统内部,用于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将普通节点观测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等参数通过无线自建网络传给超级节点。

3.1.3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是现代农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数据处理工作是基于不同软件完成的,包括基于GIS软件的空间要素与属性数据处理系统——ARCGIS、基于图像处理软件的卫星数据处理系统——ERDAS、PCI、ENVI、基于图形处理软件的平面图形处理系统——Photoshop、基于数理统计软件的数据统计处理系统——SPSS、基于Office的文字、表格处理系统——Word、Excel和基于Visual Studio的二次开发系统——VB、VC、VFP等,以及基于它们开发出来的用户定制界面和集成展示平台。

3.1.4 专家决策系统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技术人员为主,组成智囊团,同时聘请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顾问,参考农学参数数据库、气象数据库、水文数据库、灾害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历史产量及面积数据库和知识库等,分析研究农情监测数据,并给出相应结论,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服务。

3.1.5 远程会商系统

远程视频会议作为一种高效的远程沟通协作方式一直用于大型会议。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召集方便,成本低廉,快捷高效。根据业务需要可以随时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专家可对园区的生产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专家智囊团队可以对全省的农业生产进行现场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体现沟通零距离。

3.1.6 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包括新闻发布会、WEB发布系统、电话会议、定期简报、手机短信和巡回指导等方式。专家智囊团队将定期通过上述方式发布黑龙江省农情信息、各地农业政策落实、农业工作进展、农业生产动态、农业形势预测、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重要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3.2 技术流程

通过星陆双基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经过实时通讯系统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由实时通讯系统通过远程会商系统传输给专家决策系统,由专家智囊团研究、分析后得出的各项结论最终由信息发布系统传输给上层管理部门和相关应用部门,及时指导农业生产(见图1)。

4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功能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可以定期对采集到的农情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得到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了解农业生产态势,并对有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预警,针对不同情况给出相应指导建议,保障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

4.1 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

从微观角度看,通过若干地面测量点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温、水肥等信息,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宏观角度看,通过中低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以7~10 d为周期,对全省行政区域全覆盖扫描,掌握作物长势,了解旱涝以及灾害等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演变趋势。

4.2 实时通信系统的功能

保障数据及信息的传输,负责决策和指令的发布。

4.3 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

对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以指定格式存储入相应的数据库,并与前期数据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最终以便于理解的表达形式——图、表、曲线、影像等反映处理结果。

4.4 专家决策系统的功能

将信息处理系统得到的处理结果根据各种参数、条件与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判别规则得出初步决策,专家团结合经验对初步决策进行分析得到最终决策。

4.5 远程会商系统的功能

保障坐落于园区的主控室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各分院、所和省外的相关部门进行远程视频、音频互动,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有关情况及时沟通。

4.6 信息发布系统的功能

将专家决策系统得到的决策,及时发布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5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信息系统实施的预期效果

通过该信息系统的周期性运行,预计达到的效果有:

定量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环境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后,通过专家知识系统判别优劣并给出相应对策,为旱涝、病虫、风霜、雨雪等灾害预警,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相关信息。

规避农业生产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并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在稳产、高产、健康、和谐的模式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胜.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力促进手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5-47.

[2]喇娟娟,武大志.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J].商场现代化,2008(2):242-243.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6

2004年, 公司响应市委、市政府“退城进园”的号召, 在聊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化工园区。目前, 园区占地4平方公里, 主要化工装置包括:合成氨、甲醇、尿素、烧碱、硫酸、甲烷氯化物等。可以提供氮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酸、氢氧化钠、有机硅单体等30余种化工原料, 通过管道直接输送, 安全、环保、方便、快捷, 消除运输环节的安全、环保隐患, 节约物流成本。外购化工原料集中采购、集中储存, 化工产品集中销售、集中灌装, 充分体现了“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园区发展管理模式, 以煤化工、盐化工产品链为主链并相互链接的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初具规模。

园区原料分配及物流外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原料分配

现状:目前, 园区产品链上下游生产装置之间分配的主要化工原料为:液氯、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甲醇、氢氧化钠, 其中, 液氯是生产甲烷氯化物、氯化苄、氯化石蜡、四氯乙烯的原料, 合成氨是生产尿素、甲胺的原料, 一氧化碳是生产甲酸、甲酸钠、二甲基甲酰胺的原料, 甲醇是生产甲胺、甲烷氯化物的原料, 甲烷氯化物是生产有机硅的原料。园区化工产品生产需要的蒸汽全部由动力分公司通过蒸汽管网送至化工装置。原料分配均通过管道输送, 由园区调度中心根据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统一协调。

存在的问题:园区调度中心通过电话、对讲机与各生产装置沟通, 尤其是不能与多个装置同时沟通, 获得的信息数据滞后, 造成获得的信息与生产装置实际运行情况存在偏差, 导致调度中心不能及时获得准确信息、指令不能迅速下达、指令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影响装置的安全、经济运行。原料分配情况由调度中心统计人员人工录入, 人工编制生产报表报送财务管理中心, 作为财务结算和成本核算的依据, 浪费人力资源, 工作效率低。

原料定价

现状:根据原料来源不同, 采用三种原料定价方式。一是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下游企业生产, 不进入市场。如蒸汽, 由财务管理中心采用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作为原料价格。二是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部分供应下游企业生产、部分外售。如烧碱, 产品销售价格作为原料价格。三是园区产品不能满足下游企业生产, 需要部分外购。如液氯, 原料采购价格作为原料价格。

存在的问题:原料结算价格不能充分体现市场价格, 产品供需对价格的影响较小, 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采购人员主要通过互联网了解原料价格, 渠道单一, 信息滞后, 缺乏深入的市场分析, 影响采购决策, 尤其在丙烯、甲苯等高价值原料的采购方面, 原料采购信息的及时、准确对采购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物流外包

现状:园区所有化工产品均由销售公司统一销售, 产品运输外包给四家具有相应运输资质的物流企业。每天由销售人员与物流企业电话沟通, 告知销售产品的种类、数量及流向, 物流企业根据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安排车辆。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监控系统, 便于及时掌握运输车辆的运行状况。根据运输企业的报价、运输成本测算、产品特点, 确定基本运率, 半年调整一次。

存在的问题:园区化工产品种类多、运输量大, 销售公司和物流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花费大量精力。由于产品运输信息和运输车辆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会造成生产产品不能及时运输, 影响企业生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物流企业车辆闲置, 浪费资源, 影响企业效益。物流运输业务操作不够公开透明, 容易引起物流企业抱怨, 影响企业外部形象。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透明度不高、共享性差, 存在挂靠社会车辆的问题, 部分司机安全意识淡薄, 存在安全隐患。

化工园区工业原料分配与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构建工业原料分配与物流外包服务平台, 以园区内企业为研究对象, 旨在通过平台建设, 共享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行、原料价格和物流信息, 提高产品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效率, 降低园区生产调度人员、销售公司业务人员、物流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确保原料分配供应信息、原料价格信息、物流企业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员信息、产品运输信息渠道畅通, 根据原料供应和价格情况, 及时调整生产负荷, 确保原料、产品运输安全、便捷、高效, 实现共赢,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工业原料分配及物流外包服务平台架构从园区原料供应管理、产品运输、物流企业信息沟通等业务需求出发, 采用“自顶向下”设计原则分为五层结构, 25个子模块完成不同层次的功能。以下为几个层面的功能描述和作用介绍:

基础平台层主要完成基础运行环境的保障, 软件部分由WindowsServer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关系型数据库Oracle, 实时型数据库PI组成。硬件部分包含星型以太网络子系统、SAN存储与备份子系统、Cisco防火墙安全子系统、大华DSS视频监控子系统。

在基础平台层架构方面主要考虑到系统的长周期安全性, 关系型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均采用双机, 相互备份。同时将重要数据, 如配置文件、数据库文件、备份文件放置到SAN网存储。存储设备为IBM-DS5200磁盘阵列, 该阵列设计为RAID10结构, 保证了大量数据的并发和可靠性。对互联网的接入采用了CiscoASA防火墙, 将Web服务器放置到DMZ区, 确保一旦发生攻击行为, 不影响内网安全。视频监控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由原由DVR设备提供接口, 以便调用。

数据资源层主要由生产企业数据库、物流企业数据库、原料价格数据库组成。生产企业数据来源于园区企业的基本信息, 包含原料种类和数量、装置产能等, 并定期更新。物流企业数据一部分为物流企业基本信息, 另一部分是运输车辆的动态运行数据。原料价格数据来源于园区上游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下游企业的采购价格、市场指导价, 进入数据库的数据有3种方式 (接口自动导入、批量导入、人工录入) 。通过与企业ERP供应链系统对接获取园区企业主要原料采购价格信息。通过收集外部原料价格信息与信息交换等方式, 将获得的原料、产品库存和价格采集指标体系中相关信息入库。以上信息构成了服务平台的支撑数据, 以供前台调用。

业务支撑层通过建立面向服务的SOA组件模型, 技术上采用较成熟的开源MVC框架Sping, 数据库访问使用Hibernate访问Oracle数据库, 前台开发使用流行的Freemark建立网站模板, 结合CSS层叠样式表实现统一的样式, 以提供给用户良好的操作界面, 增强服务平台可用性。

服务平台可支持定制表单、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自定义、角色管理等基础业务, 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应用以上功能, 实现服务平台业务一体化管理。这些服务之间可以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各功能模块之间以松耦合的方式实现,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

应用系统层利用业务支撑层所提供的服务模型, 构建和实现与业务相符的应用子功能, 主要由门户前台服务网站和门户后台维护子系统两部分组成。设计了库存与指导价分析与发布、物流需求发布、物流信息动态、物流分发包处理、外部价格对接等模块。

本课题为“生产及服务外包支撑平台”下的子站, 总站明确了接口协议和方式, 在应用层通过WebService方式, 使用Json传输数据格式完成对接。主站调用各子站的数据信息, 即主站服务端向各子站服务器端获取和发送数据的相关接口协议, 子站做相应的被动接口。在总站与子站之间传递原料分配情况、原料指导价、物流指导价、物流动态、法律法规、物流服务外包等信息。

用户层服务平台为不同会员用户预置了不同主题, 可以同时登录。在分配的权限下,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主页, 使其更加直观的获取所需信息。根据前期调研, 将用户群分为生产企业原料采购部门、园区生产调度管理部门、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外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种类型。通过服务平台及时满足各方的需求是整个系统架构的重点, 统筹规划、逐步完善, 以平台落地, 满足用户需要为目标。

工业原料及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实施方案主要以“整体规划、由点到面、优化完善、分步实施”为原则, 在广泛考察、论证的基础上, 为工业原料分配和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指导。

原料分配的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园区原料分配情况, 编制原料分配方案;针对原料特点、管道敷设及计量装置 (一次仪表、光缆、微机控制系统) 的配置情况, 编制每种原料分配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研究课题需要, 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光缆和数据采集、处理设备, 与软件公司合作或独立开发软件系统, 构建原料分配和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实施液氯、液氨、甲醇三种原料分配方案, 根据运行情况, 不断优化完善, 形成固化的运行模式;构建液氯、液氨、甲醇三种原料的定价系统、价格形成机制;以三种原料分配模式、价格形成机制为样本, 推广应用于园区其他原料分配, 提高原料分配的科学性、经济性。

物流外包服务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园区产品运输情况, 编制物流外包实施方案;收集、核实、筛选、录入园区周边物流企业的资质、信誉、车辆、驾驶人员等信息;根据产品类别、流向、运输路线情况、基本运率, 摸索、构建、完善的运率形成机制, 为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便捷、快速、准确的信息沟通平台。

结论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7

关键词:一网,四库,八项关键技术,五平台,一个门户

1 概述

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南部, 结合地区教育产业系统的发展和特殊的滨湖区地理条件, 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体, 包括科研教学、生活居住、文化服务、旅游休闲等多种职能的城市新区。

1.1 建设目标

根据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自身的特点和数字城市的概念, 我们提出以教研为特色的“数字高教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设想和规划方案。

建成后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将具有在一网、四库、八项关键技术、五平台、一个门户支撑下的具有丰富应用 (包括管理、教研、社区和商务四大方面) 的数字化高等教研城区。

1.2 建设标准

建成后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将达到以下城市信息化建设指标:

◆具备网上“一站式”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数字化的城市规划管理;

◆高度的信息共享;

◆全城100%的一卡通应用;

◆各研究生院100%上网;

◆计算机普及率达90%;

◆社区宽带网接入率达100%;

◆各大楼宽带接入率达100%。

2“数字高教区”总体规划

“数字高教区”总体规划包括总体架构规划、基础网络规划和应用平台规划三部分。

2.1 总体架构规划

总体架构是“数字高教区”建设总的指导, 根据“数字城市”和独墅湖高教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数字高教区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一个基础网络:它是整个“数字高教区”信息化的通信平台, 为“数字高教区”信息的获取与传输以及独墅湖高教区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提供硬件支撑。它包括数据、语音、有线和无线等各种网络。

四大信息库:四个信息库包括管理资源信息库、教研资源信息库、公共资源信息库和地理基础信息库等, 为各种支撑平台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八项关键技术:八项关键技术包括CA认证授权技术、工作流引擎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智能卡技术和播存网格技术, 是实现各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技术。

五个支撑平台:五个支撑平台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管理平台、教研平台、社区平台和商务平台分别为独墅湖高教区的管理、教研、社区和商务四大类综合应用提供支撑。

一个门户:门户网站是所有应用系统的入囗, 通过门户网站把各应用系统统一到一个入口, 方便了广大用户;同时它也是独墅湖高教区向外宣传发布独墅湖高教区相关信息的主要窗口。

2.2 基础网络规划

基础网络包括数据、语音、有线和无线网络等, 这些是“数字高教区”的基础, 此处主要对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 (即数据网) 进行规划, 使得建成后的城域网能够覆盖整个独墅湖高教区的目标, 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信息化应用。

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同时支持IPV4和IPV6技术, 以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能够向下一代网络无缝演进。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域网逻辑拓扑设计、城域网物理分布设计两部分。

2.2.1 城域网逻辑拓扑规划

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拓扑规划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进行, 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和广域网连接四个部分组成, 它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核心层:核心层是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的骨干, 主要为独墅湖高教区提供高速的数据交换服务功能, 保证数据传输的高速性和可靠性。

◆汇聚层:汇聚层的功能是负责把独墅湖高教区内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处网络的数据进行汇聚送入核心层以及把核心层的数据分发到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处网络。

◆接入层:接入层主要负责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各大楼的网络接入, 使得独墅湖高教区内用户都能连接到网络, 实现100%的覆盖。

◆广域网连接:广域网连接是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与外部进行交流的通道, 广域网连接一方面需要提供高速的数据交换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2.3 平台及应用规划

信息化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信息的安全是信息化应用的安全保障, 独墅湖高教区应用平台的规划根据独墅湖高教区的特点和特色进行。

2.3.1 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

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基于信息安全技术, 包括: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范技术、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 为独墅湖高教区各应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确保独墅湖高教区内管理、教研、社区、商务应用的安全顺利进行。

2.3.2 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是“数字高教区”实现网上一站式政务、城市数字化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平台。管理平台基于管理信息库、地理信息库以及工作流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数据仓库技术、CA授权认证技术等实现。

◆网上一站式政务:根据独墅湖高教区的具体情况, 独墅湖高教区不独立建设网上一站式政务, 可与苏州工业园区政务系统集成, 实现网上一站式审批功能。

◆城市数字化规划管理: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主要通过GIS技术, 结合相关GIS信息库 (GIS信息库可直接利用苏州工业园区或苏州市的GIS信息库) 实现, 提供城市规划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支持。

◆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是提高独墅湖高教区应对和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系统建立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当发生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情况和举行重大活动时, 及时调出相关预案, 集结相关部门和人员, 按预案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提高独墅湖高教区办公效率的应用系统, 通过办公自动化, 实现日常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 充分提高办事效率。

2.3.3 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是独墅湖高教区特色平台, 是区别于其它“数字高教园区”的最大特点。教研平台通过教研信息资源库、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等实现, 教研平台的特色是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不仅是独墅湖高教区内部的院校、研究机构间的共享, 还是与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市各企业、机构间的共享, 通过教研平台可实现独墅湖高教区教研资源的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企业和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等, 它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苏州市的发展以及独墅湖高教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多媒体远程教研:多媒体远程教研包括:独墅湖高教区内的各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网上多媒体教学直播、教学点播;通过互联网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直播、教学点播、远程多媒体教学研究讨论会、远程多媒体研究合作等, 例如:可为工业园区及苏州市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教研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教研资源共享信息库以及相应的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实现。其中教研资源共享信息库包含的信息类型主要包括:师资 (姓名、专业、职称等) 、研究人员 (姓名、专业、研究项目、职称等) 、专用仪器 (名称、型号、功能等) 、实验室 (名称、类型、功能、设备等) 、资料 (名称、专业、主题词、关键词等) ;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提供共享资源信息的录入、共享资源的使用状态查询、共享资源的申请与回收、沟通与回复等功能。

网络虚拟实验室: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为独墅湖高教区以及工业园区及苏州市的企业的研究人员、师生等提供的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实验的智能化、虚拟现实的应用系统, 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能够提供一个便捷而又出色的实验环境, 让在此环境之上操作实验的师生、研究人员实现可视化的实验流程定制、仪器设备选择、实验参数设定、实验流程控制、实验结果的反馈及分析等功能, 以便于师生、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项目管理是对独墅湖高教区内各研究项目进行网上项目管理的应用系统, 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员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以及项目综合管理等。

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为独墅湖高教区师生、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高性能计算的平台, 通过构建“网络虚拟超级计算机”或“元计算机”来获得超强的计算能力。它提供统一的管理、单一的分配机制和协调应用程序, 使任务可以透明地按需要分配到系统内的各种结构的计算机中, 包括向量机、标量机、SIMD和MIMD型的各类计算机。它通过网络连接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计算机 (包括机群) 、数据库、各类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形成对用户相对透明的虚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 应用包括了分布式计算、高吞吐量计算、协同工程和数据查询等诸多功能。

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针对独墅湖高教区内研究生院、研究所等数量多, 规模小的特点, 通过建立网上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库及图书信息发布系统, 为独墅湖高教区内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查询、阅读功能。

学生就业指导:独墅湖高教区是苏州地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实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人才招聘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这是人才战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3.4 社区平台

独墅湖高教区的构成除了研究生院、研究所等以外, 还有很多住宅小区, 独墅湖高教区又是一个大的社区, 因此, 为广大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社区平台也是“数字高教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社区平台提供的功能以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以及社区安保等功能, 其中以社区服务为重点。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包括:网上家政服务、家教服务、维修服务、救助服务、预订服务、网上娱乐等功能, 方便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包括:网上党建管理、活动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停车管理等功能。

社区安保:社区安保是社区安全的保障, 通过网络实现可视化、统一化的安保管理, 可以实现统一监控、安保联动, 大大提高了安保管理的水平, 充分保障独墅湖高教区社区的安全。

2.3.5 商务平台

商务平台为独墅湖高教区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商城、一卡通等功能。

网上商城:网上商城是为独墅湖高教区内的学生、教师、员工、居民服务的系统, 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远程浏览商城中的商品, 并可以随时订购, 订购的商品直接送到用户家中, 为独墅湖高教区内生活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一卡通:一卡通是为独墅湖高教区消费等提供的, 通过一卡通系统, 用户只需持有一张IC卡, 就可以在独墅湖高教区内的任何地方消费, 包括交通、购物、娱乐、餐饮、缴费等多个方面, 方便了独墅湖高教区内广大用户, 并且为各商家提供统一结算功能, 为商家带来商机。

3“数字高教园区”的主体工程与关键技术

3.1 主体工程

根据支撑“数字高教区”建设的系统架构与功能平台, 需要建设的主体工程包括:

3.1.1 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数字高教区”信息获取与传输的硬件支撑系统, 包括:

高速骨干网络, 包括宽带广域网接口, 城域骨干网, 综合接入网 (无线局域网接入、Ethernet接入、Cable接入、ADSL接入、FTTB接入......) 等。

综合信息实时监测与采集系统, 包括监测信息、交通信息、地理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等。

3.1.2 应用支撑平台

利用应用支撑技术, 构造按服务类型划分的应用支撑平台, 包括教研平台、商务平台、管理平台、社区平台等。

3.1.3 综合应用系统

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 为服务对象 (学生、教师、员工、居民、政府...) 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包括数字校园、数字消费、数字家庭、数字社区、电子政务系统等。

3.2 为实现上述主体工程, 需要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3.2.1 高速骨干网络

网络技术在苏州“数字高教区”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确保“数字高教区”的信息畅通和共享的必要条件。

3.2.2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的基础, 为庞大的城市数据提供了管理、存储和维护的有效手段。城市地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城市管理信息技术相比, 具有较多的优势。如:它能够把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结合, 不仅使用户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 而且能知道一个物体在哪里。此外, GIS具有把时间和空间信息结合起来的能力, 它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中的空间信息做出直观的描述, 并可以把查询与分析结果以声、图、文一体化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3.2.3 工作流引擎技术

工作流引擎技术是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流程控制与管理的关键技术。

工作流引擎是基于Wf MC标准的流程再造技术, 主要用于设计、改善政府部门日常办公的业务流程, 并通过流程建模、流程发起、流程监控等功能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作流引擎技术是应用中间件平台主要支撑技术, 它是在过程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Wf MC标准而开发的。

3.2.4 全文检索技术

全文检索技术是实现电子政务、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作为应用支撑技术的全文检索技术是基于内容管理的资料信息库的检索技术, 包含了关系数据库内容搜索引擎、内容检索服务器以及站点检索引擎等。

3.2.5 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

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是保证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安全的关键技术。PKI (公钥基础设施) 技术采用证书管理公钥, 通过第三方的可信任机构认证中心CA (Certificate Authority) , 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 (如名称、Email、身份证号等) 捆绑在一起, 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通用的办法是采用建立在PKI基础之上的数字证书, 通过把要传输的数字信息进行加密和签名, 保证信息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

PKI基础设施采用证书管理公钥, 通过第三方的可信任机构认证中心, 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捆绑在一起, 在Internet网上验证用户的身份。PKI基础设施把公钥密码和对称密码结合起来, 在Internet网上实现密钥的自动管理, 保证网上数据的安全传输。

3.2.6 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是一个面向主题的 (Subject Oriented) 、集成的 (Integrate) 、相对稳定的 (Non-Volatile) 、反映历史变化 (Time Variant) 的数据集合, 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对于数据仓库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予以理解, 首先, 数据仓库用于支持决策, 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 它不同于企业现有的操作型数据库;其次, 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 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了重组, 并包含历史数据, 而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数据挖掘技术是从数据仓库中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包含:数据准备、数据挖掘、表述及知识评价四个阶段。数据挖掘也是采用机器学习、统计等方法进行知识学习的阶段。

3.2.7 智能卡技术

智能卡技术是实现独墅湖高教区一卡通的基础, 智能卡技术集成了数据加密、数据交换、数据存储等多种技术, 通过智能卡技术保证独墅湖高教区消费、缴费、结算的安全可靠运行。

3.2.8 播存网格技术

随着Internet的发展, 其在信息资源共享上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尽管网络所能提供的带宽资源在不断扩大, 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够提供的网络资源却增长缓慢,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数量和信息资源需求。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资源使用缺乏合理性以及“独占”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播存网格”是借助数据广播创建一种语义预先沟通的机制, 通过全国广播主动把大量信息资源的语义通知给足够多的用户, 让计算机帮助主人大致判断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用户借助计算机事先筛选过的信息资源的语义清单, 精细地引导自己的阅读进程。

基于以上需求, 提出了“统一内容定位符” (UCL) 和“个人内容需求定位符” (PCL) 的理论。与“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相类似, 根据所取信息在语义学上的定义而获得的UCL信息, 可以确定网络上某一个具备相应内容语义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指定相应的UCL配置信息文件, 根据文件提供的UCL信息, 并很方便地对接收下来的信息进行对比, 将相符的信息接收、存储, 实现“预存”的功能。PCL信息作为UCL的辅助信息, 以其灵活、可扩展的特点, 提供为用户个人信息需求进行具体定位的功能, 即完成“预读”的功能。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计划实现基于数据广播和内容语义相结合的“播存网格”系统, 完成一下功能:

(1) 利用现有数据广播网络实现信息内容的无冲突广播。

(2) 接收终端根据对资源内容需求的不同, 来选择性地接收广播的信息数据, 并将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保存在接收端。

3.2.9 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实现研究生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发布的技术, 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信息编辑技术、多媒体课件技术、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发布技术等, 通过这几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网上多媒体教学直播、多媒体教学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应用功能。

4 结束语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8

物流信息平台,其概念首现于深圳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之中,最近几年,各个地区的物流规划相关工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容。但是,物流园区信息化质量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与合作伙伴或上下游企业实行系统对接的比例低,系统开发费用高、功能不够、跟不上业务流程变化等等。开发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信息平台的“延展性”。

应用特点

从园区内企业对园区信息平台功能需求着手,分析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应用特点,进而指导信息平台体系的构建框架,提高信息平台规划设计与实施应用的吻合程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活动的主要节点,对园区信息平台的依赖程度最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接电子商务管理系统,通过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对接联动的电子商务系统、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和物流企业增值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展示交易;第二,信息平台的网络,通过信息平台的高速网络与其自身网络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第三,外部数据交换,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和结算等功能与银行及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行政部门实现数据交换;第四,内部数据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在园区内与仓储、运输、加工等企业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现场数据的采集录入,各业务关联企业进行共享,减少数据在园区内的多次录入。

货主关心的是货物的安全存放与及时运输,他们对系统的应用主要侧重于货物的监测和物流运输的交易服务,因此主要关注的是通过信息平台系统与物流企业的系统联接,实时进行监控和发布调运信息。

承运商即运输企业,主要关注自有车辆的安全和调度,并且这些信息要及时与物流企业或货主交换,使他们能实时监控,并达成货运交易。因此他们对系统信息平台体系的需求在于能否提供这样的监控、货运服务信息发布和交易功能。

对于仓储企业来说,出入库和库存管理信息现场实时录入,是信息平台系统仓储相关信息的主要采集渠道之一,这些信息一方面用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另一方面与货主和物流企业等分享,用于货品的管理。因此条码扫描、存储管理等数据采集及数据管理是他们使用的重点。

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之后,依据需求,调节库存,并且依据货品的属性,调配货品出入库指令给仓储者,他们对于园区信息平台的需求在于货品的存储信息。

增值服务企业主要提供作为物流服务的增值活动,其工作属性决定了他们需要依照加工业主的指令按时完成加工任务,因此及时的信息接收和反馈是他们业务活动对信息的主要依赖。

物流行业协会重在通过园区信息平台体系加强行业信息交流与反馈、行业经营动态反映与分析,建立网上物流信息统计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将有关政策资讯、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及时向物流企业广为贯彻宣传,促进物流电子政务,全面构建网上应急物流体系,因此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对信息平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等。

通过对使用者的功能业务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是园区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

构建信息平台

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分发、共享、处理、分析、存储机制和物流操作平台,不但可以实现货物全程定位监控,还可以保证园区内各企业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最佳路径和最佳方案的选择,来满足一体化物流的供给与需求。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基于园区内外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功能需求,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根据信息属性和技术可实现的方案,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由公共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化平台两部分组成,通过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园区企业及企业间业务流程适当重组,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物流园区企业不但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服务,更需要通过园区的影响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为园区内企业搭建综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园区内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就成为物流园区的首要任务。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与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其他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的对接,最终为园区提供网上交易、网上商店查询与展示、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物流资源优化、决策支持与计划优化、应用托管服务、物流业务集成与整合、物流实时跟踪业务、公共信息发布等功能。

园区企业信息化针对于其内部的人、才、物等资源,以及产、供、销等业务流程进行综合集成优化,为决策提供依据。而电子商务则将信息化向外部扩展,包括下游的需求链管理以及上游的供应链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企业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与协作。信息化平台通过企业信息门户软件系统与园区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多系统间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通。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9

摘 要:介绍了当今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尝试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把生态特色同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园区的综合效益。本研究主要探索了如何将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融入到观光农业园区中,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型;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06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Park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WEN Wen, LI Yao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try to put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closely together i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ystem engineering, improve overall e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ark.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into the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park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ecology;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农业知识、熟识农耕情趣的生态体验。

生态型观光农业建立在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经济功能,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相结合,更加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1 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农田景观、生态资源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观光农业诞生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率先将路边的城堡或农场装修改造为饭店,用以留宿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后来又相继出现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荷兰的花卉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都为本国的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我国宝岛台湾将观光农业发扬光大,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至90年代已经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阶段,他们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农业政策和完善规划布局等方式来促进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将单一的观光果园拓展到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园等多种形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的观光农业园不仅范围愈加广泛、规模愈加成熟、类型愈加丰富,并且也逐步获取生态效益。但是大部分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施和生态技术还没有得到切实应用。

2 依托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系统工程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区总体生态协调的需求,把系统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完善的策略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联系起来,将观光农业园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构成要素、组织结构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化设施、最优效益目标。其特点主要有六点。第一,实践性。系统工程方法使规划设施更具有实践性,能保证农民利益和园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二,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田景观为基础结合景区规划与游客体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第三,整体性。农业系统是一个大整体,其中观光农业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要用全面的眼光规划园区。第四,关联性。一个系统或个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第五,有序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有一定的秩序性,园内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游客体验和农民劳作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种上都各有区分。第六,最优性。系统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后实现最优化,从多种规划设计方法中选优利用。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的研究,能使本研究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成果,也能使观光农业园区在最大程度上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终形成提高农业产量、提升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多样化的新型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3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以动态规划和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农业生产和地域资源3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娱乐性,而且能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以获得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环境。因此,必须以系统性的思维对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营造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园景观。

3.1 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园区中的生态位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何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及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园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恰当地选择适应农业生产、兼顾观赏种植的植物群落,以及观赏采摘富有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形成具有园林美的中国式古典结构。在不大兴土木、不破坏既有的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上才能保证园区农业景观的自然美、意境美、丰收美、体验美,使游客在享受观光活动时,地处于一片和谐的、绿色的农耕环境中,从而达到缓解都市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美的体验感受。

3.2 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园内资源,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对观光农业园区的各系统的具体规划,是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可持续性原则从生产、生态、娱乐、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调整观光农业园区长久设施规划。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园区的选址,当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气温、水文与人文环境等条件都是选址的决定因素,例如会出现土地贫瘠则不适宜耕种;土壤盐碱性则要选择耐盐碱的农作物种植;水源缺失无法种植农作物;山体坡高陡峭修路成本过高;日照时间长不适宜人类居住活动;当地留守儿童、老人居多,缺乏劳动力;人文风俗排斥新鲜人等多种情况。

3.3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观光农业园发展依托之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国内愈是优秀的园区其地域资源特色愈是明显,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可以考虑从园区的选址、园区所处的民风民俗及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等方面为园区营造鲜明的个性创造品牌文化,达到各个园区互不相同的效果,这样丰富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形式,加速农业转变实现效益互补。设施规划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居民习俗,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活动或少数民族展示交流活动,也可根据四季的变换或农作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开展不同的采摘观光主题活动,使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参观感受和体验收获。

3.4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设施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参观者到园区放松心情、休闲游玩、体验农事、采摘收获、饱览农田景观的需求;满足经营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农业收益和游览收益的前提下,合理统筹两者关系,恰当地安排经营者的日常生产和游览者的观光体验,实现两者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共赢。此外,我国大陆普遍的经营者为农民,他们熟悉劳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的园区管理技能与游客服务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新型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应积极地转变提升配备管理者、服务人员或指导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从尚不完善的农家乐质变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园。

4 生态型观光园区的设施规划

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了解该地农业系统的特色和民俗,再考虑不同类型游客的观光需求,为他们提供易观、易动、易感受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农业观光园区。本研究从造景设施、观光体验设施、服务设施3方面入手,分析生态型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4.1 造景设施规划

自然景观规划包括观赏植物景观、景观小品、水体景观等方面,经过规划增强农业设施的观赏艺术性,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打造园区的视觉美,使游客仿佛身处中国古典园林之中。(1)农作物景观规划:在生态位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农作物景观设计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设计者可以通过在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尽量选择可以在远处整体性观赏具有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接触也不会有危害性和农民受益稳定的作物,达到收获乐、采摘乐、观赏乐的综合效果;(2)观赏景观规划:在选择观赏景观物种时,须根据植物物质属性和季相变化达到的观赏效果进行具有空间开合变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观赏作物与农作物相结合的规划布局形式,比如用大面积的农作物达到“面”的形式,将特色观赏物种点缀在园区形成特色观赏“点”变幻无穷,再在沿路设置可随手采摘可近距离接触的物种,不仅使游客与自然更亲近,也起到了生态型的“线”形道路引导作用,增强了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观赏的层次效果;(3)景观小品规划:参照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将景观小品与游客的观赏活动相联系,起到为园区增加细节美,也为游客路线引导和休憩的作用。如设置水车、花廊(架)栈、观赏亭、汀步、观景窗等,丰富园区的景观层次和空间的引导及功能划分;(4)水体景观规划:首先,观察园区是否有自然的水系,如果临近灌溉水源或有湖塘就可在兼顾生产功能的同时种植水生作物达到观赏功能和生产功能,或亦可开设一些与水体有关的活动项目,如垂钓、踩水、捕鱼等项目丰富园区活动形式。

4.2 观光体验设施规划

观光体验设施的主要内容:一是游客体验农事生产活动,二是对公众进行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设施的所在是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游客活动的重点区域,属于动态区,也是园区中游客、景区、景观节点最集中的区域。农业体验规划以传统农业设施为载体,通过让游客亲历农业劳作感受体验收获成就感。农业文明的技能魅力为主的活动,园区可设置如蔬果采摘类、动物养殖类、儿童娱乐类等活动。体验设施设计方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提供观光便利,通过将儿童活动区特殊化,如地面铺装为柔软的沙地、草地并且远离湖塘和刺激性植物;对于老年人及部分残疾人,多设置休息或静态观赏区域,降低地面坡度和台阶高度。农业科普教育设施是向公众开展科技引导、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的区域,目的是体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和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本区域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业博物馆和农业科技实验室的多方面设计,它的建筑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手法,要展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展示形式主要以特色农用具实物陈列、新型农作物科研成果展示、动植物标识展示、二维码电子虚拟导游介绍和民俗节庆活动表演等为主。

4.3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与观光旅行相应而生,大到综合服务区小至园内卫生间、垃圾桶、引导牌等设施设计,它们通常设置在园区出入口附近,而小型服务设施可设置在园区内游客经过的地点,满足他们观光时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主题公园的大型综合服务区要体现以农为本的文化原则,考虑到为游客提供极具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和购物等旅游服务,园区内的卫生间、垃圾桶、饮水器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也要与生态自然法则相协调,它们以分散式的形式进行设施布局,园内引导牌的要选择醒目易识别、易耐用和环保的材质。值得注意的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的设计,它的规模应与游客流量、可接待能力相匹配。

5 结 论

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种科学性、景观美学性、娱乐性的综合规划, 是符合游客观光需求的规划,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为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园的综合效益探索一条具有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兼备生产和观赏功能的生态型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40-42.

[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高源,李斌欣.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探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2):2-12.

[4]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5]宋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1-3.

园区地理信息系统 篇10

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社会意义

1.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高教园区各院校之间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有效升级资源的利用效率, 确保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网络, 从而提高整体知识传播的效率。另外, 多数高校图书馆在建立过程中, 以本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范围作为馆藏书籍的范围, 相对较局限, 建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 在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更好的满足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到图书管进行图书借阅的大学生说,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知识的学习, 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图书馆建构, 才能在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同时, 提升整体图书馆的管理效果, 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功能和实际价值。对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书籍, 构建共享机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在高校图书馆建立的过程中, 要对不同学科进行全面兼顾, 以保证高校学生在图书馆能有效的找到本学科的相关书籍。另外, 目前多数高校在建立图书馆或者是扩建图书馆的过程中, 都对信息资源和图书资源进行了集中的整合。加之要顺应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只有保证相关管理项目和种类符合实际需求, 才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图书馆内部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但是, 在实际建立过程中, 资金项目的运行结构一直是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的, 因此, 只有建构完整的信息共享机制, 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最低投入最低成本实现最优化的信息资源整合, 提升共享程度和范围的同时, 确保整体项目运行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3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实现资源升级调配

正是借助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才能保证资源结构和信息数据实现互补, 确保图书馆能在系统融合的基础上, 建构更加强大的信息资源结构, 确保综合类数据信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集中管控。另外, 在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的过程中, 要保证服务要求和整体图书馆运行规模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因此说, 在高教园区推进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水平, 实现信息服务能力的最优化。

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

2.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联合共享模式

在高教园区内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联合管理模式实现有效升级, 确保信息服务系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 建构更加有效的管理规则和图书资源整合路径, 确保高教园区信息文献的共享以及共建结构能在顺应时代发展诉求的同时, 真正发挥高教园区图书馆的实际价值。在系统进行集中升级和项目建构过程中, 要保证联合编目以及文献共享, 确保能运行个性化资源和信息推送, 真正实现联合信息处理和联合共享模式。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共享模式建构的过程中, 能实现规划项目的高速和最优化需求, 不仅要保证投资项目符合高教园区的实际情况, 也要一定程度上的减少风险, 实现图书借阅服务系统, 确保整体运行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2.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混合共享模式

正是基于对图书馆内部信息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将政府、社会公众和高教园区图书馆联合在一起, 形成混合共享模式, 提升文献资源和信息结构的处理效力, 确保整体管理模式贴合实际发展需求和信息传递环境。只有满足信息共享的需求, 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共享机制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优势。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中, 要对各个高教园区图书馆的利益进行均等划分, 以保证整体运行流程有序进行。

2.3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集中共享模式

在对公共图书馆进行集中建立的过程中, 高教园区的相关项目负责人要对系统内信息结构和数据分析结构进行集中处理, 确保资源项目得到有效安置。高教园区内图书馆要对资料检索以及借阅终端进行系统化的管控和项目处理, 确保统一规划和统一项目管理之间能建构平衡态运行关系。只有建立资源的共享模式, 才能在一定结构程度上提高整体运行结构的可操作性和服务性质。

结束语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高教园区图书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要秉持先进的态度和发展思路, 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效果满足预期, 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 借助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保证高教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图书信息资源互动。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前提下, 实现优势互补, 确保高教园区图书馆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崔彦军, 马艳东, 李杰, 等.基于WPKI、DRM与TF Key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控[J].图书馆技术与发展, 2013, 15 (05) :116-119.

[2]黄渌, 郑晓军, 须文波, 等.利用Windows Crypto API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J].图书馆管理工程, 2014, 30 (23) :108-110.

[3]杨锋, 钟诚, 米爱中, 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电子体系结构的分析与设计[J].图书应用研究, 2014, 21 (11) :134-136.

[4]杨霜英, 刘玉秀, 盛梅, 等.医院数字化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方案及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 2014, 19 (01) :13-15.

上一篇:会阴正中切开术下一篇:升级建议